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Superpave路面在大新试验道路上的应用

关于Superpave路面在大新试验道路上的应用

一、关于Superpave路面在大新试验路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宋泽松[1](2021)在《温拌橡塑复合改性沥青性能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橡塑类改性沥青具有良好的弹性恢复、抗疲劳性能及降噪等优点,但同时橡塑沥青的缺陷限制了其应用推广,一方面橡塑沥青储存稳定性差,不利于橡塑性沥青高温储存和长距离运输,限制了橡塑沥青大量生产;另一方面橡塑改性沥青混合料由于沥青粘度大导致拌合温度高,在施工过程中产生大量烟雾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施工质量。因此,实体工程对橡塑沥青储存稳定性及其沥青混合料施工和易性提出更高要求。本文从改善橡塑沥青储存稳定性和其混合料施工和易性角度出发,制备一种储存稳定性良好,拌合压实温度明显降低的温拌橡塑沥青,为温拌橡塑复合改性沥青应用提供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单因素研究三种改性沥青储存稳定性及高低温性能,选择各改性剂正交试验因素水平,通过设计正交试验确定的基本配方为:脱硫橡胶粉掺量为16%、PE掺量为2%、线性SBSY792掺量为3%。并对基础配方进一步研究增溶剂和稳定剂对其性能改善作用,结果表明:糠醛抽出油对橡塑复合改性沥青储存稳定性和低温性能明显提升;硫磺对橡塑沥青储存稳定性有所改善,最终确定糠醛抽出油和硫化物掺量分别为4%和0.3%。(2)选择了两种降粘型温拌剂(简称FTA和FTB)和一种表面活性型温拌剂(简称C)对橡塑沥青进行温拌橡塑改性沥青的制备,分析不同温拌剂对橡塑沥青性能的影响。通过拟合的粘温曲线公式计算不同温拌橡塑沥青的拌合温度和压实温度,并评价了温拌橡塑沥青的温度敏感性;常规试验表明FTA和FTB使橡塑沥青的软化点增大、针入度、延度及弹性恢复减小,而C对其影响无明显变化;抗老化试验说明三种温拌剂对橡塑沥青抗老化性均有一定程度提高;温度扫描试验表明,FTA和FTB橡塑沥青相位角均随温拌剂掺量增加而增加,C橡塑沥青在0.5%时最大;车辙因子和复数剪切模量随FTA和FTB掺量变化在3%时最大,而C对其影响略微增大,最终FTA和FTB掺量选择3%,C掺量选择0.5%。(3)通过荧光显微和红外光谱分析离析试样上下段,结果表明,试样上下段橡胶粉颗粒分布均匀,颗粒占比相差较小,上下段红外光谱图中吸收峰没有出现位置偏移和峰值面积大幅度改变,表明温拌剂对橡塑复合改性沥青储存稳定性无不利影响;同时由红外光谱图分析可知,橡塑复合改性沥青改性效果主要存在物理改性,无明显化学改性,温拌剂对橡塑沥青主要表现为物理改性。(4)通过在不同温度下成型马歇尔试件和SGC试件,研究三种温拌橡塑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降温效果,试验结果表明:FTA降低压实温度23℃左右,FTB降低压实温度18℃左右,C降低压实温度28℃左右;不同压实方式对温拌橡塑沥青混合料的压实性能存在差异,SGC试验条件下温拌橡塑沥青混合料降温效果更加明显。(5)在温拌条件下研究三种温拌橡塑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并与热拌橡塑沥青混合料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温拌橡塑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有所提高,三种温拌橡塑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增幅程度为FTB>C>FTA;温拌橡塑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下降,降幅程度为FTB>FTA>C;温拌橡塑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能有所提高,增幅程度为FTA>C>FTB,最终实体工程中推荐采用温拌剂C。

胡志强[2](2019)在《路基加宽不均匀沉降及其对路面结构应力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公路交通需求的日益增长,对已运行的公路进行加宽,增加车道数来提高通行能力,对交通负荷大的高速公路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这不但可以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还能节约公路建设用地。路基加宽之后新老路基的差异沉降以及变形问题严重影响日后扩建公路的使用效果,本文针对新老路基差异沉降问题开展路基加宽新老路基沉降变形规律和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技术作用效果的研究。本文建立了路基加宽的ABAQUS有限元分析模型,模拟新老路基分层填筑及运营若干年后的路基变形规律,较全面地分析加宽方式、路基高度、宽度、路基土和地基土参数、路基填筑速率等因素对新老路基变形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相对于单侧加宽而言,双侧加宽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和侧向位移都有所减少,双侧加宽路基顶面沉降曲线呈老路中心部位沉降小,新路路肩附近沉降最大的形状。软土地基高度和压缩模量对新老路基间的不均匀沉降影响明显。分别建立了削坡与开挖台阶、轻质土加宽路基、土工格室铺设在台阶上三种处治新老路基不均匀沉降的有限元模型,分析它们对新旧路基的沉降和侧向位移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老路边坡削坡和开挖台阶并不能减少路基的沉降和水平位移,但利于新老路基的结合和施工。轻质土路堤和土工格室都能有效地减小差异沉降和路基侧向位移。最后,基于加宽路基的差异沉降变形特性,对路面结构进行受力分析,分析了扩建工程中沥青路面结构在新老路基差异沉降作用下的力学响应和路面结构附加应力的影响因素。建立了各因素综合影响下不均匀沉降路面结构附加应力计算公式,并得到考虑新老路基不均匀沉降的扩建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

徐啸尘[3](2017)在《路面压电能量收集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道路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承担着人员、货物运输等重要功能,其在使用过程中,每年要承担数百万至千万次的车辆碾压,其产生的振动能是非常可观的。压电技术利用了压电材料的机电耦合特征,直接将机械振动能量转化为电能,为路面振动能量收集提供了可能。本文对压电技术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了调研,研究了路用压电换能器的结构与性能,设计了适用于路面的换能器封装盒,并对整套路用压电换能设备进行了能量收集测试。实验与应用结果证明该技术能够应用于路面工程中。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1)研究了三种形式的压电材料结构的工作原理和特性,并对压电材料进行了抗压强度测试,压电陶瓷抗压强度为197MPa,远大于路面车载;进行了发电能力测试,在1kN、10Hz荷载作用下,最高电压能够达到70V。设计了堆叠式压电换能器元件的加工工艺,进行了疲劳测试,在5kN荷载作用10万次后,退极化仅为2.95%。并制作了能够匹配路用封装盒的压电单元。对悬臂梁式压电换能器的不同压电片安装位置进行了测试,在悬臂梁固定端处附近安装压电陶瓷发电效率更高。并分析了不同形式压电换能器结构的适用范围。(2)对压电换能器封装盒进行了设计,从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安装整合三个方面,叙述了压电元件与封装盒协同工作的原理和具体实现方式,并制作了可应用的工程样品。进行了压电换能器封装盒的室内振动台实验,在525Hz频率下,均能成功点亮36颗LED灯组。