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车辆排放控制的有效措施——实施定期检查/维护系统(I/M系统)

在用车辆排放控制的有效措施——实施定期检查/维护系统(I/M系统)

一、在用车排放控制的有效措施——执行定期检查/维护制度(I/M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刘阳[1](2020)在《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提高,机动车保有量也随之上升,机动车排放污染逐渐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影响人们身体健康,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管控好在用车的排放污染是削减机动车排放污染的关键环节,需要政府、企业及机动车车主等引起重视。通过借鉴国外机动车排污治理的立法经验及在用车排放污染的多种治理手段,其中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作为公认的控制在用车辆排放污染的有效手段,经定期检验、抽检,对筛查出的高排放车辆进行维护,规定超标机动车经复检合格才能再上路,形成对在用车排放管控的闭环管理。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在我国的机动车污染防治法律中早有体现,并且和国内早期汽车维护制度中的“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有很大相似性。在我国机动车排放污染法律法规中,也一直都有规定。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也逐渐成为我国在用车排放监管的主要法律手段。但一直以来,我国在用车的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在实践中也面临了不少问题,如立法依据不足、监管体制多元等影响了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实施效果。本文以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作为治理在用车排放污染的切入点,系统论述了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主要内容、法律规定、法律关系,分析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在实施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法律对策。通过完善我国现有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来更好的削减我国在用车的排气污染,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本文第一章,介绍了我国在用车排放污染的现状,实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必要性,简要论述了涉及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法律释义及理论依据。第二章,梳理了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法律关系、法律规范及制度体系主要内容。第三章,针对我国现有实施情况,借鉴并总结域外立法经验。第四章分析了我国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存在的立法、监管、机构建设等问题。第五章,根据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实践情况及问题,从完善法律体系、监管体制、检验维护单位管理等方面提出加强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建设的对策。

刘晓妍[2](2019)在《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法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空气是维持人体生命不可或缺的元素,空气质量与人体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近年来,大气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由雾霾等极端天气引发的对空气质量问题的讨论一直是公众普遍关注的重点。据《中国机动车环境管理年报(2018)》显示,2017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3.1亿辆,我国已连续九年成为世界机动车产销第一大国,机动车尾气污染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其中汽车是占比最大的一类机动车,汽车超标排放尾气污染物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汽车尾气污染防治的紧迫性日益凸显。为防治汽车排放尾气污染,我国一方面通过提高燃油质量、推广新能源汽车等途径,如制定并实施新燃油标准、加速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大力提倡推广新能源汽车等,从源头制止汽车排放尾气污染物;另一方面完善汽车检测与维护制度,如实施新的机动车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新的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新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检测方法等,通过提高行业检测与维护技术达到在污染物排放环节进一步缩减排放量的目的。本文旨在从完善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的角度,从简介我国汽车尾气排放污染及防治现状切入,分析当前我国现行汽车二级维护制度,论证新型汽车检测与维护制度的优越性,对比不同制度之间的优劣,由此引出本文的写作重点: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英文简称I/M制度,I是英文单词Inspection的缩写,M是英文单词Maintenance的缩写。根据使用状态可将汽车划分为新车和在用车。通过论证实施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在治理在用车尾气污染排放方面的优越性,研究实施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的法律保障途径,使这一制度上升到法律规范层面,而不仅局限于以行业制度或行业规范的形式存在,最终达到治理汽车尾气污染、提高空气质量的目的。同时注重不仅赋予这一制度实施的保障途径,而且要进行法律约束,完善相关准入与退出机制,落实法律责任、健全制度体系。

崔晓倩,张宪国,陈海峰[3](2018)在《美国在用车检测维护(I/M)制度经验借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大气污染形势严峻,汽车排放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加强在用车排放污染治理迫在眉睫。从国际经验看,I/M制度通过"检测-维护-复检"的闭环管理,实现了对超标车辆的持续筛查和治理,成本低且减排效果显着。本文通过研究美国对在用车的排放治理的法规体系、运作模式等,立足我国在用车排放污染治理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为我国下一步健全和实施在用车检测维护制度提供重要的经验借鉴。

