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亲民、负责任的政府”

“高效、亲民、负责任的政府”

一、“高效、亲民、负责任的政府”(论文文献综述)

王谏[1](2021)在《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与选民关系密切原因探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世界民主化浪潮的演进,政党与选民的关系对政党执政合法性、政党自身发展前景的影响愈发强烈,尤其在一党长期执政的国家更是如此。面对国内复杂环境及民主化大背景,新加坡人民行动党自建党起就注意密切联系选民,与选民关系,取得了选民的信任,使其选民基础得到进一步的巩固,执政能力也得到大大提高。新加坡虽是城市国家,但有着复杂的环境及特殊国情,因此,从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密切与选民关系的具体措施出发对其与选民关系密切原因进行深入探析,进而得到应对相似问题的政治经验,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性。本文从党民关系的概念及政党与选民关系入手,总结人民行动党与选民关系密切的特点,之后以时间为线索将新加坡三位领导人各时期密切与选民关系具体措施进行阐述,划分时代剖析出其密切与选民关系的背景原因,包括在新加坡国力薄弱时期的国情以及在政治民主化发展所带来的选举压力,最后思考总结出人民行动党与选民关系密切的效果评价,对党民联系机制作出展望。

梁冠华[2](2021)在《国家话语对国家身份的建构及其修辞策略》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家话语体系内,探索行为体如何用语言来建构国家身份的相关热度正日渐升温。此外,国家身份的建构问题也是国际关系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在人文学科研究日益呈现出注重交叉与应用研究的大趋势下,国内外学界特别是国内学者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表现出以理论联系实际来解读社会现象及参与社会管理的巨大热情。尤其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情势,对国家身份建构的相关研究不仅仅是国际政治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话语研究领域的学者们对其研究亦愈发呈现出增长之势。目前,从整体来看,国家身份的话语研究内容广泛、成果丰硕,主要涵盖了在已有理论框架内对身份进行整体述评以及对其建构过程的分析。具体可细分为功能类、策略类和关系类。所用理论视角主要在批评话语分析和语用分析的框架内展开,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同时,现有研究亦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研究思路受限,惯用一种理论阐释问题而较少涉及跨学科性的交叉研究;也有研究方式尚待破执,传统的定性研究无法完全满足科研需要,适当运用各种语料库处理方法对信息进行统计和处理,可以有效提高研究的客观性和准确度。针对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论文选取国家话语范畴内的国家领导人话语,具体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外交演讲话语为研究对象,一则尝试结合语料库研究方式解析语篇所构建的中国多重国家身份;二则通过学科交叉研究拓展思维域度,以肯尼斯·伯克(Kenneth Burke)的新修辞学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并辅以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构筑了国家身份建构及其话语修辞策略的语篇分析范式。国家话语的国家身份相关研究视角广阔,论文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在宏观分析模块,具体依托的是伯克戏剧主义修辞的动机理论和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语料库研究、定性研究以及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式,从整体上回答中国国家身份“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研究发现,习近平主席的外交演讲语篇具体构建了中国作为新兴大国、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负责任大国和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文明大国四种国家身份。着眼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语篇建构国家身份的根本动机一方面在于维护中国自身的发展利益、安全和主权利益以及文化利益等,另一方面亦兼具世界情怀,着力兼顾全球以及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此外,语篇建构国家身份的直接动机是使国际社会各方在达成价值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理念的基础上,以行动共同体为驱动力,切实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付诸于行动。在微观分析模块,具体依托戏剧主义修辞的同一理论和抽象理论,详细回答中国国家身份“怎么样”的问题。换言之,在结构安排上,论文顺次从内容同一、形式同一和辞格同一这三个层面探究国家身份建构的内部话语机制,即修辞策略。研究发现,中国国家身份建构的内容同一策略分别包含了同情同一、对立同一和无意识同一三种实现路径。相应地,与内容同一相辅相成的形式同一策略则从规约形式、重复形式和递进形式三个方面展开。此外,在辞格同一策略内,我们发现了语篇建构国家身份的三大主体隐喻辞格,即建筑隐喻、拟人隐喻和旅程隐喻。在国际关系领域,国家身份的建构从来不是自说自话的“一言堂”,而是内在结构与外在结构共同建构的结果。其中,内在结构可视为身份的“自我”构建,相应地,外在结构即为身份的“他者”构建。因此,论文虽以西方修辞学为基石探究中国国家领导人由内在自建国家身份的话语策略机制,但并未忽略外在的他建效果。根据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9》,调查结果所显示的中国国家形象同论文所探讨的中国国家身份“是什么”的结论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这充分说明中国国家身份的自建效果已经得到了他者的广泛认同,同时,也为该研究提供了合法性的现实理据。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在理论上,将西方修辞学与国际政治理论进行有机融合,从而建立一种具有跨学科性质的新颖分析模式,有利于丰富政治话语研究的学术资源;(2)在研究方法上,采用混合研究范式,突破了以往以一种模式进行研究的单一方法,有助于改变人们对话语研究过于主观的诘难,为政治话语的阐释增加具体的实证支撑,增强研究的信度和效度;(3)在研究视角上,将研究的焦点从传统侧重对受众的单向劝说转为开展与受众的双向认同。在语篇的分析中,我们着重讨论的是演讲者在与受众的互动中是如何合理调度相关的修辞资源来实现国家身份的有效建构;(4)在研究价值上,面对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的新局面,我们突破性地选用中国国家主席和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习近平的外交演讲,使本项课题研究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现实意义。这既有助于增强内部的民族凝聚力,又有助于增益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推进国际话语新秩序的建构。

万青[3](2021)在《基于扎根理论的新冠疫情期间国家领导人形象研究 ——以人民网与CNN的新闻报道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领导人是国家和政府最直接、最具代表性的宣传名片,大众媒介通过对国家领导人言行举止的塑造完成媒介形象的建构过程。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无法直接与国家领导人接触,因此只有借助各类聚光灯下的媒介形象才能形成对领导人个人特征的认知。媒介形象作为一种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脑海之中,受认知框架影响,大众媒介构建的领导人形象与受众认知中形成的最终印象之间可能会存在偏差。本文选取98篇人民网和189篇CNN的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美两国疫情划分阶段对稿件样本进行归纳整理。第三章运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从报道数量、信息来源、报道内容和稿件基调四个方面比较两者在内容形式和呈现图景上的相似之处和差异化表达。第四章使用NVivo12软件,运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后发现,人民网和CNN均构建出国家领导人的亲民形象、平民形象、执政形象、专业形象、外交形象五个范畴化,差异点在于中国领导人有军人形象,美国领导人有负面形象。笔者通过构建领导人媒介形象传播模型,从大众媒介角度解释传者如何通过各个方面塑造领导人形象,从受众视角说明人们在脑海中形成领导人媒介形象的认知系统过程。第五章在整合前文基础上,阐述中美两国主流媒体在领导人媒介形象塑造方面既有跨越种族和国家的一般性报道,也存在展现差异分歧的特殊性稿件,并提出公共危机时期我国领导人媒介形象应如何传播的启示。本论文通过探索中美两国主流媒体对领导人媒介形象构建的方式方法及主要范畴、受众对其媒介形象的认知解读模式,总结出中国特色领导人媒介形象的传播路径,为促进其国际传播提供理论帮助。

