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音节词重叠类型的功能解释

双音节词重叠类型的功能解释

一、双音节词重叠类型的功能解释(论文文献综述)

雷敏[1](2021)在《同素近义单双音节程度副词习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郭会会[2](2021)在《汉语、普什图语构词法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练斐[3](2021)在《德语词汇长度的共时特征与历时演化》文中指出语言是一个由多种单位构成的复杂系统,语音、词汇、句法等子系统各司其职。语言同时是一个动态、开放的协同系统,各种语言属性互相影响。语言本身及其属性都会受语内及语外因素影响而逐步发生演化。在语言系统中,词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无论在听觉层面还是视觉层面,长度都是词汇最基础也最显着的属性之一。词汇长度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语言单位的复杂性,呈现文本的整体特征,词长的变化还会引起其他语言属性发生改变,进而带来语言的整体演化。词长因其特殊性,得到了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交际学、信息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关注。特别是计量语言学,将词长视为研究语言整体特性的关键切入点,相关研究层见叠出。计量语言学研究主张以大规模真实语言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学定量方法,以揭示人类语言的普遍特性、自适应机制、演化规律及其动因。现有词长计量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仍存在以下局限:首先,就研究工具而言,大部分研究对词汇定义的探讨有限,在选择词长测量单位时一般基于前人研究或个人经验,故存在测量方法不统一的情况,尚无研究对比不同测量方法对结果造成的影响;其次,在语料特征方面,目前考察的文本类型较为单一,以文学、书信为主,多数研究选用的语料规模较小,缺少系统的跨文体分析;再者,从研究维度上看,现有研究多从共时角度出发,且文章大多重数据而轻分析,鲜有基于统一、大量、真实语料的多维度历时考察。基于上述背景,本文聚焦17-19世纪德语词汇长度的共时跨文体特征及历时演化趋势,采用计量方法从平均词汇长度、词长分布特征、文本内部词长走势、词长与其他语言属性的关系等方面展开系统研究分析,尝试回答以下问题:1)在共时层面,不同文体的德语词汇长度具有哪些共性与差异?哪些因素造成了这些跨文体特征?2)在历时层面,1600年至1899年间,不同文体的德语词汇长度分别呈现怎样的演化趋势?其演化动因是什么?本研究语料选自德语文本历时语料库(Deutsches Textarchiv,简称DTA),涵盖四个文体类型,总词次约2000万。在开展主体实证研究之前,本文充分探讨词汇定义,据此设计实验方案,并利用DTA语料库中的“报刊”文体语料展开前测。结果表明,音节是最适合书面德语的词长测量单位。鉴于德语屈折变化丰富,词汇的形符、类符、词形、词目拥有各异的语言学意义,在具体研究时应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词汇形态作为测算对象。本研究在对DTA语料库“文学”“应用文”“学术”三类文体300年间的360篇语料进行跨文体、跨时段、多维度分析后,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在共时层面上,不同文体的词汇长度特征既有个性,又显共性。语料的差异性集中体现于整体的词长特征:无论是全文平均词长,还是各词类的平均长度,抑或多音节词的占比,同时期语料均呈现出“学术>应用文>文学”的特点。造成跨文体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各文体不同的写作目的和语言使用偏好。三类文体语料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各文本的词汇长度分布特征非常相似,基于词形形符得到的分布数据可用统一数学模型(单位移超泊松分布)描述。第二,词汇长度与词汇使用频率存在相关性,“词长越短使用频率越高”的特点符合幂律函数=。上述两点均为“省力原则”在德语中的体现。第三,在一篇文本内部,词汇长度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这与写作策略及篇章信息结构相关,受到人类认知特点影响。2)从历时维度看,德语词汇长度在17-19世纪间整体呈增长趋势。具体而言,“学术”语料的词长历时增速最快,“应用文”次之,而“文学”语言的演化速率较为平缓。这主要是因为学术文本和应用文对语言表达的精准度要求更高,且为了满足新的表达需求常使用复合、派生等构词法创造新词,而这往往会令词汇长度增加。其次,不同词类的演化特征不尽相同。名词、形容词、动词的增速最快,说明上述词类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此外,词长分布模型的参数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文体的历时演化特征。整体而言,语言是一个自适应动态系统,词汇长度的演化过程受到社会、文化、认知、交际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本研究首次从共时和历时两个方面系统考察了德语词汇长度的跨文体特征与演化规律,在思路方法、研究语料、研究视角等方面均有创新。在思路方法层面,本文重视“词”的概念探讨,以理论指导实践,基于先导研究结果优化主体研究设计,并找到了最适合书面德语的词长测量单位,有助于改变目前词长测量单位不统一、结果难对比的研究现状。从研究语料上看,本文突破目前时间维度、文体类型单一的局限性,在选择语料时兼顾同质性与异质性,系统考察边界条件对结果的影响。不仅验证了计量语言学的定律与假设,还佐证并拓展了文体学、历史语言学、语言类型学的相关观点。在研究视角方面,本文构建起多维的词长研究范式,以共时研究为横轴、历时研究为纵轴,结合语法、认知、社会、文化因素展开多维分析,并与现有研究充分对话,展开跨语言比较。既深化了对德语词汇文体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的了解,也为人类语言共性探究提供了实证基础。