刘嘉[4](2017)在《中国在用车排放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和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我国的机动车排放控制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对机动车的排放控制,除不断提高排放标准,降低新生产车辆的排放外,对在用车的排放控制更不容忽视。有效的在用车排放测试方法是发现高排放车辆,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控制的重要手段。本文研究基于我国正在实施的在用车排放标准,结合各地方各省市检测结果大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提出了在用车检测标准的修改建议。同时根据我国机动车发展现状、技术水平和重点城市大气污染现状,提出了新增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的建议,以更好的满足城市大气污染控制要求。通过对ASM和VMAS法检测结果的大数据分析发现:对于国Ⅰ前车辆,VMAS检测法对高排放车的识别率略高于ASM检测法。随着排放标准的提高,两种方法的测试结果趋于相同,两种方法对识别高排放车辆具有相同的效果。ASM方法中的两个测试工况ASM5025和ASM2540的测试结果呈现高度的一致性,因此两个测试工况可以简化为一种工况——ASM5025工况,以提高ASM法的检测效率。研究发现,使用遥感法测量实际道路上车辆VSP位于[-5,14]区间内时,各项污染物的排放浓度相对稳定,这与美国EPA标准中推荐的[3,22]有着相同的范围宽度,但对中国实际道路车辆,该范围比[3,22]的区间范围涵盖更多的车辆,拓宽了遥测车辆的适用范围。满足不同排放标准的车辆所对应的不同排放污染物,其VSP总排放稳定区间略有差异。随着排放水平的提高,总排放稳定VSP区间逐渐增加。根据研究结果,对遥感测量标准提出两种建议方案。一是对于所有待检车辆,采用统一的新VSP区间,即[-5,14]。这种方案不需要更改遥感设备,适用性强。二是对于满足不同排放标准的车辆和污染物种类,采取差异化的VSP判定区间,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最大化的提高遥感排放测试数据得有效性。实际道路驾驶排放测试(RDE)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汽油车,与实验室内测量相比,实际道路驾驶条件下的CO、NOx排放高于实验室认证实验结果,部分PFI发动机汽油车在实际道路条件下的PN排放高于认证实验结果,轻型柴油车实际道路驾驶条件下NOx排放与实验室测量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大量实地调研我国轻型车和重型车OBD系统的应用现状,结果表明我国已经基本具备将OBD测试纳入到在用车排放检测的条件,对210辆国Ⅲ国Ⅴ排放标准的在用轻型车,进行OBD检测结果和新车I型检测结果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OBD检测结果与新车I型检测结果相同的车辆数为174次,占总样本数的82.8%,目前的OBD系统信息基本能够反映出在用车的排放水平,可作为在用车排放检测的重要手段。基于我国在用柴油车实际NOx排放严重的现实,提出了对在用柴油车实施NOx排放检测的建议。柴油车整车实验和柴油机台架模拟实验结果都表明:在用柴油车加载减速测量工况适合进行在用柴油车的NOx排放检测。综合柴油机排放认证工况数据、检测场加载减速工况实测数据以及重型柴油车实际道路排放的NOx测试结果,建议将国IV(及以上)柴油车的NOx排放限值设定在800-1000ppm左右。提出了对进行DPF改造后柴油车排放控制效果的检测方法和评价体系建议,提出采用功效系数法评价改造后的减排效果,无需对各项污染物指标分别制定限值,以便于进行测试和评价。

