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被动句中分词“に”的关系语义分析

日语被动句中分词“に”的关系语义分析

一、日语被动句中助词“に”的关系语义辨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茜茜[1](2021)在《关于日语被动句助词“に”和“から”的考察》文中提出在日语中存在很多的近义表现,被动句的近义表现就是其中的一个难点。基于BCCWJ语料库,以"先生にほめられた"和"先生からほめられた"为例,从"に"和"から"的使用方法及"に"和"から"的替换情况、不替换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明确两者所产生的区别主要与"に"表示动作的目标及着眼点的用法、"から"表示起点的用法是相关的。

张茜茜[2](2021)在《关于日语被动句助词“に”和“から”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在日语中存在很多的近义表现,被动句的近义表现就是其中的一个难点。基于BCCWJ语料库,以"先生にほめられた"和"先生からほめられた"为例,从"に"和"から"的使用方法及"に"和"から"的替换情况、不替换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明确两者所产生的区别主要与"に"表示动作的目标及着眼点的用法、"から"表示起点的用法是相关的。

关永皓[3](2020)在《基于语篇连贯视角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日译研究》文中指出翻译研究的方法、路径、范式在不断翻新,翻译理论也越来越丰富,翻译不应被看作是一个简单的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行为,而应同时兼顾语言、跨文化交际、语篇特征等属性,以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待。本论文认为,翻译的直接对象应该是原文语篇,而翻译的最后成果则是译文语篇。因此,本论文从语言学的视角,借助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语言学、句法学、语用学等的相关理论,宏观上从语法连贯、语义连贯、语用连贯三个大的角度,微观上则是从该三大角度的下位分类出发,以中文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及其日译本《习近平国政运営を语る》两个语料为研究对象,在对照分析两个文本各自的语篇连贯的基础上,对语篇连贯在日译本中的重构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探讨语篇连贯在汉译日翻译过程中发挥的指导性作用及应用的可能性,并以此检测译文的准确性。在语法连贯视角下,首先从照应、替代和省略、连接等多个具体的角度对日译本中的语篇连贯的重构展开了研究。在“照应”这一小节,主要探讨了第一、二、三人称及其复数的日译。在“替代和省略”小节,着重探讨了指示词“如此”、“这么”、“这样”的日译。“连接”小节里,对连词“以及”进行了研究,发现译文语篇要达到连贯重构的目的,不可过多受原文语篇的掣肘,而是应根据日语的语言特质、译文的语篇连贯特性等,作适度的增减及调整,不能简单地移植原文的结构。其次,从修辞连贯的角度对译文语篇的连贯进行了研究。具体是择取了有代表性的“排比”修辞格,从句子的排比和句子成分的排比两个角度分别展开了研究。原文语篇中的排比对译文语篇中排比的使用与否,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多数情况下按照原文中顺序翻译为日语,即可重构连贯。另外还发现,语篇中存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日译词不同的情况。为了使语篇在连贯方面更紧密,有必要对译词进行统一化处理,以提高受众的接受程度。再次从句法连贯的角度,以“被”字句为探讨研究对象展开了研究。发现原文中的“被”字句与日语被动句在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多数的“被”字句可以译为日语的被动句,但也有例外,有的“被”字句翻译成日语被动态反而不自然,进行汉译日翻译时,需要同时兼顾译文的连贯性。然后是从语序的角度,包括主谓殊位、定语、状语等角度,考察了译文语篇中的连贯是如何重构的。通过对原文语篇的整体分析,发现主谓殊位主要发生在汉语的“是”字句中,数量也很少,且并未发现“是”字句以外的主谓殊位的情形。“定语”小节中,主要探讨了双重定语和多重定语的日译。整体而言,译文中多重定语的排序受到的制约因素很多,需要在译前准备阶段,译者对原文语篇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分析清楚多重定语之间的关系。最后从主位推进模式的角度探讨了一个较长篇幅语篇中连贯的重构,发现原文中的主位推进模式,在译文中往往会发生变化。主位推进模式是否要调整,不仅取决于译者,还要观察译文语篇连贯性是否得以保证,以及连贯是否顺畅。语法连贯是研究《治国理政》及其他中央文献日译的根本出发点和基础,同时也是首要层次,因为翻译说到底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译者要处理的首先是语言,尤其在书面形式的语篇中,这一特征更为显着。在由低到高的、划分为词、句、超句体、段落、语篇的各个层级上,中央文献的汉译日都要遵守译语的语法规则和使用习惯,译语语篇中的前后句子、前后段落的连接上,要流畅自然、不带逻辑矛盾,同时体现应有的、恰当的逻辑关系,以使译文语篇的连贯得以恰当重构。在语义连贯视角下,首先从小句经验功能角度对语篇连贯在《国政运営》的语篇重构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及物性系统的六个“过程”(process)在翻译中发挥的作用,通过具体例子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本论文认为,在《治国理政》的汉译日过程中,译文语篇的小句的“过程”类型的择取,要兼顾语篇的意义;其次,译文语篇的小句间逻辑依赖关系和逻辑语义关系,服从于译文语篇的整体意义,并同时受原文语篇中小句的“过程”类型的影响和制约;再次,由于原文语篇中的一个小句,在译文语篇中可以用两种或多种形式表达,同时为使译文语篇的语义连贯重新构建起来,小句也有可能进行分译、合译、不译,甚至有可能降至次一级的单位(词组、短语等)进行表达。