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前景广阔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前景广阔

一、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前程似锦(论文文献综述)

潘宇峰[1](2021)在《牙克石农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认为

闫晓旋[2](2020)在《地域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研究 ——以法库县山楂产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农业种植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国民生活质量也处于不断提升的状况,让人们对于农产品有了更高的标准,购买的欲望趋向于那些知名度较高、地域特征显着的农产品。法库县山楂种植历史悠久,山楂树品质优良,产量高。众所周知,山楂果实所拥有的营养非常之丰厚,对于经常食用山楂果的人而言是可以起到开胃以及养脾的作用,如果选择入药进行使用则可以起到降低血压以及降血胆固醇的效果,甚至可以对血管进行软化。科技水平的进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让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山楂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再加上山楂树的绿化作用,使山楂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法库县地理环境优越,适合山楂生长,加之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政策支持,山楂产业已成为特色产业之一。本文以法库县山楂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结合地域特色农产品相关概念、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集群等理论,实地走访法库县山楂种植区,深入了解法库县山楂产业现状,并且选择通过三个层面循序渐进对实际状况进行分析,找出山楂产业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文章第三部分首先从法库县山楂品种的种植结构、山楂品种的种植来源、山楂种植的面积和产量、山楂的种植技术、山楂的种植成本五个方面介绍了法库县山楂的生产现状,其次依次介绍了法库县山楂的加工现状和销售现状,其中销售方式分为山楂鲜果销售和山楂制品销售两种,最后介绍了法库县林果产业间的竞争现状。文章第四部分对法库县山楂产业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法库县山楂产业发展具有资源优势和政府支持;产业发展的劣势是农村实用型人才水平偏低、山楂种植结构不合理、山楂深加工水平不够、山楂产品流通模式不科学、政府质量监管不到位以及合作社发展不成熟;符合法库县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山楂产品占据国内的主流市场和产供销一体化模式的日益发展为法库县山楂产业提供了机遇;与此同时也伴随着县域内林果产业和国内山楂产业的竞争威胁。文章的最后提出了法库县山楂产业发展的对策如下: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优化山楂种植管理模式,通过建立山楂良种繁育体系、规模化发展山楂生产基地、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山楂采后贮运加工业老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构建完善的山楂产品流通模式,政府完善监督管理机构以及鼓励发展专业合作社。

陈泽栋[3](2020)在《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玉米,是对于人类贡献极大的粮食作物,全世界大约每10个人中有3个人把玉米当作最需要的口粮。玉米与水稻、小麦并称为人类最重要的粮食,在中国农业发展中处于尤为关键的位置。玉米以广泛的用途在粮食作物中着称,作为工业原料,它的可开发产品数量、用量是较大的。吉林省享有“中国玉米之乡”的美称,处于中国玉米生产的黄金地带,是中国玉米主产区之一。气候条件相对适合,播种面积较为稳定,2018年吉林省玉米产量高达2799.9万吨,占全省粮食总产量比重超过79%;玉米资源优势明显,玉米深加工产能超过1490万吨。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它已经向着工业原料迈进,向着“粮经饲”三元作物迈进,以玉米为原料的加工产业格局也基本形成,成为了吉林省农产品加工的主力军之一,发展玉米深加工业对吉林省提高农业产业优势、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意义重大。文章结合中国和吉林省目前的实际情况,基于循环经济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以及规模经济理论,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走访相关企业实地调研,运用对比分析、SWOT分析法以及实地调研等方法对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业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发现现阶段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业发展中的不足,例如项目布局过于集中、重复建设严重、技术装备水平落后、产品转化滞后、污染环境等问题。结合美国在玉米深加工业发展上的先进经验,如走综合开发利用路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从中吸取有利于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得出有利于产业壮大的启示。最后依据这些启示提出了提高对玉米战略资源的认识、发挥玉米资源效应、玉米深加工企业加快发展脚步和做大企业规模、重视环保工作、加大力度推广新型玉米深加工产品、加强对玉米深加工产品的研发力度和创新科技研发体系等有针对性的建议。

陈曾清源[4](2020)在《辽宁省食品加工业与种植业耦合关系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基于产业融合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单一产业的发展已经不能适应全产业链发展的需求,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富裕,依靠农业自身的发展十分有限,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农业综合协调发展体系,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经济价值,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十分必要也是大有可为的。辽宁省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工业强省,近年来在经济下行的压力和外部环境的冲击下,各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尤其辽宁省的食品加工业发展疲软,传统农业更是首当其冲,产业融合发展不够,协调性差,产业融合协同发展改革迫在眉睫。本文以耦合协调发展为视角,探究食品加工业发展乏力、食品加工业与种植业协调发展程度不高的原因,根据文献查阅与现实情况参考确定耦合系统的指标,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通过收集辽宁省1999-2018年二十年间食品加工业和种植业的发展数据,计算分析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来反映二十年间辽宁省食品加工业与种植业协调发展的变动趋势,分析结果的可能原因。