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合成脂质微粒体前列腺素E_1对衰老小动脉的扩张作用

人工合成脂质微粒体前列腺素E_1对衰老小动脉的扩张作用

一、人工合成脂质微粒体前列腺素E_1对衰老小动脉的扩张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白尹豪[1](2020)在《隔药灸脐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基于现阶段临床证据,探索采用灸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可行性;2.观察隔药灸脐法对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中医临床症状评分、甲状腺功能、形态及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1.Meta分析: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全面检索所有关于灸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人工筛选的方法收集灸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证据,使用Cochrane Handbook推荐偏倚风险评估工具Risk of bias tool对纳入试验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图。2.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单盲法将纳入的60例患者分为隔药灸脐组30例、隔淀粉灸脐组30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临床症状、甲状腺激素水平(FT3、FT4、TSH)、甲状腺激素滴度(TPOAb、TGAb)、甲状腺形态、健康状况调查简表评分(SF-36)的变化。结果:1.Meta分析结果:(1)与单纯使用西药相比,灸法在升高FT3值方面疗效优于西药;在降低桥本甲状腺炎患者TGAb值、MCA值、TSH值方面疗效与西药相当且有优于西药的趋势,在升高桥本甲状腺炎患者FT4值方面疗效与西药相当。(2)与单纯使用西药相比,灸法联合西药在降低桥本中状腺炎患者TGAb值、MCA值、TPOAb值方面疗效优于西药,在升高桥本甲状腺炎患者FT3值方面疗效优于西药,在提高临床疗效方面效果优于西药;在降低桥本甲状腺炎患者TSH值方面疗效与西药相当且有优于西药的趋势,在升高桥本甲状腺炎患者FT4值方面疗效与西药相当且有优于西药的趋势。2.临床研究结果:(1)中医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隔药灸脐组患者颈前肿大、畏寒怕冷、胃脘或胁肋痛、情绪抑郁、便溏不爽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P<0.01),隔淀粉灸脐组患者情绪抑郁、便溏不爽的临床改善明显(P<0.01);隔药灸脐组总有效率为80.95%,隔淀粉灸脐组总有效率为42.11%,比较两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2)甲状腺激素水平改善情况:隔药灸脐组在治疗后FT3、FT4、TSH较治疗前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隔淀粉灸脐组在治疗后仅FT3水平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甲状腺激素水平改善程度上,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甲状腺抗体滴度改善情况:隔药灸脐组治疗前后TPOAb、TGAb组内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隔淀粉灸脐组患者治疗前后TPOAb、TGAb组内比有统计学意义(0.01<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POAb、TGAb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甲状腺形态方面:隔药灸脐组治疗前后甲状腺结节最大直径、甲状腺峡部厚度、左叶厚度、右叶厚度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隔淀粉灸脐组各项指标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5)健康状况评分方面:隔药灸脐组患者治疗后在一般健康状况、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方面均有改善(P<0.05);隔淀粉灸脐组患者仅在在一般健康状况方面有改善(P<0.05)。组间比较:在一般健康状况、健康变化方面两组差值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生理机能方面两组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现阶段临床证据表明,与常规西药相比,灸法在治疗桥本甲状腺炎方面可能存在优势。2.隔药灸脐法可以明显改善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中医临床症状,改善甲状腺激素水平(FT3、FT4、TSH)以及甲状腺抗体滴度水平(TPOAb、TGAb),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部分改善甲状腺肿大程度,且疗效优于隔淀粉灸脐法。

吴信华[2](2020)在《潜阳育阴颗粒高血压肾保护的功效物质基础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系统分析潜阳育阴颗粒中的化学成分,研究潜阳育阴颗粒防治高血压肾损害的功效物质及作用机制。方法:运用LC/Q-TOF-MS技术结合Peakview数据处理平台建立潜阳育阴复方水提液中化学成分的快速分析方法,构建潜阳育阴复方水提液质谱数据库,并对该复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类和归属,以此为基础指认潜阳育阴颗粒中的化学成分;采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筛选潜阳育阴颗粒的主要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挖掘高血压肾损害的相关靶点,根据网络拓扑分析和Metascape分析潜阳育阴颗粒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并对核心成分及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1.运用LC/Q-TOF-MS联用技术对潜阳育阴复方水提液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构建了潜阳育阴复方水提液质谱数据库。共鉴定了 133个化合物,包括18个黄酮类化合物、21个环烯醚萜类化合物、19个酚酸类化合物、32个三萜类化合物、11个苯丙素类化合物、5个蒽醌类化合物、5个二苯乙烯类化合物、4个甾酮类化合物和18个其他类化合物,并总结不同结构类型化合物的裂解规律;对其进行单味药来源归属,41个化合物来源于鬼针草,30个化合物来源于制首乌,44个化合物来源于酒萸肉,39个化合物来源于玄参,30个化合物来源于川牛膝,43个化合物来源于泽泻。在此基础上指认出潜阳育阴颗粒中的99个化学成分,结构类型与水提液中的化合物相似。2.应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从潜阳育阴颗粒中筛选出没食子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肉桂酸、咖啡酸甲酯、木樨草素、阿魏酸、槲皮素、山奈酚等44个活性成分,以及VEGFA、AKT1、JUN、GNB1、TP53、APP、MAPK1等48个核心靶点,主要涉及血管生成、缺氧反应、一氧化氮的生物合成、炎症调节等252个显着相关生物过程,预测出MAPK、PI3K-Akt、TGF-β、Wnt、Jak-STAT等141条显着相关通路,分子对接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网络药理学预测靶点的可靠性。结论:该研究初步阐明了潜阳育阴颗粒的潜在功效物质基础,揭示了临床上潜阳育阴颗粒防治高血压肾损害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机制,为潜阳育阴颗粒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芮仞[3](2020)在《骨痹通消方调节OPG/RANK/RANKL系统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小鼠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骨痹通消方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小鼠的OPG/RANK/RANKL系统的调控作用,以探讨骨痹通消方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方法1.建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将90只SPF级别的两周龄昆明雄性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78只,正常对照组12只,模型组注射腹腔注射脂多糖LPS(1 mg/kg),间隔一周后再次注射一次,并臀肌注射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PND)(100mg/kg),然后每3天注射一次,直到第24天。正常对照组注射相统剂量的生理盐水。造模结束后随机抽取两只模型组小鼠行磁共振检测观察股骨头坏死情况,并取两组共24只小鼠血液经ELISA法检测BALP、PINP水平,以观测是否成功建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2.将成功建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的60只小鼠随机分为治疗组、阳性对照组、模型组三组,每组20只,加上之前的空白对照组12只,治疗组予以骨痹通消方灌胃,阳性对照组予以通络生骨胶囊,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共治疗12周,12周后处死所有小鼠通过荧光定量和蛋白免疫印迹测定OPG、RANK、RANKL、PLCγ2、CTSK、TRAP的表达水平。结果1.所有模型组小鼠体重均低于对照组,并有食量减少,蜷缩少动,体毛杂乱不光滑等症状,且少数小鼠出现跛行。2.磁共振显示模型组小鼠左侧髋部高信号;经ELISA法测量两组BALP、PINP含量,模型组的BALP、PINP均比正常组少,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熔解曲线均符合单峰特性,扩增曲线均符合增殖曲线特性,均呈S型,四个时期较明显;RT-q PCR检测结果得出,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OPG、RANKL、RANK、PLCγ2、CTSK、TRAP的m RNA表达含量差异均十分显着(p<0.01);与治疗组相比,OPG、PLCγ2的m RNA表达含量差异显着(p<0.05),RANKL、RANK、CTSK、TRAP的m RNA表达含量差异十分显着(p<0.01);与阳性对照组相比,OPG、m RNA表达含量差异显着(p<0.05),RANKL、RANK、PLCγ2、CTSK、TRAP的m RNA表达含量差异十分显着(p<0.01);治疗组与阳性对照组相比,除PLCγ2 m RNA含量有显着差异外,OPG、RANKL、RANK、CTSK、TRAP的m RNA表达含量均无明显差异。且模型组OPG m RNA表达含量最低,治疗组低于另外两组;模型组RANKL、RANK、PLCγ2、CTSK、TRAP的m RNA表达含量最高,治疗组高于阳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含量最低。WB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OPG、RANKL、RANK、PLCγ2、CTSK、TRAP蛋白表达含量差异均十分显着(p<0.01);与治疗组相比,OPG、RANKL、PLCγ2、CTSK蛋白表达差异显着(p<0.05),RANK、TRAP蛋白表达含量差异十分显着(p<0.01);与阳性对照组相比,OPG、RANKL、RANK、PLCγ2、CTSK蛋白表达含量差异显着(p<0.05),TRAP蛋白表达含量差异十分显着(p<0.01);治疗组与阳性对照组相比,OPG、RANKL、RANK、PLCγ2、CTSK、TRAP蛋白表达含量均无明显差异。且模型组OPG蛋白表达含量最低,治疗组与阳性对照组均低于空白对照组;模型组RANKL、RANK、PLCγ2、CTSK、TRAP蛋白表达含量最高,治疗组RANK蛋白含量低于阳性对照组,RANKL、PLCγ2、CTSK、TRAP蛋白含量均高于阳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RANKL、RANK、PLCγ2、CTSK、TRAP蛋白含量均最低。结论1.通过脂多糖联合激素的造模方法可以成功建立SANFH病理模型,且建立的病理模型与临床过度服用激素的患者病程发展类似,可以更加直接地观测SANFH病程的发展并探索更有效率的治疗方法。2.骨痹通消方可以通过上调OPG的表达,抑制RANKL/RANK、PLCγ2、CTSK和TRAP的表达使SANFH小鼠体内OB数量增加,功能活跃,OC数量减少或功能受到抑制,并促使其凋亡,机体内骨形成增加,骨吸收减少,从而延缓甚至阻止股骨头塌陷,且骨痹通消方与通络生骨胶囊的治疗效果无统计学差异。

