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合作组织助力农民增收

专业合作组织助力农民增收

一、专业合作组织助农增收(论文文献综述)

常曾伟,石杨林,郑丽宏[1](2021)在《回归“三农”:供销社新型助农服务体系研究——以广东廉江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农村发展的重要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农村产业发展是重心。而供销社作为农村产业的一部分,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很好地支援了农业生产,助力乡村振兴。2020年是脱贫攻坚之年,也是检验供销社改革成效的一年。以廉江市供销社助农服务体系建设为例,介绍其供销社助农服务体系的运作机制和成效。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农民利益难以协调、宣传力度不够、助农服务制度不完善、为农服务不到位、冷链物流起步晚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提高农民入社待遇、加大宣传、完善助农服务制度、拓宽为农服务渠道、加快冷链物流建设以促进新型助农服务体系建设,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途径,更好地发挥供销社助农服务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

陈浩然,费军萍,梁梦婷,邱瑾[2](2021)在《云端助农挑稳“金扁担”——基于消费体验的助农产品需求现状及意愿度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端助农即民众线上购买助农脱贫增收的产品,农产品网络销售能够拓宽农村农产品的营销渠道、促进消费的转型升级,现已成为一种助力农业发展和助农扶贫的新型网络营销模式。就目前的研究主要为针对云端助农的优势、路径、作用方面的研究,因此,本项目立足杭州消费者的切身消费体验,对云端助农产品的消费需求现状及意愿度展开调查,深入挖掘云端助农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探究其社会性、经济性及市场公平性。首先,本项目应用了战略中心型组织模型(SFO)、消费者行为理论模型(AIDMA)和计划行为理论(TPB)设计调查问卷,线上线下相结合进行大规模的问卷调查。接着,根据调查数据对助农产品需求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方差分析。其次,使用关联规则挖掘意愿度与影响因素的内在关系,并运用有序Logistic模型探究各个主要因素对意愿度产生的影响。然后,构建SEM模型,研究观测变量与潜变量以及各潜变量之间的关系,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评价影响因子的重要性,并使用熵权赋值法进行修正。此外,利用基于产品特征树和LSTM模型的产品评价情感分析,结合云端助农产品特点和评论数据构建面向云端助农的产品属性特征树,并运用LSTM模型,得到产品不同类别特征的情感指数,接着,进行网络爬虫制作词频分析图,更深入地了解消费者体验。在此基础上,项目组也对真实的、典型的云端助农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可复制和推广的经验。最后,本项目得出云端助农销售领域和途径顺应消费者心理、双重视角下助农产品对社会公平性存在一定影响和助农产品上升空间大并存在发展壁垒等方面的结论。并根据结论从农户角度,提出对保证产品质量、创新销售形式、建立完善的客服和投诉服务、进行商标注册和保护商标信誉等方面的建议;从政府角度,提出对完善物流软硬件基础设施、规范商户行为、监管市场合理竞争、完善电子交易平台、人才引进培训等方面的建议;从消费者角度,提出积极维护自身消费权益、及时反馈产品消费体验、参与市场监管维护监管体系等方面的建议。以期对提高消费者参与意愿、建立健康有序的助农产品市场、促进云端助农的持续性发展以及巩固脱贫成果接轨乡村振兴尽一份绵薄之力。

郭沛,张成鹏,李梦琪[3](2021)在《电商助农:运作实践、增收机理、创新绩效和优化路径》文中指出在大力发展农村数字经济的背景下,阿里、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承担社会责任,在全国范围内打造了淘宝村、京心助农、多多农园等电商助农项目。本文对电商助农项目研究后发现,其顺利实施可归因于"利益引导+高维突破+品牌制胜"的经营理念和"特色农产品+新农人+运营服务机构+电商平台+政府"的运作模式;其创新绩效表现为当地农户收入增加、特色产业增效、职业新农人培育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其助农增收机理可以从交易成本、规模经济、行为赋能、组织支持、电商生态和协同效应六个视角进行阐释。最后,本文从降低农产品价格风险、提高农产品标准化程度、完善电商销售配套设施方面提出了电商助农的优化路径。

