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种草养畜成新亮点

湖北种草养畜成新亮点

一、湖北种草养畜成新亮点(论文文献综述)

彩黎干[1](2021)在《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经济分析与优化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面临我国草地生态恢复保护、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及优质饲草料资源短缺的局势,我国草牧业发展必须生态与效益统筹兼顾。在中央及各级政府支持下,以草地资源合理利用、人工草地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法律体系初步建立,10余项重大草原生态建设政策陆续制定实施,以生态改善为基础的人工草地建设项目陆续推广,草地畜牧业逐渐从“生态唯一”的保护方式向“生态优先、生产发展”观念转变,人工草地建设必将成为践行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和贯彻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发展放牧型人工草地能够在实现生态保护基础上,实现草畜系统生产力提升与可持续发展。然而由于我国放牧型人工草地发展起步较晚,相关研究有待深入开展,为推动放牧型人工草地发展、促进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可持续、推动西北地区草牧业高质量发展,本研究分析了我国放牧型人工草地分布、规模、生产力、模式特征及问题;以西北地区为例,测度分析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的比较效益;选取祁连县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生产生态协同性及可持续性问题;在上述基础上探索实现生态经济共赢的优化路径,为西北草牧业发展提供科学规划依据,为推动放牧型人工草地发展提供科学支撑。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人工草地发展较为缓慢,面积占全国可利用草地总面积比重小,近年来我国放牧型人工草地多作为生态恢复治理的产物,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云南、广西、青海等荒漠化、石漠化及草地退化严重区,发挥着巨大效益,同时也面临监管体系缺失导致草地可持续利用水平不高、效益认知不足抑制政府和农牧民推广积极性以及“政策-模式-草地”关系失调抑制效益水平提升等问题。(2)以西北地区为例,草地资源不足制约西北草牧业综合发展,而发展放牧型人工草地具有促进草牧业发展、推进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比较优势;放牧型人工草地具有经济可推广性,净收益达2019元/hm2,具有低成本及高收益率的比较优势。(3)以祁连县野牛沟乡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为例,短期来看,放牧型人工草地缓解了当前饲草资源短缺现状,遏制了草地生态与经济收入的劣化趋势;长期来看,随着牧区生产规模的增加,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生态生产仍无法实现可持续的发展。(4)开放禁牧政策和组织牧户合作经营管理有助于实现生态生产的协同及可持续发展,建议人工草地放牧时间增加1个月,增强24%暖季天然草场的生产力,冷季购进12.6×106 kg可食牧草,建议畜种结构为羊数量284只、牛数量44头。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加强草地保护并增加草地建设的投入,积极采取轮牧封育、补播改良等措施,科学转变禁牧、退牧等保护草地的措施,将用于草原生态奖补资金适当向草地改良、人工草地建植方面转移。(2)科学发展放牧型人工草地,重视气候环境的适宜性和区域草地的生物群落稳定性问题,注重区域布局、种植区划、放牧管理、经营决策等战略问题。(3)开发推广应用草畜系统智慧动态支持决策系统,并匹配适应性放牧管理策略,建立家畜与环境的动态平衡达到生态保护与畜牧经济协同发展。(4)因地制宜合理评定草地封育、禁牧年限;鼓励发展牧区合作经济组织,设计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及原则;发展西北草牧业优势精品产业,增加畜产品附加值,降低牧户对扩畜增收的依赖度,实现草牧业经济生态共赢。

王晶[2](2019)在《中国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研究 ——以西部地区细毛羊为例》文中指出绒毛用羊产业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西部地区农牧民从事的主要产业,该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农牧民增收,也关系到边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绒毛用羊产业正处于向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资源与环境约束趋紧、产品供需矛盾突出、养殖方式粗放、生产效率较低、标准化养殖水平不高、规模化比重偏低等诸多问题。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养殖模式的转变,以标准化为核心、以规模化为特征,逐步形成绒毛用羊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的新格局。因此,有必要对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的经济效益、影响因素、运行模式及相关扶持政策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通过养殖模式的转变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牧户养殖经济效益增长和畜产品的长期有效供给。本文首先对我国绒毛用羊养殖的标准化程度和规模化程度进行定性评价和分析;其次,对标准化规模养殖(分规模)和散养模式下农牧户的成本收益、单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进行测算和比较分析;然后,用模糊数学法和似乎无关方程组模型对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5个环节标准化生产的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农牧户养殖规模化的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再次,采用案例分析法,对标准化规模养殖模式的实施路径、典型经验和运行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对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的相关扶持政策进行评价;最后,提出提高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各项措施,为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经验参考和决策依据。主要研究结论是:(1)绒毛用羊各环节标准化程度存在差异,畜禽良种、养殖设施和疾病防控3个环节相对最高,生产管理次之,粪污无害化最低。绒毛用羊规模化养殖有长足发展,小规模散养仍占据绝对优势,规模化程度区域差异明显。(2)标准化规模养殖户总收益、纯收益和成本收益率均显着高于散养户,各投入产出指标及构成比例地区差异显着;标准化规模养殖户的单要素生产率显着高于散养户;标准化规模养殖户技术效率显着高于散养户,配置效率显着低于散养户,提升产出水平和压缩生产成本的空间都较大。(3)经济要素、技术要素、政策要素和个人家庭特征对绒毛用羊标准化养殖均有重要影响。养羊收入比重、固定资产比重有显着正向影响。人工授精、选址和棚圈设计、饲养管理、饲料配制、机械剪毛分级打包、病死羊无害化处理和粪便及污水处理7项养殖技术对标准化养殖有显着正向影响;8项政策对标准化养殖有显着影响,种公羊补贴、能繁母羊补贴、人工授精补贴、畜牧养殖机械购置补贴、标准化规模养殖奖励、禁牧补助和贴息贷款7项政策有正向影响,草畜平衡奖励有负向影响;受教育程度、养殖时长、劳动力人数、加入合作组织4项因素对标准化养殖有显着正向影响,年龄有显着负向影响。经济、政策、环境和个人家庭特征对我国绒毛用羊养殖规模化均有显着影响,养殖收益、受教育程度和加入合作组织有正向影响,禁牧政策、草场面积和养殖时长有负向影响。(4)“家庭草库伦”、“种羊场+农牧户”、“生产基地+农牧户”、“委托管理式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合作社”、“草畜联营合作社”和“公司+合作社+农牧户”7种模式运行机制各有不同,主要体现在主体构成、覆盖范围、资源供给、环境约束、协作程度和运行效果6方面。(5)农牧户对相关扶持政策的认知度、需求度、获取程度、满意度等各有差异,扶持政策较少且缺乏系统性,部分政策存在范围小、标准低、效果不显着等问题。