其次从重复和同义性衔接两个角度,对《国政运営》中的句际语义连贯进行了探讨。通过对两个语料的对比分析,发现有的原文的衔接在译文语篇中保留下来,从而使译文语篇的连贯性比较明显;而有的例子中,衔接在译文语篇中没有完全保留下来,有衔接中断的现象,对语篇的连贯也产生了不良影响。为了使译文语篇的衔接和连贯也能清晰可见,保证语篇的连贯性,应当参照原文语篇中的语义上的连贯,使其在汉译日的过程中发挥指导作用。再次从同现关系的角度,对语义连贯进行了探讨。在《治国理政》的汉译日翻译中,要注意具体语义的表达,消除歧义,以确立该词的具体语义指向,消除模糊语义,重新构建译文语篇的连贯。然后从段际语义连贯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发现通常需要让译文语篇在语义连贯方面与原文语篇保持一致,一般不做改动。为了保持语义连贯、保证原文意义的准确传达,有时需要对句子进行适当的处理,如分译、合译等。最后从深层逻辑语义的角度对两个实例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研究发现在《国政运営》语料中,有的深层逻辑语义没有翻译出来,造成译文读者难以把握原文语篇的意义,主旨不鲜明,导致翻译出现了失误,连贯发生了断裂。因此本论文认为,译者需要全面分析原文语篇的深层逻辑语义,并在译文语篇中以恰当的形式呈现。在语用连贯视角下,首先,对关联翻译理论进行了梳理,阐明了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对语篇连贯重构进行研究的可行性;并从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两个不同的视角,对连贯在《国政运営》中的重构进行了研究。直接和间接翻译方法使《治国理政》的日译能够顺利达到翻译目的,在译文语篇的连贯方面也发挥了指导性作用。其次从文化语境的角度,对其在《国政运営》的语篇连贯重构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研究可以发现,原文语篇和译文语篇在语域的三要素方面,对应清楚,所表述的主题基本一致。语场方面,原文语篇的连贯,在译文语篇中以相同的语言结构保留;语式方面,原文和译语之间对应性强,各自也都达到了语式的要求;语旨方面也符合讲话人与听话者之间的关系。原文的语篇连贯在译文语篇中得以重构,达到了翻译的目的。最后从语域的角度,对其在《国政运営》的语篇连贯重构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语域包含语场、语式及语旨,三者之间关系紧密、缺一不可,任何一项的改变都会影响语言使用,从而导致不同的语域产生。语式方面,结构上存在对应,句式既有变化又有规整,如长句与短句的结合严密。语旨方面,译文语篇也没有改变原文语篇的讲话特色,也存在着对应关系。因此可以说,语场、语式、语旨对日译及《国政运営》的语用连贯重构有指导性的作用。通过以上三个视角的探讨和研究,本论文认为三者在《国政运営》中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缺一不可;三者所构建的译文语篇《国政运営》的连贯在整体上不是线性的或单向的,而是一个互相交织的立体网络。语法连贯处于最基础维度,是汉译日翻译和译文语篇实现连贯重构的根本出发点,也是首要视角和必须正确处理的首要问题。语义连贯与语法连贯紧密相联,且处于语法连贯的上一层次。语法连贯与语义连贯之间并非泾渭分明、互不相关,而是同时发挥指导作用、并行不悖的关系。语用连贯是高于语法连贯和语义连贯的一个维度,处于二者之上,《治国理政》和其他中央文献的日译,在使译文语篇的语法连贯和语义连贯的同时,也要兼顾语用连贯。通过研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语篇连贯在中央文献汉译日的翻译中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对译文语篇中的连贯重构具有指导性作用。语篇连贯在译文语篇中的重构,可使译文语篇更具有连贯性,同时也使语篇特征更为清晰。基于语篇连贯角度的本次研究,不再局限于“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而是将中央文献的汉译日翻译看作是超越字对字、句对句逐一翻译、机械翻译的翻译,将研究视野拓展至语篇层次,探讨语篇层次上的译文语篇的连贯重构。本论文中使用的研究方法有如下几种:文本对比分析法、文献综述分析、跨学科研究方法、问卷调查等。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下三点:(1)视角独特。本次研究是从一个崭新的语篇连贯的视角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展开的汉译日翻译研究。从调查、分析的结果来看,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相同或相似视角的研究,是一次有益的尝试。(2)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紧密结合。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日译本的相关数据,并以获取的数据为依据,对日译本的受众接受度进行分析,同时也是对本论文的客观性的支持;(3)紧密联系中央文献研究实际。本次的研究结果,可以为语篇连贯视角下的中央文献的汉译日实践和研究,提供一定的有价值的参考。本论文所采取的视角和方法,是为了能更好地翻译和研究《治国理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实用价值;同时也期待能为其他中央文献的外译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提高外宣翻译质量、助力中国声音的海外有效传播提供一定的参考。

