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丹参、胃络通与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高粘血症的比较

复方丹参、胃络通与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高粘血症的比较

一、复方丹参、维脑路通与联合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高粘血症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任思思[1](2021)在《益气活血法理论溯源及代表方补阳还五汤治疗脑病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益气活血治疗法则是将补益元气与活血行血相结合而成的中医治疗法则。通过梳理益气活血法的衍化源流,其形成、发展、确立,建立在对气血理论、瘀血理论的逐渐深刻认识之上。气血为人身之本,其二者是人体重要的物质基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同时二者一损俱损,荣辱与共。气血认知的发展过程伴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疾病抗争史。益气活血法萌发于秦汉时期,从认识到气血调和人体安和,气血失调遂生病证,再到瘀血病因辨证,气虚血滞的逐步出现,为益气活血法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直到明清时期,气虚血瘀作为病因病机明确出现在医学典籍中,益气活血法随着王清任补阳还五汤的创立,逐渐得以完善、确立。气血二者,气旺促血行,气虚血生滞,益气则可以活血。若是正气虚损,气机失调,运血无力,经脉瘀阻,血行不畅无法濡养四肢百骸,则成气虚血瘀证。气为阳主煦之,血为阴主濡之,气虚致阳虚无力温养机体,且寒从中生,易为邪所侵袭;同时无力推动血液濡养周身,则脑髓清窍失养,周身经脉不利,行动障碍,麻木不仁;血液瘀阻,经脉气血更为滞涩,肢体失养,经脉拘挛,肌肤色变,不通而痛。历代医家皆认为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与人体气血失调紧密相关。脑主神明,为元神之府,脑具有主宰生命活动、精神活动、主感觉、肢体运动等功能。孙思邈有云“头者,人之元首,人神气所注,气血精明,三百六十五络,皆上归于头,头者诸阳之会也。”手足三阳经络汇于头面、行于四肢百骸,因而气血失调,脑髓失养,或外感邪气,则有瘫痪、肌肉萎缩、抽搐、震颤的症状。《黄帝内经》提出“血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指出气血的变化是厥病发生的基础。气虚而致清阳不升、血行不畅,气血瘀滞,脑失濡养,导致神明失用。刘完素认为“血涩而不能荣肌肉故也”,血涩难行,瘀滞不通,滋养不能,则人体肢节肌肉痿软,活动不利。“若微则但僵仆,气血流通,筋脉不挛,缓者发过如故”,说明气血流畅,肢骸贯通,则恢复如故。关于中风,张景岳认为“此证多见卒倒,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王清任同样赞成中风肢体痿厥为“非风”,因此正气虚损,血液瘀滞,气虚血瘀成为脑病常见病因病机。由气血失调,气虚血瘀而致的肢体筋脉拘挛、震颤、行动不利、大脑神机不用神志障碍,可用益气活血法,“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补养人体气血阴阳不足”,正气充足,血行通畅,气血通和,神机得运,人体安和。现代益气活血法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确切,有学者对其相关方剂进行实验室研究,有证据显示,益气活血法类方能很好的修复和改善人体病理状态。在脑血管病发病初期以及恢复期,运用益气活血法代表方BYHWD进行治疗,不仅能够改善在中枢神经系统在病理上的损伤,而且在残障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认知以及有效率、神经功能恢复上均优于单纯西药的治疗。因此,对益气活血法理论源头进行梳理,并对20年来益气活血法关于脑病的临床随机试验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为益气活血法则在现代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中医文献理论的支撑、循证医学的证据。第一部分基于中医古籍探讨"益气活血"理论源流及运用目的全面检索古代医经典籍中有关“益气活血”法则的气血理论认识、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等内容,通过对纳入文献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系统阐述古代各个时期益气活血相对应的病因病机理论分析、临床运用情况,并从整体上讨论益气活血法发展规律,探寻其历史源流,发展衍化。从整体上总结历代中医学家临症运用益气活血法的学术理论和临床经验,为现代中医药关于益气活血法则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中医古籍文献检索与现代文献检索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检索秦汉时期到清末的中医古籍经典中,有关益气活血相关的气血理论分析、气虚血滞、瘀血、辨证论治、用药思路等内容。梳理源流脉络时以时间顺序为经纵向体现益气活血思想发展进程,以作者、着作为纬横向展开论述,整理各个时期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字描述,提炼相关学术思想,归纳总结益气活血法的发展衍化。结果益气活血的治疗法则发展经历了萌芽、奠基、充实、发展、完善五个阶段。全文按照时间脉络梳理,分为秦汉时期、晋隋唐时期、宋时期、金元时期、明清时期。1萌芽阶段(秦汉时期)。本阶段充分阐释了气血理论,认为二者不可缺一,功能相辅成,气血为人体之本,气充成形,血畅则流行于全身,气充血足,人体安和。其中,《伤寒杂病论》首次提出血瘀的概念,并有相应活血化瘀,攻补兼施,治疗法则,见于妇科疾病的辨证论治中。2奠基阶段(晋隋唐时期)。对气血的理论认识逐渐深刻,辨证论治需察明气血,诸病寻源,明确病因病机,论证瘀血致病之时,常考虑气虚成分,多见于外科、妇产科。随着唐朝本草类专着的问世,具有益气活血功效的药物不断被总结、运用,为后世益气活血治疗法则,相应的气虚血瘀病因病机、用药思想构建起到了铺垫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3充实阶段(宋时期)。丰富了气血理论,从生理病理上阐述了气血二者对人体精神状态的重要性,强调了气的重要性,并从内、外、不内外三方面探讨了血瘀症的产生,认为“虚”是血瘀产生的内在因素。益气活血法则在此阶段得到了充实,益气从补元气、益卫气具体到健脾气。4发展阶段(金元时期)。随着医家流派的出现,益气活血法在此阶段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气血二者载运相因,气虚无力,血生瘀滞,瘀血阻碍气机运行,导致气血不生,易成症瘕积聚。此时期,益气活血多用于外科、女科。益气包括益正气、卫气、脾胃之气,药物多用黄芪、人参、白术等,活血药物多用归地芎芍、干漆、桃红。5完善阶段(明清时期)。本阶段在气血之中,突出了气的作用,气虚血瘀作为益气活血法则的病因病机开始明确出现在本时期的医学着作中,相应用药则益补之活之,于活血之时增加参、芪等补中益气。直至益气活血代表方BYHWD的问世,补气益气,以大剂量黄芪为君,配以桃红四物,补气活血化瘀生新,益气活血法则正式确立下来。常见使用于临床各科。结论通过梳理益气活血法的历史衍化脉络,发现益气活血法始终伴随着历代医家对气血认识的深入程度而不断升华。形成最初,不仅认识到了气血二者生理关系,还需继续挖掘气血二者病理上的关系,益气活血法开始萌发。随着气血理论的认识逐渐深刻,开始探讨气为二者关系的主要部分,认识到气机变化确实能影响血行变化,再到在瘀血的形成过程中不离气虚,即气虚血瘀作为病因病机开始纳入研究,这为益气活血法的形成起到铺垫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益气活血不断充养、成熟的道路上,益气的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对益气的认识也随着医学的积累,分别有了益元气、益卫气、益脾胃中焦之气的升华,用药思路也出现了参芪、白术、补中益气,但仍为随症加减,没有形成固定的方药配伍。直到清朝王清任,集大成者,创立益气活血法代表方补阳还五汤,才将益气活血法正式确立起来。方中120g黄芪为君,以促气复血行,益气生血,归地芎芍稍加桃红,则为桃红四物,多用则破血,少用则活血,共同起到益气活血化瘀生新的功效。与此同时,益气活血法正式出现。第二部分益气活血法代表方补阳还五汤治疗脑病的meta分析目的系统评价补阳还五汤(Buyang Huanwu decocation,BYHWD)治疗脑病(中风、多发性硬化、癫痫、痴呆、头痛、头晕等)的临床疗效,为益气活血法、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提供循证医学的证据。方法本研究由2名独立研究员按照PRISMA国际标准,以及纳入排除标准,检索1999.6-2020.6的中文、英文数据库,如CNKI、万方、VIP、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收集补阳还五汤(Buyang Huanwu decocation,BYHWD)对脑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严格按照本研究制定的纳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以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和GRADE系统推荐级方法,进行文献质量评价。运用Review Manager5.0软件合并数据,评价指标为RR、MD。结果本研究共有21项原始文献,1946例患者纳入研究。1有效率:BYHWD+常规西药与常规西药治疗脑病的有效率为,[RR=1.19(95%CI[1.14,1.24]),I2=21%,P<0.00001];BYHWD单用与常规西药治疗脑病的有效率为,[RR=2.38(95%CI[1.59,3.55]),I2=0,P<0.05];表明在脑病常规治疗中加载BYHWD或者单用BYHWD的有效率优于单用西药治疗。2 NIHSS评分:BYHWD+常规西药与常规西药治疗中风的NIHSS评分,结果为[MD=-2.38(95%CI[-3.32,-1.44]),P<0.00001,I2=81%],表明在常规西药治疗中风基础上加用BYHWD,能够明显降低神经损伤NIHSS评分,提升患者神经功能;BYHWD与常规西药治疗中风恢复期的NIHSS评分,MD=-0.35(95%CI[-2.45,-1.75]),P>0.05,表明BYHWD单用与常规西药对比在治疗中风恢复期的NIHSS评分方面没有差异。3 ADL评分:单用BYHWD与常规西药对比治疗痴呆的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MD=6.4(95%CI[5.23,7.57]),P<0.00001,I2=0];BYHWD+常规治疗与常规西药比较治疗中风的ADL评分,[MD=16.27(95%CI[13.73,18.80]),I2=0,];结果表明BYHWD的加载治疗对比单用西药,能够明显提高中风患者的ADL评分。4 GRADE证据质量评级:BYHWD单用或者与常规西药的联合在中风、多发性硬化、痴呆的治疗中,其有效率、NIHSS、ADL评分方面,均优于常规西药。纳入文献GRADE证据质量评级偏于中等。结论BYHWD单用或者与常规西药联合运用在中风、多发性硬化、痴呆的治疗中,其有效率、NIHSS、ADL评分方面,均优于常规西药,对肢体活动受限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功能的恢复,疗效均优于常规西药治疗。结语益气活血法是中医理论指导的治疗法则,临床应用广泛,尤其在脑病的防治中的疗效优越,多受重视,广为推崇。1.益气活血法萌芽于秦汉时期,气血理论、瘀血概念深入人心;奠基于晋隋唐时期,气虚血瘀的病因病机辩证逐渐清晰,并对益气活血之药进行总结;益气活血法则的气血理论充实于宋时期,对血瘀进行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方面的详细论述;发展于金元时期,血瘀病因病机辩证明确,用药思路渐趋成形;完善于明清时期,气虚血滞的病因病机的明确,益气活血法代表方BYHWD开始临床运用。2.益气活血法代表方BYHWD在脑病急性期与常规西药联合运用,其有效率、NIHSS、ADL评分方面,均优于常规西药单独使用;BYHWD在脑病恢复期单用,其有效率、NIHSS、ADL评分方面,均优于常规西药单独使用。BYHWD治疗脑病单用或与常规西药联合运用,对肢体活动受限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功能的恢复,疗效均优于常规西药治疗。3.不足与展望:本研究在源流衍化汇总中,仍有不足,总结梳理的不够全面,存在相关古籍遗漏的可能;在益气活血法代表方BYHWD治疗脑病的meta分析中,缺乏高质量RCT,整体文献质量等级不高,造成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偏倚;同时,本研究未系统关注益气活血法的实验室研究进展,对益气活血法提供分子生物学的理论支撑。鉴于益气活血法的使用价值,今后有必要多利用生物学、免疫学方法,进一步研究其相关有效成分和组方,对发挥作用的细胞、分子进行阐述,继续为益气活血法的临床应用提供微观的、具体的理论支撑。

