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顺义加快农民增收进程

北京顺义加快农民增收进程

一、北京顺义加快农民增收进程(论文文献综述)

徐茂[1](2021)在《顺义区蔬菜产业回顾与新时期发展对策》文中研究表明顺义区是北京市的重要蔬菜生产区,且保护地蔬菜生产为顺义区蔬菜优势主导产业。在总结顺义区蔬菜产业发展阶段特征与概况的基础上,介绍了顺义区在发展蔬菜产业中在政策、技术等方面的主要经验做法,剖析了产业发展存在的人力资源不足、蔬菜生产技术制约、非技术制约等问题,最后提出了开展农民职业教育、提高设施农业装备水平等产业发展建议。

张思佳[2](2021)在《基于北京市新总规背景下浅山区休闲农业园景观规划设计 ——以顺义某园区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的提出,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发展,休闲农业园作为社会发展下的多产业融合载体,成为了有效推动生态、经济多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在景观观赏游览的角度,休闲农业园的的农业景观,也成为了城市居民闲暇度假的好去处。此外,休闲农业园中逐渐生态化的农业景观,以及更加丰富化的自然景观,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亲近自然的共性需求。依据北京新城市规划的相关内容来看,主要提到了构建浅山休闲游憩带,形成城景合一、山水互动的特色风貌,打造平原休闲农业旅游区、浅山休闲度假旅游区。对于浅山区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不仅是政策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生态发展保护带,也为农业景观提供了良好的资源依托。本研究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为政策导向,以浅山区为主要研究背景,探索浅山环境下的休闲农业园景观营造新模式。全文对国内外文献及相关案例的分析研究,并结合实地调研、归纳分析和总结等研究方法,深入挖掘浅山背景下的农业景观设计。首先对基本休闲农业园理论以及浅山区发展理论进行归纳学习,并寻找两者之间的关联;其次对国内外相关案例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得出本研究案例园区可借鉴的经验;再次,对北京新城市规划的政策内容进行深入解读,以及对北京市的浅山环境进行基础分析,最后结合对浅山区休闲农业园的规划设计要点进行实践案例的景观规划,进一步阐释前期研究结果的可行性。

袁艳云[3](2021)在《京津冀一体化奶业发展布局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国家重大战略的背景下,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河北省经济建设以使京津冀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成为京津冀共同推进的目标。2015年至今,京津成功地向河北疏解了一批奶牛,但奶源自给率不足、加工产能过剩等问题也有所显现,另外,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对河北奶业经济的带动作用不甚明显,这些都是京津冀奶业一体化发展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基于这样的背景,为了使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不再仅仅停留在以疏解北京奶牛为目标的初步阶段,而是更进一步地整合资源,促进京津冀整体奶业的转型升级,本文从调整三地奶业布局的角度展开研究。本文按照“描述现状—探究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提出建议”的四步走研究思路开展了研究。首先从奶业链生产、加工、消费、政策各环节分析了京津冀奶业发展现状,对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工作开展的基础、遇到的问题,有了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运用GIS技术和重心迁移模型研究了京津冀奶业格局时空变化情况,重点关注了“种养加匹配度”问题;紧接着,运用集聚度指标、全域和局域空间相关性分析探究了京津冀奶业布局的空间集聚特征;通过以上两章的研究发现了当前布局中制约京津冀奶业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随后聚焦于这些问题、构建了针对性的指标体系,运用空间计量模型,筛选出对京津冀奶业格局演化有显着影响的因素;以这些影响因素为抓手,结合各区县的功能定位,设计出了京津冀奶业一体化发展布局优化方案,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研究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首先,在奶业生产规模和养殖资源方面河北确实较京津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2015年来,河北也受环保政策的严格约束,奶牛存栏量有大幅下降,且土地资源呈紧缩状态,因此,在河北发展奶业也是面临约束的,在环境资源承载力内做好规划、谋好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对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十分重要;其次,京津冀奶业饲料种植与生鲜乳生产布局匹配度低,有明显的“种养分离”现象,养殖与加工近年来也出现了轻微的不匹配现象;再次,京津冀奶业生产的高水平,主要是由唐张石保的奶业强县支撑起来的,此外的大片区县虽然也养奶牛,但奶业生产水平低,且各区县之间奶业呈独自发展的形态,与周围区县生产要素流通少,技术交流不紧密,奶业生产空间联结程度低,这是不利于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的;加工环节也具有很高的空间集聚度,但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奶业加工在京津冀呈扩散态势,本文认为这有利于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进一步地,实证分析得出,土地资源、水资源、玉米产量、青饲料播种面积、环境承载力、人均GDP、人均消费支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劳动力资源数对生鲜乳生产布局有显着影响。用上述9个影响因素加入“生鲜乳产量”指标,构成京津冀各区县奶业发展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根据评价结果将京津冀204个区县分别划入奶业发展示范区、奶业重点拓展区、奶业限制性发展区与非奶业布局区,制定了奶业布局初步优化方案,进而结合各区县的功能定位对初步优化方案进行了适当调整,做出最终优化方案,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李春媛[4](2020)在《北京市蔬菜专业村产业集聚度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农业产业集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重要举措,是推动乡村振兴实施的重要抓手。蔬菜专业村是实现蔬菜产业专业化生产的重要载体,对推动蔬菜产业集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蔬菜产业作为北京市特色产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逐渐呈现出农业产业布局持续优化、农业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不断推进的良好态势,蔬菜专业村镇在地域规模上不断集中,逐渐形成了集聚趋势,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以北京蔬菜专业村为研究对象,选取2012-2018年北京蔬菜专业村及蔬菜产业相关数据,运用区位商指数测算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对北京市蔬菜专业村产业集聚度进行测算,结果显示,北京市蔬菜专业村出现了集聚现象,但存在不稳定上下波动的问题,顺义区、通州区和平谷区总体集聚程度较高,并保持稳定集聚状态。运用集中度指数测算方法,从专业村主导产业总产值和从业农户数两方面对集聚度进行测算,结果显示,蔬菜专业村集聚区域主要集中在顺义区和房山区。为了更好地推进北京蔬菜专业村产业集聚发展,研究结合GEM模型选取变量,通过构建普通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对北京蔬菜专业村产业集聚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蔬菜专业村集聚主要受规模化经营、人力资本、设施化水平、品牌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研究建议完善蔬菜专业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蔬菜专业村科研投入力度,打造蔬菜专业村区域品牌效应,培育蔬菜专业村新型经营主体,促进蔬菜专业村产业融合发展,发挥蔬菜示范村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进蔬菜专业村、生产基地及示范园区建设。