王世欣[4](2019)在《《摆脱抑郁症的秘诀》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据2017年2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官方网站发布的数据,全球抑郁症患者已达3.22亿人,其中我国抑郁症患者人数已超过5400万。“某女大学生因抑郁自杀身亡”、“XX明星因抑郁自杀身亡”......近几年,这样不幸的事情频发,从学生到职场白领,从普通人到明星演员,越来越多的人受到“抑郁症”的威胁。然而,“抑郁症”到底是什么?它有什么病症,又该如何治疗呢?在日本有一位抑郁症患者作家,在她的作品《摆脱抑郁症的秘诀》中就为我们解答了以上的问题。这本书是这位作家的成功自救史,同时也以第一视角向读者展示了抑郁症患者的世界。笔者选择了该书的第一章内容进行了翻译实践。通过实践可以发现,作者在书中多使用长句,同时为避免语篇的单调性,运用了大量的省略句等来调节文章的节奏。无论是长句还是省略句,其实中日两种语言在词汇、语序、结构、表达等方面都呈现出了不同的差异。笔者针对此次实践中遇到的翻译难点,选择了翻译技巧中的逻辑分析法,运用逻辑增补、逻辑转换、逻辑重组解决了自己遇到的问题。本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引言,主要介绍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第二章为翻译实践简介,介绍本次实践的内容和流程。第三章为文本分析与译前准备,主要进行文本特点分析与翻译理论选择和策略制定、同时这一章也会介绍笔者的译前准备等内容。第四章为案例分析,从逻辑增补、逻辑转换、逻辑重组三个方面展开。第五章为结语,总结此次实践中的方法与技巧以及问题与不足等。

刘明洋[5](2016)在《关于日语被动句中表示施动者的助词「から」和「に」的用法浅析》文中提出日语表达形式中被动句的使用频率很高,在被动句的学习和使用过程中学生们经常混淆提示施动者的助词「から」和「に」,如何区分这二者的使用方法呢?笔者通过日常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对二者的使用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希望能为广大日语学习者提供一些帮助。

