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政府与第一次东蒙古诸侯会议

北洋政府与第一次东蒙古诸侯会议

一、北洋政府与第一次东蒙王公会议(论文文献综述)

王帅[1](2021)在《1921-1947年内蒙古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认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21—1947年的内蒙古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在北方最大少数民族聚居地领导的,以反帝反封建和追求民族解放为目的的一场社会革命。在这场社会革命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内蒙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逐渐获得内蒙古人民群众信任与支持的基础上实现认同。因此,加强对1921—1947年内蒙古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认同状况的考察,总结其认同的原因以及经验与启示,对于当今内蒙古人民群众继续认同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内蒙古作为特定的研究地点,在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历史分析法的基础上,首先考察了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这几个时期中党在内蒙古的主要民族工作以及内蒙古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认同的状况。其次,在前文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包括中国共产党注重理论宣传,提升群众革命意识;中国共产党加强团结群众,凝聚内蒙古革命力量;中国共产党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党员干部,提升民族工作效力;中国共产党强化自身建设,扩大影响力;中国共产党坚持维护群众利益,满足人民切身需要这五条内蒙古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认同的原因。最后,在前文研究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坚持党的领导是增强内蒙古人民群众对党认同的关键;促进民族平等团结是增强内蒙古人民群众对党认同的基础;坚持走群众路线是增强内蒙古人民群众对党认同的重要方略;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党员干部是增强内蒙古人民群众对党认同的重要要求;注重宣传工作是增强内蒙古人民群众对党认同的重要方法;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增强内蒙古人民群众对党认同的制度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增强内蒙古人民群众对党认同的思想遵循这七条经验与启示。

初婉琳[2](2021)在《近代多民族国家建构背景下的内蒙古国家认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一个由众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自在发展、相互交融、彼此往来,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清朝时期,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格局已经形成,虽然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民族在生产方式、经济水平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差异,但根本利益层面的相互关联,客观上发展和巩固着中华民族的一体性。到了近代,帝国主义的侵略与中华民族的反帝斗争,使中华民族这一民族实体经历了由自在到自觉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蒙古族作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被唤醒,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也在近代民族国家建构背景下逐渐形成。因此,本文在论述的过程中,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论述在王朝国家认同基础上,内蒙古民众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首先,分析传统民族观念在近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发挥的利弊关系,并以近代思想变革为主线,对近代民族国家的建构背景进行概述。其次,从内蒙古军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分析其国家认同意识的觉醒。最后,将内蒙古经济社会转型而产生的蒙汉民间交流作为促进其国家认同意识觉醒的要素进行分析。另一方面,通过内蒙古王公开展的“自治”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进行对比,体现出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将各民族发展的特殊性与国家整合相统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意如贵[3](2020)在《民国蒙古民间会刊的叙事文学传播研究 ——以《丙寅》和《新蒙古》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围绕民国时期蒙文学会创办的《丙寅》杂志与蒙古留平学生会会刊《新蒙古》月刊的叙事文学,在梳理民国时期蒙古会刊创办的缘起、《丙寅》与《新蒙古》对蒙古文学共同体形成的促动两个宏观问题基础上,重点探究《丙寅》与《新蒙古》所刊载的叙事文学作品的栏目、主题、体裁与文体风格及所构建的以“启蒙”“革命”“救亡”“民族”为中心的话语体系,旨在一窥近代蒙古期刊媒介在凝聚蒙古人文化意识、促进蒙古社会观念变革、推广现代蒙古文学上的具体角色和贡献。《丙寅》与《新蒙古》月刊的编辑群体,首先是近代蒙古学堂、学会、报刊联动文化事业的启蒙者,其后逐渐承担起蒙古社会启蒙家的角色。两刊文学创作的顺利展开和作品的广泛传播,不仅得到近代各界开明蒙古人的扶持,也是清末民初蒙古文化群体社会使命的延伸。《丙寅》与《新蒙古》月刊的叙事文学作品,既承载着人生观、友情观、爱情观与金钱观的探讨,也映射了民国蒙古地区蒙汉民众所处的特殊文化环境与面临的巨大生存困境,反映了蒙古地区社会普遍贫困、苛捐杂税盘剥、新旧思想冲突,及黄教制度、蒙汉官僚和日本帝国主义诸势力的沉重奴役压迫等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丙寅》《新蒙古》等蒙古民间会刊承载着蒙古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启蒙、记史的双重媒介使命,不但为蒙古人现代民族意识的形成,并为整个中华民族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李辰[4](2019)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在内蒙古的实践》文中研究指明民族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是涉及民族生存、发展和各种相关利益的社会矛盾,对民族问题处理得当与否关系着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定和边防巩固。民族问题的极端重要性,要求多民族国家高度重视并采取适当途径解决此类问题。当然,由于各国历史习俗、民族构成、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差异,其解决民族问题的途径与成效各有不同。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对于少数民族区域治理古已有之。因俗而治、羁縻统治很大程度上是中央王朝针对多民族国家的状况而实行的有效管辖政策。