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带白化转绿叶色标记的光热转基因不育系玉兔S的选育及特性

携带白化转绿叶色标记的光热转基因不育系玉兔S的选育及特性

一、携带白化转绿型叶色标记光温敏核不育系玉兔S的选育及其特征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宋文健,梅忠,李玉,夏雯华,舒小丽,吴殿星,梅淑芳[1](2020)在《彩色水稻研究与利用现状》文中提出彩色水稻赏食兼顾,为农业、旅游、教育及文化的多元融合提供了新途径。赏食兼用型彩色水稻的研究与选育适宜创意农业发展,可推动农旅结合。本文综述了彩色水稻种质创制、主要类型、突变机制以及代表性应用,并探讨了彩色水稻未来的发展趋势。

张红林,张璞,刘海平,钟晓英,汪雨萍,欧阳春荣,张家健,谢芳腾,章萍,邹志华,李德悦,张瑞祥[2](2019)在《双元表达三系不育系双兴A和双九A的选育》文中认为双兴A和双九A是赣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利用核辐射诱变育种与常规杂交育种技术相结合育成的聚合了长穗颈基因和白化叶色标记性状基因的双元表达籼型三系不育系,2017年8月通过了赣州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现场评议。介绍了其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技术创新和优势。

陈能刚[3](2018)在《水稻黄化转绿突变基因gry340的图位克隆与功能研究》文中提出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叶绿体的发育与光合色素合成和光合作用有密切相关。水稻是单子叶模式植物,在水稻中叶色突变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因此水稻叶色突变材料是研究单子叶植物中光合色素合成与降解、叶绿体的发育以及结构功能、光合作用以及光形态建成的理想材料。本研究利用EMS(ethyl methane sulfonate)诱变粳稻品种日本晴获得的黄化转绿突变体gry340,并对gry340突变体进行了表型特征调查,光合色素的测定,以及叶绿体和线粒体超微结构的观察;然后对该突变体进行了分子标记定位、图位克隆、亚细胞定位、转基因互补验证等分析;最后利用qRT-PCR等技术进一步探讨了gry340突变基因的分子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水稻gry340突变体在3叶期以前呈现黄化表型,以后随着植株生长发育逐渐转绿,到9叶期基本恢复到野生型的正常绿叶表型。gry340突变体的抽穗期延迟约9天,成熟后它的株高、单株有效穗、每穗粒数、穗长、结实率和千粒重分别比野生型减少10.9%、15.2%、25.1%、7.8%、21.7%和7.0%。不同发育时期的光合色素测定结果显示,gry340突变体在3叶期的Chl a、Chl b、Chls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分别较野生型减少了67.6%、83.3%、71.7%和52.1%。随着植株的生长,gry340突变体的Chl a、Chl b、Chls和类胡萝卜素含量迅速增加,到9叶期和孕穗期时Chl a、Chl b、Chls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与野生型的差异不显着。在23℃和30℃下gry340突变体幼苗均表现为黄化表型,其Chl a、Chl b、Chls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与野生型相比均显着减少。上述表明gry340突变体中光合色素的变化是引起gry340突变体黄化转绿表型的直接原因,该突变体是一个对温度不敏感的叶色突变体。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gry340突变体在3叶期叶绿体数量与野生型相比无明显的差异,但是突变体中的叶绿体内呈现出丝状的类囊体结构,没有明显的基粒垛叠,显示叶绿体明显发育不良。此外,在gry340突变体中线粒体的形态不正常,呈现出明显的空泡状结构,说明线粒体发育也受到明显的抑制。在gry340突变体转绿后,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发育恢复正常。遗传分析表明该黄化转绿突变性状是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的。以gry340突变体与籼稻品种“明恢63”杂交得到的F2作为定位群体,将gry340突变体精细定位于水稻第一染色体长臂上的InDel标记C4和C5之间的84 kb区域,该区域含有16个预测基因。候选基因测序结果显示,gry340突变体中LOCOs01g58790基因的DNA序列在2554位(对应的CDS在575位)由胞嘧啶(C)突变为胸腺嘧啶(T),从而造成所编码的蛋白在第192个氨基酸发生突变,即GCT(丙氨酸ala)突变成GTT(缬氨酸Val)。该基因预测编码GHMP激酶家族的IspE(4-二磷酸胞苷-2-C-甲基-D赤藓糖醇激酶)。