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停止网络安全防护

不停止网络安全防护

一、网络安全防护莫以静制动(论文文献综述)

孙晓莉,杨涛,史桂芳[1](2020)在《科学立法保障城市道路交通科学治理——以南京市为例》文中认为居民出行安全、效率、文明等问题日益成为当前交通健康、高质量发展的诉求。为研究如何通过交通法规顶层设计实现对道路交通安全发展的战略性引导、精准化治理和法治化管理,解读了《南京市道路交通安全条例》(2019修订)的立法宗旨和要点,并与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的道路交通安全条例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交通法规必须放眼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科学构建与交通设施资源的合理分配,从交通设施和安全的规划、建设到管理,从部门分工协作到交通行为规范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顶层设计,方可实现对城市交通的科学治理、系统治理。

安洁[2](2020)在《九一一事件后美国对朝政策研究 ——基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视角》文中认为朝核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该问题的责任方美国,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也投入了大量精力和成本,但其历届政府的对朝政策都未有效实现“半岛无核化”的目标,反而朝鲜的核能力逐步实现了横向的提升与纵向的扩散。本文以九一一事件后美国的三届政府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为研究对象,梳理报告中的对外战略及对朝政策,再结合美朝关系史,评估政策在实践和目标层面的完成度,最后为了探究这三届政府制定对朝政策时所受的影响因素,我们从威胁认知、国家利益认知和战略举措三个方面进行报告的文本分析。小布什政府受九一一事件的影响,集中精力“反恐”,对朝鲜采取强硬态度,将朝鲜列为“邪恶轴心”和先发制人的打击对象,采取了升级军事威慑以对朝施压和“接触”同时推进的“鹰派接触”政策,导致朝核问题对话进程一再中断和第二次核危机的爆发。小布什政府将与朝接触限定在六方会谈的机制下,其本意是想在多边框架下对朝鲜施加更多的压力,但在其他各方的斡旋下,朝核问题还是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面临金融危机和全球化带来的多样化挑战,重点关注美国在全球引导力和影响力的重塑,“巧实力”取代了“先发制人”成为其新的对外战略。在对朝政策上,美国开始执行对朝“战略忍耐”政策,寻求危机的管控而非解决,同时把对朝政策统一到其新的“亚太战略”和核政策的议题下,在朝核问题上体现出极大的耐心。但在“战略忍耐”政策下,对朝的施压和接触逐渐变成了施压与“忽视”,美朝关系、朝鲜核问题并没有取得任何进展。特朗普政府上台后按照“美国优先”的原则,将美国国内经济繁荣和军事安全的利益放在首位,对朝实施“极限施压与接触”政策,对朝政策更加主动和强势,“首脑外交”也成为了美朝沟通的新渠道,但美朝双方由于在无核化进程的行动方式上存在分歧,半岛无核化的进程迟迟未取得进展,两国间再起摩擦,半岛局势又一次陷入紧张局面。过去两年的朝鲜半岛随着美朝和韩朝接触的增多,半岛和平的可能性表现出了一丝丝迹象,但这种“迹象”是脆弱的。虽然美国历届政府的对朝政策表现略有不同,但美国在朝鲜问题上一以贯之的冷战思维和对朝敌视的战略认知并未发生过根本改变,且越来越僵化,与朝鲜形成了强硬对强硬的僵局,这一僵局还会随着美国战略能力的下滑和朝鲜核技术及导弹技术的持续发展而升级,出现只能进行危机管控而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的困境。基于此种认知,朝鲜半岛的和平之路依然还有很长一段要走。

刘琼莲[3](2020)在《新冠肺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密码: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与发挥“五治”合力》文中提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传染性极强且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高度复杂性特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对我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考"。处置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把握预防、管控、救治三个环节,既尊重生命又保护健康,多元治理主体要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要求,完善问题导向、科学思维、依法防控的联防联控联保联护机制,提高合作治理效能。党政军群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紧急行动、全力奋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扣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加快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充分发挥"政治、德治、法治、自治、智治"的合力,共同打响打赢疫情"防—控—治"的人民战争、攻坚战、总体战、阻击战。