叶园园[4](2021)在《巴基斯坦初级汉语词汇学习问题分析 ——以旁遮普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巴两国是全天候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3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问巴基斯坦时提出了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目前巴基斯坦拥有大量的中巴合作企业和合作项目,它们需要大量的汉语本地人才,当地的学生也非常愿意学习汉语。本文主要分析了巴基斯坦学生初级汉语词汇学习问题。本篇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为词汇问题分析调查准备,第三章为词汇使用问题研究,第四章为针对词汇问题提出的词汇教学建议,第五章为针对词汇学习问题提出的学习建议,第六章为总结。词汇学习问题可划分为添加、省略、代替、错位、泛化五方面,不同词类的使用问题在这五方面均有体现,添加中主要为不同疑问代词或语气词的叠加使用,省略中主要是“了”和“个”的省略,代替中主要为名词的代替错误,错位中主要为时间和地点状语的使用,泛化主要为动词“是”和量词“个”的使用。对于上述问题,笔者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教学建议和学习建议。教学建议为虚词讲解与语法讲解相结合;实词词汇教学应与句子教学相结合;教师应把握重难点词汇讲解;把握词性,牢记短语结构和固定搭配;加强特殊词类的教学;把握课中媒介语的使用;为学生创造优良的上课环境。学习建议为学生应大胆运用替换,及时检查纠正;扩大思维,运用多种学习策略;分阶段设置学习目标,逐步掌握词汇。

林松[5](2021)在《两汉汉语复合词构词法研究》文中指出构词法本质上是研究词语构成所涉的语素关系规律或规则。因此,构词法实际上是研究既有词语内部语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语素如何构成词及语素构词规律的方法。多数学者在阐述现代汉语复合词构词法时,将偏正、联合、主谓、述宾和述补五种构词基本方式予以列明。两汉时期的复合词构词法则呈现出自己的特点。本文以西汉的《史记·本纪》《盐铁论》,东汉的《论衡》《潜夫论》四部着作为基本语料,在对语料的复合词从语义、构词方式等多个角度进行细致、充分描写的基础上,对两汉时期的汉语复合词构词法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和深入的分析,从而梳理出汉语复合词构词法在这一时期的全貌,总结两汉时期汉语复合词在语义、结构上的特点,同时采用共时与历时的比较研究,将两汉时期的复合词与相近时期部分着作中的复合词的构词方式和特点作比较,分析其发展的规律及动因。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首先,至汉代,联合式构词法已成为汉语构词法中最能产的构词方法,大有取代偏正式构词法首要地位的趋势。同时,联合式复合词中同素异序复合词的数量有所变化。从字序上看,语料中有同素异序现象,但较之先秦数量已经开始减少,这说明随着汉语词汇的发展,很多词己基本定型,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汉语词汇的稳定性。虽然同素异序复合词数量在减少,但其在现代汉语中也还存在。关于造成这一现象的要素,学者们认为其主要包括语音、认知习惯(如汉语中对长幼、尊卑先后顺序的固化认知或喜好)、时间及空间的自发顺位(如时间表达遵循前后、古今顺序,空间表达习惯左右等)。其次,较之先秦,两汉时期的偏正式复合词的数量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但与学者们的“偏正式方式主要构成名词,没有构成形容词”这一观点有异,本文研究所涉四部语料,偏正式形容词均在各书出现,虽然数量极少,但从数量占比角度,其与前述学者研究的先秦时期的数量占比有所增长,有一定的发展。此外,四部语料相关的偏正复合词中尚有少量的数词和副词。此外,自西汉到东汉,偏正式复合词的构词形式有了明显的发展,也是复合词中构词形式最丰富的一类。另外,在本文的论述中,主谓式与动宾式复合词在所选语料中数量较少,构词方式在两汉时期也没有大的变化,且动宾式复合词中的动词,大多不带宾语,故推断两汉时期的动宾式复合词词汇化程度不高,其发展也并不成熟。最后,本文所涉附加式复合词,从数量及构成上看,变化不大。但是细细考察,发现词缀的数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如名词性词缀“者”,否定词性的词缀“无”等等,此外,附加式复合词构词方式稳定。董秀芳认为这是句法结构词汇化的一个后果,即句法结构的词汇化造成了词缀的增加。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一)在研究方法上,一方面在历时研究的语料选择上,以两汉四部语料为核心,前引西汉前两部语料,后接魏晋两部语料,通过历时比较,对系统研究两汉复合词构词法的发展轨迹和规律有一定的价值;另一方面,结合数据统计和定量分析,在构建较为科学合理的复合词判定标准前提下,对四部语料中的复合词做了穷尽性数据统计,并以百分比的形式做了对比,实现了对两汉四部语料复合词构词的定量分析;(二)在研究视角上,除却传统复合词构词方法比较外,重视复合词构词、构词方式对语素义的影响。对所选语料所涉例证大部分复合词语义进行了诠释和界定,对复合词构词结构、方法可能影响词素语义及构词导致原来语素义变化的现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揭示,并基于此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三)在研究内容领域,如前所述所选语料及借助语料的历时比较研究,其主要关注复合词构词方式的数据分析和定量分析,对联合式构词法、偏正式构词法等构词方法所涉数据进行横向对比且分不同时期进行纵向比较,得出了联合式构词法在两汉时期已成为汉语构词法中高产能的构词方法这一结论;(四)展现了汉语复合词在两汉时期各种构词方式的发展及其演变。