荆春生[6](2013)在《日语被动句习得研究 ——以误用分析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感情意志的重要手段。语言的规则称之为语法。世界上各个国家民族语言文化都存在着差异,这样就使得对比语言学分析成了可能。日语和汉语的语法体系中,被动语态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日语被动句进行研究,有助于日语学习的日语理解和表达力的提高。日语被动句一直以来都是日语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是中国日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错的一个难题。以日语为母语的日本人可以熟练自如地使用日语被动句,但是对于讲日语作为外国语学习的中国人来说,能够正确使用日语被动句就比较困难了。本文以中日两国先行研究为基础,以日语被动句为研究对象,进一步阐述日语被动句的具体含义、分类方法以及使用方法以明确日语被动句本身对于学习者习得的影响。进行问卷调查,并以问卷调查结果为依据,结合母语汉语对学习者被动句习得的影响,探索更加适合中国日语学习者的被动句习得的方法。本文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从问题提起出发,阐明了研究动机和目的,并简单说明研究的意义。与此同时也进行了先行研究。按照中国方面、日本方面、中日对比方面的顺序,介绍学者们相关的研究成果,并归纳其中的不足之处。接着导入本文的立场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阐述了日语被动句的定义、分类、动词与被动句的关系等方面对日语被动句进行了介绍和分析。第三部分是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结合汉语被动句的意义及用法,从学习者被动句习得状况和被动句习得方法两方面分析考察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误用的原因,试着找到目前在被动句习得中存在的问题并探寻解决方法。第四部分是结论部分,分析汉语对于日语被动句习得的干扰,探索总结中国日语学习者的日语被动句习得方法,并且提出今后的研究课题。

王聆聆[7](2007)在《汉语“被”字句及其日译研究》文中指出汉语“被”字句是特殊的动词谓语句之一,是汉语句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之一。本文拟从汉语的角度出发对汉语“被”字句及其日译进行对比研究,找出相异点,并从理论上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汉语是孤立语,而日语是粘着语。二者语法系统不同,有各自的特点。汉语有表达被动意义的“被”字句,日语也有以动词被动态(动词+れる/られる)作谓语的被动句。但汉语“被”字句译为日语后,并不完全与日语被动句相对应,句法成分、语序会发生一些变化,甚至有些汉语“被”字句要译为日语的主动句。本文通过对大量汉语“被”字句及其日译进行分析归纳,运用层次分析法找出它们的差异,并初步分析了差异产生的原因。如:汉日词义系统有别,有些日语他动词的词义包含了汉语结果补语的意义,这是汉语“被”字句补语日译后融入谓语中心的原因;汉日表达语法意义的手段有别,汉语“被”字句的否定表达以及引进施事的介词“被”与日译句的表达不同;汉日动词、形容词的语法功能有别,汉译日时会出现转译;汉日语言文化心理存在差异,有些汉语“被”字句须译为日语主动句。

彭锦维[8](2005)在《现代汉语受事前置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立足于对外汉语教学,探讨包括“受事+VP”、 “受事+施事+VP”、“施事+受事+VP”三种语序在内的受事前置句的有关问题。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引言”,第二章“现代汉语受事前置句的特征”,第三章“受事前置句的及物性”,第四章“受事前置句的使用条件”,第五章“受事前置句与被动表达”,最后为“结语”。第一章主要交待了本文的研究对象、所用研究材料和方法,介绍了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受事+VP”(PV)、“受事+施事+VP”(PAV)、“施事+受事+VP”(APV)三种语序,统称为受事前置句。第二章在定量统计的基础上,对受事前置句分受事、施事和谓语三部分进行了详细的共时描写。就受事成分而言,我们讨论了它的认知地位、形式特征、数量特征和无指的受事成分等问题;就施事成分而言,我们主要考察了有施事出现的PAV和APV两种语序,发现充当施事的成分以光杆人称代词为主,且第一人称最多。就谓语成分而言,我们讨论了它的基本构成、谓语动词的前加成分和后附成分、谓语动词的类等问题。第三章主要是把受事前置句受事、施事、谓语三部分的特征统一在Hopper&Thompson广义及物性理论的框架下进行探讨。发现进入PV格式的受事的个体性较强,动词多为动性强的动作动词,整个句子多表达在现实世界中完成了的动作或动作完成后出现的状态。受事通常是完全受影响,所以及物性高。进入PAV格式的受事中有一部分是由小句充当,这个时候动词都是静态动词,另外,还有一部分感官动词充当谓语,它们都不能对客体产生影响,受影响的实际是感事本身,所以整句的及物性低。进入APV格式的受事个体性较弱,多为类指,无定,事件大多在现实世界中没有发生或发生在可能世界中,受事几乎不受影响或受

