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互联网上的陷阱

警惕互联网上的陷阱

一、警惕互联网上的陷阱(论文文献综述)

张海鹰[1](2021)在《资本逻辑语境中的数字劳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高新技术的广泛使用,数字劳动成为当今社会新型的劳动形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依旧适用于数字劳动的研究。在我国开启“十四五”规划和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现代化征程中,发展“数字经济”,建成“数字中国”,必须科学把握数字劳动资本属性及其价值形态,创新数字劳动参与劳动市场体系建构的新业态新形式。与此同时,数字劳动者在信息技术的使用过程中应该注重信息共享原则与自我反思能力的培育,使数字技术真正成为传播自由与自我解放的工具,从而避免落入数字资本的商业陷阱之中。首先,对数字劳动及资本逻辑相关概念进行破题。对于数字劳动概念的定义,学界目前没有统一界定。探究“受众”到“数字劳动”在资本逻辑下的发展脉络。分别对资本、资本逻辑、数字劳动的发展溯源和定义进行解构和分析。资本逻辑具有两重性,具体表现在“物的增殖和人的价值的贬值”。马克思既揭露了资本的野蛮性,也充分肯定了资本的文明面。基于此,探究福克斯数字劳动理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助于进一步论证劳动与劳动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内在关系,进而探究资本逻辑和数字劳动之间的关系。其次,大数据的到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纳入到了数字技术的监控之中。用户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互联网社交平台分享信息和互动交流,人们通过虚拟平台与世界建立联系。然而,数字劳动者在社交媒体成瘾的同时他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充当了免费的“数字劳工”,进而引发了数字劳动的异化和剥削。探究在资本逻辑无限增殖的规律下,数字劳动剩余价值产生的实质,进一步揭露资本家是如何披着数据的外衣获取高额利润。实质上,数字劳动是资本逻辑的深化,数字劳动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其本质都不过是以更为隐蔽和深刻的方式榨取劳动力创造剩余价值,进一步强化对工人的利用和剥削。但当下数字技术在促进人的解放方面同样蕴涵着无限的可能,应该积极寻求人的自由解放之道。资本逻辑语境中数字劳动的研究是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等相关理论展开的。数字劳动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享受数字劳动带来的“一键式”快捷时要思考人主体意识的丧失问题。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来审视数字劳动,有助于批判资本主义否定劳动价值论的谬论,认清资本主义劳动的异化新形式。在全球化新业态背景下,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市场要素改革,研究资本逻辑语境下的数字劳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崔向平[2](2021)在《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国际体系的转型,英国脱欧、民粹主义的盛行、特朗普的上台等“黑天鹅事件”加速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演变进程,对国际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中美关系的深刻变化,中美战略格局由接触合作向遏制竞争方向转变日益加剧。从当前的国际局势来看,中国的加速崛起,以及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相对衰落,欧盟各国、俄罗斯、日本等发达国家之间与中国的发展差距正在被不断拉大,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欧洲和美国的经济增长放缓,有些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缓慢、甚至下行,失业率不断上涨、国内游行时有发生、种族问题和民粹主义不断抬头、逆全球化思潮风起云涌。与此同时,包括第四次工业革命、新能源、人工智能、量子科学的发展以及数字经济来临等新时代的诸多新变量,正在改变世界各国间的力量对比,甚至会重新改写世界经济格局。在以上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世界各国都将面临一个更加严峻和复杂的新时代。与此同时,美国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政治极化和社会撕裂,特朗普正是在这种特殊历史背景下当选,其对华政策是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政策性课题。由于特朗普采取“全政府”的对华政策思路,若想充分解析其对华政策的基本脉络,本文从四个层次对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出台背景进行全面和系统探究,又从政治目标、经济目标、文化目标三个方面对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目标进行层次分析。具体而言,在政治目标上,特朗普政府将中国定义为美国在全球最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在印太地区充分利用盟友,不惜以牺牲盟友的利益为代价,一方面保障自己减少了军费支出,另一方面维持对中国的高压态势,最终来实现美国自身的利益,进一步巩固美国的霸权统治地位。在经济目标上,特朗普政府以贸易战为前阵,以遏制中国科技发展为内核,试图打断中国科技崛起的节奏,全面遏制中国科技发展,并尝试与中国经济脱钩。在文化目标上,特朗普政府以中国意识形态和文化输出为由,综合防范且有限阻断中美文化交流,精准防范中国网络安全与数字经济类的文化传播。此外,特朗普政府的权力资源是政府内党派共识及政策精英的团结以及国内社会部分团体的默认和积极配合,特朗普善于活用“以压促变”等手段,以高压姿态逼迫中国妥协,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对关键领域实施有效管控,为把知识产权保护打造成符合美国利益的国际规则,构建加固了美国技术转让壁垒,稳固了美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充分防止了中国在技术使用中获得更多的相关信息,进而拉大了中美之间的科技差距,有效防范中国实现弯道超车。在政策的具体实施上,本项研究从全球、地区、单元和个人四个层次阐述了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实施维度。从全球层面上看,首先,特朗普政府在全球范围内干扰中国崛起进程,削弱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全球范围遏制中国经济和中国科技发展;其次,特朗普政府以地缘政治为核心与中国展开战略竞争;最后,特朗普政府在舆论上大肆针对中国,不仅在全球范围内构陷中国,还将中国定义为“修正主义国家”,将中国正常的对外政策曲解为“锐实力”,并将新冠疫情政治化,将责任推给中国。从地区层面上看,特朗普政府优化在印太地区的军事战略部署和资源配置,让盟友承担更多军费,使其更符合“美国优先”的逻辑。同时,加大力度拉拢印度,试图在印太框架下编织遏华网络。从单元层面上看,特朗普政府公开对华展开多维度、全方位的战略遏制,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内政的干涉,体现在借“修例风波”破坏香港政治生态环境,在台海地区活用台湾牌,并企图借民族问题从内部瓦解中国,同时还加强了对中国的军事干预和意识形态对抗。不断给中国制造各种麻烦,妄图使中国陷入自顾不暇的困境,从而打断中国崛起的进程。从个人层面上看,特朗普本人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质,其商人出身的背景使其更加善于运用“对等外交”与“强人政治”等各种博弈手段。此外,还对特朗普“交易”思维下的“对等外交”、“强人政治”进行了重点剖析。最后,论文围绕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手段、实施方案、政策实施过程以及政策结果等方面展开综合评估,并将重点针对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手段和结果拟定为考量和评估的重点,具体将围绕政策实施过程中取得的主要成效和比对政策成效与既定政策目标,进而考量政策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其政策手段的本身进行评估,并从安全、经济、政治三方面阐述了特朗普政府政策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以及特朗普下台后所留下的政治遗产做出了详细的分析。