唐海洋[3](2017)在《里下河地区水稻套播多花黑麦草的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为探究里下河地区水稻套播多衣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的适宜播种时间和播种量,以多花黑麦草四倍体普通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遮荫强度、不同遮荫时间条件下以及遮荫胁迫解除后多花黑麦草小苗生长特性,及水稻实地套播试验研究了不同播种期和播种量对水稻套播多花黑麦草田间生长及产量的影响。1在模拟苗期盆栽试验中,多花黑麦草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过氧化氢酶(Hydrogen Peroxidase,CAT)活性以及单株生物量、分蘖数及株高随遮荫胁迫的增强而降低,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显着上升(P<0.05);全光照的47.5%和30.6%遮荫处理的植株叶绿素含量均高于对照,而全光照的10.7%处理植株则显着低于对照(P<0.05)。胁迫解除后,各遮荫处理的小苗叶片SOD、POD、CAT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MDA、叶绿素a、叶绿素b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呈下降趋势。解除遮荫后14d,全光照的47.5%和30.6%遮荫处理的小苗叶片SOD、POD、CAT、MDA及类胡萝卜素含量与对照差异不显着(P>0.05);解除遮荫后21 d,三个遮荫处理的POD、CAT、MDA及叶绿素b含量与对照差异不显着(P>0.05)。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遮荫强度对小苗的生长发育影响显着,且其能够在全光照30.6%(L2)以上的弱光条件下生存并缓慢生长,并可在遮荫条件去除7~14 d后恢复正常生长。2不同播种期对多花黑麦草的生长有较大的影响。盆栽试验中,植株的单株生物量、分蘖数和株高随播种期的推迟而显着下降(P<0.05);不同播种期处理间的小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及叶绿素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田间试验中,两个茬次的株高、分蘖、茎粗、干物质产量、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re,NDF)、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及粗蛋白含量(Crude Protein,CP)随播种期的推迟而降低,体外干物质消化率(In Vitro Dry Matter Digestibility,IVDMD)则明显升高(P<0.05)。10月8日套播(水稻黑麦草共生期25d)的小苗单位土地面积田间成苗数在越冬后及刘割时采样统计值均明显高于10月18日(水稻黑麦草共生期15d)和11月2日(水稻黑麦草共生期Od)两个播期处理(P<0.05)。此外,10月8日套播的小苗干物质日增量、株高日增量及分蘖日增量均明显高于10月18日和11月2日两个播期处理(P<0.05)。在三个播种期中,10月8日套播者第一茬收割时产量、分蘖及品质均最优;第二茬牧草的生长速度、干物质产量和营养物质累积速率也最高。统计分析结果说明,尽管10月8日套播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牧草的营养品质,但由于早期播种的多花黑麦草生长时间长、刈割时群体密度大,因此两茬收获的干物质产量及营养物质产量均明显高于两个晚播处理。因此,本试验中里下河地区水稻套播多花黑麦草的最适播种期可在水稻收割前的25 d进行。3田间试验中,不同播种量处理对多花黑麦草的生产性能影响显着。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第一茬和第二茬的饲草干物质产量及CP含量均显着增加(P<0.05);第一茬的NDF含量显着降低(P<0.05)。田间调查表明,多花黑麦草分别在播种后15d、越冬后及刈割时,单位面积田间成苗数均随播种量的增加而显着增加(P<0.05)。此外,播种量对饲草的干物质产量及营养物质积累量影响显着,主要表现为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多花黑麦草干物质产量、粗蛋白产量及体外可消化干物质产量均显着增加(P<0.05)。结果说明,播种量的增加能够明显提高牧草的单位面积成苗数及干物质产量、营养物质产量。里下河地区水稻套播多花黑麦草的最适播种量应为30.0 kg/hm2。综合以上试验结果,里下河地区水稻套播多花黑麦草能够明显提高干物质产量及营养物质产量。本试验中,该地区水稻套播多花黑麦草适宜的播种期应为水稻收割前25d,播种量为30.0kg/hm2。

黄静,曾令雄,周默栋[4](2016)在《利川市草场资源利用现状、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对利川市草场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张梦[5](2015)在《石漠化地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生态产业集约规模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贵州省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在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生态产业建设是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对于生态产业集约规模化是一个载体,也是综合治理石漠化重要途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生产更有效率,更有益于生态产业集约规模化发展,对各个产业进行经济效益的评价和评估,可以检测石漠化治理带来的经济贡献。(1)目前有关石漠化地区,构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生态产业的研究面不够广泛;模式构建中多缺乏经营管理的内容;试验示范方面的研究较少;发展对策相对丰富;针对喀斯特地区的经济效益研究较少。这些因素阻碍着喀斯特地区生态产业发展的研究,间接阻碍着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加强基础理论研究,补充完善发展模式,加强示范力度,从各个方面完善喀斯特地区生态产业的研究,促进喀斯特地区生态产业的发展,从而加快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2)石漠化山区以家庭为主的小农经济,在生产和销售环节中产生了供需矛盾。通过从市场,技术和信息的角度,研究专业合作社对生态产业集约规模化发展机制,从政府,科研单位,农户和公司的角度,研究专业协会对生态产业集约规模化管理机制。合作组织应当以“民办、民管、民受益”为准则,将生态产业的生产管理,运行,经营,销售等的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发动广大农户的积极性,因此,发展合作组织,是打破小农经济为主题,推进生态产业集约规模化的发展有效途径。(3)我国在石漠化综合治理历程中,始终在探索怎样平衡脆弱的生态环境和农户的经济利益,怎样利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引导农户发展生态产业集约规模化发展,是石漠化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文章以石漠化治理的两个典型区域,对比分析不同等级石漠化治理过程中,以怎样的生态产业用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分析各种模式中合作组织,政府,农户,企业,农户等在生态产业集约规模化发展中的各自作用和扮演角色。(4)不同等级石漠化背景下,地区的生产力和经济收入水平差异大,各区域的社会文化条件的迥异,在培育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这个问题上,不能一刀切、一种模式,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探索多种发展模式。从体制与政府的矛盾,土地使用权和土地管理的矛盾,农民的小农经济意识与政府政治任务之间的矛盾,社区之间的矛盾,集体管理意识与农户个人利益的矛盾等角度分析,提出一些构建专业合作组织的措施,如政府应该积极的匹配合作组织的技术、资金,引进人才,科研单位要追踪典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过程,对生产进行监测评估,加强农户教育,金融系统要提供信贷资金扶持等措施。(5)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对产品进行比较分析,对现在示范区已经有收益的短期生态产品进行评估,马铃薯、烤烟、天麻、魔芋既是技术有效的也是规模有效的,玉米是技术有效而非规模有效,大豆是非技术有效也非规模有效;对还未产出的中期和长期生态产业进行生产经济效益评估,生态养鸡在正常情况下第1年半即可收回投资成本,每一百只鸡的平均收益为227.7元,半细毛羊收益最大化需要建立在良好的人工草低配套措施上,两年后即可以有收益,养牛第一年就可赢利。刺梨投资回收期为3.46年,核桃投资回收期为6.01年。

