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教师和工作人员

学生、教师和工作人员

一、学生、教师和役马(论文文献综述)

邱宏岩[1](2021)在《西欧中世纪盛期拓殖运动动因考察》文中指出作为中世纪时期一项重要的社会性运动,西欧拓殖运动值得我们的关注。在这场大规模的遍及整个西欧的拓殖运动中,社会的各个阶层,无论是教会、世俗贵族、还是农民大众,都积极参与其中。他们开垦荒地、排空沼泽,积极地发展种植业、畜牧业,通过其努力,西欧的农业经济得到极大发展,并成为中世纪西欧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力,使这一时期也成为欧洲最具有活力的鼎盛期。拓殖运动何以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因而将我们引向这一事件的源头,即引起这一时期西欧拓殖运动的原因。教会、世俗贵族和农民大众,作为这一运动的三大主体,各个主体也因不同的原因而加入。故而本文将分别从三个主体出发,分别对其加入拓殖的动因进行分析。首先,第一章,本文将重点考虑教会参与拓殖的原因。在这场拓殖运动中,教会本身既是重要的倡导者,同时也是积极的参与者。一方面,由于教会在长期的发展中通过各种方式积累了众多地产,这些庞大的地产为其进行拓殖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基础,而另一方面,教会内部进行社会生产、发展自身经济的需要给拓殖提供了内部发展动力。与此同时,西欧修道院在本尼迪克院规的修道制度指导下,身体力行实践于开垦荒地,他们的行动既改善了社会上鄙视劳动的观念,同时确立起劳动的社会价值观,进一步激励广泛的社会参与。第二章,本文将分析影响国王、贵族加入拓殖的因素。由于国王和贵族作为国家的权力主体,因而没有他们的许可,长期且大规模的拓殖是万万不能达到的。首先就国王来说,一方面,拓殖运动的进行意味着将大量的荒地用来开垦,另一方面,以国王为首的世俗贵族及教会贵族不仅把持着西欧的全部土地,就连拥有大片森林的荒地也掌握在其手中。拓殖要进行,势必要解决森林荒地的合理使用权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以垦殖罚金为契机,王室森林给王室带来收益,之后,王室森林收取的开垦费用令王室获益更丰,更进一步允许森林开垦,满足人们开垦需求。无疑,王室森林政策的逐渐放松成为拓殖得以展开的关键。另外,贵族开疆拓土的政策也成为垦殖开展的一大因素。此外,受商业发展的影响,拓殖成为一项有利可图的事业,能够满足贵族扩大的消费需求和货币需求。同时,商业新垦区对自由的特权保障也推动着拓殖的展开。第三章,本文将分析促进农民大众加入拓殖的动因。农民阶层自古以来都是固着于土地的劳动者阶层,始终依靠土地维持基本生存。然而,西欧封建的土地制度使得为数甚少的土地由绝大多数的农民阶层共享。伴随人口激增,人地矛盾更加尖锐。另外,西欧农业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民的土地垦殖进行了助力,一方面,得益于农业技术和耕作方式的改进,农业经济的进步进一步引起了农民对农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农业技术和耕作方式的革新在实际应用上的缺憾又为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种种合力的作用最终使拓殖运动最终成为可能。

李佳[2](2021)在《俄汉观念词“человек/人”的多维对比研究》文中认为“语言”与“人”的问题是语言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人既是认知世界与使用语言的主体,也可作为被研究的客体。“人”这一对象是复杂的、多维的,故有必要从不同学科对其进行更全面的研究与阐释,本文则是从语言学视角对俄汉观念词“человек/人”进行的对比研究。本文以“观念分析法”为基础,从多个维度对俄汉观念词“человек/人”进行对比研究,其中包括对“человек/人”的词源追溯与历时释义,共时维度下对其进行的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分析,认知维度下对观念词“человек/人”的原始域解读等。本文研究目的在于力求以俄汉“语言中的人”为语料基础,充分展现俄汉“人的语言形象”,并以该两语言形象为对比分析的依据,深入探究俄汉民族“文化中的人”与“自我认知中人”的异同,并进一步诠释俄汉观念词“человек/人”所涉及的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世界等问题。

敖云塔娜[3](2020)在《民国时期阿拉善地区鸦片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鸦片种植、贩卖、吸食泛滥,由此产生的利益争端和危害,贯穿于整个中国近代历史之中。直至民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中央政府多次出台法令禁止鸦片,以求摒除鸦片所带来的社会危害。其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甚至随着沿海及内地鸦片种植面积的扩大,鸦片危害便渗入到西北等偏远落后地区。迄今为止,鸦片问题作为近代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中的重要问题之一,被众多学者所关注与研究。但是,多数研究成果只关注到人口集中的沿海、内陆地区,并没有在利用地方档案的基础上,对人烟稀少且偏僻干旱的内蒙古西部地区的鸦片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基于前人研究和相关文献资料,最大限度地搜集、使用原始档案,以求全面深入探讨民国时期阿拉善地区鸦片问题。文中依据历史时间顺序,分析和阐述了该地鸦片流毒蔓延实情、中央政府所推行的一系列禁烟政策以及所属地区的地方性禁烟政策与实践。民国时期阿拉善地区鸦片泛滥,鸦片种植、吸食、贩卖成为社会普遍现象。众多各级政府公文中有不少鸦片种植、税收的内容。因当时阿拉善旗隶属于宁夏省,档案内容大多数都涉及到宁夏省的各级官员的禁烟心态和所作所为,也反映出阿拉善地区民众人心惶惶,经济日渐衰落的一面。虽然政府实施过各种禁烟举措,但效果总是不尽人意,鸦片禁而不绝。这与鸦片带来的丰厚利润、当政者的禁烟矛盾心态、该地特殊的行政体制、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中国各地军阀割据混战等历史环境有着深刻的关系。

