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香——《中国茶馆》后记

初识香——《中国茶馆》后记

一、初识馨香——《中国茶馆》后记(论文文献综述)

王丽斐[1](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交招呼语的历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将新中国成立以来分为四个时期,采用历时语用学的研究方法,从这四个时期的当代文学作品中共搜集社交招呼语语料2156条,以此作为语料来源,将静态描写与历时梳理相结合,探讨社交招呼语的历时演变。本文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该部分主要从选题缘起、选题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以及语料来源方面作了详细的解释说明。其中,研究现状部分,主要对国外研究现状和国内研究现状分别作出介绍。国内研究现状又是主体,从共时与历时的角度对招呼语的研究状况作出梳理,指出不足。第二部分是本文的第一章,社交招呼语概述。该部分首先对社交招呼语的相关概念作出说明,包括招呼语、问候语和寒暄语概念的区分与社交招呼语的界定两个方面的内容。另外,对社交招呼语的基本类型、社交招呼语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历史分期也作了介绍。这一部分是全文研究的基础。第三部分是本文的二、三、四、五章,各个时期的研究主要包括使用情况与使用特点两个部分。使用情况主要从社交招呼语的类型、在作品中的分布以及使用频率三个方面作出分析,并归纳出各个时期的总体使用情况。使用特点是从使用情况中提取出来的相对特殊、相对普遍的部分,也即主要的使用特点,这一部分将从“语场”和“语旨”角度探究情景语境对社交招呼语使用的影响,并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分析社会特征以及原因,对呈现出的使用特点进行解释。此部分是对各个时期社交招呼语的使用作共时的静态描写。第四部分是本文的第六章,在前文各个时期研究的基础上,作历时梳理。该部分主要从社交招呼语的消亡与出现、变更以及沿用三个方面对演变情况进行归纳。“消亡与出现”主要表现在使用类型上,“变更”主要表现在从使用情况的归纳中提取出来的各个时期的主要使用特点上,而“沿用”则是纵观各个时期使用情况中除归属于变更之外的这部分进而得出的结论,归纳之后也对不变的原因作出解释。这一部分是立足于四个时期的使用作历时的归纳。第五部分是结论。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

付娜娜[2](2019)在《农村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出版,“名着导读”板块以全新的面貌和地位进入了语文学科教学,在语文教育界掀起了名着阅读与研究的热潮。统编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教授也应势提出了构建“教读—自读—课外导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主张在相对自由的个性化阅读中发展学生的爱好与潜能。可见,名着阅读已成为学生提高语文能力,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贫弱、师资匮乏等诸多因素,“名着导读”教学仍停留在“附录”的状态下,学生的名着阅读更是被束之高阁,成为了可有可无的点缀。因此,研究农村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教学就有着重要的意义,其研究成果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效用。本文采用了文献法、观察法、实证分析与逻辑分析结合法等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与文献综述。阐述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背景,明确指出农村初中“名着导读”教学的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综述国内外“名着导读”教学的研究概况。第二部分是第一章。首先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并阐述“名着导读”教学的理论依据。其次,分析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名着导读”选编的新特点。再者,从读书兴趣、阅读质量、阅读习惯三个方面明确农村初中“名着导读”教学的价值与意义。第三部分是第二章。本部分从教学现状出发,通过问卷调查和师生访谈,收集了第一手资料。在整理、分析调查信息的过程中探究农村初中“名着导读”教学的困境及背后的原因所在。第四部分是第三、四两章,是论文最核心的部分。基于上文的调查分析,笔者从现状出发提出了农村初中“名着导读”教学的可行性策略。首先,从观念出发,更新农村初中“名着导读”的教学理念;其次,以课内导读为基点,推动“名着导读”课程化;再次,以课外导读为抓手,推动名着阅读生活化。最后,以笔者在农村初中实习时执教的名着导读课为例,验证教学策略的实效性,并反思教学中的缺陷与不足,为以后“名着导读”教学的改进提供参考的依据与凭借。第五部分是结语。对本论文的研究进行总结和说明,虽然其中存在诸多瑕疵与不足之处,但是仍然期望能够对农村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教学的后续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本文的结论是从更新教学理念出发,立足于课内、外导读,以“名着导读”课程化、生活化的形式推动农村初中生的名着阅读活动,是帮助农村学校走出“名着导读”教学困境的有益尝试。同时,也是改善当前语文教学中农村学生“少读书、不读书”的现状,培养他们的良好阅读习惯的有效途径。

李雯雯[3](2019)在《清代京师文人结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有清一代文人结社蔚然成风,京师是北方地带文人结社的活跃区域之一,其社事活动极大的丰富和扩充了清代整体文人结社的内容。京师作为首善之区辐辏四方,集政治、经济、文化大权于一身,吸引天下有志文人纷至沓来,形成了空前的结社热潮。本论文是针对京师范围内文人结社进行整理所做出的专题研究,全文共分为上编和下编两个部分,力求将上编的论述与下编考证密切结合,从而研究出京师地区文人结社的整体特色。上编主要以论述为主,从不同的方面来对京师地区的文人结社进行剖析研究。论述内容一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以时代大背景为主线,通过对清代京师地区的地理位置、政治背景、经济水平、文化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分析,归纳出促成京师之地文人结社发生的客观条件。第二部分主要是从时间角度出发,梳理出清初、清中叶、清末等三个不同阶段中京师文人结社的发展历程,分别探讨了结社的发展、高潮、尾声等环节。第三部分针对京师文人结社这一主体进行分类,逐一对诗社、词社、文社、曲剧社等四个部分的内容探讨分析,从中分别整理出不同类型文人结社的发展特色及其性质。第四部分将重点放在结社自身特点的研究上,包括结社成员内部组成的特点、结社规模形式的大小以及结社不同渊源等角度。第五部分选取了四个典型结社代表来对京师结社进行个案研究,在整个清代京师地区文人结社中,特别选择了秋红吟社来作为京师女性文人结社的代表,从中探析京师闺秀文人们的结社特点;另选取京师外城宣南地区的宣南诗社这一最大规模的文人结社来一窥士大夫的雅集风采;以及开拓词风新境界的咫村词社结社来探求清末结社生发出的全新特点。论文的最后一部分将重点放在分析京师结社的影响,包括京师结社与其他区域结社之间的关系,京师结社在清代结社史上的地位与意义,以及结社对有清以代文学流派生成、文学思潮流行的影响。下编为《清代京师文人结社社考》,主要是对清代京师地区的文人结社进行全面综合的考订,以时间为顺序,从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定鼎北京开始,一直到宣统三年(1912)年宣统帝下诏退位,期间共计268年的时间内,铺展罗列出清代京师可考证的文人结社一共七十七个左右。论文后皆为附录包括《清代京师文人结社诗词集叙录》和《清代京师文人结社年表》两部分。