根据耦合协调度等级判断食品加工业和种植业对耦合系统的贡献程度,探究两者耦合发展过程中的综合发展变化。搜集辽宁省十个地级市近二十年的统计数据,运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回归计算,根据Stata15.1处理结果反馈得出影响产业耦合的主要因素,针对研究得出的结论提出促进产业协调发展的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1999-2018年辽宁省食品加工业与种植业的耦合协同发展的变动幅度大,整体发展趋势呈现先升后降态势,于2014年前后到达产业耦合协同发展的顶峰,近年来的发展情况不佳。(2)辽宁省食品加工业与种植业耦合发展情况在东北地区相对较好。(3)影响产业耦合的主要因素是种植业的规模结构和食品加工业的效益,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食品加工企业数量与产业耦合协调度显着负相关,食品加工业总产值、食品加工业利润总额和农作物播种面积、种植业总产值对产业耦合协调度显着正相关。根据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1)加快补齐食品加工业短板,食品加工与种植产业系统耦合,主要在于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扩大规模、提升质量助力食品工业快速发展。(2)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稳粮保生产”的同时合理优化种植结构,全面提高辽宁省农业综合实力。(3)政策助力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园、产业聚集区、农产品物流中心,保障产业链条上的要素供给,助力产业振兴。

吴亚亚[5](2020)在《新三板农副食品加工企业审计风险分析 ——以百乐米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13年12月,国务院将新三板挂牌企业的地域限制放开,面向全国接受挂牌申请,中小企业长久以来融资难的问题得到解决,挂牌企业数量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增加,许多中小型的农副食品加工企业也把握契机纷纷在新三板挂牌。然而,随着农副食品加工企业在新三板市场的涌入,违规企业的数量也在不断上升。新三板市场由于准入门槛较低,监管不够到位等原因,许多企业挂牌后业绩迅速变脸,失去持续经营能力;与此同时,农副食品加工企业由于具备部分农业企业的特点,存货性质特殊,现金交易频繁,给管理层舞弊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受市场环境及行业因素的影响,新三板农副食品加工企业存在较高的审计风险,对注册会计师开展年报审计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目前学者对于该类企业的审计风险研究并不多见。本文的研究问题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新三板农副食品加工企业时面临的审计风险有哪些?针对这些审计风险有哪些应对措施?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对新三板市场及农副食品加工行业的特点进行分析,归纳出相应的审计风险点,为具体案例分析做铺垫;其次,运用审计风险模型并以违规的新三板农副食品加工企业百乐米业为例,分析其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以及注册会计师面临的检查风险;最后总结出在新三板农副食品加工企业年报审计中需要关注的重大错报风险点以及对检查风险的控制措施。本文的研究发现是:(1)新三板市场的挂牌门槛、风险警示触发条件、市场分层制度,以及农副食品加工企业所处的行业政策、自然环境、现金采购方式及面临的食品安全要求等都会增大企业的重大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年报审计工作量与收费不配比,相关行业审计经验不足会增大检查风险。(2)百乐米业的重大错报风险主要体现在外部环境风险、控制环境风险及持续经营风险;存货真实性风险、营业收入确认风险、关联方交易风险及成本费用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的检查风险主要体现在相关行业审计经验不足且审计工作量较大、审计程序实施不充分以及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存在问题。(3)对以上提到的审计风险点,注册会计师应当加强对新三板农副食品加工企业重大错报风险点的识别以及对检查风险的控制。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将对新三板企业审计风险的研究着眼于农副食品加工行业。(2)以最近刚被处罚的违规情况较为严重的企业百乐米业为例进行分析,对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实务中防范该类企业的审计风险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徐晓庆[6](2020)在《长江经济带农村三产融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农村问题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从十八大报告的城乡发展一体化到十九大报告的乡村振兴战略,说明农业发展道路也由“城乡统筹”发展转变为“城乡融合”发展,这是根据我国农村发展情况所作出的重要调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20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继续大力发展富民乡村产业,研究制定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意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农村三产融合是全面脱贫的重要路径,对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农村三产融合对农村发展的经济效应。本文首先对国内外产业融合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形成文献综述,明确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内涵与意义,并从延长农业产业链、发挥农业多功能性以及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三个方面探究了农村三产融合对农村发展的影响机理;其次,以长江经济带为背景,客观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现状,并构建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农村三产融合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测算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农村三产融合度较低;再次,本文分别运用随机效应模型和IV-GMM模型,研究了农村三产融合对农村经济增长以及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农村三产融合对农村经济增长以及农民收入增长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对策建议。本文主要研究结论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长江经济带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时间较短;二是长江经济带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水平不高;三是长江经济带农村三产融合有利于推动农村发展。