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与中国音乐学:杨引流先生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世纪与中国音乐学:杨引流先生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一、二十世纪与中国音乐学——纪念杨荫浏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赵玉卿,周永泽[1](2021)在《陈应时先生学术编年行述》文中研究说明陈应时先生为我国当代卓有成就的中国音乐史学家,他的研究涉及乐律学、音乐史学、琴学、中国传统音乐、中外音乐交流等多个领域,在敦煌乐谱、琴律理论、宫调体系等方面都有创建性的探索。文章以时间为序,梳理陈先生的学术成果,对其学术生涯进行编年,便于读者了解先生的学术成就,弘扬先生的学术精神,并以此表示对先生的深切怀念。

王楠[2](2021)在《曹安和生平与学术贡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郭威,陈猛,吴璨[3](2020)在《郭乃安年表(初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20年11月16日,出生于贵州贵阳,乳名"鼐安"。父亲郭怀西,生于1894年,贵州盘县人,当时为贵阳邮政局邮政员。母亲郑仲萱(生年不详),贵州盘县人,生于盘县书香之家。自幼随母亲郑仲萱习文,四五岁已可背诵一些诗文。1926年就读于当时贵阳知名的私立小学——正谊小学,始以"郭鼐安"为学名。

完颜振清[4](2020)在《三部《中国音乐美学史》着作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蔡仲德先生建立“中国音乐美学史”学科至今,中国音乐美学史学术成果丰硕,但随着新发现的考古文物以及交叉学科的视野等,过去看待“中国音乐美学史”学科中的一些问题到现在已经发生了改变。笔者针对中国音乐美学史专着这一领域去观察,发现除了影响力较广的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外,还有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美学》以及龚妮丽《中国音乐美学史》这两部专着,然而这三部着作的影响力却相差甚远。这样问题的存在,并不是意味着后两部专着毫无价值,而是因为一些非学术思想的问题。本文分为四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三位作者着作中的研究对象进行比较研究,如蔡仲德以表现为理论形态的音乐审美意识作为研究对象,修海林以音乐美的实践作为研究对象,他们在对于研究对象的选择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第二部分主要对三位作者着作中的理论体系进行比较研究,如蔡仲德“人本主义”的理论体系与修海林“乐本体”(音乐美的实践)的理论体系,蔡仲德的研究是一种形而上的理论研究,而修海林的研究是一种形而下的实践研究,龚妮丽的研究即在于结合前两位作者的研究进行思想融合与延续;第三部分主要对三位作者着作中的“三观”进行了比较研究,如蔡仲德“抑儒扬道”的历史观,是因其生活背景“五四运动”的影响。修海林跨学科的材料观受到他历史观与理论体系的影响,即“音乐美的实践”,因此在他的着作中研究依据除了最基本的纸质文献,还有甲骨、曲谱、音像、文物等;第四部分是笔者对于这三部着作进行的基本认识与评价,主要对写作特点与价值进行了判断。三部着作都具有叙事性的写作特点,在写作表达方式上表现出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方式。在它们的价值体现上,受到其作者社会身份、学术背景以及发言位置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所造成了差异,但将这三部着作放在一起比较研究之后,所得出的结论却并非与它们的影响力相符。中国音乐美学史学科的创立,开创了中国音乐美学研究的先河,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渊源使往来之学者流连忘返。笔者对于这三部着作进行比较研究之后,更深得其中之意蕴,但任何一本专着都不可能称之为完美无缺,在“中国音乐美学史”这门学科中,对于这三部专着只有互相结合、互相包容甚至是互相批判的去学习,才能使“中国音乐美学史”学科继续发展。如果我们当代学者只是一味的吹捧前人的研究,不能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那么中国音乐美学史这门学科就会停滞不前。

王晓南[5](2019)在《百年二胡音乐风格与文化身份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胡的音乐文化身份是一个不断变迁的身份,其在古代、近代、现代、后现代都存在明显差异。古代是依附于传统音乐乐种、地方音乐风格而存在;近代刘天华等开始了走向舞台音乐表演形式的文化身份塑造,这其中也包含着借用西方音乐表演形式保留自己音乐文化风格的探索;从新中国建立开始的现代中国二胡音乐,以刘文金为代表的音乐家也同样借用西方音乐的独奏形式,将西方浪漫主义音乐本土化,并融入二胡音乐传统风格,形成了50、60年代二胡音乐风格的民族文化认同;改革开放后,二胡音乐随着中国“四个现代化”的提出以及工业文明对中国文化艺术的浸染,二胡演奏交响化、二胡作品协奏曲的形式促成了大型民族乐队协奏的二胡音乐风格;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二胡艺术发展更加注重借鉴西方音乐艺术的优长,出现移植西方高难度乐曲、小提琴化演奏大为流行的特征,同时也出现了二胡演奏的声腔化、流行音乐化以及与歌手合作、与西洋交响乐团合作、与爵士乐队合作、与原生态土着音乐人合作、与外国作曲家特别创作合作等多样舞台表演形式。