在重视和解决我国少数民族问题方面,中国共产党重视这一历史上客观存在的制度历史和它的积极功能,形成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之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1947年正式建立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通过合理推行民族政策,把民族自治的构想融入到单一制国家结构内,从而保证了国家具有制度上的包容性,对少数民族的基本权益提供了有效保障,并且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在整个社会形成了各民族互相帮助、携手共进的和谐局面,有效调解了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民族问题。然而,“3·14”和“7·5”严重暴力犯罪事件,让很多身居内地的人首次感受到我国是一个面临较为严峻“民族问题”的国家。当民族问题与“疆独”、“藏独”等民族分裂活动或宗教极端主义联合起来时,就变成了影响我国繁荣安定与各民族友好往来的巨大威胁。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成立的第一个省级自治区,在72年的发展历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事业蓬勃发展,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打下了牢固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当然需要看到的是,制度的设计不可能是完美的,在运行过程中制度也会出现“磨损”,需要不断进行完善。因此,我们需要思考一系列相关问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基本政治制度,它在内蒙古的运行实效如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制度的设计初衷与实际运行效果有偏离情况发生?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又该如何调整?本论文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实践为主题,着重阐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内蒙古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领域事业的推进作用,并据此分析了阻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挥作用的因素以及改进的措施。全文共分为引言、正文以及结语三大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共有五章。第一章运用了历史制度主义关于制度形成与变迁的理论,分析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重点论述了历史制度主义关于制度形成的基本观点、路径依赖机制对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影响、中国历史上民族治理方式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原则及取得成就等内容。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内蒙古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轨迹。以关键时间节点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蒙古实施的进程分为1947年前、1947年至1956年、1957年至1977年和1978年以后4个阶段分别加以阐述。第三章是本论文的重点,主要分析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功能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实现程度。笔者运用了开展社会调查时得到的一手资料以及其他内容详实的统计数据,为本章的论述提供了事实注脚。第四章主要论述影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蒙古发挥效果的阻滞因素,从民族法制体系不完善、权力界限不够清晰、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社会转型期民族关系复杂化以及公民素质不高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五章对如何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蒙古健康运行提出了对策建议。重点从完善制度设计、理顺权力关系、大力发展经济、巩固和发展和谐民族关系以及培育公民文化等五个方面,对不断创新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本论文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注重规范性研究与经验性研究相结合,运用历史制度主义关于制度形成、变迁的理论来阐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蒙古的实践问题,并且积极回应时代关切,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李芳芳[5](2019)在《新旧鼎革之际蒙古王公对外蒙古“独立”态度研究(1911-1915)》文中指出1911年,辛亥革命的到来迅速掀起了全国上下的革命浪潮,清朝内部的统治危机给沙俄带来了可乘之机。在沙俄势力的干预下,外蒙古地区宣布“独立”。在外蒙古地区宣布“独立”初期,驻京蒙古王公们在这一时期与清廷站在同一阵营,对外蒙古地区均采取严叱态度。南北会议中期,清廷势力急转直下,依靠满蒙政权享受特殊待遇的驻京蒙古王公们此时一方面竭力维护清廷统治一方面开始与外蒙古政权联系,为自身发展留足后路。北洋政府初建时期,驻京蒙古王公们在这一时期主要分为两派,以阿穆尔灵圭为首的一派公开表明拥护北洋政府,对外蒙古政权持反对态度。以贡桑诺尔布为首的一部分驻京蒙古王公在清廷覆灭之后,选择效仿外蒙古实行“独立”,在北洋政府方面的规劝下,这部分人最终选择了归顺北洋政府。驻京蒙古王公在清廷覆灭前、后阶段,对库伦方面采取的态度跟随其政治立场的转变而发生变化,究其原因,不过是为维护其原有的封建特权。北洋政府建立后,北洋政府派阿穆尔灵圭等人前往东蒙古地区召开了东蒙古王公会议,稳定了在东蒙古地区的地位。1913年在外蒙古军队向内蒙古进军过程中锡林郭勒盟被迫投降外蒙古。在西盟地区,西盟王公会议前后,蒙古王公为求保本旗利益,不得不在北洋政府与库伦政权之间采取两不得罪的态度。北洋政府初建时期,政局尚未稳定,对内蒙古地区的保护措施尚浅,库伦政权又对内蒙古地区虎视眈眈。内蒙古各旗基本上处于两大势力斗争的漩涡地带。在这一状况下,内蒙古王公们采取骑墙相望的态度,是在北洋政府与库伦政权双方势力尚未分出高下之前,不得不采取的特殊自保措施。早在杭达尔亲王等人力主“独立”之时,外蒙古内部其他蒙古王公对“独立”就保持着洁身远引的不干预态度。活佛宣布“独立”之后,由于身患疾病,其权利逐渐被杭达多尔济等人架空,在“独立”的态度上,有心取消“独立”却无力改变。而此时,新政权内部矛盾纷起,《俄蒙协约》的出现更是使大部分外蒙古王公们看穿了沙俄的侵略阴谋,纷纷后悔支持“独立”,开始转向北洋政府。外蒙古“独立”事件的出现,是清王朝腐朽没落的统治、沙俄长期以来的觊觎、以及极少数利益熏心的蒙古王公被沙俄利用等因素所造成的。在近代社会思潮及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国家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蒙古王公们彻底认清了外喀尔喀“独立”的实质,最终选择了取消“独立”,转而支持北洋政府。

