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危险因素分析

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危险因素分析

一、抗结核药致肝损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潘青杰,张文文,张旭东,倪丽娜,刘文韬,王芳[1](2021)在《特殊群体抗结核药物致肝损伤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上海市监狱总医院肺结核患者化疗中发生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ATDILI)的发生率、临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上海市监狱总医院2015年1月—2018年7月感染科住院治疗确诊为肺结核患者804例,79例抗结核治疗后发生ATDILI的患者为观察组和725例未发生ATDILI的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用Logistic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对所有病例肺结核病的年龄、肺外结核、嗜酒史、吸烟史、吸毒史、绝食、监管场所、药物治疗时间、HBV、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合并HIV、营养不良、贫血共14个因素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影响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 ATDILI总的发生率为9.8%。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ATDILI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绝食(OR=3.48,95%CI:1.14~10.63,P=0.029)、吸毒史(OR=2.31,95%CI:1.28~4.16,P=0.006)、药物治疗时间(OR=2.19,95%CI:1.23~3.90,P=0.008)、监管场所(OR=0.40,95%CI:0.16~1.00,P=0.049)、HBV中HBsAg(+)HBeAg(+)(OR=0.20,95%CI:0.08~0.51,P=0.001)和HBsAg(+)HBeAg(-)(OR=0.14,95%CI:0.07~0.28,P<0.001)、营养不良(OR=0.15,95%CI:0.04~0.57,P=0.006)。结论吸毒史、绝食、监管场所、药物治疗时间、营养不良、HBV是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的危险因素,易增加ATDILI的风险。

曹亦楠[2](2021)在《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特征及药物性肝衰竭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1):对比分析中药和西药所致肝损伤患者临床特征及病理学表现。研究(2):探讨药物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提供可借鉴的依据。方法研究(1):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08年8月至2019年5月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且具有肝组织病理检查的住院患者615例。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应用中药或西药所致DILI患者403例。详细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服药情况、血清学指标、自身抗体及病理学特征等临床资料,比较中西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特点。研究(2):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08年8月至2019年5月药物性肝衰竭(Drug-induced liver failure,DILF)的住院患者221例。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77例药物性肝衰竭患者。根据患者出院时病情有无好转分为好转组和未好转或死亡组,分析DILF患者好转组与未好转或死亡组的临床特点,探讨影响DILF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1.研究(1)结果1.1 403例DILI患者中,247例(61.3%)由中药(包括中草药和中成药)导致,其中单味中药以何首乌、三七和白鲜皮为主,分别占比5.3%、2.4%、2.0%。中成药以骨康胶囊(5/247,2.0%)、仙灵骨葆胶囊(4/247,1.6%)为主。西药所致肝损伤者156例(38.7%),排名前三位分别是非甾体类抗炎药(23.1%)、抗生素(14.7%)、降脂药(4.5%)。1.2中药组与西药组平均年龄均为47岁,且均以女性为主,中药组女性所占比例高于西药组,两组在年龄与性别构成比间比较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在肝损伤类型方面,肝细胞损伤型266例,胆汁淤积型15例,混合型32例,肝脏生化学检查异常90例,分别占比66.0%、3.7%、7.9%、22.3%,两组在肝细胞损伤型和肝脏生化学检查异常之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根据肝脏损伤严重程度分为1级190例(47.1%)、2级62例(15.4)、3级及以上151例(37.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指标比较,中药组 ALT 水平[420.4(192.1,783.6)vs326.8(107.1,633.6)]及AST水平[244.1(126.1,460.0)vs 180.4(90.2,408.5)]均高于西药组,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中药所致肝损伤患者肝酶升高相对明显。在自身抗体方面,至少有一个自身抗体阳性者201例(201/403,49.9%),中药组123例(123/247,49.8%),西药组78例(78/156,50.0%),以ANA阳性为主,两组在自身抗体阳性率、ANA阳性率及在不同ANA抗体类型分布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病理学特征方面,两组在凋亡小体形成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间比较无差异(P>0.05)。1.3 247例HILI患者中自身抗体阳性率为49.8%(123/247),比较自身抗体阳性组与自身抗体阴性组患者的病理学特征,发现肝细胞点灶状坏死、脂肪变及肝细胞淤胆在HILI自身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中分布有差异(P<0.05)。156例单纯西药所致肝损伤患者中自身抗体阳性率为50.0%(78/156),肝细胞桥接坏死、汇管区中性粒细胞浸润及界面炎在DILI自身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中分布有差异(P<0.05)。2研究(2)结果2.1 77例DILF患者中,男性24例(31.2%),女性53例(68.8%),男女比例1:2.2,平均年龄(43±17)岁。DILF最常见的前三种致病药物依次是中草药(33.8%)、抗结核药物(27.3%)和解热镇痛药(11.7%)。本组病例中77例DILF患者中以肝细胞损伤型人数最多77.9%(60/77),7.8%为胆汁淤积型(6/77),3.9%混合型(3/77),10.4%患者为肝脏化学检查异常(8/77)。2.2根据DILF分型,其中急性肝衰竭26例(33.8%),亚急性肝衰竭45例(58.4%),慢加急性肝衰竭2例(2.6%),慢性肝衰竭4例(5.2%)其中有6例患者进行了肝脏组织学检查,此6例患者中有5例为亚急性肝衰竭,1例为慢加急性肝衰竭,出院时有3例患者好转,3例患者未达到好转标准。2.3 77例DILF患者中好转组为30例(30/77,39.0%),未好转或死亡组47例(47/77,61.0%)。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基线资料有:年龄、合并肝性脑病、服药类型、AST/ALT、TBIL、GLO、TP、INR 最高值、PLT、HCT、RBC、淋巴细胞计数、EO#(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性脑病(OR=5.768,95%CI:1.791-18.574,P=0.003)、淋巴细胞计数减少(OR=1.846,95%CI:1.008-3.130,P=0.023)及 RBC 降低(OR=2.537,95%CI:1.048-6.145,P=0.039)为DILF患者预后影响因素。通过ROC曲线下面积进行诊断效能分析,认为红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联合肝性脑病判断DILF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敏感性较单独诊断时高,但特异性不显着。结论1本研究中药所致损伤者居多,中草药以何首乌、三七和白鲜皮多见,中成药以仙灵骨葆胶囊、骨康胶囊等多见。西药排名前三位的是非甾体类抗炎药、抗生素和降脂药。2中药和西药致DILI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严重程度1级居多,中草药所致肝损伤患者ALT及AST水平较西药所致肝损伤者高。3中药和西药致DILI病理特点相近,凋亡小体更多见于中药所致肝损伤患者。两组患者在肝脏炎症活动及纤维化程度之间可能无明显的病理学差异。4肝细胞点灶状坏死、肝细胞脂肪变及肝细胞淤胆之病理学特征多见于自身抗体阴性中药所致肝损伤患者。而肝细胞桥接坏死、汇管区中性粒细胞浸润及界面炎均在自身抗体阳性西药所致肝损伤患者中分布较多。5药物性肝衰竭患者女性居多,最常见的前三种致病药物是中草药、抗结核药及解热镇痛药。其中以肝细胞损伤型居多。肝衰竭类型以急性肝衰竭和亚急性肝衰竭为主。6肝性脑病、红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是药物性肝衰竭患者预后影响因素。

