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存在真理的闪光——海德格尔美的意蕴

美是存在真理的闪光——海德格尔美的意蕴

一、美是存在真理的闪光——海德格尔美的意蕴追问(论文文献综述)

赵宁[1](2016)在《论海德格尔的艺术沉思 ——以《艺术作品的本源》为中心》文中指出对海德格尔的艺术沉思向来众说纷纭,或严詈,或褒扬,莫衷一是,不一而足。事实上,文本细读无疑才是通达其艺术沉思的最切近的方式,《艺术作品的本源》便是理解其旨要的一把钥匙。本文立足于《艺术作品的本源》,结合相关文本,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拆解海德格尔的艺术沉思,对其在文本中已完成的任务、“思”之行程、潜在的矛盾以及启示和可能之域一一论述,以求对海德格尔所指令的艺术有一种属我性的解读。本文大体有三部分。第一章是《艺术作品的本源》的文本细读:艺术何以通过作品与真理-存在联姻,以及从此层面出发关于艺术的利弊得失应该如何看待。第二章,因海德格尔对存在的侧重点不同,本文延续《艺术作品本源》中未加详述的大地因素,在技术和物的视域中对艺术作更深入的解析。第三章,结合前两章的剖析,对海德格尔艺术沉思的启示和可能之域作出说明。

夏琼芳[2](2013)在《真理、整体、时间性之内在关系问题探究 ——对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的解读》文中提出众所周知海德格尔尤其关注此在与存在,思考存在的意义,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探讨的就是关于存在、艺术作品、真理以及艺术的本源等等问题。大多数研究者们在解读《艺术作品的本源》时,侧重点主要放在探讨艺术的创造与本质、艺术与真理的关系上,但深读后我们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如艺术作品的整体性问题、作品中真理的存在状态、真理的整体性等,以及这些与海德格尔时间性思想中的时机、生发、流畅等所存在的内在契合关系。真理、整体性、时间性可以说是海德格尔思考艺术作品的三个维度,而此三者之间联系紧密,共同贯穿着作品的始终,从此三者的内在联系中海德格尔自然地把我们带入到了他所创建的新世界中。论文正是始于此,通过深读《艺术作品的本源》,避开了以往的研究者们所重点论述的艺术与真理的关系问题,探究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中艺术作品的真理、整体、时间性之内在关系,厘清海德格尔思想中的艺术之本源问题,探讨海德格尔在研究艺术问题中的不同着眼点和方法,力图接近海德格尔真理与艺术观的本质所在,基于此,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从海德格尔的独特的真理观入手,他的去蔽状态的真理观不同于以往的符合论等的传统命题真理观。胡塞尔现象学中“本质直观”的提出是对传统思考“真”的问题的极大超越,而海德格尔去蔽-揭示论的真理观对“本质直观”更是一种巨大的改造。然后从艺术作品之本源论入手,突出海德格尔思想的独特性和深入性。本源一词有两层的含义,而海德格尔所指的是本质之源,这一章节分析了由物、器具再到艺术作品,作品的作品性也就是真理之存在。对于“本源”的思考是基于真理的本质方面,“真”的显现是作品得以存在的保障。第二章承接第一章的论述,本文认为艺术作品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真”的自行置入,而作品中真理的发生状态又是如何?海德格尔认为作品中“世界”和“大地”存在着争执,真理就生发于这种争执后的澄明之域。每一件艺术作品也都是作为一个自在自为的整体存在的,作品的存在就是“建立一个世界”和“制造大地”。通过本源性的艺术存在,作品不仅是包含“世界”和“大地”的整体,而且也是集创作与保存为一体的整体。真理是艺术作品中的真理,存在之真理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是上升后的统一。第三章主要探讨时间性与真理、整体的关系。真理不是先行存在的客观存在物,美和“真”都是一种生成,只有在源始的时间状态中,真理才得以显现,审美生活才能发生。对于时间的问题的探讨在西方哲学史上可谓异彩纷呈,而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关于时间的研究更具创作性,时间性是作为整体性之问题的回答,在他看来,此在的存在是一个整体,此在就是时间本身,时间性是其整体性。时间性的三个样式不是分别到时的而是同时到时,在曾在、现在、将在的统一中,自行澄明的状态得以敞开,时间的三维彼此勾连给予,创建了彼此的统一。时间的冲力、生发、绵延是一个整体,如此的统一是本真的时间也即时间性,它是此在之超越性的本质结构,是通达存在之途,艺术作品与“真”就在这样的“时间”中成就其自身。“真”在“时间”中的生成,惟有在“时间”中的审美生活才能成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最后论述海德格尔的艺术观研究之现实意义以及对此持批判的观点。现实意义就在于给研究者们一种新的看问题的视野和角度,将人从无根的状态中唤醒,倡导一种积极的审美生活,引导人们审美地、诗意地生存;而不足之处便是,海德格尔试图纠正传统片面的艺术本源论与艺术审美观的出发点是值得称赞的,但一种新思想的诞生之时也正是其被责难之刻,有批判便会有超越和反叛,这是海德格尔对待思想的态度,也应该成为我们思想上的路标。

