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心源性胸痛误诊分析

非心源性胸痛误诊分析

一、非心源性胸痛误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郑志远,张从艳,郑志霞[1](2021)在《HEART评分联合心肌梗死三项床旁检测在急诊胸痛诊断及预后预测中的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HEART评分联合心肌梗死三项床旁检测在急诊胸痛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廊坊市人民医院就诊的急诊胸痛患者310例, 入院时均进行了HEART评分评估, 并检测了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及肌钙蛋白I(cTnI)水平。结果 310例患者中, 最终确诊为心源性胸痛患者232例, 非心源性胸痛患者78例;心源性胸痛中,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51例,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1例;心源性胸痛患者HEART评分、CK-MB、Myo及cTnI分别为(5.00±1.01)分、(14.45±3.11)ng/ml、(60.20±11.34)ng/ml和(2.30±0.89)ng/ml, 明显高于非心源性胸痛患者(P<0.05);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HEART评分、CK-MB、Myo及cTnI分别为(5.83±1.12)分、(16.02±2.88)ng/ml、(64.49±12.01)ng/ml和(2.54±0.91)ng/ml, 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0.05);HEART评分联合心肌梗死三项诊断心源性胸痛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1(P<0.05), 高于各指标单一诊断, 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28%和82.50%;HEART评分联合心肌梗死三项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1(P<0.05), 高于各指标单一诊断, 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00%和85.00%;急性冠脉死亡患者HEART评分为(6.88±1.02)分, 明显高于存活患者(P<0.05);HEART评分预测急性胸痛患者预后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74(P<0.05), 截断值为6分时, 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00%和70.00%;心源性胸痛患者随着危险程度升高, CK-MB、Myo和cTnI升高(P<0.05)。结论 HEART评分联合心肌梗死三项床旁检测在急诊胸痛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值得临床使用。

黄小玲[2](2021)在《联合检测D-D,NT-proBNP和TropⅠ在急性胸痛患者早期诊断中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对于急性胸痛患者早期诊断中联合D-D、NT-proBNP和TropⅠ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因急性胸痛患者120例,根据其临床诊断分为心源性胸痛(57例)及非心源性胸痛(63例),入院即刻抽取静脉血检测D-D、NT-proBNP和TropⅠ水平,ELISA免疫试剂盒分别单独和联合检测各组阳性率。结果心源性胸痛患者D-D、NT-proBNP和TropⅠ水平高于非心源性胸痛患者(P<0.05);对于心源性胸痛组,D-D、NT-proBNP和TropⅠ单独检测阳性率均低于联合检测(P<0.05);而非心源性胸痛组,联合检测阳性率低于单独检测(P<0.05)。结论对于急性胸痛患者而言,联合检测D-D、NT-proBNP和TropⅠ能提高诊断准确,对后续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张曦[3](2021)在《贾海忠教授诊治颈源性胸痛临床经验阐述》文中认为目的:导师贾海忠教授通过其三十余年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经验发现,使用白拟经验方“颈舒六味汤”并配合“纬脉理论”指导下的针刺选穴、辅以“颈部太极操”的治疗方法可有效改善颈源性胸痛症状。本文旨在总结贾海忠教授对于颈源性胸痛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其治疗颈源性胸痛的临床经验及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通过对现代文献检索,总结和整理了传统医学方面对颈源性胸痛的病名、病因病机、多种治疗方法的认识与在现代医学方面对颈源性胸痛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手段的认识。第二部分为经验总结。通过跟随导师门诊、聆听讲授及整理病案,总结导师对此病较为完整的治疗方案,即运用自拟经验方“颈舒六味汤”并配合“纬脉理论”指导下的针刺选穴、辅以“颈部太极操”的治疗方法展开阐释,并进行病案分析、记录典型案例以供学习与讨论。结果:1.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对于颈源性胸痛在诊断与治疗方面已形成初步认识。2.导师贾海忠教授认为,颈源性胸痛的临床首要诊断特点是表现出疼痛性质多样的胸痛,包括刺痛、胀痛、隐痛、窜痛,持续时间大于10分钟,且与颈部姿势有关,常因某一姿势或长时间固定某一动作而诱发,可伴睡眠易醒或睡中易惊醒其次可以找到颈部疾病的证据,包括颈椎椎体、小关节、椎间盘病变,或颈部软组织病变,等等。颈源性胸痛的病机为气滞血瘀、脉络不通,治疗原则以理气、活血、通络、止痛为基础。3.《奇经八脉考·带脉篇》提到:“带脉者,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围身一周,如束带然。”带脉约束着纵行的各条经脉。贾海忠教授认为,人体中各纵向经脉理应在不同维度上得到约束,以保证机体协调活动,也就是说在非带脉区经脉也应有相应的脉约束着。通过长期对胚胎学的研究,创立了独特的“纬脉理论”体系。纬脉的数目共有43对,包括12对脑纬脉、8对颈纬脉、12对胸纬脉、5对腰纬脉、5对骶纬脉、1对尾纬脉。4.同一纬脉的层次按照胚胎发育来源可分为三层,即外层(肤层)、中层(筋膜、肌肉、骨骼、血脉、血液)、里层(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生殖道上皮层),按照形态解剖可分为皮肤层、筋膜层、肌肉层、骨骼层、脏器层五层,任何一层局部的变化都会引起同纬脉水平的反应,正如“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成分特征方面可分为三类,即纬毗连脉、纬卫脉与纬血脉。5.贾海忠教授运用自拟经验方“颈舒六味汤”并配合“纬脉理论”指导下的针刺选穴、辅以“颈部太极操”的治疗方法治疗颈源性胸痛效果显着,治疗体系完整,可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结论:导师贾海忠教授对于颈源性胸痛患者运用独特的治疗方法后症状改善明显,疗效显着。通过“纬脉理论”指导下的针刺治疗可以快速改善患者就诊时胸痛、胸闷、心前区不适等症状,配合颈部太极操可巩固疗效,加之中药颈舒六味汤加减,起到全身调节的作用。