洪小思[2](2020)在《自拟益气活血明目方联合针刺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予自拟益气活血明目方联合针刺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前后患者视力、视野、中医症状的变化,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纳入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确诊为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并辩证为气虚血瘀型的患者共48例(56眼),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4例(28眼),两组均使用激素、营养神经药物等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导师自拟益气活血明目方口服联合针刺治疗,15天为一疗程,两组均治疗6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野、视力、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及总有效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实际完成病例数为46例(52眼),治疗组和对照组各完成23例(26眼)。1.两组视力、视野缺损、中医证候变化组内比较:比较治疗前后视力、视野缺损、中医症状积分变化,p值均小于0.05,表明两组治疗后均能改善症状,且治疗时间越长效果越好。2.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分析:治疗15天、30天总疗效经分析后P>0.05,此时两组疗效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治疗60天、90天时总疗效,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均能改善症状,但治疗组疗效更好;3.两组视力、视野组间分析:治疗15天、30天时,对比两组视力变化,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0天、90天时,两组视力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60天后治疗组视力提高显着优于使用常规疗法的对照组。治疗15天时对比两组视野变化,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天、60天、90天时,两组视野缺损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30天后治疗组视野改善提高显着优于对照组。4.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积分变化组间分析:治疗30天时两组患者各中医症状积分经统计学分析,气虚懒言、面色淡白p值均大于0.05,说明两组治疗30天时气虚懒言、面色淡白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体倦乏力、头晕头痛P值均小于0.05,说明治疗30天时体倦乏力、头晕头痛的变化治疗组优于单纯使用西医治疗。治疗60天时、90天时两组患者各项症状积分经统计学分析,各中医症状积分P值均小于0.05,说明治疗60天后两组之间各中医症状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30天、60天、90天时中医症状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得出p均小于0.05,说明两组中医症状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明显优于单纯使用西医治疗的对照组,疗效显着。结论:1.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益气活血明目方联合针刺配合可有效的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标本同治,其效果好于单纯使用常规西医治疗;2.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益气活血明目方联合针刺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相比于单纯使用常规西医治疗,可更好的提高患者视力、改善视野缺损情况。3.针药联合可显着改善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中医证候,且治疗时间越长,改善越明显。4.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益气活血明目方联合针刺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未出现不良反应,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高荔姗[3](2020)在《活血利水中药联合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活血利水中药联合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评价活血利水方在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中的疗效。方法:所有病例来源于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就诊及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住院经眼底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及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确诊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黄斑水肿(Macular Edema,ME)的患者60例60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0例30眼(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2例2眼,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28例28眼)单纯予玻璃体腔内注射0.5mg/0.05ml康柏西普注射液3次,每次均间隔1个月,治疗组30例30眼(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3例3眼,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27例27眼)在对照组方案前提下联合口服活血利水中药6个疗程,每个疗程15天,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中药加减,活血利水方组成(桃仁12g,川芎10g,当归10g,牛膝10g,茯苓10g,猪苓10g,白术10g,薏苡仁10g,桂枝10g,泽泻10g,陈皮15g,熟地10g,地龙6g,桔梗6g,枳壳6g,甘草10g)。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同时根据治疗3个月后复查FFA显示的血管壁渗漏情况、眼底照相提示的视网膜出血情况评价比较两组疗效。结果:(1)两组BCVA(Log MAR)值比较:经过1个月的治疗,对照组和治疗组的BCVA均有所提高,Log MAR值分别由基线0.88±0.27、0.84±0.30下降至0.73±0.31、0.67±0.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0.05),治疗2个月后,对照组和治疗组BCVA逐渐提高,Log MAR值分别为0.62±0.20、0.49±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0.05);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BCVA提高至最佳,Log MAR值分别为0.45±0.37、0.27±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0.05)。(2)两组CMT比较:治疗1个月后,对照组和治疗组CMT值分别由基线492.20±157.83μm、518.63±130.39μm降至418.21±116.85μm、399.57±78.23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9>0.05);治疗2个月后对照组和治疗组CMT值分别为386.50±142.48μm、333.03±85.36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0.05),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和治疗组CMT值分别回落至最低315.87±105.11μm、268.10±91.19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0.05)。(3)疗效比较:对照组30例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10例、15例、5例,有效率83.33%(25/30),治疗组30例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13例、16例、1例,有效率96.67%(29/30),总有效率90.00%(5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0.05)。结论:(1)单纯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以及活血利水中药联合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均有疗效,但后者更佳。(2)活血利水中药的干预能更有效减轻网膜血管壁的渗漏,促进网膜出血灶的吸收以及黄斑水肿的消退,改善视功能,起效稍慢,但疗效较稳定,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黎琳娟[4](2020)在《活血化瘀类中药干预视网膜静脉阻塞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活血化瘀类中药在视网膜静脉阻塞药物治疗领域被广泛运用,但缺乏高质量和高级别临床循证证据。本研究拟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活血化瘀类中药干预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随机对照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以客观评价活血化瘀类中药干预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为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中医药治疗提供相对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由2人分别检索Pubmed、CBM、知网、万方等中英文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00年—2020年1月,研究对象为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干预措施为治疗组必须包括中药治疗且治疗上需体现活血化瘀法,对照组必须未使用中药治疗。