林秋波[3](2021)在《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相关因素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药物性肝损害(Drug induced liver inj ury,DILI)是指由各类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草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等所诱发的肝损害[1,2]。DILI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之一,随着临床药物使用范围扩大、种类增多,目前HBV、HCV等病毒性肝炎有相对可控的治愈性,因此DILI已成为临床上最常见的肝损害原因之一。据统计,超过30000种的药物及化学制品可能存在潜在肝毒性[25],目前被证实有肝毒性的药物已有1100多种[3,4]。我国临床药物品种繁杂,随着新的疾病不断被发现,化学合成药物、生物制剂等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使用不规范的情况仍普遍存在;结合我国国情,我国国民对中草药的信任,中草药、天然药、保健品应用广泛;随着科技发展,药物研发,西药也被广泛用于临床,但药物安全性问题和DILI尚未得到医务人员和公众的足够重视,导致DILI每年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5-7],严重时出现肝衰竭,甚至死亡。药物性肝损害正日益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由于目前DILI的治疗无特殊方法,关键在于对其重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及时治疗,减少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和危害。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式,研究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提高临床医师及公众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通过医生及患者共同努力、预防,减少DILI的发生和危害。此举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9月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的154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我国药物性肝损害常用诊断标准[5]。通过收集其临床资料,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及用药情况、肝功能指标、血常规指标变化,并对肝损害进行临床分型、肝损害程度分度及预后判断,并对DILI患者年龄分组构成、性别比例、引起肝损害主要药物、临床表现、临床分型、肝损害程度及预后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研究结果:本次研究共收集病例154例,其中男性患者59例(38.31%),女性患者95例(61.69%);任何年龄均可发生DILI,本次研究中,年龄最小者6岁,年龄最大者72岁,平均年龄(44.1±14.31)岁,其中0-44岁有72例(46.75%),45-59岁有59例(38.31%),60-72岁有23例(14.94%);引起DILI的药物以中草药为主63例(40.91%),抗结核药27例(17.53%),抗肿瘤药17例(11.04%),免疫抑制剂8例(5.19%),抗菌药8例(5.19%),内分泌系统用药3例(1.95%),精神疾病用药3例(1.95%),非甾体抗炎药3例(1.95%),杀胚药3例(1.95%),降脂药2例(1.30%),避孕药2例(1.30%),消化系统用药1例(0.65%),具体药名不详者14例(9.09%)。154例患者临床分型中所占比例最多的是肝细胞损伤型(120例,占77.92%);其次是胆汁淤积型(21例,占13.64%);以混合型最少(13例,占8.44%)。154例病例中以轻度肝损害患者最多见,占59.09%(91例);中度、重度肝损害及肝衰竭患者所占比例相近,其中中度肝损害患者占12.99%(20例),重度肝损害患者占13.64%(21例),肝衰竭占14.28%(22例),肝衰竭患者中共有5名患者转至上一级医院进行了人工肝支持治疗,5例患者治疗后2例达治愈标准,好转2例,未愈1例。154例患者经治疗后达到治愈标准29人(18.83%),好转37人(24.03%),未愈患者88人(57.14%)。120例肝细胞损伤型中,未愈患者61例占50.8%;21例胆汁淤积型中,未愈患者15例占71.4%;13例混合型中,未愈患者12例占92.3%,经分析可见三种分型中混合型预后最差,肝细胞损伤型患者预后相对较好。研究结论:(1)药物性肝损害女性患者多发,药物以中草药、抗结核药及抗肿瘤药为主;(2)其临床表现与其他类型肝病临床表现类似,无明显特异性;(3)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最常见,肝损害严重程度分级以轻度肝损害最多见;(4)三种临床分型中,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5)西药所致肝损害程度较中药所致肝损害程度轻;(6)三种临床分型中,混合型预后最差。