(3)试验了压电换能封装盒的两种施工埋设方式:在道路施工过程中埋设以及在成型的道路上埋设,对比两种埋设方式的优劣,经过分析,在成型道路上埋设是更优的方案,橡胶沥青的灌缝胶具有强度高、施工时间短等优点,是良好的灌缝材料。进行了路面车辆碾压测试,车辆在驶过压电封装盒时,至少能使36颗LED灯组闪亮一次,表明压电换能器封装盒在实际道路上使用是可行的。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4](2016)在《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6》文中研究说明为了促进中国交通工程学科的发展,从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道路交通安全、交通控制与智能交通系统、交通管理、交通设计、交通服务设施与机电设施、地面公共交通、城市停车交通、交通大数据、交通评价11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交通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交通流理论方面综述了交通流基本图模型、微观交通流理论及仿真、中观交通流理论及仿真、宏观交通流理论、网络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方面综述了交通与土地利用、交通与可持续发展、交通出行行为特征、交通调查方法、交通需求预测等;道路交通安全方面综述了交通安全规划、设施安全、交通安全管理、交通行为、车辆主动安全、交通安全技术标准与规范等;交通控制与智能交通系统方面综述了交通信号控制、通道控制、交通控制与交通分配、车路协同系统、智能车辆系统等;交通管理方面综述了交通执法与秩序管理、交通系统管理、交通需求管理、非常态交通管理;交通设计方面综述了交通网络设计、节点交通设计、城市路段交通设计、公共汽车交通设计、交通语言设计等;地面公共交通方面综述了公交行业监管与服务评价、公交线网规划与优化、公交运营管理及智能化技术、新型公交系统;城市停车交通方面综述了停车需求、停车设施规划与设计、停车管理与政策、停车智能化与信息化;交通大数据方面综述了手机数据、公交IC卡、GPS轨迹及车牌识别、社交媒体数据在交通系统分析,特别是在个体出行行为特征中的研究;交通评价方面分析了交通建设项目社会经济影响评价、交通影响评价。

杨光[5](2016)在《季冻区工厂化废橡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CR/SBSCMA)及混合料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季冻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和不断增加的汽车荷载对沥青路面使用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低温抗裂和高温抗车辙要求更高。目前橡胶粉单一改性沥青存在易离析、高温黏度大以及施工质量难以控制等问题。与之相比废橡胶粉与SBS复合改性沥青(CR/SBSCMA)改善了上述问题而且混合料具有良好的路用性能,是一项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改性技术。但现场加工面临着性能变异、成本投入高及储存稳定性差等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围绕季冻地区工厂化CR/SBSCMA生产、CR/SBSCMA常规性能以及流变特性、CR/SBSCMA混合料的路用性能以及力学特性、施工工艺等方面开展系统的研究。首先从橡胶粉与SBS两种改性剂材料自身特点出发,通过系统分析工厂化CR/SBSCMA的材料参数和工艺参数,提出了用于工厂化CR/SBSCMA生产的关键控制参数包括橡胶粉细度、橡胶粉掺量、SBS掺量以及反应温度、发育时间等。同时通过宏观性能测试和微观形貌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采用针入度、软化点、延度、黏度、弹性恢复等常规性指标以及基于扫描电镜、差热分析、红外光谱等试验手段研究了CR/SBSCMA的性能与微观形貌特征。基于季冻地区气候要求及室内试验结果提出了适用于季冻地区工厂化CR/SBSCMA的技术指标。基于流变学原理,对工厂化CR/SBSCMA和SBS改性沥青进行了不同温度(64℃、70℃、76℃)以及不同频率范围(0.01Hz16Hz)内的动态剪切流变试验,以车辙因子作为评价高温性能指标分析了不同温度下两种改性沥青的高温力学特性;基于时温等效原理构建了的模量主曲线,获得了两种改性沥青在不同荷载频率作用下的力学特征。基于不同温度(-18℃、-24℃、-30℃)条件下的低温蠕变试验,分析了蠕变速率m和蠕变劲度模量S的变化规律。开展了不同温度(135℃、175℃、200℃)条件下的黏温特性分析。上述流变特性分析结果表明CR/SBSCMA具有良好的高温、低温流变特性和黏温特性。为了充分发挥CR/SBSCMA混合料的性能,基于CR/SBSCMA自身特点,进行了基于魏茅茨(Wegmouth)粒子干涉理论的混合料调整矿料级配曲线研究,同时对AC和SMA两种矿料级配形式的沥青混合料开展常规的动稳定度试验、低温弯曲试验、水稳定性试验,并进行汉堡车辙试验以及低温冻断试验验证,系统地评价了CR/SBSCMA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结合季冻地区交通荷载及气候特点,提出了适用于季冻地区工厂化CR/SBSCMA混合料性能评价指标要求,为CR/SBSCMA在季冻地区的生产和应用奠定了的基础。通过静态抗压强度和回弹模量试验、动态回弹模量试验以及低温蠕变柔量试验对CR/SBSCMA混合料在不同温度区域内力学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按照时温转换法则建立了动态模量主曲线,对CR/SBSCMA在全频范围内的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再次验证了工厂化CR/SBSCMA混合料高温条件下具有良好的抗永久变形能力,低温条件下具有良好的柔韧性。最后通过实体工程的修筑,系统总结了CR/SBSCMA混合料的施工工艺,有效指导了CR/SBSCMA混合料在季冻地区的施工和应用。

赵凯[6](2015)在《沥青路面结构动态模量反演计算与承载力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务实、路网的逐步完善,以及交通运输一体化和服务质量需求的不断提升,公路交通管理将转变为建养并重、管养结合的模式。而路面承载力评价是进行路面养护决策的重要依据,现有的利用贝克曼梁测得弯沉值的方法,不能反映路面结构在行车动载荷下的力学响应,测定结果又受到环境条件与材料的影响,难以成为路面结构设计符合性检验的有效手段。因此,沥青路面结构承载力评价研究十分关键。论文基于路面结构层材料的动态模量试验结果,结合大新科研试验路资料分析了路面结构应力状态,并对晋济高速进行了结构承载力评价,得出以下结论:采用直接根据野外路面结构反算模量判定路面结构承载力的评价体系;将路面结构各层材料按野外现场FWD测试环境和力学特性划分类型以确定标准状态下动态模量规定值,改变了以往因路用材料动态模量变化剧烈无法得到准确判定值的局面;采用基于实测温度梯度和FWD荷载作用频率建立动态模量评价标准,从沥青混合料粘弹本质上和野外现场荷载作用基础上消除了系统误差和目标值多次预测误差;按“动态弯沉等效”原则建立复合模量判定方法,提出基于复合模量判定和疲劳荷载作用下弯曲模量衰减阈值的沥青路面结构承载力评价体系,克服了现有结构层模量反算准确度差的问题和沥青路面结构承载力评价体系实用性缺失的问题。研究成果已在山西省高速公路路面维修工程的设计、施工中得到推广应用,可为现有新建道路结构承载力符合性检验和旧沥青路面结构承载力评价、养护决策、合理设计处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陈杰[7](2015)在《乳化沥青冷再生技术在高速大修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在高速公路改建过程中,将产生大量废旧沥青混凝土。在沥青路面改建过程中,使用冷再生技术,可以减少新集料的开采与使用、避免废料填埋所造成的占地及污染、减少碳排放,具有显着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本论文以京台高速合徐南段大修工程为依托,针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改建养护工程特点,深入研究乳化沥青冷再生技术在高速大修工程中的应用技术。