蔡俊佳[4](2019)在《受贿案件审讯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以来,纪检监察机关在反腐败力量组织协调、审查调查措施使用、羁押看护场所保障等方面相对以往有较大提升,但是作为反腐败主战场的受贿案件查办规模却未有相应扩大,这既是纪检监察机关转变办案理念、践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趋势所致,也是受无法快速突破受贿人有罪供述制约的客观结果。对腐败犯罪来说,惩处是最好的预防,为此本文以如何突破受贿人有罪供述为问题,从受贿案件证据特点入手,分析了受贿人以谎言、沉默、取舍、无赖等方法进行抗审的具体表现,和出于畏罪、侥幸、戒备、交易等心理拒不认罪的深层原因,以及审讯各阶段受贿人应讯心理特点等,然后结合笔者查办受贿案件审讯实践的经验与感悟,较为系统的总结、提炼了突破受贿人有罪供述的现实路径和审讯策略,即探明受贿人心理状况的亲和策略、揭露受贿人谎言的导谎策略、强化犯罪事实已经暴露的错觉策略、打破受贿人心理平衡的夸大策略、削弱受贿人抗审意志的心理强制策略、缓解受贿人罪责心理的开脱策略、强化受贿人供述心理的合法承诺策略、迫使受贿人作出抉择的最后通牒策略等;为防止审讯策略异化并发挥其最大功效,本文继续对审讯策略运用前对案件突破口的选择、运用中与非法审讯方法的界限、运用后对深挖余罪扩大战果的要求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提高查办受贿案件的成案率和效率,实现反腐败斗争良好政治效果、纪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

王兴鹏[5](2019)在《多粒度视角下突发事件情景案例推理模型与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情景一应对”模式已经成为当前突发事件应急决策的基本范式。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决策者面临时间紧迫性、信息缺失、经验不足等困境,而CBR是能帮助决策者摆脱困境,有效提高决策效率和质量的技术方法。情景是应急决策的基础和依据,因此,情景案例的知识表示则成为“情景-应对”模式下基于案例推理的首要问题,突发事件情景案例涉及的知识丰富、结构复杂,具有跨领域、多粒度、动态关联等特点,而现有的案例表示方法大多把事件案例描述为结构固定、粒度单一、孤立无关的个体,在面对复杂的实际问题时,检索的效率和有效性很低,应用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本文基于粒计算思想,综合运用情景理论、概念格、超图等理论和方法对“情景-应对”模式下基于案例推理的关键技术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构建了情景案例逻辑结构模型。首先对情景的静态结构进行了分析,明确了突发事件情景的构成要素,总结分析了每类要素的层次结构;然后分析了情景的动态结构,在对情景演化分析基础上,给出情景演化的链式结构;最后综合上述两个方面内容,提出了纵向横向交织的情景案例逻辑结构模型,并提出了适合该结构模型特点的案例表示方法。(2)基于商空间和概念格理论提出了情景案例组织模型。在对商空间和概念格内涵理解基础上,构建了情景商空间和情景概念格模型,实现了对情景案例的划分和组织,完成了对情景案例纵向结构的描述;深入剖析了情景概念格的优点,并提出了情景概念格的构造方法;基于概念提升原理,提出情景概念格粒度变化思想和实现方法。(3)构建了基于超图的情景链表示模型。在对情景演化机理分析基础上,依据超图理论,构建了情景链超图模型,实现了对情景案例横向结构的描述,该模型不但描述了情景演化过程,而且体现了情景事件与关键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基于情景链超图模型,利用超图拓扑性质提出情景要素风险评价方法;提出了基于情景链超图模型的情景演化规则挖掘方法;基于超边和节点粒化的思想提出情景链超图模型的粒化过程的实现思路。(4)为提高案例检索效率和效果,根据情景案例结构模型的特点,提出了三级检索策略:情景类检索、情景链检索和情景特征检索,该检索过程体现了从粗到细的粒度变化;根据三级检索策略,提出相应的相似度计算方法;提出了应急方案的修正策略和实现思路。(5)基于上述原理和思想设计实现了多粒度情景案例推理原型系统,验证了本文提出模型与方法的有效性性与可行性。该研究为“情景-应对”模式下案例的表示和组织提供了通用框架和模型,为“情景-应对”模式下基于案例推理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为“情景-应对”应急决策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吴杰[6](2019)在《“瓦”在现代园林中的景观化研究》文中认为瓦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最早被使用的人造材料之一。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作为传统材料之一的瓦处于时代的尴尬境地。近年来,我国对于传统文化的日益注重,人们对传统民居生活体验的呼吁声也越来越强烈。如何在园林中延续景观的文化性也已经成为设计要求和命题之一。本文以“瓦”为研究对象,分析瓦在传统园林与现代园林应用的不同点,以“瓦”的景观属性作为切入点,尝试探索“瓦”这一传统材料应用于现代园林中的技术、技法,实现现代园林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同时解决瓦材当前所面临的尴尬困境,为园林设计开拓新的思路。论文归纳总结出以下4点成果:(1)查阅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并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及实践进行分析作为研究基础,总结瓦的历史演变及“瓦”在传统园林中的应用及文化内涵。(2)对瓦的内、外景观属性进行深入挖掘、分析,进而将“瓦”在园林中的应用进行景观定位,,并得出相应的景观化设计原则、方法及策略。(3)对“瓦”在现代园林中的景观化应用形式、景观类型及与其他要素之间的构成关系进行分析,归纳出“瓦”在现代园林景观中应用的技术、技法以及所具有艺术、文化、生态、情感等多方面的价值。(4)通过典型案例与实践应用的分析,对“瓦”在现代园林中的景观化应用进行实践论证,探讨其在现代园林中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形式及耦合技术。

