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插花不可忽视的几个原则

室内插花不可忽视的几个原则

一、室内花卉布置不可忽视的几个原则(论文文献综述)

李高田[1](2021)在《精细化设计对集中式长租公寓客源持有量的提升研究》文中指出

李怡卓[2](2021)在《西安曲江老旧住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发展提高,旧城更新已经成为各大城市发展建设的主要目标。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也让旧城更新建设提上日程,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让居民对住宅周边的公共空间需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可以通过改造更新来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作为构成旧城的基本单位,老旧住区的公共空间品质普遍低下,与居民生活需求不匹配,亟需提升改造。笔者在工作室实习期间,跟随导师参与了西安曲江老旧住区的改造设计项目,在其中吸取了大量关于老旧住区改造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并希望借此机会深入研究老旧住区公共空间改造的价值。西安曲江地区老旧住区既属于住区改造项目,同时也是老旧住区公共空间改造研究的一片沃土。曲江作为西安国家级新区给人的印象往往是现代化、高品质的住宅。而一些现存的老旧住区与曲江地区的风貌形成强烈的冲突,其公共空间也无法满足居民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需求,所以曲江老旧住区改造是目前西安城市建设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个课题,也是提高城市建设水平的必要方法。论文主要以西安曲江老旧住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本文第一章对城区改造的相关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对国内外学者在城区改造方面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梳理。在本文的第二章,对老旧住区改造的理论和研究动态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出关于更新理论的不同之处及优缺点,为论文展开研究夯实理论基础。在第三章参考国内外住区更新的优秀案例,结合实际案例的调研对比分析,为未来老旧住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提供可借鉴成果。第四章选取西安曲江具有代表性的老旧住区进行调研,梳理住区公共服务空间、道路交通空间、广场及绿化空间的现状特征,再选取典型节点空间,对现状问题、空间形态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居民的问卷调查、人物访谈,总结出不同人群类型的居民对公共空间的需求特征。第五章针对的提出更新原则,在更新原则的指导下,提出老旧住区公共空间更新策略。最后在拟定更新原则及策略的基础上,对选取的西安曲江老旧住区的三类公共空间以及典型节点空间提出具体的改造策略与措施,以及可持续性保障策略,针对该地区老旧住区进行实证研究。论文以期凭借对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系统研究,探索出适用于新时代居民需求的住区改造策略方法,提升老旧住区公共空间品质,使旧住区重新焕发活力,提升居民幸福指数。期望为以后西安市老旧住区更新实践提供一定方法指导。

吴朝亮[3](2020)在《西安地区老年公寓适老化改造设计研究 ——以荣华清荷园养老公寓设计方案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人口老龄化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和难题。我国从1999年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建国至今,我国共出现了三次人口爆发增长,其中一大部分人已经进入老龄阶段,未富先老是最明显的特征。养老设施的落后,使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需求严重失衡,造成老年人的照护和归属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对家庭个人和社会造成极大的压力。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而逐步弱化,老年公寓的兴起成为重要的补充和加强。老年公寓能为老人提供集中居住的独立单元,又能获得较好的服务和照护,还能享受到周边社区的服务设施,很好地适应了我国当前社会老人养老问题的需求。老年人在逐步老化过程中,适应能力变弱,对居住环境和外部辅助设施更加依赖,因而对老年公寓空间和环境的适老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老年公寓的发展虽有一定的规模,但在居住环境、建筑功能和适老化设计方面常常忽视了老年人的身心需求,无法为老人提供良好的养老居住环境。因此,在既有的老年公寓建筑项目中,对有关居住空间单元和居住环境进行适老化设计与改造做深入地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多学科交叉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以西安城区改造的老年公寓为研究区域,以居住空间和环境的适老化设计改造为研究对象,从机构养老的理念模式出发,明确了老年公寓的相关概念和研究内容,完成了老年人在老年公寓中对居住空间与环境的需求与评价的分析,力求满足老年人在老年公寓中进行养老的诉求,从而更好地改善居住空间环境缺乏适老化设计的现状。文章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首先,通过研究我国老龄化产生的原因、现状及造成的影响,明确了论文的研究方向。再者,通过国内相关理论基础研究深入分析了机构养老模式的特征,并选取了西安地区较为优秀的案例进行有针对地对比研究,获得了老年公寓改造的方法。第三,根据老年人的相关特征,并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访谈的方式,了解西安地区老年人的需求及居住环境现状,从功能构成、套型设计、内部空间细部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从中发现老年公寓中普遍存在的不足和可改善的空间。第四,从老年人需求出发,结合归纳总结的经验,具体研究了老年公寓设计原则、功能分布、空间环境、套型组合等方面的适老化设计方法。最后,通过荣华清荷园养老公寓作为设计实践加以应用,为老人创造良好的安老环境。通过研究得出,西安地区的养老环境及市场发展得不够全面,养老机构设施老化,管理较为杂乱,独立形式的老年公寓很少,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一是老年公寓空间应该向居住单元模式发展;二是提高老年公寓养老设施的多样性;三是提高老年公寓的服务水平,向护理型老年公寓发展。另外依托西安地区良好的区位优势,利用基础较好的人力、物质资源,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养老服务设施,为机构养老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本文构建的老年公寓居住空间环境适老化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希望能为改善老年人的居住品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及策略指导,对今后西安市的老年公寓建筑设计改造提供一定的学习与参考。