本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原材料选择与性能试验;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抗压回弹模量、低温抗裂性、高温稳定性等);冷再生基层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级配、劈裂强度、压实度等)。本论文在大量室内试验和实际施工数据采集的基础上得出以下成果:(1)根据试件密度、马歇尔稳定度和劈裂强度三项指标对比,推荐采用二次击实法;(2)采用临界应变能密度指标评价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分析水泥用量、新集料添加量对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的影响,得出水泥及新集料的适宜用量;(3)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20℃抗压回弹模量为893.12MPa-928.23MPa,15℃抗压回弹模量为949.03MPa~1001.97MPa,温度敏感性低;(4)分析冷再生基层施工数据,提出冷再生基层施工过程质量控制要点及冷再生基层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完善冷再生技术在高速公路养护工程中的应用技术体系奠定了基础。

王甲飞[8](2011)在《沥青路面长期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网建设的日趋完善,高速公路已经成为我国公路运输网络的主动脉,其承担了大量、重要的运输任务,因此高速公路路面应在长时间内保持良好的使用性能。许多发达国家干线公路网已经建成,但是很多路面在未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就已经发生了结构性破坏或服务水平明显下降,必须进行改建或重建,其资金投入较大。这些问题在我国也已经频繁出现,限制了高速公路在社会经济效益中的服务作用。在我国开展路面长期性能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推进筑路技术和路面管理方法科学化,为我国高速公路战略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提高公路经济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以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长期性能指标观测时机与频率为研究对象,调查了我国各省(市、自治区)主要城市的气温、降雨的资料,以最不利季节与最小样本量为主要原则,确定了各指标的观测时机与频率。

张清平[9](2011)在《沥青路面现场热再生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交通事业快速发展、高等级公路进入大规模维修期,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的研究是我国公路建设中面临的重要任务。与普通沥青相比,改性沥青具有更优良的路用性能,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改性沥青的大规模使用历史相对较短,目前的再生利用技术主要针对基质沥青,并且改性沥青老化性状难预测、再生设计较复杂等因素,关于旧改性沥青的再生应用研究,国际上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本文结合海南东线高速府城至琼海段左幅大修工程热再生路段施工,针对普通沥青与PE改性沥青两类旧沥青路面现场热再生技术展开研究,为该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打下良好基础,也为沥青路面再生利用成套技术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现场热再生技术具有一定的使用条件,因此在应用之前首先在旧路历史信息、原路面技术状况、交通量等方面展开了详细的调查和检测,对旧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进行评价,特别是路面结构承载能力,为现场热再生技术方案的选择和再生路段的划分提供依据。通过旧路面材料性能的试验检测,确定和评估了再生路段路面结构的使用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旧路面病害及其成因。旧沥青混凝土材料老化程度的评价是其能否再生利用的前提。首先研究改进了旧沥青抽提回收试验方法。对所抽取的旧普通沥青和改性沥青分别进行傅里叶红外光谱、四组分、三大指标、布洛克菲尔德(Brookfield)粘度和动态剪切流变(DSR)等系列试验,确定了旧沥青相关性能指标,评价其老化程度,分析了其老化机理。并通过试验进行了旧集料的集料性能、级配分布及其变异性研究。总结提出了再生剂的技术要求及其类型,据此研制开发并选取了富含旧沥青中所缺失组分的再生剂。分别对旧改性沥青和普通沥青掺配不同掺量的不同种类再生剂得到再生沥青,进行了四组分试验、三大指标试验、布洛克菲尔德(Brookfield)粘度试验和动态剪切流变(DSR)等系列试验,研究有关指标的变化规律,对比分析了再生剂的再生效果,从而推荐了适合依托工程要求的再生剂及其掺量范围,并应用SHRP方法进行了再生沥青性能检验。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再生沥青设计的主要流程,提出了再生控制指标与再生剂掺量的关系模型,确定再生剂的设计掺量。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不仅是再生沥青混合料设计的关键,也是其使用寿命和质量的主要决定因素。因此,首先分析选择了现场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提出了再生沥青混合料不同设计方案。然后开展了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常规力学性能、温度稳定性、水稳定性、疲劳性能等系统的试验,回归分析了再生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低温稳定性、水稳定性等随新旧料掺配比例的变化规律,指出了加铺再生和复拌再生两种再生工艺均能有效改善旧沥青混合料的老化性能,提高其高低温稳定、水稳定性。证明了通过选择合适的再生剂及其掺量、新旧料的掺配比例能使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满足规范要求,总结提出了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有关指标的控制范围。通过进行间接拉伸疲劳试验,研究旧料、不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性能,得出结论:再生沥青混合料比旧料的疲劳特性参数K值大很多,说明其疲劳寿命有显着提高;疲劳特性参数n值的变化范围不大,说明旧沥青混合料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疲劳寿命对应力水平的敏感性下降;在同样的应力下,再生料的疲劳寿命明显高于旧料。通过APA试验,对比分析了旧沥青路面、常规大修工程沥青路面、再生沥青路面的疲劳寿命,证明了再生沥青路面具有较高的疲劳寿命,与间接拉伸疲劳试验结果一致。通过红外线热像仪、小型气象站等现场检测对比研究了施工气象条件和旧沥青路面材料状况对现场热再生加热效果的影响,通过室内外试验对比研究了不同施工环节的再生温度、再生沥青混合料拌和时间等再生工艺参数对再生效果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现场加热工艺和再生工艺要求。同时,提出了一种用同标号原样基质沥青进行室内短期及长期模拟老化至现场热再生施工加热再次老化后的现场热再生沥青老化模拟方法。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场施工与跟踪监测,进一步综合评价了依托工程现场热再生技术的适应性。