施玮[4](2018)在《故国宫卷》文中研究指明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日头出来,日头落下,急归所出之地。——题记一、进门1脸上身上都充满加州阳光的宋天一——John,出生在纽约,加州理工大学毕业后,他不愿意回东部,就一边读研一边和几个小哥们儿创办了一个小小的软件开发公司。去年他研究生毕业了,其他几个小伙伴都赞成把公司搬到北加州硅谷去,他却无意去那个满地都是IT男的地方。今年正好硅谷有家大的软件公司想要收购他们

李艳红[5](2018)在《民国时期左舜生的社会与政治活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左舜生是中国青年党的重要领导人,与曾琦、李璜被称为中国青年党“曾、左、李”三驾马车。他作为民国知名的政治活动家、社会活动家和学者,对民国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受革命史研究范式影响,对左舜生研究重视不够,缺乏系统研究。本文以时间为轴,以政治和社会活动为纬,对民国时期左舜生的社会实践、政治活动及其思想主张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并将左舜生的学术活动穿插于本文的各章节之中,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左舜生,拓展与深化民国人物研究。出生于1893年的左舜生,成长在一个典型的耕读之家。早年所受的家庭教育、私塾教育、新式学校教育、教会学校教育,以及近代湖湘文化的熏陶,都影响到了他的治学风格和个性思想。他作为典型的湖湘人物,处在新旧思想激烈交锋的时代,积极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选择了国家主义的政治信仰,终身追求民主自由,难脱书生议政的本色。左舜生以难得的历史机缘参与少年中国学会的社团活动及学会机关刊物《少年中国》的编辑工作,在少年中国学会中担任评议部主任,热心处理学会成员间的各种事务,充当学会的联络中枢。他发表对于“小组织”问题、家庭教育等热点问题的主张和见解,并参与学会的主义之争、会员能否参与政治活动等问题的论战,并逐渐确立了自己的政治信仰。其组织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书刊编辑与发行能力、学术研究能力,以及社会地位等都得到了提升,并积累了相当的社会资源,为后来的社会活动尤其是政治活动奠定了基础。左舜生在中华书局从事新书出版工作十余年,出版发行了“新文化丛书”、“教育丛书”、“少年中国学会丛书”等系列丛书,为中华书局和他个人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为新文化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以中华书局编译所新书部为中心,出版了系列国家主义理论着作,为中国青年党国家主义理论传播提供便利,也为其个人的政治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受聘中华书局期间,他开始了中国近代史学术研究,收集整理史料,出版史学着作。在中国青年党早期活动中,左舜生承担了青年党“舆论造党”、党义传播和干部培训等重任。左舜生长期担任青年党宣传部长,负责党务宣传、联络与组织工作,先后参与《中华教育界》《醒狮周报》《铲共半月刊》《民声周报》《申江日报》等报刊的创办或编辑工作,鼓吹反共抗俄,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创建知行学院以培养青年党党政干部,并在复旦大学、大夏大学从事中国近代史教学。在左舜生所创办的系列报刊中,《醒狮周报》是中国青年党的机关刊物,也是影响最大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份杂志。他在发表了系列论文,宣传反共反苏和鼓吹国家主义,也发文反对西方列强对华的军事、经济与文化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反对教会教育,主张收回教育权,主张平等外交等。他参与共青两党论战,发表系列时评,为国家主义张目,反对阶级斗争,反对共产主义。九一八事变后,左舜生全身心投入抗战救国活动,支持十九路军抗战,北上游说张学良、吴佩孚出兵抗日未果;创办报刊(《国论月刊》《国论半月刊》《国光旬刊》),宣传抗战救国。他整顿青年党党务,与黄郛交谊,居间引领中国青年党其他领导人上庐山与蒋介石会面,促成国青两党共同合作抗日。西安事变后,左舜生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做出了颇为准确的预测,凸显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左舜生担任国防参议员以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多次以在野党身份提出议案,主张抗战救国,鼓吹民主宪政。他参与皖南事变善后调处,参与筹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担任民盟秘书长,居间调和国共关系。在此期间,左舜生投身第一次民主宪政运动和第二次宪政运动,竭力倡导抗战建国与民主宪政。抗战胜利后,左舜生关注战后局势,积极参与国共调停,力争和平建国,反对国共内战。在国共调停失败之际,他向“右”转,退出民盟,率领中国青年党参加制宪国大,参加政府改组,出任农林部长,实现了从在野到当政、从问政到从政的身份转换。但随着民国政局的剧变,左舜生的从政生涯昙花一现,实际上仅充当了国民党的“政治花瓶”,难以实现其书生“干政”的政治理想。纵观民国时期左舜生的社会与政治活动,考察其思想主张,他具有典型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特征,兼具报人、学者、社会活动家、政治家(后来演变成政客)等多重身份,具有多面性,融进步与反动、激进与保守、反蒋与拥蒋于一体,是一个复杂多变、多重矛盾的集合体。评价左舜生的社会实践与政治活动,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既不能因左舜生秉持反共抗俄的国家主义信条与社会实践而彻底否定他一些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功绩,也不能因左舜生在教育救国、学术救国以及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主张抗战建国、民主宪政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而忽略他一些反动错误的思想行径。面对左舜生的功与过、是与非、激进与保守、进步与倒退,我们必须予以客观公正地评价。

