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后的评价和统计处理

疾病预后的评价和统计处理

一、疾病预后的评价及统计学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程璐[1](2021)在《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胃肠是脓毒症患者在炎性打击下最先受累的脏器。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Septic 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SAGI)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现代医学通常使用胃动力药、微生物制剂等进行干预,效果欠佳。针灸疗法在调节胃肠功能方面疗效确切,但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增加毫针治疗,是否可以改善脓毒症患者的胃肠功能,进而改善脓毒症病情,尚不明确。目的通过系统评价分析针刺治疗SAGI的疗效和安全性,同时筛选常用穴位、常用结局指标等,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探索常规西医联合毫针治疗与单纯西医治疗,在改善胃肠功能、减轻脓毒症严重程度,降低炎症指标的水平等方面的作用。方法研究一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系统评价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以及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七大数据库,纳入常规西医联合针刺治疗SAGI的随机对照研究。数据提取后将各研究中出现的结局指标进行分类和频次统计,对频次≥3的结局指标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同时总结纳入研究的选穴特点和方案设计特点。研究二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开展探索性研究。招募66名SAGI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3名患者,并用信封进行分配隐藏。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在其基础上增加毫针治疗。观察受试者的肠鸣音分级、胃残余量、胃肠耐受评分、急性胃肠损伤(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AGI)分级,以及急慢性生理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chronic health status scoring system Ⅱ,APACHE Ⅱ)、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血液炎症指标等。1 治疗方案1.1对照组以2016年《国际脓毒症指南sepsis 3.0标准》以及2012年《欧洲危重病学会对胃肠功能损伤形成的共识》为原则,依据患者病情制定相应的控制感染、维持容量、胃肠减压等治疗方案。1.2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毫针治疗。主穴: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配穴:实证配曲池、虚证配气海;呕吐配内关,泄泻配阴陵泉。操作:中脘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天枢直刺,缓慢深针以针尖突破腹膜1-2mm为度,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直刺0.8-1.2寸,以上诸穴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30秒;气海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得气后,施捻转补法30秒;曲池直刺0.5-1寸,得气后,施捻转泻法30秒;内关直刺0.5-1寸,阴陵泉直刺0.8-1.2寸,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30秒。针刺操作后,留针20分钟。每日治疗1次,7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2观察指标及评价时点2.1主要疗效指标及评价时点肠鸣音分级、胃残余量、胃肠耐受评分、AGI分级。每日监测,并于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进行评价。2.2次要疗效指标及评价时点APACHE Ⅱ评分、SOFA 评分。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进行评价。2.3实验室指标(炎症指标)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白细胞(WBC)。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进行评价。结果研究一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系统评价1纳入文献情况共检索到随机对照研究文献243篇,最终纳入16篇,包括中文文献14篇,英文文献2篇。均为国内文献报道,样本量小且未经估算。纳入的辅助对照涉及有针刺、电针。2结果分析相较于常规西医治疗,增加针刺在减轻腹腔压力[MD=-0.86mmHg,95%CI(-1.22,-0.51)]、增加肠鸣音次数[MD=0.84 次,95%CI(0.47,1.20),P<0.00001]、提高综合疗效[RR=0.22,95%CI(0.15,0.28),P<0.00001]、降低 APACHE Ⅱ 评分[RR=-0.54,95%CI(-0.72,-0.36),P<0.00001]、降低 PCT 水平[MD=-0.82,95%CI(-1.49,-0.15)P=0.02]和 CRP水平[MD=-0.40,95%CI(-0.61,-0.19),P=0.0002]等方面具有优势。在缩短ICU住院时间、降低28天病死率方面疗效不显。选穴方案和设计特点:多选用足阳明胃经、任脉腧穴,主穴使用最多的是足三里(14/15),选穴原则多为近部选穴结合远部选穴(11/16)。疗程以5天(6/16)、7天(5/16)者居多。结局指标涉及37项,胃肠相关指标以腹腔压力(11/16)、肠鸣音(8/16)、胃肠功能障碍评分(5/16)、目标喂养时间(4/16)、胃残留量(3/16)、AGI分级(3/16)较多;脓毒症相关指标以APACHE Ⅱ评分(9/16)、ICU住院时间(5/16)、28天病死率(4/16)、SOFA评分(3/16)为多;炎症指标多选择CRP(7/16)、PCT(7/16)、WBC(3/16)。质量分析:疗效指标的证据等级较低,可能限制结论的准确性和外推性。研究二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本研究共纳入SAGI患者66人,治疗过程中对照组脱落2人,试验组脱落1人,最终纳入63人,其中对照组32人,试验组31人。1一般资料及基线情况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人口学资料以及既往病史、脓毒症严重程度等方面无差异,具有可比性。2疗效指标分析2.1主要疗效指标(1)肠鸣音分级组内比较,对照组的肠鸣音分级随时间进展无明显变化;试验组治疗第7天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试验组针刺后即刻的肠鸣音变化进行分析,第1天前后差异明显(P<0.05),第3天差异不明显,第7天差异显着(P<0.0001)。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的肠鸣音分级较对照组低(P<0.05)。(2)胃残余量(ml)组内比较,治疗第7天,对照组的胃残余量较治疗前增多(P=0.004<0.001);试验组的胃残余量随着时间进展呈减少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两组患者的胃残余量基线水平不齐,进行组间差值比较。结果提示,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的差值在两组之间存在差异,且试验组的差值较对照组小(P<0.05)。(3)胃肠耐受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随时间进展呈增高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治疗第7天与第3天对比,胃肠耐受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001)。(4)AGI分级组内比较,对照组在治疗第7天较治疗前加重(P<0.05);试验组治疗第7天较治疗前减轻(P<0.0001)。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的AGI分级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2次要疗效指标(1)APACHE Ⅱ 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随时间进展无明显变化;试验组在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治疗第7天和第3天相比均有所降低(P<0.05)。组间比较,两组的APACHE Ⅱ评分在各评价时点均无显着差异。(2)SOFA 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的SOFA评分随时间进展呈缓慢上升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治疗第7天和第3天相比均有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较对照组的SOFA评分低(P<0.05)。3实验室指标(炎症指标)PCT:组内比较,对照组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无差异,治疗第7天较第3天下降(P<0.05);试验组随时间进展PCT水平降低,各个时点间对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及第7天,试验组的PCT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CRP:组内比较,对照组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相比无差异;试验组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治疗第3天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7天,两组之间无差异。NE%:治疗前后的变化不明显。WBC:治疗前后的变化不明显。4安全性评价本研究实施过程中,试验组的1位受试者在留针期间出现腹胀,余受试者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文献研究:目前有关SAGI的临床研究仍较少,常规西医结合针刺治疗在增加肠鸣音、减轻腹内压等胃肠相关症状上较单纯西医治疗具有一定优势,但由于诊断及结局指标的不统一导致证据质量较差、结论的可信度降低;主穴的基础上加用配穴对提高治疗SAGI的效果值得深入探讨。2临床研究:对于SAGI患者,常规西医结合毫针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可显着改善胃肠相关症状,尤其在恢复肠鸣音、提高胃肠耐受性方面有一定优效性;胃肠功能的改善可能对减轻脓毒症炎性反应有一定作用。

胡洁蔓[2](2021)在《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其实证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随着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在结直肠外科广泛开展,患者住院时间显着缩短。直肠癌临时造口多为回肠造口,造口排泄物稀薄量大且腐蚀性强,造口护理难度大。如何让临时造口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造口护理技术成为当前临床造口护理工作的难点。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临时造口还纳后,大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肠功能障碍,降低其术后生活质量。目前,关于造口护理的实践和研究均集中在造口建立期,尚缺乏还纳后患者的护理方案。研究目的:描述并分析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在造口建立期和造口还纳期两个阶段的支持性护理需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支持性护理需求状况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系统检索、评价和汇总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造口建立期和还纳期护理循证证据;构建《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并验证其临床应用效果。研究方法:本研究以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为理论框架,按照患者需求、证据综合、证据传播、证据应用4个环节开展研究。1.患者需求:采用混合方法研究中的会聚平行混合方法对造口建立期和造口还纳期两个阶段临时造口患者进行需求分析。分别对造口建立期和造口还纳期两个阶段临时造口患者开展同期的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在定量研究部分,分别对长春市两所三甲医院行ERAS理念下直肠癌根治术和临时造口术的造口建立期患者,以及行造口还纳术的造口还纳期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简版癌症支持性护理需求调查问卷和结直肠癌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还纳期患者调查问卷还包括低位前切除综合征评分量表。在质性研究部分,采用最大差异抽样法选取造口建立期和还纳期两个阶段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根据事先设计的访谈提纲进行半结构化深入访谈。采用主题分析法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整合。2.证据综合:采用系统检索的方法对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文献进行检索筛选,对符合纳入排除条件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内容分析,提取和总结相关证据并对证据进行分级和推荐强度划分,最终形成最佳实践信息册或总结。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原始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总结归纳。3.证据传播:基于前期对造口建立期和还纳期两阶段患者需求分析的结果,以及关于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造口建立期护理循证证据的最佳实践信息册和还纳期护理相关文献系统评价结果,构建《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通过邀请临床一线护理专家开展专家会议法对该方案初稿进行修订形成终稿。