刘凤龙[4](2021)在《急性胸痛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急性胸痛患者的病因构成、基本资料、危险因素、就诊时间、胸痛部位及性质、伴随症状及诊疗、转归,提高公众对急性胸痛的认知,优化急诊科医师对急性胸痛患者的诊治流程,提高该疾病的诊断率,降低病死率。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连续收集2019年10月16日至2020年10月15日因急性胸痛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患者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影像学检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等。1.根据是胸痛具体病因将患者分为心源性胸痛组和非心源性胸痛组,比较两组间基本资料、实验室数据、影像学方面的差异。2.根据冠脉不同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无病变组,比较各组间差异,总结得出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019年10月16日至2020年10月15日因急性胸痛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患者共436人。1.病因构成:(1)共涉及40种疾病,心源性胸痛361(82.80%)例,以急性冠脉综合征为主(79.50%),非心源性胸痛75(17.20%)例,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76%)。(2)冠脉造影结果:急诊PCI患者单支病变26例(19.85%),双支病变42例(32.06%),三支病变58例(44.27%),无病变5例(3.82%)。本次发生急性心源性胸痛有关的罪犯血管,前降支64例(50.79%),右冠脉47例(37.31%),回旋支14例(11.11%),左主干1例(0.79%)。住院患者血管病变为单支病变27例(20.77%),双支病变35例(26.92%),三支病变33例(25.38%),无病变36例(26.93%)(3)冠脉病变情况:冠脉完全闭塞86例(65.65%),冠脉严重狭窄40例(30.53%),冠脉造影可见血栓影52例(39.69%),冠脉严重钙化18例(13.74%),支架内再狭窄7例(5.34%),冠脉无复流或慢复流患者6例(4.58%)。2.一般资料:(1)心源性胸痛组患者心率低于非心源性胸痛组(P<0.05),而收缩压、血氧饱和度、体重指数高于非心源性胸痛组(P>0.05)。(2)冠脉不同病变组组间,在年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之间存在显着差距。3.年龄及性别:(1)对急性胸痛患者总体来讲,青年患者最多,中年患者次之,未成年患者最少,心源性胸痛患者年龄组成跟总体相同,而非心源性胸痛的青年患者53(70.67%)例,中年患者8(10.67%)例,未成年患者7例(9.33%),老年患者7例(9.33%)。(2)心源性胸痛组患者,女性发病年龄显着高于男性,(P<0.001)。心源性胸痛组患者平均年龄显着高于非心源性胸痛组患者(P<0.001)。心源性胸痛组中未成年人比例显着低于非心源性胸痛组,(P<0.001),但中年人所占比例高于非心源性胸痛组(P<0.05)。(3)不同冠脉病变组,整体间存在差异(P<0.05),年龄与病变支数呈正相关。4.危险因素:(1)男性患者发生心源性胸痛比例显着高于女性(P<0.05);既往史伴有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喜好的患者有较高比例发生心源性胸痛(P<0.05);两组患者在糖尿病及饮酒喜好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2)对于冠脉不同病变组整体,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等危险因素方面,各组整体比例之间存在差距(P<0.05),而在性别、饮酒史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多重比较方面,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喜好等危险因素与冠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P<0.05),而各组在性别、饮酒喜好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5.发作、就诊时间及来院方式:(1)整体患者春季就诊人数最多,其次为冬季,秋季最少。心源性胸痛组就诊人数与整体相同,而非心源性胸痛组冬季就诊人数最多,其次为春季,秋季最少。(2)心源性胸痛组上午发作人数最多,而非心源性胸痛组发作时间段比较均匀,整体患者就诊高峰为6-24时,就诊低谷为0-6时,两组一天各时段就诊人数无明显差异(P>0.05)。(3)城镇患者就诊时间显着低于农村患者(P<0.05),心源性胸痛组及致命性胸痛组患者拨打“120”急救的比例更高(P<0.05)。6.胸痛部位、性质及伴随症状:(1)心源性胸痛患者胸痛部位多位于心前区、胸骨后,胸痛性质为压榨样,常伴随胸憋、大汗及放射痛。而非心源性胸痛患者胸痛部位无特异性,性质为闷痛及撕裂样,常伴随发热、咳嗽、咳痰(P<0.05)。7.诊疗及转归情况:(1)心源性胸痛组心肌酶(包括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红蛋白、肌钙蛋白(c Tn I)以及B型钠尿肽水平、即刻血糖均高于非心源性胸痛患者(P<0.05),非心源性胸痛患者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水平高于心源性胸痛组(P<0.05)。冠脉不同病变组整体,在肌酸激酶、肌红蛋白、肌钙蛋白、乳酸脱氢酶、BNP、即刻血糖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生化资料方面,各组整体之间存在差距(P<0.05)。(2)急性胸痛患者使用药物种类繁杂,其中最常见依次为硝酸酯类、抗血小板类、调脂稳斑类、抗凝类、降压类、抗感染类、止痛类及精神类药物。(3)急诊患者最终转入院科室依次为心内科、外科、呼吸科、精神卫生科。其中急诊科死亡2人,转入心内科患者死亡3人。结论:1.急性胸痛患者,心源性胸痛疾病所占比例较高,其中冠心病比例最高,呼吸系统疾病占其次,胸痛高发季节为春季,城镇患者由于交通便利性,就诊时间更短。2.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以前壁、下壁、下后壁梗死最多,所对应病变血管依次为前降支、右冠脉、回旋支;急诊PCI患者冠脉病变支数依次为三支、双支、单支、无病变;冠脉病变情况包括完全闭塞、严重狭窄、血栓影、支架内钙化、无复流及慢复流,住院患者冠脉病变支数依次为无病变、双支、三支、单支。3.心源性胸痛患者心率低于非心源性胸痛患者,收缩压、血氧饱和度、体重指数高于非心源性胸痛患者;年龄、男性、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均为心源性胸痛疾病的危险因素,心源性胸痛胸痛部位多位心前区及胸骨后,性质多为压榨性,常伴随胸憋、大汗、放射痛,而非心源性胸痛胸痛部位无特异性,性质多为撕裂样、闷痛,常伴随发热、咳嗽、咳痰。4.心源性胸痛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以及B型钠尿肽、即刻血糖高于非心源性胸痛患者,但感染指标低于非心源性胸痛患者。冠脉病变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以及B型钠尿肽、即刻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无病变组,且即刻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病变支数呈正相关。依次转入心内科、外科、呼吸科、精神卫生科住院治疗。转入心内科患者,经PCI治疗患者院内心血管不良事件低于保守治疗患者。

