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紧张素Ⅱ对心肌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紧张素Ⅱ对心肌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一、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紧张素Ⅱ对心肌细胞的细胞间粘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鹤[1](2021)在《基于IL-10/STAT3通路探讨益气温阳方对压力负荷心衰大鼠心脏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心力衰竭(heartfailure,HF)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心脏重构是心力衰竭重要的病理生理改变。本研究旨在探讨益气温阳方对压力负荷诱导的心力衰竭大鼠心脏功能的影响,并从炎症、纤维化及细胞凋亡等方面探讨其改善心脏重构的可能机制。方法:我们选择30只雄性wistar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随机选取5只雄性wistar大鼠作为假手术组(n=5),手术时只分离动脉不造成动脉狭窄,术后给予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大鼠采用微创主动脉弓缩窄法(MTAC)制备压力负荷诱导的心力衰竭witar大鼠模型,4周后通过心脏超声检测相关参数,确认造模成功后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MTAC)(n=5)、益气温阳方低剂量组(n=5)、益气温阳方高剂量组(n=5)。益气温阳方中的药物经过浸泡、煮沸、煎煮,最后运用中药旋蒸仪进行浓缩而制备完成。益气温阳方低剂量组给予益气温阳方3.6g/Kg/d灌胃给药,益气温阳方高剂量组给予益气温阳方18g/Kg/d灌胃给药,各组均干预16周,16周后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缩短率(LVFS),以评价益气温阳方对心功能的影响。在第16周采取wistar大鼠腹主动脉血液后,处死大鼠并留取心肌组织。通过Masson染色、Sirius染色、免疫组化测定心肌组织Collagen I、TGF-β、CTGF 的表达,运用 Western blot 检测 Collagen I、TGF-β、CTGF 蛋白表达水平,以评价益气温阳方对心肌纤维化的影响。通过TUNEL染色、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Bax、Bcl-2、Caspase-3、PARP蛋白表达水平,以评价益气温阳对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ELISA法测定血清及心肌组织中IL-10、TNF-α表达水平,以评价益气温阳方对炎症因子的影响。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心肌组织CD68表达、Western blot检测IL-10、TNF-α、STAT3(P-STAT3)、P65(P-P65)表达水平,以评价益气温阳方对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1)经过MTAC制备压力负荷诱导的心力衰竭大鼠模型后,心脏超声检查发现,与造模前相比,造模后的wistar大鼠心肌收缩功能较造模前明显减弱,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造模成功。(2)与假手术组比较,MTAC组LVEF、LVFS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益气温阳方干预16周后,与MTAC组比较,益气温阳方低剂量组和高剂组LVEF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益气温阳方低剂量组LVFS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气温阳方高剂量组LVFS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经过Masson染色和Sirius染色,与假手术组相比,MTAC组心肌纤维化占比显着增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益气温阳方干预后,益气温阳方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心肌纤维化面积占比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检测心肌组织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MTAC组中Collagen I、TGF-β、CTGF表达增加,而经益气温阳方干预后,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中Collagen I、TGF-β、CTGF表达明显减少。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MTAC组中Collagen I、TGF-β、CTGF的蛋白表达高于假手术组,而经益气温阳方干预后,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明显下调CollagenI、TGF-β、CTGF蛋白表达。(4)经TUNEL染色,MTAC组心肌细胞凋亡明显,而益气温阳方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均抑制心肌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后,益气温阳方可降低MTAC大鼠心肌组织凋亡信号蛋白Bax、Caspase-3和PARP的表达,升高Bcl-2的表达。(5)ELISA法测定血清IL-10、TNF-α表达水平后,与假手术组比较,MTAC组中IL-10的水平显着下降,TNF-α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MTAC组比较,益气温阳方低剂量组TNF-α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TAC组比较,益气温阳方高剂量组IL-10水平显着增加,TNF-α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肌组织中IL-10、TNF-α的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MTAC组中IL-10表达水平显着下降,TNF-α水平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MTAC组比较,益气温阳方高剂量组IL-10表达水平显着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NF-α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心肌组织检测CD68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MTAC组心肌组织中CD68表达显着增加,与MTAC组比较,益气温阳方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CD68的表达明显减少。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相关炎症通路,与假手术组相比,MTAC组大鼠心肌组织中IL-10、STAT3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65、TNF-α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与MTAC组相比,益气温阳方低剂量组、高剂量组IL-10、STAT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65、TNF-α蛋白表达明显降低。结论:益气温阳方能减轻压力负荷诱导的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炎症、纤维化、细胞凋亡,抑制心室重塑,保护心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激活IL-10/STAT3信号通路,改善心肌重塑有关。

李达[2](2020)在《TNF-α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血管外科一类常见疾病,好发于下肢,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导致肺动脉栓塞(PE),具有潜在的致死风险。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原因复杂,针对其致病机制的研究始终是血管外科研究领域中的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显示炎症反应可能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病因,但是有关炎症相关因子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尚未被全面阐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作为一种重要的炎症因子,具有调节血管渗透性,刺激促凝因子释放和诱导高凝状态形成等一系列生理功能,既往研究已显示TNF-α可能参与动脉血栓形成过程,但是动脉与静脉血栓形成在机制方面存在差异。截止目前,针对TNF-α是否参与静脉血栓形成过程的研究极少。本研究结合多种实验方法,探讨TNF-α以及TNF-α基因在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首先检测TNF-α在DVT患者与健康对照人群中的表达情况;通过分离并培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观察TNF-αm RNA的表达情况以及组织因子(TF)、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VCAM-1)以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在深静脉血栓组PBMCs中加入TNF-α抑制剂后再观察以上几种因子的变化情况,探索TNF-α与TF、PAI-1、ICAM-1以及VCAM-1的表达之间关联性。在第二部分研究中,采用PCR-LDR方法检测TNF-α基因rs1800629(-308G/A)位点的多态性情况,并结合荟萃分析方法,探索该位点多态性与静脉血栓易感性之间的关联。在第三部研究中,通过制作小鼠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分组实验观察TNF-α是否具有促进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探索TNF-α影响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作用机制以及具体受体通路和信号通路机制;并验证具有炎症抑制作用的ATL(15-epi-lipoxin A4)是否能够减轻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的炎症反应,以及是否具有抑制TNF-α诱导产生的促血栓作用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的第一部分结果显示在深静脉血栓患者中TNF-α的表达显着增高,血栓患者PBMCs中TNF-αmRNA高表达,在深静脉血栓发病过程中,可能存在TNF-α相关基因的激活。TNF-α的高表达与TF、PAI-1、ICAM-1以及VCAM-1的高表达相关,加入TNF-α抑制剂可以降低这些因子的表达。研究的第二部分结果显示TNF-α基因rs1800629位点多态性与下肢深静脉血栓易感性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研究的第三部分结果显示TNF-α对于静脉血栓形成具有促进作用。TNF-α的促血栓作用可能是通过TNFR2受体介导的PI3K/AKT/NF-κB信号通路激活并引起TF、PAI-1、ICAM-1以及VCAM-1等多种促凝因子、纤溶抑制因子以及粘附因子的表达升高实现。ATL能够抑制静脉血栓发生过程中的炎症反应,降低TF、PAI-1、ICAM-1以及VCAM-1等因子的表达,也显示出对于TNF-α诱导的促血栓生成作用具有一定抑制作用。本课题研究对于TNF-α在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具体作用以及相关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可能为日后深静脉血栓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部分,下面就各部分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进行分述。第一部分TNF-α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的表达及其影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机制探讨目的:观察孤立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TNF-α的表达情况以及在经过抗凝溶栓治疗后的TNF-α表达变化情况。通过分离并培养健康对照人群和DVT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观察TNF-α的表达以及组织因子(TF)、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以及细胞粘附因子(ICAM-1/VCAM-1)的表达。初步探讨TNF-α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的可能机制。方法:经过筛选后纳入无明显诱因的孤立性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共50例,对照组为同时期体检的健康人群50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两组血浆TNF-α的表达水平。深静脉血栓组患者应用依诺肝素抗凝以及尿激酶溶栓治疗,ELISA法检测经治疗一周后深静脉血栓组患者的TNF-α水平,比较治疗前后TNF-α水平变化情况。分离并培养健康对照人群以及DVT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检测TNF-αm RNA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方法检测TF、PAI-1、ICAM-1以及VCAM-1的表达情况。最后再加入TNF-α抑制剂,检测TF、PAI-1、ICAM-1以及VCAM-1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血浆中TNF-α表达水平显着升高,经过抗凝溶栓治疗后TNF-α表达水平降低。通过培养PBMCs,可检测到深静脉血栓患者TNF-αm RNA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TF、PAI-1、ICAM-1以及VCAM-1表达也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在深静脉血栓组PBMCs中加入TNF-α抑制剂后,TF、PAI-1、ICAM-1以及VCAM-1表达情况显着降低。结论:TNF-α在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浆中显着高表达,经过抗凝溶栓治疗后表达水平降低。通过细胞实验证实,深静脉血栓组PBMCs中TNF-αm RNA表达升高。TNF-α与TF、PAI-1等凝血系统激活以及纤溶系统抑制因子高表达相关,同时与ICAM-1以及VCAM-1等粘附因子的高表达相关。第二部分TNF-α基因rs1800629多态性与深静脉血栓形成易感性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TNF-α基因rs1800629(-308G>A)位点多态性与汉族人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并通过meta分析方法,结合本部分所得的研究数据,全面分析rs1800629位点多态性与静脉血栓易感性之间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1月期间于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孤立性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50例为病例组,选取同时期于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群50例为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标准采用2017年第三版中国深静脉血栓诊疗指南,所有患者均经由血管彩超或者下肢静脉造影检查确诊。收集病例组及对照组入组人员基本临床资料以及外周血样本,应用PCR-LDR方法检测病例组及对照组中TNF-α基因rs1800629位点多态性情况,分析rs1800629多态性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之间的关联性。