高中伟[5](2017)在《如何让I/M制度全面实施的构想照进现实——专访上市企业/佛山市南华仪器股份有限公司高管王光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I/M制度是世界上发达工业国家和地区对在用车排放状态进行周期性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超标"的车辆进行强制维护和修理的制度。从1999年开始,I/M制度屡次在我国相关政策与指导意见中被提及,却迟迟未见其"落地生根"。在我国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的当下,I/M制度建设已经迫在眉睫、时不我待。那么,是什么阻碍着我国I/M制度的全面落实?面对I/M制度推行的重重困境有哪些对策可以实施?带着这些问题我刊诚邀中国汽车保修设备行业协会/机动车(I/M)排

王光辉[6](2017)在《I/M制度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截至2017年4月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98亿辆,其中汽车突破2亿辆。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新登记注册的汽车是2 752万辆,除去淘汰报废车辆,汽车保有量净增2 212万辆。值得思索的另一个数字是汽车驾驶持证人员是3.2亿人。可以想象,随着国民经济总体状态的转型平稳,汽车产销将依然保持较高的增长态势。在用车保有量持续递增所导致的机动车排放污染情况势必日趋

邓知礼[7](2011)在《对在用机动车污染控制的区域联防联控应采取严格务实的检测维护(I/M)制度来实现》文中提出2009年周生贤部长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时,指出积极探索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机制。为确保北京奥运会空气质量达标,环保部与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山东6省(区、市)以及各协办城市建立了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完全兑现了奥运会环境承诺。并创造了近10年来北京市和华北地区空气质量最好水平。首先笔者认为环保部会同6省(区、市)区域大气污染的防治采用联防联控机制的战略是正确的,而且是成功的。当时是为奥运会大气环境达标,所采取针对性的应急联动措施——区域联防联

李晓玲[8](2011)在《广州市轻型汽油车排放特征及检测/维护制度减排效益评估》文中指出我国城市道路机动车,特别是私人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长,加重了交通拥堵以及空气污染等问题。对于日益庞大的在用车队的排放控制,检测维护(I/M)制度是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利用在用车I/M制度检测数据,一方面能对在用车排放特征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能够评估I/M制度实施的实际效果。本研究利用广州市轻型汽油车I/M制度简易瞬态工况法(IG195)测试试点获得的检测数据,分析了控制技术水平、累积里程以及车龄对于车辆排放水平的影响。国一车辆的平均排放水平较国零车辆有大幅度降低。与新车认证数据相比较,在用轻型汽油车的排放水平比新车高2-8倍左右。国一车辆污染物排放随累积里程存在分段劣化的规律,而排放随车龄的劣化规律与之类似。对国二与国三车辆在低里程和低车龄时的劣化应给予关注。广州市轻型汽油车初检和复检数据表明,广州市20%的高排放车大约贡献CO和HC排放量的64%,以及NOx排放量的52%。国零和国一车辆占2009年高排放车的比例为71.6%,是高排放车的重点控制技术类型。高排放车主要集中在车龄为4年到7年左右的车辆中。CO限值对超标车辆的识别率较高,但HC和NOx限值的设定较为宽松。IG195初检测试得到的国零及非国零车辆排放超限值比例分别为20.1%和17.6%。IG195复检数据得到两类车辆经维护后能够达标的比例分别为76.0%和64.7%,且超标车辆经过有效维护后排放水平有较大比例的削减。本研究对MOBILE-China模型进行了广州市车队构成、活动水平、平均车速等本地化修正,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轻型车I/M效果评估模块。将I/M制度对污染物的排放削减归纳为由于维修和由于淘汰或置换两部分,并分别推导削减量计算公式。利用本研究建立的I/M效果评估模块,以2009年为基准年,在利用IG195检测强化I/M制度后,复检不达标车辆在全部淘汰情景下,CO、HC和NOx的削减比例为17.2%、15.3%和8.2%;而在全部置换为国四新车情景下,三种污染物的削减比例为16.9%、15.0%和8.0%。其中国零和国一是对污染物削减量贡献最高的两种技术类别。