包沙仁高娃[6](2018)在《清末民初科尔沁左翼中旗社会控制研究 ——以清末民初科左中旗土地开垦及通辽设治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社会控制作为理论支撑,以中央政府与蒙旗之间的社会控制体系为分析框架,将蒙旗放垦、移民开垦、设定县治贯穿其中,利用档案资料及文献记载,对清末民初科尔沁左翼中旗社会控制的演变做一整体性的历史考察,探究这一时期科尔沁左翼中旗社会控制的区域特征,揭示蒙旗社会控制失控的历史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试图进一步挖掘和阐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详细情况,理清其中的诸多复杂关系。全文由序言、正文、结束语三部分组成。序言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创新、前人研究概况主要利用的档案文献史料。正文由以下四章组成:第一章清末民初科尔沁左翼中旗社会控制体系。主要考察和论述了清朝建立以来清政府与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中旗地方的关系,涉及内容包括:清政府对科尔沁左翼中旗的政权设计及其所实施的宗教政策,从而在该地区形成了以政权和宗教为主体的社会控制体系。第二章科尔沁左翼中旗社会变局。由于蒙古王公私自开垦和汉民涌入设治州县等原因,导致清末民初科尔沁左翼中旗领地范围的逐渐缩小,蒙旗王公军政权利逐步丧失,科尔沁左翼中旗原有的社会控制面临着巨大挑战。第三章科尔沁左翼中旗领地的进一步丧失。清末民初的土地放垦,即“巴林爱新荒”、“河南河北荒”的丈放以及蒙古王公上层的私垦,使科尔沁左翼中旗领地范围进一步缩小。大量汉民的移入、农耕村落的遍布和蒙汉杂居格局的形成,促使蒙旗社会经历了巨大变迁,科尔沁左翼中旗基层社会控制的重构成为历史的必然。第四章科尔沁左翼中旗社会控制新格局。具体论述了中央政府对设治地区的基层政权的调试和重构,即设治通辽县,并实施有效的社会控制。而这种基层政权的重构,导致了蒙旗权利的进一步丧失,引起中央政府与蒙旗之间社会控制权利的争夺,蒙旗社会控制权利最终失控。结束语部分,对清末民初科尔沁左翼中旗社会控制的演变进行了总结,并概括出若干特点,提出了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朝鲁孟[7](2017)在《自治与革命: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历史研究(1917—1947)》文中提出本文主要围绕蒙古盟旗传统权利、近代民族自决自治理论以及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的思想主张与政治军事活动,对成立于1925年的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与1945年宣布恢复的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两段历史进行融会贯通,开展综合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注重放宽视野,将宏观角度与微观分析相结合,把内蒙古人民革命党所发起的内蒙古自治运动置于20世纪上半期的国内外大环境中进行阐述、分析,探讨该党在近代内蒙古自治运动中所发挥的历史作用。全文由引言、正文、结论三个部分组成。引言内容包括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与研究目标、创新点、论文撰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关名词术语说明。正文共有五章。第一章论述近代内蒙古自治运动的基础与背景,内容包含清代蒙古传统权利及其丧失、民国初期的内蒙古处境、近代民族自决自治理论的产生及其对内蒙古的早期影响。第二章论述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创立时期的国内外政治大环境、内蒙古各有关政治力量的早期活动与他们在内蒙古人民革命党旗帜下的首次联合、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临时中央委员会的成立与活动等。第三章论述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第一次大会的召开过程,该党于1925-1927年的军队建设、地方组织与宣传工作、干部储备以及相关政治军事活动,该党政治宗旨及其对内蒙古自治运动产生的影响。第四章论述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的内部分裂、新中央委员会的产生及其与内蒙古政治的关系、于1928年在内蒙古发生的一系列武装运动等。第五章主要探讨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在日本占领期间的自行解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内外大环境、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宣布恢复事件及该党东蒙古本部的成立与初期活动、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与国内外各方的联系、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的撤销并归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的过程、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成立等。结论对本文内容进行归纳,阐述对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历史的思考,对该党对内蒙古自治运动的影响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内蒙古自治运动胜利进行分析、总结。

季静[8](2016)在《袁世凯东蒙土地政策刍议》文中指出袁世凯执掌北洋政府时期,先后对东蒙古采取各旗自行开垦蒙地、维持旧状不变,移民、设省与官放蒙地并行等政策。这一土地政策上承晚清,又被后来的军阀们所效仿,影响极大,对于民国时期土地政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季静[9](2016)在《日本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殖民统治与掠夺》文中指出伪满洲国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内蒙古东部地区,实施与东三省和内蒙古西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殖民统治政策。在分析研究前辈们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充分挖掘伪满洲国出版的官方文件《伪满洲国政府公报》和近代日本在中国东北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盛京时报》等资料,把内蒙古东部地区被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殖民、掠夺的过程,作为一个有机的、密不可分的整体进行深入研究。本文由七部分组成:绪论:主要包括学术史的回顾、资料来源、问题的提出、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论文的创新设计等。第一章:伪满洲国成立前,日本帝国主义在内蒙古东部地区推行的侵略政策和侵略活动。日俄战争后,日本侵略内蒙古东部地区政策的演变;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活动以经济掠夺为主导,搞“调查”和“合办”企业,企图控制经济命脉、“扶持”蒙古王公上层搞“独立”、“自治”运动。第二章:内蒙古东部地区被实际占领后,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建立殖民统治体系。伪满洲国作为日本帝国主义在华的御用统治工具,废除内蒙古东部地区原有统治机构,重置新的统治机构,加强组织管理;改革人事制度,在内蒙古东部各地任用日本官吏掌握实权,名义上,内蒙古东部地区是蒙古人管蒙古人自己的事,实质上,将日本参事官制实施到极致;组建“协和会”协助伪满各级机构,参与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殖民统治和镇压反满抗日活动;建立军队、警察、宪兵、特务的法西斯殖民体系,残暴地屠杀无辜人民。第三章:强化法西斯主义专政。日本殖民者通过委任制代替王位世袭制夺取蒙古王公的政治特权、“蒙地奉上”剥夺蒙古王公的经济特权,并处罚对其统治不利的蒙古王公,强化其蒙古社会上层的控制与管理;日本殖民者推行法西斯的“保甲连坐”、街村制等,强化基层组织统治;日本殖民者强制执行“集家并屯”的法西斯主义专政政策,严格限制抗日军民和普通群众之间的联系。第四章:全面实施经济掠夺。