王潇[3](2010)在《海德格尔美学思想中的神学意蕴》文中研究说明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是20世纪杰出的思想家,它的美学思想得到了一致的肯定和广泛的研究。但是时至今日,学界对海德格尔美学思想中的神学意蕴一直缺乏关注,研究者很少从神学的视角来研究海德格尔美学。现象学与解释学的维度是西方美学界评价海德格尔的一般视角,该维度着重于描述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是如何运行在现象学与解释学之间,但是却忽视了海德格尔美学思想与一般现象学和解释学的分离与差异。国内对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的研究,大多从美学的逻辑理路入手,总体上还处于一般性阐释阶段,对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的真正切入及深刻把握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本文尝试从神学的视角,重新审视海德格尔美学思想,以期可以彰显海德格尔美学的特点,进而深化对海德格尔美学实质的理解。本文所讲的海德格尔美学思想中的神学意蕴并非出于传统神学的神学本位立场,而是由于海德格尔消解了传统主体论,使人与世界本原合一,从而使其美学具有了与神学相接近的内容和特质。“神学与美学”是一个不同于“神学美学”的论域。前者是人文科学研究,后者却必须至少保持最低限度的信仰态度。美学对于神学美学进而对于神学的兴趣,乃是基于审美与信仰这两种人性高级精神形态的相近相仿的比较意义;从精神史与思想史角度看,则是在人类心性情趣从古代转型为现代后,导致宗教与审美所发生的新的深层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指古今嬗替与交接,而且是指,当宗教与审美面对共同的价值虚无主义与消费享乐主潮时的彼此援引渗透。总而言之,“神学与美学”课题的时代背景,乃是美学与神学在反省现代性与重建现代精神这一历史平台上的空前接近与相互吸引。美学的现代性演变趋势乃是背离信仰或非精神化。正是这一趋势,迫使美学依靠分析技术混合艺术学维持边缘化的学科局面。从而,神学美学乃至神学成为沉迷于“肉欲美学”的时尚解毒剂,也成为美学恢复自身固有向上精神维度的积极资源。海德格尔美学思想中的神学意蕴是对美学下行的更正,对于现代美学具有重要的建设意义。本文除引言和结论部分外,共有三章,主要研究海德格尔美学思想中的神学意蕴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一方面,意在通过对海德格尔美学思想中的神学意蕴的把握,以便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的实质;另一方面,通过对海德格尔美学思想中的神学意蕴的分析,凸显出海德格尔美学思想对现代社会所产生的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的引言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目的,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本文的第一章主要论述海德格尔存在论哲学中的神学维度。“倾听”、“期盼”、“澄明”、“畏”等具有神学色彩的术语在海德格尔那里是至关重要的概念,渗破这些术语,才能领会海德格尔关于美、诗、艺术的见解。这为进一步分析海德格尔美学思想中的神学意蕴奠定了重要的哲学基础。第二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主要分析海德格尔美学思想中的神学意蕴。海德格尔美学思想主要在三个方面与神学相汇通:一、美是神/存在/真理的光辉,美的本质存在却不可以言说;二、诗是艺术的核心,它是神/存在/真理的词语性创建;三、在艺术的美中,我们与神/存在/真理相遇。“人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是海德格尔美学思想中的神学意蕴最好的概括。所谓诗意,就是处于自身的无蔽的澄明之中,居于神/存在/真理的关联中。第三章主要阐述海德格尔美学思想中的神学意蕴对现代社会的意义:海德格尔通过消解传统的主体论,使得人与世界的本原合一,在他所创造的天地神人的神圣空间中,“无家可归”的现代人找到了“诗意栖居”的住所。这对虚无主义与美学的感性化、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家园的丧失等现代性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本文的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指出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既表达了神性,亦充满了人情。它具有神学的意蕴,但是同时也是人道的、人本的,有着深深的人文关怀。

