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入WTO后如何保障我国渔业经济安全

我国加入WTO后如何保障我国渔业经济安全

一、如何确保加入WTO后我国渔业经济的安全(论文文献综述)

周玲玲[1](2020)在《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现阶段,中国正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全面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推进中国外贸的高质量发展。众所周知,中国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大国与贸易大国,农产品贸易开放程度也在逐步扩张,农业全面开放格局逐步形成。迄今我国已签订17个自由贸易协定,共涉及世界25个国家或地区,中国-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协定是贸易自由化程度相对较高的自贸协定。其中,农产品贸易一直作为中国和澳大利亚的重要贸易领域,双边自贸协定的签署实施必将对我国农产品部门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中澳FTA建立将引发思考如下问题:首先,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进一步,伴随全球生产分工的日益细化,农业生产链条的延伸将不再桎梏于某个国家或区域内部,那么中澳FTA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增加值又将产生怎样影响呢?更进一步,由于中国不同省份的气候环境、资源禀赋、人口结构等诸多因素差异悬殊,农业生产的区域非均衡性显着,且农业格局呈现高度集中特点。因此,中澳贸易自由化可能不仅对我国国家层面的农业经济产生强烈影响,而且还将影响我国不同区域的农业经济发展,那么中澳FTA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本文将以中澳贸易自由化为研究对象,试图全面系统地揭示出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效应。鉴于此,本文综合国际经济学中的贸易理论与文献研究并结合中国实际,以中澳FTA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国家视角、贸易增加值视角及区域视角探究中澳FTA对我国农业部门的影响效应。与以往大部分文献的不同是,本文不仅采用最新的GTAP 10的数据库与高度细化的中国区域数据库(Sino-TERM Database),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GTAP模型与Koopman等(2014)的链接,以细致分解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影响效应;此外,还构建了GTAP模型与区域CGE模型(Sino-TERM模型)的链接,以进一步探究中澳FTA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的影响。已有文献为本文提供重要的参考借鉴,本文边际贡献则在于以下三大方面:第一,研究视角。以往文献主要侧重贸易自由化对生产端的影响研究,而本文重要区别在于以下两点:其一,不仅考察了中澳FTA对农业经济生产端的影响,还进一步从消费端阐述了中澳FTA对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影响;其二,本文还从农产品贸易增加值视角深度挖掘了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影响,分别从国家层面与产业层面阐释中澳贸易自由化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重塑效应。第二,数据方面。为尽最大可能与现实吻合,本文在数据库方面进行了核查与完善。主要在于以下两点:其一,在国家层面。本文采用普渡大学于2019年7月发布的GTAP 10数据库,并运用Walmsley动态递归的方法将该数据库更新到2018年,基于该数据模拟评估了中澳FTA对我国农产品部门的经济效应;其二,在区域层面。本文则运用最新版本的Sino-TERM数据库,并综合现有统计年鉴、海关数据等数据信息,分别从省际生产结构、省际消费结构、进出口贸易结构及省际调入调出结构四大方面对Sino-TERM基准数据库进行了一系列的数据校准完善,以最大可能确保数据库的精准性。第三,模型方面。拓展了中澳FTA分析框架,首先,运用了GTAP模型与Koopman等(2014)的链接模型,探究中澳FTA框架下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分解,拆解了自贸区框架下总贸易的影响效应;其次,构建了标准GTAP模型与Sino-TERM模型的链接,深化了中澳FTA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效应的影响,突破了标准GTAP模型评估国家层面经济效应的制约;最后,在标准Sino-TERM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传统“Fan分解”拓展为“FFZZ分解”,即由传统“Fan分解”的国内市场效应、进口产品的替代效应及出口市场效应三大效应,而无法展示区域间调入调出效应的影响程度。故本文将其拓展为“FFZZ分解”的本地市场份额效应、出口国外市场效应、调出国内其他区域市场效应、进口国外市场效应及调入国内其他区域产品效应五个维度来解构某个区域某种商品产出的变化效应,细化了省际区域间调入调出效应对部门产出的影响。有鉴于此,本文紧紧围绕中澳自贸区对我国农业经济效应展开如下一系列研究:第一,本文采用了世界银行WITS数据库中1992-2018年中国与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贸易数据,并依据Chen(2006)的五大类农产品分类,以细致刻画中澳农产品贸易结构演变。研究发现:首先,分别阐释了中国与澳大利亚的谷物油籽植物油、园艺产品、动物产品、加工农产品及纺织原料农产品五大类农产品贸易结构演变。中澳两国农产品贸易合作深度日趋增强,但我国一直长期逆差地位且贸易逆差状态在逐步扩大。中国出口澳大利亚的农产品以加工农产品、园艺产品及动物产品为主;而澳大利亚出口中国的农产品则主要为纺织原料。其次,测算了中澳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MSR)和显示性比较优势(RCA)评估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演变。鉴于中澳两国自然禀赋差异悬殊,中国以加工产品、园艺产品等农产品一直占据相对比较优势,而澳大利亚的纺织农产品则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这与中国-澳大利亚农产品贸易结构保持高度吻合。再次,测度了中澳不同要素禀赋的农产品贸易结构。中国出口澳大利亚农产品以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为主,但出口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占农产品出口总量的份额在逐年递减,表明我国由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为主的出口格局在逐步向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出口格局过渡,这可能与我国“人口红利”总量渐趋缩小存在密切关系;而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农产品则主要以土地密集型为主,这主要归因于澳大利亚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国际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中澳不同要素禀赋农产品的结构演变规律,也揭示出伴随着中国农业的日益发展及居民需求的逐步提高,澳大利亚出口中国的农产品结构有所转变。中澳农产品互补性日益凸显,这也将极大推动双边农产品贸易。第二,在中澳农产品贸易统计描述的基础上,本文继续运用了GTAP模型研究中澳FTA对农业经济效应,并重点从贸易结构、生产结构和供需结构考察了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具体而言,首先,基于GTAP模型模拟结果,本文不仅从生产端分析了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而且还从尝试从消费端出发探究中澳FTA对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影响,拓展了中澳FTA的研究视角。研究发现:总体而言,中澳FTA对我国宏观经济具有正向促进效应,无论是GDP、居民福利及贸易条件均有显着增进。从生产视角来看,中澳贸易自由化对我国部分农业部门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而从消费视角来看,中澳贸易自由化有利于促进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优化改善,主要表现为:中国家庭消费者进口大米、小麦、谷物等低附加值农产品的增幅要低于进口糖类、牛羊肉、猪肉、奶制品、水产品及加工食品等高附加值农产品;此外,中国家庭消费进口的牛羊肉、猪肉、植物油、奶制品及加工食品等产品对福利增长贡献程度要远高于大米、小麦、谷物。因此,中澳FTA不仅对我国促进宏观经济增长,而且还会促进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改善,以满足居民食物消费的多元化需求。第三,为进一步探究中澳FTA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影响,本文还构建了标准GTAP模型与Koopman等(2014)贸易增加值分解模型的有效链接。该链接模型能够综合标准GTAP模型与Koopman等(2014)贸易增加值分解模型的双重优势,进而从贸易增加值层面深度解构中澳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农产品不同贸易增加值部分的影响,而非仅局限于整体贸易层面。本文主要从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以下三个层面考察。首先,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国别异质性。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影响具有较强的国别异质性,极大推进中澳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增长,同时对新西兰的优势农业部门造成了正向溢出效应,而其他国家农业部门则会受到负向抑制效应。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中澳农产品贸易关税削减后,直接造成贸易成本迅速下降,引致中国同日韩产生大规模的贸易转移效应,如:中国同东盟的水果蔬菜、其他作物、肉类制品及食物制品的不同贸易增加值部门均显着降低。其次,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总体的增加值分解。这里不区分贸易伙伴,将中国与所有贸易伙伴的农产品贸易作为分析对象。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总体贸易增加值具有显着影响,不同贸易增加值部分的影响存在显着异质性。从中国视角来看,中澳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农产品部门的最终品出口蕴含的增加值部分与中间品出口蕴含的增加值部分影响最为严重,这主要归因于我国农产品国内价值链相对较长,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初级加工品为主;贸易自由化对澳大利亚农业部门贸易增加值的正向促进效应要高于中国,主要原因在于澳大利亚出口中国的农产品贸易体量于中国出口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贸易体量,中澳农产品贸易一直呈现显着的逆差状态。此外,澳大利亚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农业部门的产业链相对而言更长,国内贸易增加值相对更高。最后,中澳FTA对双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重塑效应。这里区分贸易伙伴,仅指中国与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贸易作为分析对象。