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爪蟾变态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受体转录共激活因子的不同表达谱

非洲爪蟾变态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受体转录共激活因子的不同表达谱

一、Distinct expression profiles of transcriptional coactivators for thyroid hormone receptors during Xenopus laevis metamorphosis(论文文献综述)

李修玉[1](2018)在《中华鲟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MHC Ⅱ) cDNA克隆及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是一种古老而又珍贵的软骨硬鳞鱼类,因其对生物进化过程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意义,被称为“水中活化石”。目前中华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工养殖方面,而中华鲟免疫学方面的研究较少。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Ⅱ,MHC Ⅱ)类分子通过向CD4+T淋巴细胞提呈抗原性多肽,从而在适应性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MHC Ⅱ是由α和β两种亚基组装成的异源二聚体,在Ii chain(MHC Ⅱ-association invariant chain,又称MHC Ⅱγ)的协助下,进行正确组装和高效的转运。本文以中华鲟为研究材料,围绕中华鲟MHC Ⅱ基因的cDNA克隆和免疫活性功能开展以下研究:1.提取中华鲟脾脏总RNA,通过RT-PCR构建cDNA文库,高通量测序筛选得到CsMHC Ⅱα,CsMHC Ⅱβ和CsMHC Ⅱγ的cDNA序列。结果分析,CsMHC Ⅱα,CsMHC Ⅱβ和CsMHC ⅡγcDNA序列分别包含726 bp、798 bp和879 bp的开放阅读框。氨基酸序列对比结果发现,CsMHC Ⅱα/β几乎包含已知其他物种MHC Ⅱα/β序列的全部结构特征:一个前导肽、α1/α2和β1/β2结构域、CP/TM/CYT区域和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与其他鱼类MHC Ⅱα相似的是,在CsMHC Ⅱα中与的α1结构域包括一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36NGT38),但其他鱼类的糖基化位点通常在α2结构域。哺乳类和两栖类的MHC Ⅱα通常包含两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CsMHC Ⅱγ包含一个Ig-MHC样区、Ⅱ类相关Ii链肽(CLIP)、甲状腺球蛋白I型重复区和三个保守的二硫键,同时还具有两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152NET154和167NSS169)。2.利用qRT-PCR检测CsMHC Ⅱα,β,γ在中华鲟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显示,CsMHC Ⅱα和β链在脾脏中表达量最高,而CsMHC Ⅱγ链在头肾中表达量最高。利用poly(I:C)或灭活三联鳗弧菌疫苗刺激中华鲟MHC Ⅱα和β的mRNAs的表达会上调,并且它们的转录水平在整体上poly(I:C)刺激的比细菌疫苗诱导上调地更快。然而,在脾脏和肠中利用poly(I:C)刺激后CsMHC Ⅱγ的表达水平比细菌疫苗诱导后的更高,而在头肾和肝脏中则低于细菌疫苗诱导。3.构建pCMV-His-CsMHC Ⅱα,pCMV-HA-CsMHC Ⅱβ、pCMV-Flag-CsMHC Ⅱγ以及pCMV-Flag-mutCsMHC Ⅱγ(Ser29/Ser34→Ala29/Ala34)表达质粒,当在小鼠树突细胞中共表达CsMHC Ⅱα,β,γ时,CsMHC Ⅱγ链分别与CsMHC Ⅱα和β链存在相互作用。此外,在小鼠树突状细胞中过表达的CsMHC Ⅱγ链显着激活NF-κB和STAT3转录因子,并诱导TNF-α和IL-6的表达。当CsMHC Ⅱγ中Ser29/Ser34突变为Ala29/Ala34,CsMHC Ⅱγ的上述活性几乎消失了。本课题研究揭示中华鲟MHCⅡα,β,γ链在中华鲟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且有可能通过在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保守的功能机制发挥作用。本研究将有助于了解中华鲟的免疫生物学,为中华鲟繁殖和保护过程中的疾病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指导。

李洁[2](2017)在《家禽VNN1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及其对肝脏脂类代谢的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家禽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禽的脂肪性状一定程度上影响饲料的转化率,影响家禽业的发展。与哺乳动物不同,家禽脂类代谢的主要场所是肝脏。家禽的脂类代谢受到肝脏相关转录因子、脂类代谢相关基因及microRNA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哺乳动物中发现,VNN1基因与脂类代谢密切相关。VNN1基因在家禽肝脏中高度表达,提示VNN1基因可能在家禽肝脏脂类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家禽VNN1基因为研究对象,从几个方面初步研究了鸡VNN1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及其在肝脏脂类代谢过程中发挥的功能,并克隆和分析了鹅的VNN1基因及填肥对其表达的影响,结果如下:(1)运用5’RACE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确定了鸡VNN1基因的转录起始位点位于翻译起始位点ATG上游42 bp(chr3:56080855)的位置,采用序列删除技术确定了鸡VNN1核心启动子区位于转录起始位点上游-421/-1位置。