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林斯基先生到访国家科技术语委员会

加林斯基先生到访国家科技术语委员会

一、加林斯基先生访问全国科技名词委(论文文献综述)

方兴东,钟祥铭,彭筱军[1](2019)在《草根的力量:“互联网”(Internet)概念演进历程及其中国命运——互联网思想史的梳理》文中认为"互联网"(Internet)是当今社会人们最熟悉的词汇,但其诞生和演变却充满混淆、争议和冲突。论文深入考察互联网50年发展历程,辨析"互联网"(Internet)这个概念的演进历程、内涵变化和历史争议。"互联网"(Internet)概念的历史,是一部技术创新和扩散史,也是一部时代文化和思想史。无论在全球还是中国,这个概念的演进如同互联网本身的发展,体现了自由开放、去中心化和用户驱动等自下而上的草根力量,始终与权威、政治和商业等自上而下传统体制的力量展开博弈与竞争的特点。考察这个概念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互联网革命的本质,汲取中外经历的教训,弥合自上而下的精英人士和自下而上的普遍大众之间的认知鸿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未来的挑战。

梁君[2](2019)在《杜威论想象力及其培育》文中提出在教育研究领域和教育实践领域,想象力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已经出现了为数可观且极富价值的关于想象力教育的研究成果。在此背景下,学者们也开始发掘杜威教育哲学中有关想象力教育的理论遗产。这些已有的关于想象力教育和杜威的想象力理论的研究成果都是本研究的重要资源。本论文以杜威的想象力理论为考察中心,主要探讨以下三个问题:想象力是什么?想象力为什么重要?如何培育想象力?本研究以符号理论和具身认知作为立论基础。这两个理论都是杜威本人所倡导的,并且借助这两个理论能够比较充分地说明想象力的性质与培育方式。本研究所作出的两个主要的努力是:一、梳理了杜威的想象力理论的演变历程,并分别从心理学、逻辑学、美学的视角加以阐释;二、尝试将杜威的想象力理论与他的教学理论整合起来了。本研究的核心假设是:一、杜威的想象力理论是存在一个演变历程的,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杜威分别侧重从心理学、逻辑学、美学的视角来阐释想象力。二、杜威对想象力的理解的演变主要是视角的转换,而不是观念的反转。三、与杜威早期、中期、晚期的想象力理论相对应的教学理论分别是实物教学、讲故事(故事教学)、自然教育。四、杜威的想象力理论极富启发性,但其中也存在偏弱的论点,不过杜威有很强的反省精神,在他思想发展的后续阶段他对前期偏弱的论点进行了自我矫正。本研究的第一章即导言部分首先梳理了想象力在人类历史(主要是哲学史)上的曲折遭遇,想象力从最开始被视为一种亵渎神明、试图扰乱人神秩序的危险因子,到被视作灵魂的低级成分、理性的对立面,到开始承认想象力在文学、艺术中的作用,再到认为想象力是一种普遍的心智能力,对任何领域(包括自然科学)的发展都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经历了一个非常坎坷而漫长的过程。很多哲学家都就想象力发表过自己的意见,笔者只梳理了其中一部分,在这些哲人当中,亚里士多德、霍布斯、休谟、康德、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流派(尤其是诗人柯尔律治)的观点与杜威的想象力理论关联最大。其次是概述了心理学、教育学领域对想象力的一些重要见解。从心理学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杜威早期对想象力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他所处时代的心理学研究水平。教育学领域关于想象力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成果,而且开始进行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教育实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加拿大的基兰·伊根及其团队、美国的林肯中心艺术教育学院和中国台湾的“未来想象与创意人才培育计划”所进行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最后梳理的是对杜威的想象力理论的已有研究。已有不少学者开始关注杜威的想象力理论,也取得了极富价值的研究成果。但多数论者主要是从哲学的角度来讨论杜威的想象力的,将其落实到教育教学中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很少有研究涵盖了杜威想象力理论的全貌,即相对来说仍缺乏系统的研究。在文献综述之后,讨论了想象力的定义和分类。本研究从两个不同的视角将想象力作了两种分类。在导言的最后,笔者交代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假设和研究方法。理论基础有两个:符号理论和具身认知。