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一中的理想人格

论周一中的理想人格

一、论周易中的理想人格(论文文献综述)

张齐[1](2022)在《《周易》“圣人”辨析》文中指出"圣人"是《周易》中重要的人格概念,但其内涵尚有待进一步辨析,而且"圣人"与"大人""君子"概念存在颇多纠葛。如果借助"作为理念的圣人"和"作为典型的圣人"的划分标准,则可使《周易》中"圣人"内涵得到清晰呈现,也可由此发现"圣人"与"大人"进行互释的可能性。另外,借助"德福圆融"这一标准,亦可使"圣人"与"君子"的异同得到清晰判别。

蔡里蒙[2](2021)在《《周易》君子品格及其实现途径的研究综述》文中认为君子品格历来是学者争相研究的话题,《周易》君子则处于君子文化的源文化时期。本文拟就管窥当代学者的部分研究论文,对《周易》君子的研究成果进行初步梳理归纳,主要从《周易》中"君子"含义的界定、君子品格的内涵特质、君子品格的实现途径和君子品格的当代价值等四个方面进行探究,最后归纳梳理过程中的反思,并对该论题的研究价值表达展望。

熊霄[3](2021)在《《周易》中君子与德关系的思想探究》文中指出

李晋[4](2021)在《孔孟荀君子思想的主体意识探析》文中认为“君子”是中华美德凝结在人的主体生命之中的理想人格范式,是自我完善与自我超越以期达成的理想境界之一,主体意识在此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君子”作为儒家理想人格的典型代表,深刻影响着历代士人的道德价值取向。孔子、孟子、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在《论语》《孟子》《荀子》中分别阐述了丰富的君子思想,他们君子思想的继承发展历程,实质上也是他们主体意识的嬗变历程。孔孟荀赋予“君子”以丰富内涵,并从主体意识方面将“君子”上升到生命的理想境界与价值追求。孔子“不问马,先问人”的人本情怀,体现了其类意识的充分觉醒,而后孔子发挥个体意识以“德”配“位”,完成君子内涵由“位”向“德”的转变,德行君子便成为儒家追求的理想人格。君子怀仁行仁,充分发挥“为仁由己”的主体能动性,以仁心爱人爱物,进而“以仁言智”“以仁行勇”“依仁守义”“以仁注礼”“行仁守信”,君子在区别于“物”而为“人”的前提下,以“仁智勇义礼信”等德行修养身心,进而别于他人而为君子。孔子认为,成为君子的根本途径在于发挥自身主体意识,以“忠”修养自身,以“恕”待人处世,由“忠恕”归于“仁”,最终追问至“中庸”的人生和美境界。孔子对君子人格的探索,无关利益,无关权势,代表着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及其对人生价值与理想家园的向往追求。孟子继承孔子君子“仁”之特质,认为“仁”规定了人的本性,人的一切行为统摄于“仁”,依据“仁”之内心深层的意识形态,进而内究“仁义礼智”四德之原。相对于孔子,孟子将君子大“义”凸显了出来,为义与否,全部取决于主体意愿。在“仁义”之下,源于“恭敬之心”的“礼”成为君子主体自我约束的行为准则,反诸于“是非之心”的“智”培养了君子的自我智能智德。正确把握自我主体意识,修心以修身而成君子。孟子在对自我的高度重视中,以性善论为根基,通过“存心养性”保持善性善端,以“养浩然之气”塑造君子“大丈夫”的气节,高扬“万物皆备于我”的独立个性,使得主体个体意识得到充分发扬。荀子继承孔子君子思想,将“礼”抬升到至高地位,重视君子理性个体意识的培养。荀子认为,由于人之先天性恶,故需要通过后天的“化性起伪”“治气养心”等学习行为改变先天本性,将礼义礼法等理性要求内化为主体的理性自觉行为。较之孔孟,荀子更注重君子的社会政治效应,寻求“内圣”以达“外王”的理想社会。荀子肯定了君子的后天努力,重学知行礼义,向善为美,秉持“涂人可以为禹”的个体意识,正视与肯定自我价值,实现个体理性自觉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过程如一条闪闪发光的星河,在历史的宇宙中熠熠生辉,孔孟荀作为这条长河中的重要代表人物,心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在具体社会实践中发挥与发展着个体意识。孔子在探索君子之“仁”时,个体意识觉醒并得以宣泄;孟子在凸显君子之“义”时,充分发展了独立个体意识;荀子在强调君子之“礼”时,肯定了理性个体意识的价值。在孔孟荀等先秦儒者们的努力下,先秦儒家“君子”思想滋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志士仁人,为培养与时俱进的道德楷模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马跃[5](2021)在《《周易》意象思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意象思维作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重要组成之一,与西方注重抽象思维方式的差异显着,导致我国意象思维在取象比类方式中与西方的实证研究方法有明显不同。