4.证据应用:通过在吉林省两所三甲医院开展前瞻性同期类实验研究,一所医院采用上述护理方案,另一所采用ERAS理念下常规护理方案,并在患者造口术后1个月、3个月和9个月继续对患者进行持续随访评估以评价该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1.患者需求:造口建立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生活质量总分中位数为68,四分位间距为19.75,且都有着广泛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其中信息需求、支持需求和心理需求得分最高,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是57.95(47.73)、50.00(50.00)和47.50(40.00)。该阶段患者信息需求主要包括造口护理相关信息和癌症治疗相关信息,支持需求主要为获得医疗团队的支持。自卑、无力感、内疚和担忧是该阶段患者主要的心理问题。造口还纳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生活质量总分中位数为95,四分位间距为35,略好于造口建立期患者。信息需求和支持需求是该阶段患者得分最高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内容,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是72.73(36.36)和40.00(45.00)。该阶段患者信息需求主要包括管理症状的方法和疾病的预后相关信息,支持需求包括医疗团队的支持和同伴支持。2.证据综合阶段:通过对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和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指南和系统评价进行文献检索,最终分别纳入指南文献5篇和系统评价7篇,以及指南文献9篇和系统评价3篇。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证据汇总以及专家小组的论证,最终形成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和造口建立期护理最佳实践信息册。因缺乏造口还纳期护理指南,对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原始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并总结归纳出9个方面的系统评价结果。3.证据传播阶段: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经研究小组反复讨论,构建了《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包括护理原则、造口两阶段护理子方案以及并发症预防和护理子方案三个部分。通过专家论证法将该方案进行简化和修订,形成终稿,包括护理原则、造口建立期护理方案和造口还纳期护理方案三个部分,造口建立期护理方案和造口还纳期护理方案主要包括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和延续性护理三个方面。4.证据应用阶段:除社会家庭状况维度外,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分及其他维度得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除在性需求维度外,干预组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造口并发症发生率、造口还纳时间以及LARS的严重程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论:1.ERAS理念下造口建立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支持性护理需求程度较高,其中信息需求特别是造口护理和癌症治疗相关信息以及获得医疗团队的支持是该阶段患者最主要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内容。2.ERAS理念下造口还纳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支持性护理需求程度较高,其中信息需求特别是管理症状的方法和疾病的预后相关信息以及获得医疗团队和同伴的支持是该阶段患者最主要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内容。3.构建的《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应用于我国结直肠ERAS临床情境中具有一定有效性和可行性,值得推广并为临床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朱晓萍[3](2021)在《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基于行动地当前脑卒中患者健康管理问题日趋凸显,而医院-社区-家庭的连续性照护方案尚不完善的现状,运用行动研究方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计划、实施计划、方案评价等五个阶段,从多角度探索行动地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并在临床应用中不断修正和优化,探讨该模式实施后的效果,为规范脑卒中护理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框架,按照行动研究“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反思”的螺旋循环过程以两轮行动循环的方式,优化并修订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一阶段,诊断阶段:通过临床实践现状调查了解脑卒中患者疾病照护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了解患者及照顾者的疾病照护需求。第二阶段,计划阶段:研究者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研究、行动研究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三阶段,行动阶段:研究者选择脑卒中中心及神经内科实施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采用参与式观察法、焦点小组访谈方法收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意见和建议,结合研究者以及行动小组的反思、讨论共同对方案进行优化和修订;第四阶段,评价阶段: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11月~12月实施修订后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与2017年11月~12月未实施该个案管理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进行前后对比,通过对患者层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出院满意度等)、照顾者层面(照顾者照护能力评价指标、生活质量评价指标)、医护层面(医师、护士、社区护士满意度、对个案管理模式的认知与接受度)以及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层面(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相关数据的前后对比,采用描述性统计、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方法比较干预前后1、3、6个月数据的差异性,评价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对患者、照顾者、医护以及医疗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并为第二轮行动循环的开展提出建议和意见。第五阶段,反思阶段,回顾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研究,通过对行动小组成员、个案管理师及参与本阶段研究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访谈,从患者、家庭照顾者、医护实践者、护理专业及卫生资源利用层面反思行动研究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第二轮行动循环则根据第一轮行动循环的研究结果进行第二轮的计划、实施、评价和反思。【研究结果】1、第一轮行动研究结果:临床现状调研发现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存在较高照顾需求,包括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需求、连续性照护管理需求、社会支持需求;医院脑卒中患者连续性照护管理目前仅局限于院外随访阶段,阻滞因素多而复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脑卒中患者的连续性照护管理认知欠缺,医院社区的联动、引导是重要解决途径。文献回顾发现脑卒中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欠佳、早期康复训练缺乏规范性、家庭照护者照护压力较大、院外连续性照护存在脱节现象、以护理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等保障机制不健全、对个案管理模式中关键要素与环节质量把控有待提升;基于理论研究、文献研究以及行动小组头脑风暴,依据指导照护模式,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通过初步实施以及评价阶段不断优化方案,最终形成由专职个案管理师主导、兼职个案管理师辅助,包含医师、康复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药剂师等多重角色的学科协作团队,实施包括评估、监测、支持、提供教育、自我管理、沟通与协调的从入院到出院,再到社区、家庭等全程疾病照护管理流程。脑卒中个案管理实施后,在患者层面,显着改善患者疾病照护结局,患者的疾病康复指标,如血压、血脂、血糖控制等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等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照顾者层面,显着提高照顾者照顾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干预组照顾者照顾能力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远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亦优于对照组(p<0.01),同时其生活质量测评指标总体健康状况(GHQ-28)亦显着改善,干预组GHQ-28各维度以及总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除严重抑郁维度外亦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护层面,干预组医院医护对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及满意度皆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方面,干预组患者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2、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针对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反思之处,如患者渴望上门医疗服务、纸质版宣教材料略显不足、护士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及技能不足、护理人力资源的短缺以及社区参与管理不足等维度进行优化和整改,形成最终版的脑卒中个案管理模式,着重于卒中宣教材料《脑卒中防治ABC》制定、增加社区上门服务、增加Hcy疾病指标收集、护士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及人力资源激励政策等方面的修订。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与第一轮行动研究相比,社区参与力度提高,社区医生、护士对个案管理模式的满意度、认知程度及接受程度皆显着提升(p<0.05)。社区上门医疗服务给患者及照顾者带来便捷,使其从中体验到更多关怀和照顾,个案管理护士专科水平和社会认可度亦大幅提升。【研究结论】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及其照顾者对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连续性照护管理及社会支持等方面存在持续需求;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是以个案管理护士为主导的脑卒中多学科照护模式,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连续性的疾病照护和管理,使患者及其照顾者及时获取疾病诊疗及照护信息、有效促进患者各项功能的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疾病康复过程及结局,促进脑卒中患者的整体康复;在照顾者层面提高其照顾能力、改善其健康状况,亦起到积极作用;在医疗卫生系统层面可有效改善医患、护患关系、减轻医疗负担、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完善健康服务体系,优化卫生服务模式;在护理专业层面使护士深刻感受到自身责任感和价值感、促进其专业学习和提升,最终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拓展脑卒中护理服务范围,使连续性护理服务有效延伸,为脑卒中患者持续、动态的治疗、护理和康复提供可靠专业支持和照护,丰富临床护理实践范畴。