李艳娟[5](2020)在《基于空间分布的休闲农业影响因素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分析北京休闲农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休闲农业的空间优化提供理论依据。选取了北京市292个休闲农业点,运用最邻近指数、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核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等方法,结合ArccGIS10.2的工作环境,主要从休闲农业的空间分布数量、集聚类型、均衡度、密度分布和区位特征几个方面来分析,最后通过地理联系率与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分析北京市休闲农业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的强弱关系,结果如下:北京市休闲农业点空间分布不均衡,为凝聚性分布类型,均匀度较低。从数量特征上看,分布最多为顺义区、延庆区等远郊区,朝阳区和平谷区数量最少。依据最邻近指数(R=0.78)、变异系数(CV=187.22%)、基尼系数(Gini=0.7956,越靠近1越集中)和均匀度(C=0.2044)。北京市休闲农业点分布密度有差异性。顺义区、海淀区、大兴区构成了高密度带;通州区、丰台区、延庆区、昌平区构成了次密度带,门头沟区、密云区、房山区、怀柔区、朝阳区和平谷区分布密度相对较低,“环城”特点明显。北京市休闲农业的市场区位特征具体表现为在距离各区政府缓冲区(0-30km)内涵盖了249个休闲农业点,占北京全市休闲农业点的85.27%,比重较大。通过地理联系率和灰色关联度法,研究北京市休闲农业的空间分布受社会经济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交通条件、旅游发展水平等影响因素的强弱关系,由强到弱依次排序为:可支配收入>常住人口数>公路网密度>观光旅游总收入,关联度值分别为0.707、0.658、0.618、0.617;还有其他因素包括政策法规、星级旅游景点和农业发展状况的影响。

张宏华[6](2019)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乡村社会建设研究》文中提出模范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不仅培植了抗日力量为抗战胜利做出贡献,而且在乡村社会管理、民生建设、文化生活和社会规范中均注入新内容,基本上展开了一次完整的社会改革和社会建设试验,其内容在与原有乡村社会本色的交织互动中或急或缓地改变着华北这片土地与土地上的民众,创造着一个新社会。根据地乡村的社会改造与建设是在中共领导的革命中的改革,亦为新中国成立后全方位大规模的社会改造与改革积累了经验教训。本文以中共党史与乡村社会史相结合的研究视角,运用详实的史料阐释了中共领导根据地乡村社会改革和建设的历程以及根据地乡村社会变化的“实相”,力求展现历史发展过程中鲜活、真实、曲折而丰富的内涵。论文以回顾抗战前夕的晋察冀乡村社会状况为起点,从自然条件、政治生态、农民生活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勾勒了根据地乡村社会建设展开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态;对晋察冀根据地乡村社会管理、民生建设、思想文化建设和社会规范进行了历史考察。在根据地传统的乡村管理中,中共这一现代政党组织的全新介入,使乡村社会管理发生了质变。中共作为外来组织力量通过推行新的方针政策、改造乡村政权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而实现了国家意识向乡村的渗透。根据地乡村议行合一的行政体系取代了旧有的宗族、鬼神系统;选举政治的实践和新型社会组织的创立,使民众开始有效参与乡村社会管理;底层农民成为乡村社会领导层中的新兵,创新了乡村社会管理的基本模式。根据地乡村的民生建设围绕民众生产生活展开,通过发展生产、变革生产关系、调整利益分配、推行基本社会保障,形成新的乡村利益整合机制,减轻了农民负担,改善了农民生活。根据地教育、报刊、大众文艺活动的蓬勃开展丰富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新的价值观和行为观、新的政治意识和社会意识亦随风潜入,无声地进入农民内心。根据地乡村社会规范在道德、生活习俗、法律和社会风气四个层面实现着革新。在残酷的战争与紧张的革命中,上述种种变革均存在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张力:外来新文化与乡土传统文明之间的隔膜、外来组织力量与地方不同势力之间的博弈、中共革命追求与农民现实诉求之间的距离、政策制定与实践推行之间的落差、有限资源与更大需求之间的矛盾等问题,都对中共局部执政和目标实现形成挑战。在此过程中,中共通过整党整风的路径以使自己的组织队伍与乡村的社会实际耦合,几乎在每一项工作中都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学习,使基层干部这一党与乡村沟通的中介更符合党的要求和期望,使党员干部群众领袖能够既领会上级要求又契合本地实际推动工作,使政党意志真正深入乡村;乡村政权在实践中不断整理整顿、持续改造,克服种种政策上的、制度上的以及干部作风方面等新情况新问题,使基层政权在与既有乡村权力权威的较量中提升效率、完成任务、实现使命;各种文化载体、社会规范中政治内容的充斥、宣传鼓动激励等手段的充分运用,各种政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相互交融均强化了根据地各项建设的实效,加上利益的驱使促动农民尤其基层干部追随中共的政策指向,有力地减缓或化解了相关矛盾,使根据地乡村社会建设在战争革命中深入向前推进。中共领导的根据地建设催生了乡村社会的现代性因素,逐渐将根据地塑造为一个既不同于国统区又不同于传统乡村的新社会形态,是近代中国现代性最薄弱的乡村由传统向现代化演进的成功探索。探索的历史经验对中共处理全国执政中的新农村建设具有启示意义。虽然今日之中共非昨日之中共,今天的乡村亦非昨天的乡村,但今天的中共仍需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的成效促进发展,以改革的成功巩固执政地位,今天的乡村乡民仍在向现代化迈进的路途,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面临的主题主要任务与当年并没有质的不同,只是具体内容的程度数量的差别。吸取根据地乡村在政党介入中的整党整风、政权建立中的整理整顿、政策制度出台实施中的调整调适以及乡村建设中社会管理、民主民生、文化教育、社会规范和社会风气全方位系统变革的经验,对新农村建设大有益处。