因此将该基因确定为导致gry340黄化转绿突变表型的候选基因,命名为OsIspE。OsIspE在水稻中是单拷贝基因,DNA和cDNA全长分别为4834 bp和1206 bp,编码分子量约为43.8 kDa的蛋白质。水稻OsIspE与单子叶植物大麦、玉米和高粱的同源蛋白有更近的进化关系。亚细胞定位实验说明OsIspE蛋白定位于水稻细胞的叶绿体上。利用野生型中OsIspE基因的全长CDS构建表达载体pCAMBIA2300-OsIspE,进行了转基因互补实验证。结果显示,转基因株系在幼苗期呈现出正常绿色表型,其光合色素含量已经恢复到野生型亲本的水平,表明野生型IspE基因互补了gry340突变体表型,说明该突变体表型是由OsIspE单碱基突变引起的。qRT-PCR定量分析显示,OsIspE基因属于组成型表达,在苗期的根和叶,以及孕穗期的根、茎、叶、叶鞘和幼穗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苗期,叶中的表达量较高;在孕穗期,叶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叶鞘,而在根中的相对表达量最低。野生型亲本的IspE基因表达随着生长发育显着增加,在9叶期达到峰值,在孕穗期只下降大约一半;同时,gry340突变体中ispE的表达量随着生长发育也显着增加,在9叶期和孕穗期与野生型无显着差异。利用gry340突变体与OsIspF基因突变体505ys进行杂交,获得F2分离群体。在F2中纯合的ispE ispF双突变体呈现黄化致死表型,说明来自细胞质MVA途径的类异戊二烯前体物质也不能有效补偿叶绿体中MEP途径的缺陷。为分析该双突变体与野生型亲本日本晴的基因表达差异,利用qRT-PCR检测了30个相关基因的表达,包括7个MEP途径基因、6个MVA途径基因、8个光合作用相关基因及9个线粒体基因组编码的电子传递复合体基因。结果显示,在21个MEP、MVA途径基因及光合作用相关基因中,仅psbA基因的表达量保持不变,ispE、HMGR1、HMGR2和psbP基因显着上调,其它16个基因的表达量显着下调。在9个线粒体基因组编码的电子传递复合体基因中,只有cox2和atp8基因的表达量显着下调,其它7个基因的表达量显着上调。同时,我们也检测了上述30个基因在gry340突变体中的表达情况,获得了与ispE ispF双突变体相似的结果,只有ispE、MPDC1、psbP、cox2和apt8等5个基因不同。结果表明,水稻MEP途径基因的功能缺陷影响了MEP途径中其它基因、MVA途径基因、光合作用基因以及线粒体基因的表达。暗示突变受损的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反馈调节信号可能会影响上述基因的表达。

林秋云,沈建凯,谢振宇,贺治洲,尹明,袁佳[4](2018)在《水稻转绿型新叶黄化突变体ygr的表型特征与光合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观察水稻叶色突变体ygr在不同生长时期叶色表型的动态变化,并对其进行温度敏感性试验,同时测定其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在苗期和分蘖期时,突变体ygr的每一张新生叶黄化的程度明显,而到孕穗期时,其叶色与野生型的相似;4个不同恒温条件下的温度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突变体ygr是一个低温表达型叶色突变体;突变体ygr未转绿黄化叶的净光合速率(Pn)、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PSⅡ的激发能捕获效率(Fv’/Fm’)、光下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Ⅱ)和电子传递速率(ETR)分别降低至8.87±1.67、0.70±0.04、0.27±0.07、0.17±0.05和89.84±28.29,均显着低于野生型。上述结果明确了突变体ygr的表型特征和光合特性,为突变体ygr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和促进其在水稻育种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陆艳婷,陈金跃,张小明,叶胜海,王俊敏,金庆生[5](2017)在《浙江省水稻辐射育种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综述了21世纪以来,浙江省通过辐射诱变获得的水稻穗型、株高、叶形、叶色、花器等性状突变体种质资源的概况,开展相关突变性状的分子定位、克隆、遗传机理的研究进展,以及这些研究对于水稻新品种培育的促进作用。对浙江省通过直接或间接利用辐射选育而成的245个水稻新品种的分析发现,其中89.9%的品种源自辐农709和浙辐802;甬优系列籼粳杂交水稻不育系的81.8%源自辐农709。浙江省辐射育种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揭示,继续深入开展水稻辐射诱变创制突变体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有利于丰富水稻种质资源,提高育种效率。