李永红,李红恩,雷世鑫,张亚玲,脱鸣富[4](2021)在《抗结核药致中国人群药物性肝损伤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系统评价中国人群使用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以及维普数据库(VIP)中建库至2019年10月发表的有关中国人群使用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文献,2名研究员独立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及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均为中文文献,纳入8216例患者,共筛选出13种暴露因素。Meta分析结果显示,嗜酒(OR=2.54,95%CI:1.97~3.27)、肝病史(OR=2.60,95%CI:2.19~3.08)、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OR=3.15,95%CI:2.66~3.73)、糖尿病(OR=1.41,95%CI:1.18~1.70)、心功能不全(OR=1.72,95%CI:1.28~2.30)、贫血(OR=4.61,95%CI:2.43~7.90)、营养不良(OR=2.48,95%CI:1.63~3.77)和结核病复治(OR=1.93,95%CI:1.43~2.60)是抗结核药物致肝损伤的危险因素(P<0.05)。预防性予以保肝药能显着减少抗结核药致肝损伤的发生率(OR=0.36,95%CI:0.25~0.50,P<0.001)。结论贫血、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合并其他肝病史、嗜酒、营养不良、结核病复治、心功能不全、糖尿病是我国人群使用抗结核药致肝损伤的危险因素。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予以保肝药能显着降低抗结核药致肝损伤的发生率。

陈智慧[5](2020)在《儿童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基因多态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分析一线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基因多态性,了解其发病的危险因素及易感基因,预防和识别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感染科收治并以标准治疗方案治疗的821例初诊结核病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19例ATDH患者及33例对照外周血样本,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单碱基延伸和质谱分析进行多态性位点检测,并分析基因多态性与ATDH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结果:1.儿童ATDH的发病率约为7.1%,其中小于1岁的患者发病率为17.1%,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患者(P<0.05),ATDH潜伏期在6-34天左右,中位数为8.0天,女性结核患者的潜伏期长于男性(P<0.05)。肝损害类型中71.7%为肝细胞损伤型,1.9%为胆汁淤积型,26.4%为肝脏生物化学检查异常,未发现肝血管损伤型及混合型肝损害。ATDH组患肺结核合并肺外结核的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分析表明:患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结核与ATDH发病风险增加有关(P<0.05),中重度ATDH患者合并消化系统结核比例高于轻度患者(P<0.05)。R≤2的患者TBil和TBA水平高于2<R<5及R≥5组,R值与肝损害程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0.399,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小于1岁(OR=3.048,95%CI 1.463-6.347,P=0.003)、中枢神经系统结核(OR=2.947,95%CI,1.652-5.255,P<0.001)是发生ATDH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发生ATDH后停用的主要药物为吡嗪酰胺,其次分别为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2.基因多态性分析表明NAT2基因的rs1799930位点A/A基因型(OR=7.917,95%CI1.209-51.841,P=0.031)与儿童ATDH的发病风险增加有关。单倍体分析显示携带rs1799930位点突变等位基因的TAG单倍型(OR=2.813,95CI%1.202-6.581,P=0.015)与ATDH风险增加有关,NAT2基因的TGG单倍型(OR=0.166,95CI%0.061-0.450,P<0.001)与ATDH风险降低有关。相比于快乙酰化和中间乙酰化表型,ATDH组的慢乙酰化表型频率(68.4%)明显高于对照组(18.2%),ATDH发病风险增加(OR=9.750,95%CI 2.629-36.165,P=0.001)。结论:1.女性儿童患者的ATDH潜伏期比男性长。ATDH肝损害类型多为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较少,肝血管损伤型及混合型少见。年龄小于1岁和中枢神经系统结核是导致ATDH的高危因素。合并消化系统结核和R值越低的患者肝损害程度更重。2.儿童NAT2基因多态性与ATDH发病相关,携带rs1799930位点A/A基因型的结核患者ATDH发病风险增加,其TAG单倍型与ATDH风险增加有关,TGG单倍型与ATDH风险降低有关,且慢乙酰化表型相比快乙酰化和中间乙酰化表型更易发生ATDH。