魏晓明[7](2016)在《新型城镇化视角下昌平集体建设用地利用模式研究》文中提出作为北京城市发展新区之一,昌平正处于城市转型发展时期,其集体建设用地利用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在北京市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主要表现为:违法建设蔓延、产业布局低效分散、基础设施薄弱、资源环境恶化等。新型城镇化为昌平区集体建设用地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加强对集体建设用地管理研究,提出完善的集体土地利用的规划管理思路和对策,对于提高昌平农村土地利用效率、破解城乡发展中的“人地矛盾”、为北京市土地管理制度创新提供实践参考。论文基于这个建设背景,回顾了我国和北京市城镇化发展历程、农村集体土地利用实践,研究了昌平区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实践案例的经验;通过分析昌平区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现状、变化趋势,评价用地效率,分析其发展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根据地区功能定位和城镇化条件的不同,将昌平村庄分为城镇化型、城乡一体化型和田园型,对比近期可供选择的集体建设用地利用模式,归纳提炼出在现行国家土地管理法规框架内,以村集体为实施主体的村庄改造集体建设用地利用模式;通过对三个具备试点条件的村庄进行改造模式、实施路径、经济测算,比较分析出自征自用模式的优势以及政策边界和实施建议,验证了该模式在昌平区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的可行性、实用性和实现人的城镇化的有效性。

江晶[8](2013)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运行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建设现代农业开始到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2009年11月,农业部启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旨在加快改造传统农业,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实践证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带动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性举措,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性举措。然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一个新事物,必须把握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分析其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推动其先行探索我国农业生产关系进一步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本文深入分析了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理论、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增长极理论以及城乡统筹理论,为研究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运行机制与发展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以实地调研为基础,分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现状。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在保障粮食安全、加快产业开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资金投入不足、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通过以上的理论与实践分析,本文界定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内涵和特征,认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促进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在城乡间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高效运行和持续发展的本质。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地要素、劳动力要素、资金要素和科技要素在发生着变化,且面临着新的挑战和矛盾。这些分析构成了研究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运行机制的理论框架。本文围绕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基础的主线,从主体功能、内容建设、环境优化等方面分析了土地流转机制、融资机制、科技支撑机制、人才开发与培育机制以及示范带动机制五大机制。结合以上五大运行机制的分析框架,本文提炼总结了六种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模式:东部发达地区园区带动型、平原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带动型、丘陵、山区粮食主产区基地带动型、中小城市城乡统筹型、大城市郊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带动型以及垦区规模化农场带动型;并探讨了六种模式对其他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借鉴作用和启示。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2011年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大体与其县域经济水平一致,而且劳动生产率高以及资源利用率高的地区,其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较高。针对以上研究,本文提出进一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政策建议。主要从科学规划,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完善投融资结构,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着力提高农业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推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聂晓红[9](2013)在《北京市顺义区农民收入增长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受到党中央和各级政府以及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多年来党中央以一号文件形式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的惠农政策,顺义区作为首都农产品的主要供应基地,为保障首都市场供应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近年来顺义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协调,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农民收入长期得不到提高,势必影响其生产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可以说,农民收入问题不仅是农业问题,而且是重大政治问题。因此,开展顺义区农民增收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基于顺义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首先分析了顺义区农民收入现状及特点;其次,分析了当前影响顺义区农民增收的因素,主要包括: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及科技素质有待提升、自然灾害频发及病虫害发生日益严重、农产品价格偏低而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农业生产规模化水平有待提高、农业产业结构需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提升、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待加强等;之后本文提出建立促农增收四项长效机制,主要有建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农产品市场拉动机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最后,提出促进顺义农民增收的五方面对策建议:一是推进顺义区城乡一体化进程,变农民为幸福的市民;二是加速产业集聚,优化产业空间格局;三是发展壮大都市型现代农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四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就业;五是完善保障措施,为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支撑。

李卫芳[10](2012)在《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评价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化及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农业要素的流失、农业的衰退及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北京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城市发展压力。近年来,集生产、生活、生态诸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的迅速发展,使人们看到摆脱这些困境的希望。伴随着城市性质和功能的变化,北京已成功实现了产业结构从“生产型”向“服务型”的转型以及生产服务业替代传统服务业的结构升级,基本形成了与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城市相适应的城市功能结构。与此同时,北京市的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农业的经济功能不断向社会及生态功能转变,即农业为居民提供初级农产品的生产功能已经居于次要地位,而满足广大市民的观光休闲、娱乐和保护生态的功能逐渐上升至主导地位。居民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对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按照“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建设世界城市的新要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北京农业发展的现实和理想选择。北京已成功实现了产业结构从“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型和生产服务业替代传统服务业的结构升级,基本形成了与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城市相适应的城市功能结构。与此同时,北京市的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农业的经济功能不断向社会及生态功能转变,即农业为居民提供初级农产品的生产功能已经居于次要地位,而满足广大市民的观光休闲、娱乐和保护生态的功能逐渐上升至主导地位。居民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对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按照“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建设世界城市的新要求,本文提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北京市都市农业发展的现实和理想选择。全文总体研究思路:第一,系统阐述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并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基本理论作了简要评析与归纳总结,为后文进一步讨论都市农业发展奠定理论基础。第二,从理论研究角度看,本文从低碳经济的国际化趋势和未来我国发展中节能减排的客观需求,以及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和农业科技管理需要等现实需求,深入剖析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在低碳经济时代下发展的动力因素,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研究提供了客观依据。第三,从实践角度看,本文将前面的理论具体应用于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首先,对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及威胁进行系统分析。其次,分析了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历史变迁与现状。包括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并分析其演进过程;从农业经济地位、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及组织方式等视角分析其现状特征,从而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客观依据与现实基础。第四,从全新方法的视角看,本文首先构建了都市型现代农业效率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应用全要素分析法以及数据包络模型,对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评价了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在经济、社会、生态功能方面的资源配置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进一步提高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为推进现代都市农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二、北京顺义加快农民增收进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顺义加快农民增收进程(论文提纲范文)