(2)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对鸡VNN1基因启动子区具有转录激活作用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C/EBPβ和HNF4α,C/EBPβ位点和HNF4α位点突变后显着降低了启动子报告载体的活性(P<0.05),过表达C/EBPβ能激活VNN1启动子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发现过表达C/EBPβ后VNN1 mRNA的表达水平没有显着变化,过表达HNF4α能显着上调VNN1的表达(P<0.05)。推测VNN1基因的表达调控与转录因子C/EBPβ 和 HNF4α有关。(3)运用miRanda软件预测直接作用于鸡VNN1基因3’UTR的miRNAs,共发现251个候选靶miRNAs,挑选其中与肝脏脂类代谢相关的miR-187-3p、miR-187-5p、miR-33-5p等进行验证,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表明miR-33-5p显着下调VNN1基因的表达(P<0.01),靶位点突变实验表明miR-33-5p对VNN1的负调控作用由于靶位点的突变而回复,说明miR-33-5p可能是VNN1的靶miRNA。(4)原代鸡肝细胞采用RNAi技术干扰VNN1的表达,转染siVNN1-1018抑制VNN1表达的原代鸡肝细胞经表达谱测序分析发现共有376个基因发生差异表达,其中有138个基因表达量显着上调,238个基因表达量显着下调。GO富集分析表明共有25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参与鸡肝细胞脂类代谢过程,KEGG 富集分析显示DEGs在16个脂类代谢途径中显着富集,提示VNN1基因可能通过影响这些基因的表达进而参与鸡肝脏的脂类代谢过程。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与测序结果比对发现,VNN1抑制后FASN、ELOVL2和GDPD5的表达量显着上调(P<0.05),E2F7、WNT5B、PLA2G12A(P<0.01)和RACGAP1(P<0.05)的表达量显着下调,说明VNN1可能通过影响这些基因的表达在鸡肝脏的脂类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5)通过 RT-PCR 和快速扩增 cDNA 末端(rapid amplification cDNA ends,RACE)技术获得鹅VNN1基因全长cDNA(GenBank登录号:KY399733),序列全长1924 bp,包含35 bp的5’UTR,417 bp的3’UTR及1476 bp的CDS,起始密码子为ATG,终止密码子为TAA,共编码491个氨基酸。对所得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鹅VNN1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分子量为54870.61 Da,理论等电点为5.23,是不稳定蛋白;鹅与绿头鸭VNN1的蛋白三维结构呈现高度相似的螺旋和折叠;鹅与绿头鸭的VNN1基因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较高,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鹅与绿头鸭亲缘关系较近。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鹅VNN1基因在肝脏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小肠、肾和脾等(P<0.01),填肥后鹅脂肪组织中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说明VNN1基因可能在鹅肝脏脂类代谢过程中发挥作用。

黄雯[3](2015)在《长牡蛎甲状腺激素及其信号通路关键基因的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生活于潮间带,是全世界重要的水产养殖种类之一。由于其特殊的生态位和较高的经济价值,长牡蛎已成为冠轮动物中得以研究最多的物种之一。在长牡蛎中研究甲状腺激素及其信号通路关键基因不仅有助于加深了解冠轮动物,也为解析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内分泌系统进化过程、促进牡蛎产业技术进步提供宝贵的科学信息。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三大块,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长牡蛎甲状腺激素及其信号通路关键基因的功能研究上个世纪,甲状腺激素(THs,包含T4和T3)被认为只在脊椎动物中发挥作用。近些年,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THs也存在于头索和尾索动物中。然而,目前THs相关的研究在非脊索的无脊椎动物还很少见。为了研究THs的起源与进化,我们选择了冠轮动物的代表—牡蛎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理和分子两种手段探讨牡蛎中的THs系统。本研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与质谱串联的方法定性的检测了T4和T3的存在,又用电化学免疫法定量检测了牡蛎发育过程中THs的变化。使用分子手段克隆了一些THs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基因,包括4个合成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PERT),2个代谢酶脱碘酶,一个甲状腺激素受体(TR)。使用荧光定量分析、免疫印迹分析、亚细胞定位、原核表达、酵母双杂交、凝胶迁移电泳(EMSA)、双报告基因技术等一系列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对这些基因进行了功能鉴定。实验数据证明,在牡蛎中也存在甲状腺激素及其信号通路。THs可能参与胚胎形成,生长和变态等一些发育过程。牡蛎胚胎可能通过CgPERT1自体合成THs。牡蛎胚胎可以在体内将T4转化为T3,这项功能可能是由脱碘酶基因(CgDx或CgDy)行使的。CgDx和CgDy的mRNA表达受到THs和CgTR的调控,它们的启动子区域含有TRE。THs可能通过CgTR与TRE结合来调控CgDx和CgDy的转录。这些实验证据说明TH系统的反馈调节机制在牡蛎中也是存在的。CgTR能通过与目的基因的启动子区域结合来调控基因的表达,并能与视黄酸X受体(CgRXR)发生相互作用。CgTR mRNA的表达受到T4和CgTR蛋白的调控,且在CgTR的启动子区域找到了一个甲状腺激素效应元件(TRE)。这些CgTR的功能与脊椎动物的TR一致,说明这些功能在TR的共同祖先中已经存在。然而,CgTR的DNA结合特性和转录激活活性并不保守。与血吸虫的TR相似,CgTR能与DR0-DR5结合。此外,两种双报告实验证明CgTR的转录激活活性不能被T4,T3或TRIAC激活。这些不保守的功能将为TR功能乃至TH系统的进化提供宝贵的线索。