谢延龙[4](2010)在《在通往语言途中的教育 ——语言论教育论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哲学作为教育的基础,其研究主题的变化必然会在教育领域内产生“反响”。当哲学研究出现“语言转向”之时,教育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语言转向”,即“分析教育哲学”的出现。教育的“语言转向”使教育对语言的关注由自发转向自觉状态,语言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被“唤醒”,语言真正在自觉意义上进入了教育视野。不过,教育的“语言转向”并未完成,语言只是分析哲学意义上的教育理论语言。随着以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的西方哲学家对语言作了本体论意义上的理解,语言彻底突破了分析哲学的框框,哲学再次出现了“语言转向”,语言在教育中的再次转向也就成为必然。这要求教育要突破语言仅存在于分析哲学视域内的局限,把语言从教育理论语言分析的意义上解放出来,走向语言本体论的理解。语言的教育学本体论理解不同于哲学。语言的哲学本体论理解是从存在的意义上对语言的解读,语言的教育学本体论理解是从人的生命本性的高度来解读语言的。本文认为,教育学本体论意义上的语言可作如下理解:语言是人存在与发展的一种根本方式,它以沟通、交流、表达等方式,关联人的思想、感情和灵魂,开显人的生命、自由和本质,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直接现实。以此为基础,本论文提出了语言在教育中要完成的使命。教育离不开语言,教育时刻处于语言的包围之中,离开语言,教育一刻也不能存在。语言是教育的最后家园。人是一种语言存在物,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人的实现。从而,教育便先天地与语言有着不解之缘。文化是教育作为语言存在之源。语言一方面是比文化更原始的东西,是文化得以产生的基础。另一方面,语言亦是文化,是文化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教育作为一种文化,教育文化功能的发挥,都受制于语言,都不得不在语言中进行。“教育诗意地栖居在语言中”,这一论断所描述者,乃是教育的存在状态或方式,即是说,教育是一种语言存在。语言造就了教育的各个简单要素,使教育产生具有了可能;语言又是使教育的各个简单要素实现为教育的第一个动因,最终完成了教育的实现。由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教育起源于语言。诗性语言时代的教育充满了人文气息,教育的人文意蕴成为主导;科学语言时代的教育弥漫着科学精神,教育的科学意味大行其道。语言的未来发展是科学性和人文性的融合,教育的发展趋势则应是走向人文科学主义教育。人之成为人,是以“自我”为起点的,语言的教育学价值,首要者就是其对自我成就的意义;人之成为人,还在于人之发展,语言的教育学价值还在于其成就人之发展的意义。就前者而论,自我是一种语言自我。自我在本质上是语言的,即是说语言不是自我的某一属性,而是自我的本质属性;自我的建构和发展是在语言中进行的,语言是自我建构的机制。教育作为一种语言存在,其在现实的教育场中,是以听、读、说、写四种最核心的语言形态展开的,自我的建构也正是在这听、读、说、写中成就的,这是每一个走进教育场的个体自我,实现其本质的必由之路。就后者而论,人之发展最重要者,在于人之素质发展,语言对教育中人之智、德和美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对教育研究进行语言审视是语言面对教育重大问题时不可或缺的一环。传统教育研究是一种远离教育生活实践的研究,这是实证主义教育研究观宰制传统教育研究所致。语言引入教育研究,引起了传统教育研究的“地震”,语言带给教育研究的是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教育研究图景。传统教育活动由于受理性主义宰制,以及主客二元思维模式所产生的“改造论”的统治,造成了教育活动中人的失落、生命的遮蔽和生活世界的疏离,从而陷入了无法自拔的价值空无状态。语言进入教育活动,对传统教育活动走出困境带来了曙光和希望。教育内容是一种语言存在,其实质是一种文本存在,因为文本是语言的。传统教育内容文本观深陷于主体遗忘的泥沼而无法自拔,新文本观凸显的是读者对文本理解的主动性,这使教育内容文本理解,由异于主体的“他者本体”转换为学生主体本体,使教育内容文本理解成为一个意义生成性的活动,学生主体成为意义生成的核心。语言与教育主体的儿童联系起来,最为重要者就是儿童语言权问题。因为语言权作为一种权利是儿童生存和发展的基点,考察儿童语言权在教育生活中的状况对儿童解放具有重要意义。语言权是儿童生存和发展的一项基本权利,自由是儿童语言权的本质诉求,民主是儿童语言权的必然导向,儿童语言权与儿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利益是儿童语言权得以彰显的现实依据和出发点。在教育现实中,普遍存在着儿童语言无权现象,儿童成为教育中“沉默”的主体。制度禁锢、教师权威和惩罚暴力是儿童语言不可承受之重,教育权力失能是儿童语言权丧失之根由。解放儿童语言,确立儿童语言权,是走出教育中儿童语言无权之病态的必由之路,这需要:教育权力实现本真的回归,善待儿童的任何语言,走向儿童语言的自治、自律和自觉。