赵晟[7](2019)在《作为媒介的身体 ——儒道身体交往观的系统考察》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复兴中华文化热潮的兴起,以促传播学本土化为目标的华夏传播学蓬勃发展。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将交往的身体视为研究对象,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思想作为研究内容,以建立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人的系统的身体交往观为研究目标。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试图将中国文化与西方经典传播学的研究范式进行对话。本文首先关注了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考察他们以“涤除玄览”的内向传播方式为基础,所建构的“有无相生”的身体交往观。然后考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讨论他们“修身明德”的内向传播方式,以及儒家以形塑“德性身体”为目标的身体交往观。总结了儒道两家在具体实现途径上有所区别,却在终极的目标与理想上不约而同的对身体交往的思考和观念。接着,文章重新发现了在内向修身的身体交往过程中起着“把关人”作用的“明德之道”,以及自我认知式的“明德自得”在身体交往中所发挥的作用。因此,将身体交往分成了内向修身与外向表达两个部分进行分别考察。从身体的各个感官包括视觉、听觉和综合了嗅味觉的“气”的概念入手,探讨了儒道的身体交往场域中的内向修身部分。并从身体形象表达的各个面向包括“面子”、服饰与动作上切入,详细地分析并讨论了儒道的身体交往场域中的外向表达部分。最后总结出深受儒道传统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人所普遍具备的,由内而外又贯通合一的,内向修身与外向表达相结合的,循环往复的身体交往观。进而在探讨了这种身体交往观可能存在的失范与越轨后,借以观照当今的人们的生活实践,以期古为今用。

席晓雷[8](2019)在《陈式太极拳实战比赛技战术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太极拳是集实战技击、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体育运动,也是享誉世界的中国传统武术项目之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太极拳在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方面的作用得到了更好的继承和弘扬,然而其实战技击的价值与能力却一直饱受争议和质疑,尤其是“徐晓东魏雷”比武事件发生后,这些质疑声一度充斥网络,陈式太极拳虽然曾在央视《武林大会》的实战比赛中大放异彩,但也一直处于风口浪尖。本研究依据陈式太极拳名家拳论和陈式太极拳实战比赛录像,采用文献资料、录像分析、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央视《武林大会》12场陈式太极拳实战比赛运动员们的技战术运用情况进行记录和统计,12场比赛包括三位陈式太极拳冠军王战军、陈自强和韩飞龙各四场,依此探究陈式太极拳的技战术运用特征与规律,以期把陈式太极拳的实战技击能力更加客观、全面、科学地呈现出来。研究结果表明:(1)竞赛规则限制了陈式太极拳运动员拳法和地面技法的发挥。运动员基本情况正向获胜比例与其差异值呈现正相关的线性关系。(2)陈式太极拳实战比赛中使用次数排在前三位的技术依次是腿法、手法和摔法,成功率排在前三位的技术依次是摔法、靠法和肘法。三位冠军在力量、速度、经验、技法成熟度等方面都要远远强于其对手。(3)陈式太极拳搭手技术的运用快速隐蔽,抱架技术对头部的防守不足;三位冠军的腿法技术以中低位腿法为主,使用最多的依次是扫腿、边腿和侧踹腿;接腿摔是比赛中最常用的摔法技术;手法技术运用效果较好;拳法技术种类单一、变化较少;靠、肘、膝技术使用次数较少,但攻击力威猛;组合技术得分效率高,手法摔法组合运用最多。(4)王战军擅以“采”劲配合主动进攻,再结合腿法、摔法或靠法等技术进行攻击,他惯用弹抖之劲发力,善于防守反击;陈自强在主动进攻时,善于通过手法或肘法开路,然后利用手法或靠、肘、膝等技术组合进行连续进攻,而在防守反击时,他常会利用步法的移动化解进攻,避敌锋芒后以肩靠、肘击等技术直接迎击;韩飞龙的动作大开大合,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他在主动进攻时,善于通过拳(手)法的试探、虚晃假动作迷惑对手,从而为自己创造合理的进攻时机,在防守反击时,接腿摔变化较多。王战军和陈自强传统技法功底好,手法、靠法运用较多,拳法运用很少,腿法技术以中低位为主;王战军和韩飞龙身高腿长,腿法和摔法技术运用较多;陈自强和韩飞龙反应迅捷、爆发力好,他们的掌击和拳法技术类型不同,但技击效果相似。技术变化趋势为:手法、靠法等传统技术弱化,腿法、拳法和摔法等现代主流技术运用增多;技术运用更加多样化,攻防动作更加现代化;单回合攻防节奏加快,总体技术使用成功率降低。(5)从战术运用情况看,防守反击战术运用最多,达到45.91%;主动进攻战术的使用率为45.53%,与防守反击战术相当,但防守反击战术的成功率要高于进攻战术。

