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都仑河生态治理初探

昆都仑河生态治理初探

一、昆都仑河生态治理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塔娜[1](2021)在《居民健康视角下包头市老工业住区公共空间更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老工业住区居住环境难以满足居民的日常居住需求与健康需要,急需在城市存量提升背景下寻求新的发展契机。老工业住区及其居民作为我国重要发展阶段的时代缩影具备特殊性,但目前国内针对老工业住区公共空间对于其居民健康的影响这一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薄弱。因此关注老工业住区的居住环境,关爱其居民的健康水平,具有提升城市品质、体现社会人文关怀的现实意义。综合上述问题,采取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针对老工业住区居民健康情况及其公共空间进行概念及特征解析、归纳研究现状、总结相关理论,分析住区公共空间与居民健康的关系。同时以包头市老工业住区公共空间为实例研究对象,对其居民基本情况、日常活动类型、健康现状及老工业住区道路空间、院落空间、绿化景观空间以及配套环境设施等公共空间现状进行实地调研,依据调研结果总结包头市老工业住区公共空间影响其居民健康的途径及要素,确定更新具体开展方向。结合包头市老工业住区公共空间对于居民健康的影响,围绕居民健康的三个层面提出具体更新策略:通过改善道路空间、激活院落空间、优化绿化景观空间以及完善配套环境设施等策略对其物质空间环境进行优化与场所精神重塑,以期塑造能够促进居民健康水平提升的居住环境。最后,选取包头市具有典型性的老工业住区——自由路一号街坊的公共空间进行案例实践设计,基于其居民健康特征和物质空间条件的实际情况制定更新目标,对道路空间、院落空间、绿化景观空间和配套环境设施等公共空间展开更新设计。对居民健康、老工业住区公共空间展开理论研究,总结了老工业住区公共空间对于居民健康的影响,并确定了居民健康视角下老工业住区公共空间更新方向。通过道路空间的梳理、院落空间的活化、绿化景观空间的丰富、配套环境设施的完善等更新策略的提出,具体说明了如何运用更新提升老工业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质量去实现居民健康的正面促进,对包头市老工业住区公共空间更新具有现实借鉴意义,为包头市城市存量更新探索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方向。

云鹏[2](2020)在《内蒙古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对于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维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内黄河、辽河、松花江、海河、内流河流域5个重点流域为研究区,以水生生物多样性为研究对象,通过志书查阅、资料收集和野外实地调查,基于流域内各主要水系γ生物多样性指数,初步评价了各个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现状,明确了各流域内主要河流、湖泊生物多样性的构成和特点,厘定了内蒙古重点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问题和保护重点,进而提出了各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的建议。本研究取得如下结果:(1)黄河流域共检出水生生物697种,其中,鱼类58种,水生植物67种,底栖动物129种,两爬动物23种,鸟类共有179种,沉水植物10种,浮游生物231种,保护物种116种,占总水生生物物种数16.64%;辽河流域共检出水生生物485种,其中,鱼类40种,水生植物76种,底栖生物24种,两爬类动物28种,浮游生物153种,鸟类167种,保护物种102种,占总物种数的20.0%;松花江流域共检出水生生物917种,其中,鱼类70种,水生植物93种,底栖生物158种,两爬类动物35种,浮游生物233种,鸟类328种,珍稀保护动物148种,占水生生物的12.1%;海河流域共检出水生生物479种,其中,鱼类73种,水生植物76种,底栖动物73种,两爬动物12种,浮游生物153种,鸟类92种,保护物种58种;内流河流域共检出水生生物232种,其中,鱼类17种,水生植物55种,底栖生物26种,两爬类动物23种,浮游生物95种,鸟类16种,保护动物36种,占总体15.51%。(2)计算了各流域内主要河流和湖泊的γ多样性指数,黄河流域中,乌梁素海、岱海两个湖泊水体生物多样性指数最高,黄河干流为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河流;辽河流域中,西辽河流域生物多样性指数最高;松花江流域中,克鲁伦河多样性指数最高;海河流域中,滦河的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内流河流域中,锡林河生物多样性指数最高。(3)结合流域水质监测,分析了各重点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提高“一湖两海”水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力度、重点保护流域内特色物种、完善水水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以及建立松花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基地等措施建议研究成果可为内蒙古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对流域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周琳[3](2020)在《呼包鄂榆城市群县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区域经济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各地区都拥有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发展政策,这些因素的差别使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过大的经济差异势必会阻碍区域整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呼包鄂榆城市群地理范围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包鄂三市和陕西省的榆林市,城市群煤炭、天然气、稀土等资源储量十分丰富,借助政府政策的实施,城市群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多项经济发展指标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但城市群内部38个县域之间的经济差异不断扩大。本文将呼包鄂榆城市群县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经济差异的动态发展过程,并进一步探讨县域经济协调度及其影响因素,不仅对促进城市群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制定对策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还可以为其它地区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提供依据。本文把呼包鄂榆城市群的38个县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2000-2018年呼包鄂榆城市群县域经济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有波动性扩大趋势。呼包鄂榆城市群县域的人均GDP全局Moran′s I指数统计值均大于0,且通过了显着性检验,说明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县域在空间上集聚,呼包鄂榆城市群县域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整体格局呈现北高南低,经济热点区有南移的趋势,榆林市南部县域始终是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冷点区。进一步用趋同方法检验县域经济差异的变化趋势,发现用绝对β趋同和α趋同得出的结果是相同的,2000-2018年呼包鄂榆城市群县域经济增长整体上是趋同的,分段来看则先分异后趋同。其次在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2010-2018城市群县域间经济协调度有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特征,县域间经济协调发展能力依然较低。应用协调弹性公式计算得出人均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第三产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长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影响城市群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最终根据实证分析,给出了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明确定位,实现差异化发展,推进城市群内部交流合作、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加大对落后县域的支持力度、缩小县域间经济差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一轴一带多区”的空间格局,开展广泛合作,提升开放经济发展水平来促进呼包鄂榆城市群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建议。