宋丰顺,倪大虎,倪金龙,李莉,杨剑波[6](2016)在《杂交水稻种子纯度检测方法综述》文中研究说明建立准确、快速、经济的检测方法监控杂交水稻纯度对于保障我国水稻安全生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用于杂交水稻纯度检测的各种方法,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评述,总体来讲,我国杂交水稻纯度鉴定方法的发展趋势是由鉴定周期长向鉴定周期短,由鉴定程序复杂向简单,由成本高向成本低的方向发展。根据各种检测方法的特点,认为DNA分子标记技术和设计育种鉴定方法有较大发展空间,能满足准确、快速、经济的要求;实时荧光PCR技术具有美好的前景。

金国强,陈凡,方福平,王寅,舒小丽,吴殿星[7](2015)在《两系水稻不育系白色中脉标记的诱发与特性》文中研究指明为开发可监控两系杂交水稻种子纯度的全新标记,通过60Co-γ辐照两系不育系Y58S干种子,筛选获得白色中脉、转绿型白化叶色、紫叶斑点、黄色、淡绿色与条纹白色等多种类型叶色突变体。与其他叶色突变体比较,突变体wml-1的白色中脉突变性状全生育期稳定,且仅在叶片正面的中脉部分表达,不影响苗高和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和不育特性也与野生型不育系相类似。遗传分析表明,叶片携带白色中脉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本研究结果表明,叶片携带白色中脉突变可以作为一种更理想的标记性状,对发展直观方便辅助去杂和省时节本鉴定种子纯度新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王付华,王亚,王青林,尹海庆,王生轩,陈献功,孙建军,王越涛,付景,白涛,周柯[8](2015)在《水稻白化复绿突变体白784的生理特性分析及基因精细定位》文中认为为探讨水稻白化复绿突变体白784的生理特性和相关遗传机制,研究了不同温度处理下白784的表型和生理特性,结果表明,白化表型受温度控制,20、22、24℃低温处理使白784叶片的色素合成不同程度受阻,叶片呈白化表型;与对照相比,白784的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显着下降,20℃处理(10 d)白784叶绿素a、叶绿素b较对照分别下降95.18%(P<0.01)、86.86%(P<0.01);22℃处理(14 d)白784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较对照分别下降96.19%(P<0.01)、93.25%(P<0.01)、92.76%(P<0.01);24℃处理(12 d)白784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较对照分别下降86.17%(P<0.05)、91.67%(P<0.01)、95.30%(P<0.01);26℃处理(12 d)白784叶色绿化,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较对照分别下降27.63%、25.70%、27.17%(P>0.05);28℃处理(12 d)白784叶色与正常无异,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较对照差异不显着;表明2426℃是白784叶色白化的敏感温度。同时构建F2作图群体(白784×郑州早粳),进行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结果表明,该突变体温敏白化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424个SSR分子标记将Abt6初步定位在水稻第6号染色体上,位于标记RM5988RM6071,与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4、9.7 c M;进一步扩大F2群体,在F2、F3群体白化单株中寻找目标区段发生重组的个体,利用In Del标记分析目标区段杂合单株的标记基因型,将Abt6定位在In Del标记Y15420Y15648,标记间物理距离约278 kb。