黄珊珊[9](2010)在《陕西省道路运输行业面向节能减排的I/M制度实施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引起能源短缺和诸多环境问题。特别是汽车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排放污染物,更是被称为头号“汽车公害”。针对汽车排放污染物的控制问题,主要采取了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制定排放法规,不断严格机动车排放标准;二是各大汽车生产厂商通过提高发动机技术水平与研制排放控制装置,配合使用品质不断改善的燃油,来满足不同时期的排放标准。根据国外多年的经验:实施在用车检测与维护(I/M)制度是控制在用车排放最科学、经济而有效的措施。本文首先介绍国内外机动车排放污染控制现状,重点对I/M制度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国内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其次,在介绍我国现行汽车检测维护制度的基础上,将我国现行汽车检测维护制度与I/M制度的相关性主要是关系和区别进行了论述;接下来分析了陕西省道路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的现状,通过调研陕西省营运车辆的检测现状,表明陕西省实施I/M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借鉴国内外成功实施I/M制度的经验,根据陕西省的现状,制定出适合陕西省的I/M制度实施方案,主要包括:实施I/M制度的技术规范、检测项目及方法、技术保障体系、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体系以及信息管理体系六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在陕西省实施I/M制度,使陕西省道路运输行业真正有效的做到节能减排,将节能减排的效果发挥至最佳水平。

余乐[10](2010)在《基于OBD的在用车排放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机动车保有量正在急剧增长。机动车污染已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针对机动车污染,环保部门通过制定排放法规和制定管理方案来降低机动车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我国机动车第三、四阶段排放标准对车辆的达标使用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车辆的排放控制系统出现故障时,及时针对车辆出现的故障进行维修,是在用车排放监管的关键问题。车载自诊断系统(OBD)能够实时监测汽车尾气排放控制系统的工作状况,是目前国际上针对在用车排放管理最有效的技术手段之一。国内外的经验证明,检查与维护制度(I/M)能有效控制在用车的排放水平。将OBD技术与I/M制度两者有机结合的解决方案可带来很好的效益。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在用车排放管理制度将对改善中国的汽车排放现状具有建设性的意义。基于上述对于在用车排放控制的理论,本研究主要针对轻型在用汽油车的基于OBD的排放监管进行研究和探讨。本文研究了OBD系统的发展历程和组成结构,总结分析了美国广泛采用的OBD系统与欧洲采用的EOBD系统的差异性。对OBD系统的监控诊断原理进行了探析,重点分析了OBD对三元催化器、氧传感器及发动机失火的诊断原理。归纳总结并系统地提出了基于OBD技术的在用车管理领域应当包含的内容,其中包括:故障指示器、故障诊断仪、诊断代码、冻结帧信息以及系统的就绪码状态等信息。解析了美国的OBD-I/M检查制度,详细分析了其实施历程(建立背景),检查的具体内容以及判定检查合格与否的评判标准。分析了威斯康辛州的OBD-I/M检查的数据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得出以下重要结论:就绪码状态检查是OBD检查中不可缺失的部分,对未就绪码的数量要进行合理的规定以对故障状态做出准确判断;MIL的点亮频率与车辆的行驶里程相关,并成正比关系;OBDⅢ技术是今后的发展趋势,基于OBDⅢ技术的OBD-I/M检查若可实施,将会对在用车排放监管做出巨大贡献。本文以北京市一个具体研究为例,探索建立我国的OBD-I/M检查制度。开展了车辆OBD系统检查并分析了检查结果。最后,结合实际检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综合分析检查结果,对我国整体实施OBD-I/M检查给出了初步实施建议如下:督促车辆生产商规范车辆的诊断接口位置;加强车检人员的OBD系统知识培训;开发针对我国法规要求检查项的故障诊断仪;政府的有关责任部门加强对OBD检查的监管;加深数据的收集力度,从而准确的分析OBD-I/M实施效果。

