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术复心康治疗放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观察

三术复心康治疗放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观察

一、三株赋新康治疗放化疗引起白细胞减少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丁钰[1](2020)在《重组贝伐珠单抗细胞培养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贝伐珠单抗是一种单克隆抗体,在肿瘤和黄斑变性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很高的医学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本课题组已经构建并筛选出一株稳定表达贝伐珠单抗的重组中国仓鼠卵巢(recombinant Chinese hamster ovary,r CHO)细胞,本文计划对该细胞株进行细胞培养工艺研究,并对该细胞株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首先通过单因素实验初步筛选出适合该重组CHO细胞的5个培养参数,包括初始活细胞密度(initial viable cell density,IVCD)、基础培养基、培养温度、变温活细胞密度(shift VCD)和补料培养基,结果显示基础培养基存在乳酸累积现象,因此进一步通过调整补料方式和添加铜离子对乳酸代谢进行调控,最终确定当铜离子添加浓度为120μg/L,补料策略为d3~d14补料量维持第二天残糖水平为2 g/L最有利于细胞生长代谢和抗体产物表达。此外,本文采用实验设计(全因子设计和中心复合设计)和响应面分析的方法,优化了重组贝伐珠单抗的细胞培养工艺,对最佳工艺参数进行验证,得到最佳参数组合:初始活细胞密度0.9±0.1×106 cells/m L、变温活细胞密度20±2×106 cells/m L、BM04占比75%、Cu SO4?5H2O添加浓度为140μg/L、培养时间14天,并对实验过程中抗体浓度及抗体电荷异质性的检测方法进行了方法学验证。本研究的最后初步探索了金属离子(Cu2+/Mn2+)和岩藻糖(Fucose)对该细胞株表达抗体糖基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铜离子和锰离子对细胞抗体G0和Afucosylated糖型的合成具有协同作用,但高浓度铜离子会抑制细胞产生抗体,导致抗体浓度降低。本文对该重组贝伐珠单抗细胞的培养工艺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调整补料方式、铜离子添加浓度对乳酸代谢进行调控,提高了细胞培养过程的耐受性。虽然对细胞抗体糖基化的研究不够深入,但本文所得结论对同类细胞摇瓶培养工艺开发或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反应器工艺放大及规模化生产提供研究思路和基础数据。

柯靖[2](2019)在《LGR6-AKT/mTOR信号通路的调节及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文中提出目的胃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其分子机制的复杂性和临床病人的异质性,胃癌的死亡率位列世界第三,且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虽然目前针对胃癌的治疗手段很多,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但是胃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仍然很低,并且胃癌的预后比较差,因此了解胃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对于胃癌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已有研究结果普遍认为,Wnt信号通路在生物体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Wnt信号通路可以调控干细胞的更新和分化。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表明,Wnt信号通路的异常也与肿瘤,包括肝癌、非小细胞肺癌、结肠癌等疾病也存在着显着相关。因此,Wnt信号通路的研究对探索疾病治疗的新方法有重要价值。Wnt信号通路有多种激动剂,其中R-spondin在性别决定、胚胎四肢形成及血管形成等方面起关键作用。作为R-spondin的受体,富亮氨酸G蛋白偶联受体(leucine-rich repeat-containg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LGR)通过与 Lrp、Wnt 以及Frizzled形成复合物,形成的复合物可以进一步激活Wnt通路,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等生物学进程。本研究旨在探索Wnt信号通路激动剂之一的R-spondin受体LGR6与胃癌的关系,并通过体外实验探究LGR6是否参与调控胃癌的增殖、侵袭等生物学过程,探索LGR6参与的信号通路及其在胃癌的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从而为胃癌的诊断、预后判断及寻找新的药物治疗靶点等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第一部分1.收集不同病理分期的胃癌组织样本,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LGR6的表达,同时随访统计LGR6表达高低与胃癌分期、复发转移及胃癌患者五年生存的相关性。2.收集20例配对的新鲜的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及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LGR6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差异。第二部分1.培养正常胃上皮细胞GES-1和胃癌细胞株MGC-803和MKN-45,通过q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三株细胞中LGR6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差异。2.根据NCBI提供的人的LGR6基因信息,利用在线设计软件设计合成多对LGR6的siRNA干扰序列及无意义的对照干扰片段,同时构建LGR6的过表达载体。将测序正确的LGR6过表达质粒进行转化并细菌涂板,挑选单克隆进行摇菌扩培,参照质粒抽提试剂说明书提取质粒。随后培养胃癌细胞株MGC-803和MKN-45细胞,采用LipofectamineTM 2000法对细胞进行转染,采用qRT-PCR法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转染后细胞中LGR6的表达变化。3.体外胃癌细胞株MGC-803和MKN-45中,进行细胞瞬时转染。实验分组设置为:对照组(si-Ctrl),LGR6干扰组(si-LGR6)及LGR6干扰48hr后再转染LGR6过表达质粒(Rescue),采用MTT实验检测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改变,Annexin-V/PI流式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率的改变。同时应用Materigel-transwell法检测细胞体外侵袭能力的改变,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的改变。4.在胃癌细胞MGC-803和MKN-45中,LGR6干扰或者干扰后进行LGR6过表达质粒回补,采用qRT-PCR及Western-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和Caspase-3)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变化,同时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的AKT/mTOR蛋白及总AKT/mTOR蛋白的表达变化,进一步明确LGR6参与调控胃癌发生发展的可能的分子机制。结果1.对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进行检测,结果提示,与胃癌癌旁正常组织比较,胃癌组织中LGR6的表达比癌旁正常组织中LGR6的表达显着增加。2.通过对LGR6的表达与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提示,LGR6的表达水平差异与胃癌的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及患者的五年生存时间显着相关。LGR6高表达的胃癌患者五年生存时间低于LGR6低表达的胃癌患者。3.与正常的胃上皮细胞GES-1细胞比较,胃癌细胞株中MGC-803和MKN-45的LGR6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均显着增加。4.在胃癌细胞株MGC-803和MKN-45中分别转染LGR6干扰质粒(si-LGR6),转染LGR6干扰质粒48hr后再转染LGR6过表达质粒,同时设置对照组(si-Ctrl)。q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提示,与对照组比较,LGR6干扰组的LGR6表达显着降低,且第3对LGR6的siRNA干扰片段干扰效果最好,干扰效率达到80%以上。5.在胃癌细胞MGC-803和MKN-45中干扰LGR6,可降低细胞增殖速率并促进细胞凋亡。同时LGR6干扰后与对照组比较,细胞侵袭细胞数及迁移细胞数降低。转染LGR6干扰质粒48 hr后转染LGR6过表达质粒,结果提示与LGR6干扰组比较,细胞增殖率增加凋亡细胞数减少,同时迁移及侵袭细胞数均增加。6.在胃癌细胞MGC-803和MKN-45中转染LGR6干扰质粒,结果提示与对照组比较,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表达降低,但Bax和Caspase-3的表达增加,高于si-Ctrl对照组。Western-blot结果提示,LGR6干扰后,磷酸化的AKT和mTOR的表达水平均降低,但总的AKT和mTOR的蛋白水平不变。当LGR6敲低后再在细胞中转染LGR6过表达质粒进行LGR6回补,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的表达增加,但Bax和Caspase3表达降低,回到与si-Ctrl组近似的表达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LGR6回补后,磷酸化的AKT和mTOR的水平比LGR6干扰组增加,回到正常水平。结论1.LGR6高表达与胃癌恶性程度、淋巴结转移相关,同时LGR6高表达胃癌患者五年生存率低于LGR6低表达患者。2.LGR6敲低后可抑制胃癌细胞MGC-803和MKN-45的增殖、侵袭和迁移,同时可以促进胃癌细胞的凋亡。3.LGR6干扰后降低磷酸化的AKT/mTOR蛋白水平,总磷酸化的AKT和mTOR的表达水平不发生改变。4.LGR6有可能成为胃癌诊断及不良预后的新分子标志物,同时为胃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分子靶点。