孔祥智,魏广成[4](2021)在《组织重构:乡村振兴的行动保障》文中提出组织振兴是乡村五大振兴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对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合作组织推动组织振兴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多次提出发展集体经济组织与合作经济组织。本文在系统阐述集体经济发展与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推进状况、集体经济组织与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与政策沿革的基础上,深入剖析集体经济组织与合作经济组织推动组织振兴的典型探索与案例,并探析集体经济组织推动组织振兴的新形式——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成功实践。以集体经济组织与合作经济组织推进组织振兴需要做好五方面的工作:提升农村改革的整体协同性、优化集体经济发展制度环境、构建集体经济发展长效机制、深化合作社质量提升行动、推动集体经济组织与合作社融合发展。

张珺文[5](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的可持续性研究 ——以禄劝县为例》文中认为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长期实施的产业扶持政策充分发挥了减贫作用,同时还带动了相对较落后地区产业的不同程度发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重要基础。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战略也在不断推进,对农业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持续对脱贫地区实施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兴旺目标同样发挥着重要促进作用,而乡村产业扶持政策的实施和效果还需进一步完善,如何巩固提升脱贫地区产业扶持政策实施效果,促进脱贫地区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的可持续性,促进内生可持续发展,真正带动农户实现增收致富,是当前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的重点之一,直接关系着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大背景,结合经济发展环境和脱贫攻坚成效,通过对当前禄劝县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的研究,运用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理论,从对禄劝县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借鉴国内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先进经验,对促进禄劝县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的可持续性提出对策建议。主要观点是:禄劝县作为扶持开发时期的重点县,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实现脱贫目标之后,不断实施和完善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做好与产业振兴政策的有效衔接,有利于促进当地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不断培育和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时也是降低相对贫困率、巩固脱贫成效的重要途径。但禄劝县在实施乡村产业扶持政策过程中,仍存在产业项目缺乏可持续性、没有发挥作用形成优势特色产业链、政府在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中过度干预、带动农户脱贫效果不明显、社会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对乡村产业扶持政策的要求越来越高,建议从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政策环境等方面入手,通过不断完善乡村产业扶持政策、提升执行机构执行力、提高群众参与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能力、激发社会力量参与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的动力、优化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环境等方式来促进脱贫地区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的可持续性。

冯莎莎[6](2020)在《M市供销合作社发展问题及改革路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初期,供销合作社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辉煌一时。后虽经历衰落,但经过不断的改革创新现在又成为我国农村商品流通的一个主渠道,在农村经济发展中重新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供销合作社毕竟是计划经济时代产生的特殊机构,原有的服务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又因受到历史因素制约,原有的网络体系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这使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的职能发挥受到制约。为更好的发挥服务三农的作用,供销合作社亟需进行改革。由于我国国土辽阔,泛泛的研究不利于问题的深入剖析。为此,本文以我国中部M市为研究对象,采取文献研究法、实地考察法、统计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M市供销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文章首先回顾了我国供销合作社发展的五个阶段,一是供销合作社萌芽发展阶段;二是供销合作社快速发展阶段;三是供销合作社曲折发展阶段;四是供销合作社改革探索阶段;五是供销合作社改革成长阶段。通过对我国供销合作社发展历史的研究,深刻的了解我国供销合作社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这为对M市供销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做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接下来通过对M市供销合作社进行走访调查,发现M市供销合作社当前的发展面临基层供销合作社发展滞后、社有资产保值增值能力弱、社有企业负债率高、电商发展遭遇瓶颈、为农服务水平不高等一系列问题。深入剖析当前M市供销合作社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借鉴其他地区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先进经验。最后,文章从大力发展基层社、明确供销合作社职能、人才兴社、村社共建、提升城乡现代流通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未来M市供销合作社发展改革的方向。

