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农业科技管理总目录》

2003年《农业科技管理总目录》

一、2003年《农业科技管理》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热孜万古丽·阿巴斯[1](2019)在《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在知识高度分化与新兴学科不断涌现的整体背景下,我国教育管理学逐渐走向成熟与专业化。基于四十余年纷繁复杂的研究成果,对学科已有研究开展系统性、理论性的回顾与反思,既有助于厘清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又有助于准确掌握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是学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研究工作。然而,现有对学科整体审视的研究,多为学者凭借自身知识积累所作的阶段性的回顾与展望,又或是囿于某一分支学科、具体研究领域当中。既有研究在视角上缺少全景维度与长时间段的系统检视,难以从海量繁杂信息中洞悉学科发展的真实样貌和客观动态规律,系统性的学科审思需引入新的研究范式加以完善。知识图谱作为反映科学知识发展进程以及结构关系的一种知识管理工具,能有效克服以上不足。通过对海量复杂信息开展缜密的数据挖掘与分析,可动态展现学科的演进特征,探究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发现学科发展过程中的缺失与薄弱环节,对拓宽学科研究广度与挖掘研究深度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实践价值。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将知识图谱方法运用于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研究当中,以学科归宗、学科渗透、学科价值为研究基点,以正视学科发展的复杂本质、顺应跨学科的发展态势为研究原则,通过构建三维矩阵(以学科给养、主题演化、知识流动、学术群体为目的维,以各类知识单元为对象维,以统计分析、引文分析、共引分析、聚类分析等科学计量分析为方法维),将CNKI中1979-2018年我国教育管理学38162篇文献信息转化成一系列的知识图谱,以期更深层次地揭示学科结构的相似性与承接性,具体的研究过程及研究发现如下:(1)“学科给养”视角。分别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层面呈现学科演进与发展的动力来源与基础条件。总体来说,学科目前仍处于成长阶段,学科发展的内部与外在条件整体较好,高等院校引领拉动学科发展,但机构之间“贫富”差距较大。此外,研究成果分布在829种不同的期刊上,涉及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14个学科,呈现学科交叉性强,领域广泛等特性。(2)“发展轨迹”视角。前述文献样本涉及到的50351个关键词之间存在强弱关系,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开展共现分析与聚类分析,挖掘出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亲疏关联。整体来看,学科经40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明确的范畴体系,整体呈现“核心—衍生—边缘”的主题格局。阶段性分析表明,学科演进过程中新老话题的更替,存在明显的“政策依赖”特性,与繁荣的应用研究相比,基础性研究量少质低,纵向连贯性研究不足。(3)“知识关联”视角。通过探测突现词把握学科研究前沿。学科研究中具有时代特征“变”的研究域,是学科发展对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回应。综合“主题演化”的分析结果可知,关注度高的热点领域,容易聚集集体智慧创造新知识,引领学科的发展方向。对前述38162篇文献样本涉及到的144618篇参考文献开展引文分析,结果显示,滋养学科发展的奠基性文献在学科发展初期较为欠缺,这与学科发展初期学术研究规范性存在欠缺有关,因学科研究更注重现实性与实用性,学术积累在延续性和体系上较为薄弱。(4)“学术群体”视角,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别对作者合作与作者共被引形成的“显性网络”与“隐性网络”进行考察。整体而言,作者合作构成的“显性网络”密度低,“权威学者”之间的学术联系不紧密,“师生型”、“同事型”是合作的主要方式,网络中派系林立的程度值不高,整体科研合作网络仍处于待优化的初级阶段。基于核心作者共被引构成的“隐性网络”按照研究领域可分为10个学术群体,研究跨领域特性明显,但不具备明显的学派效应。整体上来看网络连通性好,信息传递快,具有典型的“小世界”效应,存在“学术明星”现象。(5)综合上述分析,研究基于知识图谱视角,总结出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范式特征,并对学科研究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反思。从建构均衡化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打造本土化教育管理学学术格局、完善教育管理学学科制度化建设等层面提出完善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一系列建议。研究借由宏观概括、中观分析、微观扫描对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四十年进行回溯与总结,结合学科发展范式特征提出展望,客观呈现学科总体图景、发展态势与结构特征,为后续研究把握研究重点、捕捉研究前沿、规范学科布局奠定了研究基础。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未来还需进一步扩充基础数据,扩大文献样本的来源范围,将学术着作、学位论文吸纳进来,同时增加中外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横向对比,以客观评价我国教育管理学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地位、优势与差距。此外,还需丰富研究内容,将学科研究成员的知识结构与研究取向纳入学科建设的重点考察范围,进一步完善本研究。

车兰兰[2](2018)在《黄人与中国近代文学的转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人(1866—1913),是近代文学史上一位个性鲜明、思想崛奇、成果卓异的人物。在近代这一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中,黄人深受传统文化、吴地地域文化的浸染和西方文化的多重影响,前后思想发生了重要改变。他曾有志于仕途,然郁郁不得志;后执教东吴大学,潜心学术;入南社后欲以文革命,终理想破灭,因狂而殁。黄人是近代重要的作家、学者、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多重身份兼跨数个领域,在文学创作、文学理论、小说着译、办刊结社、文献编纂、教育改革、民主革命等方面均有建树。然而与同时代的梁启超、吴梅、王国维等人相比,黄人并未获得相应的地位,其在文学史上的价值也有待于更为深入的挖掘。本论文着眼于对身处特殊的文化背景下,思想复杂、着述宏富、经历曲折的黄人作较为全面的考证与论述,并作合理评价。论文主要从六部分加以剖析阐述:前三章主要是将黄人的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创作放置近代文学转型背景中去考察,这是论文的重点部分,黄人所处时代的过渡性特征在其文学理论、创作中得到鲜明的体现。首章探讨黄人《中国文学史》与近代新型文学史兴起的关系,追溯“中国文学史”的起源,将中国学术传统中的“文苑传”、“艺文志”、“书目提要”与近现代学科体系中的“文学史”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根本区别;梳理西方、日本的“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论述国人自着“中国文学史”出现的原因。通过对比窦、林、黄三部最早的文学史着作,进而分析黄着文学史的开创性、影响,也不回避它作为草创期文学史的局限。次章侧重于探讨近代文学批评的新变与黄人文学理论的关系,梳理古、近代文学理论批评衍变之轨迹,进而探讨黄人的小说理论、戏曲理论、诗歌理论、词学理论对古典文论的继承与创新,以及其在新旧思想冲突下所存在的局限。第三章聚焦黄人的文学创作实践研究,从题材、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解读黄人的诗歌与词,分析其所体现的新旧特征,最后综合论述黄人创作的成绩与不足,以及较文学理论存在的滞后性。后三章主要是围绕黄人的教育、出版、社团等文学活动展开,探讨他与近代文科教育、文学出版、文学社团发展的关系,体现了黄人严谨与开放的学术风气及对民主自由的热切追求。第四章梳理了黄人的求学活动、教育活动,尤其突出黄人对中国文科教育所作的贡献。黄人在东吴大学十三载,通过教学布道、讲学唱和、编写教材、主笔学报等教育活动,在思想启蒙、文科教育、培养人才等方面对近代文科教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第五章分析黄人在中国近代出版转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尤其是他与小说林社、国学扶轮社的关系,从黄人的报刊、图书出版活动中可以看出,他一方面倡导保存国粹,另一方面也积极引进了西学新知,既批判了封建文化专制,又传播了西方民主思想,对传统出版业向近代出版业的转型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最后一章则考察黄人与中国近代社团转型的关系,社团活动在黄人的文化活动中比例较大。本章中黄人入南社之契缘、入南社后的活动及其与南社同人的交游是重点,体现了在近代社团转型过程中,“新”与“旧”文化的碰撞。而黄人在社团的创作、文化、交游活动,不仅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和革命文学的发展,也代表了一代知识分子在历史变革中勇于担当、以笔为戎的真实写照。概之,黄人之一生,历经了半个世纪的世事沧桑,见证了时代的风云巨变,是中国近代文学转型的一个“推动者”和“见证者”。他的文学思想、创作与活动等,都体现了新旧文化过渡、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变时期的矛盾与融合。他的身上,既有传统文人积极入仕的济世情怀、感时伤世的忧患意识、对传统文化的执着坚守,困囿于时代的保守与局限,又有近代新型知识分子“启蒙救国”的远大理想、批判封建专制文化的革新精神、对民主自由的热切追寻和和立足于中西比较的创新精神。他既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承袭了李白、李贺、王仲瞿、龚自珍等先贤遗风;又借鉴了国外先进的文化和思想,有许多独立之见和创新之举,对吴梅、王謇、陈乃乾、陈大悲等后辈学者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文学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黄人是不可忽视的一位,需要将其放置中国近代文学转型的大背景下,做更全面更客观的研究,同时分析他的典型意义。