高云亮[4](2021)在《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文中认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问题历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在精准扶贫进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政治引领优势、统筹协调作用、资源整合功能是保证广大贫困村实现脱贫的重要动因,也是推动农村党建科学化的决定性因素。截止2019年底,我国已在533824个行政村建立党组织,覆盖率超过99%。1从基层党组织引领干部群众推进精准扶贫的实践来看,精准扶贫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发挥形成鲜明的交互促进特征:一方面,贫困村的扶贫必须依靠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来推动、组织、实施;另一方面,精准扶贫又为农村基层党组织以提升功能为重点的自身建设提供了良好平台。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扶贫工作已进入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战略决胜期,由于扶贫主体的自身能力因素、脱贫主体的内在动力因素、帮扶策略的试用匹配因素、扶贫保障的机制体制因素等方面的影响,精准扶贫的成效受到一定制约。在此种情形下,在今后的脱贫攻坚中如何才能有效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特定功能,如何才能强化农村党组织功能促进脱贫实效,如何理解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扶贫功能内涵,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如何实现等等,这些问题亟需提上重要日程,也是我们党巩固农村执政根基、加强自身建设、推动脱贫实现进程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难题。从扶贫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历史演进来看,能够为新时代精准扶贫战略下科学高效地推进脱贫攻坚提供经验借鉴。扶贫救济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要作用是组织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提高农村土地产出率,承接落实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工代赈政策促进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扶贫开发阶段专门成立农村扶贫工作领导机构,增强了广大农村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凝聚力,有效加强对农村扶贫工作的领导,承接落实贫困县独有的优惠政策,增强扶贫攻坚的驱动力。扶贫攻坚阶段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互促模式促进贫困人口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新世纪综合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格局中形成攻坚合力,以“一体两翼”战略建立农户参与式利益协调,以“多予、少取、放活”的强农惠农方针确立利益协调的行动导向。新时代精准脱贫阶段主要是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村委会主导、社会动员、群众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承接第一书记驻村制度安排,促进精准化脱贫与党的政策机制有效衔接,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典型做法,呈现出脱贫攻坚与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战略性、资源开发与整合的统筹性、制度政策与利益诉求衔接的科学性等特征。我们党通过探索与实践,不仅使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贫困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更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显着加强,彰显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背景下脱贫攻坚的贫困治理价值。从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内涵看,在对政党功能作用理论展开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村级党组织履行功能时呈现出直接现实性、动态不均性、相对变易性、权责限定性、权威内生性等基本特点,分类分析了影响村级党组织功能的历史选择因素、制度机制因素、利益结构因素、干部能力因素和服务保障因素,在本体层面、载体层面、中接层面、取向层面、职责层面表现出不同的功能定位。以此为基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组织建设功能、经济发展功能、宣传教育功能、联系群众功能、整合动员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建设性地提出生态建设功能供理论研讨;通过对习近平在精准扶贫中关于村党支部功能重要论述的话语分析,析理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这一特定条件下发挥的核心领导功能、队伍建设功能、致富引领功能、宣传扶志功能、资源整合功能、基础保障功能等实际功能;阐明了在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作用机制,为后文研究提供基本遵循。在对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时,一是以全国范围内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的功能实现状况为标的,结合历史考察方法进行重点梳理。二是选取甘肃省陇南市、兰州新区的100个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调研对象,对其在精准扶贫中的功能状况开展实证研究。三是结合中观层面的功能实现状况和微观层面的调研走访结果,推证出精准扶贫进程中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功能主体本位化、功能结构固有化、功能方式单一化、功能策略浅表化、功能保障低效化等主要问题,并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深入探究问题成因。在脱贫攻坚背景下,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主要途径应当聚焦于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以多元化为引领,拓展功能主体。以加强扶贫引领为指向创新农村党组织本体设置、以加强扶贫公开为导向健全党务村务监督主体、以加强扶贫领导为取向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第二,以科学化为原则,完善功能结构。重点是:坚持选育结合,完善力量结构;坚持培优训强,完善素质结构;坚持科学衔接,完善制度结构。第三,以多元化为要求,丰富功能方式。尤其是:坚持多元推动,统筹扶贫方式;坚持要素整合,统筹扶贫资源;坚持人才整合,统筹精英参与。第四,精准化为内涵,实施功能策略。必须着力于:推动精准识别,克服“漏桶效应”;推动精准施策,稳定脱贫成效;推动精准考核,完善评价机制。第五,以持续化为导向,加强功能保障。持续壮大村级积累,持续健全协调体系,持续强化服务保障,为实现脱贫攻坚奔小康提供强大支撑。从现实来看,广大农村地区当下乃至今后两年的扶贫攻坚工作具有极端特殊性:既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收官阶段,也是既有脱贫成果的检验巩固阶段;既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决胜阶段,也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的布局强基阶段。值得指出的是,全面小康是一个大的历史范畴,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多维建设的有机统一,也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结果和归宿。因此,精准扶贫思想的最大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针对脱贫攻坚实践的指导意义,而在于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目标为统率,促成路线、方针、政策、举措、治理能力、具体工作等全方位的精准化,从根本上提升发展效能。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于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彰显农村党组织的功能,以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着力点,带动农村“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立体、科学、渐进地融入全面小康社会。