符号理论认为,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大多数不是直接的认识,而是以符号为中介的。具身认知则认为,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从根本上来说不能脱离身体的感知觉,身体在认知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具身认知的中国式表达有“心知肚明”、“得之于手而应于心”等。符号理论强调间接经验,具身认知则强调直接经验,二者之间构成的张力恰恰为想象力的发展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第二章至第四章梳理了杜威对想象力的理解的演变历程及相应的教学理论。笔者将杜威的想象力理论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中期和晚期(时间分割点与《杜威全集》的划分有所不同)。第二章探讨的是杜威早期的想象力理论。在早期(1887-1908),杜威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视角来讨论想象力的。主要关注想象力与知觉、记忆、经验的关系,以及儿童的想象力。杜威认为,想象力与玩耍是同一件事情的内外两个层面;玩兴精神与工作精神并不必然对立,二者可以相辅相成,即所谓“严肃活泼”。这一时期,杜威主要受米德、詹姆斯、约翰·菲斯克、柯尔律治以及法国心理学家忒阿杜勒·阿曼德·里博的想象力理论的影响。与心理学视角相关的教学方法是实物教学。杜威指出,实物教学应着眼于促进“心像”的形成。第三章讨论的是杜威中期对想象力的理解。在中期(1908-1925),杜威主要从逻辑(杜威意义上的广义的逻辑)的视角来考察想象力。核心概念是“戏剧式彩排”、“慎思”,强调想象力在反思性思维/探究过程中的预见作用,凸显了想象力的目的性、导向性、控制性。“戏剧式彩排”具有故事结构性,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即讲故事。故事即对经验的描绘或模拟,讲故事的能力即交换经验的能力。而讲故事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可以引发听者或读者的情感投入。一方面,情感是激发想象力的动力,另一方面,当想象力运作起来之后,它又可以影响情感的发展,具有情感感染性。第四章集中论述了杜威在晚期对想象力的阐释。在晚期(1925-1952),杜威开始从审美或艺术的视角来理解想象力,且更为强调想象力的普遍存在性。杜威认为,凡是有意识的经验,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富于想象力的经验,也即具有审美特质。在这一时期对想象力的讨论中,杜威特别强调直接性、整体性和感知力。这一时期,杜威对想象力的理解主要受柯尔律治(柯尔律治又回来了)的影响。与审美经验的直接性和感知力的培养相关的教学方法是自然教育。自然教育可以训练人的审美敏感性,也可以为人的创造力提供源头活水。此外,杜威持一种独特的创造观,这种创造观不是产品主导而是过程主导的。他认为,创造性活动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其客观的社会价值,而在于其对个体心智能力的训练。在早期,杜威认为,想象力源于经验;在中期,杜威认为,想象力源于人的冲动;在晚期,杜威则认为想象力源于自然。这听起来很令人迷惑,但其实这三者并不矛盾。人的冲动即是人的自然,是自然在人身上的体现;人的经验则是人的冲动的转化或社会化;人的经验处于自然(指杜威广义的“自然”概念)之中,也是自然的力量的体现。无论是自然,还是人的冲动,最终都要转化为经验,才能现实地为人所用。因此,最终的结论是:想象力根植于经验。第五章分析的是杜威演变中的想象力理论的连续性,即变中之“常”。笔者认为,无论杜威对想象力的理解如何转换,以下三个原则是他始终恪守的:第一,想象力根植于经验。第二,我们必须依据整体性原则(汉普蒂·邓普蒂原则)来理解想象力(以及经验)。第三,健全的想象力天然地具有一种付诸行动或表达的冲动。唯有行动或表达才标志着想象力的完成。是否导向行动也是想象力与幻想的分水岭。杜威自始至终都在反对幻想或虚构的东西,而主张想象或富于想象的东西。第六章探讨的是杜威想象力理论中偏弱的论点以及杜威的自我矫正。杜威的想象力理论极富建设性,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就笔者所知,其中有两个论点是偏弱的:第一,他早期在《心理学》(1887)一书中对想象力的三分法的论证非常之薄弱,难以令人信服。从最低层次到最高层次,杜威将想象力分为机械性的想象力、幻想和创造性的想象力。之后杜威就放弃了这个三分法(代之以想象力与幻想的二分法),这说明杜威本人也意识到了其中的问题。第二,杜威过度强调了想象力中的控制性因素。这主要源于他对幻想的排斥,认为幻想败坏了想象力的名声,极力想为想象力“去污名”。这就导致了他的矫枉过正。杜威认为,想象力必须具有目的性;它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它必须服务于某事。所幸,晚期杜威对“控制性”、“目的性”的坚持有所松动,为想象力的自由游戏保留了更多的空间。由杜威的想象力理论中第二个偏弱的论点引发的教学方法是即兴教学。