夏峻嵩[4](2020)在《基于技术理论范畴的小型试验性建筑研究》文中提出从技术层面对小型试验性建筑研究对象进行关注和探讨,是当前建筑学研究和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筑学未来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本论文在系统梳理相关技术理论的基础上,重点以工程哲学作为理论指引,勾勒并还原技术背景下的小型试验性建筑发展和演绎路径和轨迹,深入探究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和不同层面的小型试验性建筑的反传统、多元化和开放性的现象,并且归纳和总结这些现象背后的技术规律和建筑特性。论文研究的主线和脉络:对小型试验性建筑的概念缘起、演化发展和异化拓展等概念和内容进行了论述,并围绕工程哲学的价值论、认识论、方法论对目前的小型试验性建筑展开深入分析和研讨,最终回归到小型试验性建筑的本体结构技术的解析。论文建立了依托工程哲学理论作为小型试验性建筑研究的基本框架,从崭新的结构技术视角对小型试验性建筑现象加以重新解读和诠释,通过对各个时期的小型试验性建筑的技术创新、技术演化和以及基于技术的形态异化的深度解构分析,推演了小型试验型建筑未来发展的方向,论文同时论证及强化了结构主导下的小型试验性建筑的创新的意义和价值,探索了以结构技术驱动的小型试验性建筑设计实践发展若干可行的途径。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成果:系统梳理了小型试验性建筑的技术背景理论及相关工程哲学理论,并提取了核心要素作为论文研究的支撑;分析了小型试验性建筑的概念缘起及本质形态,从结构的基本构成分析、建构以及重构等角度明晰了小型试验性建筑演进的基本逻辑;从工程哲学的价值论、认识论以及方法论对应的历史观、自然观和实践观的角度,剖析各种具有代表性的小型试验性建筑现象,提出了一种以结构整合作为设计主导的小型建筑的试验性方向;从工程哲学的本体论角度,用结构构件的还原分析方法来进一步深入探讨小型试验性建筑的体系整合技术路径,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工程哲学背景下清晰的小型试验性建筑研究的体系,并为小型试验型建筑的实践提供方向性指引及具体技术实现策略。论文研究的创新点:通过从工程哲学的视角以结构整合的设计方法对小型试验性建筑进行深入的剖析,建立结构为先导的建筑设计方法,强化结构作为建筑形态、空间的主体控制要素,对国内建筑设计的方法提出较明确的方向建议,促进国内设计方法研究的逐步更新,最终实现小型试验性建筑研究的社会实践价值。全文约29.57万字,其中正文部分26.07万字,引用和注释部分3.5万字,图219幅,表格5张

肖志云[5](2020)在《主动式混合型养老社区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自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持续增加,老年人占比持续增长,成为我国社会各界热议并且持续关注的民生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今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出台一系列的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到养老事业的建设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就目前我国整体养老事业而言,可以说是收效甚微。一方面这是由于这是由于我国目前养老产业结构性问题没有解决,另一方面是由于还没有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产业模式。而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老年人的养老观念年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特别是在城市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更加多元化的养老方式而不是拘泥于过去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在此情形下,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已经刻不容缓,而主动式混合型养老社区正是基于这些现实问题应运而生的。我国目前存在的养老模式基本上都采用老年人与外界社会隔离、老年人群居的模式,然而老年群体因身体机能衰退和远离城市主流活动而心理上容易产生孤独感。而主动式混合型养老社区是一种将老年群体与其他年龄阶段人群混合居住的一种养老模式,在养老社区中关注老年群体的实际居住需求,开展社区的规划布局、室外环境及建筑室内设计。这种养老模式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及机构养老结合在一起,符合老年人对晚年生活的多样化需求,比起常规的养老模式更加有益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本文将从宏观总体规划研究以及微观居住空间设计的角度对主动式混合型养老社区进行探析。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我国老龄化背景,分析研究国内外养老模式的特点及利弊,提出主动式混合型养老社区的模式对于解决我国养老问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部分,运用相关理论研究从老年人心理特征出发,结合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主动式混合型养老社区的现实需求性做出分析,得出主动式混合型养老社区今后定会受到人们的认可以及巨大的居住需求。第三部分,是对混合型养老社区的规划分析及建筑设计策略进行研究。首先,在宏观角度上。分析混合型养老社区规划设计,并从规划选址、规划原则、功能组成、景观环境等角度进行全面细致的论述,并提出相应设计策略;然后从微观角度深入研究养老建筑单体,在充分考虑老年人生理心理特征的前提下,分别从养老社区公共空间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室内环境设计等三个方面,对养老社区的建筑空间设计做出系统而全面的阐释。第四部分,是案例分析与研究与结语部分。通过对北京太阳城案例的分析与研究,验证上文提出的混合型养老社区的规划与建筑设计。在论文的最后做了总结,并提出论文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侯海迪[6](2020)在《BIM技术在新农村规划中的正向设计应用研究 ——以青岛市即墨区金口镇胡家庄村规划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就业条件匮乏、基础设施落后、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欠佳等诸多原因使得农村的土地、资金以及人才向城市单向转移,导致农村“失血”,空心化趋势日渐严重。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不断推行,新农村规划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传统新农村规划模式的弊端也日渐凸显。新农村规划的质量对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至关重要,因此,农村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是其出现空心化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新技术的出现对传统设计方式带来的冲击已然显现,BIM技术的“数字孪生”特性可实现村庄的建筑、道路、绿化、基础设施等各专业设计集成于同一参数化模型,使新农村规划摆脱传统设计模式的束缚,设计成果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和落地性,给予村民更多的获得感和更高的幸福指数。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发现,目前对BIM技术在新农村规划中的正向设计应用的研究还为之甚少,所以本课题以此为切入点,探讨基于BIM技术的新农村规划,展开更加深入和系统的研究。研究基于经济发展缓慢、宅基地管理无序、民宅空间不舒适、基础设施不健全、生态环境恶劣等因素导致产生不合理的年龄结构分布的村庄,此类村庄均有待进行新农村规划。农村单体建筑体量小,规模适中,但涉及各专业内容冗杂,新农村规划运用BIM技术正向设计更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尝试通过研究BIM技术应用于胡家庄村庄整体规划,探寻BIM技术在新农村规划中的正向设计应用价值。本文首先通过背景和理论分析提出BIM技术在新农村规划中的应用技术策略,为后期的实际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先导。其次,应用实地调研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方式对胡家庄村的历史沿革、人文环境、建筑特征、道路交通、景观绿化、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进行价值和特色分析,并运用BIM技术的可视化从宏观上对村庄总体规划进行定位和方案剖析,在此基础上展开微观层面上的设计。再次,从微观层面上将新农村规划主要分为公共空间与基础设施设计和民宅建筑设计两大部分。BIM技术在胡家庄村整体规划中的应用主要从BIM技术在道路交通系统设计、景观绿化系统设计和基础设施系统设计中的应用展开,阐述了BIM技术在各个专业中的协调应用,体现出BIM技术应用于新农村规划的系统性优势。BIM技术在胡家庄村新建住宅建筑设计方面的应用主要从建筑建模、建筑细部处理和建筑附属设施的布置、建筑性能分析这三部分展开,详细介绍了BIM技术在参数化建筑模型建立及建筑性能优化中的应用,体现出BIM技术应用于新农村规划的精细化、高质效优势。通过对BIM技术在胡家庄村规划各个设计环节中的应用分析,利用实例探讨将BIM技术应用于新农村规划的优势所在。本文的研究成果将助力乡村振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BIM技术的应用普及。