陶必林[6](2020)在《ABO血型及HMOX1、HPX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致肝损伤的关联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ABO血型与抗结核药致肝损伤易感性的关系目的:抗结核药致肝损伤(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ATLI)是一种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利福平(Rifampin,RIF)可产生药物依赖性抗体而引起溶血反应,溶血导致游离血红素水平升高,从而影响肝细胞功能。血型抗原决定簇可以作为药物-抗体复合物的特异性受体位点,在RIF存在下引起红细胞破裂溶血,RIF诱导的免疫溶血可能是ATLI的潜在机制。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ABO血型系统与中国人群ATLI的发生关系。方法:2016年5月至2018年12月江苏四家结核病定点医院新诊断报告的接受抗结核治疗人群,根据肝损伤和因果评估方法进行ATLI病例判断,并以性别、初复治类型、年龄(≤5岁)作为匹配因素开展1:4个体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血清学和基因分型方法判断ABO血型,以肝病史和预防性使用保肝药作为协变量,采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的比值比(Odds Ratio,OR)、Cox比例风险回归的风险比(Hazard Ratio,HR)以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t Interval,CI)来估计ABO血型与ATLI风险的关系,并根据是否服用RIF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共纳入146例ATLI患者和584例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肝功能始终正常的对照。相对于O血型的抗结核患者,A、B、AB、non-O血型的抗结核患者有更高的ATLI风险(A型,OR=1.832,95%CI:1.126-2.983,P=0.015;B型,OR=1.751,95%CI:1.044-2.937,P=0.034;AB型,OR=2.059,95%CI:1.077-3.938,P=0.029;non-O型,OR=1.822,95%CI:1.173-2.831,P=0.007)。考虑到ATLI病例发生时间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也提示A、B、AB和non-O血型导致ATLI发生风险增加(A型,HR=1.676,95%CI:1.072-2.620,P=0.024;B型,HR=1.620,95%CI:1.016-2.584,P=0.043;AB型,HR=2.010,95%CI:1.130-3.576,P=0.018;non-O型,HR=1.701,95%CI:1.138-2.542,P=0.010)。亚组分析显示在服用RIF的患者中,ABO血型与ATLI发生风险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P<0.05),而在未服用RIF患者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BO血型可能与抗结核人群ATLI的易感性有关,尤其是服用RIF的A、B、AB血型的抗结核治疗人群。第二部分HMOX1、HPX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致肝损伤易感性的关系目的:摄入体内的RIF可刺激红细胞死亡,可导致血液中血红素的累积,然后机体启动其代偿解毒系统,主要代谢反应是由血红素氧化酶(Heme oxygenase1,HMOX1)将血红素代谢为无毒物质,血红素结合蛋白(Hemopexin,HPX)与游离血红素分子结合降低游离血红素的含量,HPX-血红素复合物转运至巨噬细胞与肝细胞的网状内皮系统中表达的清道夫受体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related protein 1,LPR1)介导的内吞作用清除。当大量的游离血红素在体内不断累积时,血红素代谢解毒系统就会超出其工作负荷,导致无法及时消除游离血红素,过量游离血红素对肝脏具有毒性损伤作用。HMOX1、HPX作为血红素的代谢解毒途径的重要酶和转运结合蛋白,其活性与表达受到HMOX1、HPX基因多态性的调节。本研究探讨HMOX1、HPX基因多态性与ATLI易感性关系。方法:利用江苏地区4家医院2016年-2018年新诊断报告的抗结核治疗人群,采用1:4个体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以候选基因组策略,按照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大于10%且哈迪温伯格平衡检验P>0.05为条件,选取HMOX1、HPX基因的8个标签SNPs(tag SNPs),应用Taqman基因分型技术进行基因分型,以肝病史和预防性使用保肝药作为协变量,采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的比值比(Odds Ratio,OR)、Cox比例风险回归的风险比(Hazard Ratio,HR)以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t Interval,CI)来估计HMOX1、HPX基因多态性与ATLI风险的关系。结果:基于146例ATLI患者和584例肝功能正常对照,所有危险因素分析均调整肝病史和预防性使用保肝药协变量。未发现HMOX1、HPX两个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分布与ATLI有统计学关联(P>0.05)。根据ATLI严重程度的亚组分析显示,HMOX1-rs1807714 A等位基因突变(显性模型,OR=0.509,95%CI:0.275-0.943,P=0.032)、(相加模型,OR=0.604,95%CI:0.373-0.978,P=0.040)具有更低的中度与重度ATLI风险;HPX-rs2682099 AA增加中度与重度ATLI风险(隐性模型,OR=4.724,95%CI:1.239-18.006,P=0.023)。根据ATLI的类型的亚组分析显示,HMOX1-rs1807714 A等位基因突变(相加模型,OR=0.668,95%CI:0.461-0.966,P=0.032)降低肝细胞型ATLI风险。HMOX1-rs56375085-rs1807714构成的单倍型中,与C-G单倍型比,C-A单倍型具有更低的ATLI风险(OR=0.698,95%CI:0.488-0.997,P=0.048)。根据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及Cox回归的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以一般ATLI风险类别的基因型作为参照,rs4758417AA-rs3761439AA、rs4758417AG-rs3761439AG基因型具有更高的ATLI风险(P<0.05)。结论:HMOX1-rs1807714 A等位基因突变降低中度、重度和肝细胞型ATLI风险;HPX-rs2682099 AA增加中度与重度ATLI风险。HMOX1-rs56375085-rs1807714构成的单倍型中,与C-G单倍型比,C-A单倍型具有更低的ATLI发生风险。HPX-rs4758417AA-HMOX1-rs3761439AA基因型、HPX-rs4758417AGHMOX1-rs3761439AG基因型具有更高的ATLI发生风险。