熊鑫立,赵光胜,徐伟光,李渤[9](2019)在《基于系统攻击面的动态目标防御有效性评估方法》文中研究指明动态目标防御技术作为"改变游戏规则"的防御技术,在对抗高级持续威胁中提供了一种主动变换的防御方法。虽然已有部分动态防御技术成功应用,但针对其有效性评估的研究还停留在小范围、单层次的技术上,从而阻碍了多层次融合的动态防御技术应用于实际部署。该文针对以上问题,首先以系统角度扩展了攻击面定义,建立了系统攻击面及其变化的参数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系统攻击面变化参数序列的评估模型,构建了攻击状态与系统攻击面变化参数之间的联系,解决了在较大规模网络拓扑下对多层次动态防御技术的有效性评估问题;最后以典型信息系统为案例,利用该模型评估了不同防御环境下动态目标防御技术的有效性,得到了直观且准确的结果,可以进一步指导动态目标防御技术效能优化问题和最优部署问题的研究。

李信厚[10](2018)在《太极散手技理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太极散手,追究其历史溯源,其本质是一种高端搏击术。由于其技击理论、观念和技法为现代人所误解,这种格斗术看起来有点“脱离实际”。基于此,反思传统,改变思维,重新审视,建立新的太极搏击观则应运而生。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演绎法、介入研究法、历史方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以太极散手技击原理作为研究对象,梳理、总结太极散手实战原理。研究结论如下:1.太极散手的概念界定为:两人互为对手,各自运用太极拳的技击原理和各种攻防的技战术,彼此粘连黏随,通过肌肤的触觉和视觉,判断对方的劲别、攻防方法及意图,综合运用踢、打、摔、拿、推等技术,在得机得势时,施以最有效的招法,在最短空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制胜对手的对抗运动。2.太极散手与散打在运动形式和内涵方面存在差异。太极散手与国外格斗术的区别在于:首先,哲学理念不同;其次,实战理念方面存在差异性。3.太极散手实战过程中,通过触觉结合听觉和视觉来判断对手劲力的变化情况,对对手的招法,进行详细审查,具体表现形式为“听劲。”对于“听劲”的把握,目的在于了解和把握敌情。在“听劲”的基础之上,具体操作则是通过“懂劲”来完成的。“懂劲”包含内和外包含两层内涵。内在指明确太极散手实战中阴阳变化之规律;外则是熟练掌握劲力运使和发放的规律与方法。太极散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技艺,站在哲学的视角,将太极散手技理可以抽象为“道”的层面。4.太极散手训练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盘架、招法、劲力、功力和实战等几个方面。“型”指的是“盘架”,劲力训练是太极散手训练的关键点,也是提高实战水平的重要手段。训练的方法主要有“粘黏劲训练”“听劲”训练、“接耗劲训练”和“综合劲力训练”等。“功力”指的是有效地发挥搏击技术的能力。“功力训练”主要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指自身功力的运使和发放训练;其次,指自身的抗击打能力。

二、网络安全防护莫以静制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安全防护莫以静制动(论文提纲范文)

(2)九一一事件后美国对朝政策研究 ——基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背景及意义
    2 学术史回顾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1章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概述
    1.1 报告的源起及制定程序
    1.2 报告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点
第2章 布什政府的对朝政策
    2.1 2002 年《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制定的对朝政策内容
    2.2 布什政府对朝政策的具体实践
    2.3 基于《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评估布什政府的对朝政策
        2.3.1 “先发制人”战略的实施
        2.3.2 对朝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
第3章 奥巴马政府的对朝政策
    3.1 2010 年《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制定的对朝政策内容
        3.1.1 总体对外政策与战略倾向的维度
        3.1.2 核政策的维度
        3.1.3 亚太战略的维度
    3.2 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的具体实践
    3.3 基于《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评估奥巴马政府的对朝政策
        3.3.1 总体对外政策维度下对朝战略选择的评估
        3.3.2 核政策维度下对朝政策目标完成度的评估
        3.3.3 奥巴马政府的对朝政策对其整体亚太战略的影响评估
第4章 特朗普政府的对朝政策
    4.1 2017 年《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制定的对朝政策内容
    4.2 特朗普政府的对朝政策实践与美朝关系走向
        4.2.1 对朝“极限施压”
        4.2.2 与朝“接触”
        4.2.3 现阶段美朝关系与未来走向
    4.3 特朗普政府的对朝政策评估
第5章 三届政府对朝政策的影响因素探析
    5.1 对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威胁的认知差异
    5.2 对国家利益的认知差异
    5.3 为实现国家安全而采取的举措的差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新冠肺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密码: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与发挥“五治”合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下我国多元治理主体的行动理念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核心要件与面临的挑战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生长点与着力点
五、开放性讨论