中澳FTA对双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存在显着影响。具体地,从中国视角而言,中澳贸易自由化对我国棉花、动物产品、牛羊肉、奶制品和食物制品等部门具有重要影响。从澳大利亚而言,中澳贸易自由化对澳大利亚的谷物、棉花、动物产品及奶制品等农产品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中澳FTA将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增加值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中澳重要的农产品部门。第四,贸易自由化对不同区域的农业影响存在较强的异质性,故本文继续探究中澳FTA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的影响。本文不仅修正完善了Sino-TERM数据库,还构建了标准GTAP模型与Sino-TERM模型的链接,并拓展了Sino-TERM模型的分解范式,以期评估中澳FTA对区域层面的农业经济效应,评估了中澳FTA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效应的影响。具体而言,首先,本文主要基于Sino-TERM的初始数据库进行数据库的完善与修正。主要通过收集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13)》、《中国城市(镇)生活与价格年鉴(2013)》及2012年海关数据库,分别从省际生产结构、省际消费结构、进出口贸易结构和省际调入调出结构四大方面修正完善数据库,以确保数据库尽最大可能接近现实数据,并经过多次RAS调平处理,以确保数据库的平衡。其次,本文借鉴Mark Horridge与Zhai Fan(2006)的方法构建了标准GTAP模型与Sino-TERM的模型链接,以能够反映出政策冲击对我国区域层面农业部门的影响效应。最后,本文还将标准Fan分解进一步拓展为“FFZZ分解”,将传统的国内市场效应、进口产品的替代效应及出口市场效应三大部分,进一步拓展为本地市场需求效应、出口国外市场需求效应、调出其他区域市场效应、进口国外产品效应及调入其他区域产品效应五大部分,进而能够更加详尽分解出省际区域间调入调出对部门产出变化的影响。基于上述GTAP模型与Sino-TERM模型链接模拟中澳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区域农业的经济影响,研究发现:就整体层面而言,在短期内中澳FTA对我国不同区域的影响差异性显着,无论从实际GDP变动、实际投资变动、实际消费变动、实际出口、实际进口,均呈现出沿海各个省份受益较大,而内陆地区受益较小,甚至受到负面波及。但从长期而言,我国绝大部分省份均受到正向波及效应,表明中澳贸易自由化在长期将有利于宏观经济发展。此外,从Fan分解视角来看,基于“传统Fan分解”发现,在短期内,除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和谷物等部门外,其余主要农产品部门的销量有所提升,主要归因于中澳FTA进口效应的影响;在长期内,我国绝大多数农产品部门的销量均有所提升,表明中澳贸易自由化将有利于我国不同区域农产品部门销量的提升。此外,本文在原有Fan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FFZZ分解”,发现中澳贸易自由化对不同省份的不同农业部门的影响截然不同。基于拓展的“FFZZ分解”效应,则表明不同区域不同产品部门的销量变化的分解效应大相径庭。限于篇幅,本文以中澳主要农产品部门奶制品、牛羊肉和食物制品为例。在短期内,奶制品、牛羊肉和食物制品虽然总体受到波及,但有些省份的奶制品产出也显示增长态势;牛羊肉和食物制品亦如此,虽然国家层面受到一定程度的波及,但有些省份也受到正向溢出效应。在长期内,我国绝大多数省份的奶制品、牛羊肉和食物制品的销量均呈现正向促进效应,主要归因于长期内生产要素可以实现区域间与部门间的自由流动,进而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基于拓展的FFZZ分解效应的模拟结果发现省际间调入与省际间调出对农产品部门的销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围绕“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的经济效应”展开一系列研究。首先,本文从国家层面出发刻画了中澳农产品贸易结构并分析了双边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其次,本文借鉴了GTAP模型与Koopman等(2014)贸易增加值分解模型的有效链接,探究中澳FTA对双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影响;再次,为详细刻画中澳FTA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效应,进一步对Sino-TERM数据库进行了修正与完善,并构建了Fan分解的拓展应用“FFZZ”分解,能够从本地市场效应、出口国外市场效应、调出其他区域市场效应、进口国外市场效应及调入其他区域产品效应五个维度解构省际区域层面某种商品销量的变化,以期准确评估中澳FTA对我国不同省际区域农业的影响效应;最后,本文还构建了标准GTAP模型与Sino-TERM区域模型的有效衔接,探讨中澳FTA对我国省级区域层面的农产品的影响效应。本文还通过围绕中澳FTA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影响,分别从国家层面、贸易增加值层面和区域层面三个维度展开一系列的模拟评估,在理论方面,能够为后续学者研究提供崭新视角与研究框架;在实践方面,基于对政策的量化研究为中国国家层面与区域层面农业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参考。

李雯婷[2](2019)在《在WTO框架下解决IUU捕捞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各国的渔业补贴是导致非法、未报告和无管制捕捞(IUU捕捞)和过度捕捞的一个重要成因。为了保护日益枯竭的渔业资源,全方位的打击IUU捕捞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到一系列国际渔业法的出台,全球形成了船旗国、港口国、市场国、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等各方共同打击IUU捕捞的新局面。但是,船旗国缺乏对渔船的有效控制,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对非缔约国的渔船也存在管理困难。因此,具有争端解决机制的WTO能够参与到打击IUU捕捞的行动中来成为了各国的期望。随着WTO新一轮渔业补贴谈判的推进,如何在WTO框架下有效地解决IUU捕捞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通过分析渔业补贴与IUU捕捞的关系以及国际渔业法在解决IUU捕捞问题上的不足,强调WTO渔业谈判对打击IUU捕捞的重要的补充性作用。其次,通过比较分析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世界渔业大国以及国际渔业法律法规对IUU捕捞的定义,为在WTO框架下对IUU捕捞有适度的定义范围,适格的认定机构和组织的确定以及纪律的触发条件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关注各国在渔业补贴谈判中的立场和观点,并对最新的主席文件进行评析。再次,分析WTO体制下已有的基本原则和规则,探究《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对渔业补贴的适用性,并关注特殊与差别待遇对发展中国家的适用,透明化制度的建设以及渔业纠纷的磋商解决在渔业谈判中的重要性。然后,从管辖权,诉由和申诉国认定等多个角度分析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在解决IUU捕捞在程序上和执行上面临的困难。关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WTO规则关于入渔费规定的冲突,以及WTO的争端解决机制与其他争端解决机制解决渔业补贴管辖权冲突的问题。同时通过分析渔业本身区别于传统货物贸易和农产品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特别是渔业纠纷背后裹挟的深刻的海洋领土主权的矛盾和冲突,界定WTO的争端解决机制解决IUU捕捞的边界。随后具体分析渔业谈判中的争议水域的条款的拟定,以防止在渔业争端解决过程中对国家海洋领土主权产生威胁等。最后,在WTO启动系统性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分析的新一轮的渔业补贴谈判对我国渔业补贴以及渔业管理措施的新挑战,为我国的补贴结构改革和在渔业谈判中如何争取更多的利益提出一些建议。

邰玉涛[3](2019)在《舟山大宗农产品贸易体系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加入WTO对发展“三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大宗农产品对外贸易在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国各种农产品市场已经能够在数量上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的主旋律是农产品交易市场的转型升级,长期发展的主要内容将是优化产品类型和空间结构,提升交易模式和创新管理。目前来看,我国大宗农产品贸易市场在整顿过程中得到了发展,舟山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规划充分体现了舟山市大宗农产品发展战略。为了发展农业产业化,舟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注重质量和品牌的建设,掌握农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发展,充分发挥侨乡的优势,并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外商投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科学管理方法,加快传统农业转型,提高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包装和技术水平。本课题主要围绕舟山市农产品贸易体系进行调查,全面把握舟山市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借鉴国外贸易发展经验,分析当前舟山市大宗农产品贸易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对舟山市农产品贸易产业体系的优化升级提出一些建议。希望此文能为舟山市大宗农产品贸易体系的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张玉娥[4](2016)在《农产品进口种类变化对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生产率和消费者福利的影响》文中指出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对农产品的消费型需求和原料型需求均呈现稳定增长。消费型需求方面,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攀升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肉、蛋、奶的消费快速增加;原料型需求方面,不仅由于畜产品需求增加引致的饲料粮需求稳定增加,同时纺织服装等农产品加工业出口也需要稳定的原材料供给。我国国内农产品的供给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需要,特别是由于物质成本和劳动力成本提高使得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出现中外价差,进一步刺激了农产品的进口。在我国国内水土资源和环境约束下,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和世界农业资源成为必然选择。中国农产品的大量进口对国内产生的影响引起广泛关注。一方面肯定了农产品进口是解决农产品供给短缺的有效途径,利用国际市场可以减轻国内的水土资源压力,另一方面担心农产品的大量进口对国内农业生产形成冲击。这两方面的观点都有其合理性,导致政策决策者在制定农产品进口贸易政策时面临两难选择。