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贴片器件及应用电路(一)便携式运算放大器

通用贴片器件及应用电路(一)便携式运算放大器

一、通用贴片式器件及应用电路(一) 适用于便携式的运算放大器(论文文献综述)

王永安[1](2021)在《基于GA-DE算法的磁珠高频建模及LNA仿真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姚翔[2](2021)在《小型贴片式低通滤波器设计与制备》文中提出

时莉[3](2021)在《基于FPGA的多通道光纤光谱仪控制系统设计》文中提出光谱仪是利用光学原理,如光的色散、吸收、散射等,从而得到与被分析物质有关的光谱,进而分析出物质元素成分以及内部结构的物理光学设备,其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单通道光纤光谱仪在波长测量范围和波长分辨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制约关系,而且随着科学领域对光谱仪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多通道光谱仪已成为各国研究的热点。光谱仪控制系统是多通道光纤光谱仪的核心部分,本文设计并制作了多通道光谱数据采集、处理及传输的控制系统,并简单介绍了多通道光谱仪的光学系统,以及结合上位机软件对多通道控制系统进行测试。在本课题设计过程中,首先对系统的总体方案进行了设计。在硬件部分,将系统分为几个模块,包括FPGA控制模块、CCD光电转换模块、A/D转换模块、USB通信模块、RS232通讯模块、电源模块以及存储模块,分别设计了各个模块的硬件电路图,完成了芯片选型等工作。根据系统设计要求,CCD器件选用线阵TCD1304DG器件,每一个通道分别对应一个CCD器件;A/D转换芯片选用专用图像处理器AD9826,选用USB2.0接口作为光谱数据传输以及控制系统与上位机通信的串口;为了提高光谱仪的处理速度,实现多个通道的同步采集,选用FPGA作为控制芯片。在软件部分,基于Verilog HDL硬件描述语言,首先介绍了系统的总体功能状态图,即光谱仪控制系统在上位机发出命令的控制下实现了光谱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与传输。主要介绍了CCD与AD采集控制时序的设计、光谱数据的存储与读取以及USB通信的逻辑设计。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部分设计完成后,结合光学系统搭建了光谱仪样机,并结合上位机软件对样机进行了测试。该系统满足预期的设计要求,能够实现多个通道之间的光谱数据的同步采集,在多通道光纤光谱仪的研究中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最后,总结了本文设计多通道光纤光谱仪所做的主要工作,并对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刘志伟[4](2021)在《近海底二氧化碳中红外原位探测系统的研制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选题来源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近海底高精度水合物探测技术》(编号:2016YFC0303900)。海水溶解二氧化碳(CO2)是地球碳循环的主要载体之一,由于时刻同大气进行着交换作用,因此与全球气候、环境状况息息相关;另外,海水中CO2的含量及碳同位素特征分布信息,对于海洋生物和化学过程的探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促进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海底沉积资源勘探等科学领域的快速发展。随着近年来人们对海洋探索的不断深入,基于地球化学手段进行海水溶解气体的原位定量探测,逐步成为海洋科学中一个重点突破方向,相关探测技术需要具有高精度、多分析参量、快速响应、长时间持续测量等特点,并可逐渐适应近海底深水区的应用场景。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Tunable Diode Laser Absorption Spectroscopy,TDLAS)技术是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痕量气体检测方法,相比于现有的海水溶解气体原位探测技术,具有系统结构简单、选择性好、响应速度快等优势,同时采用中红外波段的分子吸收谱线可以达到ppbv(parts per billion in volume,十亿分之一体积分数)量级的超高测量精度。结合高效率气液分离装置,基于TDLAS技术的气体检测仪器有着较大的深海气体原位探测应用潜力。面向近海底CO2气体含量及碳同位素丰度(δ13CO2)的高精度原位测量,本论文研制了高分子脱气膜辅助下的中红外激光波长调制光谱(Wavelength Modulation Spectroscopy,WMS)气体传感系统,研究工作在海洋地球化学分析领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针对仪器在深海环境下应用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对传感系统进行了详细的技术研究与优化。基于4319 nm附近的CO2同位素分子吸收谱线组,使用带间级联激光器(Interband cascade laser,ICL)作为激光源,结合多次反射型吸收池(Multi-pass cell,MPC),设计了体积最小化的紧凑型自由空间激光光路结构,解决了大气中高浓度的CO2背景吸收的影响,使系统得以小型化集成,且检测过程对外界气体环境的干扰免疫;研制了基于脱气膜装置的水中溶解气体采样分析系统,能够高精度实时控制气体分析环境的温度和压强;针对不同待测气源的气量条件,提出了双模式气体吸收池低压调控机制,提高系统在不同环境下的应用能力;设定吸收池检测压强为40 Torr,从而独立提取不同的分子谱线;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研制了小型化、低功耗的系统主控电路,以其为系统控制核心,提出了用于宽动态范围CO2浓度测量和δ13CO2同步分析的多谱线复用光谱信号处理方案;设计了系统在水下的自动工作流程和控制程序,开发了Lab VIEW甲板上位机数据监测及仪器控制平台,并制定了仪器与上位机之间的RS-485远距离通信协议;面向深海实际应用,先后设计并集成了两代传感器样机,通过精密的机械设计,第二代海试样机实现了内部空间的最大利用率,所集成长方体仪器的外形尺寸为836×175×150 mm3。基于多谱线复用方案,所研制传感器的准确CO2浓度测量区间为0~500 ppmv(parts per million in volume,百万分之一体积分数)。在2 s的原始数据输出间隔条件下,其探测下限达到0.72 ppbv,接近TDLAS技术的光谱检测极限精度。在50~400 ppmv的CO2浓度范围内,可进行较为准确的δ13CO2分析,对于不同的样品浓度,δ13CO2的检测灵敏度有所差异,经实验表征,仪器最佳的δ13CO2分析灵敏度在50 s的平均时间条件下为0.769‰。通过对气体采样分析系统参数的优化,动态气流分析模式与脉冲式进样的静态气体分析模式的响应时间均不足1min,分别为30 s、47.5 s。所提出的静态气体分析模式不仅使传感器在气量不充足的情况下仍能正常工作,还可进一步扩大传感器的CO2浓度测量范围,并且测量范围可以通过自主开发的软件程序自动调整。通过科考船拖曳的方式,集成的传感器样机在中国南海神狐海域进行了实地应用试验,试验环境为2000 m深的近海底,主要面向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矿产资源的勘探。传感器在下潜阶段实时测量了海水溶解CO2的浓度及δ13CO2值。在试验的全过程中,传感器工作状态良好并实时上传了测量数据。这也是中红外TDLAS气体传感技术首次在深海原位气体探测上的成功应用。与现有的国外相关商用仪器对比,所研制的CO2传感器在多项重要性能指标上处于先进水平,表明了仪器高精度、快速响应、多分析参量的海洋溶解气体原位探测能力,展示了该项研究不同寻常的发展前景。本论文工作的创新点在于:1、为了减小仪器体积、实现近海底深海探测应用,研制了ICL专用的多自由度精密光学调整架,设计了基于中红外ICL光源的紧凑型直线式光路结构,最大程度地简化了光学系统结构,同时提升了机械稳定性,实现了仪器的小型化集成。2、为了避免空间光路中常压大气高浓度的CO2气体对低压气室内极低浓度CO2样品检测存在的干扰,提出了强大气背景吸收下优化波长调制深度的方法,通过多项式拟合提取并扣除了二次谐波(2f)光谱信号中的背景谐波成分,提高了检测精度。3、针对深海环境不同气液分离效率和溶解气量可能造成的气体样品量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双模式气体吸收池低压调控机制,在传统PID(Proportional-Integral-Derivative,比例-积分-微分)动态压力控制模式的基础上,设计了新型脉冲式进样的静态气体分析模式,可以适应微小气量的气源条件;同时,通过引入载气增加了浓度检测范围,扩展了量程。4、研制了用于深海溶解气体原位探测的传感系统,达到ppbv量级的CO2浓度探测下限和小于1‰的δ13CO2分析精度,同国际上现有的海水溶解CO2探测仪器相比,该指标处于先进水平;利用该仪器在中国南海神狐海域开展了2000m深海的应用试验,这是中红外TDLAS气体传感器首次应用于深海原位气体探测。

