森林公园形象规划相关问题探讨

森林公园形象规划相关问题探讨

一、森林公园形象策划有关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建坡[1](2020)在《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致使人们希望回归自然,愉悦身心,放松自我。生态休闲等旅游得以蓬勃发展。其中森林旅游已经成为旅游的重要构成部分。而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在其中具有典型价值。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既在环渤海旅游圈中,也在环京津休闲产业带范围之内,在资源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其拥有“赛罕林海、满蒙民俗、皇家猎苑、塞罕坝精神”等优势资源。同时,在政策、市场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其发展现状却不尽人意。因此,本文选择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为具体研究对象,试图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研究,为其他发展提供参考,并为其他相关森林旅游发展提供借鉴。本文遵循“理论基础-现状分析-问题分析-解决方法”的基本逻辑思路展开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章即前言,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现状、主要概念、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等基本内容。第二章,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发展现状研究。对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情况进行概述,对其资源进行分析,对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进行调查,掌握其旅游市场的反映情况;并利用PEST-SWOT分析,对其总体发展环境做出判断。第三章,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构建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并提出假设与构建模型;利用Python、SPSS等工具对所获数据进行一系列分析,并得到结论。第四章,提出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发展对策。主要从旅游产品、旅游管理、旅游服务、旅游市场四个层面提出具体的发展建议。最后部分为结语。总体而言,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专业人士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不仅利用描述法进行定性分析,并利用Python、SPSS等工具进行定量分析。在掌握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发展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围绕其旅游竞争力进行全面研究,并在这些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发展建议。但是,其中也还存在原始数据准确度等问题,仍待以后在以后研究工作中进行改进。

郑钰婷[2](2019)在《基于网络文本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品牌个性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森林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目前拥有森林公园3503处,其中国家森林公园有882个。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在国内外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在同类型旅游目的地中有较大的影响力。对旅游目的地来说,发展其独特而有利的品牌可以确保该目的地的竞争优势,本文旨在探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品牌个性,为当地旅游管理部门和营销人员提供指导,并为同类型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的塑造提供理论依据。本文运用GooSeeker爬虫软件以驴妈妈、蚂蜂窝、百度旅游、携程旅游与猫途鹰作为数据搜集网站进行UGC获取,搜集了从2009年至2018年旅游者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网络点评共9768条。通过数据清洗,筛选出有效词汇,得出与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品牌个性特征相关的词汇,共提取了近10年来出现频度较高的词汇47组,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公园的品牌个性维度进行了分析,总结了 10年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品牌个性维度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者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品牌个性感知中最深刻的是“美丽的”“奇特的”“缥缈的”“清新的”“壮观的”等这些关于森林公园自然景观的描述,自然风光在旅游者感知中贡献率最大。(2)旅游者用于表述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等方面总体感受的品牌个性特征词汇可以归纳为“隽秀”“雄奇”“闲适”“自然”和“现代”五个维度。(3)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总体品牌个性维度排序依次为:隽秀>雄奇>自然>闲适>现代,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整体品牌个性维度贡献度最大的两个维度为“隽秀”和“雄奇”,这与官方所宣传的“奇峰三千、秀水八百”也较为贴合,其投射品牌个性与感知品牌个性有一定的契合度。(4)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品牌个性随时间的发展其变化不大,历年来最突出的品牌个性都是“隽秀”,其次是“雄奇”。(5)历年来网络搜索热度和点评文本数量高峰期较为一致,搜索人群以30-39岁占比最大。针对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了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品牌个性建设中,应加强品牌个性的塑造和宣传,注重移动网络营销等建议,以及今后的研究展望。

周建新[3](2016)在《基于游客感知的莽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形象研究》文中认为游客感知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对于人们旅游消费行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影响到旅游者做出最终的出游决策,因此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旅游目的地形象之间的竞争。论文选取湖南省郴州市莽山国家森林公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对莽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形象进行了分析,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莽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游客以广东省特别是广州市为主,其次为郴州市除宜章县以外地区,来自湖南其他地区和香港的游客又次之,宜章县本地游客极少。(2)游客知道莽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信息来源渠道以亲友介绍为主,其次为网络,再其次为旅行社。(3)在引致形象的网络搜索方面,生态旅游、探险类、休闲度假为旅游者前去莽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的主要动机。对莽山关注程度最高的是将军寨景区,其次为天台山。在活动的关注度来说,则依次为漂流、露营、溯溪、科普,而对瑶家篝火晚会和杜鹃花节则关注甚少。(4)在引致形象方面,各旅行社对莽山森林公园的宣传以休闲观光和参与性的漂流旅游为主,景区则强调其生态公园的自然特征来进行宣传,两者有一定的出入。(5)在复合形象方面,游客实际感知的形象中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有原始的生态环境,空气质量好比较符合游客预期心理,而独特的庆典和游客参与度高,好玩的娱乐项目,娱乐场所,娱乐活动,纪念品则勉强符合游客预期。根据游客的旅行评价,大部分的游客对莽山之旅抱积极认可的态度,对此次旅游的评价也比较高,且游玩后也很乐意传播景区的正向信息给其他朋友。(6)莽山旅游形象的复合因子可以归纳为5个公因子,即娱乐参与、人文民俗风情、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因素和景区内部环境(7)莽山的旅游意向形象在游客来源的地区方面有着显着差异,其顺序依次为其他省份、湖南其他地区和郴州本地。(8)游客的评价形象与娱乐参与有着显着性相关,与其他因素无关。根据以上结论,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即优化莽山旅游形象中市场营销策略、提升莽山旅游形象中的视觉符号效应、契合莽山形象中旅游者期待的感知值、准确定位莽山旅游形象中的引致形象、完善景区设施以改善莽山复合形象。