殷健,刘润泽,冯志伟[3](2018)在《面向翻译的术语研究:“中国学派”的实践特征和理论探索——冯志伟教授访谈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下,知识传播的"全球化"已然成为显着的时代标志,术语的跨语应用也随之成为新常态。这其中,术语翻译实践不可或缺。对于语言文化异质性鲜明且影响力势差显着的语言群落而言,尤其是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术语翻译不仅是知识传播的工具,更是构建话语体系与彰显文化身份的有效路径。历史上,在中国同西方世界的知识交互过程中,这样的术语翻译与传播实例不胜枚举。如今,立足国际视野,从中国本土实践出发,开展面向翻译的术语研究将始终是中国学术话语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课题。与此同时,面向翻译的术语研究也将成为拓展和深化国际术语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必要内容。而这方面的研究创新则有赖于不同地域或国别术语工作的实践基础,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2017年"面向翻译的术语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NUTerm 2017)正是充分体现了这样的特点。大会期间,我们就相关话题与本次国际研讨会的学术委员会主席冯志伟先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访谈。冯志伟先生基于中国术语工作及相关理论探索所取得的成就,倡导术语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的"中国学派",并指出中国的术语工作实践源远流长,这是"中国学派"得以建构的现实基础,而跨语性是贯穿其中的一个重要线索,也是"中国学派"的典型实践特征。与此同时,如何基于术语与翻译的实践同一性与学理互补性进行系统的理论探索,是"中国学派"得以立足的关键。

刘慧[4](2017)在《汉俄语术语翻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观点认为,术语翻译是围绕术语语义进行的。然而,通过深入观察术语的概念、名称、其所指客体之间的联系,论文作者认为,术语语义并不是影响翻译的唯一因素。与一般翻译活动相比,术语翻译特殊之处在于,其涉及因素较多。首先是语言层面,包括语音、语法、语义、语用等;其次是概念层面,包括术语的专业概念意义和定义等。术语翻译,还要考虑术语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原因和标准化组织对术语工作的要求等。术语具有“三位一体”性。术语语言表达符号、它的所指客体对象及其所指概念,上述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术语概念内容,并决定其定义,定义又影响着翻译。术语的“三位一体性”特征是所有术语工作的基础,也是术语相关概念产生的理据,研究术语翻译无法回避“三位一体性”。系统地认识术语翻译与标准化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译者更准确地翻译术语。术语译者应遵循基本流程。译者务必熟悉国际、原语及译语国家或地区的标准化组织制定的规则及其对于术语标准的要求等,且要遵循术语翻译工作的标准化途径,最后才是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术语翻译应该规范化,否则其结果不具备公信力。规范翻译术语,首先需区分已标准化了的术语和未经过标准化的术语。我们将翻译中的已标准化术语分为两类:完全规范术语和半规范术语。完全规范术语指的是,原语和译语中都已经经过标准化的术语。翻译中的半规范术语指的是,仅在原语或者译语中规范了的术语。术语构词主要根据形态和句法原则,俄语术语构成,主要遵循形态原则;而汉语则较多倚重句法原则。构词差异只是表层现象,深层次的原因是汉俄两国人民的普遍认知习惯差异和思维差异。思维差异体现出民族认知方式和特点不同。术语翻译是两种思维方式之间的切换交互,汉俄两种思维方式在术语构成中均有投射。人文社科术语的复杂性,主要源于其客体对象的复杂;人文社科术语的专业概念意义和普通语言意义难以区分。完善人文社科术语体系是积极应对文化殖民和文化霸权的有效途径。术语是思想的基石,可协助我们构建自身“文化话语权”体系,获得和其他文化平等对话的权力。因此,术语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倪璐璐[5](2017)在《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文中认为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以梳理翻译实践中“换译”相关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为起点,以换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切入点,以俄汉双向语料对比为参照点,归纳并解析翻译实践中大量存在的换译具体类型,以语料库和翻译实例为支撑点,运用多学科理论阐释换译理据。换译方法随翻译实践产生而产生,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本文通过整理“换译”相关文献,梳理“换译”称名流变,发现其应用领域广泛。对换译现象认识的不足必将影响翻译学科的发展,因而本文通过归纳换译现象,意欲探究换译本质,统计换译类型,以期模拟换译运行机制,阐释换译原因,以便系统性地研究换译。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换译研究概述,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概述俄苏及欧美一些学者对“换译”的研究情况,简述国内研究进展,肯定换译的地位和价值。随后从换译术语流变、类型理据和多学科等视角对换译研究进行简评,指出换译研究不足之处,预测换译发展趋势。第二章从换译称名流变得出“换译”这一术语,相较于其他术语更具科学性。紧接着从换译的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界定换译概念,加深对换译本质的理解。第三章解析换译类型,从形态入手将换译分为有形换译和无形换译,即从可视到现象、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流程,并结合具体实例分析论证。第四章为换译机制假说,借鉴思维认知科学成果及方法,尝试模拟换译运行过程和方式。第五章阐释换译理据,说明换译的语言学、思维学、文化学、哲学、美学等学科理据。本文尝试建立“现象-概念-类型-机制-理据”要素齐全、相对客观、自成体系的换译研究。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吸收历史上翻译家翻译方法的精华,明确了换译由翻译技巧上升为翻译方法是学科完善的标志,深化了对全译的理解,更促进了对翻译本质的认识。换译处于全译七法范畴中心,遵循全译求化机制,利于全译方法论的建设,直接补充应用翻译理论,间接促进翻译理论的完善。