黄丽娟[5](2020)在《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媒体是新的科学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不同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旧媒体”的新型媒体形态,如电子杂志、电子报纸、移动电视、互联网络、智能手机、触摸媒体等,也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时下,学界普遍认为新媒体已成为促发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之一,对广大受众的思想意识、社会认知、行为举止等等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社会思潮作为意识形态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反映社会矛盾显隐、社会主题转换、社会发展趋向、社会动态进程、时代精神变迁的“感应器”和“晴雨表”。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仍然存在着诸如利益多元依旧明显、贫富差距依旧存在、生态环境仍有破坏、贪污腐败仍有滋生等问题。这些问题为各种社会思潮兴风作浪提供口实,并为其利用新媒体肆意传播提供了先决条件。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三观”尚未完全定型,且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的重要时节,正处于从青涩懵懂走向成熟稳重的重要阶段,极易被新媒体包裹的各种社会思潮所影响而不察觉。传播媒介一直以来就承担着意识形态功能,“大众媒介给人的初始印象是传播信息和提供娱乐的载体,但实质上大众媒介在现代社会却发挥着思想引领、政治控制等功能。”①社会思潮与新媒体“携手同行”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产生了更深刻的影响。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信息的传播更加亲民、平等、渗透、无障碍等。这些特点为各种社会思潮在网络空间的大肆传播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同时,各种社会思潮又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诸多特点进行广泛传播并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深远影响。因此,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及其运用的普及,大学生受到社会思潮影响的程度在不断加深,反过来又为社会思潮的传播和影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形成某种恶性循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产生影响。“思想催生行为、激发行为,也限定行为。”①思想意识是行为的先导,人的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在思想意识的指导之下进行的。思想意识,尤其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政治观,将直接决定着人的行为取向、行为方式和行为力度。因此,本研究从新媒体和社会思潮基本概念入手,研究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政治观)的影响。通过开展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影响的问卷调查研究,系统梳理和研究影响的表象和本质,总结不同国家在不同时代应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影响的经验教训。最后,思考新媒体时代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不良影响的对策,尝试破解和应对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理论和实际难题,拓展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领域,丰富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内容,掌握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话语权和领导权。文章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其中包括绪论、五章正文和结语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从四个部分进行总体概述,包括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创新与不足。第一章,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与大学生。本章主要从国内及国外众多学者的研究出发,阐释什么是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到来的深远影响,同时也对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传播的特点和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重点阐述了借助新媒体广泛传播的12种社会思潮和新媒体时代易受社会思潮影响的大学生。第二章,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本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说明。第二部分主要通过对1724份问卷调查情况的统计分析,整理出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及相关数据。第三部分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双重影响,即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第四部分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特征,主要是受众的广泛化与路径的裂变性、信息的碎片化与观点的完整性、语言的大众化与内容的政治性、形式的多变化与目标的一致性。第三章,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内容、方式及原因。本章主要从三个部分入手展开论述。一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四个方面;二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四种主要方式: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并行;显性方式与隐性方式重叠;单一方式与综合方式交叉;平面方式与立体方式同步;三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原因分析。即以调查研究为基础,现实问题为重点,着重分析了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不同原因,主要包括国际原因、社会原因、教育原因、新媒体原因、大学生自身原因等五个方面。第四章,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传播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经验教训借鉴。首先,中国共产党利用媒体加强青年社会主义教育的历史经验教训总结。这一部分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的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青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改革开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与教训。其次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错误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教训反思。再次是以埃及和突尼斯为例,反思中东北非部分国家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不力而导致社会动荡的原因以吸取教训。最后是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四个发达国家借助媒体应对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经验借鉴。第五章,新媒体时代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不良影响的对策。这一章主要针对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五个方面原因,从高度重视新媒体时代和正确对待社会思潮的影响、凝聚价值目标共识、回应社会热点问题、遵循思政工作“三大规律”并抓好思政课改革创新、用好新媒体以切实提高舆论引导和网络治理水平、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等方面采取相应对策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不良影响。结语部分对文章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提出了文章中的不足之处和今后可能拓展的研究及未来的展望。

牛青[6](2020)在《政府回应过程中的基层干群关系研究 ——以2018年寿光市T镇洪灾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从公共关系的学科视角来看,政府虽然是政府公共关系的主体,但基层干部才是与群众进行沟通、交流、劝说的直接行动者。干群关系是一对相互依存、共同进步的政治关系,在与群众维系和谐关系的互动过程中,政府回应承担着对外信息发布的责任,无疑发挥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关键作用。近年来,随着政府需要作出舆情回应的各种事件类型的增多,回应效果得到高度关注,其中公共安全事件与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基层干部在回应过后深入基层时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更是在动态检验着政府回应对基层干群关系的影响。因此,本文旨在从政府回应的大背景出发,集中探讨基层干群关系是否受到波及,对目前干群关系现状和群众心理活动进行分析,为全方位塑造干部亲民、担当的形象,提升政府公信力和政府信任提供参考。本研究以格鲁尼格关系策略模型为理论基础,以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2018年寿光洪灾事件为线索,选取T镇作为研究对象,在对此次政府回应和后续干群关系现状整理后,从公共关系视角入手展开分析。换句话说,此文主要的研究问题是政府回应状况的好坏、群众得知回应过后的系列反应,以及这些因素是否和基层干群关系有必然的关系。基于关系策略模型,结合选题经过策略加工,认为基层干群和谐关系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合法性、回应力、双向沟通、信任。通过问卷和访谈整理,发现基层干群关系总体和谐,政府回应与干群关系并无必然联系,表现为基层群众对干群关系的主观感知和谐度较高、满意度整体较好。但也存在个别疏离情况,“塔西陀陷阱”挑战、群众对政府回应和基层干部的满意度呈现不均衡特征、政府回应不当引发干群双重不满等。经过分析,归因为基层政府公信力弱、风险防范意识和回应能力不足、监督机制存在漏洞,群众观念意识淡薄等。最后,本文认为,干群关系的维系策略应该从政府和干部入手,坚持走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整合社会力量进行信息传播和社会帮扶、开展关系修复工作等,总之,基层干群关系的维系重在主动沟通,不断消弭干群双方错误认识。

王珍妮[7](2020)在《《人民日报》“两微一端”中美贸易摩擦报道研究》文中提出自特朗普执政以来,美国政府在“美国优先”思维的引导下,持续推进美国对内对外政策的深刻调整,对华战略中的负面因素不断增强。尤其在中国贸易问题上,美国政府多次提出所谓的不公平贸易行为,认为中国政府在技术转让、知识产权和创新等领域损害了美国经济,并以此挑起对华贸易争端。从2018年至今,中美两国进行了长达两年多的贸易交锋,这场世界经济史上规模最大的贸易战因其复杂性、综合性、多变性和严重性等特征,成为了国际新闻中的热点议题,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长时间和大面积的跟踪报道。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中美贸易摩擦这一国际热点的报道中,国内主流媒体如何呈现国际经济性议题,搭建报道框架、话语体系以及建构国家形象都直接影响着国际社会对此次争端实质的看法和对中国声音的认知。《人民日报》“两微一端”对中美贸易摩擦的报道具有典型性特征,形成了特定的报道框架和话语体系。从“进展-影响-立场”三大主题搭建了冲突、合作、责任归属、经济后果、领导力和历史六大报道框架,多方位地展现中美贸易摩擦事件全貌。关注受众,转变话语体系,坚持用权威话语和情感话语的双重表达来建构国家认同,发出中国最强音,实现情感共鸣,引领社会舆论。在扭转海外负面言论和传达中国立场的过程中,以客观主动的报道解构了外界舆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以刚柔相济的双重叙事策略和全媒体矩阵式传播完成了对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自我塑造。然而,“两微一端”中美贸易摩擦报道也存在一些问题,仍需进一步优化。《人民日报》“两微一端”中美贸易摩擦报道对我国国际经济议题报道的改进也具有启示意义。以受众思维来创新话语体系,以融媒体思维讲好中国故事都是今后主流媒体需要努力的方向。