研究类型为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根据检索出的文献的摘要和全文以及结合纳入排除标准来筛选文献,排除杂志水平低的文献,若意见不一致,则请第3人来商量决定,得到最后纳入的文献。采用Jadad量表对初步筛选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制作表格提取相关数据,最后利用Rev Man5.3软件对临床总有效率、视力、视网膜循环时间、中央视网膜厚度、血液流变学、不良反应、中医证候、眼底出血吸收等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若异质性高,则进行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采用漏斗图对纳入文献进行偏倚性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检索出文献368篇,其中中文文献364篇,英文文献4篇,但最后纳入的28篇文献均为中文文献,其中有4篇高质量文献,24篇低质量文献。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Meta分析示:OR=4.36,CI(3.27,5.83),Z=9.98(p<0.00001)。在显效率方面,Meta分析示:OR=2.75,CI(2.20,3.44),Z=8.85(p<0.00001)。在视力方面,Meta分析示:1个月视力组:SMD=0.41,CI(-0.22,1.05),Z=1.27,P=0.2;2个月视力组:SMD=0.32,CI(-0.32,0.96),Z=0.97,P=0.33;3个月视力组:SMD=0.12,CI(-0.30,0.54),Z=0.56,P=0.57;6个月视力组:SMD=-0.78,CI(-1.07,-0.49),Z=5.24,P<0.00001。在视网膜循环时间上面,Meta分析结果示:SMD=-0.63,CI(-0.83,-0.42),Z=5.91,P<0.00001。在中央视网膜厚度或中央黄斑厚度变化值方面,Meta分析示:1个月CMT组:SMD=-0.93,CI(-1.65,-0.22),Z=2.58,P=0.010;2个月CMT组SMD=-0.98,CI(-3.44,1.49),Z=0.77,P=0.44;3个月CMT组SMD=-1.06,CI(-1.54,-0.58),Z=4.34,P<0.0001;6个月CMT组SMD=-1.10,CI(-1.35,-0.86),Z=8.78,P<0.00001。在血液流变学上面,Meta分析示:血浆粘度值组:MD=-0.31,CI(-0.60,-0.01),Z=2.03,P=0.04;纤维蛋白值组:MD=-0.39,CI(-0.54,-0.24),Z=5.12,P<0.00001;红细胞聚集指数值组:MD=-0.24,CI(-0.31,-0.18),Z=7.38,P<0.00001;全血粘度高切值组:MD=-0.00,CI(-0.45,0.45),Z=0.01,P=0.99。全血粘度低切值组:MD=-1.93,CI(-2.44,-1.42),Z=7.45,P<0.00001。在不良反应上,Meta分析示:RR=0.29,CI(0.06,1.36),Z=1.57,P=0.12。在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上,Meta分析示:OR=5.08,CI(2.45,10.52),Z=4.37,P<0.0001。在眼底出血吸收总有效率上,Meta分析示:OR=3.35,CI(1.79,6.27),Z=3.77,p=0.0002。在眼底黄斑水肿改善总有效率上,Meta分析示:OR=5.23,CI(2.26,12.07),Z=3.87,P=0.0001。在视野改善总有效率上,Meta分析示:OR=3.70,CI(1.72,7.98),Z=3.34,P=0.0008。结论:基于对现有文献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可知,在疗效性上,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及对视力、视野、黄斑水肿、血液流变学等结局指标改善方面较对照组可能更具优势,在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视网膜血液循环,促进视网膜出血、渗出吸收,减轻黄斑水肿,改善视功能及中医证候,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可能发挥综合治疗效应。在安全性上,运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RVO尚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治疗组较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提示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临床安全性可能相对可靠。因本次系统评价纳入文献相对较少,且文献质量偏低,部分结局指标的异质性较大,证据级别较低,对本次结论影响较大,故本次结论还需更多多中心、大样本的双盲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方可提出更明确的结论及建议。

林秀梅[5](2019)在《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新加坡人口的迅速老龄化,慢性病如脑卒中、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的案例正迅速增加。根据流行病学统计,在40岁以上的国人当中,每四个人中有一人将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疾病。不少慢性病只能控制不能根治。因此,新加坡政府正积极寻找符合成本效益的疗法以舒缓医疗体系所承受的压力,而中医的发展有助于满足老龄化社会对慢性病治疗的需求。新加坡政府的保健政策强调“预防胜于治疗”,以控制不断上涨的医疗需求。在生活步伐不断加快、饮食结构改变的新加坡,中医的治未病的养生思想与新加坡政府促进预防性的保健政策相辅相成。新加坡中医逐渐进入西方社会的医疗体系,因此在本地有越来越多的西医对中医持开放的态度,有助于促进中医在新加坡的发展。另一方面,非华族的国人(马来族、印度族、欧美等)9也接受低收费的中医治疗或义诊,使中医成为本地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脑卒中是新加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复发率、病死率和病残率很高,已成为新加坡第四大死亡因素,其总死亡率为40.4/10万,发病率为3.65%,发生率则为1.8/1000[304],其中近四分之三是缺血性卒中,而肢体功能障碍对卒中患者的生活影响最大。近年来脑卒中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因此脑卒中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在新加坡无论是华族、马来族或印度族,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等是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新治疗技术的发展,脑卒中死亡率有所下降,但致残率却明显上升,约有75%以上的幸存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障碍、吞咽困难、感觉障碍、认知障碍、语言障碍、视觉障碍、二便障碍、焦虑和抑郁等,其中以肢体偏瘫最为常见。脑卒中后遗症所产生后续问题甚多,例如行动不便导致跌倒、易呛导致而吸入性肺炎等,都会影响到脑卒中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预后。脑卒中不论是对患者、家属或社会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调查发现只有27%的卒中患者在出院后一年内有进行持续的康复,出院一个月后又坚持康复的病人只有约33%[163]。研究显示,新加坡脑卒中复发率占总发病率人数的30%,其中1年内复发者占16.5%,2年内复发者占56.3%,5年以上复发者占15.6%。基于脑卒中的重要性,如何提高疗效,降低致残率,已经成为新加坡脑卒中康复治疗热点问题。目前大量研究提倡脑卒中后治疗及康复护理进行得越早,康复功能恢复得越好。脑卒中后3个月内是治疗恢复的黄金期。然而有很多卒中患者由于缺乏基本的康复知识或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错过最有利的康复时机而进入后遗症期(病程>6个月)。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中风病的预防诊治、康复调养以及提高生存质量中均具有一定的特点及优势,目前中医已经是中风患者经西医治疗后长期防治康复的主要方法之一,前景广阔。具体思路效仿西医的脑卒中二级预防模式,中医治未病也应该有预防脑卒中复发的方案。由于脑卒中后遗症的症状众多,机理复杂,临床治疗手段十分广泛。治疗方法的靶向性主要是从病变部位角度以及与病变部位密切相关的临床症状来思考。因而治疗本病必须先根据其运动系统障碍的主症及所涉及的病变部位为目标来治疗,同时根据不同的体质所出现的不同证候类型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此外,还要针对患者的非运动症状所涉及的病变部位来做相应的治疗。非运动症状包括肌肉痉挛、假性球麻痹、肩手综合症、肩关节半脱位、坠积性肺炎、褥疮、汗出异常、共济失调、骨质疏松、肌肉废用性萎缩、误用综合症、忧郁症或焦虑症等。运动障碍的改善并不能使病人的非运动症状随之改善,而非运动症状的严重程度往往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具体思路包括:医师和患者的被动和主动性治疗。针对病位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应用综合手段加强被动和主动功能锻炼;针对体质辨证施治、扶正祛邪;针对主症以及非运动症状提高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质量。由于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病程一般较长,病变累及脏器较广,因此需要整体的系统调节。本研究重点是对缺血性卒中后遗症期肢体偏瘫的患者做相应的研究。目的本课题以新加坡为研究背景,从中医整体观、中医养生学的视角,通过系统的临床研究,针对个体的危险因素、不同的疾病证型,制定出个性化的中医康养方法,并观察与分析脑卒中后遗症期缺血性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探讨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同时为本病患者康复与调养的临床研究提供客观评价指标和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设计了一个随机对照性研究来进行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康养方法疗效评估,在新加坡中华医院门诊收集年龄50~90岁,卒中6个月以上的脑梗塞偏瘫患者,排除合并有重大器官疾病的病患。对卒中登记的病人进行临床信息采集(包括一般资料、入院诊断、既往史、家族史、发病情况、影像学检查等的内容)。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0病例,采用随机对照法进行分组:试验组30人和对照组30人。两组均同时接受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为接受针剌疗法,包括“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试验组为中医康养方法,包括辨证论治针刺疗法(同对照组)、中药调养(以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饮食调养、起居调节、精神调养、运动调养、穴位刺激调养(融合拔罐、艾灸、推拿)。两组病人每周治疗5天,周六和周日休息,前后治疗4周,共20次,分别在干预开始前、干预14天后和干预28天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并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统计方法: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5.