二、在用车排放控制的有效措施——执行定期检查/维护制度(I/M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用车排放控制的有效措施——执行定期检查/维护制度(I/M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我国在用车排放污染及检验维护制度
    第一节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相关概念
        一、机动车
        二、在用车
        三、机动车排放污染
        四、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
    第二节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实施的必要性
        一、我国在用车排放污染的现状及危害
        二、我国在用车排放污染治理手段
        三、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实施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第三节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法律释义
        二、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理论依据
第二章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法律关系
        一、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法律关系的主客体内容
        二、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环境行政法律关系
        三、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环境民事法律关系
    第二节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法律规制内容
        一、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法律规定
        二、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法规规章
        三、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地方性法规
    第三节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实施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车辆维护制度及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
        二、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实施体系
第三章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实践情况及域外立法经验借鉴
    第一节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实践情况
        一、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实践背景与现状
        二、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试点城市的情况
    第二节 域外在用车检验与维护制度立法
        一、美国在用车检验与维护制度立法规定
        二、日本在用车检验与维护制度的立法规定
    第三节 域外在用车检验与维护制度的立法启示
        一、美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相关立法启示
        二、日本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相关立法启示
第四章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环境规制问题
        一、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相关行政执法问题
    第二节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实施的主要问题
        一、法律依据不足,标准体系不完善
        二、部门职能交叉,协同协作不顺畅
        三、检验机构经营不规范
        四、重检测、轻维修
        五、经济激励尚且不足
        六、公众参与较少
第五章 完善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法律对策
    第一节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立法体系完善
        一、细化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相关法律法规
        二、制定专门的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法规
        三、加强地方性法规中的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法律规范
    第二节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管理体制完善
        一、树立生态环境部门统一监管权威
        二、完善部门分工、健全部门联动机制
    第三节 强化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规范
        一、加强检验机构监督管理
        二、强化维修单位建设,健全尾气治理体系
    第四节 完善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经济激励
        一、提高车辆淘汰补贴,完善机动车污染税费制度
        二、完善公民投诉举报奖励机制
    第五节 完善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公众参与
        一、完善环保组织参与机制
        二、强化社会监督员法律规定
        三、加强车主环保法律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法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概述
    (二)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三)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四)写作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一、在用车尾气污染防治必要性
    (一)国内在用车尾气污染现状
    (二)国内在用车尾气污染防治现状
    (三)实施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的环境法基础
    (四)实施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的必要性、优越性和可行性
二、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分析
    (一)实施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的法律依据
    (二)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实施现状
    (三)制度施行效果简述
    (四)制度施行困境原因分析
    (五)国外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先进做法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三、汽车二级维护制度与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比较
    (一)汽车二级维护制度与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并存
    (二)汽车二级维护制度存在的问题
四、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实施方案设想
    (一)完善立法、为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二)落实处罚措施、明确法律责任
    (三)落实环境保护税,发挥税收杠杆作用、引导全民减排
    (四)升级排放标准与细化实施细则
    (五)建立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统一管理机构
    (六)加强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致谢

(3)美国在用车检测维护(I/M)制度经验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国实施I/M制度的背景及政策体系
    (一) 背景
    (二) 美国实施I/M制度的法律法规体系
        1. 上位法
        2. 部门法规
        3. 州法规
        4. 操作指南
        5. 评估报告
二、美国实施I/M制度的核心内容
    (一) I/M制度的差异化实施
    (二) I/M制度的排放检测方法
    (三) I站、M站的分类及监管
        1. 站点分类
        2. 站点监管
    (四) 检测维护数据共享
    (五) 路查、抽检、处罚制度
三、美国实施I/M制度的效果
四、美国实施I/M制度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一) 法律法规体系是实施前提。
    (二) 部门间分工协作是重要保障。
    (三) 全方位监管体系是制度核心。
    (四) 各方利益平衡是制度运行基础。