郭蕊[7](2020)在《健康建筑理念下适应青少年的大连室外健身空间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健康建筑为国家所积极倡导,大连市居民健身的积极性也随之高涨,室外健身空间带来的环境便利不同于室内,能够同时满足人们的健身需求和城市健身文明的传播,大连作为北方沿海城市中具有传统运动文化的城市,其地理位置与气候特征均满足一年四季进行健身活动的条件。同时,健身需求人群逐渐年轻化,青少年阶段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因此,室外健身空间应根据人群及地域适应性进行调整。本文以适应青少年的大连室外健身空间为研究对象,针对大连市室外健身空间中功能单一、管理缺位和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以室外健身场地的塑造方式、健身步道的区位规划和室外健身器械的整体布局的视角和研究主体为切入点,探索适应青少年的大连室外健身空间的设计策略。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含一、二章,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际案例的对比分析,解读健康建筑理念及其“健身”要素的相关标准,全面解析了大连地区室外健身空间建设的现状和现今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第二部分包含三、四章,是两个并列层级的章节,分别从青少年日常行为和大连市地域特征的视角对大连市室外健身空间进行分析。运用社会调研和统计分析等方法,总结出“复合化”、“人性化”与“适应性”的基础原则,是适应青少年的大连室外健身空间设计的依据与目标,提炼出初步的营建构想。第三部是为第五章,基于对本文第三、四章重点要素的分析,以场地的选址、步道的规划和健身器材的布局三个对象为核心,从复合化的空间功能、人性化的空间形态与适应性的空间环境三个角度,总结出适应青少年的大连室外健身空间的设计策略,并结合大连市3个公园的实例进行设计策略的应用,为室外健身环境设计提供新的发展方向。本文旨在令室外健身空间满足健康建筑的标准,将青少年行为特点与大连市地域特征相结合,基于大连市的健身文化,以室外健身场地、健身步道和室外健身器械为研究对象,总结出适应青少年的大连室外健身空间的设计策略,提高城市活力和市民生活的健康性,以期对新时代室外健身空间的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设计指导。

楚东晓[8](2020)在《青海药水河流域传统聚落与民居研究 ——以兔儿干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药水河位于青海东部湟源县内,是黄河支流湟水的一级支流,同时该流域是河湟谷地重要的组成部分。该地区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分界点,是农业区与牧业区的分界点,是中原地区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分界点,也是藏文化与汉文化的分界点。在特殊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宗教文化等因素共同影响下,药水河流域产生并留存有许多富有当地传统色彩及地域文化的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近年来青海省美丽乡村建设政策的实施,使得药水河流域内的乡村建设发展迅速,但绝大多数的村落在更新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理论性指导和深入的研究,并忽视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导致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被破坏,同时新建建筑缺乏地域特色,传统风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对药水河流域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进行研究,使其能够在大环境背景下实现有机更新、良好的保护与传承药水河流域传统聚落的地域风貌,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以青海省药水河流域传统聚落与民居为研究主体,以该流域内的国家级传统村落——兔儿干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药水河流域传统聚落的实地调研,运用聚落地理学理论、人居环境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理论对传统聚落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本文以药水河流域传统聚落与民居形成的影响因素出发,在宏观层面上对药水河流域传统聚落的分布、分类特征以及传统庄廓民居的形成与演变因素进行研究,再通过实地调研对比分析,选取典型案例——兔儿干村进行深入研究;在中观层面上对兔儿干聚落的选址、聚落空间格局、聚落的演变、聚落空间构成进行研究;在微观层面上对兔儿干村传统庄廓民居的院落空间、建筑形式、建筑材料与营造技术进行论述,希望对药水河流域传统聚落与民居的地域特色与其发展演变有较为详细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兔儿干聚落营建策略与价值体现,针对兔儿干村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具体保护、更新策略与措施。本文研究的意义首先体现在理论上,对药水河流域传统聚落与民居的研究可以对河湟地区传统聚落进行一个有益的补充;其次体现在实践上,论文在研究药水河流域典型案例的传统聚落与民居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传统聚落的保护更新策略与措施,为药水河流域传统聚落的保护与更新提供具有参考性的科学指导思路和策略。

李靖莹[9](2020)在《环境美学视域下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 ——基于国内的典型案例》文中提出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城市生态恶化问题备受关注,随着各个学科领域对“环境”的理论研究逐步深入,“环境美学”便成为城市环境建设中重要的美学理论。居住空间时时与人类密切相关,承载了人类文明进程,体现了民族文明的美学展示。城市环境中,设计美学应追求的是将生态、建筑、文化等要素与美学艺术相结合,达到高度协调,这便要从环境美学的视角出发,努力实现景观环境的整体性、生态性。本文以国内外景观发展的历史和中国城市化居住空间演变进程为研究基础。首先,确立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明确研究方法。其次,对环境美学视角的居住区景观进行理论探讨,把握环境美学的内核,找到与其他相关美学理论的异同,在此基础上讨论环境美学与居住区景观的关系,意义与指导作用。再次,探讨居住景观环境的美学评价,讨论居住空间美学布局的特点,详细阐述居住空间中功能变化与人性化的美学布方式。然后,选取国内三个典型居住区设计案例进行美学体验与借鉴。最后,依据美学评价模式探讨居住区景观设计构架,总结居住区景观设计环境美设计方法,分别从入口空间与尺度,公共开放空间,宅旁绿地空间,植物造景方面进行探讨,并得出结论。环境美学不同于其他美学,他指的是更广泛的对象,并不是某一特定对象,视野上更宏观,要用整体性的眼光去看待。文中从城市发展视角来看,城市的生态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探讨环境美学下的居住区景观设计,丰富了景观设计理论。此外,在进行居住区景观功能和布局的设计过程中,除考虑人性化设计因素外,还应该注重景观与使用者的互动,增强民众的参与感。

刘安定[10](2020)在《城市更新视角下的西安幸福林带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幸福路地区作为昔日西安重要的国家军工企业聚集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及产业政策调整,西安市也启动了轰轰烈烈的城市更新建设,分别在位于幸福路地区的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新建了国家级生态浐灞生态区和以文化产业等为核心的曲江新区,由此越发凸显了位于两大新区中间地带的幸福路地区的衰败[1]。因而如何以军工企业搬迁为契机,以幸福林带开发建设为抓手,借助有机更新、功能修补、生态修复等手段,深入挖潜城市存量土地、复兴地区文化活力、创新发展都市生活就显得尤为重要。城市更新理念所强调的存量土地开发与功能复合增效等内涵以及创新实践的绿地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所强调的生态主导、开放共享以及多元融合特征对幸福路地区发展聚焦下的幸福林带设计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与指导作用。本文基于“城市更新”视角对于西安市幸福林带所展开的研究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其一是研究基础梳理,其中包含研究背景、相关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案例调查、国内外研究综述等内容;其二为基于幸福林带向下开发的空间形态特征以及地上绿地主导的生态属性,对绿地地下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的梳理;其三是对研究对象的区位背景介绍、环境调研认知与空间形态分析[2];其四是以城市更新为视角,对西安幸福林带地区进行设计策略探讨;最后聚焦于幸福林带空间本体进行设计实践探索,从空间立体设计、功能布局引导、交通流线组织、景观环境设计四大方面进行幸福林带的设计路径组织,进而提出综合体分段空间的设计详述与建设指引。本文以城市更新为研究视角,以西安市幸福林带为研究对象,从理论方法到工程实证进行了设计研究探讨,以期为其他同类型的建筑空间及环境设计提供参考。