因此,根据研究结论,本文针对提升农村三产融合提出相关建议:第一,延伸农业产业链;第二,充分发挥农业多功能性;第三,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第四,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通过以上研究,以期为其他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参考,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刘晓璇[7](2020)在《吉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状与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发展和追求现代农业必须完成的一项工作,也是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将农业纳入到二三产业的价值链,会改变仅在第一产业范围内对要素进行定价的问题,提高农业发展的内涵与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针对目前三产融合模式层出不穷的现状,本文依据农村产业融合的特点,在分析吉林省农业产业链延伸型、农业多功能性发挥型、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型的三种融合类型,以及农村产业融合对农民增收与城乡一体化的影响四个方面的基础上,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对吉林省的产业融合度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显示,融合程度逐步加深,融合性稳步提升,但发展中仍存在不平衡的情况,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深度剖析目前吉林省农村产业融合中存在的问题:产业升级面临挑战、三产融合程度不高,融合层次浅、农业功能开发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要素支撑能力弱等。最后根据上述分析与梳理,从培育新型产业融合主体,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深化三产融合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利用农业的多功能性、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三产融合的政策支持力度五个方面提出破解困境的相应对策。

苏守娟[8](2020)在《西北内陆河流域社会水循环与贸易水循环核算及变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资源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气候干旱的西北内陆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更加严重,面临严峻的短缺危机。20世纪90年代以来虚拟水概念的提出为水资源管理提供新的方法和手段,从而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新的视角。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增强,水循环模式从自然力驱动下的自然水循环演变到人工驱动下的社会水循环,水资源在区域社会经济系统中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形成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随着区域间商品贸易的日益繁荣,蕴含在商品中的虚拟水在区域水循环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系统之间形成贸易水循环。国内外学者在虚拟水方面基于国家或省际层面展开大量研究并取得成果,但对特定地理区域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选取西北内陆河流域作为研究区,通过核算分析该地区2002年、2007年、2012年社会水循环和贸易水循环通量及其变化,以期为进一步优化西北内陆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水资源配置结构和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提供决策依据,为保障丝绸之路经济带水资源安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本文利用2002年、2007年、2012年的投入产出表和水资源数据,编制了西北内陆河流域及各子流域水资源投入产出表,计算了社会经济系统内部虚拟水流动通量,通过指标计算分析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社会水循环过程及变化趋势,为了进一步探究影响社会水循环变化的因素,运用IO-SDA模型将影响因素分解为技术效应、经济系统效率效应、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四个因素,计算各影响因素的贡献率。最后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计算了2002年、2007年、2012年西北内陆河流域与国内其他地区的贸易水循环通量,并分析了虚拟水贸易格局和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2002年-2012年西北内陆河流域直接用水量呈增加趋势,且第一产业的用水量占比均在90%以上,用水系数最低,第三产业次之,第二产业用水系数最高,但各部门用水系数总体呈降低趋势,表明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不断提高;2002年-2012年虚拟水总量从390.60亿m3增加到571.26m3,增加量为180.67亿m3,相对于2002年至2007年虚拟水量的变化,2007年至2012年虚拟水量的增加幅度明显降低,其中农业部门虚拟水增加量最多,而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虚拟水量是减少的;(2)2002年至2012年西北内陆河流域各产业部门虚拟水转移过程中,农业向第二、三产业虚拟水的转移量在不断增加,农业部门虚拟水主要转移到与其关联度较高的食品制造与烟草加工业、纺织业等部门,从2002年至2012年产业之间虚拟水转移趋势逐渐趋于均匀化,不再集中于少数产业部门;(3)技术效应、经济系统效应和结构效应是抵消虚拟水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而规模效应是虚拟水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该因素对虚拟水增加的总贡献率为58.67%;(4)从贸易水循环来看,西北内陆河流域虚拟水主要流向我国中部、东部地区以及东部沿海地区,虚拟水流入地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以及东南沿海地区,2002年至2012年西北内陆河流域虚拟水贸易格局不断扩大,与中部地区、京津冀地区、东部地区以及东部沿海地区联系愈加紧密,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使得虚拟水大量流出,加剧了西北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状况。最后,针对研究结果,为提高西北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水资源短缺状况,提出合理的水资源调控途径和策略建议:(1)加强节水措施,提高用水效率;(2)调整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减少水资源间接消耗;(3)提高公众节水意识,促进建设节水型社会;(4)调整区域间贸易结构,合理控制虚拟水贸易规模。