侯博海[3](2016)在《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民的增收问题一直是“三农”问题的重心。近几十年来,我国农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这为改善城乡二元化提供了基础,但是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问题确实存在,若想发展健康农业,保持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快速提高农民的收入,必须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本文立足河南省的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问题,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也是农民人数最多的省份之一,解决河南省的农民增收问题对其他省份的农业发展有很大的借鉴作用。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从论文的研究背景出发,接着阐述了论文的写作目的及意义,其次,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农业科技进步与农民收入相关的研究文献,再次,本章节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实证分析法以及图表分析法,对文章做了一个最基础的讲解。第二部分主要研究的是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民收入影响的理论分析,先从概念入手,讲述了农业科技进步与农民收入本身的概念以及评价标准,其次,讲述了本文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例如,古典经济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国民收入分配理论、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等。第三部分立足于河南省这一具体的省份进行分析,从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的指标内容和量化分析两个角度分析了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的现状,同时,也用数据分析了河南省农民收入的现状,最后,分析了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主要从计量分析的角度讨论了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采取的计量方法有:单位根检验、VAR模型、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等。根据以上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这就是第五部分的主要内容。例如: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加强对农民的人力资本投入,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完善农业劳动力转移力度,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强政府功能等。

李瑛[4](2011)在《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是一个极富历史性与现实性的课题。本文基于档案资料、文集、日记、校刊等珍贵的一手资料,从大学教育与社会发展互动的层面对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实践活动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全文以“服务”和“发展”作为核心理念和行文主线,采用文献法、个案研究法、发展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具体探寻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实践的历史动因、发展历程;以大学农业推广区域实验为窗口,探究大学开展农业推广的目的与意义、实施路径与策略、影响与成效、困难与不足等;从大学校长服务社会办学理念的视角,剖析大学校长办学理念对大学农业推广的影响,揭示大学农业推广作为大学办学行为的内在运行机制。运用教育学、经济学、农业推广学等多学科理论客观评析民国时期大学开展农业推广实践活动的成就、特点、经验与不足以及现代价值。全文立足于活动史与问题史的研究,通过全面系统研究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实践活动,深刻揭示中国近代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演变轨迹,为当代大学开展“三农”服务提供启示。具体而言,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概况,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二部分深入探究大学农业推广的具体实施,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三部分评析大学农业推广的经验与不足以及现代启示,包括第五章和结语。各部分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发现如下:1.民国时期大学开展农业推广服务是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教育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归国留美农科生积极引入了美国大学社会服务理念和教学科研推广相结合的办学体制,开辟出民国时期大学拯救民族危机的有效路径。大学农业推广旨趣与政府县政改革目标有契合之处,赢得了宝贵的成长空间和发展机遇。限于诸多传统因素的阻碍,技术变革成为大学化解农业危机的主要路径,所以,农业科技推广成为大学农业推广中心任务,贯穿整个民国时期。2.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随时局变更而嬗变,经历了发轫期(1897-1911)、初创期(1912-1927)、成熟期(1927-1937)和转折期(1938-1949)等四个发展阶段,总体呈现出产生——发展——高涨——低潮的历史态势。从民国初年到抗战前夕,大学农业推广的制度建设、推广范围、推广成效呈现上升态势。从总体上说,高校内迁使大学农业推广范围和成效不及战前,重心转向辅导和训练推广人才。但从局部的内迁地而言,大学农业推广为内迁地输入了现代文明和科技文化元素,解决了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提高了当地科技文化教育水平。抗战后,高校复原重建,大学农业推广工作趋于萎缩。3.源于有限的办学条件和农业生产的区域性特点,民国时期大学开展农业推广采取区域实验形式,实验形式分为分散式和集中式。分散式区域实验始于二十年代大学在各地建立农事试验场进行的农事试验,由于试验区域广收效不佳,至三十年代,大学将分散式推广改为集中式推广,建立各种稳定的农业推广实验区,其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成效的区域实验是以乡镇为中心农业推广实验和以县为单位农业推广实验。抗战爆发前十年是大学开展农业推广区域实验的黄金时期。4.内忧外患的生长环境和学贯中西的学术背景使民国时期的大学校长逐渐形成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在办学过程中,他们倡导读书不忘救国,主张大学为社会、民众和国家服务,培养改造社会、转移国运的领袖人才;重视学生人格训练,培养爱国主义和奉献牺牲精神。因此,农业推广作为大学为社会服务的一种有效途径,成为大学的一种办学行为。竺可桢、陈裕光和邹鲁三位着名大学校长服务社会办学理念及其领导的大学农业推广服务,彰显了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在大学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价值。5.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化解近代农业危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推动了农业科技和乡村教育的进步,促进了大学自身在学科、专业、师资等方面的跨越式发展,衍生出社会服务的崭新职能。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参与院校的多元化、内容和形式的灵活性、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等典型特点。由于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大学农业推广在人才、经费、成效等方面存在着不足,推广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6.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实践在教学科研推广相结合办学模式、农学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改变农民行为、大学为“三农”服务等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历史告诉我们,今天的大学理当发挥自身优势,在推动农村科技、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发展中有所作为,再建新功。

崔璀[5](2010)在《论科技法的生态化》文中认为作为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在当今人类社会中的影响与作用越来越大。它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的生活、国家的发展带来空前繁荣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灾难,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的破坏,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鉴于此,国内法学界的专家、学者们为解决科技发展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进行了艰辛的努力,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纵观我国科技法律领域,很明显现行的科技法律制度并不能很好地解决科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并且,国内对“科技法的生态化”研究却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很少有人对此做出全面、深刻、透彻的全过程研究。正是基于这种考虑,笔者试图以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对我国现行的科技法律制度进行一次试探性的生态化研究。总体来看,本文的主体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在这一部分中,笔者以前段时间大家都比较关注的“三鹿奶粉案”为切入点,通过回顾这起案例,分析造成这次事故背后的原因,进而对现行的科技法律制度进行研究与反思。第二部分,科研选题的生态化及其法律促进研究。在这一部分中,笔者先从科学研究产生的负面影响决定了科研选题生态化的紧迫性以及选题在科研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决定了科研选题生态化的必然性两个角度阐述了对科研选题进行生态化的必要性。