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主要城市交通规划要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

重庆市主要城市交通规划要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试论重庆市主城交通规划要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尕让卓玛[1](2021)在《商务办公楼地价时空分异特征及演变机理研究 ——以杭州市主城区为例》文中认为城市,是具有多种功能的复杂综合系统,城市用地因此需要承载城市经济、文化、生活等各类功能。随着城市形态演化和经济结构更迭,对城市空间的精细化管理和配置成为城市发展的新诉求,故城市地价的细分和精细化研究成为当前国际研究的新趋势。商务办公活动作为一种典型的经济活动,是城市空间承载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商务办公楼地价(简称为城市商办地价)作为城市商务空间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直接影响着城市形态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因此,探究商务办公楼用地及其主要细分地类地价的时空分异特征及演变机理,对城市经济空间精细化管理具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城市商办地价与其他城市地价一样,其时空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无论是商办地价的时间波动还是空间分异,必然都是在某些特定影响因素的作用下,受某种机理的支配。本文在梳理和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商办地价的时空分异的影响因素为切入点,提炼和构建了商办地价时空分异特征演变机理的理论分析框架,以2006年-2015年杭州市主城区商务办公楼地价为实证研究对象,分析城市商办地价时空分异特征,并通过OLS、GTWR、GWR、TWR等模型比较分析,识别那些主导这一特征形成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从而探究城市商办地价的时空演变机理。主要结果如下:1、城市商办地价时空分异是城市经济和空间形态结构在时空维度“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作用在时间维度不同阶段的特征遵循经典供需理论,而城市商办地价在区位、邻里和个别尺度的空间差异可以用地价竞租理论、亨利·乔治定理及特征价格理论分别解释,城市商办地价时空分异影响因素依据其在不同时空维度的影响程度可以划分为区位因素、邻里因素和个别因素。2、杭州主城区商办地价在时间上总体上呈现“大小年”交替出现的波动状态。其中,2010年是一个重要节点。在空间上杭州主城区商办地价在该时间段内有较强的分异特征,表现为由低值集聚逐步向高值集聚转变,且商办地价“热点”主要分布在武林-湖滨CBD区周围,说明现代城市的商务经济依旧对城市成熟CBD具有强空间依赖性。3、构建了由区位中心度、交通通达度、商务集聚度等7个影响因素共17个影响因子组成的商办地价时空特征影响因素因子体系。对该因子体系的OLS检验结果显示,与湖滨CBD的距离(CBD2)、与钱江CBD的距离(CBD3)商务集聚度(BUN)、区块产业结构水平(EL)、区块住宅地价水平(PL)、生活服务配套成熟度(EN)、宗地面积(AR)等因子统计检验显着,与住宅地价及商业地价的影响因子体系差别明显。4、运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时间加权地理回归(TWR)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定量解释和分析商办地价时空分异的影响因素。用AIC、R2和RSS来考察GWR系列模型的拟合优度,结果证明2006-2015年杭州主城区商办地价影响因子的GTWR模型具有最好的拟合优度,各模型拟合优度GTWR>TWR>GWR>OLS。5、杭州商办细分地类中商业金融兼办公用地(商办地类1)和商业商务用地(商办地类2)地价在时空演变中表现出不同的分异特征,受区块住宅地价水平(PL)、生活服务配套成熟度(EN)、宗地容积率(FRO)等为共同的影响因子。而二者影响因子的主要区别在于对区位中心度和产业结构的敏感度差异显着。6、商办地价时空演变具有区位选择机理、“点-轴”演进机理和功能推动机理,故建议杭州商办地价未来管理可以做以下4点尝试:1)建构商办用地的“阳光型”价格体系,提升区位选择机制;2)学习“香农经验”完善商办用地配套,提高“点-轴”辐射力;3)推进商办用地的“共享模式”创新,升级商办用地承载力;4)依据“公共池塘资源”属性制定政策规则,优化商办用地时空配置

张振飞[2](2020)在《重庆市学前教育资源空间配置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底子薄、欠账多,目前学前教育仍是整个教育体系的短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十分突出。破解“入园难”、“入园贵”难题,亟需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特别是普惠性资源供给,优化学前教育资源配置。长期以来,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研究主要局限在教育学科范畴,从空间的视角,运用地理学知识和理论,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则很少。“重庆市学前教育资源空间配置优化研究”,从人地关系教育地域系统出发,以教育学、地理学、数学与统计学等学科知识为基础,运用教育地理理论、资源配置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等理论,通过对学前教育资源概念内涵的厘定,构建起一个以条件性资源、主体性资源、发展性资源等为一级指标的学前教育资源空间配置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指标体系对重庆市2011-2017年38个区县学前教育资源空间配置水平进行测度,分别划分出资源高度富集区、中度富集区、中度匮乏区、高度匮乏区等四个类型区域,同时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等数理统计方法,客观反映七年间学前教育资源资源水平的年度变化趋势。研究显示,七年间,重庆市学前教育快速发展,资源水平不断提高,资源高度富集区相对固定,中度富集区、中度匮乏区相对稳定,高度匮乏区不断减少,但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空间差异大,仍是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研究以普惠均衡为价值取向,以协调发展为评价导向,引入离差系数最小化模型,从基于资源要素实际水平与重要程度关系维度对资源配置的优化程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重庆市学前教育资源空间配置的优化程度不高,区县之间不仅差异大,而且存在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情况,资源的均衡性不断弱化,集聚度不断增强。运用耦合协调模型,从基于各类资源水平的耦合协调程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重庆市学前教育各类资源水平的协调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主体性资源与发展性资源的协调程度,高于条件性资源与主体性资源的协调程度,协调程度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协调程度较低的区县则集中在渝东北和渝东南的部分区县。研究坚持综合发展的视角,基于各区县各年度条件性资源、主体性资源、发展性资源实际水平与平均水平的大小及数量关系,将重庆市学前教育划分为8种类型,4种状态,客观呈现了重庆市学前资源配置的梯度特征。研究分别从地理区位、人均GDP水平、适龄人口数量、城镇化水平、政策制定与执行效果等方面分析了影响重庆市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优化重庆市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思路、基本模式,特别是运用非均衡发展理论,提出了优化重庆市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反梯度配置模式,同时,提出应因地制宜使用点轴配置模式、增长极配置模式和网状配置模式。

牟义刚[3](2020)在《YH食品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进步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生活,饮食习惯及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用农副产品作原料烘烤而成的食品需求日益旺盛。YH食品公司是典型的烘焙行业中小民营企业之一,于1994年起家于重庆江津,经过二十余年的打拼,现已发展成为拥有中央工厂+40个门店的食品制造和销售企业。因其坚持追求产品品质、诚信经营,在本地市场中有较好的口碑。然而,外资品牌和国内实力品牌已进入主城核心区市场,YH公司曾两次尝试布局主城核心区门店却没能坚持到半年时间便无功而退,盈利水平增长相较门店增速放缓,同期起步的其它烘焙企业已迅速壮大,无论是生产、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能力,还是电商经营管理能力、信息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利用能力,以及管理水平,都已大幅提升,并有可能进入YH食品公司业务核心区抢夺市场份额。基于上述问题,本文以前人战略管理研究成果为理论支撑,将YH食品公司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企业外部宏观环境及行业竞争形势,分析企业内部条件,发现YH食品公司的内部优势、劣势,并与企业外部机会及威胁进行战略匹配,预选战略。通过进一步比较和权衡,最后确定YH食品公司发展的战略方向为增长型战略,即:市场开发战略与市场渗透战略相结合,同时将冷链物流零送业务培育成企业另一个新生核心竞争力,将YH食品公司打造为“两栖(烘焙食品与冷链物流零送服务两根链条既互为支撑、又相对独立生长)”型企业,赢取大重庆、甚至未来更广阔的烘焙及冷链物流零送服务双市场。