祝伟仝[5](2021)在《基于柔性石墨烯电极的便携式生物电信号采集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现有的传统脑电和心电监测设备虽然在精度上能够满足医疗和科研等方面的需求,但是其体积较大、价格昂贵、无法便携式检测且操作繁琐需要专业人员操作,因此只能在医院或研究机构等固定场所进行采集。采集时所使用的Ag/Ag Cl电极存在使用时效短、具有生物毒性对皮肤有刺激等问题。因此设计一款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柔性电极和可以做到无违和感佩戴的便携式可穿戴监测设备就显得尤为必要。随着石墨烯材料的出现,利用石墨烯材料设计的石墨烯柔性织物电极可以极大提高被试者的舒适度,做到无违和感佩戴。同时,石墨烯柔性电极相较于传统的Ag/Ag Cl电极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毒无害,长期佩戴也不会对皮肤造成损伤,因此适用于需要长期监测的场景。本文针对传统采集电极和传统脑电、心电采集设备的局限性,开发了基于高导电率、高稳定性的柔性石墨烯织物电极。石墨烯柔性电极以织物为基底,具有高可靠性,稳定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使得长期采集和日常监测成为可能。针对脑电信号极其微弱易且受干扰等特点,利用模拟前端芯片设计了脑电采集模拟前端电路,同时利用低功耗处理器和无线传输模块设计了可穿戴便携式无线脑电采集系统。配合石墨烯电极实现对头皮脑电的长期采集和日常监测。针对心电信号微弱,频率低等特点,利用专为ECG采集设计的模拟前端芯片设计了多导联心电采集前端电路,使用蓝牙So C芯片作为主控芯片设计了可穿戴便携式无线心电采集系统,配合石墨烯电极实现对心电信号的日常监测。佩戴者利用便携式无线可穿戴脑电、心电采集设备可以随时随地的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监测自己的身体状态。使得脑电和心电信号的采集工作不再局限于医院和专业人员采集,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居家自我采集和监测,及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有助于异常状况的尽早发现。