卜宪华[9](2003)在《日语被动句中助词“に”的关系语义辨析》文中提出在日语被动句中出现的助词“に”,不仅有表示被动句中施动者的关系语义,还有表示其它的关系语义,这样给翻译带来一定的难度。本文从“に”构成的词素中词的类别及谓语动词需要哪种补语入手,通过例句辨析被动句中助词“に”的种种关系语义,力求翻译上的正确性。

二、日语被动句中助词“に”的关系语义辨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语被动句中助词“に”的关系语义辨析(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日语被动句助词“に”和“から”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助词“に”和“から”的使用方法
    (一)关于“に”的用法
    (二)关于“から”的用法
二、日语被动句的分类
    (一)直接被动句
    (二)间接被动句
        1. 谓语动词为自动词的情况
        2. 谓语动词为他动词的情况
    (三)所有物被动句
三、“に”在被动句中的用法
    (一)被动句客观叙述某一现象时
    (二)被动句所使用的动词表示直接性的或者具体的动作行为的情况
四、“から”在被动句中的用法
    (一)动作主体为表示团体或者拟人性的代名词的情况
    (二)“人+体の一部”的固定表现
    (三)避免重复使用【に】的情况
五、“に”和“から”不能相互替换的情况
六、“に”和“から”能够相互替换的情况
七、结语

(2)关于日语被动句助词“に”和“から”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助词“に”和“から”的使用方法
    (一)关于“に”的用法
    (二)关于“から”的用法
二、日语被动句的分类
    (一)直接被动句
    (二)间接被动句
        1. 谓语动词为自动词的情况
        2. 谓语动词为他动词的情况
    (三)所有物被动句
三、“に”在被动句中的用法
    (一)被动句客观叙述某一现象时
    (二)被动句所使用的动词表示直接性的或者具体的动作行为的情况
四、“から”在被动句中的用法
    (一)动作主体为表示团体或者拟人性的代名词的情况
    (二)“人+体の一部”的固定表现
    (三)避免重复使用【に】的情况
五、“に”和“から”不能相互替换的情况
六、“に”和“から”能够相互替换的情况
七、结语