施乐琪[6](2021)在《山西晋城市方言参考语法》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山西晋城市方言的语法,具有参考语法特点。本文依据参考语法的描写性、分析性原则,对晋城市方言语法进行全面、细致、系统的研究。全文一共分为十二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先对参考语法进行了概述,然后说明目前已有的参考语法研究成果、山西方言研究成果和晋城市方言研究成果,最后介绍晋城市方言的基本概况。第二章描写晋城市方言的声母、韵母、声调系统,并对晋城市方言的儿化系统和连调系统进行归纳与描写。第三章讨论晋城市方言的词类、构词法、构形法,重点关注附加式和重叠式在构词、构形方面的区别,并首次对方言的重叠生成过程进行了分析。第四章讨论晋城市方言的代词系统,主要研究方言里极富特色的人称代词和指示词。三身代词在主宾语位置和领属位置上的用法极具方言特点,存在叠加使用现象;指示词有多种读音,也存在叠加使用现象,并在不同程度上语法化为方言中的结构助词。第五章考察晋城市方言的名词性短语,对方言里所有的名词性短语结构进行描写,并深入研究定语领属结构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三种:领属标记结构、并置结构和含三身代词结构,进一步排列出领属结构中的多项等级序列。第六章考察晋城市方言的谓词性短语,对方言里所有的谓词性短语结构进行描写,系统研究具有方言特点的框式状语、中补短语、介词短语。第七章讨论晋城市方言的简单句,先介绍完整句与非完整句的基本结构,然后描写十三类句式结构,重点分析富有方言特色的“动”字句和“得”字句。第八章讨论晋城市方言的复杂句、复合句,先描写方言中的复杂句,然后系统分析方言中复合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类型。第九章讨论晋城市方言的句类与语气,分别描写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和疑问句,并从语义角度对晋城市方言的疑问句进行重新分类,同时关注与各个句类密切相关的句末语气词。第十章关注晋城市方言的体系统和时系统,总结出方言里的体标记和时标记,并通过体、时标记在同一句中的共现现象证明晋城市方言体、时相分,最后罗列句末体标记、时标记、语气词三者连用的所有可能。第十一章从句法、语义功能描写晋城市方言的话题标记,并总结话题标记的发展过程。第十二章是本文的结语部分,重点回顾具有方言代表性的语法特点,并说明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李丹丹[7](2021)在《“否+A+否+B”四字格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考察现代汉语中“否+A+否+B”格式,包括“无A无B”“不A不B”“非A非B”“没A没B”四个格式。本文对四个格式内部的语法关系、语义关系和表量类型进行了细致分析,并通过比较得出四个格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梳理前人研究的重要成果,并阐述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等情况。第二部分为正文,包括第二到六章,介绍了“无A无B”“不A不B”“非A非B”“没A没B”四个格式的语料提取过程,描写了每个格式内部的语法性质、语义关系和表量类型,并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对四个格式进行了对比研究,得出了四个格式在语法性质、语义关系和表量类型方面的异同。研究发现,关于格式的语法性质,就格式内部的语法性质来看,“无A无B”“非A非B”“没A没B”均以“体词性成分+体词性成分”为主,“不A不B”以“动词性成分+动词性成分”为主;就“否A”与“否B”前后两项的语法关系来看,四种格式均以并列关系为主;关于格式的语义关系,四个格式内A与B的语义关系均以类义关系为主;关于格式的表量类型,四个格式均以范围或层级增量为主。第三部分为结语,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及价值,并反思了本文研究的不足。

张银婷[8](2021)在《湖北阳新方言词缀研究》文中提出阳新处在“吴头楚尾”的地带,语言归属于赣方言中的大通片。由于阳新地区地处丘陵地带,交通不便,且经济相对落后,因而保留大量古语成分,地方特色十分明显,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湖北阳新方言词缀为研究对象,在通过田野调查获取第一手语料的基础上,采用归纳描写法、对比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多种方法,首次对湖北阳新方言的词缀系统进行全面、细致地描写和分析,力图从多个层面对阳新方言的词缀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丰富阳新方言的研究成果。本文一共由三个大的部分组成,即绪论、正文、结语,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绪论部分一共包括三个小节,主要介绍阳新县及阳新方言概况、词缀研究概况和交代本文的研究情况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文章的正文共有五章,前三章通过田野调查获得的语料,经过整理归纳和分析,全面描写湖北阳新方言的前缀、后缀以及中缀;第四章分析阳新方言词缀的功能及其产生机制;第五章是运用“语言类型学”的理论,对比阳新方言词缀与赣方言其他片区的词缀、英语的词缀,并且采用戴庆厦的“分析性语言”的理论来进一步深入分析,从而挖掘出阳新方言词缀的“分析性语言”的特点。结语部分先总结湖北阳新方言的词缀的特点,然后指出文章今后想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本文的创新之处共三点:(一)语料创新,阳新方言属于赣方言中的大通片,目前关于全面研究此小片词缀的成果尚未见到,文章前三章在全面描写阳新方言词缀时,涉及的语料除一小部分参考相关文献外,其他部分全部由笔者通过田野调查所获得,充分利用笔者母语人的优势,语料十分鲜活,最大程度上还原阳新地区的语言使用现状,在语料上有一定的创新性。(二)本文在研究思路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在以往的词缀研究中,大多只是描写词缀的分类,与普通话的对比、分析词缀的功能。本文在研究湖北阳新方言词缀时,除了详细描写其词缀系统外,还在“语言类型学”理论指导下,运用戴庆厦的“分析性语言”研究眼光来研究阳新方言词缀,对比分析阳新方言与赣方言其他片区、英语两个部分的词缀,分析阳新方言词缀的类型学特征。(三)挖掘出阳新方言词缀的特点,包括词缀的数量非常丰富,且其中有些词缀在构词上具有独特性,以词缀“老”为例,它可以构成昵称孙子的“老孙”、专门称呼家里兄弟姐妹配偶父亲的“老伯”;再比如还有附着在形容词重叠式后的词缀“形”等;阳新方言词缀受“分析性语言”特征的制约。