(4)受贿案件审讯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第2章 受贿案件证据特点及受贿人有罪供述价值
    2.1 受贿案件证据特点
        2.1.1 证据类型单一
        2.1.2 证据内容互证
        2.1.3 证据稳定性差
    2.2 受贿人有罪供述价值
        2.2.1 直接证实全部犯罪事实
        2.2.2 确定赃款赃物去向
        2.2.3 查实行贿人犯罪的利剑
        2.2.4 深挖余罪扩大战果的捷径
第3章 受贿人拒不认罪的表现及心理原因分析
    3.1 受贿人的抗审表现和方法
        3.1.1 以静制动的沉默
        3.1.2 虚虚实实的谎言
        3.1.3 丢车保帅的取舍
        3.1.4 拒不承认的无赖
    3.2 受贿人拒不认罪的原因分析
        3.2.1 出于畏罪心理的本能否认
        3.2.2 出于侥幸心理的蒙混过关企图
        3.2.3 出于戒备心理对审讯人员的不信任
        3.2.4 出于交易心理的现实考量
        3.2.5 顽抗到底拒不认罪的信念对抗
    3.3 受贿人应讯心理阶段分析
        3.3.1 自我防护阶段应讯心理分析
        3.3.2 试探摸底阶段应讯心理分析
        3.3.3 对抗相持阶段应讯心理分析
        3.3.4 动摇犹豫阶段应讯心理分析
        3.3.5 供认罪行阶段应讯心理分析
第4章 突破受贿人有罪供述的审讯路径与策略
    4.1 探明受贿人心理状况的亲和策略
        4.1.1 始终保持对受贿人人格的尊重
        4.1.2 寻找与受贿人的共同之处
    4.2 揭露受贿人谎言的导谎策略
        4.2.1 对受贿人导谎的路径分析
        4.2.2 对受贿人导谎的具体做法
    4.3 强化犯罪事实已经暴露的错觉策略
        4.3.1 通过模糊语言激发心理错觉
        4.3.2 通过部分证据证实和扩大心理错觉
        4.3.3 通过迷惑的表情印证心理错觉
    4.4 打破受贿人心理平衡的夸大策略
        4.4.1 夸大问题线索必须严肃处理的态势
        4.4.2 夸大行贿人对犯罪事实或证据的供述
        4.4.3 夸大受贿人拒不认罪的不利后果
    4.5 削弱受贿人抗审意志的心理强制策略
        4.5.1 以采取留置等强制措施进行心理强制
        4.5.2 以严肃追究涉案家属责任进行心理强制
    4.6 缓解受贿人罪责心理的开脱策略
    4.7 强化受贿人供述心理的合法承诺策略
    4.8 迫使受贿人作出抉择的最后通牒策略
第5章 审讯策略运用的相关问题
    5.1 审讯策略运用前对案件突破口的选择
        5.1.1 以已有确实证据的问题为突破口
        5.1.2 以受贿人与行贿人的矛盾为突破口
        5.1.3 以受贿人的赃款赃物为突破口
    5.2 审讯策略运用中与非法审讯方法的界限
        5.2.1 审讯策略必须合法
        5.2.2 审讯策略不得突破道德底线
        5.2.3 审讯策略要求受贿人自愿并如实供述
        5.2.4 把握审讯策略界限的具体做法
    5.3 审讯策略运用后对深挖余罪扩大战果的要求
        5.3.1 审讯人员应当重视深挖余罪扩大战果
        5.3.2 深挖余罪扩大战果的具体做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多粒度视角下突发事件情景案例推理模型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综述
        1.2.1 情景-应对方法研究现状
        1.2.2 案例推理研究现状
        1.2.3 粒计算思想及其相关模型研究
        1.2.4 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情景-应对”模式下基于案例推理的应急决策
    2.1 突发事件应急决策
        2.1.1 突发事件的定义与特征
        2.1.2 应急决策的特征与流程
    2.2 基于“情景-应对”的应急决策模式
        2.2.1 突发事件情景的特点
        2.2.2 突发事件情景的分类
        2.2.3 “情景-应对”型应急决策模式的提出
        2.2.4 “情景-应对”型应急决策的流程
    2.3 基于案例推理的应急决策方法
        2.3.1 CBR的工作过程及相关技术
        2.3.2 “情景-应对”模式下CBR的优势
        2.3.3 “情景-应对”模式下CBR的流程
        2.3.4 “情景-应对”决策与案例库结构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3 多粒度视角下情景案例结构化表示
    3.1 案例知识表示概述
        3.1.1 案例内容及知识表示原则
        3.1.2 常见案例表示方法
    3.2 突发事件情景案例结构分析
        3.2.1 情景案例的组成
        3.2.2 情景的静态结构
        3.2.3 情景的动态结构
        3.2.4 情景案例的整体结构
        3.2.5 情景案例的结构特点
    3.3 突发事件情景案例知识表示方法选择
        3.3.1 情景案例知识表示的复杂性
        3.3.2 突发事件情景案例知识表示要求
        3.3.3 粒计算思想及基本概念