葛舒荃[5](2009)在《海德格尔的自然美解读》文中指出海德格尔(Heidegger, M.1889-1976年)认为由西方传统思维模式和现代技术带来的主客二分,使得人类过度关注表象自然,关注自然的工具价值而忽视其内在价值和本真的存在,自然万物也因技术的需要被任意的取用和消耗。自然美也仅被看作人的审美对象,成为人工化、技术化的美,从而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这也是本文开头需要描述的背景。因此,超越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分思维模式,挣脱现代技术的枷锁,去追问存在、追问真理即无蔽,成为了海氏哲学思想的主线。他关于自然美的阐释虽没有大篇幅的直接论述,但也始终贯彻于这条主线之中。他早期的“此在”之人的生存论分析,强调“此在”的优先性是为了表明人具有看护存在的天然本性,即诗性,是为了主张将一切还原到本真的存在中去,而并不是一种主观主义的倾向。之后对于艺术品之美的阐释,是将此在的基础生存论推向作为一物的艺术品那里,使艺术品敞开成为一个澄明的、四方统一的世界,并具有了与“此在”相同的揭示存在无蔽的能力和地位。然后通过对物之物性的分析,展现了每一物背后包含的意蕴整体:一个天地神人四方游戏的世界。那么就得到了一个重要结论:包括自然物在内的每一物也同样能够揭示存在的无蔽,这就把追问存在的能力扩展到了自然万物。在这一系列过程中自然美的本质和特性也展现出来,这也是本文集中要表现的内容。本文首先阐释了自然的本真美:自然美是一种强大的存在之美,是一种主体性之美。自然的美是本真的、融合的。它的本真性在于它与人的审美体验无关,并且能够照亮存在;接着阐释自然的融合美:自然美寓居于四方游戏的整体世界之中,并显现四方的聚集。这样,自然美就从人的审美趣味和现代技术的牢笼中解放出来,使得自然即存在本身被照亮。这时,自然美就超越了一切表面的、短暂的现象,最本真的、最敞亮的,同时也是最高层次的得到自身本质的规定。自然美是超越的、永恒的、深沉的。为了保护这既唯美又融合、既纯粹又活跃的自然美,本文最后部分提出了保护自然美的实践选择。人类必须唤醒守护存在的诗人本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沉寂下来,进行深刻的反思,重新审视自身长期的主体性和对现代技术的盲目崇拜,重新关注存在本身,从“家”的迷失中“返乡”,去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守护自然的本真存在,体认自然的融合博大,并能本己的融入到自然的圣美怀抱之中,与自然“诗意的栖居”,使得自然美不再被动的、僵化的限制在人的对立面。

云韬[6](2009)在《自由的读者 ——萨特《什么是文学?》中的接受美学内涵》文中提出早在1947年,法国的萨特在其重要的文论文本《什么是文学?》中就已经提出了接受美学性质的诸多思想,而追溯接受美学的发展历程,发现理论界往往忽视萨特对接受美学的理论铺垫作用。本文认为萨特对于接受美学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应予以重视。本文将从理论准备、具体相似和探源溯流三个方面来从接受美学角度重新审视萨特的《什么是文学?》,以更好地认识萨特《什么是文学?》中的接受美学内涵。在绪论中进行了必要的文献综述之后,本文旨在得出与传统的将萨特文论归结为介入文学观不一样的结论。在第一部分“理论准备”中,先简要介绍萨特文论与接受美学的发表时间及背景,然后试揭示萨特文论与接受美学共同的美学前提和理论渊源,即萨特的现象学想象理论和西方的现象学美学思潮。从而为后来的具体对比奠定基础。在第二部分“具体相似”中,我们从文学作品、文学读者和阅读过程三个角度来细致地审视萨特文论的接受意识,并将其与姚斯和伊瑟尔接受美学理论的相似处进行较详细的对照,发现萨特文论中的很多思想在后来接受美学中都得到回响。然而萨特出于其对主体自由的关注,对作者和读者都很重视,却不重视文本;姚斯和伊瑟尔则不关注作者,只强调文本和读者。在第三部分“探源溯流”中,我们力图揭示萨特文论与接受美学何以相似而后来走向不同趋向的内在根源,尝试定位萨特文论在接受美学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得出萨特与接受美学分处现代与后现代两个不同的时代气氛之中,萨特的《什么是文学?》是萨特的作品处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过渡性空间的典型表现。

