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分析

福建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分析

一、福建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康[1](2020)在《上市公司资产置换财务绩效研究 ——以中油资本为例》文中认为2014年7月,首批央企国资改革试点名单公布,国企改革正式开始。中国石油集团也紧跟改革步伐,成立中国石油集团资本股份有限公司统一管理运营金融业务,将旗下多项金融业务划转至中油资本,至此中油资本一举成为最大的央企金控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将石油济柴与中油资本通过资产置换的方式进行资产重组,使金融业务获得更广阔的空间,重组规模达到755亿元,是2016年A股市场最大的重组案例。2018年随着国企改革的步伐加快,以资产置换方式进行资产重组越来越受到上市国企的青睐,本文通过研究中油资本资产置换案例,给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和国企改革提供借鉴。本文对中油资本以资产置换方式进行重大资产重组的案例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资产置换的基本概念、类别、步骤、动因、风险和相关理论。其次对本次重大资产置换重组的交易双方进行详细介绍,回顾资产置换的过程,分析资产置换的动因,然后运用事件法、EVA评价法、财务指标分析法和熵权TOPSIS法对中油资本财务绩效进行评价,最后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中油资本资产置换在重组方式、重组标的物的选择和重组过程都是成功的,短期内改善了公司经营状况,为金融业务带来了新机遇,取得了较好的短期财务绩效,是中国石油集团的一次成功的战略布局。虽然中油资本通过资产置换的方式进行资产重组,短期内提高了财务绩效,但由于资源利用低、后期整合不到位等原因,致使企业发展放缓,中长期财务绩效不容乐观,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管理能力、提升运营效率、优化资产资源配置。同时发现中油资本存在非公有资本引入过低、股权结构不合理、经营风险增加等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混改细则、引导非公有资本的进入、加强信息披露、优化股权结构、建立资源共享管控模式、引入专业人才、建立动态薪酬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加大对前沿科学技术投入的对策和建议。

程诗悦[2](2020)在《冠福股份大股东减持行为及其后果探析》文中认为中国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发布后,大股东减持的现象在2016年和2017年得到了些许收敛,但好景不长,2018年大股东减持数量又极具上升,达到历史顶峰。对于市场来说这并不是好信号,一方面,二级市场中流通股数量增加,增大市场价格压力;另一方面,剩余流通股股东因其信息劣势地位,为避免个人损失扩张,会选择追随大股东行为进一步减持。与此同时,大股东减持套利的形式也变得花样繁多,例如过桥减持、精准减持、清仓减持、可交换债股份减持等,这些行为严重地扰乱资本市场秩序,扭曲了公平的市场机制,不利于广大投资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更不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平稳发展和秩序构建。股权分置改革后,除了学术界的关注,监管层和投资者同样对此行为持高度重视态度。大股东减持虽是法律赋予的权利,但因其目的和方式隐蔽性、复杂性的增加,监管、预警、风险防范的难度可能进一步升级。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正力求达到高质量发展,即使近年来对大股东减持的规定日益严格,监管部门在监察力度和违规惩治方面距离完备仍有很长的道路要走。本文结合信号传递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以及控制权收益理论,选取冠福股份公司为案例研究对象,通过解析冠福股份大股东减持的背景,剖析其减持股份的动机,把握其减持股份的路径,并运用经营能力分析与非经济效益分析对其减持的后果进行评价。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引言中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并综合介绍了学术界对于大股东减持的动机、实施路径和时机选择的研究;第二部分对大股东减持行为及其特点、方式与时机等做出定义,并简要阐述了减持相关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案例介绍,主要包括对冠福股份公司的基本资料、减持发生的背景以及减持方案及期间股权质押的情况的详细介绍;第四部分则从冠福股份大股东减持的动因、实施路径、减持效果三个方面进行解析;最后通过前文对冠福股份大股东减持的案例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和启示。通过分析发现,冠福股份大股东减持的动机并不如同其向大众公布的那样,是为公司募集重组资金或缓解个人资金短缺,其最根本的目的是通过运用盈余管理、操纵发布利好消息等手段赢得市场青睐以趁机套现获取超额收益。虽然从客观层面来看,减持投入的部分资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司资金压力,但是由于冠福股份自身管理层在经营活动中的短期性行为存在,这股积极影响并未持续多久,公司也因冠福股份大股东的违规事项而陷入发展僵局。因此,上市公司应当制定合理的战略布局,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监管部门要完善相关法规,建立健全评价机制。

王庆栋[3](2020)在《冠福股份控股股东支持与隧道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司治理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一直被视为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而公司治理中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问题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中国等新兴资本市场的公司股权结构往往表现出高度集中且一股独大的特点。一股独大意味着内部股东控制,它带来的最突出问题就是控股股东操纵和掠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出于自利的动机,有时会凭借自己的股权优势,通过实施隧道行为以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掏空企业的资产,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然而,控股股东并不总是采取隧道行为掏空上市公司的资产,他们在必要的时候也会采取各种支持行为以助推上市公司发展。因此,系统地研究控股股东支持与隧道行为非常有必要。本文首先依托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支持以及隧道行为的研究成果,梳理了控股股东支持与隧道行为的实施动因、具体途径和影响,总结了抑制控股股东隧道行为的具体措施。其次,通过案例分析法,选取冠福股份这一典型案例,以2018年冠福股份董事长离职和面临的民事诉讼事件为切入方向,结合公司对外披露的年报以及各项公告,对控股股东实施的支持与隧道行为展开具体研究,证实支持行为与隧道行为的关联性。控股股东为了扭亏为盈以及获得再融资,通过为上市公司直接贷款担保、关联交易、直接提供资金、并购重组等形式支持了上市公司的发展。在拥有绝对控制权的优势下,控股股东出于利己动机,利用支持行为所创造的条件,不断进行大规模资金占用和减持,通过上市公司为其所控制的公司提供担保,实施隧道行为以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给上市公司的发展带来的严重不利影响,阻碍了公司的发展,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为了使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更加规范进行,获得长远发展,避免再出现案例中控股股东一系列自利行为的情况,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相关治理对策及建议:一是优化股权结构,实现内部制衡;二是加强外部监管,提高稽核力度;三是健全相关法规,严惩违规行为;四是发挥中小投资者制约作用。本文旨在通过系统地梳理案例中控股股东实施支持与隧道行为的具体路径,从微观上探寻控股股东支持行为与隧道行为的关联性,为现代公司治理领域中抑制控股股东隧道行为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李俊豪[4](2020)在《三盛教育资产剥离的动因与绩效分析》文中提出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来达成企业经营规模的快速扩张。但是很多企业在兼并后,由于行业环境发生变化,业务间协同性较差,没有有效的进行资源整合等原因,并购企业的经营业绩会出现下滑,以兼并重组的多元化发展方式扩大自身经营规模的弊端逐渐凸显。此时,资产剥离就成为了企业调整公司经营战略,实现业务归核的主要手段。近年来伴随经济的发展,国内资本市场越发活跃,通过采用资产剥离的方式进行重组的公司越来越多。资产剥离的地位逐渐上升,成为国内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重要手段。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在当前的市场大环境下,企业能否拥有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关键,资产剥离作为企业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方式,也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策略,对资产剥离的研究应该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作为调整企业经营战略的一种手段,出于战略调整、优化资源配置、筹集资金等各种原因,国内公司进行资产剥离的案例一直在增加。本文以三盛教育资产剥离事件为案例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三盛教育剥离精密制造业务的动因进行研究,利用累计超额收益率(CAR)和购买持有超额收益(BHAR)评价资产剥离的市场绩效,通过财务指标在资产剥离前后的横向对比和行业间的纵向对比评价资产剥离的财务绩效。最后加入了剥离后的商誉和市场占有率等其他方面的变化综合评价资产剥离带来的效果。通过对三盛教育资产剥离案例的研究,以期为后续企业资产剥离的时机、方式的选择提供一些参考,为基于业务归核目的的战略性资产剥离的选择与实施提供一些建议与启示。