王昊琛[9](2020)在《湖北省农村产业融合水平研究》文中认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在我国经济发展增速放缓的新常态现实背景下,对农业和农村工作做出的重要决策部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湖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在农村产业融合方面既有现实基础又有发展需求和空间。近几年,湖北省一直积极地进行着农村产业融合的探索,但是就目前的现状来看,仍存在总体水平不高,融合的层次较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突出问题。基于此,本文以进一步提高湖北省农村产业融合水平为出发点,在归纳与总结当前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产业结构、产业融合、农业产业链和农业多功能等理论为指导,从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和融合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两个维度着手,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耦合协调分析法,对湖北农村产业融合水平进行测度和综合评价,对各层次间的协调度进行定量分析,从中判断湖北省农村产业融合程度,找出制约该省农村产业融合的关键因素,同时与全国农村产业融合水平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中的差距和不足。此外,本文利用SWOT分析法,发现湖北省具有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增速、人均粮食产量、农村非农就业占比等领先全国的优势;面临农村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滞后、休闲农业营业收入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较低、农林牧渔产品批发销售额增长不稳定、农民非农收入占比较低等劣势;国家“三农”政策、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了机遇;同时面临农产品加工业整体带动力不强、金融服务支撑不足、农民持续增收乏力、人才和科技支撑不足等挑战,从而为农村产业融合寻找更多的切入点。本文研究发现,湖北省农村产业融合水平和耦合协调度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各子系统之间融合发展水平不均衡,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领先于其产生的经济社会效应,而且农村产业融合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农民增收与就业方面。并与全国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一致结论。最后从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引领带动能力、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多措并举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优化农村金融服务支持政策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帮助政府相关部门对农村产业融合情况进行评估和完善。

张静如[10](2020)在《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民经济中,县域经济毫无疑问是一个重要的构成单元,各省的经济发展都与县域经济不可分割,湖北省也不例外。本文主要探究的是湖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湖北省位于中部地区,地理位置紧挨长江三角洲,且其省会——武汉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也名列前茅,但是在2018年进入中国“百强县”的个数仅仅为4个,2019年也只有5个,且排名都比较靠后。同时湖北省省委、省政府也很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问题,因此对湖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问题的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由于每个县域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各种资源禀赋等条件都不尽相同,因此对于湖北省的县域经济我们究竟该怎样去发展,想要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是很艰难的。于是本文首先从县域经济的相关概念及特征出发,结合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玛利士和萨伦巴的点轴理论、佩鲁的经济增长极等理论,提出本文关于县域经济的假说,以此作为分类依据。然后对湖北省县域经济整体分类情况及相关假说进行实证研究。随后依据湖北省对79个县域的三大分类,同时结合前面的假说等理论基础,以生产要素转移性和县域距中心城区的距离作为分类标准,将湖北省县域分为三大类、九个小类,并分析每一类的发展模式。最后对湖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总结,强调应该依据不同县域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模式。本文主要用到的研究方法为:文献研究法和数据搜集法。本文的创新点有:其一,虽然已有众多学者提出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或以某一县域为例研究发展模式,但这些文章仅仅是提出了一个总体发展模式。而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比对分析全省79个县域的发展情况,并将县域与距离、生产要素等因素相联系从而进行分类,得出类型有差别、特征有差别的县域,应运用有差别的发展模式。其二,纵观县域经济首次被提出至今的几十年间,多数学者都专注于对县域经济的概念、问题、相关解决对策和发展道路的研究,虽然有部分学者也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展开了探究,但极少数涉及了假说。而本文则根据县域经济特征和理论提出了县域发展经济的相关假说,作为分类的基础。

二、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前程似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前程似锦(论文提纲范文)

(2)地域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研究 ——以法库县山楂产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分析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图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山楂概述
        2.1.2 地域特色农产品
        2.1.3 农业产业化
        2.1.4 林果业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产业集群
3 法库县山楂产业发展现状
    3.1 法库县山楂生产现状
        3.1.1 法库县山楂品种种植结构
        3.1.2 法库县山楂种植品种来源