随后通过系统化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以及万方数据库,收集既往有关TNF-α基因rs1800629位点多态性与静脉血栓栓塞症关联性的研究文献,提取研究数据后,整合我们所得出的rs1800629多态性与静脉血栓易感性之间关联性的数据,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病例组中TNF-α基因rs1800629位点的各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GG型42例(84%),GA型6例(12%)以及AA型2例(4%),对照组中各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GG型44例型(88%),GA型5例(10%)以及AA型1例(2%),对照组人群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病例组及对照组之间基因型分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按照等位模型(G vs.A)、杂合模型(GA vs.GG)、纯合模型(AA vs.GG)、显性模型(GA+AA vs.GG)以及隐性模型(AA vs.GG+GA)五种基因对比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后,也未发现TNF-α基因rs1800629位点多态性与下肢深静脉血栓易感性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在荟萃分析部分中,通过系统化检索相关数据库并结合本研究所得的相关研究数据,共纳入5项相关研究,所纳入荟萃分析的病例组总样本量1396例,对照组总样本量1311例,通过软件计算后,五种基因对比模型统计结果如下:等位模型(OR:1.05 95%CI 0.91-1.23 p=0.49)、显性模型(OR:1.06 95%CI 0.89-1.25 p=0.52)、杂合模型(OR:1.05 95%CI 0.88-1.25 p=0.59)、纯合模型(OR:1.14 95%CI 0.66-1.97p=0.65)以及隐性模型(OR:1.14 95%CI 0.66-1.96 p=0.65),所有基因对比模型均未发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所有的基因对比模型中均未见显着异质性(I2<50%)。按照不同族群进行的亚组分析结果也未发现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基因对比模型。结论:TNF-α基因rs1800629位点多态性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易感性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第三部分TNF-α在小鼠深静脉血栓模型中的作用影响及机制研究目的:建立小鼠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观察TNF-α是否具有促进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并探索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TNF-α对静脉血栓影响的具体受体通路及信号通路机制。通过进一步实验验证ATL(15-epi-lipoxin A4)是否能够抑制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的炎症反应,以及是否具有抑制TNF-α诱导的促血栓生成作用,并研究ATL产生影响的可能信号通路机制。方法:1、通过游离结扎小鼠下腔静脉建立小鼠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确认小鼠血栓模型建立成功;分别给与血栓模型小鼠静脉注射PBS或者溶有TNF-α的PBS,分别观察建模手术后不同的时间点(6h、12h、24h、48h)TNF-α对小鼠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情况,通过对血栓长度及重量的测量,确定血栓差异最大的时间点。2、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1对照组(Control组)○2假手术组(Sham组)○3 DVT手术组(术前10min尾静脉注射PBS再进行血栓建模)○4 TNF-α+手术组(术前10min尾静脉注射溶解有0.4μg/kg TNF-α的PBS再进行血栓建模),在血栓形成差异最大的时间点,处死小鼠并对各组小鼠血栓形成情况进行测量;ELISA法检测血栓组小鼠及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小鼠TNF-α水平;流式细胞方法检测血小板表面活化标记CD61和CD49β的表达,通过血小板聚集实验检测各组小鼠血小板聚集情况;Western Blot方法测量各组小鼠下腔静脉血管组织中TF、PAI-1、ICAM-1以及VCAM-1的表达情况。3、通过TNFR1-/-以及TNFR2-/-小鼠进行血栓建模(术前10min尾静脉注射0.4μg/kg溶有TNF-α的PBS再进行血栓建模),对TNFR1-/-以及TNFR2-/-小鼠静脉血栓形成情况进行测量;测量各组小鼠下腔静脉血管组织中TF、PAI-1、ICAM-1以及VCAM-1的表达情况;对比TNFR1-/-以及TNFR2-/-小鼠与野生型TNF-α+手术组小鼠之间是否存在血栓形成的差别以及各种因子表达的差别。4、再取小鼠分为两组,一组为ATL+DVT手术组(术前1h尾静脉注射溶解有100μg/kg 15-epi-lipoxin A4的PBS再进行血栓建模),另外一组为ALT+TNF-α+手术组(术前1h尾静脉注射溶解有100μg/kg15-epi-lipoxin A4的PBS,术前10min尾静脉注射溶解有0.4μg/kg TNF-α的PBS再进行血栓建模),测量各组小鼠下腔静脉血管组织中TF、PAI-1、ICAM-1以及VCAM-1的表达情况;采用HE染色以及免疫组化的方法分析血栓组织中炎症细胞表达情况以及各组小鼠下腔静脉血管组织中TF、PAI-1以及ICAM-1表达情况;RT-q PCR方法检测TNF-α以及ATL对于小鼠下腔静脉血管组织中PI3K、AKT1以及NF-κB m RNA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小鼠下腔静脉内皮组织中p-PI3K、PI3K、pAKT1、AKT1以及NF-κB表达情况。结果:1、DVT手术组小鼠血浆TNF-α水平显着升高,通过分组研究发现TNF-α对于静脉血栓形成具有促进作用,术后24小时TNF-α对血栓形成效果影响最大。与对照组、假手术组以及DVT手术组相比,TNF-α+手术组小鼠血栓长度和重量都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TNF-α+手术组小鼠与DVT手术组小鼠在血小板聚集实验中无显着性差异,流式细胞检测方法也显示在两组小鼠血浆中活化的血小板无显着差异。3、与对照组、假手术组以及DVT手术组相比,TNF-α+手术组小鼠下腔静脉血管组织中TF、PAI-1、ICAM-1以及VCAM-1等因子的表达均升高。4、对比野生型TNF-α+手术组,TNFR1-/-小鼠中血栓形成长度和重量没有显着差异;TNFR2-/-小鼠在血栓形成长度和重量方面降低,下腔静脉血管组织中TF、PAI-1、ICAM-1以及VCAM-1等因子表达情况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HE染色结果显示TNF-α+手术组血栓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水平显着高于手术组,而ATL+手术组小鼠血栓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水平显着低于DVT手术组。免疫组化以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果显示ATL+手术组小鼠TF、PAI-1、ICAM-1以及ICAM-1的表达相较DVT手术组小鼠受到抑制,ATL+TNF-α+手术组小鼠TF、PAI-1、ICAM-1以及VCAM-1的表达相较TNF-α+手术组小鼠显着降低。6、RT-q PCR检测结果以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果显示TNF-α+手术组小鼠下腔静脉血管组织中PI3K、ATK1以及NF-κB m RNA表达显着高于DVT手术组,相关蛋白的表达也显着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ATL则能够抑制PI3K、ATK1以及NF-κB的表达。结论:在小鼠深静脉血栓模型中,TNF-α表达水平升高。TNF-α对于静脉血栓形成具有促进作用。TNF-α在小鼠体内没有显示出影响血小板聚集及活化的作用。其促血栓形成作用可能主要通过TNFR2受体介导的PI3K/AKT/NF-κB信号通路激活并引起TF、PAI-1、ICAM-1以及VCAM-1等因子表达升高实现。ATL能够抑制静脉血栓发生过程中的炎症反应以及TF、PAI-1、ICAM-1以及VCAM-1等因子的表达,也显示出对于TNF-α诱导的促血栓生成作用具有一定抑制作用。ATL所产生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PI3K/AKT/NF-κB信号通路进而下调由TNF-α介导的一系列促凝因子以及粘附因子的表达来实现。

李记泉[3](2020)在《针刺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以急性心肌缺血(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AMI)大鼠为研究对象,以针刺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静脉移植为干预手段,旨在探讨针刺联合BM-MSCs静脉移植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作用情况,并从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及生长因子变化三个方面探讨了针刺联合BM-MSCs静脉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材料与方法:1.BM-MSCs的分离、培养、传代、鉴定和标记:健康雄性SD大鼠3只(SPF级,4周龄,体重150-160g),采用7%水合氯醛(5 m L/kg)腹腔注射麻醉,浸泡于75%酒精消毒5min,无菌条件下取胫骨、股骨,PBS缓冲液冲洗出骨髓制成单细胞悬液,离心后接种于培养瓶,放置于培养箱中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培养,及时更换培养基,待细胞铺满培养瓶底部并融合成单层时,用0.25%胰蛋白酶消化后,按1:2传代培养,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取第三代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CD29、CD73、CD90、CD44、CD45),并取第三代细胞Brd U标记后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阳性细胞标记率。2.AMI大鼠模型的制备: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腹腔注射7%水合氯醛(5 m L/kg)麻醉,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复制AMI大鼠模型,将存活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每组10只;同时另有15只大鼠仅在相同部位穿刺手术缝合线而不结扎,随机挑选术后存活大鼠10只作为假手术组。3.针刺联合BM-MSCs静脉移植干预AMI大鼠:造模结束后1小时,干细胞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经尾静脉注射0.5ml的BM-MSCs(2×106个/ml),同时其余各组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对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采取电针双侧内关、心俞穴,刺入皮下深度2-3mm,疏密波,频率2Hz,强度2m A左右,以局部肌肉出现轻度震颤收缩为度,留针30min,24h治疗一次,共治疗10次;其他各组不针刺,但在同时同地以同样方式进行抓取和固定。期间观察各组大鼠体重、毛发、体态、饮食、二便、运动等一般情况。治疗结束后检测各组大鼠心电图、心脏超声,随即处死各组大鼠,取腹主动脉全血,分离出血清备用;同时快速取出心脏,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每组随机挑选1个心脏样本,在缺血区域切薄片5片,用于大鼠心肌缺血面积的测定,其他心脏样本—80℃超低温冰箱冻存备用。本文分两个部分讨论针刺联合BM-MSCs静脉移植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作用情况,并从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及生长因子变化三个方面探讨了针刺联合BM-MSCs静脉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1)针刺联合BM-MSCs移植改善大鼠AMI作用研究观察BM-MSCs传代培养时的形态学特征与变化,分析BM-MSCs的鉴定和标记结果,采集大鼠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数据并分析,采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法测定AMI后各组大鼠的心肌缺血面积。(2)针刺联合BM-MSCs移植改善大鼠AMI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法检测AMI后各组大鼠心肌细胞形态和炎症浸润情况;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技术检测大鼠心肌组织Bcl-2、Bax、Caspase-3、NF-κB、VEGF、b-FGF、TGF-β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技术检测大鼠心肌TNF-a、IL-1、IL-6、IL-8、IL-10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LVDd、LVDs明显升高(P<0.01),而LVEF、LVFS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大鼠LVDd、LVDs明显降低(P<0.01),而LVEF、LVFS明显升高(P<0.01);与干细胞组比较,针刺组大鼠LVDd、LVDs、LVEF、LVFS无明显差异(P>0.05);与针刺组比较,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LVDd、LVDs明显降低(P<0.01),而LVEF、LVFS明显升高(P<0.01)。2.假手术组大鼠未见心肌缺血;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缺血面积明显升高(P<0.01),缺血区面积占左心室总面积的18.39%;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缺血面积比例均明显降低(P<0.01);与干细胞组比较,针刺组大鼠心肌缺血面积比例无明显变化,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缺血面积比例均明显降低(P<0.01);与针刺组比较,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缺血面积明显高于针刺组、干细胞组(P<0.01)。3.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F-κB、TNF-α、IL-1、IL-6、IL-8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F-κB、TNF-α、IL-1、IL-6、IL-8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与干细胞组比较,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F-κB、TNF-α、IL-1、IL-6、IL-8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或P<0.05);与针刺组比较,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F-κB、TNF-α、IL-1、IL-6、IL-8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4.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IL-10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IL-10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干细胞组比较,针刺组大鼠心肌组织中IL-10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变化(P>0.05),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IL-10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针刺组比较,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IL-10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ax、Caspase-3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ax、Caspase-3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ax、Caspase-3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针刺组、干细胞组(P<0.01)。6.