        3.3.4 适合于突发事件案例结构的表示方法
    3.4 本章小结
4 多粒度视角下情景案例组织
    4.1 基于商空间的情景案例组织
        4.1.1 商空间相关概念
        4.1.2 情景案例商空间模型
    4.2 基于概念格的情景案例组织
        4.2.1 概念格相关概念
        4.2.2 情景概念格模型
        4.2.3 情景概念格的构造方法
    4.3 基于概念提升的情景概念格粒度变化
        4.3.1 概念层次概述
        4.3.2 粒度变化后概念格更新
        4.3.3 举例分析
    4.4 情景案例组织模型的优势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多粒度视角下情景链表示模型
    5.1 情景链形成机理及演化类型
        5.1.1 情景链形成机理
        5.1.2 情景链演化方式
    5.2 情景链超图模型
        5.2.1 超图理论
        5.2.2 情景链超图模型
        5.2.3 情景链超图的拓扑特性分析
        5.2.4 基于超图的情景演化风险评价
    5.3 基于情景链超图的演化规则挖掘
        5.3.1 演化规则的生成步骤
        5.3.2 实例分析
        5.3.3 演化规则的完善
    5.4 情景链超图的粒度变化
        5.4.1 超边粒化
        5.4.2 节点粒化
        5.4.3 超边和节点同时粒化
    5.5 情景链超图模型的优势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多粒度视角下情景案例检索
    6.1 案例检索策略
        6.1.1 常用检索策略
        6.1.2 分级检索策略
    6.2 相似度计算
        6.2.1 情景链相似度计算
        6.2.2 情景特征相似度计算
    6.3 方案生成
    6.4 实例分析
        6.4.1 案例背景
        6.4.2 检索过程
        6.4.3 方案生成
    6.5 本章小结
7 多粒度情景案例推理系统的实现
    7.1 系统功能描述
    7.2 系统设计方案
        7.2.1 总体框架
        7.2.2 数据库设计
        7.2.3 推理机的设计
    7.3 运行界面
    7.4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及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突发事件分类代码表
    附录B 各类突发事件的主要孕灾环境
    附录C 情景概念格的构造算法
读博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瓦”在现代园林中的景观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化背景下的影响
        1.1.2 传统材料在现代建设中运用现状
        1.1.3 当前瓦材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结构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结构框架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概念及研究理论与实践
    2.1 相关概念阐述
        2.1.1 瓦
        2.1.2 园林
        2.1.3 景观
        2.1.4 园林景观
        2.1.5 园林“瓦”景观
    2.2 国内外涉及的相关研究
        2.2.1 国外涉及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2.2.2 国内涉及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2.3 本章小结
3 瓦的概况
    3.1 瓦的发展演变简介
    3.2 瓦的种类
        1.传统瓦
        2.现代瓦
    3.3 传统屋面铺设方式及传统建筑屋顶分类
        3.3.1 传统屋面铺设方式
        3.3.2 传统建筑屋顶的分类
    3.4“瓦”在传统园林中的应用及文化内涵
        3.4.1“瓦”在皇家园林的应用及文化内涵
        3.4.2“瓦”在私家园林的应用及文化内涵
        3.4.3“瓦”在寺观园林的应用及文化内涵
    3.5“瓦”在传统园林与现代园林中的应用比较
        3.5.1 功能性质的转变
        3.5.2 现代技术的创新
        3.5.3 情感表达的不同
    3.6“瓦”在现代园林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6.1 传统瓦自身的局限性
        3.6.2 趋同现象严重
        3.6.3 元素堆砌,搭配混乱
        3.6.4 情感表达疏远
    3.7 本章小结
4“瓦”在现代园林中的景观化设计及营造策略研究
    4.1“瓦”的景观属性
        4.1.1 外在属性
        4.1.2 内在属性
    4.2“瓦”在现代园林中的景观化定位分析
    4.3 景观化设计原则
        4.3.1 多样统一
        4.3.2 对比与调和
        4.3.3 节奏与韵律
        4.3.4 均衡与稳定