李伊彤[4](2020)在《三生协同导向下牧业型草原聚落空间结构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乡村振兴作为党十九大提出的重要战略之一,在解决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各种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草原聚落空间的绩效高低,关系到内蒙古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快慢与聚落自身发展优劣。内蒙古牧业型草原聚落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空间布局分散、生态环境脆弱、经济产业落后、服务设施滞后,但拥有丰富的草原文化与社会人文底蕴。在经历了快速城镇化历程后,以经济发展为导向,使原本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使原本淳朴的草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入侵。在城乡规划领域下,如何以空间为抓手平衡牧业型草原聚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上的关系,成为牧业型草原聚落空间适宜发展的关键。牧业型草原聚落空间绩效的研究旨在运用绩效的手段发掘其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空间优化策略。本研究基于对草原聚落生态环境、产业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调查,以量化研究为手段,三生协调为导向,对牧业型草原聚落空间绩效进行有测度的研究。本研究以3S技术为空间分析平台,对牧业型草原聚落三生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对旗域内生态服务功能、产业发展条件进行分析,对聚落设施便利性、区位优势度进行分析,通过多因子评价法从功能适宜性入手,对研究区三生空间进行初步划定;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对镶黄旗2006-2017年三生空间结构绩效进行研究,构建包含6个子目标层16项评价因子的空间绩效评价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对镶黄旗61个村(嘎查)2016年空间结构绩效进行评价,构建5个目标层14个字目标层的绩效评价体系,通过横向与纵向相结合,探求草原聚落主导空间影响因素;结合三生空间划定结果,从旗域层面及聚落层面提出三生协调发展策略。本文以实地调研为基础,结合相关理论,对牧业型草原聚落三生空间的效益进行量化研究。得出主要研究结果:(1)以镶黄旗为研究对象,将该地区草原聚落空间划分为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区、生活宜居区、极适宜放牧区等8个区划;(2)以三生协同为角度,构建宏观、微观空间结构绩效评价因子库;(3)建立纵向、横向双维度空间结构绩效评价体系,并以镶黄旗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由于聚落空间及其周边生态的复杂性,使得规划决策中对其的认知把控容易出现偏差,导致不合理空间政策的出现。从“绩效”的视角深入聚落空间问题,对于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李占坤[5](2020)在《基于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山地景观规划研究 ——以包钢大青山生态基地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市民工作之余休憩的时间增多,乃至公众生活水平需求的日渐提高,致使市民游玩的意愿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由于近几十年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和提高,也进一步加大了人民群众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距离,还有人们生活节奏的提高、工作压力的增强,也导致了广大人民群众承受的压力逐年增强。正因如此,广大人民期盼着能够返璞归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去真切感受大自然。城市周边的山地景观区域,依靠其自己所富于变化的自然空间和景观特点,是保障广大市民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的的理想区域。我们对这些山地区域内所已有的地形地貌加以利用,对原有的花草树木等植物植被进行改造,重新系统的规划山地区域内景点景观,建设一些自然景观环境优美、适合游玩休憩的场地,满足人们亲近自然和愿望。这是将山地景观生态恢复原状甚至重新建设的主要方式,对恢复生态环境、保持生态系统稳固有着重大价值。在城市周边相对适宜的山地区域进行景观建设,除了能够减少山地区域水土流失状况,还能大面积缩减现有荒山面积,实现城市周边山地区域的综合利用开发,对生态环境系统进行自我循环十分有利。同时,在适宜条件下,结合经济林构建山地区域景观,能够明显提升山地区域的经济收益。所以,对于山地区域的景观规划和建设而言,不仅能够维护生态环境、满足社会所需,而且可以促进经济的整体发展,这对地区的发展有一定的现实价值。本文是从景观规划的角度,对城郊生态条件较差山地区域,进行山地景观规划的探讨,研究这类山地区域的景观规划的原则和要点,对山地区域景观规划及发挥山地的游憩功能方面做出一定的探讨,希望能够通过对城市周边的山地生态环境及景观的恢复和重建,最终达到使得山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所提高的目的。本文所研究的山地景观规划工作是在对环境进行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的,以对包钢大青山生态基地区域的山地景观规划工作作为实践进行研究,将山地区域景观规划与环境生态恢复和重建的系统理论结合,为内蒙古中部山地区域的山地景观规划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及实践依据。通过对大青山生态基地山地景观的规划实践工作的总结,具体得出以下几点结论:首先,在进行山地区域景观规划时,必须要遵循尊重自然法则、符合美学原则和社会经济条件等三个主要原则。其次,从景观的层面分析,对大青山等山地区域而言的是景观规划工作,主要目的是让山地地区保持相对平稳的生态均衡,实现生态的全局性。第三,在植物种植方面,山地景观规划工作并不是简单的进行绿化植树和地被恢复,而是要综合考虑山地区域的各项生态因子,将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的相关理论作为景观规划的具体指导原则,构建一个相对平稳,功能日趋健全,可自我维护并联系革新的植被系统。