这是首次在无脊椎动物中系统地研究THs的生理作用和分子机理。根据本研究获得的结果,我们认为THs及其信号通路在牡蛎中是存在的,可将THs的起源追溯至冠轮动物。2视黄酸X受体RXR的功能研究本研究克隆获得了牡蛎中唯一的RXR基因CgRXR。该基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表达量较高,说明可能参与到牡蛎的胚胎发育过程。该基因定位于细胞核,为其作为转录因子调控基因表达提供空间便利。通过荧光双报告实验证明CgRXR的转录激活活性可以被9-cis RA、DHA激活,说明CgRXR LBD的结合功能是保守的。CgRXR的转录激活活性也可以被环境污染物三丁基锡(TBT)、三苯基锡(TPT)激活,说明有机锡污染物对牡蛎的毒害作用可能是通过RXR来介导的。EMSA实验结果表明,CgRXR能与DR0-DR5结合,除了与DR4结合较弱外,与其余的探针结合能力相当。双壳类RXR的DNA结合特性不保守,与脊椎动物和腹足类的均有较大差异。3新的核受体亚家族NR8的进化分析和CgNR8A1的功能研究核受体(NR)属于转录因子超级族,它通过调节基因表达来调控后生动物的发育、内稳态、分化和繁殖等。近几年,迅速发展的基因组计划为核受体的进化和功能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具有典型结构的核受体被分为6个亚家族。本研究在长牡蛎中克隆了一个具有典型结构的核受体(CgNR8A1)。然而进化分析发现该基因不能归类于现有的NR亚家族。通过数据挖掘,我们在后生动物中(包括刺胞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棘皮动物,半索动物和头索动物)又找到了9个CgNR8A1的同源基因。进化分析发现它们组成了一个新的NR亚家族,命名为NR8亚家族。NR8是第三出现的NR亚家族,起源于真后生动物的共同祖先,并在脊椎动物、蜕皮动物、扁形动物的祖先中分别独立发生了基因丢失事件。对CgNR8A1的功能研究结果表明,CgNR8A1具有核定位信号肽GKHRNKKPRLD,并定位于细胞核。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暗示CgNR8A1可能参与胚胎的形成。EMSA实验显示CgNR8A1能与保守的DNA核心基序DR0、DR2、DR4紧密结合,与DR1、DR3、DR5、Half和Pal0结合较弱。新鉴定的NR8亚家族增加了人们对NR亚家族进化的理解,CgNR8A1的功能鉴定有助于对NR8亚家族功能的理解。

王鹏飞[4](2014)在《鳜热休克蛋白和低氧反应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研究》文中指出鳜(Siniperca chuatsi)是我国重要的养殖鱼类,随着养殖生产的日益扩大,高温、缺氧和病原感染等环境胁迫严重影响鳜养殖产业的发展。热休克蛋白(HSPs)是一类广泛存在的分子伴侣,可以缓解环境胁迫给机体造成的危害,但这种保护作用因环境胁迫的种类以及物种的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差异。为理解鳜HSPs与环境胁迫之间的关系,本文成功克隆了鳜HSP家族基因,研究了它们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以及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和不同环境胁迫条件下的表达差异。此外,鱼类的应激反应是由多基因协调控制的,在机体对低氧胁迫的应答过程中,除HSPs以外还涉及多种低氧应答相关基因。本研究利用RNA-seq技术分析了低氧胁迫前后鳜肝脏的转录组,并进一步克隆了相关低氧反应基因的完整cDNA序列,研究了其在低氧胁迫不同时间内的表达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鳜7个HSP基因的cDNA全序列和gDNA序列。(1)鳜HSP90家族包括ScHSP90α和ScHSP90β,二者cDNA全长分别为2,638和2,722bp,开放阅读框(ORF)分别为2,193和2,178bp,编码730和725个氨基酸;ScHSP90α gDNA编码区由10个外显子和9个内含子所构成,而ScHSP90β gDNA编码区含11个外显子和10个内含子。(2)鳜HSP70家族包含HSC70和HSP70两个亚族。HSC70亚族包括ScHSC70-1和ScHSC70-2两个基因亚型,二者cDNA全长分别为2,344和2,468bp,ORF均为1,953bp,编码650个氨基酸;其gDNA编码区均由8个外显子和7个内含子所构成。HSP70亚族也包含两个基因亚型,命名为ScHSP70a和ScHSP70b,二者cDNA全长分别为2,245和2,371bp,ORF均为1,920bp,编码639个氨基酸;其gDNA编码区均不含内含子。(3)鳜HSP60cDNA全长2505bp,ORF为1731bp,编码576个氨基酸;其gDNA编码区包括10个外显子和9个内含子。2.鳜胚胎发育前期HSPs转录子为母体来源,胚胎发育过程中HSPs的表达具有发育阶段特异性。ScHSP90α在胚胎发育各阶段为组成型表达;ScHSP90β和ScHSP60水平从胚孔闭合期开始显着上升,在体节出现期达到顶峰,其可能参与神经系统发育和体节的形成;ScHSC70-1和ScHSC70-2分别从原肠胚期和体节出现期开始逐渐增加,分别至肌肉效应期和晶体形成期达到顶峰,二者可能参与体节形成和神经发生;相反,ScHSP70a和ScHSP70b从原肠胚期开始下调,在晶体形期ScHSP70a的表达又上调,其可能参与晶体的形成。3.正常生理条件下,除ScHSC70-2以外,其它HSP家族成员在卵巢中的表达量均远高于其它组织,说明这些HSPs参与鳜卵巢成熟。非性腺组织中,ScHSP90β和ScHSC70-1为组成型高水平表达,有看家基因的功能;ScHSP90α、ScHSC70-2和ScHSP60分别在脑、心脏和后位肾中表达最高;ScHSP70a和ScHSP70b在所有组织中呈低水平表达。不同HSPs的组织分布差异明显,提示正常生理条件下它们可能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4.急性高温胁迫显着诱导鳜各种HSPs的表达,但具有时间依赖性和组织特异性。心脏和肝脏中ScHSP90β的诱导水平与高温胁迫时间呈正相关,而头肾中ScHSP90β的表达在高温胁迫2h后维持恒定水平。肝脏中ScHSC70-1的表达没有变化,而心脏和头肾中ScHSC70-1的水平却轻微增加。心脏、肝脏和头肾中ScHSP90α、ScHSC70-2、ScHSP70a、ScHSP70b和ScHSP60均呈现出先急剧上升然后逐渐恢复的表达趋势。慢速增温胁迫方式下,在亚致死高温时鳜心脏中所有HSPs的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杂交鳜,与鳜较杂交鳜具有更高的耐高温能力呈正相关。5.