(1)顺义区蔬菜产业回顾与新时期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顺义区蔬菜产业发展阶段特征与概况
2 顺义区蔬菜生产发展的主要经验做法
    2.1 积极落实市区政府发展蔬菜产业政策,有效推进全区蔬菜产业发展
    2.2 抓“科技兴菜”关键核心,为顺义蔬菜产业发展插上翅膀
    2.3 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项目,以项目引领推进蔬菜产业发展进程
    2.4 重视做好蔬菜科技试验示范推广工作
3 新时期顺义区蔬菜产业发展对策
    3.1 把脉顺义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
        3.1.1 蔬菜产业生产效益虚高现象
        3.1.2 蔬菜从业者整体受教育程度低,年龄大
        3.1.3 主导产品区域特色不明显、品牌竞争力低
        3.1.4 蔬菜生产技术制约
        3.1.5 非技术制约
    3.2 明确时代任务目标
        3.2.1 北京国际性大都市蔬菜供应的需求
        3.2.2 北京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要求
    3.3 顺义区蔬菜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3.3.1?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工作
        3.3.2 提高设施农业装备水平
        3.3.3 发展环境友好、标准化、无公害生产统领为主的现代蔬菜产业
        3.3.4 注重蔬菜品牌培育、提升竞争力
        3.3.5 做好农技队伍建设工作
        3.3.6 重视典范示范引领和整体产业推进发展
        3.3.7 重视优势主导产业提升
        3.3.8 建立严格的设施农业统计监管制度
        3.3.9 抓设施农业单产水平提升
        3.3.10 以“四化”同步促设施农业发展
        3.3.11 重视设施农业产业链条延伸
        3.3.12 建立蔬菜可持续发展支持政策机制