李萍[8](2020)在《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我国的竞技性体操项目一直保持着世界先进水平。大众性体操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猛,备受人们的青睐。竞技性体操和大众性体操自诞生之日起就交织在一起,时分时合,相互依撑,协同发展。大众性体操抓普及,为竞技性体操项目的发展输送人才;竞技性体操项目抓提高,为国争光。如何保证竞技性体操项目的持续优势,扩大其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又充分发挥大众性体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实现竞技性体操与大众性体操的更有效地协同发展,对我国的奥运争光、健康中国与全民健身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研究以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案例研究法、逻辑分析法,通过分析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本体基础、存在样态、动因机理与理论构想,考察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实践案例,提出了推进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现实策略,主要结论如下。1.体操内涵的源于竞技性,宽于大众性,形成了竞技性体操与大众性体操双轨共同发展与相互促进的新局面,表现了“强身心、悦身心、美身心”的内涵属性与价值效应。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是以内涵属性表达的身心协同,外延结构表达的发展协同,价值理性表达的效益协同为本质基础;以转变体操的主体认知系统,延展体操的客体对象系统为实践旨归。2.我国体操类项目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竞技性项目与大众性项目从分离到并行,到促进融合。我国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表现为组织主体的协同、联动性的赛事活动平台,互助式的推广普及模式与合作性的组织管理体制。其发展动因机理表现为健康中国与体育强国战略的宏观推动,体操人才培养与体操普及的微观诉求,体操管理制度与资源配置的结构转变,体操治理主体与参与主体的利益驱动。其面临困境包括竞技性体操发展的时代冲突,大众性体操与竞技性体操发展的失衡,以及管理主体的角色双重与冲突。3.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是以项目间的兴强扶弱、项目互动与主体互支为基本原则;体操类项目动作内容属性表现的同质性与管理主体关系表现的同构性,以及解决其发展面临的现实困惑是促动其协同发展的主要现实依据;管理机构、发展方式、运行过程的协同发展是其整体构想;项间协同、内外协同、纵横协同、竞赛协同与校社协同是其主要的呈现方式。4.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的组织管理表现为政府、协会、学校协同管理的模式;总体特征表现为协同项目的大众性与多样性,协同主体的多元性;运行机制表现为运动项目间的协同、组织主体间的协同与裁判的协同。5.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要在更新理念、创新制度、强化治理、优化资源、赛事建构与目标融入等方面形成合力,才能更好的促进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需要不断明晰其管理主体职能与责权利益,促进其项目结构优化与均衡,以及管理制度的科学与规范,形成同时代与社会发展相应的运行机制。

兰晓雨[9](2020)在《习近平政治思想传播中的用典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讲话、文章等中,大量地引用中国古代典籍论着中的华章佳句,同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个性鲜明的“习式风格”。论文以“2017-2018年习近平讲话稿”为主要研究文本,同时兼顾分析习近平政治思想在《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电视节目中的媒介呈现,通过“用典”这个切入点,探究用典在习近平政治思想传播中的功能与效果,最终挖掘出习近平用典背后的深层涵义与现实意义。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重点是系统梳理与选题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接下来的论文研究打下基础。第一章就2017-2018年习近平讲话稿进行文本和内容分析,从用典出处、用典内容、用典方式三个方面总结习近平用典的基本状况。第二章和第三章探究用典对于习近平政治思想传播的功能与作用。第二章重点分析用典对于习近平政治思想的文本建构功能,主要从用典的起兴功能、论证功能、代言功能以及文化融合功能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三章则主要探究用典对于习近平政治思想传播的媒介延伸作用,并以《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为例,分析习近平政治思想在该节目中的媒介呈现。第四章立足亚里士多德的“三种劝说模式”,即逻辑诉诸、情感诉诸和人格诉诸,归纳出用典对于受众认知习近平政治思想所产生的影响效果。第五章深入挖掘习近平用典背后的深层涵义与现实意义,发现用典对于当前中国政治传播具有重要价值,不仅修补了治国方略中的文化断裂,建立起马列主义、中国现实、中国传统文化“三位一体”的新格局,而且开拓了一种全新的政治传播方式,有效地促进政治信息的传达,同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引导大众的文化传承。结语是对论文研究发现的概括与总结。用典,作为一种关于言语的修辞手段,发生在政治语境中,对于习近平政治思想的文本建构、媒介传播、受众认知等都起到推动作用,丰富受众认知、理解并传播领导人政治思想的路径,对当前中国政治传播具有启发意义。

张倬源[10](2020)在《新媒体环境中地方政府传播形象的传播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2.0时代的到来,媒体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革,由微博微信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构建出一个发达信息化的网络社会。随着移动端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同时响应李克强总理在两会工作中提出的“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的举措,互联网传播以及短视频形式作为政府形象传播的新路径,其传播速度与影响范围远远超过了其他媒介传播方式。在新媒体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的时候,也对政府的各项工作的开展和传统的政治生活有重大的影响。政府的资源整合已经形成了必然的趋势,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公众零距离的参与到政府的日常工作中,从城市建设、政府决策到意见建议的提出,新媒体为政府和公众的关系打造了新的环境,也让这段关系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更重要的是,新媒体的普及为民众的发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特别是危机事件中,越来越多的民声被听到,更多的建议被采纳。这样的变化让如今的政府形象和从前不再一样,政府的公信力也有了新的高度。但是这也就意味着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政务媒介的运营的要求更加的严格,更多的问题被暴露出来,这些都为更好的的打造政府形象带来了有利的基础和依据。本论文以新媒体环境中的地方政府为分析对象,运用案例分析、数据对比、文献参考等方法主要对三个地方政府的政务媒介的成果做出分析。从留言、互动频率、发布内容来反向看出政府传播形象是否深入受众心中。同时对于当下地方政府对于政府传播形象的塑造暴露出的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的策略有了简单的陈述,为地方政府更好的在新媒体时代打造自身形象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高效、亲民、负责任的政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效、亲民、负责任的政府”(论文提纲范文)