急性低温胁迫影响鳜HSPs的表达,低温胁迫后,鳜心脏中ScHSP90β、ScHSC70-2、ScHSP70a、ScHSP70b和ScHSP60以及鳃中ScHSP90β、ScHSC70-1、ScHSP70a和ScHSP60的表达增加,说明鱼体采取积极的应答方式以抵抗低温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而肌肉中ScHSC70-2和ScHSP70b的表达则降低,说明其存在不同的调控方式。6.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头肾和脾脏中ScHSP90α、ScHSP70a、ScHSP70b和ScHSP60主要表现为先快速上调然后逐渐恢复的表达趋势。脾脏中ScHSP90β在感染后6h时也显着上调,但头肾中ScHSP90β的表达则表现为先下调后恢复。感染初期头肾和脾脏中ScHSC70-1表达也显着上调,但感染24h在头肾中的表达却又下调。感染后,ScHSC70-2在头肾中表达增加但在脾脏中却没有显着变化。以上结果说明,鳜HSPs参与机体免疫应答,但不同HSPs的表达具有时间依赖性和组织特异性。7.利用RNA-seq技术对低氧胁迫前后鳜肝脏转录组进行了分析,获得84,773个Unigene,差异倍数在2倍以上的5,088个,其中上调4,139个,下调949个。差异表达Uingene的GO富集分析显示,有914个与代谢、生物调节、应激反应和细胞死亡等生物学过程有关;有831个具有绑定作用、核酸结合转录因子活性、催化活性等分子功能。有1,393个差异表达Unigene富集到KEGG数据库,其中显着富集通路有49条,主要包括代谢通路、MAPK通路、VEGF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内质网蛋白加工和细胞凋亡通路。8.通过RACE技术获得鳜低氧诱导因子-1α(ScHIF-1α)、低氧诱导因子-2α(ScHIF-2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ScIGFBP-1)、转铁蛋白(ScTf)以及血红素加氧酶-1(ScHO-1)的两个亚型——ScHO-1a和ScHO-1b的cDNA全序列。进一步测定了低氧胁迫不同时间肝脏中低氧反应基因的表达谱。低氧胁迫后ScHIF-1α的表达显着增加,且与胁迫时间呈正相关,复氧后恢复到对照水平;而ScHIF-2α的表达量则在6h时下调;ScIGFBP-1呈现出先下调后上调再恢复的表达模式;ScTf的表达先降低然后逐渐恢复至对照水平;HO-1的两个基因亚型ScHO-1a和ScHO-1b在低氧胁迫过程中呈现出完全相反的表达模式:ScHO-1a显着增加,而ScHO-1b则显着降低。低氧胁迫强烈诱导ScHSP90α、ScHSP70a、ScHSP70b和ScHSP60的表达,复氧后恢复到正常水平。而低氧胁迫后ScHSC70-2表达则显着降低。以上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同时说明这些低氧反应基因有差别地参与了鳜的低氧应激反应。

蔡锦阳[5](2013)在《锌指蛋白KRAB结构域入核及ZNF300在K562细胞诱导分化中的功能探索》文中研究说明锌指蛋白作为主要的转录调控因子,在RNA的转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锌指蛋白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种类,其中有一类锌指蛋白在其N端含有非常保守的KRAB结构域,称之为KRAB型锌指蛋白,这类锌指蛋白大约占总锌指蛋白转录因子的40%。由此可见KRAB型锌指蛋白在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对其具体功能我们还知之甚少。本实验室从早期人胚胎的cDNA文库中筛选到两个新的锌指蛋白基因ZNF268和ZNF300。研究结果表明这两个基因都能够编码含有KRAB结构域的锌指蛋白。已有的研究数据表明这两个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能够作为转录因子存在于细胞中,且都具有转录抑制功能。同时早期的研究结果也提示ZNF268和ZNF300基因同胚胎发育、血细胞分化有一定的关联性,而且免疫组化结果也提示这两个基因可能与白血病的发生相关联。尽管如此,对于其具体功能及作用机制我们还研究不多。ZNF268基因能编码多种蛋白产物,其中包含有ZNF268a和ZNF268b2。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ZNF268a和ZNF268b2的亚细胞定位有极大的差异。其中ZNF268a含有KRAB结构域和锌指结构域,定位于细胞核中;而ZNF268b2不含有KRAB结构域,仅含有锌指结构域,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都存在。这一结果提示KRAB结构域可能具有入核的功能。实验表明ZNF268b2之所以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都存在,并不是因为序列中存在有核输出序列(NES),而是由于缺少KRAB结构域。我们将ZNF268a、ZNF300及其他锌指蛋白的KRAB结构域单独表达之后检测其亚细胞定位发现KRAB结构域的入核功能具有普遍性。进一步的研究发现KRAB结构域的入核功能与其氨基酸序列的保守位点密切相关,而且KRAB结构域的入核依赖于它与其共转录抑制因子KAP1的相互作用。由于KAP1中与KRAB结合的RBCC结构域不入核,因此,当RBCC突变之后KRAB结构域的入核能力有较大的提高,而RBCC过表达则会抑制KRAB的入核功能。另外研究还发现KRAB结构域并不能直接与核转运蛋白Importin α/β相互作用,而需要KAP1的参与才能与Irnportin α/β形成核输入复合物进入到细胞核中。结合文献报道,我们提出了如下的KRAB结构域入核模型,即KRAB结构域通过RBCC结构域与KAP1直接作用,而KAP1则能够与HP1结合,在HP1的NLS序列的作用下,这些蛋白同核转运蛋白Importin α/β形成核输入复合物一起进入到细胞核中。相较于ZNF268基因较为深入的研究,对ZNF300基因的功能却知之甚少。早期研究认为ZNF300基因可能与白血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联,因此我们以人红白血病细胞系K562为模型研究了ZNF300基因在其诱导分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当诱导K562细胞分别向巨核系或者是红系分化时,ZNF300基因无论在mRNA水平还是在蛋白质水平其表达都有较明显的上升,而且这种变化在巨核系分化过程中更加明显。随后以重组慢病毒载体介导的RNA干扰方式构建了下调ZNF300基因的K562稳转细胞系。以构建的稳转细胞系为模型,研究发现ZNF300表达下调之后,K562细胞被诱导分化至巨核系或者是红系的能力被显着的抑制;而且细胞增殖实验表明ZNF300基因的下调能非常显着的促进K562细胞的增殖。通过分析其细胞周期变化发现当ZNF300基因表达下调之后,处于G0/G1期的细胞比例明显减少,而S期的细胞比例显着增加,这说明ZNF300基因的表达下调能促进K562细胞从G0/G1期进入S期,从而促进细胞增殖。而ZNF300基因的表达下调造成K562细胞周期的这种改变可能是通过抑制抑癌基因p15和p27的表达,同时促进PCNA的表达来实现的。因此,我们认为ZNF300基因可能通过促进细胞增殖来实现对细胞分化的抑制。综合以上结果,我们发现了KRAB型锌指蛋白的一些新的功能及特性。一般认为KRAB锌指蛋白入核依靠位于其锌指结构域的核输入序列,但是我们的结果显示KRAB结构域也具有入核能力,并且KRAB结构域的这种入核能力可以将GFP蛋白特异性的载入到细胞核中。另外研究结果也表明KRAB型锌指蛋白ZNF300在K562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其表达量持续上升;下调ZNF300基因的表达,K562田胞诱导分化能力被抑制,细胞增殖速度加快。研究其分子机制时发现ZNF300下调后K562细胞的细胞周期调控蛋白表达发生显着变化,同时细胞周期发生改变,这可能是影响细胞分化的因素之一。