邢昊[4](2020)在《苯甲酰甘氨酸在原发性肝细胞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和目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第六大最常见的癌症,也是第三大癌症相关死亡病因。我国最新癌症数据表明,HC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分别排名第四和第三位,严重危害了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与其他类型癌症不同的是,HCC显示出强烈的血管侵袭倾向。肿瘤细胞侵入门静脉主干或其分支形成门静脉癌栓,是HCC进展的重要标志。肝切除术是HCC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最主要治疗手段,然而术后出现的肿瘤复发制约了手术的疗效,进一步提高肝切除手术疗效的关键有赖于HCC发生发展的机制探索。代谢物是在代谢过程中发生化学转化的小分子,能够直接反映机体细胞代谢的变化。利用代谢组学研究生物系统中所有的小分子代谢物,可以提供生命系统对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动态代谢反应的整体信息。本研究探索了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PLS-MS)技术的代谢组学检测平台在HCC中的应用,寻找并评估特征性代谢分子对HCC术后预后预测价值,进一步就HCC特征性代谢分子苯甲酰甘氨酸及其关键调控酶在HCC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第一部分利用代谢组学检测肝癌组织样本的代谢谱特征,对HCC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术后组织样本进行检测,分析发现苯甲酰甘氨酸这一特征性差异代谢物,并利用靶向代谢组学对苯甲酰甘氨酸在不同组织中的含量进行定量验证;研究第二部分评估苯甲酰甘氨酸在HCC术后预后判别上的价值,定量检测术后肝癌组织的苯甲酰甘氨酸含量,分析其含量水平与肿瘤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筛选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并分别构建总生存期和无复发生存期的列线图预测模型,以实现对HCC术后长期预后的个体化预测;研究第三部分进一步对苯甲酰甘氨酸在HCC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探索苯甲酰甘氨酸在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生物学功能影响,并利用公共数据库数据结合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对苯甲酰甘氨酸及其关键调控酶甘氨酸N乙酰转移酶在HCC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索,以期进一步揭示HCC发生发展的潜在机制,为寻找预后个体化评估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的第一部分利用UPLS-MS技术平台建立组织样本的代谢谱分析方法,收集50名HCC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手术切除组织样本,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对患者的肝癌组织、近端癌旁(距切缘<2cm)、远端癌旁(距切缘≥2cm)及门静脉癌栓组织进行测定。首先,建立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模型,计算模型的解释率和预测率,并通过内部验证的方法检验模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其次,根据代谢物筛选条件筛选出在四种组织之间表达差异显着的代谢物,将筛选所得差异代谢物的一级和二级质谱与公共代谢数据库中的谱图进行比对,从而鉴定出差异代谢物的种类。最后,运用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平台在四种组织中定量检测目标代谢物的含量,进一步确认筛选到的差异代谢物在HCC中的变化情况。研究的第二部分,首先结合前述苯甲酰甘氨酸靶向代谢组学检测方法,对426名接受了肝切除治疗的HCC患者术后样本进行检测,定量测定肝癌组织中的苯甲酰甘氨酸含量。利用X-tile软件探索苯甲酰甘氨酸用于预后判断的最佳界值,并分析苯甲酰甘氨酸含量的高低表达与患者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关系。按照完全随机原则将全部患者划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训练集数据用于模型变量筛选和模型构建,在验证集中验证模型的预测能力。采用Cox回归分析探索影响HCC患者术后总生存期(OS)和无复发生存期(RFS)的危险因素,将患者组织样本中的苯甲酰甘氨酸含量作为变量纳入至筛选过程中,分别构建预测OS和RFS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利用一致性指数及校准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采用决策曲线分析评估模型的临床获益。最后根据列线图预测值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并比较分组后患者的预后差异。研究的第三部分,首先利用靶向代谢组学检测苯甲酰甘氨酸在肝癌细胞系和正常肝细胞系中的表达量,并探索苯甲酰甘氨酸对肝癌细胞生物学表型的影响。在公共数据库以及代谢通路数据库进行检索分析,寻找调控苯甲酰甘氨酸的关键酶。通过TCGA公共数据库探索调控苯甲酰甘氨酸关键酶甘氨酸N乙酰转移酶(Glycine Nacyltransferase,GLYAT)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肿瘤特征、患者预后的关系。进一步探索GLYAT在肝癌细胞系中的功能,利用慢病毒载体构建并筛选GLYAT过表达和敲减细胞系,采用分子功能学实验方法探索GLYAT对肝癌细胞生物学表型的影响以及下游信号通路的调控。在明确作用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在体动物模型验证GLYAT对肝癌发生发展的作用。研究结果研究第一部分对50例HCC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四种术后组织样本进行非靶向代谢谱测定。建立OPLS-DA模型后,模型解释率R2Y和预测率Q2分别达到0.726和0.708,内部验证显示模型拟合程度好,表明该模型稳定、有效。通过与公共数据库的代谢谱数据相比对,最终共鉴定出17种在肝癌组织、近端癌旁组织、远端癌旁组织及癌栓组织中表达差异显着的代谢物,分属于氨基酸类、嘌呤类、有机酸类、胆汁酸类、弱酸类、酮类、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类。代谢通路分析显示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于以下通路: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牛磺酸及亚牛磺酸代谢,嘌呤代谢和苯丙氨酸代谢。本研究进一步将每种差异代谢物在不同组别中的相对含量进行对比后发现,苯甲酰甘氨酸在远端癌旁、近端癌旁、肝癌组织及癌栓组织中的含量逐渐降低。运用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平台定量检测苯甲酰甘氨酸的在远端癌旁组织、近端癌旁组织、肝癌组织及癌栓组织中的含量差异,结果显示苯甲酰甘氨酸含量趋势与前述一致。因此,利用非靶向和靶向代谢组学筛选得到苯甲酰甘氨酸,其是HCC合并门静脉癌栓术后组织中的特征性差异代谢物。第二部分研究共纳入了426名接受肝切除术治疗的HCC患者,采用靶向代谢组学定量检测切除术后肝癌组织中的苯甲酰甘氨酸含量,利用X-tile软件确定了区分苯甲酰甘氨酸高、低表达的最佳界值为0.215 ng/m L。按照完全随机分组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训练集(N=286)和验证集(N=140),在训练集中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研究训练集中影响HCC患者手术后OS的因素,结果显示苯甲酰甘氨酸低表达是影响HCC患者术后OS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他因素还包括术前高AFP水平、最大肿瘤直径、多发肿瘤、大血管侵犯、术中输血;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苯甲酰甘氨酸低表达是影响HCC术后RFS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他因素还包括Child-Pugh评分、最大肿瘤直径、肿瘤数目、大血管侵犯、切缘≤1公分。将以上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得到的OS和RFS相关危险因素作为预测变量纳入列线图预测模型,从而实现对1、3、5年OS和RFS生存概率的预测。OS列线图预测模型的C-index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分别是0.763和0.795,RFS列线图预测模型的C-index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分别是0.750和0.765。利用校准曲线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分别评价OS和RFS列线图预测模型一致性,结果显示预测结果和实际结果贴合良好,表明预测模型的一致性理想。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OS和RFS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优于BCLC分期和TNM分期的临床获益。第三部分研究首先利用靶向代谢组学检测肝癌细胞系中的苯甲酰甘氨酸含量,结果显示其在肝癌细胞系的表达量低于正常肝细胞系,苯甲酰甘氨酸直接处理肝癌细胞可以抑制其增殖和侵袭迁移能力。通过检索代谢网络数据库和KEGG数据库,显示苯甲酰甘氨酸属于苯丙氨酸代谢通路中的终末产物,其代谢途径单一,由关键酶GLYAT直接调控,苯甲酰甘氨酸水平与GLYAT密切相关。干扰GLYAT后苯甲酰甘氨酸的含量亦降低。基于以上结果,我们推测GLYAT在HCC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TCGA公共数据库探索GLYAT在肝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肝癌组织中的GLYAT表达量显着低于正常肝组织(P<0.05)。收集67例HCC患者的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同时收集其中11例HCC合并门静脉侵犯患者的门静脉癌栓组织,进一步在肝细胞癌临床样本中验证GLYAT表达情况。结果表明GLYAT在癌旁组织、肝癌组织和门静脉癌栓组织中表达量逐渐降低,相关性分析显示GLYAT表达与微卫星灶和微血管侵犯的发生相关,表达量越低提示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GLYAT低表达是总体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在肝癌细胞系中进行GLYAT表达量的检测,与正常肝细胞相比,肝癌细胞系中的GLYAT表达量降低。过表达GLYAT能够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侵袭能力,而敲减GLYAT则增加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侵袭能力。体内研究亦证实GLYAT表达水平降低可以促进Huh7细胞的皮下成瘤能力,过表达GLYAT后则抑制皮下成瘤能力。进一步检测EMT相关蛋白,结果显示过表达GLYAT使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表达降低,而E-cadherin的表达上升。在GLYAT敲减组中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升高,而E-cadherin的表达则降低。机制研究部分检测了过表达和敲减GLYAT后多种经典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显示,过表达GLYAT下调了PI3K、Akt和m TOR的磷酸化水平,进而抑制PI3K/Akt/m TOR信号通路的活化,而GLYAT的表达下调则激活PI3K/Akt/m TOR通路。加入m TOR激酶抑制剂PP242处理之后则可以逆转GLYAT敲减后肝细胞癌的恶性表型,抑制GLYAT表达下调引起的细胞侵袭和迁移。以上结果提示GLYAT的表达下调通过激活PI3K/Akt/m TOR信号通路,从而促进肝癌细胞中的EMT过程,进而促进肝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本部分研究证实GLYAT可能是一种有效的HCC预后生物标志物和调控HCC进展的关键靶点。研究结论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UPLS-MS技术检测平台,建立了稳定的HCC患者术后组织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分析方法,鉴定出HCC组织样本中特征性差异代谢分子。运用靶向代谢组学定量检测分析苯甲酰甘氨酸在远端癌旁、近端癌旁、肝癌组织及癌栓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苯甲酰甘氨酸含量在上述组织中逐渐降低。第二部分研究基于第一部分所建立的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对426名接受肝切除术患者的组织样本进行苯甲酰甘氨酸定量检测,并确定了苯甲酰甘氨酸用于预后判断的最佳分界值。利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了苯甲酰甘氨酸含量是总生存期和无复发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通过构建整合代谢物苯甲酰甘氨酸含量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HCC术后预后实现精准地个体化预测。本研究第三部分对苯甲酰甘氨酸及其关键调控酶GLYAT在HCC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应用分子生物学研究策略探索了GLYAT在HCC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HCC发展中的分子机制,并进一步分析相关信号通路分子变化情况。临床组织样本分析证实GLYAT是一个潜在的HCC预后标志物,GLYAT能够显着抑制HCC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GLYAT的表达下调通过激活PI3K/Akt/m TOR信号通路,促进HCC中的EMT过程,提高了肝癌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因此,HCC特征性代谢分子苯甲酰甘氨酸及其关键调控酶可能具有作为HCC进展生物标志物的潜力,并且可能是未来治疗干预的新途径。