李倩[4](2016)在《城郊森林公园旅游规划研究 ——以乌鲁木齐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城郊森林公园景观具有统一性、和谐性与稳定性等特性,然而在原生生境地域开展相关的森林旅游,会不可避免的影响甚至破坏原生景观。由此,城郊森林公园旅游需求与园区规划之间,城郊森林公园的生态环境与合理的园区规划之间的平衡关系,已成为城郊森林公园规划过程中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对于新疆乌鲁木齐县来说,城郊森林公园的旅游规划需更新提高,但此方面的研究非常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以乌鲁木齐县森林公园为例,探讨适合乌鲁木齐县城郊森林公园的旅游规划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借助相关理论对城郊森林公园的旅游资源整合,结合乌鲁木齐县特有的地理人文环境,对园区资源进行调查分析,找出优点和不足。首先,分析城郊森林公园的选题背景,提出问题,确定背景及意义。通过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明晰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章比较森林公园与城郊森林公园的相关概念,对游憩、闲暇游憩、森林游憩、休闲旅游等的相关概念归纳总结,阐明城郊森林公园旅游规划的特色所在。第三章确定城郊森林公园旅游规划的原则、理论和方法。第四章对乌鲁木齐县城郊森林公园的概况、生态环境资源和旅游资源进行调查与分析,总结存在的优劣。依据前几章的内容,第五章对乌鲁木齐县城郊森林公园旅游规划进行研究,规划研究内容包括,总体布局与发展战略规划、分区项目建设规划、旅游交通路线规划、植被与森林景观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在明确特色后,结合城郊森林公园旅游规划的原则、规划理论和规划方法,在对乌鲁木齐县城郊森林公园旅游资源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选择突出性的规划内容进行规划研究。研究说明,该规划手法在乌鲁木齐县城郊森林公园旅游规划中基本是可行的。

周璐[5](2015)在《城市森林游憩地感知形象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南京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城市森林,是促进城市科学发展、满足百姓生态需求、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随着对休闲游憩的需求的日益增加,城市森林因交通便利、资源类型适宜,成为城市居民开展游憩活动的首选地点,发展城市森林游憩则成为了现代城市森林经营的主要内容之一。感知形象是城市森林游憩地和游憩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认识城市森林游憩地感知形象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是游憩地形象策划、游憩开发管理的基础。通过文献回顾、理论探讨及实证研究,运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对城市森林游憩地感知形象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为城市森林游憩地的形象建设、经营战略的制定提供了思路,进一步为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新一轮城市森林发展政策、战略和规划提供了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城市森林游憩地感知形象的影响因素分析通过系列概念的界定,认为城市森林游憩地感知形象是游憩者(也包括潜在游憩者)对城市森林游憩地总体上的、抽象的、概括的主观感知与评价。对城市森林游憩地感知形象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探讨,认为感知形象的形成主要受到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游憩者的个体因素和体验因素、以及游憩地的情境因素。个体因素具体表现为游憩者的环境价值观、游憩需求、游憩动机、行为特征、社会统计特征等。体验因素通过游憩者的满意度表现出来,与游憩过程中的感知有一定的相关性。情境因素是游憩地的景观资源、设施、服务等客观属性。(2)对影响城市森林游憩地感知形象的个体因素的研究首先分析了城市森林游憩者的森林价值取向及游憩服务需求,并通过典型相关分析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森林价值取向包括生态取向、健康取向、文化取向、产品取向以及消极取向五种类型,而城市森林游憩服务需求则包括基本需求、拓展需求和个性需求三个层次,对森林资源持不同价值取向的游憩者,对森林游憩的服务需求有一定的区别。其次,通过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对游憩者的游憩动机、游憩行为特征及对城市森林游憩地的认知开展了分析,发现游憩者更重视游憩活动带来的功能效益和情感效益,但生态意识还有待加强。(3)对影响城市森林游憩地感知形象的体验因素的研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城市森林游憩者满意度概念模型,并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感知价值对游憩者满意体验的形成具有重要而积极的影响;影响游憩者感知价值的主要因素包括景观资源感知、设施服务感知、功能效益感知、社会效益感知和情感效益感知;其中,情感效益感知和景观资源感知是影响游憩者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功能效益感知和社会效益感知对游憩者感知价值有积极影响,而设施服务感知可能是游憩者满意度评价的保障性因素。(4)对影响城市森林游憩地感知形象的情境因素的研究分析了城市森林游憩地的质量构成要素,认为包括景观质量、环境质量、设施质量、管理与服务质量四个方面。通过游憩者访谈和实地调查,发现游憩者对案例地的景观质量及环境质量的评价较好,但对基础设施、管理和服务的评价不高。针对城市森林游憩地在资源保护、设施提供、环境管理、产品开发、游憩者引导等方面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游憩地质量的措施。研究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从感知角度对城市森林游憩地形象进行探讨,丰富了城市森林游憩、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理论体系;形成了对城市森林游憩者森林价值取向及游憩需求的再认识;深化了对城市森林游憩者感知与满意度体验的认识。但还需要在城市森林游憩地感知形象的影响机制、城市森林游憩效益、城市森林游憩地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杨鹏[6](2014)在《国家地质公园空间形象体系构建研究 ——以涞源白石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设计为例》文中指出随着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热潮的兴起,地学旅游作为高品位的旅游方式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国家地质公园发展成为园区地学价值、景观价值、科普教育价值的展示场所。从国家地质公园的发展趋势中可看出,我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重心已由“量”的发展转变为“质”的提升。国家地质公园空间形象建设是树立园区品牌形象、突显园区形象特色的重要保障,是提升地质公园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本文以国家地质公园空间形象为研究对象,以地质生态环境与地域特色为研究背景,实地调研与文献研究所得为基础,结合地理学、旅游学、城市规划、建筑学与风景园林学等学科有关研究,构建国家地质公园空间形象体系,研究空间形象体系构建原则与方法。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现状的分析,将各学科关于国家地质公园空间形象的研究内容进行梳理,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选定研究目标与思路。其后借鉴城市空间形象理论内容分析国家地质公园空间形象内涵及其构成要素,并对空间形象组成要素之间的组织方式进行阐述。在对国家地质公园空间形象基本认知形成之后,从地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旅游资源价值开发的角度分析空间形象体系构建原则与内容,分析国家地质公园空间形象体系构成,指出园区空间形象体系的构建应分层次、分区域交叉进行。然后运用旅游学、城市规划、建筑学与风景园林学理论从园区空间形象策划、空间形象规划、节点空间形象设计三个层面来研究国家地质公园空间形象体系构建方法。最后将研究所得运用于实践,通过对河北涞源白石山国家地质公园空间形象体系的构建来检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整理之后得出本文的结论。国家地质公园空间形象体系的构建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塑造过程。首先是根据地质公园特征对园区空间形象进行策划,从理念识别形象、视觉识别形象与行为识别形象三个方面对园区空间形象建设指明发展方向与目标;然后从城市规划的视角分析园区空间形象规划,从园区景点配置、标志性空间形象营造、服务设施与标识系统空间形象构建等角度对空间形象体系构建提出规划策略;之后针对国家地质公园各功能区空间形象塑造重点提出节点空间形象设计方法;多个层次、多个空间区域的空间形象构建整合形成国家地质公园空间形象体系。