李嘉欣[4](2020)在《重庆市农家乐空间分布与发展研究 ——基于兴趣点(POI)数据》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选择回归田园来放松身心。农家乐产业作为乡村旅游业的基础业态,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可以真正地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精准扶贫等有着重大的作用。重庆市农家乐总量大、发展快,市内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以及独特的民俗文化也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但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农家乐产业在新时代面临着转型的问题。农家乐空间分布的合理性有利于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为了解重庆市农家乐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进一步剖析其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区域农家乐提供发展建议,本文总体遵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建议”的研究思路,以大数据获取技术做支撑,从百度地图上抓取到3669个农家乐兴趣点(POI)建立农家乐空间地理数据库,运用多种GIS空间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从重庆市以及四大片区两个角度研究了农家乐的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建立回归分析模型剖析农家乐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每种因素影响力的空间异质性进行可视化显示,最终得到以下结论:(1)重庆市各区县农家乐分布数量差异显着,其中主城片区以及渝西片区农家乐数量最多,类型分布最全面,而渝东南片区和渝东北片区的农家乐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2)在空间分布类型方面,重庆市农家乐属于凝聚型分布。经过计算,重庆市农家乐的最邻近指数R=0.26,并且各片区农家乐的最邻近指数也均小于1,说明农家乐从整体和分片区角度均为凝聚型。(3)在空间分布均衡度方面,重庆市农家乐空间分布显着不平衡。从整体来看:重庆市农家乐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指数S=0.326,基尼系数Gini=0.95,从局部来看:四大片区农家乐分布的基尼系数均>0.6,说明从整体和分片区角度来看,农家乐的空间分布均处于不平衡的状态。(4)在空间分布格局方面,重庆市农家乐呈现出“西密东疏、多中心集群分布”的空间格局。通过核密度计算:总体来看,以主城片区为高密度核心点,层级扩散出遍及大部分境域的农家乐核心密度圈,初步实现了全域旅游发展;从局部来看,主城区是农家乐的高密度核心区,渝西片区农家乐分布密度次之,另外,虽然渝东南片区以及渝东北片区存在多个零散的农家乐聚集中心点,但这两个片区还存在农家乐分布盲点,有很大的发展空间。(5)从空间自相关性来看,重庆市农家乐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农家乐莫兰指数Moran’s I=0.29>0,说明其在区域内集聚态势比较明显,不是零散分布的状态。(6)通过建立总体回归模型和局部回归模型分析重庆市农家乐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对比OLS模型和GWR模型的参数,GWR模型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可以发现旅游资源禀赋、区域经济水平、人均消费水平、自然生态环境、交通运输条件以及客源市场潜力6项因素均对农家乐的数量产生正向影响,并且各项影响因素在研究区内的影响程度存在空间异质性。主城片区和渝西片区的农家乐主要受客源市场、区域经济水平、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人均消费水平的影响,渝东南片区以及渝东北片区农家乐主要受自然生态环境、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旅游资源禀赋的影响。综上所述,重庆市农家乐空间分布不均衡、总体发展不充分的矛盾客观存在,为推动新时代农家乐产业的转型发展,建议从“一核一圈两翼”的总方向进行农家乐发展战略规划,并提出了四条具体农家乐发展措施:一是要拓宽宣传渠道,合理利用传播媒介;二是要增强政策驱动,制定相关土地规划;三是要深入挖掘特色,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四是要完善基础设施,增强交通进入条件。

王仪[5](2020)在《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工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活垃圾治理对生态环境治理至关重要,在“绿水青山”的憧憬下,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对城市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近年来十分重视生活垃圾的治理问题,从试点城市探索垃圾分类,到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全面启动垃圾分类工作,垃圾分类已成为新时尚。重庆市作为国内垃圾分类重点城市和“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在垃圾分类中已取得初步成效。《重庆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实施一年以来,垃圾分类四级指导员制度、生活垃圾全生命智慧管理等新措施成为重庆在垃圾分类探索过程中的闪光点。然而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垃圾分类作为一项全民覆盖的长期工作,需要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制度保障。垃圾分类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也需要科学合理的手段和方法,即政策工具。在政策制定阶段,需要考虑政策执行适用的政策工具,考量政策工具本身特性、政策议题性质、以往政策工具应用经验和政策受众群体可接受度等因素。在政策执行阶段,运用政策工具来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是政策执行的本质,脱离了政策工具运用的政策执行是无意义的,政策工具的选择是否恰当是决定政策执行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政策工具的研究对于政策制定与执行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政策工具的视角出发,围绕“如何优化政策工具从而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这一主线,对重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工具展开系统研究。笔者认为,提升垃圾分类政策效果,政府部门要重视垃圾分类政策工具在应用中存在的不足,要充分发挥各项政策工具本身的优势,注重政策工具的创新,完善法律法规制定,为垃圾分类工作构建完整制度框架。本文将垃圾分类政策工具分为命令控制型、经济激励型和公众参与型三类,并在此基础上展开研究。文章分为六部分:第一章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政策工具和垃圾分类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阐释了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工具等相关概念以及公共物品理论和社会治理理论;第三章以政策工具三分类方式分别介绍了上海、厦门、莱比锡、东京的垃圾分类政策工具应用情况;第四章首先介绍了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现状,包括管理现状、现行政策梳理和政策目标分析,其次分别探讨了三类重庆市政策工具应用情况;第五章在与国内外垃圾分类先进城市比较分析基础上,揭示了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工具存在的问题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第六章提出了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政策工具的优化建议。