尹霄朦[5](2020)在《晚期癌症患者预后和治疗认知的问卷修订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翻译修订预后和治疗认知问卷(Prognosis and Treatment Perception Questionnaire,PTPQ),并对其进行信效度检验。2.探究晚期癌症患者的预后和治疗认知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为后期的临床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PTPQ的形成及信效度检验:采用Brislin模型对英文版PTPQ进行翻译、回译、文化调适及修订,最终形成中文版PTPQ;将中文版PTPQ应用于198名晚期癌症患者,采用条目同质性检验和条目鉴别度检验对问卷进行项目分析;通过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评价问卷的效度;通过计算问卷的内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α系数)和Guttman折半信度来评价问卷的信度。2.晚期癌症患者预后和治疗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PTPQ、简易疾病感知问卷(BIPQ)、中文版Herth希望量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便利抽取青岛市两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共5个院区的287名晚期癌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卡方检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结果1.中文版PTPQ的形成及信效度检验中文版PTPQ包括两个分问卷,共17个条目,其中分问卷一包括5个条目,为单选形式,分问卷二包括12个条目,采用11级语义差异形式评分(0~10)。项目分析显示:分问卷二中各条目与问卷总分间的相关系数为0.419~0.745,均>0.4;高分组与低分组在各条目的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效度分析显示:中文版PTPQ各条目的内容效度指数(I-CVI)为0.80~1.00,问卷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S-CVI)为0.91。分问卷二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出4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2.513%;信度分析显示:总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45,分问卷一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04;分问卷二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71,提取的4个因子Cronbach’sα系数为0.688~0.956;总问卷Guttman折半信度系数为0.867。2.晚期癌症患者预后和治疗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1)晚期癌症患者治疗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61.0%的晚期癌症患者对其治疗结局持过于理想和乐观的态度,仍对治愈癌症抱有较高期待,治疗认知不准确;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婚姻状况、有无接受过放化疗、距离初次诊断时间、疾病感知及希望水平是晚期癌症患者治疗认知的影响因素。其中无配偶(OR=10.240,95%CI=1.155~90.755)、接受过放化疗(OR=6.004,95%CI=3.115~11.570)、距离初次诊断时间≤1年(OR=3.583,95%CI=1.983~6.475)、高希望水平(OR=1.095,95%CI=1.019~1.177)为晚期癌症患者报告不准确治疗认知的危险因素。疾病感知威胁大(OR=0.941,95%CI=0.905~0.979)是晚期癌症患者报告不准确治疗认知的保护因素。(2)晚期癌症患者的预后认知(预后信息关注程度)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晚期癌症患者的预后认知(预后信息关注程度)得分为(88.00±14.05)分,其中关于临终关怀讨论的条目得分最低,为(4.91±2.58)分;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疾病感知、焦虑、抑郁、希望水平为晚期癌症患者预后认知(预后信息关注程度)的影响因素,共解释变异的75.1%。结论1.中文版PTPQ具有较好的信效度,符合测量学要求,适用于我国晚期癌症患者预后和治疗认知的评估,我国医护人员可用其评估晚期癌症患者的预后和治疗认知水平。2.晚期癌症患者的预后和治疗认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且具有个体差异性,提示临床医护人员应重视晚期癌症患者的预后和治疗认知水平,并且要根据患者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来提高患者的预后和治疗认知水平,以促进其临终决策。

廖媛[6](2020)在《身心干预疗法改善冠心病预后的系统评价及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现有科学研究成果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分析前人研究方案,进一步指导设计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设计,身心干预六字诀联合常规治疗组(干预组)与常规治疗组(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探讨身心干预六字诀对稳定性冠心病预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部分:检索建库以来至2019年8月20日之前发表于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AMED、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期刊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的文献进行系统综述与荟萃分析,主要研究内容为身心干预对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的影响。2.临床研究部分:将纳入试验的48名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通过计算机产生随机数随机分配为干预组(六字诀联合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常规治疗组)两组,每组24人,采用不透光的密闭信封发放随机号,干预组采用国家体育总局编排的标准版六字诀联合常规治疗进行干预,每次30min,每周三次,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干预期为8周。主要结局指标为6分钟步行试验(6-MWT),次要结局指标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焦虑自评量表(SAS)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成果:1.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结果:该研究分析共纳入17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纳入18-89岁病人1550例。综合结果表明,身心干预康复疗法和对照组相比可以改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西雅图心绞痛量表患者躯体活动度(MD=5.52,95%CI[5.23,10.33],P<0.0001)、病情稳定程度(MD1.45,95%CI[8.28,14.63],P<0.00001)、心绞痛发作频率(MD=8.29,95%CI[7.18,9.40],P<0.00001)、患者满意程度(MD=2.69,95%CI[0.21,5.17],P=0.03)、疾病认识程度(MD=8.85,95%CI[6.86,10.83],P<0.00001);减缓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焦虑情绪(MD=-4.71,95%CI[-5.63,-3.79],P<0.00001)及抑郁情绪(MD=-5.14,95%CI[-7.86,-2.41],P=0.0002);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MD=2.83,95%CI[0.72,9.58],P=0.03);但在提升6分钟步行距离方面作用相比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MD=1.63,95%CI[-22.37,25.62],P=0.89)。4篇文献提及了不良事件,且报告均未出现不良事件的发生。纳入分析的17篇文献中,仅1篇文献被评为高质量研究,临床试验质量及流程的规范性有待提高。2.临床研究结果:本研究纳入广东省东莞市东华医院心血管科诊断为稳定性冠心病患者48例,最终完成试验48例,试验过程中无剔除、脱落病例,其中干预组24例,对照组24例。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病史等基线情况均衡,且具有可比性。2.1主要结局指标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受试者步行距离基线均衡可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8周后,干预组患者步行距离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次要结局指标(1)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提示:干预前后,两组受试者的射血分数与焦虑程度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2)焦虑自评量表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受试者焦虑程度基线均衡可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8周后,干预组患者焦虑程度低于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在参与康复治疗期间,均无不良事件的发生,表明身心干预六字诀及常规康复治疗在改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预后中运用安全性良好。结论:1.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结论:身心干预有助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并且该干预方式对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是安全的。由于纳入研究的临床试验总体质量不高且异质性较大,有待开展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探究身心干预在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预后中的作用。2.临床研究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六字诀康复训练可以有效提高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运动耐力,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改善患者疾病的预后,且安全性良好,但在改善心脏射血分数方面作用不显着。

杨枢苗[7](2020)在《101例ANCA相关性血管炎肾损害患者回顾性临床和病理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AASVKI临床资料、病理特征以及预后影响因素,为疾病综合治疗提供临床依据以病延缓疾病进展。方法:收集近4年(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来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总院和分院)肾内科住院的全部病例,通过查阅本院电子病历系统,筛选确诊为AASVKI并符合研究纳入条件的患者101例,其中完成肾活检63例。对101例患者起病时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预后资料和63例肾活检患者的病理资料进行收集统计。将101例患者分为pANCA阳性和c ANCA阳性两组,对两组间的首发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和预后进行比较分析。在63例完成肾活检患者的病理资料中,根据肾小球病理特征分为三个亚组,分别为非新月体型肾炎组、新月体型肾炎组和硬化型肾炎组,对各组间一般情况、实验室指标及预后进行比较分析。为探究早期联合HD对疾病的影响,根据诱导期是否联合HD治疗分为两组,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1.筛选出基线Scr在400600μmol/L之间的患者,对两组间治疗后Scr和患者死亡率进行比较分析;2.分别对pANCA阳性和c ANCA阳性两组间治疗后Scr改善值进行比较;3.对两组间疾病相关并发症、死亡原因和反复入院率进行比较分析;4.诱导期联合HD的患者根据是否发生HD依赖分为两组,对两组间观察指标进行比较分析,行回归分析验证预后影响因素。结果:101例患者中65例血清pANCA阳性,36例c ANCA阳性,两组间比较,临床表现及各自发病率差异:与pANCA阳性组比较,c ANCA阳性组眼受累的发生率高(P=0.039),皮肤黏膜破坏发生率高(P=0.045),不典型症状起病发生率低(P=0.029),肉眼血尿发生率低(P=0.003);实验室指标差异:c ANCA阳性组基线Scr高(P<0.001),起病时Hb低(P<0.001),24h尿蛋白定量高(P=0.045);治疗反应性和预后差异:c ANCA阳性组治疗3月和1年末Scr仍高(P<0.001),Hb仍低(P<0.001),HD依赖发生率高(P=0.016)。病理分型不同的三组间比较,实验室指标差异:与非新月体型组比较,新月体型组基线Scr高(P<0.001),基线eGFR低(P=0.003),起病时ESR快(P=0.017),血清白蛋白水平低(P=0.045),尿红细胞计数高(P=0.010),与硬化型组比较,新月体型组起病时ESR快(P=0.031),尿红细胞计数高(P=0.029);治疗反应性和预后差异:与非新月体型组比较,新月体型组治疗1年末Scr高(P=0.039),HD依赖发生率高(P=0.042),1年内患者死亡率高(P=0.005),与硬化型组比较,新月体型组治疗3月末Hb高(P=0.007),治疗1年末Scr低(P=0.047)、Hb高(P=0.001),HD依赖发生率低(P=0.038)。诱导期联合HD对疾病影响:治疗反应性和预后的差异:对于基线Scr在400600μmol/L之间的患者,与未联合HD组比较,联合HD组治疗3月末Scr更低(P=0.016),3个月内患者死亡率低(P=0.001),对于pANCA阳性患者,与未联合HD组比较,联合HD组治疗1年末Scr改善明显(P<0.001);并发症、死亡原因和反复住院率差异:与未联合HD组比较,联合HD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低(P<0.001),重症感染(P=0.001)及心力衰竭(P=0.034)致死率低,1年内反复住院率高(P=0.042)。HD依赖影响因素分析:101例患者中69例诱导期应用HD,积极治疗后共49例发生HD依赖,20例脱离HD,与非HD依赖组比较,HD依赖组基线Scr高(P=0.044),起病时Hb低(P=0.018),补体C3水平低(P=0.03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ANCA类型(P=0.025),基线Scr(P<0.001)、e GFR(P<0.001),起病时Hb(P<0.001)、ESR(P=0.019)、补体C3水平(P=0.028),新月体型肾炎(P=0.049)与AASVKI患者发生HD依赖有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清ANCA类型和基线e GFR与HD依赖发生独立相关。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AASVKI患者中以pANCA阳性为主,pANCA阳性与c ANCA阳性患者差异显着,与pANCA阳性患者相比,c ANCA阳性患者基线肾功能差,预后不佳。