近10余年来,二胡演奏曲目和表演形式的丰富变化和大胆尝试,都在试图以新观念、新形式将二胡音乐进行更广泛的推广。从表面上看,这些二胡音乐十分丰富多彩,但从本质上观察近百年二胡艺术发展,则伴随二胡音乐繁荣发展的是一种内在的危机,即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方向到底在哪里一直困扰着中国二胡艺术的实践——这是一种音乐文化身份的认同危机。随着中国大国崛起、文化艺术领域的创新,我们对自我音乐文化身份的认同危机已逐渐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面对传统音乐传承的危机、传统音乐风格流派的断裂等重大问题,中国二胡音乐如何做出回应?百年二胡艺术发展留给中国音乐界的思考太多。本论文从全球多元文化视野的角度切入,通过对百年二胡音乐变迁和音乐文化风格变迁的考察,思考二胡音乐传统的主体性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索重建中国二胡音乐教育与音乐风格流派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温跃强[6](2019)在《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研究》文中认为陈洪作为我国近现代具有影响的音乐教育家,为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作为我国“新音乐”运动倡导者之一,他主张在立足自己的民族性的基础上,学习、借鉴西方先进音乐文化,进而创造富有中国时代精神的新音乐,创建中国民族乐派,最终实现中国音乐的伟大复兴。这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实践家,他立足学校音乐教育并关注参与社会音乐教育,他的音乐教育实践是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他编辑期刊、创作音乐作品、译介西方音乐等,他从事的这些音乐实践是服务于他从事的音乐教育实践的,从广义上讲,属于他从事的音乐教育实践的一部分。他不仅投身我国专业音乐教育和师范音乐教育,而且还参与并关注我国社会音乐教育。他的音乐教育实践经历了广东戏剧研究所时期(萌芽期)、私立广州音乐院时期(早期)、上海国立音专时期(中期)、南京国立音乐院和南京师范学院时期(晚期)。他的音乐理念产生自他的音乐教育实践,“音乐救国”“中庸之道”“实用主义”等教育理念基本上贯穿了他的音乐教育实践。他的每一阶段的音乐教育实践紧密结合时代的经济和政治,有其独特的特点。特别是在南京师范学院(1983年改名为南京师范大学)时期,他在高师音乐教育领域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了“师范性”“为师之道在于慈”“师德是教师的根本”“一切从实际出发”等高师音乐教育的理念,这些理念不仅促进了当时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且对当下我国的音乐教育仍有积极的影响。当代中国,音乐教育发展整体向何处去?就必须在深入考量当前形势和问题的同时,系统归纳和总结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变革和发展,了解并研究近现代音乐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有利于为我国当下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陈洪作为近现代音乐家之一,他的音乐教育实践和音乐教育理念值得后人去梳理和研究。研究他的音乐教育理念对当时我国的音乐事业有什么影响?研究他的音乐教育理念对当下我国音乐文化事业尤其是音乐教育事业有什么样的积极借鉴意义?从史学和教育学的视角,对他的音乐教育实践道路和音乐理念进行研究,有助于客观地评价陈洪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成就和地位,尤其是他倡导的立足民族性、借鉴西方形式的开创性音乐理念及“师范性”的音乐教育理念对当下我国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仍有着积极启示意义。从而更有利于我国音乐文化事业(包括音乐教育事业)的协调健康发展。

刘再生[7](2017)在《论“杨黄学派”史学思维的基本特征》文中认为楔子大约二十余年前,已有"杨黄学派"提法在京城学术圈流传,始作俑者无稽可考,有人或戏称为"杨黄家风"。无论如何,这一概念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在21世纪史学实践中是否经得住历史检验,发挥其史学指导作用,笔者提出浅陋之见,请同行学者、专家批评指正。杨荫浏(1899—1984)是民国年间横空出世的国乐大师和音乐史学泰斗。我在1980年5月参加"中国古代音乐史座谈会"期间,观摩甘肃省歌舞剧院演出大型民族