龙志鹏[5](2020)在《三特索道资产剥离动因及其绩效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投资环境的日益改善,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为了扩大经营,获取更多效益,进行资本扩张使企业达到多元化经营的目标。但是过度关注企业规模,管理体系无法跟上规模的扩张,导致了企业大量资源的浪费,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危及未来发展。在此背景之下,企业为了降低营运资本,回归主营业务,公司往往采取资产剥离和重组两种方式来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效益。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武汉三特索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特索道)为基本案例进行研究,通过收集三特索道资产剥离的相关材料和数据,在借鉴国内外上市公司资产剥离绩效研究的理论基础上,对公司概况、股权结构、财务状况、剥离实施情况分别进行详细说明,重点研究了其资产剥离的动因和绩效分析。从财务和非财务两个角度对剥离绩效进行深入研究,从财务绩效上来看,公司在资产剥离后产生的非经常性损益可以在短期内提高企业业绩,改善盈利能力、缓解企业的债务压力;从非财务绩效上来看,资产剥离对企业在资本市场的短期反应积极,产生了许多超额收益,摆脱了公司被ST的命运,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本文研究发现,资产剥离对于提升企业短期经营业绩有明显的作用,但是对于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影响并不是很突出。当企业处于发展低谷时,资产剥离成为重要手段,可以帮助企业维持正常发展。本文的研究希望能为我国上市公司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意见。

董少明[6](2020)在《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并购重组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从过去国有企业激发活力,实现扭亏为盈和发展壮大,到当下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并购重组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必要从历史演进的大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演进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规律,在历史演进的分析中重新认识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意义和作用,以更好的指导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改革实践。基于此,本论文尝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遵循“理论分析——历史演进——实证研究——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对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研究。论文首先梳理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相关文献、理论,从而奠定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之后,着重从历史演进的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发展的起步阶段(1984—1991)、转型阶段(1992-2002)和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剖析各个阶段的背景、特点和成效;其次,论文对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实证检验和绩效评价,总结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成绩,剖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并进一步构建计量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影响因素;最后,论文借鉴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顶层设计,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原则、目标和模式,厘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主体定位和政府作用,并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提升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对策建议,尤其要加强“顶层设计”,强调“法治企业”,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和破产清算体系,以及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和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孟铂林[7](2020)在《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失灵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是解决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重要监管手段之一。随着我国证券发行注册制改革的全面推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影响更为重大。然而,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着广泛的失灵,具体表现为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信评级机构和资产评估机构等证券服务机构出具的专业报告失真;上市公司的披露信息存在自利性;以及,普通投资者难以吸收并运用披露信息。本文立足于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整个体系,运用调查问卷、成本-收益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发现,导致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失灵的原因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在披露规定层面上,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定的模糊性降低了违规披露的成本,相关规定的分散性则增加了合规披露的成本,且细化规定需要支付高昂的成本;在披露信息层面上,不断增加的披露信息不仅导致了监管上成本收益的失衡,而且导致了投资者吸收和运用披露信息上成本收益的失衡,此外海量的披露信息还扭曲了投资者的信息获取途径、增加了证券市场的“代理”成本和道德风险,并且引发了上市公司之间的“马太效应”;在监管监督层面上,上市公司、保荐人、证券服务机构、监管机关,以及投资者形成了一个“伞形”利益关联体系,由于利益冲突和监管“俘获”等原因,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监管监督很有可能出现缺位问题。比较分析中美两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路径,规范分析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失灵问题的解决办法,在法律机制方面,应从事前、事中和事后法律机制三个方面入手:在事前法律机制方面,可以通过立法,适当增加司法机关、监管机关和监督主体的自由裁量权,与此同时通过信息披露标准化的方式,进一步压缩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可操作空间;在事中法律机制方面,应该着重保证保荐人和证券服务机构的独立性,实现保荐人与承销商的分离,在上市公司的法律顾问业务和资产评估业务中增设同行评审环节,在审计业务和资信评级业务中重构委托-代理关系;在事后法律机制方面,应该完善信息披露监管督查机制,完善相关的证券民事诉讼制度。与此同时,立足于“法律+技术”的视角,为了解决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失灵问题,可以通过构建新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评级机制,提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可以通过构建偏好型信息披露体系,缓解披露信息的“数量问题”;此外,还可以通过构建监管机关之间的数据共享机制,提高监管效率、促进监管合作、强化监管制约。