意象思维的含义在于,它既可以通过形象化的概念符号去理解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它还能够以直观性的类比推理形式去把握和认识对象世界的内在联系。意象思维本是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如果片面的认为我国传统文化中只有具象思维而否定抽象思维是不科学的,应当立足整体、统筹全局,正确认识中国与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这对于全面客观的认识中国古代意象思维非常重要。《周易》作为我国意象思维的重要典籍,对中国传统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近年来,虽然有些学者对此有所研究,但从心理学、文学或医学等层面进行研究的论着居多,关于哲学层面的论着也只是从某一侧面予以阐释,而将《周易》意象思维置于中国传统哲学发展的全过程中,进行深入研究的论着尚不多见。本文采用历史的、逻辑的、比较的、发生学等研究方法,试图从哲学认识论层面对意象思维从整体上予以把握,进而反思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文化特质。基于对《周易》思维方式的研究现状,通过追溯意象思维的历史文化背景,分析《周易》意象思维的主要表现,进而阐述《周易》意象思维的特点和历史影响,主要从以上三个部分加以论述。第一部分主要回溯意象思维的萌芽与形成。在这漫长的进程中,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直立人服从于习惯逻辑,产生了实象思维;直到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逐步由直立人进化为智人,其认知方式也在实象思维的基础上产生了形象思维,并服从于经验逻辑,将原有的实象思维作为形象思维的辅助工具渗透在整个思维活动中;新石器时代和金石并用时代,即“现代人”,这是在前两种思维的基础上产生的抽象思维。直到殷周时代,在占噬文化与宗教活动盛行的背景下逐步发展演变形成《易经》,其中包括古代先民对天地自然万物的认识,形成早期的意象思维;战国后期《易传》的形成,是先民意象思维在不断完善的表现,可以说《周易》是中国早期意象思维的主要标志。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周易》意象思维的主要表现。《周易》是一部通过“象”来达“意”的着作,在卦象、爻象、数象中所取之象是古代圣人通过仰观俯察、远近择取而形成的结果。观物取象是《周易》意象思维的主要表现之一,它涵盖早期人们对天地自然万物的认知与总结,而《周易》中的六十四卦皆有名称,卦名作为《周易》语言体系中的重要组成,言以明象是《周易》意象体系的主要互动方式,它是连接象与意之间的纽带,象以尽意作为意象思维的目的和归宿;制器尚象作为《周易》意象思维的功能也是重要的组成。第三部分主要论述《周易》意象思维的特点和历史影响。《周易》意象思维表现出象征性、多义性、简易性、融合性和概括性等诸多特点,并奠定了隐喻性,提喻性和情感性等意象思维形式的基础,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周易》意象思维贯穿于中国哲学发展的终始,而我国先民正是在意象思维基础上逐步形成一套体认天地万物的理论体系,从而实现对形上之道的追求,对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唐诗怡[6](2021)在《汪裕雄审美意象论研究》文中提出

赵咏秋[7](2020)在《汉代女教所见理想女性形象建构研究》文中提出汉代基于整体社会秩序的强化,针对两性关系确立起一套完整的规范体系,这奠定了传统理想女性形象的基本特质。先秦时期散见于《诗经》《周易》等典籍的“男女有别”“男外女内”以及以阴阳乾坤比附社会人事的观念为汉代所承袭、发扬。秦代在刻石、法律以及《教女》简中都体现了对理想女性行为的规范。这些观念是汉代理想女性形象建构的基础与铺垫。汉代女教对理想女性形象有一个建构过程。主要体现在家庭、社会精英、国家权力三个层面。首先,家庭是女性最主要的活动场域,女性在家内接受礼法、文化及各种技能教育,受到家训的教诫,这些内容代表了对女性不同社会身份的培养。其次,以汉儒为代表的社会精英阶层,在文化和社会建设上有较高的话语权。梳理他们对两性秩序的论证,对理想女性的评判以及对“窈窕淑女”形象的再建构,可一窥汉儒对理想女性的期许。最后,以旌表和法律为代表的国家权力,是较为强制的力量。它们通过对理想女性的嘉奖和对非理想女性的惩处,表达了国家层面对女性社会角色的规范。然而,理想女性观念并非完全与女性生活实态趋同。“阴阳和合”、“夫妻一体”观念,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格局,以及现实生活中诸如身份等级、长幼次序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汉代女性很大程度上能够活跃于内外秩序的弹性空间中。将理论与女性实际行为相联系,方能昭示汉代性别秩序的复杂性,加深对汉代理想女性形象建构的认识。