袁芳[3](2019)在《miR-146a对肺腺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目前,肺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占全球恶性肿瘤的首位,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肺癌总数的80%左右,肺腺癌是其最主要和最常见的亚型。由于肺癌往往起病比较隐匿,缺少特异性症状,我国约70%80%的肺癌患者在确诊时已属晚期,难以行根治性手术切除;以化放疗、靶向治疗为主的内科治疗手段,因其耐药等问题疗效仍欠理想,预后普遍较差。因而,深入研究肺癌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探寻肺癌诊治中的新靶点具有重要意义。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保守的内源性非编码RNA,其大小约22个核苷酸,参与机体的多种病理生理过程。有研究表明,肺癌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多种miRNA基因的突变,以及在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发现miRNA的表达存在差异,另外,某些miRNA在肺癌的发展进程中起着特殊作用。微小RNA-146a(microRNA-146a,miR-146a)是研究最为广泛的miRNA之一,在胃癌、乳腺癌、肝癌等肿瘤中研究较为深入,作用较为明确;但在肺癌中所起的作用及其机制尚待研究。本研究以人肺腺癌细胞株为研究对象,检测各株细胞miR-146a的表达情况;同时研究miR-146a对人肺腺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探究miR-146a作用的靶基因,研究其机制,为肺腺癌的诊疗提供新的潜在靶点。方法1.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RT-qPCR)实验检测miR-146a在三株人肺腺癌A549、H1299、PC-9以及人正常肺上皮细胞BEAS-2B中的表达。2.选取合适的人肺腺癌细胞株作为研究对象;转染miR-146a mimics或者inhibitor作为实验组,转染miR-146a mimics或者inhibitor无义序列作为nc对照组,只加入转染试剂lip2000的组为mock空白组。转染6小时后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大致转染效率;转染48小时后采用RT-qPCR实验检测miR-146a的表达倍数。3.通过CCK8实验、流式凋亡检测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以及划痕实验检测miR-146a对人肺腺癌细胞的增殖、凋亡、侵袭、迁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4.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Targetscan、miRDB对miR-146a靶基因进行预测,通过检索大量的文献选取适合的靶基因,用双荧光素报告酶基因验证miR-146a与靶基因之间是否存在靶向调控关系。5.通过RT-qPCR及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WB)实验验证miR-146a在信使RNA(messenger RNA,mRNA)和蛋白水平对靶基因存在调控作用。结果1.与人正常肺上皮细胞BEAS-2B相比较,miR-146a在三株人肺腺癌细胞A549、H1299、PC-9中均低表达。2.选取A549细胞作为实验对象,转染miR-146a mimics 6小时后荧光显微镜观察其大致转染效率达90%以上,48小时后通过RT-qPCR实验检测miR-146a过表达倍数达到10000倍以上,miR-146a过表达成功。3.CCK8实验、流式凋亡检测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和划痕实验结果示过表达miR-146a能够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促进A549细胞的凋亡,以及抑制A549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4.通过Targetscan、miRDB在线预测分析,miR-146a可与白细胞介素受体相关激酶1(Interleukin receptor associated kinase 1,IRAK1)以及肿瘤坏死因子6(TNF receptor associated factor 6,TRAF6)的3’-UTR相关序列结合。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显示,同时转染了野生型报告基因载体(IRAK1-WT,TRAF6-WT)和miR-146a mimics组的A549细胞荧光素酶活性比值明显降低,而同时转染了突变型报告基因载体(IRAK1-MUT,TRAF6-MUT)和miR-146a mimics(或者miR-146a nc)组的A549细胞荧光素酶活性比值无明显差异。5.RT-qPCR实验和WB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miR-146使A549细胞中靶基因IRAK1、TRAF6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均降低。结论miR-146a在人肺腺癌细胞中表达明显降低,其应扮演抑癌基因角色。miR-146a显着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生长、侵袭迁移,并促进凋亡,其可能是通过抑制靶基因IRAK1、TRAF6的表达实现,有望为肺癌的临床分子治疗提供一个有效新靶点。