(1)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与选民关系密切原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含义及基本内容
    第一节 党民关系概念
        一、党民关系
        二、党民关系的形态
    第二节 政党与选民关系界定
        一、政党与选民关系的含义
        二、政党与选民关系的形态
    第三节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与选民关系密切的内容
        一、关系密切的含义
        二、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与选民关系密切的表现
        三、人民行动党密切与选民关系的阶段特点
第二章 人民行动党与选民关系密切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李光耀时期实现民有以密切与选民关系
        一、新加坡独立前人民行动党与密切与选民关系的具体措施
        二、新加坡独立后人民行动党密切与选民关系的具体措施
    第二节 吴作栋时期重视民享以密切与选民关系
        一、主政前期人民行动党密切与选民关系的具体措施
        二、主政后期人民行动党密切与选民关系的具体措施
    第三节 李显龙时期探索民治以密切与选民关系
第三章 人民行动党与选民关系密切的原因
    第一节 “旧时代”特殊国情的必然要求
        一、新加坡的殖民历史
        二、复杂多元的社会结构
        三、儒家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第二节 “新时代”社会演进增大选举压力
        一、反对党势力的壮大
        二、长期执政的基本要求
        三、顺应新加坡政治民主化发展的形势
第四章 人民行动党与选民关系密切的评价
    第一节 人民行动党与选民关系密切的效应
        一、人民行动党与选民关系密切的正面效应
        二、人民行动党与选民关系密切的局限性
    第二节 人民行动党密切与选民关系机制的的发展前景
        一、由单向联系到双向联系
        二、由单一联系到多元联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2)国家话语对国家身份的建构及其修辞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源起
    1.2 理论框架
    1.3 研究问题和方法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创新之处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政治话语研究综述
        2.1.1 政治话语的界定
        2.1.2 政治话语研究述评
    2.2 国家话语研究综述
        2.2.1 国家话语相关概念
        2.2.2 国家话语研究述评
    2.3 身份研究综述
        2.3.1 身份认知初探
        2.3.2 身份的话语研究综述
    2.4 国家身份研究综述
        2.4.1 国家及国家身份认知初探
        2.4.2 国家身份的话语研究综述
    2.5 小结
第三章 戏剧主义修辞
    3.1 引言
    3.2 肯尼斯·伯克修辞思想研究概述
        3.2.1 肯尼斯·伯克新修辞学理论:传承与创新
        3.2.2 肯尼斯·伯克修辞学理论研究成果
        3.2.3 肯尼斯·伯克修辞理论对国家话语研究的意义
    3.3 修辞动机
        3.3.1 动机与行为
        3.3.2 动机与否定
        3.3.3 戏剧五位一体
    3.4 辞屏
        3.4.1 “辞屏”的概念
        3.4.2 “辞屏”的特点
    3.5 同一
        3.5.1 同一与分离
        3.5.2 同一与实质
        3.5.3 同一的方式
    3.6 国家话语、国家身份与修辞认同三元合一的研究合法性探析
    3.7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多重国家身份的建构
    4.1 引言
    4.2 中国声音
    4.3 中国身份
        4.3.1 新兴大国
        4.3.2 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4.3.3 负责任大国
        4.3.4 东方文明大国
    4.4 国家身份建构动机
        4.4.1 根本动机:利益共同体
        4.4.2 直接动机:行动共同体
    4.5 小结
第五章 国家身份建构的修辞策略之内容同一策略
    5.1 引言
    5.2 同情同一
        5.2.1 以构建“家族质”实现身份认同
        5.2.2 以构建“几何质”系紧合作纽带
        5.2.3 以构建“方向质”付诸共同实践
    5.3 对立同一
        5.3.1 世界经济增长面临困境
        5.3.2 地缘政治危机频现
        5.3.3 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
    5.4 无意识同一
        5.4.1 第一人称复数“我们”
        5.4.2 表达美好人格的词语
    5.5 小结
第六章 国家身份建构的修辞策略之形式同—策略
    6.1 引言
    6.2 规约形式同一:文体结构
        6.2.1 绪言:称呼与问候语
        6.2.2 关于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叙述、分类和证明
        6.2.3 基于共同利益的行动倡议叙述
        6.2.4 关于中国形势、中国道路的叙述、分类和证明
        6.2.5 中国方案、中国举措叙述
        6.2.6 结尾:致谢与祝福语
    6.3 重复形式同一:叙事
        6.3.1 叙事对主题的导引
        6.3.2 叙事构筑情感认同
    6.4 递进形式同一:修辞推论
        6.4.1 完整修辞推论
        6.4.2 省略大前提的修辞推论
        6.4.3 省略小前提的修辞推论
        6.4.4 省略结论的修辞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国家身份建构的修辞策略之辞格策略
    7.1 引言
    7.2 建筑类隐喻
        7.2.1 建筑隐喻描述
        7.2.2 建筑隐喻说明
    7.3 拟人类隐喻
        7.3.1 拟人隐喻描述
        7.3.2 拟人隐喻说明
    7.4 旅程类隐喻
        7.4.1 旅程隐喻描述
        7.4.2 旅程隐喻说明
    7.5 其他隐喻
        7.5.1 疾病类隐喻
        7.5.2 文化类隐喻
    7.6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8.1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及研究发现
        8.1.1 主要观点:话语、互动、同一三位一体
        8.1.2 研究发现:回答中国国家身份建构“三问”
    8.2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基于扎根理论的新冠疫情期间国家领导人形象研究 ——以人民网与CNN的新闻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创新点
        1.2.1 研究选题的创新性
        1.2.2 研究方法的创新性
        1.2.3 研究成果的现实指导性
    1.3 文献综述
        1.3.1 媒介形象研究
        1.3.2 国家领导人形象对比研究
        1.3.3 危机时期领导人形象研究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视角与理论基础
        2.1.1 研究视角
        2.1.2 中美新冠疫情阶段划分
    2.2 研究对象与样本选择
        2.2.1 研究对象
        2.2.2 样本选择
    2.3 理论基础
3 领导人形象议题报道分析
    3.1 报道数量体现关注程度
        3.1.1 整体报道总量
        3.1.2 阶段分布数
    3.2 信息来源凸显媒体特色
    3.3 报道内容展现新闻深度
        3.3.1 字数统计
        3.3.2 高频词云
    3.4 稿件基调暗含立场偏向
4 基于扎根理论的国家领导人形象模型建构
    4.1 人民网编码呈现及其释义
        4.1.1 人民网编码的完整版呈现
        4.1.2 六大范畴的具体释义
    4.2 CNN编码呈现及释义
        4.2.1 CNN编码完整版呈现
        4.2.2 六大范畴的具体释义
    4.3 理论模型建构
    4.4 理论饱和度检验
5 疫情期间国家领导人形象议题分析与启示
    5.1 疫情期间国家领导人形象议题之相似点
        5.1.1 媒介形象呈现受意识形态影响
        5.1.2 危机时期彰显领导人执政水平
        5.1.3 媒介塑造领导人形象随事件时间轴变化
        5.1.4 领导人媒介形象和受众认知相互影响
    5.2 疫情期间国家领导人形象议题之差异点
        5.2.1 中国领导人形象稳定,美国领导人形象多变
        5.2.2 中国领导人有军人形象,美国领导人有负面形象
        5.2.3 中国领导人关注宏观问题,美国领导人注重微观层面
        5.2.4 中国领导人关注国际问题,美国领导人注重国内情况
    5.3 疫情期间国家领导人形象传播启示
        5.3.1 大众媒介加强对受众认知了解
        5.3.2 增强领导人个性化形象塑造
        5.3.3 适当缩小单篇稿件议题范围
        5.3.4 情绪及语言表达需更丰富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Ⅰ人民网新闻报道详情
    附录 ⅡCNN新闻报道详情
    附录 Ⅲ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获奖
致谢