杨园园[3](2021)在《我国网络公共空间中反智主义的传播研究》文中提出反智主义是一种反对知识分子及其所代表的智识,以情感和立场为先放弃理性判断,以刻板印象和感觉经验为主去审判事物,人云亦云极端主义的现象。美国社会的反智主义最为典型,表现为宗教的反理性主义、民粹的反精英主义、以及工具主义和享乐主义。我国政治历史传统中也有反智因素存在,道家的“绝圣弃知”、法家“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以及汉代儒学的法家化、“尊君卑臣”思想,都有“愚民”、“抑民智”、拒绝知识分子“谏议”以达到“国安而不殆”、维持统治稳定的目的。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我国网络公共空间出现,反智主义借助网络公共空间中身份呈现的匿名性、言论表达的自主性、群体形态的多样性得以传播,每当公共热点事件发生时总会有反智的声音出现,总会有借着公共参与的名义挑起舆论对立的现象存在。基于国内的社会现实背景,本文从我国网络公共空间中反智主义的传播研究出发,对根植于我国社会土壤并潜藏于网络空间中的反智主义现象进行深入剖析。我国的网络公共空间,并未达到哈贝马斯阐述的理想中的“公共领域”:公众并未具有普遍的共同利益或达成共识,在公共空间中的表达并非基于理性批判或总是偏离于理性批判的初衷,看似自由表达其实受商业力量或公共权力的影响。因而我国网络公共空间中的反智主义,更多表现为:基于想象和猜忌的低幼化公共参与、缺乏同理与共情的功利性思想、简单化低俗化标签化的语言风格、严肃与娱乐的界限模糊、舆论的二元对立。对这些根深蒂固的或随时代发展而产生的非理性、反科学、反智识现象必须加以摒弃。但同时,我国网络公共空间中的反智倾向具有其积极的一面,因为有些反智的初衷可能是维护道德和反抗不公,也可能是特定群体用以释放压力的一种解构创新,对这些能够唤醒人的感性、抵抗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带来的僵化刻板、倡导自主意识与多元创造的积极因素需要加以充分肯定,而问题的关键则在于如何使公众的意愿或行为不偏离初衷,在于如何引导反智主义导向正确的方向。借助社群传播是我国网络公共空间中反智主义的主要特征,其具有“反智思想-媒介-社群-受众-其他社群”的传播流向。以言论为表现形式,反智主义的传播过程呈现为:反智言论在网络公共空间滋生-反智言论在社群内外传播发酵-舆论空间二元对立,倒逼事实真相披露-反智言论或思想平息蛰伏。其中,在社群内外的传播有两种形式:基于阶层利益或身份地位的传播,表现为同一阶层的人团结在一起与不同阶层的人进行对抗,这时的社群是以身份地位勾连起来的一个个圈子;基于价值观念或情感认同的传播,表现为同一或相似观点的人团结起来与不同甚至相反观点的人形成对立,这时的社群是以价值理念为基础构建起来的一个个圈子。在这两种对抗与互动中,反智主义言论或思想滚雪球式传播,借助现实基础影响舆论。对反智主义现象的传播追根溯源,后真相时代“情绪与立场先行”的场域气候、多元媒介对专业权威内容产出的消解、新技术带来的信息茧房与过滤气泡、文化消费主义盛行导致的功利主义、以及阶层分化和代际鸿沟等是影响反智主义传播的现实社会因素,而国民的犬儒性、共情缺失与刻板偏见、道德集体主义叙事、群体极化与沉默螺旋等则是反智言论借助社群迅速传播的个体及群体心理因素。非理性的反智危害巨大且深远,因此需建构网络公共空间中的理性反智,不管是知识分子、大众自身还是媒体、资本方、政府都需有所作为。本文使用量化的内容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对某些热点事件发生时反智主义言论的传播特征及讨论焦点进行了观察分析,总结出我国网络公共空间中反智思潮影响下人们参与讨论的具体表现,并结合前人研究与时代背景提出关于国内网络公共空间空间反智思潮兴起的深层原因,为未来反智主义的研究及网络公共空间的治理提供借鉴。

卢建昊[4](2021)在《倡导联盟与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航空制造产业“系统集成”战略制定的政治经济学》文中提出在改革开放的40余年间,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成为全球生产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经济崛起也推动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航空服务市场的发展,为国际与中国民航飞机制造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整机的发展战略一方面通过与麦道这样的商用客机公司合作进行总装生产,一方面通过技术合作的“三步走”战略来自主开发支线飞机,但遗憾的是这两条路径均以失败告终。但是,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产业政策出现重大调整。2002年4月,支线飞机ARJ21项目正式立项。时隔4年后,在ARJ21项目尚未完成之时,干线飞机C919项目于2007年2月得到了立项。这两个表面上看起来相似的项目为何会先后出台?是哪些国内外因素与力量促使中国政府对民用航空产业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如何从产业政策制订的政治经济学视角对中国重大产业战略调整进行解释?这些问题是本研究重点回答的问题。论文采用“倡导联盟框架”(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或称ACF)对中国民航制造业战略调整进行解释。该框架强调政策子系统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性,特别提出以社会为中心的视角解读不同部门的政策联盟的重要性。本论文在研究中试图将该分析框架运用于中国民航制造业的重大战略调整问题的分析上。本研究主要结论性的观点包括:伴随着国际航空制造业的日渐全球化,出现了主制造商-国际供应商的系统集成开发方式。中国决定利用该系统集成开发方式,推出ARJ21与C919两个重大项目。这两个项目是中国国家和社会对国际航空制造业全球化的挑战与系统集成开发方式出现的机遇的战略反应。1990年代以后中国日益高涨的经济民族主义主张,提倡实施战略产业政策,以促进中国的产业安全与大国发展战略施行。在社会力量的推动下,2003年新一任领导集体上台以后,将国家再一次设定为发展主体,《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是新的经济与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象征。ARJ21项目是在参与国际分工的前提下,瞄准“缝隙”市场的阶段式发展方式;而C919项目则充分考虑与波音和空客这两个国际航空制造巨头的可能竞争与冲突,通过集中国家资源,利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与关键零部件的可获得性,实现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跳跃式发展。在这个方面,论文提出C919项目决策正是中国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的政策观念调整与上海地区特殊政治地位相互结合的产物。目前呈现出的研究结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术意义:第一,论文展示了在全球生产网络环境下国家以战略贸易政策为基础形成选择性产业政策的过程,并通过C919项目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案例研究。第二,国际政治经济学对于产业政策形成过程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行为者层位分析,微观地观察了政策集团之间的相互竞争,系统地考察了作用于国家-社会关系的结构性变化压力,并为此将广泛用于政策过程分析的“倡导联盟”框架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相结合,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第三,关于C919项目的立项过程及相关的各种信息,在各方的争论过程中呈现出了分散和碎片化的状态。同时,由于各方的不同立场,又使得彼此之间的视角和信念有着微妙的差异。本论文以此为基础,通过政策联盟行为对政策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再现,同时对国际航空制造的发展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航空制造业商用客机发展战略展开了综合分析,并对ARJ21和C919之间所产生的发展政策变化脉络进行了结构性的把握。

刘昆煌[5](2021)在《公共危机事件中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研究 ——以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网络舆情应对为例》文中提出当前互联网技术不断更新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以及全媒体等热词频出,不仅展现了互联网技术的成果,而且也把整个社会经济和生活都置于网络的连接下,使得接触到互联网的每一位国家公民都有机会通过网络参与到国家治理当中。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各种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结合互联网很容易形成相关网络舆情,并且出现以往没有的新特点,给地方政府的应对和治理带来诸多挑战。我国政府对此类网络舆情虽然有了一定的探索,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还需要不断地研究。2019年末开始至今仍未结束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我国自2003年“非典”疫情以来的另外一场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给国家的秩序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与之相关的热点话题和网络舆情始终保持在高位震荡。在疫情初期,虽然地方政府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一些应对上的不足,但是在党和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很快扭转了不利局面。面对“线下”和“线上”两个“战场”齐发力,逐步阻止了疫情的扩散蔓延,掌握了应对网络舆情的主动权,合理疏导了民众的情绪,使得疫情初期的负面网络舆情和不实谣言逐步减少。本文以治理理论和信息公开为理论核心,结合“沉默的螺旋”理论、“塔西佗陷阱”理论、群体极化效应和生命周期理论。针对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即2019年底至2020年2月底这一时间段内地方政府的网络舆情应对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得出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应对总体是有力的,呈现出如主流媒体引导得当,“官方舆论场”占据主导;民间媒体宣传多样,“民间舆论场”积极配合;政府部门积极主动,引导辟谣权威高效等积极成果。但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应对上的不足与问题,例如缺乏危机意识,事件评估不足;官方回应失误,信息回应迟缓;地方政府专业人员能力意识不足引发舆情;负面谣言危害性大难以防范难以治理等。经过对问题的分析,进一步挖掘问题背后的原因,存在网络舆情应对治理的研判预警机制不健全;网络舆情应对治理中信息公开原则未落实;危机事件应对中专业人员能力待提高;网络舆情应对中联动辟谣机制需完善等原因。通过对地方政府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网络舆情应对的分析,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提出了地方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时的优化路径——即地方政府应该从应对总原则、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网络舆情治理体制以及健全完善全流程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升对公共危机事件相关网络舆情的应对与治理能力。