尤涛[4](2019)在《植物多酚单宁酸抑制蛋白二硫键异构酶和抗血小板抗血栓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心血管疾病已成为现代社会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的改变,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已超过恶性肿瘤并成为首要的致死原因,而血栓的形成是导致心血管疾病进展恶化的核心环节。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发挥关键作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时,血小板通过表面受体与内皮下基质相互作用,启动活化信号。活化的血小板释放胞浆颗粒内容物,募集循环血液中的血小板及其他血液细胞,促进凝血通路活化。血小板表面活化的整合素αIIbβ3与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结合,介导血小板之间的紧密连接、血小板内部信号转导和骨架重排,最终形成血栓阻塞血管腔,引起组织、器官缺血,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等危重疾病发生。血小板的促凝作用也参与了静脉血栓的形成,是促成脑栓塞、肺栓塞、肿瘤相关静脉血栓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对血小板活化机制的研究深入,人们对抗血小板治疗在预防和控制血栓中的重要地位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现有的抗血小板药物虽有助于减少血栓事件,但存在出血风险增加、疗效个体差异大等缺陷。目前,寻找安全、有效的新型抗血小板药物仍然是心血管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重要研究方向。蛋白二硫键异构酶(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PDI)在血小板中表达,当血小板活化时释放至细胞膜表面并与整合素αIIbβ3结合,发挥还原酶作用催化整合素αIIbβ3中二硫键开放和构象活化,从而促进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同时也能介导凝血因子活化、释放和凝血通路激活。鉴于细胞外PDI在血栓调控中的重要作用,抑制PDI有望提供一种全新的抗血栓治疗策略。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富含天然植物多酚的饮食有助于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实验研究显示植物多酚提取物具有抗血小板活化的作用,但其中发挥保护作用的具体分子及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植物多酚被发现是天然PDI抑制剂的重要来源。为了在植物多酚中进一步探索潜在的抗血小板药物,我们在本研究中选择与心血管保护相关的膳食多酚类物质构建化合物分子库,通过分子对接模拟筛选具有抑制PDI活性的抗血小板抗血栓天然化合物。分析结果显示单宁酸(Tannic acid,TA)与PDI分子的结合潜能最高。TA作为药物应用的历史悠久,具有抗氧化、抗凋亡、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但TA对PDI活性和血小板活化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我们在本研究中明确了TA对PDI活性和血小板表面PDI功能的影响,研究了TA对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的作用和机制。目的:基于分子对接筛选,从植物多酚中寻找具有抑制PDI活性的抗血小板抗血栓天然化合物。研究方法:1.筛选具有抑制PDI活性的植物多酚及TA对PDI活性的影响。(1)分子对接筛选与模拟:为了从植物多酚中寻找一种具有抑制PDI活性的抗血小板抗血栓化合物,我们首先选择与心血管保护相关或日常膳食中含量丰富的多酚类物质构建化合物库,从有机小分子生物活性数据(Pub Chem)获得各个分子的二维结构,从蛋白质数据库(Protein Data Bank,PDB)获得氧化、还原状态的人PDI分子结构(氧化状态:4EL1、还原状态:4EKZ),并通过高通量网络分子对接平台systems Dock(http://systemsdock.unit.oist.jp/iddp/home/index)分析植物多酚与PDI分子的结合能力,通过对结合分值的排序筛选出与PDI结合最强的分子(TA),并分析PDI分子和TA的结合部位。在获得结合部位后,我们进一步运用Auto Dock Vina软件对TA与PDI分子结合的模式进行详细分析,探索两者结合的空间构象、氨基酸残基和分子间距离。(2)TA与PDI分子在体外的结合:我们通过表面等离子共振固液相芯片,采用Biacore T200系统实时分析流动相TA与固定相PDI蛋白的结合能力和模式。(3)PDI还原酶活性:我们在体外分别用TA或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对照溶剂)与重组人PDI共孵育,再检测PDI对荧光底物双曙红-氧化型谷胱甘肽(Di-eosin-glutathione disulfide,Di-E-GSSG)的还原能力,用酶标仪检测二硫键切割后增加的曙红荧光强度,反映PDI还原酶活性。同时采用胰岛素还原试剂盒检测PDI活性。2.研究TA对血小板表面PDI功能的影响。(1)血小板表面自由巯基形成:血小板活化释放的细胞外PDI将细胞膜表面底物蛋白分子中的二硫键还原,形成的自由巯基可用N-(3-马来酰亚胺丙酰基)生物胞素(3-(N-Maleimidopropionyl)-biocytin,MPB)标记检测。我们将用MPB标记TA或NS处理的人血小板,使用凝血酶(Thrombin)刺激血小板活化,用还原型谷胱甘肽中和剩余的MPB,用荧光素交联的链霉亲和素免疫印迹检测血小板膜表面自由巯基水平的变化。(2)PDI与血小板表面整合素αIIbβ3的结合:血小板活化过程中释放的PDI通过与整合素αIIbβ3结合停留在细胞膜表面并发挥调控作用。我们将利用Alexa Fluor-488荧光素交联的重组PDI与人血小板在离体环境中共同孵育,使用TA或NS预处理,加入锰离子(8m M)促进整合素αIIbβ3转变为活化构象,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血小板表面的荧光强度,分析结合在血小板表面的PDI水平。3.研究TA对血小板活化的影响。(1)血小板聚集:胶过滤分离人血小板,予TA或NS预处理,加入血小板刺激剂胶原(Collagen)或thrombin,磁力搅拌5分钟(Minutes,min),用CHRONO-LOG血小板聚集仪测定透光度,记录聚集曲线,分析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2)整合素αIIbβ3活化:PDI通过催化αIIbβ3转变为开放构象介导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我们用TA或NS预处理人或小鼠血小板,thrombin或胶原相关肽(Collagen-related peptide,CRP)刺激血小板活化,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荧光交联的可溶性人fibrinogen、藻红蛋白(Phycoerythrin,PE)交联的小鼠活化整合素αIIbβ3抗体(JON/A)标记血小板表面活化状态的整合素αIIbβ3,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血小板整合素αIIbβ3活化程度。(3)血小板α颗粒释放:分离人血小板,体外用TA或NS预处理10 min,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P-selectin)的表达,以明确TA对血小板α颗粒释放的影响。(4)TA对血小板活性氧族(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生成的影响:TA或NS预处理人血小板,DCFDA孵育血小板,用CRP刺激,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DCF荧光强度,反映血小板内ROS水平。(5)血小板粘附:采用Bio Flux200?流动室系统,用,人全血用TA或NS处理、钙黄绿素-AM(Calcein-AM)标记,灌流通过I型collagen包被的通道,荧光显微镜记录分析粘附的血小板量。(6)血小板铺展:高亲和力的整合素αIIbβ3与配体fibrinogen结合激活血小板内下游信号,引起血小板完全活化和骨架变构。用TA或NS预处理分离的人血小板,观察其在fibrinogen包被表面的铺展面积,反映整合素“外向内”早期信号。(7)血块收缩:用TA或NS预处理人血小板,加入thrombin诱导血块形成,持续观察血块面积情况,比较血块收缩程度,反映TA对血小板“外向内”信号的影响。4.研究TA对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1)激光诱导提睾肌小动脉血栓:给予C57BL/6小鼠TA(5 mg/kg)或NS腹腔注射,循环30 min,麻醉后分离提睾肌小动脉,从颈静脉注入3,3’-二己氧基羰花青碘化物(3,3′-dihexyloxacarbocyanine iodide,DIOC6)荧光染料标记血液细胞。在活体血管成像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定位到目标血管,用脉冲激光刺激血管壁,造成局部损伤形成急性动脉血栓,在显微镜下观察记录血栓形成的动态过程,分析血栓总面积、峰值。(2)小鼠剪尾出血时间:给予小鼠TA(5 mg/kg)或NS腹腔注射,循环45 min,麻醉后截去鼠尾末端5 mm,立即将残端放入37℃的NS中,从流血开始计时,记录开始出血至第一次出血停止的时间。(3)小鼠颈静脉出血时间:给予小鼠TA(5 mg/kg)或NS腹腔注射,循环30min,麻醉后暴露颈静脉,体视显微镜下观察,以28G注射针尖刺破一侧血管壁,记录出血开始至首次出血停止时间。(4)凝血功能检测:给予小鼠TA(5 mg/kg·d)或NS腹腔注射7天,采集静脉血,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5.研究TA对血小板的潜在毒性及类药性。(1)TA对血小板活力的影响:抑制细胞内PDI可能导致内质网应激、ROS上调、细胞损伤甚至死亡。为了探索TA是否可能通过这一途径对血小板产生细胞毒性,我们使用Alamar Blue试剂检测TA或NS预处理后人血小板内线粒体功能的变化,评估其对细胞活力的影响。(2)TA对血小板凋亡的影响:通过FITC交联的膜联蛋白-V(Annexin V)检测血小板膜表面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荧光强度,评价TA对血小板凋亡的影响。(3)TA对血小板数的影响:给予小鼠TA(5 mg/kg·d)或NS腹腔注射7天,采血后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血小板数。(4)TA对缓冲液p H值的影响:使用台式p H计测定不同浓度TA-Tyrode’s buffer的p H值,与Tyrode’s buffer进行比较。(5)TA的类药性分析:使用SWISSADME网站(http://swissadme.ch/index.php)对TA分子结构进行类药性分析。结果:1.TA与PDI结合并抑制PDI还原酶活性。(1)TA与PDI相互作用:对42种植物多酚化合物与PDI蛋白的分子对接筛选显示:TA在对接化合物中与不同构象PDI分子的结合分值最高,空间构象显示TA与PDI的结合位置在a或a’结构域的活性位点附近。用Auto Dock Vina软件对TA与PDI分子a’结合位点的进一步分析显示TA与PDI分子a’结构域第400位半胱氨酸残基形成两个氢键连接,距离分别为1.492埃和2.797埃。(2)TA与PDI蛋白体外结合:Biacore仪器检测结果显示,流动相TA与固定相PDI蛋白分子高亲和力结合。(3)TA抑制PDI的还原酶活性:Di-E-GSSG和胰岛素还原实验结果显示TA与NS相比显着抑制PDI还原酶活性。2.TA抑制血小板表面PDI功能。(1)TA抑制血小板表面PDI还原酶功能:血小板活化时PDI释放至细胞膜表面,与底物蛋白结合,催化二硫键切割形成自由巯基。通过MPB标记血小板外自由巯基,显示TA与NS相比能明显抑制thrombin刺激诱导的血小板表面自由巯基生成。(2)TA抑制PDI与血小板整合素αIIbβ3的结合:释放至细胞外的PDI主要通过结合整合素αIIbβ3停留在血小板表面发挥功能。流式细胞实验显示TA(30μM)能够明显抑制Mn2+作用下重组PDI与开放的血小板表面整合素αIIbβ3的结合。3.TA抑制血小板活化。(1)TA抑制不同刺激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胶过滤分离的人血小板与TA孵育后,加入不同刺激剂,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结果显示:TA与NS相比,剂量依赖性抑制collagen(2μg/m L)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其半数抑制浓度为:34.9μM。TA也能抑制thrombin(0.05 U/m 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2)TA抑制血小板整合素αIIbβ3活化:血小板在刺激剂作用下启动细胞内信号,传递至整合素αIIbβ3,引起后者构象改变,在胞外PDI作用下达到最大活化状态。流式细胞实验结果显示:与NS相比,TA(50μM)预处理显着降低thrombin(0.1 U/m L)或CRP(1μg/m L)诱导的人血小板表面整合素αIIbβ3的活化。在小鼠血小板中的实验结果也证实了TA(30μM、50μM)对血小板表面整合素αIIbβ3的活化具有抑制作用。(3)TA抑制血小板P-selectin表达:血小板活化时释放胞浆α颗粒,释放至血小板表面的P-selectin水平可反映血小板活化程度。流式细胞分析显示:与NS相比,TA(10μM、30μM、50μM)预处理显着抑制thrombin(0.1 U/m L)或CRP(1μg/m L)诱导的血小板表面P-selectin表达上调。(4)TA抑制血小板氧化应激:血小板活化过程中,生成的ROS促进血小板活化。流式实验显示:TA(30μM、50μM)作为一种天然抗氧化剂,显着抑制CRP(1μg/m L)诱导的血小板ROS水平上调。(5)TA抑制血小板在collagen表面的粘附:血管壁暴露的collagen可激活血流中血小板,使其粘附于内皮受损部位。流体小室实验结果显示,TA与NS相比,显着减少了collagen表面上粘附血小板量。(6)TA抑制血小板在fibrinogen表面的铺展:整合素αIIbβ3与fibrinogen结合后向血小板内传递活化信号,引起细胞骨架变化。血小板铺展实验结果显示TA(10μM、30μM、50μM)预处理的血小板在fibrinogen表面的铺展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7)TA抑制血块收缩:整合素αIIbβ3传递的血小板“外向内”信号,在血小板活化终末阶段引起细胞骨架改变和血块收缩。实验结果显示:TA(30μM)与NS相比显着抑制thrombin(1 U/m L)诱导的血凝块收缩。4.TA抑制小鼠动脉血栓形成且不延长出血时间。(1)TA抑制小鼠提睾肌小动脉血栓形成:通过Intravital显微镜实时定量分析动脉血栓形成过程,结果显示:与NS相比,TA(5 mg/kg,腹腔注射)抑制小鼠提睾肌小动脉激光损伤诱导的血栓形成。定量分析显示TA组血栓总面积显着低于对照组。(2)TA不延长小鼠出血时间:我们测定了小鼠剪尾出血和针刺损伤颈静脉出血时间以评估TA对生理性止血的影响。结果显示TA(5 mg/kg,腹腔注射)组小鼠剪尾出血时间和颈静脉出血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延长。(3)TA不影响凝血功能:小鼠接受注射TA(5 mg/kg·d,腹腔注射)给药7天后,PT和APTT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异。5.TA对血小板无毒性作用。(1)TA不影响血小板活性:Alamar Blue检测线粒体功能以评估细胞活力。通过酶标仪检测Alamar Blue荧光显示:与NS相比,与不同浓度TA(10μM、30μM、50μM、100μM)共同孵育4小时后,人血小板活力无显着下降。(2)TA不增加血小板凋亡:血小板发生凋亡时表面增加的PS可用Annexin V定量标记。流式细胞实验显示:TA(30μM、50μM、100μM)与NS相比不增加血小板表面Annexin V水平。(3)TA不影响血小板数:小鼠接受注射TA(5 mg/kg·d,腹腔注射)给药7天后,血小板数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异。(4)TA不影响缓冲液p H值:使用p H计测定显示10μM、30μM、50μM、100μM的TA-Tyrode’s buffer溶液的p H值与Tyrode’s buffer无显着差异。(5)TA的类药性分析:SWISSADME平台预测显示,TA的生物有效性评分为0.17,Lipinski评分为3。结论:1.植物多酚TA与PDI分子高亲和力结合,分子对接的结合位点为a’结构域的第400位半胱氨酸。2.TA抑制PDI活性和PDI与整合素αIIbβ3的结合。3.TA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4.TA对血小板无毒性作用,且不延长出血时间,有望成为安全的抗血栓药物。