在“日满共存”与“日满一体”等口号下,内蒙古东部地区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通过“地籍整理”、土地审定、日本人入植等方式,日本殖民者强占内蒙古东部地区大量土地;以实地“调查”为基础,日本殖民者掠夺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煤炭、金等矿产资源;以支持“大东亚圣战”为名,日本殖民者实行粮谷、日用品、牲畜“配给”与“出荷”;日本殖民者控制伪满洲国推行鸦片“专卖”政策,扩大鸦片种植面积,日本关东军直接参与鸦片走私,为日本发动“大东亚圣战”提供资金保障,导致内蒙古东部地区烟毒泛滥,农牧民深受其害。第五章:推行殖民主义思想文化教育政策。日本殖民者通过建立蒙古会馆、蒙民厚生会、蒙民裕生会等机构,创办蒙文报刊等方式,强化舆论宣传,控制农牧民思想。日本殖民者在内蒙古东部地区通过对喇嘛教“一元化”改革、分别对待民间宗教以及植入日本国教神道教,企图消弱、打击、利用喇嘛教和民间宗教的势力,利用神道教控制农牧民的思想和宗教信仰。利用教育、宗教侵略其它国家和地区是殖民者惯用的手段,日本殖民者在内蒙古东部地区摧毁原有教育机构收揽教育权力、颁布《新学制》、实施教育“革新”、控制教学内容重编教材等奴化教育。结语:分析日本殖民统治及掠夺内蒙古东部地区所实行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政策的本质及其危害性。

王宇[10](2016)在《国家转型与民族区域整合:辛亥革命对内蒙古地区民族关系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辛亥革命对于内蒙古地区民族关系的影响是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关系发展演变历程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国家转型与新型民族关系建构这一动态历史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辛亥革命对内蒙古地区民族关系的影响,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历史面向。一方面,内蒙古地区的同盟会革命活动及归绥等地的起义,是辛亥革命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辛亥革命引起了内蒙古与内地关系之重新整合与再建过程,成为多民族统一国家中的一员。总起来说,它是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区域整合历史矛盾运动的具体表现,是值得认真分析与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北洋政府与第一次东蒙王公会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洋政府与第一次东蒙王公会议(论文提纲范文)

(1)1921-1947年内蒙古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之处及不足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一、1921—1947 年内蒙古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认同的历史考察
    (一)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内蒙古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状况
        1.党初步开展内蒙古民族工作
        2.工人与农牧民初识党
        3.优秀蒙古族青年首先认同党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内蒙古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状况
        1.党进一步开展内蒙古民族工作
        2.农牧民逐渐信任党
    (三)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内蒙古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状况
        1.党领导内蒙古人民群众共同抗日
        2.农牧民及开明绅士地主支持党的抗日斗争
        3.城市中的爱国者支持党的抗日斗争
        4.部分蒙古王公贵族支持党的抗日活动
    (四)解放战争时期内蒙古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状况
        1.党带领内蒙古人民群众实现民族解放
        2.内蒙古人民群众认同党的民族解放道路
        3.内蒙古各自治团体认同党的民族解放道路
二、1921—1947 年内蒙古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认同的原因
    (一)中国共产党注重理论宣传,提升群众革命意识
    (二)中国共产党加强团结群众,凝聚内蒙古革命力量
    (三)中国共产党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党员干部,提升民族工作效力
    (四)中国共产党强化自身建设,扩大影响力
    (五)中国共产党坚持维护群众利益,满足人民切身需要
三、1921—1947 年内蒙古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认同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启示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增强内蒙古人民群众对党认同的关键
    (二)促进民族平等团结是增强内蒙古人民群众对党认同的基础
    (三)坚持走群众路线是增强内蒙古人民群众对党认同的重要方略
    (四)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党员干部是增强内蒙古人民群众对党认同的重要要求
    (五)注重宣传工作是增强内蒙古人民群众对党认同的重要方法
    (六)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增强内蒙古人民群众对党认同的制度保障
    (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增强内蒙古人民群众对党认同的思想遵循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2)近代多民族国家建构背景下的内蒙古国家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王朝国家向近现代主权国家的转变
    第一节 传统民族政策及其与近代民族地区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
        一、传统民族观念下的民族政策
        二、清朝对蒙古的政策
        三、清朝对蒙古的政策对内蒙古近代政治体制改革的影响
    第二节 近代民族国家的构建
        一、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
        二、从排满到五族共和的转变
        三、清末民族主义思潮对内蒙古地区的影响
第二章 内蒙古人民反帝反封建过程中国家认同意识的觉醒
    第一节 内蒙古军民反侵略斗争中国家认同意识的觉醒
        一、帝国主义国家对内蒙古的入侵和内蒙古军民的反侵略斗争
        二、内蒙古地区国家认同意识的觉醒
    第二节 清末内蒙古人民反封建斗争过程中传统“王朝国家”到近代民族国家认同的转变
        一、清末对蒙古政策的调整
        二、内蒙古反封建斗争
        三、从“王朝国家”到近代国家的认同转变
第三章 内蒙古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国家认同
    第一节 经济社会的极速转型
        一、农业的发展与畜牧业的衰退
        二、内蒙古社会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三、与内地一体互补的新经济形式促进了内蒙与中原社会的整合
    第二节 内蒙古新型教育的推行及国家意识的加强