邵清纯[8](2017)在《阿炳与孙文明二胡音乐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胡,作为民族拉弦乐器中最富有韵味与气质的一种,不仅受到我国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国际的大舞台上,二胡也与西方乐器得到了充分的“沟通”,迸发出精彩的火花。从记载的资料来看,二胡发展的源头可上溯到唐朝的奚琴,经过一千多年的不断演变与派生,才到如今大家所熟悉的这种形制。在刘天华先生对二胡进行改进、变革,引入高等学府之前,它的主要任务是在大江南北的民间戏曲音乐、民歌中作为伴奏乐器使用的,并不作为独奏乐器呈现在听众面前。百年问,经过了几代二胡艺术家的奠基开创与传承建构,才使其登上中国乐坛。现如今,二胡作为中国民族音乐舞台上的一支奇葩方有走向世界乐坛之态势。阿炳的二胡音乐,自1950年被杨荫浏等人录音后,走出无锡,洒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听众耳中,掀起了强烈的“阿炳热潮”。在音乐学界,不少专家学者把他视为与“国乐大师”刘天华同等重要的音乐家,认为他们从“专业化”与“民间化”这两个不同的方面为二胡艺术树起了高高的两而旗帜,为二胡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现如今,阿炳去世已近七十年,“阿炳热”的现象却未减退,他的乐曲依然活跃在音乐教学与舞台表演中。然而,在阿炳之后,民间就很难再挖掘出如他般有杰出才能的音乐大师,直至孙文明的出现。他隐没于市井,刻苦·生,要不是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有如奇迹般的绽放出绚丽的光彩,就很有可能被彻底的淹没在茫茫的人海,无声无息,孙文明的出现无疑是中国音乐史学界的一大幸事。虽然他没有像阿炳那样在乐坛上享有盛誉,但在乐曲创作、二胡演奏、乐器革新等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仍是不可磨灭的,并且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与研究。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历史为序,对作为20世纪民间音乐家典范的阿炳与孙文明作出三个方面的比较,分别是对其生命贡献的比较、演奏技巧的比较以及传承与发展的比较,通过这三方面的比较研究予以他们新的再释。这既是对我们研究民族传统音乐大有裨益,更是今天我们纪念这两位国乐大师的本意所在。

韩露健[9](2016)在《中国大陆基督教音乐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督教作为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在传入中国之后,其文化和音乐也随之而来,在和中国文化融合了一千多年后,产生了许多新的事物,中国大陆基督教音乐就是其中的典型。今天的中国大陆,基督教的传播非常广泛且传播力度仍然在不断加大,与此相适应的表现是基督徒的数量迅速增加,教会音乐也越来越普及化,因此研究教会音乐的人也越来越多。本文将从中国大陆基督教音乐历史沿革、中国大陆基督教音乐的生存环境、中国大陆基督教音乐的存在方式、中国大陆基督教音乐的基本思想等方面入手,期望通过对中国大陆基督教音乐的现状进行进一步的理论总结和研究,从总体上分析中国大陆基督教音乐的来源、构成、存在方式、思想潮流等多方面的问题,深度把握中国大陆基督教音乐的现状、流变及发展动向,揭示基督教文化如何通过音乐来维系历史、融合改变,从而将中国大陆基督教音乐的现状尽量全面地呈现出来,进而对中国教会音乐的实践和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吕鹏[10](2014)在《现代中国音乐史着述研究》文中提出盛世治史,文化传统,自古迄今,薪火相接。中华史学,源远流长,正、野、杂、别,多样并存。然而,不管是什么史,归根结底都是人的历史、人的认识和人的记忆。正如恩格斯所说,“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不论是正史、野史还是杂史、别史,都是今人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来源。中国古代关于音乐的记载多附于各类史书之中。《尚书·尧典》中就记录有关音乐的事情。《史记·乐书》首开“乐志”体例先河,对后世各代史书影响颇深。将中国音乐整体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并借以现代史学眼光来着写音乐史是进入了20世纪以后的事情,尤其是20世纪20年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这30年的历史中,中国音乐通史的写作成为了最大的亮点。现发现第一部中国音乐史着作是叶伯和的《中国音乐史》(上卷,1922),随后郑觐文、许之衡、童斐、王光祈、朱谦之、缪天瑞、萧友梅、杨荫浏、罗伯夔、王易等人相继写出中国音乐通史、专门史及断代史的着作和文章。本文将研究目光投向现代时期的中国音乐通史兼及音乐专门史和断代史的着述,以叶伯和、郑觐文、许之衡、王光祈、童斐、杨荫浏等人的中国音乐史着述为研究对象,介绍这些着述的作者生平、基本信息、体例结构、思想观念、研究方法、内容材料和主要评价等,通过对这些着述的比较,论述现代中国音乐史着述的成就价值与问题反思,并试图回答研究现代中国音乐史着述的史学意义,以求为今时今日的中国音乐史学研究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本文主要分七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是论述问题的缘起、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和主要创新点等问题;第一章将相关的概念进行阐述并论述本题的研究现状;第二章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音乐史着述进行介绍和分析;第三章是对抗日战争前的中国音乐史着述研究介绍与分析;第四章主要对抗日战争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中国音乐史着述进行介绍和分析;第五章对现代中国现代音乐史着述的成就和价值进行论述;第六章主要论述现代中国音乐史着述存在的问题与反思;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提炼和总结。