汪超[4](2018)在《靶向HER2单克隆抗体H2-18在胃癌中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理》文中提出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是一种酪氨酸激酶受体,该受体在多种类型的肿瘤中过表达,HER2过表达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Herceptin)是一株靶向HER2胞外段结构域Ⅳ区的人源化抗体,已获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HER2高表达的乳腺癌及胃癌的临床治疗。然而,随后的研究发现,大部分HER2高表达乳腺癌患者对Trastuzumab不产生反应(即原发性Trastuzumab耐药),初期对Trastuzumab产生反应的患者有半数也会在1年内产生耐药(即获得性Trastuzumab耐药)。在胃癌的治疗中同样存在这一情况。帕妥珠单抗(Pertuzumab)是另一株靶向HER2胞外段结构域II区的人源化抗体。Trastuzumab和Pertuzumab具有协同的抗肿瘤作用,故二者联合用药被FDA批准为一线治疗方案。尽管临床试验证实Trastuzumab和Pertuzumab的联合用药能部分克服Trastuzumab耐药,但仍存在客观反应率及完全反应率低的问题。因此,克服Trastuzumab的原发性及获得性耐药问题仍是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的迫切需求。原发性Trastuzumab耐药与获得性Trastuzumab耐药在发生机制上并不相同,在治疗方案上也应区别对待。前期研究中,我们课题组通过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得到一株新的抗HER2全人源单克隆抗体H2-18,该抗体与HER2的胞外段结构域I区特异性结合,可通过诱导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的方式克服原发性Trastuzumab耐药。本课题中,我们一方面研究了H2-18在获得性Trastuzumab耐药细胞中的抗肿瘤作用,另一方面研究了H2-18与Trastuzumab、Pertuzumab联用在胃癌中的抗肿瘤作用。一、H2-18在获得性Trastuzumab耐药细胞中的抗肿瘤作用我们将一株Trastuzumab敏感胃癌细胞株NCI-N87培育成获得性Trastuzumab耐药细胞株NCI-N87-TraRT。鉴于H2-18克服Trastuzumab原发性耐药的机制在于有效诱导细胞发生PCD,我们首先通过Annexin V与PI双染检测药物处理后细胞的死亡情况。结果发现,在NCI-N87及NCI-N87-TraRT细胞中,H2-18均能显着的诱导细胞PCD,呈浓度依赖性,而其他抗体均不能产生这种作用。相比NCI-N87细胞,在NCI-N87-TraRT细胞中H2-18能诱导更高比率的PCD。在BT-474与BT-474TraR细胞中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随后,我们通过增殖抑制实验检测药物对NCI-N87及NCI-N87-TraRT细胞的体外增殖抑制活性。结果发现,H2-18对两株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并无差异。在NCI-N87细胞中,H2-18的增殖抑制作用弱于Trastuzumab单用,而在NCI-N87-TraRT细胞中,H2-18的增殖抑制作用超过了Trastuzumab的单用。我们进一步通过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对药物的体内抗肿瘤作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NCI-N87细胞肿瘤模型中,H2-18的抑制肿瘤生长作用与Trastuzumab单用相近,但弱于Trastuzumab与Pertuzumab的联用,而在NCI-N87-TraRT移植瘤模型中,H2-18的抑制肿瘤生长作用远强于Trastuzumab的单用,并优于Trastuzumab与Pertuzumab的联用。为了探讨H2-18在获得性Trastuzumab耐药细胞中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我们使用蛋白印迹法检测药物对NCI-N87及NCI-N87-TraRT细胞HER2下游信号通路的作用。结果发现,在NCI-N87细胞中,H2-18对HER3、AKT、ERK的磷酸化能产生抑制作用,而在NCI-N87-TraRT细胞中,H2-18对HER3、AKT、ERK的磷酸化的作用微乎其微。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两株细胞中,H2-18均能引起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升高,同时伴JNK与c-jun磷酸化的上调,而当使用ROS清除剂或使用SiRNA沉默JNK、c-jun后,H2-18诱导的细胞PCD均明显下降。因此,我们推测在获得性Trastuzumab耐药细胞中,H2-18仍可通过RIP1-ROS-JNK-c-jun通路有效诱导细胞的死亡,进而克服Trastuzumab的获得性耐药。二、H2-18与Trastuzumab、Pertuzumab联用在胃癌中的抗肿瘤作用我们首先通过蛋白印迹法及流式法对多株胃癌细胞HER2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只有在NCI-N87细胞株以及本实验室自行培育的NCI-N87-TraRT细胞株中存在HER2的高表达。我们通过增殖抑制实验检测药物联用对胃癌细胞的体外增殖抑制活性。结果发现,在HER2高表达的NCI-N87及NCI-N87-TraRT细胞中,Trastuzumab与Pertuzumab联用的增殖抑制作用要强于Trastuzumab、Pertuzumab、H2-18各自的单用,而Trastuzumab与H2-18联用的增殖抑制作用超过了Trastuzumab与Pertuzumab联用,H2-18、Trastuzumab、Pertuzumab三者的联用表现出最强的抑制活性。用CompuSynsoware软件拟合之后发现H2-18与Trastuzumab联用或H2-18、Trastuzumab、Pertuzumab三者联用均具有协同的抗肿瘤作用。而在HER2低表达的胃癌细胞中,均未发现这一这结果。我们进一步使用平板克隆实验检测药物联用对细胞增殖能力的作用。结果发现,在NCI-N87细胞中,H2-18与Trastuzumab联用较Trastuzumab与Pertuzumab联用对克隆形成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作用效果相近,在NCI-N87-RraRT细胞中,H2-18与Trastuzumab联用对克隆形成的抑制作用超过了Trastuzumab与Pertuzumab联用,而在两株细胞中,Trastuzumab、Pertuzumab、H2-18联用均表现出最强的克隆形成抑制作用。我们同样通过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对药物联用的体内抗肿瘤作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两株细胞移植瘤模型中,H2-18与Trastuzumab联用对裸鼠皮下移植瘤抑制作用均超过了Trastuzumab与Pertuzumab联用,Trastuzumab、Pertuzumab、H2-18三者联用同样表现出最强的肿瘤抑制作用。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胃癌细胞中,抗体联用组对HER3、AKT、ERK磷酸化的抑制要强于各抗体的单用,H2-18与Trastuzumab联用较Trastuzumab与Pertuzumab联用对HER3、ERK、AKT磷酸化的抑制作用相近,Trastuzumab、Pertuzumab、H2-18三者联用对HER3、AKT、ERK的磷酸化表现出最强的抑制作用。更重要的是H2-18单用或是H2-18与Trastuzumab、Pertuzumab联用均能引起细胞PCD,同时伴ROS升高以及JNK、c-jun磷酸化的上调,而Trastuzumab与Pertuzumab的单用或是联用均不能引起ROS-JNK-c-jun通路的改变。因此,我们推断H2-18与Trastuzumab、Pertuzumab联用均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的机制在于同时抑制胃癌细胞下游PI3K/AKT及RAS/MAPK信号传导通路以及H2-18通过HER2胞外I区有效诱导细胞PCD。综上所述,H2-18与Trastuzumab、Pertuzumab联用在Trastuzumab耐药的胃癌中均展现出良好的体内外抗肿瘤作用,提示这样的药物组合有望成为克服Trastuzumab耐药的新型方案。