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cl-2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cl-2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干细胞组比较,针刺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cl-2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变化(P>0.05),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cl-2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针刺组比较,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Bcl-2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7.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VEGF、b-FGF、TGF-β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组、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VEGF、b-FGF、TGF-β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干细胞组比较,针刺组、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VEGF、b-FGF、TGF-β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针刺组比较,针刺联合干细胞组大鼠心肌组织中VEGF、b-FGF、TGF-β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结论:1.针刺联合BM-MSCs移植能够显着改善AMI大鼠心电图和心脏超声变化,降低AMI大鼠左心室心肌缺血面积,提高AMI大鼠心脏功能,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了新思路。2.针刺联合BM-MSCs移植能够通过下调AMI大鼠NF-κB表达,降低炎症因子TNF-a、IL-1、IL-6、IL-8水平,以及上调抑炎因子IL-10水平,减轻AMI后过度表达的炎症反应,从而减轻心肌细胞坏死;通过调节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3表达,从而减少AMI后心肌细胞凋亡;通过调节细胞生长因子VEGF、b-FGF、TGF-β表达,诱导内皮细胞形成,从而改善心肌供血。

徐腾[4](2020)在《蟛蜞菊内酯对原代心肌细胞急性热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热应激会导致肉鸡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和代谢变化影响机体正常生长,严重甚至导致其死亡。研究表明处于热应激条件下的肉鸡会给心脏带来更高的泵送负荷和压力,造成心脏组织的明显损伤。蟛蜞菊内酯作为香豆素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功能,已有研究表明其对心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但是对缓解热应激损伤目前尚未见报道。因此本试验通过从海南文昌鸡鸡胚中提取原代心肌细胞,选取最佳的急性热应激作用温度与时间,构建文昌鸡原代鸡胚心肌细胞急性热应激体外模型。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蟛蜞菊内酯,分析原代心肌细胞活性、细胞培养液中LDH、AST酶含量变化,探究其对心肌细胞抗急性热应激的作用效果。通过验证蟛蜞菊内酯对心肌细胞中NF-κB和MAPK蛋白信号通路的影响,分析其抗急性热应激作用分子机制。试验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急性热应激处理温度的升高与时间的增长,文昌鸡原代鸡胚心肌细胞的活性逐步降低,形态学上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在45℃高温环境下处理4 h后,原代心肌细胞活性显着降低(p<0.01),细胞存活率仅为正常条件的79.70±5.61%,急性热应激损伤作用明显。2在常温下的蟛蜞菊内酯对原代心肌细胞无毒性且具有提升细胞活性作用,其作用效果呈现浓度依赖性,在浓度为80μM时细胞相对活性可显着提高1.3倍(p<0.01)。3在急性热应激条件下,蟛蜞菊内酯浓度为5~80μM能够极显着提升原代心肌细胞相对活性,下调因急性热应激而导致的LDH、AST酶含量升高,表现浓度依赖性尤其是在浓度为80μM时作用效果最佳(p<0.01)。同时在常温对照组中不同浓度的蟛蜞菊内酯对LDH、AST酶活变化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4急性热应激条件下原代心肌细胞中p65、p-p65和p-IκBα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p65和IκBα磷酸化水平升高,说明激活NF-κB信号通路。但添加蟛蜞菊内酯可以显着降低p-p65和p-IκBα的相对表达量,抑制p65与IκBα磷酸化水平,抑制NF-κB信号通路激活,并呈现浓度依赖性在浓度为20~80μM时抑制效果最为明显。5急性热应激显着提升原代心肌细胞p38、p-p38、JNK、p-JNK和p-ERK的相对表达量,提高p38、JNK和ERK蛋白磷酸化水平激活MAPK信号通路。但蟛蜞菊内酯可以下调p38和JNK的表达量,并有效减少p38、JNK和ERK蛋白磷酸化水平抑制激活MAPK信号通路,呈现浓度依赖性在浓度为20~80μM时抑制效果最佳。综上所述,蟛蜞菊内酯对原代心肌细胞无毒性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有效减缓急性热应激对心肌细胞的损伤作用,作用最佳浓度为80μM,其作用机制与蟛蜞菊内酯能够抑制心肌细胞因急性热应激作用激活NF-κB和MAPK蛋白信号通路有关。本试验通过阐明蟛蜞菊内酯抗热应激作用效果和机制,为减缓肉鸡热应激损伤提供新思路,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开发蟛蜞菊内酯作为肉鸡药用饲料添加剂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周袁申[5](2020)在《基于调节ACE轴和ACE2轴探讨益气活血法改善心梗后心室重构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心肌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心梗后心肌纤维化是心梗后心室重构的关键。前期研究发现,益气活血中药通冠胶囊具有抑制心梗后心肌纤维化,改善心梗后心功能和左室重构的作用,但其机制尚未明确。新近研究发现心脏RAS系统的ACE-AngⅡ-AT1R轴促进而ACE2-Ang(1-7)-Mas轴抑制心梗后心肌纤维化;正由于心梗后RAS系统的ACE-AngⅡ-AT1R轴和ACE2-Ang(1-7)-Mas轴发生失衡,心脏发生纤维化和心室重构。因此,恢复RAS系统的平衡对改善心梗后心肌纤维化和心室重构意义重大。由此,我们设想通冠胶囊通过恢复ACE-AngⅡ-AT1R轴和ACE2-Ang(1-7)-Mas轴的平衡,进而抑制NOX2-ROS-Rock2信号通路,减少心肌成纤维细胞胶原的合成,最终抑制心梗后心室重构;为心梗后心室重构“气虚血瘀”理论提供依据;为心梗后心室重构的防治提供新思路和药物作用新靶点。方法:采用SD大鼠建立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模型,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手术组、手术+通冠胶囊组、手术+通冠胶囊+A779组、手术+ACEI(卡托普利)组;运用小动物超声检测和评估大鼠心脏形态及功能变化;检测大鼠全心重/体重指数、羟脯氨酸含量了解心脏纤维化情况;HE染色观察心脏病理,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纤维化的程度;免疫组化及免疫印迹检测胶原蛋白(collagen)的表达情况,评估大鼠心肌纤维化和心室重构情况。通过放射免疫分析法或ELISA法检测各实验组血清和心脏组织中AngⅡ和Ang(1-7)的含量,免疫印迹检测ACE、AT1R、ACE2、Mas的含量,免疫组化检测ACE和ACE2的表达水平。免疫印迹检测NOX2、Rock2蛋白的表达;检测ROS(H202)的表达水平。体外细胞实验首先利用AngⅡ联合通路分子抑制剂干预细胞;观察AngⅡ是否通过激活NOX2-ROS-Rock2通路促进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Ang(1-7)能否抑制AngⅡ的上述作用;阐明NOX2-ROS-Rock2通路为RAS系统调节心肌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的下游信号通路;免疫印迹检测ACE、AT1R、ACE2、Mas的含量,同时检测NOX2-ROS-Rock2信号通路各分子及胶原的表达情况。结果:相比于对照组,通冠胶囊能够使心肌梗死大鼠心脏心肌梗死面积减小,心脏心肌纤维化降低,使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都有较明显的改善。同时还能使心肌细胞凋亡减少,证实RAS系统参与了心肌梗死的途径,而通冠胶囊能够改善心肌细胞凋亡的情况。手术+通冠胶囊组能够有效降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后的collagen1蛋白表达量,说明了通冠胶囊与ACEI的作用相仿,能够使心肌纤维化的表达降低,同时还能使心肌梗死大鼠的血清和心肌细胞AngⅡ蛋白水平下调同时Ang(1-7)蛋白水平发生明显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通冠胶囊能够产生双向调节的作用。在细胞水平上,通冠胶囊还能够有效降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后的NOX2、Rock2蛋白的表达量,还能使心肌细胞ROS(H202)含量降低。通过免疫印迹实验发现:AngⅡ+通冠胶囊组、AngⅡ+丹参酮ⅡA组的Collagenl蛋白表达量发生显着下调。同时与AngⅡ组相比,AngⅡ+DPI组、AngⅡ+NAC 组、AngⅡ+Y27632 会使 AT1R 的表达下调,AngⅡ+Ang(1-7)组以及AngⅡ+通冠胶囊组的AT1R蛋白表达量也会发生显着下调。这个情况进一步说明了当氧化应激通路被抑制后,AngⅡ有进一步加重心肌纤维化的情况,而通冠胶囊能够对ACE与ACE2轴进行双向调节,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及心室重构的进程。结论:通冠胶囊通过RAS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其中对ACE-AngⅡ-AT1R轴具有抑制作用和同时ACE2-Ang(1-7)-Mas轴具有促进作用。从而起到缓解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和心室重构的影响。针对该机制,本研究通过观察通冠胶囊在延缓或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影响,探讨出益气活血中药通冠胶囊能够双向调节RAS信号通路,使氧化应激减缓,从而改善胶原蛋白的合成。这些发现为进一步深入探索通冠胶囊作为一种治疗心室重构的有效药物提供了理论基础,也对动脉系统疾病的影响是未来有意义的研究方向。

周秀娟[6](2019)在《参芪复方的靶点网络构建及改善胰岛微循环障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参芪复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潜在靶点及作用机制;并以糖尿病血糖波动大鼠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研究对参芪复方改善胰岛微循环进行疗效评价与机制探索。方法:1、以参芪复方为研究对象,运用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首先借助TCMSP数据库筛选参芪复方的化学组分及相关靶点,运用Cytoscape3.6.1对其“组分—靶点”进行网络拓扑学分析,通过Uniprot数据库进行官方名称校正及基因代码转换;其次,借助CTD/TTD/Drug Bank等数据库获取2型糖尿病相关靶点;将“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进行关联分析,获取参芪复方与2型糖尿病的共同作用靶点。借助STRING 11.0数据库构建其蛋白互作(PPI)网络,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GO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参芪复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潜在靶点及作用机制。2、70只SD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采用链脲佐菌素(STZ)制备糖尿病模型,将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M)、中药高剂量组(SH)、中药中剂量组(SM)、中药低剂量组(SL)、格华止组(G);此后连续8周每周2天定时予以皮下注射超短效胰岛素3U及腹腔注射250g/L葡萄糖溶液0.38g/(kg·d),制备糖尿病血糖波动模型;另设10只普通SD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C)。各组大鼠进行血糖波动造模的同时给予相应药物干预。药物干预期间每日观察大鼠一般状态(体质量、摄食量、饮水量),每周测试1日5点血糖水平,计算各项血糖波动指数(MBG、SDBG、LABG);药物干预8周后处死大鼠,腹主动脉采血,ELISA法检测血清胰岛素、肾素、血管紧张素II(Ang II)、醛固酮(ALD);采集胰腺组织,HE染色观察胰岛病理形态改变、检测胰岛微血管数量与密度、胰岛微血管管壁厚度,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胰岛α细胞、β细胞数量;TUNEL法检测胰岛细胞凋亡情况;高通量测序法对胰岛微血管进行Affymetrix WT表达谱芯片测序,借助David数据库对差异基因进行GO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QPCR技术检测胰岛ACE2、IRS-1、AKT1 m 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胰岛ACE2、Mas1、IRS-1、pan-AK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1)参芪复方药物配伍后,共计获得152个活性化合物组分,对应278个靶标蛋白;T2DM“疾病-靶点”共计26924个;将“药物—靶点”及“疾病—靶点”进行关联分析后,获得方剂与疾病共同作用靶点共计261个,其中一氧化氮合酶(NOS)家族、蛋白激酶B(AKT)家族是其核心靶点群,与代谢、炎症相关通路等密切相关。(2)“药物—疾病”共同靶点经KEGG通路富集分析,获得参芪复方治疗T2DM的通路共计182条;经文献比对,其中52条通路与T2DM密切相关,包括氧化应激(AGE-RAGE信号通路)、炎症反应(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细胞凋亡、胰岛素抵抗等多条信号通路。(3)将上述靶点及通路与文献信息比对,预测参与胰岛微循环的靶标蛋白约35个,包括蛋白激酶B(AKT)家族、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家族、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家族、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ACE2、ANG2、ACE)等。2、实验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及胰岛病理结果显示:治疗后,中药三组大鼠整体情况较佳,毛色光亮,精神状态良好。M组与G组大鼠在造模后体质量不断下降,但中药三组(SH、SM、SL)大鼠体质量呈先降后升的趋势,与M组及G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1,p<0.05);造模后各组大鼠摄食量及饮水量均明显增加,与M组比较,中药三组(SH、SM、SL)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糖尿病多食、多饮情况(p<0.01)。各组大鼠胰岛病理损伤严重程度依次为:M>SH>G>SM>SL>C。(2)胰岛内分泌细胞及糖调节激素结果显示:与C组比较,造模后各组大鼠胰岛α细胞无明显变化(p>0.05),而β细胞明显减少(p<0.01);治疗后,与M组比较,SL组胰岛β细胞增加(p<0.05);与M组比较,中药三组(SH、SM、SL)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胰岛细胞凋亡(p<0.01,p<0.05);与M组比较,SH组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胰岛素水平(p<0.05)。(3)胰岛微循环各组分结构显示:治疗后,与M组比较,中药三组(SH组、SM组、SL组)大鼠胰岛微血管管壁增厚情况明显改善(p<0.01);与M组比较,SM组胰岛微血管数量增加(p<0.05),SL组、SM组胰岛微血管密度增加(p<0.05)。(4)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激素结果显示:造模后各组大鼠血清肾素(Renin)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与M组比较,中药三组(SH、SM、SL)血管紧张素II(Ang II)显着降低(p<0.01);治疗后,与M组、G组比较,SL组大鼠血清醛固酮水平降低(p<0.05)。