闫宁,贺玢,王宝济,刘清水[6](2016)在《中国术语数据库研究进展与趋势分析》文中指出本文采用文献调研法,对术语及术语数据库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分析,梳理了中国术语数据库研究的基本概况,明确了该领域的学术成果及研究群体。在分析中国术语数据库研究进展基础上,对术语数据库的特性研究、标准化规范化研究和新技术应用研究3大热点进行了归纳总结。最后从国内拓展研究及国外优秀经验借鉴两部分对术语数据库的长远发展进行了探讨。

黄兵[7](2016)在《英语术语的汉语定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术语学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并于20世纪70年代从一个附属于其他学科的研究领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其学科理论不断趋于丰富和完善,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术语学研究呈现出思想和理论发展的多元化特点,内部出现了诸如计算术语学、社会术语学、文本术语学、术语学交际理论和社会认知术语学等新的研究方向。许多国家非常重视对术语学的研究,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至20世纪末已出现了奥地利维也纳术语学派、俄罗斯术语学派和捷克布拉格术语学派,加拿大魁北克术语学研究方向和北欧术语学研究方向等。我国术语学研究相对来讲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大致经历了国外术语学理论引介与评述和国内术语学理论的本土化研究阶段。从历时角度看,我国的术语学研究正沿着“引介”、“结合”与“创新”的路径发展。术语是专业领域内概念的符号指称,每个科学领域或学科专业都有自己的术语体系。术语存在的价值在于传播和交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跨语际传播和交流尤为重要。目前,汉语中除了本土已有的术语外,其余大部分术语主要从英语翻译引介而来。关于英语术语的引介研究主要涉及到术语翻译方法、翻译原则、术语翻译标准及译名规范化的研究。总的来讲,这些研究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及全面的协调性。虽然我国译名审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某些学科专业仍然存在术语定名不规范,甚至混乱的局面。本文着重解决当前英语术语汉语定名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包括术语误译、术语译名同实异名现象、异实同名现象、英语缩略术语汉语定名、英语术语汉语定名应遵循的标准及术语定名后的推广与应用等实践性问题。本文旨在解决英语术语汉语定名中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误译术语的定名问题。术语误译违背了术语的科学性原则,减少术语误译是当前术语工作的任务之一。英语术语汉语定名过程中,由于常常将实质上并不等价的英汉术语视为等价术语,或按照术语的字面意义进行概念转换,或者对术语所称谓的概念的理解错误或理解不透彻而造成术语误译。术语误译的种种情况可归结为对原术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把握不够,违背了术语学研究中概念先于术语的原则。针对术语误译现象,本文提出应在充分理解原术语所称谓的概念的基础上,更新旧译名,完善欠妥译名,纠正错误译名,使英语术语的汉语定名具有科学性,同时还应适当兼顾约定俗成原则。本文旨在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英语术语汉语定名的同实异名现象。术语(能指)与概念(所指)之间的单参照性关系决定了在一定的学科专业领域或某一特定学科的分支学科内术语具有单义性。然而,术语的单义性原理在术语实践中常常得不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尤其表现为表达同一概念的源语术语在译语中有多个译名形式存在的同实异名现象。造成英语术语汉语定名不统一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翻译主体作为理解者的认知水平、不同翻译方法的选取、概念特征的多维性以及地域差异引起的。减少术语定名的同实异名现象是术语标准化,也是外来术语定名规范化的任务之一。本文从确定正名与异名、加强学科之间的协调、加强地域之间的交流、协作以及不同标准术语定名工作和研究的协作四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减少英语术语汉语定名中存在的同实异名现象。本文旨在解决的第三个问题是英语术语汉语定名的异实同名现象。术语工作实践中存在的多义术语和同音异义术语违背了术语的单义性原则。英语多义术语和同音术语、称谓不同概念且形式不同的英语术语、以及英语中的相对同义术语在同一学科领域内定名为同一汉语术语是造成术语异实同名现象的主要原因。本文提出如下解决异实同名术语定名的策略:英语多义术语和同音术语定名应根据不同专业领域或学科范围表达的概念视具体情况而定,但在某一专业或学科领域内应根据汉语中表达的不同概念分别定名:表达不同概念且语言表达形式不同的英语术语在同一专业领域里应分别定名;英语相对同义术语应根据语义差异分别定名;正确把握术语元素的多义现象有助于术语的准确定名。本文旨在解决的第四个问题是英语缩略术语的汉语定名问题。相对来讲,英语缩略术语的表意性较为抽象,不利于术语的推广及其承载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如何在把握英语缩略术语的形式特点、语义内容及所表达的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汉语定名是我国目前术语工作的任务之一。本文分别针对由截干法、首字母缩略法和拼缀法构成的不同形式的英语缩略术语提出了不同的定名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定名的优选序列,即音义完美融合的定名>全义定名>形义定名/音义定名>全音定名>全形定名。在探讨如何解决英语术语汉语定名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后,本文着重从翻译学、语体学、语言学、美学和社会文化学几个视角阐述了英语术语汉语定名应遵循的标准。从翻译学来讲,英语术语的汉语定名应遵循极似标准,具体体现在内容、形式和风格三个层面;语体学方面,英语术语的汉语定名除了应遵循单义性、科学性外,还应遵循专业性、准确性、系统性和简明性标准;语言学方面,英语术语的汉语定名应用字规范、造字规范、充分发挥汉字的表意性,使定名具有理据性:美学上,英语术语的汉语定名应在准确反映概念内容的基础上具有听觉美、视觉美和意象美:社会文化学方面,英语术语的汉语定名应受政治、经济、宗教、以及汉民族的语言文化心理等语言外因素的制约。本文最后针对某些公共文化领域规范使用术语意识不强或滥用术语等现象,提出了应从加强政府部门的干预与主导职能、加大媒体的宣传与引导力度以及学术规范与辞书倡导三个方面来解决术语,尤其英语术语汉语定名推广运用的现实问题。本文的研究结论不是终结性的,而是开放性的。如何建立华语圈的术语关联,如何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加强术语管理,对外来术语作动态的记录和描述,以及如何加强译者术语能力的培养,减少术语定名的混乱现象,从而提高术语工作效率等都是今后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安锡培[8](2013)在《中国遗传学会大事记(2003-2012)》文中提出2003年10月10日-13日,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于2003年10月10日-13日在海口燕泰和平国际大酒店隆重召开。来自全国400多位遗传学专家学者出席了大会;海南省科协副主席黄俊中出席开幕式并讲话;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孙文在黄金海景大酒店接见并宴请了前来能参加会议的院士和资深专家。本次大会的召开,正值着名的:"DNA双螺旋分子结构"论文发表50周年及中国遗传学