(4)中国在用车排放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在用车排放检测技术现状
        1.2.1 怠速法与简易工况法
        1.2.2 遥感测试法
        1.2.3 实际道路排放(RDE)测试法
        1.2.4 车载诊断系统(OBD)测试法
    1.3 在用高排放车辆改造现状
        1.3.1 国外高排放柴油车改造
        1.3.2 我国高排放柴油车改造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在用汽油车简易工况法研究
    2.1 简易工况检测方法
        2.1.1 稳态工况法(ASM)
        2.1.2 简易瞬态工况法(VMAS)
    2.2 ASM方法的改进研究
        2.2.1 ASM测试工况改进研究
        2.2.2 ASM限值改进研究
    2.3 ASM和 VMAS检测方法的适用性研究
        2.3.1 合格率分析
        2.3.2 排放均值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机动车道路遥感检测法的应用研究
    3.1 遥测法原理及采集数据方案
        3.1.1 机动车尾气遥感检测原理
        3.1.2 北京市遥测数据采集
    3.2 北京市道路行驶车辆遥测法评估
        3.2.1 机动车比功率
        3.2.2 基于实际道路遥测结果的VSP分析
    3.3 遥感法与简易工况法的相关性研究
        3.3.1 遥测法与简易工况法合格率判别对比试验
        3.3.2 遥测法平均值与简易工况法对比
    3.4 遥感检测法的改进建议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轻型车实际道路排放(RDE)研究
    4.1 RDE实验的基本要求
    4.2 RDE测试设备条件
    4.3 RDE测试车辆
    4.4 RDE的数据处理方法
        4.4.1 窗口划分
        4.4.2 窗口正常性的判定
        4.4.3 行程完整性和正常性判定
        4.4.4 排放因子的确定
    4.5 汽油车气态污染物排放结果分析
    4.6 柴油车气态污染物排放结果分析
    4.7 颗粒物数量排放结果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在用车OBD系统现状和应用研究
    5.1 OBD检测及排放测试设备
        5.1.1 OBD检测设备及测试方法
        5.1.2 整车排放测试设备及方法
    5.2 轻型车OBD应用状况
        5.2.1 轻型车样本情况
        5.2.2 轻型车OBD结果分析
    5.3 重型车OBD系统应用现状
        5.3.1 重型车样本情况
        5.3.2 重型车结果分析
    5.4 基于OBD信息进行检测排放的可行性研究
        5.4.1 OBD检测和新车I型检测合格率对比研究
        5.4.2 基于OBD信息进行排放检查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在用柴油车NO_χ排放检测的可行性研究
    6.1 在用柴油车NO_χ排放测量设备
        6.1.1 设备基本要求
        6.1.2 在用柴油车NO_χ排放测量设备可行性
    6.2 检测场的实际柴油车NO_χ排放测量研究
    6.3 柴油机台架模拟实验的柴油车NO_χ排放研究
        6.3.1 使用老化后的SCR催化器的实验
        6.3.2 使用新的SCR催化器的实验
    6.4 在用柴油车NO_χ排放检测限值研究
    6.5 重型柴油车OBD系统监督检查建议
    6.6 重型柴油车SCR系统尿素水溶液监管建议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在用柴油车DPF改造后的评价方法研究
    7.1 柴油车颗粒物减排技术
    7.2 基于PEMS的在用改造柴油车排放测试
        7.2.1 PEMS测试系统及评价方法
        7.2.1.1 PEMS测试系统
        7.2.1.2 在用改造柴油车改造效果评价方法
        7.2.2 公交车改造试验
        7.2.2.1 试验车辆及方案
        7.2.2.2 CDPF改造方案
        7.2.2.3 DOC+CDPF改造方案
        7.2.2.4 Burner+DPF改造方案
        7.2.2.5 总功效系数评价
    7.3 在用改造柴油车改造效果评价建议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本文的创新点
    8.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5)如何让I/M制度全面实施的构想照进现实——专访上市企业/佛山市南华仪器股份有限公司高管王光辉(论文提纲范文)