李继魁[5](2017)在《中枢PGE2诱导的氧化应激对心血管功能的调节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高血压(Hypertension)是一种高发病率的慢性疾病,导致全身组织器官形成多种严重并发症,超过90%高血压病人的发病原因不明。尽管目前已有多种治疗手段能明显降低血压,但高血压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和脑卒中等仍高居不下,因此对高血压发生和发展的基础研究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血压水平主要有体液和神经机制两个方面进行调控,神经调控包括交感和迷走神经机制,其中交感神经的调控中枢位于头端延髓腹外侧区(Rostral ventrolateral medulla,RVLM),其接收并整合高位脑干、中枢核团(如孤束核(Nucleus tractus solitaries,NTS)、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PVN))及外周感受器传入的神经冲动,并通过前交感神经元神经纤维传递至脊髓中间外侧柱与交感节前神经元发生单突触联系控制外周的交感神经活动;因此,RVLM是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交感输出及心血管功能的关键中枢。研究表明,RVLM内微量注射γ-氨基丁酸,可有效抑制交感功能,降低血压;电流刺激RVLM内神经元,可使交感功能活动亢进,升高血压。RVLM内前交感神经元兴奋性异常增高是交感神经活动亢进的主要原因;交感神经活动亢进是高血压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且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形成及预后密切相关。因此,阐明RVLM内前交感神经活动亢进的机制并探索有效抑制其活性的方法对预防及治疗高血压具有深远意义。高血压的形成和发展及其终末器官损伤与免疫系统紊乱、慢性低度炎症等多种途径引起的氧化应激密切相关。当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生成量增多或清除能力减弱,引起ROS过量积累,使ROS的生成与清除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形成氧化应激。氧化应激可以导致高血压的形成,持续的高血压状态又促进氧化应激水平升高,形成恶性循环。ROS主要由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DPH)氧化酶、线粒体呼吸、过氧化物酶及一氧化氮合酶等途径产生,其中NADPH氧化酶是主要途径;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是机体内源性抗氧化防御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参与ROS的清除、阻断ROS对细胞的损害、修复由ROS造成的细胞损伤。研究证实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HR)及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 II,Ang II)灌流的Wistar-Kyoto(WKY)大鼠的RVLM内氧化应激增强,引起神经元活动增强,导致肾交感神经活动(Renal sympathetic nerve activity,RSNA)亢进,血压升高。在SHR的RVLM内微量注射SOD的模拟剂Tempol降低ROS水平和有效降低血压。免疫系统产生的炎症反应为ROS生成的重要途径之一且持续慢性低度炎症反应会导致过量的ROS产生,促进高血压的形成及终末器官损伤。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小神经胶质细胞分泌的PGE2是一种重要的炎症因子,通过自分泌及旁分泌的方式作用影响神经元的功能。前列腺素类(Prostaglandins,PGs)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在心血管功能调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COX)是PGEs生成的限速酶。研究发现,COX/PGEs轴在高血压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介导高血压引起的终末器官损伤过程;大鼠脑室内(Intracerebroventricular,ICV)灌流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或者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PVN)内微量注射PGE2可增强RSNA及升高血压,而其它亚型的PGs并不参与心血管活动的中枢调控机制。然而,RVLM作为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交感输出及心血管功能的最后枢纽,但PGE2在RVLM内的含量变化以及是否参与心血管功能的调节均尚不明确,而且中枢PGE2与氧化应激是否存在联系仍有待验证。因此,本研究的总体目标是明确中枢PGE2在RVLM内对心血管功能调控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是否通过氧化应激增强所介导。因此,阐明PGE2在RVLM内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并探索其调控机制对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研究至关重要,从而为高血压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实验动物为雄性16周SHR和脑室(Intraventricular,ICV)内灌流Ang II(24μg/d)7天的280-320g Sprague-Dawley(SD)大鼠,经股动脉穿刺测量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和心率(Heart rate,HR);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RVLM内PGE2含量;Western Blot检测RVLM内COX亚型的蛋白表达量。整体动物实验观察SD大鼠RVLM内微量注射PGE2对大鼠MAP、HR及RSNA的影响;以及预处理Tempol后,PGE2对心血管效应的影响。每侧RVLM选择3个位点微量注射PGE2,采用DHE检测ROS含量,Western Blot检测NOX及SOD的蛋白表达。【实验结果】一、中枢PGE2对大鼠心血管功能的调节作用1、高血压状态下RVLM内PGE2含量明显升高SHR组MAP显着高于WKY组:(157.8±4.9 vs.118.0±7.1 mm Hg,p<0.05,n=5),SHR组RVLM内PGE2含量显着高于WKY组(0.25±0.01 vs.0.17±0.01μg/mg,P<0.05,n=5)。中枢灌注Ang II组的MAP显着高于a CSF组:(154.3±6.92 vs.113.3±3.57 mm Hg,P<0.05,n=4),Ang II组RVLM内PGE2含量显着高于a CSF组(0.26±0.01 VS.0.15±0.01μg/mg,P<0.05,n=4)。结果表明:高血压状态下,RVLM内PGE2含量升高。2、RVLM内微量注射PGE2增加血压和交感神经活动MAP变化值:a CSF组(2.25±0.49 mm Hg)、0.3 pmol PGE2组(11.75±1.93 mm Hg)、3 pmol PGE2组(24.25±3.43 mm Hg)和30 pmo L PGE2组(13.75±1.38 mm Hg);RSNA变化值:a CSF组(2.25±0.63%)、0.3 pmol PGE2组(12.75±2.29%)、3 pmol PGE2组(24.25±3.43%)和30 pmol PGE2组(14.25±1.89%)。结果表明:RVLM内微量注射0.3-30 pmol PGE2剂量依赖性导致RSNA增强和MAP升高;其中3 pmol PGE2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最为显着,后续实验PGE2剂量选择3 pmol。3、高血压状态下,RVLM内PGE2含量升高由COX-2途径介导COX-2蛋白表达在SHR组显着高于WKY组(标准化为1.0)(1.80±0.11 vs.1.00±0.16,P<0.05,n=4);而COX-1蛋白表达在SHR组与WKY组(标准化为1.0)无显着性差异(1.17±0.38 vs.1.00±0.19,P>0.05,n=4)。COX-2蛋白表达在Ang II组显着高于a CSF组(标准化为1.0)(2.86±0.46 vs.1.00±0.16,P<0.05,n=5);而COX-1蛋白表达在Ang II组与a CSF组(标准化为1.0)无显着性差异(1.16±0.31vs.1.00±0.32,P>0.05,n=5)。结果表明:高血压状态下,RVLM内PGE2含量升高来源于COX-2蛋白高表达。二、RVLM内微量注射PGE2引起氧化应激增强1、DHE检测RVLM内超氧阴离子的变化PGE2组的超氧阴离子含量显着高于a CSF组(标准化为1.0)(1.50±0.05 vs.1.00±0.08,P<0.05,n=5),结果表明,PGE2引起氧化应激增强。2、Western Blot检测SOD蛋白的表达量PGE2组的SOD1蛋白表达量显着低于a CSF组(标准化为1.0)(0.16±0.03 vs.1.00±0.19,P<0.05,n=5),同时PGE2组的SOD2蛋白表达量也显着低于a CSF组(标准化为1.0)(0.68±0.05 vs.1.00±0.11,P<0.05,n=5)。结果表明:PGE2引起氧化应激与抑制ROS消除机制有关。3、Western Blot检测NOX蛋白的表达量PGE2组的NOX2蛋白表达量显着高于a CSF组(标准化为1.0)(1.00±0.17 vs.2.75±0.62,P<0.05,n=5),同时PGE2组的NOX4蛋白表达量也显着高于a CSF组(标准化为1.0)(.3.65±0.35 vs.1.00±0.24,P<0.05,n=5)。结果表明:PGE2促进ROS的生成引起氧化应激的增强。三、RVLM内微量注射Tempol抑制PGE2的升压作用Tempol+PGE2组RSNA变化值显着低于a CSF+PGE2组(7.20±2.76 vs.21.00±3.27%,p<0.05,n=5);Tempol+PGE2组MAP变化值也显着低于a CSF+PGE2组(6.40±1.47 vs.27.4±3.12,p<0.05,n=5)。结果表明:Tempol能有效抑制PGE2引起的RSNA增强及MAP升高。【结论】本研究显示COX-2来源的PGE2在RVLM内参与中枢心血管功能的调节,并通过介导NOX2/4蛋白上调增加和SOD1/2蛋白下调引起ROS增多,提示PGE2诱导的氧化应激增强可能是引起高血压和交感输出亢进的重要机制。