二、室内花卉布置不可忽视的几个原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室内花卉布置不可忽视的几个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2)西安曲江老旧住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更新的存量时代已经到来
        1.1.2 旧住区公共空间品质与居民需求矛盾重重
        1.1.3 老旧住区公共空间重要性的显现
        1.1.4 “城市双修”指导意见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老旧住区
        1.3.2 更新设计
        1.3.3 住区更新
        1.3.4 住区公共空间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研究法
        1.5.2 案例分析法
        1.5.3 实地调研法
        1.5.4 系统分析法
        1.5.5 实践检验法
    1.6 研究框架
2 住区更新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研究
        2.1.1 马斯洛需求理论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3 有机更新理论
        2.1.4 交往与空间理论
    2.2 国外老旧住区更新研究现状
        2.2.1 国外老旧住区更新理论
        2.2.2 国外老旧住区更新相关实践
    2.3 国内老旧住区更新研究现状
        2.3.1 国内老旧住区更新理论
        2.3.2 国内老旧住区更新相关实践
    2.4 国内外老旧住区更新分析对比
        2.4.1 国外老旧住区更新对本文的启示
        2.4.2 国内老旧住区更新对本文的启示
    2.5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老旧住区更新实例研究
    3.1 实例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
        3.1.1 调研目的
        3.1.2 研究方法
    3.2 广州解放中路旧城改造一期工程
        3.2.1 解放中路旧城改造项目概况
        3.2.2 解放中路旧城改造更新策略
        3.2.3 案例对老旧住区公共空间更新策略的启发
    3.3 广州六运小区改造项目
        3.3.1 六运小区改造项目概况
        3.3.2 六运小区改造更新策略
        3.3.3 案例对老旧住区公共空间更新策略的启发
    3.4 福州军门社区改造项目
        3.4.1 军门社区改造项目概况
        3.4.2 军门社区改造更新策略
        3.4.3 案例对老旧住区公共空间更新策略的启发
    3.5 英国普利茅斯格罗韦社区更新规划
        3.5.1 普利茅斯格罗韦社区更新规划项目概况
        3.5.2 普利茅斯格罗韦社区更新策略
        3.5.3 案例对老旧住区公共空间更新策略的启发
    3.6 国内外住区更新案例总结对比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西安曲江地区老旧住区现状调查研究
    4.1 老旧住区调研概况
        4.1.1 调研对象的选取
        4.1.2 调研内容及方法
    4.2 太阳食品集团家属院公共空间使用情况调研
        4.2.1 太阳食品集团家属院住区概况
        4.2.2 道路交通空间使用情况调研
        4.2.3 公共服务空间使用情况调研
        4.2.4 广场及绿地空间使用情况调研
        4.2.5 公共空间现状问题分析
        4.2.6 居民公共空间活动行为调研分析
        4.2.7 典型节点公共空间调研分析
    4.3 地震局第二检测中心家属院公共空间使用情况调研
        4.3.1 地震局第二检测中心家属院住区概况
        4.3.2 道路交通空间使用情况调研
        4.3.3 公共服务空间使用情况调研
        4.3.4 广场及绿地空间使用情况调研
        4.3.5 公共空间现状问题分析
        4.3.6 居民公共空间活动行为调研分析
        4.3.7 典型节点公共空间调研分析
    4.4 八一小区居住组团公共空间使用情况调研
        4.4.1 八一小区居住组团概况
        4.4.2 道路交通空间使用情况调研
        4.4.3 公共服务空间使用情况调研
        4.4.4 广场及绿地空间使用情况调研
        4.4.5 公共空间现状问题分析
        4.4.6 居民公共空间活动行为调研分析
        4.4.7 典型节点公共空间调研分析
    4.5 住区公共空间居民改造需求问卷调查
        4.5.1 问卷调查设计
        4.5.2 问卷调查概况
        4.5.3 住区公共空间改造问卷调查分析
    4.6 曲江老旧住区公共空间现状问题分析总结
        4.6.1 曲江老旧住区公共空间现状问题横向对比
        4.6.2 曲江老旧住区典型节点公共空间现状问题横向对比
        4.6.3 曲江老旧住区公共空间现状问题总结
    4.7 本章小结
5 西安曲江老旧住区改造提升项目设计研究
    5.1 项目背景
        5.1.1 国家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背景
        5.1.2 迎接十四运,加快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步伐背景
        5.1.3 曲江示范区的建设背景
    5.2 西安曲江老旧住区更新基本原则
        5.2.1 以人为本原则
        5.2.2 适度性原则
        5.2.3 居民参与原则
        5.2.4 因地制宜原则
        5.2.5 延续性原则
    5.3 老旧住区公共空间改造提升设计策略
        5.3.1 整合存量公共空间
        5.3.2 完善道路交通空间
        5.3.3 增补公共服务空间
        5.3.4 优化广场绿地空间
    5.4 老旧住区更新保障策略
        5.4.1 完善住区改造相关规章制度
        5.4.2 制定居民参与制度
        5.4.3 完善公众监督工作
        5.4.4 确保改造资金来源
    5.5 曲江老旧住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实践
        5.5.1 存量空间优化更新设计实践
        5.5.2 道路交通空间更新设计实践
        5.5.3 公共服务空间更新设计实践
        5.5.4 广场绿地空间更新设计实践
    5.6 曲江老旧住区公共空间典型节点更新设计实践
        5.6.1 太阳食品集团家属院西门公共空间改造设计
        5.6.2 太阳食品集团家属院社区文化中心改造设计
        5.6.3 地震局第二检测中心家属院绿地广场改造设计
        5.6.4 地震局第二检测中心家属院宅前空间改造设计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目录
表目录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附录一 小区公共空间活动与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二 问卷调研数据汇总