梁宵[6](2021)在《基于FOC的家用呼吸机BLDC控制器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20年的新冠疫情,让呼吸机进入公众的视野。不同于大体积的医用呼吸机,家用呼吸机是一种便携式、可在家庭中使用的呼吸机,主要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提高病患的生活质量。BLDC(无刷直流电机)是家用呼吸机的核心部件之一。家用呼吸机通过驱动BLDC来产生合适的压力,帮助患者打开气道,增加肺通气量,改善患者呼吸功能。BLDC作为一种驱动电机既保留了直流电机良好的调速、控制和运行特性,又克服了传统直流电机电刷换相的缺点,并具有效率高、功率密度高、免维护、高速运行等优点,近些年被广泛用于电动汽车、水泵、医疗器械等行业。BLDC的运行需要使用专用的控制器,因此其控制器的开发,成为BLDC应用的关键。传统BLDC控制器一般采用方波驱动方案,但存在转矩波动、效率低等缺点。在上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F.Blaschke提出了一种基于FOC(磁场定向控制)的矢量控制方法,即通过一系列坐标变换,将三相电流静止坐标系转为两相旋转坐标系,从而使三相交流耦合的定子电流转换为相互正交、独立解耦的转矩电流与励磁电流分量,实现类似“他励直流电动机通过控制电枢电流直接控制电机转矩”的效果。采用FOC矢量控制能使电机转矩更加平稳、效率更高、噪声更小、动态特性更优良,因此特别适合用于家用呼吸机。近些年基于FOC的BLDC控制器在汽车电子、风扇、水泵等行业应用比较广泛,TI、Infineon、ST、Microchip等厂商都提供了一些相关的解决方案,但目前尚未有一款专用于家用呼吸机的BLDC控制器。因此本课题以适用于目前主流的BiPAP家用呼吸机的BLDC控制器为研究对象,探究FOC矢量控制技术在家用呼吸机BLDC控制器上的具体实现和相关的软硬件设计方法。

王澈[7](2021)在《基于PXIe总线的射频信号综合测试模块设计》文中提出随着电子行业飞速的发展,电子行业对电子测量仪器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子测量仪器朝着测量速度快、测量精度高的方向不断发展着。为了满足不断提升的指标,测量仪器往往功能单一、体积庞大,不能适用于多样复杂的测试需求。可能需要多台仪器的配合使用,才能实现一套系统的完整测试,测试环境搭建非常麻烦。本文以市面上常见的电子测量仪器为基础,结合测试环境分析功能需求,本着小体积、低功耗、多功能的思路设计了功能可重构、硬件可组态的射频信号综合测试模块。该模块同时具备射频信号的接收及频谱分析功能、射频信号的生成及发射功能和网络参数分析三种功能。这三种功能互相关联,可以搭配使用也可以独立工作,使测试过程更加便捷、快速、全面。整个模块的硬件可拆卸重组,根据需求重新组装,便于携带、便于维修,大大提升了测试仪器应用的范围。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1、在基于高度集成化和功耗最低化的基础上设计了射频信号综合测试模块的总体方案架构。2、研究射频信号接收、发射,以及网络参数分析三种功能模块的实现方案,并针对这三种功能分别设计硬件电路。3、设计基于AD9361单芯片零中频收发模块的硬件电路,并根据实际应用环境搭建外围电路;设计基于AD9361的增益控制系统,并根据硬件总体方案完成系统电源模块设计。4、分析三种不同功能的需求,分别对频谱分析仪、射频信号发生器、矢量网络分析仪三个模块进行数字逻辑模块的设计。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本文设计了具备射频信号接收处理功能、射频信号发射功能、网络参数分析三种功能的综合测试模块。该模块能发射100MHz~3GHz的射频信号,可以代替简易的信号源使用;该模块也能对100MHz~3GHz的信号做频谱分析,代替简易的频谱分析仪使用;该模块还能对被测件在100MHz~3GHz频段内进行网络参数分析,能够发挥简易的矢量网络分析仪的作用。