        3.1.3 法库县山楂种植面积和产量
        3.1.4 法库县山楂种植技术
        3.1.5 法库县山楂种植成本
    3.2 法库县山楂加工现状
    3.3 法库县山楂销售现状
        3.3.1 法库县山楂鲜果销售
        3.3.2 法库县山楂制品销售
    3.4 县域内林果业之间的竞争现状
4 法库县山楂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4.1 法库县山楂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4.1.1 资源优势
        4.1.2 政府支持
    4.2 法库县山楂产业发展劣势分析
        4.2.1 农村实用型人才水平偏低
        4.2.2 山楂种植结构不合理
        4.2.3 山楂深加工水平不够
        4.2.4 山楂产品流通模式不科学
        4.2.5 政府质量监管不到位
        4.2.6 合作社发展不成熟
    4.3 法库县山楂产业发展机遇分析
        4.3.1 符合法库县特色产业发展方向
        4.3.2 占据国内主流消费市场
        4.3.3 产供销一体化模式日益发展
        4.3.4 果品加工业潜力巨大
        4.3.5 休闲旅游业将成为山楂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4.4 法库县山楂产业发展威胁分析
        4.4.1 县域内林果产业间的竞争
        4.4.2 面临国内山楂产业的竞争
    4.5 法库县山楂产业发展战略选择
5 法库县山楂产业发展对策
    5.1 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5.1.1 选拔科技示范户
        5.1.2 培养技术指导员
        5.1.3 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
        5.1.4 完善就业创业机制
    5.2 优化山楂种植管理模式
    5.3 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
        5.3.1 建立山楂良种繁育体系
        5.3.2 山楂生产基地规模化发展
        5.3.3 培育山楂龙头企业
        5.3.4 发展山楂采后贮运加工业
    5.4 构建完善的山楂产品流通模式
        5.4.1 “种植户+专业合作社+批发市场”模式
        5.4.2 “种植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模式
        5.4.3 “互联网+专业合作社”模式
        5.4.4 “农产品产业集群一体化”模式
    5.5 政府完善监督管理机构
    5.6 鼓励发展专业合作社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法库县山楂生产区种植户的调查问卷
致谢

(3)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2.1 研究的意义
        1.2.2 研究的目的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流程图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2.1 理论基础
        2.1.1 循环经济理论
        2.1.2 比较优势理论
        2.1.3 规模经济理论
    2.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2.1 研究内容
        2.2.2 研究方法
    2.3 小结
第三章 员工视角下的玉米深加工业的调查与分析
    3.1 数据来源及样本特征
        3.1.1 数据来源
        3.1.2 调查内容
        3.1.3 样本的基本情况
    3.2 员工认可玉米深加工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3.3 员工视角下是否认可玉米深加工的深层原因
    3.4 小结
第四章 吉林省玉米生产与加工情况
    4.1 吉林省玉米生产情况
        4.1.1 吉林省玉米播种面积的变化情况
        4.1.2 吉林省玉米产量的变化情况
        4.1.3 吉林省玉米单产的变化情况
        4.1.4 吉林省玉米综合机械化水平
    4.2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现状
    4.3 吉林省玉米加工情况
    4.4 小结
第五章 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业发展的SWOT分析
    5.1 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业发展的优势(S)分析
        5.1.1 吉林省玉米生产的自然资源优势
        5.1.2 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业发展的规模优势
        5.1.3 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业发展的战略地位优势
    5.2 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业发展的劣势(W)分析
        5.2.1 项目布局过于集中,重复建设严重
        5.2.2 技术水平落后
        5.2.3 产品转化滞后,深加工能力有待提升
    5.3 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业发展的机会(O)分析
        5.3.1 专用型玉米消耗量以及需求量大幅上涨
        5.3.2 玉米产业链持续延伸
        5.3.3 吉林省玉米产量的发展潜力
    5.4 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业发展的威胁(T)分析
        5.4.1 环境污染严重
        5.4.2 粮食安全隐患
    5.5 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业发展的SWOT分析矩阵图
    5.6 小结
第六章 美国玉米深加工业的发展经验与吉林企业案例分析
    6.1 美国玉米深加工业的发展经验
        6.1.1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6.1.2 走综合开发利用路线
    6.2 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企业典型案例分析
        6.2.1 公司情况
        6.2.2 发展经验与启示
    6.3 小结
第七章 促进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增强对玉米战略资源的认识,发挥玉米资源效应
    7.2 玉米深加工企业应加快发展脚步,做大企业规模
    7.3 加大力度推广新型玉米深加工产品
    7.4 重视环保工作
    7.5 创新科技研发体系,加强对玉米深加工产品的研发力度
第八章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致谢

(4)辽宁省食品加工业与种植业耦合关系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食品加工业与种植业产业研究
        1.3.2. 产业耦合关系研究
        1.3.3. 食品加工业与种植业产业耦合研究
        1.3.4. 文献述评
    1.4. 研究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目标