张晓艳[7](2020)在《原卟啉Ⅸ蓄积与抗结核药物HRZE治疗方案致肝损伤的相关性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我国是全球30个结核病的高负担国家之一,每年新发的结核病患者约90万例,位居全球第3位。目前一线抗结核药主要包括异烟肼(isoniazid,INH,H)、利福平(rifampin,RFP,R)、乙胺丁醇(ethambutol,EMB,E),吡嗪酰胺(pyrazinamide,PZA,Z),由于抗结核治疗时间较长,药物种类多,患者容易出现多种不良反应。抗结核药是临床上常见的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一直以来,人们对抗结核药物致肝损伤的相关机制的研究颇多,但是目前仍然没有明确。原卟啉Ⅸ(ProtoporphyrinⅨ,PpⅨ),即游离原卟啉,是在亚铁血红素的生物合成途径过程中合成的最后一个中间体,同时也是一种内源性肝毒性物质,在生理条件下,肝内PpⅨ的生物转化或转运迅速,一旦PpⅨ的体内平衡被破坏,肝脏将成为受损的主要器官。有研究显示RFP与INH联用时在肝脏中造成的PpⅨ蓄积与介导了亚铁血红素的生物合成途径的孕甾烷X受体(PXR)有关。亚铁螯合酶(FECH),是血红素生物合成途径的末端酶,它可催化亚铁离子与PpⅨ环的螯合形成血红素原,是人体内亚铁血红素合成的唯一的关键酶,FECH的缺失或者活性抑制,会影响和阻碍体内亚铁血红素的合成进而引起PpⅨ的蓄积。目的本项课题主要是研究PpⅨ蓄积与结核病人服用抗结核药物期间产生肝损害的相关性,研究在PpⅨ蓄积过程中抗结核药物HRZE(INH、RFP、PZA、EMB)对孕甾烷X受体、亚铁螯合酶产生影响的相关机制。并最终以此作为抗结核药物引发肝损害的实验室指标,推广用于临床,从而保障结核病人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课题分为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临床水平上原卟啉Ⅸ蓄积与HRZE致肝损伤的相关性及部分机制研究收集结核病人血样,实验分三组:对照组(未服用抗结核药物)、治疗组1(服用抗结核药物HRZE未发生肝功能损害)与治疗组2(服用抗结核药物HRZE发生肝功能损害),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法测定三组患者血液中PpⅨ的浓度,分析PpⅨ的蓄积与抗结核药物FECH致肝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抗结核药物HRZE联合用药致PpⅨ的蓄积,认为PpⅨ的积聚与孕烷X受体(PXR)的激动有关。CYP3A4是孕烷X受体的底物,CYP3A4的蛋白表达量可反映出PXR的表达。服用抗结核药物后的患者血清内CYP3A4浓度可反映出PXR的表达。通过对三组结核病人血清CYP3A4的浓度检测,结果可反映PpⅨ的积聚和PXR激动的相关性。通过检测三组结核病人血清FECH浓度、锌原卟啉浓度,结果可反映PpⅨ的蓄积与FECH酶浓度及活性的相关性。第二部分孕烷X受体、亚铁螯合酶在HRZE致原卟啉Ⅸ蓄积中相关机制的体外研究在HepG2细胞水平上,分别予以INH、RFP、PZA、EMB加药处理,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来检验不同分组CYP3A4的蛋白表达量,结果可反映出PXR的表达,证明了PXR的激动与PpⅨ在体内蓄积的相关性。通过分别给予INH、RFP、PZA、EMB加药处理后体外细胞中FECH浓度检测,结果可反映HRZE对FECH酶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通过5-ALA分别联合INH、RFP、PZA、EMB加药处理后体外细胞中PpⅨ浓度检测,结果可反映HRZE对FECH酶的抑制作用。分别将INH、RFP、PZA、EMB与FECH进行分子对接,研究四种药物与FECH分子间是否能够紧密结合。体外FECH分别给予INH、RFP、PZA、EMB加药处理后,检测FECH在Fe2+与PpⅨ合成亚铁原卟啉过程中的活性变化,进一步验证INH、RFP、PZA、EMB对FECH的影响情况。结果临床试验结果表明结核病人给予HRZE治疗方案后发生肝损伤者体内PpⅨ水平、血清CYP3A4浓度、血清锌原卟啉浓度显着升高(P<0.01),各组间FECH的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HRZE相关肝损伤与PpⅨ蓄积相关,HRZE可激动PXR,对FECH存在活性抑制作用。体外细胞试验结果显示:Hep G2细胞予以INH、RFP、PZA、EMB分别加药处理后,RFP组CYP3A4的蛋白表达升高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其他加药组与正常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RFP可激动PXR活性;FECH浓度在各组间无显着变化(P>0.05)。体外细胞加入5-ALA后PpⅨ合成增加,其中INH+5-ALA组PpⅨ增加明显,与AL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加药组与ALA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分子对接结果提示HRZE四药中仅INH可与FECH进行分子间紧密结合,同时体外FECH分别给予INH、RFP、PZA、EMB加药处理后,INH组Fe2+与PpⅨ合成亚铁原卟啉较正常组明显减少(P<0.01),均表明INH对FECH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HRZE相关肝损伤与PpⅨ蓄积有关,其中PpⅨ蓄积主要与RFP激动PXR、INH抑制FECH活性有关。