陈选敬[4](2020)在《阐释学指导下的翻译报告 ——以《奥威尔学生指导手册》(节选)为例》文中认为本翻译报告是译者以米琪M.布伦斯代尔的《奥威尔学生指导手册》中的第八章为翻译对象,以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为理论基础,旨在通过运用斯坦纳提出的翻译过程所包含的四个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对翻译文本分析,探讨斯坦纳提出的阐释学中翻译四步骤在本次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本翻译报告包含了五个主要部分,分别是任务叙述、翻译过程、理论基础、案例分析和实践总结。首先,译者对《奥威尔学生指导手册》和《动物庄园》两本着作进行了研究,了解了翻译文本的背景信息;其次,译者将整个翻译实践活动划分为译前、译中和译后三个阶段进行描述;再次,译者论述了阐释学以及斯坦纳阐释学翻译观,斯坦纳将翻译过程分为四个步骤:一、信赖,译者相信原文文本的翻译可行性及其意义;二、侵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于原文的表达或结构等的入侵;三、吸收,在译者对原文进行入侵后,译者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如直译、意译、增译和减译等,使译入语变得丰富;四、补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难免会在平衡原文与译文的时候,忽略了译文的完整性与可读性。因此,译者需要对译文的形式及其意义进行必要的补偿,使译文更加准确的同时富有吸引力。译者选取翻译任务中的翻译案例,运用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观对翻译过程进行研究,分析了译者是如何通过这四个步骤把源文本翻译到译文本的。最后,译者得出结论,在斯坦纳的阐释学理论指导下,译者的翻译过程得到了检验,分析了翻译四步骤对于文学批判文本的适应性,为阐释学在今后不同类型的翻译中提供了研究的可能性。

韩蓉[5](2020)在《清末民初(1894-1919年)新着单行本小说图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清末民初的新着小说图像是小说图像源远流长发展进程中别开生面、自成系统的旁支。这一部分小说图像承载着广阔的现实内容,较大程度地再现了清末民初社会的众生相,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基于此,本文将其置于小说图像发展史的整体框架中进行审视,试图揭示清末民初新着小说图像的总体面貌。因此主要分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章从纵横两个维度切入,纵向以(附图)新着小说的题材类型为线索,结合时代背景和小说图像发展情况,将其分为两个发展阶段;横向以小说图像不同绘制对象的发展情况为线索,具体论述人物图、情节图、副图等的新变。第二章主要探讨清末民初小说图像的叙事功能。从呈现于读者眼前的小说图像的样式(图像和文字的关系、图像和图像的关系)到图像的本身(小说图像主体部分对文本内容的还原情况、新着小说图像独特的具象模式)这两个维度切入,对清末民初新着小说图像与文本的互动关系作一番梳理。第三章对清末民初新着小说图像的刊刻场所作一番追踪,采用点面结合的思路,既对这一时期刊刻(附图)新着小说的书局的总格局作一番总结,又对小说图像的生产和传播起到重要推介作用的书局进行分析,将涉及上海改良小说社、上海书局和文明书局三个重要书局。第四章主要从印刷技术和画师群体两个角度来论述其对清末民初新着小说图像所产生的助力,一方面分析这一时期石印、铅印、铜印等印刷技术的发展所引领的图像发展;另一方面阐述清末民初新着小说图像绘制者的群体特点和画家绘画技术的多维发展。第五章通过个案细读的方式,从解读小说图像内容的角度还原清末民初的社会新貌,主要从“外国人”与异域建筑(描绘异域想象的图像)、从“飞机”到“潜艇”(充满科学幻想元素的图像)、“女学生”与新式学堂(反映教育情状的图像)三个方面来考察清末民初新着小说图像所呈现的历史新貌。