王艳[6](2014)在《中国牧区扶贫开发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牧区是中国农村中的一个特殊的区域,它具有边疆性、民族性、生态性和文化性的特征,所以牧区肩负着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生态安全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然而,由于地理条件局限、自然环境恶劣、历史起点较低、语言文化限制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牧区贫困问题渐渐凸显出来。为了改变牧区的贫困状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领导广大牧民开展了一系列反贫困活动。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牧区的生产生活条件,通过产业化扶贫极大地促进了牧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通过人力资源扶贫开发和科技扶贫极大地提高了农牧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农牧民就业和收入增加。随着生态问题的凸显,牧区扶贫开发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在对国内外学者关于牧区贫困问题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过程中发现,在对贫困标准线的划分和脱贫的考察上,主要还是从经济领域进行研究,以经济指标来划分,很少将经济以外的其它因素作为考量标准;在对致贫因素的分析上,主要集中于区域环境因素影响、人力资本缺乏以及制度制约等成因;在反贫困模式的研究上主要集中于以项目为主的开发式扶贫上。牧区扶贫开发作为中国扶贫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项政治使命,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进行研究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便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对牧区扶贫开发作出的一种尝试性的研究。牧区贫困有别于农区贫困,它不仅仅表现为经济收入水平低,更多的表现为社会发展程度滞后、基础设施薄弱和生态环境脆弱。牧区贫困的特征决定了牧区扶贫开发是一项涉及牧区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牧区脱贫致富将关系到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关系到生态安全,关系到中国全面小康社会和共同富裕的实现。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研究牧区贫困和反贫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有助于认识和把握牧区扶贫开发规律,有助于丰富和完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理论,有助于推动中国扶贫开发的实践。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实证分析研究法、对比分析研究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对选题进行分析论证,主要从牧区贫困的表现、原因和影响,牧区扶贫的历史进程、实践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几个方面构建起研究框架。全文共包括五大部分,具体有:第一部分,中国牧区扶贫开发的理论基础。这是整个论文研究的理论部分。在这一章中,对马克思列宁的反贫困理论进行了概括,对中国共产党及领导人的反贫困理论进行了梳理,为整个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中国牧区贫困问题概述。本章主要运用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地理学以及政治学理论对中国牧区贫困的表现、原因和影响进行了分析,为重点研究中国牧区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奠定基础。第三部分,中国牧区扶贫开发的历史进程及成效。在这一章中,作者将牧区扶贫开发的历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即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扶贫攻坚阶段、大扶贫阶段和两轮驱动扶贫阶段,并分别就五个阶段中中国牧区扶贫开发的政策措施、扶贫成效和特征进行了回顾和总结。第四部分,中国牧区扶贫开发的实践模式。本章主要结合牧区扶贫开发的实际工作,选取当前牧区扶贫开发实践中最为典型的五种扶贫模式,即以工代赈、生态移民、产业化扶贫、雨露计划、科技扶贫进行论述。分别从涵义、内容和特征三个角度探讨各扶贫模式在牧区扶贫开发实践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第五部分,中国牧区扶贫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由于受到政策理论、组织管理、生产方式、生态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牧区扶贫过程中还存在些许不足之处。为进一步完善中国牧区扶贫开发理论,促进牧区扶贫开发事业,笔者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目前关于牧区贫困的研究越来越多,但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对牧区扶贫开发问题进行研究的相关成果十分少见,这是本文选题角度的创新之处。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笔者针对当前牧区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牧区扶贫开发政策理论体系、建立牧区扶贫开发综合考评及干预制度、正确处理牧区扶贫开发中出现的不和谐关系、增强各扶贫主体间的综合扶贫效果的对策建议。这些建议既具有宏观的概括又不失微观的分析,这是本文观点创新之处。这一理论研究极大地丰富中国扶贫开发理论,对实现牧区经济增长、生态良好、社会稳定、农牧民增收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陆强[7](2014)在《中国兽医图书出版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兽医图书出版对我国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以至整个农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兽医图书出版属专业出版范畴,在我国有近2000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是发展最快的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兽医图书出版在经历了萎缩、断层、分散、国际化受阻、品种匮乏、内容质量不高等艰难时期后,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大好局面。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大潮来袭,兽医图书出版与兽医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广大读者对新知识、新技术的迫切渴望形成了巨大的差距。这就为我国从战略层面上规划统筹兽医图书出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我们从战略层面对兽医图书结构布局、资源配置、发展目标、战略措施、发展方向等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对兽医图书出版起到指导和借鉴作用。本文立足于对新中国成立以来60余年兽医图书出版状况的宏观统计和图书品种、内容的深入分析,以专业图书常用分类方法按照学术专着(含译着)、高等教育教材、培训教材、科普读物和出版物学科分类,采用系统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站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出版等各个角度对兽医图书出版问题分别进行了分析研究,从兽医图书出版战略的高度得出了七个结论。主要包括:1.中国兽医图书出版战略目标是构建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品种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兽医图书出版体系。