        一、新式学堂的兴起
        二、内蒙古新型知识分子阶层的形成
        三、内蒙古新式教育的影响
第四章 从“自治”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区域自治
    第一节 北洋政府和民国政府时期地方利益与国家整合间的博弈
        一、1911-1916 年间的“自治”运动
        二、1928-1936 年间的自治运动
        三、1945-1947 年间的自治运动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民族地方自治的新政策
        一、中国共产党民族观和对蒙政策的演变
        二、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及中共民族自治政策的推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民国蒙古民间会刊的叙事文学传播研究 ——以《丙寅》和《新蒙古》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学术综述
        1.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2 研究现状
        1.1.3 核心概念与理论
    1.2 民国初期蒙古文化事业兴起概述
        1.2.1 兴起契机
        1.2.2 学堂、学会、报刊联动的文化事业
    1.3 《丙寅》与《新蒙古》的缘起
2 《丙寅》《新蒙古》杂志对蒙古文学共同体形成的促动
    2.1 蒙古知识青年:新文学编辑群体构建核心
        2.1.1 《丙寅》的编辑群体
        2.1.2 《新蒙古》的编辑群体
        2.1.3 文化群之间的交流互动和使命延续
    2.2 同人经营及供稿机制
        2.2.1 《丙寅》的经营管理实务
        2.2.2 《新蒙古》的经营管理办法
3 《丙寅》与《新蒙古》叙事文学作品栏目文本分析
    3.1 栏目设置
        3.1.1 《丙寅》的文学栏目
        3.1.2 《新蒙古》的文学栏目
    3.2 叙事文学作品主题
        3.2.1 《丙寅》的作品主题
        3.2.2 《新蒙古》的作品主题
    3.3 叙事作品体裁
        3.3.1 《丙寅》的作品体裁
        3.3.2 《新蒙古》的作品体裁
    3.4 文体风格
        3.4.1 《丙寅》的文体风格
        3.4.2 《新蒙古》的文体风格
4 《丙寅》与《新蒙古》叙事文学的话语体系构建
    4.1 怯蒙昧寻理性的启蒙言说
        4.1.1 对黄教信仰、转世论、鬼神论的文学解构
        4.1.2 革除陋俗,崇尚科学
    4.2 反奴役求正义的革命意识
        4.2.1 挣脱旧制度羁绊
        4.2.2 学生与工人联盟的诉求
    4.3 救亡立场与策略话语
        4.3.1 奋勇无畏的决斗精神
        4.3.2 一致对外的团结立场
    4.4 蒙古人意识呈现的“民族”话语
        4.4.1 自我文化身份认知
        4.4.2 蒙古文的认知与解读
        4.4.3 “国家”认知
5 蒙古会刊对现代蒙古文学传播的贡献
    5.1 推动蒙古文学的大众化
    5.2 丰富蒙古文学的形式与主题
    5.3 培育文学创作与传播的平台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丙寅》第五、六、九、十期叙事文学统计
附录 B 《新蒙古》月刊全五卷叙事文学统计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在内蒙古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四、基本框架
    五、相关理论
第一章 民族区域自治:中国民族治理的制度创新
    第一节 制度的形成与变迁
        一、历史制度主义关于制度形成的理论基础
        二、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形成观”
        三、路径依赖与制度变迁
    第二节 中国民族区域治理方式的发展
        一、古代中原王朝“夷夏之辨”思想下的民族区域治理
        二、“民族主义”观念冲击下的近代民族区域治理
        三、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区域治理政策的探索
    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构成要素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成就
        一、路径依赖机制影响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取得的成就
第二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蒙古的发展轨迹
    第一节 内蒙古地区的区域治理制度遗产(1947 年前)
        一、内蒙古地区的民族构成与民族关系
        二、清朝与民国对内蒙古地区的民族政策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内蒙古民族自治运动
    第二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蒙古初步建立(1947-1956年)
        一、自治政府成立初期对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
        二、内蒙古全区域统一自治的实现
    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在曲折中前进(1957-1977 年)
        一、全面左倾与否定民族政策
        二、二十年工作成就与教训
    第四节 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的跨越前进(1978 年后)
        一、拨乱反正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全面发展
第三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蒙古的制度功效
    第一节 政治建设功能的实现程度
        一、内蒙古各民族政治地位平等
        二、内蒙古自治机关自治权得到保障
        三、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不断提升
        四、少数民族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有所提高
    第二节 经济建设功能的实现程度
        一、内蒙古经济政策的演变
        二、内蒙古现实经济状况
        三、内蒙古经济增长效益评价
    第三节 文化建设功能的实现程度
        一、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二、民族文化产业势头良好
    第四节 社会建设功能的实现程度
        一、构建起和谐民族关系
        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良好
    第五节 生态文明建设功能的实现程度
        一、内蒙古生态环境特点
        二、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第四章 影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效的因素
    第一节 民族法制体系不完善
        一、我国民族法制体系的建构过程
        二、我国民族法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权力界限不够清晰
        一、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的权力关系
        二、民族自治地方党委与自治机关的权力关系