袁宏伟[10](2010)在《沥青路面典型基层材料和结构性能试验与工程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公路的行车舒适性、使用寿命、抗重轴载的破坏能力等使用性能是工程建设的重心,其中对行车质量的保持程度,尤为公路使用者和建设者的关注热点。而这些性能的实现无疑与基层这一主要的受力层和结构转换层息息相关。路用性能优越的基层,将提高整个公路的使用质量和运营寿命。为深入了解柔性、半刚性、刚性三种不同类型的基层对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影响,提出与气候和交通等条件相适应的基层材料结构,本项目在山西省大新高速公路铺筑了实体工程,该试验路段囊括了国内外高等级公路上常见且较合理的基层结构类型,包括4种沥青路面面层厚度结构组合,4种混合料级配类型,4种改性沥青,7种基层结构组合和2种复合式路面结构,总计22种沥青路面结构总长7公里,其在国内沥青路面性能研究中属首次。本文依托实体工程,针对目前公路沥青路面常用的柔性基层、刚性基层、半刚性基层等三类基层类型的材料设计与路用性能展开室内试验研究与实体工程现场施工与性能检测验证。采用正交敏感分析方法,结合BISAR程序计算结果,深入分析了基层力学设计参数;结合试验路的铺筑,对三类基层的施工技术进行比较研究,并对试验路的弯沉和裂缝进行了长期的跟踪检测,对试验路裂缝问题进行成因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处治措施;运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法分析了基层设计对沥青路面建设费用的影响。研究认为:(1)柔性基层材料组成设计时,采用马歇尔击实成型下的力学指标法能够取得良好的设计效果。采用大马歇尔击实成型条件下,ATB-30级配的力学指标法能够获得良好的低温抗裂性能,并且疲劳性能和高温抗变形性能也较好;ATB-25级配的力学指标法能够同时获得良好的高低温抗变形和疲劳特性;AC-30Ⅱ级配的力学指标法也能够同时获得良好的高低温抗变形和耐疲劳特性;AM-30级配的传统马歇尔法能够获得良好的低温抗裂性能。ATB-30表现出较其他几种类型级配更为优越的高温抗变形、低温抗裂和耐疲劳性能。(2)对比贫混凝土、高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基层两种刚性基层的配合比设计、强度、刚度等特性得出:随着粉煤灰含量的增加,水泥含量的减少,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都逐渐减小,且减小趋势逐渐变缓。粉煤灰在混凝土中起着微集料效应、火山灰效应和滚珠效应,粉煤灰、水泥、集料的不同比例及龄期的变化影响着该类材料的力学特性。(3)水泥稳定基层材料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抗压弹性模量>抗折弹性模量,随着龄期的增长,水泥稳定基层材料的强度和模量均逐渐增大。抗压强度随龄期变化规律的线性回归结果:抗压强度Rc=0.0549 T(龄期)+3.5782,R2=0.999,抗压强度随龄期的变化速率前期和后期相差较小。(4)路面结构设计中关键因素的正交敏感分析表明,各结构因素的敏感性大小排列为:基层厚度>底基层模量>基层模量;路面承载力计算结果表明,路面承载能力大小排列为刚性基层>半刚性基层>柔性基层。(5)柔性基层的施工中施工厚度、温度的选择和防止离析是关键,施工厚度可以加大到粒径的5倍以上,压实温度的控制宜采用粘温曲线确定的温度进行,在温度降低到80℃以前完成碾压成型;刚性基层施工时整平难度较大,可通过添加外掺剂来改善施工性能;半刚性基层的施工过程中,应注意控制含水量和水泥等胶凝材料的用量,以减少半刚性基层裂缝的产生。(6)实体工程沥青路面裂缝的分布密度排列为:柔性基层<半刚性基层<刚性基层,裂缝的宽度密度排列为:柔性基层<半刚性基层<刚性基层,最大裂缝宽度排列为:柔性基层<半刚性基层<刚性基层。裂缝处钻芯取样结果表明,裂缝主要为基层反射裂缝,降温速度快和温度过低是导致基层开裂产生路面反射裂缝从而使试验路出现裂缝的主要原因。(7)不同基层类型沥青路面的寿命周期费用分析经济评价结果表明,柔性基层较一般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使用寿命长,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高的服务能力,相对减少行程时间费、车辆运行费和事故费。(8)在选择基层类型时,要深入分析刚性、柔性、半刚性基层各自的特点,结合当地的交通量大小、气候条件、水温地质条件,在保证基层满足基本路用性能的前提下,着重考虑主要性能要求,同时兼顾次要性能要求,经济合理地选用可获得最大路用效益的基层。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我国公路工程技术水平和公路工程建设质量,可为相关规范的修订提供参考。

二、关于Superpave路面在大新试验路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Superpave路面在大新试验路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温拌橡塑复合改性沥青性能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温拌技术研究现状
        1.2.2 橡塑复合改性沥青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本文研究内容
        1.3.2 本文技术路线
第二章 橡塑复合改性沥青的制备
    2.1 试验原材
        2.1.1 基质沥青
        2.1.2 改性剂
        2.1.3 增溶剂和稳定剂
    2.2 橡塑复合改性沥青配方研究
        2.2.1 橡胶改性沥青储存稳定性及高低温分析
        2.2.2 SBS改性沥青储存稳定性及高低温分析
        2.2.3 PE改性沥青储存稳定性及高低温分析
        2.2.4 正交试验设计
        2.2.5 增溶剂对橡塑沥青储存稳定性的改善研究
        2.2.6 稳定剂对橡塑沥青储存稳定性改善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温拌橡塑复合改性沥青性能研究
    3.1 温拌橡塑复合改性沥青粘温性能分析
        3.1.1 温拌橡塑复合改性沥青的制备
        3.1.2 沥青粘温曲线公式
        3.1.3 温拌剂降粘机理
        3.1.4 不同温拌剂降粘效果分析
    3.2 温拌橡塑复合改性沥青常规性能分析
        3.2.1 软化点
        3.2.2 针入度
        3.2.3 延度
        3.2.4 弹性恢复
        3.2.5 抗老化性能
    3.3 温拌橡塑复合改性沥青流变性能分析
    3.4 温拌橡塑复合改性沥青储存稳定性分析
        3.4.1 离析试验
        3.4.2 荧光显微分析
        3.4.3 红外光谱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温拌橡塑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压实特性研究
    4.1 温拌橡塑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SMA-13 配合比设计
        4.1.1 原材料
        4.1.2 混合料矿料级配确定
        4.1.3 最佳油石比确定
    4.2 不同温拌橡塑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压实特性研究
        4.2.1 压实成型方法
        4.2.2 降温效果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温拌橡塑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5.1 高温性能研究
    5.2 低温性能研究