徐丹华[7](2019)在《小农现代转型背景下的“韧性乡村”认知框架和营建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农村被提升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基于大国小农的现实,乡村营建出现了小农现代转型的迫切需求与乡村社会经济环境格局不断变动的新趋势,亟需相关理论研究的支持。“韧性”科学是复杂系统应对环境变化的重要理论工具。因此,本研究从韧性视角出发,选取应对变化能力较为脆弱、小农问题最为突出的农业型乡村作为研究对象,提出研究问题“基于小农现代转型背景,如何认知、如何营建应对复杂动态风险的韧性乡村”,按照“理论逻辑搭建-关联机制解析-认知框架诠释-营建策略建构”的研究路径,以复杂适应系统为认识论基础,基于韧性理论的分析工具,识别影响乡村系统韧性的关键要素与作用机制,建构“韧性乡村”的认知框架,据此提出“韧性乡村”的营建策略和方法,并以浙江遂昌县古坪村为实证研究载体,为农业型乡村的“韧性乡村”营建提供借鉴。主要研究内容为:(1)乡村营建要素特征与系统韧性的关联机制解析。从历时性与共时性两个层面分别选择我国乡村演化的四个时期与当前乡村的三种主要类型,在微观上从空间营建“主体-产业-空间”向度进行解析,在宏观上利用“社会-经济-环境”维度的“韧性乡村”评估方法进行韧性状态判定,建立两者的关联机制,并厘清当下乡村产业分异中农业型乡村韧性发展面临的路径困境。(2)“韧性乡村”的认知框架诠释。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认识论基础和韧性理论的分析工具,在乡村演化过程中,识别系统开放性、村民组织化、主体话语权、产业与空间的复杂性等要素对系统韧性的作用机制,归纳出先决条件、决定要素和表观特征等“韧性乡村”的认知框架。(3)“韧性乡村”的营建策略建构。提出融合内部与外部动力的乡建共同体、小农话语赋权的主体营建策略,旨在深化与延长多元复合产业链的产业营建策略,通过生态基底建构、乡村性保存与社区认同设计等实现综合韧性目标的空间营建策略,以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提升系统综合韧性。并确立“韧性乡村”的情景规划方法与实施原则。(4)“韧性乡村”营建的实证研究。以农业型乡村浙江古坪村为研究对象,基于“韧性乡村”的认知框架,提出“团结大乡建”共同体、产业情景策划与适应性更新等营建策略,对小农现代转型背景下的“韧性乡村”营建实践提供前期策划、规划设计和建设运营等过程具有实证与借鉴价值。本研究在理论层面,基于现代转型小农的主体适应性,通过乡村营建要素特征与系统的韧性状态关联,提出了“韧性乡村”的认知框架;在方法层面,从韧性的视角建构乡村人居环境在主体、产业与空间维度的营建策略与方法,对乡村应对各类不确定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

王慧芸[8](2017)在《资金互助与精准扶贫耦合协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十九大报告指出,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地貌差异大,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因而贫困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一块难啃的“硬骨头”。长期以来,国家和各族人民,坚持不懈的与贫困作斗争,但局部地区贫困顽疾和返贫的现象仍未改善。针对新阶段贫困的特征,国家提出全面开展精准扶贫的政策,以创新精准扶贫模式、拓宽贫困资金来源渠道。资金互助,其实质是弱势贫困群体间的信用互助,能够有效的弥补农村正规金融服务不足和缓解政府财政扶贫资金有限的困境。因而,资金互助与精准扶贫的耦合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基础。本文创新性的运用一手调研数据,构建模型,测度出了资金互助与精准扶贫耦合度与协调度的具体指数,为分析两者现阶段的耦合协调水平及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本文基于山东临沂市河东区两个专业合作社,共104户社员的调研数据,并将调研样本依据收入分为四个区间,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建立综合评价指数模型、耦合度与协调度模型,对资金互助与精准扶贫的耦合协调性进行研究。得出如下两方面的结论:(1)从各个区间的样本对资金互助与精准扶贫耦合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数可以看出,收入越低,综合评价指数越低,反之,收入越高,综合评价指数越高;(2)资金互助与精准扶贫的耦合关系处于颉颃状态,而协调度均处于高度协调水平,表明资金互助确实起到了助农增收、精准脱贫的作用,并且其正向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结论表明,我国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提高资金互助与精准扶贫的耦合协调度:一是,积极促进供销社与农民合作社的融合发展;二是,大力发展基于农业价值链的资金互助,创新精准扶贫发展模式;三是,加强完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监管体系,调动农民合作社开展资金互助业务的主观能动性。