季红真[6](2017)在《游吟的珠湖人——汪曾祺全传(节选)》文中研究说明本篇是正在撰写中的汪曾祺最新传记的三个章节初稿,征得作者同意,先行发表,以飨读者。

赵郁飞[7](2017)在《近百年女性词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百年女性词史研究,即以女性为创作主体、创作时间大致框定在1900—2000年的词史研究。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旧体)诗词研究”提出的基础上自然成立的,它既是“20世纪诗词研究”的“子菜单”之一,又葆涵有自身特定的独立性。从历史时段讲,自晚清、民国、共和国直至网络时代的一百年中,不可胜数的女词家以佳词丽句秀出闺阃、卓然挺立,不仅足以同世男性相抗轶,壮百年词史之声色;更能上摩前贤之垒,在百年词史镌刻芳名。近百年女性词史构成了对20世纪词史的补益及对千年女性词史的续写,理应获得更多瞩目。女性词将以何等姿态与分量“入史”?在近代词特别是民国词研究呈显出持续热火状态的大背景下,专门的女性词研究不免显得门庭冷落、贫瘠荏弱一些。虽然先行者已贡献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文献与理论工作,但整体系统研究20世纪女性词——也即续写《女性词史》——的工作还仍然处于学界的期待视野当中。其实,对大量女性词文献及理论的搜罗告诉我们:只要理念调转得充分允洽,对其进行整合性研究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条件已经具备。这部续写的《女性词史》虽在时段上不得不处于“续”的地位,而其理论意义则越轶出了古代文学研究的藩篱,成为中国文学熔铸对接的一个重要“中观”层面。本文绪论部分包含“近百年女性词史的概念厘定与研究起点”、“共时与历时:近百年女性词的词史定位”、“体量与坐标:近百年女性词的探研路径”三部分,除了解决了选题必要性、合法性的问题外,也基本确定了行文方法论——以政治∕物理时间断限设定章;以本时期内最杰出或最具代表性的女性词人设定节,并在她身后选择性地安排与之关联的其他女词人;同时穿插文学潮流、重大问题等其他信息,以期营造丰富、立体、灵活的“学术观感”。虽然并未刻意求全,但正文选取的女词家也即个案也达到了百家左右。第一章“清民之际女性词坛”以传统才媛吕凤、罗庄为核心,以其他官夫人、“名父之女”等不同身份的“旧女性”作为补益,展现民国到来之前的世纪之初的女性词坛。第二章为“以南社诸子为核心的新女性词人群”。在风云万变、百废俱兴的民国,女性词史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新女性”势必造就“新词史”:“人中龙凤女苏黄”、擅书“海外新词”的吕碧城是百年中第一座高峰,她的周围还有胞姊吕惠如、戊戌变法时期杰出女性薛绍徽、千里寻父的康有为之女康同璧等。“湖湘双璧”张默君与陈家庆是南社女词人最高艺术成就的代表,而章太炎夫人汤国梨、女性收藏家潘静淑等都各臻精诣。在“秋风秋雨”笼罩下,还出现了秋瑾至友徐自华、徐蕴华姊妹以及虽属社外而受秋瑾影响深巨的女杰刘韵琴与郭坚忍。南社,为百年女性词史带来了强健的发端。第三章“民国中后期学人与艺人词坛”时期是词史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密集地诞生了沈祖棻、陈小翠、周錬霞、丁宁(具体位置在下一章)“民国四大女词人”——也是百年、千年中的一流词家,为波澜壮阔的女性词史长篇谱就了高潮澎湃的最强章回。本章对相对火热的沈祖棻研究提出了路径上的反思商榷,回顾了尉素秋、冯沅君的抗战心史,论证了陈小翠所以称为“百年冠冕”的理由,并为“万人低首拜红裙”的周錬霞作出了现代性别意识下的学术判断,最后简述了福建何振岱老人门下“寿香社女词人群”的创作情况。第四章“共和国初建期词人群体”中,深入剖析了由民国入共和国的卓越女词人丁宁历经数十年磨折的填词生涯,表彰了共和国第一代女词家代表、曾流落新疆的蔡淑萍记录时代创痛的词业成就,回顾了茅于美的绝美情词,最后梳理了岭南女性词发展小史——包括冼玉清及朱庸斋门下的沈厚韶、梁雪芸、苏些雩,其中苏氏以清新明畅的时代风貌堪称分春馆女弟子翘楚。第五章“以学人为主干的新时期词群”。在风雅赓续的荆棘路上,一定是学人保存着那一颗火种。本章首先介绍了词名沉埋的刘柏丽,她以纤手挽起颓势,在新时期鼓荡起英迈的稼轩风,是“当代学辛首功”。特色各异的“学人三家词”段晓华、景蜀慧、李舜华至今还活跃在词坛上,而享誉十数年的李静凤堪称当代婉约大家,她的《散花词》是百年女词人存词量之最。新时期不可不提桃李满天下的叶嘉莹,她继承了苦水门风,并传递到了女弟子曾庆雨、石任之一代青年词人手中。第六章为“网络女性词坛”。如果说民国三十年是“黄金时代”,那么自2000年以来迎来创作、艺术高峰的网络词坛就是女性词的“白银时代”:任淡如创办了最着名的诗词网站之一菊斋,其中不仅有第一代“偶像级”词人孟依依,更有以秦月明、看朱成碧、如月之秋为代表的女性作者,她们为早期网络词史留下亮丽的色彩。问余斋主人、添雪斋是网坛一流女词人的代表,她们一守正、一开新;一雄浑、一奇丽,形成了双峰并峙的局面。发初覆眉横空出世,以空灵幽深的“小眉体”直指人心,带来了女性与文学遇合所能发生的最美妙的“化学反应”。如今最为活跃的新生代女词人夏婉墨、唐颢宇及她们创新意味浓郁的创作,让我们对古典诗词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乐观和希望。第七章“港台及海外女性词坛”引入地域观照视角,对文化环境、创作生态有别于大陆的香港、台湾、海外女性词人进行梳理论述。其中佼佼者如香港之张纫诗、潘思敏;台湾之琦君、张荃及海外之李祁、张充和,皆面目自具、各足成家。时间、空间的双重维度共同撑构起繁复多元、生机勃勃的百年女性词史。

邱奎[8](2016)在《“幽王变雅”七篇诗旨考论》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采用实证主义考据和社会历史分析的研究方法,在前人基础上对《小雅》中《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小宛》、《无将大车》、《小明》等七首西周晚期诗作的诗旨作了专题考论。论文分正编和附编两部分。正编是研究的主体,由绪论、正文、结语构成。绪论先陈述了研究的缘起,再通过对相关研究的述评,引发出本文研究的意义,然后介绍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正文共四章,依次对七篇诗作的诗旨进行考证。第一章合考《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四诗,二、三、四章则依次讨论《小宛》、《无将大车》、《小明》。结语对各章思路和内容作了扼要介绍,并略微阐述了在考证基础上对这类诗作历史文化含义所进行的初步思考。附编是对正文的补充,因本文研究中查检了大量《诗》学古着,正文中引述颇多,为了行文不至太繁,也为呈现出相关问题的研究史料,故选辑汉至清代百馀种着作中对这七首诗的时世、作者和诗旨的考辨,编辑了附编。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对七篇诗作的指意略有新的论证。考证过程中,先尽量全面述辨已有论证,辨其得失,在此基础上,或推出新论,或为认为合理的旧说作出补充完善,以期对七诗指意的论辩更明。正文各章主要观点如下:《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四诗之作不早于周宣王世,诗篇事意的重点在赞颂藉礼美盛,联系《国语》等书中所见厉宣幽三代相关史料,大致可推论四诗不是当时藉礼盛况的实录,而是经济制度上的守旧者为诱劝时君行藉而作,其根本用意则在维护当时已经弛懈的王家藉田制度。《小宛》为正直的卿大夫或宗族尊长感于世衰而作,意在告诫同寮同族,令其谨守善道,敬勉从事,善教子弟,以此渡过时艰,体现出作者的忧患意识。《无将大车》为“遣忧”之作,诗中流露出作者在西周衰微之世无可奈何而生的委退求安之志。这种解说恰似可和上博楚简《诗论》第二十一简所论相参证。《小明》是西周晚期诗,经由对诗中所见时地和人称的考辨,可以推论该诗或系卫武公等人在西周末重入宗周时所作,旨在抒露作者勉力扶持危局的志意和无助无奈之悲怀。