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用(Mean±SD)表示,同时满足方差齐性的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满足正态部分用M(P25,P75)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基线资料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平均年龄和病程、性别、种族差异以及证型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基线资料基本一致,具有较好的可比性。两组患者均完成观察,未有脱落、剔除情况,未见不良反应发生。2.两组治疗前、治疗14天后、治疗28天后各量表评分及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NDS评分、FMA评分、Barthel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治疗14天和28天后,两组NDS、FMA、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存在组间差别,两种治疗方法对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都具有临床意义,其中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组内比较:两组治疗14天、28天后NDS、FMA、Barthel指数与治疗前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天后NDS、FMA、Barthel指数与治疗14天后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4天后评分优于治疗前,治疗后28天优于治疗后14天,提示NDS、FMA、Barthel指数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治疗后28天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14天后有显着改善,治疗14天后比治疗前有显着改善。3.两组治疗后总疗效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4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1例,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两组总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4.安全性评价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针灸之后也未出现晕针、心慌、断针等不良反应,提示两种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是安全的。结论中医康养方法优于单纯针刺疗法。研究特点一、充分发挥中医优势对中风后遗症治疗是中医的优势。本研究从治疗、预防、保健以及养生等多领域多角度拓展传统中医学价值,重视传统中医多种康复治疗措施的综合性应用,强调“整体与个体化”治疗相结合,体现了多样性和突显了中医特色。二、汇中西医之长新加坡是东方与西方文化的汇合中心,有条件推动西方医学与传统中医的交流与结合。虽然西方医学与中医学的理论不同,但是在了解两者的差异后可能为两者的结合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中西医的有机结合将能提高整体的医疗水平,并提供更有成本效益的医疗服务。中医师已经进驻本地的公共与私人医院,与西医一起并肩合作为病人提供无缝接轨的医疗。中医介入在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证实中医能在西医的治疗基础上扮演了中西医结合的积极性角色,并吸收了西医康复医学的评价方法,对本方案进行系统研究9取得了良好效果。本研究采用现代针刺疗法(“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是在传统针灸学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收西医学中神经生理学的内容,使针灸处方更趋于合理化、科学化。三、前瞻性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分别采用现代针刺疗法(“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以及中医康养方法,评定和比较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治疗14天、28天的综合能力,证明了中医康养方法对综合功能的改善作用。四、科学性研究的对象来源于新加坡中华医院门诊患者真实的病例、案例,每一个论点都有科学的数据和理论支撑。五、有效性本研究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是一种切实可行、安全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康复和防治方法(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不仅疗效肯定,依据充分,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六、实用性本研究采取预防与治疗相结合,做到在了解疾病危险因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病人进行预防治疗,在预知病人疾病演变的前提下采取主动调理和干预,体现了传统医学中“防重于治”的养生保健思想,凸显了预防为主的重要性。激发了国人对养生保健的兴趣,对中医的重新认识。

胡洒洒[6](2019)在《华佗再造丸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期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华佗再造丸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期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其有效性,为该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收治的62例痰瘀阻络证中风后遗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华佗再造丸,治疗疗程为30天。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疗效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血脂指标(TC、TG、HDL-C、LDL-C)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低切、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的变化水平。观察并记录纳入研究的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及接受治疗后各项疗效评价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1、临床疗效: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0.6%,对照组总有效率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中医症候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说明华佗再造丸加常规西药治疗较单纯西药治疗在改善中风后遗症患者中医临床症状方面效果更好。3、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前降低,两组治疗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华佗再造丸对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具有改善作用。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治疗后两组比较(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治疗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5、实验室指标:血脂指标包括TC、TG、HDL-C、LDL-C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低切、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等改善情况。两组治疗后进行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血脂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1、常规西药对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期痰瘀阻络证患者具有一定效果。2、华佗再造丸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期痰瘀阻络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显着。具体表现在对中风后遗症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血脂及血流变学指标等起到显着的改善作用。本研究期间未发生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事件,说明华佗再造丸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患者具有确切的安全性。

武传德[7](2018)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塞35例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脑梗塞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西药对症治疗)、研究组(西药对症治疗+加味补阳还五汤),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脂与肝功能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血脂、肝功能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塞,能有效改善患者血脂、肝功能,效果显着,值得在脑梗塞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姜文睿[8](2018)在《基于生物分子网络的活血化瘀组分配伍药物干预稳定性心绞痛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对患者的疾病的不良转归具有重大的意义,而血瘀是其基本病机之一。大量临床文献表明,应用活血化瘀药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但临床应用药物多为中药饮片、中成药或单一中药有效成分。中药饮片制剂存在作用成分、机制不清楚的缺点,中成药针对证型及症状较为单一,目前单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新剂型虽有确切的临床效果,但不能充分发挥中药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的优势。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中药方剂的研究要做到说清作用成分、作用靶点、作用环节。而组分配伍方剂作为时代背景下的先进产物,能够解决现临床中饮片质量不齐、作用成分、机制不清楚的确定,同时相比较于单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新剂型更能发挥中药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的优势。