        1.4.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食品加工业
        2.1.2. 种植业
        2.1.3. 耦合
        2.1.4. 产业耦合
        2.1.5. 耦合关系
    2.2. 理论基础
第三章 产业发展现状与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辽宁省食品加工业发展概况
    3.2. 辽宁省种植业发展概况
    3.3. 指标体系的构建
        3.3.1. 指标的选取
        3.3.2. 相关指标的解释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辽宁省食品加工业和种植业耦合的实证分析
    4.1. 数据来源
    4.2. 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
        4.2.1. 数据标准化处理
        4.2.2. 熵值法确立权重
        4.2.3. 耦合度模型
        4.2.4. 耦合协调度模型
    4.3. 辽宁省食品加工业与种植业耦合系统相关指标权重
    4.4. 辽宁省食品加工业与种植业产业协调指数
        4.4.1. 辽宁省食品加工业与种植业产业综合评价指数
        4.4.2. 辽宁省食品加工业与种植业产业协调指数
    4.5. 辽宁省食品加工业与种植业耦合协调度分析
    4.6. 辽宁周边省份食品加工业和种植业耦合情况分析
        4.6.1. 辽宁省与周边省份产业发展协调指数的比较
        4.6.2. 辽宁省与周边省份耦合协调度的比较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辽宁省食品加工业和种植业耦合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模型选择
    5.2. 估计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辽宁省食品加工业发展波动较大
        6.1.2. 辽宁省种植业发展相对稳定,但质量和结构不优
        6.1.3. 产业耦合协调发展情况不优,波动变化明显
        6.1.4. 食品加工业与种植业规模对产业耦合发展具有正向影响
        6.1.5. 种植业结构和从业人数对产业耦合发展具有负向影响
    6.2. 政策建议
        6.2.1. 振兴辽宁省食品加工业
        6.2.2. 稳定辽宁省种植业,调优结构提升质量
        6.2.3. 全产业链发展助力产业耦合协调发展
        6.2.4. 扩大产业规模,调整产业结构,助力产业耦合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5)新三板农副食品加工企业审计风险分析 ——以百乐米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4 本文创新点
2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回顾
        2.1.1 审计风险及其模型研究
        2.1.2 审计风险控制研究
        2.1.3 新三板农副食品加工企业审计相关研究
        2.1.4 概括性评论
    2.2 理论基础
        2.2.1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
        2.2.2 审计风险模型相关理论
3 新三板农副食品加工企业审计风险概述
    3.1 新三板农副食品加工业市场基本状况
        3.1.1 新三板市场发展情况
        3.1.2 农副食品加工行业发展情况
        3.1.3 新三板农副食品加工企业情况
    3.2 新三板市场特点导致的审计风险分析
        3.2.1 挂牌门槛及风险警示条件影响企业经营风险
        3.2.2 企业特征及市场分层增大关联方交易风险
        3.2.3 审计工作量与审计收费不配比增大事务所检查风险
    3.3 农副食品加工行业特点导致的审计风险分析
        3.3.1 农副食品加工行业的特点
        3.3.2 农副食品加工行业的主要审计风险领域
4 百乐米业案例分析
    4.1 案例概况
        4.1.1 百乐米业公司背景
        4.1.2 百乐米业违规事实
        4.1.3 百乐米业受处罚情况
        4.1.4 会计师事务所相关情况
    4.2 案例分析的整体框架
    4.3 百乐米业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分析
        4.3.1 外部环境风险
        4.3.2 控制环境风险
        4.3.3 持续经营风险
    4.4 百乐米业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分析
        4.4.1 存货真实性审计风险
        4.4.2 营业收入确认风险
        4.4.3 关联方交易风险
        4.4.4 成本费用错报风险
    4.5 会计师事务所检查风险分析
        4.5.1 注册会计师相关审计经验不足且工作量大
        4.5.2 注册会计师审计程序实施不充分
        4.5.3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问题
    4.6 审计风险成因总结与分析
        4.6.1 重大错报风险成因
        4.6.2 检查风险成因
        4.6.3 审计风险总结
5 新三板农副食品加工企业审计风险识别与控制措施
    5.1 注册会计师对新三板农副食品加工企业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
        5.1.1 关注企业外部环境
        5.1.2 了解企业内部控制
        5.1.3 关注企业持续经营能力
        5.1.4 加强收入成本和存货的审计
        5.1.5 加强识别评估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
    5.2 会计师事务所对检查风险的控制
        5.2.1 完善业务承接与保持制度
        5.2.2 加强审计质量控制
        5.2.3 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长江经济带农村三产融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技术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点
    1.5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产业融合的内涵
    2.2 产业融合的动力因素
    2.3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理论内涵
    2.4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效应
    2.5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状评判
    2.6 文献述评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作用机理
    3.1 相关理论基础
    3.2 影响机理
第四章 长江经济带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现状分析
    4.1 长江经济带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历史
    4.2 长江经济带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4.3 长江经济带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现状