胡卉[8](2019)在《基于关联交易的控股股东“隧道挖掘”行为探析 ——以浙江海纳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投资者保护水平较低的国家,股权集中导致上市公司管理层以牺牲中小股东利益为代价,实现其私人利益,导致严重的“隧道挖掘”行为,从而严重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特殊性,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持股比例较高的控股股东,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事件频发,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中小投资者保护不力,“隧道挖掘”已成为控股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直接手段。信息不对称是造成控股股东侵占中小股东权益的重要原因,本文正是通过信息不对称、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矛盾、大股东控制能力及市场监管等方面构建控股股东利益侵占的分析框架,解读控股股东利益侵占方式以及带来的影响。本文以代理理论的研究视角出发,以现有国内外“隧道挖掘”的研究结论作为基础,再通过阅读大量中英文文献,首先通过规范分析阐述控股股东、关联型交易及“隧道挖掘”的概念和方式方法,再针对浙江海纳公司控股股东“隧道挖掘”案例分析,两者相结合,从更深层次上分析总结出控股股东“隧道挖掘”行为发生的原因,并且针对这些原因提出相应措施去规范控股股东的行为。本文采用规范分析的研究方法,从理论和案例两个方面研究分析控股股东通过关联交易侵占公司利益的行为。规范研究主要应用于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隧道挖掘”行为状况方面,从理论部分来梳理“隧道挖掘”的基本特征和主要方式,指出关联交易型“隧道挖掘”的实施行为。案例方面针对浙江海纳控股东“隧道挖掘”的例子,对内外动因分析和具体的过程以及产生的后果影响得出结论并且提出相应建议。本文选取的案例具有代表性以及典型性,基于该案例的研究对推动控股股东关联交易型“隧道挖掘”行为的研究具有帮助。由此可见,我国相关监管部门必须要重视这种行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控股股东的行为进行监督及制约。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引言,主要针对本文的背景及意义进行概括性叙述。第二章,关联交易与隧道挖掘的理论概述,阐述了“隧道挖掘”的相关概念和经济后果。第三章,浙江海纳关联交易型隧道挖掘案例概况,介绍了浙江海纳的背景情况,并具体分析了公司控股股东“隧道挖掘”的行为方法。第四章,浙江海纳公司控股股东“隧道挖掘”行为的原因分析和经济后果分析,分析其“隧道挖掘”行为产生的影响。第五章,案例的教训和启示,结合以上案例分析得出教训,并且提出相关的建议,总结全文。

宋力,华超[9](2019)在《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的征兆——基于丰华股份、银润投资、三元达的多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是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的一个重要手段,发生重大资产重组的公司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投资机会,因此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征兆的研究有利于中小投资者把握市场机遇。本文运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开展了重大资产重组征兆的研究,通过研究三家发生重大资产重组的上市公司的征兆发现,资产清理行为,即清理子公司资产、出售公司资产、计提大额资产减值,控股股东变更、主要高管变更、重组失败是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的征兆,投资者可以对出现征兆的上市公司进行深入研究,以发现投资机会。

唐军[10](2019)在《上市公司权力配置研究 ——以股东中心主义与董事会中心主义之争为视角》文中研究说明上市公司的权力配置,可以理解为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问题,也可称之为上市公司机关权力分配。此种权力的分配本质上为上市公司控制权的分配。上市公司作为公众公司,其与非上市公司存在多种区别:上市公司的股东人数众多且较为分散,资合性特点突出;股份以股票形式出现,股票流动性强;股东对于上市公司的治理呈现多样性——关注与理性冷漠交互存在;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动机和方式,也较非上市公司复杂。上述特点凸显上市公司控制权的分配异常复杂。上市公司权力配置的基础性问题,应当是解决“公司到底是谁的?”这个价值判断问题,进而对公司权力进行制度性的配置。从根本上而言,上市公司权力配置的重点是公司控制权在股东(大会)、董事(会)之间的分配问题。应当如何对上市公司权力进行有效的配置呢?文章考察分析后发现,无论是股东中心主义,还是董事会中心主义权力配置模式,都无法很好解决上市公司权力配置问题。上市公司权力配置的难点在于:一是权力配置应当坚持怎样的价值导向?二是权力应当在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之间如何分配?如何有效保障公司权力得到合法运用而非滥用。三是如何有效协调兼顾公司、股东、董事、职工、公司债权人等利害关系人之间的利益,等等。基于此,本文对如下问题开展了研究:我国公司法下上市公司权力配置的实践与典型问题;上市公司本质及权力渊源;股东中心主义权力配置模式与董事会中心主义权力配置模式优劣考察分析;上市公司权力配置的目标、宗旨及其基本原则;上市公司权力配置科学与否的判断标准;上市公司权力配置的路径选择与制度设计,等等。力图清晰界定上市公司权力配置的理论逻辑与基础,构建利益均衡、运行高效、分权制衡的上市公司权力配置的公司治理制度体系。从文章的结构上,分为八章,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一章以案例分析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权力配置现状及问题进行了梳理,发现上市公司权力配置存在的弊端与制度完善之需求。本部分通过万科董事会与万科两大股东(宝能系和华润集团)之间的控制权争夺案分析,以及新黄埔股份公司大股东华闻投资与股东中科创之间的控制权争夺案分析,阐释了董事会与股东之间的控制权争夺形成的原因以及股东之间的控制权争夺形成的原因,揭示了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的两类主要类型和存在的问题:临时股东大会召集权和主持权法律界定不清的问题;董事会管理层自定薪酬问题;董事会管理层内部人控制问题;大股东剥夺问题;董事会独立性保障问题,等等。第二章为了对上市公司本质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分析了公司制度的演变,然后对公司本质进行了论述。分别就公司契约论、公司实在论、公司否认论、公司拟制论、公司生产团体论等传统公司理论进行了阐释,分析了各种学说的核心观点,对比了上述理论之间的异同,指出了其中需要探讨之处。在公司权力起源问题上,分析了作为公司法上的权力和权利之间的关系,认为公司权力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法律的授权;第二,合同的授权;第三,权力主体的转授权。公司权力的核心为控制权,分为表决控制权、执行控制权和监督控制权等三种类型。第三章对上市公司权力配置的两种模式——股东中心主义模式与董事会中心主义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探究其制度困境。本章对股东中心主义和董事会中心主义产生的背景和特点进行了阐释,运用法经济学对股东中心主义进行分析,认为其在上市公司规模化的当下并不适用,其决策成本过高和效率低下,股东存在的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将直接影响到公司的有效决策。经济法是社会本位法,强调社会整体利益的保护,而股东中心主义推崇的股东本位是个人利益的集中表现,与经济法的立法宗旨是相违背的。从社会整体利益的保护上,有必要对股东中心主义进行国家干预。董事会中心主义强调了董事会权力的独立性,保障了公司的运行效率。董事会法律属性应当是多方位的,而非只强调“法律授权”、“资源依赖”或者“委托代理”。董事会中心主义确立的逻辑路径在于:股东直接民主向董事会代议民主的转变;经营自然性向专业性的转变;有限理性克服和信息对称的需要。董事会中心主义存在的弊端主要有:董事存在侵占股东及公司利益相关者权益的可能;董事会权力制约机制缺失或者失灵;集体迷失现象之显现,等等。第四章主要分析和研究了如下问题:一是应当坚持什么样的上市公司权力配置目标、宗旨?二是上市公司权力配置遵循什么样的基本原则?对于第一个问题,上市公司权力配置的目标和宗旨应当是坚持股东利益和兼顾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对于第二个问题,从上市公司权力配置的目标、宗旨出发,上市公司权力配置至少应当坚持这三个原则:一个是效率原则;二是公司社会责任兼顾原则;三是权力分立和权力制衡原则。第五章从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视角,分析探究了上市公司权力配置科学与否的判断标准。一是非正式制度因素分析,包括对于公司本质的认识、公司的文化、社会对公司的责任和道德要求。二是正式制度因素分析,包括公司的股权结构、董事会制度、监事会制度、经理层制度、外部制度。三是实施机制因素分析,包括公司权力配置的相关制度设计是否合理;涉及公司权力配置的制度设计的运行成本是否经济且有效率;涉及公司权力配置的制度设计的信息交换机制是否流畅;涉及公司权力配置的制度设计的权力主体是否健全、制衡理念是否得到了贯彻;公司权力配置的制度设计的惩戒成本是否有足够的威慑力;公司权力配置制度设计中的激励机制是否得到了落实,等等。第六章对股东权力的运行进行了制度上的探讨与设计。首先,本章论述了上市公司权力配置中的股权结构及衡平规则。在股权结构方面,上市公司权力配置应当区分不同的股权结构类型。我国单层股权结构下,如何对控制权股东进行法律规制呢?应强调控制权股东秉承“诚实信用”原则,切实履行自己的忠实义务;《公司法》应当对控制权股东进行法律上的定义,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清楚界定。控制权股东对于公司重大经营决策的表决权受到限制,完善控制权股东的关联交易表决权回避制度。在协议控制权及其控制权股东的法律规制上,应当加强控制权股东的信义义务,且对控制权股东的表决权限制。在公司双层股权结构及衡平规则问题上,一是双层股权结构之公司类属在立法上应当以任意性规范为主,强行性规范为辅;二是创始股东投票权特殊限制规则;三是资本股东表决权的复苏规则;四是资本股东申请权的保留规则;五是双层股权结构的时限规则;六是保护资本股东的内部规则。