(2)基于北京市新总规背景下浅山区休闲农业园景观规划设计 ——以顺义某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1.3.1 休闲农业园相关研究概述
        1.3.2 浅山区相关研究概述
        1.3.3 国内外相关案例研究
        1.3.4 案例经验总结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及路线
    1.6 特色与创新点
        1.6.1 研究视角创新
        1.6.2 理论创新
2 休闲农业园基本概述及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及发展历程
        2.1.1 景观农业概念
        2.1.2 休闲农业发展历程
        2.1.3 休闲农业园综述
    2.2 休闲农业园的模式分类
        2.2.1 基于地域模式分类
        2.2.2 基于休闲功能分类
    2.3 休闲农业园的主要功能
        2.3.1 观光游憩功能
        2.3.2 生态调节功能
        2.3.3 文化传播功能
        2.3.4 教育互动功能
        2.3.5 康体养生功能
        2.3.6 经济效益功能
    2.4 休闲农业园的景观构成要素
        2.4.1 自然要素
        2.4.2 人工要素
    2.5 休闲农业园建设的几点问题
        2.5.1 鲜明主题特色
        2.5.2 景观塑造多元化
        2.5.3 合理布置功能分区
        2.5.4 表现方式前沿性
        2.5.5 注重生态可持续
    2.6 发展休闲农业园的意义
    2.7 本章小结
3 新总规下的北京浅山区发展综述
    3.1 北京浅山区综述
        3.1.1 北京浅山区区域范围
        3.1.2 北京浅山区历史沿革
    3.2 新总规下的首都浅山区发展综述
        3.2.1 理论要点
        3.2.2 发展浅析
    3.3 北京市顺义区浅山区特点综述
        3.3.1 北京市顺义区简介
        3.3.2 北京市顺义区浅山区发展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浅山区休闲农业园规划要点
    4.1 浅山区特异性分析
        4.1.1 城市与山区关系梳理
        4.1.2 浅山区与平原区、深山区差异浅析
    4.2 浅山区特征浅析
        4.2.1 地势独特
        4.2.2 自然资源丰富、生态脆弱敏感
        4.2.3 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4.2.4 内部自然单元存在差异
    4.3 浅山区休闲农业园规划基础理论研究
        4.3.1 景观生态学
        4.3.2 景观美学
        4.3.3 农业美学
    4.4 浅山区休闲农业园规划思路
        4.4.1 宏观思路:上位规划,政策导向
        4.4.2 中观思路:主题定位,园区规划
        4.4.3 微观思路:景观营造,活动设计
    4.5 浅山区休闲农业园立地条件分析
        4.5.1 土地资源
        4.5.2 地理条件
        4.5.3 气候条件
        4.5.4 生物资源
        4.5.5 社会经济条件
        4.5.6 历史文化资源
    4.6 浅山区休闲农业园乡土文化挖掘
        4.6.1 文化元素的提取与应用
    4.7 浅山区休闲农业园规划原则
        4.7.1 生态优先原则
        4.7.2 可持续发展原则
        4.7.3 因地制宜原则
        4.7.4 四季有景原则
        4.7.5 审美创新性原则
    4.8 浅山区休闲农业园景观规划内容
        4.8.1 园区发展定位
        4.8.2 整体布局
        4.8.3 道路与交通
        4.8.4 功能分区
        4.8.5 土地规划
        4.8.6 景观节点构成
        4.8.7 植物景观规划
        4.8.8 竖向设计
        4.8.9 建筑布局规划
        4.8.10 环境保护与防灾规划
    4.9 浅山区休闲农业园规划策略
        4.9.1 突出浅山背景
        4.9.2 依据浅山区开发要求
        4.9.3 营造浅山农业景观
    4.10 影响浅山区休闲农业园景观规划的因素
        4.10.1 地貌与土壤条件
        4.10.2 季节气候
        4.10.3 景观独特性
        4.10.4 农作物的选择
    4.11 本章小结
5 项目实践——北京市顺义区山里辛庄村休闲农业园景观规划设计
    5.1 项目概况
        5.1.1 背景及区位分析
        5.1.2 气候条件分析
    5.2 现状分析
        5.2.1 道路交通分析
        5.2.2 地形地貌分析
        5.2.3 坡度及坡向分析
        5.2.4 周边环境分析
        5.2.5 现状用地
        5.2.6 场地内部交通现状
        5.2.7 场地内部植被现状
        5.2.8 水文条件分析
        5.2.9 农业资源分析
        5.2.10 文化条件分析
    5.3 项目SWOT分析
        5.3.1 优势分析(Strengths)
        5.3.2 劣势分析(Weaknesses)
        5.3.3 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5.3.4 挑战分析(Threats)
    5.4 总体规划定位
        5.4.1 规划定位
        5.4.2 规划理念
    5.5 总体规划布局
    5.6 专项规划与设计
        5.6.1 道路系统
        5.6.2 功能分区
        5.6.3 植物规划
        5.6.4 竖向规划
        5.6.5 景观结构
        5.6.6 无障碍设计
        5.6.7 生态景观设计
    5.7 主要分区及节点景观设计
        5.7.1 浅山游憩区
        5.7.2 中心活动区
        5.7.3 休闲体验区
        5.7.4 农田观赏区
        5.7.5 水景娱乐区
    5.8 园区景观细部设计
        5.8.1 园区logo设计
        5.8.2 标识导视牌设计
        5.8.3 休憩设施
        5.8.4 儿童娱乐设施
        5.8.5 道路铺装设计
        5.8.6 灯光设计
    5.9 文化活动策划
    5.10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3)京津冀一体化奶业发展布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京津冀一体化产业转移现状的研究
        1.2.2 具体产业的区域协同发展研究
        1.2.3 奶业空间布局的研究
        1.2.4 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与布局研究
        1.2.5 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框架
    1.5 数据说明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业产业链与奶业产业链
        2.1.2 农业布局与奶业布局
    2.2 理论基础
        2.2.1 增长极理论
        2.2.2 梯度转移理论
        2.2.3 点-轴渐进式扩散理论
        2.2.4 农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2.2.5 农业比较优势理论
    2.3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2.3.1 京津冀奶业协同发展:一个种养结合与比较优势框架下的理论模型
        2.3.2 研究假设
第3章 京津冀奶业发展现状
    3.1 京津冀奶业的生产状况
    3.2 京津冀奶业的加工状况
    3.3 京津冀奶业的消费状况
    3.4 京津冀奶业政策梳理与比较
        3.4.1 北京市奶业政策梳理
        3.4.2 天津市奶业政策梳理
        3.4.3 河北省奶业政策梳理
        3.4.4 三地政策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京津冀奶业格局时空变化分析
    4.1 京津冀奶业产业链空间布局及其时空演变分析
        4.1.1 饲料原料生产空间分布及时空演变分析
        4.1.2 生鲜乳生产布局及时空演变分析
        4.1.3 乳制品加工业布局及时空演变分析
    4.2 京津冀奶业产业链重心迁移分析
        4.2.1 饲料原料生产重心迁移分析
        4.2.2 生鲜乳生产重心迁移分析
        4.2.3 乳制品加工业重心迁移分析
    4.3 京津冀奶业链各环节布局匹配度分析
        4.3.1 种养加空间重叠性分析
        4.3.2 方向变动一致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京津冀奶业的空间集聚特征
    5.1 奶业集聚测度方法
        5.1.1 空间集聚程度测度指标
        5.1.2 空间相关性分析法
    5.2 京津冀生鲜乳生产的空间集聚特征
        5.2.1 生鲜乳生产的整体空间集聚程度分析
        5.2.2 全域尺度下生鲜乳生产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5.2.3 局域尺度下生鲜乳生产的集聚效应分析
    5.3 京津冀乳制品加工业的空间集聚特征
        5.3.1 乳制品加工业的产业地理集中率
        5.3.2 乳制品加工业的空间基尼系数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京津冀奶业空间格局演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6.1 研究方法——空间计量模型
        6.1.1 空间误差模型(SEM模型)
        6.1.2 空间滞后模型(SLM模型)
        6.1.3 空间杜宾模型(SDM模型)
    6.2 变量选取与解释
    6.3 数据来源与指标计算
        6.3.1 数据来源
        6.3.2 畜禽环境承载力测算
    6.4 模型选择与估计结果分析
        6.4.1 数据处理与各变量描述统计
        6.4.2 模型选择
        6.4.3 估计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京津冀奶业布局优化方案设计
    7.1 京津冀各区县奶业发展适宜性评价
        7.1.1 奶业发展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7.1.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7.1.3 各区县奶业发展适宜性综合得分
    7.2 初步优化方案
    7.3 优化方案合理性的论证
        7.3.1 环境资源禀赋与生鲜乳生产布局的耦合协调度分析
        7.3.2 耦合协调类型与优化方案分区的匹配结果分析
    7.4 优化方案的进一步调整——基于各区县功能定位
        7.4.1 京津区域
        7.4.2 河北省
    7.5 最终优化方案
第8章 京津冀奶业布局优化的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建立完善的利益补偿机制
        8.2.2 打造一批重点奶业区域
        8.2.3 积极推行种养结合的发展模式
        8.2.4 配套相应的土地支撑政策
        8.2.5 调整优化饲料原料种植结构
        8.2.6 强化科技支撑
        8.2.7 满足京津奶业应急保障需求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4)北京市蔬菜专业村产业集聚度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农业产业集聚基本概念研究
        1.2.2 农业产业集聚发展模式研究
        1.2.3 农业产业集聚形成机制研究
        1.2.4 农业产业集聚效应研究
        1.2.5 农业产业集聚竞争力评价研究
        1.2.6 农业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研究
        1.2.7 农业产业集聚制约因素研究
        1.2.8 蔬菜专业村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图
    1.5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1.5.1 论文的创新点
        1.5.2 论文的不足
2 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2.1 外部经济理论