王小波,傅军如,和金鹏,朱昌兰,彭小松,贺晓鹏,欧阳林娟,边建民,陈小荣,胡丽芳,贺浩华[9](2015)在《一个新的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白S”特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60Co-γ射线照射光温敏核不育系广占63-4S的干种子,以诱发其突变,从中选育出了一个白化转绿突变体白S。该突变体在前2叶除叶尖外完全白化,第3叶部分白化,从第4叶开始白化的叶片转绿,后期恢复成白绿相间条纹色。与亲本广占63-4S相比,白S的株高较矮,叶片叶绿素含量较低,每穗颖花数较多,但其它农艺和经济性状、育性、自交结实率等均无显着差异。白S所配6个组合在单株理论产量方面的超标优势为-17.6%21.9%,平均为0.7%。对生产上如何利用白S的白化转绿特性有效地提高水稻杂交种的纯度进行了探讨。

全瑞兰,王青林,马汉云,扶定,霍二伟,沈光辉,郭桂英[10](2015)在《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白化是水稻叶色突变中常见的叶绿素缺失突变,白化转绿突变体在光合作用机理、基因调控和遗传育种等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均有较大的利用价值。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的研究进展,包括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的来源、白化转绿突变体与叶绿素合成的关系、影响白化的内外因素、相关基因的克隆以及作为标记性状在育种中的应用,为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携带白化转绿型叶色标记光温敏核不育系玉兔S的选育及其特征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携带白化转绿型叶色标记光温敏核不育系玉兔S的选育及其特征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彩色水稻研究与利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彩色水稻突变体获得及其主要类型
    1.1 叶色突变体的获得
    1.2 叶色突变的主要类型
2 水稻叶色突变的形成机制
    2.1 叶片颜色形成的相关基因
    2.2 白化转绿型
    2.3 黄绿叶
    2.4 黄叶
    2.5 紫叶
    2.6 斑马叶
3 彩色颖壳水稻
    3.1 颖壳颜色的突变及主要类型
    3.2 颖壳颜色的调控基因
4 彩色水稻生产的创意应用
    4.1 叶色标记不育系与彩稻专用稻新品种
    4.2 国外彩色水稻的创意应用
    4.3 国内彩色水稻的创意应用
5 彩色水稻的发展前景与存在的问题

(2)双元表达三系不育系双兴A和双九A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1 选育过程
    1.1 总体思路
    1.2 亲本来源
    1.3 选育经过
        1.3.1 双兴A的选育
        1.3.2 双九A的选育
2 特征特性
    2.1 生育特性
    2.2 育性和开花习性
    2.3 农艺性状
    2.4 包颈情况与对“九二○”的反应
    2.5 稻米品质和抗性
    2.6 配组表现
3 繁殖制种技术要点
4 技术创新和优势
    4.1 聚合了eui基因和白化叶色性状标记基因
    4.2 减少“九二○”使用量, 降低成本, 减少污染, 提高种子质量
    4.3 多重去杂, 快速鉴定杂交种子纯度