2.中国兽医图书出版必须坚持服务于兽医学科发展与教育、服务于畜牧业生产与安全、服务于大众健康与生活“三个服务”的出版方向,这是坚持为实现新的“四个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服务的政治方向的具体体现。3.必须进一步提高中国兽医图书出版的适应性战略措施。即适应市场多样化需求,普遍提高各类兽医图书科技含金量,根据自身优势、突出重点出版物,遵循市场规律,避免盲目竞争。4.必须进一步建立中国兽医图书出版的品牌战略措施。借助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国家重大出版基金项目,树立品牌权威、立传世之作。5.必须进一步加强中国兽医图书出版的数字化战略措施。加大投入,创造条件加快建立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化出版体系。6.必须进一步建立中国兽医图书出版的环保战略措施。把出版发展纳入国家的生态建设任务之中,使出版走上“绿色”发展之路。7.必须进一步提高中国兽医图书出版的国际交流战略措施。扩大“引进来、走出去”的国际交流,保护知识产权,繁荣“版权”贸易。本研究还就落实出版战略的具体措施方面提出了四条建议:1.通过我国兽医图书的组织与运行,推进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兽医科学技术推广与应用体系。2.深度挖掘和整理传统中兽医学方面古籍,在国家或行业的引导和支持下尽快推进传统中医学着作“走出去”战略的落实。3.进一步强化国家对兽医图书出版的指导和规划功能,建立以立项方式为引导的兽医图书重大出版项目体系,强化行业部门和出版企业在出版资源配置和兽医图书出版结构与布局的交流与沟通,为实现“绿色”出版、高效出版奠定坚实基础。4.在新媒体时代,出版企业联合开发兽医学科技术在线服务平台以及应用技术推广体系。

么红杰[8](2012)在《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文中研究表明科技发展规划,是政府对未来科技活动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体现了政府对科技发展前景及科技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战略预期。从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科学工作委员会成立以来,内蒙古一直不间断地分阶段进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工作。与国家已经制订和实施了8个专门的科技发展规划基本保持一致,内蒙古至今制定和实施了4个科技发展五年计划,3个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对不同时期科技事业的健康稳步发展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回顾自治区成立以来内蒙古科技规划编制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大体上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自治区成立到改革开放(1947—1978),以“奠定基础,重点发展,迎头赶上”为目标,迅速建立起了强大的科研基础和完善的科研体系,这期间自治区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三年规划八年设想(1960-1967)纲要》;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改革开放后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呈现着不同的发展特征。第一阶段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和“面向、依靠”的战略方针,努力破除经济与科技脱节的旧体制,先后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七五(1986-1990)”科技发展纲要》;《内蒙古自治区“八五”(1991-1995)科技发展规划》。第二个阶段通过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确立“创新、产业化”指导方针,调整科技基础结构,建设区域创新体系。1996年,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条例》;在国内较早地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省区的战略目标,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的决定》、《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若干政策》。第三个阶段通过探索具有自治区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型转变。2006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发展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建设创新型内蒙古,把向建设创新型内蒙古努力作为面向未来的总体策略。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这一方针,自治区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2006-2020)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五十年来,在国家宏观科技政策的大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事业顺应经济发展背景、科技发展面对的主要矛盾、科技发展目标任务以及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的变化,不断深入认识和正确把握区情,始终以制订、完善、实施科技规划作为科技战略发展的载体,引领科技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努力实现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由“促进”到“支撑”,由“推动”到“引领”的历史性转变。但在科技规划实施过程中,内蒙古仍然存在重设计决策、轻执行评估;重行政指令、轻市场指导;重省市级层面的科技战略、轻旗县级层面等问题。特别是在科技规划实施绩效评估过程中,由于涉及面广、评价原则、方法较难把握、没有专项资金支持等原因,虽然内蒙古在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方面投入了大量人、财、物力,但对于科技发展规划后续的执行、执行过程中的评估、评估之后的改进和动态更新与修正,以及何时以何种方式来终结则关注不够,尤其是缺少对科技规划整体实施效果的评估,使得花费了很大精力制订的规划在指导科技实践和进步方面发挥的效力有限。本文在查阅大量资料、内部辑刊等史料的基础上,开创性地综合回顾与总结了内蒙古科技规划五十年的发展历程,这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史也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对研究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本文通过借鉴其他区域科技政策绩效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基于DEA方法对内蒙古科技规划进行绩效评价,建立内蒙古科技规划绩效评估的可行性路径选择与方法模型,为决策层今后树立开展科技规划绩效评价的理念提供了科学论证和方法选择。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进而提出通过加强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明确评估在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科技评估规章制度和系列评估专业规范,加强评估方法的研究;加强科技评估环境建设,系统地研究科技评估的组织管理等措施加快内蒙古科技规划评价体系构建步伐的建议。