(3)西安地区老年公寓适老化改造设计研究 ——以荣华清荷园养老公寓设计方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来源
        1.1.1 人口老龄化
        1.1.2 我国老龄化产生的原因
        1.1.3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1.1.4 老龄化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1.1.5 课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
        1.3.1 适老化设计
        1.3.2 养老机构
        1.3.3 机构养老
        1.3.4 养老模式与养老方式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的界定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结构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结构框架
    1.6 论文创新点
    1.7 本章总结
第二章 国内外老年公寓发展状况概述
    2.1 发达国家和地区老年公寓发展概况
        2.1.1 美国老年公寓发展状况与现状分
        2.1.2 荷兰老年公寓发展状况与现状分析
        2.1.3 日本老年公寓发展状况与现状分析
    2.2 我国老年公寓发展状况概述
        2.2.1 我国老年公寓发展的背景
        2.2.2 老年公寓类型的划分
        2.2.3 老年公寓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
    2.3 我国东部及沿海城市老年公寓发展状况概述
        2.3.1 北京——泰颐春养老中心
        2.3.2 上海——银康老年公寓
        2.3.3 广东——乐善居颐养院
    2.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老年人相关特征及西安地区老年公寓调研与分析
    3.1 老年人相关特征及建筑适老化需求特征
        3.1.1 老年人的划分标准
        3.1.2 老年人生理特征及需求分析
        3.1.3 老年人心理特征及需求分析
        3.1.4 老年人行为特征
    3.2 西安市地区养老机构发展状况概述
        3.2.1 西安市地区老龄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3.2.2 西安市地区老年公寓发展状况概述
    3.3 西安地区老年公寓建筑空间环境调查研究分析
        3.3.1 西安市三桥老年公寓
        3.3.2 西安市灞桥区东林老年公寓
        3.3.3 西安市未央区长乐宫老年公寓
        3.3.4 西安市雁塔区三春晖老年公寓
    3.4 西安地区老年公寓居住空间设施需求与分析
        3.4.1 西安地区老年人居住意愿调查
        3.4.2 西安地区老年人对居住空间设施的需求
    3.5 西安老年公寓居住空间调研总结
        3.5.1 社会层面存在的问题
        3.5.2 功能空间布局上存在的问题
        3.5.3 适老化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3.6 本章总结
第四章 老年公寓适老化改造设计研究方法
    4.1 老年公寓适老化改造设计的目的与原则
        4.1.1 老年公寓适老化改造设计目的
        4.1.2 老年公寓适老化改造设计原则
    4.2 老年公寓适老化改造设计的方向与内容
        4.2.1 老年公寓适老化改造设计的方向
        4.2.2 老年公寓适老化改造设计的内容
    4.3 老年公寓功能空间组成与布局设计
        4.3.1 老年公寓功能空间组成
        4.3.2 老年公寓功能空间布局
    4.4 老人居室套型类型及室内功能空间适老化设计
        4.4.1 老人居室空间单元平面改造设计
        4.4.2 室内功能空间适老化改造细节设计
    4.5 老年公寓居住区公共空间老化改造设计
        4.5.1 公共活动空间
        4.5.2 公共服务空间
        4.5.3 交通空间
    4.6 本章总结
第五章 荣华清荷园养老公寓适老化改造设计实践运用
    5.1 荣华清荷园养老公寓项目分析
        5.1.1 区位分析及项目概况
        5.1.2 交通状况
        5.1.3 周边服务设施
    5.2 项目改造框架及内容
        5.2.1 改造内容
        5.2.2 项目改造框架
    5.3 项目改造设计策略
        5.3.1 居住空间单元设计策略
        5.3.2 室外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5.3.3 公寓养老公共服务设施设计策略
    5.4 项目改造实施方案
        5.4.1 改造范围
        5.4.2 居住空间单元环境适老化改造
        5.4.3 室内单元功能空间改造
        5.4.4 室外公共空间改造
        5.4.5 老年康复中心改造
    5.5 本章总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养老设施内老年人居住状况调研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技术理论范畴的小型试验性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及文献综述
    1.1 绪论
        1.1.1 技术概念的缘起
        1.1.2 哲学、技术哲学概念辨析及工程哲学概念的出现
        1.1.3 工程哲学的概念背景
        1.1.4 建筑技术的历史演化
        1.1.5 试验性建筑的概念源起
        1.1.6 小型化的试验性建筑——“小”+“试验性”的特征
    1.2 文献综述
        1.2.1 研究的现状动态
        1.2.2 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2.3 研究的方法
        1.2.4 研究的框架
第二章 试验性建筑的背景技术理论回顾与辨析
    2.1 工程哲学及工程哲学的“技术思维”
        2.1.1 工程哲学与建筑哲学的辨析
        2.1.2 工程哲学的理论逻辑基础——“技术思维”
    2.2 从工程哲学的角度回顾试验性建筑的发展
        2.2.1 工程哲学对试验性建筑基本特征的影响
        2.2.2 试验性建筑对工程哲学理论的反馈
        2.2.3 试验性建筑的技术发展历程回顾
        2.2.4 试验性建筑的最终技术选择
    2.3 小结
第三章 试验性建筑的基本建造方法分析
    3.1 工程哲学范畴下的建筑结构设计关系概述
    3.2 试验性建筑的微观建构分析——基于建造的形态演化
        3.2.1 建造原型解析——“结”的概念
        3.2.2 支撑单元“结”的空间转换
        3.2.3 “编织”形态的结构支撑空间试验
    3.3 试验性建筑结构体系的重构——基于材料受力的建造表达
        3.3.1 “互承式”试验性木构的建造重构
        3.3.2 精确控制支撑节点的钢结构建造重构
        3.3.3 基于效能优化的混凝土建造重构试验
        3.3.4 基于材料衍生更新的建造试验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工程哲学的试验性表现及技术逻辑演绎
    4.1 小型试验性建筑演绎的价值论分析
        4.1.1 聚焦结构维度的建筑师的小型试验性建筑演绎
        4.1.2 基于结构逻辑思维的工程师的试验性建筑演变
        4.1.3 基于结构+建筑的复合逻辑思维的试验性建筑演变
    4.2 工程哲学认识论对小型试验性建筑发展的影响
        4.2.1 模拟自然形态的小型试验性建筑拓展
        4.2.2 结合时代技术的“可变”人工自然试验
    4.3 工程哲学方法论对小型试验性建筑发展的影响
        4.3.1 小型试验性建筑支撑方式的结构逻辑演绎
        4.3.2 小型试验性建筑表皮重构的结构拓展转换
        4.3.3 一体化结构整合形态的小型试验性建筑的拓展演变
    4.4 小结
第五章 工程哲学范畴下的小型试验性建筑本体还原
    5.1 基于构件效能优化的小型试验性建筑
        5.1.1 基于梁元构件效能优化的小型试验性建筑支撑还原
        5.1.2 基于柱元构件效能优化的小型试验性支撑还原
        5.1.3 基于柱板构件结合效能优化的小型试验性建筑支撑还原
    5.2 基于构件材料重构的小型试验性建筑
        5.2.1 基于木构构件的小型试验性还原重构
        5.2.2 基于钢构件重构的小型试验性建筑还原重构
        5.2.3 基于混凝土构件的小型试验性建筑还原重构
    5.3 基于结构本体的自由异化表现还原
        5.3.1 基于材料的试验性再生形态拓展还原
        5.3.2 追求连接异化的小型试验性建筑还原
        5.3.3 支撑“消解”的小型试验性极简还原
        5.3.4 “弱建筑”思维模式下的模数化的结构空间试验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论文回顾总结
    6.2 小型试验性建筑对于中国建筑发展的实践意义
    6.3 存在问题与后继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图片索引
致谢