程小于[6](2020)在《城镇开发边界视角下的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研究 ——重庆市江津区实证》文中指出城镇建设用地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经过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发展,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城镇建设用地飞跃式扩张占据大量农用地、生态用地,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同时造成粗放式发展和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对城镇建设用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和有序的管理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经过国内外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城镇开发边界被认为是城市增长管理的有效政策工具,同时是落实我国加快实现空间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提升空间治理能力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确定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是历次规划编制的头等大事,对于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工作也不例外,准确预测用地规模是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的前提,决定了开发边界的最终管控效果。本文以土地集约利用理论、城市发展阶段理论等相关理论为指导,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作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预测模型,通过预测城镇化发展极限水平下用地规模预测模型的解释变量值,确定城镇开发边界视角下的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最终提出用地扩张的管控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城镇开发边界视角下的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是城镇发展的极限用地规模,具有“反向约束”与“正向增长”两种预测思路。“反向约束”思路通过确定不可逾越的生态底线反推可开发建设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适用于人口增长过快、生态压力较大的特大城市,或辖区面积较小、生态限制较多的城市;“正向增长”思路根据城镇自身发展需求确定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适用于生态保护面积占比较小,人口保持正常增速的一般城市。(2)江津区将在2045年左右达到城镇化发展极限水平。根据江津区发展定位,江津区与重庆都市核心区融合发展成为必然,其城镇化发展极限水平可参照重庆市主城区城镇化发展历程进行判断。根据主城区城镇化发展历程和城镇建设用地扩张情况分析得知,当城镇化率为92.5%时,城镇建设用地基本不再增长。结合Logistic模型预测结果得知,江津区将在2045年左右到达城镇化发展极限水平。(3)城镇开发边界视角下江津区的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为187.88km2。江津区将在2045年左右达到城镇化发展极限水平,相应年份的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预测模型解释变量值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约为1432.5亿元,二三产业产值约为1460.5亿元,城镇人口数量约为212.6万人,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值约为2337.3万元/hm2,结合回归模型计算结果得知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为187.88km2。

刘燕[7](2020)在《城乡融合发展下重庆地票交易政策解构及实施效果研究》文中提出在制度变革及经济发展的综合推动下,原本分割、对立、扭曲的城乡关系向一体、融合的新型城乡关系转型是大势所趋。然而由于历史欠账累积过久,城乡区域人地资源错配问题依然客观存在,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发展不充分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过去的经验表明,赋予农村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同等权能,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是优化城乡资源配置、补齐农村发展短板的重要制度选择。目前,我国进入发展增速放缓、发展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城乡之间人口、土地、资金等要素强联系、强互动驱使城乡关系条件、环境和发展目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过去的经验可供参考但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新的发展阶段。地票交易作为重庆探索城乡关系转型的核心任务和关键环节,开启了城乡之间人地要素流远程耦合作用,在欠发达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性和可复制推广性。结合当下城乡关系转型发展需求,深入分析以地票交易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作用机理,系统判断城乡融合发展目标导向下地票交易政策执行效果,对照城乡融合发展要求修正地票交易不足,对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并在类似欠发达地区推广复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建立城乡之间人口流、土地流、资金流的系统联动界面,从理论上揭示重庆地票制度与城乡融合发展之间的联动机理。结合重庆市城乡融合发展现实条件及目标要求,从时间视角分析地票交易政策内容特点及演进特征;从空间视角分析地票市场供需规模的区域异化特性;从农户视角评价地票交易收益分享政策执行效果;结合城乡融合发展要求审视地票交易风险,提出完善地票交易制度的建议。研究结论如下:(1)地票交易与城乡融合发展具备深度嵌合的理论依据,可从时间、空间、组织三个维度建立耦合关系。从“分”的视角来看,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要义在于消除城乡之间要素互动的阻力因素,兼顾要素流动制度建设、优化资源空间配置和城乡居民同步发展综合目标。地票交易制度中蕴含了土地发展权转移价值显化、空间资源优化配置、地租地价等理论含义,以市场化机制激发了城乡之间人口流、土地流、资金流等要素远程耦合作用。从“合”的视角来看,地票交易制度与城乡融合发展具备时序演进相互嵌套、空间结构深度耦合和城乡发展目标统一的多维耦合关系;具备深度嵌合的理论基础、耦合联动的要素媒介和发挥合力的路径渠道。(2)重庆市人地乡城流动的协调性增强,部分区县城镇地域人地增长脱钩、乡村地域人地退减脱钩现象依然存在,典型乡镇出现了乡村地域人增地增新态势。利用全市、各区县以及乡镇人口变化及土地利用变化数据,采用人口土地利用变化弹性系数、尺度方差分析、典型样带分析发现:当前重庆市人地乡城流动已经出现了放缓趋势。土地发展权城镇化在土地乡城转换中所占的份额不断提升。2018年地票使用量在城镇建设用地新增规模中的比重已占25.5%。2008-2018年,城镇人口用地增长弹性系数从0.58提高至0.95,人口乡城流动速度滞后于土地乡城转换速度的失调矛盾出现缓解势头。以主城区为核心向外围扩展,形成人地乡城转换协调性由高到低递变的“圈层-外围”结构,城镇人地增长脱钩的空间单元依然存在。乡村地域依然存在农村人口减少但农村居民点增长的不协调单元。在渝东南山区、渝东北山区气候条件、旅游自然优势突出的地域,出现了人增地增等新型乡村人地关系。(3)地票交易政策内容构成、发展演变和执行特点表明,其适应了城乡关系演变逻辑,在欠发达地区适用性更强。对43份地票交易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评估发现:内容特征上,地票交易政策文本的发布力度水平较为接近;对复垦目标重视度最高;综合运行了控制、激励、引导三种工具类型。阶段特性上:地票交易初步形成阶段(2008-2010年),中央政府和重庆地方政府紧密互动,在短时间内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但也引发地方政府之间府际联动不足、对农民诉求反馈不足等问题。地票交易完善阶段(2011-2016年),地方政府部门之间横向联系加强,控制、激励等手段综合运用促成了“重庆市—区县—乡镇”纵向一体的政策高效执行网络。2017年以来,地票交易功能向生态修复、脱贫攻坚等拓展,开始了转型发展。执行特征上,地票交易形成的社会环境、政策基础区别于发达地区集体建设用地市场模式,体现出偏市场的混合型治理结构。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的准入条件、交易方式、市场价格和收益分配等特性比较发现,地票交易在欠发达地区适应性更强,和城乡融合发展的交融性更强。(4)区域地票流入流出趋势与区域城镇人口流入、乡村人口流出趋势基本吻合。采用地票复垦生产及落地使用数据,运用重心迁移、区位基尼系数、热点分析、空间重叠性分析、空间趋势一致性分析等方法发现:2009-2018年,65.25%的地票落地使用分布在主城区,地票落地使用规模区位基尼系数由0.9734下降至0.7557。地票落地使用重心集中分布在主城区,但向东北迁移了35km。主城区地票落地使用极核功能正在弱化,主城外围区域正在形成新的地票流入极核。渝东北、渝东南地区也由单一的地票产出极核发展为以产出为主、兼具购买功能的复合型区域。渝东北、渝东南分别占地票复垦生产总量的48.24%、22.79%。地票复垦生产热点区域在渝东北、渝东南地区高频次出现,而渝西地区则呈现间断性、爆发式产出现象。地票落地使用和区域城镇人口流入空间趋势一致。但近年差异化的落地政策鼓励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积极使用地票,造成了地票流入与城镇人口流入错位。(5)基层执行者造成了地票交易政策设计意图和执行效果之间的偏差,降低了复垦农户满意度。采用复垦农户投诉建议,运用扎根理论质性分析范式,采用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三级编码模式,逐级概念化、范畴化、理论化农民感知视角下地票执行效果发现:大多数农户更加关注地票交易中一次性直接收入的短期效应。农户对地票政策的认知程度、市场期望形成了农户对市场满意程度的评价标准,是农户满意度形成的前提;参与过程中工程进度、分配标准、面积认定等事关农户收入额和收入实现时效的关键因素,是形成农户满意度的核心因素;基层政府的执行程序偏差会激化满意度感受;有效的意见反馈渠道起到调节作用,而对农户意见的反馈态度差、时效长等会激化农户不满意的情绪。