佘吉佳,陆田田,伍昌林,李卓成,钟小媚[5](2020)在《肌钙蛋白T与N末端脑钠肽及D-二聚体对急性心肌梗死及早期胸痛患者的鉴别诊断》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联合检测全血肌钙蛋白T(cTnT)、N末端脑钠肽(NT-proBNP)及D-二聚体(D-D)的含量来鉴别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及对早期胸痛患者的预后评估。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19年10月急诊收治的157例胸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筛选标准,将患者分为心源性胸痛组(n=88)和非心源性胸痛组(n=69),以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n=46),所有研究对象都进行cTnT、NT-proBNP及D-D检测,同时跟进患者入院治疗后cTnT、NT-proBNP及D-D的变化趋势,进而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两组患者的cTnT、NT-proBNP及D-D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源性胸痛组的c TnT和NT-proBNP水平高于非心源性胸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心源性胸痛组D-D水平高于心源性胸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全血cTnT、NT-proBNP及D-D水平的变化趋势可以用于胸痛患者的预后评估,各项指标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都较高。结论 cTnT、NT-proBNP及D-D联合检测可作为鉴别诊断胸痛患者为心源性还是非心源性胸痛的重要指标,同时对患者的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李庆,方凯,张成伟,龙琴,李翠翠[6](2020)在《肌红蛋白和胱抑素C联合改良HEART评分法对急诊胸痛早期危险分层的临床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肌红蛋白(Mb)、胱抑素C(Cys C)联合改良HEART评分法在鉴别诊断急诊心源性胸痛危险分层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369例我院接诊的急诊胸痛患者,其中271例为心源性胸痛(心源性胸痛组),98例为非心源性胸痛(非心源性胸痛组)。均进行血清Mb、Cys C检测和改良HEART评分、传统HEART评分评估,分析Mb、Cys C联合改良HEART评分对心源性胸痛鉴别价值。结果:心源性胸痛组血清Mb、Cys C水平、改良HEART评分、传统HEART评分均高于非心源性胸痛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Mb、Cys C、改良HEART评分与心源性胸痛的发生密切相关(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示Mb、Cys C、改良HEART评分、Mb+Cys C+改良HEART评分鉴别心源性胸痛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3、0.737、0.872、0.933。结论:联合Mb、Cys C和改良HEART评分可提高对急诊胸痛病因鉴别的准确率,指导急诊胸痛危险分层。