胡珺[9](2015)在《杜国威剧作研究(1977-2014)》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立足于香港中央图书馆“杜国威文库”这一新资料的公开,梳理了香港剧作家杜国威自1977年至2014年间的剧作成果、创演历程;进而由艺术影响、时代与环境条件、香港戏剧发展、个人特质四个方面分析了对杜国威创作产生影响的内、外因素。杜国威剧作特色的重要产生源头包括香港通俗广播剧、香港电影、香港粤剧等众多通俗文艺。杜国威及其剧作是香港本土戏剧的重要推动者和组成部分。他在创作风格的成熟期,受聘成为香港最早、最大的职业剧团——香港话剧团的驻团编剧,为其打造戏剧作品,挑战个人职业生涯的同时,也完善了香港戏剧的职业化进程。他与香港话剧团的合作奠定了1990年代香港戏剧的主流面貌。1995年,杜国威与高志森、古天农创办春天舞台制作有限公司,通过近20年的原创剧作积累,极大促进了香港商业戏剧的发展。杜国威的《我和春天有个约会》等作品为将戏剧作为香港普罗观众文娱生活之常项选择做出重要贡献;《南海十三郎》等作品成为香港剧坛的经典和票房保证;《城寨风情》等作品为香港原创音乐剧的发展积累了关键经验,并最终产生了将中国戏曲(香港粤剧)与英美音乐剧表演形式相融合的作品《天之骄子》等。杜国威热爱剧本创作。他将自己作为土生土长的战后第一代香港人,在时代进程、都市生活中的真实感受,用地道的戏剧思维转化为生动的人物形象、舞台场景、戏剧行动、情节构成,结合融汇东、西戏剧呈现方式精髓的剧场形式,构成留有表演空间的戏剧作品,为香港戏剧舞台持续提供本地原创剧目资源。杜国威的当代城市通俗戏剧作品,立足本地,格调健康,传达有益讯息并保有民间文化的创造力,以歌舞元素、浪漫想像等多样视、听刺激帮助观众宣泄能量、抚慰情感,将民间的、戏曲的演艺精髓与知识分子的、与时代相关的创作思想揉合一处,并出之通俗,面向大众,是香港戏剧中风格独特、商业价值突出的一个类型。

贾平[10](2015)在《宋词与民间文化》文中提出中国的大传统与小传统都在宋代达到鼎盛,宋词即生长于此背景下。自宋迄今对宋词的“雅”、“俗”品格之论一直不绝。以“民间”视角考察宋词,古代文学学术界对此课题有一定的关注和研究,但缺乏有系统的专着。本文以《全宋词》为研究对象,从民间文化的视角观照宋代词人和宋词,运用文献学、文艺学、文化学、统计学的研究方法考察宋代文人对民间文化的接受和民间文化对宋词的影响。本文首先对宋代的“民间”作了一个全景式的介绍和说明。宋代民间文化具有信仰多元、淫祀泛滥、民间文化空间多重交叠等特点。宋代民间文学数量庞大、形态丰富;风物传说尤其多,建构了地方知识系统,并引起了文人的兴趣和关注;宋代说话的发达促进了民间文学的传播。词人对民间文化的态度主要有四种:记录与传播,观看与欣赏,参与和融入,互动与学习。其次,本文按照民间文化和民间文学的分类分章别论,从微观和中观层面探讨宋词与民俗文化、宋词与神话、宋词与传说故事、宋词与民歌、宋词与民间艺术的关系。宋词反映了宋代文人的民俗观和民俗信仰,有时文人处在民俗的自觉状态;有时文人反观民俗表达自己的思想;有时文人发挥主体意识改创民俗,如对紫姑信仰的改创。宋词中的神话因素比较多,从统计看,女神书写占《全宋词》很大比重,成为宋词婉约风格蔚为大宗的重要影响因素。宋代文人的女神书写较前代有很大变化,“我神”共处的叙述方式体现了他们极强的自我意识。宋词中记录了一些未见于其他文献的民间传说故事,或者在旧的故事中融入新的叙事元素,具有史料价值。如从宋词看,八仙传说很可能已在宋代定型。宋词对于传统民间传说故事的个性化表达体现了宋代文人的心态。宋代词人对一些民歌中的女性形象,如采莲女、采桑女、采菱女、莫愁等进行了再创作;在词体形式上,词人有意识地借鉴了民歌体式,如十二月歌、祝酒辞等。宋词中记录了民间艺术的表演情形和相关知识,具有史料价值,也可看出文人对民间艺术的接受程度。宋词有融入民间艺术表演中的情况,体现了宋词的民间性。最后一章,从民间文化的精神层面,探讨宋词体现的文人精神与民间文化精神的契合之处,并阐释原因。宋词体现的谐谑、批判、自由、纵情、平常、知足的心态与民间精神是契合的,可见宋代文人高雅面孔之外的世俗一面。民间精神本身传统很深,至宋,世俗文化对文人的影响变得更大,词体自身的轻松自由风格等都是其中原因。最后,在“结语”部分总结了宋词与民间文化的关系。宋词(主要指文人词)对民间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记载、雅化和辨正。民间文化为词人提供了学习和创作的资源,并对词人及词作产生影响。主要是三个方面,创作题材、母题、原型等来源于民间文化;形式上借鉴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文化的思想、精神对词人产生影响。宋代文人与民间文化发生关联,主要有以下原因:宋代统治者和文人对民间文化的重视都超越了前代;宋代文人接触民间生活的机会比较多,部分原因乃是由于他们庶族、寒族的身份;宋代的民间艺术很繁荣,浸润了文人的心灵;词体本身的通俗品格使之会与民间文化产生融通。