辛红霞[9](2011)在《种草养畜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研究 ——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盐城种草养畜生态农业试验区为例》文中指出生态农业是按照经济学生态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结合传统农业的有效实践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建设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的必由之路。本文综述了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以及国内外生态农业建设的现状,介绍国外生态农业建设模式、成功经验以及我国在生态农业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同时也讨论了我国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不足。江苏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经济相对发达,种植业、养殖业产值均排在全国前列,但由于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加大造成对环境的压力增大,农业进一步发展面临较大的挑战,迫切需要发展生态农业,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本文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盐城种草养畜生态农业试验区为个案,分析试验区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农业生产水平,针对种草养畜(羊)设计了不同的草-草、粮-草复种模式,综合分析比较不同栽培模式的生产力,并与养畜进行技术耦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试验区种草养畜不同模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评价值最高的是多花黑麦草-杂交狼尾草-养羊模式;其次是毛叶苕子-杂交狼尾草-养羊模式;建议冬春季种植以多花黑麦草、毛叶苕子为主,夏季以种植杂交狼尾草、杂交苏丹草为主。同粮-草轮作养畜模式相比,草-草复种并结合养畜模式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多花黑麦草复种杂交狼尾草以及毛叶苕子复种杂交狼尾草具有较高的生物产量,单位面积养畜量多,经济效益高。草-草复种模式所生产出的牧草可全部被动物采食,克服了秸秆焚烧而导致环境污染。种草养畜过程中种草不仅能培肥地力,而且家畜粪便更是优质有机肥料,种草养畜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饲草过腹还田,减少化肥的使用以及种草养畜过程中不需使用农药,所生产出的畜产品更加安全。通过对试验区生态农业模式的评价分析,筛选出优化的种草养畜模式,在适宜地区推广应用种草养畜模式可获得较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徐秀媚[10](2010)在《龙岩市种草养畜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畜牧业是农业主要组成部分,种草养畜产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种草养畜有利于促进畜牧业结构调整、保障肉类食品安全、缓解人畜争地争粮矛盾、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畜牧产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本文运用了理论分析、实例研究、文献资料和SWOT等分析方法,分析龙岩市种草养畜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发展种草养畜业的优势、劣势、机会、挑战和战略选择。提出龙岩市种草养畜业的发展思路、规划目标和对策建议。通过研究提出大力发展龙岩市种草养畜业对策建议。首先,要正确处理四个关系:要正确处理好草山草地开发利用和农田种草;耕地常年种草和季节性种草;种草和开发利用;种草养畜和畜种改良的关系。其次,要转变观念,发展草业经济:思维创新,立草为业;组织编制龙岩草业发展规划;设立草业开发与示范基地建设专项基金;创新投入机制,激活草业经济;因地制宜,示范推广。第三,要实施科技兴草,建立技术支撑体系:大力开展适生牧草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攻关;建立健全牧草育种及良种繁育和推广体系;加强多学科联合攻关;建立质量保障服务体系;实施大户带动,推行种草圈养;创新带头力量,发展龙头企业;创新工作方式,优化发展环境。

二、湖北种草养畜成新亮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北种草养畜成新亮点(论文提纲范文)

(1)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经济分析与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人工草地放牧利用研究
        1.2.2 草畜系统生态经济效益研究
        1.2.3 草畜系统管理仿真模拟研究
        1.2.4 草畜系统生产优化研究
        1.2.5 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拟解决关键问题
        1.4.1 研究内容
        1.4.2 拟解决关键问题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技术路线
    1.6 理论基础
        1.6.1 生态经济理论
        1.6.2 系统理论
        1.6.3 外部性理论
    1.7 研究创新
第二章 我国人工草地发展现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人工草地
        2.1.2 放牧型人工草地
        2.1.3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
    2.2 人工草地发展措施
        2.2.1 重大工程项目
        2.2.2 主要政策措施
        2.2.3 主要法规
    2.3 人工草地发展成效
        2.3.1 人工草地的分布、规模及生产力
        2.3.2 放牧型人工草地的分布、规模及生产力
        2.3.3 典型放牧型人工草地的模式特征
    2.4 放牧型人工草地面临的问题
        2.4.1 监管体系缺失导致草地可持续利用水平不高
        2.4.2 效益认知不足抑制政府和农牧民推广积极性
        2.4.3 “政策-模式-草地”关系失调抑制效益水平提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效益分析
    3.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3.1.1 数据来源与说明
        3.1.2 研究方法
    3.2 放牧型人工草地成本收益分析
        3.2.1 典型草地成本构成分析
        3.2.2 典型草地收益构成分析
    3.3 草牧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3.4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综合效益分析
        3.4.1 经济效益分析
        3.4.2 社会效益分析
        3.4.3 生态效益分析
        3.4.4 综合效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仿真模拟
    4.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4.1.1 调研区概况
        4.1.2 数据来源
        4.1.3 模型框架
    4.2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仿真模型构建
        4.2.1 模型说明
        4.2.2 草地产草量-家畜体重模块
        4.2.3 家畜生产管理模块
        4.2.4 牧户经营收入模块
    4.3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仿真模拟结果
        4.3.1 基准情景
        4.3.2 未建植放牧型人工草地情景
        4.3.3 模型有效性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优化路径
    5.1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情景设置
    5.2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政策管理优化
        5.2.1 开放禁牧政策情景
        5.2.2 牧民合作经济组织情景
        5.2.3 组合政策管理情景
    5.3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生产决策优化
        5.3.1 饲草季节性平衡
        5.3.2 畜种结构调整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人工草地放牧利用牧户调查问卷
附录B 仿真模型程序
致谢
作者简历