供需是市场中不可分割的两部分,以往对农产品进口影响的研究主要关注供给方面(生产和资源),而忽视了需求视角,即使有也仅是简单的描述为“调剂余缺”,尚未有相关研究专门就农产品进口对农产品国内需求方(包括农产品消费者和下游农产品加工业)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对农产品进口与国内福利的影响,比较新而且更直观的视角是进口对消费者和下游农产品加工业影响的研究。进口产品种类增加能够使得进口国获得额外的贸易利益,产品种类为贸易利益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有必要研究农产品进口种类对国内消费者福利和下游农产品加工业生产率的影响,特别是由于农产品受当地水土资源等环境影响大,不同的种类可以给消费者和农产品加工业带来不同的影响。那么农产品进口种类是通过何种渠道影响消费者福利的?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程度如何?农产品进口种类是如何影响农产品加工业生产率的?从需求的视角分析农产品进口对进口国国内福利的影响,认识到中国农产品进口增加同时伴随着进口种类增加的事实,分析农产品进口种类变化对消费者福利和农产品加工业生产率的影响,为决策者在制定农产品贸易政策时提供新的参考视角,具有一定的政策意义。农产品进口种类的变化可以降低进口农产品确切价格指数,使消费者获得更低价格的农产品,以更低的支出获得同样的效用。而作为中间投入品的农产品进口种类的变化也可以通过增加投入品的种类,降低投入成本,以更低的成本获得同样的产出。第四章研究了农产品进口种类变化对消费者福利和农产品加工业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第五章将入世后我国农产品进口大量增加分解为进口数量变化、进口价格变化和进口种类变化,结果显示农产品进口种类变化是农产品进口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农产品进口的影响不能忽视进口种类的影响。第六章研究了农产品进口种类变化对下游农产品加工业生产率的影响,由于农产品加工业的生产率同样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引入其他主要的控制变量,计算结果显示农产品进口种类的增加可以提高下游农产品加工业的生产率。第七章采用考虑进口种类变化的农产品确切价格指数考察农产品进口种类变化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考虑种类变化的农产品确切价格指数低于传统的农产品进口价格指数,即同样的支出可以获得更多的农产品,进而获得更多的福利。上述几部分的具体结果如下:研究内容一:农产品进口种类变化对中国农产品进口增加的贡献。第五章用三元分解方法将中国农产品的进口变化分为数量变化、价格变化和种类变化。结果显示我国大部分农产品进口数量的增加贡献度最大,其次是价格提升的影响,最后是农产品进口种类变化的影响。数量增加可以满足国内消费和生产的需求,价格的提升减少了国内可获得的福利,而农产品进口种类的增加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我国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国内外价差和大国效应等原因导致我国农产品进口数量大量增加、进口价格提高和进口种类的增加,这些现状短期内不会改变,农产品进口态势必将持续下去。那么究竟农产品进口种类的变化对下游农产品加工业生产率和国内消费者的影响如何,将在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进行分析。研究内容二:农产品进口种类变化对中国下游农产品加工业生产率的影响。第六章构建了农产品进口种类变化对农产品加工业生产率影响的回归方程,测算结果显示农产品进口种类增加显着促进了下游农产品加工业生产率的提高,而本行业产品进口种类的变化对农产品加工业生产率影响不显着,上游非农产品的进口种类对农产品加工业的生产率影响也不显着。研究内容三:农产品进口种类变化对中国消费者福利影响。第七章采用考虑种类变化的农产品进口确切价格指数反映进口国国内消费者福利,结果显示考虑种类变化后2013年较2003年的真实价格指数出现下降,消费者福利增加。首先利用有限信息最大似然法(LIML)计算出646种进口农产品的替代弹性,以此为基础得出的考虑种类的农产品进口确切价格指数低于传统农产品进口价格指数,意味着考虑种类变化后我国国内消费者可以用更少的支出获得同样的福利,由农产品种类增加引起的贸易利得为农业GDP的0.36%。其中美洲的贡献最大,其次为亚洲,说明我国从这些区域进口更多的农产品种类。而分产品的贡献来看,油籽、畜产品和植物油对福利值变化的贡献最大,说明这些产品可能源自更多的来源地,并且可能进口更多的产品。分用途来看消费型农产品进口种类变化对消费者福利影响最大,而分时间来看虽然整体上2013年较2003年存在明显福利增加,但是分时期来看2003-2005年进口种类却在减少。结合三方面研究内容,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中国农产品进口的增加离不开进口种类的变化。农产品进口种类的变化一方面可以提高下游农产品加工业的生产率,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消费者的生活成本,增加消费者福利。为了更好的利用世界农业资源,从种类角度增加进口国国内农产品消费者和下游农产品加工业的利益,建议如下:一是进一步转变以往农产品贸易中过于注重出口而排斥进口的思想。二是有意识地增加农产品进口种类,不仅增加农产品进口对应的HS8位码产品,尤其是国内不生产的产品,而且要增加农产品的进口来源地。三是政策制定者如果更关注消费者的利益,可以减少消费型农产品进口的限制,扩大进口来源地;如果政策制定者更关注农产品加工业的利益,则可以放开原材料型农产品的进口,增加这些产品的进口来源地,以此促进下游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并吸引就业。最后结合本研究的不足和最新研究进展,探讨本领域未来研究方向。包括中国农产品进口种类的影响因素研究、微观数据匹配后更精确分析进口种类与福利、中国进口的动态贸易利益研究、考虑种类的中国农产品贸易条件研究等。

傅崐成,YE Lin[5](2014)在《2008年中国海洋法学研究综述》文中认为2008年,我国海洋法学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突破和成绩,为了使相关研究人员能够更好地把握中国海洋法学的研究现状和动态,本刊现将2008年关于海洋法律和政策方面的着述分多个方面加以综述。一、海洋主权纠纷与划界(一)关于海洋划界的一般理论虽然和2007年相比,2008年讨论海洋划界一般原则的文章较少,但是出现了新的讨论角度,提出了新的观点:赵庆龙先生从国际法实践的角度讨论了大陆架划界的自然延伸原则和衡平原则,他通过对相关国际法的司法与仲裁实践的研究,认为自然延伸原则和衡平原则作为大陆架划界原则的地位是在国际实践中逐

智建伟[6](2013)在《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加深,国际分工逐步细化。任何一国想要仅通过本国资源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都是不可能的。只有积极加入到国际合作中来,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国家之间充分流动,才能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农业方面依然如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强农业区域合作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俄罗斯与我国山水相连,不仅地理位置毗邻,而且在合作中存在较强的互补性,开展区域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的分析是以两国农业合作的互补性特点为主线展开的,通过分析双方农业领域中各个因素的比较优势,明确了两国农业合作要素的流动方向,并针对现存合作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这对促进两国农业合作有重大意义。本文立足中俄农业合作研究,从互补性角度分析两国的农业合作。引用马克思主义及经济学相关原理证明了中俄农业合作的可行度较高,并通过对合作可行性的规范分析对上述结论加以证实。通过对两国农业合作现状的分析发现了双方互补性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因而本文借鉴了国际农业合作的历史经验,并进行了模式的比较和选择;并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生产要素和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合作,全面、系统地对中俄农业合作进行了分析;为了衡量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带来的效应,因而本文全面地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进行了整体分析和案例分析;最后提出了扩展与深化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的战略思路。本文综合众多学者的理论研究,提出了中俄两国农业合作可以加强国际分工,并互相引进本国所需的稀缺要素,从而大力提高两国的农业生产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观点。两国农业合作对资源的优化利用,以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也符合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本文通过分析中俄农业合作的外部条件,发现两国经济都显现出高速发展的势头,这为两国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保证,双方制定的相应农业政策也将使农业发展登上一个新的台阶。与此同时,当前国际环境对中俄两国农业发展都产生了较大的冲击,这些外部因素都在促使两国进行大规模的农业合作。在对中俄两国农业合作的内部条件分析时,可以清晰的得出中俄双方在农业领域具有极强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在生产要素方面和农产品方面都有明显的体现。通过对内外两个方面的分析,认为互补性的农业合作对双方都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另外,通过引入SWOT分析,发现了中国的基础生产要素竞争力不足而俄罗斯的高级生产要素优势不明显。本文通过中俄农业合作的现状分析,对生产过程中的合作、农业科技合作及农产品贸易合作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发现了中俄两国的农业合作还处在一个水平比较低,规模比较小,以民间自发为主的合作状态上,没有达到作为两个世界大国应有的合作水平。论文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合作中存在的五个方面问题。在对中国和美国、以色列以及东盟的劳务合作、科技合作和农业贸易合作三个侧面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中俄两国的农业合作涉及到一系列模式,在进一步深化互补性合作过程中需要明确中俄两国农业合作适用的具体模式,而互补型合作模式是最适合两国进行农业合作的模式。本文对中俄农业合作中的四个主要要素的投入及国际流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明确了两国在就某一方面要素进行深入合作时所处的地位:俄罗斯在土地要素和科技要素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合作时主要作为输出国;中国在劳动力要素方面占有相当大的比较优势,可以将农业劳动力输送给俄罗斯;双方资金要素方面的优势都不明显,不具有互补性,所以合作时应注意这一特点。中俄两国其科技发展的水平和方向不尽一致,客观上存在着科技位差和科技梯度。这就为两国的农业科技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论文还详细分析了中俄农业合作中的农产品贸易合作。虽然俄罗斯为保护本国农业发展设置了一些阻碍两国农业合作的政策壁垒,但由于其已经加入了WTO,这些壁垒将会逐渐取消,所以两国合作的环境会逐渐宽松;从量化模型分析中可以看出,两国贸易合作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双方完全可以将自己的优势产品稳定持久的输出给对方,实现农业贸易互补合作。所以两国农贸合作将会是中俄农业合作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且具.有良好的前景。中俄农业互补合作会为两国带来较大的效益。论文从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方面阐述了中俄农业合作带来的效应,两国的农业合作不仅刺激了经济的增长还使两国在社会发展及生态保护两方面都受益。论文构建了中俄双方的利益分配博弈模型,从理论分析到量化分析全方面地探讨了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产生的效应以及利益分配问题。论文立足于中俄农业合作中现存的问题,根据中俄农业的要素互补优势,提出了扩展与深化中俄农业合作的战略思路。本文站在国家的高度上,分别从互信、长期合作战略、法律和服务体系等几方面对两国农业合作提出了四个层面的政策性建议。针对中俄农业科技合作方面提出了引进技术和成果转化的建议;针对如何进行劳务合作及资金合作的问题上,本文提出了若干可行性建议;针对农贸合作方面的问题,本文从宏观到微观两个角度都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中俄农业合作涉及的要素很多,要素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将某一要素的研究成果直接运用到合作的各个方面是不科学的。目前现有的研究中,关于中俄两国农业合作要素的系统性研究比较少见,并且关于农业合作中的互补性趋势等尚需进行深层次分析和实证研究,以为我国对俄农业合作提供理论指导。