黄叶[5](2012)在《试论微生态中药制剂——开发意义与实践》文中指出中药应用生物技术转化是中药现代化的一个前沿研究领域。微生态中药制剂是在传统的中药制备中,引入益生细菌等有益微生物发酵技术制备的口服类中药制剂。该文试图应用医学微生态学理论和通过对中华圣宝口服液等微生态中药制剂的深度剖析,阐述开发微生态中药制剂的现实意义。

蒋义[6](2010)在《三胶扶正合剂1号、2号拮抗放化疗对小鼠毒副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三胶扶正合剂1号、2号在小鼠体内对放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拮抗作用。方法:建立小鼠低白细胞和免疫抑制模型,分别以复方阿胶浆、盐酸左旋咪唑片(LMZ)为阳性对照药,设立高、中、低三种给药剂量,测定外周白细胞数、骨髓有核细胞数、脾集落形成单位(CPU-S)及碳粒廓清能力,考察各组疗效及最佳用药剂量;小鼠灌胃给药考察急性毒性作用。结果:三胶扶正合剂1号、2号及复方阿胶浆均有一定的提升外周白细胞,促进骨髓有核细胞增值及CPU-S,并增强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的作用,并且1号合剂效果最好;三胶扶正合剂1号、2号及盐酸左旋咪唑片对小鼠网状内皮系统功能的增强作用无明显差异;中剂量已接近最佳剂量;小鼠的最大耐受量为150 g/kg体重。结论:三胶扶正合剂能够拮抗放化疗所致小鼠的骨髓抑制和免疫功能低下,且安全无毒副作用,为临床推广奠定基础。