万英[6](2020)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而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特殊地位要求高校党委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而“意识形态漂浮在话语之中”,掌握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要有话语体系作为支撑。构建话语体系的基本单位是话语,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要有效果,关键在于意识形态话语要有效,沿着“话语——话语体系——话语权”的路线是争夺话语权的一般规律。因而,话语有效是高校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和构建话语体系有效的要素之一,也是其逻辑起点。基于话语对构建话语体系和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重要价值,本文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的有效性作为研究对象,旨在为高校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文章由七部分构成,即绪论、五个章节和结语。绪论部分阐述文章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概述国内外学术界对意识形态话语有效性的研究现状,并对之进行简要评析。在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阐释核心概念、厘清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与其他概念的关系,论述有效性的内涵及表现形式。第一章从文本出发,在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与话语逻辑关系的基础上,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的话语理论。概述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的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思想,理清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在中国的渊源脉流。本章还对西方意识形态话语理论进行批判性借鉴。从而为建构贯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提供理论支撑。第二章阐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的评价标准。主要从它的本质属性、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和政治认同的影响、凝聚高校师生的功能,以及它对话语体系的建构作用,对话语权的维护作用等方面论述它的评价标准。第三章论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的基本要素。本章论述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主体的有效性,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对象的有效性,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内容的有效性,意识形态工作话语表达方法的有效性,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环境的有效性。第四章论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包括高校教育者的意识形态工作话语问题,盲目崇拜西方学术思想及话语体系,西方意识形态话语霸权,新媒体话语消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大学生话语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的影响,三重话语存在内在的张力。对于这些话语,重点是把其消极性概括出来,目的是为了规避、消解其危害性,而不是全盘否定这些话语,而是要排除其中的消极成分,吸收其中的有益成分。否则,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第五章论述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的理路。面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的诸多挑战,依据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理论,提出从五个方面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主体能动性方面,切实发挥高校党委建设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的主体职责。发展动力方面,创新意识形态话语,确保话语的生命力,而创新是有原则的创新。硬实力方面,主张把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以硬实力破解西方的话语迷障。软实力方面,建设具有文化自信的意识形态话语,以文化软实力夯实话语的凝聚力。话语机制方面,发挥意识形态话语转换的积极作用,消解其消极作用。而转换的目的是更好的发挥各种话语的优势,而不是以一种话语否定另一种话语。

宋红岩[7](2020)在《微媒介与人的数字化生存方式重构》文中指出微媒介是当下最具影响力和颠覆性的媒介形式,它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化、智能化,同时也使人们更依赖媒介,它全方位重构着人们的生活,并将人类的生存方式带入到数字化生存的新阶段。今天身处微媒介迅猛发展的时代,同时切身感受着微媒介强大影响力的我们,不能不以理性的姿态,去探究微媒介对我们的生存方式到底带来了哪些影响和改变?我们只有直面所身处时代的媒介变革及其对我们产生的影响,才能更好的透视社会、反观自身,同时看清微媒介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存方式,并带给我们哪些利与弊。本论文围绕微媒介对人的数字化生存方式重构展开探讨,试图从微媒介对人的主体重构、微媒介对生产方式、消费方式、话语权方式、感知方式、审美方式等角度深入分析微媒介的变革力量和颠覆性的影响。第一章从媒介的演变历程和微媒介的崛起入手,主要介绍了媒介的变革历史及其对人类生存方式的不同影响。继而对微媒介的界定、形态、产生的逻辑背景以及本文探讨的微媒介对人的生存方式重构的几个维度进行界定和概述。第二章主要围绕微媒介对人的主体重构进行分析,探讨了微媒介如何重塑电子媒介人,分别从哲学主体性构建、传播学的主体延伸、文化学的文化身份等层面的主体“自我”实现进行分析。继而探讨微媒介在重构主体的过程中,也包含着对主体的“非我”异化和对主体人格重塑的过程。第三章主要着眼于微媒介对生产方式的重构展开,微媒介时代的生产方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论文从微媒介对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和文化生产方式的变革两方面进行分析。在当下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生产时代,对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主要表现在生产方式的智能化、集成化和柔性化。微媒介同样对文化生产方式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使得当代的文化生产方式迥异于传统的文化生产,产生参与性、互动性、生产与消费一体化、草根性、共享性等特点,同时大数据的产生使得文化生产的个性化、定制化成为可能。第四章主要从微媒介对人的消费方式的颠覆与变革入手,着眼于当前消费主义的新趋势和新特点,重点论述电子经济、电商平台与网络购物等新消费方式的出现对人们生活和社会经济的颠覆性影响,探讨数字化经济在给人们带来全新消费方式的同时,也对实体经济产生冲击,同时让人们陷入过度消费的文化陷阱之中。第五章从微媒介对话语权力的重构入手,分析微媒介的出现对话语权力变迁的影响。微媒介的普及和广泛运用使得“微”政治应运而生,同时新型的社会控制方式也随之产生,权力和非权力在博弈之间寻求着微妙的平衡。微媒介的兴起,使得网络舆情越来越成为不容忽视的声音,媒介的赋权作用在微媒介时代更加明显,同时微媒介的独特性也使得大众在某种程度上复归“沉默的螺旋”。第六章围绕微媒介对人的感知方式和审美方式的重构展开论述。不同的媒介作用于人的不同感知方式,也会对人的审美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微媒介使人的感知方式产生媒介化、他者化、去时空化、感知偏向视觉化等特点;同时微媒介也使审美方式产生交互性、虚拟化、奇观化等特点,也出现审美泛化、审美体验浅表化和审美认知错位等审美困境。