中药组分配伍方剂的运用,是中药研究的新途径,对中医提高疗效具有极大的临床价值。生物分子网络可以从基因转录、蛋白质互作用、生物代谢以及信号转导网络四个层面进行研究,是系统生物学研究的一种方法,可以解决现实中相互割裂的研究模式,可以对方剂进行系统、整体、尽量全面的分析。因此基于生物分子网络运用生物信息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实现在基因层面的共表达网络构建,从基因分子改变到信号通路的改变,全面认识药物作用机制。本研究拟通过严格的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试验,验证活血化瘀组分配伍药物丹参通络胶囊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然后利用网络药理学预测丹参通络胶囊的作用靶点,并抽取部分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高通量测序,构建lncRNA-mRNA互作用网络,并进行GO及KEGG分析,挖掘药物作用机制。本研究将为组分配伍方剂的临床应用以及机制研究提供一定依据。1.文献综述:本部分对58篇临床文献以及30篇组分配伍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别从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研究进展、组分配伍药物的研究及活血化瘀组分配伍药物的选择两个方面进行综述。2.临床研究目的:通过RCT临床试验,应用活血化瘀法组分配伍药物丹参通络胶囊及其模拟剂进行治疗,运用相应的疗效评价方法评价丹参通络胶囊的临床疗效,并对安全性指标进行观测。方法: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参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制定,心绞痛分级诊断标准参照《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1979年9月,上海)》制定,心绞痛症状轻重分级标准参照1979年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制定,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血瘀证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制定,中医症状分级参照本次研究标准。本次研究患者来源于广安门医院2017年3月至2017年12月的门诊患者,经筛选符合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血瘀证的患者共40例,随机进入治疗组或对照组。干预措施:两组均维持基础治疗西药,治疗组服用丹参通络胶囊(规格:0.4g/粒)进行治疗,用量为1粒/次,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服用模拟剂(规格:0.4g/粒)进行治疗,用量为1粒/次,每日3次,口服;两组导入期均为1周,疗程为4周。观察指标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疗效指标包括:(1)心绞痛总有效率、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以及心绞痛积分;(2)硝酸甘油用量、硝酸甘油停减率;(3)心电图疗效;(4)中医证候疗效及症状疗效。安全指标包括生命体征、血、尿、便常规以及肝功能、肾功能。试验结果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用卡方检验进行检验。结果:首先对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做基线比较,治疗组20例,其中男患者12例,女患者8例,年龄范围56-70,平均年龄62.15±4.66。对照组20例,其中男患者13例,女患者7例,年龄范围54-69,平均年龄61.2±4.57。两组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方面:(1)心绞痛总有效率: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2)心绞痛发作次数:两组治疗后治疗组疼痛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3)心绞痛积分: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硝酸甘油用量(mg):治疗前后两组间硝酸甘油用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心电图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80%,对照组心电图总有效率70%;(6)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90%,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50%,两组间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在胸闷、胸痛、乏力的临床症状方面疗效较好;(7)两组前后两次的血常规、DIC、尿常规、便常规、肝肾功能等理化检查指标均在正常值范围内。3.实验研究:3.1网络药理学研究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预测活血化瘀组分配伍药物丹参通络胶囊的可能作用靶点,并通过对靶点的GO及KEGG分析初步预测丹参通络胶囊的治疗靶点基因,可与下一步高通量测序结果进行共同分析。方法:搜索OMIM以及TTD数据库,搜索词为“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可获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相关疾病基因以及已知药物作用靶点,得到目标基因靶点集,命名为“CHD”;在TCMSP数据库中,将丹参通络胶囊的药物有效成分相应的化学物质,根据ADME相关特性一一进行确定并搜索,可获得相应化学物质分子模型文件,下载其相应的“.mo12”文件,并将所得“.mo12”文件应用PharmMapper数据库进行药物相似性分析,得到可能作用预测靶点集,命名为“Yao”;将两组靶点集的基因名称在Uniprot数据库中进行统一,具有多个命名的取第一个名称,将统一命名后的两组靶点集制作韦恩图,“CHD”及“Yao”的交集即为本次网络药理学实验预测丹参通络胶囊的作用靶点。将所得靶点应用GeneMANIA网络软件分析可以看出几个靶点基因见物理相关性及共表达特征。再运用MAS3.0进行分析,即可得到靶点基因功能、靶点作用通路及靶点间相互作用网络。结果:通过OMIM及TTD数据库搜索得到“CHD”靶点集,包含204个靶点基因;通过TCMSP、PharmMapper数据库预测得到“Yao”靶点集,包含286个八点基因。两个靶点集取交集后得到3个预测丹参通络胶囊的作用靶点,分别为IL10、F2、AR。GeneMANIA分析这3个八点基因发现3者显示出了 67.64%的物理相关性,但只有13.5%的共表达特征。应用MAS 3.0分析3个靶点基因功能,结果发现参与GO功能20个,参与KEGG通路12个。GO功能中排在前五位的为生理过程(G0:0065007)、细胞过程(G0:0009987)、生物调节(G0:0050789)、物理过程(G0:0007582)和结合(G0:0005488),占所有功能的50.8%。KEGG通路中主要参与了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节、补体途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信号通路、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相互作用等信号通路。3.2分子生物学实验目的: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实际检测患者血液样本中转录组信息,构建lncRNA-mRNA共表达网络,从lncRNA对mRNA的靶向调控方面,全面的分析本次研究中已被注释以及未被注释的lncRNA,并通过分析有共表达关系的靶基因的GO功能及KEGG通路,挖掘丹参通络胶囊的作用机制。方法:血液样本的采集:通过血液白细胞提取方法提取患者血液中的白细胞并冻存。本次实验研究选取的血液样本为治疗组及对照组随机各抽取6个患者治疗前后的2个血液样本,共计24个血液样本。实验分组及目标基因组确定:实验首先分为A、B两大组,A组为治疗组,B组为对照组;每个大组又分为治疗前后两个小组,即A组分为A1(疗前组)、A2(疗后组),B组分为B1(疗前组)、B2(疗后组)。A、B两组差异基因组名分别为A1-A2以及B1-B2,两组差异基因取交集后,A1-A2组中需去除交集基因,所得基因组命名为A1-A2unique,为本次研究运用的差异基因组。差异基因筛选及确定:对24个血液样本进行质检,质检合格后进行高通量测序,利用hisat2、bowtie2、eXpress软件,运用FPKM算法,将测序结果与参考基因进行对比计算,从3方面进行表达水平检测,同时进行样品相关性检测。利用DESeq软件计算差异倍数,规定|log2FoldChange|>1且pvalue<0.05的差异基因为本次实验所要差异基因,lncRNA及mRNA均为此种筛选方法。共表达计算:将差异lncRNA及mRNA运用皮尔森相关系数进行计算,规定相关系数不低于0.8且p value<0.05的关系对为具有共表达关系。GO、KEGG富集分析:根据上一步具有共表达关系的差异基因,统计每个GO条目及KEGG通路中所包含差异基因个数,并运用超几何分布检验方法计算每个GO条目及KEGG通路中差异基因富集的显着性(Enrichment Score);GO功能使用topGO进行分析,并对BP、CC及MF三大功能为主的top10条目进行详细说明;KEGG则选取冠心病相关通路、炎症相关通路、以及富集基因较多的通路进行分析。结果:血液样本质量检测以及测序质量检测均达到相关标准,证明后续分析准确有效。差异基因筛选得到差异lncRNA共计181个,其中98个为上调基因,83个为下调基因;筛选得到差异mRNA共计312个,其中172个为上调基因,140个为下调基因。lncRNA及mRNA存在共表达关系有333对,其中226对为正相关108对为负相关。对其进行GO分析发现,基因功能主要集中在氧气运输以及维持氧稳态、细胞膜运输、与成肌细胞分化及丝状伪足形成以及免疫过程方面。对其信号通路方面进行分析发现,有显着基因差异改变的信号通路共有5个,其中cGMP-PKG信号通路(has 04022)以及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has 04620)均是与冠心病密切相关通路,另外3个为与两通路同时相关的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has 04010)、P13K-AKT信号通路(has 04151)以及细胞凋亡信号通路(has04210)。cGMP-PKG信号通路中存在CREB上调以及PDE3下调,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中存在p38下调,MAPK信号通路中存在DAXX、p38下调,P13K-AKT信号通路中存在CREB上调、Bim下调,细胞凋亡信号通路中存在DAXX、p38下调。4.结论:活血化瘀组分配伍药物丹参通络胶囊对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血瘀证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降低硝酸甘油用量及次数,安全性好,无不良反应;基于生物分子网络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发现,共表达的差异基因主要集中在MAPK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以及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中,证明活血化瘀组分配伍药物丹参通络胶囊具有心脏保护功能,同时可以缓解炎症反应;其心脏保护功能可能通过DAXX/ASK1/p38以及cAMP/PKA/CREB信号过程实现;在cGMP-PKG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中存在的cAMP/PKA/CREB信号过程以及DAXX/ASK1/p38信号过程存在类似共同调节以及正反馈调节的改变,或可从侧面体现组分配伍药物的中医相须、相使的配伍思想;网络药理学的预测结果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虽未完全吻合,但预测基因可通过间接作用抑制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证明网络药理学预测药物作用靶基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体现在间接作用于相关信号通路。