刘淑梅[7](2013)在《中国农业竞争力评价与提升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现有的农业竞争力研究范式是以农产品国际市场的自由化为前提,以各国农业发展为基础、以各国农产品出口的国际市场占有能力为主要考察指标的。这种源自以工业部门为主要考察对象的一般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范式,在解释各国农业生产与其国际竞争力关系时暴露出了一定的局限性。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许多农产品产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中国的农产品进出口却未能体现这种生产能力的优势。与此同时,随着入世保护期的结束,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衰退趋势也使得中国农产品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在上述背景下,科学评价中国农业竞争力意义尤为重大。农业竞争力研究滥觞于国家竞争力研究,逐步从产业竞争力延伸而来。因而,其理论范式沿用了从工业部门视角形成的产业竞争力理论范式,而忽视了农业与工业在市场前提、市场需求、资源配置、生产过程、产品实现等领域存在着的显着的差异性。为此,农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范式应做出调整。在综合评价已有产业竞争力、农业竞争力理论范式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农业竞争力评价的理论范式。我们认为,农业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前提应为地域的异质性、产业的异质性和受各国进出口政策制约的不完全市场;其内涵界定应为一国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养殖业在内的农业部门保障本国经济安全,在国际市场上比他国农业更多地占有、利用生产资源,实现产品价值,并由此提高该国现在及将来社会福利总体水平的能力;其影响因素应该包括生产资源、需求因素、相关支持产业、结构与竞争、政府政策;其评价体系应包括国家安全保障力、国际市场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力三个方面。依据上述理论范式,我们对中国农业发展历程、中国农业竞争力发展态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梳理和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我们分别对中国农业竞争力的国家安全保障力、国际市场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力进行了计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具备了稳定的国家安全保障力,在国内市场剩余较大、国际市场偏好相似性较强的农产品领域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而可持续发展力则相对较弱。虽然中国农业竞争力总体上是低下的,但就长期趋势而言,中国农业竞争力正处于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之中,而且目前所处的阶段应是快速提升的时期。在此背景下,当前造成中国农业竞争力相对低下、阻碍其快速提升的原因在于,国内农产品需求结构升级,人均土地、水资源匮乏,劳动力素质较低,农业科技相对落后,产品结构尚在低端,管理因素作用微弱,农民收入低、工业支持不足、社会服务薄弱等社会因素制约严重,土地家庭承包、财政补贴不足、贸易政策相对欠缺等诸多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为此,中国农业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战略目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效供给农副产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具体的政策措施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确保土地规模,大力促进土地流转,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第二,调整农产品价格政策,确保农产品价格有序提高;第三,推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建设高效、优质、绿色农业;第四,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构建新型农业社会服务体系;第五,强化工业部门对农业的服务职能,推进工业部门技术进步;第六,强化财政支农功能,支持农业竞争力快速提升。

辛亚梅[8](2013)在《俄罗斯远东地区渔业的现状、问题和前景》文中研究指明渔业作为俄罗斯的重要产业部门,在其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远东地区是俄罗斯最重要的渔业经济区。本文通过对远东地区渔业各部门发展现状的研究,系统地阐释俄罗斯远东地区渔业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对策,并对其发展前景作出预测。本文尝试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产业结构、国际环境多个角度来具体解析该地区渔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提出俄罗斯远东地区渔业国际化和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对俄罗斯远东地区渔业发展的研究,不仅能够了解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中俄之间的渔业经贸合作,同时还能为中国的渔业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肖文兴[9](2012)在《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文中认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关系到近九亿农业人口的生存问题和全国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协调、健康、持续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农业进行扶持和保护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农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对农业进行保护,确保入世后的农业产业安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非常紧迫。农业产业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农业在经受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时,能够基本上不受威胁、干扰和破坏而保持正常的运行和发展,不会引发国内农产品供给的严重不足,它是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农业竞争力是保障农业安全的基本手段。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产业安全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新形势下的挑战,如外资对我国农业的控制增强,潜在风险增加;国际农产品市场对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影响日益加深,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不容乐观;我国农业产业链不发达,产业整体竞争力受到制约等。经济全球化通过金融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贸易投资全球化加剧了全球农业产业的竞争。一些开放度高、缺乏有效调控手段的产品受贸易和外资进入影响大,产业安全状况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其中羊毛、棉花、大豆是较为典型的三个品种。加入“WTO”后,我国的经济作物所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大一些,包括棉花、糖料作物和油料作物;在粮食作物中受到冲击最大的是玉米、大豆和大麦。而小麦和大米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入世会对水果、蔬菜和畜产品带来有利影响。加入“WTO”给中国农业带来的冲击大于机遇。根据何维达和何昌(2002)的研究,中国农业在2001前基本安全,本文改进研究方法,借鉴全球最具权威性的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机构IMD和WEF在整合国际竞争力的多指标体系时的方法,建立农业产业安全评价模型。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探索性的结论:根据本文的研究,加入“WTO”后,2002-2009年,中国农业的安全度虽然有所下降,但中国农业仍然是“基本安全”,接近“不安全”的边缘,因为有一些不安全因素增加,需要建立预警机制,采取防范措施。与其他一些研究者的结论基本一致。而且,首次对湖南农业产业安全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加入“WTO”给中国农业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问卷调查。同时,编写了附录一的案例:“中国反贸易壁垒第一案”。根据农业产业安全评价的五个安全度区域及其状态标识本研究创新地设置相应的预警灯信号,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其它国家农业保护政策启示我们:应完善我国的合规性贸易壁垒体系,有效保护我国农业;产业保护与产业结构的优化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产业的良性发展;扩大内需和开拓国际市场应并重,重视对农业的合理支持;保护手段力求多样化和灵活性;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程序性规定,加强国内农业保护;运用世贸组织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议和规定,加强对本国地方名特农产品的品牌保护。