二、初识馨香——《中国茶馆》后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初识馨香——《中国茶馆》后记(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交招呼语的历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际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六节 语料来源
第一章 社交招呼语概述
    第一节 社交招呼语的相关概念说明
        一、招呼语、问候语和寒暄语的区分
        二、社交招呼语的界定
    第二节 社交招呼语的基本类型
    第三节 社交招呼语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四节 社交招呼语的历史分期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的社交招呼语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社交招呼语的使用情况
        一、社交招呼语的类型
        二、社交招呼语在作品中的分布
        三、社交招呼语的使用频率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社交招呼语的使用特点
        一、旧式招呼的遗留与使用
        二、平等性质招呼的使用
第三章 文革时期的社交招呼语
    第一节 文革时期社交招呼语的使用情况
        一、社交招呼语的类型
        二、社交招呼语在作品中的分布
        三、社交招呼语的使用频率
    第二节 文革时期社交招呼语的使用特点
        一、“同志”在不同场合的慎用
        二、语录式社交招呼语的特有使用
第四章 改革开放至20 世纪末的社交招呼语
    第一节 改革开放至20 世纪末社交招呼语的使用情况
        一、社交招呼语的类型
        二、社交招呼语在作品中的分布
        三、社交招呼语的使用频率
    第二节 改革开放至20 世纪末社交招呼语的使用特点
        一、反映经济发展的招呼语的使用
        二、反映文化交流的招呼语的使用
第五章 新世纪以来的社交招呼语
    第一节 新世纪以来社交招呼语的使用情况
        一、社交招呼语的类型
        二、社交招呼语在作品中的分布
        三、社交招呼语的使用频率
    第二节 新世纪以来社交招呼语的使用特点
        一、网络用语生活化
        二、西式招呼语在中国的使用
第六章 社交招呼语的历时演变
    第一节 社交招呼语的消亡与出现
        一、社交招呼语的消亡
        二、社交招呼语的出现
    第二节 社交招呼语的变更
        一、使用特点及影响因素
        二、“性别”“年龄”在使用特点中的凸显
    第三节 社交招呼语的沿用
        一、代表社会平等的招呼语的使用
        二、代表基本礼仪的招呼语的使用
        三、代表“官本位”思想的招呼语的使用
        四、以“事件”为核心的招呼语的使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2)农村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与文献综述
第一章 农村初中语文“名着导读”的理论阐释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及阐释
        一、名着
        二、名着导读
        三、农村初中名着导读
    第二节 初中“名着导读”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语文新课程理念
        二、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三、内隐学习理论
        四、建构主义理论
    第三节 统编本初中语文“名着导读”选编的新特点
        一、“名着导读”课程化
        二、课内课外一体化
    第四节 农村初中“名着导读”的价值与意义
        一、激发读书兴趣,完成阅读数量
        二、规范指导课程,提高阅读质量
        三、培养阅读习惯,丰富精神生活
第二章 农村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教学的困境及原因探究
    第一节 农村初中“名着导读”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二、教师情况调查分析
        三、学生情况调查分析
    第二节 基于现状调查下“名着导读”教学的困境
        一、教学功利化,分数至上
        二、教学随意化,敷衍了事
        三、教学知识化,忽视实践
        四、评价单一化,固化呆板
    第三节 产生困境的原因探究
        一、农村教学观念相对落后
        二、农村学校升学压力更大
        三、农村学生阅读基础较差
        四、“名着导读”资源匮乏
第三章 改进农村初中“名着导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第一节 更新“名着导读”的教学理念
        一、以“读”为根本,鼓励学生多读原典
        二、以“导”为手段,指导阅读方法运用
        三、“读”“导”结合,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第二节 课内导读:“名着导读”课程化
        一、规范教学:纳入教学计划
        二、依序教学:针对农村学情
        三、专题教学:倡导深度阅读
        四、开放教学:引进远程课堂
    第三节 课外导读:“名着阅读”生活化
        一、广泛涉猎,提倡海量阅读
        二、兼顾偏好,鼓励自由阅读
        三、日常切磋,师生共同研读
        四、营造氛围,创建书香生活
    第四节 互动互促:活动连接课内外
        一、“名着辩论赛”活动
        二、“名着故事会”活动
        三、读书笔记展评会
        四、经典名着朗诵会
        五、“手抄报”展览会
第四章 农村初中语文“名着导读”课例及反思
    第一节 实践课例展示—以《朝花夕拾》为例
    第二节 教学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Ⅰ 教师问卷
附录Ⅱ 学生问卷
附录Ⅲ 师生访谈提纲
致谢

(3)清代京师文人结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方法
    三 相关问题说明
        (一)时间段限
        (二)录入标准
上编 清代京师文人结社述论
    第一章 清代京师文人结社的背景
        第一节 京师地理位置
        一 特殊地理位置
        二 满汉分城而居
        三 城市地理格局
        第二节 经济发展水平
        一 稳定税收恢复生产
        二 漕粮运输至京
        三 商品经济繁荣
        第三节 政治政策背景
        一 高度中央集权
        二 直隶行政体制
        三 文字狱案频发
        四 科举制度
        第四节 文化思想水平
        一 满语骑射
        二 经筵讲学
    第二章 清代京师文人结社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顺治-雍正年间
        第二节 乾隆-嘉庆年间
        第三节 道光-宣统年间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清代京师文人结社的分类
        第一节 诗社
        一 诗社用名
        二 京师诗社渊源
        三 活动特点
        四 诗钟社
        第二节 词社
        一 词社的发展状况
        二 词社的特点
        三 词社的进步性
        四 小结
        第三节 文社
        一 文社产生的基础
        二 科举性质文社
        三 家族性质文社
        四 近代爱国性质文社
        五 小结
        第四节 曲社
        一 曲折中发展
        二 戏曲结社
        三 子弟书社
        四 小结
    第四章 京师文人结社的特点
        第一节 结社成员
        一 来京应试人员
        二 在京为官人员
        三 救国知识分子
        第二节 结社规模
        一 结社时间
        二 结社人数
        第三节 结社目的
        一 京官遣兴
        二 提携后辈
        三 抒发心志
        第四节 少数民族结社
        一 蒙古族文人结社
        二 满族文人结社
        三 壮族、回族文人结社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清代京师文人结社个案研究
        第一节 京师女性文人结社:秋红吟社
        一 秋红吟社成员考
        二 秋红吟社活动考
        三 满汉文化交融与女性意识觉醒
        第二节 京师最大的文人结社:宣南诗社
        一 宣南诗社成立以及其社员
        二 宣南诗社的活动内容
        三 宣南诗社的本质
        第三节 探索新词风的词社:咫村词社
        一 词社的成立和成员
        二 词社的社集活动及创作风格
        三 词社的存在价值
        四 小结
    第六章 清代京师文人结社的影响
        第一节 对清代政治生活的影响
        一 广纳贤士为朝所用
        二 致力于科考培养官职人员
        三 促进了满汉民族的大融合
        四 爱国救民之实举
        第二节 对清代文学思潮的影响
        一 崇儒尊孔
        二 浙常之风
        三 经世致用
        四 国学思潮
        第三节 在整个清代文人结社中的地位
        一 京师结社与地方结社互动互助
        二 带动清代其他区域文人结社
        三 丰富清代文人结社的内容
下编 清代京师文人结社考略
    一 顺治、康熙年间(1644-1722)
    二 乾隆年间(1736-1795)
    三 嘉庆年间(1796-1820)
    四 道光年间(1820-1851)
    五 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5)
    六 光绪年间(1875-1909)
    七 宣统年间(1909-1912)
参考文献
附录
    清代京师文人结社年表
    清代京师文人结社诗集、词集叙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故国宫卷(论文提纲范文)