(2)中国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研究 ——以西部地区细毛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说明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产业组织理论
    2.2 规模经济理论
    2.3 标准化理论
    2.4 农户行为理论
第三章 中国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现状分析
    3.1 国内外农业标准化发展历程与启示
    3.2 与绒毛用羊产业相关的国内外标准
    3.3 中国绒毛用羊养殖标准化程度分析
    3.4 中国绒毛用羊养殖规模化程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经济效益比较分析
    4.1 标准化规模养殖(分规模)与散养模式的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4.2 标准化规模养殖(分规模)与散养模式的单要素生产率比较分析
    4.3 标准化规模养殖(分规模)与散养模式的经济效率比较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影响因素分析
    5.1 绒毛用羊标准化养殖影响因素分析
    5.2 绒毛用羊规模化养殖影响因素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模式分析
    6.1 标准化规模养殖模式
    6.2 不同运行模式特点比较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相关扶持政策评价
    7.1 现有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相关扶持政策
    7.2 农牧户对标准化规模养殖相关扶持政策的评价
    7.3 畜牧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对标准化规模养殖相关扶持政策的评价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3)里下河地区水稻套播多花黑麦草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江苏农区种草养畜概况
    2 南方农区多花黑麦草的生产模式
        2.1 种植方式
        2.2 栽培技术
    3 水稻套播多花黑麦草的必要性
    4 水稻套播多花黑麦草的制约因素
        4.1 荫蔽环境对牧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4.2 播种期对牧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4.3 播种量对牧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不同播种期对多花黑麦草生长发育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与处理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播种期对盆栽多花黑麦草苗期农艺性状的影响
        2.2 播种期对盆栽多花黑麦草苗期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2.3 播种期对盆栽多花黑麦草苗期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2.4 播种期对田间小苗越冬前生长及越冬率的影响
        2.5 播种期对多花黑麦草田间成苗数的影响
        2.6 播种期对田间第一茬多花黑麦草农艺性状的影响
        2.7 播种期对田间第一茬多花黑麦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2.8 播种期对田间第二茬多花黑麦草农艺性状的影响
        2.9 播种期对田间第二茬多花黑麦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2.10 生长速度和再生速度
        2.11 干物质产量及营养品质产量
        2.12 干物质产量及营养品质产量与越冬前农艺性状的相关性
    3 讨论
第三章 遮荫胁迫对多花黑麦草苗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与处理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解除遮荫后多花黑麦草小苗农艺性状的变化
        2.2 解除遮荫后多花黑麦草小苗抗氧化系统的变化
        2.3 解除遮荫后多花黑麦草小苗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3 讨论
第四章 不同播种量对多花黑麦草生长发育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与处理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播种量对多花黑麦草农艺性状的影响
        2.2 播种量对多花黑麦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2.3 播种量对多花黑麦草成苗数的影响
        2.4 生长速度和再生速度
        2.5 干物质产量及营养品质产量
    3 讨论
第五章 综合讨论与结论
    1 综合讨论
        1.1 水稻套播多花黑麦草的适宜播种期
        1.2 水稻套播多花黑麦草的最适播种量
    2 结论
本研究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4)利川市草场资源利用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利川市草场利用现状
    1.1 依托项目建设曾取得过辉煌成绩,但由于各种原因种草养畜走入低迷
    1.2 草食家畜的结构数量与草场分布不平衡,对草场缺乏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
    1.3 旅游业的发展,综合开发利用草场已成为新的亮点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种草与种粮经作物等比较,效益相对较低
    2.2 林草矛盾初露端倪,草场保护利用严重滞后
    2.3 退耕返草政策操作困难,草场保留难度较大
3 加快推进草场资源利用的对策及建议
    3.1 编制草场资源利用规划。
    3.2 建立长效机制,为有效保护草场提供保障
    3.3 推行禁牧、轮牧、合理利用草场资源
    3.4 推广舍饲养畜,发展集约型畜牧业

(5)石漠化地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生态产业集约规模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1 产业与生态产业
    2 研究进展与展望
        2.1 文献获取与论证
        2.2 研究阶段划分
        2.3 目前已经取得的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2.4 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与展望
二 研究设计
    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1 研究目标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特点与科技难点和创新点
    2 研究路线与方法
        2.1 研究路线
        2.2 研究方法
    3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3.1 研究区选择的原则和依据
        3.2 研究区基本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4 资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4.1 自然条件数据
        4.2 资源状况数据
        4.3 人.特征数据
        4.4 社会经济数据
        4.5 水土流失数据
        4.6 土地利用数据
        4.7 石漠化数据
        4.8 产业现状数据
三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生态产业集约规模化机制
    1 农村经济合作社对生态产业集约规模化发展机制研究
        1.1 市场机制
        1.2 技术机制
        1.3 信息机制
    2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对生态产业集约规模化管理机制研究
        2.1 政府
        2.2 科研单位
        2.3 农户
        2.4 公司