李昕[7](2020)在《针刺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治疗胃食管反流性胸痛的效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表现中除了反酸、烧心这两个典型症状,胸痛这一症状也常常出现,由于胃食管反流性胸痛发生的部位与心源性胸痛的疼痛部位接近,临床中常常误诊,且中医治疗上以中药为主,针灸治疗本病的报道很少,本研究的目的一个是通过中华医典搜索胸痹、胸痛、胸痞、胸满等词汇,对“胸痹”这一病名的病位的历史沿革、病因病机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另一个是通过临床试验,将受试者分为针刺组与西药组,西药组予雷贝拉唑肠溶胶囊口服治疗,针刺组运用通督降逆针刺法予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穴位及非穴位针刺治疗,运用RDQ量表观察评估针刺督脉背段T3-T12治疗胃食管反流性胸痛的临床疗效,根据穴位压痛程度及其压痛阈值变化观察督脉背段穴位及非穴位治疗胃食管反流性胸痛的压痛规律,客观评价其治疗效果,验证本课题组前期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督脉穴位及非穴位压痛规律,对受试者进行胸痛症状调查问卷,了解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胸痛症状发作特点以区分心源性胸痛,避免临床中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及误诊误治。方法根据纳入标准纳入符合标准的60例受试者,受试者均为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北京广慈中医药研究院广济中医医院针灸科诊治的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的病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每组30例。针刺组中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龄最小29岁,最大67岁,平均(48.17±11.16)岁;病程1年~18年,平均(6.23±4.07)年。西药组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最小27岁,最大71岁,平均(54.03±11.93)岁;病程2年~19年,平均(8.23±4.99)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P>0.05),具有可比性。西药组予患者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口服治疗(济川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服用方法为每日两次,每次一粒(20 mg),早晚各服一次,连续治疗八周。针刺组运用通督降逆针刺法,选取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穴位及非穴位对患者进行针刺治疗,每周治疗三次,分别在周二、四、六进行治疗,治疗周期为八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反流性疾病诊断问卷评分(Reflux Disease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RDQ),在患者 T3-T12棘突下压痛程度和压痛阈值进行测定,进行评估分析总结,并对60例患者进行胃食管反流性胸痛症状特点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针刺组患者与西药组患者治疗前后RDQ总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RD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治疗后两组进行组内比较与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RDQ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针刺组与西药组治疗后进行比较针刺组RDQ量表评分较西药组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针刺组患者与西药组患者治疗前后RDQ各个症状评分(反酸、烧心、胸痛、反食)进行比较:两组各个症状评分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治疗后组内比较各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后组间进行比较,其中,两组反酸、反食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痛、烧心症状评分比较,针刺组评分显着低于西药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针刺组与西药组治疗前后RDQ量表评分疗效比较:两组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中,针刺组患者痊愈6例,显效17例,有效5例,无效2例,无恶化病例。西药组患者痊愈7例,显效2例,有效12例,无效9例,无恶化病例。愈显率根据痊愈人数与显效人数综合计算,针刺组患者愈显率为76.67%,西药组患者愈显率为30%,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后发现,治疗后针刺组患者临床疗效显着优于西药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针刺组与西药组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次要症状总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次要症状总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治疗后分别进行组间比较与组内比较,两组组内比较,治疗后的症状评分显着低于治疗前评分(p<0.05),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组间比较针刺组次要症状总评分显着