(5)胰岛微血管Affymetrix WT表达谱芯片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组间存在基因的显着差异表达:(1)模型组(M)与空白组(C)比较,获得差异基因共183个,其中上调基因59个(32.24%),下调基因124个(67.76%);GO富集获得99个条目,其中生物学过程44条(44.4%),主要涉及胰岛素分泌参与细胞对葡萄糖刺激的反应、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通路等;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16条,包括淀粉和蔗糖的代谢,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代谢途径等。(2)中药组(SL)与模型组(M)比较,差异基因共321个,其中上调基因239个(74.45%),下调基因82个(25.55%);GO富集获得93个条目,其中生物学过程59条(63.4%),主要涉及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通路、血管生成、血管形态发生等;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9条,包括核糖体,代谢途径等。(3)格华止组(G)与模型组(M)比较,差异基因共301个,其中上调基因183个(60.80%),下调基因118个(39.20%);GO富集获得74个条目,其中生物学过程50条(67.6%),主要涉及钙调节通路等;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15条,包括Wnt信号通路,m TOR信号通路,Hippo信号通路等。(6)胰岛微循环关键调控靶点蛋白及m RNA表达情况显示:治疗后,与M组比较,中药组(SL组)ACE2、IRS-1 m 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p<0.05),AKT1 m RNA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SH组、SL组)ACE2、Mas1、IRS-1、pan-AKT蛋白表达水平增高(p<0.01,p<0.05)。结论:1、参芪复方具有“多组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可通过调节多个靶标蛋白及信号通路起到防治2型糖尿病的作用。2、参芪复方具有改善糖尿病血糖波动大鼠胰岛微循环的功效。参芪复方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糖尿病血糖波动大鼠多饮、多食、体重减轻等症状及胰岛病理形态,并且改善胰岛细胞凋亡,恢复糖调节激素水平,降低RAS激素的血管损伤,改善胰岛微血管血供,从而改善胰岛微循环。3、2型糖尿病胰岛微循环障碍具有多基因、多途径的特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可能是参与胰岛微循环的重要环节,参芪复方改善糖尿病血糖波动大鼠胰岛微循环的可能机制是通过激活RAS旁路途径(ACE2/Mas轴),促进IRS-1及AKT表达而实现。

熊丽林[7](2019)在《PM2.5诱导的炎性反应对心血管内皮的损伤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PM2.5是一种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μm,其化学成分多样、复杂的混合颗粒物。PM2.5作为空气污染物的重要组成成分,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虽然目前研究揭示PM2.5诱导的炎性反应及继发的血管内皮损伤是心血管毒效应的重要机制,但是关注点大多集中在PM2.5导致了炎性效应后果上。对于血管炎症级联反应如何激发,炎性、粘附、血小板活化等血管炎性损伤相关细胞因子的来源及受哪些因素调控,以及炎性因子如何作用于血管内皮引起内皮功能紊乱等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另外,评价PM2.5毒性效应时,仅仅考虑颗粒物本身还不够,还应充分评估其化学成分的毒性效应。鉴于此,本论文拟以大气PM2.5对南京居民心血管疾病的死因关系研究为切入点,通过人群健康效应大数据、固定群组人群重复测量观察、体外培养血管内皮细胞mRNA转录组测序,并在人群调查研究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结果基础上,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和整体动物实验,进一步深入探讨PM2.5心血管系统血管内皮炎性作用机制,以寻找调控PM2.5炎性损伤级联反应的关键基因、PM2.5致心血管系统血管内皮炎性损伤的重要金属组分、评价心血管系统血管内皮炎性损伤的敏感指标及潜在的预防靶标,为PM2.5引起人群心血管疾病的防护提供理论依据。一、PM2.5对心血管疾病死亡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目的:了解2013-2017年南京市大气PM2.5日平均浓度及心血管疾病日死亡人数的变化趋势,定量评估南京市大气PM2.5对居民各类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南京市每日大气污染物资料(PM2.5、SO2、NO2、O3)、气象资料(平均温度、相对湿度)和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资料,根据ICD-10编码进行疾病分类。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建立广义相加模型,调整了长期时间趋势、气象因素、“星期几效应”后,定量研究2013-2017年南京市PM2.5在夏季、冬季、过渡季对不同性别、年龄人群心血管疾病总死亡,以及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等疾病死亡的影响,并计算PM2.5浓度增加每10μg/m3时,每日因各类疾病死亡人数的超额危险度。结果:(1)2013-2017年南京市主要大气污染物为PM2.5,且所有大气污染物和心血管疾病的死亡情况均呈季节性变化,除O3浓度夏季高于冬季外,其余均表现为冬季高于夏季。(2)单污染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PM2.5对心血管疾病总死亡的效应有统计学意义。从全年水平看,PM2.5浓度每升高10μg/m3,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0.43%(95%CI:0.080.78%)。PM2.5对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夏季高于冬季和过渡季,且4565岁组更为敏感。在心血管疾病病种分层中,PM2.5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效应在滞后7天(Lag7)最明显,PM2.5浓度每升高10μg/m3,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风险增加1.02%(95%CI:0.401.64%);PM2.5对动脉粥样硬化、冠脉供血不足、心绞痛等缺血性心脏病,以及高血压的效应均在滞后当天最明显,PM2.5浓度每升高10μg/m3,死亡风险分别增加1.10%(0.591.60%)和1.11%(0.142.09%)。(3)在双污染物及多污染物模型中调整其他污染物后,PM2.5对不同种类心血管疾病的效应较单污染物模型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提示污染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结论:PM2.5可以增加南京市居民急性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冠脉供血不足、心绞痛等缺血性心脏病,以及高血压死亡风险,且以夏季、4565岁组更敏感,但没有观察到PM2.5与心律失常死亡的相关性。二、PM2.5及金属成分对血清金属和心血管内皮炎性损伤相关细胞因子影响的人群重复测量研究目的:从人群水平探讨PM2.5及其金属成分心血管系统血管内皮炎性损伤效应和机制,寻找导致心血管系统血管内皮炎性损伤的主要金属成分,以及外周血中评价该类损伤的敏感指标。方法:利用重大活动保障期间政府采取的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带来的大气质量暂时改善,选择一组31人健康中年人群,在南京青奥会举办前、举办期间及举办后进行连续5次纵向、多时点的重复测量研究;跟踪观察在此期间大气PM2.5及金属成分浓度、人群金属血清浓度,以及血清中血管内皮炎性损伤相关细胞因子浓度的变化。运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PM2.5金属成分(Al、Cr、Mn、Hg、Sb、Pb、Cd、Ni、As)与相应血清金属间、PM2.5与细胞因子(IL-18、IL-10、IL-1β、TNF-α、CRP、MCP-1、P-selectin、ICAM-1、VCAM-1、sCD40L)间、各血清金属与细胞因子间的相关性,以此探讨PM2.5及金属成分对体内金属负荷的影响,以及心血管系统血管内皮炎性损伤效应和机制。结果:严格的大气污染控制政策,使得大气PM2.5浓度在青奥期间下降33.82%,PM2.5金属成分,除了Be外(75%的PM2.5样品Be浓度低于检测限),Al、Cr、Mn、Hg、Pb、Cd、Ni、Tl、Se、Sb和As浓度在青奥会期间均下降,下降幅度前6位的金属为Hg、Mn、As、Cd、Pb、Se,其下降幅度分别为37.85%、33.13%、30.77%、29.45%、18.89%和16.18%。青奥会后,PM2.5浓度及上述金属成分浓度均回升,上升幅度前6位金属为Cd、Be、Hg、Pb、As、Ni,其上升幅度分别为63.04%、50.00%、30.45%、21.31%、21.20%和15.40%。该组人群血清金属浓度变化趋势总体与此变化趋势一致,大多数表现为青奥会期间浓度下降,赛事结束大气污染控制政策解除后回升,其中2448h PM2.5Ni与血清Ni、07d PM2.5Cd与血清Cd存在正相关。在研究的10种参与炎性、血管粘附、血小板激活等与心血管系统血管内皮炎性效应相关的细胞因子中,血清IL-1β、IL-18、sCD40L、VCAM-1、CRP等亦在青奥中下降,青奥后回升。大气PM2.5与血清IL-1β、IL-18、sCD40L、ICAM-1、VCAM-1和P-selectin浓度存在正相关,正相关效应大多出现在1324h和024h。大气PM2.5与血清IL-10在712h、024h表现为负相关。另外,血清金属浓度与血清细胞因子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血清Sb的效应尤为明显,与MCP-1、TNF-α和IL-18存在正相关;血清As与ICAM-1、血清Al与IL-18、血清Mn与VCAM-1存在正相关。结论:PM2.5可以通过激发全身性炎性级联反应,分泌多种炎性、粘附、血小板活化相关细胞因子,以血管内皮为主要攻击标靶,引起血管内皮功能紊乱,PM2.5金属成分参与了此过程,在本研究中Sb、As、Al和Mn的心血管系统血管内皮炎性损伤效应较为显着。血清白介素类炎性因子IL-1β、IL-18、IL-10,参与血管粘附的ICAM-1、VCAM-1分子和血小板活化标记物sCD40L、P-selectin等细胞因子联合使用,可以作为PM2.5致心血管系统血管内皮炎性损伤的综合评价指标。三、PM2.5对EA.hy926细胞毒性及mRNA转录组分析目的:弄清PM2.5如何激发血管内皮细胞炎症级联反应、各类炎性因子如何相互作用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该过程受哪些机制调控及金属离子是否参与其中?以转录组学较完整地了解PM2.5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潜在复杂机制,为进一步的分子机制探讨提供线索。方法:用mRNA表达谱芯片的方法,对PM2.5处理的EA.hy926细胞进行mRNA转录组测序。染毒剂量由MTT法细胞活性检测、细胞周期试验和细胞凋亡试验来确定。mRNA表达谱芯片结果,通过差异表达mRNA筛选、GO分析、KEGG分析、基因相互作用网络分析等生物信息分析方法,了解基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差异基因富集的主要生物过程和通路。结果:mRNA转录组测序设2个处理组:没有明显细胞死亡、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改变的2.5μg/cm2较低剂量组;细胞存活率接近80%,出现明显细胞凋亡和S期阻滞的10μg/cm2较高剂量组。通过差异表达mRNA筛选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在2.5μg/cm2剂量组中有107个基因表达发生改变,其中75个基因表达上调,32个基因表达下调。在10μg/cm2剂量组中,有440个基因表达发生改变,其中297个基因表达上调,143个基因表达下调。高剂量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明显高于低剂量组。由GO分析、KEGG分析等生物信息分析,PM2.5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机制在2.5μg/cm2低剂量组以炎性反应为主,多个炎性相关通路和多种金属离子相关的生物学过程被激活,ROS负担也已开始增加。在10μg/cm2高剂量组,氧化应激和炎症级联反应进一步加重,粘附、血小板激活、血管收缩等效应突出;此外,吞噬、脂质代谢异常、纤维化等亦不能忽视。为了检验测序结果的可靠性,且为下一章机制研究提供线索,选择了与炎性、粘附、氧化应激相关的10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RT-qPCR验证,其中8个基因的RT-qPCR结果与mRNA表达谱芯片结果一致,说明测序结果可靠。结论:PM2.5激活了与膜受体介导的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粘附效应、内吞作用、代谢异常,以及多种金属离子参与的生物过程和通路。mRNA信号网络分析提示PM2.5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毒性由多个参与氧化应激、炎性和粘附生物过程的基因相互调控和作用。四、NOX1在PM2.5致心血管内皮炎性损伤中的作用目的:进一步验证和探讨NOX1在PM2.5对心血管系统血管内皮炎性损伤中的调控作用。方法:用NOX1抑制剂ML090对PM2.5染毒EA.hy926细胞进行干预,比较ML090干预前后,ROS水平及IL-1β、IL-18、IL-10、ICAM-1、VCAM-1和P-seletin等参与血管内皮细胞炎性损伤的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用平均粒径1μm的金属铝粉代替PM2.5染毒EA.hy926细胞,通过检测金属Al对EA.hy926细胞NOX1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以此验证PM2.5金属成分是否参与了NOX1介导的氧化应激和血管炎性损伤。最后,对小鼠进行PM2.5动态吸入染毒,从整体动物水平观察血清中前炎性因子浓度的变化,以及心、肺、肾等脏器血管内皮NOX1和ICAM-1的表达。结果:EA.hy926细胞经PM2.5染毒后,在多个血管内皮炎性损伤相关细胞因子(IL-18、IL-10、VCAM-1、ICAM-1和P-seletin)水平尚未明显变化的2.5μg/cm2较低剂量组,NOX1基因表达水平和ROS水平已显着升高。ML090干预使PM2.5诱导的NOX1过表达水平下降了54.38%。同时,ML090干预后ROS水平、IL-1β、IL-18、ICAM-1水平较PM2.5染毒组显着下降,IL-10水平升高。C57BL/6小鼠0.4mg/m3 PM2.5吸入染毒,染毒3d和7d,小鼠血清IL-18和IL-10水平与对照组比均显着升高,染毒14d,肺、心脏和肾NOX1和ICAM-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M2.5染毒使小鼠肺泡壁血管内皮细胞和肾小球血管内皮细胞的NOX1和ICAM-1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心肌间质血管内皮细胞ICAM-1蛋白水平明显升高,但是心肌间质血管内皮细胞NOX1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未观察到染色增强。另外,本研究选择了在PM2.5金属成分构成比中较高的金属Al对EA.hy926细胞染毒观察NOX1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研究发现金属Al使NOX1基因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结论:NOX1参与了PM2.5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ROS堆积和血管炎性反应,其可能是PM2.5致血管内皮炎性损伤的调控基因,下调NOX1可以降低ROS,减轻PM2.5所致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金属Al对NOX1基因表达上调作用,提示PM2.5金属成分可能参与了NOX1调控ROS生成和血管炎性反应过程。综上,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PM2.5诱导的心血管系统血管内皮炎性损伤是其致急性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多种心脏疾病的重要机制,且该过程是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粘附等多个基因、多种生物功能和多条通路共同参与和相互作用的结果。