    4.4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指标体系的构建
    4.5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度的测度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长江经济带农村三产融合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5.1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5.2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研究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7)吉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状与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相关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相关概念界定
    1.6 理论基础
第二章 吉林省农村产业融合现状
    2.1 吉林省农业及二三产业的基本情况
    2.2 吉林省促进农村三产融合的措施
    2.3 吉林省农村产业融合模式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吉林省农村产业融合度的测算
    3.1 评价指标的构建
    3.2 数据来源
    3.3 熵值法
    3.4 灰色关联分析法
    3.5 结论与启示
第四章 吉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 农产品加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困难
    4.2 三产融合程度不高,融合处于浅层次
    4.3 对农业功能开发和利用不足
    4.4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满足高水平融合的需求
    4.5 要素支撑能力弱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增强产业融合主体活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5.2 深化产业融合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
    5.3 充分利用农业的多功能性
    5.4 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5.5 加大对三产融合的政策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西北内陆河流域社会水循环与贸易水循环核算及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社会水循环研究进展
        1.2.2 虚拟水贸易研究进展
        1.2.3 IO-SDA模型在水资源方面的应用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2.1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虚拟水核算方法
        2.1.1 地区社会经济系统内部虚拟水循环通量核算方法
        2.1.2 区域间虚拟水贸易研究方法
    2.2 基于IO-SDA模型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2.3 数据来源及处理
        2.3.1 西北内陆河流域水资源投入产出表的编制
        2.3.2 投入产出表编制数据来源及处理
        2.3.3 水资源数据来源及处理
第3章 西北内陆河流域概况
    3.1 自然地理概况
    3.2 社会经济概况
    3.3 水资源概况
        3.3.1 用水量分析
        3.3.2 用水结构及用水效率分析
第4章 西北内陆河流域社会水循环通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1 社会水循环通量及虚拟水转移结果分析
        4.1.1 2002年社会水循环通量及虚拟水转移
        4.1.2 2007年社会水循环通量及虚拟水转移
        4.1.3 2012年社会水循环通量及虚拟水转移
    4.2 社会水循环变化趋势及基于IO-SDA模型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2002年-2007年社会水循环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2.2 2007年-2012年社会水循环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2.3 2002年-2012年社会水循环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第5章 西北内陆河流域贸易水循环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5.1 贸易水循环分析
    5.2 虚拟水贸易变化趋势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2002年、2007年、2012年西北内陆河流域社会经济系统内部虚拟水转移矩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9)湖北省农村产业融合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业融合
        2.1.2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产业结构理论
        2.2.2 产业融合理论
        2.2.3 农业产业链理论
        2.2.4 农业多功能理论
3 湖北省农村农业发展现状
    3.1 农村农业发展形势奠定产业融合坚实基础
        3.1.1 农村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
        3.1.2 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
        3.1.3 农民年均纯收入不断增加
        3.1.4 农村服务业产值快速增长
    3.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筑产业融合重要支撑
    3.3 农村产业融合投资逐渐增加
        3.3.1 农产品加工业投资不断增加
        3.3.2 农村信贷增加较快
        3.3.3 农户非农固定资产投资占比较高
    3.4 农村产业融合效益逐渐呈现
4 湖北省农村产业融合水平评价
    4.1 农村产业融合水平评价体系的构建
        4.1.1 农村产业融合水平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4.1.2 农村产业融合水平评价体系相关指标选取
        4.1.3 农村产业融合水平评价体系的指标解释
        4.1.4 农村产业融合水平评价模型的建立
        4.1.5 指标权重的确定
    4.2 农村产业融合水平实证评价与分析
        4.2.1 数据来源及统计结果
        4.2.2 评价结果
        4.2.3 评价结果分析
        4.2.4 耦合协调度分析
    4.3 与全国农村产业融合水平的对比分析
        4.3.1 综合评价得分比较
        4.3.2 耦合协调度比较
5 湖北省农村产业融合的SWOT分析
    5.1 湖北省农村产业融合的优势