(5)主动式混合型养老社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1.1 人口老龄化加速
        1.1.2 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特征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研究目的
        1.2.2 选题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老年人的界定和分类
        1.3.2 养老社区
        1.3.3 主动式混合养老社区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4.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主动式混合型养老社区基础研究
    2.1 养老社区建设的政策环境
        2.1.1 政策发展历程
        2.1.2 我国老年人建筑标准规范
    2.2 养老社区建设的经济、社会环境
        2.2.1 我国总体上处于“未富先老”的经济发展阶段
        2.2.2 老年群体消费力增加
        2.2.3 养老观念的转变
        2.2.4 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2.3 养老社区类型
        2.3.1 主动式混合型养老社区
        2.3.2 大型综合养老社区
        2.3.3 候鸟式旅居养老社区
        2.3.4 医养结合型养老社区
        2.3.5 学院式养老社区
    2.4 主动式混合型养老社区发展分析
        2.4.1 发展优势
        2.4.2 发展局限
        2.4.3 规划设计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养老社区需求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相关理论
        3.1.1 马斯洛需求理论
        3.1.2 社会老年学相关理论
        3.1.3 老年人行为心理学
    3.2 养老社区需求意愿
        3.2.1 住宅适老化
        3.2.2 养老特征差异化
        3.2.3 医疗护理保障
        3.2.4 精神生活丰富化
    3.3 影响因素选取
    3.4 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3.4.1 研究问卷设计
        3.4.2 问卷数据分析
        3.4.3 问卷结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主动式混合型养老社区整体规划研究
    4.1 养老社区项目整体规划
        4.1.1 规划原则
        4.1.2 规划策略
    4.2 养老社区项目选址
        4.2.1 养老社区项目选址影响因素
        4.2.2 养老社区项目选址策略
    4.3 养老社区项目功能组成
        4.3.1 功能组成要素
        4.3.2 居住功能配置
        4.3.3 配套服务设施配置
    4.4 养老社区总体功能布局
        4.4.1 集中布置方式
        4.4.2 组团布置方式
        4.4.3 条状布置方式
        4.4.4 自由布置方式
        4.4.5 轴线布置方式
        4.4.6 混合布置方式
    4.5 养老社区中的景观环境设计
        4.5.1 景观设计原则
        4.5.2 道路系统设计
        4.5.3 室外活动场所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混合型养老社区项目建筑单体设计
    5.1 养老社区公共空间设计
        5.1.1 出入口设计
        5.1.2 楼梯、电梯设计
        5.1.3 公共走廊设计
        5.1.4 公共活动空间设计
    5.2 养老社区居住空间室内设计
        5.2.1 户型设计
        5.2.2 玄关设计
        5.2.3 起居室设计
        5.2.4 阳台设计
        5.2.5 餐厨设计
        5.2.6 卫生间设计
        5.2.7 卧室设计
    5.3 建筑设备与室内环境设计
        5.3.1 建筑设备设计
        5.3.2 室内环境设计
        5.3.3 室内装饰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案例研究与分析
    6.1 北京太阳城
        6.1.1 项目概况
        6.1.2 设计理念
        6.1.3 特点分析
    6.2 北京太阳城的整体规划设计
        6.2.1 功能布局
        6.2.2 功能组成
        6.2.3 居住形式分析
        6.2.4 景观环境设计
    6.3 北京太阳城的适老化设计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实际项目目录
致谢