刘建华[6](2019)在《基于层级分析的包头生态网络结构及格局演变研究》文中提出在西北半干旱区,伴随着人口增长,自然景观被人工景观代替,生境破碎,景观连通性变差,生物多样性下降等一系列问题不断出现。构建多层级的空间生态网络是维持西部半干旱区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低层级生态源地稳定依靠高层级生态源地,高层级生态源地对于维持层级生态网络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高层级生态源地遭到破坏易影响周围低层级生态源地,以至于影响低层级生态网络稳定,引发层级网络的级联失效,导致整个网络崩溃。故本文以西北典型半干旱城市包头为研究区,在GIS空间技术的支持下,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与复杂网络理论的分析方法,提取了包头市的层级生态网络,对网络空间结构结构、拓扑结构进行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在2006-2016年十年间市域景观特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生态景观破碎。在2010-2016十年间景观变化在包头市呈现点状分布,主要分布在耕地密布草地破碎的农业耕作区和不同景观交替的边缘。包头市尚未形成优势景观,景观破碎度加剧。在类型尺度上,2006-1016年草地景观的散步与并列指数、分离度指数、分别减少了 15.98和1.12。建设用地的形状指数增长了 55.3,凝聚指数降低了 4.59。耕地的形状指数和分离度指数分别增加了 79.5和447.74。(2)草地景观是包头市生态景观的主体,在景观尺度上,包头市全域内景观相似临近百分比指数与散布与并列指数较高,景观分割指数较低。在类型尺度上,1-7级所占比例较高,斑块密度较低,聚集指数较高。8-12级所占比例较低,景观分割指数高,景观破碎,连通性差。根据所提取的草地景观网络,利用度及度分布评价节点度、平均路径长度、聚类系数分析生态网络的特点。发现该草地景观网络的度为6的草地斑块节点数量有5个。度最大值为8的节点有2个,平均路径长度为1.6061,该草地景观网络具有明显的非均匀性。(3)在市域尺度上构成了分层的点-线-面相互交织的潜在生态网络。第一层由8个潜在生态源地,8条潜在生态廊道和7个节点构成。第二层由31个潜在生态源地,35条潜在生态廊道和28个生态节点组成。第三层由123个潜在生态源地,151条潜在生态廊道和47个生态节点组成。通过计算α,β、Y指数对层级生态网络结构进行评价,随着生态源地与生态廊道数量增加,网络中可供物质流动的回路越多,生态源地的平均连通度变好。第二层和第三层网络中连通性高的源地比例较少。基于复杂网络中的拓扑结构分析指标,对所提取的第1、2、3层生态网络的拓扑性质进行分析。(4)生态网络格局对于维持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精确模拟其景观生态网络空间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ANN模型提取了元胞自动机的邻域规则,同时利用MCR模型构建累积耗费阻力面,基于MCR-ANN-CA模型对包头市景观生态网络空间演化情况进行模拟,结果精度较高。将MCR-ANN-CA模型模拟结果与CA-Markov模型进行对比,2种模型模拟结果的KIA指数分别为0.89和0.87,相对误差分别为3.10%和5.31%,MCR-ANN-CA模型对包头市景观生态网络空间的演化过程具有更高的模拟精度。

苏虹[7](2018)在《呼包鄂城镇群协同发展定量评价》文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协同发展已成为当今区域发展的必然趋势。呼包鄂城镇群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具活力的城市经济圈,它的建设对于推动全区乃至西部地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呼包鄂城镇群协同发展是必要的。本文从支撑条件、基础条件、约束条件、动力条件和实力水平五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TOPSIS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了2000-2015年各子系统发展指数、协同指数以及整个系统的综合协同发展指数,进行了呼包鄂城镇群协同发展阶段判定和区划。利用改进引力模型,分析呼包鄂城镇群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各子系统发展指数来看,支撑条件子系统、基础条件子系统、动力条件子系统、实力条件子系统发展指数在四个时间段内均呈上升趋势。约束条件子系统中除鄂托克旗、东河区在2004-2015年以及乌审旗、固阳县在2008-2015年间下降外,其余各旗县(区)在2000-2015年约束条件子系统发展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但变化程度不大。从综合协同发展指数来看,在2000-2015年间昆都仑区的综合协同发展指数最高平均值为0.50,清水河县的综合协同发展指数最低平均值为0.16,可知呼包鄂城镇群内部协同发展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但是整体来看,呼包鄂城镇群协同发展指数在不断上升,且2012-2015年综合协同发展指数增速要快于2000-2003、2004-2007、2008-2011年,可见呼包鄂城镇群协同发展程度在近四年间加深。(2)从呼包鄂城镇群协同发展阶段区划中可以看出,呼包鄂城镇群的协同发展阶段处于协应阶段与协奏阶段之间,其中只有清水河县为协应阶段;为协调阶段的有3个区域,占全部区域的12%;处于协辅阶段的区域有6个,占全部区域的23%;为协同阶段的区域最多有10个,占总区域数的38%;为协奏阶段的有6个区域,占总数的23%。呼包鄂城镇群协同发展阶段分布结构类似于倒“U”字形。(3)从呼包鄂三市协同指数来看,呼和浩特市平均协同指数最低为0.37处于中低级协同阶段;鄂尔多斯市平均协同指数居中为0.41,包头市平均协同指数最高为0.42,鄂尔多斯市与包头市都位于中级协同阶段。由此可知,呼包鄂三市之间协同发展程度存在较大差异。(4)从呼包鄂城镇群协同发展指数的空间自相关检验分析中可知,2000-2015年各年份的IM s’oran指数均大于0,表明协同发展指数呈集聚的空间特性。从呼包鄂城镇群协同发展的空间集聚分析来看,呼包鄂城镇群26个旗县(区)之间空间分异较大。从2015年各子系统发展指数、综合协同发展指数的空间分布图可知,呼包鄂城镇群综合协同发展指数呈现出极大的空间差异性,昆都仑区和新城区两地为高值区,青山区、九原区、东胜区、回民区、伊金霍洛旗、准格尔旗为次高值区,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武川县、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为较低值区,清水河县、白云鄂博矿区、固阳县为低值区。从呼包鄂城镇群各旗县(区)之间协同发展的空间联系强度时间演变来看,除个别旗县增幅较小外,大部分旗县(区)空间联系总量大幅增加。从呼包鄂城镇群各旗县(区)之间协同发展空间联系强度的空间格局来看,2000年与2015年呼包鄂城镇群各旗县(区)之间协同发展的空间联系强度变化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2015年的协同发展的空间联系总量比2000年有显着增加。