本章认为,我国股权结构应当增加双层股权结构选择,且就我国双层股权制度构造的具体方案进行了探讨。其次,股东提案权是保障股东保障自身权益的重要内容,充分保障股东提案权是实现上市公司权力配置的“分权制衡原则”的重要举措。在上市公司权力配置中,如何对股东提案权进行修正与完善呢?本章对股东提案类别和股东提案规则的要素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股东提案权制度比较考察,着重从提案权股东的资格条件限制、对股东提出的提案本身的要求、对于提案的具体排除程序、违反SEC提案权规则的救济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为更好的理解股东提案权,本章对美国股东提案权的实践进行了分析,得出启示。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建议我国股东提案权制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是对提案权股东的资格要求;二是股东提案的范围;三是提案程序;四是股东临时提案数量和内容的限制。第三,高管薪酬问题越来越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而高管薪酬与公司利益、股东利益的保障之间的矛盾也越发突出。在上市公司权力配置中,如何对高管薪酬进行约束呢?对高管薪酬现状比较分析后发现,有必要对高管薪酬的进行信息披露约束和高管薪酬的股东投票权约束。为更好保障股东权益,应当建立股东对董事会薪酬决议的诉讼权约束机制。就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制度约束而言,应当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一是董事、监事和其他公司高管人员的薪酬的决定权应当属于股东大会,而不能授权于董事会;二是董事、监事和其他公司高管人员的薪酬应当和其绩效考核相联系;三是董事、监事和其他公司管理人员的薪酬标准应当进行充分披露,以助于形成公众对其薪酬的舆论监督机制。第七章对董事会权力运行与约束进行了探讨,首先,对董事会组成、原则和功能定位进行了论述,其次,对公司独立董事独立性缺失、独立董事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明显、情感因素和利益诱因等导致独立董事不独立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强独立董事独立性的途径。在董事自我交易约束上,本章认为应当从自我交易的披露约束、自我交易的股东大会批准约束和自我交易的董事会批准约束等方面开展工作。在董事权力与股东权力的协调方面,董事会成员不应全部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董事的自由决定权应受到保障,董事会决议原则上不应被股东会大会否决,以保障董事会独立性,商业判断规则是有效协调董事权力和股东权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基于商业判断规则,股东不得对董事正常的履职行为和权力进行任意的干涉。应当从法律上和公司章程角度,对董事会与股东大会权力的进行具体分配。董事职务的解除上,股东大会解除和司法解除互相存在,但应当做好二者的有效衔接。为有效保障董事会更好履职,应当建立董事会集体责任机制。第八章对德国公司监事会制度、日本公司监事会制度进行了比较考察,且对意大利公司监事会制度、荷兰公司监事会制度和法国公司监事会制度进行了比较考察,着重探讨了监事会成员的资格条件、任期、选聘、解聘和职责等内容。且结合我国公司法实际,分析了我国现有公司监事会制度存在的不足:一是监事的任职资格比较单一,局限性较大。二是监事会权力范围较小,不利于监事会功能体现。三是我国无外部监事制度,无法很好履行监督职责。基于此,就我国监事会制度的完善提出了建议:一是监事会成员中应当有外部监事。《公司法》修改时,应当考虑监事会成员中包括外部监事,且应当就外部监事的任职资格条件进行详细规定。应当考虑中小股东监事代表,且规定中小股东代表监事的入职条件,以充分保障中小股东在监事会中的作用,切实维护中小股东权益。二是扩大监事会职权。改变公司监事会事后监管模式,将其监管方式变成事中和事前监管。有必要赋予监事会对董事会重大决议的表决权,赋予监事会对一般董事会决议的异议权,明确异议权效力内容。

二、福建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福建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上市公司资产置换财务绩效研究 ——以中油资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1.3.2 国内外文献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1.6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资产置换的基本概念、类别和步骤
        2.1.1 资产置换的基本概念
        2.1.2 资产置换的类别
        2.1.3 资产置换的步骤
    2.2 资产置换的动因和风险
        2.2.1 资产置换的动因
        2.2.2 资产置换的风险
    2.3 资产置换的理论基础
        2.3.1 协同效益理论
        2.3.2 多元化经营理论
        2.3.3 资源配置与再配置理论
    2.4 财务绩效的概念
    2.5 财务绩效的理论基础
        2.5.1 委托代理理论
        2.5.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5.3 战略管理理论
3 中油资本资产置换案例分析
    3.1 资产置换双方企业的概况
        3.1.1 济南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3.1.2 中国石油集团资本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3.2 中油资本资产置换的方案
        3.2.1 资产置换的时间轴
        3.2.2 资产置换的主要内容
        3.2.3 重大资产置换
        3.2.4 混合支付方式补足差额
        3.2.5 募集配套资金
    3.3 中油资本资产置换原因分析
        3.3.1 国企改革势在必行,进行战略布局,走专业化道路
        3.3.2 上市公司连年亏损,保壳任务严峻
        3.3.3 借助上市公司平台,提升企业效率,实现资产增值
4 中油资本资产置换财务绩效分析
    4.1 中油资本资产置换短期股价效应的评价
        4.1.1 研究设计
        4.1.2 超额收益率与累计超额收益率
    4.2 中油资本EVA评价
        4.2.1 中油资本的EVA
        4.2.2 中油资本EVA的财务绩效评价
    4.3 资产置换前后财务指标的比较分析
        4.3.1 偿债能力指标分析
        4.3.2 运营能力指标分析
        4.3.3 盈利能力指标分析
        4.3.4 发展能力指标分析
    4.4 熵权TOPSIS法的财务绩效评价
        4.4.1 熵权TOPSIS法的计算过程
        4.4.2 熵权TOPSIS法的财务绩效评价
5 中油资本资产置换存在的问题、对策建议和借鉴意义
    5.1 中油资本资产置换存在的问题
        5.1.1 非公有资本引入过低
        5.1.2 中油资本股权结构不合理
        5.1.3 资源利用低,企业发展放缓
        5.1.4 经营风险增加
    5.2 对策建议
        5.2.1 完善混改细则,引导非公有资本的进入
        5.2.2 加强信息披露,多方式优化股权结构
        5.2.3 建立资源共享管控模式,引入专业人才,建立动态薪酬管理体系
        5.2.4 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加大对前沿科学技术的投入
    5.3 中油资本资产置换对上市公司的借鉴意义
        5.3.1 选择契合的重组对象
        5.3.2 选择简单高效的重组方式
        5.3.3 混合支付的交易方式
        5.3.4 严格的信息保密措施
        5.3.5 三层股权框架的设计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冠福股份大股东减持行为及其后果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大股东减持动因的相关研究
        1.2.2 大股东减持实施路径的相关研究
        1.2.3 大股东减持时机选择的相关研究
        1.2.4 大股东减持后果的相关研究
        1.2.5 文献述评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基本框架
2 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理论概述
    2.1 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的概念及特点
        2.1.1 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的概念
        2.1.2 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的特点
    2.2 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的动因
        2.2.1 公司经营业绩不佳
        2.2.2 公司估值过高
        2.2.3 大股东资金需求
        2.2.4 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
    2.3 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的方式及时机
        2.3.1 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的方式
        2.3.2 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的时机
    2.4 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的理论基础