张一豪[9](2017)在《农机合作社助农增收绩效评价及贡献分析 ——以黑龙江省30家示范社为例》文中认为黑龙江省人少地多,耕地面积1586.4万公顷,位居全国第一。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下,普通农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制约着大型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和生产性要素的投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因此,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农机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具有土地和资本密集型的特点。因而,研究农机合作社助农增收绩效意义重大。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从农民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的研究、农机合作社的作用机理、农机合作社的优势、农机合作社的治理机制、农机合作社的运行困境、农机合作社的公司治理理论应用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绩效评价等方面阐述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动态和趋势。同时,界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定义,明确了农机合作社的内涵、特点与功能以及委托—代理、合作经济、交易费用等理论基础。根据黑龙江年鉴、黑龙江省农委等统计数据,以农机合作社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了黑龙江省农机作业合作社、现代农机合作社阶段的发展过程,以及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的经营情况、农业机械情况、扶持政策等发展现状。其次,使用DID模型评价了农机合作社助农增收的绩效。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农机合作社社员与非社员相比,农户家庭总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显着增加,经营性收入显着减少。因此,农机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助农增收方面效果显着。引入控制变量后,户主年龄与家庭收入呈负相关;家庭人数与家庭收入呈正相关;户主受教育程度、人均耕地面积、非农收入所占比重、是否在社内打工与家庭总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呈正相关,与经营性收入呈负相关。再次,对农机合作社助农增收的贡献进行了实证分析。引入贡献率进行测算,得出助农增收的贡献率排序为,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在此基础上,结合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得出助农增收的贡献:农户可以通过外出务工、社内打工提高工资性收入;借助国家补助补贴、资金分红增加转移性收入;通过土地租赁、土地入股提高财产性收入;特别指出的是,农户在经营性收入上,虽然收入减少,但可以通过转移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获得更多的补偿。最后,在实证分析农机合作社助农增收绩效评价、贡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黑龙江省实际,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在提高转移性收入上,要健全农机合作社的利益分配机制;(2)在经营性收入上,要加强合作社产品品牌化建设;(3)在提高财产性收入上,要引导农户土地流转;(4)在增加工资性收入上,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区域、跨行业就业。

姜天瑞[10](2017)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农民合作社助农增收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基于黑龙江省240个农户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发展,以传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导的供应链流通模式已经无法有效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如今,大多数农户仍以分散、被动的方式参与供应链的管理,直接影响了农民生产的主观能动性。这种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也很难同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相适应。农户作为农产品供应链中农产品的最主要生产者,农产品的最初供应方,源头质量的控制者,对于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的质量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农户具有个体性和分散性,对农产品的质量也不具备完全的可控性,加之供应链上各个企业互相竞争,不仅损害了农户的利益,也降低了企业的效益。同时,农产品易腐败、易损坏、易被污染等特性也增加了流通环节的困难程度,市场交易的自由性对农产品的新鲜度、美观度、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民合作社作为农产品供应链中的重要组织成员,有效弥补了分散农户经营规模小、抵抗风险能力差、获取市场信息不畅、市场地位低,谈判处于劣势地位的先天弱质性,在减少农产品中间不必要的流通环节、流通费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提高农户收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等多方面都发挥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本文在现有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黑龙江省农产品供应链中农民合作社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合作社提供的相关配套服务做出较为细致的阐述。其次,对农产品供应链的概念及其特点进行研究,并基于供应链一体化思想,选取黑龙江省240个农户作为样本,调查农产品供应链中农民合作社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建立农民合作社影响农民收入的实证分析框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农户个体特征、种植情况、合作社参加情况、物流服务等方面进行对比,最后提出了构建以农民合作社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的观点,并分析选取农民合作社作为核心的原因和构建这种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的重要意义,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做了进一步探索。研究表明,农民合作社在农产品供应链上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参加合作社的农户能够获得更好的生产技术服务和更多的经济利益,对农民收入影响显着。此外,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农民合作社能保证农户参与到供应链中来获得合理的利益分配和分享专业化生产带来的利益附加值,有助于改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实现更高水平的增收。综合以上研究成果,本文提出要创新发展农产品供应链,通过强化合作社内部机制、延伸产业链条、加强农民专业素养的培训等方面来进一步完善合作社的运行体系,从而让农民合作社真正成为农产品供应链上的核心,并以此来更好地促进农民收入。

二、专业合作组织助农增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专业合作组织助农增收(论文提纲范文)

(1)回归“三农”:供销社新型助农服务体系研究——以广东廉江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11.1研究背景意义
    11.2文献综述
2 发展情况
    22.1基本情况
    22.2经营分布
    22.3助农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3 存在问题
    3.1农民利益难以协调
    3.2供销社宣传力度不大
    3.3助农服务制度建设不完善
    3.4供销社为农服务不到位
4 对策建议
    4.1提高入社农民待遇
    4.2加大供销社宣传力度
    4.3完善助农服务制度
    4.4拓宽供销社销售渠道
    4.5加强冷链物流的建设
    4.6政府提供政策扶持