吴和[8](2019)在《黄嘌呤氧化酶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所致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黄嘌呤氧化酶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发生的肝损伤和高尿酸血症的相关性,为结核病治疗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的遗传学证据。方法:收集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3月满足条件的结核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良反应的判断标准分为肝功能正常对照组和肝损伤病例组、尿酸水平正常对照组和高尿酸血症病例组,采集受试者外周血提取DNA,经聚合酶链接反应后采用直接测序法进行基因分型,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分布通过拟合优度?2检验来判断是否达到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卡方检验用于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人群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产生的肝损伤和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通过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进行评估,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SHEsis在线软件对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并用Phase 2.1进行单倍型构建和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83例结核病患者,有21例患者在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肝损伤,发生率为11.48%;纳入分析血尿酸水平的156例结核病患者中,有70例发生高尿酸血症,发生率为44.8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体重指数(BMI)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差异均没有显着性(P>0.05)。2、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的方法对黄嘌呤氧化酶基因的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1884725、rs2295475、rs45612839、rs45523133、rs206812、rs206813、rs7575607)进行基因分型的结果显示,rs1884725、rs2295475、rs206812、rs45523133和rs7575607均存在等位基因G/A多态性,其突变频率分别为:20.49%、42.07%、35.52%、3.83%、24.04%;rs45612839位点未检测出等位基因突变;rs206813存在等位基因C/T多态性,其突变频率为4.10%。3、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用Phase 2.1软件对黄嘌呤氧化酶基因多态性位点(rs1884725、rs2295475、rs45523133、rs206812、rs206813、rs7575607)进行单倍型构建,结果显示,G-G-G-A-T-A单倍型(按照rs1884725-rs2295475-rs45523133-rs206812-rs206813-rs7575607顺序)在肝损伤组中的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携带rs206812和rs7575607突变等位基因的单倍型G-G-G-A-T-A个体在抗结核治疗中发生肝损伤的风险增加2.445倍(OR=2.445,95%CI:1.058~5.652,P=0.032);G-G-G-A-T-G单倍型(按照rs1884725-rs2295475-rs45523133-rs206812-rs206813-rs7575607顺序)在高尿酸血症组分布频率显着高于对照组,提示携带rs206812突变等位基因的单倍型G-G-G-A-T-G个体在接受抗结核药治疗时发生高尿酸血症的风险增加3.981倍(OR=3.981,95%CI:1.041~15.227,P=0.030)。结论:1、在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黄嘌呤氧化酶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1884725、rs2295475、rs45523133、rs206812、rs206813、rs7575607与抗结核治疗所致的肝损伤和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相关性不明显。2、黄嘌呤氧化酶基因的G-G-G-A-T-A单倍型可能使接受抗结核治疗的患者发生肝损伤的风险增加;G-G-G-A-T-G单倍型可能会增加接受抗结核治疗患者发生高尿酸血症的风险。