孟庆元[6](2010)在《糖皮质激素对前额皮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的调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受体1在大鼠前额皮层中的调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 releasing factor, CRF)被认为是应激反应的中枢驱动力,它在抑郁症的发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CRF神经元被发现存在于前额皮层(PFC)的许多区域,该区域与情绪和认知的控制高度相关。然而,对于CRF在该区域的调控知之甚少。本实验中,我们的研究目的是确定急性束缚应激和糖皮质激素对于PFC CRF的调控作用,并阐明CRF在PFC中可能的作用。我们发现,急性束缚应激能够增加PFC CRF mRNA的表达,而糖皮质激素则降低其表达。在PFC糖皮质激素受体(GR)的表达与CRF神经元共存。此外,我们观察到在体内GR能被CRF启动子所招募。在原代培养的PFC神经元中,我们的研究还特别关注了CRF对CRF受体1 (CRFR1)的作用。结果显示,CRF能够通过MEK-ERK1/2通路增加CRFRl的表达。总之,本研究可能有助于更好的理解CRF在PFC的功能。2.酸敏感离子通道3在大鼠下丘脑中的分布酸敏感离子通道是质了门控电压非敏感阳离了通道,并且是表皮钠通道/退化因子超家族的成员。至今为止,在哺乳动物中已有6种酸敏感离子通道被识别并描述。在这些亚基之中,酸敏感离子通道3 (ASIC3)在啮齿动物中主要分布于外周神经系统,并认为与机械感受、化学感受及痛觉感受相关。但是,在大脑中我们对于ASIC3却知之甚少。我们因此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以及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出ASIC3在大鼠的很多脑区都有表达,其中包括海马,杏仁核,尾壳核,前额皮层及下丘脑。我们还特别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ASIC3在大鼠下丘脑中的分布进行了研究。ASIC3免疫阳性分布很广泛并贯穿于整个下丘脑,在以下核团中的密度最高,它们是室旁核,视上核,视交叉上核,弓状核,下丘脑背内侧核,视前正中核,视前腹内侧核以及背侧结节乳头核。本研究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ASIC3在中央神经系统的功能。

二、Distinct expression profiles of transcriptional coactivators for thyroid hormone receptors during Xenopus laevis metamorphosi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istinct expression profiles of transcriptional coactivators for thyroid hormone receptors during Xenopus laevis metamorphosis(论文提纲范文)

(1)中华鲟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MHC Ⅱ) cDNA克隆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文献综述
    1 引言
        1.1 中华鲟的资源分布
        1.2 中华鲟的研究现状
    2 鱼类免疫
    3 中华鲟的免疫学研究
    4 MHC的研究
        4.1 MHC的研究进展
        4.2 鱼类MHC Ⅱ 的研究现状
        4.3 MHC Ⅱ 与免疫疾病
    5 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实验部分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材料与试剂
    2 中华鲟MHC Ⅱ cDNA克隆与序列分析
        2.1 中华鲟脾脏总RNA提取
        2.2 中华鲟脾脏均一化全长cDNA文库的构建
        2.3 中华鲟MHC Ⅱ α、β和γcDNA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4 中华鲟MHC Ⅱ α、β和γ的表达质粒构建
    3 中华鲟MHC Ⅱ α、β和γ的组织分布和免疫应答反应
        3.1 中华鲟MHC Ⅱ α、β和γmRNA的表达分析
        3.2 中华鲟MHC Ⅱ α、β和γ的免疫应答反应
    4 中华鲟MHC Ⅱ α、β和γ在小鼠树突状细胞中的功能性表达
        4.1 中华鲟MHC Ⅱ γ与α和β相互作用的检测
        4.2 中华鲟MHC Ⅱ γ对NF-κB和STAT3活性影响的检测
三、结果
    1 中华鲟MHC Ⅱ α、β和γ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1 中华鲟MHC Ⅱ α的cDNA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1.2 中华鲟MHC Ⅱ β的cDNA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1.3 中华鲟MHC Ⅱ γ的cDNA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1.4 中华鲟MHC Ⅱ α氨基酸多序列对比
        1.5 中华鲟MHC Ⅱ β氨基酸多序列对比
        1.6 中华鲟MHC Ⅱ γ氨基酸多序列对比
        1.7 中华鲟MHC Ⅱ α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对比