二、二十世纪与中国音乐学——纪念杨荫浏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十世纪与中国音乐学——纪念杨荫浏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陈应时先生学术编年行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总 叙
二、学术编年
三、后 叙

(4)三部《中国音乐美学史》着作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三部《中国音乐美学史》着作中研究对象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蔡仲德着作中研究对象的基本认识
    第二节 修海林着作中研究对象的基本认识
    第三节 龚妮丽着作中研究对象的基本认识
    第四节 比较三部着作研究对象的“异”与“同”
第二章 三部《中国音乐美学史》着作中理论体系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蔡仲德着作中理论体系的基本认识
    第二节 修海林着作中理论体系的基本认识
    第三节 龚妮丽着作中理论体系的基本认识
    第四节 比较三部着作理论体系的“异”与“同”
第三章 三部《中国音乐美学史》“三观”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历史观的比较研究
    第二节 材料观的比较研究
    第三节 方法观的比较研究
    第四节 三部着作“三观”的比较
第四章 三部《中国音乐美学史》着作的基本认识与评价
    第一节 三部《中国音乐美学史》着作写作特点的认识与评价
    第二节 三部《中国音乐美学史》着作价值的认识与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百年二胡音乐风格与文化身份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视角与思路
    四、研究目的及意义
    五、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百年二胡音乐风格及其嬗变
    第一节 20世纪初期二胡音乐风格
        一、沿袭传统音乐载体的发展轨迹
        二、“西学东渐”背景下的发展轨迹
        三、民间到高校的身份转变
    第二节 20世纪中期二胡音乐风格的特殊性
        一、写实的民族主义风格
        二、本土意识下的“西体中用”风格
        三、“声腔化”的演绎风格
    第三节 新时期二胡音乐风格
        一、“体系化”二胡音乐风格
        二、传统音乐风格“边缘化”
        三、一种新的音乐风格
    第四节 21世纪二胡音乐风格
        一、“工业化创造”的表现
        二、西方作曲观念的影响
        三、技法借鉴与新技法开拓
第二章 百年二胡音乐文化身份的游离
    第一节 “全盘西化”表现
        一、意识形态的西化导向
        二、二胡音乐的拿来主义
    第二节 “中西融合”“兼收并蓄”表现
        一、三观争鸣的历史节点
        二、汇通中西的二胡音乐风格
    第三节 “国粹”里的民族话语
        一、追溯源于传统的二胡音乐身份
        二、传统音乐与二胡艺术的内在关联
第三章 百年二胡音乐风格文化身份的反思
    第一节 “寻求认同”观念
        一、“文化自卑”的历史踪迹
        二、当代音乐文化身份的危机
    第二节 “国粹主义”观念
        一、历史的追溯
        二、多维的理解
        三、观念的弊端
    第三节 “跨界融合”观念
        一、“跨界融合”的价值内核
        二、现实语境下中国音乐身份症候
        三、“新民乐”的理想境域
第四章 对二胡音乐风格文化身份重建的思考
    第一节 基于生态文明观念构建文化多样性
        一、“生态文明”对二胡音乐风格发展的要求
        二、“主体间性”对二胡音乐风格发展的启示
        三、传统音乐的内在结构力对二胡音乐风格发展的规定
    第二节 “教育传承”的理念
        一、音乐语言的文化身份认知
        二、“天人合一”和“演创合一”的认知
        三、“双轨并行”的教育机制
    第三节 确立音乐文化风格的主体立场
        一、目前音乐体系单边发展的现象分析
        二、中国音乐主体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三、强调中华文化属性意识观
        四、确立文化身份特质的必要性
结语
    一、对多元视角的再认识
    二、二胡音乐风格现实样态的身份危机
    三、强化二胡音乐风格的文化身份
附录:中国二胡源流研究综述
    一、二胡源流观点分析
    二、民国以前的二胡音乐原生状态
    三、二胡名称之来源
    四、二胡的称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