不同病理类型亦存在差异,与非新月体型患者比较,新月体型患者基线肾功能差,HD依赖发生率高,治疗1年末Scr和1年内患者死亡率高;与硬化型患者比较,新月体型患者治疗后Scr低、Hb水平高、HD依赖发生率低;基线Scr在400600μmol/L之间的患者,诱导期联合HD可迅速改善患者肾功能并降低3个月内患者死亡率,从而降低总体死亡率;早期联合HD可以显着改善pANCA阳性患者治疗1年末肾功能;早期联合HD可以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减少重症感染和心力衰竭的致死风险,增加1年内反复住院率;血清ANCA类型、基线e GFR是AASVKI患者HD依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唐云云[8](2020)在《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疾病感知及行为问卷编制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编制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疾病感知及行为问卷,检测问卷信效度水平;2.了解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疾病感知及行为水平现况与影响因素,为临床医务人员制定健康管理措施提供参考,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方法:1.问卷编制:采用文献回顾法以及专家访谈法初步形成问卷条目池;经过三轮德尔菲(Delphi)专家咨询及小范围测试后形成调查问卷预试版;选取符合纳排标准的170名患者进行预调查,对收集的数据进行项目分析及信效度检验,形成正式问卷。2.现状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法,使用正式问卷对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65名患者进行现状调查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所有检验均取双侧检验,a=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肯德尔协调系数值及显着性检验分析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临界比值,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结构效度检验采用因素分析法,信度检验采用可靠性分析。影响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1.问卷编制:初步编制问卷包括3个维度41个条目;经过三轮专家咨询和小范围测试后,形成预调查版问卷,包含3个维度30个条目;项目分析及信效度检验后最终形成正式问卷包含3个维度25个条目,其中疾病认知维度、疾病态度维度、疾病行为维度分别为8、5、12个条目。在三轮专家咨询中,第1轮问卷回收率80%,第2轮和第3轮问卷回收率均为100%,提出建议的专家比率分别为100%、50%和12.5%;三轮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87;三轮专家函询的总体Kendall协调系数(W)分别为0.208、0.224和0.405,P值均<0.05,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和集中程度较高。2.问卷的信效度检验:(1)信度检验:问卷总体Cronbach’sα系数0.87,折半信度系数0.94;各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79、0.78、0.82,折半信度系数分别为0.88、0.74、0.86;问卷整体重测信度0.84,各维度重测信度:0.72,0.73,0.79。本研究编制的问卷具有较好信度。(2)效度检验:问卷各条目内容效度(I-CVI)指数波动在0.88-1.00;内容效度(S-CVI)指数为0.90;问卷KMO值为0.822,Bartlett球形检验卡方值(X2)为1779.544,自由度(df)为300,P<0.05。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可累积解释方差贡献率为52.256%,各条目因子负荷值>0.4;本研究编制的问卷与疾病感知问卷简化版(BIPQ)的相关系数为0.726(P<0.05),呈正相关。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3.现状调查:(1)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疾病感知及行为总分为(90.52±8.16)分,合格率98.1%,良好率17.4%;疾病认知平均得分为(30.62±3.76)分,合格率97.7%,良好率37.7%;疾病态度平均得分为(15.79±2.77)分,合格率61.1%,良好率12.5%;疾病行为平均得分为(44.12±4.44)分,合格率96.9%,良好率18.9%。(2)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疾病认知与疾病态度、疾病态度与疾病行为、疾病认知与疾病行为的相关性得分分别为:0.382、0.373、0.432,P<0.05,均呈正相关。(3)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疾病感知及行为总体水平的影响因素有性别、居住情况、文化程度、职业、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家族史、行PCI次数以及PCI术后时间;疾病认知维度的影响因素有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基础疾病史、行PCI次数、PCI术后时间;疾病态度维度的影响因素有居住情况、家族史、行PCI次数;疾病行为维度的影响因素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行PCI次数、PCI术后时间。(4)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研究结果:按各影响因素的大小排序,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疾病感知及行为总体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行PCI次数、性别、PCI术后时间、文化程度、居住情况、月收入、家族史,其中行PCI的次数对患者的疾病感知及行为总体水平的影响最大。结论:1.本研究编制的冠心病PCI后患者疾病感知及行为问卷,严格遵循问卷编制原则,问卷各条目设置合理,具有较好的信效度。2.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疾病感知及行为总体水平一般,其中行PCI次数、性别、PCI术后时间、文化程度、居住情况、月收入、家族史是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疾病感知及行为总体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

褚嫒嫒[9](2020)在《超声心动图新技术结合血浆cfDNA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房室重构及预后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超声心动图新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房室重构及预后的临床研究一、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左房、左室应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重构和预后的预测价值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2D-STI)评价的左房峰值纵向应变(PALS)和左室整体纵向应变(LVGLS)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并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后左室重构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99例首发确诊为STEMI并成功实施PCI术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于PCI术后24小时内完成常规和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检查。在6个月和18个月的随访期内,根据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室重构发生与否,分为左室重构组(LV remodeling,LVR)和非左室重构组(non-LV remodeling,Non-LVR);根据不良事件发生与否,分为主要不良事件发生(Event)组和无主要不良事件发生(Event-free)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ALS和LVGLS对AMI后左室重构的预测价值;采用Cox模型分析PALS和LVGLS对AMI后主要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PALS、LVGLS及PALS联合LVGLS参数对AMI后左室重构及主要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判断各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糖尿病、LVGLS和PALS均与左室重构独立相关(均P<0.05)。LVGLS和PALS预测左室重构的最佳界值分别为-11.3%(AUC:0.86,敏感性:71.4%,特异度:84.0%)和28.9%(AUC:0.89,敏感性:72.7%,特异度:87.8%)。PALS联合LVGLS预测左室重构的曲线下面积虽有所增加(AUC从0.89增加到0.91,P=0.24),但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Cox模型分析表明糖尿病、LVGLS和PALS均与主要不良事件独立相关(均P<0.05)。LVGLS和PALS预测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的最佳界值分别为-12.3%(AUC:0.86,敏感性:95.7%,特异度:67.0%)和23.8%(AUC:0.83,敏感性:88.1%,特异度:65.2%)。PALS联合LVGLS预测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的曲线下面积并无增加,甚至略低于单参数LVGLS的曲线下面积(AUC从0.86下降到0.83,P=0.69),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基于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的左房PALS和LVGLS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患者左室重构和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均具有独立的预测价值。然而,联合使用左房PALS和LVGLS指标预测预后的能力可能并不优于单一指标。因此,在对AMI患者的超声评价中关注左房PALS或LVGLS即可对其进行快速、有效的危险程度分层,有助于临床优化诊疗策略、改善患者预后。二、实时三维超声联合斑点追踪技术预测介入治疗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右室功能改善及中远期预后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RT-3DE)和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2D-STI)评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NFMI)患者的右室收缩功能住院期间恢复状况,并探讨右室功能预测INFMI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共纳入87例首发确诊为INFMI并实施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分别于入院后24h内(TTE1)以及出院时(TTE2)(PCI术后4.5±2.1天)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采用RT-3DE和2D-STI测定右室功能。出院后随访平均13±2.3个月,根据心肌梗死后是否发生主要不良临床事件(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再梗死或心力衰竭),将患者分为发生事件组(Event组)和未发生事件组(Event-free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入院24h内及出院时各组间应变及RT-3DE参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右室功能对INFMI后发生主要不良临床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入院时相比(TTE1),出院时(TTE2)INFMI患者三尖瓣环侧壁收缩期运动速度峰值(S’)、TAPSE、右心室整体纵向应变(RVGLS)和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FW-BAS)、中间段(FW-MID)及间隔基底段(SEP-BAS)应变均升高(均P<0.05),且右心室整体射血分数(EF-global)、流入道EF(EF-inflow)及体部EF(EF-body)均升高(均P<0.05),而右心室流入道舒张末容积(EDV-inflow)及体部EDV(EDV-body)均减小(均P<0.05)。Event组年龄、Killip分级≥2、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NT-pro BNP、EDV-inflow(TTE2)及EDV-body(TTE2)均高于Event-free组(均P<0.05),而S’(TTE2)、RVGLS(TTE1和TTE2)、FM-MID(TTE2)、EF-inflow(TTE2)及EF-body(TTE2)均低于Event-free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RVGLS(TTE2)、EF-inflow(TTE2)及EF-body(TTE2)均是预测INFMI后发生主要临床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表明最佳界值分别为-13.5%[曲线下面积(AUC):0.833,灵敏度:83%,特异度:69%]、51.5%(AUC:0.728,灵敏度:59%,特异度:83%)及43.5%(AUC:0.811,灵敏度:59%,特异度:92%)。结论:急性INFMI患者在出院时右心室心肌机械性能及收缩功能已有明显恢复,表明受到缺血性损害的右心室收缩功能具有一定的可逆性,且恢复较快。出院时超声心动图的部分参数RVGLS(TTE2)、EF-inflow(TTE2)及EF-body(TTE2)是预测INFMI后主要临床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因此,本研究强调了对心肌梗死后患者进行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必要性,对持续性右心室功能障碍者进行更密切的随访可能是有用的,RVGLS-TTE2可能更有利于识别INFMI后发生不良预后的高危患者。三、实时三维超声和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右心房容积及功能的变化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RT-3DE)和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2D-STI)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NFMI)伴或不伴有右室心肌梗死(RVMI)患者的右心房各时相容积及功能进行定量评估。