    5.3 水稳定性能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论文主要研究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路基加宽不均匀沉降及其对路面结构应力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 公路加宽工程主要病害及原因分析
        1.2.1 公路加宽工程主要病害
        1.2.2 公路加宽工程主要病害原因分析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新老路基不均匀沉降理论研究
        1.3.2 新老路基不均匀沉降控制技术研究
        1.3.3 差异沉降对路面结构的影响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有限元基本理论与数值模型的建立
    2.1 有限单元法基本原理
    2.2 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
        2.2.1 相关概念介绍
        2.2.2 沉降计算方法
        2.2.3 岩土本构关系
    2.3 路基加宽有限元模型
        2.3.1 基本假设
        2.3.2 路基模型尺寸
        2.3.3 路基模型参数
        2.3.4 网格划分
        2.3.5 计算流程
    2.4 有限元模型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老路基不均匀沉降影响因素分析
    3.1 不同拓宽方式下拓宽路基变形性状分析
        3.1.1 单侧加宽
        3.1.2 双侧加宽
    3.2 不同拓宽宽度下拓宽路基变形性状分析
    3.3 路基高度对拓宽路基变形性状分析
    3.4 新路基土质差异下拓宽路基变形性状分析
        3.4.1 不同新路基模量的影响
        3.4.2 不同新路基填土重度的影响
    3.5 软土地基性质对差异沉降的影响
    3.6 路基填筑速率对差异沉降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均匀沉降控制技术研究
    4.1 削坡与台阶开挖
        4.1.1 削坡与台阶开挖的作用
        4.1.2 削坡与台阶开挖的方式
        4.1.3 削坡计算结果分析
        4.1.4 台阶开挖计算结果分析
    4.2 轻质土拓宽路基
        4.2.1 轻质土路基
        4.2.2 轻质土填筑厚度与新老路基不均匀沉降关系分析
        4.2.3 轻质土重度与新老路基不均匀沉降关系分析
    4.3 土工材料处治不均匀沉降
        4.3.1 材料性能
        4.3.2 加固机理
        4.3.3 土工格室处治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4.3.4 土工材料在公路扩建工程中的应用情况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路基不均匀沉降对路面结构的影响分析
    5.1 不均匀沉降对路面结构的力学影响
        5.1.1 计算模型的建立
        5.1.2 路面结构材料参数
        5.1.3 路面各结构层附加应力分析
        5.1.4 基层参数对路面附加应力影响
        5.1.5 底基层参数对路面附加应力影响
        5.1.6 面层参数对路面附加应力影响
        5.1.7 不均匀沉降量和路面宽度对附加应力影响
        5.1.8 考虑不均匀沉降下的路面附加应力计算
    5.2 考虑不均匀沉降的路面结构设计方法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路面压电能量收集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压电材料研究进展
        1.2.2 压电换能器结构研究
        1.2.3 路面机械能量回收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路用压电换能器结构研究
        1.3.2 路用压电换能器封装盒设计
        1.3.3 压电换能器封装盒路面施工方法研究
        1.3.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压电换能器的设计与研究
    2.1 压电材料结构简介
    2.2 压电材料的性能测试
        2.2.1 压电材料抗压强度测试
        2.2.2 压电材料发电能力测试
    2.3 堆叠式压电换能器性能研究
    2.4 悬臂梁式压电换能器性能研究
    2.5 路用压电换能器应用特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压电换能器封装盒的设计与研究
    3.1 压电换能器封装盒的材料选择
    3.2 压电换能器封装盒的结构设计
    3.3 压电换能器与封装盒的整合
    3.4悬臂梁式压电换能器封装盒振动台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路用压电换能封装盒的施工工艺研究
    4.1 压电换能器封装盒的埋设方式
        4.1.1 施工期间埋设
        4.1.2 成型道路上埋设
    4.2 与压电封装盒配套的交通标志灯
    4.3 压电封装盒埋设后工作特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5)季冻区工厂化废橡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CR/SBSCMA)及混合料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橡胶沥青研究及应用现状
        1.2.2 橡胶粉与SBS复合改性沥青研究及应用现状
        1.2.3 工厂化橡胶粉改性沥青研究现状
        1.2.4 橡胶沥青及沥青混合料性能评价指标
        1.2.5 国内外研究成果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季冻地区工厂化CR/SBSCMA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
    2.1 SBS及橡胶粉的性能特点
        2.1.1 SBS组成及特点
        2.1.2 废橡胶粉的特性
    2.2 SBS与橡胶粉对沥青的改性机理分析
        2.2.1 SBS对沥青的改性机理
        2.2.2 橡胶粉改性沥青的机理
        2.2.3 橡胶粉与SBS复合改性沥青的机理
    2.3 工厂化CR/SBSCMA的制备工艺
        2.3.1 试验材料优选
        2.3.2 生产设备选择
        2.3.3 制备方案设计
        2.3.4 制备工艺流程
        2.3.5 关键参数确定
    2.4 CR/SBSCMA性能测试评价
        2.4.1 性能评价指标的选取
        2.4.2 常规性能指标测试结果
        2.4.3 PG分级方法及结果
        2.4.4 CR/SBSCMA稳定性试验分析
        2.4.5 CR/SBSCMA技术指标
    2.5 CR/SBSCMA微观结构与性能研究
        2.5.1 CR/SBSCMA微观形态分析
        2.5.2 CR/SBSCMADSC曲线测试
        2.5.3 CR/SBSCMA红外光谱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工厂化CR/SBSCMA的流变性能研究
    3.1 工厂化CR/SBSCMA动态剪切流变性能
        3.1.1 DSR测试原理
        3.1.2 试验方案设计
        3.1.3 DSR测试结果分析
        3.1.4 Cole-Cole图
    3.2 工厂化CR/SBSCMA的低温流变性能
        3.2.1 BBR测试原理
        3.2.2 试验方案设计