温丽华[8](2020)在《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及引导研究》文中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和主战场,面对大量网络信息鱼目混珠,一些错误的社会思潮也借助网络进行传播。为此研究社会思潮在网络传播的方式及其影响,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引导,保证网络空间的风清气正与网络文化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开展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及引导研究,其目的是为了透过社会思潮网络传播的现象去看本质,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网络信息,自觉抵制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传播学和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矛盾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索社会思潮网络传播及引导的要素、特征、模式、原则和方法,全文包括导论、正文的六章内容和结语。导论部分提出了本论题研究的缘起及其重要性,阐述了国内外对“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及引导”这一问题的研究综述,并论述了本论题的研究方法及重难点、创新点。第一部分主要研究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及引导概述。首先分析社会思潮和网络社会的内涵,阐述了社会思潮的科学定义和各要素组成,以及网络的定义与特征;其次对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进行概述,分析了社会思潮网络传播的两种表现形式,以及社会思潮网络传播的特征;最后对社会思潮的网络引导进行概述,界定了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对象,同时分析了社会思潮网络引导呈现出阶级性与交互性的并存、线上与线下的结合、破与立的统一等特征。第二部分阐述了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及引导理论基础与借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理论和习近平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理论为本论题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同时,传播学中有效传播的五大原则、整体互动传播模式理论、威廉斯的媒介文化理论,心理学中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群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等为本论题提供了理论借鉴。第三部分是对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及引导现状分析。论题阐述了网络中广泛传播的几种社会思潮以及它们带来的不良影响,包括威胁国家的长治久安、动摇群众的“四个自信”、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阻碍个人的全面发展。我国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经历了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成功经验,包括注重用马克思主义评析网络上的多元社会思潮、注重发挥信息技术的动力作用、注重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的建设、注重引导方式的与时俱进等。随后,阐述了社会思潮网络引导面临的挑战,包括主导力不足、创新力不足、协同力不足和出现“圈层化”,并分析这些挑战背后的原因。第四部分尝试构建社会思潮网络引导“主体互动”模式。在分析了现状的基础上,本文尝试从“主体间性”的角度切入,构建“主体互动”的社会思潮网络引导模式。文章分析了“主体互动”模式的基本结构,包括核心圈层、次要圈层和边际圈层,详细阐述了“主体互动”模式的三大要素,即引导者、受众和重要平台。最后从引导者的角度分析如何促进互动和协同,主要包括发挥宣传思想工作主管部门的协同作用、发挥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理论与实践引领作用、发挥主流媒体的融合作用、发挥网络意见领袖队伍的风向标作用。第五部分论述了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原则。阐述了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三个重要原则:一是坚持“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元主导地位、在坚定“四个自信”中实现引导、在扬弃发展中凝聚共识;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原则,即结合受众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统筹网络的虚拟性和现实性、促进引导者与受众的共同发展;三是坚持“创新驱动、一体化发展”的原则,即结合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原则、推动大众化与时代化的融合原则、实现多元载体的一体化发展原则。第六部分探索了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方法。结合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原则,从扩大红色阵地、转化灰色阵地、压缩黑色阵地的角度阐述了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方法。一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的方法,包括网络文化产品开发法、网络品牌打造法、网络服务供给法;二是提高辨析社会思潮能力的方法,包括网络交互对话法、网络舆情引导法、网络监管治理法;三是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技巧,包括化整为零法、以小见大法和情景模拟法。结束语部分是对本课题研究的未来展望。开展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及引导研究,落脚点在于更好地开展社会思潮网络引导。要推进社会思潮网络引导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就必须紧密结合时代的发展、国家的需要和人民的需求,分析社会思潮网络传播的现象,从现象出发总结本质。这些内在的本质是可认识的,但也是隐蔽、开放、变化的,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促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入脑、入心、入行。

刘明皞[9](2020)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民粹主义思潮研究》文中认为民粹主义思潮是一种群体性的社会思潮,广义上看,民粹主义思潮包含着极端的平民思想,将抽象的“人民”意见作为政治制度与政治运动的唯一合法性来源,推崇普通人表决式的直接民主方式,刻意贬低或反对精英阶层在社会中的价值与作用,是主张绝对公平化的一种政治策略。狭义上看,民粹主义思潮因其本身在政治、经济、文化层面的左翼和右翼的偏离特性,反映出了不同的特点,严重的拜民性、非理性、无序性是其核心特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指出过民粹思潮主义的破坏性,认为旧时的民粹主义思潮没能改变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而现时的民粹主义思潮对国内外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会产生不可忽略的消极影响,并与国际框架下普遍认同的合作共赢理念相抵触。当前,“全媒体”时代条件下,民粹主义思潮借助自媒体,利用“平民议题”被广泛传播,迫切需要我们理性分析和正确应对。客观来看,民粹主义思潮常常能够聚焦底层群体,重视从平民的视角去发现和解析问题,对于收集民意、关注基层、为诉求无门的群体提供发声机会等方面具有一定积极性作用。但更多时候,民粹主义思潮往往更热衷于制造对立、诉诸非理性暴力、渲染片段事实等,导致族群分裂,引发社会冲突。虽然不同历史时期下,它可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但无论怎样,民粹主义思潮总会宛如物理学界中的“暗物质”般,附着于“平民群体”,关切于“底层”、“民众”,假托于“公平”、“正义”,而长期的存在并经常性爆发和流行。其有别于社群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又极易与极端民族主义、恐怖主义等思潮相结合,始终是一股不确定性力量。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俄国民粹主义思潮的相关论述,结合民粹主义思潮的当代表现,借鉴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分析方法,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分析民粹主义思潮产生发展的社会“土壤”、应对之策和现象背后所隐含的原因。以期为理性认识和治理民粹主义思潮提供某种借鉴。文章除第一章绪论外,另由五个章节组成。第二章包含了两部分内容,一是展示了俄国民粹主义思潮的产生背景、形成与发展过程,分析了代表人物及相关组织的思想是如何最终演化成了声势浩大的民粹主义思潮。二是充分探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19世纪20年代以后产生的俄国民粹主义思潮的科学理论,系统把握了马克思对民粹主义代表性人物评述的观点实质,分析以发展性观点对待俄国村社问题,跨越“卡夫丁峡谷”等论据,探究其异化思想、流氓无产阶级思想对民粹主义思潮的观照与回应;全面梳理了恩格斯对待俄国民粹主义思潮的态度呈现三阶段变化的逻辑关系;客观呈现了列宁对俄国民粹派商品经济领域“乌托邦”观点的批判和对俄国民粹主义者“主观社会主义”观点的批判,探寻民粹主义思潮的内在本质。第三章尝试通过递进的方式展开研究。首先,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下,系统探究了国内早期马克思主义革命先驱对俄国民粹主义思潮的评判,从革命语境出发,于李大钊“两阶段认知”、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瞿秋白驳斥俄国民粹主义论断及毛泽东与俄国民粹主义者的“三个不同”理论中展示国内马克思主义先驱对俄国民粹主义思潮的批判性立场。其次,辩证分析了治理语境下民粹主义思潮的现代嬗变,通过对民粹主义思潮历史含蕴争鸣的探究,进而展现了治理语境下,国内学界对当代民粹主义思潮的多方融合比较、政治动员特点研究与对核心内涵现代呈现的理性认知。第四章从现实出发,于政治、经济、文化、政治、心理五个方面分析中国民粹主义思潮产生的原因。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相关学说观点作为理论支撑,充分思考民粹主义思潮在国内、外社会现象中所表现出的异同,科学把握民粹主义思潮产生的多方原因及原因背后的规律。第五章则基于矛盾主要方面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的理论思考,重点聚焦了现时民粹主义思潮的危害,从现实社会和虚拟空间的二重领域还原了现时民粹主义思潮对现实社会产生的三方面破坏性结果。同时,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研究态度客观辨析了民粹主义思潮对不同领域、于不同地域所带去的危害。第六章坚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重点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心理五个方面,阐释了预防和应对民粹主义思潮的中国经验。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下新思想、新成果的展示,将取得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应用于对民粹主义思潮的预防和应对过程,向全世界贡献中国智慧。结语部分,总结了当下民粹主义思潮的新形态、新动向,系统指出马克思主义学科对该问题分析的科学意义,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果、经验对预防和应对民粹主义思潮的科学价值,为未来相关研究的继续深入,提供了参考性建议。

张良[10](2020)在《网络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需要吸纳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网络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主要研究互联网技术对人的影响,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互联互通性。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网民数量每年都在持续攀升,尤其是新时代的大学生群体接触网络非常普遍,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多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心灵幸福,在网络心理学视域下进行精准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观教育和法制观教育,也包括对大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关注,因此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研究、网络道德教育、网络安全法治教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等网络心理学因素,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该关注的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提出构建“三位一体”网络心理育人模式。本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开篇名义,点出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重点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第二部分在网络心理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网络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分析大学生网络心理的特征,阐述网络心理学研究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提出网络心理学视域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理论依据。第三部分阐述大学生网络心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问题、增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法治教育、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第四部分为论文的核心,提出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大学生网络安全法治教育以及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即“三位一体”网络心理育人模式,以提高网络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与有效性。