(3)电商助农:运作实践、增收机理、创新绩效和优化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电商助农的运作实践
    (一)经营理念分析
    (二)运作模式分析
    (三)现实风险及SWOT分析
二、电商助农的增收机理
    (一)交易成本理论视角
    (二)规模经济理论视角
    (三)行为赋能理论视角
    (四)组织支持理论视角
    (五)协同效应理论视角
    (六)电商生态理论视角
三、电商助农的创新绩效
    (一)创新分析
    (二)发展绩效
四、电商助农的优化路径
    (一)降低农产品价格风险
    (二)提高农产品标准化程度
    (三)完善电商销售的配套设施

(4)组织重构:乡村振兴的行动保障(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二、集体经济组织推进组织振兴
    (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制度设计
    (二)集体经济组织推动组织振兴的典型实践探索
    (三)集体经济组织推动组织振兴的新形式———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三、合作经济组织推进组织振兴
    (一)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设计
    (二)合作经济组织推动组织振兴的典型实践探索
        1.新田地合作社
        2.仁发合作社
四、进一步思考
    (一)提升农村改革的整体协同性
    (二)优化集体经济发展制度环境
    (三)构建集体经济发展长效机制
    (四)推进合作社质量提升行动
    (五)推动集体经济组织与合作社融合发展