李大珍[8](2020)在《基于DSP的红外车辆目标识别与跟踪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红外目标的识别与跟踪作为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国内外研究学者针对红外图像的强隐蔽性、强抗干扰性和强环境适应性等特点开展了大量研究,相关学术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军用领域、工业应用领域及交通运输、视频监控等民用领域。然而,在军用领域,随着系统集成度和微小综合系统要求的提高,系统设备的处理器既需满足图像处理算法的高性能要求,又需具备小体积、低功耗特点。因此,完成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的可实现红外目标跟踪与识别的硬件系统设计与样机研制,就显得尤其重要。基于真实战地环境条件下汽车、坦克等目标红外图像的识别与跟踪原理,通过综合对比分析各类硬件平台优缺点,本文提出了基于单DSP处理器的红外车辆目标识别与跟踪系统方案。以小型化和低功耗为目标,基于模块化的思想,完成了DSP硬件系统平台设计。DSP硬件平台主要包括视频采集单元、图像处理及控制单元和视频输出单元。视频采集单元主要用于完成目标红外信息的图像采集,并将获取的红外图像信息输出至图像处理及控制单元。图像处理及控制单元主要用于红外图像预处理、目标识别与目标跟踪处理,控制视频采集单元、视频输出单元对目标图像的采集与输出。视频输出单元用于接收图像处理及控制单元输出的图像,并传输至显示器显示。本文提出的高斯滤波+阈值分割+序贯相似性检测算法,简单有效,适用于单DSP处理器。高斯滤波和阈值分割算法可很好的减少图像的背景噪声,并准确分割提取目标图像,序贯相似性检测算法可较好实现目标图像的识别与跟踪。基于VS和Open CV,开展了高斯滤波、阈值分割法和序贯相似性检测算法对红外车辆目标识别与跟踪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的仿真验证,结果表明,算法满足红外车辆目标识别与跟踪使用需求。结合硬件系统平台硬件资源特点,完成图像处理算法移植,并开展了提高图像处理效率的优化设计,完成了红外车辆目标识别与跟踪系统硬件软件集成与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外形尺寸为5cm*6cm*1cm,系统功耗不大于3w,非常适合于野外、空中、海上等供电要求严苛、空间小的小型无人机或便携式地面设备等武器系统。

万尚鑫[9](2020)在《脉冲涡流法方块电阻仪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方块电阻是用来评价半导体材料导电性能的关键参数,通常采用接触式的四探针方法测量,对样品表面具有破坏性,不利于半导体晶片的质量控制。而传统的非接触式涡流方块电阻测量法会引起被测物体温度升高,影响了测量的准确性。相比较,非接触式的脉冲涡流方块电阻测量法可提高测量精度。为此,本文采用非接触式的脉冲检测原理,设计了一款基于ARM内核的sTM32芯片便携式的脉冲涡流方块电阻检测仪器,涉及测量探头、探头电路、单片机处理电路、显示电路和电源电路等的硬件电路设计,以及相配套的处理软件设计。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从脉冲涡流检测理论出发,分析了脉冲涡流检测原理。通过PsPICE仿真,确定了脉冲涡流检测电路的电路参数,并得出了脉冲涡流检测方块电阻的电容电压与方块电阻的关系曲线。2.通过有限元方法对脉冲涡流法检测探头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仿真分析了线圈匝数、线圈内外径、测量距离对检测电压、磁场密度、磁场强度的影响。最终得到优化后的匝数为40匝,优化后的探头内外径分别2.11rm和4。⒍m,测量距离为1Ⅱm。3.设计了一套适用于脉冲涡流检测便携式仪,仪器由测量探头、探头电路、单片机处理电路、显示电路和电源电路组成,并设计了一套软件系统,使得测量到的信号可以被有效地转换、处理、存储和显示,并采用数字滤波算法一定程度降低了误差,使得测量的方块电阻值可以被系统提取并显示。4.研制了脉冲涡流方块电阻测试仪,经过测试,在⒋100Ω/□范围内的测量误差在10%以内。