李兴[6](2014)在《异甘草酸镁对胆道梗阻致肝损伤肝功能保护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对梗阻性黄疸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方法: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32只,体质量(200±20)g,均由第二军医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饲养于25-28℃,湿度为60%-80%环境中。将32只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各8只。胆道梗阻模型+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常规剂量组(A组)、胆道梗阻模型+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最大剂量组(B组)、胆道梗阻模型空白对照组(C组)、假手术组(D组)。模型制作:A组、B组及C组分别结扎大鼠胆总管,并于术后第8天再次手术,从因梗阻胀大的胆总管近端插入输液导管,结扎确实,另一端荷包埋入小肠。D组仅做游离胆管不结扎。A组每日以异甘草酸镁注射液30mg/kg腹腔注射;B组每日以异甘草酸镁注射液60mg/kg腹腔注射、C组和D组每日以0.9%氯化钠注射液30mg/kg腹腔注射。分别于每次手术后1、3、5、7天于大鼠眼眶取血1.5ml,离心分离血清,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器检测血清肝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碱性磷酸酶(ALP)、r-谷氨酰氨转肽酶(GGT),以ELISA-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检测炎症因子:检测外周血中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a)和一氧化氮合酶(iNOS)。实验结果应用SPSS(statistical analysis system)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各组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LSD进行两两比较。结果:大鼠血清肝功能变化:结扎术后第1天,A组、B组及C组中血清ALT、AST水平明显高于D组(P值<0.05)。术后第3天,A组及B组ALT和AST水平均明显低于C组(P值<0.05)。A组及B组间ALT和AS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显着性(P值>0.1)。2次术后第3d,各组ALT及AST均下降至基本正常,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1)。A、B组较C组大鼠血清中TB、DB无明显差异(P>0.05)。大鼠血清炎症因子功能变化:炎症因子类指标无明显差异(P>0.1)。结论: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可以有效降低梗阻性黄疸血清转氨酶水平,对肝功能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高倩[7](2013)在《山羊不同生殖时期子宫颈脂肪细胞及PGE2的EP1、EP3受体免疫定位和相关合成酶mRNA检测的研究》文中指出哺乳动物的子宫颈口是分娩产道和受精通路的一部分,宫颈成熟后分娩才得以启动,而前列腺素E2具有松弛宫颈括约肌的作用,很早就被认为是促宫颈成熟的重要因子。也就是说,前列腺素E2参与了分娩的启动过程,或者说是前列腺素E2促进了宫颈的软化,扩张及成熟。前列腺素E2的受体有四种亚型,分别为EP1,EP2,EP3和EP4,其中EP1和EP3受体激活通常导致平滑肌收缩,也叫收缩型或兴奋型受体;而EP2和EP4受体激活通常导致平滑肌松弛,也称为松弛型或抑制型受体。前列腺素E2在子宫颈中可以表现出不同功能,可能是取决于哺乳动物不同生殖时期不同受体亚型的差异表达。有关分泌产生前列腺素E2的细胞以及前列腺素E2受体在分娩期子宫颈中的定位和宫颈扩张在分娩过程中是不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这些资料仍然缺少。关于哺乳动物宫颈成熟和扩张的机制目前仍然不是很清楚。为了揭开这些机制,分别采集健康山羊空怀期,妊娠期,分娩期子宫颈,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前列腺素E2的EP1,EP3受体蛋白及分娩时山羊宫颈中perilipinA的不同的兔抗人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分别对前列腺素E2的收缩型受体蛋白EP1和EP3以及分泌前列腺素E2的细胞进行免疫定位;用定量PCR的方法来检测PTGES,PTGES2,PTGER1,PTGER3mRNA的表达水平;用油红O染色和perilipinA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来检测各个时期子宫颈中脂肪细胞的存在。结果显示:EP1主要分布于小动脉和腺管上皮细胞中;EP3很少表达,而仅仅分布于间质,腺管上皮和环肌。EP3在空怀期和妊娠期子宫颈组织中大量表达,而EP1在妊娠期子宫颈的腺管上皮细胞强烈表达。PTGES,PTGES2,PTGER1以及PTGER3mRNA在空怀期子宫颈中的表达水平要明显高于妊娠期和分娩期(p<0.01)。脂肪细胞仅分布于分娩期山羊子宫颈中。以上这些结果表明,前列腺素E2在分娩期山羊子宫颈的不同内部组织部位调节特定的生理功能,分娩期山羊子宫颈中出现的脂肪细胞很可能与山羊子宫颈的扩张有关。