    第三节 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一、内蒙古的财政状况
        二、内蒙古的财政赤字与财政补贴
    第四节 社会转型期民族关系复杂化
        一、社会转型对民族问题的影响
        二、民族政策与社会环境错位
    第五节 公民素质不高
        一、政治文化素质待提升
        二、政治参与程度待提升
        三、基层干部文化素质待提升
第五章 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康运行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完善制度设计,加强民族法制体系建设
        一、健全民族法制体系
        二、健全民族法制监督机制与违法制裁机制
    第二节 理顺权力关系,落实自治机关自治权
        一、理顺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的权力关系
        二、理顺民族自治地方的党政关系
    第三节 大力发展经济,夯实制度运行的物质基础
        一、加大国家扶持力度
        二、提高内蒙古自身发展能力
    第四节 巩固发展和谐民族关系,改善制度实施的社会条件
        一、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观念
        二、提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社会认同
        三、建立健全民族关系调控机制
    第五节 培育公民文化,提高政治社会化
        一、增强政治认同
        二、扩大政治参与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5)新旧鼎革之际蒙古王公对外蒙古“独立”态度研究(1911-191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分析
    三、创新之处与难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外蒙古“独立”背景
    一、外蒙古“独立”导火索与根本原因
        (一)清末新政的诱导
        (二)沙俄的对蒙侵蚀
    二、外蒙古宣布“独立”过程
        (一)新政缓办后沙俄趁虚而入
        (二)哲布尊丹巴宣布“独立”
第二章 驻京蒙古王公对外蒙古“独立”的态度变化
    一、清廷覆灭前的抉择
        (一)初知“独立”时不以为然
        (二)政局动荡时犹豫抉择
    二、北洋政府成立后的殊途同归
        (一)顺应时势的决择——以阿穆尔灵圭等王公为例
        (二)怀柔之下的回归——以贡桑诺尔布等王公为例
第三章 内蒙古王公对外蒙古“独立”的态度变化
    一、东蒙古地区锡林郭勒盟被迫归附
        (一)盟长杨桑被捕后投向库伦
        (二)锡林郭勒盟向库伦归附
    二、西蒙古地区的骑墙相望
        (一)清覆亡前共进退
        (二)西盟会后权衡利弊
第四章 外蒙古政权内部对“独立”的态度变化
    一、蒙古王公“独立”前态度不一
        (一)多数王公不赞同“独立”
        (二)部分王公力主联俄
    二、蒙古王公欲取消“独立”
        (一)被架空的活佛
        (二)王公逐渐接受北洋政府
第五章 蒙古王公的最终抉择及其原因分析
    一、各地蒙古王公陆续归附北洋政府
    二、蒙古王公对五族共和新中国的接受
    三、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演变下蒙古各部对民族及国家的认同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清末民初科尔沁左翼中旗社会控制研究 ——以清末民初科左中旗土地开垦及通辽设治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第一章 清末民初科尔沁左翼中旗社会控制体系
    第一节 科尔沁左翼中旗基层政权与社会控制
        一、科尔沁左翼中旗基层政权设计运行
        二、四家努图克的划分与社会控制
        三、诏世袭罔替之八家王公
    第二节 科尔沁左翼中旗社会控制与宗教因素
        一、藏传佛教在科尔沁左翼中旗的传播
        二、藏传佛教对蒙旗政治生活的参与
        三、藏传佛教对蒙古日常生活的渗透
        四、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衰落
第二章 科尔沁左翼中旗社会变局
    第一节 科尔沁左翼中旗境域变迁
        一、领地范围的缩小与领有权的逐步丧失
        二、政治权利的逐步丧失
        三、社会控制能力的衰退
        四、军事职能的逐渐丧失
    第二节 地局、地租分劈与地权分配
        一、地局与开垦
        二、地局与揽头
        三、地局与黑地
        四、地局与地照
        五、地局与地租
        六、地局与佃民
        七、地局与地权
第三章 科尔沁左翼中旗领地的进一步丧失
    第一节 “巴林爱新荒”开垦探析
        一、欠债原因及还债计划
        二、开垦中存在问题
        三、开垦风波及调停
        四、巴林爱新荒的最后结局
    第二节 河南河北荒开垦探析
        一、开垦原因
        二、家族之争
        三、纠葛调停
        四、河南河北荒最后结局
    第三节 民国时期私放荒地问题
        一、卓里克图亲王私放荒地
        二、贝勒扬散巴勒私放荒地
        三、通过公和地局出放荒地
        四、济贝勒私放荒地
    第四节 关于对开垦蒙地性质的讨论
        一、封禁蒙地时期
        二、开放蒙地时期
        三、禁止私放时期
第四章 科尔沁左翼中旗社会控制新格局
    第一节 基层政权组织的重构
        一、通辽开埠建镇
        二、社会控制措施
    第二节 对基层社会的调试与控制——区村制
    第三节 民国政府与蒙旗间的控制与反控制
        一、哲里木盟十旗王公会议——控制权争夺
        二、北洋政府对蒙旗统治权的加强
        三、张作霖父子对科尔沁左翼中旗及通辽县的控制
        四、蒙旗反垦斗争
    第四节 民国时期蒙旗权利失控
        一、蒙旗行政控制权的丧失
        二、民国政府司法改革
        三、科尔沁左翼中旗及通辽县的警务保甲
        四、民族与人口结构的变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1和硕卓里克图亲王世袭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后记

(7)自治与革命: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历史研究(1917—194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
        (一)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概况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价值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
    五、遇到的问题与不足之处
    六、说明
第一章 近代内蒙古自治运动的基础与背景
    第一节 清代内蒙古传统权利及其丧失
        一、清代蒙古藩部地位及传统权利
        (一) 外藩蒙古的传统权利
        (二) 内属蒙古的"特殊"权利
        二、内蒙古传统权利的丧失
    第二节 清末民初的内蒙古与民族自决自治理论的输入
        一、清末民初的内蒙古处境
        (一) 清末内蒙古保护传统权利的斗争
        (二) "蒙古特别待遇"与《蒙古待遇条例》
        (三) 民国初期的内蒙古处境
        二、民族自决自治理论向内蒙古的输入
        (一) 呼伦贝尔学生会的成立
        (二) 列宁与威尔逊的民族自决自治理论
        (三) 墨尔色与蒙古民族自决自治问题
第二章 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的筹建