方法:本研究共纳入86例首发确诊为INFMI并实施了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患者,并根据是否伴有RVMI分为单纯INFMI组(55例)和INMFI+RVMI组(31例)。另选取30例与急性心肌梗死组年龄及性别相匹配且冠脉造影结果阴性者为对照组。应用RT-3DE测量右心房各时相容积,得出右心房最大容积(RAVmax)、右心房最小容积(RAVmin)及右心房收缩前容积(RAVpre);应用STI技术评价右心房应变,得出舒张期正向应变(LSpos)、心房主动收缩期负向应变(LSneg)及两者绝对值之和(LStot);并研究三尖瓣环位移(TAPSE)、E/e’、RVGLS与右心房容积及应变参数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受试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RT-3DE及STI参数预测急性INFMI合并RVMI的最佳诊断界值。结果:与对照组及INFMI组比较,INFMI+RVMI组右心房最大容积指数(RAVmax I)、右心房最小容积指数(RAVmin I)、右心房收缩前容积指数(RAVpre I)、总排空容积指数(TSVI)及主动排空容积指数(ASVI)均明显增大(均P<0.05),而右心房被动排空分数(PEF)、LStot及LSpos显着减低(均P<0.05)。LStot、LSpos与TAPSE、RVGLS呈明显正相关(r=0.352,r=0.551;r=0.312,r=0.5537;均P<0.001),而与E/e’呈明显负相关(r=-0.490,r=-0.590;均P<0.001);RAVmax I、RAVmin I、RAVpre I与TAPSE、RVGLS呈明显负相关(r=-0.336,r=-0.629;r=-0.346,r=-0.588;r=-0.383,r=-0.601;均P<0.001),而与E/e’呈明显正相关(r=0.526,r=0.456,r=0.502;均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表明,RAVmax I诊断急性INFMI伴RVMI曲线下面积最大,以27.5 ml/m2为界断值,其灵敏度为74%、特异度为80%。结论:应用RT-3DE和STI技术可以早期发现急性INFMI伴RVMI患者右心房各时相容积均增大及心肌受损情况;RAVmax I可作为判断INFMI是否合并RVMI的终点替代指标,为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第二部分:血浆游离DNA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改善及生存结局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时可导致细胞坏死、损伤,并将细胞核内容物释放到血液循环中。血浆游离细胞DNA(cf DNA)含量可以用来衡量细胞受损程度,本研究旨在探讨cf DNA对AMI患者生存结局及心功能改善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50例首发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并实施了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患者。另选取50例与急性心肌梗死组年龄及性别相匹配且冠脉造影结果阴性者为对照组。收集所有入选者连续7天的静脉血,用直接荧光定量法检测血浆cf DNA含量并进行连续监测,以确定AMI患者的实时状态。计算cf DNA的变化率,即第1天至第7天cf DNA最大含量与基线值的比值。随访90天,根据生存状态分为存活组和非存活组;根据是否△LVEF≥5%分为改善组和非改善组,同时对相关两组人群的cf DNA含量、变异系数CV及变化率进行比较。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确定cf DNA预测生存结局及心功能改善的能力。结果:AMI患者cf DNA的平均浓度是健康对照组的5.93倍,其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AMI组及健康对照组的cf DNA变异趋势明显不同。与非存活组相比,存活组cf DNA变化率及CV明显升高(均P<0.05)。与非改善组相比,改善组cf DNA变化率及CV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表明,cf DNA变化率预测AMI后患者的生存状态及心功能改善曲线下面积最大,最佳界值分别为2.5(灵敏度为81.5%、特异度为74.0%)、2.65(敏感性为50.0%,特异性为100%)。结论:血浆cf DNA含量与AMI之间存在临床相关性,在发病早期动态监测cf DNA可以作为判断AMI患者早期预后的指标之一,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江杰[10](2020)在《CT检查联合SMRP检测诊断早期大鼠恶性胸膜间皮瘤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分析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MPM)CT平扫及增强表现,探讨CT检查对不同分期MPM的诊断价值。2.定量检测恶性胸膜间皮瘤大鼠的血清可溶性间皮素相关蛋白(soluble mesothelin-relatedpeptides,SMRP)表达,分析不同分期、不同病理分型、不同分化程度MPM的SMRP表达差异。3.探讨联合CT检查与血清SMRP定量检测提高诊断早期MPM的价值,为临床筛查具有石棉暴露史的高危人群、早期诊断MPM提供实验依据及理论基础。[方法]1.大鼠恶性胸膜间皮瘤模型建立:实验用SD大鼠120只,雌雄各半,体重100-120g,分为三组,实验组100只:采用右侧非暴露式(闭式)胸膜腔染尘法注射云南大姚产青石棉纤维混悬液,每月1次,1次20mg/ml,连续2月,共注射40mg;阴性对照组10只:采用相同方法注射灭菌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10只:不作任何处理。2.CT检查:肿瘤诱导后第3个月、第6-14个月分批进行CT胸腹部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设备:PHILIPS公司128层螺旋CT。扫描参数:电压为100kV,电流为100mAs,准直器64X0.625 mm,螺距0.992,旋转时间0.5s,层厚1.0mm,层间距0.5mm。对比剂采用碘普罗胺注射液,流率0.2ml/s,总量3ml。分析CT表现,包括胸膜增厚情况、纵隔改变、肺内情况、侵犯情况、淋巴结转移、骨质情况、胸水等。根据2018年恶性胸膜间皮瘤诊疗指南进行CT分期。比较CT检查对不同分期的诊断价值。3.SMRP定量测定:肿瘤诱导前、诱导后第1个月、2个月、3个月、6-14个月抽取尾静脉血1ml取血清ELISA法测定SMRP浓度。比较不同分期、不同病理类型、不同分化程度SMRP浓度差异。4.通过ROC曲线比较单用CT检查与CT检查联合SMRP检测诊断早期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差异,分析两种方法联合诊断早期MPM的价值。5.病理检查:CT检查完毕后对可疑肿瘤组织进行取材、染色、免疫组化,记录病理分期、分析肿瘤分化程度、病理类型。[结果]1.实验组诱发恶性胸膜间皮瘤72例,诱发率75%,肺癌4例,死亡4例,20只未出现肿瘤。72例中恶性胸膜间皮瘤:上皮型21例(29.2%),肉瘤型37例(51.4%),混合型14例(19.4%)。各型之间肿瘤出现时间、性别、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未出现肿瘤。分化程度:低分化58例(80.6%),高分化14例(19.4%)。对比MPM不同分化程度与肿瘤出现时间、性别、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肿瘤分期:病理分期:T分期:T1期:T1a期0例、T1b期14例;T2期23例;T3期28例;T4期7例。N分期:N0期45例;N1期16例;N2期8例;3例判别不清。M分期:M0期51例;M1期8例;13例判别不清。临床分期:早期18例、中期25例、晚期7例。3.CT检查可发现胸膜增厚情况、胸膜病变、肺内、纵隔、淋巴结转移及胸廓构成骨情况。实验组72例MPM,CT检查诊断MPM50例(69.4%),非MPM 5例(6.9%),未发现病变17例(23.7%)。CT对MPM诊断价值:AUC为0.65,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4.5%、71.2%。诊断T分期AUC为0.85,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53.5%、61.6%;N分期AUC为0.82,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2.5%、75%;M分期AUC为0.85,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00.0%、95.0%。对T1、T2期AUC分别为0.68、0.82,敏感度分别为35.7%、43.5%,特异度分别为为44.4%、57.2%;对T3、T4期AUC分别为0.95、1.00,敏感度分别为89.3、100%%,特异度分别为90%、100%。说明对T1、T2期诊断效能较差,对T3、4期诊断效能较高。对N、M分期诊断效能较高。4.不同时间段SMRP表达量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F=161.07,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三组诱导前SMRP均没有差异,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各个时间段均无统计学差异,与实验组注射后各个时间点均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中诱导前、后均有统计学差异,诱导后第1个月、2个月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与3个月、6-14个月均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中随着时间推移,SMRP浓度逐渐升高。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SMRP表达低,随着时间变化不明显。5.实验组、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的不同病理分期SMRP表达量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F=324.45,P<0.05);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比较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对照组中胸膜炎性组与胸膜未见异常组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不同分期的MPM SMRP表达量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期越高,SMRP表达量越高。实验组中淋巴结转移N0、N1、N2期SMRP表达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14.92,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N1、N2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中是否具有远处转移M0、M1期表达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4.31,P<0.05)。6.MPM不同临床分期SMRP表达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F=341.63,P<0.05)MPM越早期,SMRP表达量越低。7.胸膜厚度与SMRP表达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3个月、6个月胸膜增厚不同程度组的SMRP表达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933.67、150.98,P均<0.05)。胸膜厚度与SMRP表达量之间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3个月、6个月相关系数分别为0.90、0.93,F值分别为0.01、0.007<0.05,具有较强相关性,随着胸膜厚度增加,SMRP表达量逐渐升高。8.不同病理类型MPM的SMRP表达差异比较:不同病理类型MPM的SMRP表达差异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1.39,P>0.05),说明SMRP表达与病理类型无关。9.不同分化程度MPM的SMRP表达差异比较:不同分化程度MPM的SMRP表达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t=193.04,P<0.05),低分化MPM的SMRP表达高于高分化。10.SMRP对MPM的诊断价值:对MPM T1期,AUC=0.83,最佳临界值是1.90mmol/ml,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00%、88.2%;对T2期AUC=0.86,最佳临界值是4.53mmol/ml,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00%、85.7%;对T3期AUC=0.92,最佳临界值是8.73mmol/ml,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1.4%、100%;对T4期AUC=0.85,最佳临界值是11.97mmol/ml,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7.5%、100%。11.CT检查联合SMRP对诊断MPM的价值:对T分期,AUC=0.97,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0.5%、92.5%,明显高于CT诊断MPM(AUC=0.85,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53.5%、61.6%)。对N分期,AUC=0.96,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7.5%、92.5%,高于CT诊断MPM(AUC=0.82,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2.5%、75%)。对M分期,AUC=0.95,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00%、98%,高于CT诊断MPM(AUC=0.85,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00%、95%)。[结论]1.青石棉胸腔闭式注射诱发大鼠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动物模型,诱发率为75%,包括上皮型、肉瘤型、混合型。CT检查可动态观察MPM发生发展的过程。为研究提供可靠的肿瘤模型。2.CT检查对恶性胸膜间皮瘤分期具有一定价值,可诊断中晚期MPM,但诊断早期MPM价值有限。3.SMRP表达与MPM分期呈正相关,分期越高,SMRP表达量越高。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SMRP表达增高。说明SMRP可反映肿瘤分期,提示SMRP可能参与肿瘤发生发展、侵犯转移等过程。不同分化程度MPM的SMRP表达具有差异,低分化呈高表达,提示SMRP可间接反映MPM恶性程度,间接反映肿瘤分期。不同程度胸膜厚度SMRP表达具有差异,说明SMRP可作为间接反映肿瘤预后、评估肿瘤治疗效果的指标。4.通过检测血清SMRP表达可为具有石棉接触史的高危人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MPM、生物靶向治疗提供了实验基础及理论依据。5.CT检查联合SMRP浓度测定诊断早期MPM明显优于单用CT检查,说明影像学检查联合血清学检查对早期诊断MPM具有可行性。