杨辉[8](2013)在《加味四逆汤防治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是由乙肝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我国是高发流行区,每年约有30万人因肝病而死亡,其中多数与HBV感染有关,并且该病有10%-20%可变成肝硬化或肝癌,严重威胁着我们的生活和健康。在慢性乙型肝炎时,由于自身免疫功能失调,机体产生的抗体不足以清除体内的乙肝病毒,导致病毒大量复制,持续不断的造成肝细胞损伤,最终形成肝硬化甚至肝癌。寻找确切有效且简单的方法治疗本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我们根据清代名医黄元御“一气周流,土枢四象”以及医圣“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理论,利用《伤寒论》名方四逆汤加上山茱萸而形成调节人体免疫为主的加味四逆汤。原方四逆汤主要治疗阳虚阴寒内盛之少阴寒化证,具有回阳救逆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四逆汤有抗休克、强心、改善微循环、抗血脂以及对病理状态下的机体有抗炎、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作用。山茱萸已被证实具有抗氧化、免疫调节、抗炎等方面的功效。我们通过临床观察了加味四逆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现代研究认为,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免疫相关性疾病,机体感染HBV后的组织损伤并非其在肝细胞内复制繁殖直接作用的结果,而是一系列宿主免疫反应造成肝细胞的病理性免疫反应造成的免疫损害。刀豆蛋白复制形成的肝损伤模型与临床病毒性肝炎的表现十分相似,在现代研究中多作为病毒性肝炎的常用模型。在肯定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通过复制刀豆蛋白急性免疫性肝损伤模型,采用流式细胞、ELISA等方法观察加味四逆汤对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保护作用机制。方法:临床研究:共观察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2例,中药用加味四逆汤治疗,每日1剂,对照组用西药拉米夫定治疗,每日100mg,3个月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然后分析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实验研究:雌性NIH小鼠随机分成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药物组、加味四逆汤大剂量组、加味四逆汤小剂量组,采用Con A尾静脉注射制作急性免疫性肝损伤模型。12h后处死动物取肝脏及血清检测各组小鼠肝脏指数,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以及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水甲,并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形态。通过FACS Cali bur流式细胞术测定全血中CD4+、 CD8+T细胞亚群,并以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的活性和细胞因子小鼠肿瘤坏死因子(TNF-a)、小鼠r干扰素(IFN-r)和白介素-10的水平。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以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检验,统计前均对各组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取a=0.05为显着性检验水准。结果:临床研究: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及病情分布上无明显差异。经过治疗,治疗组病例在症状及体征的改善上明显好转,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但在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的检测上,两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实验研究:1、肝组织大体形态改变肉眼观察:正常组肝脏形态正常,被膜光整,色泽红润。模型组肝脏体积增大,被膜肿胀,边缘变钝,表面可见点状及片状的出血坏死点,用药组接近于正常。镜下观察:正常组肝组织结构完整、清晰,肝细胞无变性、坏死现象,无炎症细胞浸润。模型组肝小叶结构破坏,模糊不清,可见多数肝细胞出现点状、小片状或弥漫性坏死,坏死区域内有大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有多数胞浆内吞噬细胞碎片和脂褐素的枯否细胞增生;此外大多数肝细胞胞浆肿胀、疏松,有的呈气球样变,并可见许多圆形类圆形嗜伊红的凋亡肝细胞。用药组肝小叶结构接近于正常,肝细胞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减少。2、加味四逆汤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ALT、 AST水甲的影响小鼠肝功能检测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小鼠ALT、 AST水平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均<0.05),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实验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联苯双酯组和加味四逆汤组能不同水平减低转氨酶水平(P<0.05),说明加味四逆汤组能降低免疫性肝损伤小鼠ALT和AST活性。3、加味四逆汤对小鼠肝脏匀浆SOD与MDA的影响用Con A造模后,小鼠MDA水甲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SOD活性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给予药物治疗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加味四逆汤组SOD水平不同程度提高(P<0.01),MDA水平显着减低(P<0.05)。4、加昧四逆汤对IFN-r、 TNF-a和IL-10分泌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型对照组IFN-r、 TNF-a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西药治疗组和加味四逆汤组治疗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IFN-r、TNF-a分泌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之间IFN-r、 TNF-a的含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IL-10含量模型对照组较正常组明显减低(P<0.01);西药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IL-10活性提高(P<0.01),但仍然低于空白对照组;加味四逆汤干预后,IL-10的含量也得到了一定提高,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差异(P<0.05)。5、加味四逆汤对外周血CD3、 CD4、 CD8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模型组小鼠全血中CD4+、CD8+比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汤各剂量组能引起小鼠全血CD4+、 CD8+比率明显升高(P<0.05),说明加味四逆汤能明显上调在免疫性肝损伤中已经明显降低的小鼠全血中CD4+、 CD8+比率,即提高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率,减少其向肝脏的浸润,从而减小其细胞毒性作用对肝细胞的损伤。结论:临床研究:加味四逆汤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方面,有比较好的疗效,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尤为明显,在改善肝功能及防止肝纤维化方面也有疗效,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实验研究:1、小鼠经尾静脉注射ConA12h后,ALT、 AST水平均明显升高,其血清学指标改变与文献报道一致,说明肝损伤造模成功。2、加味四逆汤能明显降低模型小鼠血清转氨酶ALT、 AST活性,说明加味四逆汤对Con A造成的免疫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并且可明显减轻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小叶结构的破坏,减少肝组织炎性细胞的浸润,降低肝细胞变性、坏死和凋亡的形成,达到保护肝组织的目的。3、加味四逆汤能明显升高肝损伤模型小鼠肝组织SOD活性,同时降低其MDA的含量,表明其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具有一定抗氧化,减少自由基产生,减轻肝组织过氧化损伤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直接清除自由基,阻断或终止自由基连锁反应链,从而阻止或抑制氧自由基反应和脂质过氧化反应,最终抑制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的生成。因此,加味四逆汤可能是通过稳定细胞膜、抗脂质过氧化和阻断细胞凋亡的发生达到抗肝损伤目的,而其机体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4、加味四逆汤能明显下降模型小鼠血清IFN-r、 TNF-a水平,提高IL-10水甲,因此我们推测加味四逆汤通过下调过度免疫炎性因子和增加抗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起到保护免疫性肝损伤的作用。5、加味四逆汤能明显上调在模型小鼠外周血中明显降低的CD4+、 CD8+比率,说明加味四逆汤可提高模型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减少其向肝脏的浸润,从而减小对肝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因此我们推测加味四逆汤保护肝损伤的作用与调节T细胞亚群间相互甲衡和小鼠肝损伤过程中的免疫应答水甲作用有关。