低于西药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针刺组与西药组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次要症状各个系统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次要症状各系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治疗后两组分别进行组内比较与组间比较,组内比较中针刺组消化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五官牙科症状、循环系统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西药组消化系统症状与循环系统症状评分治疗后组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呼吸系统症状与五官牙科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针刺组消化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五官牙科症状评分均较西药组降低(P<0.05),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针刺组与西药组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治疗后次要症状程度评分疗效比较:两组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中,针刺组次要症状程度疗效有效率为93.33%,西药组次要症状程度疗效有效率为46.67%,针刺组疗效显着优于西药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针刺组与西药组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治疗前后压痛阈值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压痛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进行组内比较与组间比较,西药组治疗后T3、T4、T5、T7、T8、T9、T10、T12棘突下的压痛阈值较治疗前降低(p<0.05),针刺组治疗后T3~T12棘突下的压痛阈值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针刺组与西药组进行比较,针刺组在T6、T7、T8、T9棘突下的穴位压痛阈值高于西药组较明显(p<0.05)。8.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症状特点问卷调查中的疼痛性质与占比:具体包括八种疼痛类型,隐痛、刺痛、剧烈绞痛、憋闷样疼痛、烧灼样疼痛、胀痛、压榨样及濒死感疼痛、钝痛,其中,隐痛与刺痛占比最高,隐痛为21例占比35%,刺痛为20例,占比33.33%。9.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引起胸痛发生时间统计:具体包括五个时间点,餐后1-2h,夜间睡眠时,情绪不稳时,晨起醒来后,无明显规律,其中胸痛发生在餐后1-2h为22例,占比最高,为36.67%,夜间睡眠时为20例,占比33.33%。10.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胸痛持续时间统计:具体包括五个时间节段,15min内,15-30min,30-60min,1h以上,一天不间断疼痛,其中,胸痛持续时间在15min内这个时间节段内占比最高,为18例,占比30%。11.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症状特点问卷调查中:35例患者存在端坐呼吸症状占比58.33%,其中,33例患者端坐呼吸后胸痛症状有所缓解,占比94.29%。12.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症状特点问卷调查中:37例患者未服用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等治疗心源性胸痛相关药物,23例患者曾服用,占比38.33%,且65.22%服用后症状未得到缓解。13.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胸痛发生的原因:具体包括六种类型,餐后、进食刺激性食物后、无明显诱因、卧位或弯腰腹压增高时,精神紧张,服用阿司匹林及非类固醇抗炎药等,其中,胸痛发生时无明显诱因患者21例,占比最高,为35%,进食刺激性食物胸痛患者15例,占比25%,餐后胸痛患者13例,占比21.67%。14.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症状特点问卷调查中:12例患者曾有误诊史,占比20%,其中,11例误诊为心源性胸痛,1例误诊为消化系统性胃痛。15.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过去一年中胸痛发生的频率统计:每日出现一次胸痛患者最多,38例,占比63.33%,每周出现一次胸痛患者与至少每月出现一次胸痛患者分别为10例与9例,分别占比16.67%与15%,每月不到一次胸痛患者最少,仅3例,占比5%。结论1.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运用通督降逆法针刺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穴位及非穴位治疗疗效较西药组服用雷贝拉唑肠溶胶囊效果更优,对于患者胸痛症状疼痛程度针刺督脉背段疗效明显优于口服西药雷贝拉唑肠溶胶囊。2.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针刺组与西药组治疗后督脉背段棘突下穴位及非穴位压痛阈值均较治疗前提高,且针刺组阈值提高更为明显。3.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胸痛症状特点与心源性胸痛症状特点较为相似,临床中易误诊误治,督脉背段棘突下穴位及非穴位具有一定规律性,为临床医生初步鉴别心源性胸痛和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提供依据,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与经济的损失。