PM2.5炎症级联反应激活了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其中血清白介素类炎性因子IL-1β、IL-18、IL-10,参与血管粘附的ICAM-1、VCAM-1分子和血小板活化标记物sCD40L、P-selectin等细胞因子联合使用,可以作为PM2.5致心血管系统血管内皮炎性损伤的综合评价指标。在PM2.5心血管炎性反应激活、级联反应增强过程中,ROS的地位不容忽视,NOX1可以通过ROS影响IL-1β、IL-18、IL-10、ICAM-1等因子的水平,从而调控PM2.5所致的血管内皮损伤。NOX1对血管内皮炎性损伤的调控作用,可以是PM2.5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引起,也可以是PM2.5经呼吸道进入机体,对肺、肾等多脏器ROS及血管炎症因子影响而产生的全身性反应。PM2.5金属成分在致血管内皮炎性损伤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些金属可能参与了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粘附反应相关的多个生物过程和通路。在PM2.5金属成分致心血管系统血管内皮炎性损伤中,可对Sb、As、Al和Mn的毒性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陈卓[8](2019)在《双参通脉颗粒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NF-κB信号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在体实验观察双参通脉颗粒(Ginseng and Salvia Miltiorrhiza Granules,GSG)对心肌缺血再灌注(Myocardial infarction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MIRI)大鼠心功能的保护作用、对NF-κB信号通路的作用,通过离体细胞实验,观察双参通脉颗粒含药血清对乳大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NF-κB信号通路的作用,探讨双参通脉颗粒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调节作用及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支持。材料与方法:在体实验:SPF级12周龄SD大鼠50只,雌雄各半,质量(230±20)g。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按人体与大鼠体表面积换算药物剂量,低、高剂量分别相当于生药量7.31g/kg,13.45g/kg,西药合心爽用量4.23mg/kg。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应用等量生理盐水,以上各组按2次/日,3ml/次,连续灌胃四周。心电图评估筛查后,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模,缺血30min,再灌注120min,手术全程监测心电图判定造模是否成功,监测心功能。术后大鼠经腹主动脉取血,分离血清,ELISA法检测心肌组织氧化损伤指标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内皮素(ET)、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变化,炎症介质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ɑ)含量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含量变化;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染色评估心肌细胞凋亡指数;Western blot检测心肌核转录因子-κB(NF-κB)、IκBα蛋白表达;同时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变化。离体实验:双参通脉颗粒含药血清的制备:30只SD大鼠,饲养于适宜环境中,自由饮水,进食,温度,湿度适宜,适应性喂养3天,后分组,随机分成三组,正常组10只,双参通脉颗粒低、高剂量组各10只,中药予浓度为7.31g/kg、13.45g/kg的颗粒剂水溶液,日两次灌胃,3ml/次,日两次,连续2周,正常组给予等量盐水,中药各组持续灌胃5d后取血,离心,取上清,过滤灭菌,-80℃冻存备用。细胞培养及传代:大鼠心肌细胞株接种于培养基,置于温度37℃,5%CO2培养箱内24h,传代。细胞造模:建立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细胞分四组,正常组、模型组、中药低、高剂量组。正常组在37℃,5%CO2培养基中加入与含药血清同浓度的正常大鼠血清,连续培养24h;模型组心肌细胞置培养箱(37℃,5%CO2,90%N2,5%O2)缺氧6h,后置于37℃,5%CO2培养基复氧12h,结束;中药低、高剂量组细胞培养液中加入最佳工作浓度的中药含药血清(过滤除菌,4℃保存,稀释到适当浓度约1000倍),其余同模型组。分别取各组细胞培养瓶中培养液,按照LDH检测试剂盒说明书,通过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液中的乳酸脱氢酶(LDH)活性;CCK-8法检测心肌细胞活性;将培养好的心肌细胞以适当密度接种于96孔板中,每组设置6个复孔,加入培养液,CCK-8,与未加细胞孔对比,放置培养箱4-5小时,完成后,用酶标仪于450nm处检测OD值,Annexin-V 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基上清液中IL-1β、IL-6及TNF-α含量变化,将各组心肌细胞按照上述实验方法加入含药学清及试剂后,按照ELISA试剂盒说明书操作;免疫荧光染色观察NF-κB、IκBα、Iκκβ的表达。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凋亡率采用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双参通脉颗粒(GSG)对心肌缺血再灌注(MIRI)大鼠心功能的影响1.1 GSG对各组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GSG各组反映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指标(LVSP)显着升高(p<0.05),左室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升高(p<0.05),反映左心室舒张功能的指标(LVDP)显着降低(p<0.05),左室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降低(p<0.05),GSG低、高剂量组及西药组心率变化(D-value)均较模型组小(p<0.05)。1.2 GSG对MIRI大鼠血清GSH-PX、CAT、ET、MPO含量的影响GSG干预后,ET、MPO均有所下降,GSH-PX、CAT含量上升,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显着升高(p<0.05),西药组及GSG低、高剂量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下降(p<0.05)。1.3 GSG对MIRI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假手术组心肌纤维排列较紧密规整,组织间隙水肿较轻微,仅有轻度淤血,周围组织有微量渗出,血管轻度扩张。模型组心肌纤维扭曲断裂,细胞肿胀,组织间隙水肿,细胞核散乱无序,心肌细胞肥大,染色疏松。西药组心肌纤维断裂较少,排列紊乱,心肌间质疏松,心肌间隙血管扩张,周围可见水肿及渗出。中药低剂量组心肌纤维排列较MIRI组规整,组织间隙有水肿渗出,炎细胞浸润。中药高剂量组心肌纤维排列较规整,肌纤维断裂少,组织间隙水肿较轻。2双参通脉颗粒对MIRI大鼠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2.1 GSG对血清炎症介质IL-1β、IL-6和TNF-ɑ含量的影响假手术组血清IL-1β、IL-6和TNF-ɑ含量水平升高不明显,模型组IL-1β、IL-6和TNF-ɑ含量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低、高剂量组IL-1β、IL-6和TNF-ɑ含量均显着下降(p<0.05)。2.2 GSG对心肌组织VCAM-1、ICAM-1含量变化的影响假手术组心肌组织可见微少的被染色的细胞;模型组心肌组织被染色的细胞较多,较密集;西药组染色细胞较模型组减少;中药低剂量组染色细胞较模型组减少;中药高剂量组染色细胞最少。ICAM-1含量变化:假手术组心肌组织可见微小的染色组织;模型组心肌组织被染色部位较大,较密集;西药组染色组织较模型组减少;中药低剂量组染色组织较模型组减少;高剂量组染色组织最少。2.3 GSG对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率的影响假手术组心肌细胞凋亡率为6.12%,模型组心肌细胞凋亡率为32.01%,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西药组凋亡细胞较模型组减少,25.32%;中药低剂量组细胞凋亡率为7.31%,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中药高剂量组细胞凋亡率为13.45%,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2.4 GSG对MIRI大鼠NF-κB、IκBα蛋白表达的影响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NF-κB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IκBα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5),给予GSG后,GSG低、高剂量组NF-κB蛋白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IκBα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3双参通脉颗粒含药血清对乳大鼠心肌细胞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3.1各组细胞培养液LDH活性改变正常组心肌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心肌细胞培养液LDH活性为93.47U/L,模型组心肌细胞培养液LDH活性为241.54U/L,与正常组比较显着升高(P<0.05);GSG低剂量组心肌细胞培养液LDH活性为175.02U/L,与模型组比较显着降低(P<0.05),GSG高剂量组心肌细胞培养液LDH活性为142.77U/L,与模型组比较显着降低(P<0.05)。3.2各组心肌细胞存活率改变正常组心肌细胞存活率为80.65%;模型组心肌细胞存活率42.14%;与正常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中药低剂量组心肌细胞存活率为58.32%;与模型组相比显着升高(p<0.05);高剂量组心肌细胞凋亡率为60.41%,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3.3各组心肌细胞凋亡率改变经Annexin V与PI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正常组心肌细胞凋亡率为2.84%,模型组心肌细胞凋亡率为26.62%,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中药血清低剂量组心肌细胞凋亡率为14.38%,高剂量组心肌细胞凋亡率为6.16%,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采用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正常组心肌细胞凋亡率为42.82%,模型组心肌细胞凋亡率值为83.71%,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中药血清低剂量组心肌细胞AI值为54.21%,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高剂量组心肌细胞凋亡率值为62.94%,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3.4各组心肌细胞培养基上清IL-1β、IL-6和TNF-α含量改变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细胞培养基中IL-1β、IL-6和TNF-α含量显着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血清组IL-1β、IL-6和TNF-α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3.5各组心肌细胞内蛋白激酶NF-κB、IκBα、Iκκβ表达改变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细胞绿色荧光强度显着升高,表明NF-κB蛋白激酶表达量增加(P<0.05),提示NF-κB含量增高;与模型组比较,中药血清处理组绿色荧光强度降低,说明中药GSG含药血清对NF-κB、Iκκβ有抑制作用;对IκBα有增加作用;中药组能降低NF-κB、Iκκβ蛋白激酶表达水平(P<0.05),升高IκBα蛋白激酶表达水平(P<0.05)。结论:1双参通脉颗粒可以保护缺血再灌注大鼠的心功能,提高各项心功能指标,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减轻心肌细胞氧化损伤。2双参通脉颗粒可以降低NF-κB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关键炎症介质IL-1β、IL-6和TNF-α的含量,降低蛋白激酶NF-κB、Iκκβ的表达,升高抑制凋亡蛋白IκBα的表达,降低心肌细胞凋亡率。3双参通脉颗粒含药血清可以降低炎症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含量,降低蛋白激酶NF-κB、Iκκβ的含量,升高蛋白激酶IκBα的含量,从而提高大鼠缺氧复氧心肌细胞的存活率,抑制凋亡率。

姜丹[9](2019)在《搜风祛痰中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实验研究通过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从内皮功能、炎症反应、细胞凋亡角度探讨搜风祛痰中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探析其作用机制,为搜风祛痰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将140只SD大鼠适应性喂养7d,随机将大鼠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培哚普利组、搜风祛痰中药组四组,35只/组。根据成人每日用药临床推荐的常用剂量,按成人与大鼠体重折算系数6.3,折算成大鼠用量后给药,进行预处理,每日1次,继续灌胃7d。其中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鼠予以生理盐水10 mL·kg-1灌胃;搜风祛痰中药组大鼠予以搜风祛痰中药8.1g·kg-1灌胃;培哚普利组予以培哚普利片0.4mg·kg-1灌胃。在第7d灌胃结束后1小时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与其它三组手术过程相同,但不结扎。造模成功后每组随机选取10只大鼠进行取材,取材前夜禁食,经大鼠腹主动脉取血4 mL,静置30 min后离心,取上清液-20℃保存备用;取血结束后即刻处死大鼠,无菌条件下取出心脏,经预冷的灭菌生理盐水清洗后,心脏经10%甲醛固定,置于液氮中,-20℃冻存备用。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VEGF、TXA2、PGI2、sTM、sEPCR、IL-8、IL-6、TNF-α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P-Akt、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采用RT-PCR法测定Akt mRNA、Bax mRNA、Bcl-2 mRNA表达水平。结果:1.ELISA法检测:1.1各组大鼠血清VEGF含量比较: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VEGF水平明显下降(P<0.05);培哚普利组与模型组相比,VEGF水平升高(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模型组相比,VEGF水平升高(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培哚普利组相比,VEGF水平升高明显(P<0.05)。1.2各组大鼠血清TXA2、PGI2含量及TXA2/PGI2比值比较: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TXA2水平明显升高,PGI2水平明显下降,TXA2/PGI2明显升高(P<0.05);培哚普利组与模型组相比,TXA2水平下降,PGI2水平升高,TXA2/PGI2下降(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模型组相比,TXA2水平下降,PGI2水平升高,TXA2/PGI2下降(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培哚普利组相比,TXA2水平下降明显(P<0.05),PGI2水平升高不明显(P>0.05),TXA2/PGI2下降明显(P<0.05)。