刘连亮[9](2012)在《竹笋降压降脂有效成分及其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竹笋(Bamboo shoots)是我国的大宗林副产品,水煮笋罐头是竹笋加工的主要产品形态。传统的水煮笋罐头是指以新鲜竹笋为原料,经去壳、漂洗、煮制等初级加工方式处理后,再经罐装、密封、杀菌等工艺制成的竹笋罐头。大罐的水煮笋罐头除直接进入流通领域以外,也常在工厂中作为小包装产品(尤其是方便调味笋制品)的原料。上述加工过程伴随着大量废弃物的产生,给产地带来很大的环保压力。本论文以水煮笋加工过程中的大宗废弃物(包括笋煮液、烫漂液、罐内液、下脚料压榨汁等,统称笋液)的开发利用为切入点,瞄准笋液中丰富的氨基酸、肽、多糖、黄酮和酚酸等次生代谢产物,以期挖掘出有益于人类健康的天然功能性素材。本论文以竹笋ACE抑制剂为重点研究对象,对其分离制备工艺、特征性成分的化学结构、体外ACE抑制活性以及体内降压、降脂功能进行了系统研究。现将主要研究成果归纳如下:1、经过预处理的浓缩笋液(AEBS)富含氨基酸(包括肽),含量为21.32±1.16g/100g干基;其次是多糖,含量为13.17+0.98g/100g干基;此外,还含有一定量的黄酮和酚酸类化合物,总黄酮含量为1.41±0.12g/100g干基,酚酸含量为4.78+0.24g/100g干基。以AEBS为出发物料,以体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活性和抗氧化活性(DPPH·、 ABTS·+、FRAP)为评价和示踪指标,采用膜分离和大孔树脂吸附-解吸等技术进行精制,分别得到了具有较佳体外ACE抑制活性和抗氧化性能的竹笋ACE抑制剂(BSP)和竹笋粗多糖(多糖含量68.73±3.24g/100g)二个有效活性部位。2、通过对从AEBS中得到的竹笋粗多糖(膜截留分子量大于10KDa)进行水解,结果表明,水解后总黄酮含量没有显着变化,但总酚含量大幅度增加。其中,酸水解样品总酚含量显着高于碱水解样品,尤其是对香豆酸和阿魏酸含量显着增加。这可能是由于在酸水解过程中,竹笋粗多糖中的多糖酚酸酯解构释放出游离酚酸所致。与粗多糖及其碱水解样品相比,酸水解样品表现出更强的抗氧化性能和体外ACE抑制活性。同时,结果还表明不同试样中总酚含量与其抗氧化活性和体外ACE抑制活性呈显着正相关。3、采用乙酸乙酯和正丁醇对竹笋ACE抑制剂(BSP)的水溶液进行分级萃取,乙酸乙酯相(BSME)表现出最强的抗氧化活性,水分级相(BSML)表现出最强的体外ACE抑制活性(即剩余相)。对乙酸乙酯相(BSME)、正丁醇相(BSMB)和水分级相(BSML)进行抗氧化和体外ACE抑制活性评价,结果表明抗氧化活性与黄酮含量呈正相关,而氨基酸含量与体外ACE抑制活性呈正相关。以水分级相(BSML)为出发材料,以体外ACE抑制活性为指征,采用Sephadex G-15凝胶对BSML进一步分离纯化,得到活性最强的部位P2。以半制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对P2组分进行分离制备,得到高活性组分P2-2,采用UPLC-ESI-MS进行结构解析,确定活性二肽为天冬氨酸-酪氨酸(Asp-Tyr)。委托相关机构,对上述特征性竹笋肽进行化学合成,获得了g级Asp-Tyr二肽试样。4、竹笋ACE抑制剂(BSP)中富含氨基酸、肽和多酚类化合物,质量指标为:氨基酸总量42.78±0.57g/100g,总黄酮含量5.07±0.47g RE/100g,酚酸含量为10.91±0.98gGAE/100g。对BSP改善高脂血大鼠心血管功能和氧化应激试验研究表明,高剂量BSP (350mg/day kg BW)能显着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ol,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含量和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therosclerosis index, AI),抑制肝脏中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中剂量BSP (200mg/day kg BW)能有效降低大鼠肝脏TC、TG水平;低剂量BSP (100mg/day kg BW)能有效降低大鼠肝脏TC水平。各剂量BSP组均可显着改善高脂血大鼠的氧化应激状态,提高机体内源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活力,降低肝脏丙二醛(Malonaldehyde, MDA)含量。5、本部分实验以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 SHRs)为试验模型评价BSP的降压作用。一次性降压实验表明,给药4h-6h后,100mg/day kg BW剂量BSP降压效果与10mg/day kg BW剂量的阳性对照药物卡普托利(Captopril)接近;50mg/day kg BW BSP降压效果与10mg/day kg BW合成二肽Asp-Tyr相当。在上述试验的基础上,对SHR大鼠进行连续四周的降压试验,设以下六个试验组:SHR对照组、阳性对照组(Captopril,10mg/day kg BW), BSP二个剂量组(50mg/day kg BW和100mg/day kg BW)合成肽组(Asp-Tyr,10mg/day kg BW)以及BSP和竹茹三萜(EZR2002)复配组(BSP50mg/day kg BW+EZR200250mg/day kg BW)。试验结果表明:(1)连续给药不同剂量的BSP7d后,大鼠血压开始下降,21d实验组血压与空白组对比差异明显;BSP与EZR2002复配协同增效降压效果最为显着,显示出良好的降压效果。(2)不同剂量BSP均能有效抑制SHR大鼠肺部组织中的ACE活性,并呈现剂量依赖关系(p<0.05)。BSP与EZR2002复配协同增效,显着抑制肺部ACE活性(p<0.01)。(3)合成肽(10mg/day kg BW)显着提高血清GSH-Px活性(p<0.05);不同受试剂量的BSP均可显着提高显着升高血清SOD、GSH-Px酶活力和肝脏总抗氧化能力,升高血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水平,增加肾脏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活性,并呈现剂量效应;BSP与EZR2002复配可显着增加血清SODD(p<0.01)、GSH-Px(p<0.01)活力,肾脏NOS活性(p<0.01),降低血清和肝脏MDA水平(p<0.01)。本研究结果表明,源自罐头笋加工废液的功能性食品素材——竹笋ACE抑制剂(BSP)富含氨基酸、寡肽、黄酮和酚酸类化合物等有效成分,是竹笋的最佳有效活性部位。体内外试验研究均表明,BSP具有高效ACE抑制活性和显着的降压、降脂、抗氧化功能,能显着改善高脂血大鼠脂质代谢和氧化应激状态、降低SHR大鼠的血压、改善SHR大鼠的氧化应激状态。鉴于我国丰富的竹笋资源及其巨大的笋加工副产物总量,从竹笋中挖掘天然来源的ACE抑制剂具有特殊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既能为心血管疾病的膳食防治找到新的手段和途径,同时又能推动竹产业的资源转化和技术进步。

王香婷[10](2011)在《柴苓汤对环孢素A肾病大鼠a-SMA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CsA肾病是以肾间质纤维化为特征的病理改变,表现为炎症细胞浸润,细胞外基质积聚,小管萎缩和管周毛细血管缺失,其发病机制与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内皮素-1(Endothelin-1,ET-1)、氧化损伤、醛固酮活化等有关,其中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过度沉积是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重要特征。大量的实验证实在ECM的沉积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起着重要的作用,证实其介导了肾小球的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在纤维化的进展过程中,有证据显示,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tubular epithelial myofibroblast transdifferentiation ,TEMT)在肾小管病变、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标志蛋白表达为a-平滑肌肌动蛋白(a-smooth muscular actin,a-SMA)。CsA慢性肾毒性属中医学“水肿”、“腰痛”、“虚劳”、“淋证”等疾病范畴。药毒伤肾,肝郁气滞,脾肾亏虚,水湿内停是本病的主要病机特点。治疗上应利水泻毒、补益脾肾、疏肝理气。柴苓汤是小柴胡汤与五苓散的合方,两方均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由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猪苓、桂枝、白术、茯苓、泽泻组成,功能利水泻毒、疏肝健脾,与CsA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变位置药证合拍。为研究利水泻毒、疏肝健脾方药治疗CsA肾病的作用机理、探索古方新用,我们采用CsA慢性肾毒性大鼠模型,观察利水泻毒、疏肝健脾中药柴苓汤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环孢素A肾病大鼠TGF-β1、a-SMA及Ⅲ型胶原(collagen typeⅢ,ColⅢ)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实验一柴苓汤对环孢素A肾病大鼠肾功能及病理形态学的影响健康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缬沙坦组、柴苓汤组,每组10只。实验动物给予CsA 30mg·kg-1·d-1经口灌服,对照组给予等容量橄榄油,缬沙坦组予缬沙坦10mg·kg-1·d-1,柴苓汤组以柴苓汤3g·kg-1·d-1剂量给药,自来水溶解后经口灌胃,共28天。每周末将动物放入代谢笼中,收集24小时尿量,并测体重。所有动物于第29天断头处死,切取肾脏,常规制备血清及肾组织石蜡切片标本,行HE、Masson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学改变。检测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和尿肌酐(Ucr)的含量,计算肌酐清除率。结果显示:(1)对照组大鼠精神状况、活动、毛发、饮食、饮水、尿量等无明显改变。模型组精神萎靡、活动差、饮食、饮水量下降、毛发变黄、松乱、部分脱落。缬沙坦组一般状况好于模型组。柴苓汤组与缬沙坦组相同。各组大鼠体重在不同时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应用CsA 2周后,模型组的尿量(19.650±9.569 ml)比正常对照组(15.650±2.015)略为增多,但各组间相互比较无明显差异。在应用CsA 3周后,模型组尿量(21.450±8.952)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15.400±2.514)(P<0.05),但缬沙坦组(17.400±5.854)及柴苓汤组(15.812±7.025)尿量并不增多,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异。4周后,模型组尿量(29.150±13.695)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5.800±2.529)及治疗组(16.700±4.939,16.734±6.198)(P<0.01)。(2)各组大鼠肾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HE染色显示对照组肾小管上皮细胞排列整齐,无水肿;模型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间质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缬沙坦组及柴苓汤组小管上皮细胞水肿、坏死、脱落及炎性细胞浸润均较模型组为轻。Masson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未见异常。模型组结构紊乱,小管间质胶原沉积显着增多。柴苓汤组及缬沙坦组小管间质胶原沉积较模型组明显减少。(3)各组大鼠尿素氮、血肌酐、肌酐清除率的变化:模型组大鼠尿素氮(11.395±1.824mmol/L)、血肌酐(99.067±5.426μmol/L)较对照组(6.3450±1.053,79.117±3.511)明显升高( P < 0.01 ),肌酐清除率( 0.2823±0.0466ml/min )较对照组(0.5415±0.0257)明显降低(P<0.01)。用药后,缬沙坦组及柴苓汤组尿素氮(8.615±0.878,7.160±0.679)、血肌酐(87.817±13.189,82.933±9.239)较模型组均明显降低(P<0.01),肌酐清除率(0.3428±0.0624,0.3465±0.0383)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实验二柴苓汤对环孢素A肾病大鼠a-SMA表达的影响模型复制、分组、给药方法同上,共28天。留取肾脏,采用RT-PCR、Western-Blot、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肾脏a-SMA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1)采用RT-PCR测定a-SMA mRNA表达,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呈弱表达( 0.9177±0.1239 ),模型组表达明显增强(1.1950±0.0467),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柴苓汤组(0.9857±0.0760)及缬沙坦组(1.0503±0.1420)较模型组表达明显降低(P<0.05)。(2)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a-SMA蛋白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肾组织a-SMA蛋白少量表达(0.2766±0.1405),模型组表达显着增强(0.8788±0.310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1),柴苓汤组(0.5083±0.1092)及缬沙坦组(0.5467±0.0737)a-SMA的表达较模型组显着降低。(3)肾组织a-SMA免疫组化检测:光镜下对照组仅在血管平滑肌细胞强阳性表达,肾小球、肾小管及间质未见表达;模型组a-SMA表达主要在皮质区及皮髓交界的小管间质区,柴苓汤组及缬沙坦组小管间质区a-SMA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减少。(4)肾组织a-SMA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结果显示,a-SMA蛋白表达定量荧光指数(FI)模型组(0.9847±0.0065)明显高于对照组(0.8197±0.0064)(P<0.01);柴苓汤组(0.9111±0.0068)及缬沙坦组(0.9131±0.0126)蛋白表达定量荧光指数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实验三柴苓汤对环孢素A肾病大鼠TGF-β1表达的影响模型复制、分组、给药方法同上,共28天。留取肾脏,采用RT-PCR、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肾脏TGF-β1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1)采用RT-PCR检测TGF-β1 mRNA表达,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呈弱表达( 0.7927±0.0899 ),模型组表达明显增强(1.1270±0.1239),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柴苓汤组(0.8683±0.0938)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2)肾组织TGF-β1免疫组化表达结果显示对照组呈弱表达。模型组表达显着增强,见于肾小管、间质及肾小球处,柴苓汤组及缬沙坦组小管间质区TGF-β1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减弱。实验四柴苓汤对环孢素A肾病大鼠ColⅢ表达的影响模型复制、分组、给药方法同上,共28天。留取肾脏,采用RT-PCR、Western Blot、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肾脏ColⅢ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1)采用RT-PCR检测ColⅢmRNA表达,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呈弱表达(0.7630±0.0557),模型组表达明显增强(0.9180±0.059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5),柴苓汤组(0.8107±0.0761)及缬沙坦组(0.8300±0.0719)表达明显降低。(2)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ColⅢ蛋白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肾组织ColⅢ蛋白少量表达(0.2129±0.1089),模型组表达明显增强(0.7334±0.139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1),柴苓汤组(0.3337±0.0802)及缬沙坦组(0.4343±0.1997)ColⅢ的表达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P<0.05)。(3)肾组织ColⅢ免疫组化表达结果显示,对照组极少量表达,呈浅黄色。模型组表达显着增加,可见棕黄色甚至呈棕褐色染色,柴苓汤组及缬沙坦组小管间质区ColⅢ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减弱。结论:1柴苓汤对环孢素A肾病大鼠的肾组织结构损伤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可减轻胶原纤维的表达及纤维化程度,降低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肌酐清除率,改善肾功能。2柴苓汤可下调CsA所诱导的肾组织a-SMA的高表达,通过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延缓小管间质纤维化的进程。3柴苓汤可抑制CsA肾病大鼠肾组织中TGF-β1mRNA及蛋白的表达,从而减少细胞外基质沉积,延缓肾间质纤维化进程。4柴苓汤可下调CsA肾病大鼠肾组织中ColⅢmRNA及蛋白的表达,抑制胶原沉积,促进胶原降解,拮抗CsA肾病大鼠纤维化,减缓肾病进程。