        2.4.1 信号传递理论
        2.4.2 委托代理理论
        2.4.3 控制权收益理论
3 冠福股份大股东减持案例介绍
    3.1 冠福股份基本情况
        3.1.1 冠福股份公司简介
        3.1.2 冠福股份股权结构介绍
    3.2 冠福股份大股东减持背景
        3.2.1 业务没落致经营前景堪忧
        3.2.2 战略转型资金短缺
        3.2.3 资产重组相关信息不断披露
    3.3 冠福股份大股东减持情况介绍
        3.3.1 冠福股份大股东减持的具体方案介绍
        3.3.2 冠福股份大股东减持时期的股权质押情况
    3.4 冠福股份大股东减持特点
4 冠福股份大股东减持案例分析
    4.1 冠福股份大股东减持的动因分析
        4.1.1 公司经营业绩不佳,试图通过不断并购展现良好业绩
        4.1.2 公司股价被高估,减持能够带来大量利益流入
        4.1.3 定增资金有限,通过大股东募集资产重组资金
        4.1.4 大股东对企业未来发展丧失信心,借助减持获取超额收益
    4.2 冠福股份大股东减持的实施路径
        4.2.1 并购案中业绩承诺达标传递良好信号
        4.2.2 利用盈余管理手段美化财务业绩
        4.2.3 减持前利用重大事件公告与市场表现以推高股价
    4.3 冠福股份大股东减持的效果分析
        4.3.1 大股东减持对公司资本结构与经营能力的影响
        4.3.2 大股东减持对股东利益的影响
        4.3.3 大股东减持对公司非经济效益的影响
5 冠福股份大股东减持行为的结论与启示
    5.1 冠福股份大股东减持行为的结论
        5.1.1 减持短期内补充了公司现金流,缓解了公司资金压力
        5.1.2 运用手段择机减持,大股东获得超额收益
        5.1.3 大股东减持影响公司市场价值与中小股东利益
    5.2 冠福股份大股东减持行为的启示
        5.2.1 健全管理机制,完善内部经营结构
        5.2.2 战略目标设立与实施应立足于公司长远发展
        5.2.3 完善中小股东的利益保护机制
        5.2.4 规范制度,加大对上市公司股东减持的监管力度
参考文献
致谢

(3)冠福股份控股股东支持与隧道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动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动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隧道行为文献回顾
        2.1.1 隧道行为的动因
        2.1.2 隧道行为的具体实施途径
        2.1.3 隧道行为产生的影响
        2.1.4 抑制控股股东隧道行为的措施
    2.2 支持行为文献回顾
        2.2.1 支持行为的动因
        2.2.2 支持行为的具体实施途径
        2.2.3 支持行为产生的影响
    2.3 文献述评与研究机会
        2.3.1 文献述评
        2.3.2 研究机会
    2.4 理论基础
        2.4.1 控制权私有收益理论
        2.4.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4.3 行为财务理论
        2.4.4 公司治理理论
3 冠福股份控股股东支持与隧道行为案例简介
    3.1 冠福股份企业简介
        3.1.1 企业概况
        3.1.2 企业业务发展过程
    3.2 冠福股份股东情况
    3.3 冠福股份财务状况
    3.4 冠福股份控股股东支持与隧道行为简介
        3.4.1 冠福股份控股股东支持行为简介
        3.4.2 冠福股份控股股东隧道行为简介
4 冠福股份控股股东支持与隧道行为案例分析
    4.1 控股股东支持行为的动因及具体实施途径
        4.1.1 控股股东支持行为的动因
        4.1.2 控股股东支持行为的具体实施途径
    4.2 控股股东隧道行为的动因及具体实施途径
        4.2.1 控股股东隧道行为的动因
        4.2.2 控股股东隧道行为的具体实施途径
    4.3 控股股东支持行为与隧道行为的关联性
        4.3.1 支持行为与隧道行为的时间分布
        4.3.2 支持行为为隧道行为创造条件
        4.3.3 支持行为为隧道行为降低成本
    4.4 控股股东支持与隧道行为产生的影响
        4.4.1 财务指标先升后降
        4.4.2 企业价值先升后降
        4.4.3 中小股东利益受损
5 防范控股股东隧道行为的对策
    5.1 优化股权结构,实现内部制衡
    5.2 加强外部监管,提高稽核力度
    5.3 健全相关法规,严惩违规行为
    5.4 发挥中小投资者制约作用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
    6.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4)三盛教育资产剥离的动因与绩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资产剥离的动因
        1.2.2 资产剥离的市场绩效
        1.2.3 资产剥离的财务绩效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资产剥离相关概念
        2.1.1 资产剥离的定义
        2.1.2 资产剥离的分类
        2.1.3 上市公司资产剥离的一般动因
        2.1.4 资产剥离的方式
    2.2 资产剥离的绩效的研究方法
        2.2.1 对于市场绩效的研究方法
        2.2.2 对于财务绩效的研究方法
    2.3 理论基础
        2.3.1 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2.3.2 归核化理论
        2.3.3 效率理论
        2.3.4 融资理论
第三章 三盛教育资产剥离的案例介绍
    3.1 三盛教育公司简介
    3.2 被剥离资产旺鑫精密介绍
    3.3 资产剥离的方式和过程
    3.4 资产剥离的类型
        3.4.1 股权性质的资产剥离
        3.4.2 关联交易资产剥离
        3.4.3 战略性资产剥离
第四章 三盛教育资产剥离的动因分析
    4.1 精密制造行业竞争激烈,市场增速放缓
    4.2 旺鑫精密业绩下滑,未来公司风险较大
    4.3 业务间毛利率差距明显,公司战略发生调整
    4.4 教育业务发展空间大,整合并购需要资金支持
    4.5 小结
第五章 三盛教育资产剥离的绩效分析
    5.1 三盛教育资产剥离的市场绩效分析
        5.1.1 累积超额收益率提升明显,短期股东价值获得提高
        5.1.2 长期持有超额收益总体提升,剥离带来了长期市场绩效
    5.2 三盛教育资产剥离的业务绩效分析
        5.2.1 获得充裕资金保障了公司归核化战略的实施
        5.2.2 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逐步提升
        5.2.3 资本市场认可度显着提升
        5.2.4 摆脱了商誉减值风险
    5.3 三盛教育资产剥离的财务绩效分析
        5.3.1 资源优化配置使得公司的盈利能力总体提升
        5.3.2 剥离获得资金使得公司偿债能力显着增加
        5.3.3 剥离主营业务使得公司成长能力存在波动
        5.3.4 剥离后公司营运能力变化不明显
        5.3.5 资产剥离前后财务指标与行业的对比
第六章 结论和启示
    6.1 研究结论
        6.1.1 资产剥离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
        6.1.2 战略性资产剥离能够提高公司长期绩效
        6.1.3 资产剥离能够使公司更加有效的进行资本运作
    6.2 启示
        6.2.1 善用资产剥离对公司战略进行调整
        6.2.2 注重资产剥离之后的资源整合
        6.2.3 注重资产剥离的时机选择
        6.2.4 注重剥离后的市值管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三特索道资产剥离动因及其绩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资产剥离概念的研究
        1.2.2 资产剥离市场绩效的研究
        1.2.3 资产剥离财务绩效的研究
        1.2.4 资产剥离动因的研究
        1.2.5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研究框架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资产剥离概述及理论基础
    2.1 资产剥离概述
        2.1.1 资产剥离的含义
        2.1.2 资产剥离的类型
        2.1.3 上市公司资产剥离的动因
        2.1.4 上市公司资产剥离的实施方式
    2.2 理论基础
        2.2.1 归核化理论
        2.2.2 效率理论
        2.2.3 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2.2.4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第3章 三特索道资产剥离的案例介绍
    3.1 公司概况
        3.1.1 公司的基本情况
        3.1.2 公司的股权结构
        3.1.3 公司近年来的财务状况
    3.2 公司资产剥离情况简介
        3.2.1 行业发展状况与三特索道资产剥离实施背景介绍
        3.2.2 三特索道四次资产剥离具体过程
        3.2.3 三特索道资产剥离方式
第4章 三特索道资产剥离的动因及绩效分析
    4.1 资产剥离的动因分析
        4.1.1 部分公司连年亏损,无盈利趋势
        4.1.2 规避潜在的退市危机
        4.1.3 盘活存量资产,补充流动资金