李亚舒[9](2011)在《论海峡两岸名词术语一致化的发展与展望》文中指出科技名词术语是表达或限定专业概念的约定性语言符号,是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联系两岸学者的合作交流,扼要阐述了中国术语建设的新发展、新成就,并通过具体实例,说明两岸名词术语规范和统一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指出做好这一工作,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叶其松[10](2010)在《术语学核心术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任何学科的建立都离不开一套理论系统和可用于阐释相应理论的术语系统,它们是以少数核心术语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术语学”、“术语”、“术语集”、“术语系统”、“术语编纂”、“术语标准化”等正是建立术语学学科必不可少的核心术语。本文从上述术语出发,考察其在不同语言中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分析其所称谓的概念内容,揭示与其相关的术语学理论。论文注重比较上述术语与其他相关术语的关系:从术语学的独立学科地位出发,重新审视术语与词、术语编纂与词典编纂的关系;基于不同术语学派理论系统的特点,界定科学语言、专用语言、次语言,术语集、名称集、行业用语,标准化与规范化,标准化与整理、统一、协调等术语的范围;运用术语标准化的方法,辨别术语和名词的关系;透过术语所称谓概念的差异,指明区分术语和术语集的必要性等。因此,论文围绕上述核心术语,揭示概念内容,比较不同学派的理论差异,确定相关术语的关系并尽力划清它们之间的界限,这反过来为上述术语学术语的确定提供依据,为建立术语学术语系统奠定基础。

二、加林斯基先生访问全国科技名词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林斯基先生访问全国科技名词委(论文提纲范文)

(1)草根的力量:“互联网”(Internet)概念演进历程及其中国命运——互联网思想史的梳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互联网” (Internet) 概念的辨析:不成问题的问题
二、“互联网” (Internet) 概念演进历程
    (一) 酝酿阶段和阿帕网 (ARPANET) 立项阶段 (1972年之前) :网络的相关概念
    (二) 联网“internetting”项目阶段 (1972-1985年) :作为动词的互联网 (Internet)
    (三) 美国科学基金网络 (NSFNET) 阶段 (1985-1995年) :走出军事,走向全球,脱胎换骨
    (四) 现代互联网真正确立阶段 (1995年之后) :走出美国,去中心化成就互联网
三、大写“互联网” (Internet) 和小写“互联网” (internet)
四、异曲同工的案例:OSI与TCP/IP的协议大战
五、中国“互联网”与“因特网”命名争议和教训
六、“互联网” (Internet) 概念演进的教训与启示