在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下,我国要全面深化农业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建立农业创新体系;建立农业保障体系,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行乡镇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加速农村城市化建设;提高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利用国际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推进农业税制改革和国家财政支持,合理利用外资。我们必须要构筑起确保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防火墙”,树立“大开放”、“大发展”、“大安全”的农业产业安全观,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于扩大开放的相互依存中促进大发展,于大发展的相互合作过程中谋求大安全。但是,农业产业安全具有其产业特色所要求的特殊性,应采取如下保障措施:树立新的国家产业安全观;健全相关法规体系,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统一规划农业产业安全体系,建立专门的产业安全机构;建立灵敏有效的安全预警系统,防范产业安全风险;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利用决策机制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用好用足WTO赋予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积极进行发展战略和贸易政策的调整;充分利用WTO贸易救济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出口国家、出口产品多元化;中国农业企业要做大做强,建立完整自主的产业链条,形成自主品牌,自主定价体系,降低对外依存度,促进产业的良性发展,抵御外部冲击,保障产业安全。

孙艳芳[10](2010)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我国渔业产业安全评价及产业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我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逐渐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经济全球化给我国产业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我国产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对我国产业安全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近年我国渔业进出口额不断增长,但是水产品国际竞争力不高,出口依存度不断提高,我国对渔业产业安全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按照国际规则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渔业产业进行保护。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渔业产业安全和产业保护问题就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以渔业为研究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首先进行渔业产业安全评价,然后进行了渔业产业保护的分析,最后提出了进行渔业产业保护,维护渔业产业安全的对策建议。在产业安全评价部分,首先,建立了产业安全评价模型,构建我国渔业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各个指标分别进行了评价。然后,选取我国渔业贸易竞争力指数、出口对外依存度、利用外资占渔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三个有代表性的指标,运用映射转换公式将各指标换算为相对指标,将数据标准化。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后,运用产业安全评价模型对近年我国渔业产业安全进行了评价,并对1998-2008期间的产业安全度进行了总体比较分析。得出我国渔业产业处于“安全”等级,但入世后我国渔业产业安全等级有明显下降趋势的结论。在产业安全保护分析部分,首先,研究了产业安全保护理论,分析了受保护产业的选择标准,对产业贸易保护和政策保护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然后,提出了我国渔业产业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借鉴部分国家产业保护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渔业各项评价指标的评价,提出了渔业产业保护,维护渔业产业安全的对策建议。在提出对策建议部分,本文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提出了维护产业安全的对策建议。在微观层面,要不断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渔业的科技含量,发展科技渔业;优化渔业结构,形成新的国际竞争优势;扩大渔业国内市场需求,降低出口依存度。在中观层面,要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组织、协调作用;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产业安全预警中的作用。在宏观层面,政府应采取措施保护我国渔业产业产业安全。进行适度的关税保护;加大渔业补贴力度,调整渔业补贴方向;促进国内融资渠道多元化,优化外资规模和结构;建立产业安全预警机制,防范产业安全风险;建立反补贴反倾销调查机构和机制;设立并完善渔业反补贴反倾销法规,积极应对国外反补贴反倾销调查。

二、如何确保加入WTO后我国渔业经济的安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确保加入WTO后我国渔业经济的安全(论文提纲范文)

(1)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中国农产品贸易开放格局
        1.1.2 中澳自贸区典型特点及重要意义
        1.1.3 中国农业区域发展非均衡性
        1.1.4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技术路线
        1.2.3 研究方法
        1.2.4 数据资料
    1.3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1.3.1 研究创新
        1.3.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中澳自贸区经济效应评估
    2.2 贸易自由化与居民食物消费
    2.3 自贸区框架下贸易增加值分解
    2.4 文献述评
第三章 中澳农产品贸易结构
    3.1 中澳农产品贸易结构演变
    3.2 中澳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演变
        3.2.1 中澳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
        3.2.2 中澳农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
    3.3 中澳不同要素禀赋类型农产品贸易结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澳FTA对我国整体农业经济的影响
    4.1 模型框架与数据处理
        4.1.1 全球贸易分析模型
        4.1.2 数据处理、模型校准及情景设定
    4.2 中澳FTA对我国整体农业经济的影响——生产端
        4.2.1 中澳FTA对我国整体农业经济的影响——宏观层面
        4.2.2 中澳FTA对我国整体农业经济的影响——产业层面
        4.2.3 中澳FTA对我国整体农业经济的影响——进出口贸易
    4.3 中澳FTA对我国整体农业经济的影响——消费端
        4.3.1 贸易自由化对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影响机制
        4.3.2 标准GTAP模型家庭消费需求系统
        4.3.3 中澳FTA对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影响效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影响
    5.1 世界投入产出模型
    5.2 贸易增加值分解
    5.3 链接机制
    5.4 贸易增加值分解测算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区域CGE数据库完善与分解拓展
    6.1 Sino-TERM模型框架结构
    6.2 Sino-TERM数据库构建与修正
        6.2.1 Sino-TERM数据库构建
        6.2.2 Sino-TERM数据库修正调整
    6.3 Sino-TERM模型中传统Fan分解拓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澳FTA对区域农业经济效应影响
    7.1 标准GTAP模型与Sino-TERM链接
    7.2 Sino-TERM模型宏观经济闭合
    7.3 Sino-TERM模型模拟结果
        7.3.1 宏观经济变化——BOTE分析
        7.3.2 宏观经济指标的区域异质性
        7.3.3 主要农业部门产出波动的区域异质性
    7.4 Sino-TERM模型Fan分解及拓展
        7.4.1 Sino-TERM模型中传统Fan分解
        7.4.2 Sino-TERM模型中Fan分解拓展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启示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启示
        8.2.1 国家层面的政策启示
        8.2.2 贸易增加值层面的政策启示
        8.2.3 贸易自由化与居民食物消费的政策启示
        8.2.4 区域层面的政策启示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农产品部门分类
附录 B 标准GTAP模型主要机制
附录 C 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重塑效应
附录 D 中澳FTA对主要农产品产出的区域异质性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在WTO框架下解决IUU捕捞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IUU捕捞及相关的国际法规则
    第一节 IUU捕捞的现状和成因
    第二节 打击IUU捕捞成为共识
    第三节 与IUU捕捞相关的国际渔业法规则
        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开创性作用和制度缺陷
        二、相关国际软法的发展到《港口国措施协定》的出台
        三、USMCA和 TPP/CPTPP对 IUU捕捞的专门规定
第二章 WTO框架下对IUU捕捞的认定
    第一节 IPOA-IUU和《港口国措施协定》对IUU捕捞的定义
    第二节 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对IUU捕捞的认定
    第三节 主要渔业地区和国家打击IUU捕捞的措施及其对“IUU”捕捞范围的认定
        一、欧盟IUU条例
        二、美国对IUU捕捞的多重认定
        三、挪威的IUU清单制度
    第四节 WTO框架下对IUU捕捞的认定标准及机构
第三章 WTO框架下关于解决IUU捕捞的实体规则
    第一节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对“补贴”的界定——是否会突破“专向性”?