        1.8 中华鲟MHC Ⅱ β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对比
        1.9 中华鲟MHC Ⅱ γ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对比
        1.10 MHC Ⅱ α、β和γ的进化树分析
    2 中华鲟MHC Ⅱ α、β和γ组织表达分析
        2.1 qRT-PCR检测中华鲟MHC Ⅱ α的组织分布
        2.2 qRT-PCR检测中华鲟MHC Ⅱ β的组织分布
        2.3 qRT-PCR检测中华鲟MHC Ⅱ γ的组织分布
        2.4 中华鲟MHC Ⅱ α的免疫应答反应
        2.5 中华鲟MHC Ⅱ β的免疫应答反应
        2.6 中华鲟MHC Ⅱ γ的免疫应答反应
    3 中华鲟MHC Ⅱ α、β和γ在小鼠树突状细胞中的功能性表达
        3.1 中华鲟MHC Ⅱ γ与α和β亚基的相互作用
        3.2 中华鲟MHC Ⅱ γ对NF-κB和STAT3活性的影响
        3.3 中华鲟MHC Ⅱ γ影响炎症因子TNF-α和IL-6的表达
四、讨论与总结
五、展望
六、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报告

(2)家禽VNN1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及其对肝脏脂类代谢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家禽肝脏脂类代谢
    第二节 Vanin基因家族和VNN1基因
        2.1 泛酰巯基乙胺酶的发现
        2.2 Vanin基因家族
        2.3 VNN1基因及其组织表达
    第三节 VNN1基因的表达调控
        3.1 肝脏相关转录因子
        3.2 microRNA的调控机制
        3.3 VNN1的表达调控
    第四节 VNN1基因的生物学功能
        4.1 VNN1在糖脂代谢方面的功能
        4.2 VNN1在免疫方面的功能
        4.3 其他功能
    第五节 基因功能的相关研究技术
        5.1 RNA干扰技术
        5.2 基因测序技术
    第六节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鸡VNN1基因启动子区的确定和调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引物设计
        1.3 实验方法
        1.4 生物信息学分析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鸡VNN1基因启动子区的确定与分析
        2.2 转录因子调控鸡VNN1的表达
    3 讨论
    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调控鸡VNN1基因表达的miRNAs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引物设计
        1.3 实验方法
        1.4 生物信息学分析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预测直接调控VNN1基因表达的miRNAs
        2.2 miRNA靶位点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的构建
        2.3 VNN1基因与miRNA相互作用的细胞学验证
    3 讨论
    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干扰VNN1影响鸡肝细胞脂类代谢基因表达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引物设计
        1.3 siRNA的设计
        1.4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利用siRNA抑制原代鸡肝细胞VNN1 mRNA的表达
        2.2 抑制VNN1 mRNA表达影响原代鸡肝细胞中基因的差异表达
        2.3 抑制VNN1 mRNA的表达影响原代鸡肝细胞中脂类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
    3 讨论
    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鹅VNN1基因的克隆及填肥对其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引物设计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鹅VNN1基因全长cDNA克隆及序列分析
        2.2 鹅VNN1基因蛋白特征分析
        2.3 鹅VNN1系统发育分析
        2.4 填肥对鹅VNN1基因mRNA组织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4 总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长牡蛎甲状腺激素及其信号通路关键基因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文献综述
    1 甲状腺激素
        1.1 甲状腺激素在脊椎动物中的研究进展
        1.2 甲状腺激素在头索和尾索动物中的研究进展
        1.3 甲状腺激素在低等无脊椎动物中的研究进展
        1.4 在长牡蛎中研究甲状腺激素的目的和意义
    2 核受体家族
        2.1 核受体的结构
        2.2 核受体的命名和分类
        2.3 核受体家族的进化
        2.4 软体动物中的核受体研究
        2.5 核受体与异源污染物
第二章、长牡蛎甲状腺激素及其信号通路关键基因的功能研究
    1 材料方法
        1.1 牡蛎样品的收集
        1.2 甲状腺激素的提取与检测
        1.3 药物处理
        1.4 RNA提取与第一链cDNA的合成
        1.5 牡蛎甲状腺激素关键基因的克隆
        1.6 牡蛎甲状腺激素关键基因的启动子区域的克隆
        1.7 荧光定量PCR
        1.8 抗体的制备
        1.9 Western blotting
        1.10 酵母双杂交实验
        1.11 蛋白的原核重组表达
        1.12 凝胶迁移电泳(EMSA)
        1.13 亚细胞定位实验