(3)基于语篇连贯视角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日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
        1.3.1 调查问卷概要
        1.3.2 问卷问题说明
        1.3.3 问卷调查结果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创新点与意义
    1.6 论文结构与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语篇溯源及界定
    2.2 衔接与连贯
        2.2.1 衔接
        2.2.2 连贯
        2.2.3 衔接与连贯的关系
    2.3 语篇连贯与翻译及外宣翻译
        2.3.1 语篇连贯
        2.3.2 语篇连贯与翻译
        2.3.3 语篇连贯与外宣翻译
    2.4 语境及翻译语境
    2.5 国内外中央文献翻译及翻译研究的概况
        2.5.1 《治国理政》以外的中央文献日译及研究概况
        2.5.2 《治国理政》的日译及研究概述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语法连贯与《治国理政》日译
    3.1 衔接与《治国理政》日译
        3.1.1 照应视角
        3.1.2 替代和省略的视角
        3.1.3 连接视角
    3.2 修辞连贯与《治国理政》日译
    3.3 句法连贯与《治国理政》日译
        3.3.1 “被”字句的范围
        3.3.2 “被”字句的日译
    3.4 语序与《治国理政》日译
        3.4.1 语序变化
        3.4.2 常位与殊位
        3.4.2.1 主谓殊位
        3.4.2.2 定语
        3.4.2.3 状语
    3.5 主位推进模式与《治国理政》日译
        3.5.1 主位与主位结构
        3.5.2 主位推进模式
        3.5.3 主位推进模式在《国政运営》中的重构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语义连贯与《治国理政》日译
    4.1 小句经验功能
    4.2 句际语义连贯与《治国理政》日译
        4.2.1 重复
        4.2.2 同义性衔接
    4.3 同现关系与《治国理政》日译
    4.4 段际语义连贯与《治国理政》日译
    4.5 深层逻辑语义与《治国理政》日译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语用连贯与《治国理政》日译
    5.1 关联翻译理论
        5.1.1 直接翻译与《治国理政》日译
        5.1.2 间接翻译与《治国理政》日译
    5.2 语境
    5.3 文化语境与《治国理政》日译
    5.4 语域与《治国理政》日译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总结
    6.2 中央文献日译方略
        6.2.1 语法连贯视角下的方略
        6.2.2 语义连贯视角下的方略
        6.2.3 语用连贯视角下的方略
    6.3 研究展望
图目
表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目录
附录二 调查问卷原文
日本语要约
在学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4)《摆脱抑郁症的秘诀》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第2章 翻译实践简介
    2.1 翻译实践内容简介
    2.2 翻译实践流程
第3章 文本分析与译前准备
    3.1 文本分析
        3.1.1 文本分析
        3.1.2 翻译难点分析
    3.2 翻译理论选择
第4章 案例分析
    4.1 逻辑增补在日汉翻译中的应用
        4.1.1 主语的增补
        4.1.2 谓语的增补
    4.2 逻辑转换在日汉翻译中的应用
        4.2.1 词性的转换
        4.2.2 句式的转换
    4.3 逻辑重组在日汉翻译中的应用
        4.3.1 单独长句的重组
        4.3.2 多个短句的重组
第5章 结语
    5.1 经验与总结
    5.2 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原文/译文对译
    附录2 术语表
    附录3 导师核准意见书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译着、论文 以及从事的口笔译实践活动
致谢