    2.2 竞争优势理论
    2.3 区域经济学理论
    2.4 产业联合体理论
    2.5 农业产业集聚理论
3 北京市蔬菜产业及专业村现状
    3.1 北京市蔬菜产业现状
        3.1.1 北京市蔬菜生产发展现状
        3.1.2 北京市蔬菜产业化发展现状
        3.1.3 北京市蔬菜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3.2 北京市蔬菜专业村现状
        3.2.1 北京市蔬菜专业村发展现状
        3.2.2 北京市蔬菜专业村集聚现状
    3.3 存在问题
        3.3.1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产业链条延伸不足
        3.3.2 规模化经营水平低,科研投入力度不够
        3.3.3 示范带动能力较弱,区域品牌效益较低
    3.4 本章小结
4 北京市蔬菜专业村产业集聚度分析
    4.1 测度方法与数据来源
        4.1.1 测度方法
        4.1.2 数据来源
    4.2 集聚度的实证分析
        4.2.1 北京市蔬菜专业村区位商指数评价
        4.2.2 北京市各区蔬菜专业村区位商指数评价
        4.2.3 北京市蔬菜专业村总产值集中度指数评价
        4.2.4 北京市蔬菜专业村从业农户数集中度指数评价
    4.3 本章小结
5 北京市蔬菜专业村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分析
    5.1 研究假设
        5.1.1 基础条件
        5.1.2 企业条件
        5.1.3 市场条件
    5.2 变量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5.2.1 变量选取
        5.2.2 数据来源
    5.3 模型构建
    5.4 实证结果分析
        5.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4.2 相关性分析
        5.4.3 稳健性检验和Hausman检验
        5.4.4 回归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完善蔬菜专业村基础设施建设
        6.2.2 加大蔬菜专业村科研投入力度
        6.2.3 打造蔬菜专业村区域品牌效应
        6.2.4 培育蔬菜专业村新型经营主体
        6.2.5 促进蔬菜专业村产业融合发展
        6.2.6 发挥蔬菜示范村辐射带动作用
        6.2.7 推进专业镇、基地及园区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基于空间分布的休闲农业影响因素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外休闲农业典型案例
        1.2.3 小结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数据来源
        1.3.4 研究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研究
    2.1 休闲农业概念及类型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区位理论
        2.2.2 休闲经济理论
        2.2.3 产业集聚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5 环城游憩带理论
        2.2.6 增长极理论
3 北京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3.1 北京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3.2 休闲农业SWOT分析
        3.2.1 优势分析
        3.2.2 劣势分析
        3.2.3 机会分析
        3.2.4 威胁分析(挑战分析)
4 北京市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特征
    4.1 北京市休闲农业数量分布特征
    4.2 研究方法
    4.3 北京市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类型
        4.3.1 休闲农业空间分布集聚形态
        4.3.2 休闲农业空间均衡特征
        4.3.3 休闲农业点空间分布密度
        4.3.4 休闲农业点市场区位特征
5 北京市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5.1 研究方法
    5.2 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
        5.2.1 经济水平的影响
        5.2.2 交通条件的影响
        5.2.3 人口规模的影响
        5.2.4 旅游发展的影响
        5.2.5 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5.3 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的其他影响因素
        5.3.1 政策法规的影响
        5.3.2 星级旅游景点的影响
        5.3.3 农业发展状况的影响
6 结论、建议与展望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政府把控,正确引导
        6.2.2 注重均衡,合理布局
        6.2.3 优化交通,提高便捷
        6.2.4 提高品质,鼓励创新
        6.2.5 运用科技,整合资源
        6.2.6 保护环境,强制约束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乡村社会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抗战前夕的晋察冀乡村社会
    一、自然条件
    二、政治生态
    三、农民生活
    四、社会文化
第二章 晋察冀根据地乡村社会管理
    一、乡村政治环境的改变:中共介入乡村社会管理
        (一)党初步下沉乡村和党员大量发展
        (二)党的整顿与初步巩固
        (三)党组织与党员的纯洁化
        (四)整党整风与党的一元化领导
    二、乡村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乡村行政组织的重构
        (一)新行政机构的建立:村公所与村民代表大会
        (二)村级行政机构的持续改造
    三、乡村社会领导层中的新兵:底层农民的崛起
        (一)乡村领袖的成分:“贫农”与“贫农+中农”结构
        (二)乡村领袖的成长:中共之助推
    四、农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选举政治和新型社会组织
        (一)选举:农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
        (二)新型社会组织:农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组织形式与保障
第三章 晋察冀根据地乡村民生建设
    一、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一)扩大耕地面积
        (二)兴修水利工程
        (三)提高农业生产技术
    二、组织起来:促进生产
        (一)推进劳动互助
        (二)发起农业合作社运动
        (三)开展劳动竞赛运动
        (四)掀起大生产运动
    三、调整分配:改善农民生活
        (一)减租减息与交租交息政策的实施
        (二)坚持合理负担原则与实行统一累进税
    四、社会保障:托底贫困农民基本生活
        (一)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和政策法规的制定
        (二)社会保障的实践活动
第四章 晋察冀根据地乡村思想文化建设
    一、教育事业:提高农民文化水平
        (一)面向青少年的国民教育
        (二)面向成人的社会教育
        (三)乡村教育的特点
    二、报刊事业:开阔农民社会视野
    三、大众文艺活动:丰富农民文化娱乐生活
        (一)乡村戏剧运动的蓬勃发展
        (二)街头诗的昙花一现:“冀中一日”
        (三)文化盛宴:艺术节
        (四)乡村文化文艺活动的特点
第五章 晋察冀根据地乡村社会规范建设
    一、社会道德规范的改造
        (一)改造二流子与“懒人”
        (二)禁烟禁毒
        (三)树立模范
    二、生活习俗规范的革新
        (一)更新卫生观念
        (二)改良卫生习惯
        (三)倡导中西医结合
        (四)开展妇婴卫生保健
    三、法律法制规范的重建
        (一)法规进村:农民法治意识加强
        (二)司法下乡:巡回审判与调解
        (三)法律法规对妇女权益的保障
    四、优良社会风气的养成
        (一)中共局部执政的优良作风
        (二)优良的党风带政风促民风
结语
    一、中共革命与乡村社会变革
    二、乡村社会建设与新农村建设
    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乡村社会建设的历史经验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新型城镇化视角下昌平集体建设用地利用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诠释和范围界定
        1.3.1 城镇化
        1.3.2 新型城镇化
        1.3.3 集体建设用地
        1.3.4 地租理论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4.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5 论文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城镇化及集体土地利用研究基础
    2.1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及实践
        2.1.1 城镇化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
        2.1.2 新型城镇化道路实践与特点
    2.2 农村土地利用实践及经验启示
        2.2.1 国外农村土地利用法规政策基础
        2.2.2 国外农村土地利用经验启示
        2.2.3 我国农村土地利用经验启示
    2.3 北京地区新型城镇化与集体建设用地利用
        2.3.1 北京地区新型城镇化
        2.3.2 北京地区集体建设用地利用实践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昌平区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区域概况
        3.1.1 村庄基本情况
        3.1.2 现状集体建设用地利用模式
    3.2 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现状分析
        3.2.1 集体建设用地利用概况
        3.2.2 集体建设用地变化趋势
        3.2.3 集体建设用地现状情况分析
    3.3 集体建设用地利用问题及原因分析
        3.3.1 集体建设用地利用问题
        3.3.2 问题原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昌平区集体建设用地利用模式及实践
    4.1 集体建设用地利用动力
        4.1.1 外部环境动力
        4.1.2 内在自发动力
    4.2 政策设计与土地利用机制构建
        4.2.1 政策趋势与设计
        4.2.2 土地利用机制构建
    4.3 集体建设用地利用可选择模式与优势比较
        4.3.1 可选择模式与优势分析
        4.3.2 集体建设用地“自征自用”模式
    4.4 集体建设用地利用模式实践
        4.4.1 试点村庄分类影响因素
        4.4.2 土地利用试点村庄案例对比
        4.4.3 优势比较及措施建议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8)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运行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1.1.2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关于区域经济的研究
        1.3.2 国外农业园区现状
        1.3.3 国内关于县域经济的研究