    第二节 渔业补贴的“损害结果”的确定
    第三节 对IUU捕捞实行禁止性补贴的现实考量
    第四节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中可借鉴的制度
        一、特殊与差别待遇
        二、透明化制度与国际合作
        三、磋商程序
第四章 WTO解决IUU捕捞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渔业纠纷的复杂性
        一、争议水域的渔业纠纷
        二、渔业纠纷与国际犯罪
    第二节 WTO争端解决机构解决IUU捕捞存在的程序性和执行性问题
        一、WTO争端解决机构对渔业补贴的管辖范围的限制
        二、与《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的诉由不符
        三、申诉方的认定问题
        四、可执行性问题
    第三节 其他的渔业补贴规则以及管辖权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 WTO框架下的中国渔业补贴与制度选择
    第一节 我国渔业补贴现状
    第二节 应对国际补贴规则新形势
        一、争取特殊与差别待遇
        二、积极发展双边条约
        三、推进渔业补贴结构改革
        四、建立“黑名单”制度
参考文献
致谢

(3)舟山大宗农产品贸易体系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大宗商品
        2.1.1 大宗农产品
    2.2 大宗商品交易市场
    2.3 大宗商品贸易理论
        2.3.1 农产品贸易理论
    2.4 贸易体系理论
第三章 舟山大宗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
    3.1 舟山市社会经济基本情况介绍
        3.1.1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
        3.1.2 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
        3.1.3 舟山大宗商品交易中心
    3.2 物流基础设施现状
        3.2.1 港口资源丰富优质且已具备一定的建设基础
        3.2.2 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港口物流生机盎然
        3.2.3 国家海洋经济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3.2.4 舟山跨海大桥的顺利通车
    3.3 舟山大宗农产品贸易发展的优势
        3.3.1 区位优势独特,港口资源丰富
        3.3.2 舟山气候适宜,大宗农产品相继上市
        3.3.3 国家政策支持
        3.3.4 全球化市场机遇
    3.4 消费地市场需求现状
    3.5 舟山大宗农产品产业概述
        3.5.1 澳洲牛产业
        3.5.2 国际粮油产业
    3.6 舟山水产品贸易体系
        3.6.1 远洋渔业
第四章 国外大宗农产品贸易体系建设经验借鉴
    4.1 现代农业是高质量开放的、有效调控的农业
        4.1.1 关税政策
        4.1.2 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
        4.1.3 贸易救济措施
        4.1.4 农业贸易促进
    4.2 加强农产品流通信息建设
第五章 舟山大宗农产品贸易体系发展存在的问题
    5.1 集疏散网络系统相对落后
    5.2 舟山大宗农产品产业体系落后
        5.2.1 基础设施落后
        5.2.2 组织化程度低
        5.2.3 专业市场功能体系尚不够完善
    5.3 舟山大宗农产品平台交易处于成长阶段
    5.4 经营粗放和服务欠佳
    5.5 管理体制落后,品牌附加值低
第六章 舟山大宗农产品贸易体系对策与建议
    6.1 推进创新体制,构建配套服务体系
    6.2 完善舟山大宗农产品产业体系
        6.2.1 提升内部管控,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6.2.2 提高运作效能,合理配置资源
        6.2.3 建立农产品标准化体系
    6.3 加速国内布局,拓展国际平台
    6.4 健全特色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6.5 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品牌的附加值
    6.6 构建保障体系,搭建合作联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农产品进口种类变化对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生产率和消费者福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安排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分析方法与数据来源
    1.3.1 分析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1.5 技术路线图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6.1 可能的创新
    1.6.2 可能的不足 2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2.1 概念界定
    2.1.1 产品(goods)和种类(variety)
    2.1.2 农产品范围界定
    2.1.3 农产品分类
    2.1.4 农产品加工业
2.2 理论综述
    2.2.1 古典贸易理论
    2.2.2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2.2.3 内生增长理论
    2.2.4 新贸易理论
    2.2.5 新新贸易理论
2.3 文献回顾
    2.3.1 进出口三元边际方法相关研究
    2.3.2 农产品进口对进口国影响相关研究
    2.3.3 进口种类对进口国消费者福利影响相关研究
    2.3.4 进口种类与进口国生产率关系相关研究
    2.3.5 文献评述 3 中国农产品贸易现状与伴随的农产品进口种类变动
3.1 中国农产品贸易额变化
3.2 中国农产品进出口产品结构变化分析
    3.2.1 农产品出口产品结构
    3.2.2 农产品进口产品结构
3.3 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市场结构
    3.3.1 出口市场结构
    3.3.2 进口来源地结构
3.4 中国农产品进口种类及特征变动
3.5 本章小结 4 进口种类变化对农产品加工业生产率和消费者福利的影响机制和分析框架
4.1 农产品进口种类变化对中国农产品进口增长的贡献程度
    4.1.1 进口种类变化对农产品进口增加影响途径
    4.1.2 贡献程度的计算方法:三元分解方法
4.2 农产品进口种类变化对进口国农产品加工业生产率影响
    4.2.1 进口种类变化对下游农产品加工业生产率的影响机制
    4.2.2 测度方法:固定效应面板模型
4.3 农产品进口种类对进口国消费者福利影响
    4.3.1 农产品进口种类对进口国消费者福利的影响机制
    4.3.2 测度方法:基于种类变化视角的农产品进口确切价格指数
4.4 本文分析框架 5 进口种类变化对中国农产品进口增长的贡献程度分析
5.1 种类变化贡献测度方法
    5.1.1 本章分析框架
    5.1.2 三元分解法的构建
5.2 进口种类变化对农产品进口增长贡献度测算
    5.2.1 种类变化对农产品进口总额的影响
    5.2.2 种类变化对农产品进口分大类的影响
5.3 考虑种类的农产品进口增长原因及未来进口趋势
    5.3.1 不同贡献比重产生的原因
    5.3.2 基于三元分解视角的农产品进口未来趋势
5.4 本章小结 6 中国农产品进口种类变化对国内下游农产品加工业生产率的影响
6.1 本章分析框架
6.2 计量模型和数据说明
    6.2.1 计量模型与变量的选择
    6.2.2 数据处理及说明
6.3 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对应进口种类情况
    6.3.1 进口种类计数的分行业特征
    6.3.2 进口种类变化情况(VAR,VARSA,VARSUA)
6.4 农产品进口种类与农产品加工业生产率关系的实证结果
    6.4.1 行业自身进口种类对本行业生产率的影响
    6.4.2 上游行业进口种类对农产品加工业生产率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 中国农产品进口种类变化对国内消费者福利的影响
7.1 本章分析框架
7.2 基于种类变化视角的农产品进口确切价格指数构建
    7.2.1 基于种类变化的农产品进口确切价格指数
    7.2.2 农产品不同种类间替代弹性估算方法
7.3 农产品进口种类变化对进口地消费者福利的影响
    7.3.1 农产品总体进口种类变化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
    7.3.2 从不同进口来源地角度对分析农产品进口种类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
    7.3.3 从不同农产品大类角度分析农产品进口种类对消费者的福利的影响
    7.3.4 按最终用途分农产品进口种类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
    7.3.5 从不同时间段角度分析农产品进口种类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8 全文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全文结论
    8.1.1 入世后中国农产品进口的迅速增加离不开进口种类增加的贡献
    8.1.2 农产品进口种类增加促进了下游农产品加工业生产率的提高
    8.1.3 农产品进口种类增加能增加国内消费者福利
8.2 政策建议
8.3 未来研究方向
    8.3.1 影响中国农产品进口种类因素的相关研究
    8.3.2 微观数据匹配后更精确分析农产品进口种类对国内福利影响的研究
    8.3.3 中国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研究
    8.3.4 考虑种类变化的中国农产品贸易条件研究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English Catalog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评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重点和难点
    1.5 研究思路与结构
    1.6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主要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2 国际农业合作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政治经济理论
        2.1.1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分工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启示
        2.1.2 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启示
        2.1.3 马克思主义国际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启示
    2.2 其他经济理论
        2.2.1 古典经济理论
        2.2.2 新古典经济理论
    2.3 现代经济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中俄农业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3.1 影响中俄农业发展的外部因素
        3.1.1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1.2 俄罗斯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2 影响中俄农业合作的内部因素
        3.2.1 中俄农业合作的优势
        3.2.2 中俄农业合作的劣势
    3.3 中俄农业合作的SWOT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中俄农业合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4.1 中俄农业生产要素的合作
    4.2 中俄农业科技合作
    4.3 中俄农产品贸易合作
        4.3.1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规模
        4.3.2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商品结构
        4.3.3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地区结构
        4.3.4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主体结构
    4.4 双方现实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4.4.1 农业合作环境问题
        4.4.2 农业要素合作问题
        4.4.3 农产品贸易合作问题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国际农业合作的历史经验借鉴
    5.1 中国与其他国家农业合作的历史经验
        5.1.1 中美农业科技合作
        5.1.2 中国和以色列的农业合作
        5.1.3 中国和东盟的农业合作
    5.2 经验借鉴
    5.3 本章小结
6 中俄农业合作模式的选择分析
    6.1 我国现有的农业合作方式分析
    6.2 我国国际农业合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6.3 可供两国进行农业合作的模式选择
        6.3.1 互换型合作模式
        6.3.2 互补型合作模式
        6.3.3 分布式合作模式
        6.3.4 矩阵式合作模式
        6.3.5 虚拟合作模式
    6.4 中俄农业合作模式的比较
        6.4.1 纵向比较分析
        6.4.2 组织形式比较分析
        6.4.3 成本比较分析
        6.4.4 效果比较分析
        6.4.5 比较分析结论
    6.5 本章小结
7 中俄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互补性合作分析
    7.1 土地要素
        7.1.1 中国农用土地的投入
        7.1.2 俄罗斯农用土地的投入
    7.2 劳动力要素