陈达[8](2020)在《消化源性胸痛患者的临床特征与鉴别诊断价值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分析消化源性胸痛患者的临床特征,作为基层医院临床鉴别诊断的参考依据。方法以内科2017年9月—2018年9月期间门诊接诊治疗的62例消化源性胸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消化源性胸痛患者的主要疼痛部位是胸骨后和心前区,有很多病例与心源性胸痛相似,尤其是伴有心电图异常表现的患者,症状体征更易混淆,易导致误诊,通过分析消化源性胸痛自身的特异性表现,在没有胃镜检查的条件下,借助心电图、彩超、查体、问诊以及试探性用药等方法 ,可以高效率诊断消化源性胸痛。结论消化源性胸痛患者病因复杂,对于不具备钡餐造影、胃镜等专科检查项目的基层医院来说,在诊疗过程中可以通过分析患者就诊时的临床症状体征,借助彩超、心电图等辅助检查项目,利用全科诊疗的优势,更加及时有效的判断病情,确保患者在专科检查确诊前获得有效的治疗。

刘鹏[9](2019)在《急诊胸痛病因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急诊胸痛患者病因、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急诊医生迅速诊断胸痛病因及评估病情提供方向,提高诊断率。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以胸痛为首发症状的急诊患者,本研究属于回顾性研究方法,使用统一表格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既往病史,急诊就诊生命体征(体温、呼吸、心率、血压、氧饱和度)、心电图、肌钙蛋白等初步筛选检查,部分患者进一步完善胸部CT、心脏彩色B超、冠状动脉CT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必要时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电子纤维胃镜等检查。根据胸痛病因、性别、季节、年龄、急诊时间分别进行分组,比较各组患者在一般情况、胸痛性质及伴随症状方面的差异。结果:2018年1月-2018年12月急诊胸痛患者371人,其中259人诊断明确,病因涉及19多种疾病,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40%)是最常见原因。胸痛患者男性(73.7%)多于女性(26.3%);冬秋季节(61.4%)多于夏秋季节(38.6%);急诊胸痛患者多在8:00-17:00时间段(40.2%)就诊。胸痛患者心源性胸痛201人(56.6%),男性191人,女性68人,致命性胸痛209人(56.3%).心源性胸痛与非心源性胸痛一般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上无明显差异,既往有高血压与吸烟习惯的患者,心源性胸痛多见。致命性与非致命性胸痛一般情况对比,既往有糖尿病与吸烟习惯的患者,致命性胸痛多见,既往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非心源性胸痛多见。心源性与非心源性胸痛在季节、就诊时间上无明显差异,致命性胸痛与非致命性胸痛在季节、就诊时间上也无明显差异,心源性胸痛比非心源性胸痛更容易出现放射痛(p<0.05),致命性胸痛比非致命性胸痛更容易出现放射痛(p<0.05)。心源性胸痛与非心源性胸痛在体温、呼吸、血压、氧饱和度方面表现无明显差异,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心率低在心源性胸痛患者较多见(p<0.05)。致命性胸痛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较非致命性胸痛高,致命性胸痛中氧饱和度低于非致命性,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是最常见的急诊胸痛病因。胸痛患者多在男性及冬春季节多见,就诊时间段多在白天。与非心源性胸痛相比,高血压、吸烟与心源性胸痛有明显相关,可能为心源性胸痛危险因素。与非致命性胸痛相比,糖尿病、吸烟与致命性胸痛有明显相关,可能为致命性胸痛危险因素。肌钙蛋白明显升高,伴有放射痛时,多考虑急诊胸痛病因较危重,应予以高度警惕。急诊胸痛患者就诊时生命体征的变化,亦对病因的诊断有参考意义。