(5)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的可持续性研究 ——以禄劝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和框架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阐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乡村振兴战略
        二、乡村产业
        三、产业扶持政策
        四、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理论
        二、公共政策执行理论
第二章 禄劝县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情况概述
    第一节 禄劝县基本情况及经济发展情况
    第二节 禄劝县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情况概述
        一、禄劝县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基本概况
        二、禄劝县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情况
    第三节 当前禄劝县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成效
        一、农户收入明显增长
        二、带动县域产业及经济发展
        三、农户发展产业技能有所提高
        四、带动农户就业
    第四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禄劝县农业产业兴旺的战略目标
        一、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不断壮大
        二、实现质量兴农战略目标
        三、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四、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广泛应用
        五、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高
        六、农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第三章 制约禄劝县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可持续性的困境及原因
    第一节 制约禄劝县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可持续性面临的困境
        一、产业项目缺乏可持续性
        二、没有发挥政策作用形成优势特色产业链
        三、政府在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中过度干预
        四、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带动农户增收效果不明显
        五、社会参与度不高
        六、产业扶持项目建设不规范
    第二节 制约禄劝县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可持续性的原因分析
        一、政策的因素
        二、执行机构的因素
        三、目标群体的因素
        四、政策环境的因素
第四章 国内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借鉴和启示
    第一节 国内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借鉴
        一、甘肃庆城:强化产业发展规划
        二、河南渐川:积极引导农户参与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中
        三、万溪冲社区建设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区: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链条
    第二节 先进经验启示
        一、合理制定乡村产业扶持政策
        二、提高农户参与乡村产业扶持政策积极性
        三、形成优势特色产业链条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促进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可持续性的对策
    第一节 持续完善乡村产业扶持政策
        一、增加政府决策的透明度
        二、对乡村产业扶持政策进行有效评估
        三、建立互动式的规划引领机制
        四、选择优势特色产业项目
    第二节 进一步提高乡村产业扶持政策执行机构执行力
        一、调整政府在产业扶持中的角色定位
        二、提升乡村产业扶持政策执行人员的整体素质
        三、进一步完善监督考核机制
    第三节 着力提高农户参与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的能力
        一、增强农户内生发展动力
        二、加强对农户的技术培训
        三、带动农户“嵌入”产业链
    第四节 进一步激发社会力量参与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的动力
        一、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新模式
        二、完善参与主体间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完善产业扶持社会化服务
    第五节 持续优化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环境
        一、拓宽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筹资渠道
        二、搭建完善的农业产业保险保障体系
        三、挖掘金融和电商助农作用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M市供销合作社发展问题及改革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二)国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一)论文的创新之处
        (二)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
        (一)合作社
        (二)供销合作社
    二、基础理论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二)多中心治理理论
第二章 我国供销合作社发展历程及M市供销合作社现状分析
    一、我国供销合作社发展的历程和现状
        (一)我国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二)我国供销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二、M市供销合作社发展现状
        (一)人员管理与社有资产状况
        (二)业务经营状况
        (三)为农服务状况
        (四)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状况
第三章 M市供销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当前M市供销合作社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下属基层组织发展滞后
        (二)社有资产保值增值能力弱
        (三)社有企业资产负债率高
        (四)电商发展遭遇瓶颈
        (五)为农服务质量不高
    二、当前M市供销合作社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基层组织体系不健全
        (二)供销合作社职能定位不明
        (三)人员队伍结构不合理
        (四)国家财政支持力度不足
        (五)历史因素制约发展
第四章 我国其他地区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经验借鉴
    一、内蒙古赤峰经验
    二、山西晋中经验
    三、福建长汀经验
    四、其他省份供销合作社发展改革的经验启示
第五章 促进M市供销合作社发展改革的具体建议
    一、恢复、重建和改造基层供销合作社
    二、明确供销合作社职能,加快社企改革
        (一)赋予供销合作社明确的职能
        (二)重建社属企业经营管理机制
        (三)厘清资产权属,明确供销产权
    三、实施人才兴社战略,壮大供销队伍
        (一)多种渠道引进人才
        (二)多方举措留住人才
        (三)多种方法强大人才
    四、全面推进村社共建,提升为农服务水平
        (一)多方合作共办农民合作社
        (二)开展多类型土地托管服务
        (三)共建为农综合服务中心
    五、提升城乡现代流通水平
        (一)构建从菜园到菜篮的产销一体流通链
        (二)实现产品销售渠道多元化
        (三)构建高效、规范的农产品运销体系
        (四)发展供销电子商务,创新业务发展渠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小农现代转型背景下的“韧性乡村”认知框架和营建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建设新趋势
        1.1.1 “大国小农”格局的现实背景
        1.1.2 小农现代转型的迫切需求
        1.1.3 乡村不断受到动态风险的挑战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定位:研究问题的提出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论述框架
    1.5 研究特点与可能的创新点
2 国内外相关研究解析
    2.1 响应危机、以问题为导向的乡村人居环境理论演进
        2.1.1 国外乡村理论研究动态
        2.1.2 国内乡村研究发展趋势
    2.2 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政策与实践评析
        2.2.1 国外相关政策与实践启示
        2.2.2 国内乡村政策与营建实践
    2.3 本章小结
3 “韧性乡村”的理论基础
    3.1 乡村作为复杂适应系统的基础认知
        3.1.1 传统概念下的系统论
        3.1.2 复杂适应系统
        3.1.3 乡村作为复杂适应性系统的基础认知
    3.2 韧性城市和韧性乡村
        3.2.1 韧性城市:从防灾到应对多元化风险
        3.2.2 韧性乡村:从突变扰动到渐变扰动
    3.3 分析工具与研究逻辑搭建
        3.3.1 “韧性乡村”评估方法
        3.3.2 乡村营建的三向度:空间、产业、主体
        3.3.3 “路径、构成、维度”的研究逻辑
    3.4 本章小结
4 外部扰动下乡村营建要素特征的动态演化与韧性状态评估
    4.1 传统自洽时期:重农思想下的乡村自组织(-1949):
        4.1.1 土地、赋役与基层管理的制度演进
        4.1.2 重农思想下的人口自组织活力
        4.1.3 家庭组织化、兼业化的生产行为
        4.1.4 乡里共同体下的村落建设
        4.1.5 乡村主体不断适应的韧性系统
    4.2 二元限制时期:国家意志下的乡村他组织(1949-1978)
        4.2.1 乡村开放性的制度限制
        4.2.2 他组织压力下的逆城镇化
        4.2.3 集体化的农工分化
        4.2.4 节俭单一化的空间建设模式
        4.2.5 半开放系统的韧性僵化
    4.3 快速变革时期:市场导向下的乡村原子化(1978-2002)
        4.3.1 转型期下的村庄自治