第一章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的萌芽期—求学时期与广东戏剧研究所时期
    第一节 求学时期
    第二节 留法归国
    第三节 新音乐思想
        一、新音乐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新音乐思想产生的哲学基础
        三、新音乐思想的观点
    第四节 新音乐运动
    小结
第二章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早期(广州音乐院时期)
    第一节 创办私立广州音乐院
        一、办学缘起
        二、办学目标
        三、课程计划和课程设置
        四、教师和学生
    第二节 重视音乐实践
    第三节 创办《广州音乐》
    第四节 重视音乐教育
    第五节 专着和译介
    第六节 音乐创作
    小结
第三章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的中期(上海国立音专时期)
    第一节 专注教学管理
    第二节 引进固定唱名法担任公共课教学
    第三节 创办音乐期刊
    第四节 编译音乐专着组建管弦乐队
    第五节 音乐创作
    第六节 培养的学生
    小结
第四章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晚期—南京国立音乐院与南京师范学院时期
    第一节 坚持音乐教育的师范性
        一、培养目标紧扣“师范性”
        二、学制制订围绕“师范性”
        三、教材建设凸显“师范性”
    第二节 重视社会音乐教育
    第三节 西方音乐的译介
        一、选题考究
        二、信达雅
        三、选译作品的革命性倾向
        四、关注音乐家的生活
    第四节 音乐创作
        一、讴歌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二、饱含深情的艺术歌曲
    小结
第五章 陈洪的音乐教育思想
    第一节 专业音乐教育思想
        一、教育救国
        二、中庸之道
    第二节 师范音乐教育思想
        一、坚持师范性
        二、师德是教师的根本
        三、为师之道在于慈
        四、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六章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的总结及当下意义
    第一节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的总结
    第二节 陈洪的“中庸”思想对当下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意义
    第三节 陈洪“师范性”理念对我国当下教育事业发展的意义
结论
附录一 陈洪创作的部分歌曲曲谱
附录二 陈洪履历表
附录三 后人对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的评价
参考文献
致谢

(7)论“杨黄学派”史学思维的基本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楔子
史学思维的辐射力及其特征
结语

(8)阿炳与孙文明二胡音乐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论域厘定
        1. 阿炳与孙文明
        2. 二胡音乐
    (三)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采访调查法
    (四) 文献叙事
        1. 阿炳文献述评
        2. 孙文明文献述评
一、生命贡献的比较
    (一) 生命经历的比较
        1. 阿炳生命历程
        2. 孙文明生命历程
        3. 比较后的判断
    (二) 艺术贡献的比较
        1. 阿炳艺术成就
        2. 孙文明艺术成就
        3. 比较后的评价
二、演奏技巧的比较
    (一) 《二泉映月》分析
        1. 音调来源、音乐标题与音乐内容
        2. 乐曲形式与创作特征
    (二) 《流波曲》分析
        1. 音调来源、音乐标题与音乐内容
        2. 乐曲形式与创作特征
    (三) 《二泉映月》与《流波曲》比较
        1. 内容表达
        2. 曲式结构
        3. 乐谱版本
        4. 乐器形制
    (四) 与其他二胡作品演奏技巧比较
        1. 阿炳二胡演奏技巧
        2. 孙文明二胡演奏技巧
        3. 比较后的评价
三、传承与发展的比较
    (一) 后人对阿炳二胡音乐的传承发展
    (二) 后人对孙文明二胡音乐的传承发展
    (三) 比较后的的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中国大陆基督教音乐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现状及主要文献
    (一) 国外学者的研究
    (二) 国内学者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五、文本表述方式 第一章 中国大陆基督教音乐的基本概念
一、何为中国大陆基督教音乐?