    4.2 资产剥离的财务绩效分析
        4.2.1 盈利能力有所增强
        4.2.2 增加企业流动资产,企业偿债能力有所增强
        4.2.3 企业平稳增长,发展势头良好
        4.2.4 资产剥离后存货周转能力得到提升,营运能力得到加强
    4.3 资产剥离的非财务绩效分析
        4.3.1 摆脱股票被ST的命运
        4.3.2 剥离事件对资本市场短期效果明显
        4.3.3 增强核心竞争力
第5章 研究结论和启示
    5.1 研究结论
        5.1.1 资产剥离能够提高企业短期经营业绩
        5.1.2 资产剥离不能确保对企业长期发展有帮助
        5.1.3 资产剥离能有效地配置企业资源
        5.1.4 有效的资产剥离,提升公司价值
    5.2 研究启示
        5.2.1 制定合适的资产剥离战略
        5.2.2 掌握资产剥离时机,及时主动剥离资产
        5.2.3 侧重公司业务的整合,增强核心业务竞争优势
致谢
参考文献

(6)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一、主要创新点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范畴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基本概述
        一、研究范畴界定
        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动因分析
        三、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类型
    第二节 企业并购重组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资本流动与资本集中理论
        二、现代西方企业重组理论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二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起步阶段(1984-1991)
    第一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现实背景——国有企业普遍亏损
        二、理论背景——对“两权分离”的认识突破
    第二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企业兼并的目标转向自觉优化经济结构
        二、交易的自发性与政府干预并存
        三、兼并方式以承担债务式和出资购买式为主
        四、局部产权交易市场开始兴起
    第三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地方探索
        一、成都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二、武汉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三、保定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第三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转型阶段(1992-2002)
    第一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中国经济制度环境的变迁
        二、企业重组受到政府高度重视
        三、各类市场体系的建立
        四、国企脱困和国企改革任务
    第二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产权市场普遍兴起
        二、企业并购的规模逐步扩大
        三、政府积极参与引导
        四、上市公司并购成为热点
        五、部分中国企业开始参与跨国并购
        六、外商并购国有企业成为新景观
    第三节 转型阶段的并购重组成效
        一、国企成功脱困
        二、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利用国内国外资本市场
第四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
    第一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中国融入全球化经济发展
        二、鼓励混合所有制发展
        三、法律法规逐步健全
    第二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战略并购成为企业并购的重点
        二、国企大型跨国企业的出现
        三、以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为主
    第三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取得的成效
        一、国企各项经济指标增长迅速
        二、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
        三、国有企业治理规范化
第五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制度演进:绩效、问题与成因
    第一节 国企并购重组取得的辉煌成绩
        一、优化了产业布局,提升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二、提高了资产证券化率,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三、盘活了国有资产,提升了国有企业经营绩效
    第二节 国企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
        一、并购重组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二、并购支付方式和融资渠道单一
        三、盲目规模扩张与多元化转型并存
        四、标的公司资产质量差导致并购效率低下
        五、并购双方缺乏深层次整合
        六、海外并购重组困难重重
    第三节 国企并购重组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并购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二、政府“缺位”和“越位”现象并存
        三、中介机构和资本市场尚不发达
        四、企业自身条件缺乏
第六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国有企业并购下政府与国企高管的行为动机分析
        二、国企高管行为影响并购绩效的研究假设
    第二节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一、变量选择
        二、数据来源
    第三节 数据描述性分析
        一、主要变量统计描述
        二、变量趋势分析
    第四节 计量模型设定
        一、实证基本模型设定
        二、面板数据模型
    第五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面板数据模型形式检验
        二、计量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第七章 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一、美国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二节 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一、日本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三节 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一、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及教训
        一、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教训
第八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目标与模式
    第一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时代特征
        一、通过调整结构来优化供给侧的重组方式
        二、在重组中解决亏损企业与多余的产能
        三、并购重组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步进行
    第二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
        一、最大限度地释放和激发国有企业竞争力
        二、在国企并购重组中推进国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在国企并购重组中促进产能的优化配置
    第三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目标导向
        一、促进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
        三、服务“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
    第四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模式
        一、横向重组模式
        二、纵向重组模式
        三、混合重组模式
        四、策略联盟重组模式
第九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主体定位与政府作用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主体分析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不宜作为国企并购重组的主体