一、进门
二、丹脸
三、聆音
四、繁弦
五、观舞
六、为疏
七、小憩
八、蟾影
九、清箫
十、一书

(5)民国时期左舜生的社会与政治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左舜生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二、左舜生研究的特征与不足
    三、研究框架与主要创新点
    四、从论政到从政,政治生涯昙花一现
第一章 早年左舜生的家庭与教育
    第一节 家庭生活与教育
        一、家庭生活
        二、家庭教育
    第二节 所受的学校教育
        一、初等教育
        二、中等教育
        三、高等教育
        四、赴法游学
    第三节 湖湘文化对左舜生的熏陶
        一、对湖湘故土的依恋
        二、梳理湖湘文化和湖湘人物
        三、湖湘文化对左舜生的影响
    小结
第二章 左舜生加入少年中国学会
    第一节 加入少年中国学会及其任职
        一、入会的时间与原因考辨
        二、在少年中国学会的任职
    第二节 左舜生主办《少年中国》
        一、《少年中国》的经营活动概述
        二、对《少年中国》月刊困难的处置
    第三节 参与少年中国学会的思想论争
        一、对小组织问题讨论
        二、重视家庭教育
        三、参与少年中国学会主义之争
        四、关于会员能否参加政治活动的争议
    小结
第三章 左舜生在中华书局的活动及影响
    第一节 入职中华书局
        一、加入中华书局
        二、在中华书局的任职
        三、短暂游学与去职
    第二节 在中华书局的出版活动
        一、出版“新文化丛书”
        二、出版“少年中国学会丛书”
        三、负责中华书局编译所新书部
    第三节 中华书局对左舜生的影响
        一、提供事业平台
        二、奠定从政与学术研究的基础
    小结
第四章 左舜生参与中国青年党的早期活动
    第一节 参与中国青年党的“舆论造党”
        一、“舆论造党”
        二、加入中国青年党情形
    第二节 参与中国青年党早期党务活动
        一、参与青年党的早期党际联合与会务
        二、积极宣传国家主义
        三、创办知行学院培养青年党干部
    小结
第五章 左舜生主办《醒狮周报》
    第一节 参与《醒狮周报》的创办
        一、创办报刊的缘起
        二、参与创办《醒狮周报》
    第二节 反对列强侵略的言行
        一、反对列强经济掠夺与武力侵略
        二、参与反教会教育运动
    第三节 反共、反党化教育的政治主张
        一、反对共产主义
        二、批判国民党党化教育政策
    第四节 与《醒狮周报》的互动
        一、办刊经营“大获成功”
        二、成为国家主义的宣传阵地
        三、参与共青两党论战
    小结
第六章 左舜生的抗战活动及其政治主张
    第一节 对九一八事变的态度
        一、事变前预测中日战争
        二、事变后青年党人的基本主张
    第二节 参与“一·二八”淞沪抗战
        一、声援十九路军抗战
        二、北上劝说张、吴抗日
    第三节 抗日救国的主张与策略
        一、主张积极抗日救国
        二、争取中间抗战力量
        三、赴日考察
    第四节 在西安事变前后
        一、事变前关注中日关系
        二、事变中的活动与态度
        三、事变和平解决后的活动
    第五节 重整抗战时期中国青年党党务
        一、致力于中国青年党党务整顿
        二、开启国、青两党合作
        三、党内两条政治路线斗争
    第六节 从庐山谈话会到国、青两党合作的确定
        一、庐山谈话会前后
        二、支持“八一三”抗战及国防参议会
        三、国、青两党合作确定
    第七节 评议陶德曼调停和汪精卫叛国投敌案
        一、评议陶德曼调停
        二、评议汪精卫叛国投敌案
    小结
第七章 抗战时期左舜生参加民主宪政运动
    第一节 参加第一届国民参政会
        一、参加第一届前三次国民参政会
        二、参加第一届四次国民参政会
    第二节 参加第一次民主宪政运动
        一、参加宪政期成会
        二、第一次民主宪政运动失败
    第三节 筹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一、参与皖南事变的善后调处
        二、参与创办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第四节 参加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初期活动
        一、参加第二届国民参政会
        二、参加第二次民主宪政运动
    小结
第八章 国共内战时期左舜生的活动与转向
    第一节 致力于战后和平建国
        一、访问延安
        二、出席第四届国民参政会第一次会议
        三、评议重庆谈判
    第二节 转向国民党阵营
        一、主张战后对日和解
        二、出席中国青年党第十、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三、退出中国民主同盟
    第三节 从政治协商会议到最后一次国共调停
        一、拒绝参加政治协商会议
        二、参与最后一次国共调停
    第四节 从制宪国大到选举风波
        一、参加制宪国大
        二、参加改组政府
        三、出任农林部长
        四、选举风波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后记