        4.3.5 尺度与比例
    4.4 景观化设计方法
        4.4.1 多元重构
        4.4.2 形式转换
        4.4.3 空间营造
    4.5 景观化营建策略
        4.5.1“低技”营建策略
        4.5.2“高技”营建策略
    4.6 本章小结
5“瓦”在现代园林中的景观化应用及价值研究
    5.1“瓦”在现代园林中的景观化价值体现
        5.1.1 变废为宝,低材高用
        5.1.2 修旧如旧,立足传统
        5.1.3 乡土特色,情感回归
        5.1.4 推陈出新,撷取借鉴
    5.2“瓦”在现代园林中的景观化应用形式
        5.2.1 园林建筑屋顶
        5.2.2 景观墙体
        5.2.3 园林铺装
        5.2.4 其他形式
        5.2.5 小结
    5.3“瓦”在现代园林中应用的景观类型
        5.3.1 地产类景观
        5.3.2 公共艺术类景观
        5.3.3 文化公园类景观
        5.3.4 乡村景观
        5.3.5 其他类景观
        5.3.6 小结
    5.4“瓦”与其他元素结合应用
        5.4.1 与硬质材料的结合
        5.4.2 与植物景观的搭配
        5.4.3 与山水空间的呼应
        5.4.4 与气象变化的反映
        5.4.5 小结
    5.5 本章小结
6“瓦”在现代园林中的景观化案例分析与设计实践
    6.1 上海八分园案例分析
        6.1.1 上海八分园的概况
        6.1.2 八分园空间分析
        6.1.3“瓦”在八分园中的景观化应用分析
    6.2 临安区博物馆案例分析
        6.2.1 临安区博物馆概况
        6.2.2“瓦”在临安区博物馆中的景观化应用分析
    6.3 泽雅镇西岸村景观节点提升改造设计实践
        6.3.1 西岸村概况
        6.3.2 场地分析
        6.3.3 瓦在节点中的提升改造设计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7)作为媒介的身体 ——儒道身体交往观的系统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对话与问题
        1.2.1. 概念界定
        1.2.2. 对话的线索
        1.2.3. 身体传播研究的文献综述
        1.2.4. 研究问题与现实意义
    1.3. 框架与思路
        1.3.1. 理论框架
        1.3.2. 方法自觉
2. 身体交往观视域下的道家思想
    2.1. “涤除玄览”:道家身体交往观下的内向传播
    2.2. “含德赤子”:道家身体交往观下的人际交流
        2.2.1 柔弱、处下、不争:身体交往观下的人际交流法则
        2.2.2. 虚己无我:身体交往观下的人际出发点
    2.3. “爱民治国”:道家身体交往观下的组织沟通
    2.4. “独与天地相往来”:道家身体交往观下的大众仪式传播
    2.5. “持大象,天下往”:道家身体交往观下的跨文化交流
    2.6. “知子守母”:道家身体交往观下的天人传播
    2.7. 小结:有无相生的道家身体交往观
3. 身体交往观视域下的儒家思想
    3.1. 身体交往的修身与内向传播
        3.1.1. “心之役”——身体感官的感知
        3.1.2. “诚于中”——意义与情感的生发
        3.1.3. “形于外”——关系的确定与表达
        3.1.4. “明德把关”——儒家身体交往的三角模型
        3.1.5. “修身明德”儒家身体交往之基石
    3.2. 身体交往的展演与外向传播
        3.2.1. 望之俨然的身体——仪式的大众传播
        3.2.2. 即之也温的身体——坐而论道的群体传播
        3.2.3. 听其言也厉的身体——学而时习之的人际交往
    3.3. 小结:“明明德”之德性身体的儒家身体交往观
4. 儒道的身体交往场域中的内向修身
    4.1. 视觉内向传播视域下的儒道明德修身智慧
        4.1.1. 虚室生白的明德之光——“看见得”的视觉世界
        4.1.2. 名实相交而生义——“看而见之”的内向传播过程
        4.1.3. 于明德有得方为得——“见而得之”的内向传播效果
        4.1.4. 小结
    4.2. 朝闻道,夕死可矣——听觉的内化感知与聚合力量
        4.2.1. 不同于“看见得”的“听与闻”
        4.2.2. “共鸣”的聚合作用
        4.2.3. 小结
    4.3. 作为媒介的身体之“气”
        4.3.1. 中国经典语境下的“气”
        4.3.2. “气”的通感属性
        4.3.3. “舌者心之官”——嗅觉与味觉的“气”
        4.3.4. “反为之动”的身体之心志与情感
        4.3.5. 小结
5. 儒道的身体交往场域中的外向表达
    5.1. 由内而外的身体表达
        5.1.1. 表情与面子——身体的被动呈现
        5.1.2. 体貌与服饰——身体的主动表达
        5.1.3. 动作与舞蹈——身体的自我涵化
        5.1.4. 小结
    5.2. 身体语言与谎言表演
        5.2.1. 告知式的语言
        5.2.2. 谎言的表演
        5.2.3. 小结
6. 总结与启示
    6.1. 现实的关照
    6.2. 研究的启示
参考文献