        二、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凸显优势
        三、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
    第二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作用
        一、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正面效应
        二、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负面效应
    第三节 政府在国企并购重组中的角色定位
        一、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政策引导者
        二、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宏观调控者
        三、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信息中介者
        四、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服务者
        五、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具体监督者
    第四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制度创新
        一、保持国有资产管理权的独立性
        二、完善法律制度
        三、营造公平竞争的并购重组环境
        四、制定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战略规划和指导政策
第十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指导思想
        一、深化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顶层设计
        二、强化并购重组的理念共识
        三、明确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
    第二节 强调“法治企业”,突出国企总法律顾问作用
        一、全面打造法治企业
        二、深化国有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建设
    第三节 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及破产清算体系
        一、建立健全产权保护体系
        二、构建破产清算体系
    第四节 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
        一、加快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二、完善资本市场退市制度
        三、健全资本市场推动并购重组的作用机制
    第五节 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一、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发挥社会托底作用
        二、加大失业救助力度,维护社会稳定
        三、完善再就业服务保障机制,促进再就业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失灵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框架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失灵
    第一节 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存在自利性
        一、上市公司文字叙述的模糊披露
        二、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盈余管理
    第二节 我国证券服务机构专业报告的失真问题
        一、律师事务所IPO尽职调查报告失真导致“业绩变脸”
        二、会计师事务所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失真导致“资本消失”
        三、资信评级机构信用评级报告失真导致“评级失灵”
        四、资产评估机构资产评估报告失真导致“资产缩水”
    第三节 我国证券散户投资者难以吸收并运用披露信息
        一、详尽披露导致的“过犹不及”问题
        二、专业性导致的“知识壁垒”问题
        三、散户投资者自身抗拒分析披露信息
第二章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失灵的原因
    第一节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定模糊且分散
        一、规定模糊导致了低廉的违法成本
        二、规定分散导致了高昂的披露成本
        三、披露立法的困境
    第二节 信息的单向棘轮:“数量至上”的误区
        一、披露信息“大爆炸”的单向棘轮
        二、数量问题导致了监管成本与收益的失衡
        三、数量问题导致了投资者成本收益的失衡
        四、数量问题引发了潜在的其他影响
    第三节 “伞形”利益关联体系下监督的缺位
        一、保荐人与上市公司的利益关联
        二、证券服务机构与上市公司的利益关联
        三、监管机关所面对的利益诱惑
第三章 中美案例及制度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我国信息披露典型案例及制度发展过程
        一、典型案例显示信息披露造假技术不断提升
        二、监管趋严以及新的问题
    第二节 美国信息披露典型案例及制度发展过程
        一、“蓝天案件”与“安然、世通事件”
        二、美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中美信息披露制度比较分析
        一、全面实施注册制对信息披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美国信息披露制度发展过程对我国的启示
        三、技术进步对信息披露制度改革的影响
第四章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路径
    第一节 实现立法上的“刚柔并济”
        一、转移立法重心,实现“以柔克刚”
        二、制定标准模板,实现“以刚制柔”
    第二节 保证“看门人”的独立性
        一、实现保荐人与承销商的分离
        二、增加同行评审环节
        三、重构委托-代理关系
    第三节 完善监管督察机制和证券诉讼制度
        一、完善信息披露监管督查机制
        二、完善相关证券民事诉讼制度
第五章 “法律+技术”视角下的可行性建议
    第一节 完善信息披露评级机制
        一、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考评机制简析
        二、构建新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评级机制
    第二节 构建偏好型信息披露体系
        一、顺应信息披露的单向棘轮
        二、以个性“化繁为简”
        三、双轨体系与双重标准
    第三节 构建数据共享机制
        一、构建数据共享机制的原因
        二、构建数据共享机制的思路
        三、构建数据共享机制的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沪深证券交易所2015年6月1 日—2018年12月31 日间上市公司统计表
    附录2:关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在个人投资者中实际效果的调查问卷
致谢

(8)基于关联交易的控股股东“隧道挖掘”行为探析 ——以浙江海纳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控股股东“隧道挖掘”的动机
        1.2.2 控股股东“隧道挖掘”行为的主要方式
        1.2.3 抑制关联交易型“隧道挖掘”的措施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2.关联交易与隧道挖掘的理论概述
    2.1 隧道挖掘的相关理论
        2.1.1 “隧道挖掘”的概念
        2.1.2 “隧道挖掘”的经济后果
    2.2 关联交易的相关理论
        2.2.1 关联方的定义
        2.2.2 关联方交易的界定
    2.3 关联交易与隧道挖掘的关系
        2.3.1 关联交易是隧道挖掘的主要方式
        2.3.2 关联交易程度对隧道挖掘的影响
    2.4 本文研究的理论解释
        2.4.1 信息传递理论
        2.4.2 委托代理理论
3.浙江海纳关联交易型隧道挖掘案例概况
    3.1 浙江海纳公司概况
        3.1.1 公司的基本情况
        3.1.2 公司股东持股情况
        3.1.3 公司的控制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情况介绍
    3.2 浙江海纳控股股东“隧道挖掘”案例介绍
        3.2.1 浙江海纳公司的主要违规情况介绍
        3.2.2 浙江海纳公司发生的关联交易情况介绍
    3.3 浙江海纳控股股东“隧道挖掘”行为方法分析
        3.3.1 终极控制人实施巨额担保贷款
        3.3.2 控股股东及其子公司占用公司资金
        3.3.3 股权质押
4.浙江海纳公司控股股东“隧道挖掘”行为的动因分析和经济后果分析
    4.1 内部原因
        4.1.1 实际控制人一股独大且公司缺乏抑制一股独大的制度
        4.1.2 高层人员频繁变动董事会及经理人员受控于实际控制人
        4.1.3 公司治理机构不健全独立董事职能未能有效发挥
    4.2 外部原因