苏醒[10](2020)在《基于MEMS传感器的脊柱形态检测系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学习与工作压力增大,脊柱畸形发病率也日趋升高,且呈现发病低龄化趋势。脊柱畸形会对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严重伤害,对处于身心发育期的青少年危害尤为严重,因此,推广脊柱畸形检测与筛查具有极大社会价值。当前的检测手段有两大类:放射性与非放射性脊柱形态检测。放射性脊柱形态检测精确度较高,是目前医学上常用的检测手段,但是会对患者造成过量辐射,增加患者罹患癌症等相关疾病的概率。针对脊柱畸形多发性的趋势与对新型脊柱形态检测手段亟需的现状,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非放射性的基于MEMS传感器的脊柱形态检测系统。该系统的优点在于检测无放射性,检测过程自动化程度高,无需专门的操作人员,检测速度快,价格成本低。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MEMS传感器的脊柱形态检测系统。根据医学对脊柱畸形的-脊柱侧凸Cobb角、脊柱后凸Cobb角与轴向躯干旋转角度,确定了系统架构、传感器采样点分布与传感器选型。将多个MEMS传感器基板与薄膜压力传感器安装在海绵底座平台上,对被测人背部采样点进行检测,采集角速度、加速度与压力数据。(2)检测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基于微处理器STM32F407ZGT6,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将核心板划分为微处理最小系统、电源模块、在线调试模块、交互模块、存储模块、通信模块、模拟量信号调理模块,完成了核心板的原理图与PCB设计。设计了MEMS传感器基板,编写ⅡC总线通信函数,通过ⅡC总线对MEMS传感器初始化配置与数据读取。设计了薄膜压力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通过微处理器内部集成ADC完成压力信号采样。(3)MEMS传感器加速度计采样值异常数据剔除与误差校正。对MEMS传感器加速度采样值进行分布规律研究,利用数理统计剔除采样值中的异常数据。建立并训练BP神经网络,利用神经网络对加速度计采样值进行误差校正。利用误差校正后的加速度计采样值进行角度解算,获取被测人脊柱后凸角度与轴向躯干旋转角度。(4)检测系统精度测试。对模型与志愿者进行实验检测,并使用高精度电子倾角仪进行了对照实验,分析该检测系统的精确性、检测快速性与可靠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检测系统能够实现预定的脊柱形态检测。

二、通用贴片式器件及应用电路(一) 适用于便携式的运算放大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用贴片式器件及应用电路(一) 适用于便携式的运算放大器(论文提纲范文)

(3)基于FPGA的多通道光纤光谱仪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和意义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的研究目标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安排
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光纤光谱仪的工作原理
        2.1.1 单通道光纤光谱仪的工作原理
        2.1.2 多通道光纤光谱仪的工作原理
    2.2 多通道光纤光谱仪的总体结构设计
        2.2.1 光学系统设计
        2.2.2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2.3 开发环境的搭建
        2.3.1 FPGA开发环境的搭建
        2.3.2 HDL仿真环境的搭建
    2.4 系统主要性能指标
    2.5 本章小结
3 多通道光纤光谱仪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3.1 引言
    3.2 FPGA控制模块
        3.2.1 FPGA技术简介
        3.2.2 FPGA芯片选型
        3.2.3 FPGA及其外围电路设计
    3.3 CCD光电转换模块
        3.3.1 CCD器件的工作原理
        3.3.2 CCD器件的驱动方法
        3.3.3 CCD器件的选型
        3.3.4 CCD驱动电路设计
    3.4 A/D转换模块
        3.4.1 信号调理电路
        3.4.2 A/D转换器的芯片选型
        3.4.3 AD9826 驱动电路设计
    3.5 USB通信模块
        3.5.1 USB接口介绍
        3.5.2 USB外设控制器芯片选型
        3.5.3 USB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3.6 RS232 通讯模块
    3.7 存储模块
        3.7.1 SRAM
        3.7.2 EEPROM
        3.7.3 Flash
    3.8 电源模块
        3.8.1 系统电源分布
        3.8.2 电压转换电路
    3.9 本章小结
4 多通道光纤光谱仪的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1 引言
    4.2 CCD与AD采集驱动时序
        4.2.1 CCD控制与AD采集状态
        4.2.2 TCD1304DG驱动时序
        4.2.3 AD9826 时序分析
    4.3 光谱数据存储与读取
        4.3.1 SRAM时序分析
        4.3.2 数据存储与读取状态
    4.4 USB通信控制
        4.4.1 信号的传输与通讯
        4.4.2 CY7C68013A的固件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光谱仪样机测试
    5.1 上位机测试软件
    5.2 样机测试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学术成果