(6)BIM技术在新农村规划中的正向设计应用研究 ——以青岛市即墨区金口镇胡家庄村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BIM技术应用于新农村规划的机遇
        1.1.2 传统规划模式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应用研究现状
        1.3.1 国内应用研究现状
        1.3.2 国外应用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及设计应对
    2.1 BIM技术及新农村规划相关理论
        2.1.1 BIM技术相关理论
        2.1.2 新农村规划相关理论
        2.1.3 基于BIM技术的正向设计
    2.2 新农村规划及BIM技术正向设计相关案例分析
        2.2.1 基于传统设计模式的新农村规划案例分析
        2.2.2 BIM技术正向设计应用案例分析
        2.2.3 新农村规划模式现存问题及解决方案
    2.3 基于BIM技术的新农村规划设计应对
        2.3.1 保持村庄风貌整体风格的延续
        2.3.2 合理的道路系统规划
        2.3.3 公共空间环境与基础设施的宜人化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胡家庄村现状调查分析及基于BIM技术的村庄总体规划
    3.1 胡家庄村发展概况
        3.1.1 上位规划解读
        3.1.2 自然人文环境
        3.1.3 社会经济状况
    3.2 胡家庄村现状调研分析
        3.2.1 道路交通现状
        3.2.2 景观绿化现状
        3.2.3 基础设施现状
        3.2.4 现状建筑分类与特色评价
        3.2.5 村民意愿调研
    3.3 基于BIM技术的村庄总体规划设计解读
        3.3.1 基于BIM技术的村庄总体规划方案分析
        3.3.2 基于BIM技术的道路交通系统规划方案分析
        3.3.3 基于BIM技术的景观绿化系统规划方案分析
        3.3.4 基于BIM技术的基础设施系统规划方案分析
        3.3.5 基于BIM技术的村庄住宅建筑设计方案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BIM技术在胡家庄村公共空间与基础设施中的正向设计应用研究
    4.1 BIM技术在道路交通系统中的正向设计应用研究
        4.1.1 动态交通设计
        4.1.2 静态交通设计
        4.1.3 道路附属设施设计
    4.2 BIM技术在景观绿化系统中的正向设计应用研究
        4.2.1 集中绿化设计
        4.2.2 街巷绿化设计
        4.2.3 院落绿化设计
    4.3 BIM技术在基础设施系统中的正向设计应用研究
        4.3.1 给排水工程
        4.3.2 电力燃气工程
        4.3.3 环卫工程
    4.4 设计思路与应用策略
        4.4.1 设计思路
        4.4.2 应用策略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BIM技术在胡家庄村民宅建筑中的正向设计应用研究
    5.1 民宅建筑主体的生成
        5.1.1 创建轴网并添加墙柱和楼梯
        5.1.2 插入门窗并生成门窗表
        5.1.3 生成楼板和屋顶
    5.2 民宅建筑细部的处理
        5.2.1 建筑高差的处理
        5.2.2 建筑线脚的处理
        5.2.3 建筑附属设施的添加
    5.3 民宅建筑性能分析
        5.3.1 建筑采光模拟分析
        5.3.2 建筑风环境模拟分析
        5.3.3 建筑全年负荷计算及能耗分析
    5.4 设计思路与应用策略
        5.4.1 设计思路
        5.4.2 应用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总结
    6.2 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胡家庄村村庄规划调查问卷
附录二 胡家庄村新建民宅建筑采光模拟分析报告书
附录三 胡家庄村新建民宅建筑技术图纸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7)健康建筑理念下适应青少年的大连室外健身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健康建筑理论与标准
        1.3.2 适应青少年的室外健身空间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4.3 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框架
2 国内外室外健身空间相关理论与实践发展
    2.1 室外健身场地研究理论与实践
        2.1.1 国内研究理论与现状分析
        2.1.2 国外研究理论与现状分析
    2.2 健身步道研究理论与实践
        2.2.1 国内研究理论与实践分析
        2.2.2 国外研究理论与实践分析
    2.3 室外健身器械与设施的研究与实践
        2.3.1 国内研究发展理论与现状
        2.3.2 国外研究发展理论与现状
    2.4 本章小结
3 室外健身空间与青少年健身行为的互动研究
    3.1 室外健身空间青少年运动行为模式
        3.1.1 行为内容
        3.1.2 行为时空分布
        3.1.3 行为空间区域规划
        3.1.4 青少年健身行为特征
    3.2 室外健身空间青少年运动需求
        3.2.1 空间面积需求
        3.2.2 安全保障需求
        3.2.3 应急服务需求
        3.2.4 休闲娱乐需求
    3.3 室外健身空间现状与现存问题分析
        3.3.1 室外健身空间现状分析
        3.3.2 室外健身“线面”空间现存问题
        3.3.3 室外健身“点状”空间现存问题
    3.4 本章小结
4 室外健身空间针对大连地区的分析研究
    4.1 室外健身空间外部条件影响因素
        4.1.1 大连地区气候的影响
        4.1.2 地域文化的影响
        4.1.3 健身方式的影响
        4.1.4 社会价值的影响
    4.2 符合大连特征的健身模式与规划定位
        4.2.1 总体模式定位
        4.2.2 功能空间定位
        4.2.3 设施规模定位
    4.3 适应大连地区的健身空间设计研究
        4.3.1 室外健身场地选址
        4.3.2 健身步道交通规划
        4.3.3 健身器材与设施空间布局
    4.4 契合大连地区室外健身环境的空间设想
        4.4.1 复合化的空间功能
        4.4.2 人性化的空间形态
        4.4.3 适应性的空间环境
    4.5 本章小结
5 健康建筑理念下大连室外健身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5.1 大连市复合化的室外健身空间布局方式
        5.1.1 健身场地空间组合方式
        5.1.2 健身步道流线组织方式
        5.1.3 健身器材与设施组织方式
        5.1.4 复合化空间布局的应用——以大连市中山公园为例
    5.2 大连市人性化的室外健身空间设计原则
        5.2.1 室外健身场地设计基础
        5.2.2 健身步道设计基础
        5.2.3 健身器材与设施的设计基础
        5.2.4 人性化空间设计的应用——以付家庄滨海公园为例
    5.3 大连市适应性的室外健身空间设计策略
        5.3.1 设计区位布局策略
        5.3.2 设计交通规划策略
        5.3.3 设计空间营建策略
        5.3.4 景观要素设计策略
        5.3.5 适应性综合设计的应用——以西山湖公园为例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片索引
附录B 表格索引
附录C 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青海药水河流域传统聚落与民居研究 ——以兔儿干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1 乡村聚落更新面临特色流失困境
        1.1.2 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要求
        1.1.3 日月集镇规划的契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基本概念及理论
        1.3.1 基本概念
        1.3.2 基本理论
    1.4 研究对象及范围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对象
    1.5 研究现状
        1.5.1 国内外传统聚落与民居研究概况
        1.5.2 河湟地区传统聚落与民居研究现状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实地调研法
        1.6.3 比较分析法
        1.6.4 理论结合实践法
    1.7 研究框架
第2章 药水河流域的传统聚落与民居概述
    2.1 药水河流域传统聚落与民居形成的影响因素
        2.1.1 地理与自然环境因素
        2.1.2 历史文化与人文因素
        2.1.3 宗教与自然崇拜因素
    2.2 药水河流域聚落分布与分类特征
        2.2.1 传统聚落分布特征
        2.2.2 传统聚落分类特征
    2.3 药水河流域传统民居的形成
        2.3.1 庄廓民居
        2.3.2 庄廓民居形成与演变影响因素
    2.4 药水河流域传统村落典型案例选取
        2.4.1 村落的选取
        2.4.2 庄廓民居的选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兔儿干传统聚落研究
    3.1 兔儿干聚落的选址特征
        3.1.1 自然环境影响下的选址特征
        3.1.2 人文环境影响下的选址特征
        3.1.3 社会产业影响下的选址特征
    3.2 兔儿干聚落空间格局
        3.2.1 背山面水的生态格局
        3.2.2 山水田村林的自然格局
        3.2.3 上寺下村的宗教格局
        3.2.4 显、隐形共存的聚落边界
    3.3 兔儿干聚落的演变
        3.3.1 聚落的生成
        3.3.2 聚落的演变
    3.4 兔儿干聚落空间构成
        3.4.1 生态空间
        3.4.2 居住空间