1.3各组大鼠血清sTM、sEPCR含量: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sTM、sEPCR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培哚普利组和搜风祛痰中药组sTM、sEPCR含量均降低(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搜风祛痰中药组sTM、sEPCR含量升高(P>0.05)。1.4各组大鼠IL-6、IL-8含量比较: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IL-6、IL-8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培哚普利组与搜风祛痰中药组IL-6、IL-8含量均降低(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搜风祛痰中药组IL-8含量降低(P<0.05),IL-6含量升高(P>0.05)。1.5各组大鼠TNF-a含量比较: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TNF-a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培哚普利组与搜风祛痰中药组TNF-a含量均降低(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搜风祛痰中药组TNF-a含量升高(P>0.05)。2.PCR检测2.1各组大鼠Akt mRNA表达水平: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Akt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培哚普利组与模型组相比,Akt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模型组相比Akt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培哚普利组相比,Akt mRNA表达水平升高不明显(P>0.05)。2.2各组大鼠Bax mRNA、Bcl-2 mRNA表达水平: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Bax mRNA表达明显升高,Bcl-2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培哚普利组与模型组相比,Bax mRNA表达下降,Bcl-2 mRNA表达升高(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模型组相比,Bax mRNA表达下降,Bcl-2 mRNA升高(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培哚普利组相比,Bax mRNA下降不明显,Bcl-2 mRNA增加不明显(P>0.05)。3.Western Blot蛋白印记检测(蛋白灰度统计)3.1各组大鼠P-Akt蛋白表达水平比较: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P-Akt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培哚普利组与模型组比较,P-Akt蛋白表达增加(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P-Akt蛋白表达增加(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培哚普利组比较,P-Akt蛋白表达降低不明显(P>0.05)。3.2各组大鼠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比较: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Bax、Bcl-2蛋白表达均增加、Bcl-2/Bax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培哚普利组和搜风祛痰中药组Bcl-2蛋白表达增加,Bax蛋白表达降低、Bcl-2/Bax升高(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搜风祛痰中药组Bcl-2和Bax蛋白表达均增加、Bcl-2/Bax降低(P<0.05)。结论:1.搜风祛痰中药能够使血清中VEGF含量上升,PGI2含量上升,TXA2的含量下降,保持TXA2/PGI2比例的平衡,降低血清中sTM、sEPCR水平,从而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血管内皮功能具有保护作用。2.搜风祛痰中药能够降低血清中IL-8、IL-6、TNF-α的含量,说明搜风祛痰中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3.搜风祛痰中药能够上调P-Akt蛋白表达水平;下调Bax蛋白表达水平,上调Bcl-2蛋白表达水平;搜风祛痰中药能够上调细胞凋亡相关基因Akt mRNA、Bcl-2 mRNA表达水平,下调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 mRNA表达水平;搜风祛痰中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可能与激活Akt/Bax通路,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李莉芳[10](2019)在《Pannexin-1半通道-NLRP3途径介导Apelin-13/APJ促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其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清楚。研究表明Apelin/APJ系统与AS形成有密切关系,但Apelin/APJ系统在AS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和机制仍不明确。Pannexin-1半通道-NLRP3途径在细胞增殖、迁移、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参与了AS形成的过程。本研究旨在探讨Apelin-13是否通过Pannexin-1半通道-NLRP3途径介导血管平滑肌增殖、巨噬细胞炎症反应、血管内皮氧化应激、单核细胞-内皮细胞粘附,进而探讨Apelin-13是否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产生影响,及Pannexin-1半通道-NLRP3途径在此过程中的作用,为AS的治疗提供新的研究靶点。第一部分Pannexin-1半通道-NLRP3途径介导Apelin-13/APJ促人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目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与AS密切相关。本实验目的旨在研究Apelin-13对HA-VSMCs增殖的影响,以及在此过程中Pannexin-1半通道-NLRP3途径所发挥的作用。方法:1.采用MTT法、Brud分析法检测不同浓度Apelin-13对HA-VSMCs增殖的影响,以及Apelin-13刺激不同时间对HA-VSMCs增殖的影响。2.采用q 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Apelin-13对HA-VSMCs中Pannexin-1 m 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免疫荧光法检测Apelin-13对HAVSMCs中Pannexin-1表达的影响;q 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Apelin-13刺激HA-VSMCs后,NLRP3m RNA和蛋白的表达;3.采用ATP生物荧光法检测不同浓度Apelin-13对HA-VSMCs中ATP释放的影响。4.应用Pannexin-1半通道的阻断剂Probenecid预处理后,Western Blot检测Apelin-13对HA-VSMCs中Pannexin-1、NLRP3蛋白表达的影响。5.应用Pannexin-1半通道的阻断剂Probenecid预处理后,ATP生物荧光检测Apelin-13对HA-VSMCs中ATP释放的影响,MTT法、Brud法检测Apelin-13对HA-VSMCs增殖的影响。6.应用si RNA-NLRP3转染,沉默NLRP3后,MTT法、Brud法检测Apelin-13对HA-VSMCs增殖的影响。结果:1.MTT法、Brud法检测结果显示,Apelin-13呈浓度(0-10μM)和时间(0-72h)依赖性促HA-VSMCs增殖。2.q 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Apelin-13呈浓度依赖(0-10μM)性促进HA-VSMCs中Pannexin-1 m RNA和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显示,Apelin-13促进HA-VSMCs中Pannexin-1蛋白的表达。3.ATP生物荧光检测结果显示,Apelin-13呈浓度依赖(0-10μM)性促进HA-VSMCs中ATP释放。4.q 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Apelin-13呈浓度依赖(0-10μM)性促进HA-VSMCs中NLRP3m RNA和蛋白的表达。5.应用Probenecid阻断Pannexin-1半通道后,能显着抑制Apelin-13促HA-VSMCs中Pannexin-1和NLRP3蛋白的表达。6.应用Probenecid阻断Pannexin-1半通道,能显着抑制Apelin-13促HA-VSMCs ATP释放的作用,抑制Apelin-13促HA-VSMCs增殖的作用。7.应用si RNA-NLRP3转染后,NLRP3蛋白表达下降,显着抑制Apelin-13促HA-VSMCs增殖的作用。小结:Apelin-13能促进HA-VSMCs增殖,Pannexin-1半通道-NLRP3途径参与了Apelin-13促HA-VSMCs增殖过程,阻断Pannexin-1半通道-NLRP3途径后,Apelin-13促HA-VSMCs增殖的作用受到明显抑制。第二部分Pannexin-1半通道-NLRP3途径介导Apelin-13/APJ促人源性巨噬细胞(THP-1)炎症反应目的:巨噬细胞浸润及其炎症因子释放引起的炎症反应在A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本实验的目的旨在研究Apelin-13对人源性巨噬细胞(THP-1)炎症反应的影响,以及在此过程中Pannexin-1半通道-NLRP3途径所发挥的作用。方法:1.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不同浓度Apelin-13刺激后,THP-1巨噬细胞IL-1β、IL-6、TNF-α分泌的水平。2.采用q 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Apelin-13刺激THP-1巨噬细胞后,Pannexin-1m RNA和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Apelin-13对THP-1巨噬细胞中Pannexin-1表达的影响;q 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Apelin-13刺激THP-1巨噬细胞后,NLRP3 m RNA和蛋白的表达。3.采用ATP生物荧光检测不同浓度Apelin-13刺激后,THP-1巨噬细胞ATP释放的水平。4.应用Pannexin-1半通道的阻断剂Probenecid预处理THP-1巨噬细胞后,Western Blot法检测Apelin-13对THP-1中Pannexin-1、NLRP3蛋白表达的影响。5.应用Pannexin-1半通道的阻断剂Probenecid预处理THP-1巨噬细胞后,ELISA检测Apelin-13对IL-1β、IL-6、TNF-α分泌的影响,ATP生物荧光检测Apelin-13对THP-1巨噬细胞ATP释放的影响。6.应用si RNA-NLRP3转染,沉默NLRP3后,ELISA检测Apelin-13刺激THP-1巨噬细胞IL-1β、IL-6、TNF-α分泌的作用。结果:1.ELISA检测结果显示,Apelin-13呈浓度依赖(0-10μM)性刺激THP-1巨噬细胞IL-1β、IL-6、TNF-α的分泌。2.q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Apelin-13呈浓度依赖(0-10μM)性促进THP-1巨噬细胞中Pannexin-1m RNA和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显示,Apelin-13促进THP-1巨噬细胞中Pannexin-1蛋白的表达。3.ATP生物荧光检测结果显示,Apelin-13呈浓度依赖(0-10μM)性刺激THP-1巨噬细胞ATP的释放。4.q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Apelin-13呈浓度依赖(0-10μM)性促进THP-1巨噬细胞中NLRP3 m RNA和蛋白的表达。5.应用Probenecid阻断Pannexin-1半通道,能显着抑制Apelin-13促THP-1巨噬细胞中Pannexin-1和NLRP3蛋白的表达。6.应用Probenecid阻断Pannexin-1半通道,能显着抑制Apelin-13促THP-1巨噬细胞ATP释放的作用,抑制Apelin-13促THP-1巨噬细胞IL-1β、IL-6、TNF-α分泌的作用。7.应用si RNA-NLRP3转染后,NLRP3蛋白表达下降,能显着抑制Apelin-13促THP-1巨噬细胞IL-1β、IL-6、TNF-α分泌的作用。小结:Apelin-13能促进THP-1巨噬细胞IL-1β、IL-6、TNF-α的分泌,Pannexin-1半通道-NLRP3途径参与了这一过程。阻断Pannexin-1半通道-NLRP3途径后,Apelin-13促THP-1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作用明显受到抑制。促内皮细胞氧化应激以及单核细胞-内皮细胞粘附第三部分Pannexin-1半通道-NLRP3途径介导Apelin-13/APJ目的:内皮细胞氧化应激以及单核细胞-内皮细胞粘附在AS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本实验目的旨在研究Apelin-13对内皮细胞氧化应激以及单核细胞-内皮细胞粘附的影响,以及在此过程中Pannexin-1半通道-NLRP3途径所发挥的作用。方法:1.采用DCFH-DA探针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Apelin-13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中ROS生成的影响。2.采用q 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Apelin-13对HUVECs中Pannexin-1、NLRP3 m RNA和蛋白的表达。3.采用ATP生物荧光法检测不同浓度Apelin-13对HUVECs中ATP释放的影响。4.应用Pannexin-1半通道的阻断剂Probenecid预处理后,Western Blot检测Apelin-13对HUVECs中Pannexin-1和NLRP3蛋白表达的影响;用ATP生物荧光法检测Apelin-13对HUVECs中ATP释放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Apelin-13对HUVECs中ROS水平的影响。5.应用si RNA-NLRP3转染,沉默NLRP3后,流式细胞术检测Apelin-13对HUVECs中ROS水平的影响。6.用Calcein AM标记单核细胞,多功能酶标仪检测Apelin-13刺激后单核细胞-HUVECs粘附的情况;应用Pannexin-1半通道的阻断剂Probenecid预处理后,检测Apelin-13刺激后单核细胞-HUVECs粘附的情况;应用si RNA-NLRP3转染,沉默NLRP3后,检测Apelin-13刺激后单核细胞-HUVECs粘附的情况。结果:1.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Apelin-13呈浓度依赖(0-10μM)性和时间依赖(0-72h)性促进HUVECs中ROS生成。2.q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Apelin-13呈浓度依赖(0-10μM)性促进HUVECs中Pannexin-1 m RNA和蛋白的表达。3.ATP生物荧光检测结果显示,Apelin-13呈浓度依赖(0-10μM)性促进HUVECs中ATP的释放。4.q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Apelin-13呈浓度依赖(0-10μM)性促进HUVECs中NLRP3 m RNA和蛋白的表达;5.应用Probenecid阻断Pannexin-1半通道后,能显着抑制Apelin-13促HUVECs中Pannexin-1和NLRP3蛋白的表达,抑制Apelin-13促HUVECs中ROS生成以及ATP释放的作用。6.应用si RNA-NLRP3转染后,NLRP3蛋白表达下降,显着抑制Apelin-13促HUVECs中ROS生成的作用。7.用Calcein AM标记单核细胞,多功能酶标仪检测结果显示,Apelin-13能显着促进单核细胞-HUVECs的粘附;Probenecid能显着抑制Apelin-13促单核细胞-HUVECs粘附的作用;应用si RNA-NLRP3转染,沉默NLRP3表达后,能显着抑制Apelin-13诱导单核细胞-HUVECs的粘附。Apelin-13能促进HUVECs中ROS的生成,促进单核细胞-HUVECs的粘附,Pannexin-1半通道-NLRP3途径参与了这一过程。阻断Pannexin-1半通道-NLRP3途径后,Apelin-13促HUVECs中ROS生成和促进单核细胞-HUVECs粘附的作用均受到抑制。小结:第四部分Pannexin-1半通道-NLRP3途径参与Apelin-13/APJ促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目的:采用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喂养诱导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观察不同浓度Apelin-13对ApoE-/-小鼠AS形成的影响,进一步探讨Pannexin-1半通道-NLRP3途径是否参与Apelin-13促ApoE-/-小鼠AS。