吕清[7](2009)在《siRNA靶向诱导肝素酶启动子甲基化对胃癌侵袭转移调控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肝素酶(Heparanase,HPA)是肿瘤发生、浸润和转移过程中的关键酶之一,是裂解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的惟一酶类,通过降解硫酸肝素,破坏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完整性而发挥作用,并参与肿瘤血管生成,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状态的改变与癌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相关基因的转录状态在表观遗传学上面密切相关。甲基化作为表观遗传学改变的分子标志可以为癌症的早期检测、预防和治疗起到重大作用。本实验研究目的是以肿瘤侵袭、转移相关性基因肝素酶为靶标,明确胃癌组织和胃癌细胞株中肝素酶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态,筛选出诱导肝素酶启动子甲基化的siRNA序列,并建立肿瘤特异性siRNA转导体系;在细胞和整体水平,明确靶向siRNA诱导肝素酶启动子甲基化及转录沉默对胃癌细胞侵袭、转移的调控作用,为运用表观遗传学方法调控胃癌的侵袭、转移提供全新的视野。本研究拟提取胃癌组织、细胞株的基因组DNA,经亚硫酸氢钠修饰,设计甲基化引物,运用PCR、克隆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肝素酶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态,确定甲基化干扰位点。靶向诱导肝素酶启动子甲基化及转录沉默的siRNA筛选。设计特异性siRNA,转染肿瘤细胞,采用巢式甲基化特异性PCR、亚硫酸氢盐修饰DNA序列分析检测siRNA对肝素酶启动子甲基化的诱导作用,采用Western Blot、实时定量PCR检测肝素酶在siRNA干扰后转录水平基因沉默前后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发现在胃癌组织和细胞系中肝素酶启动子区域呈现低甲基化状态,且随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的降低呈现不同程度的去甲基化,而相应的肝素酶表达则随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增多,两者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在siRNA干扰后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细胞系后,肝素酶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发生明显变化,在特定干扰位点发生甲基化,而相应肝素酶表达则明显降低,但与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本实验通过检测胃癌中肝素酶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发现其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与肿瘤分化程度具有一致性,而且肝素酶在肿瘤中的表达情况也随甲基化状态发生改变,这与肝素酶在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相一致,说明肝素酶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与肝素酶表达密切相关,而肝素酶的表达情况与胃癌组织的侵袭性和转移恶能也密切相关,通过siRNA靶向干扰肿瘤侵袭、转移相关性基因肝素酶的启动子区域促使其甲基化可以明显降低肝素酶的表达,从而可以有效的从表观遗传学角度降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这为肿瘤的早期发现和有效治疗及预防转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案。第一部分肝素酶在胃癌中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的研究目的探讨肝素酶(heparanase)在胃癌组织和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情况的差异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72例胃癌手术后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streptavidinbiotin peroxidase complex,SABC),免疫荧光方法(immunofluorescence,IF),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蛋白印记法(Western Blot)检测胃癌组织和细胞系中肝素酶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72例胃癌组织中肝素酶的表达率为免疫组化77.8%(56/72)、RT-PCR 93.1%(67/72)和Western Blot 83.3%(60/72)。肝素酶蛋白表达与胃癌的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相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及大小关系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T-PCR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肝素酶mRNA和蛋白在3株胃癌细胞株中均有表达,但表达水平有差异,其中以TMK-1中表达最强,SGC-7901次之,MKN-28表达最弱。结论胃癌中肝素酶mRNA和蛋白表达增多,其与胃癌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分化程度等临床病理资料密切相关;肝素酶表达对对胃癌的预测和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其诊疗提供了相当明确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肝素酶启动子区域在胃癌中甲基化情况的解析目的以肿瘤侵袭、转移相关性基因肝素酶为靶标,探讨并明确胃癌组织和胃癌细胞株中肝素酶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态。方法提取不同不同分化程度和病理类型胃癌组织及细胞株基因组DNA,经亚硫酸氢钠修饰,专业软件设计甲基化引物,运用甲基化PCR(MSP)、甲基化克隆测序(BSP)等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肝素酶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状态,并初步确定甲基化预干扰位点。结果甲基化PCR检测肝素酶启动子区域发现在胃癌组织和细胞系中肝素酶启动子区域呈现低甲基化状态,且随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的降低呈现不同程度的去甲基化,其中以TMK-1中表现非甲基化频率最强,SGC-7901次之,MKN-28最弱。亚硫酸氢盐修饰DNA序列(BSP)分析检测启动子区域14个CG位点的甲基化状态,不是所有的有非甲基化的组织中所出现甲基化的频率一致,且出现非甲基化的位点也并不固定。结论肝素酶基因启动子区域在肿瘤组织中较正常组织呈现低甲基化状态,在包含转录因子结合元件EGR1附近的14个CG位点的甲基化频率随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但其具体去甲基化位点分布不一致,且并不固定。不同分化程度的肿瘤细胞株中肝素酶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检测结果与组织标本中的甲基化频率相一致,为进一步体外探讨肝素酶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对胃癌肿瘤生物学行为的作用奠定了研究基础。第三部分siRNA靶向干扰肝素酶启动子对胃癌中甲基化影响情况的研究目的研究siRNA干扰肝素酶启动子区域对胃癌中甲基化状态的影响情况,并筛选出诱导肝素酶启动子甲基化的siRNA序列,建立肿瘤特异性siRNA转导体系。方法构建靶向诱导肝素酶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及转录沉默的短发卡小干扰RNA(shRNA)表达质粒pGenesil-1,转染表达肝素酶的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细胞株MKN-28(高分化)、SGC-7901(中分化)、TMK-1(低分化),以实现对肝素酶表达的沉默,并对所设计不同位点序列siRNA进行筛选,为设计特异性siRNA转导体系和进一步探讨肝素酶在胃癌侵袭与转移中的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结果重组质粒测序结果与Genebank中的肝素酶基因cDNA序列相符,转染MKN-28、SGC-7901、TMK-1细胞后,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转染后甲基化PCR检测检测肝素酶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显示在site1、site2转染序列组细胞中均出现甲基化趋势,而在对照组中检测甲基化未见明显变化。TMK-1和SGC-7901细胞在site1、site2转染序列组中均出现甲基化趋势,而MKN-28细胞则只在site2转染序列组中有甲基化趋势。而在其他转染序列组中均未见明显甲基化状态的改变。结论靶向肝素酶基因启动子区域诱导其甲基化shRNA表达载体构建无误,并针对不同甲基化位点筛选有效诱导肝素酶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的siRNA,随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的降低,siRNA诱导其甲基化的频率升高,这为靶向特定性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而不是其编码区的siRNA能在人类细胞中诱导该基因DNA甲基化,并导致该基因在转录水平产生基因沉默提供了理论研究依据,为进一步阐明其作用机制建立了研究模型,并为将来高效精确靶向表观遗传调控基因表达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第四部分靶向诱导肝素酶启动子甲基化对胃癌中肝素酶表达情况影响的研究目的探讨靶向siRNA诱导肝素酶启动子甲基化对肝素酶表达的影响及对胃癌细胞侵袭、转移的调控作用,并探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绘制转染前后各细胞组生长曲线,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通过Western Blot、实时定量PCR检测肝素酶在siRNA干扰前后转录水平基因沉默前后的变化情况,Transwell侵袭小室侵袭实验和黏附实验观察转染后各组细胞的侵袭能力的改变,评价siRNA诱导肝素酶启动子区域甲基化对肝素酶表达的表观遗传学调控作用及对胃癌侵袭转移的表观遗传调控作用。结果转染siRNA干扰各组细胞后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肝素酶表达结果显示,site1、site2转染序列组干扰效果最强,但其相应的肝素酶表达并不随细胞分化程度的降低而降低,其与肝素酶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各组之间的变化情况呈同向的趋势,两者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siRNA干扰后细胞生长周期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结果显示各转染序列组中site1、site2转染序列组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最为明显,site3、site4组次之,而site5组作用最弱。细胞侵袭实验中site1、site2转染序列组穿膜细胞数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48±4)(P<0.05),site3、site4组次之,而site5组作用最弱。细胞黏附实验中site1、site2转染序列组黏附细胞数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48±4)(P<0.05),site3、site4组次之,而site5组作用最弱。结论肝素酶基因启动子区域siRNA干扰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细胞系后,肝素酶表达发生明显的变化,但并不随分化程度降低而降低,与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肝素酶表达的变化趋势与其在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不相一致的结果显示通过诱导肝素酶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虽然能够降低肝素酶的表达,但是其与肝素酶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频率的相关性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其具体原因可能与所诱导的甲基化位点本身的功能以及诱导的甲基化的频率变化幅度有关,这涉及到siRNA诱导基因DNA甲基化的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来证实。通过siRNA靶向干扰肿瘤侵袭、转移相关性基因肝素酶的启动子区域促使其甲基化可以明显降低肝素酶的表达,从而可以有效的从表观遗传学角度降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这为肿瘤的早期发现和有效治疗及预防转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案。