接下来,指出我国有关科研选题立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现行科技立法指导思想的缺陷、现实中仍存在重政策轻法律的现象、《科学技术进步法》存在的不足与缺陷、科技法律体系不完整,存在着立法空白等;并且进一步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改进建议:在科研立法中逐步确立“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确立“生态安全”的立法指导思想、加强科技领域的相关立法等。第三部分,科学技术研发相关制度的生态化思考与完善。这一部分是整个文章的重中之重,笔者从科学技术研发相关制度中找取了几个比较重要的制度进行生态化研究:科技资源使用制度、科技投资制度以及科技标准化制度。对于科技资源使用制度,笔者由浅入深地对比介绍了什么是资源以及科技资源;接着分析了我国科技资源的使用现状,并从中找出了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后创新性的提出了加快完善我国科技资源使用共享制度的一些建议。关于科技投资制度与科技标准化制度的生态化完善,笔者先从理论上介绍了一下科技投资制度与科技标准化制度的概念与特征,接着分别从生态本位思想下科技投资导向的转变与科技投资制度与科技标准化制度提出了对这两项制度的生态化完善建议。第四部分,科技成果转化的生态化完善。最为文章的最后一个环节,笔者先介绍了生态化理念在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法中的体现,接着提出了对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的生态化完善建议:转变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的指导理念;优先安排符合生态化要求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奖励和支持生态化的科技成果转化。

秦长江[6](2009)在《基于科学计量学共现分析法的中国农史学科知识图谱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运用数理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描述、分析、解释历史事象被称为计量历史研究。它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被引进到历史学研究之后,特别是当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使之迅速进入众多史学研究领域,成为当代史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时代特征。科技史作为跨越科学学和历史学两大领域的交叉学科,定量化研究也发展很快,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科学计量学产生了,它作为科技史和科学学重要的、特殊的分支,现已成为研究科技史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知识图谱这一科学计量学领域的新技术,把科学计量学与应用数学、图形学、信息及计算机科学诸学科交叉结合,将相关学科知识领域的核心结构、学科前沿和新生长点以可视化的图像直观地表达出来,形成全新的知识图谱,以揭示学科领域的动态发展规律。它所应用的技术包括图论、共现分析、网络分析等。迄今为止,知识图谱已在发达国家实际应用并取得较好效果,我国也有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大量的文献调研表明,知识图谱这一先进的技术方法都是应用在我国自然科学、管理科学学科发展历史的研究中,且研究手段很落后。还没有在人文学科,特别是文史学科中进行研究的报道,这不能不说是我国人文学科研究的一大损失和缺憾。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既有共性的一面,亦有个性的一面。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及其文献具有自然科学所没有的特点,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发展历史的研究,其研究方法更具复杂性和特殊性,其方法与自然科学的方法也有很大的不同。这个问题也是人文社科专家和管理部门一直关注的。因此,本文尝试将知识图谱方法运用到我国人文学科发展历史的研究中,就有着较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尝试将我国农业史学科作为研究对象,全方位的构建该学科的知识图谱,通过构建农业史学科知识图谱的实证研究,探讨知识图谱这一先进的科学计量学研究方法运用到我国人文学科发展历史研究中的适用性和科学性。通过实证分析,探讨该方法在我国人文学科发展历史的研究中是否适用?科学性如何?有多大的误差?存在什么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与以前知识图谱方法所选用的自然科学、管理科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相比,有什么不同?等等。因此,本文选题的研究和实证分析,有以下较为重要的学术意义:(1)将知识图谱的研究范围扩展到我国人文学科发展历史的研究中,对我国科学计量学和知识图谱的深入研究将有较为重要的借鉴意义和作用;(2)对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也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知识图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学科发展历史的研究更加“精确”和“客观”。因为即使是资深的本学科专家,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专家主观判断的影响。知识图谱在一定意义上可以避免这种主观性造成的偏差,从而为展现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历史演进,揭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态势和规律提供客观和有意义的参考;(3)学科领域的发展研究也是科技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农业史(简称“农史”)学科覆盖范围较广,包括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民生活等方面的历史内容,是一个横跨多种学科的专题研究领域,内容涉及到农业科学、经济、历史等多个相关学科。本文构建的中国农史学科知识图谱以独特的视角较为全面地、形象地展现了我国农业史学科的发展。因此,本研究对我国农业史学科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4)对我国科技史的研究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知识图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科学计量学、科技史研究人员在专业素质上的欠缺。知识图谱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对相关专业的发展历史有大致的认识,使这些科技史研究人员较快地熟悉相关专业。论文主要研究方法是:采用科学计量学、文献计量学中的关键词共现分析方法、作者、期刊共引分析方法,分别利用传统的聚类分析方法、因子分析方法、多维尺度分析方法以及先进的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农业史学科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和主要研究领域、学术群体和学科结构、与相邻学科关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农史学科知识图谱构建。具体来说,本文有以下主要研究内容:(1)知识图谱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介绍了科学计量学的概念和发展;阐述了知识图谱的概念;论述了知识图谱的理论基础;分析了构建知识图谱的关键技术,重点对国外文献报道、但国内还鲜有了解的几种软件进行了评介。(2)构建中国农史学科知识图谱的学术意义和设计思想。基于知识图谱方法的先进性和知识图谱在我国研究的现状和不足,从这两方面论述了本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又从四个方面说明了本文研究的学术意义和学术价值;结合农史学科的特性和共词分析、共引分析的特点和国内外研究的状况,阐述了本研究的设计思想。(3)基于关键词共现分析的我国农史学科研究热点和主要研究领域知识图谱。建立中国农史学科论文关键词共词数据库,分别对1980-1995和1996-2008两个时期的农史文献进行共词分析,利用传统的聚类分析以及先进的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软件,绘制两个时期的战略坐标图、类团关系图,构建农史学科研究热点和主要研究领域演化发展知识图谱,分析不同时期我国农业史学科的研究热点以及研究领域之间具有怎样的交叉、渗透、转移。(4)基于作者共引分析的我国农史学科学术群体和学科结构知识图谱。建立中国农史学科引文数据库,选定共引作者的具体范围,采用作者共引分析方法,分别利用传统的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以及先进的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软件,构建农史学科学术群体和学科结构知识图谱,分析农业史学科最主要的研究分支以及每个分支代表性的学者群体;同时对采用的两种技术方法所构建的知识图谱的差异和效果进行对比分析。(5)基于期刊共引分析的我国农史学科与相邻学科关系知识图谱。选定共引期刊的具体范围,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软件,构建农史学科与相邻学科关系知识图谱,分析农业史学科与相邻学科的关系,考察我国农业史学科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对促进学科的发展及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融提供有意义的参考。最后,对本文的研究进行总结,阐述了研究中存在的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研究对象。本论文把研究对象选定为文史特征很强的学科—农业史学科,把知识图谱方法应用到我国人文学科发展历史的研究中,从实证角度证明知识图谱这一科学计量学方法在人文学科发展历史研究中的有效性,也是科技史研究方法的一次有意义的创新尝试。因为传统、成熟的文史学科,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和文献特征很强,文献与引文中古籍、灰色文献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文献半衰期较长,与很活跃的自然科学、管理学科领域的研究相比,数据来源的选取以及分析有很大难度。同时尝试将关键词、作者、期刊、论文一起作为研究对象,对国内一具体学科领域进行全方位的知识图谱构建,难度更大。因此,该研究对国内科学计量学和知识图谱的研究,是一次极有益的探索。(2)研究方法。尝试采用先进的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软件Pajek,与传统的多维标度技术、聚类技术、因子分析相结合进行对比研究;对由这两种不同方法获得的知识图谱进行了对比分析,从实证的角度说明这两种方法的各自特点,为以后的知识图谱分析和研究提供了借鉴;同时根据共词分析和共引分析的不同特点,尝试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进行知识图谱构建;还首次尝试采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Pajek绘制类团关系图。(3)系统总结了知识图谱的理论与技术方法。明确了知识图谱与知识地图、信息可视化、知识管理之间的关系,重点对国外文献报道、但国内还鲜有了解的几种软件进行评介,为国内开展知识图谱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秦长江,侯汉清[7](2009)在《知识图谱——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新领域》文中研究指明概述知识图谱的概念和主要应用领域,明确与知识地图、信息可视化、知识管理之间的关系,简介构建知识图谱的理论、关键技术、相关软件,总结知识图谱的发展历史、国内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提出建议和对策。