刘昕[8](2018)在《盟市林业工作五年回顾(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呼和浩特市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按照大工程带动大发展理念,将国家工程与地方工程统筹推进,5年来,全市共完成造林绿化面积198万亩,其中,人工造林面积151.1万亩,封山育林面积46.9万亩,均全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生态建设任务。启动建设百万亩武川县大青山北坡生态治理工程、清水河百万亩林果基地、大青山前坡60万亩治理工程。5年来,全市累计完成重点区域绿化面积53.58万亩,完成资金投入89.64亿

张剑,赵军[9](2017)在《基于发展现状及要求的“城市双修”工作思考——以包头市“城市双修”工作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梳理包头市已经开展的"城市双修"工作,借鉴三亚和徐州开展双修工作的经验,立足发展现状,把"城市双修"工作作为包头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推动。科学谋划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的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的发展"大棋局"。提出包头"城市双修"工作的"3+2"模式为:突出一个抓手、一个工具、一个理念和两个重点,即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加强城市设计,促进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贯穿工作始终,城市"面子"有特色,城市"里子"有统筹。

张殿松[10](2015)在《后工业化时代城市更新设计问题研究 ——以包头市钢铁大街城市设计为例》文中提出后工业化时代背景下,以包头为代表的一批新兴工业城市不同程度的面临城市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社会转型、城市空间重构等一系列影响经济、社会、城市发展的城市规划问题,因此,这些城市的更新问题尤为重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钢铁大街是包头新兴工业城市的一个典型符号,承载着包头建设的记忆情感。在编制《包头钢铁大街城市设计》过程中,城市更新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为此,本文以制造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部分城市出现的“逆工业化”现象为背景,以现代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中国新兴工业城市更新改造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中国现代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历程及特征和规划模式,结合后工业化时代的社会经济对城市的要求,从城市产业结构、城市空间布局、城市环境以及城市交通、公共开放空间、城市建设状况等方面分析了当今中国以包头为代表的一批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本文以包头钢铁大街更新设计为实践,总结出了一些针对中国新兴工业城市在后工业化时代转型的策略:尊重历史文化资源和工业遗产;功能布局适应产业更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紧凑、可识别的空间、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体系等。在国内新兴工业城市即将进入后工业化的阶段,包头钢铁大街更新改造策略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昆都仑河生态治理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昆都仑河生态治理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居民健康视角下包头市老工业住区公共空间更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1.3 地区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对象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对象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健康城市
        1.4.2 工业住区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相关基础研究
    2.1 居民健康
        2.1.1 居民健康概念
        2.1.2 健康活动类型
        2.1.3 居民健康相关理论
    2.2 老工业住区公共空间
        2.2.1 老工业住区概念
        2.2.2 住区公共空间概念
        2.2.3 老工业住区公共空间相关理论
    2.3 居民健康与老工业住区公共空间的关系
        2.3.1 健康公共空间概念
        2.3.2 住区公共空间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2.4 相关案例
        2.4.1 纽约健康街道设计
        2.4.2 台北市健康社区营造
    2.5 本章小结
3 包头老工业住区居民健康与公共空间现状
    3.1 老工业住区整体概况
        3.1.1 建设时间
        3.1.2 主要工厂企业及其职工居住组团
        3.1.3 老工业住区现状
    3.2 调研设计
        3.2.1 调研对象
        3.2.2 调研内容
        3.2.3 调研方法
        3.2.4 调研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
    3.3 居民现状
        3.3.1 基本情况
        3.3.2 日常活动行为
        3.3.3 健康特征
        3.3.4 对住区公共空间的健康需求
    3.4 住区公共空间现状
        3.4.1 道路空间
        3.4.2 院落空间
        3.4.3 绿化景观空间
        3.4.4 配套环境设施
    3.5 本章小结
4 包头市老工业住区公共空间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4.1 对生理健康的影响
        4.1.1 道路空间对生理健康的影响
        4.1.2 院落空间对生理健康的影响
        4.1.3 绿化景观空间对生理健康的影响
        4.1.4 配套环境设施对生理健康的影响
    4.2 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4.2.1 道路空间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4.2.2 院落空间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4.2.3 绿化景观空间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4.2.4 配套环境设施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4.3 对社会适应性健康的影响
        4.3.1 道路空间对社会适应性健康的影响
        4.3.2 院落空间对社会适应性健康的影响
        4.3.3 绿化景观空间对社会适应性健康的影响
        4.3.4 配套环境设施对社会适应性健康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包头市老工业住区公共空间更新原则与策略
    5.1 更新原则
        5.1.1 促进生理健康原则
        5.1.2 完善心理健康原则
        5.1.3 推动社会适应性健康原则
    5.2 促进生理健康方面
        5.2.1 优化道路空间结构
        5.2.2 激发院落空间活力
        5.2.3 更新绿化景观空间配置
        5.2.4 完善配套环境设施要素
    5.3 完善心理健康方面
        5.3.1 改善出入口空间质量
        5.3.2 整理院落空间界面
        5.3.3 提升绿化景观空间体验
        5.3.4 强化配套环境设施效用
    5.4 推动社会适应性健康方面
        5.4.1 增加道路节点设计
        5.4.2 营造院落空间共享
        5.4.3 强化绿化景观空间场所精神
        5.4.4 加强住区文化与健康教育宣传
    5.5 本章小结
6 案例实践——自由路一号街坊公共空间更新设计
    6.1 自由路一号街坊基本概况
        6.1.1 住区区位
        6.1.2 建设背景
    6.2 自由路一号街坊居民健康现状
        6.2.1 基本情况
        6.2.2 日常活动类型
        6.2.3 健康特征
        6.2.4 对住区公共空间的健康需求
    6.3 自由路一号街坊公共空间现状
        6.3.1 住区规划结构
        6.3.2 道路空间
        6.3.3 院落空间
        6.3.4 绿化景观空间
        6.3.5 配套环境设施
    6.4 自由路一号街坊公共空间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6.4.1 对居民生理健康的影响
        6.4.2 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
        6.4.3 对居民社会适应性健康的影响
    6.5 更新目标
    6.6 更新设计
        6.6.1 更新总体空间结构
        6.6.2 梳理道路空间
        6.6.3 整合院落空间
        6.6.4 增置绿化景观空间
        6.6.5 补充配套环境设施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1955 年至1990 年间包头市主要老工业住区统计表
附录B 包头市老工业住区居民调查问卷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2)内蒙古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水生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