(6)现有地票交易制度风险源通过干扰、约束、扩散、侵害等胁迫作用于城乡融合发展各子目标系统,要结合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需求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综合文献观点、调查专家意见,采用序值分析法,再识别城乡融合发展目标导向下的地票交易风险点。将现有研究中体现的地票交易中47个基础风险点映射到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体系之中,可归识为5个风险因素。其影响排序为:腾退空间数量及质量失序>交易程序有失公正>落地区域超额使用地票失控>农民当前和长久利益受损>地票价格有失公平。以往研究中认为的地票交易价格调控风险已经得以控制,农民权益保障风险问题也有所缓解。复垦生产耕地数量和质量问题、使用区和生产区资源配置失衡问题依然值得高度重视。为有效应对以上风险,需要从地票交易制度再设计、对政府行为进行约束和责任进行强化、对土地权利人参与交易能力进行再提升,综合考虑效率提升、损失降低和成本控制,强化风险防控措施。综上,地票交易制度以市场化机制激活城乡之间人口、土地、资金要素的远程耦合作用,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渠道。重庆市城乡关系正在发生重要转型,地票交易政策发展完善要和城乡关系的展变趋势相一致。从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要求检视地票交易政策运行的综合效果,发现在制度建设、资源配置和收益共享等方面,地票交易制度都还有有待完善之处。未来地票交易制度发展,既有来自制度环境改变、发展水平提升和乡村发展动力增强等机遇,也面临着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转型等挑战。需要从地票交易制度再设计、对政府行为进行约束和责任进行强化、对土地权利人参与交易能力进行再提升,综合考虑效率降低、损失降低和成本控制,进行防控措施强化。

陈欣[8](2020)在《重庆市城市阅读空间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全民阅读活动发展以及公共文化服务改革纵深推进,全国城市阅读空间在各地萌芽并蓬勃发展。重庆市作为全国经济发展靠前、文化建设显示成效的城市,在城市阅读空间建设方面也有所探索,并且在全市范围推进中。本文面向这一趋势,采用文献调研法、实地调查法、调查问卷法等调研方法,在对城市阅读空间概念及其相关理论进行叙述的基础上,对重庆市涌现的城市阅读空间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全文首先对城市阅读空间进行了概念、功能、服务等方面的界定,对其分类进行了梳理,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然后,按照主城区与非主城区对重庆市现有对外运营的城市阅读空间,选取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三家城市阅读空间进行实例分析,发现本市城市阅读空间体系不甚完善,亟需加强人员配备、设施配套和资金投入等问题;与此同时,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方法得到的情况,介绍了重庆市城市阅读空间的建设背景、环境设计、规模与特点、运行及建设力量等情况,也总结了问题与不足,并且从资金投入、区域分布和服务规范等角度提出了建议。

吴可[9](2019)在《重庆市主城区公交站场布局优化与建设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公共交通是保障人民群众出行的重要公益性事业,在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中占有主体地位。作为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基础环节,公交站场是现代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近年来,重庆市主城区公交场站规划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公交场站资源供给仍然不足,车辆入场率低、车均场站面积小等问题非常突出。当前公交场站供给水平难以为公共交通运营组织提供基础保障,更无法对公共交通未来发展提供支撑。因此,有必要全面梳理重庆市主城区公交站场建设政策现状,研究公交场站布局的最优策略。论文采用经典的四阶段法需求预测模型,运用Trans Cad交通分析软件,通过从规划、住建、交通等政府部门获取的人口、土地、道路网及公共交通运营等基础数据,将重庆市主城区划分为若干个交通小区,并以此为基础,对特征年居民出行产生量、吸引量,以及居民出行分布量进行预测。随后,通过交通方式划分模型,将其转化为公共交通的出行OD,再构建蜘蛛网,得到公共交通客流走廊分布。再根据各片区公交客流需求预测,以及每标准车运送客流标准,判断各片区公交车辆需求,通过公交客流通道识别,规划各类型公交站场的空间布局;同时,结合公交站场用地标准,确定公交站场的用地规模。最后,提出公交场站规划建设扶持保障政策建议。此次研究,旨在结合实际情况,研究探索出一套以需求为出发点的公交场站布局优化及建设扶持策略,改善公交场站布局的质与量,更好地发挥城市公交场站的基础保障作用,促进城市公共交通健康稳定发展。

明亮[10](2019)在《重庆主城居住片区滨江公共空间活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直辖以来,重庆城市经济增长迅速,城市建设如火如荼,整个城市在山地和江水的发展线索下,呈现出独具一格的面貌。作为重庆最具识别性的城市元素——长江和嘉陵江,既记载着重庆过往的历史,同时在国家及城市发展战略中也体现着重要的地位。但随着城市服务业和旅游业的兴起,两江的公共空间出现了不一样的发展图景,相较于朝天门、磁器口这样的滨江空间以其多样化空间服务和产业服务吸引着国内外众多人群,两江沿岸以日常生活为主的公共空间却出现了表面化建设、服务需求跟不上时代发展的现象。而这类以日常生活为主的滨江公共空间腹地有着众多的城市居民,随着国家“生活圈居住区”和重庆“两江四岸治理方案”的提出,对于建设好这类滨江公共空间一方面是建设宜居城市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城市居民对于生活质量的需求,因此其建设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机遇。在本研究中,笔者通过剖析城市滨水空间的构成情况,研究重庆滨江公共的发展状况,将滨江公共空间发展的需求要素同可达性理论、场所理论和环境行为理论进行结合,形成研究本文滨江公共空间的活力理论。将活力理论应用于重庆居住片区滨江公共空间的研究之中,通过公共开放、地域场所和人性关怀三个方面进行构建。本研究通过定性与定量研究结合的方法,展开对重庆滨江公共空间的现状研究。在定性方面,通过对调研案例的筛选,实地观察梳理出现状公共空间与城市空间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和落后的空间设计之间的矛盾;服务设施缺乏、服务安排模式化等方面的问题。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析滨江公共空间活力构成中的敏感要素,展开定量研究。在定量研究部分,结合定性调研观察和文献研究,总结出滨江公共空间活力研究的量化因子,通过使用情况及满意度调查明确了滨江公共空间改进方向;通过相关性研究明确了滨江公共空间活力高度相关因子及其成因,进一步为设计提供支撑,并在文末提出了居住片区滨江公共空间的设计原则及设计对策。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旨在提出所研究类型滨江公共空间的活力构成和设计方向,以期为在以后的滨江空间建设中对不同区位不同地段的滨江公共空间设计提供参考。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六个章节:本文的第一部分为第一章即发现问题,提出了论文的研究背景,明确了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对研究范围做了相关的界定和文献的梳理,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本文的第二部分为二、三、四、五章即分析问题,第二章为本文的理论研究部分,对城市滨水空间,重庆滨江公共空间和活力理论进行了研究,第三、四、五章为本文的核心章节,第三章通过实地定性调研梳理了当前存在的问题,第四章通过文献研究和两部分问卷设置得到了空间设计的方向,并进一步明确了活力的影响因子,第五章通过对活力构成的要素相关性的分析,得到了影响活力的高度相关因子,明确了设计中的重点。本文的第三部分为第六章即解决问题,论文前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居住集中区滨江公共空间的设计原则及设计对策。

二、试论重庆市主城交通规划要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重庆市主城交通规划要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商务办公楼地价时空分异特征及演变机理研究 ——以杭州市主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商办用地的概念和特征
        1.1.1 商办用地及商办地价
        1.1.2 商办用地的基本特征
    1.2 研究的背景
        1.2.1 理论背景
        1.2.2 现实背景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结构框架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城市地价及其时空特征研究
        2.1.1 城市地价
        2.1.2 城市地价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
    2.2 城市地价时空分异的影响因素研究
        2.2.1 城市地价影响因素及其分类
        2.2.2 城市地价时空特征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
    2.3 商办地价及其时空分异相关研究