郑瑶[6](2019)在《继往开来责在斯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研究(1940-1949)》文中研究指明抗战以来,江西作为“前线的后方,后方的前线”,承担着重要的农业生产任务,以保障战时军民对农产品的需求。抗战之前江西境内屡遭兵祸,省内农业人口锐减,这对提高农业生产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此外,战时江西高等农业教育领域仅有江西省农业院兽医专科学校,缺乏对其他农业方面的人才培养。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与社会需求下,省内有识之士于1940年在江西泰和创建了国立中正大学及其农学院,担负起江西农业发展及国内农业改良的使命。本文第二章在大量文献资料的支撑下,展现中正大学农学院独特且艰难的发展历程:1940年胡先骕掌校后与院长周拾禄互相配合,设备仪器从无到有,农学院逐渐壮大发展成为国内知名学院。然而好景不长,胡先骕于1944年4月因“民国日报”事件被迫辞职,经济学家萧蘧接任校长。该年恰逢日军发动“浙赣会战”,致使农学院迁校期间设备仪器惨遭损毁,历年筹办之辛苦皆付之东流,不久萧蘧因遭学生误解辞职离校。林一民接掌正大,他一方面积极筹备发展农学院院务,一方面着手处理学潮运动,但与院长周拾禄在学生管理上有不同的意见,合作一年后两人产生嫌隙,1948年暑期周拾禄离校,由王志鹄接任院长。1949年5月南昌解放,随后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易名为国立南昌大学农学院。本文第三章至第五章以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为切入点,立体呈现正大农学院九年发展历程中的学科建设情况。就师资而言,虽历经播迁,院内总有名师留守;虽人数起伏不定,但这是时代所造成大学师资频繁流动的常态,并且正大农学院师资人数较多的时候甚至超过了许多“前辈”,成为国内农学院中名师齐聚的“农学重镇”。就人才培养而言,农学院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使命之一,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置办齐整的教学材料,寻找合适的实习场所,总是为院内学子的成才尽心竭力,其学子也不负众望,毕业后或从事农业教育,或从事科研工作,虽领域不一,但都为国内农业教育及农业发展作出了一番努力。农学院的另一个使命是进行科研,服务农业。院内诸多科研立足于国情与江西地区的农业特色,并且农学院积极与其他农事机构开展合作,推广优良农产品种植,推广农学知识与技术,改良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此外,农学院还为农界人士与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了诸多服务。本文结语梳理了正大农学院办学的经验教训与所获成就,以期鉴古知今。中正大学农学院在发展变迁中有不足,如教师进修培训始终被耽搁,拟定的发展计划总是因故难以执行,这些都制约了农学院的长远发展。但是,瑕虽在,却不掩瑜。农学院创造了众多的成绩与辉煌,其培养的人才、强大的师资、科研的成果与服务都对江西农业乃至中国农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发展模式对当今倡导的学科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秦文平[7](2019)在《段祺瑞政府与民初社会发展研究(1916-1918) ——以经济、教育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段祺瑞政府是民初执政时间较长的中央政府,其治国理政方略对民初社会的发展影响极大。政府执政时间自1916年6月29日段祺瑞受命组阁到1918年10月10日段祺瑞辞职,存续两年四个月。中间虽短暂辞职,但终能再掌权柄。在政府运行期间,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以稳定中央政权。学界对段祺瑞政府的研究多集中于“府院之争”、“参加一战”、“皖系独裁”等具体的政治军事事件上,而未将段政府置于民初社会的整体环境中予以系统考察。本文拟以现代化理论为指导,通过对段祺瑞政府成立的背景以及这届政府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施政措施及其效果进行分析,以窥探段政府与民初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评价其施政得失,从而全面、客观地认识这届政府。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课题的选题缘起及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主要分析段祺瑞政府成立的背景。本章先分析洪宪帝制覆灭后中国南北纷繁复杂的政治局势,然后叙述段棋瑞受各方推戴组织政府的概况。第三部分介绍段祺瑞政府的政治举措。首先,清除帝制势力。针对帝制残余,政府坚决打击洪宪帝制祸首、反对张勋复辟。其次,加强中央集权。政府推出改造国会和武力统一两大举措以加强中央政府权威。第四部分论述段祺瑞政府的经济政策。段政府组成后,财政总长陈锦涛即提出整顿经济的两点方针:一、恢复原状。二、整理财政。此后,借第一次世界大战创造的有利时机,在财政金融、工商业、农业等方面出台一系列经济政策,这些政策有力地推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对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了重要的、积极的作用。第五部分探讨段祺瑞政府的教育政策。段祺瑞政府承袭民初壬子癸丑学制,并加以完善,在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民初中国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六部分为结语。对段政府与民初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分析,以综合、客观地评价政府的治国理政举措。本文通过梳理段祺瑞政府成立的背景及其治国理政举措,认为段政府治国理政的举措是符合民初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的,其效果也是可圈可点的。民初中国社会新旧并存、矛盾兼与,亟待革新。段政府顺应时代要求,积极维护共和国体、加强中央权威,推进农工商建设、发展教育事业,为民初社会的发展尽心尽力,推进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但由于中央权威羸弱、内部官僚腐败、各省督军抵制,因而这些政策的执行范围和力度是有限的,最终因派系纷争,政府下台,改革落下帷幕,这也是政府始料未及的。