二、警惕互联网上的陷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警惕互联网上的陷阱(论文提纲范文)

(1)资本逻辑语境中的数字劳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1.现实背景
        2.理论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四)国内外文献综述述评
        1.国内文献综述述评
        2.国外文献综述述评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研究思路
        2.研究内容
    (六)研究方法与论文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论文创新点
一、资本逻辑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一)资本逻辑的基本内涵
        1.资本的内涵及本质
        2.资本逻辑内涵及本质
        3.资本与资本逻辑的内在关系
    (二)资本逻辑的两重性
        1.资本逻辑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资本逻辑造成人的发展危机
        3.资本逻辑批判下的生态危机
二、“数字劳动”溯源及概念辨析
    (一)数字劳动概念溯源
        1.“受众”概念的提出
        2.“受众商品论”的理论争鸣
        3.“数字劳动”的提出和内涵
    (二)数字劳动的表现特性
        1.用户主动参与性
        2.工作模式灵活性
        3.雇佣模式非合同性
        4.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同一性
    (三)数字劳动与相关概念辨析
        1.数字劳动与非物质劳动
        2.数字劳动与物质劳动
        3.数字劳动与免费劳动
        4.数字劳动与知识劳动
        5.数字劳动与科技劳动
三、克里斯蒂安·福克斯数字劳动理论批判性理论借鉴
    (一)探究数字劳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1.福克斯对马克思劳动理论的所谓创建
        2.从斯麦兹的“受众商品”到福克斯“产消者商品”
        3.国外学者对福克斯数字劳动理论的批判
    (二)福克斯数字劳动思想的客观评价
        1.对福克斯数字劳动思想的合理性分析
        2.对福克斯数字劳动思想的局限性分析
        3.数字劳动的数据流只有通过精准算法才是劳动
    (三)福克斯数字劳动思想的价值意义
        1.福克斯数字劳动思想的时代价值
        2.福克斯数字劳动思想对中国发展数字经济借鉴意义
四、资本逻辑与数字劳动的关系
    (一)资本逻辑与数字劳动的联系
        1.资本逻辑中数字技术的本质
        2.资本逻辑中数字劳动的本质
        3.资本逻辑中数字资本的本质
    (二)数字劳动是对资本逻辑的深化
        1.数字劳动是当代资本积累的新模式
        2.数字劳动是剥削劳动者剩余价值的新手段
        3.数字劳动是资本和劳动力过剩的新产物
        4.共享经济是缓和数字劳动异化剥削的新途径
    (三)数字资本与新技术主义逻辑
        1.资本逻辑和数字技术逻辑具有内在合契点
        2.新技术主义是新一轮的资本剥削
五、资本逻辑语境中数字劳动剩余价值生产
    (一)资本主义时代数字劳动二重性理论
        1.数字商品的二因素
        2.数字劳动二重性分析
        3.数字劳动二重性理论是数字劳动价值论的基石
    (二)数字劳动异化的四个方面
        1.数字产品成“异已存在物”
        2.数字劳动的隐蔽性统治
        3.人的类本质的异化
        4.数字关系等级化
    (三)数字资本主义异化景观
        1.隐蔽化的意识形态入侵
        2.数字资本霸权
        3.数字拜物教
    (四)资本主义时代数字劳动剩余价值生产
        1.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
        2.数字劳动的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分析
        3.资本逻辑语境下数字劳动资本积累的秘密
六、数字劳动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
    (一)重构数字劳动秩序原则
        1.坚持数字劳动按贡献分配原则
        2.倡导一般数据的共享原则
        3.科学把握资本公有化
    (二)优化数字技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利用数字劳动技术进行异化治理
        2.积极探索新型数字劳动组织关系
        3.寻求人工智能时代的经济转型
        4.警惕和消解数字劳动对人的全面发展负作用
    (三)规范资本逻辑运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基础
        2.丰富的社会组织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决定因素
        3.个体人格完善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保障
        4.自我支配时间的增加是人的全面发展根本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既有文献述评
    三、论文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二)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
        (一)论文的创新
        (二)论文的不足
第一章 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背景分析
    一、特朗普执政后国际形势的新特征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国际形势的变化
        (二)新冠疫情加速推动国际局势变化
    二、印太地区形势的新变化
        (一)印太地区的重要性提升
        (二)印太地区的复杂性凸显
    三、美国国内政治形势的新变化
        (一)美国的社会分裂和政治极化加剧
        (二)美国保守势力的增强
    四、特朗普个人的执政偏好
        (一)特朗普的个人特质
        (二)特朗普的执政风格与“特朗普主义”
第二章 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目标与手段
    一、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目标
        (一)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政治目标
        (二)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经济目标
        (三)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文化目标
    二、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手段
        (一)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权力资源
        (二)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手段选择
第三章 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实施
    一、在全球范围内干扰中国崛起进程
        (一)在全球范围削弱中国话语权和影响力
        (二)在全球范围迟滞中国经济发展
        (三)以地缘政治为核心与中国展开战略竞争
        (四)在全球范围内对华开展舆论战
    二、在印太体系内加快遏华节奏
        (一)调整优化军事战略资源配置
        (二)加紧拉拢盟友编织遏华网络
    三、在单元层面强化对华战略遏制
        (一)加强对华内政干涉
        (二)加大对华军事干预
        (三)加深意识形态对抗
    四、“特朗普主义”下的对华强硬斗争
        (一)“交易”思维下的“对等外交”
        (二)“强人政治”下的强势制裁
第四章 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评估
    一、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手段评估
        (一)“全政府”的对华政策手段评估
        (二)“以压促变”和“极限施压”的手段评估
        (三)“积极的针对性防范”手段的评估
    二、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结果评估
        (一)特朗普政府对华政治目标的完成情况评估
        (二)特朗普政府对华经济目标的完成情况评估
        (三)特朗普政府对华文化目标的完成情况评估
    三、特朗普对华政策的影响及政治遗产
        (一)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综合影响
        (二)特朗普政府的政治遗产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后记