方法:1.实验动物造模和分组:雄性ApoE-/-小鼠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低剂量Apelin-13处理组(1 mg/kg)、高剂量Apelin-13处理组(5 mg/kg)。2.将各组小鼠主动脉根部的石蜡切片用Movat染色法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切片并拍照,计算各组小鼠AS斑块的面积;3.对各组小鼠主动脉弓分支和主动脉根部的石蜡切片进行VerhoeffVan Gieson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斑块的着色,计算各组AS斑块的破裂率和破裂面积。4.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poE-/-小鼠主动脉AS斑块中α-SMC-actin、MAC-3含量的变化。5.天狼星红染色检测主动脉AS斑块中胶原纤维的含量。6.用Western blot检测ApoE-/-小鼠主动脉中Pannexin-1、NLRP3蛋白的表达。结果:1.Movat染色结果显示,Apelin-13能促进ApoE-/-小鼠主动脉AS的形成。高剂量Apelin-13组小鼠AS损伤面积明显大于模型组小鼠AS损伤面积(P<0.05)。2.Verhoeff-Van Gieson染色结果显示,高剂量Apelin-13组ApoE-/-小鼠主动脉根部的斑块破裂率和平均破裂面积较低剂量组、模型组明显增加(P<0.05),但对小鼠主动脉弓分支的破裂率和平均破裂面积均未见显着性影响。3.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各组小鼠AS斑块中α-actin的表达水平没有显着性差异。高剂量Apelin-13组中MAC-3阳性反应面积占斑块总面积明显增加,与模型组和低剂量Apelin-13组相比有显着性增加(P<0.05)。提示高剂量外源性Apelin-13可以显着促进巨噬细胞浸润,加重小鼠AS斑块的形成。4.天狼星红染色结果显示各组小鼠主动脉动脉粥样斑块内胶原成分没有显着性差异。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Apelin-13显着增加ApoE-/-小鼠主动脉中Pannexin-1和NLRP3蛋白的表达。小结:Apelin-13能促进ApoE-/-小鼠AS的发展,使AS斑块中巨噬细胞浸润显着增加,Pannexin-1半通道-NLRP3途径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总结论:Pannexin-1半通道-NLRP3途径能够介导Apelin-13/APJ促进HAVSMCs、THP-1巨噬细胞炎症反应、HUVECs氧化应激和单核内皮细胞粘附。Pannexin-1半通道-NLRP3途径可能参与Apelin-13/APJ促ApoE-/-小鼠AS的形成。

二、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紧张素Ⅱ对心肌细胞的细胞间粘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紧张素Ⅱ对心肌细胞的细胞间粘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IL-10/STAT3通路探讨益气温阳方对压力负荷心衰大鼠心脏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心力衰竭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 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研究
        1.2 心力衰竭的机制研究
        1.3 西医治疗
    2. 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2.1 从中医病名的沿革认识心力衰竭
        2.2 中医辨证论治心力衰竭
        2.3 中医名家论治心力衰竭
        2.4 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现代研究
    3. 益气温阳方前期研究结果
        3.1 益气温阳方LC-MS/MS分析
        3.2 基础研究
        3.3 临床研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1: 制备压力负荷诱导的wistar大鼠心力衰竭模型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实验2: 益气温阳方对压力负荷诱导的心衰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实验3: 益气温阳方对压力负荷诱导的心衰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实验4: 益气温阳方对压力负荷诱导的心衰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实验5: 益气温阳方对压力负荷诱导的心衰大鼠IL-10、TNF-α的影响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实验6: 益气温阳方对压力负荷诱导的心衰大鼠IL-10/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
        6.1 实验材料
        6.2 实验方法
        6.3 结果
        6.4 讨论
7 总结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课题和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TNF-α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TNF-α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的表达及其影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机制探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TNF-α基因rs1800629 多态性与汉族人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性研究以及TNF-α基因rs1800629 多态性与深静脉血栓形成易感性荟萃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TNF-α在小鼠深静脉血栓模型中的作用影响及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综述
    综述1:TNF-α以及TNF-α基因rs1800629 多态性与血栓性疾病关联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2:炎症反应与静脉血栓栓塞症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针刺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针刺联合BM-MSCs移植改善大鼠AMI作用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针刺联合BM-MSCs移植改善大鼠AMI相关分子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针刺治疗心肌缺血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蟛蜞菊内酯对原代心肌细胞急性热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蟛蜞菊内酯研究进展
        1.1 理化特性
        1.2 生物学特性
    2 家禽热应激研究进展
        2.1 热应激对家禽生理反应的影响
        2.2 热应激对家禽免疫反应的影响
        2.3 热应激对家禽生殖系统的影响
        2.4 热应激对家禽肠道健康的影响
        2.5 热应激对家禽肉品质的影响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蟛蜞菊内酯对急性热应激作用下原代鸡胚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材料
        1.2 相关试剂材料
        1.3 相关仪器设备
        1.4 配制相关试剂
    2 试验方法
        2.1 构建文昌鸡原代鸡胚心肌细胞体外模型
        2.1.1 种蛋的选取与孵化
        2.1.2 提取鸡胚心脏
        2.1.3 心脏组织中消化分离心肌细胞
        2.1.4 培养原代鸡胚心肌细胞
        2.2 急性热应激对原代鸡胚心肌细胞活性影响测定
        2.3 蟛蜞菊内酯对原代心肌细胞最大安全浓度测定
        2.3.1 DMSO(助溶剂)对原代心肌细胞最大安全浓度试验测定
        2.3.2 蟛蜞菊内酯对原代心肌细胞最大安全浓度试验测定
        2.4 蟛蜞菊内酯对急性热应激下原代鸡胚心肌细胞活性测定
        2.5 蟛蜞菊内酯对急性热应激下原代鸡胚心肌细胞AST、LDH酶活性测定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文昌鸡原代鸡胚心肌细胞的提取分离与热应激处理后形态学观察
        3.2 不同急性热应激条件对原代心肌细胞活性影响结果
        3.3 蟛蜞菊内酯对原代鸡胚心肌细胞最大安全浓度结果
        3.3.1 DMSO(助溶剂)最大安全浓度结果
        3.3.2 蟛蜞菊内酯最大安全浓度结果
        3.4 蟛蜞菊内酯对原代心肌细胞缓解热应激损伤结果
        3.5 蟛蜞菊内酯对原代鸡胚心肌细胞LDH、AST酶活性结果
    4 讨论
        4.1 急性热应激对文昌鸡原代鸡胚心肌细胞的损伤影响
        4.2 蟛蜞菊内酯对急性热应激下原代鸡胚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
        4.3 急性热应激对原代鸡胚心肌细胞中LDH、AST酶含量影响
    5 小结
第三章 急性热应激下蟛蜞菊内酯调控NF-κB和 MAPK信号通路作用效果研究
    1 试验材料
        1.1 相关试剂材料
        1.2 相关仪器设备
        1.3 配制相关试剂
    2 试验方法
        2.1 准备原代鸡胚心肌细胞
        2.2 Western Blot法测定目的蛋白表达情况
        2.3 图像分析与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蟛蜞菊内酯对原代心肌细胞NF-κB信号通路表达结果
        3.1.1 蟛蜞菊内酯对原代心肌细胞p65和p-p65表达结果
        3.1.2 蟛蜞菊内酯对原代心肌细胞IκBα和p-IκBα表达结果
        3.2 蟛蜞菊内酯对原代心肌细胞MAPK信号通路表达结果
        3.2.1 蟛蜞菊内酯对原代心肌细胞p38和p-p38表达结果
        3.2.2 蟛蜞菊内酯对原代心肌细胞JNK和 p-JNK表达结果
        3.2.3 蟛蜞菊内酯对原代心肌细胞ERK和 p-ERK表达结果
    4 讨论与小结
        4.1 蟛蜞菊内酯对原代心肌细胞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4.2 蟛蜞菊内酯对原代心肌细胞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在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调节ACE轴和ACE2轴探讨益气活血法改善心梗后心室重构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中西医诊疗进展
    1. 急性心肌梗死的西医治疗进展
    2.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3.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研究进 展
        3.1 心室重构的分期
        3.2 基质金属蛋白酶和心室重构
        3.3 心室重构过程中的RASS系统和转化生长因子β
        3.4 胶原纤维与心室重构
        3.5 弹性纤维与心室重构
        3.6 心肌成纤维细胞和心室重构
    4. 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心力衰竭的中医探讨
        4.1 病名溯源
        4.2 病因病机分析
        4.3 气虚血瘀是心室重构的基本病机
        4.4 益气活血类中药在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4.5 益气活血类中药在心室重构治疗中的机制研究
    5. 基于RAAS系统调节探讨益气活血法改善心梗后心室重构的机制研究
        5.1 研究的意义
        5.2 国内外研究进展
第二章 实验研究
    1. 研究内容
        1.1 通冠胶囊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和心室重构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
        1.2 通冠胶囊对AngⅡ刺激的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及机制
    2. 研究目标及方向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方向
    3. 材料及方法
        3.1 通冠胶囊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和心室重构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
        3.2 探究通冠胶囊是否会影响AngⅡ刺激的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及作用机制
        3.3 统计方法
    4. 结果
        4.1 通冠胶囊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和心室重构的影响
        4.2 通冠胶囊对AngⅡ刺激的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及机制
    5. 讨论
        5.1 益气活血法与心梗后心室重构
        5.2 益气活血中药通冠胶囊的中医理论指导与临床疗效
        5.3 基于调节ACE轴和ACE2轴探讨益气活血中药通冠胶囊改善心梗后心室重构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6)参芪复方的靶点网络构建及改善胰岛微循环障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 选题背景
    2 研究内容
    3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网络药理学研究
    1 资料
        1.1 数据来源
        1.2 数据分析
    2 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参芪复方活性化合物提取及筛选
        2.3 参芪复方“组分—靶点”可视化分析
        2.4 2型糖尿病“疾病—靶点”筛选
        2.5 2型糖尿病—参芪复方的共表达网络
        2.6 参芪复方治疗T2DM的 PPI分析
        2.7 参芪复方治疗T2DM的GO分析
        2.8 参芪复方治疗T2DM的 KEGG富集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参芪复方“组分—靶点”构建
        3.2 参芪复方治疗T2DM的靶点构建
        3.3 参芪复方治疗T2DM的 PPI分析
        3.4 参芪复方治疗T2DM的GO分析
        3.5 参芪复方治疗T2DM的 KEGG分析
        3.6 参芪复方改善胰岛微循环的靶点与通路预测
    4 小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参芪复方改善糖尿病血糖波动大鼠胰岛微循环的疗效评价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饲养环境及饲料
        1.3 实验药品
        1.4 主要试剂与仪器
        2 方法
        2.1 造模剂配制
        2.2 造模及分组
        2.3 干预方法
        2.4 标本采集与处理
        2.5 观察指标及检测
        2.6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1 一般情况观察
        3.2 血糖波动比较
        3.3 胰岛病理形态学比较
        3.4 胰岛α细胞、β细胞含量比较
        3.5 胰岛细胞凋亡情况比较
        3.6 胰岛微循环情况比较
        3.7 血清ELISA检测比较
        4 小结