苏俊[8](2008)在《低剂量辐射对HMW-GS基因转化小麦的影响》文中提出本试验主要有两方面研究内容:1.用剂量为0.5KRad、1.0KRad和1.5Krad的γ射线照射孕穗期的小麦,开花期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HMW-GS 5+10亚基基因导入小麦;2.用剂量为0.5KRad、1.0KRad、2.0KRad和5.0KRad的软γ射线照射小麦幼胚后诱导愈伤组织,恢复培养后用基因枪法导入HMW-GS5+10亚基基因。目的是利用辐射与遗传转化相结合的方法,将优质蛋白亚基HMW-GS5+10基因导入小麦中改良其品质,同时研究低剂量辐射对遗传转化的影响,确定促进小麦遗传转化的活体和幼胚的适宜照射剂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对13个基因型的幼胚进行培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分化率和培养力均存在基因型差异,而各基因型的出愈率差别不大。农大718、龙麦29和龙麦8培养力较高,是较理想的转化试材。三种外植体(幼胚、幼穗和成熟胚)培养效果表明,幼胚、成熟胚的出愈率基本相同,高于幼穗,且差异达极显着。分化率差异较大,高低趋势为幼胚>幼穗>成熟胚,培养力大小为幼胚>成熟胚>幼穗。可见幼胚是较理想的遗传转化外植体,但选择何种外植体作为试材还应考虑试验条件,取材方便与否等因素。以龙辐麦8、龙辐819、龙麦29、东大718、K1122和K234品种(系)的幼胚为试材,在三种培养基上(MS、2MS和B5)进行培养力的研究。6个品种(系)在三个培养基上的诱导率在93.98%~100%之间;在MS培养基上6份材料的平均分化率为26.7%,2MS培养基上为18.3%,而在B5培养基为1.7%。综合出愈率、分化率情况,对以上6个品种进行幼胚的离体培养,最适宜培养基为MS培养基。软γ射线照射后对愈伤组织增重量有影响,0.5KRad照射的愈伤组织增重量与对照差异不大,且随照射剂量的加大愈伤组织增重量呈递减趋势。龙麦29、龙辐819、农大718和龙辐麦8四个品种的幼胚辐射后接种在诱导培养基上,第14-16天左右出现增重量峰值,随着培养时间的增长愈伤组织重量呈递减趋势,随着剂量增加愈伤组织增重逐渐下降。超微结构观察表明软X射线照射小麦幼胚产生的愈伤组织会产生核膜断裂、质壁分离、线粒体空泡化、液泡数增多变大等现象,且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其变化更明显。从形态和功能上分析辐射能够打破细胞自身防卫封闭系统,有利于外源基因导入。利用基因枪法将HMW-GS5+10亚基基因导入愈伤组织中,在照射剂量为0.5和1.0 KRad的软γ射线照射幼胚的处理中有4株经PCR和PCR-Southem杂交检测证实该基因已整合到受体基因组中。试验结果证实,转基因植株均为经过低剂量辐射处理得到的,且转化率明显高于对照;对照及其它辐射处理均没有获得转化植株。经SDS-PAGE电泳分析,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导入HMW-GS5+10亚基基因的龙辐麦8号和龙辐麦10号中,已在3株小麦中有HMW-GS5+10亚基基因的蛋白表达,经PCR和PCR-Southern杂交证实,目的基因已整合到这3株小麦基因组中。龙辐麦10号转化率为1.95‰;龙辐麦8号转化率为6.51‰。这3株小麦的照射剂量分别是:龙辐麦10号1株,剂量为1.0KRad;龙辐麦8号2株,剂量为0.5KRad。由此可认为,对小麦进行低剂量的辐射处理可提高其遗传转化率。低剂量辐射处理促进遗传转化的适宜剂量大致为:用γ射线照射孕穗期植株剂量为0.5KRad-1.0KRad;用软γ射线照射幼胚为0.5-1.0KRad。转基因品系除目的基因性状表达外,其它农艺性状也产生变化,主要是由于目的基因整合位点的随机性及基因间互作造成的。对转HMW-GS5+10基因的品系进行品质分析,其沉淀值、稳定时间、延伸性和面积较受体有较大提高。对转HMW-GS5+10基因的转基因品系进行SDS-PAGE凝胶电泳检测,高分子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均具有5亚基和10亚基,从蛋白质水平证实目的基因的表达。

姜晓林[9](2008)在《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研究》文中提出科技项目管理是对以项目形式进行的科学研究活动的全过程管理,是一种典型的高层次知识管理实践活动。将知识管理理论方法系统而全面的引入到科技项目管理工作中,在系统分析其知识系统和知识管理特点的基础上构建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推动知识管理在科技项目管理中的实施,对于解决当前科技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科技项目管理水平、促进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对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系统分析了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系统。在对知识的本质进行再认识的基础上,理清了科技项目管理中的知识,并从系统的角度分析了这些知识的系统性,明确了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的对象——知识系统。进而对该知识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讨论了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实施途径。2、提出了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的一种四层体系结构。针对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系统特点及知识管理的实际需要,在综合了当前知识管理系统体系结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融数据管理、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为一体的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的四层体系结构,并给出了该体系结构的形式化描述。3、提出了基于知识元的科学技术知识表示方法。针对科技项目管理中科学技术知识是由大量的知识单元相互联系构成的特点,在分析了当前科学技术知识表示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了知识元的概念来表示科技项目管理工作中科学技术知识单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用知识元网来表示科学技术知识体系结构,并讨论了基于知识元在知识元网中的位置关系确定知识元间的关联度计算方法。而对于科技项目管理中科技项目和科研专家这两大类科学技术知识载体,提出了其知识结构的知识元向量空间形式的描述方法,该方法对于分析知识载体的知识结构相似性具有很大帮助。4、提出了基于业务过程的管理知识组织方法及模型。针对科技项目管理中的管理知识主要是工作人员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其存在形式多样,杂乱无章,很难单纯从内容上进行有效组织的特点,提出用业务过程来组织这些知识的思想。进而对多因素流程图MFFC(Multi-Factor Flow Chart)进行扩展,构建了可以直观反映业务过程元素与知识元素关系的扩展多因素流程图eMFFC(extended Multi-Factor Flow Chart),以便于收集整理业务过程中涉及的知识。在此基础上,针对管理知识计算机化管理的需要,提出了基于业务过程的管理知识描述模型,该模型采用主体模型、活动模型、知识资源模型以及控制模型分别描述eMFFC模型中的主体、活动、知识资源以及其间的关系。5、开发了实际的科技项目管理中的知识管理系统。将上述理论和方法应用到为辽宁省科技厅和辽宁省科技基金服务中心开发了《辽宁省年度科技计划编制支持系统》和《辽宁省科技基金项目管理系统》两个系统。

沈良峰[10](2007)在《房地产企业知识管理与支撑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具有善于捕捉市场机会的敏锐判断力;高超的资本运作能力;卓越的经营管理能力,表现为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利润来源将从土地的价值开发转为对智力资本的利用,即知识管理的程度、能力和水平。论文以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知识管理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战略规划、运行和支撑技术体系等问题,有利于推动和促进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管理科学与实践方面进入知识管理时代。论文采用文献阅读和相关调研、理论研究、案例研究、定性分析和微观分析等研究方法,主要对房地产企业知识管理规划体系和房地产企业知识管理技术支撑体系及其实现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在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对房地产企业知识管理的现状、研究状况、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着重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管理规划体系的内容进行了分析。第2章在分析现代企业组织结构的内涵与要求的基础上,概括知识型房地产企业的组织特点,并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设计提出了设想。第3章以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知识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企业组织的竞争力与知识管理关系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基于房地产项目全寿命周期开发的业务流程,挖掘其知识内容,形成知识流程,进行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流程的重组。第4章分析知识地图和知识库的基本内容,并分析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核心业务,重点分析了房地产开发企业如何构建其知识库。第5章主要分析的内容包括房地产企业知识管理的文化建设、知识管理激励机制的制度设计以及知识管理能力综合评价的内容、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与模型等。第6章从知识管理的支撑环境、硬技术体系、软技术体系的新视角分析知识管理的技术支撑体系,并阐述应用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实施的架构和对其进行维护的相关问题。