(4)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1.1 选题缘起
        1.1.1 选题缘由
        1.1.2 问题意识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梳理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研究成果评析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一章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的理论依据
    1.1 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思想
        1.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反贫困思想
        1.1.2 列宁的反贫困思想
        1.1.3 毛泽东的反贫困思想
        1.1.4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贫困思想
        1.1.5 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战略思想
    1.2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理论分析
        1.2.1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概念
        1.2.2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内涵
        1.2.3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原理
        1.2.4 马克思主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理论
    1.3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理论分析
        1.3.1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特殊性分析
        1.3.2 精准扶贫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相互关系分析
        1.3.3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基本内涵分析
        1.3.4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作用机制分析
第二章 扶贫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历史考察
    2.1 扶贫救济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78 年一1985 年)
        2.1.1 组织领导功能:有力推动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
        2.1.2 政策执行功能: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商业发展
        2.1.3 统筹协调功能:带动农村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2.1.4 资源整合功能:助力农村基础设施显着改善
    2.2 扶贫开发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86 年一1993 年)
        2.2.1 成立农村扶贫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功能的新起点
        2.2.2 落实专项帮扶计划:加强政策承接功能的着力点
        2.2.3 纳入贫困县惠顾序列:加强致富引领功能的关键点
    2.3 扶贫攻坚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94 年一2000 年)
        2.3.1 统筹农村“三位一体”扶贫力量
        2.3.2 推动建立农村多元互促扶贫模式
        2.3.3 带领农村群众开展内源扶贫
    2.4 综合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2001 年一2011 年)
        2.4.1 全力构建农村大扶贫格局
        2.4.2 在“一体两翼”战略中推进农户参与式扶贫
        2.4.3 以“多予、少取、放活”确立行动导向
        2.4.4 在“双轮驱动”中增强农村贫困群众生活保障
    2.5 精准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2012 年一2020 年)
        2.5.1 扶贫领导作用持续强化
        2.5.2 功能实现特征更加鲜明
        2.5.3 引富带富成就广受认同
        2.5.4 党建扶贫经验值得推广
第三章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实证分析
    3.1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的个案研究
        3.1.1 样本选择
        3.1.2 现实表现
    3.2 精准扶贫中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主要问题
        3.2.1 功能主体中的本位化问题
        3.2.2 功能结构中的固有化问题
        3.2.3 功能方式中的单一化问题
        3.2.4 功能策略中的浅表化问题
        3.2.5 功能保障中的低效化问题
第四章 精准扶贫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思考
    4.1 以多元化为方向,拓展功能主体
        4.1.1 以加强致富引领为指向,创新农村党组织本体设置
        4.1.2 以加强党群联系为导向,健全党务村务监督主体
        4.1.3 以加强农村治理为取向,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
    4.2 以科学化为原则,完善功能结构
        4.2.1 坚持选育结合,完善力量结构
        4.2.2 坚持培优训强,完善素质结构
        4.2.3 坚持科学衔接,完善制度结构
    4.3 以多样化为要求,丰富功能方式
        4.3.1 实施多元推动,促成扶贫路径多样化
        4.3.2 实施资源整合,促成要素配给多样化
        4.3.3 实施人才战略,促成精英参与多样化
    4.4 以精准化为内涵,实施功能策略
        4.4.1 推动精准识别,克服“漏桶效应”
        4.4.2 推动精准施策,稳定脱贫成果
        4.4.3 推动精准考核,完善评价机制
    4.5 以持续化为导向,加强功能保障
        4.5.1 持续壮大村级积累
        4.5.2 持续健全协调体系
        4.5.3 持续强化服务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5)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㈠选题缘由
        ㈡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㈠国内研究
        1. 有关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2. 有关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3. 有关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4. 有关“互联网+”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5. 有关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㈡国外研究
        1. 关于互联网与意识形态传播的研究
        2. 关于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㈠研究思路
        ㈡研究方法
    四、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㈠研究创新
        ㈡研究不足
第一章 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与大学生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及其影响
        一、 新媒体时代
        二、 新媒体时代的影响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
        一、 新媒体与社会思潮传播
        二、 借助新媒体传播的主要社会思潮
        三、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传播的特点
        四、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传播的影响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易受社会思潮影响的大学生
        一、 大学生是新媒体的忠实拥趸者
        二、 大学生是社会思潮的易感人群
        三、 大学生是社会思潮的再传播者
第二章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说明
        一、 问卷设计说明
        二、 问卷调查说明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调查的情况
        一、 调查的基本情况
        二、 调查的具体情况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双重影响
        一、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正面影响
        二、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负面影响
    第四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特征
        一、 受众的广泛化与路径的裂变性
        二、 信息的碎片化与观点的完整性
        三、 语言的大众化与内容的政治性
        四、 形式的多变化与目标的一致性
第三章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内容、方式及原因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内容
        一、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世界观
        二、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人生观
        三、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价值观
        四、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政治观
        (一) 淡化大学生政治情感
        (二) 动摇大学生政治意志
        (三) 颠覆大学生政治认同
        (四) 瓦解大学生政治信念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方式
        一、 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并行
        二、 显性方式与隐性方式重叠
        三、 单一方式与综合方式交叉
        四、 平面方式与立体方式同步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原因
        一、 国际原因:社会思潮成为西方国家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武器
        二、 社会原因:社会思潮以某些社会现实问题为基础影响大学生
        三、 教育原因:社会思潮放大主流意识形态的某些局限影响大学生
        四、 新媒体原因:社会思潮利用新媒体特点影响大学生
        五、 大学生自身原因:大学生易受社会思潮打造的“网络舆论场”影响
第四章 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传播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经验与教训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利用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教育的历史经验教训
        一、 革命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青年走上中国革命道路
        二、 建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大学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三、 改革开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节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中错误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的教训反思
        一、 国内舆论失控:苏联解体中的殷鉴昭示
        二、 西方操控媒体:东欧剧变中的惨痛教训
    第三节 中东北非部分国家应对社会思潮影响不力而导致社会动荡的警醒
        一、 维基革命:突尼斯政治动乱中新媒体为助推器
        二、 推特助力:埃及国家政变中新媒体变身组织者
    第四节 发达国家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的经验教训
        一、 意识形态渗透:媒体是美国意识形态渗透的新型武器
        二、 公众观点塑造:媒体是英国塑造公众观点的重要工具
        三、 教化教育推进:媒体是德国推进教化教育的特殊载体
        四、 普罗大众动员:媒体是法国动员民众斗争的主要战场
第五章 新媒体时代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不良影响的对策
    第一节 高度重视新媒体时代并正确对待社会思潮的影响
        一、 新媒体时代完全改变了信息的传递及其影响
        二、 实事求是地正确对待社会思潮的传播与影响
    第二节 价值引领:在凝聚价值目标共识中应对意识形态渗透
        一、 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元社会思潮
        二、 用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社会思潮
        三、 用浩然正能量引导多元社会思潮
        四、 用豁达包容心对待多元社会思潮
    第三节 回应现实:在回应社会现实与热点问题中构建和谐社会环境
        一、 提高因事而化的针对性
        二、 增强因时而进的时代性
        三、 彰显因势而新的鲜活性
    第四节 守正创新:在遵循规律和思政课改革创新中补齐教育短板
        一、 遵循和运用“三大规律”以做好思政工作
        二、 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以提升铸魂育人实效
        三、 以“八个相统一”为要求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四、 以“三进和两入”为目标推进思政课话语体系重构
    第五节 化堵为疏:在用好新媒体中切实提高舆论引导和网络治理水平
        一、 创新宣传理念以占领新媒体宣传阵地
        二、 创新宣传手段以多渠道开展宣传工作
        三、 创新基层工作以努力贴近大学生实际
        四、 创新新媒体监管以清朗网络舆论空间
    第六节 提升素养:在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中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 提升学生对新媒体上不良信息的应对能力
        二、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思潮的本质与危害
        三、 积极与各种新媒体上不良社会思潮作斗争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附录 二
    一、 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一、 发表论文
    二、 主持课题
    三、 参与课题