        5.1.1 农村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5.1.2 农村服务业产值增速领先全国
        5.1.3 人均粮食产量高于全国水平
        5.1.4 乡村非农就业占比较高
        5.1.5 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稳定
    5.2 湖北省农村产业融合的劣势
        5.2.1 休闲农业营业收入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较低
        5.2.2 农林牧渔产品批发销售额增长不稳定
        5.2.3 农民非农收入占比较低
        5.2.4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5.2.5 农村信息化建设程度不高
    5.3 湖北省农村产业融合的机遇
        5.3.1 国家政策为农村产业融合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5.3.2 农业供给侧改革需要农业创新发展形式
        5.3.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农村产业融合奠定基础
    5.4 湖北省农村产业融合的挑战
        5.4.1 农产品加工业带动能力不够突出
        5.4.2 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显得乏力
        5.4.3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难度加大
        5.4.4 农村金融服务支撑不足
6 湖北省农村产业融合的对策建议
    6.1 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带动能力
    6.2 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6.3 保持农林牧渔产品批发业稳定发展
    6.4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
    6.5 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
    6.6 多措并举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6.7 优化农村金融服务支持政策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关于县域经济的研究
        1.2.2 县域经济的概念研究
        1.2.3 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
        1.2.4 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
        1.2.5 县域经济的发展道路及相关对策研究
        1.2.6 县域经济的其他相关理论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图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2. 县城经济的概念、特征分析
    2.1 县域经济的概念界定
    2.2 县域经济的特征
        2.2.1 层次性
        2.2.2 开放性
        2.2.3 区域性
        2.2.4 有界性
3. 县域经济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说
    3.1 县域经济的理论基础
        3.1.1 增长极理论
        3.1.2 点轴理论
        3.1.3 比较优势理论
        3.1.4 产业的空间布局理论
    3.2 县域经济的研究假说
        3.2.1 产业转移性研究假说
        3.2.2 运输成本对产业布局影响研究假说
4. 实证研究
    4.1 湖北省县域分类情况实证研究
        4.1.1 重点开发县域实证研究
        4.1.2 限制开发县域实证研究
        4.1.3 生态功能区县域实证研究
    4.2 产业转移性假说实证研究
        4.2.1 强转移性产业实证研究
        4.2.2 弱转移性产业实证研究
    4.3 运输成本对产业布局影响的实证研究
        4.3.1 商品运输成本对产业布局影响的实证研究
        4.3.2 人口运输成本对旅游业影响的实证研究
5. 发展模式分析
    5.1 重点开发县域发展模式分析
        5.1.1 武汉周边卫星城发展模式分析
        5.1.2 受次城区辐射的县域发展模式分析
        5.1.3 超过市委、市政府所在地经济的县域发展模式分析
    5.2 限制开发县域发展模式分析
        5.2.1 受中心城区辐射的县域发展模式分析
        5.2.2 受次中心城区辐射的县域发展模式分析
        5.2.3 偏远县域发展模式分析
    5.3 生态功能区发展模式分析
        5.3.1 受中心城区辐射的县域发展模式分析
        5.3.2 生态旅游区发展模式分析
        5.3.3 偏远县域发展模式分析
6. 结论
    6.1 基本研究结论
    6.2 发展模式总结
        6.2.1 重点开发县域发展模式总结
        6.2.2 限制开发县域发展模式总结
        6.2.3 生态功能区发展模式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前程似锦(论文参考文献)

  • [1]牙克石农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D]. 潘宇峰.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地域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研究 ——以法库县山楂产业为例[D]. 闫晓旋.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3]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业发展对策研究[D]. 陈泽栋. 吉林农业大学, 2020
  • [4]辽宁省食品加工业与种植业耦合关系及影响因素研究[D]. 陈曾清源.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5]新三板农副食品加工企业审计风险分析 ——以百乐米业为例[D]. 吴亚亚.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6]长江经济带农村三产融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 徐晓庆. 重庆工商大学, 2020(11)
  • [7]吉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状与对策分析[D]. 刘晓璇.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4)
  • [8]西北内陆河流域社会水循环与贸易水循环核算及变化分析[D]. 苏守娟.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9]湖北省农村产业融合水平研究[D]. 王昊琛.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10]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 张静如.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前景广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