刘子繁[9](2021)在《基于新HSK词汇大纲的单双音节同素同义副词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汉语词汇以双音节词为主,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也将双音节的同义词辨析作为教学的重点,许多同义的单音节词被教材所忽略,这使得学生无法理解单音节词与含有相同语素的双音节词之间的使用差异,从而导致偏误的产生。汉语副词具有意义半实半虚的特点,因此学生学习含有同一语素的单双音节同义副词相对较难。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以新HSK词汇大纲为基本依据,所以本文以新HSK词汇大纲中的单双音节同素同义副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本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四章及结语六个部分。绪论部分归纳总结了单双音节同素同义副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论述了选题的价值,并且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以及将采用的研究方法。正文共包括四个部分:第一章对单双音节同素同义副词的定义进行概括,根据该类词语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类型划分,概括出单音节副词与同素同义的双音节副词的使用差异,并且从异语素语义的存留、汉语的韵律结构、汉民族的审美心理三个角度分析汉语单双音节同素同义副词使用差异的产生原因;第二章笔者根据搜集到的语料以及汉语单双音节副词的语法差异进行问卷设计,分析调查问卷所得出的数据,了解留学生习得单双音节同素同义副词的习得情况;第三章结合问卷调查得出的数据以及搜集到的偏误语料分析留学生习得单双音节同素同义副词时产生的主要偏误类型,从语内、语际、教材及工具书以及学习策略四个方面分析了偏误来源;第四章依据偏误来源从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希望能为对外汉语副词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最后的结语部分总结了本文的内容并提出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陈城[10](2021)在《凤冈方言词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贵州省凤冈县方言词汇为研究对象,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制的《汉语方言词语调查条目表》为标准,对凤冈方言词汇进行实地调查,整理出了凤冈方言词汇表。在词汇表的基础上,从共时角度将凤冈方言与普通话进行比较,以展现凤冈方言词汇特点;从历时角度对凤冈方言的古代汉语词汇与近代汉语词汇进行了考察,以揭示凤冈方言与古汉语的继承关系;接着本文讨论了凤冈方言的两种特殊构词结构:重叠式与四字格,以凸显凤冈方言的特色构词;最后,我们分析了凤冈方言的称谓词。全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凤冈县概况;交代方言归属与研究现状;说明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及语料来源。第一章是凤冈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异比较。此部分内容主要以邢向东、董绍克等学者的方言词汇比较理论为基础,对凤冈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进行词形与词义的比较,词形方面主要从音节数量差异、构词语素差异、造词理据差异三方面进行分析,词义方面从词汇意义与语法意义进行比较。第二章借助《说文解字》、《广韵》、《集韵》《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字书、词典以及相关古文献资料,从历时角度分析凤冈方言的古汉语词汇与近代汉语词汇。第三章分析了凤冈方言的重叠式与四字格。着重探讨了重叠式名词与ABB式形容词重叠,并对四字格的结构、语义构成方式及修辞特点进行分析。第四章探讨了凤冈方言的的亲属称谓词与社会称谓词。整理出了凤冈方言亲属称谓系统,分析了亲属称谓的相关特点,最后列举了具有方言特色的社会称谓词。结语部分对全文基本结论进行了总结,并对本文的不足之处进行了说明。

二、双音节词重叠类型的功能解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音节词重叠类型的功能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3)德语词汇长度的共时特征与历时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1 绪论
    1.1 词长研究述评
        1.1.1 多学科词长研究
        1.1.2 词长计量研究
        1.1.3 德语词长计量研究
        1.1.4 现有研究评述
    1.2 研究目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1.3 论文结构
2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2.1 理论基础
        2.1.1 词的界定
        2.1.2 词长分布定律
        2.1.3 词长-词频协同定律
        2.1.4 门策拉-阿尔特曼定律
    2.2 研究语料
        2.2.1 德语简史
        2.2.2 语料来源及预处理说明
        2.2.3 语料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2.3 计量指标与统计方法
        2.3.1 词长测量单位
        2.3.2 词长类型
        2.3.3 软件与程序
3 德语词长测量方式的差异性分析
    3.1 测量单位对词长测量结果的影响
        3.1.1 基于字母数的词长测量结果
        3.1.2 基于字位数的词长测量结果
        3.1.3 基于音节数的词长测量结果
        3.1.4 结果对比及相关性探究
    3.2 词形变化对词汇长度的影响
        3.2.1 基于词形形符和词目形符的测量结果
        3.2.2 基于词形类符和词目类符的测量结果