        1.2.1 生物多样性指数研究
        1.2.2 水生生物多样性研究
        1.2.3 流域水生生物调查研究
    1.3 研究意义及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范围及位置
        2.1.2 研究区内自然保护区情况
    2.2 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方法
        2.2.1 鱼类调查方法
        2.2.2 水生动物调查方法
        2.2.3 水生植物调查方法
        2.2.4 其它水生生物调查方法
        2.2.5 流域水生生物调查采样点
        2.2.6 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评估方法
        2.2.7 流域水质评价方法
第三章 内蒙古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分析
    3.1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
        3.1.1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总况
        3.1.2 黄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分布
    3.2 辽河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
        3.2.1 辽河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总况
        3.2.2 辽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分布
    3.3 松花江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
        3.3.1 松花江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总况
        3.3.2 松花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分布
    3.4 海河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
        3.4.1 海河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总况
        3.4.2 海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分布
    3.5 内流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
        3.5.1 内蒙古内流河水生生物多样性总况
        3.5.2 内流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分布
第四章 内蒙古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
    4.1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
        4.1.1 黄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总况
        4.1.2 黄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分布
    4.2 辽河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
        4.2.1 辽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总况
        4.2.2 辽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分布
    4.3 松花江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
        4.3.1 松花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总况
        4.3.2 松花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分布
    4.4 海河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
        4.4.1 海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总况
        4.4.2 海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分布
    4.5 内流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
        4.5.1 内流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总况
        4.5.2 内流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分布
    4.6 重点流域水质对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
        4.6.1 黄河流域水质现状及对生物多样性影响
        4.6.2 辽河流域水质现状及对生物多样性影响
        4.6.3 松花江流域水质现状及对生物多样性影响
        4.6.4 海河流域水质现状及对生物多样性影响
        4.6.5 内流河流域水质现状及对生物多样性影响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现状
        5.1.2 辽河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现状
        5.1.3 松花江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现状
        5.1.4 海河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现状分析
        5.1.5 内蒙古内流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现状分析
    5.2 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
        5.2.1 内蒙古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5.2.2 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任务和措施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选题的项目来源

(3)呼包鄂榆城市群县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4 分析框架、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4.1 分析框架
        1.4.2 技术路线图
        1.4.3 创新点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区域经济差异相关理论
        2.1.2 区域趋同理论
        2.1.3 协调发展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研究综述
        2.2.2 国内研究综述
        2.2.3 文献述评
3 呼包鄂榆城市群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呼包鄂榆城市群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3.2 呼包鄂榆城市群整体经济发展分析
        3.2.1 地区生产总值和政府财政收入
        3.2.2 呼包鄂榆城市群产业结构
    3.3 呼包鄂榆城市群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3.3.1 呼包鄂榆城市群县域人均GDP
        3.3.2 呼包鄂榆城市群县域产业结构
    3.4 呼包鄂榆城市群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4 呼包鄂榆城市群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分析
    4.1 人均GDP差异测度指标
        4.1.1 绝对差异测度指标
        4.1.2 相对差异测度指标
    4.2 人均GDP变化的时间特征
    4.3 县域经济差异空间格局
        4.3.1 县域经济差异空间格局演变
        4.3.2 空间自相关检验
    4.4 人均GDP的收敛分析
        4.4.1 α收敛检验
        4.4.2 绝对β收敛检验
5 呼包鄂榆城市群县域经济协调度评价
    5.1 呼包鄂榆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的背景和内涵
    5.2 模型构建
        5.2.1 呼包鄂榆城市群县域经济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
        5.2.2 模型的赋值
        5.2.3 子系统有序度模型构建
        5.2.4 协调弹性
    5.3 城市群县域经济协调评价研究
        5.3.1 城市群县域各序参量的熵权
        5.3.2 城市群县域经济系统的有序度
        5.3.3 城市群县域经济系统的协调度
        5.3.4 协调弹性分析
6 结论及对策建议
    6.1 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
        6.2.2 明确定位,实现差异化发展
        6.2.3 推进城市群内部交流合作、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
        6.2.4 加大对落后县域的支持力度,缩小县域间经济差异
        6.2.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一轴一带多区”的空间格局
        6.2.6 开展广泛合作,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致谢