(6)日语被动句习得研究 ——以误用分析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要旨
中文摘要
1. はじめに
    1.1 问题の提起
    1.2 先行研究
        1.2.1 日本语の受身文に関する研究
        1.2.2 中国语の受身文に関する研究
        1.2.3 中日受身文の対照研究
        1.2.4 本文の研究方法と研究意义
2. 日本语受身文の分类及びそれと动词の関系
    2.1 日本语受身文の定义
    2.2 日本语受身文の分类
    2.3 日本语の动词と受身文の関系
        2.3.1 自动词と受身文の関系
        2.3.1.1 自动词直接受身文
        2.3.1.2 自动词间接受身文
        2.3.1.3 自动词意味上の受身文
        2.3.2 他动词と受身文の関系
        2.3.2.1 他动词直接受身文
        2.3.2.2 他动词间接受身文
        2.3.2.3 他动词意味上の受身文
3. 日本语受身文のアンケ一ト调査
    3.1 调査の概况
        3.1.1 调査の目的
        3.1.2 调査の対象
        3.1.3 调査の内容
    3.2 调査の结果と考察
        3.2.1 第一部分の结果
        3.2.2 第二部分の结果
        3.2.3 第三部分の结果
        3.2.4 第四部分の结果
    3.3 母语の影响
4. おわりに
    4.1 结び
    4.2 日本语の教育に対する啓示
    4.3 今後の课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谢辞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汉语“被”字句及其日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日语语法体系概述
    第一节 日语词法体系概述
    第二节 日语句法体系概述
    第三节 日语被动句概述
第二章 汉语“被”字句概述
    第一节 汉语“被”字句的界定与描述
    第二节 汉语“被”字句的句法序列
第三章 汉语“被”字句及其日译研究
    第一节 汉语“被”字句主语及其日译描述
    第二节 汉语“被”字句谓语动词及其日译描述
    第三节 汉语“被”字句宾语及其日译描述
    第四节 汉语“被”字句定语及其日译描述
    第五节 汉语“被”字句状语及其日译描述
    第六节 汉语“被”字句补语及其日译描述
    第七节 汉语“被”字句介词“被”及其日译描述
    第八节 汉语“被”字句日译为主动句
第四章 汉语“被”字句及其日译差异的理论探讨
    第一节 汉日词义系统有别
    第二节 汉日表达语法意义的手段有别
    第三节 汉日语序在构成语法关系中的作用存在差异
    第四节 汉日动词的语法功能有别
    第五节 汉语形容词与日语形容词、形容动词的语法功能有别
    第六节 汉语和日语的语言文化心理差异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8)现代汉语受事前置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对象
        1.1.1 受事
        1.1.2 句首受事成分的句法地位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的问题
    1.3 语料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现代汉语受事前置句的特征
    2.1 受事成分
        2.1.1 基本构成
        2.1.2 理论框架和概念介绍
        2.1.3 判定说明
        2.1.4 数据分析
    2.2 施事成分
    2.3 谓语
        2.3.1 基本构成
        2.3.2 谓语动词的前加成分和后附成分
        2.3.3 谓语动词的类
    2.4 小结
第三章 受事前置句的及物性
    3.1 关于及物性理论
    3.2 数据分析
        3.2.1 参与者
        3.2.2 施动性
        3.2.3 意愿性
        3.2.4 动作性、瞬时性
        3.2.5 体貌
        3.2.6 肯定性
        3.2.7 现实性
        3.2.8 受动性
        3.2.9 个体性
    3.3 讨论
    3.4 受事前置句的篇章功能
        3.4.1 前景化理论
        3.4.2 篇章功能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受事前置句的使用条件
    4.1 句法和语义条件
        4.1.1 条件一
        4.1.2 条件二
        4.1.3 条件三
        4.1.4 条件四
        4.1.5 条件五
        4.1.6 条件六
    4.2 语用条件
        4.2.1 条件一
        4.2.2 条件二
        4.2.3 条件三
    4.3 施事出现与否的强制性条件
        4.3.1 施事出现(PAV式)的强制性条件
        4.3.2 施事不出现(PV式)的强制性条件
    4.4 关于“施事+受事+VP”语序
    4.5 小结
第五章 受事前置句与被动表达
    5.1 概说
    5.2 被动意念
        5.2.1 被动意念的构成要素
        5.2.2 被动意念和语言表现
    5.3 受事前置句与被动表达
        5.3.1 表达被动意念的受事前置句
        5.3.2 被动意念和语言表现
    5.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9)日语被动句中助词“に”的关系语义辨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表示动作的施动者
2 表示动作的对象
3 表示存在的场所及动作的到达地
4表示行为动作的目的
5 表示变化的结果
6表示行为动作的依据

四、日语被动句中助词“に”的关系语义辨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日语被动句助词“に”和“から”的考察[J]. 张茜茜. 现代交际, 2021(23)
  • [2]关于日语被动句助词“に”和“から”的考察[J]. 张茜茜. 现代交际, 2021(23)
  • [3]基于语篇连贯视角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日译研究[D]. 关永皓.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20(08)
  • [4]《摆脱抑郁症的秘诀》翻译实践报告[D]. 王世欣.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19(06)
  • [5]关于日语被动句中表示施动者的助词「から」和「に」的用法浅析[J]. 刘明洋.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6(02)
  • [6]日语被动句习得研究 ——以误用分析为中心[D]. 荆春生. 山西大学, 2013(02)
  • [7]汉语“被”字句及其日译研究[D]. 王聆聆. 暨南大学, 2007(03)
  • [8]现代汉语受事前置句研究[D]. 彭锦维. 北京语言大学, 2005(05)
  • [9]日语被动句中助词“に”的关系语义辨析[J]. 卜宪华. 长春大学学报, 2003(06)

标签:;  ;  ;  ;  ;  

日语被动句中分词“に”的关系语义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