        4.3.2 单向流入城市的乡村人口
        4.3.3 城镇化中的产业发展起落
        4.3.4 设计初步介入下的自主建设浪潮
        4.3.5 主体原子化的韧性危机
    4.4 重构转型时期:乡村产业分异下的韧性异化(2003-2017)
        4.4.1 以城带乡的城乡统筹制度新阶段
        4.4.2 农业型乡村:弱势化与空废化
        4.4.3 工贸型乡村:大小共同体下的就地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
        4.4.4 旅游型乡村:外源式与内生式的分异
    4.5 “乡村振兴”战略(2017—):何为农业型乡村的韧性发展路径
    4.6 本章小结
5 “韧性乡村”认知框架的要素识别与机制解析
    5.1 系统韧性建构的先决条件:开放性
        5.1.1 开放性的衡量指标和影响因素
        5.1.2 当前时期的乡村系统开放性
    5.2 韧性演化的决定要素:主体组织化与话语权
        5.2.1 主体组织化
        5.2.2 主体话语权
    5.3 韧性演化的表观特征:产业与空间的复杂性
        5.3.1 主体适应力作用下产业与空间的演化机制
        5.3.2 产业与空间复杂性对系统韧性的反馈机制
    5.4 本章小结
6 “韧性乡村”的营建策略与方法
    6.1 主体:赋权转型小农的乡建共同体建构
        6.1.1 融合内外部动力的乡建共同体
        6.1.2 转型小农的主体话语权赋权
    6.2 产业:多元复合产业链的深化与延长
        6.2.1 产业链内涵
        6.2.2 深化:组织化和品质化的农业生产
        6.2.3 延长:灵活多元的产业格局
    6.3 空间:综合韧性目标下的适应更新
        6.3.1 作为生态基底的空间营建
        6.3.2 协同产业发展、村民交往的“乡村性”支撑
        6.3.3 利于社区认同的空间设计
    6.4 基于情景规划的“韧性乡村”营建方法
        6.4.1 应对不确定性的情景规划内涵
        6.4.2 “韧性乡村”的情景规划营建方法
        6.4.3 营建策略实施的原则
    6.5 本章小结
7 实证研究:遂昌古坪村的“韧性乡村”实证营建
    7.1 案例选取与研究视角
        7.1.1 案例选取背景
        7.1.2 研究目标
    7.2 要素特征提取与发展定位
        7.2.1 古坪村要素特征的田野调查
        7.2.2 发展风险与定位
    7.3 “团结大乡建”共同体的主体动力
        7.3.1 共同体建构
        7.3.2 政治话语赋权:公共参与机制
        7.3.3 资本话语赋权:法人乡建模式
        7.3.4 知识话语赋权:“小美”公益助农平台
    7.4 多情景的产业策划
        7.4.1 产业链复合化:产业多元联动
        7.4.2 两种发展情景界定
        7.4.3 时间动态性:时节适应补足
    7.5 适应性更新的空间韧性营建
        7.5.1 生态安全格局:环境保护与宜居生活的协调
        7.5.2 画里浙南乡村:景观与文化的多重乡村性体验
        7.5.3 主客共享空间:日常生活空间的激活
    7.6 本章小结
8 结语
    8.1 总结与启示
        8.1.1 研究总结
        8.1.2 研究启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8)资金互助与精准扶贫耦合协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框架结构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框架结构
    第三节 文章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不足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外研究现状
        一、合作金融相关定义的研究
        二、合作金融的运作效率研究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一、资金互助相关定义的研究
        二、资金互助的运作效率研究
        三、资金互助与精准扶贫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第三节 研究述评
第三章 资金互助与精准扶贫耦合协调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资金互助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资金互助的相关概念
        二、资金互助的相关理论基础
    第二节 精准扶贫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精准扶贫相关概念及文章研究中的概念界定
        二、精准扶贫理论
    第三节 耦合协调理论
        一、协同理论
        二、系统耦合理论
    第四节 资金互助与精准扶贫耦合协调机制的相关理论基础
        一、资金互助与精准扶贫的耦合协调关系
        二、资金互助与精准扶贫耦合协调的运作机制
        三、资金互助与精准扶贫耦合协调方式的选择
第四章 资金互助与精准扶贫耦合协调的效果研究
    第一节 资金互助与精准扶贫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及确定
        二、指标的标准化处理及权重确定
        三、综合评价模型
        四、耦合度模型
        五、协调度模型
    第二节 资金互助与精准扶贫耦合协调的效果研究
        一、数据来源
        二、研究区域基本概况及资金互助与精准扶贫发展现状分析
        三、资金互助与精准扶贫耦合协调度测算结果及分析
第五章 资金互助与精准扶贫耦合协调研究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鲁盛养鸭专业合作社的背景分析
    第二节 鲁盛养鸭专业合作社的资金互助与精准扶贫耦合协调机制分析
        一、资金互助直接促进养殖社员增收和贫困户脱贫
        二、资金互助助力农户实现种植与养殖的双重收益
    第三节 鲁盛养鸭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与精准扶贫耦合协调的经验总结及面临的难题
        一、经验总结
        二、面临的难题
第六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9)农机合作社助农增收绩效评价及贡献分析 ——以黑龙江省30家示范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合作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涵
    2.2 农机合作社的内涵、特点与功能
        2.2.1 农机合作社的内涵
        2.2.2 农机合作社的特点
        2.2.3 农机合作社的功能
    2.3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 合作经济理论
        2.3.2 委托代理理论
        2.3.3 交易费用理论
3 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发展的过程与现状
    3.1 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发展的过程
        3.1.1 黑龙江省农机作业合作社发展阶段
        3.1.2 黑龙江省现代农机合作社发展阶段
    3.2 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发展的现状
        3.2.1 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的经营情况
        3.2.2 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的扶持政策
4 农机合作社助农增收的绩效评价
    4.1 样本与数据
    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1 农机合作社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2.2 农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3 模型建立
        4.3.1 DID模型
        4.3.2 模型选取
        4.3.3 变量选择
    4.4 模型求解与分析
        4.4.1 基本估计结果
        4.4.2 引入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
5 农机合作社助农增收的贡献分析
    5.1 农户收入增长贡献率的测算
        5.1.1 贡献率的介绍
        5.1.2 农户收入增长贡献率的测算
    5.2 农机合作社助农增收的贡献分析
        5.2.1 工资性收入的贡献分析
        5.2.2 转移性收入的贡献分析
        5.2.3 财产性收入的贡献分析
        5.2.4 经营性收入的贡献分析
6 促进农机合作社助农增收的政策建议
    6.1 完善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
    6.2 加强合作社产品品牌化建设
    6.3 引导农户土地流转
    6.4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农产品供应链中农民合作社助农增收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基于黑龙江省240个农户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简要述评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农民合作社的概念界定
        2.1.1 农民合作社的概念与特征
        2.1.2 农民合作社的原则
        2.1.3 农产品供应链及其管理的概念
        2.1.4 农产品供应链的特征
    2.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供应链管理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公共物品理论
        2.2.4 博弈论理论
3 农产品供应链中农民合作社的运作现状与发展趋势
    3.1 黑龙江省农民合作社的整体概况
    3.2 农民合作社的规模与带动能力
    3.3 农民合作社的产品加工能力
    3.4 农民合作社的品牌培育能力
    3.5 农产品供应链中农民合作社的发展趋势
4 样本选取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4.1 样本与数据获取
    4.2 样本农户基本特征
    4.3 样本农户种植情况统计分析
    4.4 样本农户生产成本投入统计分析
    4.5 样本农户参加合作社情况统计分析
        4.5.1 农户参加合作社意愿
        4.5.2 农户参加农民合作社情况
    4.6 农民合作社加工、仓储配送与销售情况分析
5 农产品供应链中农民合作社助农增收实证分析
    5.1 分析框架的构建与说明
        5.1.1 合作社提供的服务
        5.1.2 农户特征
        5.1.3 农户收入
    5.2 农产品供应链中农民合作社对农户收入影响的计量分析
        5.2.1 模型假设的提出
        5.2.2 模型中变量的说明
    5.3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6 促进农产品供应链中农民合作社助农增收的对策建议
    6.1 完善管理体制,延伸合作社产业链条
    6.2 加大对农民合作社的支撑力度
    6.3 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优化农业技术环境
    6.4 建立长期的教育培训制度,注重人才培养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专业合作组织助农增收(论文参考文献)