董娜[8](2019)在《字理析词在小学语文高年段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阅读是学生运用掌握的词汇理解课文的过程,又是通过阅读学习积累词汇的过程。正确、深入分析理解课文中重要的词,是学生恰当地理解课文,吸收课文所传达的丰富文化内涵的必要前提;对词与文结合的具体分析理解,能有效提高学生运用词进行表达交流的水平。词是独立运用于语言表达的最小语言单位,对一个具体词理解的广度和深度是阅读理解和交流表达水平的基石。汉字具有科学的构字理据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由汉字构成的词不仅浩瀚博大,而且往往潜在析解其文化内涵和人类智慧的需要。字理析词是依据汉字的造字规律,通过对字的象形、会意、形声、指事等造字法进行分析,进而加深或丰富对词的理解的过程。教学中,字理析词是教师通过解析字到展示词的文化内涵或人类智慧,从而拓展、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师会用字理析词的方法深入积累一定数量的词汇,也是老师高质量教学的必要基础。小学高年段学生已经学习了汉字造字方法常识并掌握了两千多个汉字,具备通过字理析词提高阅读水平的条件,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从而举一反三获得字理析词的学习方法。应用字理析词方法如何避免阅读教学走入“逐字讲解”老路,应该遵循什么教学原则等,是需要深入研究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在研习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及课堂观察法,对教学实践中如何确定字理析词教学方法的可用性,采用字理析词方法教学应该遵循的原则以及运用字理析词方法教学的一般步骤进行了分析研究。论文介绍了研究过程获得的主要文献,并根据实习实践期间,从众多的课堂实录中经过加工筛选出《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两小儿辩日》以及《半截蜡烛》教学案例,具有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字理析词出现典型的问题。以此给出在小学高年段阅读课中运用字理析词应该遵循科学性、灵活施教性和德育性原则,并且在小学高年段中运用字理析词应该先抓住文中词眼,接着拆分词语、进行析字,其次组合词语进行解词,再次根据文中的具体语言环境选取文中义,最后比较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在此基础上,进行《伯牙绝弦》《钓鱼的启示》以及《草原》教学片段设计。以此给小学语文教师以启示。本研究在研究教学案例基础上,还对小学高段语文教材阅读课文中有字理析词价值的词语进行了梳理,并列表呈现在论文中,既是作为学生的研究活动过程的成果呈现,也可以作为教师或同窗在研究相类问题时的参考。本研究认为,应该正确认识阅读教学中指导与自主、接受与创造的关系,学习方法与积累具体词语的关系;字理析词作为阅读实践中有存在价值的方法,运用字理析词方法教学又有存在的土壤。它不但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将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传承下去,因此,阅读教学中的字理析词肩负着优化语文教学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使命。