(6)政府回应过程中的基层干群关系研究 ——以2018年寿光市T镇洪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关于政府回应的研究
        二、关于基层干群关系的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本文的理论基础
        一、关系管理理论的渊源与发展
        二、格鲁尼格“关系策略模型”的核心内容
        三、关系策略模型在本文的应用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政府回应的内涵
        二、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概念界定
        三、基层干群关系的多学科解释
    第二节 基层干群关系维护中政府回应的角色定位
        一、政务信息的整合者
        二、事件真相的还原者
        三、社会情绪的稳定者
        四、政民关系的沟通者
    第三节 从关系策略模型解构政府回应下的基层干群关系
        一、合法性:政府的合法性是回应群众期待的政治基础
        二、回应力:努力加强政府回应主客体能力建设和平台载体建设
        三、双向沟通:信息对称是缓解干群紧张关系的润滑剂
        四、信任:政治信任是实现基层干群关系和谐的终极目标
第三章 寿光市T镇洪灾中政府回应下基层干群关系的个案分析
    第一节 寿光市T镇的基本情况简介
        一、蔬菜基地T镇的基本镇情
        二、T镇经济迅速发展的成熟模式
    第二节 2018 年寿光洪灾中的政务舆情回应
        一、寿光洪灾引发的舆情事件回溯
        二、相关基层政府舆情回应的主要措施
    第三节 寿光T镇田野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研数据来源
        二、田野调研问卷的基本情况统计
    第四节 寿光T镇洪灾期间政府回应对基层干群关系的影响分析
        一、政府回应不当引发干群对利益诉求表达不畅的双重不满
        二、受灾村民对上级政府回应和基层干部的满意度呈现不均衡特征
        三、基层政府全力救援是干群和谐关系达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四章 政府回应中的基层干群关系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基层干群关系和谐共生的整体情况和促成因素
        一、群众对基层干群关系主观感知和谐程度整体较高
        二、群众对基层政府合法性的认可度整体较高
        三、群众对灾后重建和其他善后举措的期望与认知的落差较小
        四、基层干群之间的沟通效果比较好
        五、基层干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攻坚克难赢得群众信任
    第二节 政府回应过程出现个别基层干群关系疏离现象
        一、基层干群信任关系面临“塔西佗陷阱”挑战
        二、个别基层干部下乡慰问走过场疏离干群关系
        三、群众的从众心理和情绪感染增加了关系修复的难度
    第三节 基层干群关系“亮红灯”的原因分析
        一、“央强地弱”差序政府信任格局下基层政府公信力缺失
        二、基层政府风险防范意识和舆情应对能力不足
        三、部分基层政府部门监督机制存在漏洞
        四、个别基层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存在思想认知偏差
第五章 政府回应过程中基层干群关系的维持策略
    第一节 坚持政府工作合法性的价值理念
        一、毫不动摇坚持增强政府治理能力的信念
        二、完善有利于公民参与的制度和形式
        三、强化服务型政府理念
    第二节 建立并不断完善政务舆情动态回应机制
        一、前期:加强政府舆情监测预警能力的建设
        二、中期:完善政府各部门、各层级联动机制
        三、后期:采取正向激励、失信惩罚原则规范的追责机制
    第三节 政府回应中立足基层干群关系的整合重在双向沟通
        一、着力提高基层政府的政务信息公开度和透明度
        二、“民意兼容”多样化畅通民意收集和回应渠道
        三、基层干部走访慰问群众需强化心理疏导和情感沟通
        四、多渠道营造有利于建构基层干群和谐关系的社会氛围
    第四节 在日常性回应中增进政府信任和基层干群关系修复
        一、迅速、主动取得与群众的联系
        二、寻找干群“共同关心”作出适度承诺
        三、直面多元主体意见以求平等对话达成共识
        四、对工作失误进行合理归因并担当责任
        五、多管齐下整合社会力量助力群众重建工作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关于寿光市政府回应中基层干群关系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科研成果
致谢