时势—执行I/M制度迫在眉睫
困惑—落实I/M制度道阻且长
    1.上位法规不明晰
    2.机动车污染现状严峻
        (1) 在用车排放标准滞后:
        (2) 新车出厂监管不力:
        (3) 在用车应用和维护缺失引导和全过程监管:
        (4) 油品质量问题依然严峻:
    3.监管现状滞后和体系性管理不完善
现实—试行I/M制度收效甚微
对策—围绕I/M制度全面发力
    1.必须要有一个归口的管理机构
    2.应该建设信息化管理和大数据运行的系统平台
    3.推动现行排放标准升级和制定动态排放限值调整机制
    4.加快制定车辆日常保养和维护全过程监督管理的相关规范与细则
    5.重视对I/M站作业人员的技能培训、认证和作业监督管理
    6.加强对I/M站作业规范的监督管理和政策支持
未来—建设I/M制度系统工程

(6)I/M制度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面临的现状和难点
    1.1 上位法规不明晰
    1.2 机动车污染现状的认识与成因复杂
    1.3 监管现状滞后和体系管理不完善
2 必要的对策和构想
    2.1 必须要有一个归口的管理机构
    2.2 应该建设信息化管理和大数据运行的系统平台
    2.3 及时推动现行的在用车排放标准的更新升级和制定动态排放限值调整机制
    2.4 加快制定相关车辆日常维护全过程监督管理的规范与细则
    2.5 重视对I/M站作业人员的技能培训、认证和作业监督管理
    2.6 加强对I/M站作业规范的监督管理和政策支持

(8)广州市轻型汽油车排放特征及检测/维护制度减排效益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I/M 制度内容及要素
        1.2.2 国内 I/M 制度实施现状
        1.2.3 I/M 制度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广州市在用轻型汽油车排放特征研究
    2.1 测试数据收集
        2.1.1 简易瞬态工况法测试
        2.1.2 稳态加载工况法测试
    2.2 控制技术水平对排放的影响
        2.2.1 广州市分控制技术的排放水平
        2.2.2 新车排放认证测试结果
    2.3 累积里程对排放的影响
        2.3.1 累积里程对排放影响的统计检验
        2.3.2 排放随累积里程的劣化规律
    2.4 车龄对排放的影响
        2.4.1 车龄对排放影响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2.4.2 排放随车龄的劣化规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广州市高排放车分布特征
    3.1 高排放车累积比例分析
    3.2 高排放车控制技术分布
    3.3 高排放车车龄分布
    3.4 高排放车超标污染物类型分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广州市 I/M 制度排放效果评估模块的建立
    4.1 MOBILE-China 模型的广州本地化修正
        4.1.1 MOBILE 模型基本原理
        4.1.2 广州市机动车车队构成特征修正
        4.1.3 广州市机动车活动水平调查
        4.1.4 其他修正
    4.2 轻型车 I/M 效果评估模块的建立
        4.2.1 车辆类别的定义
        4.2.2 I/M 模块基本算法
        4.2.3 I/M 排放削减计算的公式推导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广州市实施简易瞬态工况法的减排效果分析
    5.1 广州市 I/M 效果评估模块的参数确定
        5.1.1 高排放车比例
        5.1.2 维修成功比例
        5.1.3 实际参检率分析
        5.1.4 单车排放削减效果分析
    5.2 广州市基础排放清单
        5.2.1 2005-2009 年广州市机动车排放量发展趋势
        5.2.2 2009 年广州市轻型汽油车排放分析
    5.3 广州强化 I/M 后的排放削减效果
    5.4 我国城市 I/M 管理体系分析
        5.4.1 国内 I/M 制度管理存在的关键问题分析
        5.4.2 国内 I/M 制度管理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陕西省道路运输行业面向节能减排的I/M制度实施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机动车排放污染控制现状
        1.1.1 汽车排放法规与标准
        1.1.2 汽车排放控制技术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I/M制度分析
    2.1 I/M制度简介
    2.2 国外现行I/M制度
        2.2.1 美国的I/M制度
        2.2.2 加拿大的I/M制度
        2.2.3 日本的I/M制度
        2.2.4 欧洲的I/M制度
    2.3 国内实施I/M制度进展情况
    2.4 实施I/M制度效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现行汽车检测维护制度
    3.1 现行汽车检测维护制度
        3.1.1 二级维护制度介绍
        3.1.2 二级维护制度所存在的问题
    3.2 现行营运车辆维护现状
    3.3 现行汽车检测维护制度与I/M制度的相关性
        3.3.1 I/M制度与二级维护制度的关系
        3.3.2 I/M制度与二级维护制度的区别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陕西省道路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的现状
    4.1 陕西省环境质量现状及汽车保有量
        4.1.1 陕西省环境质量现状
        4.1.2 陕西省汽车保有量现状
    4.2 陕西省营运车技术管理及检测现状
        4.2.1 陕西省营运车技术管理现状
        4.2.2 陕西省营运车检测制度执行现状
    4.3 陕西省道路运输行业实行I/M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4.3.1 营运车检测数据分析
        4.3.2 实行I/M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陕西省I/M制度的实施方案
    5.1 实施I/M制度的技术规范
    5.2 实施I/M制度的检测项目
    5.3 实施I/M制度的检测方法
    5.4 实施I/M制度的技术保障体系即法律制度、管理机构及分工
    5.5 实施I/M制度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体系
    5.6 实施I/M制度的信息管理体系
    5.7 本章小结
结论及建议
    结论
    不足及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基于OBD的在用车排放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OBD系统概述
    2.1 OBD系统的发展历程及组成结构
    2.2 OBD系统的监控原理
    2.3 OBD系统的故障指示器
    2.4 OBD系统的故障诊断码与故障诊断仪
    2.5 OBD系统的冻结帧
    2.6 OBD系统的就绪码状态
    2.7 本章总结
第3章 美国在用车OBD-Ⅰ/M制度研究
    3.1 美国OBD-Ⅰ/M检查的实施历程
    3.2 美国OBD-Ⅰ/M的检查内容及判定标准
    3.3 美国OBD-Ⅰ/M实施的结果分析
    3.4 美国OBDⅢ技术与在用车排放检查
    3.5 本章总结
第4章 我国基于OBD的在用车排放监管
    4.1 北京市OBD-Ⅰ/M实施情况
    4.2 我国OBD-Ⅰ/M制度实施的建议
    4.3 本章总结
第5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今后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发表的学术论文
    承担的科研项目