(2)杜威论想象力及其培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一、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一)选题的由来
        (二)研究问题
        (三)概念界定与概念辨析
    二、文献综述
        (一)教育学及相关领域对想象力的已有研究
        (二)对杜威的想象力理论的已有研究
        (三)文献综述小结
    三、研究设计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假设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早期:从心理学的视角论想象力与教学
    一、心像、想象与形象思维
    二、想象力的中介功能:在感觉与概念之间
    三、想象力的三分法
    四、想象力与玩耍
    五、想象力与各学科的学习
    六、想象力与推理的心理过程
    七、实物教学与“心像”
第三章 中期:从逻辑学的视角论想象力与教学
    一、“戏剧式彩排”或慎思
    二、“戏剧式彩排”的故事结构性与讲故事作为一种教学方法
    三、想象力的预见性或目的性
    四、想象力作为探究中的理想性因素
    五、想象力源于冲动
第四章 晚期:从美学的视角论想象力与教学
    一、自然、经验与艺术
    二、审美经验的直接性
    三、“一个经验”或富于想象力的经验
    四、自然教育与杜威的创造观
第五章 演变中的杜威的想象力观念的连续性
    一、根植于经验
    二、整体性原则(汉普蒂·邓普蒂原则)
    三、想象力的完成须通过人的行动或表达的冲动发挥出来
第六章 杜威的想象力理论中偏弱的论点及杜威的自我矫正
    一、在《心理学》(1887)中对想象力的三分法
    二、过于强调想象力中的控制性因素
        (一)即兴与杜威教育哲学的内在契合性
        (二)即兴教学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汉俄语术语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Автореферат
摘要
绪论
第一章 术语翻译研究综述
    1.1 术语定名和术语规范化研究
    1.2 术语翻译研究的学科视角
    1.3 术语翻译研究的普遍视角
    1.4 俄罗斯相关问题研究概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术语翻译和术语的对象客体、概念及其符号
    2.1 术语的对象客体、概念和符号
        2.1.1 术语的对象客体
        2.1.2 术语的概念
        2.1.2.1 关于概念理论
        2.1.2.2 术语概念的定义
        2.1.2.3 术语的概念特征
        2.1.3 术语符号
        2.1.4 术语对象客体、概念、符号的对应关系类型
    2.2 术语学相关概念与术语翻译
        2.2.1 术语定义
        2.2.2 狭义术语和广义术语
        2.2.3 术语、专业词汇和普通词汇
        2.2.4 术语系统
        2.2.5 术语命名原则
        2.2.6 术语场
    2.3 术语的意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术语翻译与术语标准化
    3.1 术语翻译的特殊性
        3.1.1 术语的标准化
        3.1.2 术语翻译作为术语标准化的组成部分
    3.2 术语翻译标准化的框架
        3.2.1 术语学研究对术语翻译标准化的影响
        3.2.2 术语翻译原则
        3.2.2.1 术语翻译的一般原则
        3.2.2.2 术语翻译的美学原则
        3.2.3 术语标准化原则对术语翻译的影响
        3.2.3.1 国际术语标准化组织对术语翻译的要求和影响
        3.2.3.2 中国术语标准化工作原则
        3.2.3.3 俄罗斯术语标准化工作原则
    3.3 术语翻译规范化操作步骤
        3.3.1 术语规范翻译的基础
        3.3.2 已标准化的术语翻译
        3.3.3 未标准化术语的翻译
    3.4 术语翻译标准化的译者因素
        3.4.1 术语译者的主体性
        3.4.2 译者的术语能力
        3.4.3 术语译者的翻译能力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汉俄术语对比与翻译
    4.1 汉俄术语语法对比与翻译
        4.1.1 术语的基本语法特点
        4.1.2 术语词的构词分析
        4.1.3 术语词的构成模式对比与翻译
    4.2 汉俄术语中的思维方式对比与翻译
        4.2.1 个体性思维和整体性思维相互转换
        4.2.2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4.2.3 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
        4.2.4 理性思维与朴素辩证法思维
        4.2.5 解构与圆道
        4.2.6 思想的形而上和形而下特征
    4.3 汉俄术语翻译中的视域转换
        4.3.1 文化差异
        4.3.2 原语和译语上下文语境差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文社科术语范畴及其翻译
    5.1 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
    5.2 人文社科术语的特征与翻译
    5.3 人文社科术语的功能与文化软实力
    5.4 软实力、话语权与中华思想文化术语
    5.5“文化走出去”框架下的中华文化术语翻译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5)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Аннотация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目的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三、研究价值与意义
    四、研究重点与创新
第一章 换译研究述评
    第一节 换译研究综述
        一、国外换译研究概述
        二、国内换译研究简述
    第二节 换译研究简评
        一、换译视角研究简评
        二、换译研究不足之处
        三、换译研究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换译概念界定
    第一节 换译称名流变
        一、换译称名梳理
        二、换译称名溯源
        三、换译称名术语化
    第二节 换译内涵
        一、换译的特点
        二、换译的本质
        三、换译的定义
    第三节 换译外延
        一、换译的类型
        二、换译的目的
        三、换译的原则
        四、换译的领域
        五、换译的地位
        六、换译的联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换译类型解析
    第一节 有形换译
        一、单位换译
        二、标点换译
        三、形象换译
    第二节 无形换译
        一、词类换译
        二、语气换译
        三、语态换译
        四、视角换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换译机制假说
    第一节 显性换译机制
        一、概念替代机制
        二、意象替代机制
    第二节 隐性换译机制
        一、(语义→语形)+语用思维假说
        二、语用→语义→语形思维假说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换译理据阐释
    第一节 换译的语言学理据
        一、换译的语形理据
        二、换译的语义理据
        三、换译的语用理据
    第二节 换译之思维学理据
        一、双语思维同一性理据
        二、双语思维矛盾性理据
    第三节 换译的文化学理据
        一、换译的文化同质性理据
        二、换译的文化异质性理据
    第四节 换译的其他理据
        一、换译之哲学理据
        二、换译之美学理据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中国术语数据库研究进展与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术语数据库研究的基本概况
    1.1 术语数据库的学术文献
    1.2 术语数据库的研究群体
2 中国术语数据库的发展概述
    2.1 单机时代的术语数据库
    2.2 网络时代的术语数据库
    2.3 智能移动时代的术语数据库
3 中国术语数据库研究热点分析
    3.1 术语数据库的特性研究
    3.2 术语数据库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研究
    3.3 术语数据库新技术应用研究
4 中国术语数据库发展趋势分析
    4.1 国内专题术语数据库的拓展
    4.2 国外优秀术语数据库经验借鉴
5 结语