(4)三生协同导向下牧业型草原聚落空间结构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与内容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内容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草原聚落“三生空间”界定
        1.4.2 三生空间结构
        1.4.3 空间结构绩效
        1.4.4 草原聚落的界定
    1.5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研究
    2.1 三生空间划分相关研究
        2.1.1 土地利用视角下三生空间功能划分研究
        2.1.2 生态学视角下三生空间功能划分研究
        2.1.3 乡村三生空间适宜性评价研究
    2.2 空间绩效相关研究
        2.2.1 空间绩效研究的发展历程
        2.2.2 空间绩效研究的尺度
        2.2.3 空间绩效研究的维度
    2.3 草原聚落相关研究
        2.3.1 草原聚落空间研究
        2.3.2 草原聚落的自然生态研究
        2.3.3 草原聚落的产业经济研究
        2.3.4 草原聚落的社会文化研究
    2.4 研究契机
        2.4.1 空间绩效评价研究的契机
        2.4.2 草原聚落空间绩效研究的契机
    2.5 小结
第三章 镶黄旗草原聚落三生空间划定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环境现状
        3.1.2 资源禀赋现状
        3.1.3 经济社会现状
    3.2 三生空间关系分析
        3.2.1 三生空间内涵
        3.2.2 三生空间特征
        3.2.3 三生空间结构关系
        3.2.4 土地利用中三生空间分类
        3.2.5 土地利用中分布特征
    3.3 三生空间划定分析框架
        3.3.1 三生空间划定思路
        3.3.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3.3.3 分布特征因子选择与计算
    3.4 三生空间划定分析
        3.4.1 三生空间分布特征
        3.4.2 三生空间划定结果
    3.5 小结
第四章 草原聚落三生空间结构绩效评价构建
    4.1 评价框架构建
        4.1.1 评价体系构建思路
        4.1.2 评价维度选择
        4.1.3 评价框架建立
    4.2 评价方法
        4.2.1 评价方法选择
        4.2.2 纵向评价方法
        4.2.3 横向评价方法
    4.3 评价指标因子库建立
        4.3.1 评价数据库来源
        4.3.2 生态空间指标因子库建立
        4.3.3 生产空间指标因子库建立
        4.3.4 生活空间指标因子库建立
    4.4 三生空间结构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4.4.1 评价因子选择原则
        4.4.2 纵向评价因子选择
        4.4.3 横向评价因子选择
        4.4.4 纵向评价体系构建
        4.4.5 横向评价体系构建
    4.5 小结
第五章 镶黄旗三生空间结构绩效评价实证
    5.1 评价结果
        5.1.1 纵向绩效评价结果
        5.1.2 横向绩效评价结果
    5.2 旗县绩效评价结果分析与讨论
        5.2.1 .数据包络分析
        5.2.2 结论探讨
    5.3 聚落绩效评价结果分析与讨论
        5.3.1 权重分析
        5.3.2 热点分析
        5.3.3 结论与讨论
    5.4 镶黄旗三生空间结构绩效优化策略
        5.4.1 生态空间保护策略
        5.4.2 生产空间发展策略
        5.4.3 生活空间优化策略
        5.4.4 三生空间协同布局策略
    5.5 评价体系适用性分析
        5.5.1 评价因子地域性
        5.5.2 评价方法科学性
        5.5.3 评价结果准确性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与创新
        6.1.1 研究结论
        6.1.2 创新
    6.2 不足与展望
        6.2.1 不足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三生空间划定因子图层
    附录2 :纵向评价数据标准化处理结果
    附录3 :横向评价数据结果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及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5)基于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山地景观规划研究 ——以包钢大青山生态基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山地区域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进展
        1.2.1 国外山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进展
        1.2.2 国内山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进展
    1.3 生态系统恢复研究的发展趋势
        1.3.1 生态恢复产业概况
        1.3.2 行业规模不断增加
        1.3.3 修复治理系统化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山地景观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的概述和思路
    2.1 山地区域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的基本概念
    2.2 山地区域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的基本思路
    2.3 山地区域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的基本原则
    2.4 山地区域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的内容和目标
    2.5 山地区域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的评价标准
    2.6 山地区域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的指导理论
        2.6.1 恢复生态学原理
        2.6.2 景观生态学
        2.6.3 生态保育理论
第三章 包钢大青山生态基地山地景观规划
    3.1 自然地理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现状分析
        3.1.3 地形地势地貌
        3.1.4 气候条件
        3.1.5 植被
        3.1.6 水系及水资源
        3.1.7 土地利用现状
        3.1.8 主要旅游资源
    3.2 景观总体规划
        3.2.1 指导思想
        3.2.2 景观规划依据
        3.2.3 规划设计理念及目标
        3.2.4 规划设计原则
        3.2.5 景观生态模式分析
        3.2.6 大青山生态基地景观总体布局
        3.2.7 建设用地规划
        3.2.8 功能分区及景点分布规划
        3.2.9 交通组织规划
        3.2.10 游览线路规划
    3.3 分区及游憩项目规划说明
        3.3.1 栽培管理区
        3.3.2 生态教育区
        3.3.3 生态实训区
        3.3.4 生产经营区
        3.3.5 修养管理区
        3.3.6 生态林区
    3.4 种植规划
        3.4.1 种植类型
    3.5 造林工程设计方案
        3.5.1 建设目标
        3.5.2 立地类型
        3.5.3 林种和树种的确定
        3.5.4 造林技术设计
        3.5.5 抚育与管护
        3.5.6 苗需求测算
    3.6 服务设施规划
        3.6.1 导游牌、路标
        3.6.2 园灯、公用电话
        3.6.3 厕所分布
        3.6.4 垃圾箱及垃圾站
        3.6.5 景区级服务设施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基于层级分析的包头生态网络结构及格局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景观格局的优劣决定区域生态环境稳定
        1.1.2 生态网络结构稳定可有效遏制荒漠化
        1.1.3 复杂系统科学的发展促进景观生态学的进步
        1.1.4 层级生态网络构建现实意义重大
    1.2 干旱区景观格局相关研究进展
        1.2.1 干旱区的生态脆弱性
        1.2.2 干旱区景观格局重要性
    1.3 复杂系统理论
        1.3.1 系统科学的相关研究进展
        1.3.2 复杂网络研究进展
    1.4 生态网络相关研究进展
        1.4.1 生态网络提取模型
        1.4.2 生态网络与景观格局
        1.4.3 生态网络结构稳定性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内容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2 研究内容
        2.2.1 研究目标
        2.2.2 研究内容
        2.2.3 技术路线
        2.2.4 关键科学问题
3. 包头市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分析
    3.1 数据来源及处理
    3.2 研究方法
        3.2.1 景观格局动态度
        3.2.2 景观格局转移矩阵
        3.2.3 密度分析模型
        3.2.4 景观格局分布重心模型
        3.2.5 景观格局指数
    3.3 研究结果
        3.3.1 景观格局动态度变化分析
        3.3.2 景观格局转移网络分析
        3.3.3 景观格局变化空间集聚特征分析
        3.3.4 景观格局重心转移变化
        3.3.5 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分析
        3.3.6 景观格局演变驱动力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包头市主体景观结构及格局特征分析
    4.1 研究方法
        4.1.1 草地景观分类
        4.1.2 草地景观斑块格局
        4.1.3 草地景观斑块耦合网络分析
    4.2 研究结果
        4.2.1 草地景观分区
        4.2.2 草地景观斑块格局分析
        4.2.3 草地景观斑块耦合网络结构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包头市生态网络层级性特点及拓扑结构分析
    5.1 研究方法
        5.1.1 层级网络提取模型
        5.1.2 基于图论的层级生态网络结构评价指标
        5.1.3 复杂网络模型
        5.1.4 分层生态网络鲁棒
    5.2 研究结果
        5.2.1 层级生态源地提取
        5.2.2 层级生态廊道与生态节点的提取与分析
        5.2.3 层级生态网络构建
        5.2.4 层级生态网络结构分析
        5.2.5 层级生态网络拓扑结构分析
        5.2.6 层级生态网络鲁棒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景观生态网络空间格局模拟预测分析
    6.1 研究方法
        6.1.1 最小累积耗费阻力模型(MCR)
        6.1.2 元胞自动机模型(CA)
        6.1.3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NN)
        6.1.4 MCR-ANN-CA模型
    6.2 研究结果
        6.2.1 基于MCR模型的适宜性规则构建
        6.2.2 基于ANN的CA邻域规则提取
        6.2.3 MCR-ANN-CA景观生态网络空间模拟
        6.2.4 模型模拟精度对比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结论
    7.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录 文中关键代码
    (1) 生态廊道提取代码
    (2) 恢复鲁棒性代码
    (3) 连接鲁棒性代码