        2.3.1 生产性服务业及其时空特征
        2.3.2 商务办公楼及其租金特征
    2.4 文献评述及研究切入点
3 商办地价时空分异演变机理的理论框架及实证前提
    3.1 商办地价时空分异影响因素及演变机理的理论分析
        3.1.1 商办地价时空分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3.1.2 商办地价时空分异演变机理的理论分析
    3.2 我国商办地价时空分异研究的实证前提
        3.2.1 相对稳定的政策区间: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的政策因素
        3.2.2 相对成熟的市场环境:我国商办地价发展的时间特征
    3.3 本章小结
4 研究数据
    4.1 数据选择
        4.1.1 研究区选择
        4.1.2 研究空间范围选择
        4.1.3 研究时间范围选择
        4.1.4 数据类型选择
    4.2 数据的获取
        4.2.1 原始数据的采集
        4.2.2 地价数据的预处理
        4.2.3 研究数据的基本统计分析
    4.3 杭州商办样本数据的特征分析
        4.3.1 不同年份商办用地交易样本的分布
        4.3.2 不同区域商办用地交易样本的分布
        4.3.3 不同用途分类商办用地交易样本的分布
    4.4 本章小结
5 杭州商办地价时空分异特征研究
    5.1 杭州商办用地价的时间特征
    5.2 商办地价的数据结构与趋势
        5.2.1 杭州商办地价数据正态分布检验
        5.2.2 杭州商办地价的空间趋势
    5.3 商办地价的空间分异总体特征分析
        5.3.1 杭州市主城区商办地价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5.3.2 杭州市主城区商办地价空间异质性分析
        5.3.3 杭州市主城区商办地价空间插值分析
    5.4 杭州主城区商办细分地类的空间分异特征分析
        5.4.1 杭州主城区商办细分地类样本空间分布特征
        5.4.2 杭州主城区商办细分地类空间分异特征
    5.5 本章小结
6 杭州主城区商办地价时空分异影响因子体系研究
    6.1 商办地价时空分异影响因素体系构建与量化
        6.1.1 商办地价时空分异影响因素简析
        6.1.2 商办地价时空分异影响因素体系构建
        6.1.3 影响因子说明与量化
    6.2 基于常规线性回归(OLS)模型的影响因子检验
        6.2.1 常规线性回归(OLS)模型简介
        6.2.2 OLS模型检验及其结果分析
    6.3 基于GWR系列模型的影响因子检验
        6.3.1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概述
        6.3.2 模型构建
        6.3.3 模型回归结果的比较及选择
    6.4 本章小结
7 杭州主城区商办地价时空分异影响因子比较分析
    7.1 杭州主城区商办地价时空分异的典型影响因素分析
        7.1.1 典型区位因素分析
        7.1.2 邻里因素
        7.1.3 个别因素:宗地面积
    7.2 杭州主城区商办细分地类地价时空分异影响因子分析
        7.2.1 商办细分地类地价时空演变影响因子的模型检验
        7.2.2 商办地类1 影响因子分析
        7.2.3 商办地类2 影响因子分析
    7.3 本章小结
8 杭州主城区商办地价时空分异演变机理及其政策启示
    8.1 商办地价时空分异的演变机理解析
        8.1.1 区位选择机理
        8.1.2 点-轴演进机理
        8.1.3 功能推动机理
    8.2 政策启示
        8.2.1 建构商办用地的“阳光型”价格体系,提升区位选择机制
        8.2.2 学习“香农经验”完善商办用地配套,提高“点-轴”辐射力
        8.2.3 推进商办楼用地的“共享模式”创新,升级商办用地承载力
        8.2.4 依据“公共池塘资源”属性制定政策规则,优化商办用地时空配置
    8.3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可能的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2)重庆市学前教育资源空间配置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学前教育资源供需矛盾凸显
        1.1.2 人口与生育政策调整变化
        1.1.3 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
        1.1.4 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成为关注热点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学前教育有关思想及经验启示
        1.3.2 国内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分析法
        1.6.2 调查分析法
        1.6.3 实证分析法
        1.6.4 GIS空间分析法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学前教育
        2.1.2 学前教育资源
        2.1.3 学前教育资源空间配置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地关系理论
        2.2.2 教育地理理论
        2.2.3 地理区位理论
        2.2.4 公共产品与新公共服务理论
        2.2.5 资源配置理论
        2.2.6 非均衡发展理论
第3章 学前教育资源空间配置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3.1 指标体系的依据
        3.1.1 指标与指标体系
        3.1.2 指标体系研究及实践应用
        3.1.3 指标体系的理论和政策依据
    3.2 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构建指标体系的目的
        3.2.2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2.3 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
        3.2.4 指标体系的具体设计
第4章 重庆市学前教育资源空间配置水平状况
    4.1 经济社会发展概述
    4.2 学前教育资源空间配置基本特征
        4.2.1 学前教育资源空间配置总体特征
        4.2.2 学前教育资源空间配置等级特征
        4.2.3 学前教育资源空间配置演化特征
第5章 重庆市学前教育资源空间配置水平评价
    5.1 学前教育资源空间配置水平评价标准
        5.1.1 普惠均衡价值取向和协调发展评价导向
        5.1.2 学前教育资源空间配置水平评价维度
    5.2 学前教育资源空间配置水平评价
        5.2.1 基于资源要素实际水平与重要程度关系的评价
        5.2.2 基于耦合协调程度的评价
        5.2.3 基于学前教育综合发展状态的评价
        5.2.4 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资源配置水平评价
第6章 重庆市学前教育资源空间配置主要问题与影响因素
    6.1 主要问题
        6.1.1 学前教育资源投入不足
        6.1.2 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
        6.1.3 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不协调
    6.2 影响因素
        6.2.1 地理区位
        6.2.2 人均GDP水平
        6.2.3 适龄人口数量
        6.2.4 城镇化水平
        6.2.5 政策制定与执行效果
第7章 重庆市学前教育资源空间配置优化对策
    7.1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基本思路
        7.1.1 指导思想
        7.1.2 基本原则
        7.1.3 基本思路
    7.2 学前教育资源空间配置优化路径
        7.2.1 学前教育资源空间配置的非均衡策略
        7.2.2 学前教育资源空间配置的反梯度模式
        7.2.3 学前教育资源空间优化配置的具体措施
        7.2.4 学前教育资源空间优化配置政策保障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之处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 谢

(3)YH食品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发展战略研究现状
        1.2.2 烘焙企业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战略管理相关理论综述
    2.1 战略管理的涵义及其发展
        2.1.1 战略管理的涵义
        2.1.2 企业战略管理的发展
    2.2 企业战略体系综述
        2.2.1 战略的涵义
        2.2.2 战略体系架构
    2.3 战略管理过程
    2.4 主要的战略分析工具
        2.4.1 PEST分析法
        2.4.2 波特五力模型
        2.4.3 SWOT分析法
第三章 YH食品公司外部和内部环境分析
    3.1 YH食品公司概述
    3.2 YH食品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2.1 宏观环境分析