        3.2.3 结果对比与成因探究
    3.3 小结与讨论
4 德语词长特征的跨文体共时考察
    4.1 平均词长的跨文体共时对比
    4.2 词类平均词长的跨文体共时对比
    4.3 词长分布的跨文体共时对比
        4.3.1 动态词长分布
        4.3.2 静态词长分布
    4.4 词长与词频关系的跨文体共时对比
    4.5 文本内部词长特征的跨文体对比
    4.6 小结与讨论
5 德语词长演化的跨文体历时考察
    5.1 平均词长的跨文体历时对比
    5.2 词类平均词长的跨文体历时对比
    5.3 词长分布的跨文体历时对比
    5.4 小结与讨论
6 结语
    6.1 研究概述
    6.2 研究结果
    6.3 创新、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主要术语德汉对照表
附录2 超长词列表(选)
作者简历

(4)巴基斯坦初级汉语词汇学习问题分析 ——以旁遮普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巴基斯坦初级汉语词汇学习问题调查准备和实施
    2.1 研究理论介绍
        2.1.1 对比分析理论
        2.1.2 话语分析理论
    2.2 调查对象介绍
    2.3 《HSK标准教程1》介绍
    2.4 问卷调查设计
    2.5 调查实施
第三章 词汇使用问题分析
    3.1 《HSK标准教程1》词汇分析
    3.2 词汇学习问题具体分析
        3.2.1 添加
        3.2.2 省略
        3.2.3 代替
        3.2.4 错位
        3.2.5 泛化
    3.3 词汇学习问题产生原因
        3.3.1 汉语词汇系统的复杂性
        3.3.2 已知语言的影响
        3.3.3 媒介语的影响
        3.3.4 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3.3.5 教师教学方法不当
第四章 针对巴基斯坦初级汉语词汇学习问题的教学建议
    4.1 教师教授初级汉语词汇教学建议
        4.1.1 虚词词汇讲解与语法讲解相结合
        4.1.2 实词词汇教学与句子教学相结合
        4.1.3 把握重难点词汇的讲解
        4.1.4 谨记词性,牢记短语结构和固定搭配
        4.1.5 牢记特殊词类的使用
    4.2 教师掌控初级汉语课堂建议
        4.2.1 把握使用媒介语尺寸
        4.2.2 优化上课环境,把握课堂节奏,调节课堂气氛
第五章 针对巴基斯坦初级汉语词汇学习问题的学习建议
    5.1 大胆运用替换,及时检查纠正
    5.2 扩大思维,运用多种学习策略
    5.3 分阶段设置学习目标,掌握知识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Learning survey of Chinese
附录2: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5)两汉汉语复合词构词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综述
        1.1.1 汉语构词法研究概况
        1.1.2 汉语复合词研究概况
    1.2 选题缘由及研究对象与方法
        1.2.1 选题缘由
        1.2.2 研究对象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意义
    1.4 几点说明
        1.4.1 本文对词的判定标准
        1.4.2 本文拟采用的复合词判定标准
        1.4.3 其他事项
第二章 西汉汉语复合词构词法研究
    2.1 西汉复合词构成概况
    2.2 《史记·本纪》复合词构词法研究
        2.2.1 《史记》研究概况
        2.2.2 语料的选择
        2.2.3 《史记·本纪》复合词构词概貌
        2.2.4 小结
    2.3 《盐铁论》复合词构词法研究
        2.3.1 《盐铁论》语言研究综述
        2.3.2 语料的选择
        2.3.3 《盐铁论》复合词构词概貌
        2.3.4 小结
    2.4 西汉汉语复合词构词法特征总结
第三章 东汉汉语复合词构词法研究
    3.1 东汉复合词构成概况
    3.2 《论衡》复合词构词法研究
        3.2.1 《论衡》词汇研究概况
        3.2.2 语料的选择
        3.2.3 《论衡》复合词构词概貌
        3.2.4 小结
    3.3 《潜夫论》复合词构词法研究
        3.3.1 《潜夫论》词汇研究概况
        3.3.2 语料的选择
        3.3.3 《潜夫论》复合词构词概貌
        3.3.4 小结
    3.4 东汉汉语复合词构词法特征总结
第四章 两汉汉语复合词构词法对比研究
    4.1 联合式复合词
    4.2 偏正式复合词
    4.3 动宾式复合词
    4.4 述补式复合词
    4.5 主谓式复合词
    4.6 附加式复合词
第五章 结语
    5.1 两汉时期复合词特点
        5.1.1 数量呈上升趋势,构词形式基本完备
        5.1.2 联合式最能产
        5.1.3 偏正式复合词构词形式丰富
        5.1.4 主谓式复合词数量较少
        5.1.5 动宾式复合词数量较少
        5.1.6 句法结构的词汇化造成了词缀的增加
    5.2 不足之处
        5.2.1 关于研究语料的选择
        5.2.2 数据统计
        5.2.3 词的界定及构成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6)山西晋城市方言参考语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关于参考语法
        1.1 参考语法研究综述
        1.2 山西方言语法研究综述
    第二节 晋城市(城区)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
        2.1 地理位置
        2.2 历史沿革
    第三节 晋城市方言研究概述