(8)陈式太极拳实战比赛技战术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与核心概念
    2.1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及述评
        2.1.1 关于传统武术“内涵、价值和发展”的研究综述
        2.1.2 关于实战比赛技战术运用的研究综述
        2.1.3 关于太极拳技击和技战术的研究综述
        2.1.4 关于太极拳未来发展的研究综述
    2.2 核心概念的研究综述
        2.2.1 太极拳和陈式太极拳的概念
        2.2.2 实战和实战比赛的概念
        2.2.3 技战术的概念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录像观察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陈式太极拳的发展概述与实战技击特点
    4.1 陈式太极拳的发展概述
        4.1.1 陈式太极拳套路内容的发展概述
        4.1.2 陈式太极拳竞赛规则的发展概述
    4.2 陈式太极拳的实战技击特点
        4.2.1 陈式太极拳实战技术风格特点
        4.2.2 陈式太极拳实战战术风格特点
5 陈式太极拳实战比赛技战术运用情况分析
    5.1 陈式太极拳实战比赛竞赛规则分析
    5.2 陈式太极拳运动员基本情况与比赛胜负的相关性分析
        5.2.1 陈式太极拳运动员身高和比赛胜负的相关性分析
        5.2.2 陈式太极拳运动员体重和比赛胜负的相关性分析
        5.2.3 陈式太极拳运动员参赛年龄和比赛胜负的相关性分析
        5.2.4 陈式太极拳运动员习武时间和比赛胜负的相关性分析
    5.3 陈式太极拳实战比赛总体技术运用情况分析
    5.4 陈式太极拳冠军与其对手总体技术运用情况对比分析
    5.5 陈式太极拳实战比赛具体技术运用情况分析
        5.5.1 陈式太极拳搭手和抱架技术分析
        5.5.2 陈式太极拳腿法技术分析
        5.5.3 陈式太极拳摔法技术分析
        5.5.4 陈式太极拳手法技术分析
        5.5.5 陈式太极拳拳法技术分析
        5.5.6 陈式太极拳靠/肘/膝技术分析
        5.5.7 陈式太极拳组合技术分析
    5.6 陈式太极拳实战比赛冠军个人技术运用特征分析
        5.6.1 王战军个人技术运用特征分析
        5.6.2 陈自强个人技术运用特征分析
        5.6.3 韩飞龙个人技术运用特征分析
        5.6.4 三位冠军个人技术运用特征的对比分析
        5.6.5 三位冠军技术运用变化趋势分析
    5.7 陈式太极拳实战比赛战术运用情况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10)太极散手技理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提出
        1.1.1 发展之殇
        1.1.2 研究缘起
        1.1.3 拳以合道
        1.1.4 拳技误区
        1.1.5 理论盲点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理论依据阐释
        1.5.1 中国传统哲学理论
        1.5.2 符号学理论
        1.5.3 生理学理论
    1.6 研究假设
2 文献综述
    2.1 太极拳技击理论研究层面
        2.1.1 太极拳技击中蕴含的传统哲学思想
    2.2 太极拳技击实践方面的研究
        2.2.1 太极拳技击方法方面的研究
        2.2.2 “劲”力在太极拳技击中的运用考略
        2.2.3 生物力学分析方法在太极拳技击中的运用
    2.3 研究评述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走访调查法
        3.2.3 归纳演绎法
        3.2.4 历史方法
        3.2.5 个案研究法
        3.2.6 介入研究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厘清概念:散手、太极散手、国外格斗术之辩
        4.1.1 “散打”“散手”之辩
        4.1.2 太极散手之辩
        4.1.3 散打与太极散手之辩
        4.1.4 太极散手与国外格斗术之辩
        4.1.5 小结
    4.2 理通入道:太极散手实战原理探究
        4.2.1 “指号学”理论和“形而上学”理论对太极散手技理建构的启示
        4.2.2 审视之法:“听劲”解构
        4.2.3 具体操作:“懂劲”解构
        4.2.4 感应随通:太极散手实战技理中“道”之阐释
        4.2.5 小结
    4.3 炼体证道:实战技理对太极散手功夫修炼的启示
        4.3.1 价值重构
        4.3.2 理念创新
        4.3.3 技术融合
        4.3.4 实践致用
        4.3.5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太极”概念发展的历史透视
    附录二 全球化视野下的传统武术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网络安全防护莫以静制动(论文参考文献)

  • [1]科学立法保障城市道路交通科学治理——以南京市为例[J]. 孙晓莉,杨涛,史桂芳. 城市交通, 2020(06)
  • [2]九一一事件后美国对朝政策研究 ——基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视角[D]. 安洁.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3]新冠肺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密码: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与发挥“五治”合力[J]. 刘琼莲.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20(02)
  • [4]受贿案件审讯策略研究[D]. 蔡俊佳. 湖南大学, 2019(02)
  • [5]多粒度视角下突发事件情景案例推理模型与方法研究[D]. 王兴鹏.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3)
  • [6]“瓦”在现代园林中的景观化研究[D]. 吴杰.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7]作为媒介的身体 ——儒道身体交往观的系统考察[D]. 赵晟. 厦门大学, 2019(07)
  • [8]陈式太极拳实战比赛技战术运用研究[D]. 席晓雷. 宁波大学, 2019(06)
  • [9]基于系统攻击面的动态目标防御有效性评估方法[J]. 熊鑫立,赵光胜,徐伟光,李渤.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4)
  • [10]太极散手技理探究[D]. 李信厚. 北京体育大学, 2018(01)

标签:;  ;  

不停止网络安全防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