葛娜[8](2019)在《论《周易》中“诚”的思想》文中研究表明“诚”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中较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在《周易》中提及了很多关于“诚”的论述。从天道、地道以及人道的相互关系来看都应该以“诚”为根本。《周易》哲学认为,从先秦到宋明,孔子、子思等思想家诠释了“诚”的概念,使“诚”的思想成为《周易》哲学的心法之一。例如,在讲谦卑礼敬,就必须要在纯诚信实的基础上。没有“诚”,即使是“谦卑”也不会是发自内心的,没有“诚”,即使是“礼敬”也只是单纯的作秀。因此,诚十分重要,它囊括了在《周易》思想中所表达的德、善、美、吉、顺等核心理论。《周易》中诸如中孚、谦、井、蒙、大畜、履、颐、恒、节等卦爻,充分解读了“诚”的思想。“诚”思想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是对人格的塑造以及是对人格的培养。《周易》的哲学它贯穿于“诚”的德行思想,人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质,才能做到以诚待人,以信处事,方可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同时它对今天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更大的启示作用。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详细论述了“诚”的形成与发展,从先秦儒家所提出的哲学概念,在到孔子及其弟子所作的《易传》,并根据子思继承并阐述了孔子的易学思想,而“诚”的思想则由宋明易学家诸如朱熹、二程、周敦颐以及王船山等不断进行深化,逐步形成了今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伦理---“诚”思想观念的雏形。第二部分主要详细论述了《周易》中“诚”思想的具体内容,其中包括了“诚”思想的表现、“诚”思想的养成、“诚”思想的保障、“诚”思想的升华。第三部分主要详细论述了《周易》中“诚”思想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其中包含了“诚”对于中华民族的人格塑造,在“仁义忠信”方面以及“学为圣贤”方面的发展。同时“诚”思想的发展在当今社会具有深刻的意义,需要我们树立“诚”的思想价值观念。

高恒天,杨杰[9](2018)在《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理论建构及其现代价值》文中认为"君子"是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垂范与表征。《诗经》中通过"诗"的艺术形式真切而周详地展现了"君子"意涵的演进过程;《周易》则秉持"天人合一"和"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整体思维构建了后启百家又独具特色的易学君子观;《论语》以"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概括性语言,透露出"文"与"质"在规范论域和道德论域的各自内蕴及其相互关系。"君子人格"具有极其重要的现代价值:无论是重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还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亦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需要我们从多元理解的维度重新诠释古典"君子论"。