四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生态产业集约规模化发展模式
    1 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2 模式构建的边界条件
        2.1 毕节示范区边界条件
        2.2 花江示范区边界条件
    3 模式构成的技术体系
        3.1 毕节撒拉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生态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模式技术体系
        3.2 关岭-贞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生态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模式技术体系
    4 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特性
        4.1 毕节撒拉溪潜在-轻度石漠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生态产业治理模式
        4.2 关岭-贞丰花江中-强度石漠化环境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生态产业治理模式
    5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前后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五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生态产业集约规模化发展措施
    1.毕节撒拉溪潜在—轻度石漠化朝营小流域
        1.1 专属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扶持文件
        1.2 政策优惠
        1.3 科研扶持
        1.4 加强农户教育
        1.5 信贷资金扶持。
        1.6 鼓励土地入股
    2 关岭-贞丰花江中—强度石漠化顶坛小流域
        2.1 体制与政府
        2.2 农民
六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生态产业集约规模化发展试验示范
    1 毕节示范点建设与效果
        1.1 示范点生态经济问题
        1.2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任务
        1.3 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工程布局
        1.4 示范点建设效果与分析
    2 花江示范点建设与效果
        2.1 示范点生态经济问题
        2.2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任务
        2.3 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工程布局
        2.4 示范点建设效果与分析
    3 示范建设成效对比分析
七 态产业集约规模化发展经济效益评价
    1 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2 监测布局与监测点
    3 监测过程与实验过程
        3.1 监测过程
        3.2 实验过程
    4 数据分析与计算结果
        4.1 短期生态产品经济效益
        4.2 中期生态产品经济效益
        4.3 长期生态产品经济效益
    5 效益监测评价对比分析
        5.1 短期效益检测评价对比分析
        5.2 中期效益检测评价对比分析
        5.3 长期效益检测评价对比分析
八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生态产业集约规模化发展推广与应用
    1 模式存在问题优化
        1.1 毕节示范区模式问题优化
        1.2 花江示范区模式问题优化
    2 模式推广适宜性分析
    3 模式推广应用范围
    4 模式推广的保障性措施
        4.1 国家政策
        4.2 地方政策
九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2011年毕节撒拉溪典型农户调查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6)中国牧区扶贫开发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结构框架
        1.3.1 研究的基本内容
        1.3.2 研究的结构框架
    1.4 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的基本方法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国牧区扶贫开发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列宁的反贫困理论
        2.1.1 马克思的反贫困理论
        2.1.2 列宁的反贫困理论
    2.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反贫困思想
        2.2.1 毛泽东的反贫困理论
        2.2.2 邓小平的反贫困理论
        2.2.3 江泽民的反贫困理论
        2.2.4 胡锦涛的反贫困理论
        2.2.5 习近平的反贫困理论
第3章 中国牧区贫困问题概述
    3.1 牧区贫困的特征
        3.1.1 经济发展水平低
        3.1.2 基础设施薄弱
        3.1.3 社会发展程度滞后
        3.1.4 生态环境脆弱
    3.2 牧区致贫的因素
        3.2.1 地理环境因素
        3.2.2 历史文化因素
        3.2.3 人力资本因素
        3.2.4 社会保障因素
        3.2.5 政策性因素
    3.3 牧区贫困的影响
        3.3.1 牧区贫困的经济影响
        3.3.2 牧区贫困的政治影响
        3.3.3 牧区贫困的文化影响
        3.3.4 牧区贫困的社会影响
        3.3.5 牧区贫困的生态影响
第4章 中国牧区扶贫开发的历史进程及成效
    4.1 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
        4.1.1 扶贫政策措施
        4.1.2 扶贫成效
    4.2 开发式扶贫启动阶段
        4.2.1 扶贫政策措施
        4.2.2 扶贫成效
    4.3 扶贫攻坚阶段
        4.3.1 扶贫政策措施
        4.3.2 扶贫成效
    4.4 综合扶贫阶段
        4.4.1 扶贫政策措施
        4.4.2 扶贫成效
    4.5 两轮驱动扶贫阶段
        4.5.1 扶贫政策措施
        4.5.2 扶贫成效
第5章 中国牧区扶贫开发的实践模式
    5.1 以工代赈扶贫模式
        5.1.1 以工代赈扶贫模式的由来
        5.1.2 以工代赈扶贫模式的特征
        5.1.3 以工代赈扶贫模式的实践价值
    5.2 生态移民扶贫模式
        5.2.1 生态移民扶贫模式的由来
        5.2.2 生态移民扶贫模式的特征
        5.2.3 生态移民扶贫模式的实践价值
    5.3 产业化扶贫模式
        5.3.1 产业化扶贫模式的由来
        5.3.2 产业化扶贫模式的特征
        5.3.3 产业化扶贫模式的实践价值
    5.4 “雨露计划”扶贫模式
        5.4.1 “雨露计划”扶贫模式的由来
        5.4.2 “雨露计划”扶贫模式的特征
        5.4.3 “雨露计划”扶贫模式的实践价值
    5.5 科技扶贫模式
        5.5.1 科技扶贫模式的由来
        5.5.2 科技扶贫模式的特征
        5.5.3 科技扶贫模式的实践价值
第6章 中国牧区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6.1 牧区扶贫开发缺乏理论支撑及政策保障
        6.1.1 牧区扶贫开发理论支撑不够
        6.1.2 牧区扶贫开发政策保障能力不足
    6.2 牧区扶贫开发缺乏监管考评及部门综合协调
        6.2.1 牧区扶贫开发缺乏监管考评
        6.2.2 牧区扶贫开发缺乏部门综合干预
    6.3 牧区扶贫开发中存在众多矛盾
        6.3.1 市场经济与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