        7.2.1 中国农业劳动力投入
        7.2.2 俄罗斯农业劳动力的投入
        7.2.3 中俄农业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分析
    7.3 资金要素
        7.3.1 中国农业资金的投入
        7.3.2 俄罗斯农业资金的投入
        7.3.3 中俄农业资金的国际流动
    7.4 科技要素
        7.4.1 均衡需求的实证分析
        7.4.2 中俄农业科技合作的发展趋势
    7.5 本章小结
8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合作分析
    8.1 双方农产品贸易所面临的政策环境
        8.1.1 中国的农产品贸易政策
        8.1.2 俄罗斯的农产品贸易政策
    8.2 中俄农产品贸易发展的优势与制约因素
        8.2.1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优势分析
        8.2.2 中俄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
    8.3 中俄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合作的实证分析
        8.3.1 数据来源
        8.3.2 中俄农产品贸易指标分析体系
        8.3.3 实证分析的结论
    8.4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前景
        8.4.1 俄制定对外贸易战略促进中俄农贸发展
        8.4.2 俄入世后双方农贸合作的机遇挑战
    8.5 本章小结
9 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效应分析
    9.1 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的社会效应分析
    9.2 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的经济效应分析
        9.2.1 对中俄农业产业发展的加速效应
        9.2.2 对中俄双边农产品贸易的扩展效应
        9.2.3 对中俄沿边地区经济技术合作的深化效应
    9.3 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的生态效应分析
    9.4 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效益分配的博弈分析
        9.4.1 博弈中的利益分配的原则
        9.4.2 博弈模型中利益的分配方法
        9.4.3 模型的求解—核仁解
        9.4.4 算例分析
        9.4.5 实证分析结论
    9.5 本章小结
10 加强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的对策建议
    10.1 改善中俄农业合作环境的对策建议
        10.1.1 加强多边合作增强两国战略互信
        10.1.2 制定长期合作战略
        10.1.3 加强优惠政策和法律的协调
        10.1.4 建立高效的服务体系
    10.2 加强中俄农业要素合作的对策建议
        10.2.1 加强中俄农业科技要素合作的对策建议
        10.2.2 加强中俄农业劳务要素合作的对策建议
        10.2.3 加强中俄农业资金要素合作的对策建议
        10.2.4 加强中俄农业基础设施合作的对策建议
    10.3 加强中俄农产品贸易合作的对策建议
        10.3.1 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
        10.3.2 提高中俄农产品贸易效率
    10.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中国农业竞争力评价与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理论前提与概念
        1.2.2 农业竞争力的评价模型
        1.2.3 农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1.2.4 农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1.2.5 农业竞争力的政策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基本框架
    1.5 创新与不足
        1.5.1 本文的创新之处
        1.5.2 本文的不足
第2章 产业竞争力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产业与农业
        2.1.2 产业竞争力与农业竞争力
    2.2 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模型
        2.2.1 波特的“钻石模型”
        2.2.2 阿拉维的两因素模型
        2.2.3 Dong-Sung Cho 的九因素模型
        2.2.4 金碚的因果分析模型
    2.3 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与方法
        2.3.1 WEF 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与方法
        2.3.2 IMD 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与方法
        2.3.3 国内关于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与方法
第3章 农业竞争力评价理论及方法
    3.1 农业竞争力的产业特征
        3.1.1 市场环境差异性
        3.1.2 资源配置差异性
        3.1.3 生产过程差异性
        3.1.4 产品实现差异性
    3.2 农业竞争力评价的理论范式
        3.2.1 农业竞争力的理论前提
        3.2.2 农业竞争力的基本概念
        3.2.3 农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3.3 农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及方法
        3.3.1 农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3.3.2 农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第4章 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4.1 粮食生产实现基本自给的历程(1949-1983 年)
        4.1.1 农业生产恢复时期(1949-1952 年)
        4.1.2 农业生产快速增长时期(1953-1957 年)
        4.1.3 农业生产的低谷时期(1958-1965 年)
        4.1.4 农业生产缓慢发展时期(1966-1978 年)
        4.1.5 农业生产实现自给时期(1979-1983 年)
    4.2 农业生产实现粮食安全的进程(1984-1999 年)
        4.2.1 农业生产的结构优化时期(1984-1991 年)
        4.2.2 农业生产高效化时期(1992-1999 年)
    4.3 农业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的进程(2000 年—)
        4.3.1 农业竞争力重心发展的环境变化
        4.3.2 入世后的农业发展
第5章 中国农业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
    5.1 中国农业竞争力发展态势
        5.1.1 中国农业的国家安全保障力
        5.1.2 中国农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5.1.3 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力
    5.2 中国农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5.2.1 生产资源
        5.2.2 需求因素
        5.2.3 相关支持产业
        5.2.4 结构与竞争
        5.2.5 政府政策
        5.2.6 偶然因素
第6章 中国农业竞争力的评价
    6.1 国家安全保障力的国际评价
        6.1.1 对象与数据来源
        6.1.2 评价指标的设定
        6.1.3 国家安全保障力的评价结果
    6.2 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国际评价
        6.2.1 对象及数据来源
        6.2.2 指标体系的构建
        6.2.3 国际市场竞争力的评价结果
        6.2.4 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国际评价
    6.3 可持续发展力的国际评价
        6.3.1 对象与数据来源
        6.3.2 指标体系的构建
        6.3.3 可持续发展力的评价结果(一)
        6.3.4 可持续发展力的评价结果(二)
    6.4 农业竞争力总体评价的国际比较
        6.4.1 对象与数据来源
        6.4.2 评价指标的设定
        6.4.3 农业竞争力总体评价结果
    6.5 小结
第7章 中国农业竞争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7.1 中国农业竞争力低下的成因
        7.1.1 需求因素
        7.1.2 自然资源因素
        7.1.3 劳动力因素
        7.1.4 科技因素
        7.1.5 结构因素
        7.1.6 管理因素
        7.1.7 社会因素
        7.1.8 政策因素
    7.2 对策建议
        7.2.1 战略目标
        7.2.2 土地政策
        7.2.3 农产品价格政策
        7.2.4 农业生产标准化政策
        7.2.5 集群发展政策
        7.2.6 工业支持政策
        7.2.7 人力资本提升政策
        7.2.8 财政支农政策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俄罗斯远东地区渔业的现状、问题和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Резюме
绪论
    一、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 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 本文的内容结构、研究方法、创新之处
    四、 渔业相关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 俄罗斯远东地区渔业资源概况
    第一节 俄罗斯远东地区北部海洋渔业资源
        一、 拉普捷夫海
        二、 东西伯利亚海
        三、 楚科奇海
    第二节 俄罗斯远东地区东部海洋渔业资源
        一、 白令海
        二、 鄂霍次克海
        三、 日本海
    第三节 俄罗斯远东地区内陆水域渔业资源
        一、 河流
        二、 湖泊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俄罗斯远东地区渔业的现状
    第一节 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渔业管理体制
        一、 独立的渔业管理部门
        二、 不断演化的渔业配额制度
        三、 不断完善的渔业法规
    第二节 俄罗斯远东地区渔业生产部门的发展现状
        一、 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捕捞业
        二、 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水产养殖业
        三、 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水产加工业
        四、 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水产品贸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俄罗斯远东地区渔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 俄罗斯远东地区渔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资金短缺
        二、 技术水平落后
        三、 过度捕捞一、二个水产品种
        四、 水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
        五、 政府监督和管理不力
    第二节 俄罗斯远东地区渔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 自然地理因素
        二、 社会经济因素
        三、 产业自身因素
        四、 国际环境因素
    第三节 俄罗斯加快远东地区渔业发展的策略
        一、 加大投资力度
        二、 提供政策优惠
        三、 鼓励发展水产养殖业和水产加工业
        四、 完善水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
        五、 完善政府部门的渔业监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俄罗斯远东地区渔业发展的前景预测及对我国的借鉴
    第一节 俄罗斯远东地区渔业面临的政治与经济形势分析
        一、 俄罗斯的“东部大开发”战略对远东地区渔业发展的影响
        二、 俄罗斯加入 WTO 对于远东地区渔业发展的可能性影响
    第二节 俄罗斯远东地区渔业的国际化发展道路
        一、 俄罗斯与东北亚地区国家合作开发远东地区渔业
        二、 WTO 框架下俄罗斯远东地区渔业的发展走向
    第三节 俄罗斯远东地区渔业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一、 俄罗斯远东地区渔业产业化发展的势头
        二、 俄罗斯远东地区渔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