        3.1 语音方面
        3.2 词汇、语法方面
    第四节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法
        4.1 研究目的、意义
        4.2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符号说明
第二章 晋城市方言音系
    第一节 声韵调系统
        1.1 声母
        1.2 韵母
        1.3 声调
    第二节 儿化系统
        2.1 儿化韵
        2.2 儿化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连调规律
        3.1 两字组连调规律
        3.2 重叠连调规律
第三章 词类
    第一节 词类与词义
        1.1 开放性词类
        1.2 封闭性词类
    第二节 构词与构形
        2.1 复合式
        2.2 附加式
        2.3 叠音与重叠式
    第三节 其他手段
        3.1 合音词
        3.2 分音词
        3.3 变音别义构词
    小结
第四章 指示与称代
    第一节 人称代词
        1.1 三身代词的读音及意义分类
        1.2 三身代词的句法功能
        1.3 三身代词的叠置现象
        1.4 非三身代词
        1.5 “热~=”的发展及用法
        1.6 人称代词的语用特点
    第二节 指示词
        2.1 指示词的读音及意义分类
        2.2 指示词的句法功能
        2.3 指示词的叠加现象
        2.4 指示词与结构助词的语法共性
        2.5 指示词的回指功能
    第三节 疑问代词
        3.1 疑问代词的读音及意义分类
        3.2 疑问代词的语用特点
    小结
第五章 名词性短语
    第一节 名词性短语的结构
        1.1 定中短语
        1.2 联合短语
        1.3 数量短语
        1.4 同位短语
        1.5 指量短语、“的”字短语
        1.6 方位短语
    第二节 定中领属结构
        2.1 领属标记结构
        2.2 并置结构
        2.3 含三身代词结构
    小结
第六章 谓词性短语
    第一节 普通谓词性短语
        1.1 动宾短语
        1.2 主谓短语
        1.3 联合短语
        1.4 连谓短语
        1.5 兼语短语
    第二节 中补短语
        2.1 结果补语
        2.2 程度补语
        2.3 情态补语
        2.4 可能补语
        2.5 趋向动词与趋向补语
        2.6 数量补语
        2.7 时地补语
    第三节 状中短语
        3.1 短语类别
        3.2 框式状语
    第四节 介词短语
        4.1 介词及介词短语意义分类
        4.2 介词悬空现象
        4.3 后置词及框式介词
    小结
第七章 简单句及其构成
    第一节 完整句与非完整句的基本结构
        1.1 完整句
        1.2 非完整句
    第二节 一般动词谓语句句式
        2.1 处置句
        2.2 被动句
        2.3 连谓句
        2.4 兼语句
        2.5 致使句
        2.6 双宾句
        2.7 存现句
        2.8 领有句
        2.9 系词句
        2.10 比较句
        2.11 比况句
    第三节 特殊动词谓语句句式
        3.1 “动”字句
        3.2 “得”字句
    小结
第八章 复杂句和复合句
    第一节 从句
        1.1 补足语从句
        1.2 定语从句
        1.3 补语从句
    第二节 复句及其关联标记模式
        2.1 假设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2 因果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3 目的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4 条件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5 转折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6 并列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7 顺承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8 递进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9 选择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小结
第九章 句类与语气
    第一节 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
        1.1 陈述句
        1.2 祈使句
        1.3 感叹句
    第二节 疑问句
        2.1 有疑而问
        2.2 无疑而问
    小结
第十章 时体系统
    第一节 晋城市方言的体系统
        1.1 完成体—兰_1[l(?)~0]、唠[lo~0]
        1.2 持续体—呢_1[n(?)~0]
        1.3 经历体—过[ku?~(53)]
        1.4 起始体—开[k(?)~(33)]
        1.5 继续体—下去[(?)iɑ~(53)k(?)(?)~0]
        1.6 短时体
        1.7 尝试体
        1.8 反复体
    第二节 晋城市方言中的时系统
        2.1 过去时—来[l(?)~0]
        2.2 现在时—兰_2[l(?)~0]、呢_2[n(?)(?)~0]
        2.3 将来时—呐[n(?)(?)~0]
        2.4 参照时间转移现象