        3.2.3 测试结果及分析
    3.3 工厂化CR/SBSCMA的黏温特性
        3.3.1 Brookfield测试原理
        3.3.2 试验方案设计
        3.3.3 测试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季冻地区工厂化CR/SBSCMA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4.1 季冻地区路面材料性能指标要求
        4.1.1 气候条件
        4.1.2 交通条件
        4.1.3 季冻地区沥青路面材料性能要求
    4.2 原材料优选及技术要求
        4.2.1 沥青胶结材料
        4.2.2 其它材料
    4.3 CR/SBSCMA混合料配合比优化设计
        4.3.1 配合比设计存在的问题
        4.3.2 基于魏矛斯粒子干涉理论的级配优化设计
        4.3.3 CR/SBSCMA混合料矿料级配优化方法验证分析
    4.4 工厂化CR/SBSCMA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4.4.1 路用性能试验方案设计
        4.4.2 高温抗车辙性能
        4.4.3 基于汉堡车辙试验(HWTD)的高温性能研究
    4.5 工厂化CR/SBSCMA混合料低温性能研究
        4.5.1 低温抗裂性能试验研究
        4.5.2 基于低温冻断试验的低温性能研究
    4.6 工厂化CR/SBSCMA混合料水稳定性能研究
        4.6.1 浸水马歇尔残留稳定度试验
        4.6.2 冻融劈裂强度试验
    4.7 工厂化CR/SBSCMA混合料抗冻性研究
        4.7.1 沥青混合料抗冻试验方法及参数确定
        4.7.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8 工厂化CR/SBSCMA混合料抗疲劳性能研究
        4.8.1 基于应变控制的四点弯曲疲劳试验方法
        4.8.2 试验条件的选择与确定
        4.8.3 试验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4.9 CR/SBSCMA混合料性能指标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季冻地区工厂化CR/SBSCMA混合料力学参数研究
    5.1 CR/SBSCMA混合料抗压回弹模量
        5.1.1 试验方案设计及试件准备
        5.1.2 试验结果及分析
    5.2 CR/SBSCMA混合料动态模量试验研究
        5.2.1 动态模量在混合料设计中的应用前景
        5.2.2 试验方案设计
        5.2.3 测试方法及试件制备
        5.2.4 试验结果及分析
        5.2.5 动态模量主曲线
    5.3 低温蠕变柔量测试及分析
        5.3.1 试验方法
        5.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季冻地区工厂化CR/SBSCMA混合料应用关键技术
    6.1 工程概况
    6.2 原材料要求
        6.2.1 沥青原材料性能要求
        6.2.2 储存工艺控制
    6.3 工厂化CR/SBSCMA混合料生产配合比设计
        6.3.1 试验温度控制
        6.3.2 生产配合比优化设计
        6.3.3 路用性能验证
    6.4 工厂化CR/SBSCMA混合料现场施工关键技术
        6.4.1 施工机械配置要求
        6.4.2 现场施工控制
    6.5 施工质量检测及应用效果评价
        6.5.1 路用性能检测
        6.5.2 施工质量检测
        6.5.3 试验路运营期观测分析
    6.6 经济效益分析
        6.6.1 经济效益
        6.6.2 环境效益
    6.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个人简历
致谢

(6)沥青路面结构动态模量反演计算与承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沥青路面结构承载力评价研究现状
        1.2.2 FWD评价技术发展现状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道路材料动态模量分析
    2.1 动态模量试验设计
        2.1.1 动态模量
        2.1.2 西格摩德(Sigmoidal)模型
        2.1.3 动态模量测试方法
    2.2 沥青层动态模量分析
        2.2.1 不同结构类型大粒径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试验
        2.2.2 不同类型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试验结果分析
        2.2.3 动态模量主曲线变化规律对比分析
        2.2.4 相位角的变化规律对比分析
        2.2.5 移位因子的变化规律对比分析
        2.2.6 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主曲线建模
    2.3 基层材料动态模量分析
        2.3.1 不同类型水稳材料配合比设计
        2.3.2 无机结合料稳定碎石动态模量结果分析
        2.3.3 水泥稳定砂砾、级配碎石动态模量分析
    2.4 路基结构动态回弹模量分析
        2.4.1 得大高速公路路基结构动态回弹模量
        2.4.2 路基结构动态模量对路面弯沉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新科研试验路动态模量反演分析
    3.1 大新科研试验路概况
        3.1.1 柔性基层试验路概况
        3.1.2 半刚性基层试验路概况
        3.1.3 沥青面层试验路概况
        3.1.4 试验路主要病害分析
    3.2 试验路结构层模量反演分析程序的选取
    3.3 试验路各结构层模量反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沥青路面结构承载力评价
    4.1 路面各结构层模量标准值研究
    4.2 路面结构模量衰减阈值研究
        4.2.1 沥青层动态模量衰减阈值的确定
        4.2.2 水泥粉煤灰稳定材料动态模量衰减阈值的确定
        4.2.3 路基结构动态模量标准状态分析
    4.3 科研试验路路面结构承载力评价
    4.4 晋济高速公路路面结构承载力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进一步研究及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乳化沥青冷再生技术在高速大修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方法
第二章 原材料试验与性能指标
    2.1 RAP料
        2.1.1 砂当量
        2.1.2 含水量
        2.1.3 级配
        2.1.4 针片状
    2.2 乳化沥青
    2.3 新集料
        2.3.1 级配
        2.3.2 针片状
    2.4 矿粉
        2.4.1 表观相对密度
        2.4.2 含水量
        2.4.3 粒度范围
    2.5 水泥
        2.5.1 水泥凝结时间与安定性
        2.5.2 水泥胶砂强度
        2.5.3 密度
    2.6 水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3.1 实验室配合比设计
        3.1.1 级配的初步确定