        1.3.4 国内关于中国农业现代化研究
        1.3.5 国内关于农业科技园区的研究
        1.3.6 国内关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研究现状
        1.3.7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理论基础
    2.1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2.1.1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理论的核心内容
        2.1.2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理论的适用性
    2.2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2.2.1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的核心内容
        2.2.2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的适用性
    2.3 经济增长极理论
        2.3.1 经济增长极理论的核心内容
        2.3.2 经济增长极理论的适用性
    2.4 城乡统筹理论
        2.4.1 城乡统筹的核心内容
        2.4.2 城乡统筹理论的适用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发展现状
    3.1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3.1.1 因地制宜,发展县域优势产业
        3.1.2 政府引导,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3.1.3 创新机制,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3.1.4 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
        3.1.5 加大标准化生产,保障安全农产品供应
        3.1.6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对农户的带动作用
    3.2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取得的成效
        3.2.1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发展水平引领全国
        3.2.2 不同类型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发展定位明晰
        3.2.3 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提高
        3.2.4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加速
        3.2.5 产业化经营方式明显完善
        3.2.6 示范带动作用强劲
    3.3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3.1 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整合不够明显
        3.3.2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有待提高
        3.3.3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制约大
        3.3.4 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3.3.5 金融支农力度不够大
        3.3.6 农业产业化发展质量不够高
        3.3.7 农业人力资源有待开发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运行机制的理论框架
    4.1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内涵和特征
        4.1.1 内涵
        4.1.2 特征
    4.2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园区的比较
        4.2.1 现代农业园区的演变与发展
        4.2.2 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园区的联系与区别
    4.3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运行机制的内涵
        4.3.1 机制
        4.3.2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运行机制
    4.4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运行机制的理论框架
        4.4.1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基本前提
        4.4.2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需解决的四个矛盾
        4.4.3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运行机制的理论框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运行机制研究
    5.1 土地流转机制
        5.1.1 土地流转机制的基本内涵
        5.1.2 土地流转机制的运行机理分析
        5.1.3 土地流转机制的要素构成
    5.2 投融资机制
        5.2.1 投融资机制的基本内涵
        5.2.2 投融资机制的运行机理分析
        5.2.3 投融资机制的要素构成
    5.3 科技支撑机制
        5.3.1 科技支撑的基本内涵
        5.3.2 科技支撑机制的运行机理分析
        5.3.3 科技支撑机制的构成要素
    5.4 人才开发与培育机制
        5.4.1 人才开发与培育机制的基本内涵
        5.4.2 人才开发与培育机制的运行机理分析
        5.4.3 人才开发与培养的要素构成
    5.5 示范带动机制
        5.5.1 示范带动机制的内涵
        5.5.2 示范带动机制的运行机理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发展模式研究
    6.1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六种模式
        6.1.1 东部发达地区园区带动型模式
        6.1.2 平原区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带动型模式
        6.1.3 丘陵、山区粮食主产区基地带动型模式
        6.1.4 中小城市城乡统筹模式
        6.1.5 大城市郊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带动型模式
        6.1.6 农垦规模化农场带动型模式
    6.2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6.2.1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必须重视农业全产业链的打造
        6.2.2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必须重视体制机制创新
        6.2.3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必须重视现代新型农民培育
        6.2.4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必须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
        6.2.5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必须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
        6.2.6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必须重视城乡一体化建设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评价指标建立与测评
    7.1 指标设计的基本原则
    7.2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2.1 框架确定
        7.2.2 具体指标确定
        7.2.3 评价方法选取
    7.3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评价
        7.3.1 数据来源及处理
        7.3.2 因子分析法
    7.4 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确保示范区发展方向正确
        8.2.2 进一步加大项目聚集和政策支持,建立以粮为本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8.2.3 进一步优化资金投入结构,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管理
        8.2.4 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推进农业信息化协同共进
        8.2.5 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8.2.6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培育职业农民
        8.2.7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北京市顺义区农民收入增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理论研究进展
        1.2.2 其他研究进展
        1.2.3 国内外研究综合分析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顺义区农业农村经济现状研究
    2.1 顺义区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1.1 地理及自然优势
        2.1.2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2.2 顺义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2.2.1 种植业发展现状
        2.2.2 农业观光采摘及农产品配送情况
    2.3 顺义区镇村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2.3.1 镇域经济发展现状
        2.3.2 村域经济发展现状
第三章 顺义区农民收入现状研究
    3.1 顺义区农民收入现状
        3.1.1 农民收入的构成
        3.1.2 顺义区农民收入的特点
    3.2 顺义区农民生活消费支出情况
    3.3 顺义区农民收入与支出的对比
第四章 顺义区农民收入增长制约因素分析
    4.1 农民自身素质技能
        4.1.1 思想观念保守
        4.1.2 农民素质技能有待提高
    4.2 自然灾害、病虫害危害日益严重
        4.2.1 自然灾害频发
        4.2.2 病虫害发生日益严重
    4.3 农产品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
        4.3.1 农产品价格
        4.3.2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
    4.4 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
    4.5 农业产业结构
    4.6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4.7 二三产业发展水平
    4.8 农村劳动力转移
第五章 顺义区促进农民增收机制研究
    5.1 建立农业结构调整机制
        5.1.1 以节本增效调整生产结构
        5.1.2 以优质高效调整供给结构
        5.1.3 因地制宜优化区域布局
    5.2 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