二、疾病预后的评价及统计学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疾病预后的评价及统计学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综述
    综述一 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现代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SAGI的认识
        2 流行病学研究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4 实验室指标
        5 临床疗效指标
        6 治疗进展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研究进展
        1 脓毒症的中医认识
        2 SAGI的中医认识
        3 SAGI的治疗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一 针刺对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疗效的系统评价
    1 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文献检索策略
        1.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1.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文献质量评价
        2.4 疗效评价
        2.5 不良反应
        2.6 发表偏倚
    3 讨论
        3.1 纳入研究的针刺干预特点
        3.2 结果讨论
        3.3 证据的整体完整性和适应性
        3.4 证据质量
    4 结论
        4.1 对实践的意义
        4.2 对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研究二 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临床资料
        2.3 治疗方案
        2.4 疗效指标
        2.5 安全性指标
        2.6 质量控制
        2.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研究完成情况
        3.2 一般资料的基线情况
        3.3 观察指标的基线情况
        3.4 临床疗效比较
        3.5 安全性评价
    4 讨论
        4.1 选题依据
        4.2 研究方案分析
        4.3 疗效指标选择
        4.4 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2)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其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核心概念界定
        1.2.2 相关理论
        1.2.3 ERAS的发展历史和主要内容
        1.2.4 ERAS在结直肠外科治疗护理中的应用的文献回顾
        1.2.5 癌症患者需求测评工具
        1.2.6 结直肠癌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及其相关因素的文献回顾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患者需求
    2.1 ERAS理念下造口建立期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的混合方法研究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方法
        2.1.3 研究结果
    2.2 ERAS理念下造口还纳期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的混合方法研究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方法
        2.2.3 研究结果
    2.3 讨论
        2.3.1 造口建立期患者护理需求分析
        2.3.2 造口还纳期患者护理需求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证据综合:系统评价
    3.1 成立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造口护理循证实践小组
    3.2 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相关文献的检索和评价
        3.2.1 研究目的
        3.2.2 研究方法
        3.2.3 研究结果
    3.3 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相关证据的总结和等级评价
        3.3.1 研究目的
        3.3.2 研究方法
        3.3.3 研究结果
    3.4 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文献的检索和评价
        3.4.1 研究目的
        3.4.2 研究方法
        3.4.3 研究结果
    3.5 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证据的总结和等级评价
        3.5.1 研究目的
        3.5.2 研究方法
        3.5.3 研究结果
    3.6 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文献系统评价
        3.6.1 研究目的
        3.6.2 研究方法
        3.6.3 研究结果
    3.7 讨论
        3.7.1 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相关证据分析
        3.7.2 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证据分析
        3.7.3 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证据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证据传播: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
    4.1 成立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制定小组
    4.2 构建《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
    4.3 《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的专家论证
        4.3.1 研究目的
        4.3.2 研究方法
        4.3.3 研究结果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证据应用:临床试点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对象和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研究方法
        5.2.3 评价指标
        5.2.4 资料收集
        5.2.5 质量控制
        5.2.6 伦理许可
        5.2.7 统计分析
    5.3 研究结果
        5.3.1 失访情况
        5.3.2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5.3.3 研究对象基线资料的均衡性比较
        5.3.4 干预方案对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5.3.5 干预方案对患者生活质量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5.3.6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不同时点的造口相关并发症比较
        5.3.7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造口还纳时间比较
        5.3.8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LARS严重程度比较
    5.4 讨论
    5.5 本章小节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造口建立期患者问卷调查表
    附录二 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三 造口建立期患者一般资料记录表
    附录四 造口建立期患者访谈提纲
    附录五 造口还纳后患者问卷调查表
    附录六 造口还纳期患者一般资料记录表
    附录七 造口还纳期患者访谈提纲
    附录八 中文版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估系统Ⅱ
    附录九 AMSTAR评价清单及说明
    附录十 JBI证据预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2014 版)
    附录十一 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3)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动因与背景
        (一)脑卒中防治是慢病管理系统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
        (二)临床实践凸显脑卒中照护模式变革需求
        (三)个案管理是实现脑卒中连续性照护服务的可行模式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 研究方案与设计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理论依据---指导照护模式
    三、研究目的
    四、方法的选择---行动研究
        (一)行动研究的起源与概述
        (二)行动研究的概念与应用
        (三)行动研究的步骤
        (四)本研究与行动研究的契合性分析
        (五)行动研究场所的选择
    五、研究内容
    六、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一)资料收集方法
        (二)资料分析方法
    七、质量控制措施
    八、人权保护措施
    九、技术路线
第三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
    一、诊断阶段---问题的确认
        (一)田野研究---行动地临床现状调研
        (二)患者及家庭照顾者的居家照护体验
        (三)医护人员的知情者访谈
        (四)讨论
        (五)小结
    二、计划阶段---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一)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构建原则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文献回顾
        (三)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构建的理论转化
        (四)成立行动研究小组
        (五)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三、行动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实施与修订
        (一)制定行动计划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实施与修订
    四、评价阶段---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评价指标与工具
        (四)干预措施
        (五)资料收集方法
        (六)资料分析方法
        (七)质量控制措施
        (八)研究结果
        (九)讨论
        (十)小结
    五、反思阶段---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研究结果
        (六)讨论
        (七)小结
第四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
    一、计划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完善与修订
        (一)制定行动计划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讨论修订
    二、行动阶段---修订版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结果
        (五)小结
    三、评价阶段---第二轮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质量控制措施
        (六)研究结果
        (七)讨论
        (八)小结
    四、反思阶段---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研究结果
        (六)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成果
    二、研究结论
    三、研究的创新性
    四、研究的局限性
    五、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附录