GAVRILYUK MARINA(赵琳娜)[9](2017)在《俄汉语动物隐喻的认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与概念体系中。隐喻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是人们用某一熟悉的概念来理解或说明另一不熟悉概念的一种认知活动。同时,隐喻又与文化密切相关,它深深地根植于文化土壤中,是文化的沉淀和载体。动物隐喻作为隐喻中的一个类别,是人们在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对动物各种特点的感知和体验来认知和理解其他概念或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人类的语言中存在的大量动物隐喻表达就是这种思维方式在语言层面的体现。由于人类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他们对同类动物的理解和体验或多或少有着共性;但同时,由于各民族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民俗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动物形象的认知必然存在着某些差异。这使得各个语言中都出现了蕴含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思维特点、数量丰富的动物隐喻表达。这些隐喻表达的真实意义,对于本族语者来说是不言而喻的,但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则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在面对不熟悉的目的语动物隐喻时,缺少对这种文化的特别体验,不具备相似的思维方式的二语学习者很难正确地理解该隐喻所隐含的意义。他们往往会凭借母语文化的生活经验图式或者母语习惯来处理目的语隐喻表达,而这势必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甚至导致对隐喻的误解。因此,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动物隐喻理解加工过程的特点,寻找能帮助学习者克服理解困难的途径,对第二语言的教学与习得来说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本文从二语习得的角度出发,在俄汉语动物隐喻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调查俄汉语学习者对目的语动物隐喻的理解状况,找出并分析他们所采用的理解策略,揭示影响他们对目的语动物隐喻理解的因素和产生误解的原因,以期为二语隐喻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并促进目的语动物隐喻的习得。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理论依据,根据概念隐喻的映射关系对俄汉语动物隐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认知对比分析,描述了两者之间客观存在的共性和差异,并从中俄地理环境、传统文化和语言因素的影响三个角度阐释了俄汉语动物隐喻异同的原因。然后,在跨文化对比和隐喻差异成因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俄汉语动物隐喻的一些异同点设计了问卷,并针对俄、汉学习者分别进行了目的语动物隐喻的理解调查。接着,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结果,找出了俄汉语学习者在处理目的语动物隐喻意义的过程中所采用的理解策略以及导致误解的原因,并据此揭示了俄汉语学习者对目的语动物隐喻的认知加工机制。最后,我们探讨了本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对二语隐喻教学带来的启示。全文共分为6章,具体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本章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概要性地介绍了国内外对本选题的研究状况,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以及提出了研究的创新点和基本框架。第二章是俄汉动物隐喻的认知对比分析。在这一章中,我们对从语料库和词典中收集的俄汉语动物隐喻语料按照概念域的不同映射关系做了分类整理,对每一组映射关系所包含的动物隐喻进行了跨文化对比,找出了俄汉两种语言中的动物隐喻所反映出的文化异同。这部分研究结果为调查设计所用。第三章是制约俄汉语言中动物隐喻差异的因素。本章对俄汉语动物隐喻的异同状况作了全面的总结,并从中俄地理环境、传统文化和语言因素的影响三个角度对俄汉语动物隐喻差异的成因进行了整体性的分析。该分析的结果有利于加强跨文化的比较深度,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具有民族特色的动物隐喻,同时也为理解问卷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第四章是俄汉动物隐喻理解现状调查。在这一章中,我们首先明确了调查的目的和对象,阐明了设计思路及执行调查程序,分析和对照了俄汉语两项调查的结果,找出了俄汉语学习者对目的语动物隐喻所采用的理解策略,总结了影响动物隐喻理解的因素和导致理解误解的原因,并据此揭示了俄汉语学习者对目的语动物隐喻的理解加工过程。第五章是俄汉语动物隐喻的认知研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本章从国内外二语隐喻教学状况入手,发掘了当前二语隐喻教学的特点和不足点,讨论了本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对二语隐喻教学带来的启示,并从隐喻意识的形成、隐喻思维训练和文化教学等方面提出了俄汉语动物隐喻教学的一些适宜的教学途径。第六章是结语部分。本章对全文的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概括了本研究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毛光远[10](2016)在《南京国民政府马政建设研究》文中认为清末民初以来,由于国内社会动荡不安,牧政废弛,天灾人祸接撞而至,畜牧业生产社会环境遭到破坏,中国产马数量及素质能力均呈现出下降趋势,这严重制约着军用马匹补充和农商社会经济的发展。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的国防危机日益加深,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加紧筹划国防军备建设,在推进现代化军备建设的同时,作为冷兵器时代关系封建王朝兴衰的马政,其在国防军备方面的重要性也逐渐引起了军政各界的重视,马政提上了国民政府议事日程。鉴于当时马政面临的严峻形势及军马补充的困难,国民政府相继成立了马政委员会、马政局及马政司等中央马政管理机构,并派马政界官员远赴国外考察,通过借鉴东西方列强马政模式,制定了马政建设长远计划及军马管理方面相关法规,围绕着以增加产马数量和增进产马素质为中心,开始推进马政建设工作,以期解决陆军建设中的马匹配额问题,加强国防军备建设步伐,应对当时所面临的险恶国际战争环境。清末民初以来中国产马体格能力的下降,使得适合军用马匹数量日渐减少,故推进国产马匹品种改良成为国民政府马政建设主要内容之一。马种改良首要培育出足够数量优良种马,以期达到普遍改良之目的。有鉴于此,军政部创设了种马牧场和种马育成所,引进外洋优良种马,并通过洋马和国产马累代杂交,以期育成国产优良种马。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所属马种改良繁殖场在西部后方地区设立配种站所,推进民马改良繁殖工作。同时,为了马种改良繁殖工作有章可循,国民政府颁布了国营各牧场种马选用与马种改良的相关标准。然而由于外洋种马数量有限,再加上战争环境负面影响,国民政府各牧场民马配种站所未能广泛设立,更难以达到普遍改良繁殖民间马匹之目的。尽管如此,国民政府西部地区牧政建设活动对推动边疆民族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无裨益。军用马匹广泛来源在于地方民间社会,因此推动地方产马事业发展成为国民政府马政建设中心工作之一。为了增进民间产马数量及素质能力,军政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奖励保护民间产养马骡相关办法,以推动地方马政建设工作向前发展。在国民政府推动地方马政相关政策的倡导下,地方各省通过设立种马牧场、推动民马配种、禁止屠宰马骡、举办马骡增产贷款及产马比赛会等方式,致力于地方马政建设工作。这不但体现了国民政府中央马政建设方案在地方的运行状况,而且对推动地方产马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由于接连不断战争影响,国民政府奖励保护地方产马政策缺乏彻底推行的良好社会环境,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是大打折扣,这在客观上又影响着地方民间社会产马业的发展。马政建设需要兽医、蹄铁等有关方面的大量人才,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对清末民初陆军兽医学校整顿建设,使其成为培养马政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军政部陆军兽医学校是民国时期畜牧兽医人才培养数量最多的高等学府。另外,为了解决地方畜牧兽医人才不足的问题及推动地方马政建设的需要,国民政府中央有关机构与地方各省通过举办各类短期训练班及高等学校教育等方式,加大马政人才培养力度。但由于当时畜牧兽医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相对滞后,再者受传统职业偏见的影响,从业人员较少,这使得民国时期畜牧兽医人才一直处于紧缺状态。人才供求紧张状况给国民政府马政建设造成了不利影响。军马补充与保育是国民政府陆军马政建设最为核心的内容。国民政府通过整顿原察哈尔军牧场,创设甘青地区军牧场及军马补充所等措施,试图建立起军马补充的常规性机制。鉴于抗战时期军马大量消耗及亟待补充的需要,军政部成立了临时购马骡机构,派员分赴后方产马各地采购军马,并通过"以马代丁"等措施从民间社会征集大量马匹,进行军马广泛社会动员。鉴于军马保健工作的需要,军政部制定了马乾、草料及兽医卫生器材的供给方式与发放标准,并建立了陆军马粮仓库、兽医卫生器材库、兽医院所等军马卫生防疫机构,加大军马保育及伤病马骡的治疗工作。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陆军马政建设对抗日战争胜利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起积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由于近代中国积弱积贫,内忧外患接连不断,边疆畜牧地带危机接踵而至,尤其是日本侵华战争使中国东北及华北等产马主要区域遭到破坏,再加上西北及西南地区处于军阀割据状态下,国家中央行政不是很畅达,国民政府中央直接控制的马政资源不断缩减,这都给马政建设工作的推进造成了不利影响。而在诸多不利因素之中,持续不断的国外内战争是制约马政最为主要决定性因素之一,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马政如同国家其他建设工作一样被淹没在战争的漩涡之中,建设工作的推进面临重重困难,更难以达到预期设计的目标。

二、学生、教师和役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生、教师和役马(论文提纲范文)