袁志华[9](2018)在《康益胶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气虚血瘀型)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运用康益胶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气虚血瘀型),观察该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康益胶囊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气虚血瘀型)的作用机理。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病例标准的7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康益胶囊。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症候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治疗14天期间以及随访3个月中间该病的发作次数比较、发生最终事件脑梗死风险的评估。统计分析各项观察指标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常规、肝肾功、凝血功能等相关指标,评价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结果:1.康益胶囊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方面,两组患者疗效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观察组治疗14天的有效率94.6%,观察组比对照组显着增高(P<0.05)。2.两组患者治疗一个疗程(14天)的中医症候积分和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观察组的变化与对照组的比较下降明显(P<0.05)。3.两组患者治疗14天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有降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下降更明显(P<0.05)。4.治疗一个疗程(14天)后两组在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改善,且治疗后观察组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对照组提高更为明显(P<0.05)。5.两组患者治疗一个疗程(14天)及随访3个月TIA的发作次数比较,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6.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凝血功能等安全性指标均正常,治疗期间未出现不良事件。结论:康益胶囊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气虚血瘀型)方面疗效确切,在缓解TIA症状和预防进一步发展为脑卒中的治疗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并明显的减轻了TIA患者的神经缺损症状,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作用显着,有着良好的安全性。

吴仕福[10](2017)在《石斛合剂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夹瘀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石斛合剂加减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寻找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有效治疗方法,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纳入的气阴两虚夹瘀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85例,按随机表随机分成基础治疗组和石斛合剂治疗组,治疗1个月,分别记录各组用药前后的中医证候、各项指标、安全性评估。同时观察对血常规、肝肾功能的影响,填入观察表,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并观察石斛合剂治疗效果。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85例患者,共有80例病人完成了临床观察,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3例,本研究脱落率为5.88%。2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及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糖尿病相关指标①治疗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在治疗1个月组内比较及治疗后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组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HOMA-IR在治疗1个月组内比较及治疗后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脑梗死相关指标①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能力状态、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在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1个月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在治疗1个月组内比较及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组C反应蛋白在治疗1个月组内比较及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综合疗效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90%,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5%,提示石斛合剂对气阴两虚夹瘀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具有良好的临床综合疗效。6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常规无异常。研究结论1石斛合剂可以改善气阴两虚夹瘀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中医证候。2石斛合剂与胰岛素联用可更稳定降低血糖。3石斛合剂联合应用能降低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甘油三脂、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从而改善患者总体生活质量。4石斛合剂加减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临床综合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且未见不良反应,可推广应用。

二、复方丹参、维脑路通与联合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高粘血症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方丹参、维脑路通与联合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高粘血症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益气活血法理论溯源及代表方补阳还五汤治疗脑病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中医古籍研究“益气活血”历史源流及运用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古籍检索
    4 研究结果
    5 益气活血法源流总结
    6 益气活血法运用探讨
    7 结论
第二部分 益气活血法代表方补阳还五汤治疗脑病的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益气活血法对脑病的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自拟益气活血明目方联合针刺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历史回顾
    1.中医对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认识
        1.1 中医病因病机
        1.2 中医治则
    2.中医治疗方法
    3.经方验方治疗
    4.针药联合治疗
    5.中成药治疗
    6.中西医结合治疗
    7.小结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排除标准
        1.4 治疗方案
        1.5 观察指标
        1.6 观察疗效评价标准
        1.7 统计学处理
    2.研究结果
        2.1 一般情况比较
        2.2 临床疗效比较
        2.3 安全性观察
    3.讨论
        3.1 证候选择依据
        3.2 中医选方依据
        3.3 药物分析及药理研究
        3.4 针刺的理论依据
        3.5 针刺组方分析
        3.6 针刺配穴特点
        3.7 自拟益气活血明目方联合针刺治疗作用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机制探讨
    4.研究结果分析
    5.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3)活血利水中药联合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西医诊断标准
        1.2.2 黄斑水肿的诊断
        1.2.3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病例资料检查方法
        1.6.1 最佳矫正视力检查
        1.6.2 眼压检查
        1.6.3 眼底照相
        1.6.4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
        1.6.5 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
    1.7 分组及治疗方法
        1.7.1 治疗组
        1.7.2 对照组
        1.7.3 手术治疗
        1.7.3.1 术前准备
        1.7.3.2 手术方法
        1.7.3.3 术后注意事项
    1.8 观察指标
    1.9 疗效判定标准
    1.10 统计学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2 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后BCVA(Log MAR)比较