        3.2.2 行业环境分析
    3.3 YH食品公司的内部条件分析
        3.3.1 YH食品公司组织结构及人力资源
        3.3.2 财务状况与盈利能力分析
        3.3.3 生产与研发能力分析
        3.3.4 市场营销能力分析
第四章 YH食品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
    4.1 YH食品公司SWOT分析
        4.1.1 外部机会与威胁分析
        4.1.2 内部优势与劣势分析
        4.1.3 YH公司战略选择
    4.2 YH食品公司的总体发展思路和目标
        4.2.1 公司使命、愿景、战略目标
        4.2.2 公司发展战略
第五章 YH食品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保障
    5.1 人力资源保障
    5.2 财务保障
    5.3 技术保障
    5.4 信息化保障
    5.5 营销保障
    5.6 食品安全保障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与创新
    6.2 本文不足之处及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4)重庆市农家乐空间分布与发展研究 ——基于兴趣点(POI)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1 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1.2 农家乐研究综述
        1.2.1 国内农家乐研究
        1.2.2 农家乐空间分布研究
    1.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
        1.3.1 存在问题
        1.3.2 改进思路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2.2 研究内容与目的
        2.2.1 研究内容
        2.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3.1 研究方法
        2.3.2 技术路线
第3章 重庆市农家乐发展概况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自然地理概况
        3.1.2 行政区域概况
        3.1.3 社会经济概况
        3.1.4 区域交通概况
    3.2 重庆市农家乐发展现状
    3.3 重庆市农家乐发展促进因素
        3.3.1 客源市场广阔
        3.3.2 投资热情升高
        3.3.3 旅游资源丰富
        3.3.4 政府政策基础
    3.4 重庆农家乐发展存在的问题
        3.4.1 经营产品同质化严重
        3.4.2 相关产业关联性较差
        3.4.3 缺乏整体性营销策略
        3.4.4 旅游资源利用率低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重庆市农家乐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4.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4.2 数理统计特征
        4.2.1 总体分布特征
        4.2.2 不同类型农家乐分布特征
    4.3 空间分布形态测度
        4.3.1 空间分布类型
        4.3.2 空间分布均衡性
        4.3.3 空间分布格局
        4.3.4 空间自相关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重庆市农家乐空间分布影响因素
    5.1 变量选取及说明
    5.2 全局回归模型
        5.2.1 OLS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5.2.2 农家乐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全局分析
    5.3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5.3.1 GWR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5.3.2 两种回归模型拟合效果对比
        5.3.3 农家乐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重庆市农家乐发展建议
    6.1 农家乐发展总体战略
    6.2 农家乐发展具体措施
        6.2.1 增强产业融合,协调相关部门工作
        6.2.2 拓宽宣传渠道,合理利用传播媒介
        6.2.3 增强政策驱动,制定相关土地规划
        6.2.4 深入挖掘特色,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6.2.5 完善基础设施,增强交通进入条件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5)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工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重难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重点、难点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阐述
    2.1 相关概念
        2.1.1 生活垃圾分类
        2.1.2 政策工具
        2.1.3 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工具
    2.2 相关理论
        2.2.1 公共物品理论
        2.2.2 社会治理理论
第3章 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现状
    3.1 重庆市垃圾分类管理现状
        3.1.1 管理主体
        3.1.2 分类标准
        3.1.3 处理系统
    3.2 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梳理
        3.2.1 国家政策视角下的重庆市垃圾分类政策背景
        3.2.2 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梳理
        3.2.3 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目标
    3.3 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工具应用
        3.3.1 控制命令型政策工具
        3.3.2 经济激励型政策工具
        3.3.3 公众参与型政策工具
第4章 国内外典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工具应用经验
    4.1 国内典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工具应用经验
        4.1.1 上海市
        4.1.2 厦门市
    4.2 国外典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工具应用经验
        4.2.1 德国莱比锡市
        4.2.2 日本东京都
    4.3 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经验总结
第5章 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工具应用的分析
    5.1 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工具应用的比较分析
        5.1.1 控制命令型政策工具的比较分析
        5.1.2 经济激励型政策工具的比较分析
        5.1.3 公众参与型政策工具的比较分析
    5.2 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工具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5.2.1 控制命令型政策工具强制力弱
        5.2.2 经济激励型政策工具发展不完善
        5.2.3 公众参与型政策工具应用不充分
    5.3 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工具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5.3.1 政策工具本身缺陷
        5.3.2 政策工具应用环境的局限性
第6章 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工具优化建议
    6.1 增强命令控制型政策工具的强制力
    6.2 提高经济激励型政策工具的科学性
    6.3 创新公众参与型政策工具的丰富性
    6.4 加强各类型政策工具的协同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城镇开发边界视角下的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研究 ——重庆市江津区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相关研究
        2.1.1 城镇开发边界的概念与内涵
        2.1.2 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时限和空间范围
        2.1.3 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思路与方法