沃利青[7](2009)在《真理与艺术之思 ——《艺术作品的本源》艺术哲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艺术作品的本源》(以下简称《本源》)是海德格尔中期谈论艺术问题的代表作。对于《本源》的定位,学术界往往冠之以美学、诗学、艺术哲学等。笔者认为艺术哲学是最合理的定位,因为该文集中体现了他的艺术哲学思想。《本源》以对艺术作品的本源的探寻为引线,阐发了对真理与艺术之间关系的理解。海德格尔对艺术的所有理解都是从他的存在论哲学出发的。因此,他对真理进行了存在论的阐释并以此崭新的真理观来理解艺术。在《本源》中,海德格尔诗意地分析了凡·高的《农鞋》和古希腊神庙。他认为艺术就是自行设置入作品的真理。对于真理的理解,他重新回溯到了古希腊的真理观,认为真理是去蔽,是存在者的存在的显现。真理的结构形式为“世界”与“大地”的争执。“世界”是一种意义化的敞开,而“大地”则是遮蔽下的涌现。“世界”和“大地”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海德格尔对“美”也提出了新的解释,认为“美”是无蔽的真理所发生时的现身状态,它的表现形式就是作品中所产生的“光亮”。此美论突破了近代以来,真、善、美界限分明的理路,使美与真紧密结合,极具启发性。海德格尔认为,对于艺术作品的保藏应该关注的是作品所保留的真理而不是纯粹的实体性。因此,只有围绕艺术作品所展开的对整个世界以及世界内的大地的保存,才是对艺术作品真正的保藏。对于传统的艺术本质说——再现说、表现说,海德格尔给予了批判,认为它们都是建立在传统的形而上学基础之上的。海德格尔承认艺术家独特的创作才能,但反对把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创作者相联系。他认为艺术作品完成之后就是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因此,海德格尔提出了以艺术作品、艺术家、艺术而构成的艺术循环论。在探究艺术本质的方法上,海德格尔对传统的归纳法、演绎法表示了质疑,提倡采用现象学方法来探讨艺术问题。这也导致了他对《农鞋》的分析所引起的“是否农鞋”的争论。学者夏皮罗指出,《农鞋》是凡·高自己的鞋,而不是农妇的鞋。笔者认为,对此事件应从存在论、现象学以及阐释学的角度才能得到最佳的解释。在《本源》中,海德格尔通过对艺术作品、器具、物的分析,指出了传统艺术观对艺术作品本质的理解受到了对器具和物的思维的影响。艺术作品往往被理解为半物半器具的合成品。而对于物的理解,海德格尔则认为由于一直处于错误的传统思维和技术理性之下,物性被蒙蔽了。在他看来,只有在艺术作品中物才真正显示自己为物,也就是大地因素。海德格尔在存在论视域下对艺术问题的重新思考试图归避主客对立的思维方式还物以物性,从而达到艺术理解的浑然一体。

范玉刚[8](2007)在《新世纪汉语语境中海德格尔美的思想研究评析》文中认为新世纪汉语语境中对海德格尔的美和艺术运思既有较深入的阐释,又有基于一定学理和价值参照作出批评的力作,表明汉语学界对海德格尔的美的思想研究已推进到新层面,就"思的事情"而言这未尝不是有启发性的研究思路!从另一视角可以洞察海德格尔美的思想对中国本土化美学研究产生的影响。

宋轶[9](2007)在《走在艺术作品之思的途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德格尔一生都在追问存在,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中,海德格尔追问艺术、物、世界、大地、真理,但始终不忘的是对存在的关照。在该文中,集中地体现了海德格尔对于艺术及真理的思考,更耐人寻味的是海德格尔将艺术与真理这两个在我们普通人看来风马牛不相及的范畴放在了一起。这样的做法不是要在众多的美学图式中增添一种新的图式,更不是为了哗众取宠,海德格尔想要做的是回到“事情本事”,即回复到存在本身的言说中去,让世人从拾那为我们所遗忘的存在。本文第一章主要梳理了艺术家与艺术作品的关系。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的开篇就谈到了一个有趣的循环,即艺术—艺术作品—艺术家,这三者似乎构成了一个封闭的循环,它如同那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古老问题一样难缠,甚至严重地阻碍了我们对于艺术之本源的追问。海德格尔对于这个循环的追问不是要去打破这个循环,而是希望通过这样的追问深入到这个循环中。第二章跟随着海德格尔的思路对物进行了追问。在海德格尔看来,传统的物之概念是无法把捉作品因素的,建立世界与制造大地才是艺术作品的两个基本特征。基于此,海德格尔对世界、大地做了较为专题的分析,并认为是世界与大地的争执才成就了艺术作品。第三章主要讨论艺术作品与真理之关系。海德格尔将艺术作品与真理勾联在一起不免让许多人大跌眼镜,海德格尔所言之真理与传统真理观有何差别?它与艺术有着怎样的关系?真理又是如何被保存于作品之中的?这些都是本章讨论的重点。本文认为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乃是其前期对于存在之追问的延续,他对于艺术、真理、世界、大地等专题的探询无非是去倾听存在之言说,应答存在之召唤以投入存在之怀抱中,这不仅是贯穿于海德格尔前后期思想之灵魂,更是他终其一生的事业。海德格尔对于艺术本源的探询,打破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美学理论框架,回到了更为原始的本源,这不仅是他对于哲学界所作出的贡献,更是对艺术理论的巨大贡献。