二、人工合成脂质微粒体前列腺素E_1对衰老小动脉的扩张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工合成脂质微粒体前列腺素E_1对衰老小动脉的扩张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隔药灸脐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灸法为主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1.5 偏倚风险评估
        1.6 软件与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基本信息
        2.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结果
        2.4 Meta分析结果
        2.5 安全性分析
    3 小结
    4 讨论
        4.1 灸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立法依据
        4.2 研究的局限性
        4.3 对临床的启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隔药灸脐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受试者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及样本量
        2.2 盲法实施
        2.3 治疗方法
        2.4 试验过程
        2.5 观察指标
        2.6 统计方法
        2.7 评价标准
    3 结果
        3.1 病例剔除及脱落情况
        3.2 两组基线情况比较
        3.3 试验结果
    讨论
        1 中医学对桥本甲状腺炎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证型分析
        1.3 中医对桥本甲状腺炎的治疗
        1.4 中医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机制研究
        1.5 小结
        2 西医学对桥本甲状腺炎的认识
        2.1 桥本甲状腺炎的病因
        2.2 桥本甲状腺炎的诊断
        2.3 桥本甲状腺炎的治疗
        2.4 小结
        3 结果分析
        3.1 试验结果分析
        3.2 隔药灸脐法与隔淀粉灸脐法疗效差异分析
        4 疗效机理分析
        4.1 隔药灸脐法应用概述
        4.2 灸法作用
        4.3 药物作用
        4.4 穴位作用
        4.5 综合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近十年中医药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2)潜阳育阴颗粒高血压肾保护的功效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高血压肾损害概述
        1.1 高血压肾损害的发病机制
        1.2 高血压肾损害的现代治疗
    2. 潜阳育阴颗粒中单味药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1 鬼针草
        2.2 制首乌
        2.3 川牛膝
        2.4 酒萸肉
        2.5 玄参
        2.6 泽泻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LC/Q-TOF-S的潜阳育阴颗粒化学成分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材
        1.2 试剂
        1.3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提取溶剂的考察
        2.2 供试品溶液制备
        2.3 对照品溶液制备
        2.4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2.5 质谱条件
        2.6 样品测定
    3. 结果分析
        3.1 潜阳育阴复方水提液化学成分的LC/Q-TOF-S分析
        3.2 潜阳育阴复方水提液中各类化合物的质谱解析
        3.3 潜阳育阴颗粒化学成分的LC/Q-TOF-MS分析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潜阳育阴颗粒防治高血压肾损害的药效物质与作用机制
    1. 实验材料
        1.1 数据库
        1.2 软件
    2. 实验方法
        2.1 潜阳育阴颗粒活性成分的收集与筛选
        2.2 潜阳育阴颗粒活性成分靶点的筛选
        2.3 高血压肾损害相关疾病靶点的筛选
        2.4 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及靶点类型归属
        2.5 潜阳育阴颗粒防治高血压肾损害作用靶点的功能富集分析和通路富集分析
        2.6 潜阳育阴颗粒“活性成分-核心靶点-通路”网络图的构建
        2.7 分子对接验证
    3. 结果分析
        3.1 潜阳育阴颗粒活性成分的筛选
        3.2 潜阳育阴颗粒活性成分靶点的筛选
        3.3 高血压肾损害相关疾病靶点的筛选
        3.4 PPI相互作用网络构建与分析
        3.5 作用靶点类型归属
        3.6 GO生物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
        3.7 潜阳育阴颗粒“活性成分-核心靶点-通路”网络图的构建
        3.8 分子对接验证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骨痹通消方调节OPG/RANK/RANKL系统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小鼠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基础理论研究
    1.传统医学对股骨头坏死的认识
        1.1 股骨头坏死的中医病因病机
        1.2 股骨头坏死的中医辨证治疗
    2.现代医学对SANFH的认识
        2.1 SANFH的发病机制
        2.2 SANFH的病理改变
    3.SANFH的治疗
        3.1 非手术治疗
        3.2 手术治疗
第二部分 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小鼠模型的构建
    1.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
        1.2 药物
        1.3 模型制备
        1.4 检测原理及步骤
    2.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影像学表现
        2.3 骨标志物检测结果
        2.4 实验结果
    3.讨论
        3.1 BALP与 PINP
        3.2 SANFH实验模型的制备方法
        3.3 LPS联合GC诱导股骨头坏死的基本理论
第三部分 骨痹通消方治疗早期SANFH小鼠的实验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
        1.2 方法
    2.主要实验耗材与仪器
        2.1 RT-qPCR实验器材及试剂
        2.2 Western Blot实验耗材与仪器
    3.实验方法
        3.1 RT-qPCR
        3.1.1 Total RNA 抽提
        3.1.2 Total RNA 质检
        3.1.3 反转录(First Strand c DNA Synthesis)
        3.1.4 RT-q PCR 检测
        3.1.5 计算方法
        3.2 Western Blot
    4.研究结果
        4.1 蛋白印记图
        4.2 OPG 检测结果
        4.3 RANKL 检测结果
        4.4 RANK 检测结果
        4.5 PLCγ2 检测结果
        4.6 CTSK 检测结果
        4.7 TRAP 检测结果
    5.实验结果
    6.讨论
        6.1 骨痹通消方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理论基础
        6.2 OPG/RANK/RANKL系统
结论
    1.总结
    2.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植物多酚单宁酸抑制蛋白二硫键异构酶和抗血小板抗血栓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血栓与心血管疾病
    2.血小板活化的分子机制
    3.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进展
        3.1 概述
        3.2 临床应用的抗血小板药物
        3.3 处于研究阶段的抗血小板药物
    4.PDI与血栓形成
        4.1 PDI
        4.2 PDI在血栓和炎症中的作用
        4.3 PDI抑制剂与抗血栓治疗
    5.植物多酚与心血管疾病
    6.药物筛选的基本方法和进展
    7.研究设想
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小鼠
        1.2 人体血液样本
        1.3 主要实验试剂
        1.4 试剂配制
        1.5 手术器械及实验仪器
    2.实验方法
        2.1 分子模拟
        2.2 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
        2.3 PDI还原酶活性测定
        2.4 胶过滤分离人血小板
        2.5 血小板表面蛋白巯基标记
        2.6 免疫印迹(Immunoblotting)
        2.7 血小板聚集实验
        2.8 小鼠洗涤全血
        2.9 流式细胞术
        2.10 血小板粘附实验
        2.11 血小板铺展实验
        2.12 血块收缩
        2.13 小鼠动脉血栓模型
        2.14 小鼠剪尾出血时间
        2.15 小鼠颈静脉出血时间
        2.16 凝血功能检测
        2.17 血小板活力测定(Alamar Blue法)
        2.18 化合物类药性分析
        2.19 统计分析
实验结果
    1.TA与 PDI结合并抑制PDI还原酶活性
        1.1 TA与PDI分子对接
        1.2 TA与PDI分子高亲和力结合
        1.3 TA抑制PDI还原酶活性
    2.TA抑制血小板表面PDI功能
        2.1 TA抑制血小板表面自由巯基形成
        2.2 TA抑制PDI与血小板整合素αIIbβ_3的结合
    3.TA抑制血小板活化
        3.1 TA抑制血小板聚集
        3.2 TA抑制血小板整合素αIIbβ_3活化
        3.3 TA抑制血小板α颗粒释放
        3.4 TA抑制血小板ROS生成
        3.5 TA抑制血小板粘附
        3.6 TA抑制血小板铺展
        3.7 TA抑制血块收缩
    4.TA抑制动脉血栓形成
        4.1 TA抑制小鼠动脉血栓形成
        4.2 TA不延长小鼠出血时间
        4.3 TA不影响凝血功能
    5.TA对血小板无毒性作用
        5.1 TA不影响血小板的活力
        5.2 TA不诱导血小板凋亡
        5.3 TA不影响血小板数
        5.4 TA不影响缓冲液的pH值
        5.5 TA的类药性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蛋白二硫键异构酶家族与抗血栓治疗新靶点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加的国际/内会议及摘要
参加的科研课题及基金项目
致谢