        1.14 荧光双报告试验
        1.15 CgTR蛋白的同源模建与分子对接
    2 结果
        2.1 长牡蛎中甲状腺激素的定性定量检测
        2.2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2.3 脱碘酶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2.4 甲状腺激素受体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3 讨论
        3.1 甲状腺激素在牡蛎中存在并有生理功能
        3.2 牡蛎可能自体合成甲状腺激素
        3.3 甲状腺激素代谢的关键酶——脱碘酶
        3.4 甲状腺激素受体CgTR的功能
    4 小结
第三章、视黄酸X受体RXR的功能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牡蛎RXR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2.2 牡蛎RXR的进化分析
        2.3 牡蛎RXR在不同发育时期和组织的表达模式
        2.4 CgRXR定位于细胞核
        2.5 CgRXR的转录激活活性
        2.6 CgRXR的DNA结合特性
    3 小结
第四章、新的核受体亚家族NR8的进化分析和CgNR8A1的功能研究
    1 材料方法
        1.1 样品收集,RNA提取,cDNA合成
        1.2 CgNR8A1的克隆与基因结构分析
        1.3 CgNR8A1同源基因的搜索
        1.4 序列分析和进化树的构建
        1.5 荧光定量PCR
        1.6 亚细胞定位
        1.7 原核表达和凝胶迁移电泳试验
        1.8 酵母双杂交试验
    2 结果与讨论
        2.1 CgNR8A1基因序列和结构
        2.2 CgNR8A1的序列分析
        2.3 NR8A1s的进化分析
        2.4 核受体家族的起源与进化
        2.5 核受体CgNR8A1定位于细胞核
        2.6 核受体CgNR8A1在不同发育时期和组织中的表达
        2.7 核受体CgNR8A1的DNA结合特性
    3 小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鳜热休克蛋白和低氧反应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热休克蛋白研究概况
    2 鱼类热休克蛋白研究进展
    3 鱼类低氧反应基因研究概况
    4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与意义
第一部分 鳜热休克蛋白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第1章 鳜热休克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第2章 鳜热休克蛋白在胚胎主要发育阶段及鱼体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谱分析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第3章 环境胁迫条件下鳜热休克蛋白的表达谱分析
        第1节 高温胁迫条件下鳜热休克蛋白基因的表达谱分析
        第2节 低温胁迫条件下鳜热休克蛋白基因的表达谱分析
        第3节 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鳜热休克蛋白基因的表达谱分析
第二部分 鳜低氧反应基因的筛选、克隆和表达研究
    第4章 低氧胁迫条件下鳜肝脏转录组特征分析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第5章 鳜相关低氧反应基因完整cDNA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5.1 材料
        5.2 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I 鳜HSP家族基因gDNA序列
附录Ⅱ 斑鳜HSP家族基因cDNA序列
附录Ⅲ 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锌指蛋白KRAB结构域入核及ZNF300在K562细胞诱导分化中的功能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第一章 锌指蛋白概述
    1.1 引言
    1.2 锌指蛋白的发现
    1.3 锌指蛋白简介
    1.4 C2H2型锌指蛋白
        1.4.1 C2H2型锌指基序的结构及其DNA结合活性
        1.4.2 C2H2型锌指蛋白的分类
        1.4.3 C2H2型锌指蛋白的生化功能
    1.5 C2H2型锌指蛋白的应用
第二章 KRAB型锌指蛋白概述及ZNF268与ZNF300研究进展
    2.1 引言
    2.2 KRAB结构域简介
        2.2.1 KRAB结构域的一般构成
        2.2.2 KRAB结构域的转录抑制功能
        2.2.3 KRAB结构域转录抑制功能的机制
    2.3 KRAB型锌指蛋白的核定位
        2.3.1 大分子物质的核运输
        2.3.2 KRAB锌指蛋白的锌指结构域发挥核定位功能
    2.4 KRAB型锌指蛋白的功能
        2.4.1 KRAB锌指蛋白与器官发育
        2.4.2 KRAB锌指蛋白与造血分化
        2.4.3 KRAB锌指蛋白与疾病
    2.5 ZNF268的研究进展
        2.5.1 ZNF268基因的结构特点
        2.5.2 ZNF268基因的功能
    2.6 ZNF300的研究进展
        2.6.1 ZNF300的基因结构
        2.6.2 ZNF300基因的表达谱
        2.6.3 ZNF300基因下游靶标基因的核心结合序列
        2.6.4 ZNF300基因的功能
第三章 锌指蛋白KRAB结构域入核功能研究
    摘要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细胞总RNA的提取
        3.3.2 反转录cDNA第一链的合成
        3.3.3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3.3.4 载体构建
        3.3.5 细胞培养
        3.3.6 细胞转染
        3.3.7 Confocal实验
        3.3.8 GST pull-down实验