  • [1]回归“三农”:供销社新型助农服务体系研究——以广东廉江市为例[J]. 常曾伟,石杨林,郑丽宏. 现代农业研究, 2021(12)
  • [2]云端助农挑稳“金扁担”——基于消费体验的助农产品需求现状及意愿度调查[A]. 陈浩然,费军萍,梁梦婷,邱瑾. 2021年(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获奖论文集(二), 2021
  • [3]电商助农:运作实践、增收机理、创新绩效和优化路径[J]. 郭沛,张成鹏,李梦琪.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21(05)
  • [4]组织重构:乡村振兴的行动保障[J]. 孔祥智,魏广成.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 [5]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产业扶持政策实施的可持续性研究 ——以禄劝县为例[D]. 张珺文.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6]M市供销合作社发展问题及改革路径分析[D]. 冯莎莎. 河南大学, 2020(06)
  • [7]小农现代转型背景下的“韧性乡村”认知框架和营建策略研究[D]. 徐丹华. 浙江大学, 2019
  • [8]资金互助与精准扶贫耦合协调研究[D]. 王慧芸. 安徽财经大学, 2017(04)
  • [9]农机合作社助农增收绩效评价及贡献分析 ——以黑龙江省30家示范社为例[D]. 张一豪. 东北农业大学, 2017(03)
  • [10]农产品供应链中农民合作社助农增收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基于黑龙江省240个农户的调查[D]. 姜天瑞. 东北农业大学, 2017(03)

标签:;  ;  ;  ;  ;  

专业合作组织助力农民增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