刘兆鹏[10](2006)在《在通向艺术与真理的思之途中 ——对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的一种诠释》文中研究说明海德格尔认为,艺术是真理的生成与发生,真理的本质是自由,即让存在、无蔽,艺术与存在问题有深刻的关联。对海德格尔而言,追问真理和追问艺术都是围绕“追思存在”的思想主题来进行的努力。三十年代中期,海德格尔所作的系列演讲—《艺术作品的本源》集中体现了他的真理和艺术方面的沉思,对《本源》的诠释成为领会海德格尔存在之思的关键路径之一。 第一章主要梳理了海德格尔对西方传统美学的独特解读和他思想前期的真理之思。海德格尔认为传统美学和传统真理观都是以遗忘存在为代价的,因而都无法把捉艺术的本质与真理的本质,艺术追问是海德格尔追思存在的内在需要。第二章跟随海德格尔艺术追问的思路,对物、作品、世界、大地、创作、保存、诗等作专题化的讨论。海德格尔认为传统的物之概念无法把握作品因素,建立世界与制造大地是作品存在的特征,世界与大地之间的争执让真理获得了显现和运作。作品的创作不同于器具制作,而是一种对存在者无蔽状态的获取和接受,作品的保存也让真理进入生成和发生之中。在海德格尔看来,艺术作为作品的本源是真理进入存在的突出方式。 本文认为追思艺术、真理、存在是《本源》的三重思想任务。海德格尔思想主旨决定了用传统美学的理论框架难以把捉他的艺术之思,而是要去倾听和应答存在之召唤。作为前期追问存在之路的延伸和后期运思方式的开启,《本源》是海德格尔思想中的重要关节点。

二、美是存在真理的闪光——海德格尔美的意蕴追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是存在真理的闪光——海德格尔美的意蕴追问(论文提纲范文)