(3)水稻黄化转绿突变基因gry340的图位克隆与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植物类异戊二烯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1.1 类异戊二烯生物合成途径
        1.1.1 细胞质中MVA合成途径
        1.1.2 质体中MEP合成途径
        1.2 类异戊二烯合成途径中相关基因和酶
        1.2.1 MVA途径中的相关基因和酶
        1.2.2 MEP途径中的相关基因和酶
    2 水稻转绿型叶色突变体的研究进展
        2.1 水稻转绿型叶色突变体的遗传与基因定位
        2.2 生育进程和温度对水稻转绿型叶色突变体的影响
        2.3 水稻转绿型叶色突变体的生理变化
        2.3.1 水稻转绿型叶色突变体在转绿过程中叶绿素的变化
        2.3.2 水稻转绿突变体在转绿过程中叶绿体超微结构变化
        2.4 水稻叶色突变的分子机理
        2.4.1 光合色素的生物合成与降解的相关基因
        2.4.1.1 叶绿素生物合成与降解途径的相关基因
        2.4.1.2 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的相关基因
        2.4.2 类异戊二烯MEP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突变
        2.4.3 叶绿体发育途径的基因突变
        2.4.4 质-核信号传导途径受阻
        2.4.5 其他途径的基因突变
        2.5 叶色突变体的应用
        2.5.1 叶色突变体在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2.5.2 水稻转绿型叶色突变体在育种上的应用价值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植物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菌株与载体
        1.4 主要培养基
        1.5 主要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1 水稻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
        2.2 不同温度的处理实验
        2.3 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分析
        2.4 基因组DNA的提取
        2.5 gry340突变基因的定位分析
        2.5.1 PCR扩增体系及程序
        2.5.2 初步定位
        2.5.3 精细定位
        2.5.4 遗传作图
        2.6 精细定位区域ORFs的分析
        2.7 OsIspE基因的CDS克隆与序列分析
        2.7.1 目的基因CDS的PCR扩增
        2.7.2 目的片段的回收
        2.7.3 OsIspE序列分析
        2.8 质粒的提取
        2.9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10 载体的构建
        2.10.1 互补载体的构建
        2.10.2 亚细胞定位载体的构建
        2.11 亚细胞定位
        2.11.1 水稻原生质体的制备
        2.11.2 质粒DNA转化原生质体
        2.11.3 溶液制备
        2.12 基因表达分析
        2.12.1 RNA的提取
        2.12.2 RT-PCR
        2.12.3 qRT-PCR表达分析
        2.13 ispEispF双突变体的构建与测序检测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gry340突变体的表型特征观察和生理特性分析
    2 gry340突变基因的遗传分析和精细定位
        2.1 gry340突变基因的遗传分析
        2.2 gry340突变基因的精细定位
    3 候选基因的遴选与测序验证
    4 OsIspE基因表达载体构建及转基因功能互补验证
    5 OsIspE的同源性分析和系统进化树构建
    6 OsIspE蛋白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预测
    7 OsIspE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8 OsIspE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9 ispEispF双突变体的表型观察
    10 OsIspE影响类异戊二烯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
    11 OsIspE影响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表达
    12 OsIspE影响编码线粒体电子传递复合体基因的表达
第四章 讨论与小结
    1 讨论
        1.1 gry340突变体是一个新的黄化转绿型叶色突变体
        1.2 叶绿体MEP途径与细胞质MVA途径的关系
        1.3 导致gry340黄化转绿表型的分子机理
        1.4 MEP途经基因突变对其它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缩略词表
致谢
作者简历

(4)水稻转绿型新叶黄化突变体ygr的表型特征与光合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突变体ygr的温度敏感性试验
        1.2.1 处理前浸种催芽
        1.2.2 不同温度生长条件的处理
        1.2.3 光合色素含量测定
    1.3 光合速率、光响应曲线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突变体ygr在不同生长时期叶色表型的动态变化
    2.2 突变体ygr的温度敏感特性
    2.3 突变体ygr在分蘖期的光合特性
3 讨论

(5)浙江省水稻辐射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辐射诱变创制突变体
    1.1 叶形突变体
    1.2 穗型突变体
    1.3 粒型突变体
    1.4 花器官突变体
    1.5 根系突变体
    1.6 植株颜色突变体
    1.7 类病斑突变体
    1.8 早衰突变体
    1.9 株高和形态突变体
    1.1 0 其它性状突变体
2 辐射诱变创制新种质培育新品种
    2.1 辐射培育常规稻新品种
        2.1.1 直接辐射选育新品种
        2.1.2 辐射创制优良种质
        2.1.3 低世代辐照选育
    2.2 辐射培育杂交稻新品种
        2.2.1 创制特色水稻不育系
        2.2.2 创制水稻恢复系
3 浙江省水稻辐射诱变育种成效
    3.1 辐射育成水稻品种
    3.2 辐射育成水稻品种遗传背景分析
4 小结与展望

(6)杂交水稻种子纯度检测方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海南种植鉴定法
2 粒型鉴定法
3 苯酚染色法
4 蛋白质电泳法
5 DNA分子标记鉴定法
6 实时荧光PCR检测法
7 设计育种鉴定法
    7.1 除草剂标记性状
    7.2 叶色标记
    7.3 芽鞘紫线法
8 结语

(7)两系水稻不育系白色中脉标记的诱发与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与辐照处理
    1.2诱变群体处理与筛选
    1.3遗传分析
    1.4主要农艺性状
    1.5配合力测定
    1.6不育特性
2结果与分析
    2.1白色中脉和其他类型的叶色突变体
    2.2白色中脉突变体的特征特性
    2.3叶片白色中脉突变的遗传分析
3讨论
4结论