论文第7章则通过对大陆和香港的几个典型房地产企业开展知识管理活动的案例研究,分别得出了房地产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一些成功因素和启示。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论文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从房地产企业知识管理运行的角度,通过对知识管理组织、知识管理的知识资源和流程、房地产核心业务知识地图与知识库、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管理机制等4个关键环节进行系统和深入的分析,初步构建起基于知识管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管理规划体系;提出了一个基于知识管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组织结构模型;建立起由建构性知识、组件知识、环境知识构成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资源体系,反映了房地产企业知识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提炼了房地产企业开发的核心业务,提出了房地产开发企业面向流程的知识地图实现和知识管理框架,以及知识库的构建;将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纳入知识管理支撑环境的支撑体系中,提出了房地产开发企业基于知识管理的文化结构层次内涵及建设思路;以知识管理平台的搭建和知识管理技术软件应用为区分标准,划分硬技术体系和软技术体系这一全新视角,提出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管理支撑的技术体系等。通过本文的研究,努力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提供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思路和案例参考,对推动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管理建设和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2003年《农业科技管理》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年《农业科技管理》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及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三、可能的创新点
    第四节 研究基础
        一、数据来源及检索策略
        二、研究方法
        三、知识图谱绘制流程
        四、辅助软件
第二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给养”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文献的时序分布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期刊论文时序分布
        二、基于学科成长规律的基本判断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文献的空间分布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机构分析
        二、我国教育管理研究文献的期刊分布
    第三节 我国教育管理研究基金项目分析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基金项目资助年度分布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基金类别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典型基金项目分析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一、学科知识生产仍处于成长阶段
        二、学科发展呈现交叉性强领域广的特点
        三、学科发展存在分化不均的现象
第三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发展轨迹”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整体展现
        一、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整体性分析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时间演化
        一、1979-198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二、1990-199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三、2000-200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四、2010-2018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特点总结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演进总结
第四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关联”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的整体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的阶段分析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基础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文献共被引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期刊共被引分析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一、基于研究前沿的分析
        二、基于研究基础的分析
第五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术群体”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科学者分布状态
        一、高产作者界定标准
        二、高产作者产出与分布分析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合作网络解析
        一、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合作状况整体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合作网络特征分析
    第三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术群体的知识图谱
        一、数据来源和分析架构
        二、作者共被引网络分析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一、基于学者合作状况的分析
        二、基于学术群体构成的分析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工作及发现
        一、基于“学科给养”视角的研究发现
        二、基于“发展轨迹”视角的研究发现
        三、基于“知识关联”视角的研究发现
        四、基于“学术群体”视角的研究发现
    第二节 知识网络视角下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特点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
        二、学科交叉与互涉促进分支学科不断生成
        三、以混合团体为基础聚合的学术共同体
    第三节 学科视角下完善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展望
        一、建构均衡化的教育管理学科体系
        二、打造本土化的教育管理学学术格局
        三、完善教育管理学学科制度化建设
    第四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后续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术语缩写列表
    附录二 数据索引
    附录三 本研究涉及的部分法律与政策文件
    附录四 1979-2018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部分着作统计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黄人与中国近代文学的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相关概念的界说
    三、前贤研究概况
        (一)黄人着述整理
        (二)黄人生平研究
        (三)黄人《中国文学史》研究
        (四)黄人文学理论研究
        (五)黄人文学编纂研究
        (六)黄人文学创作研究
    四、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和意义
第一章 黄人与近代新型文学史的书写
    第一节 从“文苑传”“艺文志”“书目提要”再到“中国文学史”
        一、文苑传:为文学家立传
        二、艺文志: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三、书目提要:指示门径
        四、“文苑传”、“艺文志”、“书目提要”与“文学史”的区别
    第二节 从国外的“中国文学史”到国人自着文学史
        一、早期西方、日本学者所撰“中国文学史”
        二、国人自着文学史的发生
    第三节 黄人《中国文学史》的独创性和开创性
        一、思想上的开拓性
        二、观念上的开创性
        三、内容上的创新之处
        四、体例上的创新之处
        五、方法上的创新之处
    第四节 黄人《中国文学史》的矛盾与局限
        一、《中国文学史》的矛盾
        二、《中国文学史》的局限
    第五节 黄人《中国文学史》之影响
        一、对中国文学研究的影响
        二、对中国文学史编写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黄人与中国近代文学批评的新变
    第一节 中国近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发生
    第二节 黄人的小说理论
        一、古、近代小说理论之衍变
        二、黄人小说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黄人小说理论的局限
        四、黄人小说理论之影响与贡献
    第三节 黄人的戏曲理论
        一、晚清戏曲理论批评概况
        二、黄人戏曲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黄人对元、明戏曲的批评
        四、黄人戏曲理论之影响与贡献
    第四节 黄人的诗学理论
        一、晚清诗坛之概况