(7)《人民日报》“两微一端”中美贸易摩擦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基本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两微一端”中美贸易摩擦报道的整体架构
    第一节 中美贸易摩擦事件概述
    第二节 中美贸易摩擦报道的整体样态
        一、报道量与事件发展态势密切相关
        二、报道形式丰富多样
        三、报道信源以本报系统为主
        四、多主题呈现新闻事实
    第三节 中美贸易摩擦报道的框架类型
        一、冲突框架
        二、合作框架
        三、责任归属框架
        四、经济后果框架
        五、领导力框架
        六、历史框架
第二章 “两微一端”中美贸易摩擦报道的话语分析
    第一节 中美贸易摩擦报道的话语文本分析
        一、标题:清晰简洁、形式多变
        二、词汇:客观中立、时代语感
        三、句式:情感充沛、立场鲜明
    第二节 中美贸易摩擦报道的话语语境分析
        一、权威话语表达引领社会舆论
        二、内外融通叙事呼唤国家认同
        三、民间话语与“人情味”转向
    第三节 中美贸易摩擦报道话语的风格与修辞分析
        一、报道话语的语言风格
        二、报道话语的修辞特色
第三章 “两微一端”中美贸易摩擦报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
    第一节 “自我”建构下的中国国家形象
        一、独立自主与爱好和平的中国
        二、不惧挑战与努力实干的中国
        三、积极主动与合作共赢的中国
    第二节 中美贸易摩擦报道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策略
        一、以客观主动的报道解构“刻板印象”
        二、刚柔相济的双重叙事展现大国风范
        三、全媒体矩阵式传播放大中国声音
第四章 关于“两微一端”中美贸易摩擦报道的反思与启示
    第一节 以用户思维创新话语体系
        一、选用亲切自然的报道风格
        二、注重民间话语和情感叙事
        三、提升报道趣味性和可读性
    第二节 以融媒体思维讲好中国故事
        一、掌握报道话语权和主动权
        二、突出报道专业性和深度性
        三、加快媒体融合的深度推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8)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意义与综述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文献综述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3 理论基础与研究思路
        1.3.1 理论基础
        1.3.2 研究思路
        1.3.3 技术路线
2.本体诉求: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属性基础
    2.1 体操类项目的基本理论问题探讨
        2.1.1 体操类项目的内涵与外延
        2.1.2 体操类项目的特点与分类
        2.1.3 体操类运动的价值与功能
    2.2 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本质
        2.2.1 内涵属性表达的身心协同
        2.2.2 外延结构表达的发展协同
        2.2.3 价值理性表达的效益协同
    2.3 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实践旨归
        2.3.1 转变体操的主体认知系统
        2.3.2 延展体操的客体对象系统
    2.4 小结
3.存在样态: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表现形态
    3.1 我国体操类项目发展的现状分析
        3.1.1 体操类项目竞赛发展现状
        3.1.2 体操类项目推广普及现状
    3.2 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方式呈现
        3.2.1 组织主体的协同助推大众体操发展
        3.2.2 联动性的体操类项目赛事活动平台
        3.2.3 互助式的体操类项目推广普及模式
        3.2.4 主体合作性的体操类项目管理体制
    3.3 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动因机理
        3.3.1 健康中国与体育强国战略的宏观推动
        3.3.2 体操人才培养与体操普及的微观诉求
        3.3.3 体操管理制度与资源配置的结构转变
        3.3.4 体操治理主体与参与主体的利益驱动
    3.4 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现实困境
        3.4.1 竞技性体操发展的时代冲突
        3.4.2 竞技体操与大众体操的失衡
        3.4.3 管理主体的角色双重与冲突
    3.5 小结
4.理论构想: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理性思考
    4.1 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基本原则
        4.1.1 兴强扶弱——促进均衡发展
        4.1.2 项目互动——优化资源利用
        4.1.3 主体互支——保障高效发展
    4.2 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主要依据
        4.2.1 体操类项目动作内容属性的同质性
        4.2.2 体操类项目管理主体关系的同构性
        4.2.3 解决体操类项目发展的现实困惑
    4.3 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整体构想
        4.3.1 管理机构的协同
        4.3.2 发展方式的协同
        4.3.3 运行过程的协同
    4.4 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具象规划
        4.4.1 项间协同——体操类项目间的协同
        4.4.2 内外协同——体操与其它项目的协同
        4.4.3 纵横协同——管理主体间的协同发展
        4.4.4 竞赛协同——基层比赛的裁判协同
        4.4.5 校社协同——学校与社会的协同
    4.5 小结
5.实例呈现: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个案探析
    5.1 案例选择与分析方法
        5.1.1 研究案例的基本情况
        5.1.2 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
    5.2 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
        5.2.1 社会变迁与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的协同发展
        5.2.2 学校体育与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的协同发展
        5.2.3 体育文化与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的协同发展
    5.3 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协同发展的总体特征
        5.3.1 协同项目的大众性
        5.3.2 协同项目的多样性
        5.3.3 协同主体的多元性
    5.4 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的协同机制
        5.4.1 运动项目间的协同
        5.4.2 组织主体间的协同
        5.4.3 裁判间的协同
    5.5 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
        5.5.1 参赛对象来源与类型存在不平衡
        5.5.2 制度要求与现实需求存在一定矛盾
        5.5.3 赛事组织管理还存在提高的空间
        5.5.4 赛事资金渠道还有待进一步拓宽
    5.6 小结
6.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实现策略
    6.1 更新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理念
    6.2 创新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制度
    6.3 强化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治理
    6.4 优化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资源
    6.5 构建体操类项目的四级竞赛体系
    6.6 融入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的目标
    6.7 小结
7.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9)习近平政治思想传播中的用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学术价值
        三、现实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政治传播
        二、习近平思想
        三、用典
    第三节 论文框架、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论文框架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习近平用典的基本状况
    第一节 典源广泛,囊括经史子集等
        一、以儒家经典为代表的古代典籍
        二、古代诗词文章、书信奏折等
        三、古代谚语、俗语、格言警句等
    第二节 涉及诸多领域,用典内容丰富
        一、有关政治经济的内容
        二、有关文化教育的内容
        三、有关党建法治的内容
        四、有关外交关系的内容
    第三节 用典方式多样,勤于转化创新
        一、善于借用
        二、应时而用
        三、化用原典
        四、密集用典
第二章 用典建构文本:习近平思想的话语表达
    第一节 用典具有起兴功能
        一、丰富政治话语的层次感
        二、产生含蓄蕴藉的表达效果
    第二节 用典具有论证功能
        一、为观点寻求权威论据
        二、增强语言的严谨性与可信力
    第三节 用典具有代言功能
        一、借助典故抒情达志
        二、实现精炼表达目的
    第四节 用典具有文化融合功能
        一、体现中国思想的主体性
        二、起到跨时代文化传承的作用
第三章 用典延伸媒介:习近平思想的传播实现
    第一节 催生新的媒介报道议题
        一、新闻内容:习近平用典成报道热词
        二、媒介功能:突出塑造儒雅领袖形象
    第二节 衍生《平“语”近人》电视政论片
        一、专家学者形成权威政治符号
        二、视听影像增强思想“可视性”
        三、用典既是传播媒介也是信息
第四章 用典影响受众:习近平思想的传播效果
    第一节 有助于受众更好地理解政治话语
    第二节 有助于受众建立情感共鸣与认同
    第三节 有助于在受众心中塑造权威儒雅的领导人形象
    第四节 有助于受众对领导人思想进行二次传播
第五章 探究用典对于当前中国政治传播的价值
    第一节 修补治国方略中的文化断裂,建立“三位一体”新格局
    第二节 开拓一种全新的政治传播方式,有效促进政治信息传达
    第三节 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引导大众的文化传承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10)新媒体环境中地方政府传播形象的传播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相关理论概念
    (二)选题背景
    (三)选题意义
    (四)文献综述
第二章 新媒体环境与政府传播形象
    第一节 新媒体的传播特点
        (1)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
        (2)信息传播量大,信息碎片化
        (3)没有时间限制,可以随时查看过去的消息
        (4)交互性和个性化的媒体
    第二节 新媒体语境下政府传播形象塑造与传播的重要性
        (1)新媒体环境中政府传播形象的主要表现形式
        (2)新媒体环境中政府传播形象传播的重要性
    第三节 新媒体环境下政府传播形象塑造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三章 新媒体环境引发的政府传播形象传播的变化
    第一节 政府传播形象的新诠释
    第二节 传播主体对政府形象的影响
    第三节 传播媒介的影响
    第四节 传播方式及受众的变化
第四章 城市政务新媒体中政府传播形象传播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政府传播形象的塑造
    第二节 不同城市政务新媒体中政府传播形象传播对比研究
        (1)吉林省的政务媒体
        (2)辽宁省的政务媒体
        (3)成都政务新媒体
    第三节 新型冠状肺炎期间,地方政府媒体的表现
    第四节 地方政府政务新媒体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1)发布信息的频率不够、内容质量不合格
        (2)运营懈怠,相关人才和资源投入不够
        (3)发展不平衡,服务意识尚需提高
        (4)受众数量低,传播力不足
第五章 地方政府通过新媒体提升政府传播形象的策略
    第一节 地方政府门户网站
        (1)界面美观、方便查找
        (2)内容要真实、即时,服务要全面、高效,沟通要及时、深入。
    第二节 地方政务新媒体
        (1)改变传统观念,加强对新媒体的认识
        (2)加强地方政府新媒体管理者的能力
        (3)建立健全阳光政务平台
        (4)加强与新媒体的良性互动
        (5)增强对新媒体的引导与规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四、“高效、亲民、负责任的政府”(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与选民关系密切原因探析[D]. 王谏.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国家话语对国家身份的建构及其修辞策略[D]. 梁冠华.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基于扎根理论的新冠疫情期间国家领导人形象研究 ——以人民网与CNN的新闻报道为例[D]. 万青.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1)
  • [4]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D]. 高云亮. 兰州大学, 2021(11)
  • [5]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研究[D]. 黄丽娟.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7)
  • [6]政府回应过程中的基层干群关系研究 ——以2018年寿光市T镇洪灾为例[D]. 牛青.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7]《人民日报》“两微一端”中美贸易摩擦报道研究[D]. 王珍妮.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研究[D]. 李萍.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习近平政治思想传播中的用典研究[D]. 兰晓雨.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10]新媒体环境中地方政府传播形象的传播问题研究[D]. 张倬源. 吉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高效、亲民、负责任的政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