        4.2.1 公司股权关系复杂证监会难以控管
        4.2.2 公司信息披露不全面误导外部投资者
        4.2.3 违规以行政处罚为主责任人违法违规成本低
    4.3 浙江海纳控股股东“隧道挖掘”行为经济后果
        4.3.1 盈利能力低下发生巨额亏损
        4.3.2 偿债能力低下资不抵债面临破产
        4.3.3 市场资源功能失灵中小股东利益遭受侵害
5.案例的教训和启示
    5.1 案例的教训
        5.1.1 政府监管部门法律体系不完善无法抑制控股股东隧道行为
        5.1.2 监管部门对关联交易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公司利益被侵占
        5.1.3 股东大会由大股东一手操控小股东利益无法保障
        5.1.4 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导致其他股东损失扩大
    5.2 案例的启示
        5.2.1 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
        5.2.2 完善外部法律环境
        5.2.3 对证券欺诈嫌疑人采取举证责任倒置
        5.2.4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独立中介结构和新闻舆论的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9)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的征兆——基于丰华股份、银润投资、三元达的多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绪论
二、重大资产重组征兆的理论分析
三、案例分析
    (一)案例选取
    (二)案例内分析
    (三)跨案例分析
    (四)综合案例模型
四、结论

(10)上市公司权力配置研究 ——以股东中心主义与董事会中心主义之争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论题及研究目的
    二、研究综述
    三、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
第一章 上市公司权力配置:中国实践与典型问题
    第一节 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控制权之争—以万科控制权争夺为切入点
        一、临时股东大会召集权和主持权流于形式问题
        二、董事会管理层自定薪酬问题
        三、董事会管理层内部人控制问题
    第二节 股东之间的公司控制权争夺—以新黄埔控制权争夺为切入点
        一、大股东剥夺问题
        二、董事会独立性缺失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上市公司基本原理:制度生成、本质与权源
    第一节 上市公司:养成、嬗变与概念厘定
        一、公司养成与嬗变
        二、上市公司概念的厘定:法律形态及类型化
    第二节 上市公司权力:权力溯源及权力类型
        一、上市公司权力:权力与权利之辨
        二、上市公司权力:权力溯源
        三、上市公司权力:控制权、类型及实现途径
    第三节 上市公司权力配置:法益向性—对传统公司理论的再认识
        一、公司本质的传统理论及权力配置的法益向性
        二、上市公司本质及权力配置的法益向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市公司权力配置:股东中心主义与董事会中心主义考察
    第一节 股东中心主义权力配置模式
        一、股东中心主义概述
        二、股东中心主义的法经济学分析
    第二节 董事会中心主义权力配置模式
        一、董事会及董事会中心主义生成
        二、董事会中心主义确立的逻辑路径
        三、董事会法律属性的传统认识论
        四、董事会中心主义之弊端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市公司权力配置:目标、宗旨与基本原则
    第一节 上市公司权力配置:目标与宗旨
        一、上市公司权力配置应当坚持股东利益
        二、上市公司权力配置应兼顾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
    第二节 上市公司权力配置:基本原则
        一、效率原则
        二、社会责任兼顾原则
        三、分立与制衡原则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市公司权力配置:科学与否的判断标准—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视角
    第一节 非正式制度因素分析
        一、对于公司本质的认识
        二、公司的文化
        三、社会对公司的责任和道德要求
    第二节 正式制度因素分析
        一、公司的股权结构
        二、董事会制度
        三、监事会制度
        四、经理层制度
        五、外部制度
    第三节 实施机制因素分析
        一、涉及公司权力配置的相关制度设计是否合理
        二、涉及公司权力配置的制度设计的运行成本是否经济且有效率
        三、涉及公司权力配置的制度设计的信息交换机制是否流畅
        四、涉及公司权力配置的制度设计的权力主体是否健全、制衡理念是否得到了贯彻
        五、公司权力配置的制度设计的惩戒成本是否有足够的威慑力
        六、公司权力配置的制度设计中的激励机制是否得到了落实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上市公司权力配置:股东权力运行
    第一节 股权结构及衡平规则
        一、股权结构的类型
        二、我国单层股权结构下控制权股东的法律规制
        三、协议控制权及其控制权股东的法律规制
        四、双层股权结构及衡平规则
    第二节 股东提案权修正与完善
        一、股东提案权基本认知
        二、股东提案权制度比较考察
        三、我国股东提案权制度之完善
    第三节 高管薪酬约束及股东投票权
        一、高管薪酬现状分析
        二、高管薪酬约束比较法考察
        三、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制度约束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上市公司权力配置:董事会权力运行
    第一节 董事会组成、原则和功能定位
    第二节 独立董事
        一、独立董事独立性缺失
        二、增强独立董事独立性的途径
    第三节 董事自我交易约束
        一、自我交易的披露约束
        二、自我交易的股东大会批准约束
        三、自我交易的董事会批准约束
        四、其他约束
    第四节 董事权力与股东权力的协调
        一、董事会成员不应全部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
        二、董事的自由决定权应受到保障
        三、董事会与股东大会权力的具体分配
        四、董事职务的解除
        五、董事会集体责任机制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上市公司权力配置:监事会权力运行
    第一节 监事会制度的比较考察
        一、监事的任职资格
        二、监事的任期
        三、监事的选任与解聘
        四、监事(会)职权与责任
        五、监事的薪酬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制度的修正
        一、我国公司法关于监事会相关规定的评述
        二、我国监事会制度的完善建议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福建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上市公司资产置换财务绩效研究 ——以中油资本为例[D]. 王康.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2]冠福股份大股东减持行为及其后果探析[D]. 程诗悦.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3]冠福股份控股股东支持与隧道行为研究[D]. 王庆栋.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4]三盛教育资产剥离的动因与绩效分析[D]. 李俊豪. 广西大学, 2020(07)
  • [5]三特索道资产剥离动因及其绩效分析[D]. 龙志鹏. 南昌大学, 2020(01)
  • [6]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D]. 董少明.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0)
  • [7]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失灵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D]. 孟铂林.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8]基于关联交易的控股股东“隧道挖掘”行为探析 ——以浙江海纳公司为例[D]. 胡卉.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4)
  • [9]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的征兆——基于丰华股份、银润投资、三元达的多案例研究[J]. 宋力,华超. 财会通讯, 2019(25)
  • [10]上市公司权力配置研究 ——以股东中心主义与董事会中心主义之争为视角[D]. 唐军.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福建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