(3)我国网络公共空间中反智主义的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反智主义研究
        二、网络公共空间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我国网络公共空间中反智主义的呈现
    第一节 网络公共空间中的非理性反智
        一、基于想象和猜忌的低幼化公共参与
        二、缺乏同理与共情的功利性价值评判
        三、简单化、标签化、低俗化的语言风格
        四、严肃与娱乐边界的模糊消解
        五、二元对立无处不在的舆论格局
    第二节 网络公共空间中的理性反智
        一、基于共情和信任的理性公民参与
        二、赋予个性与创新的解构式反收编
第二章 我国网络公共空间反智主义的传播特征
    第一节 社群扮演重要角色
    第二节 类似舆情生成阶段
        一、反智言论滋生
        二、社群内外传播
        三、倒逼事实披露
        四、言论平息蛰伏
第三章 我国网络公共空间反智主义传播的成因
    第一节 “后真相”与文化消费
        一、“后真相”的时代场域
        二、文化消费市场的繁荣
    第二节 技术变革与媒介多元化
        一、技术的赋权与规则过滤
        二、媒介的多元化与去专业化
    第三节 阶层分化与代际鸿沟
        一、精英阶层与大众阶层的对峙
        二、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拉锯
    第四节 情感偏向与立场过滤
        一、普遍的国民性: 大众犬儒化
        二、个体心理因素: 共情缺失与刻板偏见
        三、群体心理因素: 同温层与道德集体
        四、群体传播效应: 回声室与沉默的螺旋
第四章 如何建构网络公共空间中的理性反智
    第一节 公共讨论中权威精英与大众的理性重塑
    第二节 文化传递中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和解
    第三节 信息生产与传播中公共媒体平台的把关
    第四节 舆情事件中网络公共空间舆论的引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倡导联盟与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航空制造产业“系统集成”战略制定的政治经济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提出问题
    1.2 研究方法
    1.3 分析范围
    1.4 本论文的组成
第二章 理论背景和分析框架
    2.1 政策过程视角下的产业政策形成和变化
    2.2 用于政策过程分析的倡导联盟框架
        2.2.1. 倡导联盟框架的核心逻辑
        2.2.2. 倡导联盟框架与贸易政治经济学的衔接
        2.2.3. 国家和宪政体制
    2.3 产业政策倡导联盟的信念基础:发展主义
        2.3.1. 战略产业政策的经济逻辑
        2.3.2. 李斯特的不均衡发展观
        2.3.3. 不均衡发展观以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3.4. 日本的官僚制
        2.3.5. 中国产业政策体制
    2.4 全球生产网络和战略性产业政策
    2.5 小结
第三章 国际民用航空制造行业的结构变化
    3.1 航空运输市场“去管制”及其对航空制造业的影响
        3.1.1. 轴辐式航线的发展对干线飞机的影响
        3.1.2. 馈线航路的发展与支线飞机
        3.1.3. 航空运输的国际自由化
        3.1.4. 波音和空客双寡头结构形成
    3.2 喷气式支线飞机的出现与小双寡头的新生产组织
    3.3 系统集成的Tier-1开发模式
    3.4 小结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商用飞机制造的发展历程
    4.1 改革开放后中国航空制造产业变化概述
        4.1.1.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
        4.1.2. 首个商用客机研制项目:“运-10”
    4.2 学习的开始:MD-80组装生产
    4.3 MPC-75项目
    4.4 三步走战略
        4.4.1. 商用客机干、支之争的苗头
        4.4.2. MD-90
        4.4.3. AE-100 项目
    4.5 小结:存活下来的政策子系统
第五章 经济学者认知共同体的政策信念分化
    5.1 1990 年代经济学家的主流化与思想分化
        5.1.1. 新左派的经济体制构想
        5.1.2. 民族主义情绪的扩散
    5.2 非主流经济学派的出现和成长
    5.3 非主流经济学家与民族主义者的联手
        5.3.1. 大国优势和大国战略
        5.3.2. 战略产业和航空制造
        5.3.3.入世与非主流经济学者的活跃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产业政策导向变化
    6.1 “追赶期”产业政策体系概况
    6.2 “入世”前后的改革和产业政策体系
    6.3 国有企业制度改革:郎顾之争和反思改革
    6.4 创新发展阶段的产业政策
        6.4.1. 由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
        6.4.2. 高铁建设与集成创新
        6.4.3. 大型飞机项目
    6.5 小结
第七章 从系统集成商的道路到大飞机项目
    7.1 支线飞机项目的推进
        7.1.1. 新舟60
        7.1.2. 喷气式支线飞机ARJ21的推进
        7.1.3. ERJ-145合作生产项目
    7.2 大飞机争论的序幕:运-10的神话化
        7.2.1. 大飞机与大型运输机
        7.2.2. 摇摆不定的ARJ21
    7.3 大飞机论证
        7.3.1. 支线道路与大飞机道路
        7.3.2. 第一次论证
        7.3.3. 第二次论证
    7.4 大飞机政策形成过程的主要参与者以及博弈
    7.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公共危机事件中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研究 ——以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网络舆情应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论文创新点与难点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舆情与网络舆情
        2.1.2 公共危机事件和公共卫生事件
        2.1.3 信息公开
    2.2 理论基础
        2.2.1 治理理论
        2.2.2 沉默的螺旋理论
        2.2.3“塔西佗陷阱”理论
        2.2.4 群体极化效应
        2.2.5 网络舆情生命周期理论
    2.3 小结
第3章 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网络舆情情况概述
    3.1 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初期情况概述
    3.2 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
        3.2.1 增长速度极快,传播范围更广
        3.2.2 事件关注度高,舆情居高不下
        3.2.3 负面谣言频发,恐慌情绪加剧
    3.3 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网络舆情的演变阶段
        3.3.1 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网络舆情潜伏阶段
        3.3.2 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网络舆情爆发阶段
        3.3.3 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网络舆情消解阶段
    3.4 小结
第4章 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分析
    4.1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积极做法与成效
        4.1.1 主流媒体引导得当,“官方舆论场”占据主导
        4.1.2 民间媒体多样宣传,“民间舆论场”积极配合
        4.1.3 政府部门积极主动,引导辟谣权威高效
    4.2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不足之处的分析
        4.2.1 缺乏危机意识,预警评估不足
        4.2.2 官方回应失误,信息发布迟缓
        4.2.3 不实谣言传播危害性大难以防范难以治理
        4.2.4 危机事件应对人员能力意识不足引发舆情
    4.3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不足的原因分析
        4.3.1 网络舆情应对中研判预警机制不健全
        4.3.2 网络舆情应对中信息公开原则未落实
        4.3.3 网络舆情应对中联动辟谣机制需完善
        4.3.4 危机事件应对人员能力意识有待提高
    4.4 小结
第5章 公共危机事件中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路径优化
    5.1 地方政府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需遵循的原则
        5.1.1 始终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5.1.2 积极掌握舆情的主导权
        5.1.3 增强网络安全意识
    5.2 完善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相关法律与制度
        5.2.1 完善网络舆情法律体系建设
        5.2.2 加强相关网络平台法律建设和监督
        5.2.3 落实信息公开制度,提高治理效率
        5.2.4 完善公共危机事件应对人员培训制度
    5.3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网络舆情治理体制
        5.3.1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制中政府需找准自身定位
        5.3.2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制中公众要主动积极参与
        5.3.3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制中媒体应发挥引导作用
    5.4 健全完善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全流程应对治理机制
        5.4.1 健全完善研判预警机制
        5.4.2 健全完善引导应对机制
        5.4.3 健全完善联动辟谣机制
        5.4.4 健全完善回应追责机制
    5.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6)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
    四、核心概念阐释
        (一)意识形态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
    五、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与其他概念关系的厘清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与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体系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三)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六、有效性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一)有效性的内涵
        (二)有效性的表现形式
第一章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研究的理论基础与资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话语理论
        (一)语言是物质、意识和实践的统一体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与话语逻辑关系的阐述
        (三)实践性是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话语的基本属性
        (四)阶级性是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话语的根本属性
    二、列宁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思想
        (一)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
        (二)意识形态工作话语随着工作任务转换而转换
        (三)采用多样化话语方式“灌输”社会主义思想
    三、毛泽东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思想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坚持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时代化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国化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话语大众化
    四、邓小平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思想
        (一)平实的话语
        (二)以简洁的句式展现意识形态的核心思想
        (三)对待意识形态斗争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五、江泽民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创新
        (二)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的多方面展开
    六、胡锦涛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思想
        (一)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人民和引领社会思潮
        (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动权
        (四)构建和谐社会
    七、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思想
        (一)讲好中国故事
        (二)善于运用经典话语
        (三)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创新
        (四)运用大众话语
        (五)构建有效话语和话语体系
    八、西方意识形态话语理论的批判性借鉴
        (一)拉克劳、墨菲的话语领导权理论
        (二)福柯的话语即权力观点
        (三)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
        (四)布尔迪厄的话语象征性权力观
第二章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的评价标准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的本质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的主体与客体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的本质是价值观的有效性
    二、培育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符合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标准
        (一)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三、促进高校师生的政治认同
        (一)促进高校师生政治认同是话语有效性的重要标准
        (二)促进高校师生政治认同的话语的具体标准
    四、凝聚高校广大师生
        (一)凝聚高校广大师生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的重要功能
        (二)凝聚高校广大师生的话语需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五、有效建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体系
        (一)话语体系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体系
        (二)有效建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体系是话语有效性的内在要求