姚宝兴[7](2014)在《惠州城市旅游形象策划与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社会,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成为许多城市的重要产业甚至是支柱产业。面对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将潜在旅游者转变为现实旅游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旅游形象的塑造和提升。中小城市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推动城市化进城,实现“旅游赶超发展模式”。惠州是一个以工业经济为主的工业城市,产业发展已进入工业中后期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大力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旅游产业。惠州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目前其旅游收入占GDP10%左右。但是,在旅游业产业转型升级时期,惠州城市旅游形象塑造问题是地方政府亟待解决的任务之一。本文选择以惠州城市旅游形象作为研究对象,综合企业识别系统理论、旅游目的地系统理论和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等相关理论对惠州城市旅游城市形象建设进行深入的探讨。首先,从惠州地理文脉、旅游资源概况、城市旅游形象现状出发,通过实地调研法、统计分析法对惠州城市旅游形象进行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旅游目的地形象系统、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对惠州城市旅游形象进行总体定位和目标定位,并构建惠州城市旅游形象设计模式。最后,利用整合营销理论提出旅游形象提升的策略。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惠州的游客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广东省内,以休闲度假、放松心情、亲近大自然为主要目的,游客游后的总体印象较好,但旅游形象的传播主要依靠口碑效应。(2)惠州旅游形象总体应定位为:休闲旅游度假;目标定位为:港澳台旅游休闲度假基地的境外游客市场、以泛珠三角区域主要大城市作为国内其他省市游客市场和以深圳、东莞、广州组成的重点客源圈为省内游客市场。(3)惠州旅游形象的提升策略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旅游企业相配合,居民积极参与,利用整合营销传播以及打造休闲旅游品牌。