        3.1.2 大型马歇尔试件成型方法研究
        3.1.3 确定土工击实试验方法
        3.1.4 确定最佳含水率OWC
        3.1.5 确定最佳乳化沥青用量OEC
        3.1.5.1 试件空隙率
        3.1.5.2 试件马歇尔稳定度和浸水马歇尔稳定度
        3.1.5.3 关系曲线与结论
        3.1.6 确定外掺剂添加量
        3.1.6.1 确定水泥添加量
        3.1.6.2 确定矿粉添加量
    3.2 力学验证试验
        3.2.1 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
        3.2.2 劈裂试验
        3.2.3 冻融劈裂强度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冷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4.1 抗压回弹模量
        4.1.1 单轴压缩试验试样
        4.1.2 单轴压缩试验参数
        4.1.3 单轴压缩试验过程
        4.1.4 试验数据与分析
        4.1.4.1 抗压强度试验数据与分析
        4.1.4.2 抗压回弹模量试验数据与分析
    4.2 低温抗裂性能
        4.2.1 低温抗裂性能试验试样
        4.2.2 低温性能试验参数
        4.2.3 小梁低温三点弯试验过程
        4.2.4 试验数据与分析
    4.3 高温稳定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冷再生基层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5.1 本课题依托工程
    5.2 冷再生施工工艺
        5.2.1 施工设备要求
        5.2.2 拌合要求
        5.2.3 摊铺要求
        5.2.4 碾压要求
        5.2.5 接缝与养生要求
    5.3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5.3.1 级配控制
        5.3.2 含水率控制
        5.3.3 乳化沥青含量
        5.3.4 水泥含量
        5.3.5 劈裂强度
        5.3.6 压实度
        5.3.7 厚度
        5.3.8 平整度
    5.4 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发表的论文

(8)沥青路面长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沥青路面长期性能观测指标确定
    2.1 我国沥青路面的主要损害类型
    2.2 沥青路面长期性能观测指标确定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沥青路面长期性能指标观测时机与频率的确定
    3.1 指标观测时机与频率的确定原则
        3.1.1 气候环境与沥青路面病害形成机理关联性原则
        3.1.2 最不利季节原则
        3.1.3 样本量与可靠度原则
        3.1.4 GPS与SPS路段区分对待原则
        3.1.5 外在表征指标与内在原因指标区别对待原则
    3.2 沥青路面疲劳破坏观测指标时机与频率的确定
        3.2.1 土基模量观测
        3.2.2 路表弯沉观测
        3.2.3 路面结构应变观测
        3.2.5 影响因素观测
    3.3 沥青路面永久变形观测指标时机和频率确定
        3.3.1 车辙观测
        3.3.2 沥青混合料抗剪强度检测
        3.3.3 沥青面层厚度检测
    3.4 沥青路面低温开裂指标观测时机和频率确定
        3.4.1 裂缝指数观测
        3.4.2 沥青性质的检测时机和频率
    3.5 沥青路面水损害指标观测时机和频率确定
        3.5.1 我国各区雨季分布情况
        3.5.2 沥青路面水损害的观测时机和频率
        3.5.3 空隙率检测时机和频率
    3.6 功能性指标观测时机和频率确定
        3.6.1 路面抗滑能力观测
        3.6.2 路面平整度的观测
    3.7 沥青路面养护与维修历史记录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主要结论及进一步研究建议
    4.1 主要结论
    4.2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9)沥青路面现场热再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依托工程情况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1.4.1 再生技术发展基本状况
        1.4.2 再生沥青混合料研究现状
        1.4.3 沥青路面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概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旧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
    2.1 旧路历史资料
        2.1.1 项目沿线自然地理概况
        2.1.2 公路技术标准与设计方案
        2.1.3 公路工程施工资料
        2.1.4 交通量资料
    2.2 旧路使用性能
        2.2.1 路面结构承载能力
        2.2.2 路表使用功能
        2.2.3 不同再生方式的试验路段划分
    2.3 材料性能调查
        2.3.1 现场取样调查
        2.3.2 旧沥青材料性能调查
        2.3.3 旧集料性能分析
        2.3.4 旧沥青混合料性能分析
        2.3.5 水稳基层材料性能调查
    2.4 路面病害成因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再生沥青设计与性能评价
    3.1 试验方案
        3.1.1 关于旧沥青的试验
        3.1.2 关于再生剂的试验
        3.1.3 关于再生沥青的试验
    3.2 旧沥青的回收与性能分析评价
        3.2.1 旧沥青材料的抽提回收
        3.2.2 旧沥青性能分析评价
    3.3 再生剂试验研究
        3.3.1 旧沥青再生机理及方式
        3.3.2 再生剂作用及其类型
        3.3.3 再生剂的选择
        3.3.4 再生剂技术指标
    3.4 再生沥青配伍性分析
        3.4.1 再生沥青的掺配
        3.4.2 再生沥青组分试验
        3.4.3 再生沥青性能试验
        3.4.4 SHRP 沥青路用性能检验
        3.4.5 再生剂对旧沥青的再生行为分析
        3.4.6 再生沥青设计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再生沥青混合料设计和性能研究
    4.1 现场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设计
        4.1.1 旧沥青再生
        4.1.2 旧集料再生
        4.1.3 现场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与选择
        4.1.4 试验路现场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设计
    4.2 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
        4.2.1 沥青混合料性能要求