(7)英语术语的汉语定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2 研究对象、思路与方法
    1.3 研究创新与价值
    1.4 论文的总体结构
第二章 术语定名的研究历程
    2.1 术语的界定
    2.2 术语学的学科性质
        2.2.1 学科综合性
        2.2.2 术语学的研究内容
        2.2.3 术语学内部的研究方向
    2.3 国外术语学研究概述
        2.3.1 国外术语学发展史
        2.3.2 国外术语学派
    2.4 国内术语学研究
        2.4.1 国外术语学理论的引介与评述
        2.4.2 术语学理论的本土化研究
        2.4.3 面向翻译的术语研究概述
    2.5 我国术语译名审定的历史钩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误译术语的定名研究
    3.1 理论基础
        3.1.1 与术语定名相关的核心概念
        3.1.2 核心概念之间的关联
        3.1.3 概念之概念
    3.2 术语误译分析
        3.2.1 假等义术语
        3.2.2 误读造成的术语误译
        3.2.3 字面翻译造成的术语误译
    3.3 误译术语的定名
        3.3.1 更新旧术语译名
        3.3.2 完善翻译欠妥译名
        3.3.3 纠正错误译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同实异名术语的定名研究
    4.1 理论基础
    4.2 辞书、期刊中的术语同实异名现象
    4.3 术语同实异名现象溯源
        4.3.1 翻译主体
        4.3.2 翻译方法
        4.3.3 概念特征的多维性
        4.3.4 地域差异
    4.4 同实异名术语的定名
        4.4.1 确定正名与异名
        4.4.2 学科协调
        4.4.3 地域协作
        4.4.4 术语标准的协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异实同名术语的定名研究
    5.1 理论基础
    5.2 术语译名的异实同名现象
    5.3 异实同名术语的定名
        5.3.1 根据不同学科领域定名
        5.3.2 分离同一学科领域内的异实同名术语
        5.3.3 识别异实同名的术语元素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英语缩略术语的定名研究
    6.1 理论基础
    6.2 英语缩略术语的构成方式
        6.2.1 截干法
        6.2.2 首字母缩略法
        6.2.3 拼缀法
    6.3 英语缩略术语的特点
        6.3.1 形式的简洁性
        6.3.2 语义的多义性
        6.3.3 语用的广泛性
    6.4 英语缩略术语的汉语定名
        6.4.1 截干缩略术语的定名方法
        6.4.2 首字母缩略术语的定名方法
        6.4.3 拼缀缩略术语的定名方法
    6.5 缩略术语定名的优选序列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英语术语汉语定名的标准研究
    7.1 英语术语汉语定名的翻译标准
        7.1.1 从多元翻译标准到一元翻译标准
        7.1.2 术语翻译的“极似”标准
    7.2 英语术语汉语定名的专业标准
        7.2.1 专业性
        7.2.2 准确性
        7.2.3 系统性
        7.2.4 简洁性
    7.3 英语术语汉语定名的呈现标准
        7.3.1 定名的用字规范
        7.3.2 定名的造字规范
        7.3.3 定名的理据性
    7.4 英语术语汉语定名的美学标准
        7.4.1 定名的音韵美
        7.4.2 定名的形态美
        7.4.3 定名的意蕴美
    7.5 定名的社会文化学标准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英语术语汉语定名的推广与运用
    8.1 我国术语推广运用的现状
    8.2 术语规范使用的措施
        8.2.1 行政干预与主导
        8.2.2 媒体宣传与引导
        8.2.3 学术规范与辞书倡导
    8.3 字母词形式术语的使用规范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束语
    9.1 本文的主要观点
    9.2 本文的局限性与不足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中的图与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术语学核心术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论文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四、研究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五、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 术语学
    第一节 名称的由来
    第二节 术语学的学科地位问题
        一、“技艺说”或“活动说”
        二、“领域说”或“分支学科说”
        三、“独立学科说”
    第三节 术语学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萌芽阶段
        二、准备阶段
        三、提出阶段
        四、形成阶段
    第四节 术语学的性质与内容
        一、术语学的性质
        二、术语学的内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术语
    第一节 术语的定义
    第二节 术语的“逻各斯”方面
        一、客体
        二、概念
        三、定义
        四、客体、概念与术语间的对应关系
    第三节 术语的“列克西斯”方面
        一、术语与词
        二、术语与专名
    第四节 术语与名词
        一、问题的由来
        二、对二者的比较
        三、解决问题的办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术语集与术语系
    第一节 语言系统中的科学语言
        一、系统与语言系统概说
        二、科学语言在语言系统中的地位
        三、科学语言、专用语言和次语言
    第二节 术语集
        一、术语集与术语
        二、术语集与名称集
        三、术语集与行业用语
    第三节 术语系
        一、术语集、术语系和术语场
        二、分类、范畴和联系
    第四节 术语学术语的系统性
    本章小节
第四章 术语编纂
    第一节 术语编纂及其学科定位
        一、词典释义引发的争议
        二、术语编纂与词典学、术语学的关系
    第二节 依托术语学的术语编纂
        一、术语编纂的理论基础
        二、不同类型词典结构的比较分析
    第三节 术语词典的释义及其类型
        一、逻辑定义与词典释义
        二、术语词典的释义类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术语标准化
    第一节 标准化与标准概说
    第二节 相关术语辨析
        一、标准化与规范化
        二、标准化与整理、统一、协调
    第三节 术语标准编写的过程与步骤
        一、标准化过程
        二、术语标准的编写过程
        三、术语学家的作用
    第四节 术语标准的结构
        一、术语标准的总体结构
        二、术语标准的条目结构
        三、术语标准与术语词典的结构对比
    第五节 术语标准化与语言规划
        一、术语标准化、术语管理和术语规划
        二、术语标准化在语言规划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术语标准化与名词审定
    第六节 新术语的标准化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人名检索表
附录二:术语学术语叙词表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加林斯基先生访问全国科技名词委(论文参考文献)