    六、有效维护和巩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
        (一)话语权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
        (二)维护、巩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是话语有效性的最终目标
第三章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的要素
    一、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主体的有效性
        (一)高校党委作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和责任主体的有效性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四支主体队伍的有效性
    二、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对象的有效性
        (一)大学生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的主要对象
        (二)高校教职工是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的重要对象
        (三)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对象的有效性
    三、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内容的有效性
        (一)话语内容有效性是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的立足点
        (二)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内容有效性的要点
    四、意识形态工作话语表达方法的有效性
        (一)话语表达方法是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的关键
        (二)话语表达方法的三个适应
    五、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环境的有效性
        (一)环境与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的辩证关系
        (二)环境与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的相互适应性
第四章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高校教育者的意识形态工作话语问题
        (一)话语内容问题
        (二)话语方式问题
        (三)问题产生的消极影响
    二、盲目崇拜西方学术思想及话语体系
        (一)盲目崇拜西方学术思想及话语体系的表现
        (二)盲目崇拜西方学术思想及话语体系的因素
        (三)盲目崇拜西方学术思想及话语体系的影响
    三、互联网西方意识形态话语霸权
        (一)西方为何及如何占据互联网意识形态话语霸权
        (二)西方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如何挑战中国意识形态
        (三)西方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对高校意识形态的挑战
    四、新媒体话语消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
        (一)去中心化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边沿化
        (二)碎片化与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系统化
        (三)浅层化与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深刻化
        (四)开放性与意识形态工作话语集中化
    五、大学生话语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
        (一)多样化话语与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威性
        (二)“三化”话语与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严肃性
    六、高校意识形态三重工作话语的割裂
        (一)意识形态三重工作话语的内在张力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的内容割裂
        (三)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的态度割裂
第五章 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的理路
    一、高校党委切实履行建设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的主体职能
        (一)高校党委切实履行建设话语的主体职能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主体切实担负起责任
    二、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创新的原由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创新的着力点
        (三)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创新的资源
        (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创新的原则
    三、发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转换的积极作用
        (一)文本话语向教学话语转换
        (二)政治性话语向生活性话语转换
        (三)学术话语、权力话语向大众话语转换
        (四)话语转换需要注意的问题
    四、把发展优势转化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优势
        (一)我国具备发展优势转化为高校话语优势的坚实基础
        (二)高校的话语地位与我国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还不相称
        (三)如何把发展优势转化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优势
    五、建设具有文化自信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
        (一)文化自信赋予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深层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二)文化自信赋予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持久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三)文化自信赋予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广泛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四)文化自信赋予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稳定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微媒介与人的数字化生存方式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一章 媒介演变的历程与微媒介的崛起
    一、媒介演变的历程
        (一)口传媒介
        (二)文字印刷媒介
        (三)电子媒介
        (四)网络媒介
    二、微媒介的产生与发展
        (一)微媒介的界定
        (二)微媒介的主要形态
        (三)微媒介兴起的逻辑背景
    三、微媒介与人的数字化生存方式研究维度
        (一)生存方式内涵
        (二)媒介演变与人的生存方式变革关系
        (三)微媒介与人的数字化生存方式研究维度
第二章 主体重构:微媒介重塑电子媒介人
    一、电子媒介人的崛起
        (一)生存场域媒介化背景
        (二)电子媒介人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三)电子媒介人的三种形态
    二、电子媒介人的主体性建构
        (一)主体功能的延伸性与解放性
        (二)主体交往的媒介性与虚拟性
        (三)主体身份的多重性与易变性
    三、电子媒介人的主体异化图景
        (一)电子媒介人的“非我”异化
        (二)电子媒介人的人格重塑
第三章 文化生产方式重构:微媒介与文化生产方式的数字化转型
    一、文化生产方式转型的背景
        (一)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二)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特征
    二、文化生产方式的数字化转型
        (一)文化生产的碎微化
        (二)文化生产的参与性与互动性
        (三)文化生产与消费的共生性与共享性
        (四)大数据与文化生产的新内容革命
    三、“微文化”时代的文化反思与批判
        (一)“微文化”的阅读与“反阅读”
        (二)文化的平面化与去深度化
        (三)文化的泛娱乐化与商业逻辑
第四章 消费方式重构:微媒介与电子消费方式构建
    一、微媒介与消费方式转型背景
        (一)电子商务的崛起
        (二)消费理念的转变
        (三)网络消费分层的出现
    二、电商平台与“线上经济”
        (一)购物模式的变迁
        (二)电商直播与网络购物
        (三)过度消费的文化陷阱
    三、电子移动支付与数字经济
        (一)货币支付方式的发展历程
        (二)电子移动支付与消费行为影响机制
        (三)知识付费经济与文化教育消费新趋势
第五章 话语权力重构:微媒介与社会话语权力变迁
    一、“微”政治的出现
        (一)“微”政治的内涵
        (二)微媒介与政务公开化
        (三)微媒介与公权力透明化
    二、无处不在的“凝视”:新型社会控制方式
        (一)全景敞视机制
        (二)非权力与反权力监督
        (三)后真相时代与“无影灯效应”
    三、网络舆情与媒介赋权
        (一)网络舆情与大众信任危机
        (二)乌合之众与“羊群效应”
        (三)“沉默的螺旋”的回归
第六章 审美方式重构:微媒介与审美方式的新拓展
    一、微媒介与人的感知方式重构
        (一)感知方式的演变历程
        (二)感知方式的延伸与拓展
    二、微媒介重构人的审美方式
        (一)审美过程的交互性
        (二)审美体验的虚拟化
        (三)审美效果的奇观化
    三、微媒介时代的审美困境
        (一)审美泛化
        (二)审美体验浅表化
        (三)审美认知错位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及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本论题研究缘起及价值
        (一)本论题研究的缘起
        (二)本论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及引导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本论题研究方法、重难点和创新点
        (一)本论题的研究方法
        (二)本论题研究的重难点
        (三)本论题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及引导概述
    一、社会思潮和网络的内涵
        (一)社会思潮的内涵
        (二)网络的内涵
    二、社会思潮网络传播的内涵
        (一)社会思潮网络传播的表现形式
        (二)社会思潮网络传播的特征
    三、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内涵
        (一)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对象
        (二)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特征
第二章 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及引导理论基础与学科借鉴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理论
        (三)习近平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理论
    二、传播学的理论借鉴
        (一)有效传播的五大原则
        (三)整体互动传播模式
        (三)威廉斯的媒介文化理论
    三、心理学的理论借鉴
        (一)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
        (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三)群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第三章 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及引导现状分析
    一、网络中广泛传播的社会思潮及其不良影响
        (一)网络中广泛传播的社会思潮
        (二)网络中广泛传播的社会思潮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我国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实践经验
        (一)我国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发展历程
        (二)我国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经验总结
    三、社会思潮网络引导面临的挑战
        (一)网络引导的主导力不足
        (二)网络引导的创新力不够
        (三)网络引导的协同力较弱
        (四)网络“圈层化”导致引导效果不佳
第四章 社会思潮网络引导“主体互动”模式探索
    一、“主体互动”模式的内涵
        (一)主体间性: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新视角
        (二)“主体互动”模式的构建标准
        (三)“主体互动”模式的基本结构
    二、“主体互动”模式的要素分析
        (一)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引导者
        (二)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受众
        (三)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主要平台
    三、引导者之间的互动与协同
        (一)发挥宣传思想工作主管部门的协同作用
        (二)发挥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理论与实践引领作用
        (三)发挥主流媒体的融合作用
        (四)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风向标作用
第五章 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原则
    一、坚持“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原则
        (一)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元主导地位
        (二)在坚定“四个自信”中实现引导
        (三)在扬弃发展中凝聚共识
    二、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原则
        (一)结合受众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
        (二)统筹网络的虚拟性和现实性
        (三)促进引导者与受众的共同发展
    三、坚持“创新驱动、一体化发展”的原则
        (一)结合信息技术发展方向
        (二)推动大众化与时代化的融合
        (三)实现多元载体的一体化发展
第六章 社会思潮网络引导的方法
    一、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以扩大红色阵地
        (一)网络文化产品开发法
        (二)网络品牌打造法
        (三)网络服务供给法
    二、提高辨析能力以转化灰色阵地、压缩黑色阵地
        (一)网络交互对话法
        (二)网络舆情引导法
        (三)网络监管治理法
    三、社会思潮网络引导中的技巧
        (一)化整为零法
        (二)以小见大法
        (三)情景模拟法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课题
致谢