(4)近海底二氧化碳中红外原位探测系统的研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海洋溶解气体原位探测技术概述
        1.2.1 水下拉曼光谱技术
        1.2.2 水下质谱技术
        1.2.3 半导体气敏传感技术
        1.2.4 红外吸收光谱技术
    1.3 红外气体检测精度的提升方法
    1.4 中红外激光气体传感技术的发展现状
        1.4.1 中红外激光光源概述
        1.4.2 中红外TDLAS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标与工作内容
第2章 海水溶解CO_2的激光探测原理与方案
    2.1 研究整体方案及技术路线
    2.2 气液分离技术原理
        2.2.1 气液平衡理论
        2.2.2 高分子聚合物膜脱气技术
    2.3 红外气体检测及同位素分析原理
        2.3.1 分子红外吸收光谱理论
        2.3.2 TDLAS气体传感原理
        2.3.3 分子谱线展宽机制与低压谱线分离原理
        2.3.4 碳同位素丰度分析方法及其温度依赖性
    2.4 中红外激光CO_2传感系统的整体方案设计
        2.4.1 ~(12)CO_2、~(13)CO_2吸收谱线的选择与分析
        2.4.2 检测方案与传感系统结构设计
    2.5 深海原位探测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深海原位探测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与仪器集成
    3.1 中红外激光光学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3.1.1 光学系统的组成
        3.1.2 光源的特性参数表征
        3.1.3 ICL专用多自由度调整架的研制
        3.1.4 激光光路结构的建立与优化
        3.1.5 强大气背景吸收下的波长调制深度优化
        3.1.6 大气背景吸收的抑制和消除
    3.2 恒温低压气体采样分析系统的研制
        3.2.1 基于脱气膜的气液分离系统
        3.2.2 气体吸收池温度控制系统
        3.2.3 基于精密电控比例阀的吸收池低压控制系统
        3.2.4 基于PID压力控制的动态气流分析模式
        3.2.5 新型脉冲式进样的静态气体分析模式
    3.3 系统自动工作流程的电学控制机制研究
        3.3.1 基于DSP处理器的系统主控电路研制
        3.3.2 多谱线复用的光谱信号处理方案设计
        3.3.3 LabVIEW上位机平台与系统通信协议设计
        3.3.4 系统水下运行流程的设计与优化
        3.3.5 其他电路模块
    3.4 传感器的机械结构设计与集成
        3.4.1 第一代样机的设计与集成
        3.4.2 第二代海试样机的设计与集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传感器的性能测试与分析
    4.1 系统噪声的主要来源分析
    4.2 集成仪器的机械稳定性测试
    4.3 气体采样分析系统的性能测试
        4.3.1 气密性检测
        4.3.2 吸收池动态压力控制精度
        4.3.3 静态气体分析模式的运行流程
    4.4 传感器的标定
        4.4.1 多区间CO_2浓度标定
        4.4.2 δ~(13)CO_2标定
    4.5 主要性能指标测试与表征
        4.5.1 CO_2浓度探测下限
        4.5.2 δ~(13)CO_2分析灵敏度
        4.5.3 动态气流分析模式的响应时间
        4.5.4 静态气体分析模式的响应时间
    4.6 大气环境下的传感器应用试验
        4.6.1 载气流量补偿的动态自来水溶解CO_2检测
        4.6.2 室内空气中CO_2的动态分析
        4.6.3 基于静态模式的自来水溶解CO_2分析
    4.7 传感器与现有商用仪器的性能对比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传感器的深海示范应用
    5.1 面向中国南海可燃冰勘探的海试概况
    5.2 传感器的水下拖曳方案
    5.3 海试测量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的创新点
    6.3 待优化的问题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5)基于柔性石墨烯电极的便携式生物电信号采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可穿戴医疗设备现状
        1.2.2 脑电采集设备现状
        1.2.3 心电采集设备现状
        1.2.4 医用电极现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章节安排
第2章 石墨烯柔性电极的制备及特性
    2.1 石墨烯电极的不同形态
    2.2 石墨烯电极的制备
    2.3 石墨烯电极的相关实验
        2.3.1 石墨烯电极采集脑电信号
        2.3.2 石墨烯电极采集心电信号
        2.3.3 石墨烯电极实验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便携式脑电采集系统硬件设计
    3.1 脑电信号的特征
        3.1.1 脑电信号的产生机理
        3.1.2 脑电信号的特点
    3.2 系统整体设计框架
    3.3 系统模拟前端电路设计
        3.3.1 ADS1299 电路设计
        3.3.2 前端防护及预处理电路设计
    3.4 单片机极其外围电路
    3.5 电源管理电路
        3.5.1 充电电路
        3.5.2 供电电路
    3.6 数据存储电路
    3.7 蓝牙模块电路
    3.8 WIFI无线通信电路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便携式心电采集系统硬件设计
    4.1 心电信号测量原理
        4.1.1 心电信号的产生机理
        4.1.2 心电信号的特点
    4.2 系统总体框架
    4.3 ADS1293 模拟前端采集电路
    4.4 主控蓝牙SOC设计
        4.4.1 CC2541 介绍
        4.4.2 CC2541 天线设计
        4.4.3 CC2541 外围电路设计
        4.4.4 蓝牙工作模式
    4.5 电源管理电路设计
        4.5.1 充电管理电路设计
        4.5.2 电源电路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软件设计及实现
    5.1 采集系统嵌入式软件设计
        5.1.1 脑电采集系统软件设计