程金龙[8](2011)在《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研究 ——以郑、汴、洛为例》文中指出城市旅游形象是城市旅游发展的灵魂,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旅游者的购买决策,是城市形成旅游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城市旅游营销手段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以时间、金钱和精力的付出换来异质的空间移动、场所使用、景观审美和文化体验。然而,旅游体验的异地性、停留时间的短暂性决定了旅游者活动地域范围的狭小性,旅游者对城市旅游的感知不可能面面俱到。科学揭示旅游者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影响因素和机理,是确定城市旅游形象提升战略的基础和技术前提。由此可见,城市旅游形象感知作为城市旅游发展和旅游者旅游体验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日益变得更加重要。本文的研究思路为:首先,清晰梳理国内外城市旅游形象研究的脉络和内容,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述评,得出对本研究有益的启示点,进而界定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概念,确定以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基本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得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其次,在实证归纳和演绎推理的基础上,力图廓清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机理,通过深入揭示城市旅游形象感知过程中人—地、主—客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和原理,阐明城市旅游形象感知过程中普遍性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再次,以郑州、开封、洛阳三城市为实证研究区域,实施以问卷、访谈为主要形式的社会调查,并结合三城市问卷调查结果,对三城市旅游形象感知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政策背景和三城市实际,探讨城市旅游形象提升的个性措施和共性措施。最后,对本文的研究作结论性的总结,并指出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的努力方向。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1)城市旅游形象感知受旅游者因素、旅游地因素、信息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2)城市旅游形象感知机理具有复杂性,其动力源自推力和拉力因素,其角度为时间-空间-心理维度,其模式、层次和特性显示出鲜明的社会心理学特征;(3)城市旅游形象的提升取决于多层面的互动演化和升级。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城市旅游形象感知概念及内涵的界定和郑、汴、洛典型案例区的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城市旅游形象理论;(2)形成了对城市旅游形象感知机理的再认识;(3)深化了对城市旅游形象提升的认识。论文共包括八章内容。第一章是引论,介绍论文写作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阐述实证案例区域选取的依据;说明论文中用到的数据的来源及本文写作的技术路线;阐明文章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技术方法与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是旅游形象研究述评,在分别对国外、国内同领域研究进展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研究内容作出述评,并对中外研究从概念界定、研究角度、研究方法、成果指向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提出自己对同行已作出的相关研究的观点与看法及对本研究的启示。第三章是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界定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涵义,构建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研究的概念体系,陈述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研究的理论依据。第四章是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影响因素,从旅游者、旅游地、信息、环境四个层面揭示城市旅游形象感知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子,并分析这些影响因子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与态度的关联度。第五章是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机理,意在揭示旅游者对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内在工作方式以及诸要素在人—地、主—客环境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和原理,分为动力、维度、模式、层次、特性五方面内容。第六章是城市旅游形象的提升,从提升依据、提升原则、提升内容三个层面进行了城市旅游形象提升的理论架构。第七章是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实证研究,该章利用四五六章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理论分析的结果,结合郑、汴、洛城市旅游形象状况,从城市旅游形象的调查、对比、提升三个层面展开内容。第八章是结论及展望,描述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及创新之处,指出论文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贾哲,秦安臣,康晓梅[9](2010)在《狼牙山森林公园旅游形象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旅游形象设计是中国现阶段旅游规划的发展方向和重要内容。笔者以河北省狼牙山森林公园为对象,采用适用于各类型旅游地的形象设计技术体系进行全面分析。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理论(简称CIS)为基础重新构建旅游形象设计框架,对该公园的旅游形象进行了多方案设计,以期对公园的合理开发保护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

曾勇[10](2009)在《广西防城港市旅游资源规划研究》文中提出被誉为“中国西南门户,华夏边陲明珠”的防城港市有着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奇丽的山水旅游资源和璀璨的边海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但是,由于缺乏整体规划,旅游资源开发度低、旅游基础相对薄弱,缺少旅游精品,未能形成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本文首先对防城港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进行了介绍和评价,然后结合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和防城港旅游业发展现状,对防城港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进行了SWOT分析和市场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防城港旅游资源的特征对防城港旅游资源进行了总体规划,并针对防城港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防城港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二、森林公园形象策划有关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森林公园形象策划有关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国外森林公园旅游研究现状
        (二)国内森林公园旅游研究现状
        (三)旅游竞争力研究现状
        (四)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研究现状
        (五)研究综评
    四、主要概念
        (一)森林公园
        (二)森林公园旅游
        (三)旅游竞争力
    五、研究内容
    六、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实地调查法
        (三)定量研究法
    七、研究思路
第二章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及其旅游发展现状
    一、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概况
    二、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及景观
        (一)概述
        (二)具体类型及主要景观
        (三)资源景观主要特征
    三、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发展现状
        (一)概述
        (二)旅游市场效应调查
        (三)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发展分析
第三章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一、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一)构建思路
        (二)指标选择原则
        (三)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四)影响指标阐释及提出假设
        (五)影响关系模型构建
    二、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一)信度分析
        (二)效度分析
        (三)因子分析
        (四)相关分析
        (五)回归分析
        (六)分析结论
第四章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发展对策
    一、旅游产品层面
        (一)坚持“生态优先”产品规划原则
        (二)优化组合旅游产品走向“四季游”
        (三)丰富内涵打造“文旅融合”产品
        (四)区域合作“错位”产品发展战略
    二、旅游管理层面
        (一)理顺体制关系
        (二)强化人才建设
        (三)加大投资力度
    三、旅游服务层面
        (一)完善交通服务系统
        (二)建设特色服务设施
        (三)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四、旅游市场层面
        (一)品牌策划管理
        (二)进行立体营销
        (三)构建营销网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致谢