        3.4.3 生产空间
        3.4.4 公共空间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兔儿干传统民居研究
    4.1 兔儿干聚落的传统建筑类型
        4.1.1 宗教建筑
        4.1.2 民居建筑
    4.2 兔儿干传统民居院落空间
        4.2.1 院落空间的特征
        4.2.2 院落空间基本形制
        4.2.3 院落空间的演变
        4.2.4 典型民居调研分析
    4.3 兔儿干传统民居建筑形式
        4.3.1 立面形式
        4.3.2 门窗形式
        4.3.3 檐口构件形式
    4.4 兔儿干传统民居建筑材料与营造技术
        4.4.1 建筑材料
        4.4.2 营造步骤
        4.4.3 建造技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兔儿干聚落保护与更新研究
    5.1 兔儿干聚落营建策略总结
        5.1.1 聚落层面营建策略总结
        5.1.2 民居层面营建策略总结
    5.2 兔儿干聚落价值体现
        5.2.1 生态人文价值
        5.2.2 史学研究价值
    5.3 兔儿干聚落面临的问题
    5.4 兔儿干聚落保护策略与措施
        5.4.1 传统聚落的保护原则
        5.4.2 传统聚落空间格局的保护
        5.4.3 传统民居建筑的分类保护
        5.4.4 传统民居建筑的优化
        5.4.5 传统建筑技术与材料的优化
        5.4.6 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5.5 兔儿干聚落更新策略与措施
        5.5.1 聚落发展定位
        5.5.2 聚落更新原则
        5.5.3 聚落更新措施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归纳与总结
    6.2 研究的创新点
    6.3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9)环境美学视域下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 ——基于国内的典型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环境美学的现实背景
        1.1.2 居住景观研究历史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述
        1.3.1 国外研究概述
        1.3.2 国内研究概述
        1.3.3 研究方向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环境美学理论导入
    2.1 环境美学缘起与学科性质
        2.1.1 生态危机
        2.1.2 学科性质
    2.2 环境美学与传统美学
    2.3 环境美学与景观美学
    2.4 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
    2.5 环境美学与环境伦理学
    2.6 环境美学对居住景观设计的意义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环境美学融入居住景观设计
    3.1 以环境美学视域研究居住景观
        3.1.1 居住景观设计的人与自然关系
        3.1.2 经济投入与审美关系
    3.2 环境美学视角的居住区景观
        3.2.1 居住区景观应注重环境美学的整体性体现
        3.2.2 构建“利居”“乐居”的景观空间
    3.3 居住景观环境的美学评价探索
        3.3.1 居住区景观环境的美学体系
        3.3.2 物质与人文环境评价
        3.3.3 生态与健康环境评价
        3.3.4 伦理环境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内居住区景观典型案例环境美学体验与借鉴
    4.1 案例选取原则
    4.2 良好的物质与人文环境评价——天津翡翠湾
        4.2.1 案例概况
        4.2.2 案例特色分析
        4.2.3 案例可借鉴点
    4.3 良好的生态与健康环境评价——华远景瑞·海蓝城
        4.3.1 案例概况
        4.3.2 案例特色分析
        4.3.3 案例可借鉴点
    4.4 良好的伦理环境评价——中央水城樾·清泉
        4.4.1 案例概况
        4.4.2 案例特色分析
        4.4.3 案例可借鉴点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环境美学视域下居住区景观架构
    5.1 建立居住景观的整体性意识
    5.2 建立居住景观的自然格局
    5.3 建立居住景观的多维体验
    5.4 环境美学指导下的居住景观环境
        5.4.1 入口空间与尺度
        5.4.2 公共开放空间设计
        5.4.3 入口宅旁绿地空间设计
        5.4.4 景观植物造景设计
    5.5 本章小结
结论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10)城市更新视角下的西安幸福林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土地存量更新
        1.1.2 空间立体发展
        1.1.3 功能复合增效
        1.1.4 建筑发展响应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城市更新
        1.2.2 城市综合体
        1.2.3 地下城市综合体
    1.3 理论基础与案例调查
        1.3.1 理论基础研究
        1.3.2 相关案例调查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城市综合体设计相关研究
        1.4.2 地下城市综合体设计相关研究
        1.4.3 绿地地下空间设计相关研究
    1.5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1.7 小结
第二章 绿地地下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
    2.1 空间资源评估与功能需求预测
        2.1.1 地下空间资源评估
        2.1.2 地下空间需求预测
    2.2 设计要点
        2.2.1 空间功能组织
        2.2.2 开发强度控制
        2.2.3 海绵机体设计
        2.2.4 文化要素保护
    2.3 设计方法
        2.3.1 布局结构
        2.3.2 空间形式
        2.3.3 交通组织
        2.3.4 景观设计
        2.3.5 空间节点
        2.3.6 构造处理
        2.3.7 采光设计
        2.3.8 防灾设计
    2.4 小结
第三章 西安幸福林带现状环境调研与分析
    3.1 研究对象概况
    3.2 林带定性认知
        3.2.1 周边道路交通
        3.2.2 区域土地利用
        3.2.3 地区服务配套
        3.2.4 林带空间建设
    3.3 空间定量分析
        3.3.1 空间开发要素分析
        3.3.2 路网交通要素分析
        3.3.3 业态经济要素分析
        3.3.4 文化遗存要素分析
        3.3.5 公共服务要素分析
        3.3.6 生态景观要素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城市更新视角下的西安幸福林带设计策略
    4.1 空间开发策略
    4.2 交通组织策略
    4.3 业态引导策略
    4.4 文化复兴策略
    4.5 服务完善策略
    4.6 生态提升策略
    4.7 小结
第五章 西安幸福林带设计实践
    5.1 设计路径思考
        5.1.1 空间立体设计
        5.1.2 功能布局组织
        5.1.3 交通流线组织
        5.1.4 景观环境设计
    5.2 空间分段组织
        5.2.1 华清路—长缨路段空间设计
        5.2.2 长缨路—长乐路段空间设计
        5.2.3 长乐路—韩森路段空间设计
        5.2.4 韩森路—咸宁路段空间设计
        5.2.5 咸宁路—西影路段空间设计
        5.2.6 西影路—新兴南路段空间设计
    5.3 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室内花卉布置不可忽视的几个原则(论文参考文献)

  • [1]精细化设计对集中式长租公寓客源持有量的提升研究[D]. 李高田.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西安曲江老旧住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研究[D]. 李怡卓.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西安地区老年公寓适老化改造设计研究 ——以荣华清荷园养老公寓设计方案为例[D]. 吴朝亮. 长安大学, 2020(06)
  • [4]基于技术理论范畴的小型试验性建筑研究[D]. 夏峻嵩. 东南大学, 2020
  • [5]主动式混合型养老社区设计研究[D]. 肖志云. 湖南大学, 2020(08)
  • [6]BIM技术在新农村规划中的正向设计应用研究 ——以青岛市即墨区金口镇胡家庄村规划为例[D]. 侯海迪.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2)
  • [7]健康建筑理念下适应青少年的大连室外健身空间设计研究[D]. 郭蕊.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8]青海药水河流域传统聚落与民居研究 ——以兔儿干村为例[D]. 楚东晓.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2)
  • [9]环境美学视域下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 ——基于国内的典型案例[D]. 李靖莹.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10]城市更新视角下的西安幸福林带设计研究[D]. 刘安定. 长安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室内插花不可忽视的几个原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