        5.1.2 心电采集系统软件设计
        5.1.3 采集系统数据协议定义
    5.2 数据处理算法设计
        5.2.1 常见的干扰和产生原因
        5.2.2 工频干扰去除
        5.2.3 基线漂移修正
    5.3 系统测试及实现
        5.3.1 无线传输测试
        5.3.2 脑电采集系统实现
        5.3.3 心电采集系统实现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基于FOC的家用呼吸机BLDC控制器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2章 BLDC运行原理和FOC算法
    2.1 BLDC运行原理
        2.1.1 BLDC的基本结构
        2.1.2 BLDC的数学模型
    2.2 FOC矢量控制算法
        2.2.1 FOC矢量控制算法的产生
        2.2.2 FOC的基本原理
第3章 BLDC控制器硬件设计
    3.1 主控芯片选型
    3.2 BLDC控制器整体硬件设计方案
    3.3 BLDC控制器电路设计
        3.3.1 电源电路设计
        3.3.2 三相逆变桥电路设计
        3.3.3 泵生电压抑制电路设计
        3.3.4 电流采样电路设计
    3.4 BLDC控制器PCB设计要点
        3.4.1 PCB整体设计原则
        3.4.2 关键电路的PCB设计
第4章 电机控制系统设计
    4.1 电机控制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4.2 电机控制系统的实现
        4.2.1 磁链位置估算器与锁相环
        4.2.2 抗积分饱和PID控制器
        4.2.3 I/F启动
        4.2.4 SVPWM的实现
        4.2.5 三相电流重构
第5章 BLDC控制器软件程序设计
    5.1 软件程序结构
    5.2 软件程序实现
        5.2.1 单线PWM通信
        5.2.2 保护及故障处理
        5.2.3 软件控制系统状态机
        5.2.4 前后台系统
    5.3 嵌入式编程要点
第6章 测试与分析
    6.1 静态压力控制测试
        6.1.1 静态压力测试平台搭建
        6.1.2 电机运行参数测试
        6.1.3 气道压力测试
    6.2 动态压力控制测试
        6.2.1 动态压力测试平台搭建
        6.2.2 主动模拟肺气道压力测试
    6.3 噪声测试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基于PXIe总线的射频信号综合测试模块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产品现状
        1.2.2 可重构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
    1.4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射频信号综合测试模块总体方案设计
    2.1 总体方案设计
    2.2 收发机架构
        2.2.1 超外差式收发机
        2.2.2 数字中频收发机
        2.2.3 零中频收发机
    2.3 射频信号收发模块方案设计
        2.3.1 芯片选型
        2.3.2 接收通道整体方案设计
        2.3.3 发射通道整体方案设计
    2.4 网络参数分析模块方案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射频信号综合测试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3.1 射频信号综合测试模块整体结构设计
    3.2 数字信号处理板实现方案
        3.2.1 PXIe接口硬件电路设计
        3.2.2 FPGA选型
    3.3 射频板实现方案
        3.3.1 AD9361 模块设计
        3.3.2 时钟模块设计
        3.3.3 FMC与FPGA接口实现方案
        3.3.4 外围射频通道设计
    3.4 射频转接板实现方案
    3.5 网络参数测量板实现方案
        3.5.1 激励源功分电路
        3.5.2 开关电路硬件设计
        3.5.3 定向耦合器耦合电路
        3.5.4 信号传输等长电路设计
    3.6 电源模块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射频信号综合测试模块数字逻辑设计
    4.1 AD9361 相关接口逻辑设计
        4.1.1 SPI控制逻辑设计
    4.2 频谱分析仪数字逻辑设计
        4.2.1 频率分辨率带宽
        4.2.2 分辨率带宽滤波器设计
    4.3 射频信号发生器数字逻辑设计
        4.3.1 DDS主动发送模块设计
        4.3.2 数字调制设计
    4.4 网络参数分析仪逻辑设计
        4.4.1 同步模块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5.1 射频信号发生器功能测试
    5.2 频谱分析仪功能测试
    5.3 矢量网络参数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课题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8)基于DSP的红外车辆目标识别与跟踪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目标识别与跟踪算法现状
        1.2.2 图像处理平台硬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安排
第二章 系统总体技术方案
    2.1 基础知识
    2.2 系统需求分析
    2.3 系统组成
    2.4 系统工作流程设计
    2.5 系统核心功能单元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硬件设计与实现
    3.1 引言
    3.2 视频采集模块设计
        3.2.1 视频采集电路设计
        3.2.2 视频采集模块驱动设计
    3.3 视频输出模块设计
        3.3.1 视频输出电路设计
        3.3.2 视频输出模块驱动设计
    3.4 处理器核心模块设计
        3.4.1 EPPI接口电路
        3.4.2 DDR模块电路设计
        3.4.3 JTAG模块设计
        3.4.4 系统启动模块电路设计
        3.4.5 程序存储模块电路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处理器软件设计