(2)基于网络文本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品牌个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内容分析法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品牌
        2.1.2 品牌管理
        2.1.3 品牌个性
        2.1.4 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
        2.1.5 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与目的地形象
    2.2 理论来源
        2.2.1 人格特质理论
        2.2.2 品牌个性理论
    2.3 旅游目的地品牌管理研究
        2.3.1 国外旅游目的地品牌管理研究
        2.3.2 国内旅游目的地品牌管理研究
    2.4 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研究
        2.4.1 国外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研究
        2.4.2 国内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研究
    2.5 森林旅游目的地品牌管理研究
    2.6 旅游目的地网络文本研究
    2.7 小结
3 研究设计与数据处理
    3.1 研究地概况
    3.2 数据来源
    3.3 数据获取与整理
4 数据分析
    4.1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品牌个性词汇的识别
    4.2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品牌个性维度
    4.3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主要景区品牌个性维度比较
        4.3.1 主要景点品牌个性特征
        4.3.2 主要景点品牌个性对应分析
    4.4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品牌个性动态分析
    4.5 2009~2018年网络点评与搜索热度关联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建议
    5.3 讨论
        5.3.1 研究局限
        5.3.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2009~2018年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网络搜索热度分布
附录B 2013~2018年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网络搜索人群年龄分布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基于游客感知的莽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旅游地形象的感知构成
        1.3.2 旅游地形象的影响因素
        1.3.3 旅游地形象的测量方法
        1.3.4 旅游地形象的实证研究
        1.3.5 森林旅游地的形象研究
        1.3.6 述评
2 理论基础
    2.1 形象
    2.2 游客感知
    2.3 旅游形象
        2.3.1 旅游形象的静态形成
        2.3.2 旅游形象的动态形成
    2.4 旅游形象的特征
3 研究区概况
4 旅游形象研究设计与旅游形象感知分析
    4.1 旅游形象研究设计
        4.1.1 旅游形象研究设计基本思路
        4.1.2 研究方法
        4.1.3 问卷设置
        4.1.4 问卷主要内容和因子
        4.1.5 问卷发放和回收
    4.2 旅游形象感知分析
        4.2.1 样本基本情况
        4.2.2 原生形象感知分析
        4.2.3 引致形象感知分析
        4.2.4 引致形象——网络搜寻对比
        4.2.5 引致形象---旅行社景区推广
    4.3 复合形象感知分析
        4.3.1 复合形象的描述性分析
        4.3.2 复合形象的因子分析
        4.3.3 复合形象差异性分析
        4.3.4 复合形象的相关性分析
5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4)城郊森林公园旅游规划研究 ——以乌鲁木齐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城郊森林公园相关概念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城郊森林公园旅游规划理论基础和方法
    2.1 城郊森林公园旅游规划理论
    2.2 城郊森林公园旅游规划原则
    2.3 城郊森林公园旅游规划方法
第3章 乌鲁木齐县城郊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分析
    3.1 地理概况
    3.2 生态环境资源调研
    3.3 森林公园风景资源定性评价
    3.4 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第4章 乌鲁木齐县城郊森林公园旅游规划研究
    4.1 总体布局与发展战略规划
    4.2 分区项目建设规划
    4.3 旅游交通路线规划
    4.4 森林景观资源和环境保护规划
    4.5 基础设施规划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价值
    5.3 不足之处
    5.4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附录3-1
附录4-1
附录4-2
附录5-1
附录5-2
附录5-3

(5)城市森林游憩地感知形象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南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森林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1.2 发展游憩功能是现代城市森林经营的主要内容之一
        1.1.3 从感知角度探讨城市森林游憩地形象的必要性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案例地的选择
        1.4.3 数据资料来源
        1.4.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城市森林研究综述
        2.1.1 城市森林基础理论研究
        2.1.2 城市森林管理的研究
        2.1.3 城市森林功能及效益的研究
        2.1.4 研究评述及未来研究方向
    2.2 城市森林游憩研究综述
        2.2.1 城市森林游憩概念研究
        2.2.2 城市森林游憩需求研究
        2.2.3 城市森林游憩价值及游憩功能评价研究
        2.2.4 城市森林游憩管理的研究
        2.2.5 研究评述及未来研究方向
    2.3 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相关研究综述
        2.3.1 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概念研究
        2.3.2 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的形成和分类研究
        2.3.3 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的影响因素研究
        2.3.4 研究评述及未来研究方向
第三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3.1 城市森林游憩地概念界定
        3.1.1 城市森林的概念
        3.1.2 户外游憩的概念
        3.1.3 城市森林游憩的概念
        3.1.4 城市森林游憩地的概念
    3.2 城市森林游憩地感知形象概念界定
        3.2.1 感知形象的概念
        3.2.2 城市森林游憩地感知形象的概念
    3.3 城市森林游憩地感知形象的影响因素
        3.3.1 影响因素概述
        3.3.2 城市森林游憩者的个体因素
        3.3.3 城市森林游憩者的体验因素
        3.3.4 城市森林游憩地的情境因素
    3.4 理论基础
        3.4.1 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
        3.4.2 游客“需要-动机-行为”模式
        3.4.3 游憩效益理论
        3.4.4 感知价值理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影响城市森林游憩地感知形象的个体因素研究
    4.1 本章研究思路
    4.2 城市森林游憩者价值取向与游憩需求分析
        4.2.1 研究过程
        4.2.2 数据分析
    4.3 城市森林游憩者行为特征分析
        4.3.1 研究过程
        4.3.2 样本社会人口学特征分析
        4.3.3 游憩者行为特征分析
        4.3.4 受访者对游憩地的认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影响城市森林游憩地感知形象的体验因素研究
    5.1 本章研究思路
    5.3 研究设计
        5.3.1 测量指标体系
        5.3.2 探索性因子分析
        5.3.3 研究假设
        5.3.4 概念模型
    5.4 研究过程
        5.4.1 调查开展
        5.4.2 问卷设计
        5.4.3 研究方法
    5.5 模型检验
        5.5.1 验证性因子分析
        5.5.2 信度与效度分析
        5.5.3 拟合度检验与路径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影响城市森林游憩地感知形象的情境因素研究
    6.1 本章研究思路
    6.2 城市森林游憩地的质量构成要素
        6.2.1 景观质量
        6.2.2 环境质量
        6.2.3 设施质量
        6.2.4 管理与服务质量
    6.3 城市森林游憩地质量管理问题分析
        6.3.1 游憩者对游憩地的质量评价
        6.3.2 游憩地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6.3.3 城市森林游憩地质量改善措施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对城市森林游憩地形象建设的启示
    7.3 本文创新之处
    7.4 研究不足及展望
        7.4.1 研究的不足之处
        7.4.2 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城市森林游憩者价值取向与游憩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2 城市森林游憩者行为特征调查问卷
    附录3 城市森林游憩者感知与满意度调查问卷