    2.2 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相关研究
        2.2.1 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特征
        2.2.2 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特征表示方法
        2.2.3 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影响因素
        2.2.4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预测
    2.3 研究述评
第3章 城镇开发边界视角下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理论分析
    3.1 核心概念界定
        3.1.1 城镇开发边界
        3.1.2 城镇建设用地
        3.1.3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3.1.4 城镇化发展极限水平
    3.2 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关键问题分析
        3.2.1 城镇开发边界时限
        3.2.2 城镇开发边界划定范围
        3.2.3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预测思路
        3.2.4 城镇化发展极限水平判断
    3.3 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基本理论
        3.3.1 土地集约利用理论与城镇建设用地扩张
        3.3.2 城市发展阶段理论与城镇建设用地扩张
    3.4 研究框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镇开发边界视角下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预测模型构建
    4.1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预测指标体系构建
        4.1.1 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因素分析
        4.1.2 指标选取
        4.1.3 作用机制分析
    4.2 用地规模预测模型构建
        4.2.1 变量相关性分析及平稳性检验
        4.2.2 回归模型的建立
        4.2.3 回归模型检验
    4.3 数据来源与处理
        4.3.1 数据来源
        4.3.2 数据处理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江津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预测
    5.1 江津区概况
        5.1.1 自然地理状况
        5.1.2 社会经济状况
        5.1.3 区域发展定位
        5.1.4 土地利用现状
        5.1.5 城镇建设用地扩张情况
    5.2 城镇化发展极限水平判断
        5.2.1 重庆市主城区城镇化发展分析
        5.2.2 江津区城镇化发展极限水平到达时间
    5.3 用地规模预测模型的解释变量预测
        5.3.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测
        5.3.2 二三产业产值预测
        5.3.3 城镇人口数量预测
        5.3.4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预测
    5.4 城镇开发边界视角下的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确定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江津区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管控分析
    6.1 管控机制:差异管控,利益均衡
    6.2 配套制度体系构建
第7章 研究结论、特色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特色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成果发表与科研实践

(7)城乡融合发展下重庆地票交易政策解构及实施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1.2 集体建设用地市场与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1.3 欠发达地区典型代表:重庆地票交易研究
    1.4 研究述评
第2章 绪论
    2.1 选题背景
    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目标与内容
    2.4 研究思路与方法
    2.5 研究区域与数据
第3章 理论机制:地票交易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联动机理
    3.1 城乡融合发展内涵及目标
    3.2 地票交易原理、流程及规则
    3.3 地票交易的理论含义
    3.4 地票交易与城乡融合发展联动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现实基础:重庆市人地乡城流动时序特征及空间效应
    4.1 城乡人地要素流动时序特性
    4.2 城乡人地要素流动的空间效应
    4.3 城乡人地要素流动空间效应尺度差异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政策内容解构:地票交易政策特征分析
    5.1 政策文本选取及分析方法
    5.2 地票交易政策内容三维解析
    5.3 地票交易政策阶段性特征及演进逻辑
    5.4 比较分析视角下地票交易政策特点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资源配置效果:地票交易规模时空特性及其与人口流动耦合态势
    6.1 诊断思路及方法
    6.2 地票市场成交规模、购买主体及价格变化
    6.3 地票交易量时空特性
    6.4 人口流与土地流空间耦合态势
    6.5 价值显化视角下资源配置空间差异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收益共享效果:基于扎根理论的收益共享政策执行断裂带
    7.1 分析思路与方法
    7.2 地票交易促进农民收益共享的理论机理
    7.3 基于扎根理论的农户共享收益政策执行断裂带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风险审视与应对:城乡融合发展下地票交易制度再思考
    8.1 已有地票交易风险识别局限性
    8.2 城乡融合发展目标导向下地票交易风险评估
    8.3 城乡融合发展目标导向下地票交易风险应对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创新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8)重庆市城市阅读空间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图书革命”与联合国的阅读推广活动
        1.1.2 重庆市号召“山城处处有书香”
        1.1.3 重庆市大力建设城市阅读空间,促进书香重庆建设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和框架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2 城市阅读空间的相关概念
    2.1 城市阅读空间的概念和涵义
    2.2 阅读空间基本类型
    2.3 城市阅读空间的功能
    2.4 城市阅读空间发展特点
3 重庆市城市阅读空间调查与研究
    3.1 重庆市城市阅读空间调查设计
        3.1.1 重庆市城市阅读空间调查对象
        3.1.2 重庆市城市阅读空间调查方法
        3.1.3 重庆市城市阅读空间调查内容
    3.2 重庆市城市阅读空间建设情况
        3.2.1 重庆市城市阅读空间建设背景
        3.2.2 重庆市城市阅读空间建设思路
        3.2.3 重庆市城市阅读空间建设模式
        3.2.4 重庆市城市阅读空间建设主体
        3.2.5 重庆市城市阅读空间建设空间布局
        3.2.6 重庆市城市阅读空间服务情况
    3.3 重庆市城市阅读空间建设典型案例分析
        3.3.1 渝中区“幸福书屋-24h阅读空间”案例分析
        3.3.2 渝中区“火锅筷子”微型阅读舱案例分析
        3.3.3 江北区“第二书房”案例分析
4 重庆市城市阅读空间建设存在的问题
    4.1 人才机制待完善
    4.2 硬件配备和空间设置有待完善
    4.3 数量有限,分布不均,空间配套不完善
    4.4 资金支持乏力
    4.5 管理模式未标准化,服务欠缺规范性
5 重庆市城市阅读空间发展策略
    5.1 配备专业人员和志愿者并重
    5.2 完善相关配套和空间设置
        5.2.1 选址要准确
        5.2.2 建设规模
        5.2.3 内部功能配置
        5.2.4 内部环境优化
        5.2.5 外部形象设置
    5.3 各界发力促进城市阅读空间“百花齐放”
    5.4 引导各界参与建设,设立专项资金
    5.5 优化运作方式,规范服务标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重庆市主城区公交站场布局优化与建设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主城区公共交通发展概况