        4.1.1 DMA设计
        4.1.2 视频采集和输出接口软件设计
        4.1.3 乒乓缓存软件设计
    4.2 图像处理算法设计
        4.2.1 红外图像预处理算法
        4.2.2 目标识别算法
        4.2.3 目标跟踪算法
    4.3 图像处理的优化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
    5.1 测试环境介绍
    5.2 系统硬件测试
    5.3 系统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完成的工作
    6.2 未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脉冲涡流法方块电阻仪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2 脉冲涡流测试系统基本原理
    2.1 脉冲涡流检测基本原理
        2.1.1 涡流检测基本原理
        2.1.2 脉冲涡流检测原理
        2.1.3 脉冲涡流检测法的电路分析
    2.2 本章小结
3 脉冲涡流传感器探头线圈的优化设计
    3.1 探头有限元建模与分析
        3.1.1 方块电阻检测的有限元模型
        3.1.2 有限元分析模型确定
        3.1.3 外电路的搭建
    3.2 探头部分参数优化设计
        3.2.1 线圈匝数的确定
        3.2.2 线圈内径的确定
        3.2.3 线圈外径的确定
        3.2.4 测量距离的确定
    3.3 本章小结
4 系统硬件部分设计
    4.1 硬件系统总体结构
    4.2 探头部分电路
        4.2.1 探头部分电路设计
        4.2.2 驱动部分电路设计
    4.3 处理部分各模块设计
        4.3.1 单片机最小系统
        4.3.2 AD转换电路的设计
        4.3.3 显示部分电路
        4.3.4 电源管理电路
        4.3.5 外部存储芯片
        4.3.6 BOOT电路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软件设计
    5.1 系统软件结构
    5.2 系统软件设计方法
        5.2.1 脉冲方波信号的产生
        5.2.2 AD7609程序设计
        5.2.3 FLASH芯片程序设计
        5.2.4 OLED显示模块设计
        5.2.5 数字滤波算法的设计
    5.3 本章小结
6 测试仪的制作与测试
    6.1 测试仪的制作
        6.1.1 测试探头部分的制作
        6.1.2 仪器主机的制作
    6.2 实验结果的测量与分析
        6.2.1 实验结果与实验误差
        6.2.2 实验结果的误差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基于MEMS传感器的脊柱形态检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检测系统架构
    2.1 Cobb角检测原理
        2.1.1 Cobb角的定义与测量
        2.1.2 MEMS传感器建模与角度测量
    2.2 检测系统的物理结构
    2.3 MEMS传感器
    2.4 薄膜压力传感器
    2.5 微处理器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检测系统软硬件设计
    3.1 STM32F407核心板设计
        3.1.1 微处理器最小系统
        3.1.2 电源模块
        3.1.3 其他模块
        3.1.4 PCB设计原则
    3.2 MEMS传感器基板设计与ⅡC通信实现
        3.2.1 MEMS传感器基板设计
        3.2.2 ⅡC总线通信
        3.2.3 ⅡC总线通信函数编写
    3.3 薄膜压力传感器数据采集
        3.3.1 薄膜压力传感器标定
        3.3.2 ADC数据采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EMS传感器数据处理与误差校正
    4.1 被测人检测姿态判定
    4.2 MEMS传感器加速度计异常采样数值处理
    4.3 MEMS传感器加速度计的误差分析
    4.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MEMS传感器加速度计采样值误差校正
        4.4.1 BP神经网络模型
        4.4.2 BP神经网络构建与样本采集
        4.4.3 BP神经网络误差校正结果
        4.4.4 在微处理器中实现BP神经网络应用
    4.5 加速度计数值角度解算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检测系统测试
    5.1 模型测试
        5.1.1 脊柱后凸角度模型测试
        5.1.2 轴向躯干旋转角度模型测试
    5.2 志愿者测试
    5.3 测试结果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通用贴片式器件及应用电路(一) 适用于便携式的运算放大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GA-DE算法的磁珠高频建模及LNA仿真预估研究[D]. 王永安.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小型贴片式低通滤波器设计与制备[D]. 姚翔.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3]基于FPGA的多通道光纤光谱仪控制系统设计[D]. 时莉. 烟台大学, 2021(11)
  • [4]近海底二氧化碳中红外原位探测系统的研制及应用[D]. 刘志伟. 吉林大学, 2021(01)
  • [5]基于柔性石墨烯电极的便携式生物电信号采集系统设计[D]. 祝伟仝. 河北大学, 2021(09)
  • [6]基于FOC的家用呼吸机BLDC控制器的应用研究[D]. 梁宵. 山东大学, 2021(12)
  • [7]基于PXIe总线的射频信号综合测试模块设计[D]. 王澈.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8]基于DSP的红外车辆目标识别与跟踪系统设计[D]. 李大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9]脉冲涡流法方块电阻仪的设计[D]. 万尚鑫.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10]基于MEMS传感器的脊柱形态检测系统研究[D]. 苏醒. 东南大学, 2020

标签:;  ;  ;  ;  ;  

通用贴片器件及应用电路(一)便携式运算放大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