    第一节 苏联、共产国际与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的成立背景
        一、苏联远东政策与共产国际世界革命理论、实践的结合
        二、苏联、共产国际与张作霖的"恩怨"
        三、反帝革命统一战线
        (一) 苏联、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党
        (二) 蒙古人民革命党代表巴·丹赞的中国之行
    第二节 内蒙古民族民主运动各派的聚合
        一、"内蒙古人民党"计划的产生
        (一) 东蒙古知识分子与广州非常国会
        (二) 白云梯在中国国民党与蒙古人民革命党之间
        1.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大会与"新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
        2. 白云梯的蒙古国之行
        3. 白云梯与"七项协议"
        二、呼伦贝尔青年党的成立
        (一) 呼伦贝尔青年党的成立
        1. 墨尔色与布里亚特民族革命家
        2. 墨尔色对内蒙古问题的见解
        3. 呼伦贝尔青年党——蒙古人民革命党东疆支部
        (二) 蒙古人民革命党的民族纲领
        (三) 共产国际对内蒙古问题的态度
        三、鄂尔多斯独贵龙运动
        (一) 鄂尔多斯独贵龙与"新喇嘛"
        (二)鄂尔多斯独贵龙代表向蒙古国求援
    第三节 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临时中央委员会的活动
        一、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临时中央委员会与冯玉祥国民军
        (一) 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临时中央委员会的成立
        (二) 蒙古国与冯玉祥谈判中的内蒙古问题
        1. 苏联对冯玉祥的援助
        2. 蒙古国代表团与冯玉祥的谈判
        (三) 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临时中央委员会与冯玉祥的合作
        1. 内蒙古人民革命党联冯反张决定
        2. 冯玉祥对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与内蒙古问题的态度
        二、苏联与蒙古国对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的援助
        (一) 苏联大使加拉罕的承诺
        (二) 蒙古人民革命党的援助
        1. 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临时中央委员会向蒙古人民革命党求援
        2. 蒙古人民革命党的态度与共产国际的干预
        三、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第一次大会的筹备
        (一) 从临时会议到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第一次大会
        (二) 内蒙古青年团加入内蒙古人民革命党
        1.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2. 内蒙古青年团的成立及其对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的态度
第三章 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的正式成立与发展
    第一节 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第一次大会与军队建设
        一、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第一次大会的召开
        二、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军——蒙古骑兵队的成立
    第二节 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的组织、宣传工作与干部储备
        一、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的地方组织
        二、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的宣传工作与干部储备
    第三节 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的"统一内蒙古计划"
        一、蒙古骑兵队参加反奉战争
        二、内蒙古国民代表大会预备会议的召开
    第四节 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的"根据地计划"
        一、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在鄂尔多斯、乌拉特地区
        (一) 内蒙古人民革命党进入鄂尔多斯
        (二) 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与"三方协议"
        (三) 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的"乌拉特根据地计划"
        1. "乌拉特根据地计划"的制定与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军——内蒙古人民革命军的成立
        2. 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向中国国民党求援
        3. "乌拉特根据地计划"的落空
        二、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的"阿拉善根据地计划"
        (一) 阿拉善旗的"旗域独立意识"
        (二) 墨尔色与阿拉善旗衙门的较量
第四章 中央委员会分裂后的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与内蒙古政治
    第一节 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内部矛盾及其分裂
        一、乌兰巴托特别大会的背景
        二、乌兰巴托特别大会的召开
        三、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宁夏中央委员会的结局
        (一) 宁夏中央委员会与中国国民党
        (二) 宁夏中央委员会在鄂尔多斯
    第二节 内蒙古人民革命党新中央委员会与内蒙古政治
        一、内蒙古人民革命党新中央委员会的活动
        二、1928年内蒙古各地武装事件
        (一) "蒙古红党运动":呼伦贝尔暴动
        1. 呼伦贝尔暴动的开始
        2. 呼伦贝尔暴动的经过
        3. 呼伦贝尔暴动的结局
        (二) "越境撤退":乌拉特前旗暴动
        (三) "革命约孙"与"蒙古约孙":阿拉善旗"小三爷"事件
        三、内蒙古革命青年团的成立
    第三节 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内部矛盾的加剧
        一、呼伦贝尔暴动的余波
        二、内蒙古人民革命党新一轮宣传
        三、内蒙古人民革命党新中央委员会与乌审旗党部
        四、内蒙古人民革命党新中央委员会反福明泰事件
        五、福明泰的反击及其"内蒙古工作计划"
第五章 内蒙古自治运动的胜利与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的归宿
    第一节 日本占领时期的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去向