(5)中枢PGE2诱导的氧化应激对心血管功能的调节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动物
    二、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三、实验所需试剂的配制
    四、实验方法
    五、统计学分析
实验结果
    一、中枢PGE2对大鼠心血管功能的调节作用
    二、RVLM微量注射PGE2诱导氧化应激水平
    三、RVLM内微量注射Tempol抑制PGE2的升压作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收获
致谢

(6)异甘草酸镁对胆道梗阻致肝损伤肝功能保护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致谢

(7)山羊不同生殖时期子宫颈脂肪细胞及PGE2的EP1、EP3受体免疫定位和相关合成酶mRNA检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1 前列腺素概述
        1.1.1 前列腺素的研究简史
        1.1.2 前列腺素的产生及存在部位
        1.1.3 前列腺素的化学结构、分类与命名
    1.2 前列腺素的合成与代谢
        1.2.1 体内生物合成
        1.2.2 前列腺素的灭活与排出
    1.3 参与前列腺素合成的酶
        1.3.1 磷脂酶和环加氧酶
        1.3.2 前列腺素 E2 合成酶
    1.4 前列腺素 E2 的受体及其生物学特性
    1.5 前列腺素 E2 的生理作用
        1.5.1 前列腺素 E2 对下丘脑及垂体的作用
        1.5.2 前列腺素 E2 对卵巢的作用
        1.5.3 前列腺素 E2 对子宫的作用
    1.6 脂肪细胞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主要试剂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实验动物的饲养
        2.2.2 子宫颈样本的采集
        2.2.3 Western Blot 法检测兔抗人 EP 受体抗体及 perilipin A 抗体在山羊子宫颈组织中的特异性
        2.2.4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EP1、EP_3 受体和脂肪细胞在子宫颈组织中的定位
        2.2.5 荧光定量 RT-PCR 方法检测山羊分娩时子宫颈组织中的 PTGES、PTGES2、PTGER1及 PTGER3 的相对表达水平
结果与分析
    3.1 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山羊子宫颈兔抗人 EP 受体抗体及 Perilipin A 抗体的特异性
    3.2 子宫颈脂肪细胞的分布
    3.3 子宫颈 EP 受体蛋白的分布
    3.4 山羊子宫颈组织的荧光定量 RT-PCR 检测结果
        3.4.1 所有组织样本总 RNA 提取的完整性及纯度以及荧光定量 RT-PCR 的重复性
        3.4.2 用 RT-PCR 方法得到的扩增产物的特异性
        3.4.3 实时荧光定量 RT-PCR 扩增 PTGES、PTGES2、PTGER1、PTGER3 及β-actin 基因片段产物的扩增曲线、熔解曲线、扩增效率曲线
        3.4.4 山羊各时期子宫颈组织 RT-PCR 方法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效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发表论文情况

(8)加味四逆汤防治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一、乙型肝炎的现代医学治疗研究
        二、乙型肝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
    第二节 四逆汤及方中单味药物的研究
        一、历代医家对四逆汤的认识
        二、四逆汤的现代研究
        三、单味药物的现代研究
第二章 加味四逆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一、研究概况
    二、研究方案
    三、试验结果
    四、讨论
第三章 刀豆蛋白A免疫性肝损伤小鼠模型复制及加味四逆汤的保护作用
    一、引言
    二、实验材料
    三、实验方法
    四、实验结果
    五、讨论
第四章 加味四逆汤对免疫性肝损伤模型的作用机制研究
    第一节 加味四逆汤对免疫性肝损伤模型肝脏组织SOD、MDA含量的影响
        一、引言
        二、实验材料
        三、实验方法
        四、实验结果
        五 讨论
    第二节 加味四逆汤对免疫性肝损伤模型细胞免疫因子的影响
        一、引言
        二、实验材料
        三、实验方法
        四、实验结果
        五、讨论
    第三节 加味四逆汤对免疫性肝损伤模型T淋巴细胞系统的影响
        一、引言
        二、材料和试剂
        三、实验方法
        四、实验结果
        五、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件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9)竹笋降压降脂有效成分及其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竹资源概况及竹子化学素研究现状
        1.1.1 竹资源简况
        1.1.2 竹子化学素
        1.1.3 我国竹产业现状
    1.2 竹笋资源
        1.2.1 竹笋的营养价值
        1.2.2 竹笋的保健功能
        1.2.3 竹笋加工业面临的问题
        1.2.4 竹笋有效成分及研发趋势
    1.3 类黄酮与动脉粥样硬化
        1.3.1 动脉粥样硬化
        1.3.2 类黄酮防治AS的作用机制
        1.3.3 类黄酮防治AS的作用及构效关系
    1.4 高血压
        1.4.1 传统医学对高血压的认知
        1.4.2 高血压发病机制
        1.4.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
        1.4.4 ACE抑制肽
    1.5 本课题立项背景和研究目的
第二章 笋液中寡肽的膜分离工艺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主要化学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单因素试验对超滤效果的影响
        2.2.2 超滤操作条件的优化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竹笋ACE抑制剂的分离纯化和特征性成分鉴定
    3.1 材料和仪器
        3.1.1 材料
        3.1.2 主要化学试剂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大孔树脂吸附-解析法精制竹笋ACE抑制剂
        3.2.2 Sephadex G-15分离竹笋ACE抑制剂
        3.2.3 半制备高效液相(RP-HPLC)制备竹笋ACE抑制剂特征性成分
        3.2.4 UPLC-ESI-MS分析竹笋ACE抑制剂特征性成分
        3.2.5 总黄酮含量测定
        3.2.6 酚酸含量测定
        3.2.7 体外ACE抑制活性测定
        3.2.8 氨基酸分析
        3.2.9 蛋白质含量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大孔树脂DA201-C精制竹笋ACE抑制剂
        3.3.2 Sephadex G-15分离BSP中ACE抑制活性组分
        3.3.3 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制备竹笋ACE抑制剂特征性成分
        3.3.4 UPLC-ESI-MS分析竹笋ACE抑制肽活性最高部位P_(2-2)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竹笋粗多糖的体外抗氧化评价及ACE抑制活性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
        4.1.2 主要化学试剂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1.4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水解对竹笋粗多糖总黄酮和酚酸含量的影响
        4.2.2 水解对竹笋粗多糖酚性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4.2.3 水解对竹笋粗多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4.2.4 水解对竹笋粗多糖体外ACE抑制活性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BSP及分级相的体外ACE抑制活性及抗氧化活性评价
    5.1 材料和方法
        5.1.1 材料
        5.1.2 主要化学试剂
        5.1.3 主要仪器设备
        5.1.4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BSP及各分级相中的总黄酮和酚酸含量测定
        5.2.2 BSP及分级相中酚性化合物的检测结果(RP-HPLC法)
        5.2.3 BSP及分级相体外ACE抑制活性
        5.2.4 BSP及分级相体外抗氧化活性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竹笋ACE抑制剂调节大鼠脂代谢和抗氧化应激试验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6.1.3 试验分组
        6.1.4 实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血脂水平分析
        6.2.2 抗氧化指标的分析
        6.2.3 BSP对高脂血大鼠肝脏脂肪酸合酶活性的影响
    6.3 结果与讨论
第七章 竹笋ACE抑制剂降低SHR大鼠血压的试验研究
    7.1 材料和方法
        7.1.1 材料
        7.1.2 主要化学试剂
        7.1.3 实验仪器
        7.1.4 实验方法
    7.2 结果与讨论
        7.2.1 一次性降压试验
        7.2.2 SHR大鼠30天降压实验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读博期间相关论文

(10)柴苓汤对环孢素A肾病大鼠a-SMA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柴苓汤对环孢素A 肾病大鼠肾功能及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柴苓汤对环孢素A 肾病大鼠a-SMA 表达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柴苓汤对环孢素A 肾病大鼠TGF-β_1表达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柴苓汤对环孢素A 肾病大鼠ColⅢ表达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一 环孢素A慢性肾毒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防治环孢素A慢性肾毒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人工合成脂质微粒体前列腺素E_1对衰老小动脉的扩张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隔药灸脐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D]. 白尹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潜阳育阴颗粒高血压肾保护的功效物质基础研究[D]. 吴信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骨痹通消方调节OPG/RANK/RANKL系统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小鼠的实验研究[D]. 芮仞.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4]植物多酚单宁酸抑制蛋白二硫键异构酶和抗血小板抗血栓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 尤涛. 苏州大学, 2019(06)
  • [5]中枢PGE2诱导的氧化应激对心血管功能的调节作用研究[D]. 李继魁. 第二军医大学, 2017(01)
  • [6]异甘草酸镁对胆道梗阻致肝损伤肝功能保护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D]. 李兴. 第二军医大学, 2014(04)
  • [7]山羊不同生殖时期子宫颈脂肪细胞及PGE2的EP1、EP3受体免疫定位和相关合成酶mRNA检测的研究[D]. 高倩. 山东农业大学, 2013(05)
  • [8]加味四逆汤防治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杨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10)
  • [9]竹笋降压降脂有效成分及其活性研究[D]. 刘连亮. 浙江大学, 2012(07)
  • [10]柴苓汤对环孢素A肾病大鼠a-SMA表达的影响[D]. 王香婷. 河北医科大学, 2011(10)

标签:;  ;  ;  ;  ;  

人工合成脂质微粒体前列腺素E_1对衰老小动脉的扩张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