(8)水稻白化复绿突变体白784的生理特性分析及基因精细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和方法
    1. 1供试材料
    1. 2白784叶色表型鉴定及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测定
    1. 3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1. 4 DNA提取及PCR检测
2结果与分析
    2. 1水稻白784突变体表型观察
    2. 2不同处理温度下白784与非突变姊妹系叶片的色素含量比较
    2. 3白784白化性状相关基因的初步定位
    2. 4温度白化基因Abt6的精细定位
3结论与讨论
    3. 1叶色突变的表型及对温度的反应
    3. 2基因定位和相关基因分析
    3. 3突变体及基因的利用价值

(9)一个新的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白S”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白 S 叶色的表型特征
    2.2 白 S 与广占 63 - 4S 在不同时期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比较
    2.3 白 S 与广占 63-4S 农艺性状的比较
    2.4 白 S 与广占 63-4S 的育性、结实率的比较
    2.5 温度对白 S 叶色变化的影响
    2.6 白 S 所配组合的杂种优势
3 小结与讨论
    3.1 白化转绿突变体的转绿特征
    3.2 白化突变体白 S 与广占 63-4S 的主要特性比较
    3.3 白 S 所配组合的杂种优势
    3.4 白 S 在杂交水稻繁殖、制种中的应用

(10)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的来源
2 水稻白化转绿突变发生的机理研究
    2.1 生理生化指标分析
        2.1.1 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叶绿素含量变化情况
        2.1.2 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叶绿体超微结构变化情况
        2.1.3 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蛋白质含量变化情况
        2.1.4 温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对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的影响
    2.3 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形成的分子机制
        2.3.1 光合色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基因突变
        2.3.2 叶绿体发育相关基因突变
        2.3.3 质-核信号传导途径受阻
3 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在育种实践中的应用

四、携带白化转绿型叶色标记光温敏核不育系玉兔S的选育及其特征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彩色水稻研究与利用现状[J]. 宋文健,梅忠,李玉,夏雯华,舒小丽,吴殿星,梅淑芳. 中国水稻科学, 2020(03)
  • [2]双元表达三系不育系双兴A和双九A的选育[J]. 张红林,张璞,刘海平,钟晓英,汪雨萍,欧阳春荣,张家健,谢芳腾,章萍,邹志华,李德悦,张瑞祥. 杂交水稻, 2019(03)
  • [3]水稻黄化转绿突变基因gry340的图位克隆与功能研究[D]. 陈能刚.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4]水稻转绿型新叶黄化突变体ygr的表型特征与光合特性研究[J]. 林秋云,沈建凯,谢振宇,贺治洲,尹明,袁佳. 热带作物学报, 2018(02)
  • [5]浙江省水稻辐射育种研究进展[J]. 陆艳婷,陈金跃,张小明,叶胜海,王俊敏,金庆生. 核农学报, 2017(08)
  • [6]杂交水稻种子纯度检测方法综述[J]. 宋丰顺,倪大虎,倪金龙,李莉,杨剑波. 江苏农业科学, 2016(06)
  • [7]两系水稻不育系白色中脉标记的诱发与特性[J]. 金国强,陈凡,方福平,王寅,舒小丽,吴殿星. 核农学报, 2015(10)
  • [8]水稻白化复绿突变体白784的生理特性分析及基因精细定位[J]. 王付华,王亚,王青林,尹海庆,王生轩,陈献功,孙建军,王越涛,付景,白涛,周柯. 河南农业科学, 2015(10)
  • [9]一个新的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白S”特性的研究[J]. 王小波,傅军如,和金鹏,朱昌兰,彭小松,贺晓鹏,欧阳林娟,边建民,陈小荣,胡丽芳,贺浩华. 江西农业学报, 2015(08)
  • [10]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研究进展[J]. 全瑞兰,王青林,马汉云,扶定,霍二伟,沈光辉,郭桂英. 安徽农学通报, 2015(12)

标签:;  ;  ;  ;  ;  

携带白化转绿叶色标记的光热转基因不育系玉兔S的选育及特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