        5.2.1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5.2.2 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5.2.3 加强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5.2.4 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5.3 建立农产品市场拉动机制
        5.3.1 科学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5.3.2 规范市场交易秩序
        5.3.3 积极开拓区外市场
    5.4 探索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
        5.4.1 注重岗前培训
        5.4.2 加强组织管理
        5.4.3 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第六章 顺义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对策研究
    6.1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变农民为幸福的市民
        6.1.1 统筹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
        6.1.2 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6.2 加速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布局
        6.2.1 打造临空经济核心区,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6.2.2 打造京承、京平高新技术产业轴
        6.2.3 依托自然生态资源,建设北京旅游度假集聚区
    6.3 发展壮大都市型现代农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6.3.1 着力推进“四个大区”建设
        6.3.2 大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
        6.3.3 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6.4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6.4.1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6.4.2 探索合作共建发展模式,积极承接项目转移
        6.4.3 促进农民在二三产业就业
    6.5 完善保障措施,为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支撑
        6.5.1 加强政策引导,为农民持续增收创造条件
        6.5.2 深化和完善农村各项改革
        6.5.3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6.5.4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0)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评价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创新之处
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理论基础
    2.1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研究综述
        2.1.1 都市农业的理论渊源
        2.1.2 都市农业概念的界定
        2.1.3 都市农业的功能
        2.1.4 都市农业评价研究状况
    2.2 理论基础
        2.2.1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界定
        2.2.2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特征
        2.2.3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论基础
3 北京市农业发展进程与现状分析
    3.1 北京市农业发展的历史变迁
    3.2 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研究
        3.2.1 北京农业产业现状分析
        3.2.2 北京各区县农林牧渔业内部优势产业分析
    3.3 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组织形式
    3.4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
        3.4.1 设施农业
        3.4.2 农业科技园区
        3.4.3 都市休闲旅游农业
        3.4.4 创意农业
        3.4.5 籽种农业
        3.4.6 循环农业
        3.4.7 都市低碳农业
4 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条件分析
    4.1 北京市发展都市农业的有利条件
        4.1.1 首都优势
        4.1.2 区位优势
        4.1.3 文化与科技优势
        4.1.4 经济优势
    4.2 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制约因素
        4.2.1 北京市水资源分析
        4.2.2 北京市土地资源分析
        4.2.3 缺少有效的资金支持
    4.3 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机会分析
        4.3.1 巨大的市场需求
        4.3.2 合理的总体规划
    4.4 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威胁分析
        4.4.1 劳动力成本较高
        4.4.2 生态环境较脆弱
5 低碳经济时代下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因素分析
    5.1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经济发展动力
    5.2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社会发展动力
        5.2.1 城市化进程
        5.2.2 低碳农业科技创新
    5.3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资源与环境发展动力
        5.3.1 城市的发展需要减物质化提高生态效率
        5.3.2 农业的负外部性需要节能减排来调节
        5.3.3 农业循环经济是废弃物资源化的有效途径
6 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指标体系构建及效率评价
    6.1 效率评价的研究进展
    6.2 DEA的基础理论及MALMQUJIST指数模型
        6.2.1 基于Malmquist指数方法的分析
        6.2.2 CRS模型(规模报酬不变)的经济含义
        6.2.3 VRS模型(规模报酬可变)与规模效率的测算
        6.2.4 决策单元在DEA相对有效面上的投影分析
    6.3 模型运用及实证分析
        6.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6.3.2 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生产效率评价
        6.3.3 北京市都市农业全要素增长率与其他省市的比较
    6.4 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效率评价结果分析
7 案例分析——以密云县为例
    7.1 密云县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条件分析
        7.1.1 自然资源
        7.1.2 旅游资源
        7.1.3 社会经济
    7.2 密云县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状况分析
        7.2.1 第一产业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呈现出多种形式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7.2.2 休闲旅游农业带动了密云县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7.3 密云县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途径
        7.3.1 政策和服务优势
        7.3.2 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县,生态资源优势凸显
        7.3.3 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模式
        7.3.4 高效合理的区划
        7.3.5 强化科技支撑能力
8 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及对策建议
    8.1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功能定位与总体目标
        8.1.1 功能定位
        8.1.2 总体目标
    8.2 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布局
    8.3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8.3.1 加强政策引导,为推动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8.3.2 以合理规划布局为重要抓手,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8.3.3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8.3.4 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助力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8.3.5 创新农业科技,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核心动力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与小足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录

四、北京顺义加快农民增收进程(论文参考文献)

  • [1]顺义区蔬菜产业回顾与新时期发展对策[J]. 徐茂. 蔬菜, 2021(S1)
  • [2]基于北京市新总规背景下浅山区休闲农业园景观规划设计 ——以顺义某园区为例[D]. 张思佳. 北京农学院, 2021(08)
  • [3]京津冀一体化奶业发展布局优化研究[D]. 袁艳云. 北京农学院, 2021(08)
  • [4]北京市蔬菜专业村产业集聚度及影响因素分析[D]. 李春媛. 北京农学院, 2020(02)
  • [5]基于空间分布的休闲农业影响因素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D]. 李艳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0)
  • [6]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乡村社会建设研究[D]. 张宏华. 山西大学, 2019(01)
  • [7]新型城镇化视角下昌平集体建设用地利用模式研究[D]. 魏晓明.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2)
  • [8]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运行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D]. 江晶.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12)
  • [9]北京市顺义区农民收入增长机制研究[D]. 聂晓红.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2)
  • [10]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评价及对策研究[D]. 李卫芳.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8)

标签:;  ;  ;  ;  ;  

北京顺义加快农民增收进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