四、在用车排放控制的有效措施——执行定期检查/维护制度(I/M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研究[D]. 刘阳. 武汉大学, 2020(04)
  • [2]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法律研究[D]. 刘晓妍.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3]美国在用车检测维护(I/M)制度经验借鉴[J]. 崔晓倩,张宪国,陈海峰. 汽车纵横, 2018(12)
  • [4]中国在用车排放检测方法研究[D]. 刘嘉.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3)
  • [5]如何让I/M制度全面实施的构想照进现实——专访上市企业/佛山市南华仪器股份有限公司高管王光辉[J]. 高中伟. 汽车维修与保养, 2017(06)
  • [6]I/M制度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对策[J]. 王光辉. 汽车维护与修理, 2017(06)
  • [7]对在用机动车污染控制的区域联防联控应采取严格务实的检测维护(I/M)制度来实现[A]. 邓知礼. 第七届环境与发展论坛论文集, 2011
  • [8]广州市轻型汽油车排放特征及检测/维护制度减排效益评估[D]. 李晓玲. 清华大学, 2011(01)
  • [9]陕西省道路运输行业面向节能减排的I/M制度实施方案研究[D]. 黄珊珊. 长安大学, 2010(03)
  • [10]基于OBD的在用车排放管理研究[D]. 余乐. 武汉理工大学, 2010(12)

标签:;  ;  ;  ;  ;  

在用车辆排放控制的有效措施——实施定期检查/维护系统(I/M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