赵津津,徐彦贵,黄淑萍,张洁[9](2018)在《165例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减少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达到更优的治疗效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通过调查本院2016年10月—2017年9月进行抗结核治疗的肺结核患者的病例,回顾性统计分析这些患者的肝功能情况。结果:165例发生不同程度的肝损害,发生率为6.30%。老年人发生率较高。轻、中、重度肝损害和ALF发生比例分别为81.82%、14.55%、1.82%和1.82%。肝细胞损害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及其他无法分型所占比例分别为52.12%、17.58%、4.24%和26.06%。含有HRZE、HRE、HE的抗结核治疗方案所致的肝损害所占比例较高。结论:老年人抗结核药所致的肝损害发生比率较高,含有HRZE、HRE和HE的抗结核治疗方案,需进行个体化的给药方案,防止肝损害的发生。

侍羽,赵丽[10](2016)在《抗结核药致肝损害85例》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2014年1月—2015年5月在连云港市第四人民医院进行抗结核治疗患者的肝功能情况。结果:符合本调查标准的患者共1 333例,其中85例发生不同程度的肝损害,肝损害发生率为6.38%。其中,男性患者肝损害发生率为7.46%(59/791),女性为4.80%(26/542),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60岁患者肝损害发生率为5.56%(61/1 097),≥60岁患者为10.17%(24/236),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5例发生肝损害患者中,61例(占71.76%)发生于用药60 d内;57例(占67.06%)出现典型肝炎临床症状,28例(占32.94%)无症状;经治疗,78例(占91.76%)患者痊愈或好转,7例(占8.24%)未愈。结论:抗结核药致肝损害发生率高,尤其是老年患者。因此,抗结核治疗时应注意预防药物性肝损害,密切监测,早期诊断,合理治疗。

二、抗结核药致肝损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结核药致肝损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特殊群体抗结核药物致肝损伤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
    1.3 初始抗结核治疗方案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肺结核患者临床资料特点
    2.2 ATDILI的发生时间和分型
    2.3 ATDILI的临床危险因素
3 讨论

(2)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特征及药物性肝衰竭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草药相关药物性肝损伤研究现况
        1 概述
        2 中草药相关肝损伤流行病学特征
        3 中草药相关肝损伤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4 中草药诱导肝损伤潜在机制及作用靶点研究进展
        5 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特点
        6 中草药相关肝损伤诊断进展
        7 中草药相关肝损伤病理学特点
        8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药物性肝衰竭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预后转归研究进展
        1 概述
        2 药物性肝衰竭的流行病学特征
        3 药物性肝衰竭的临床特点
        4 药物性肝衰竭发病机制
        5 药物性肝衰竭预后危险因素研究
        6 药物性肝衰竭的治疗
        7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中西药相关肝损伤临床及病理特征对照研究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资料收集
        1.6 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药物性肝衰竭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资料收集
        1.6 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研究生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相关因素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药物性肝损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抗结核药致中国人群药物性肝损伤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策略
    1.3 文献有效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价
    1.4 文献质量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流程及结果
    2.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
    2.3 抗结核药致肝损伤暴露因素的Meta分析
    2.4 预防用保肝药对肝损伤的影响
3 讨论

(5)儿童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基因多态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儿童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
    1 对象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儿童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基因多态性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ABO血型及HMOX1、HPX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致肝损伤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ABO血型与抗结核药致肝损伤易感性的关系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HMOX1、HPX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致肝损伤易感性的关系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抗结核药致肝损伤遗传易感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二:抗结核病人入组观察调查表
附录三:更新的Roussel Uppsala 因果关系评价方法
附录四
已发表论文
致谢