    (一) 基督教
    (二) 中国基督教
    (三) 基督教音乐
    (四) 中国大陆基督教音乐
二、几个通行的相关概念的解释
    (一) 犹太教
    (二) 天主教
    (三) 东正教
    (四) 新教
三、小结 第二章 中国大陆基督教音乐的历史沿革
一、历史沿革
    (一) 唐朝时期的初传
    (二) 元朝时期的再传
    (三) 明朝时期的三传
    (四) 清朝时期的四传
    (五) 民国时期的中国大陆基督教音乐
    (六) 建国以后的中国大陆基督教音乐
二、小结 第三章 中国大陆基督教音乐的分类
一、题材及体裁
    (一) 中国大陆基督教音乐的题材
    (二) 中国大陆基督教音乐的体裁
二、赞美诗
    (一) 外国传教士所编中文赞美诗
    (二) 《民众圣歌集》
    (三) 《普天颂赞》
    (四) 《赞美诗(新编)》
    (五) 少数民族语言赞美诗
    (六) 其他赞美诗
三、灵歌
    (一) 黑人灵歌
    (二) 书面灵歌
    (三) 即兴灵歌
四、圣乐
    (一) 正式礼仪音乐——弥撒曲
    (二) 普通敬礼音乐
    (三) 宗教音乐
五、合唱
    (一) 西方基督教合唱音乐
    (二) 中国基督教合唱音乐
六、民间圣歌
    (一) 民间音乐改编的圣歌
    (二) 流行音乐改编的圣歌
    (三) 基督教网络歌曲
七、小结 第四章 中国大陆基督教音乐的特征分析
一、调式调性及节拍
二、曲式结构
三、歌词分析
四、小结 第五章 中国大陆基督教音乐的演唱及演奏方式
一、演唱
    (一) 独唱
    (二) 领唱
    (三) 齐唱
    (四) 重唱和多声部合唱
    (五) 表演唱
二、演奏
    (一) 独奏
    (二) 伴奏
    (三) 合奏及齐奏
三、小结 第六章 中国大陆基督教音乐的基本文献
一、圣乐作品类
    (一) 大型圣乐作品简介
    (二) 赞美诗集简介
    (三) 其他作品
二、研究着作类
    (一) 关于基督教音乐宗教学等方向的研究
    (二) 关于基督教音乐的神学、神性的研究
    (三) 基督宗教音乐介绍
三、研究性论文
    (一)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中国大陆基督教音乐研究
    (二)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大陆基督教音乐研究
四、学术杂志
五、小结 第七章 中国大陆基督教音乐的创作与研究
一、基督教音乐创作者
    (一) 赵紫宸
    (二) 马革顺
    (三) 黄安伦
    (四) 其他基督教音乐创作者
二、基督教音乐研究者
    (一) 杨荫浏
    (二) 王神荫
    (三) 纪哲生
    (四) 其他基督教音乐研究者
三、小结 第八章 中国大陆基督教音乐的基本理论思想
一、20世纪之前的重要神学思想
    (一) 正统路德派神学思想
    (二) 天主教神学思想
    (三) 新教神学思想
二、20世纪之后的主要神学思想
    (一) 卡尔·巴思的神学思想
    (二) 美国的新教神学
    (三) 天主教神学的新的方向
三、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硕博论文
二、期刊文献
三、着作
四、赞美诗集 附录一:部分大陆地区无版、停版基督教音乐着述(封面) 附录二:《赞美诗(新编)》精选80首 谱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后记

(10)现代中国音乐史着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 问题缘起
    (二) 研究论域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点
一、概念阐释与研究叙事
    (一) 概念阐释
        1. 史学与史学史
        2. 音乐史学与音乐史学史
    (二) 研究叙事
        1. 宏观视野
        2. 微观视域
        3. 存在问题
二、“五四”时期的中国音乐史着述
    (一) 叶伯和与《中国音乐史》
        1. 其人其事
        2. 《中国音乐史》
    (二) 郑觐文与《中国音乐史》
        1. 其人其事
        2. 《中国音乐史》