(9)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民粹主义思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研究的基本方法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四、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民粹主义思潮的产生与发展及其研究的视域
    第一节 俄国民粹主义思潮的产生与发展
        一、俄国民粹主义思潮的产生背景
        二、俄国民粹主义思潮的发展
    第二节 马克思对民粹主义思潮的科学分析
        一、马克思对于俄国民粹主义思潮的深层揭示
        二、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对民粹主义思潮的理论观照
        三、马克思关于流氓无产阶级思想对民粹主义思潮的直接回应
    第三节 恩格斯对民粹主义思潮的多维论析
        一、恩格斯在俄国村社问题上与民粹主义思潮的论战
        二、恩格斯在俄国社会发展问题上对民粹主义思潮的客观评析
    第四节 列宁对民粹主义思潮的观点批判
        一、列宁对民粹派商品经济领域“乌托邦”观点的批判
        二、列宁对民粹主义者“主观社会主义”观点的批判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下民粹主义思潮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革命语境下对俄国民粹主义思潮的多重审视
        一、李大钊对俄国民粹主义思潮的认知发展
        二、陈独秀对俄国民粹主义思潮的客观辨析
        三、瞿秋白对俄国民粹主义思潮的拓展理解
        四、毛泽东对俄国民粹主义思潮的理性批判
    第二节 治理语境下国内民粹主义思潮的现代嬗变
        一、对民粹主义思潮历史含蕴的持续争鸣
        二、对民粹主义思潮多方融合的比较分析
        三、民粹主义思潮政治动员的现实登场
        四、民粹主义思潮核心内涵的现代呈现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国内民粹主义思潮的成因辨析
    第一节 经济方面成因
        一、民粹主义思潮经济根源的理论分析
        二、民粹主义思潮经济诱因的现实考察
    第二节 政治方面成因
        一、民粹主义思潮政治促动的理论逻辑
        二、民粹主义思潮政治诱发的现实审视
    第三节 文化方面成因
        一、民粹主义思潮文化观念的隐性影响
        二、民粹主义思潮文化坠距的显性必然
    第四节 社会方面成因
        一、民粹主义思潮需求引致的一般规定
        二、民粹主义思潮民生“维艰”的现实激发
    第五节 心理方面成因
        一、民粹主义思潮心理诱因的普适特性
        二、民粹主义思潮心理应激的特定反映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现时民粹主义思潮的危害
    第一节 社会安定受到冲击
        一、破坏社会经济秩序
        二、影响政治民主建设
        三、文化活动发生嬗变
    第二节 虚拟空间充斥群体极化思想
        一、为“多数人暴政”营造舆论氛围
        二、对个人隐私进行侵犯
        三、用娱乐化思维解构人民信仰
    第三节 普通民众的意识被扭曲
        一、民粹主义思潮信息碎片化特点使普通民众成为信谣传谣主力军
        二、民粹主义思潮的话语对抗性特点促使民众夸大社会矛盾
        三、民粹主义思潮的信息排他性特点促使民众滥用“网络暴力”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民粹主义思潮的预防和应对
    第一节 发展经济是克服民粹主义思潮问题的根本途径
        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二、坚守基本制度的同时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三、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加强全球经济联系
    第二节 实现民主是克服民粹主义思潮问题的重要保证
        一、将群众路线落实至社会治理活动中
        二、营造公正廉洁的政党形象
        三、把群团组织工作作为党的政治工作的延伸
    第三节 文化认同是克服民粹主义思潮问题的有效方式
        一、巩固意识形态成果于文化中的基础地位
        二、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
        三、以文化教育筑牢青少年思想根基
    第四节 社会建设是克服民粹主义思潮问题的关键保障
        一、通过提升民生福利实现社会繁荣
        二、以民主政治推进社会公平
        三、管控网络空间的潜在风险
    第五节 心理健全是克服民粹主义思潮问题的科学前提
        一、发挥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心理疏导作用
        二、用中国梦思想增强人民幸福感
        三、以健康中国理念促进人民身心健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网络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选题依据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个案访谈法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法
    (四)创新之处
        1.研究视角创新
        2.研究内容创新
一、网络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
    (一)相关概念阐释
        1.网络心理学
        2.思想政治教育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特点
        1.双重人格性
        2.地位平等性
        3.多重社交性
        4.网络成瘾性
    (三)理论依据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论述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四)网络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1.网络心理学研究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丰富网络心理学理论与实践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网络心理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网络认知存在偏差
        2.大学生网络依赖性增强
        3.大学生网络自控意识差
        4.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不强
    (二)大学生产生网络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互联网“双刃剑”特点
        2.大学生的网络双重人格
        3.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等方面关注度不足
三、网络心理学视域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1.以互联网为载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提升大学生预防网络欺凌能力
        3.加强大学生防范网络色情诈骗教育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法治教育研究
        1.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以提高防控能力
        2.警惕网络不良信息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
        3.有效预防大学生网络犯罪
        4.减少网络陷阱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1.积极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和辅导
        2.“双向互动”解决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
        3.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四)构建“三位一体”网络心理育人模式
        1.思想政治教育者重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2.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
        3.高等学校要营造“三位一体”网络心理育人氛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四、警惕互联网上的陷阱(论文参考文献)

  • [1]资本逻辑语境中的数字劳动研究[D]. 张海鹰.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研究[D]. 崔向平. 吉林大学, 2021(02)
  • [3]我国网络公共空间中反智主义的传播研究[D]. 杨园园. 山东大学, 2021(12)
  • [4]倡导联盟与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航空制造产业“系统集成”战略制定的政治经济学[D]. 卢建昊. 北京大学, 2021(09)
  • [5]公共危机事件中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研究 ——以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网络舆情应对为例[D]. 刘昆煌. 山西财经大学, 2021(12)
  • [6]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研究[D]. 万英.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9)
  • [7]微媒介与人的数字化生存方式重构[D]. 宋红岩.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8]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及引导研究[D]. 温丽华.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9]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民粹主义思潮研究[D]. 刘明皞. 湖北大学, 2020(02)
  • [10]网络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张良. 渤海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警惕互联网上的陷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