(7)近百年女性词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近百年女性词史研究论纲
        一、概念厘定与研究起点
        二、共时与历时:近百年女性词的词史定位
        三、体量与坐标:近百年女性词的探研路径
第一章 清民之际女性词坛
    第一节 凡鸟偏从末世来:论吕凤词
        一、漱玉为骨格,杂采诸家
        二、吕凤与聊园词社
        三、传统才女的精神困境
        四、庚子变局中的女性书写:许禧身、刘鉴
        五、左又宜
    第二节 最后的女性遗民罗庄
        一、“今日犹自不能忘”的遗民情怀
        二、“被男人宽容出来的才女”
        三、李慎溶
第二章 以南社诸子为中心的民国新女性词人群
    第一节“谁识隐娘微旨”:论吕碧城词
        一、狂慧与奇哀:吕碧城词的艺术特质
        二、“近三百年词家之殿军”辨
        三、圣因长姊吕惠如
        四、薛绍徽、陈芸
        五、康同璧
    第二节“湖湘双璧”:张默君与陈家庆
        一、“天予此生潇洒,不负雄奇骚雅”:论张默君词
        二、“总芳馨怀抱意难禁”:论陈家庆词
    第三节“秋风秋雨”词人群:徐自华、徐蕴华
        一、“秋山秋水带余哀”:忏慧词人徐自华
        二、南社“格律派”女将徐蕴华
        三、刘韵琴、郭坚忍
第三章 民国中后期女性词坛
    第一节 千秋谁似李夫人:论沈祖棻词
        一、“藏钩射覆总难猜”:“词史”还是“心史”?
        二、“难从故纸觅桃源”:《涉江词》的“奄有众妙”与自我局碍——兼谈词体拟古之得失
        三、写情圣手盛静霞
        四、王兰馨
    第二节 乱世萍踪:尉素秋与冯沅君
        一、“自古逢秋悲寂寥”:论尉素秋词
        二、知行兼擅的词学名家冯沅君
        三、梁璆的《菩萨蛮·五都词》
    第三节 百年冠冕陈小翠词
        一、“算能传、天壤惟文字”:陈小翠的填词生涯
        二、“湖海胸襟,珠玑咳唾”:陈小翠“词人之词”论
        三、“三百年来女布衣”:“中性视角”与高士情怀
        四、“鸳蝴词”传人温倩华
        五、艺苑词侣顾飞、顾青瑶、陈乃文、陈懋恒
    第四节“一生爱好是天然”:论周錬霞词
        一、艳词中女作手
        二、“峻嶙奇气不堪驯”
        三、爱国女俦杨令茀
    第五节 寿香社女词人合论
        一、寿香社词群简论
        二、王真、何曦、王德愔、施秉庄
        三、刘蘅、叶可羲、张苏铮、薛念娟、王闲、郑元昭
第四章 共和国初建期词人群体
    第一节“不种黄葵仰面花”:论丁宁词
        一、“百灵噎恨听哀弦”
        二、刚柔并举、骨采相兼
        三、“民国四大女词人”简论
        四、“慷慨使气”的吕小薇词
    第二节 蔡淑萍与“边雁啼秋”的《萍影词》
        一、“边雁,边雁,南去云天漫漫”
        二、笃诚与忧患
        三、丁小玲
        四、王筱婧、李蕴珠、宋亦英
        五、周素子的“传体词”与张雪风《鹃红词》
    第三节“妾有夜光珠,采掬经沧海”:论茅于美词
        一、叙写一己情事的《夜珠词》
        二、“此是纯粹之诗”
        三、志洁情芳的张珍怀词
        四、黄墨谷、柯昌泌、吴君琇
    第四节 广东现当代女性词人举述
        一、“岭南巾帼第一”冼玉清
        二、分春馆女弟子群:沈厚韶、梁雪芸、苏些雩
第五章 以学人词为主干的“新时期”词坛
    第一节“不变惟此变,渤海半扬灰”:论刘柏丽词
        一、当代学辛首功
        二、“风雅不亡缘善变”
    第二节 学人三家词:段晓华、景蜀慧、李舜华
        一、渊雅雍容的段晓华词
        二、幽秀深窈的景蜀慧词
        三、剑气箫心的李舜华词
    第三节“衣边吹散余馨”:论李静凤词
        一、“藕孔藏身”、“天机触发”的创作观
        二、雅厚深挚的《散花词》
        三、谷海鹰与“天心冷、清骨难描”的《捞月集》
        四、周燕婷、韩倚云、伊淑桦、徐源
    第四节 叶嘉莹与红蕖词弟子
        一、“人生易老梦偏痴”:论叶嘉莹词
        二、曾庆雨、石任之
第六章 网络女性词坛
    第一节 早期网络女词人群体扫描
        一、“菊斋主人”任淡如与“葬花教主”孟依依
        二、秦月明、看朱成碧、秦紫箫、萼绿华、采薇、兰之幽兮 ..239三、如月之秋、蓝小蚁、蓝烟、绿烟、飘茵
    第二节 网坛“二斋”:问余斋主人与添雪斋词
        一、上揖湖海楼的问余斋词
        二、“这一抹、灵魂澄碧”:论添雪斋词
    第三节“我是池中素色莲”:发初覆眉与“小眉体”
        一、从“与子宛如初见”到“与俱磨欲尽,壮骨与春鬓”
        二、“白是情痴红是慧”的小眉体
        三、非烟、让眉、苏画舸、岛姬
    第四节 性灵小兽夏婉墨
        一、“会有心花出我襟”
        二、“生气百年虎虎”
        三、“浩歌悲泣”的陆蓓容词
        四、黄佳娜、罗恺文、唐颢宇
第七章 港台及海外女性词坛
    第一节“海自波涛云自闲”的香港女性词坛
        一、南海女子张纫诗
        二、“学稼轩”的潘思敏与琴人蔡德允
        三、黄倩芬、刘佩蕙等
    第二节“过江名士,海陬人杰”:台湾女词家举述
        一、天风阁传人琦君、张荃
        二、张雪茵、江芷
    第三节 海外女性词坛
        一、“掷平生万事天之末”:论李祁词
        二、“人间装点自由他”:论张充和词
        三、赵文漪等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8)“幽王变雅”七篇诗旨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相关研究概述
    二 本文立意
    三 创新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诗旨考论
    第一节 四诗诗旨诸说述辨
        一 “刺幽说”述辨
        二 “农祀诗章说”述辨
        三 “‘豳雅’说”述辨
        四 “藉田诗乐说”述辨
    第二节 四诗旨在“劝藉”说新证
        一 四诗所陈典礼诸事考实
        二 四诗作时藉礼废存之争探微
        三 由史事与文法推阐四诗主旨在于劝藉
    小结
第二章 《小宛》诗旨考论
    第一节 《小宛》诗旨诸说述辨
        一 “刺王说”述辨
        二 “兄弟相戒说”述辨
        三 “刺王兄弟相戒兼采说”述辨
        四 “孝子继志说”述辨
        五 “贤者自箴说”述辨
        六 “博综融会说”述辨
        七 “养子悲怨说”述辨
    第二节 《小宛》诗旨新证
        一 诗中哀忧情辞及其指意详证
        二 诗中戒勉情辞及其指意详证
        三 贯彻全篇脉络语气论其诗旨在于寄诫扶危
        四 上博楚竹书《诗论》第八简可参佐《小宛》诗意
    小结
第三章 《无将大车》诗旨考论
    第一节 《无将大车》诗旨诸说述辨
        一 “悔将小人”说述辨
        二 “行役劳苦”说述辨
        三 “讥谏戒刺”说述辨
        四 “伤乱遣忧”说述辨
    第二节 《无将大车》诗旨补证
        一 由诗之句式证诗意重在“无思百忧”
        二 由“大车”寓意推证诗意
        三 由幽王世卿大夫避乱史事旁证诗意
        四 上博楚竹书《诗论》第二十一简或可佐《无将大车》诗意
    小结
第四章 《小明》诗旨考论
    第一节 《小明》诗旨诸说述辨
        一 “悔仕乱世说”述辨
        二 “行役忧思说”述辨
        三 “西使于秦而作说”述辨
        四 “悔仕去国说”述辨
        五 “厉王流彘时大夫伤悲说”述辨
        六 “被谗见放之辞说”述辨
        七 “伤王室遂卑说”述辨
    第二节 《小明》诗旨新证
        一 诗中行役纪时纪程之辞辨证
        二 推诗中本事以证诗意
    小结
结语
附编 “幽王变雅”七篇诗旨古说辑要
    编辑说明
    参检古代诸家诗说名氏着述详目
    《楚茨》诗旨古说辑要
    《信南山》诗旨古说辑要
    《甫田》诗旨古说辑要
    《大田》诗旨古说辑要
    《小宛》诗旨古说辑要
    《无将大车》诗旨古说辑要
    《小明》诗旨古说辑要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9)杜国威剧作研究(1977-2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注释说明
目录
前言
一、 杜国威剧作巡礼
    (一) 校园创作系列
        1. 创作早期的忧伤情调
        2. 以实地调查为依托的创作方式
        3. 劝喻中学生观众的创作目标
        4. 与非校园作品相呼应的后期转向
    (二) 香港生活与历史系列
        1. 描写香港生活与香港人
        2. 观照香港历史与发展
        3. 立足香港,想像“内地”
    (三) 演艺人生系列
        1. 名人“传记”
        2. 演艺人故事
    (四) 爱情故事系列
        1. 故事新编
        2. 都市恋曲
二、 杜国威剧作不同阶段艺术特征的发展与变化
    (一) 啼音初试,赛场头角峥嵘(1977—1982)
        1. 早期对广播剧经验的借鉴
        2. 中、后期写实技巧的深化
    (二) 订制、实验,业余声名大噪(1983—1991)
        1. 创作重心转向叙事
        2. 非写实性舞台表现手法的多方实验
        3. “以情为宗”的个人风格的确立
        4. 其它戏剧技巧的丰富与磨练
    (三) 锐意创新,剧坛独领风骚(1992—2000)
        1. 开启音乐剧创作带来舞台新面貌
        2. 话剧创作思想主题的新开掘
    (四) 填词撰曲,捏合传统、商业(2001—2014)
        1. 音乐剧创作的全面实践
        2. 音乐创作与结构的完善及本地化的开始
        3. 音乐剧本地化的推进:进一步融合戏曲
        4. 话剧佳作
三、 杜国威剧作风格形成的内因
    (一) 广泛吸收各种艺术影响
        1. 香港通俗广播剧
        2. 中外戏剧
        3. 香港电影及电视
        4. 省港粤剧
    (二) 创作偏好与艺术观
        1. 人生经历与作品母题
        2. 角色中的自我投射
        3. 编、导、演合作的戏剧创作观
        4. 立体的戏剧艺术观
四、 杜国威剧作风格形成的外因
    (一) 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的影响
        1. 回应时代需要的草根纪实
        2. 追索“血缘”与“身份”的自我认知
        3. “退出”与“归来”的主题“变奏”
        4. 回归个人的重要创作转向
    (二) 与香港戏剧共同发展中所受的影响
        1. 杜国威与香港话剧团
        2. 杜国威与春天舞台制作有限公司
结论
    (一) 杜国威剧作艺术总结
        1、艺术分期与创作特点
        2、对香港戏剧发展的贡献
    (二) 关于杜国威剧作的定位与评价
        1、融合或本土?
        2、什么是香港戏剧的“主流”?
        3、什么是杜国威通俗戏剧的价值?
参考书目
附录 1 杜国威剧作演出年份简表(草稿)
附录 2 杜国威作品创、演年表(草稿)
附录 3 杜国威及其作品奖项简录(草稿)
附录 4 杜国威剧作演出导演简录(草稿)
附录 5 杜国威剧作创演团体简录(草稿)
附录 6 杜国威剧作参与各艺术活动简录(草稿)
附录 7 杜国威创作演出地点简录(草稿)
附录 8 杜国威(参与)编剧之电影上映时间简录(草稿)
附录 9 杜国威(参与)编剧之电视(专题片或剧集)作品简录(草稿)
附录 10 杜国威作品出版时间简录(草稿)
附录 11 杜国威剧作节选与试译十四则及其它
作者简介
后记