(6)国家地质公园空间形象体系构建研究 ——以涞源白石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缘起
    1.2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国家地质公园
        1.3.2 空间形象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1.4.1 国内研究状况
        1.4.2 国外研究状况
    1.5 研究思路、方法与视角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视角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国家地质公园空间形象认知
    2.1 国家地质公园空间形象内涵
    2.2 国家地质公园空间形象组成要素
        2.2.1 空间轴线
        2.2.2 区域天际线
        2.2.3 空间界面
        2.2.4 空间节点
        2.2.5 空间标志
    2.3 国家地质公园空间形象要素组织方式
        2.3.1 直线组织方式
        2.3.2 自由曲线组织方式
        2.3.3 环状组织方式
        2.3.4 综合组织方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家地质公园空间形象体系构建原则与内容
    3.1 国家地质公园空间形象体系构建原则
        3.1.1 保护地质遗迹资源
        3.1.2 发掘地质景观潜力
        3.1.3 营造公园特色形象
        3.1.4 权衡园区保护与利用之间关系
    3.2 国家地质公园空间形象体系内容
        3.2.1 国家地质公园空间形象体系定义
        3.2.2 国家地质公园空间形象体系构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家地质公园空间形象体系构建方法
    4.1 国家地质公园空间形象策划
        4.1.1 理念识别形象策划
        4.1.2 视觉识别形象策划
        4.1.3 行为识别形象策划
    4.2 国家地质公园空间形象规划
        4.2.1 园区景点配置规划
        4.2.2 标志性空间形象规划
        4.2.3 服务设施空间形象规划
        4.2.4 标识系统空间形象规划
    4.3 国家地质公园节点空间形象设计
        4.3.1 地质遗迹区节点空间形象设计
        4.3.2 自然生态区节点空间形象设计
        4.3.3 科普教育区节点空间形象设计
        4.3.4 服务管理区节点空间形象设计
        4.3.5 居民点保留区节点空间形象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河北保定涞源白石山国家地质公园空间形象体系构建
    5.1 白石山国家地质公园空间形象策划
        5.1.1 园区空间形象发展理念
        5.1.2 视觉识别形象策划
        5.1.3 行为识别形象策划
    5.2 白石山国家地质公园空间形象规划
        5.2.1 园区总体布局与景点配置
        5.2.2 标志性空间形象规划
        5.2.3 服务设施空间形象规划
    5.3 白石山国家地质公园节点空间形象设计
        5.3.1 东门入口区空间形象设计
        5.3.2 “飞石”餐厅节点空间形象设计
        5.3.3 西门入口区空间形象设计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惠州城市旅游形象策划与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旅游形象研究现状
        1.3.1 旅游形象概念的研究
        1.3.2 旅游形象感知的研究
        1.3.3 旅游形象传播的研究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基础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城市旅游的概念
        2.1.2 城市形象的概念
        2.1.3 城市旅游形象的概念
    2.2 基础理论
        2.2.1 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理论
        2.2.2 旅游目的地形象系统(TDIS)理论
        2.2.3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
第三章 惠州旅游形象的现状和受众调查分析
    3.1 惠州旅游发展基本概况
        3.1.1 惠州地理文脉分析
        3.1.2 惠州旅游资源评价
    3.2 惠州旅游形象现状
    3.3 惠州旅游形象受众调查分析
        3.3.1 问卷设计与调查
        3.3.2 调查结果分析
        3.3.3 问卷调查小结
第四章 惠州旅游形象定位与设计
    4.1 惠州旅游形象定位
        4.1.1 惠州旅游形象总体定位
        4.1.2 惠州旅游形象目标定位
    4.2 惠州旅游形象设计
        4.2.1 人——地感知形象设计
        4.2.2 人——人感知形象设计
第五章 惠州旅游形象的提升策略
    5.1 充分发挥政府在旅游形象提升的主导作用
    5.2 充分运用整合营销传播,实现传播最大化
    5.3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打造休闲旅游品牌
    5.4 高度重视旅游企业对形象提升的影响作用
    5.5 充分调动市民加入旅游形象提升的行列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8)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研究 ——以郑、汴、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论
    1.1 选题依据
        1.1.1 经济背景:体验经济背景下的旅游形象消费方式
        1.1.2 产业背景:旅游产业发展的形象制胜趋势
        1.1.3 实践背景:日益涌现的多元化形象宣传与促销
        1.1.4 学科背景:走向互动的人文地理学与其它社会科学
        1.1.5 时代背景:中原城市群旅游联动发展和河南旅游转型战略
        1.1.6 个人背景:循序渐进的个人城市旅游形象研究体验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2.3 方法论意义
    1.3 研究对象的选择
        1.3.1 选取依据
        1.3.2 城市概况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目标
        1.4.3 技术路线
        1.4.4 研究方法
        1.4.5 所用技术
        1.4.6 数据资料来源
    1.5 研究重点与难点
        1.5.1 研究重点
        1.5.2 研究难点
    1.6 主要研究内容
        1.6.1 研究框架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相关研究述评
    2.1 研究的文献来源与历史回顾
        2.1.1 国外研究的文献来源与历史回顾
        2.1.2 国内研究的文献来源与历史回顾
    2.2 国外研究的主要内容
        2.2.1 旅游形象的概念研究
        2.2.2 旅游形象的感知研究
        2.2.3 旅游形象的形成研究
        2.2.4 旅游形象的演变研究
        2.2.5 旅游形象的营销研究
        2.2.6 旅游形象的测量研究
    2.3 国内研究的的主要内容
        2.3.1 城市旅游形象的概念研究
        2.3.2 城市旅游形象的感知研究
        2.3.3 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位研究
        2.3.4 城市旅游形象的测量研究
        2.3.5 城市旅游形象的设计研究
        2.3.6 城市旅游形象的营销研究