(1)西欧中世纪盛期拓殖运动动因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拓殖的重要组织者——教会及其修道院
    (一)教产庞大
    (二)劳动的社会价值观与修道制度改革
        1.早期劳动观念的转变
        2.修道制度的确立、发展与劳动的社会价值观
        3.修道制度改革与西多会的崛起
二、拓殖的支柱力量——国王与贵族
    (一)国家发展的基本要求
        1.王室政策的逐步放宽
        2.开疆拓土的要求(德意志的东进运动)
    (二)城市商业的发展,拓荒有利可图
        1.地中海的衰落与商业的复兴
        2.消费的扩大与货币经济的发展
        3.自由的渴求与商业新垦区的建立
三、拓殖的主力军——农民大众
    (一)人口激增与土地占有的矛盾
    (二)农业经济的发展与新的需求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2)俄汉观念词“человек/人”的多维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五、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俄汉观念对比研究的相关理论阐释
    第一节 语言“比较”研究思想的历时考量
    第二节 语言学研究的人类中心论思想
    第三节 俄汉观念对比研究中的二元对立思想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俄汉观念词“человек/人”的词源追溯与历时释义
    第一节 俄语观念词человек的词源分析与释义
    第二节 汉语观念词“人”的字源分析与释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俄汉观念词“человек/人”的聚合关系对比研究
    第一节 俄汉观念词“человек/人”的同义聚合体对比研究
        一、俄语观念词человек同义聚合体研究
        二、汉语观念“人”的同义聚合体研究
    第二节 俄汉观念词“человек/人”的构词聚合体对比研究
        一、词根человек-与люд-的构词聚合体研究
        二、“人部字”构字聚合体研究
        三、俄语“表人”后缀构词聚合体研究
        四、汉语“表人”后缀、类后缀构词聚合体研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俄汉观念词“человек/人”的组合关系对比研究
    第一节 俄汉观念词“человек/人”在组合关系中的“代词化”特征分析
        一、俄语观念词человек在组合关系中的代词化特征分析
        二、汉语观念词“人”在组合关系中的“代词化”特征分析
    第二节 俄汉观念词“человек/人”在组合关系中的语言形象分析
        一、俄语观念词человек在组合关系中的形象分析
        二、汉语观念词“人”在组合关系中的隐喻形象分析
    第三节 俄汉观念词“человек/人”在组合关系中的认知范畴特征
        一、俄汉观念词“человек/人”与空间认知范畴
        二、俄汉观念词“человек/人”与“数量”认知范畴
        三、俄汉观念词“человек/人”与颜色认知范畴
    第四节 俄汉观念词“человек/人”在组合关系中的修辞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以“человек/人”为目标域的俄汉观念对比研究
    第一节 俄汉人体词指“人”的观念对比分析
        一、俄语人体词指“人”的观念分析
        二、汉语人体词指“人”的观念分析
    第二节 俄汉“动植物词”指“人”的观念对比分析
        一、俄汉动植物词指“具有某种能力或行为特征的人”的对比分析
        二、俄汉动植物词指“具有某种品格特征的人”的对比分析
        三、俄汉动植物词指“具有某种社会属性的人”的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3)民国时期阿拉善地区鸦片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及意义
    二、前人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四、主要史料介绍
    五、研究区域及概念界定
第一章 民国时期鸦片问题及相关禁烟法令
    第一节 鸦片在中国的传入及危害
    第二节 民国时期阿拉善地区社会背景
    第三节 民国政府的禁烟政策
第二章 民国时期阿拉善地区鸦片问题
    第一节 民国时期阿拉善地区鸦片种植及禁烟实践
    第二节 民国时期阿拉善地区鸦片吸食
    第三节 民国时期阿拉善地区禁烟机构及其运作
第三章 烟毒禁而不绝之原因分析
    第一节 地方政府官员对待禁烟的矛盾心态
    第二节 区域之间的利益纠纷
    第三节 烟税征收及军阀财政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阐释学指导下的翻译报告 ——以《奥威尔学生指导手册》(节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Project Description
    1.1 Description ofStudent Companion to George Orwell
    1.2 Studies onAnimal Farm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translation
    2.2 While-translation
    2.3 Post-translation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Basis
    3.1 An Introduction to Hermeneutic Theory
    3.2 Main Ideas of Steiner’s Hermeneutic Theory
    3.3 Feasibility of Applying the Theory to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Chapter Four Case Study
    4.1 Translator’s Trust Process
        4.1.1 Trust the Translatability of the Source Text
        4.1.2 Trust the Value of the Source Text
        4.1.3 Trust the Translator’s Capability of Translating the Source Text
    4.2 Translator’s Aggression Process
        4.2.1 Aggression at Lexical Level
        4.2.2 Aggression at Rhetorical Level
        4.2.3 Aggression at Sentential Level
    4.3 Translator’s Incorporation Process
        4.3.1 Literal Translation
        4.3.2 Free Translation
        4.3.3 Addition
        4.3.4 Omission
        4.3.5 Combination
        4.3.6 Division
    4.4 Translator’s Restitution Process
        4.4.1 Restitution of Meaning
        4.4.2 Restitution of Form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ppendix
Acknowledgements

(5)清末民初(1894-1919年)新着单行本小说图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界定
    第二节 研究现状概述
    第三节 选题缘由与构想
第一章 承与变:清末民初小说图像发展态势
    第一节 题材类型分类:两期发展脉络
    第二节 绘制对象分类:多样性的图像
第二章 清末民初新着小说图像的叙事效果
    第一节 外部:图像样式干预叙事效果的实现
    第二节 内部:图像主体影响叙事效果的达成
第三章 刊印新着小说图像的书局
    第一节 书局出版新着小说图像的总格局
    第二节 重要书局对新着小说图像的推介
第四章 印刷技术与画师群体的助力
    第一节 印刷技术发展引领的图像嬗变
    第二节 画师技术革新引领的图像发展
第五章 社会百相:从小说图像看清末民初的历史新貌
    第一节 “外国人”与异域建筑:从小说图像看异域想象
    第二节 从“飞机”到“潜艇”:从小说图像看科幻想象
    第三节 “女学生”与新式学堂:从小说图像看教育情状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一、清末民初新着单行本小说中不同类型图像的题名情况
    二、清末民初单行本(附图)新着小说编年叙录
后记