        二、黄人诗歌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黄人对唐、清两代诗人的评价
        四、黄人诗学理论评价
    第五节 黄人的词学理论
        一、晚清词学概况
        二、黄人词论的主要内容
        三、黄人词论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人的文学创作实践
    第一节 黄人文学创作概况
    第二节 黄人的诗歌创作
        一、黄人诗歌创作的主题
        二、黄人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三、“诗界革命”背景下的黄人诗歌
    第三节 黄人的词创作
        一、黄人词题材
        二、黄人词的特点
        三、晚清词学视野中之黄人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人与中国近代文科教育的转型
    第一节 书院制度的近代化与新式学校的产生
    第二节 黄人的求学活动
        一、私塾教育的“旁听生”
        二、博览群书,广涉诸学
    第三节 黄人的教育活动
        一、黄人早期的教育活动
        二、黄人与东吴大学
    第四节 黄人对近代教育的贡献
        一、思想启蒙方面
        二、文科教育方面
        三、培养人才方面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黄人与中国近代文学出版之转型
    第一节 晚清出版概况
    第二节 黄人创办的报刊
    第三节 黄人与小说林社
        一、黄人与小说林社的关系
        二、黄人在小说林的编辑、出版活动
        三、黄人与小说林社同人的交游
        四、黄人对小说林社的影响
    第四节 黄人与国学扶轮社
        一、国学扶轮社创办的背景与时间
        二、黄人与国学扶轮社的关系
        三、黄人在国学扶轮社的文学史、辞书编纂与古籍刊印活动
        四、黄人与“国学扶轮社”同人的交游
        五、黄人对国学扶轮社的影响与贡献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黄人与中国近代文学社团之转型
    第一节 近代社团的发展及其特点
    第二节 黄人与三千剑气社
    第三节 黄人与南社
        一、黄人入南社之缘由
        二、黄人入南社后活动概述
        三、《南社丛刻》所选黄人之诗文
        四、黄人与龚自珍诗风之比较
        五、黄人与南社同人的交游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3)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农业科技进步
        2.1.2 农民收入
    2.2 理论基础
        2.2.1 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理论
        2.2.2 农民增收问题理论
3 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与农民收入的现状分析
    3.1 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的现状分析
        3.1.1 从农业科技进步的内容来看
        3.1.2 农业科技进步的量化分析
    3.2 河南省农民收入的现状分析
    3.3 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存在的问题
        3.3.1 农民方面
        3.3.2 农业科技进步方面
        3.3.3 政府方面
        3.3.4 农业产业结构方面
4 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数据说明
    4.2 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4.2.1 单位根检验
        4.2.2 VAR模型的构建
        4.2.3 VAR模型的平稳性检验
        4.2.4 Johansen协整检验
        4.2.5 Granger因果检验
        4.2.6 脉冲响应分析
        4.2.7 小结
5 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5.1 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完善农村科技创新体系
    5.2 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5.3 完善农业劳动力转移制度
    5.4 加大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5.5 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与主要方法
第一章 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的历史动因
    一、农村复兴: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的经济动因
        (一) 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的崩溃
        (二) 解决农业危机的路径选择
    二、乡村自治: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的政治动因
        (一) 从村治到县政改革
        (二) 农业推广与地方自治的契合
    三、体制嬗变: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的办学动因
        (一) 经验农学向实验农学的转变
        (二) "三一制"的移植
第二章 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的发展进程
    一、大学农业推广的发轫期(1897-1911)
        (一) 清末农学教育的勃兴
        (二) 清末农事试验的推行
        (三) 新型农业行政系统的建立
    二、大学农业推广的初创期(1912-1927)
        (一) 北洋政府对农事改良与推广的倡导
        (二) 大学农业推广思想的萌芽
        (三) 大学农学教育体系的建构
        (四) 大学农业推广的初步开展
    三、大学农业推广的成熟期(1927-1937)
        (一) 大学农业推广制度环境的形成
        (二) 大学农学教育体系的扩充与完善
        (三) 大学农业推广的深入开展
    四、大学农业推广的转折期(1937-1949)
        (一) 战时政府农业推广体制的构建
        (二) 战时农学教育的发展
        (三) 战时的大学农业推广
        (四) 战后的大学农业推广
第三章 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的区域实验
    一、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的策源地:农事试验场
        (一) 大学农事试验场的建立和发展
        (二) 大学农事试验场的研究与推广
        (三) 大学农事试验场的历史贡献
    二、以乡镇为中心的大学农业推广实验
        (一) 以乡镇为中心的推广实验区的选定
        (二) 推广实验的条件保障
        (三) 农业推广的主要内容
        (四) 推广的成效与困难
    三、以县为单位的大学农业推广实验
        (一) 县单位大学农业推广实验的形成和发展
        (二) 县单位农业推广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三) 县单位大学农业推广实验:以温江县为例
第四章 民国时期大学校长社会服务办学理念与大学农业推广
    一、民国时期大学校长社会服务办学理念的形成
        (一) 中国近代大学社会服务的萌发
        (二) 民国时期大学校长社会服务理念的形成
    二、竺可桢的社会服务办学理念与浙江大学的农业推广
        (一) 竺可桢的社会服务办学理念
        (二) 浙江大学的农业推广服务
    三、陈裕光的社会服务办学理念与金陵大学的农业推广
        (一) 陈裕光的社会服务办学理念
        (二) 金陵大学的农业推广服务
    四、邹鲁的社会服务办学理念与中山大学的农业推广
        (一) 邹鲁的社会服务办学理念
        (二) 中山大学的农业推广服务
第五章 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评析
    一、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的成就
        (一) 为化解近代农业危机进行了有益探索
        (二) 推动了近代农业科技进步
        (三) 积累了乡村教育经验
        (四) 开创了农业推广合作的多种途径
        (五) 促进了近代高等农业院校的发展
        (六) 拓展了近代大学的职能
    二、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的特点
        (一) 鲜明的区域性
        (二) 参与院校的多元化
        (三) 内容与形式的灵活多样
        (四) 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
        (五) 救国与治学并举
    三、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存在的问题
        (一) 推广经费匮乏
        (二) 推广人才奇缺
        (三) 不平衡性
        (四) 成效有限
结语 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5)论科技法的生态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 研究目标与写作思路
    (四) 论文创新之处
一、从“三鹿奶粉案”谈起
    (一) “三鹿奶粉案”案情回顾
    (二) 由“三鹿奶粉案”引发的对相关科技法律制度的反思
二、科研选题的生态化及其法律促进研究
    (一) 科研选题生态化的必要性
    (二) 我国科研选题相关立法的缺失
    (三) 我国科研选题相关立法的改进与完善
三、科学技术研发相关制度的生态化思考与完善
    (一) 科技资源使用制度的生态化完善
    (二) 科技投资制度的生态化完善
    (三) 科技标准化制度的生态化完善
四、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的生态化完善
    (一)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法中的生态化理念
    (二) 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的生态化完善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科学计量学共现分析法的中国农史学科知识图谱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1.3 论文的结构和创新点
    参考文献