        2.3.7 城市旅游形象的变化研究
    2.4 国内外研究的评价
        2.4.1 国内外研究的主要特点
        2.4.2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对比
        2.4.3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
    2.5 郑汴洛旅游形象研究述评
        2.5.1 郑州的旅游形象研究
        2.5.2 开封的旅游形象研究
        2.5.3 洛阳的旅游形象研究
    2.6 对本研究的启示
        2.6.1 拓宽研究内容和研究视野
        2.6.2 扩大研究视角,注重学科联合
        2.6.3 创新研究方法,定性定量并重
        2.6.4 借鉴国外经验,注重动态分析
        2.6.5 扩展研究尺度,加强对比分析
        2.6.6 人地结合,探讨形象感知规律
第3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3.1 基本概念
        3.1.1 形象的概念
        3.1.2 感知的概念
        3.1.3 旅游形象的概念
        3.1.4 城市形象的概念
        3.1.5 城市旅游形象的概念
    3.2 核心概念
        3.2.1 与旅游形象构成有关的概念
        3.2.2 与旅游形象生成有关的概念
        3.2.3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概念与内涵
    3.3 理论基础
        3.3.1 地理学理论
        3.3.2 社会学理论
        3.3.3 心理学理论
第4章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影响因素
    4.1 旅游者因素
        4.1.1 旅游者个体层面的因素
        4.1.2 旅游者群体层面的因素
    4.2 旅游地因素
        4.2.1 旅游地自身的状况
        4.2.2 旅游地之间的竞争
        4.2.3 客源地与目的地间的距离
    4.3 信息因素
        4.3.1 个人信息
        4.3.2 人际信息
        4.3.3 商业信息
    4.4 环境因素
        4.4.1 自然环境因素
        4.4.2 社会环境因素
第5章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机理
    5.1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动力
        5.1.1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动力系统
        5.1.2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驱动力量
    5.2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维度
        5.2.1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空间维度
        5.2.2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时间维度
        5.2.3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心理维度
    5.3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模式
        5.3.1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对象
        5.3.2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倾向
        5.3.3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视角
        5.3.4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效应
    5.4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层次
        5.4.1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主题层次
        5.4.2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尺度层次
        5.4.3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感官层次
        5.4.4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审美层次
    5.5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特性
        5.5.1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时间特性
        5.5.2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空间特性
        5.5.3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心理特性
        5.5.4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行为特性
第6章 城市旅游形象的提升
    6.1 城市旅游形象的提升依据
        6.1.1 旅游者层面的形象感知差距
        6.1.2 旅游地层面的形象制约因素
    6.2 城市旅游形象的提升原则
        6.2.1 从形态角度,硬件形象与软件形象提升并重
        6.2.2 从结构角度,整体形象与局部形象提升并重
        6.2.3 从时间角度,历史、现实与未来形象提升并重
        6.2.4 从对象角度,内部形象与外部形象提升并重
        6.2.5 从效果角度,期望形象与实际形象提升并重
    6.3 城市旅游形象的提升内容
        6.3.1 要素层面的提升
        6.3.2 整体层面的提升
第7章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实证研究
    7.1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调查
        7.1.1 郑汴洛旅游概况
        7.1.2 调查内容与过程
        7.1.3 样本特征的概述
    7.2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对比
        7.2.1 要素形象感知的对比
        7.2.2 总体形象感知的对比
    7.3 城市旅游形象的提升策略
        7.3.1 城市旅游形象提升的个性策略
        7.3.2 城市旅游形象提升的共性策略
第8章 结论及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1.1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受旅游者、旅游地、信息、环境因素的制约
        8.1.2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机理呈现出鲜明的社会心理学特征
        8.1.3 城市旅游形象的提升取决于多层面的互动演化和升级
    8.2 本文创新之处
        8.2.1 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城市旅游形象理论
        8.2.2 形成了对城市旅游形象感知机理的再认识
        8.2.3 深化了对城市旅游形象提升的认识
    8.3 研究不足及展望
        8.3.1 研究的不足之处
        8.3.2 有待深入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郑汴洛城市旅游形象感知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开展的科研工作