杨洪涌[8](2006)在《清毒饮(片)和养正片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疗效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急性白血病(AL)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化疗策略逐渐完善,抗白血病新药的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发展,免疫和基因疗法的使用,白血病的治疗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欲真正明了其病因和发病机理,探求安全、高效而经济可行的防治方法,则仍然任重而道远。从祖国医药宝库里探求抗AL新药,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经济价值。 据此,我院血证研究室从1991年至今,进行了中医药治疗白血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本人作为主要研究人员之一,参与其中。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广东省科委科研基金等的资助下,在自拟抗白血病中药Ⅰ、Ⅱ、Ⅲ号方治疗白血病取得较好疗效的基础上,我们制订了清毒饮和养正片两个中药复方,辨证用于AL化疗的不同阶段,取得良好效果;我们又进而利用AL动物模型和细胞株,开展了该二方抗AL疗效机理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受限于病床数等原因,既往的观察病例数偏少;自2002年以后,我们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为了便于患者服用和携带,进一步改良了清毒饮,并将其改为素片,即成为清毒片;并增加了观察样本,继续与养正片一道辨证应用于化疗的不同阶段,并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进一步观察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人类AL的增效减毒方案,并探讨其对人类白血病疗效的分子机制,为临床治疗AL提供安全、有效、廉价的更佳方案,并为将来开发抗AL中药新药打下基础。 研究方法与内容 本研究包括文献研究、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在先前系列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临床观察样本,以观察中药清毒饮(片)和养正片联合化疗治疗AL近、中、远期增效减毒作用,并直接观察服用该二方后AL病人体内药物作用的分子机制。 文献研究:总结分析了近年来,特别是近5年来国内外AL中西医研究领域的一系列进展,并提出存在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临床研究:1994年2月-2005年12月选取137例AL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联合治疗组和单纯化疗组。中西医联合治疗组92例,再按中医辨证分为两组,治以辨证分期、序贯服用清毒饮(片)和养正片并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组45例作组间和自身前后比较,从临床疗效、提高生存质量、降低症候积分等进行分析;并比较了清毒片和清毒饮、中西医联合疗法对AL不同亚型的疗效差异。 实验研究:选取A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抽取化疗前患者用清毒饮和养正片治疗前、后的骨髓液,运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原位杂交法检测观察了中药对其Bcl-2、p53、Fas及其mRNA表达影响。

田同德[9](2003)在《三七总皂甙体外逆转K562/VCR细胞多药耐药的实验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从中药中寻找安全有效的多药耐药逆转剂,并初步研究三七总皂甙(PNS)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敏感细胞)及K562/VCR(耐药细胞)的影响。 方法 以MTT法测定三七总皂甙注射液对K562及K562/VCR的直接细胞毒作用;测定阿霉素(DOX)对两种细胞的毒性作用并计算出耐药倍数;以无细胞毒性的三七总皂甙注射液作为耐药逆转剂用MTT法体外药敏感实验观察其对多药耐药细胞株K562/VCR的逆转作用;用流式细胞仪测定PNS作用后敏感细胞和耐药细胞内阿霉素的浓度;以流式细胞仪测定敏感细胞、用和未用三七总皂甙作用的耐药细胞表达多耐耐药糖蛋白P-gp(P-170)的阳性率。以上实验均用维拉帕米作为阳性对照。 结果 ①三七总皂甙在300μg/ml浓度以下时对两细胞基本无毒性,为安全有效的逆转剂量。②阿霉素对敏感细胞和耐药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28.7ng/ml和1141.8ng/ml,耐药倍数为39.7倍。③三七总皂甙能够增强阿霉素(DOX)对K562/VCR的细胞毒作用,K562/VCR耐药细胞在50 pg/ml、100 pg/ml、200 pg/m1PNS作用24小时后IC:(,分别下降至392.8士58.Ing/ml、282.6士53.sng/ml、203.6士19.75ng/ml,与对照组相t匕均P(0.01逆转倍数分别为2.9倍、4.0倍5.6倍。④三七总皂试能够增加耐药细胞K562/VCR细胞内的阿霉素的蓄积浓度,200 pg/m1的三七总皂贰作用于K562/VCR耐药细胞后,流式细胞仪检测耐药细胞内的阿霉素平均荧光强度由用药前的108.36士n.73上升至145.76士4.51(二者t匕较只0.01)。⑤三七总皂贰(200。g/m1)可下调多药耐药基因mdr一1表达的P一gP糖蛋白的量,而未发现维拉帕米的类似作用。三七总皂贰和用带荧光标记的P一170单克隆抗体IgGZa作用后的耐药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其平均荧光强度由用药前的163.32士7.23下降到101.60士4. 60(二者比较只0.01)。 结论①高浓度的三七总皂贰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②三七总皂贰可增加K562/VCR细胞内阿霉素药物浓度;③三七总皂贰能够下调K562/VCR细胞表达P一gP的量;④三七总皂贰可部分逆转耐药细胞系K562/VCR的多药耐药性;⑥是一种有效安全的多药耐药逆转剂。