        2.5 时标记与语气词的功能分化
    第三节 体、时标记共现
        3.1 完成体与时标记共现
        3.2 持续体与时标记共现
        3.3 经历体与时标记共现
    第四节 体、时标记与语气词连用
        4.1 时标记与语气词连用
        4.2 体标记、时标记、语气词连用
    小结
第十一章 话题
    第一节 单音节话题标记
        1.1 哇
        1.2 呀
        1.3 来
        1.4 咾
    第二节 多音节话题标记
        2.1 咾时/咾咾时
        2.2 咾哇
    小结
第十二章 结语
    第一节 本文研究重点回顾
        1.1 附加与重叠
        1.2 人称代词与指示词
        1.3 定语领属结构
        1.4 短语与简单句
        1.5 复杂句与复合句
        1.6 句类与语气
        1.7 时体
        1.8 话题
    第二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否+A+否+B”四字格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意义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内容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关于四种格式的研究
        1.2.2 量范畴相关研究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语料来源
第二章 “无A无B”格式研究
    2.1 “无A无B”四字格的提取
    2.2 “无A无B”的语法分析
        2.2.1 A、B的语法性质
        2.2.2 “无”的语法性质
        2.2.3 “无A”和“无B”的语法关系
    2.3 “无A无B”的语义分析
        2.3.1 A和B为类义关系
        2.3.2 A和B为同义关系
        2.3.3 A和B为反义关系
    2.4 “无A无B”表量分析
        2.4.1 A和B为类义关系的表量类型
        2.4.2 A和B为同义关系的表量类型
        2.4.3 A和B为反义关系的表量类型
        2.4.4 A和B为离合关系的表量类型
        2.4.5 “无A”和“无B”为主谓关系的表量分析
第三章 “不A不B”格式研究
    3.1 “不A不B”四字格的提取
    3.2 “不A不B”的语法分析
        3.2.1 A、B的语法性质
        3.2.2 “不”的语法性质
        3.2.3 “不A”和“不B”的语法关系
    3.3 “不A不B”的语义分析
        3.3.1 A和B为类义关系
        3.3.2 A和B为同义关系
        3.3.3 A和B为反义关系
    3.4 “不A不B”表量分析
        3.4.1 A和B为类义关系的表量类型
        3.4.2 A和B为同义关系的表量类型
        3.4.3 A和B为反义关系的表量类型
        3.4.4 A和B为离合关系的表量类型
        3.4.5 “不A”和“不B”为条件关系的表量类型
第四章 “非A非B”格式研究
    4.1 “非A非B”四字格的提取
    4.2 “非A非B”的语法分析
        4.2.1 A、B的语法性质
        4.2.2 “非”的语法性质
        4.2.3 “非A”和“非B”的语法关系
    4.3 “非A非B”的语义分析
        4.3.1 A和B为类义关系
        4.3.2 A和B为同义关系
        4.3.3 A和B为反义关系
    4.4 “非A非B”表量分析
        4.4.1 A和B为类义关系的表量类型
        4.4.2 A和B为同义关系的表量类型
        4.4.3 A和B为反义关系的表量类型
        4.4.4 A和B为离合关系的表量类型
第五章 “没A没B”格式研究
    5.1 “没A没B”四字格的提取
    5.2 “没A没B”的语法分析
        5.2.1 A、B的语法性质
        5.2.2 “没”的语法性质
        5.2.3 “没A”和“没B”的语法关系
    5.3 “没A没B”的语义关系
        5.3.1 A和B为类义关系
        5.3.2 A和B为同义关系
        5.3.3 A和B为反义关系
    5.4 “没A没B”表量分析
        5.4.1 A和B为类义关系的表量类型
        5.4.2 A和B为同义关系的表量类型
        5.4.3 A和B为反义关系的表量类型
        5.4.4 A和B为离合关系的表量类型
第六章 四种否定格式对比研究
    6.1 四种格式语法分析对比
        6.1.1 A与B及否定词的语法性质对比
        6.1.2 前项和后项的语法关系对比
    6.2 四种格式的语义关系对比
    6.3 四种格式的表量分析对比
        6.3.1 表量类型定性对比分析
        6.3.2 表量类型定量对比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湖北阳新方言词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体例说明
绪论
    第一节 阳新县及阳新方言概述
        一、阳新县简介
        二、阳新方言及其音系
    第二节 词缀研究概述
        一、汉语词缀研究现状
        二、阳新方言及其词缀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条件
        三、研究方法
        四、语料来源
第一章 阳新方言的前缀
    第一节 阳新方言的名词性前缀
        一、初[?~hɑu~(33)]
        二、老[l?~(31)]
        三、小[s?~(31)]
        四、第[t~hai~(33)]23
        五、大[ta~(33)]
        六、阿[a~(33)]
        七、二[e~(33)]
    第二节 阳新方言的形容词性前缀
        一、飞[fai~(33)]