许金哲[10](2018)在《方东美哲学研究》文中认为方东美是一位涉猎领域广泛且具有重大影响的哲学家。其一生致力于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哲学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对传统原始儒家、道家乃至佛家哲学多有探索,同时并未忽略现代新儒家学者所强调的“现代转型”。这使得方氏的思想呈现出兼容并包、不拘泥于道统、诠解方法独特的特点。与其他学者相比,方东美更注重将艺术方法运用于哲学智慧,哲学艺术化亦是其不拘一格之处。“生命”是方东美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尽管梁漱溟、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等人在生命哲学领域都有所探究,却均不似方东美这般汇通了传统与现代、融贯了中国和西方、综合超越了宇宙和人生关系,真正使“生命”成为了其哲学思想的起点和归宿。为了确立生命哲学体系的核心,方东美将尼采生命理论、柏格森生命哲学、怀特海过程哲学以及歌德哲学等其他西方生命哲学甄别损益,并将中国原典着作《尚书》《周易》以及华严宗哲学中的生命价值取向进行了汇通,最终体证了“普遍生命”这一形而上的本体。其中《周易》哲学所蕴涵的“生生之德”:一方面丰富了其生命本体论;另一方面将其中的价值论与中国哲学中所包含的价值学说相结合,扩充了这一生命哲学系统。随后,在确立了形而上学的研究途径以及“普遍生命”的基调之后,方东美开始了对生命本体论理论框架的构建:首先通过对“情理集团”的讨论确立了“普遍生命”的本体地位;其次,从五种要义到生生之德,探寻了普遍生命的内在本性和构成系统及其显现的功用历程;复次,这一生命本体的内在超越性在中国传统哲学各学派中均有不同的显发。中国的宇宙论和本体论是密不可分的,与西方人习惯以逻辑方式将本体论和宇宙观打成两橛不同,中国是以“天人合一,体用不二”为思维传统的。方东美眼中本体论和宇宙论的关系则是——从宇宙发生论的立场追寻世界本原,又从本体论角度把最初的本原立为最高理体。据此,他通过与西方科学平面宇宙观、希腊物格化宇宙观、西方“精神主义哲学”宇宙观相比较,进而提出了中国哲学“万有含生”的宇宙论,即中国宇宙乃是空间和时间的原始统会、根本上则是物质条件与精神现象融会贯通。其特点有三:第一,宇宙是普遍生命大化流行之境;第二,宇宙是冲虚中和的系统,有着无穷的功用;第三,宇宙是充满道德性和艺术性的价值领域。作为本体存在,“普遍生命”从宇宙流贯至个人,因此在对人性的分析上,方东美确立了人文主义途径,即透过生命创造而通达哲学。进而他把中国哲学中的“人”与西方贬抑或抬高人性的观点、希腊超绝的天人关系以及西方天人对立的二分法相比对,同时阐释了哲学、宗教、人性中人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了西方“人之疏离”问题。据此,方东美得出了中国哲学特有的人性论概念,确立了贯穿多种心理作用的“纵贯法”——以中国传统哲学的心性之学为主脑来阐释,并从天地万物之仁心中推出了人心之纯善性。既然天地之心是生生之原,那么中国人应把小生命投入大化流行之中,与宇宙生命浩然同流,故方氏又探讨了不同学派对天人关系的认知。在这一天人关系的基础上可知,方氏人性论的精髓在于“人格超升论”,他认为人生要配合理想世界,从人类现实的知能中培养出理想人格,故儒家、道家和佛家有着追求个人崇高品格的“通性”。人生境界之所以能够提升是因为存在着层级,因此,方东美区分了“生命”的两个“界域”:“形下的自然界域”和“形上的超自然界域”,并提出了“六境界说”。同时,方氏的人格提升并非直线向上提升,而是兼具“上回向的超升精神”与“下回向的实现途径”,这种上下回向的精神于儒家、道家和佛家中均有不同体现。尽管儒释道三家在人格超升论中“价值取向”上取舍万殊,但所共同追求的却是一种圣贤、先知和诗人的三重复合人格。最后,既然人性论是从人文主义出发,强调人的地位和价值,那么方氏的人格超升论也可以涵摄至时代意义层面,对解决“价值缺失”和“中国哲学在现代的衰落”等问题均有指导作用。最后,方氏认为任何学说都是生命精神所代表的符号,因此无论是作为“生命精神符号”的文化哲学或是“生命精神最高价值”的宗教哲学抑或显现着“生命欲望”的美学乃至“完成生命目的”的政治哲学都与生命哲学紧密相关。

二、论周易中的理想人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周易中的理想人格(论文提纲范文)

(1)《周易》“圣人”辨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易》之“圣人”
二、《易》之“圣人”与“大人”
三、《易》之“圣人”与“君子”