刘衍平[10](2000)在《三株赋新康治疗放化疗引起白细胞减少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

二、三株赋新康治疗放化疗引起白细胞减少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株赋新康治疗放化疗引起白细胞减少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重组贝伐珠单抗细胞培养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综述
    1.1 单克隆抗体药物概述
        1.1.1 单克隆抗体药物分类
        1.1.2 单克隆抗体药物的应用和发展现状
        1.1.3 重组贝伐珠单抗
    1.2 单克隆抗体细胞培养
        1.2.1 动物细胞表达系统
        1.2.2 动物细胞培养工艺
        1.2.3 影响单抗细胞培养工艺特性的培养条件
        1.2.4 细胞培养过程对抗体质量的影响
    1.3 本文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株
        2.1.2 培养基及试剂
        2.1.3 实验设备
    2.2 细胞培养方法
        2.2.1 种子复苏和细胞扩增
        2.2.2 分批培养(batch)
        2.2.3 分批补料培养(fed-batch)
    2.3 细胞培养过程参数检测方法
        2.3.1 活细胞密度检测
        2.3.2 培养过程参数检测
    2.4 抗体表达量、抗体电荷异质性及抗体糖型检测方法
        2.4.1 抗体含量测定方法
        2.4.2 抗体电荷异质性检测
        2.4.3 抗体糖型检测
    2.5 抗体表达量及抗体电荷异质性检测方法学验证
        2.5.1 抗体表达量检测方法验证(Titer-HPLC)
        2.5.2 抗体电荷异质性检测方法验证(CEX-HPLC)
        2.5.3 验证结论
第三章 rCHO细胞生长代谢及其培养条件筛选
    3.1 引言
    3.2 实验设计
        3.2.1 基础培养条件筛选单因素实验设计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的初始活细胞密度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3.3.2 不同培养温度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3.3.3 变温活细胞密度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3.3.4 基础培养基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3.3.5 补料培养基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补料策略及铜离子对rCHO细胞代谢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设计及结果
        4.2.1 补料策略和铜离子对细胞生长乳酸代谢的影响实验
        4.2.2 DoE实验设计及其验证实验
    4.3 小结
第五章 添加物对细胞抗体质量的影响
    5.1 前言
    5.2 实验设计
    5.3 结果和讨论
        5.3.1 铜离子对两种混合培养基(空白对照组)的细胞生长代谢和抗体浓度、质量的影响
        5.3.2 铜离子和锰离子对细胞抗体浓度和质量的影响
        5.3.3 铜离子和锰离子对细胞抗体浓度和糖型的交互作用
        5.3.4 岩藻糖(Fucose)对细胞生长和抗体浓度、糖型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LGR6-AKT/mTOR信号通路的调节及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LGR6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对于临床病理辅助诊断的意义
    1.研究背景
    2.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病理学资料
        2.2 主要试剂与实验步骤
    3 结果
        3.1 LGR6在胃癌组织及胃癌细胞中的表达
        3.2 LGR6蛋白表达水平与不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3.3 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生存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LGR6促进胃癌细胞MGC-803和MKN-45的增殖、侵袭、迁移等生物学进程的分子机制研究
    1.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胃癌细胞株
        2.2 主要试剂
        2.3 实验仪器
        2.4 实验流程与方法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成功构建LGR6过表达载体
        3.2 过表达载体及小干扰序列转染效率的检测
        3.3 MTT实验检测干扰及干扰后过表达LGR6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3.4 Annexin-V/PI流式检测干扰及干扰后过表达LGR6对细胞凋亡能力的影响
        3.5 Transwell实验检测干扰及干扰后回补LGR6后对MKN-45和MGC-803侵袭能力的影响
        3.6 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干扰及干扰后回补LGR6后对MKN-45和MGC-803迁移能力的影响
        3.7 干扰及干扰后回补LGR6后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
        3.8 干扰及干扰后回补LGR6后PI3K/AKT信号通路活化状态的检测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词表
致谢