        一、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的自行解散
        (一) 在东蒙古的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员与共产国际"指示"
        (二) 潜入伪满政府的原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员
        二、原内蒙古人民革命党重要人物活动
        (一) 墨尔色的结局
        1. 1928-1931年墨尔色的思想主张与社会活动
        2. 墨尔色的"呼伦贝尔自治计划"与苏联的"惩罚"
        (二) 白云梯与中国国民党
        (三) 原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其他重要人物活动
    第二节 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宣布恢复
        一、国际政治环境与内蒙古问题
        (一) 《雅尔塔协定》的签订
        (二)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
        二、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东蒙古本部的成立
        三、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东蒙古本部的初期活动
        (一) 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东蒙古本部的组织、宣传与联络工作
        (二) 内蒙古人民革命青年团的成立
        (三) 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东蒙古本部向蒙古国请愿
        1. 东蒙古人民代表团的乌兰巴托之行
        2. 蒙古国的立场
        四、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的成立
    第三节 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成立与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的归宿
        一、东蒙古与中国国民党
        (一) 中国国民党战后对内蒙古政策
        (二) 东蒙古代表团与中国国民党
        二、东蒙古与中国共产党
        (一) 美苏国共在东北的角逐
        (二) 中国共产党战后对内蒙古政策
        三、内蒙古自治运动的统一
        (一) "四三"会议与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东蒙总分会的成立
        (二) 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东蒙总分会的活动
        (三) 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成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袁世凯东蒙土地政策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结语

(9)日本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殖民统治与掠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二、选题缘由
    三、资料来源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研究方法
    五、论文整体结构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热河抗战前日本的侵略政策及活动
    第一节 日本对内蒙古东部的侵略政策
        一、“二十一条”与东部内蒙古
        二、策划“满蒙自治”
    第二节 日本对内蒙古东部的侵略活动
        一、日本间谍的“调查”活动
        二、中日“合办”企业
        三、“扶持”蒙古王公搞“满蒙独立运动”
第二章 建立殖民统治体系
    第一节 调整改革行政机构
        一、调整行政组织
        二、改革人事制度
    第二节“协和会”的组建及活动
        一、“协和会”的组建与分布
        二、“协和会”的活动
    第三节 伪军警宪特的建立
        一、警备军的建立与控制
        二、警宪机构的组建与扩充
第三章 强化法西斯主义专政
    第一节 剥夺蒙古王公的特权
        一、取消世袭制度
        二、实行“特权奉上”
    第二节 法西斯高压统治
        一、保甲制
        二、街村制
    第三节 法西斯主义暴行
        一、“集家并屯”
        二、镇压抗日武装
        三、制造血腥惨案
第四章 实施全面经济掠夺
    第一节 土地资源的掠夺
        一、土地掠夺政策
        二、日本移民侵占土地
        三、土地掠夺造成的危害
    第二节 矿产资源的调查与掠夺
        一、矿产资源的调查活动
        二、矿产资源的掠夺
    第三节 农牧产品的掠夺
        一、控制农牧产品的生产源头
        二、粮畜“出荷”
    第四节 鸦片“统制”与毒害
        一、鸦片“专卖”政策
        二、鸦片种植与收购
        三、鸦片对中国人民的毒害
第五章 推行殖民主义文化教育
    第一节 思想文化统治
        一、建立文化统治机构
        二、进行奴化宣传活动
    第二节 殖民主义奴化教育
        一、摧残重组教育机构
        二、奴化教育方针
        三、奴化教育的实施
    第三节 控制利用宗教
        一、改革喇嘛教
        二、控制民间宗教
        三、入植和利用神道教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北洋政府与第一次东蒙王公会议(论文参考文献)

  • [1]1921-1947年内蒙古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认同研究[D]. 王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2]近代多民族国家建构背景下的内蒙古国家认同研究[D]. 初婉琳. 烟台大学, 2021(02)
  • [3]民国蒙古民间会刊的叙事文学传播研究 ——以《丙寅》和《新蒙古》为中心[D]. 意如贵. 北京印刷学院, 2020(04)
  •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在内蒙古的实践[D]. 李辰.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5]新旧鼎革之际蒙古王公对外蒙古“独立”态度研究(1911-1915)[D]. 李芳芳. 河南大学, 2019(01)
  • [6]清末民初科尔沁左翼中旗社会控制研究 ——以清末民初科左中旗土地开垦及通辽设治为中心[D]. 包沙仁高娃. 内蒙古大学, 2018(12)
  • [7]自治与革命: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历史研究(1917—1947)[D]. 朝鲁孟. 内蒙古大学, 2017(08)
  • [8]袁世凯东蒙土地政策刍议[J]. 季静. 山西档案, 2016(05)
  • [9]日本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殖民统治与掠夺[D]. 季静. 东北师范大学, 2016(12)
  • [10]国家转型与民族区域整合:辛亥革命对内蒙古地区民族关系的影响[J]. 王宇.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 2016(00)

标签:;  ;  ;  ;  ;  

北洋政府与第一次东蒙古诸侯会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