        2.2.1 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两组间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比较
        2.2.2 治疗组组内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 MAR)比较
        2.2.3 对照组组内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 MAR)比较
    2.3 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后CMT比较
        2.3.1 对照组与治疗组组间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比较
        2.3.2 治疗组组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比较
        2.3.3 对照组组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比较
    2.4 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后眼底照相及FFA结果比较
    2.5 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3 讨论
    3.1 研究背景
    3.2 发病机制
    3.3 治疗方法
        3.3.1 药物治疗
        3.3.1.1 抗VEGF治疗
        3.3.1.2 激素治疗
        3.3.1.3 溶栓治疗
        3.3.1.4 卵磷脂络合碘
        3.3.2 激光治疗
        3.3.3 手术治疗
        3.3.3.1 玻璃体切割术
        3.3.3.2 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术
        3.3.3.3 放射状视神经切开术
    3.4 中医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认识
        3.4.1 中医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病因病机的认识
        3.4.2 中医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治疗
        3.4.2.1 中药治疗
        3.4.2.2 中医其他外治疗法
        3.4.3 活血利水方的研究基础
        3.4.4 活血利水方组方原则及导师经验
        3.4.5 活血利水方各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3.5 疗效观察与研究结果分析
        3.5.1 疗效分析
        3.5.2 安全性分析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活血化瘀类中药干预视网膜静脉阻塞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章 资料和方法
    1.文献的检索
    2.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2.1 文献的纳入标准
        2.2 文献的排除标准
    3.文献的筛选与数据的提取
        3.1 文献的筛选
        3.2 文献的数据提取
    4.结局指标
    5.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6.统计分析方法
        6.1 异质性分析及统计模型的选择
        6.2 亚组分析
        6.3 敏感性分析
第二章 研究结果的描述
    1.文献的筛选结果
    2.Meta分析结果的描述
        2.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2.2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结果
        2.3 纳入文献的Meta分析结果
        2.4 小结
第三章 讨论
    1.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西医认识
        1.1 西医病因及临床特征
        1.2 西医治疗现状
    2.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中医认识
        2.1 病因病机及治法治则
        2.2 辨证论治及分期论治
        2.3 中医药治疗现状
    3.Meta分析方法学及结果讨论
        3.1 方法学讨论
        3.2 Meta分析结果讨论
        3.3 中医药及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优势和不足
        3.4 本次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第四章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知网检索式如下
附录2:Pubmed检索式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在读期间参与课题及获奖情况

(5)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古代医家的相关论述
        一、对相关疾病的概述
        二、对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
        三、病因病机的记载
        四、对中风后遗症偏瘫的论述
        五、中风病分期标准
        六、类证鉴别
    第二节 中医对于中风后遗症治疗的文献综述
        一、对相关疾病的防治方法
        二、相关的方药记载
        三、相关的针灸治疗记载
    第三节 中医学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进展
        一、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二、中药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三、中医综合疗法
        四、中西医结合疗法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一、脑卒中的定义
        二、脑卒中的病名起源
        三、脑卒中的病理分型
        四、西医鉴别诊断
        五、脑卒中后遗症的危险因素
        六、脑卒中后遗症对患者生理功能的影响
        七、脑卒中后偏瘫与脑解剖关系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进展
        一、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机制的认识
        二、脑卒中偏瘫的现代医学治疗手段
        三、近代医学康复技术
        四、现代仪器服辅助康复治疗技术
        五、脑卒中的预防
    第三节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
        一、脑卒中世界流行概况
        二、脑卒中新加坡流行概况
第三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来源
        二、病例选择
        三、诊断标准
        四、纳入标准
        五、排除标准
        六、剔除标准
        七、退出(脱落)、中止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案
        一、技术路线图
        二、器具选择
        三、样本含量及分组
        四、治疗方案
    第三节 观察指标
        一、基本资料
        二、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
        三、统计方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一般资料分析
        一、两组性别比较
        二、两组年龄和病程比较
        三、两组种族比较
        四、两组证型比较
    第二节 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
        一、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二、两组治疗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三、两组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二、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比较
        三、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比较
    第四节 研究结论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第一节 本次综合康养防治的必要性
        一、整体康复
        二、辨证康复
        三、形神合一
        四、被动康复
        五、自我管理
    第二节 本次康养方案的理论依据
        一、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理论依据
        二、中药调养--辨证施药,审慎施治
        三、饮食调养--辨证施食,三因制膳
        四、起居调养--规律生活,劳逸结合
        五、精神调养--调摄情志,内守精神
        六、运动调养--功能锻炼,持之以恒
        七、穴位刺激调养(融合拔罐、艾灸、推拿)
    第三节 病案举例
    第四节 小结
    第五节 不足与展望
    第六节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6)华佗再造丸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期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选择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2.6 终止临床试验标准
    3 方法步骤
        3.1 一般基础治疗
        3.2 两组药物治疗方案
    4 研究指标
        4.1 一般指标
        4.2 观察指标
    5 疗效标准
        5.1 中医临床疗效判定
    6 统计学方法
    7 研究结果
        7.1 一般情况说明
        7.2 一般情况比较
        7.3 治疗结果
    8 安全性分析
第二部分 讨论
    1 中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
        1.1 历史沿革
        1.2 中风病因病机概括
        1.3 中风病分期
        1.4 中风病辩证论治
    2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2.1 脑梗死的定义
        2.2 脑梗死的发病机制
        2.3 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2.4 脑梗死的治疗
        2.5 脑梗死的预防和康复
    3 华佗再造丸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期痰瘀阻络证的研究
        3.1 理论依据
        3.2 华佗再造丸的药理研究