(10)宋词与民间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民间、民间文化等概念的辨析
        (一) “民间”意义源流与阐述
        (二) 民间文化与民俗文化
        (三) 民间文学
    二、民间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关系研究综述
        (一) 中国古代文学与民间文化的关系
        (二) 宋词与民间文化的关系
    三、研究范围与方法
第一章 宋代的“民间”
    第一节 宋代民间文化
        一、宋代人对“风俗”、“民俗”的阐释
        二、宋代民间文化的特点
        三、宋代民间文学的特点
    第二节 词人的民间生活
        一、文人词人的民间状态
        二、民间词人的民间生活
第二章 宋词与民俗文化
    第一节 宋词体现的民俗观
        一、宋词中的民俗描写与研究
        二、里在的民俗:生活在其中
        三、外在的民俗:寄托与戏谑
    第二节 宋词体现的民俗信仰与思想
        一、信仰空间
        二、谶验思想
第三章 宋词与神话
    第一节 宋词中的神话人物
        一、男神与女神形象
        二、偏爱女神的原因与影响
    第二节 宋词中的神话爱情
        一、牛郎织女神话
        二、嫦娥后羿神话
        三、江妃解佩神话
        四、湘妃与舜的神话
        五、弄玉萧史神话
        六、巫山神女与襄王神话
        七、西王母与穆天子神话
第四章 宋词与传说故事
    第一节 宋词中的仙话、佛道故事
        一、仙话与道教故事
        二、佛教故事
    第二节 宋词中的精怪故事
        一、植物精怪
        二、动物精怪
        四、器物精怪
        五、鬼怪
        六、人怪
    第三节 宋词中的前代人物传说
        一、女性历史人物传说
        二、男性历史人物传说
    第四节 宋词中的当前社会故事
        一、神异之事
        二、情事
        三、百姓故事
        四、风物传说
第五章 宋词与民歌
    第一节 宋词与民歌中共有的民间女子形象
        一、采桑女
        二、采莲女
        三、采菱女
        四、莫愁女
    第二节 宋词运用的民歌形式
        一、发愿形式
        二、十二月歌
        三、十劝之联章形式
        四、吉席祝语
        五、酒令
        六、礼俗歌
第六章 宋词与民间艺术
    第一节 宋词中描写的民间艺术
        一、傀儡、皮影
        二、滑稽、俳优表演
        三、杂剧
        四、戏剧
        五、烟火
        六、百戏
        七、鼓板
        八、表演场地
    第二节 宋词与民间艺术的关联
        一、宋词借鉴和融入民间艺术形式
        二、宋词对民间艺术的影响和贡献
第七章 宋词与民间精神
    第一节 谐谑、批判
        一、寓批判于谐谑
        二、寓趣味于谐谑
    第二节 自由、纵情
    第三节 日常、知足
        一、宋词中体现的日常知足精神
        二、宋词本事体现的日常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初识馨香——《中国茶馆》后记(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交招呼语的历时研究[D]. 王丽斐.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农村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教学策略研究[D]. 付娜娜.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3]清代京师文人结社研究[D]. 李雯雯.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4]故国宫卷[J]. 施玮. 作家, 2018(09)
  • [5]民国时期左舜生的社会与政治活动研究[D]. 李艳红.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6]游吟的珠湖人——汪曾祺全传(节选)[J]. 季红真. 新文学史料, 2017(04)
  • [7]近百年女性词史研究[D]. 赵郁飞. 吉林大学, 2017(09)
  • [8]“幽王变雅”七篇诗旨考论[D]. 邱奎. 上海大学, 2016(09)
  • [9]杜国威剧作研究(1977-2014)[D]. 胡珺. 云南艺术学院, 2015(07)
  • [10]宋词与民间文化[D]. 贾平.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5)

标签:;  ;  ;  ;  ;  

初识香——《中国茶馆》后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