(1)论海德格尔的艺术沉思 ——以《艺术作品的本源》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艺术作品的本源》的文本细读
    第一节 美与真
    第二节 物与作品
    第三节 作品与真理
    第四节 真理与艺术
    第五节 总结和问题
第二章 《艺术作品的本源》的外部考察
    第一节 技术与艺术
    第二节 物与艺术
    第三节 物的延伸
第三章 艺术沉思的启示和可能之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真理、整体、时间性之内在关系问题探究 ——对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的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一、海德格尔论艺术作品的真理之维
    (一) 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对胡塞尔“本质直观”思想的超越
    (二) 从本源论探究艺术作品
    (三) 作品的作品性:有“真”之在
二、艺术作品与真理的整体性
    (一) “真”在艺术作品中的存在状态
    (二) 作为整体存在的艺术作品
    (三) 真理的整体性问题
三、时间性与真理、整体性的关系
    (一) 海德格尔对传统时间问题的评价
    (二) 时间性作为整体性问题的回答
    (三) 艺术作品中真理之展开的时间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海德格尔美学思想中的神学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与神学
    第一节 海德格尔对传统主体论的消解与存在论哲学的提出
    第二节 海德格尔存在论哲学中蕴含的神学之维
        一、存在的现身:倾听与期盼
        二、澄明:存在的光亮与敞开
        三、畏:日常世界的虚无化力量
第二章 海德格尔具有神学意蕴的存在论哲学与美学
    第一节 美与存在:美是存在/神/真理的现身方式
        一、美的本质存在却不可以言说
        二、美是存在的光辉
    第二节 诗与存在:诗是存在/神/真理的词语性创建
        一、诗以语词确立存在
        二、诗人:神性尺度的传达者
        三、人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
    第三节 艺术与存在:艺术是存在/神/真理相遇的场所
        一、物之物化:敞开存在者之存在
        二、艺术是存在者之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
        三、天地神人的艺术境界建构
第三章 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的神学意蕴的现代意义
    第一节 存在意义的追思:虚无主义的克服
        一、虚无主义:现代人精神危机的根本症结
        二、追思存在与虚无主义的克服
    第二节 复兴本真艺术:现代技术的拯救之途
        一、现代技术的"座架"本质
        二、现代技术的拯救途径是本真艺术
    第三节 "无家可归"与诗意栖居
        一、"无家可归"的现代内涵
        二、诗意栖居:家园的现代性反思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4)在通往语言途中的教育 ——语言论教育论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语言:一个教育的必然问题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视角
        (二) 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与主体框架
        (一) 研究思路
        (二) 主体框架
    四、论题界定与可能创新
        (一) 论题界定
        (二) 可能创新
第一章 教育的“语言转向”:一项“未竟的工程”
    一、教育“语言自觉”的唤醒:哲学的“语言转向”
        (一) 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
        (二) 教育的“语言转向”及其“照亮”
    二、缺失:未完成的教育“语言转向”
        (一) 语言缺失:教育“语言转向”批判之反思
        (二) 语言:教育“语言转向”的再思之维
    三、认识语言:教育“语言转向”实现之“架座”
        (一) 哲学“语言转向”之“转向”
        (二) 语言学理解之线索
        (三) 教育与语言相关研究之诊视
    四、问题的推进:教育“语言转向”的使命
        (一) 语言的词源学考量
        (二) 追问一个问题:何谓语言?
        (三) 语言的教育学立场及其教育使命
第二章 教育的语言性格
    一、语言:教育的最后家园
        (一) 人·语言·教育
        (二) 文化·语言·教育
        (三) 教育诗意地栖居在语言中
    二、假想与论证:教育语言起源论
        (一) 回溯:教育起源观及其缕析
        (二) 论证:教育语言起源之可能
    三、语言与教育走向的历史之链
        (一) 文化乡愁:诗性语言与教育的人文意蕴
        (二) 工具理性:科学语言与教育的科学意味
        (三) 超越工具理性与文化乡愁:语言与教育发展取向之探寻
第三章 语言的教育学价值
    一、自我与语言自我
        (一) 我是谁:自我之为自我
        (二) 我是语言:语言自我
    二、形成中的自我:自我在教育中的建构
        (一) 听与读:被语言询唤的自我
        (二) 写与说:我言,故“自我”成
        (三) 自我的社会化:语言、交往与自我
    三、语言、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 视野:人的发展之解读
        (二) 求真:智育的语言寻思
        (三) 向善:德育的语言关切
        (四) 崇美:美育的语言拷问
第四章 教育中语言的批判性考察之一:教育理论重大问题的语言检视
    一、教育研究的语言皈依
        (一) 生活的疏离:传统教育研究的僭妄
        (二) 归因的探查:实证主义教育研究观的宰制
        (三) 本真的回归:语言论教育研究的图景
    二、教育活动的语言诉求
        (一) 无语:传统教育活动的特性及其理论困境
        (二) 对话:教育活动的语言本性
        (三) 诉求:传统教育活动的对话式超越
    三、教育内容的语言寻归
        (一) 主体遗忘:传统教育内容之症结
        (二) 理论曙光:文本观新景观之苏生
        (三) 视界转换:教育内容理解主体本体之确立
        (四) 崭新蓝图:教育内容理解主体性之展现
第五章 教育中语言的批判性考察之二:儿童语言权问题透视
    一、本真意蕴:儿童语言权之解读
        (一) 语言:儿童生存发展的基本权利
        (二) 自由:儿童语言权的本质诉求
        (三) 民主:儿童语言权的必然导向
        (四) 利益:儿童语言权的核心关注
    二、权力癫狂:儿童语言无权及其反思
        (一) 制度禁锢:泯灭了儿童语言
        (二) 教师权威:压抑了儿童语言
        (三) 惩罚摧残:消解了儿童语言
        (四) 反思:教育权力失能之批判
    三、解放语言:儿童语言权之确立
        (一) 儿童语言权确立的场域:教育权力的本真回归
        (二) 儿童语言权确立的原则:善待儿童的任何语言
        (三) 儿童语言权确立的途径:走向儿童语言自治、自律和自觉
结语 语言:一个永恒的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海德格尔的自然美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 海德格尔提出自然美的背景
    第一节 传统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
    第二节 技术理性的时代背景
        一 现代技术的“流行观念”
        二 现代技术的本质
        三 现代技术呈现的理性世界
    第三节 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历程
        一 前期“美学”思想
        二 后期“美学”思想
第二章 自然美存在的本真性
    第一节 什么是“美”
        一 本真的美——“作为无蔽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
        二 融合的美——“原始的起统一作用的整一”
    第二节 唯美的自然
        一 “自然”的概念
        二 自然美的本真性
    第三节 自然的内在价值呈现
        一 自然界具有内在目的
        二 自然界具有主体性
        三 自然界具有评价能力
第三章 自然美存在的和谐统一性
    第一节 “此在”的生存论分析
        一 “此在”与“存在”
        二 “此在”与“人”
        三 “此在在世”
    第二节 “四方游戏说”
        一 “四方游戏”
        二 物之物性
    第三节 融合的自然
        一 “此在”之人与自然美
        二 “四方游戏”与自然美
第四章 保护自然美的实践选择
    第一节 消解人的主体性
        一 对存在者的执迷转向为对存在本真的追问
        二 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转向为主客合一的生态整体思想
    第二节 批判技术,尊重自然
        一 关于克服技术的“流行观念”
        二 海氏克服技术之思
    第三节 “诗意的栖居”之理想方式
        一 诗与思
        二 “诗人何为”
        三 “诗意的栖居”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自由的读者 ——萨特《什么是文学?》中的接受美学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理论准备
    (一) 萨特《什么是文学?》与接受美学概说
    (二) 萨特文论与接受美学共同的美学前提
    (三) 萨特文论与接受美学共同的理论渊源
二、具体相似
    (一) 文学文本
    (二) 文学读者
    (三) 阅读过程
三、探源溯流
    (一) 同中见异的理论背景与社会背景
    (二) 异中见同的理论出口及萨特文论的地位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一) 有关萨特文论
    (二) 有关接受美学
    (三) 外文类
致谢