(4)孔孟荀君子思想的主体意识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孔子论“君子”:人的个体意识之觉醒
    (一)以“德”得“位”:孔子君子思想的基石
    (二)初探君子“三达德”:孔子君子思想的主体意识体现
    (三)忠恕爱人:孔子养成君子的个体意识之发挥
    (四)和美中庸:孔子君子主体追求的自然境界
二、孟子论“君子”:人的个体意识之发展
    (一)“德”“位”相称:孟子君子思想的基石
    (二)内究君子“四德”:孟子君子思想的主体意识体现
    (三)存心性养正气:孟子养成君子的个体意识之发展
    (四)大丈夫:君子追求的超然境界
三、荀子论“君子”:个体理性意识之张扬
    (一)“德”必有“位”:荀子君子思想的基调
    (二)君子重“礼”“学”“美”:荀子君子思想的主体意识体现
    (三)天生人成:荀子养成君子的个体意识之发扬
    (四)天地圣王:君子人格追求的最高境界
四、孔孟荀君子思想主体意识的嬗变历程
    (一)孔子的君子思想乃主体意识之觉醒
    (二)孟子的君子思想乃主体意识之发展
    (三)荀子的君子思想乃主体意识之张扬
    (四)从主体意识嬗变看君子思想的当下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论语》中“君子”辑录
附录二:《孟子》中“君子”辑录
附录三:《荀子》中“君子”辑录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5)《周易》意象思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重点难点
        2.创新点
一、 《周易》意象思维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 《周易》意象思维的溯源
        1.旧石器早期的直立人思维
        2.旧石器中晚期的智人思维
        3.新石器时期的“现代人”思维
        4.原始社会末期的思维形态
    (二) 《周易》对意象思维的推进
        1. 《易经》中的意象思维
        2. 《易传》中的意象思维
        3.图像、符号意识和象形字的演变
        4.形象化的语言形态
二、 《周易》意象思维的主要表现
    (一)观物取象
        1. “观”和“取”的释义
        2.观物取象的方法
    (二)言以明象
        1.卦名与卦象
        2.卦辞与卦象
        3.爻辞与爻象
    (三)象以尽意
        1. “意象”的释义
        2.象以尽意的宗旨
        3.象以尽意的过程
    (四) “制器尚象”
        1. “制器尚象” 释义
        2. “制器尚象”的假设
        3. “制器尚象”的归宿
三、 《周易》意象思维的特点和历史影响
    (一) 《周易》意象思维的特点
        1.象征性
        2.简易性
        3.多义性
        4.融合性
        5.概括性
    (二) 《周易》意象思维的历史影响
        1.对意象思维形式多样性的影响
        2.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影响
结语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7)汉代女教所见理想女性形象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女教”概念界定
    三、相关研究综述
        (一)第一阶段:20世纪90年代——21世纪
        (二)第二阶段:21世纪以后
    四、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资料来源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汉代以前的理想女性形象
    第一节 先秦理想女性形象的建构
        一、《诗经》中以“窈窕淑女”为代表的理想女性形象
        二、《周易》中阴阳观念对理想女性的定位
    第二节 秦代理想女性形象的建构
        一、官方对理想女性行为的倡导
        二、北大秦简《教女》所体现的理想女性形象
第二章 汉代女教对理想女性形象的建构过程
    第一节 汉代家庭对女性形象的建构
        一、汉代女性的家庭教育内容
        二、汉代家训对女性的教诫及影响
    第二节 汉儒对女性形象的建构
        一、汉儒对理想性别秩序的塑造
        二、汉儒对女性的评判标准
        三、汉儒对“窈窕淑女”形象的再建构—以《毛诗序》、郑玄笺为基础
    第三节 汉代国家权力对女性形象的建构
        一、官方对女性的旌表
        二、汉律对女性的惩戒
第三章 汉代理想女性形象与女性生活实态的差异
    第一节 汉代理想女性形象与女性生活实态的差异现象
        一、悍妻、妒妇现象
        二、女性干政现象
        三、私通、淫乱现象
        四、改嫁、再嫁现象
    第二节 理想女性形象与实际出现差异的原因探讨
        一、性别意识中“和合”“一体”的观念
        二、政治格局中女性行为的积极意义
        三、社会现实中多重秩序与标准的制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论《周易》中“诚”的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周易》“诚”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诚”思想的形成
        (一)生生之道乃“诚”之源
        (二)继善乃“诚”之基
    二、“诚”思想的发展
        (一)《中庸》“致中和”理念是《周易》三才之道的发展
        (二)《中庸》“明诚”论丰富了易之方法论
第二章 《周易》“诚”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诚”的表现
        (一)中孚诚信,一诺千金
        (二)劳谦服众,君子有终
        (三)往来井井,为君之道
        (四)守持中道,慎始慎终
    二、“诚”的养成
        (一)蒙以养正,浅养初心
        (二)畜德积学,独善其身
        (三)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四)颐养之道,顺乎常则
    三、“诚”的保障
        (一)刚柔之道,宽严相济
        (二)坚守正道,摆脱困境
        (三)立恒守常,恒亨无咎
        (四)当位以节,中正以通
    四、“诚”的升华
        (一)居安思危,防患未然
        (二)心中至诚,惠益于物
        (三)以时而升,顺乎自然
        (四)乐知天命,钩深自远
第三章 《周易》“诚”思想的历史发展意义与当代价值
    一、“诚”对中华民族人格塑造所起的作用
        (一)仁义忠信,“诚”是做人的基础
        (二)“学为圣贤”比“成为圣贤”更可贵
    二、“诚”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
        (一)“人之所助”在经济活动中的讲实守信
        (二)“诚”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三)树立“诚”观念,促进社会和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9)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理论建构及其现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君子”内涵之嬗变
    (一) 《诗经》“君子”正义
    (二) 《周易》“君子”正义
二、儒家君子的道德内蕴
    (一) “文”与“质”涵义之考证
    (二) 文质彬彬, 君子中庸
三、君子文化的当代价值