    实验二 参芪复方改善糖尿病血糖波动大鼠胰岛微循环分子机制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饲养环境及饲料
        1.3 实验药品
        1.4 主要试剂与仪器
        2 方法
        2.1 造模剂配制
        2.2 造模与分组
        2.3 干预方法
        2.4 标本采集与处理
        2.5 激光捕获显微切割
        2.6 胰岛微血管Affymetrix WT芯片
        2.7 Real-time PCR验证
        2.8 Western blot验证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1 芯片杂交扫描图
        3.2 组间数据分布集中趋势
        3.3 组间数据差异表达情况
        3.4 非监督层次聚类分析
        3.5 差异基因筛选结果
        3.6 差异基因GO分析
        3.7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3.8 胰岛ACE2、IRS-1、AKT1 mRNA表达水平比较
        3.9 胰岛ACE2、Mas1、IRS-1、pan-AKT蛋白表达水平比较
        4 小结
        4.1 差异基因筛选结果
        4.2 差异基因GO及KEGG分析
        4.3 RT-PCR及WB验证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消渴“从脾论治”的理论探讨
        1.1 消渴理论探源
        1.2 消渴从脾论治
        1.3 参芪复方方义
    2 糖尿病胰岛微循环的西医认知
        2.1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复杂性代谢紊乱性疾病
        2.2 血糖波动是导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2.3 胰岛微循环障碍是血糖波动的关键环节
    3 关于本研究中动物实验方案的设计
        3.1 立题依据
        3.2 动物模型的建立
        3.3 检测方法的确定
        3.4 评价指标的选择
    4 参芪复方治疗T2DM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4.1 参芪复方治疗T2DM的靶点及通路验证
        4.2 参芪复方治疗T2DM的靶点及通路预测
        4.3 参芪复方改善胰岛微循环的靶点及通路预测
    5 参芪复方改善胰岛微循环的作用探讨
        5.1 参芪复方改善胰岛微循环的疗效评价
        5.2 参芪复方改善胰岛微循环的机制探讨
    6 参芪复方改善胰岛微循环的中医解读
        6.1 糖尿病相关因素的中医学考辨
        6.2 参芪复方改善胰岛微循环的探讨
    7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优势
        7.1 执中致和,阴阳平衡
        7.2 务虚求衡,整体辨证
        7.3 养正徐图,调气为先
第四部分 结论
创新与特色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综述 胰岛微循环的中西医研究进展与述评
    参考文献
附件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PM2.5诱导的炎性反应对心血管内皮的损伤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进展
        1.1.1 PM_(2.5)相关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1.1.2 PM_(2.5)金属成分的毒性作用研究
        1.1.3 PM_(2.5)心血管疾病的人群研究
        1.1.4 重大活动环境保护在空气污染健康影响研究中的应用
    1.2 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及主要思路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PM_(2.5)对心血管疾病死亡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现场
        2.1.2 资料收集
        2.1.3 统计学方法
        2.1.4 评价标准
    2.2 结果
        2.2.1 描述性分析
        2.2.2 时间序列分析结果描述
    2.3 讨论
        2.3.1 南京大气污染物的一般水平和特征
        2.3.2 PM_(2.5)对心血管疾病死亡数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PM_(2.5)及金属成分对血清金属和心血管内皮炎性损伤相关细胞因子影响的人群重复测量研究
    3.1 研究设计
        3.1.1 设计思路
        3.1.2 青奥会期间污染控制政策
        3.1.3 调查时间
        3.1.4 调查地点
        3.1.5 研究对象
        3.1.6 调查内容
        3.1.7 质量控制
    3.2 南京青奥会期间PM_(2.5)及金属成分浓度变化
        3.2.1 资料收集
        3.2.2 实验材料
        3.2.3 实验方法
        3.2.4 结果
    3.3 PM_(2.5)及金属成分对人血清金属、心血管内皮炎性损伤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3.3.1 实验材料
        3.3.2 实验方法
        3.3.3 结果
    3.4 讨论
        3.4.1 南京青奥会期间PM_(2.5)及金属成分浓度变化
        3.4.2 PM_(2.5)及金属成分对人血清金属、心血管内皮炎性损伤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PM_(2.5)对EA.hy926 细胞毒性及m RNA转录组分析
    4.1 PM_(2.5)对EA.hy926 细胞毒性研究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3 结果
    4.2 PM_(2.5) 染毒EA.hy926 细胞的MRNA转录组分析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结果
    4.3 讨论
        4.3.1 PM_(2.5)对EA.hy926 的一般细胞毒性
        4.3.2 PM_(2.5) 染毒EA.hy926 细胞的mRNA转录组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NOX1在PM_(2.5)致心血管内皮炎性损伤中的作用
    5.1 体外细胞实验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1.3 结果
    5.2 整体动物实验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2.3 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
    6.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双参通脉颗粒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NF-κB信号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双参通脉颗粒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功能的保护作用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双参通脉颗粒通过NF-κB信号通路对心功能的保护作用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双参通脉颗粒含药血清对乳大鼠心肌细胞模型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9)搜风祛痰中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搜风祛痰中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搜风祛痰中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血管内皮炎症因子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搜风祛痰中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10)Pannexin-1半通道-NLRP3途径介导Apelin-13/APJ促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简表
总前言
第一部分Pannexin-1半通道-NLRP3途径介导Apelin-13/APJ促HA/VSMC增殖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Apelin-13对HA-VSMCs增殖的影响
        3.2 Apelin-13对HA-VSMCs中 Pannexin-1 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3.3 Apelin-13对HA-VSMCs中 ATP释放的影响
        3.4 Apelin-13对HA-VSMCs中 NLRP3 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3.5 Probenecid对 Apelin-13促HA-VSMCs增殖作用的影响
        3.6 Probenecid对 Apelin-13促HA-VSMCs中 Pannexin-1 蛋白表达的影响
        3.7 Probenecid对 Apelin-13促HA-VSMCs中 ATP释放的影响
        3.8 Probenecid对 Apelin-13促HA-VSMCs中 NLRP3 蛋白表达的影响
        3.9 siRNA-NLRP3对Apelin-13促HA-VSMCs增殖作用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第5章 小结
第二部分 Pannexin-1 半通道-NLRP3 途径介导Apelin-13/APJ促巨噬细胞炎症反应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Apelin-13对THP-1 巨噬细胞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
        3.2 Apelin-13对THP-1 巨噬细胞中Pannexin-1 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3.3 Apelin-13对THP-1 巨噬细胞ATP释放的影响
        3.4 Apelin-13对THP-1 巨噬细胞中NLRP3 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3.5 Probenecid对 Apelin-13促THP-1 巨噬细胞炎症因子释放的影响
        3.6 Probenecid对 Apelin-13促THP-1 巨噬细胞Pannexin-1 蛋白表达的影响
        3.7 Probenecid对 Apelin-13促THP-1 巨噬细胞ATP释放的影响
        3.8 Probenecid对 Apelin-13促THP-1 巨噬细胞NLRP3 蛋白表达的影响
        3.9 siRNA-NLRP3对Apelin-13促THP-1 巨噬细胞NLRP3 蛋白表达的影响
        3.10 siRNA-NLRP3对Apelin-13促THP-1 巨噬细胞炎性因子分泌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第5章 小结
第三部分 Pannexin-1 半通道-NLRP3 途径介导Apelin-13/APJ促内皮细胞氧化应激以及单核细胞-内皮细胞粘附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Apelin-13对HUVECs中 ROS生成的影响
        3.2 Apelin-13对HUVECs中 Pannexin-1 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3.3 Apelin-13对HUVECs中 ATP释放的影响
        3.4 Apelin-13促HUVECs中 NLRP3 基因和蛋白的表达
        3.5 Probenecid对 Apelin-13促HUVECs中 Pannexin-1 蛋白表达的影响
        3.6 Probenecid对 Apelin-13促HUVECs中 ATP释放的影响
        3.7 Probenecid对 Apelin-13促HUVECs中 NLRP3 蛋白表达的影响
        3.8 Probenecid对 Apelin-13促HUVECs中 ROS生成的影响
        3.9 siRNA-NLRP3对Apelin-13促HUVECs中 NLRP3 蛋白表达的影响
        3.10 siRNA-NLRP3对Apelin-13促HUVECs中 ROS生成的影响
        3.11 Probenecid对 Apelin-13 促单核细胞-内皮细胞粘附的影响
        3.12 siRNA-NLRP3 抑制Apelin-13 诱导单核细胞-内皮细胞的粘附
    第4章 讨论
    第5章 小结
第四部分 Pannexin-1 半通道-NLRP3 途径参与Apelin-13促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Apelin-13对ApoE~(-/-)小鼠动脉内AS斑块大小的影响
        3.2 Apelin-13对ApoE~(-/-)小鼠主动脉内AS斑块破裂率和破裂面积的影响
        3.3 Apelin-13对ApoE~(-/-)小鼠主动脉AS斑块中平滑肌细胞的影响
        3.4 Apelin-13对ApoE~(-/-)小鼠主动脉AS斑块中胶原成分的影响
        3.5 Apelin-13对ApoE~(-/-)小鼠主动脉AS斑块中MAC-3 的影响
        3.6 Apelin-13对ApoE~(-/-)小鼠Pannexin-1 和NLRP3蛋白表达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第5章 小结
全文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Apelin/APJ系统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期间成果目录
致谢

四、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紧张素Ⅱ对心肌细胞的细胞间粘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IL-10/STAT3通路探讨益气温阳方对压力负荷心衰大鼠心脏功能的影响[D]. 李鹤.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TNF-α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李达. 苏州大学, 2020(06)
  • [3]针刺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改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研究[D]. 李记泉.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蟛蜞菊内酯对原代心肌细胞急性热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徐腾. 海南大学, 2020(02)
  • [5]基于调节ACE轴和ACE2轴探讨益气活血法改善心梗后心室重构的机制研究[D]. 周袁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参芪复方的靶点网络构建及改善胰岛微循环障碍的实验研究[D]. 周秀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PM2.5诱导的炎性反应对心血管内皮的损伤及分子机制研究[D]. 熊丽林. 东南大学, 2019
  • [8]双参通脉颗粒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NF-κB信号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D]. 陈卓.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9]搜风祛痰中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实验研究[D]. 姜丹.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10]Pannexin-1半通道-NLRP3途径介导Apelin-13/APJ促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研究[D]. 李莉芳. 南华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紧张素Ⅱ对心肌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