    2.1 城市发展概况
    2.2 轨道交通发展概况
        2.2.1 总体情况
        2.2.2 客流情况
    2.3 常规公交发展概况
        2.3.1 总体情况
        2.3.2 线网格局
        2.3.3 公交运力情况
        2.3.4 客流情况
    2.4 公交站场发展概况
        2.4.1 总体情况
        2.4.2 公交枢纽站与首末站
        2.4.3 公交停车场
        2.4.4 公交维保场
第3章 主城区公共交通发展形势与要求
    3.1 宏观政策分析
        3.1.1 《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
        3.1.2 《重庆市公共汽车客运条例》
    3.2 主城区公共交通发展趋势
    3.3 公交场站发展要求
        3.3.1 编制科学的公共交通站场规划
        3.3.2 制订科学的公交站场建设政策
第4章 主城区公交站场布局优化
    4.1 需求预测
        4.1.1 技术路线
        4.1.2 交通小区划分
        4.1.3 出行产生模型
        4.1.4 出行分布模型
        4.1.5 方式划分模型
        4.1.6 客流分配模型
        4.1.7 模型校核
        4.1.8 预测结论
    4.2 布局方案
        4.2.1 布局原则
        4.2.2 布局方法
        4.2.3 用地标准
        4.2.4 布局方案
    4.3 优化效果
第5章 主城区公交站场建设政策研究
    5.1 公交场站建设现行机制体制
        5.1.1 管理部门
        5.1.2 主要配套政策
        5.1.3 主要建设主体
        5.1.4 主要建设模式
    5.2 公交场站规划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5.3 政策定位和目标导向
        5.3.1 公共产品理论
        5.3.2 公交站场的产品属性
        5.3.3 政府在公交站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5.3.4 公交站场政策体系的定位与作用
        5.3.5 公交站场政策体系目标导向
    5.4 公交站场建设经验借鉴
        5.4.1 公交站场综合开发
        5.4.2 公交站场扶持政策
    5.5 主城区公交站场建设政策研究
        5.5.1 政策体系框架方案设计
        5.5.2 政策体系框架
        5.5.3 规划政策
        5.5.4 建设政策
        5.5.5 资金政策
    5.6 公交站场建设政府投资辅助建议咨询系统
        5.6.1 系统架构组成
        5.6.2 投资卡的搭建组成
第6章 研究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重庆主城居住片区滨江公共空间活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重庆两江四岸的升级转型
        1.1.2 城市居住区规划理念发展推动公共服务使用邻近化
        1.1.3 城市公共空间的现实需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界定及相关概念解释
        1.3.1 研究对象界定
        1.3.2 相关概念解释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滨水空间相关文献综述
        1.4.2 滨水空间相关实践综述
        1.4.3 重庆滨江空间相关文献综述
        1.4.4 活力相关文献综述
        1.4.5 综述小结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框架
2 滨江公共空间活力理论研究
    2.1 城市滨水空间基础研究
        2.1.1 城市滨水空间的价值及特性
        2.1.2 城市滨水空间的要素构成
        2.1.3 小结
    2.2 重庆主城滨江空间发展概况
        2.2.1 重庆城市形态演进下的滨江发展
        2.2.2 重庆滨江空间的变革
        2.2.3 小结
    2.3 重庆主城滨江空间影响因素、特性及类型层次
        2.3.1 重庆主城滨江空间的影响因素
        2.3.2 重庆主城滨江空间的特性
        2.3.3 重庆主城滨江公共空间类型及层次
        2.3.4 小结
    2.4 滨江公共空间活力理论构建
        2.4.1 滨江公共空间活力理论基础
        2.4.2 重庆主城滨江公共空间价值及理论引入动因
        2.4.3 滨江公共空间活力内涵
    2.5 本章小结
3 重庆主城居住片区滨江公共空间现状调研
    3.1 调研对象拟定
        3.1.1 调研对象选择
        3.1.2 选择对象概述
    3.2 调研目的及内容
    3.3 实地调研情况
    3.4 调研结论
4 重庆主城居住片区滨江公共空间使用及满意度调查
    4.1 调查前期研究
        4.1.1 调查目的
        4.1.2 调查方法
        4.1.3 调查问卷发放
    4.2 问卷设计
        4.2.1 评价因素选取原则
        4.2.2 因素选取技术路线
    4.3 使用及满意度调查结果及分析
        4.3.1 基本信息
        4.3.2 使用情况
        4.3.3 整体满意度
        4.3.4 各空间满意度调查
    4.4 满意度调查结论
        4.4.1 滨江公共空间使用及活动呈现多元化特征
        4.4.2 对滨江公共空间活力提升的启示
5 重庆主城居住片区滨江公共空间活力要素相关性研究
    5.1 滨江公共空间活力构成
        5.1.1 滨江公共空间活力组成
        5.1.2 数据组成
        5.1.3 数据处理
    5.2 活力表征数据分析
        5.2.1 活动群众数量
        5.2.2 活动群众构成
        5.2.3 活动类型
        5.2.4 活动停留时间
        5.2.5 活动地点
        5.2.6 空间表征活力
    5.3 活力构成要素数据分析
        5.3.1 构成要素总值分析
        5.3.2 相关性分析
    5.4 相关活力构成要素分析
        5.4.1 高度相关构成因子分析
        5.4.2 低度相关构成因子分析
        5.4.3 与满意度调查对比
    5.5 本章小结
6 滨江公共空间活力提升原则及对策
    6.1 滨江公共空间活力提升原则
        6.1.1 可达性原则
        6.1.2 公共性原则
        6.1.3 地域性原则
        6.1.4 多样性原则
        6.1.5 亲水性原则
    6.2 基于区位环境的滨江公共空间活力提升对策
        6.2.1 滨江公共空间融合于城市公共空间
        6.2.2 提升滨江公共空间可达性
    6.3 基于空间环境的滨江公共空间活力提升对策
        6.3.1 交互化竖向空间层次
        6.3.2 混合化滨江公共活动空间
        6.3.3 立体化水岸景观
    6.4 基于服务的滨江公共空间活力提升对策
        6.4.1 人性化的服务设计
        6.4.2 多样化的活动设施
    6.5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结论
    7.2 本文的不足
    7.3 本文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滨江公共空间使用及满意度调查表(Ⅰ)
    C.滨江公共空间使用及满意度调查表(Ⅱ)
    D.滨江公共空间活动情况记录表
    E.滨江公共空间活动人群记录表
    F.滨江公共空间活动时间记录表
    G.滨江公共空间活力程度计算表
    H.滨江公共空间各要素数据统计表
    I.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四、试论重庆市主城交通规划要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商务办公楼地价时空分异特征及演变机理研究 ——以杭州市主城区为例[D]. 尕让卓玛. 浙江大学, 2021(08)
  • [2]重庆市学前教育资源空间配置优化研究[D]. 张振飞. 云南师范大学, 2020
  • [3]YH食品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牟义刚.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4]重庆市农家乐空间分布与发展研究 ——基于兴趣点(POI)数据[D]. 李嘉欣. 西南大学, 2020(01)
  • [5]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工具研究[D]. 王仪. 西南大学, 2020(01)
  • [6]城镇开发边界视角下的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研究 ——重庆市江津区实证[D]. 程小于. 西南大学, 2020(01)
  • [7]城乡融合发展下重庆地票交易政策解构及实施效果研究[D]. 刘燕. 西南大学, 2020
  • [8]重庆市城市阅读空间建设研究[D]. 陈欣. 安徽大学, 2020(07)
  • [9]重庆市主城区公交站场布局优化与建设政策研究[D]. 吴可.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4)
  • [10]重庆主城居住片区滨江公共空间活力研究[D]. 明亮. 重庆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重庆市主要城市交通规划要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