(7)呼包鄂城镇群协同发展定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
    2.1 系统论
    2.2 协同学理论
    2.3 耗散结构理论
    2.4 区域发展阶段理论
3 呼包鄂城镇群系统现状诊断
    3.1 研究区概况
    3.2 呼包鄂城镇群系统分析
        3.2.1 支撑条件分析
        3.2.2 基础条件分析
        3.2.3 约束条件分析
        3.2.4 动力条件分析
        3.2.5 实力水平分析
    3.3 发展存在的问题
4 呼包鄂城镇群协同发展定量评价
    4.1 评价指标体系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 研究数据与模型构建
        4.2.1 研究数据
        4.2.2 综合协同发展指数模型构建
    4.3 呼包鄂城镇群协同发展评价
        4.3.1 呼包鄂城镇群各子系统发展指数评价
        4.3.2 呼包鄂城镇群综合协同发展指数评价
    4.4 呼包鄂城镇群协同发展阶段特征与区划
        4.4.1 协同发展阶段划分及其特征
        4.4.2 呼包鄂城镇群协同发展阶段区划
5 呼包鄂城镇群协同发展空间格局分析
    5.1 呼包鄂城镇群协同发展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
    5.2 呼包鄂城镇群协同发展的空间集聚分析
    5.3 呼包鄂城镇群协同发展空间格局分析
    5.4 基于引力模型的城镇群协同发展空间联系强度格局分析
        5.4.1 基于引力模型的城镇群协同发展空间联系强度
        5.4.2 城镇群协同发展空间联系强度时间演变分析
        5.4.3 城镇群协同发展空间联系强度空间格局分析
6 呼包鄂城镇群协同发展建议
    6.1 呼包鄂城镇群协同发展的“协同”建议
        6.1.1 构建集群化多层次城镇体系
        6.1.2 着力促进“重要”地区的协同发展
        6.1.3 创新多方合作机制
    6.2 呼包鄂城镇群协同发展的“发展”建议
        6.2.1 鄂尔多斯西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两手抓”
        6.2.2 激发产业竞争优势
        6.2.3 缩小呼包鄂城镇群内部发展差距
        6.2.4 推进对外合作,构建多层次开放格局
        6.2.5 抓住历史机遇,发挥区位优势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盟市林业工作五年回顾(一)(论文提纲范文)