(7)原卟啉Ⅸ蓄积与抗结核药物HRZE治疗方案致肝损伤的相关性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临床水平上原卟啉Ⅸ蓄积与HRZE致肝损伤的相关性及部分机制研究
    1.前言
    2.实验材料
        2.1 实验仪器
        2.2 主要试剂
        2.3 血样收集
    3.实验方法
        3.1 样本收集
        3.2 人红细胞内原卟啉Ⅸ浓度检测
        3.3 结核病人血样中孕烷X受体(PXR)活性检测
        3.4 结核病人血样中FECH蛋白表达量及活性检测
        3.5 统计学方法
    4.实验结果
        4.1 基本资料
        4.2 PpⅨ测定结果与比较
        4.3 结核病人血样中孕烷X受体(PXR)活性检测
        4.4 结核病人血样中FECH蛋白表达量及活性检测
    5.讨论
    6.结论
第二部分 孕烷X受体、亚铁螯合酶在HRZE致原卟啉Ⅸ蓄积中机制的体外研究
    1.前言
    2.实验材料
        2.1 实验仪器
        2.2 主要试剂
        2.3 实验细胞
    3.实验方法
        3.1 HepG2细胞水平上HRZE对 PXR活性表达的影响
        3.2 HepG2细胞水平上HRZE对亚铁螯合酶蛋白水平的影响
        3.3 HepG2细胞水平上HRZE对亚铁螯合酶活性的影响
        3.4 HRZE与FECH的分子对接模拟研究
        3.5 HRZE对FECH活性影响的体外研究
        3.6 统计学方法
    4.实验结果
        4.1 HepG2细胞水平上HRZE对PXR活性表达的影响
        4.2 HepG2细胞水平上HRZE对亚铁螯合酶蛋白水平的影响
        4.3 HepG2细胞水平上HRZE对亚铁螯合酶活性的影响
        4.4 HRZE与FECH的分子对接模拟研究
        4.5 HRZE对FECH活性影响的体外研究
    5.讨论
    6.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综述 一线抗结核药物致肝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8)黄嘌呤氧化酶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所致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黄嘌呤氧化酶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肝损害判定标准
        1.3 其他相关指标的判定标准
        1.4 主要仪器和试剂
        1.4.1 主要仪器
        1.4.2 主要试剂及耗材
        1.5 实验方法
        1.5.1 设计方法
        1.5.2 主要试剂的制备
        1.5.3 1%琼脂糖凝胶的制备
        1.5.4 血样标本的收集和保存
        1.5.5 血液基因组DNA提取
        1.5.6 DNA检测
        1.5.7 SNP的选择
        1.5.8 引物设计与合成
        1.5.9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1.5.10 1%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PCR产物
        1.5.11 目的基因测序分型
    2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2.1 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测
        2.2 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的统计分析
        2.3 连锁不平衡分析(linkage disequilibrium,LD)
        2.4 单倍型分析
    3 结果
        3.1 基因组DNA完整性检测结果
        3.2 PCR产物电泳结果
        3.3 XO基因测序分型结果
        3.4 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
        3.5 研究对象临床资料的统计描述
        3.6 XO各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析
        3.7 连锁不平衡分析
        3.8 单倍型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章 黄嘌呤氧化酶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所致高尿酸血症的相关性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高尿酸血症判定标准
        1.3 其他相关指标的判定标准
        1.4 主要仪器和试剂
        1.5 实验方法
        1.5.1 设计方法
        1.5.2 主要试剂的制备
        1.5.3 血样标本的收集和保存
        1.5.4 血液基因组DNA提取
        1.5.5 DNA检测
        1.5.6 SNP的选择
        1.5.7 引物设计与合成
        1.5.8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1.5.9 目的基因测序分型
    2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结果
        3.2 研究对象临床资料的统计描述
        3.3 XO各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析
        3.4 连锁不平衡分析
        3.5 单倍型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文献综述 药物代谢酶及转运蛋白的性别特异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9)165例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肺结核病例纳入和剔除标准
    1.3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标准、分型标准、程度分级、预后判定标准
    1.4 调查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抗结核药致肝损害与患者性别和年龄的关系
    2.2 不同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临床分型, 程度分级分布
    2.3 不同临床分型肝损害的治疗方案分布
    2.4 不同程度分级肝损害的治疗方案分布
    2.5 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治疗与转归
3 讨论
    3.1 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相关因素
    3.2 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机制
    3.3 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预防
    3.4 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治疗

(10)抗结核药致肝损害85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1.3 结核病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案
    1.4 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诊断标准、分型标准、程度分级、预后判定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抗结核药致肝损害与患者性别、年龄的关系
    2.2 抗结核药致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肝功能检查结果
    2.3 抗结核药致肝损害发生时间分布
    2.4 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治疗与转归
3 讨论

四、抗结核药致肝损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特殊群体抗结核药物致肝损伤的影响因素分析[J]. 潘青杰,张文文,张旭东,倪丽娜,刘文韬,王芳. 医药论坛杂志, 2021(13)
  • [2]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特征及药物性肝衰竭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 曹亦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相关因素分析研究[D]. 林秋波. 大理大学, 2021(09)
  • [4]抗结核药致中国人群药物性肝损伤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 李永红,李红恩,雷世鑫,张亚玲,脱鸣富.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1(06)
  • [5]儿童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基因多态性分析[D]. 陈智慧.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6]ABO血型及HMOX1、HPX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致肝损伤的关联研究[D]. 陶必林.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
  • [7]原卟啉Ⅸ蓄积与抗结核药物HRZE治疗方案致肝损伤的相关性及其机制的研究[D]. 张晓艳.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8]黄嘌呤氧化酶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所致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研究[D]. 吴和. 大理大学, 2019(05)
  • [9]165例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调查研究[J]. 赵津津,徐彦贵,黄淑萍,张洁. 天津药学, 2018(03)
  • [10]抗结核药致肝损害85例[J]. 侍羽,赵丽.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6(12)

标签:;  ;  ;  ;  

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危险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