  • [1]草根的力量:“互联网”(Internet)概念演进历程及其中国命运——互联网思想史的梳理[J]. 方兴东,钟祥铭,彭筱军.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9(08)
  • [2]杜威论想象力及其培育[D]. 梁君.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3]面向翻译的术语研究:“中国学派”的实践特征和理论探索——冯志伟教授访谈录[J]. 殷健,刘润泽,冯志伟. 中国翻译, 2018(03)
  • [4]汉俄语术语翻译研究[D]. 刘慧.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7(01)
  • [5]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D]. 倪璐璐. 黑龙江大学, 2017(05)
  • [6]中国术语数据库研究进展与趋势分析[J]. 闫宁,贺玢,王宝济,刘清水. 世界农业, 2016(12)
  • [7]英语术语的汉语定名研究[D]. 黄兵. 华中师范大学, 2016(12)
  • [8]中国遗传学会大事记(2003-2012)[A]. 安锡培. 中国遗传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09-2013), 2013
  • [9]论海峡两岸名词术语一致化的发展与展望[J]. 李亚舒. 译苑新谭, 2011(00)
  • [10]术语学核心术语研究[D]. 叶其松. 黑龙江大学, 2010(07)

标签:;  ;  ;  ;  ;  

加林斯基先生到访国家科技术语委员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