        3.3.9 Western Blot实验
        3.3.10 Co-IP实验
    3.4 实验结果
        3.4.1 KRAB结构域入核功能的普遍性
        3.4.2 KRAB结构域入核功能的关键氨基酸位点
        3.4.3 KRAB结构入核机制研究
    3.5 讨论
第四章 ZNF300促进K562细胞诱导分化的功能研究
    摘要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悬浮细胞培养
        4.3.2 细胞计数
        4.3.3 悬浮细胞诱导分化
        4.3.4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的比例
        4.3.5 瑞氏-吉姆萨染色
        4.3.6 实时定量RT-PCR
        4.3.7 Western Blot
        4.3.8 Benzidine染色
        4.3.9 下调ZNF300表达的shRNA载体构建
        4.3.10 慢病毒颗粒的包装
        4.3.11 慢病毒颗粒感染细胞及筛选稳转细胞系
        4.3.12 嘌呤霉素杀灭曲线的确定
        4.3.13 悬浮细胞电转筛选稳转细胞系
        4.3.14 DAPI染色检测细胞周期变化
    4.4 实验结果
        4.4.1 ZNF300基因在K562细胞向巨核系诱导分化过程中的变化
        4.4.2 ZNF300基因在K562细胞向红系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
        4.4.3 特异性下调ZNF300基因表达的shRNA慢病毒载体构建
        4.4.4 下调ZNF300表达的稳转细胞系的构建
        4.4.5 ZNF300基因的表达下调之后对巨核系分化的影响
        4.4.6 ZNF300基因的表达下调之后对红系分化的影响
        4.4.7 ZNF300基因的表达下调之后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4.4.8 ZNF300基因的表达下调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4.5 讨论
第五章 小鼠胚胎发育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分析
    摘要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5.3.1 小鼠胚胎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概况
        5.3.2 差异基因的表达模式和功能分析
        5.3.3 基因使用效率的不同反应物种进化上的差异
    5.4 讨论
研究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6)糖皮质激素对前额皮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的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中枢神经系统CRF基因表达的生理调控
        1.2.1 CRF神经元的中枢分布和CRF基因的基础(非应激)表达
        1.2.2 应激刺激激活的中枢CRF系统和应激整合的神经环路
        1.2.3 糖皮质激素对CRF表达反馈调节
    1.3 CRF基因转录调控的分子机制
        1.3.1 cAMP反应单元结合蛋白
        1.3.2 活化蛋白1(Fos和Jun)
        1.3.3 皮质类固醇受体
        1.3.4 神经生长因子诱导的基因B(NGFI-B)
        1.3.5 CRF表达的其他调节因子
    1.4 结论和今后的方向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受体1在大鼠前额皮层中的调控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酸敏感离子通道3在大鼠下丘脑中的分布
    3.1 引言
    3.2 材料及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总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讨论与总结
    4.1 关于前额皮层CRF调控及功能的讨论
    4.2 关于ASIC3在下丘脑分布及功能的讨论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致谢

四、Distinct expression profiles of transcriptional coactivators for thyroid hormone receptors during Xenopus laevis metamorphosis(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华鲟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MHC Ⅱ) cDNA克隆及功能研究[D]. 李修玉. 温州大学, 2018(02)
  • [2]家禽VNN1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及其对肝脏脂类代谢的功能研究[D]. 李洁.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3]长牡蛎甲状腺激素及其信号通路关键基因的功能研究[D]. 黄雯.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15(02)
  • [4]鳜热休克蛋白和低氧反应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研究[D]. 王鹏飞. 中山大学, 2014(01)
  • [5]锌指蛋白KRAB结构域入核及ZNF300在K562细胞诱导分化中的功能探索[D]. 蔡锦阳. 武汉大学, 2013(05)
  • [6]糖皮质激素对前额皮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的调控[D]. 孟庆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0(09)

标签:;  ;  ;  ;  

非洲爪蟾变态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受体转录共激活因子的不同表达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