呼和浩特市
包头市
呼伦贝尔市
赤峰市
锡林郭勒盟

(10)后工业化时代城市更新设计问题研究 ——以包头市钢铁大街城市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对城市更新的研究
        1.2.2 国内对城市更新的研究
        1.2.3 国内外工业城市更新实践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3 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2. 中国现代工业城市发展概况
    2.1 工业城市发展综述
        2.1.1 发展历程
        2.1.2 发展特点
        2.1.3 新兴工业城市的兴起
    2.2 新兴工业城市发展分析
        2.2.1 工业城市兴起动因
        2.2.2 工业城市发展特征
        2.2.3 新兴工业城市分类
        2.2.4 新兴工业城市发展模式
    2.3 新兴工业城市规划类型与内容剖析
        2.3.1 新兴工业城市规划类型
        2.3.2 既有城市扩建型新兴工业城市
        2.3.3 城市新区建设型新兴工业城市
        2.3.4 新城建设开发型新兴工业城市
    2.4 后工业社会特征分析
    2.5 包头市及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2.5.1 包头市概述
        2.5.2 包头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2.5.3 包头市后工业时代城市战略转型
    2.6 本章小结
3. 中国现代新兴工业城市现状评价分析
    3.1 产业结构
    3.2 历史人文资源保护的缺失
        3.2.1 推倒重建
        3.2.2 缺乏对历史空间的整体保护意识
        3.2.3 开发模式单一
    3.3 环境的恶化
        3.3.1 城市环境
        3.3.2 自然环境
    3.4 城市空间现状
        3.4.1 现状土地功能结构分析
        3.4.2 城市建设现状
        3.4.3 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现状
        3.4.4 现状城市交通
    3.5 本章小结
4.工业城市更新策略研究
    4.1 城市历史文化延续和工业文化遗产保护
        4.1.1 结合城市发展总体战略,从宏观层面入手
        4.1.2 相关体制政策的制定,推进工业遗产保护法制化
        4.1.3 扩大工业遗产保护范畴
    4.2 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
        4.2.1 大力发展信息技术
        4.2.2 创意经济
        4.2.3 努力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4.2.4 大力发展低碳环保经济
    4.3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3.1 努力发展“紧凑型”城市格局
        4.3.2 调整现有交通布局,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4.3.3 减少城市生活对城市生态绿地的占有
    4.4 城市空间重构及功能整合
        4.4.1 景观规划
        4.4.2 交通系统规划
        4.4.3 城市空间的系统化思考及多元化发展
        4.4.4 积极的城市形象设计
    4.5 本章小结
5.更新策略在包头市钢铁大街城市设计中的实践
    5.1 项目概况
        5.1.1 项目背景
        5.1.2 城市
        5.1.3 历史
        5.1.4 城市设计范围
    5.2 现状解读
        5.2.1 功能特征
        5.2.2 街区肌理
        5.2.3 土地经济
        5.2.4 开放空间
        5.2.5 交通环境
        5.2.6 现状评价分析
    5.3 设计策略
        5.3.1 城市记忆,交错缝合
        5.3.2 区域主轴,点轴串联
        5.3.3 绿色客厅,互动镶嵌
        5.3.4 格网单元,有机疏导
        5.3.5 立体开发,集聚运营
    5.4 特征区段和景观框架
        5.4.1 特征序列整合
        5.4.2 街道空间意象
        5.4.3 视景框架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需要进一步研究问题
致谢
图纸目录
参考文献

四、昆都仑河生态治理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居民健康视角下包头市老工业住区公共空间更新研究[D]. 塔娜.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1
  • [2]内蒙古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分析[D]. 云鹏. 内蒙古大学, 2020
  • [3]呼包鄂榆城市群县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D]. 周琳.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1)
  • [4]三生协同导向下牧业型草原聚落空间结构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 李伊彤.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0
  • [5]基于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山地景观规划研究 ——以包钢大青山生态基地为例[D]. 李占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6]基于层级分析的包头生态网络结构及格局演变研究[D]. 刘建华.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7]呼包鄂城镇群协同发展定量评价[D]. 苏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12)
  • [8]盟市林业工作五年回顾(一)[J]. 刘昕. 内蒙古林业, 2018(03)
  • [9]基于发展现状及要求的“城市双修”工作思考——以包头市“城市双修”工作为例[A]. 张剑,赵军. 2017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 2017
  • [10]后工业化时代城市更新设计问题研究 ——以包头市钢铁大街城市设计为例[D]. 张殿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2)

标签:;  ;  ;  ;  

昆都仑河生态治理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