2 知识图谱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
    2.1 科学计量学的理论和发展概况
    2.2 知识图谱的概念
    2.3 知识图谱的理论基础
        2.3.1 共引分析理论
        2.3.2 共词分析理论
        2.3.3 社会网络分析理论
    2.4 知识图谱的技术方法
        2.4.1 降维技术
        2.4.2 交互技术
        2.4.3 构建知识图谱可用软件评介
    参考文献
3 构建中国农史学科知识图谱的学术意义和设计思想
    3.1 本研究的迫切性
    3.2 本研究的学术价值
    3.3 本研究的设计思想
    参考文献
4 我国农史学科研究热点和主要研究领域知识图谱
    4.1 实验方案设计
        4.1.1 选择研究对象
        4.1.2 选定数据源
        4.1.3 数据处理
        4.1.4 构造共词关系矩阵
        4.1.5 形成聚类图
        4.1.6 绘制战略坐标图
        4.1.7 构建类团关系图
    4.2 实验结果和分析
        4.2.1 实验整体情况
        4.2.2 主要研究领域及其演变
        4.2.3 类团关系图分析
        4.2.4 类团战略坐标图分析
    4.3 小结
    参考文献
5 我国农史学科学术群体和学科结构知识图谱
    5.1 实验设计
        5.1.1 数据源的选择
        5.1.2 构造作者同被引矩阵
        5.1.3 多元统计分析构建作者共引知识图谱的方法
        5.1.4 社会网络分析构建作者共引知识图谱的方法
    5.2 实验结果和分析
        5.2.1 多元统计分析构建的作者共引知识图谱的结果和分析
        5.2.2 社会网络分析构建的作者共引知识图谱的结果和分析
        5.2.3 两种方法构建的知识图谱的对比分析
    5.3 小结
    参考文献
6 我国农史学科与相邻学科关系知识图谱
    6.1 实验设计
        6.1.1 研究对象和数据源的选择
        6.1.2 关系矩阵的建立
        6.1.3 社会网络分析构建的期刊共引知识图谱的方法
    6.2 实验结果和分析
    6.3 小结
    参考文献
7 结语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7)知识图谱——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新领域(论文提纲范文)

1 知识图谱概述
    1.1 知识图谱的概念
    1.2 知识图谱与知识地图、信息可视化、知识管理之间的关系
        1.2.1 知识图谱是知识地图的一种高级表现形式
        1.2.2 知识图谱是信息可视化的一个分支
        1.2.3 知识图谱是知识管理中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的有效手段
    1.3 知识图谱的主要应用领域
2 构建知识图谱的理论
    2.1 引文分析理论与共引、耦合网络
    2.2 词频分析理论与共词网络
    2.3 社会网络分析理论与科研合作网络
3 构建知识图谱的关键技术方法
4 构建知识图谱可用软件评介
    4.1 Pajek[24]
    4.2 UCINET[25]
    4.3 Netdraw[26]
    4.4 bibexcel
    4.5 WordStat[27]
    4.6 Wordsmith
    4.7 Citespace[28]
    4.8 HistCite[29]
    4.9 VxInsight[30]
5 国内外知识图谱研究的发展历程
    5.1 共词图谱的发展
    5.2 共引图谱的发展
    5.3 知识图谱研究的最新进展
        5.3.1 与信息检索可视化结合
        5.3.2 知识图谱研究向网络结构的延伸和移植
        5.3.3 知识图谱应用于识别学科研究前沿
        5.3.4 知识图谱应用于技术跟踪的可视化
        5.3.5 知识图谱应用于技术创新的可视化
6 国内外知识图谱研究的不足
    6.1 研究手段和方法的严重滞后
    6.2 研究层次低
    6.3 研究对象范围过窄
7 几点建议和对策
    7.1 组织力量,联合攻关,促进知识图谱在国内的进一步研究
    7.2 应加强与国内大型数据库商的合作

(8)低剂量辐射对HMW-GS基因转化小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文献综述
        1.1.1 植物基因工程研究的进展
        1.1.2 小麦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
        1.1.3 高分子谷蛋白(HMW)基因的遗传及与品质的关系
        1.1.4 辐射诱变对作物遗传转化的影响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质粒的构建
    2.3 质粒转化方法
        2.3.1 花粉管通道法
        2.3.2 基因枪转化法
    2.4 转基因植株检测
        2.4.1 植株叶片全DNA的提取
        2.4.2 PCR扩增
        2.4.3 POR—Southern杂交
    2.5 HMW-GS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测定
        2.5.1 HMW-GS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提取
        2.5.2 蛋白分离
3 结果和分析
    3.1 基因枪法转化小麦的研究
        3.1.1 组织培养的基因型效应
        3.1.2 低温处理的培养效果
        3.1.3 不同外植体的培养效果
        3.1.4 不同培养基的培养效果
        3.1.5 照射后愈伤组织重量的变化
        3.1.6 辐射处理后愈伤组织的超微结构的变化
        3.1.7 基因枪转化5+10基因的植株再生及PCR检测
        3.1.8 PCR—Southern杂交检测结果
    3.2 花粉管通道法转化小麦
        3.2.1 γ射线不同剂量照射对品种结实率的影响
        3.2.2 T_1代SDS—PAGE电泳检测导入目的基因
        3.2.3 T_2代PCR扩增检测导入目的基因
        3.2.4 T_2代PCR—Southern杂交检测目的基因
    3.3 转基因品系农艺性状的分析
    3.4 转基因品系品质性状的分析
4 讨论
    4.1 关于转基因后代的性状多样性问题
    4.2 照射后结实率、愈伤重量及超微结构变化
    4.3 低剂量辐射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4.4 基因枪转化法中辐射剂量的选择
5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图版Ⅰ
图版Ⅱ
图版Ⅲ
图版Ⅳ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奖成果
作者简历
致谢
附件

(9)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科技项目管理综述
        1.2.1 科技项目管理与项目管理
        1.2.2 科技项目管理实践及研究现状
        1.2.3 当前科技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1.3 知识管理综述
        1.3.1 知识的定义、特点及类型
        1.3.2 知识管理的定义与内涵
        1.3.3 知识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1.3.4 知识管理主要应用领域和技术
    1.4 知识管理系统综述
        1.4.1 知识管理系统的定义
        1.4.2 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系统比较
        1.4.3 知识管理系统主要研究内容
        1.4.4 当前知识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1.5 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的引入
        1.5.1 科技项目管理中引入知识管理的意义
        1.5.2 科技项目管理中引入知识管理系统的意义
        1.5.3 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特点
    1.6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结构安排
2 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系统分析
    2.1 引言
    2.2 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系统
        2.2.1 关于知识本质的思考
        2.2.2 科技项目管理中的知识
        2.2.3 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的系统性分析
    2.3 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系统分析
        2.3.1 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系统要素
        2.3.2 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系统结构
        2.3.3 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系统功能
    2.4 科技项目管理中的知识管理
        2.4.1 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主要内容
        2.4.2 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的实施途径
    2.5 小结
3 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体系结构研究
    3.1 引言
    3.2 现有知识管理系统体系结构适用性分析
        3.2.1 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需求特点
        3.2.2 现有知识管理系统体系结构及存在问题
        3.2.3 知识管理系统体系结构与信息系统体系结构比较
    3.3 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3.3.1 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设计原则
        3.3.2 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3.3.3 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四层体系结构特点
    3.4 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体系结构形式化描述
        3.4.1 基于构件的应用系统体系结构形式化描述
        3.4.2 知识管理系统数据体系形式化描述
    3.5 小结