        4.2.2 试验方案
        4.2.3 再生沥青混合料常规试验
        4.2.4 再生沥青混合料非常规性能试验
    4.3 再生沥青路面结构的APA 模拟试验分析
        4.3.1 试验模型及试验参数
        4.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 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的试验路检验
        4.4.1 配合比与马歇尔试验
        4.4.2 高温稳定性试验
        4.4.3 渗水系数与水稳定性能试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场热再生施工工艺研究
    5.1 维特根现场热再生机组
    5.2 现场热再生加热工艺研究
        5.2.1 施工气象条件和旧沥青路面材料状况对加热效果的影响
        5.2.2 加热机加热对旧路面老化的影响分析和室内模拟方法研究
    5.3 再生工艺对再生效果的影响分析
        5.3.1 再生温度对再生混合料性能的影响分析
        5.3.2 拌和时间对再生混合料性能的影响分析
    5.4 现场热再生施工质量控制
        5.4.1 再生温度控制
        5.4.2 再生厚度控制
        5.4.3 再生剂和外掺料掺量控制
        5.4.4 再生路面压实质量控制
        5.4.5 再生路面平整度控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沥青路面现场热再生技术适应性分析
    6.1 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类型及其适用范围
        6.1.1 再生技术分类及其适应范围
        6.1.2 海南东线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再生方式的选择
    6.2 现场热再生技术适应性的一般性条件分析
        6.2.1 旧路历史信息及破损状况分析
        6.2.2 路面结构承载能力评价
        6.2.3 交通控制评价
        6.2.4 施工条件评价
        6.2.5 环境因素
        6.2.6 海南东线高速公路现场热再生技术适应性的一般性分析
    6.3 现场热再生技术在海南东线高速公路适应性的专门分析
        6.3.1 再生路面结构承载能力分析
        6.3.2 基于维修方式选择的旧路路表弯沉标准
        6.3.3 材料性能评价
        6.3.4 经济性分析
        6.3.5 社会和环境效益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B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10)沥青路面典型基层材料和结构性能试验与工程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层材料组成设计及性能试验
    2.1 路面基层的技术要求
    2.2 ATB柔性基层
        2.2.1 ATB混合料组成设计方法
        2.2.2 原材料性能试验
        2.2.3 矿料级配选择
        2.2.4 最佳油石油比的确定
        2.2.5 路用性能验证
        2.2.6 ATB混合料力学特性机理
    2.3 刚性基层
        2.3.1 原材料性能检测
        2.3.2 贫混凝土基层
        2.3.3 高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基层
    2.4 半刚性基层
        2.4.1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2.4.2 三灰碎石基层
        2.4.3 半刚性基层材料力学特性机理
    2.5 小结
第三章 基层结构设计参数计算分析
    3.1 方案设计
        3.1.1 分析方法
        3.1.2 影响因素的选择
        3.1.3 因素水平的确定
        3.1.4 考核指标的选择
    3.2 力学计算及结果分析
        3.2.1 计算结果
        3.2.2 计算结果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实体工程施工技术
    4.1 试验路概况
    4.2 柔性基层施工
        4.2.1 沥青稳定碎石基层
        4.2.2 级配碎石底基层
    4.3 刚性基层施工
        4.3.1 贫混凝土基层
        4.3.2 粉煤灰混凝土基层
    4.4 半刚性基层施工
        4.4.1 水泥稳定类基层
        4.4.2 三灰稳定类基层
    4.5 基层施工技术要点
        4.5.1 柔性基层
        4.5.2 刚性基层
        4.5.3 半刚性基层
    4.6 面层施工
        4.6.1 配合比设计
        4.6.2 面层施工
    4.7 小结
第五章 实体工程跟踪检测及对比分析
    5.1 实体工程跟踪检测
        5.1.1 检测方案设计
        5.1.2 检测结果及分析
        5.1.3 裂缝观测与成因分析
    5.2 使用性能检测
        5.2.1 抗车辙变形能力
        5.2.2 路面行驶舒适性
        5.2.3 对比分析
    5.3 基层类型的对比分析
        5.3.1 路面结构损坏状态
        5.3.2 路面结构破坏模式对比分析
        5.3.3 路面性能对比分析
    5.4 经济性分析
        5.4.1 经济分析方法
        5.4.2 沥青路面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创新点
    6.3 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关于Superpave路面在大新试验路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温拌橡塑复合改性沥青性能及应用研究[D]. 宋泽松.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2]路基加宽不均匀沉降及其对路面结构应力影响分析[D]. 胡志强. 湖南大学, 2019(01)
  • [3]路面压电能量收集的研究与应用[D]. 徐啸尘.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2017(07)
  • [4]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6[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6(06)
  • [5]季冻区工厂化废橡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CR/SBSCMA)及混合料性能研究[D]. 杨光. 长安大学, 2016(02)
  • [6]沥青路面结构动态模量反演计算与承载力评价研究[D]. 赵凯. 长安大学, 2015(02)
  • [7]乳化沥青冷再生技术在高速大修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 陈杰. 合肥工业大学, 2015(05)
  • [8]沥青路面长期性能研究[D]. 王甲飞. 长安大学, 2011(01)
  • [9]沥青路面现场热再生技术研究[D]. 张清平. 长沙理工大学, 2011(05)
  • [10]沥青路面典型基层材料和结构性能试验与工程对比研究[D]. 袁宏伟. 长安大学, 2010(11)

标签:;  ;  ;  ;  ;  

关于Superpave路面在大新试验道路上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