    (三) 其它音乐史着述
        1. 着作
        2. 文章
    (四) 小结
三、抗战前后的中国音乐史着述(上)
    (一) 许之衡与《中国音乐小史》
        1. 其人其事
        2. 《中国音乐小史》
    (二) 缪天瑞与《中国音乐史话》
        1. 其人其事
        2. 《中国音乐史话》
    (三) 王光祈与《中国音乐史》
        1. 其人其事
        2. 《中国音乐史》
    (四) 田边尚雄与《中国音乐史》
        1. 其人其事
        2. 《中国音乐史》
    (五) 其他音乐史着述
        1. 着作
        2. 文章
    (六) 小结
四、抗战前后的中国音乐史着述(下)
    (一) 萧友梅与《旧乐沿革》
        1. 其人其事
        2. 《旧乐沿革》
    (二) 杨荫浏与《中国音乐史纲》
        1. 其人其事
        2. 《中国音乐史纲》
    (三) 其他中国音乐史着述
        1. 着作
        2. 文章
    (四) 小结
五、现代中国音乐史着述成就与价值
    (一) 现代中国音乐史着述的成就
        1. 拓展研究论域
        2. 奠定研究基础
        3. 收获研究成果
        4. 积累研究经验
        5. 丰富研究方法
    (二) 现代中国音乐史着述的价值
        1. 文化创造价值
        2. 史学研究价值
        3. 史学传承价值
        4. 历史传播价值
六、现代中国音乐史着述问题与反思
    (一) 存在问题
        1. 重宫廷音乐,轻民间音乐
        2. 重文献记载,轻音乐实践
        3. 重汉族音乐,轻少数民族音乐
        4. 重古代音乐,轻近现代音乐
        5. 研究音乐史的方法单一
    (二) 现实反思
        1. 在中西碰撞中融合
        2. 在古今转换中交汇
        3. 在雅俗并存中取舍
        4. 在音政互通中对映
结论
    (一) 现代中国音乐史着述的理论贡献
    (二) 现代中国音乐史着述的研究缺憾
    (三) 现代中国音乐史着述的史学意义
    (四) 重写音乐史:一个与本文相关的话题
    (五) 结束语:自我检讨与向历史致敬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二十世纪与中国音乐学——纪念杨荫浏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陈应时先生学术编年行述[J]. 赵玉卿,周永泽. 音乐文化研究, 2021(03)
  • [2]曹安和生平与学术贡献[D]. 王楠.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3]郭乃安年表(初编)[J]. 郭威,陈猛,吴璨. 中国音乐学, 2020(04)
  • [4]三部《中国音乐美学史》着作的比较研究[D]. 完颜振清.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5]百年二胡音乐风格与文化身份考察[D]. 王晓南.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6]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研究[D]. 温跃强.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7]论“杨黄学派”史学思维的基本特征[J]. 刘再生. 音乐研究, 2017(05)
  • [8]阿炳与孙文明二胡音乐比较研究[D]. 邵清纯. 浙江师范大学, 2017(07)
  • [9]中国大陆基督教音乐现状研究[D]. 韩露健.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10]现代中国音乐史着述研究[D]. 吕鹏. 浙江师范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20世纪与中国音乐学:杨引流先生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