4 基于知识元的科学技术知识结构化表示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现有科学技术知识表示方法适用性分析
        4.2.1 基于学科分类的科学技术知识表示
        4.2.2 基于主题地图的知识表示
        4.2.3 基于概念网络的知识表示
        4.2.4 基于本体的知识表示
        4.2.5 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元的引入
    4.3 科技项目管理中的知识元
        4.3.1 科技项目管理中科学技术知识特点分析
        4.3.2 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元概念
        4.3.3 知识元的面向对象方法描述
    4.4 科技项目管理中的知识元网
        4.4.1 科技项目管理中科学技术知识体系特点分析
        4.4.2 知识元网定义
        4.4.3 知识元网与学科分类表、叙词表、领域本体的比较
        4.4.4 基于知识元网的知识元之间的关联度计算
    4.5 基于知识元向量空间的科学技术知识表示
        4.5.1 基于知识元向量的科技项目申请书中知识表示
        4.5.2 基于知识元向量的科研专家科技知识表示
        4.5.3 基于知识元向量的项目与专家知识相似度计算方法
    4.6 小结
5 基于业务过程的管理知识组织及建模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业务过程元素的管理知识组织思想提出
        5.2.1 科技项目管理中管理知识的特点
        5.2.2 现有知识组织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5.2.3 基于业务过程的管理知识组织基本思想
    5.3 面向管理知识获取的扩展MFFC
        5.3.1 MFFC模型
        5.3.2 对 MFFC的扩展
        5.3.3 eMFFC模型的构建原则及注意事项
    5.4 基于业务过程的管理知识建模技术研究
        5.4.1 活动主体建模
        5.4.2 业务活动建模
        5.4.3 知识资源建模
        5.4.4 控制模型建模
    5.5 管理知识与业务过程匹配及检索方式探讨
        5.5.1 管理知识与业务过程匹配
        5.5.2 知识检索方式探讨
    5.6 小结
6 实例验证
    6.1 项目背景介绍
    6.2 知识管理系统体系结构的应用与验证
    6.3 基于知识元的科学技术知识表示方法在筛选同行专家中的应用
    6.4 基于业务过程的管理知识组织方法与建模的应用
    6.5 小结
结论
    论文的主要工作
    对进一步工作展望
创新点摘要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情况
致谢

(10)房地产企业知识管理与支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房地产企业知识管理现状诊断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综述
    1.2.1 国外知识管理的研究状况
    1.2.2 国内的研究状况
    1.2.3 对房地产业/建筑业知识管理的研究
    1.2.4 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评述
1.3 研究视角
    1.3.1 研究的理论基础
    1.3.2 研究的基本内容架构及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与立足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管理组织
2.1 现代企业组织的内涵与要求
    2.1.1 组织的定义
    2.1.2 企业组织理论对组织结构设计的要求
    2.1.3 企业组织结构形式和选择
    2.1.4 现代企业组织的演变方向
2.2 知识型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组织特点
    2.2.1 知识及其分类
    2.2.2 知识型企业组织结构
    2.2.3 知识型房地产开发企业组织特征
2.3 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管理组织设计
    2.3.1 一般房地产开发企业组织结构组成
    2.3.2 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管理组织结构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知识资源和流程
3.1 企业资源与知识资源
    3.1.1 企业资源
    3.1.2 知识资源
    3.1.3 知识资源的种类与共享
3.2 知识资源与企业的竞争力
    3.2.1 企业的竞争力
    3.2.2 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3.2.3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3 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资源和知识流程
    3.3.1 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资源框架
    3.3.2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知识流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房地产开发企业核心业务知识地图与知识库的描绘
4.1 知识地图
    4.1.1 知识地图的内容与类型
    4.1.2 知识地图的功能
    4.1.3 企业内部知识地图的表示及其过程
4.2 房地产开发企业核心业务知识地图的构建
    4.2.1 房地产开发企业核心业务知识地图的描绘
    4.2.2 房地产企业知识地图构建的一个应用示例
4.3 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库构建
    4.3.1 企业知识库概述
    4.3.2 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库的内容
    4.3.3 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库的构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管理机制
5.1 知识管理文化
    5.1.1 现代企业文化
    5.1.2 基于知识管理的现代房地产开发企业文化建设
5.2 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管理激励机制与制度设计
    5.2.1 企业知识管理激励机制的基本原理
    5.2.2 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管理激励制度设计
5.3 房地产开发企业实施知识管理能力的综合评价
    5.3.1 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管理问卷调查和访谈提纲
    5.3.2 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综合评价模型
    5.3.3 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管理贡献率的测度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管理支撑技术体系及其实现
6.1 支撑环境
    6.1.1 战略领导层的支持
    6.1.2 实现了业务流程的重组和构建了必要的资源系统
    6.1.3 完善的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
6.2 支撑硬技术体系
    6.2.1 知识管理基础技术
    6.2.2 知识分析技术(Knowledge Analysis Technology)
    6.2.3 知识转移技术(Knowledge Transfer Technology)
6.3 支撑软技术体系
6.4 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管理系统设计
    6.4.1 知识管理系统的架构
    6.4.2 知识管理系统的维护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房地产企业知识管理案例研究
7.1 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管理
    7.1.1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信息化知识管理
    7.1.2 上海金丰易居的知识管理——业务流程重组的信息平台建设
7.2 香港沿海地产公司集中式的知识管理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研究工作的总结
8.2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8.3 本章小结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知识管理研究资源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2003年《农业科技管理》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D]. 热孜万古丽·阿巴斯.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8)
  • [2]黄人与中国近代文学的转型[D]. 车兰兰. 江西师范大学, 2018(02)
  • [3]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D]. 侯博海.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02)
  • [4]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研究[D]. 李瑛.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 [5]论科技法的生态化[D]. 崔璀. 山东师范大学, 2010(03)
  • [6]基于科学计量学共现分析法的中国农史学科知识图谱构建研究[D]. 秦长江.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4)
  • [7]知识图谱——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新领域[J]. 秦长江,侯汉清.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9(01)
  • [8]低剂量辐射对HMW-GS基因转化小麦的影响[D]. 苏俊. 河北农业大学, 2008(08)
  • [9]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研究[D]. 姜晓林. 大连理工大学, 2008(08)
  • [10]房地产企业知识管理与支撑技术研究[D]. 沈良峰. 东南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2003年《农业科技管理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