(3)miR-146a对肺腺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材料
    2.方法
结果
    1.RT-qPCR检测肺腺癌细胞miR-146a表达水平
    2.miR-146a mimics在 A549 细胞中的转染效率
    3.过表达miR-146a对 A549 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4.过表达miR-146a对 A549 细胞凋亡能力的影响
    5.过表达miR-146a对 A549 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6.过表达miR-146a对人A549 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7.双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miR-146a的靶基因
    8.过表达miR-146a对靶基因m RNA的影响
    9.过表达miR-146a对靶基因蛋白水平的影响
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靶向HER2单克隆抗体H2-18在胃癌中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靶向HER2单克隆抗体H2-18的表达、纯化与活性检测.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第二节 实验结果
        一、H2-18的纯度及大小鉴定
        二、H2-18的活性鉴定
    第三节 实验分析及讨论
第二部分 获得性Trastuzumab耐药胃癌细胞系的构建与耐药性检测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第二节 实验结果
        一、获得性Trastuzumab耐药胃癌细胞系在体外增殖抑制实验中对Trastuzumab的抵抗作用
        二、获得性Trastuzumab耐药胃癌细胞在裸鼠体内移植瘤抑制实验中对Trastuzumab的抵抗作用
        三、获得性Trastuzumab耐药胃癌细胞系信号通路的改变
    第三节 实验分析与讨论
第三部分 靶向HER2单克隆抗体H2-18在获得性Trastuzumab耐药细胞系中的抗肿瘤作用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第二节 实验结果
        一、H2-18对获得性Trastuzumab耐药细胞死亡的影响
        二、H2-18对获得性Trastuzumab耐药癌细胞的体外增殖抑制作用
        三、H2-18对获得性Trastuzumab耐药细胞裸鼠体内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
    第三节 实验分析与讨论
第四部分 靶向HER2单克隆抗体H2-18在获得性Trastuzumab耐药胃癌细胞中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探讨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第二节 实验结果
        一、H2-18对增殖通路的作用
        二、H2-18对ROS-JNK-c-jun通路的作用
    第三节 实验分析与讨论
第五部分 靶向HER2单克隆抗体H2-18与Trastuzumab、Pertuzumab联用在胃癌细胞中的抗肿瘤作用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第二节 实验结果
        一、胃癌细胞系HER2表达量检测
        二、H2-18与Trastuzumab、Pertuzumab联用对胃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三、H2-18与Trastuzumab、Pertuzumab联用对胃癌细胞平板克隆形成的抑制作用
        四、H2-18与Trastuzumab、Pertuzumab联用对胃癌裸鼠体内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
    第三节 实验分析与讨论
第六部分 靶向HER2单克隆抗体H2-18与Trastuzumab、Pertuzumab联用在胃癌细胞中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探讨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第二节 实验结果
        一、H2-18与Trastuzumab、Pertuzumab联用对增殖通路的作用..
        二、H2-18与Trastuzumab、Pertuzumab联用对胃癌细胞死亡的影响
        三、H2-18与Trastuzumab、Pertuzumab联用对ROS-JNK-c-jun通路的作用
    第三节 实验分析与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5)试论微生态中药制剂——开发意义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开发微生态中药制剂的现实意义
    1.1 肠道微生态失衡是影响传统中药制剂充分发挥疗效的重要因素
    1.2 我国国民的微生态营养状况堪忧
    1.3 传统中药生产对中药材的综合利用率存在“先天不足”
2 由中药复方发酵制备的微生态中药制剂
    2.1 中华圣宝口服液
    2.2 于氏前列腺口服液和排结石口服液
    2.3 三株赋新康口服液 (扶正散结合剂)
3 由植物提取物发酵制备的微生态中药制剂
    3.1 发酵高丽红参
    3.2 益生菌芦笋口服液
    3.3 汉方草本酸奶
    3.4 发酵黄芪
    3.5 寿酵素
4 结语

(6)三胶扶正合剂1号、2号拮抗放化疗对小鼠毒副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7)siRNA靶向诱导肝素酶启动子甲基化对胃癌侵袭转移调控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理论分析
    1.1 肝素酶和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1.2 HPA启动子区域甲基化和胃癌的关系
    1.3 RNA干扰诱导肝素酶启动子甲基化对胃癌侵袭转移的调控作用
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 肝素酶在胃癌中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肝素酶启动子区域在胃癌中甲基化情况的解析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SIRNA靶向干扰肝素酶启动子对胃癌中甲基化影响情况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靶向诱导肝素酶启动子甲基化对肝素酶表达情况及胃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影响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总结
综述
附录
致谢

(8)清毒饮(片)和养正片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疗效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西医研究进展
        一 病因和发病机理
        二 西医治疗进展
        (一) 联合化疗
        1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2 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二) 基因治疗
        (三) 免疫治疗
        (四) 干细胞移植治疗
        (五) 抗多药耐药
        (六) 抗微小残留病
    第二节 白血病中医中药研究进展
        一 病因病机研究
        二 抗白血病实验研究
        三 治疗白血病临床研究
    第三节 存在问题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清毒饮和养正片对急性白血病人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1 临床资料
    2 观察方法
    3 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三七总皂甙体外逆转K562/VCR细胞多药耐药的实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 前言
二、 材料和方法
    (一) 实验材料
        1 细胞系
        2 药物及试剂
        3 主要仪器和设备
    (二) 实验方法
        1 细胞株的培养
        2 实验步骤
        3 统计学处理
三、 结果
    (一) PNS和Ver对K562、K562/VCR的细胞毒性
    (二) 测定K562/VCR对化疗药物DOX、VCR的耐药倍数
    (三) PNS对K562/VCR耐药细胞的逆转作用
    (四) PNS对K562、K562/VCR细胞内DOX蓄积浓度的影响
    (五) PNS对K562/VCR表达P-170的影响
四、 分析和讨论
    (一) 立题依据
    (二) 实验结果分析
    (三) 补益中药以及活血化瘀中药的增敏作用
    (四) 三七总皂甙的活血化瘀和补益作用
    (五) 三七总皂甙逆转多药耐药的可能机理探讨
五、 结论
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 文献综述

四、三株赋新康治疗放化疗引起白细胞减少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重组贝伐珠单抗细胞培养工艺研究[D]. 丁钰. 贵州大学, 2020(03)
  • [2]LGR6-AKT/mTOR信号通路的调节及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D]. 柯靖. 苏州大学, 2019(04)
  • [3]miR-146a对肺腺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影响及机制研究[D]. 袁芳.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4]靶向HER2单克隆抗体H2-18在胃癌中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理[D]. 汪超.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8(01)
  • [5]试论微生态中药制剂——开发意义与实践[J]. 黄叶. 中国药业, 2012(10)
  • [6]三胶扶正合剂1号、2号拮抗放化疗对小鼠毒副作用的实验研究[D]. 蒋义. 重庆医科大学, 2010(05)
  • [7]siRNA靶向诱导肝素酶启动子甲基化对胃癌侵袭转移调控作用的研究[D]. 吕清. 华中科技大学, 2009(11)
  • [8]清毒饮(片)和养正片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疗效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D]. 杨洪涌.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6(10)
  • [9]三七总皂甙体外逆转K562/VCR细胞多药耐药的实验性研究[D]. 田同德. 浙江中医学院, 2003(03)
  • [10]三株赋新康治疗放化疗引起白细胞减少的疗效观察[J]. 刘衍平. 肿瘤防治杂志, 2000(06)

标签:;  ;  ;  ;  ;  

三术复心康治疗放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