        二、梆[pɑ?~(33)]
        三、闷[m?n~(21)]
        四、其他
第二章 阳新方言的后缀
    第一节 阳新方言的单音节后缀
        一、单音节后缀“子、头、儿”
        二、单音节后缀“家、鬼、佬、婆、货、精”
        三、单音节后缀“煞、首、相、形、巴、得、类”
    第二节 阳新方言的多音节后缀
        一、叠音后缀
        二、非叠音后缀
第三章 阳新方言的中缀
    第一节 中缀“里[li~(31)]”
        一、构词情况
        二、语义和语用功能
    第二节 中缀“数[sau~(31)]”
        一、构词情况
        二、语义和语用功能
    第三节 中缀“卵[luo~(31)]”
        一、构词情况
        二、语义和语用功能
第四章 阳新方言词缀的功能及其产生机制
    第一节 阳新方言词缀的功能
        一、成词功能
        二、衍音功能
        三、转类功能
        四、表义功能
    第二节 阳新方言词缀的产生机制
        一、语言系统内部机制
        二、语言自身的类推机制
        三、语言的经济性机制
第五章 阳新方言词缀的类型学分析
    第一节 阳新方言词缀的共性特征
        一、从词缀的数量特征看阳新方言词缀的共性
        二、从形容词前缀的构词看阳新方言词缀的共性
    第二节 阳新方言词缀的分析性语言特点
        一、缺乏形态变化的特征制约着阳新方言词缀的发达程度
        二、单音节词根为主与韵律特征影响阳新方言词缀
结语
    一、阳新方言词缀的特点
    二、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基于新HSK词汇大纲的单双音节同素同义副词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价值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单双音节同素同义副词的使用差异及其原因
    第一节 单双音节同素同义副词的类型
        一、单纯式与加缀式单双音节同素同义副词
        二、单音式与复合式单双音节同素同义副词
    第二节 单双音节同素同义副词使用差异及其原因
        一、单双音节同素同义副词使用差异
        二、单双音节同素同义副词使用差异的形成原因
第二章 单双音节同素同义副词问卷设计及结果分析
    第一节 单双音节同素同义副词测试问卷设计
        一、问卷设计目标
        二、问卷题型设置
    第二节 单双音节同素同义副词测试问卷结果分析
        一、选词填空题测试结果和分析
        二、判断题测试结果和分析
        三、学习感受调查结果和分析
第三章 单双音节同素同义副词偏误分析
    第一节 单双音节同素同义副词偏误类型
        一、误代偏误
        二、遗漏偏误
        三、错序偏误
        四、误加偏误
    第二节 单双音节同素同义副词偏误产生原因
        一、语内因素
        二、语际因素
        三、学习策略
        四、教材及工具书
第四章 单双音节同素同义副词的对外汉语教学建议
    第一节 改善教学思维,重视语素教学
    第二节 引入思维导图,创新教学方法
    第三节 结合偏误分析,巧用PBL教学法
    第四节 依托诵读练习,加强学生语感
    第五节 完善教材编排,优化工具书释义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单双音节同素同义副词习得情况的调查问卷
致谢

(10)凤冈方言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凤冈县概况
    第二节 方言归属与研究现状
    第三节 凤冈方言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及语料来源
第一章 凤冈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比较
    第一节 词形比较
    第二节 词义比较
第二章 凤冈方言词汇的历时研究
    第一节 古代汉语词汇的沿用
    第二节 近代汉语词汇的沿用
第三章 凤冈方言的重叠式与四字格
    第一节 凤冈方言的重叠式
    第二节 凤冈方言的四字格
第四章 凤冈方言的称谓词
    第一节 亲属称谓词
    第二节 社会称谓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凤冈方言词汇表
致谢
个人简介

四、双音节词重叠类型的功能解释(论文参考文献)

  • [1]同素近义单双音节程度副词习得研究[D]. 雷敏.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汉语、普什图语构词法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 郭会会.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3]德语词汇长度的共时特征与历时演化[D]. 练斐. 浙江大学, 2021(08)
  • [4]巴基斯坦初级汉语词汇学习问题分析 ——以旁遮普大学为例[D]. 叶园园.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5]两汉汉语复合词构词法研究[D]. 林松. 吉林大学, 2021(01)
  • [6]山西晋城市方言参考语法[D]. 施乐琪. 山西大学, 2021(12)
  • [7]“否+A+否+B”四字格比较研究[D]. 李丹丹. 河北大学, 2021
  • [8]湖北阳新方言词缀研究[D]. 张银婷.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9]基于新HSK词汇大纲的单双音节同素同义副词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 刘子繁.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10]凤冈方言词汇研究[D]. 陈城.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双音节词重叠类型的功能解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