(10)方东美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和研究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以往研究成就与不足
    1.3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方东美学思历程和学术风格
    2.1 方东美的学思历程
    2.2 方东美哲学之特色
        2.2.1 不拘一格的学术风格
        2.2.2 与现代新儒家学者关于“生命取向”的比较
第3章 生命本体论
    3.1 理论来源
        3.1.1 西方生命哲学思想的影响
        3.1.2 《周易》哲学:生生之德的本体阐释
        3.1.3 华严宗哲学
    3.2 “普遍生命”本体地位之确认
        3.2.1 形而上学的研究途径
        3.2.2 情理集团
        3.2.3 第三种客观现象
    3.3 本体论的理论架构
        3.3.1 普遍生命之构成系统
        3.3.2 即用显体
        3.3.3 普遍生命的显发
第4章 万有含生的宇宙论
    4.1 对国外哲学宇宙观的拒斥
        4.1.1 论西方科学“平面宇宙观”
        4.1.2 希腊“物格化”的宇宙观
        4.1.3 近代西方“精神主义哲学”宇宙观
    4.2 中国哲学宇宙论之特点
        4.2.1 万物有生论
        4.2.2 冲虚中和之妙用
        4.2.3 生机盎然之价值领域
    4.3 中国宇宙之创生性与广大和谐的生命精神
第5章 超升的人性论
    5.1 中西人性论之比对
        5.1.1 希腊与欧洲对“天人关系”的认识
        5.1.2 对“人的疏离”之解读
    5.2 中国哲学人性论之分析
        5.2.1 人文主义的研究理路
        5.2.2 纵贯法
        5.2.3 天人和谐的系统
    5.3 人格超升论
        5.3.1 二层六境界说
        5.3.2 上回向的超升精神
        5.3.3 下回向的实现途径
        5.3.4 三重复合人格
    5.4 人格超升论的现代价值
        5.4.1 打破天人对立,复原理想价值
        5.4.2 以人格超升论复兴中国哲学
第6章 生命精神之推广
    6.1 “生命精神的符号”——文化哲学
        6.1.1 形上文化的核心
        6.1.2 东西方生命精神的比较
    6.2 “生命精神最高价值”——宗教哲学研究
        6.2.1 泛神论
        6.2.2 论宗教之作用
    6.3 “生命欲望之阐发”——美学意蕴
        6.3.1 美本质问题
        6.3.2 美感的产生
        6.3.3 中国哲学中“美”的创造
    6.4 “生命目的之完成”——政治哲学
        6.4.1 理想政治说
        6.4.2 德治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论周易中的理想人格(论文参考文献)

  • [1]《周易》“圣人”辨析[J]. 张齐. 武陵学刊, 2022(01)
  • [2]《周易》君子品格及其实现途径的研究综述[J]. 蔡里蒙.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 2021(02)
  • [3]《周易》中君子与德关系的思想探究[D]. 熊霄.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4]孔孟荀君子思想的主体意识探析[D]. 李晋.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5]《周易》意象思维研究[D]. 马跃.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6]汪裕雄审美意象论研究[D]. 唐诗怡.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7]汉代女教所见理想女性形象建构研究[D]. 赵咏秋. 兰州大学, 2020(01)
  • [8]论《周易》中“诚”的思想[D]. 葛娜. 吉林师范大学, 2019(06)
  • [9]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理论建构及其现代价值[J]. 高恒天,杨杰. 船山学刊, 2018(03)
  • [10]方东美哲学研究[D]. 许金哲. 河北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论周一中的理想人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