(6)继往开来责在斯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研究(19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
        (一)路数选择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构安排
第一章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的成立背景
    一、战时江西农业的现状与重要地位
        (一)抗战时期的江西农业情况
        (二)抗战时期的江西农业地位
    二、战时江西高等农业教育的缺失
        (一)晚清时期
        (二)民国时期
    三、时代交织背景下的人才流动
        (一)江西农业人才的回流
        (二)战时农学人才的内迁
第二章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的发展态势
    一、胡先骕掌校时期——茁壮发展
        (一)充实图书资料
        (二)添置仪器设备
        (三)扩充实验场所
        (四)壮大发展院系
    二、萧蘧掌校期间——惨淡经营
        (一)迁校避战(1944年5 月—1945年8 月)
        (二)战后复员(1945年8 月—1946年11 月)
        (三)内战学潮(1946年11 月—1947年7 月)
    三、林一民掌校期间——艰苦奋斗
        (一)林一民与周拾禄
        (二)林一民与王志鹄
第三章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的师资队伍
    一、农学院的师资情况
        (一)师资人数、研究领域、留学学历
        (二)师资来源情况分析
        (三)教员“留守”原因之分析
    二、农学院的师资对比
        (一)与校内其他院系对比
        (二)与国内其他农学院对比
    三、农学院的知名师资
        (一)国内农学领域学科带头人
        (二)任职任教的四位学部委员
        (三)与农学院同甘共苦的教授
第四章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的人才培养
    一、农学院的学生情况
        (一)学生来源、招录人数、专业选择
        (二)学生成绩与培养质量
    二、农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法
        (一)结合实际设置科系专业与课程
        (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以实习检验学理
    三、学生毕业去向及院内知名校友
        (一)学生毕业去向及就业选择方向
        (二)农学院内各系知名校友
第五章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的科研工作及社会服务
    一、农学院的科研工作
        (一)科研准备
        (二)科研活动
        (三)科研成果
    二、农学院的社会服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段祺瑞政府与民初社会发展研究(1916-1918) ——以经济、教育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编刊史料
        (二) 研究成果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段祺瑞组织中央政府的背景
    第一节 洪宪帝制覆灭后的中国政局
        一、袁世凯退位与否引发的争论
        二、新旧《约法》之争
    第二节 段祺瑞受命组阁
        一、组阁概况
        二、组阁原因分析
    小结
第二章 段祺瑞政府的政治举措
    第一节 惩办洪宪帝制祸首
    第二节 反对张勋复辟
    第三节 改造国会
    第四节 武力统一
    小结
第三章 段祺瑞政府的经济政策
    第一节 财政金融政策
    第二节 工商政策
    第三节 农业政策
    小结
第四章 段祺瑞政府的教育政策
    第一节 修订“壬子癸丑学制”
    第二节 发展普通教育的政策
        一、小学教育
        二、中学教育
        三、普通高等教育
    第三节 重视师范教育的政策
    第四节 推广实业教育的政策
    小结
结语—段政府与民初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8)字理析词在小学语文高年段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研究综述
        一、关于字理析词的研究
        二、关于阅读教学的研究
        三、关于字理析词在阅读教学中的研究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字理
        二、字理析词
        三、阅读教学
    第四节 研究目的和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字理析词在小学语文高年段阅读教学中运用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文字学依据
        一、文字学依据的内容
        二、文字学依据对“字理析词”在小学阅读教学中运用的指导意义
    第二节 心理学依据
        一、心理学依据的内容
        二、心理学依据对“字理析词”在小学阅读教学中运用的指导意义
    第三节 教育学依据
        一、教育学依据的内容
        二、教育学依据对“字理析词”在小学阅读教学中运用的指导意义
第三章 字理析词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的现状
    第一节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案例与评析
        一、《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案例
        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评析
    第二节 《两小儿辩日》教学案例与评析
        一、《两小儿辩日》教学案例
        二、《两小儿辩日》教学评析
    第三节 《半截蜡烛》教学案例与评析
        一、《半截蜡烛》教学案例
        二、《半截蜡烛》教学评析
第四章 字理析词在小学语文高年段阅读教学中运用的原则与步骤
    第一节 阅读教学中运用字理析词的原则
        一、科学性的原则
        二、灵活施教的原则
        三、德育性原则
    第二节 阅读教学中运用字理析词的步骤
        一、抓文中词眼
        二、拆分词语,进行析字
        三、组合词语,进行解词
        四、据文取义
        五、比较品味
第五章 字理析词在小学语文高年段阅读教学中运用的教学设计
    第一节 人教版阅读课文在高年段分布情况
    第二节 字理析词在小学语文高年段阅读教学中运用的教学片段设计
        一、《伯牙绝弦》教学片段设计
        二、《钓鱼的启示》教学片段设计
        三、《草原》教学片段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俄汉语动物隐喻的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的缘由及研究的意义
        1.1.1 选题的缘由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本选题相关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工作
        1.3.1 本文的研究目标
        1.3.2 本文的创新之处
        1.3.3 研究方法与语料说明
    1.4 本研究的基本框架
第2章 俄汉动物隐喻的认知对比分析
    2.1 俄汉动物隐喻的类型分类
    2.2 动物域映射人的外貌域
        2.2.1 从动物到人体的解剖生理特点
        2.2.2 从动物到人的生理状态与年龄
        2.2.3 从动物到人体的机能特征
        2.2.4 从动物到个人风格特点
    2.3 从动物域映射人的内在特征域
        2.3.1 从动物到个人品德特点
        2.3.2 从动物到人的性格特点
        2.3.3 从动物到个人才智
    2.4 从动物域映射人的社会角色特征域
        2.4.1 从动物到人的职业和职业特性
        2.4.2 从动物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4.3 从动物到社会评价
        2.4.4 从动物到人之间的亲昵称谓
        2.4.5 从动物到詈语
    本章小结
第3章 制约俄汉语言中动物隐喻差异的因素
    3.1 地理环境与动物分布
    3.2 文化背景的影响
        3.2.1 宗教信仰的影响
        3.2.2 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的影响
        3.2.3 古典文学的影响
        3.2.4 民俗传统的影响
    3.3 语言因素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4章 俄汉动物隐喻理解现状调查
    4.1 俄汉动物隐喻理解调查设计
        4.1.1 调查对象
        4.1.2 调查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4.1.3 调查过程与数据统计
    4.2 俄汉语动物隐喻理解调查的结果与讨论
        4.2.1 汉语调查问卷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4.2.2 俄语调查问卷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4.2.3 俄汉动物隐喻理解调查结果比较
    4.3 俄、汉学习者动物隐喻理解模型构建
        4.3.1 基于已有相关单语者隐喻理解模型的讨论
        4.3.2 基于本研究结果的俄汉语动物隐喻理解模型的构建
    本章小结
第5章 俄汉语动物隐喻的认知研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5.1 隐喻能力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5.2 国内外二语隐喻教学研究现状与特点
    5.3 俄汉语动物隐喻的认知研究对二语隐喻教学的启示
    5.4 俄汉语动物隐喻的教学途径
        5.4.1 针对俄汉语学习者的动物隐喻教学的基本原则
        5.4.2 培养俄汉语学习者动物隐喻能力的教学策略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本文的研究内容总结
    6.2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研究贡献
    6.3 本文的局限性及研究前景
中外文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附录一:俄语动物隐喻
附录二:汉语动物隐喻
附录三:汉语调查问卷
附录四:俄语调查问卷
致谢