    第四节 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渔业发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一、 俄罗斯远东地区渔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二、 加强中俄两国渔业合作的对策建议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 本文研究的目的,对国民经济或学术上的意义,国内外动态和发展趋势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1.4 当前研究的缺陷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 本文研究的内容,设计方案、预期效果
        2.1 论文的结构及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思路和效果
        2.4 研究框架
        2.5 本研究的创新和局限
第二章 产业安全与农业产业安全
    1 产业安全的内涵
    2 用模型诠释产业安全
        2.1 基本假设
        2.2 基本理论模型
        2.3 最佳产业安全状态的确定
        2.4 产业安全水平的测度
    3 农业产业安全
        3.1 农业产业安全的定义
        3.2 农业产业安全的决定因素
        3.3 农业产业安全体系的基本框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产业的影响
    1 按照“WTO”规则,调整农业政策
        1.1 调整农业法律法规
        1.2 调整国内支持政策
        1.3 农产品关税配额管理
        1.4 调整农产品食品卫生安全政策
        1.5 减让农产品进口关税
    2 加入“WTO”后中国农业生产的变化
        2.1 我国粮食生产的变化
        2.2 其它主要农产品生产发展状况
    3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贸易的影响
        3.1 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变化情况
        3.2 加入WTO对我国农产品贸易伙伴的影响
    4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生产者的影响
    5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及产生的安全风险
        5.1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
        5.2 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农业产业安全带来的风险
    6 展望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与新一轮WTO谈判
        6.1 展望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
        6.2 中国如何应对新一轮WTO谈判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评估与预警
    1 中国农业现状
        1.1 食物与社会生态平衡系统中面临5个方面的矛盾
        1.2 食物社会生态平衡系统中存在的“三个不可逆转”
        1.3 中国农业资源的优势与劣势
    2 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状况及竞争因素分析
        2.1 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状况
        2.2 价格竞争因素分析
        2.3 质量竞争因素分析
    3 加入“WTO”后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评估
        3.1 产业安全评估指标体系
        3.2 对中国农业安全度的估算
        3.3 湖南农业产业安全度的初步估算
    4 农业产业安全预警
        4.1 产业安全预警的涵义
        4.2 建立农业产业安全预警系统的紧迫性
        4.3 农业产业安全预警的阶段
        4.4 农业产业安全预警系统的执行
    5 中国农业产业安全危机的事发、事后管理
        5.1 中国产业安全危机的特征
        5.2 政府是产业安全危机管理的主体
        5.3 农业产业安全危机事发、事后管理的构想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的国际经验
    1 发达国家和地区如何保护农业
        1.1 欧盟、美国、日本等对农业的扶持政策
        1.2 欧盟、美国、日本等对农产品的贸易保护
    2 发展中国家对农业的保护措施
        2.1 创造条件,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2.2 大量使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反倾销、关税等措施保护国内农业
        2.3 实行适度的政府配售和购销价格政策,保护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2.4 建立产供销一体化以及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出口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外向型发展
        2.5 加大农业投资和补贴,提供农业信贷优惠,支持农业发展
    3 世界各国农业保护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3.1 完善合规性贸易壁垒体系,有效保护农业
        3.2 开拓国际市场和扩大内需并重
        3.3 重视对农业的合理支持,利用世贸组织程序性规定,加强国内农业保护
        3.4 加强对本国地方名特农产品的品牌保护,加强农业人才的培养
        3.5 应用灵活性和多样化的保护手段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构建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防火墙”
    1 在WTO《农业协议》条件下,中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1.1 全面深化农业体制改革
        1.2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1.3 增加国家财政支持和农业税制改革的力度,合理利用外资
        1.4 提高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利用国际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
        1.5 建立农业创新体系
        1.6 实行乡镇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加速农村城市化建设
        1.7 建立农业保障体系
        1.8 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2 维护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政策保障
        2.1 树立新的国家产业安全观
        2.2 健全法规体系,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
        2.3 统一规划农业产业安全体系,建立专门的产业安全机构
        2.4 做好农业产业损害风险评估工作,建立灵敏有效的产业安全预警系统
        2.5 充分利用WTO贸易救济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保障产业安全
        2.6 用好用足WTO赋予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积极进行发展战略和贸易政策的调整
        2.7 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利用决策机制维护国家产业安全
        2.8 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出口国家、出口产品多元化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及研究趋势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案例:“中国反贸易壁垒第一案”—“中国紫菜出口日本案”
附录二:《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的影响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
在读期间科研学术成果目录

(10)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我国渔业产业安全评价及产业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导论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0.2 论文主要内容、结构体系
    0.3 主要的研究方法
    0.4 论文的主要创新及不足
1 渔业产业安全与产业保护理论研究综述
    1.1 产业安全理论研究综述
        1.1.1 国外学者对产业安全的研究
        1.1.2 国内学者对产业安全的研究
    1.2 产业保护理论研究综述
        1.2.1 国外学者对产业保护的研究
        1.2.2 国内学者对产业保护的研究
    1.3 渔业安全评价与产业保护研究综述
    1.4 对前期研究的总结
2 渔业产业安全评价模型
    2.1 产业安全评价模型
        2.1.1 主成分分析模型
        2.1.2 产业安全度的计算
    2.2 产业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的构建
        2.2.1 产业国内生存环境指标
        2.2.2 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
        2.2.3 对外依存度指标
        2.2.4 产业控制力指标
    2.3 数据的映射转换
        2.3.1 产业安全评价指标的预警界限
        2.3.2 各指标值到产业安全评价值的映射
3 不安全条件下渔业产业保护的模型分析
    3.1 渔业产业保护模型
        3.1.1 先行优势理论
        3.1.2 进行产业保护后的竞争优势
    3.2 渔业产业保护方向的选择
        3.2.1 保护的目的
        3.2.2 产业保护的选择标准
        3.2.3 渔业产业保护的方向
    3.3 渔业产业保护的经济效应分析
        3.3.1 渔业贸易政策保护的经济效应分析——以关税为例
        3.3.2 渔业产业政策保护的经济效应分析——以生产补贴为例
        3.3.3 两种产业保护政策的比较
4 我国渔业产业安全评价及产业保护实证分析
    4.1 我国渔业产业安全评价实证
        4.1.1 我国渔业产业国内生存环境
        4.1.2 我国渔业产业国际竞争力
        4.1.3 我国渔业对外依存度
        4.1.4 我国渔业产业控制力
    4.2 渔业产业安全评价指标设置
        4.2.1 指标选取原则
        4.2.2 渔业产业安全评价指标的选取
    4.3 渔业产业安全值的测算
        4.3.1 主成分分析过程
        4.3.2 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4.3.3 各个年份产业安全度测算
        4.3.4 产业安全度动态比较分析
    4.4 我国渔业产业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4.4.1 渔业补贴率较低,补贴效果不够理想
        4.4.2 渔业补贴结构不合理
        4.4.3 渔业补贴不够透明
5 我国渔业安全保护的模式借鉴及对策研究
    5.1 部分国家产业保护的实践
        5.1.1 美国的产业保护
        5.1.2 日本的产业保护
        5.1.3 韩国的产业保护
    5.2 国外产业保护的评价与借鉴
        5.2.1 美国产业保护的总体评价
        5.2.2 日本产业保护的总体评价
        5.2.3 韩国产业保护的总体评价
    5.3 加强我国渔业产业保护的对策建议
        5.3.1 微观层面的对策——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5.3.2 中观层面的对策——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
        5.3.3 宏观层面的对策——保护产业安全
6 结束语
    6.1 主要结论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如何确保加入WTO后我国渔业经济的安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研究[D]. 周玲玲.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2]在WTO框架下解决IUU捕捞问题研究[D]. 李雯婷. 武汉大学, 2019(06)
  • [3]舟山大宗农产品贸易体系发展研究[D]. 邰玉涛.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2)
  • [4]农产品进口种类变化对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生产率和消费者福利的影响[D]. 张玉娥. 南京农业大学, 2016(12)
  • [5]2008年中国海洋法学研究综述[A]. 傅崐成,YE Lin. 中国海洋法学评论(2009年卷第1期 总第9期), 2014(总第9期)
  • [6]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研究[D]. 智建伟. 东北林业大学, 2013(02)
  • [7]中国农业竞争力评价与提升对策研究[D]. 刘淑梅. 吉林大学, 2013(08)
  • [8]俄罗斯远东地区渔业的现状、问题和前景[D]. 辛亚梅. 黑龙江大学, 2013(S1)
  • [9]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D]. 肖文兴. 湖南农业大学, 2012(11)
  • [10]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我国渔业产业安全评价及产业保护研究[D]. 孙艳芳.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我国加入WTO后如何保障我国渔业经济安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