曾光豪,卢攀,金杰[10](2018)在《心源性与非心源性急性胸痛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比心源性与非心源性急性胸痛的临床特征,总结心源性与非心源性急性胸痛的临床鉴别诊断思路。方法:整理我院2015年4月—2017年12月期间就诊,诊断明确、资料符合要求的85例急性胸痛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急性胸痛病因、胸痛性质、伴随症状及临床预后,总结两种类型急性胸痛的特点和诊治。结果:心源性胸痛患者病因以急性冠脉综合征为主,占72.23%;非心源性胸痛患者病因以肺部疾病为主,占58.06%。心源性胸痛组年龄高于非心源性胸痛组,其高血压、糖尿病及吸烟患者占比亦高于后者;心源性胸痛组针刺样疼痛、压榨样疼痛、放射痛占比均高于非心源性胸痛组;心源性胸痛组伴随大汗症状患者占比高于非心源性胸痛组;心源性胸痛组死亡率(7.41%)高于非心源性胸痛组(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心源性急性胸痛患者年龄偏大且合并症较多,结合疼痛性质、伴随症状有助于急性胸痛类型的早期判断,应尽早识别高危胸痛患者,提高治疗有效性。

二、非心源性胸痛误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心源性胸痛误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联合检测D-D,NT-proBNP和TropⅠ在急性胸痛患者早期诊断中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各检测指标比较:
    2.2 各指标单独及联合应用检测阳性率:
3 讨论

(3)贾海忠教授诊治颈源性胸痛临床经验阐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颈源性胸痛的中医药治疗源流及进展
        1 概述
        1.1 病名溯源
        1.2 病因病机
        1.3 传统医学的治疗方法
    综述二 颈源性胸痛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颈椎的解剖结构
        1.1 颈椎的椎骨
        1.2 颈椎的关节
        1.3 颈部的韧带组成
        2 支配心脏与心脏的神经解剖结构
        2.1 心脏的运动神经
        2.2 心脏的感觉神经
        3 颈源性胸痛的发病机制
        3.1 脊神经根受压学说
        3.2 交感神经紊乱学说
        3.3 交感反射学说
        3.4 椎动脉-延髓-交感神经学说
        3.5 神经-免疫-内分泌学说
        4 临床表现
        5 诊断
        6 现代医学对颈源性胸痛的治疗
        6.1 药物治疗
        6.2 物理治疗
        6.3 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
        6.4 化学疗法
        6.5 小关节微创介入治疗
        6.6 手术治疗
        6.7 中西医结合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经验总结 贾海忠教授对于颈源性胸痛的诊治思路
    前言
    1 颈源性胸痛的诊断思路
        1.1 病因病机及发病机制
        1.2 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
        1.3 诊断标准
    2 “纬脉理论”的阐述
        2.1 “纬脉理论”的提出
        2.2 “纬脉”层次与成分特征
    3 颈源性胸痛的特色疗法详述
        3.1 遣方用药
        3.2 “纬脉理论”指导下的针灸选穴
        3.3 太极操
    4 病例分析及典型病案讨论
        4.1 研究对象
        4.2 病例分析
        4.3 典型病案讨论
    5 调护
    6 小结
    7 不足与展望
    8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急性胸痛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临床资料收集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病因分类
    2.2 不同分组间差异
        2.2.1 心源性胸痛和非心源性胸痛组间差异
        2.2.2 胸痛中心患者冠脉病变差异分析
3 讨论
    3.1 病因分析
    3.2 一般资料
    3.3 危险因素
    3.4 就诊时间及转运途径
    3.5 胸痛性质及伴随症状
    3.6 诊疗及转归
    3.7 问题与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贝培多酸在冠心病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肌钙蛋白T与N末端脑钠肽及D-二聚体对急性心肌梗死及早期胸痛患者的鉴别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及观察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心源性胸痛组与非心源性胸痛组的诊断结果
    2.2 胸痛组和对照组全血c Tn T、NT-pro BNP及D-D水平的比较
    2.3 心源性胸痛患者与非心源性胸痛患者的预后评估
3 讨论