(9)狼牙山森林公园旅游形象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狼牙山森林公园概况
2 旅游形象设计系统
    2.1 理念识别 (MI)
    2.2 行为识别 (BI)
        2.2.1 旅游服务形象设计
        2.2.2 社区居民形象设计
        2.2.3 政府形象设计
    2.3 视觉识别 (VI)
        2.3.1 旅游区标准字体设计
        2.3.2 旅游标志的设计
        2.3.3 旅游吉祥物的设计
        2.3.4 旅游形象大使的选择
        2.3.5 旅游区标准色的设
        2.3.6 门票设计
    2.4 听觉识别系统设计
        2.4.1 森林公园及产品名称设计
        2.4.2 宣传口号
3 结论与讨论

(10)广西防城港市旅游资源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1.3.1 论文研究的基本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思路
第二章 防城港市旅游资源概况及评价
    2.1 防城港市旅游资源概况
        2.1.1 防城港市基本概况
        2.1.2 防城港市自然环境
    2.2 防城港市旅游资源单体介绍
        2.2.1 自然旅游资源
        2.2.2 人文旅游资源
    2.3 防城港旅游资源评价
        2.3.1 防城港旅游资源单体评价
        2.3.2 防城港旅游资源系统评价
第三章 防城港旅游资源的SWOT分析与市场分析
    3.1 防城港市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SWOT分析
        3.1.1 防城港旅游发展现状
        3.1.2 防城港旅游资源规划开发优势(Strengths)分析
        3.1.3 防城港旅游资源规划开发劣势(Weaknesses)
        3.1.4 旅游资源规划开发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3.1.5 防城港旅游资源规划开发威胁(Threats)分析
        3.1.6 SWOT分析结论
    3.2 防城港旅游市场分析
        3.2.1 旅游市场背景分析
        3.2.2 防城港旅游产品分析
        3.2.3 防城港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3.2.4 对游客感知渠道及旅游动机的分析
        3.2.5 目标客源市场的选择
        3.2.6 防城港旅游市场定位
第四章 防城港旅游资源总体规划
    4.1 防城港旅游资源特征与功能分区
        4.1.1 防城港旅游资源总体特征分析
        4.1.2 功能分区
    4.2 防城港旅游形象策划
        4.2.1 旅游形象策划的作用及原则
        4.2.2 防城港旅游形象策划
    4.3 防城港市旅游资源项目规划
        4.3.1 旅游项目规划基础
        4.3.2 防城港单体旅游资源规划潜力等级
        4.3.3 防城港旅游项目规划
        4.3.4 防城港旅游景区景点规划
    4.4 防城港旅游资源交通专项规划
        4.4.1 防城港交通现状
        4.4.2 防城港旅游区域布局
        4.4.3 旅游交通规划框架和目标
        4.4.4 旅游交通规划
        4.4.5 旅游线路组织规划
第五章 防城港旅游业发展对策和建议
    5.1 防城港旅游业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5.2 防城港旅游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5.2.1 政府主导原则
        5.2.2 市场导向原则
        5.2.3 特色与精品原则
        5.2.4 文化整合原则
        5.2.5 以人为本原则
        5.2.6 协调发展原则
        5.2.7 产业互动原则
        5.2.8 可持续发展原则
        5.2.9 精神文明建设原则
        5.2.10 横向联合原则
    5.3 防城港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5.3.1 加强组织领导,优化旅游业行政管理体制
        5.3.2 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投资者来防城港投资
        5.3.3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5.3.4 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树立"和谐边港"的城市形象
        5.3.5 加强宣传促销,培育旅游市场
        5.3.6 加强旅游市场监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5.3.7 加强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5.3.8 保护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表
附录A

四、森林公园形象策划有关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发展研究[D]. 王建坡.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2]基于网络文本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品牌个性研究[D]. 郑钰婷.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3]基于游客感知的莽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形象研究[D]. 周建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02)
  • [4]城郊森林公园旅游规划研究 ——以乌鲁木齐县为例[D]. 李倩. 新疆农业大学, 2016(04)
  • [5]城市森林游憩地感知形象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南京为例[D]. 周璐. 南京林业大学, 2015(04)
  • [6]国家地质公园空间形象体系构建研究 ——以涞源白石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设计为例[D]. 杨鹏. 北京建筑大学, 2014(12)
  • [7]惠州城市旅游形象策划与提升研究[D]. 姚宝兴. 广西大学, 2014(02)
  • [8]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研究 ——以郑、汴、洛为例[D]. 程金龙. 河南大学, 2011(10)
  • [9]狼牙山森林公园旅游形象设计研究[J]. 贾哲,秦安臣,康晓梅. 中国农学通报, 2010(17)
  • [10]广西防城港市旅游资源规划研究[D]. 曾勇.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9(S1)

标签:;  ;  ;  ;  ;  

森林公园形象规划相关问题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