(7)真理与艺术之思 ——《艺术作品的本源》艺术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艺术作品的本源》—海德格尔的艺术哲学
    (一) 学术界现有的各种定位
    (二) 反思学界定位,指出艺术哲学的合理性
二、真理—艺术之思
    (一) 《农鞋》:艺术就是自行设置入作品的真理
        1. 《农鞋》的存在论解读
        2. “真理”的新解
    (二) 罗马喷泉:再现说、表现说的反叛
    (三) 希腊神庙:世界—大地
        1. 世界与大地及其关系
        2. “美”的新解
    (四) 作品的创造与保藏
        1. 作品的创造
        2. 作品的保藏
三、对传统艺术观念的反思
    (一) 艺术循环论:艺术作品 艺术家 艺术
    (二) 本质之干扰:物 器具
    (三) 方法论反思:现象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新世纪汉语语境中海德格尔美的思想研究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海氏存在之思中某些核心概念的阐释, 及其美学分期问题研究
二、对海氏关于美和艺术之思的研究
三、对海氏存在论诗学的研究
四、对海氏审美之思与传统美学的比较研究
五、在跨文化语境中对海氏后期思想的核心主导词——Erei‘gnis的阐释, 及其在东西方思想会通中的对话
六、对海格格尔美的思想的价值评判

(9)走在艺术作品之思的途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艺术作品之被创作何以可能
    第一节 艺术家
    第二节 艺术作品的保藏
第二章 物与作品
    第一节 对物的追问
    第二节 世界与大地的争执
第三章 海德格尔对艺术作品的真理之思
    第一节 海德格尔思“真理”
    第二节 创作与保存
    第三节 诗与艺术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在通向艺术与真理的思之途中 ——对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的一种诠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海德格尔艺术追问的道路追寻
    第一节 海德格尔视野中的西方传统美学图景
    第二节 前期海德格尔的真理沉思
第二章 追问艺术与真理的本源之思
    第一节 物、器具与艺术作品
    第二节 世界与大地
    第三节 创作与保存
    第四节 艺术与诗
第三章 作为思之途中的艺术追问
    第一节 《本源》的三重思想任务
    第二节 《本源》的相关问题疏论
    第三节 《本源》在海德格尔思想中的地位与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四、美是存在真理的闪光——海德格尔美的意蕴追问(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海德格尔的艺术沉思 ——以《艺术作品的本源》为中心[D]. 赵宁. 吉林大学, 2016(11)
  • [2]真理、整体、时间性之内在关系问题探究 ——对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的解读[D]. 夏琼芳. 浙江师范大学, 2013(04)
  • [3]海德格尔美学思想中的神学意蕴[D]. 王潇. 陕西师范大学, 2010(03)
  • [4]在通往语言途中的教育 ——语言论教育论纲[D]. 谢延龙. 东北师范大学, 2010(10)
  • [5]海德格尔的自然美解读[D]. 葛舒荃.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
  • [6]自由的读者 ——萨特《什么是文学?》中的接受美学内涵[D]. 云韬.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9(06)
  • [7]真理与艺术之思 ——《艺术作品的本源》艺术哲学思想研究[D]. 沃利青. 浙江师范大学, 2009(04)
  • [8]新世纪汉语语境中海德格尔美的思想研究评析[J]. 范玉刚. 人文杂志, 2007(06)
  • [9]走在艺术作品之思的途中[D]. 宋轶. 四川大学, 2007(05)
  • [10]在通向艺术与真理的思之途中 ——对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的一种诠释[D]. 刘兆鹏. 四川大学, 2006(03)

标签:;  ;  ;  ;  ;  

美是存在真理的闪光——海德格尔美的意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