(6)肌红蛋白和胱抑素C联合改良HEART评分法对急诊胸痛早期危险分层的临床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资料收集
    1.3 Mb、CysC水平检测
    1.4 改良HEART评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心源性胸痛与非心源性胸痛组基线及临床综合资料比较
    2.2 心源性胸痛与非心源性胸痛Mb、CysC、改良HEART评分、传统HEART评分比较
    2.3 影响心源性胸痛的因素分析
    2.4 Mb、CysC、改良HEART评分对心源性胸痛的诊断价值
3 讨论

(7)针刺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治疗胃食管反流性胸痛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胸痹病名研究综述
        1. 古代胸痹病位的历史沿革
        1.1 秦汉时期
        1.2 晋唐时期
        1.3 宋金元时期
        1.4 明清时期
        2. 现代胸痹的病名发展
        2.1 教材中胸痹病名的发展
        2.2 国家行业标准中胸痹病名的发展
        3.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胃食管反流性胸痛的现代研究进展
        1. 胃食管反流性胸痛的原因及部位
        1.1 胃食管反流性胸痛的原因
        1.2 胃食管反流性胸痛的部位及特点
        2. 胃食管反流性胸痛的误诊及原因
        3. 西医的治疗方法
        3.1 一般治疗
        3.2 药物治疗
        3.3 抗反流手术
        4. 中医的治疗方法
        4.1 中药治疗
        4.2 中西医结合治疗
        4.3 针药结合治疗
        5.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试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治疗方案
        1.8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
        1.9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RDQ量表各症状统计分析
        2.2 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伴随症状情况分析
        2.3 针刺组与西药组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督脉背段压痛阈值分析
        2.4 针刺组与西药组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胸痛症状特点问卷调查
    3. 小结
    4. 讨论
        4.1 运用通督降逆针刺法针刺督脉背段穴位及非穴位治疗胃食管反流性胸痛的疗效分析
        4.2 关于“胸痹”与胃食管反流性胸痛
        4.3 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误诊情况分析
        4.4 运用通督降逆针刺法针刺督脉背段穴位及非穴位治疗胃食管反流性胸痛优势
结语
    1. 结论
    2. 特色与创新
    3. 不足与展望
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知情同意书及问卷量表
    附录2: 胸痛症状调查问卷(本问卷涉及的时间点均为24小时制)
致谢

(8)消化源性胸痛患者的临床特征与鉴别诊断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收集
    1.2 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消化源性胸痛患者诊断结果
    2.2 消化源性胸痛患者临床特征
    2.3 消化源性胸痛患者辅助检查结果
    2.4 治疗
3 讨论

(9)急诊胸痛病因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入选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方法
    2.1 一般资料的收集
    2.2 危险因素的确定
    2.3 诊断
3 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四、非心源性胸痛误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HEART评分联合心肌梗死三项床旁检测在急诊胸痛诊断及预后预测中的价值[J]. 郑志远,张从艳,郑志霞. 中国医师杂志, 2021(10)
  • [2]联合检测D-D,NT-proBNP和TropⅠ在急性胸痛患者早期诊断中价值分析[J]. 黄小玲. 哈尔滨医药, 2021(04)
  • [3]贾海忠教授诊治颈源性胸痛临床经验阐述[D]. 张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急性胸痛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D]. 刘凤龙.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5]肌钙蛋白T与N末端脑钠肽及D-二聚体对急性心肌梗死及早期胸痛患者的鉴别诊断[J]. 佘吉佳,陆田田,伍昌林,李卓成,钟小媚. 中国当代医药, 2020(24)
  • [6]肌红蛋白和胱抑素C联合改良HEART评分法对急诊胸痛早期危险分层的临床价值分析[J]. 李庆,方凯,张成伟,龙琴,李翠翠. 临床急诊杂志, 2020(05)
  • [7]针刺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治疗胃食管反流性胸痛的效应研究[D]. 李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消化源性胸痛患者的临床特征与鉴别诊断价值分析[J]. 陈达. 继续医学教育, 2020(01)
  • [9]急诊胸痛病因及影响因素分析[D]. 刘鹏. 皖南医学院, 2019(12)
  • [10]心源性与非心源性急性胸痛的临床特征分析[J]. 曾光豪,卢攀,金杰. 现代仪器与医疗, 2018(06)

标签:;  ;  ;  ;  ;  

非心源性胸痛误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