        3.3 华佗再造丸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机制
    4 疗效分析
    5 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7)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塞35例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脂、肝功能比较
    2.2 临床疗效对比
3 讨论

(8)基于生物分子网络的活血化瘀组分配伍药物干预稳定性心绞痛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中药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的临床研究
        1 古代活血化瘀方剂的临床应用
        1.1 古代治疗“胸痹”活血化瘀方剂的研究
        1.2 古代活血化瘀方剂现代临床应用研究
        2 自拟活血化瘀方剂的临床应用
        3 现代活血化瘀新药临床研究
        4 小结
    第二节 组分配伍药物的研究及活血化瘀组分配伍药物的选择
        1 组分配伍
        1.1 组分配伍的理论基础
        1.2 组分配伍的配伍原则与方法
        1.3 组分配伍的主要目标
        1.4 组分配伍的意义
        2 治疗稳定性心绞痛的活血化瘀组分配伍药物
        2.1 活血化瘀组分配伍药物的组方模式及用药
        2.2 活血化瘀组分配伍药物的组分选择
        3 小结
第二章 临床试验部分 丹参通络胶囊对稳定性心绞痛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研究
    前言
    1 研究对象的选择
        1.1 诊断标准
        1.2 病例选择标准
        1.3 疗效评价标准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纳入情况
        3.2 一般情况比较
        3.3 疗效评价
    4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实验部分
    第一节 丹参通络胶囊的网络药理学靶点预测
        1 实验步骤
        2 实验结果:
        2.1 丹参通络胶囊(DSTLJN)的ADME相关特性
        2.2 冠心病相关基因及靶点
        2.3 预测药物的潜在靶点
        2.4 共同作用靶点预测
        2.5 运用GeneMANIA分析
        2.6 GO以及KEGG通路分析和网络构建
        3 小结
    第二节 丹参通络胶囊干预稳定性心绞痛血瘀证患者的生物分子网络靶标研究
        第一节 实验材料
        1 临床材料
        1.1 实验对象及分组
        1.2 实验对象的入选与排除标准
        2 实验采集
        2.1 一般情况采集
        2.2 血样采集
        3 实验主要试剂及仪器
        3.1 实验主要试剂
        3.2 实验主要仪器
        第二节 实验方法
        1 外周血白细胞分离与提纯
        2 全转录组总RNA的提取
        3 全转录组总RNA的质量检测
        4 全转录组RNA测序检测
        5 原始数据以及测序数据产出统计分析
        6 转录组表达水平分析
        7 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第三节 实验结果
        1 转录组原始数据及测序数据产出统计
        2 差异mRNA、lncRNA筛选结果
        2.1 差异mRNA筛选结果
        2.2 差异lncRNA筛选结果
        3 差异mRNA、lncRNA共表达结果
        4 小结
讨论
    1 活血化瘀药临床常用中药及发展方向
    2 活血化瘀组份配伍药物DSTLJN临床研究的意义
    3 DSTLJN的作用机制分析
    4 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与高通量测序结果对比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查新报告

(9)康益胶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气虚血瘀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标准
    3 试验方法
    4 处理方案
    5 观察指标及方法
    6 统计学处理
    7 质量监控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入组病例情况
    2 治疗前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及可比性分析
    3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及分析
    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析
    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SS评分比较分析
    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分析
    7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及随访3个月TIA发作次数比较分析
    8 两组患者发生终点事件(脑卒中)比较分析
    9 安全性指标观察及不良事件情况分析
讨论
    1 TIA的流行病学概况
    2 中医理论及对中风先兆的认识
    3 现代医学对TIA的认识
    4 康益胶囊组方分析
    5 临床试验结果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试验观察量表
    附录2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3 在校期间论文论着和科研情况

(10)石斛合剂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夹瘀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病例终止标准
    2 辅助仪器及检测指标
    3 分组方法
    4 治疗方法
        4.1 治疗前准备
        4.2 治疗质量控制
        4.3 治疗方案
    5 观察指标
        5.1 疗效性观测
        5.2 安全性观测
    6 疗效判定
        6.1 中医临床证候疗效判定
        6.2 神经功能缺损疗效判定
        6.3 日常生活能力疗效判定
        6.4 实验室疗效指标
        6.5 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7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及分布
    2 评估指标
        2.1 治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2 治前神经系统疾病情况
        2.3 治前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HOMA-IR情况
        2.4 治前血脂水平
        2.5 治前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测定
        2.6 治前血清C反应蛋白
    3 疗效评定
        3.1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
        3.2 神经系统功能改善情况
        3.3 治疗前后两组血糖、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HOMA-IR
        3.4 血脂改善情况
        3.5 C反应蛋白改善情况
        3.6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改善情况
        3.7 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4 不良反应
讨论
    1 石斛合剂立方依据
    2 处方作用机制分析
        2.1 抑制炎症反应
        2.2 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血糖
        2.3 调控血脂,抵制血栓形成
    3 处方配伍有功效分析
        3.1 组方配伍分析
        3.2 单味药功效分析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复方丹参、维脑路通与联合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高粘血症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益气活血法理论溯源及代表方补阳还五汤治疗脑病的meta分析[D]. 任思思.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自拟益气活血明目方联合针刺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D]. 洪小思.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3]活血利水中药联合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疗效观察[D]. 高荔姗.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活血化瘀类中药干预视网膜静脉阻塞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D]. 黎琳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D]. 林秀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6]华佗再造丸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期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研究[D]. 胡洒洒.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塞35例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建议[J]. 武传德.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8(85)
  • [8]基于生物分子网络的活血化瘀组分配伍药物干预稳定性心绞痛的作用机制研究[D]. 姜文睿.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8(01)
  • [9]康益胶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气虚血瘀型)的临床观察[D]. 袁志华.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8(02)
  • [10]石斛合剂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夹瘀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研究[D]. 吴仕福.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复方丹参、胃络通与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高粘血症的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