综述 积极老龄化视阈下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苯甲酰甘氨酸在原发性肝细胞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基于UPLS-MS技术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的代谢组学研究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二部分 特征性代谢分子苯甲酰甘氨酸在肝切除术后预后预测价值评估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三部分 苯甲酰甘氨酸及其关键调控酶在肝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肝细胞癌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5)晚期癌症患者预后和治疗认知的问卷修订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中文版预后和治疗认知问卷的修订及信效度检验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资料的统计与分析
        4 质量控制
        5 伦理原则
    结果
        1 问卷的修订与跨文化调适
        2 问卷的预调查
        3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4 项目分析
        5 问卷的效度
        6 问卷的信度
    讨论
第二部分 晚期癌症患者预后和治疗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资料的统计与分析
        4 质量控制
        5 伦理原则
    结果
        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2 研究工具的信度检验及数据的正态性检验
        3 晚期癌症患者预后和治疗认知现状的描述性分析
        4 晚期癌症患者预后和治疗认知各影响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5 晚期癌症患者预后认知与各影响因素间的相关性分析
        6 晚期癌症患者预后和治疗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
研究的创新性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6)身心干预疗法改善冠心病预后的系统评价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1 概述
        1.1.1 冠心病流行概况及社会负担
        1.1.2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认识
        1.1.3 祖国传统医学对冠心病的认识
        1.1.4 冠心病康复治疗
        1.1.5 身心干预治疗研究现状
        1.1.6 身心干预治疗与我国传统医学的联系
第二部分 身心干预疗法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预后的疗效: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类型
        2.2.2 研究对象
        2.2.3 干预措施类型
        2.2.4 结局指标
        2.2.5 数据来源与检索策略
        2.2.6 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2.2.7 风险偏倚评估
        2.2.8 数据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文献筛选结果
        2.3.2 文献基本特征
        2.3.3 文献质量评价
        2.3.4 Meta分析结果
        2.3.5 不良事件报告
    2.4 结论
第三部分 六字诀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随机对照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资料与方法
        3.2.1 研究设计
        3.2.2 研究场所
        3.2.3 研究对象
        3.2.4 技术路线图
        3.2.5 试验标准
        3.2.6 样本量
        3.2.7 随机分组及盲法
        3.2.8 试验准备
        3.2.9 干预措施
        3.2.10 疗效评价指标
        3.2.11 退出、脱落和终止试验的规定
        3.2.12 不良事件记录、处理与报告
        3.2.13 统计分析
    3.3 研究结果
        3.3.1 一般资料
        3.3.2 研究结果分析
    3.4 讨论
        3.4.1 六字诀改善稳定性冠心病的中医理论依据
        3.4.2 六字诀改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预后的研究疗效
        3.4.3 六字诀改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安全性与可行性分析
    3.5 结论
    3.6 创新、不足与展望
        3.6.1 创新点
        3.6.2 不足点
        3.6.3 对未来的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7)101例ANCA相关性血管炎肾损害患者回顾性临床和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AASV的定义
        2.1.1 定义
        2.1.2 命名
    2.2 AASV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表现
        2.2.1 流行病学特征
        2.2.2 临床分型
        2.2.3 血清学分型
        2.2.4 实验室检查
    2.3 AASVKI的临床和病理资料
        2.3.1 临床特点
        2.3.2 肾活检病理特征及分型
    2.4 AASVKI的诊断治疗
        2.4.1 诊断
        2.4.2 治疗方案
    2.5 AASVKI的预后影响因素
        2.5.1 ANCA 类型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2.5.2 病理类型与肾脏存活率的相关性
        2.5.3 基线肾功能与死亡率的相关性
        2.5.4 年龄与死亡率的相关性
        2.5.5 血液透析对疾病预后的影响
第3章 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纳入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基本资料
        3.2.2 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
        3.2.3 评价标准
    3.3 分组
    3.4 治疗方案
    3.5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101 例患者临床表现汇总及分组比较
    4.3 不同血清型实验室指标和预后差异分析
    4.4 63 例患者肾活检病理特征及分组比较
    4.5 HD与疾病预后相关性
        4.5.1 早期联合HD对基线Scr400~600μmol/L组患者死亡率的影响
        4.5.2 早期联合HD对ANCA类型不同的患者Scr改善值影响
        4.5.3 早期联合HD对并发症、死亡原因、反复住院率影响
    4.6 HD依赖发生的影响因素
        4.6.1 探究HD依赖发生的影响因素
        4.6.2 验证HD依赖发生的影响因素
第5章 讨论
    5.1 结果讨论
    5.2 研究不足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疾病感知及行为问卷编制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研究背景
    2.国内外研究现状
    3.研究目标
    4.理论依据
    5.研究步骤
    6.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问卷的编制过程与评价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2.1 问卷条目池的构建
        2.2 专家咨询法
        2.3 小范围测试
        2.4 预调查
        2.5 资料收集方法
        2.6 统计学分析方法
        2.7 质量控制
        2.8 伦理学原则
    3.研究结果
        3.1 文献回顾结果
        3.2 访谈结果
        3.3 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果
        3.4 条目筛选分析结果
        3.5 小范围测试结果
        3.6 .预调查结果
    5.讨论
        5.1 问卷的编制方法科学合理
        5.2 专家咨询结果可靠
        5.3 问卷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和鉴别度
        5.4 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
        5.5 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6.研究小结
第二部分 疾病感知及行为问卷的应用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样本量计算
        2.3 调查工具
        2.4 资料收集方法
        2.5 质量控制
        2.6 统计学分析方法
        2.7 伦理学原则
    3.研究结果
        3.1 患者一般资料
        3.2 疾病感知及行为得分情况
        3.3 疾病感知及行为总分与各维度得分的相关性分析
        3.4 疾病感知及行为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3.5 疾病感知及行为得分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4.讨论
        4.1 疾病感知及行为整体水平现状分析
        4.2 疾病感知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5.研究结论
    6.本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疾病感知评估在心血管病患者中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9)超声心动图新技术结合血浆cfDNA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房室重构及预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超声心动图新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房室重构和预后的临床研究
    第一章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左房、左室应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重构和预后的预测价值
        1.1 前言
        1.2 资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章 实时三维超声联合斑点追踪技术预测介入治疗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右室功能改善及中远期预后
        2.1 前言
        2.2 资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实时三维超声和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右心房容积及功能的变化
        3.1 前言
        3.2 资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第二部分 :血浆游离DNA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改善及生存结局的相关性研究
    4.1 前言
    4.2 资料与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结论
综述 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技术在心脏功能评价的临床应用进展..
    1 2D-STE的临床应用
    2 小结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CT检查联合SMRP检测诊断早期大鼠恶性胸膜间皮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课题创新性
本课题的不足及后续研宄
参考文献
综述 生物标记物早期诊断恶性胸膜间皮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疾病预后的评价及统计学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D]. 程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其实证研究[D]. 胡洁蔓. 吉林大学, 2021(01)
  • [3]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D]. 朱晓萍.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
  • [4]苯甲酰甘氨酸在原发性肝细胞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及相关机制研究[D]. 邢昊.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5)
  • [5]晚期癌症患者预后和治疗认知的问卷修订及影响因素研究[D]. 尹霄朦. 青岛大学, 2020(01)
  • [6]身心干预疗法改善冠心病预后的系统评价及疗效研究[D]. 廖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101例ANCA相关性血管炎肾损害患者回顾性临床和病理分析[D]. 杨枢苗. 吉林大学, 2020(08)
  • [8]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疾病感知及行为问卷编制与应用研究[D]. 唐云云.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9]超声心动图新技术结合血浆cfDNA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房室重构及预后的临床研究[D]. 褚嫒嫒. 兰州大学, 2020(01)
  • [10]CT检查联合SMRP检测诊断早期大鼠恶性胸膜间皮瘤的研究[D]. 江杰.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标签:;  ;  ;  ;  ;  

疾病预后的评价和统计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