(10)南京国民政府马政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史料运用说明
第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马政建设的缘起
    一、马匹在国防军备方面的重要性
    二、产马数量锐减与体格能力的退化
    三、军用马骡补充困难
第二章 中央马政机构与马政计划
    一、中央马政机构演变与事权的集中
    二、中央马政机构的播迁
    三、全国马政建设计划
    四、军马选定与保管规则
第三章 种马牧场与马种改良
    一、马种改良预期标准
    二、抗战前种马牧场建设与马种改良
    三、抗战开始后的种马场所建设与民马改良
第四章 军牧场与军马培育
    一、军牧场整顿与建设
    二、军牧场马匹构成与军马培育
    三、军牧场垦殖工作
    四、军牧场与地方社会的纠纷
    五、军民合作放牧协定办法的出台
第五章 提倡地方产马与地方马政建设
    一、国民政府地方产马助成办法
    二、地方各省马种改良繁殖
    三、地方产马比赛会
第六章 马政人才培养与军马卫生防疫
    一、马政人才培养
    二、军马卫生防疫机制
    三、陆军兽医卫生器材供给机制
第七章 国民党军队军马补充与草料补充机制
    一、军马补充所与补充处
    二、军马采购临时机构与相关问题
    三、"以马代丁"措施与民众负担
    四、"献马运动"与民众反抗
    五、军牧场育成军马调拨
    六、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军骡输入
    七、马粮仓库与军马草料补充机制
    八、军政部保护产马与军用马骡保育
第八章 国民政府马政建设过程中的相关困境
    一、马政建设起步迟滞
    二、马政模式与相关困境
    三、马政资源萎缩
    四、牧政基础设施薄弱
    五、军用马骡频繁征调与农家役畜短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学生、教师和役马(论文参考文献)

  • [1]西欧中世纪盛期拓殖运动动因考察[D]. 邱宏岩.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2)
  • [2]俄汉观念词“человек/人”的多维对比研究[D]. 李佳.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3]民国时期阿拉善地区鸦片问题研究[D]. 敖云塔娜.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4]阐释学指导下的翻译报告 ——以《奥威尔学生指导手册》(节选)为例[D]. 陈选敬.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5]清末民初(1894-1919年)新着单行本小说图像研究[D]. 韩蓉.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6]继往开来责在斯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研究(1940-1949)[D]. 郑瑶.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7]段祺瑞政府与民初社会发展研究(1916-1918) ——以经济、教育为中心[D]. 秦文平.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8]字理析词在小学语文高年段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董娜.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9]俄汉语动物隐喻的认知研究[D]. GAVRILYUK MARINA(赵琳娜). 武汉大学, 2017(06)
  • [10]南京国民政府马政建设研究[D]. 毛光远.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学生、教师和工作人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