        6.3.2 牧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
        6.3.3 扶贫与返贫之间的矛盾
    6.4 牧区扶贫主体间综合扶贫效果不佳
        6.4.1 政府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6.4.2 社会力量在扶贫中参与程度不高
        6.4.3 国际扶贫交流和合作的水平有待提升
第7章 中国牧区扶贫开发的对策
    7.1 构建牧区扶贫开发的政策理论体系
        7.1.1 加强牧区扶贫开发理论研究工作
        7.1.2 提升牧区扶贫开发政策的保障能力
    7.2 建立牧区扶贫开发监管考评及综合干预制度
        7.2.1 加强对牧区扶贫开发的监管考评
        7.2.2 加强对牧区扶贫开发的综合干预
    7.3 正确处理牧区扶贫开发中出现的不和谐关系
        7.3.1 发展现代化畜牧业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7.3.2 走可持续牧区扶贫开发道路
        7.3.3 切实巩固扶贫成果
    7.4 增强各扶贫主体间的综合扶贫效果
        7.4.1 充分发挥政府在牧区扶贫开发中的主导作用
        7.4.2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牧区扶贫开发
        7.4.3 积极开展国际扶贫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7)中国兽医图书出版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文献综述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与类型分析法
        1.3.2 统计学方法
        1.3.3 比较研究学方法
        1.3.4 实证分析方法
        1.3.5 市场经济学方法
        1.3.6 计量经济学方法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路线
    1.5 研究数据来源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兽医图书出版成果及问题
    2.1 新中国成立以来畜牧业的发展概况
    2.2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和明细分类概况
    2.3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兽医图书出版成果
        2.3.1 新中国成立以来至1957年,我国学习前苏联时期的兽医图书出版成果
        2.3.2 1958年大跃进时期至“文革”前的兽医图书出版成果
        2.3.3 “文革”时期和“文革”后三年改革开放前,兽医图书出版情况
        2.3.4 改革开放初期到2003年,探索性发展时期的兽医图书出版成果
        2.3.5 深化改革21世纪,2004年--至今,兽医图书出版的成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他山之石——中外兽医图书比较
    3.1 中外兽医图书选题涉及的专业分类方面比较
    3.2 中外兽医图书涉及图书类型方面比较
    3.3 中外兽医图书在图书内容安排上比较
        3.3.1 中外兽医图书内容结构的完整性
        3.3.2 中外兽医图书描述方式方面
        3.3.3 中外兽医图书版本内容更新方面
        3.3.4 中外兽医图书写作风格方面
    3.4 中外兽医图书出版形式比较
        3.4.1 中外兽医图书搭配光盘方面
        3.4.2 中外兽医图书数字出版方面
        3.4.3 中外兽医图书的装帧设计和制作方式
        3.4.4 中外兽医图书在制作过程方面
    3.5 中外兽医图书出版主体比较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存在的问题
    4.1 出版结构不合理
        4.1.1 兽医学科发展不均衡
        4.1.2 中国国情的变化引起兽医图书出版的问题
    4.2 内容与图书题目不完全吻合
    4.3 图谱类图书质量参差不齐
    4.4 版本陈旧,不能及时更新
    4.5 产生中国兽医图书出版问题的主要原因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世纪影响中国兽医图书出版的因素
    5.1 主流文化对兽医图书出版的影响
    5.2 当代畜牧业发展对兽医学科及兽医图书出版的影响
    5.3 中兽医医药标准化发展对兽医图书出版的影响
    5.4 宠物经济对兽医图书出版的影响
        5.4.1 宠物经济对兽医图书的影响
        5.4.2 “宠物热”对兽医知识普及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发展探索
    6.1 探索中国兽医图书出版选题潜在的市场
        6.1.1 中兽医学的科研和图书资源的开发利用
        6.1.2 兽医针灸学的新时代发展
        6.1.3 中兽医学教材的革新
        6.1.4 中兽医的传统魅力尚未得到充分的认可和挖掘
    6.2 探索完善兽医图书结构
        6.2.1 图书分类结构的意义
        6.2.2 兽医图书出版结构现有缺陷分析
    6.3 探索对有价值的优秀图书进行深度开发,及时更新改版,产生精品和经典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战略
    7.1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的战略目标
    7.2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必须坚持“三个服务”的出版方向
        7.2.1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坚持服务于兽医学科发展与教育
        7.2.2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坚持服务于畜牧业生产与安全
        7.2.3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坚持服务于大众健康与生活
    7.3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实施的五项战略措施
        7.3.1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的适应战略
        7.3.2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的品牌战略
        7.3.3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的数字化战略
        7.3.4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的环保战略
        7.3.5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国际交流战略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战略研究结论、创新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
    8.3 展望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理论层面
        1.1.2 现实层面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 文献综述
        1.3.1 我国宏观科技政策的研究综述
        1.3.2 科技政策理论研究综述
        1.3.3 区域科技政策研究综述
        1.3.4 科技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研究综述
        1.3.5 少数民族科技政策研究综述
        1.3.6 内蒙古科技规划、政策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创新与特色
第二章 建国初期,内蒙古开始全面规划科技事业
    2.1 国家确定集中科技资源解决经济建设关键问题的政策
        2.1.1 “十二年”科技规划
        2.1.2 《科研工作十四条》和《十年规划》
    2.2 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科学发展规划《三年规划八年设想(1960——1967)纲要》
    2.3 内蒙古自治区《1961——1962年科技发展纲要》和《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
第三章 内蒙古科技事业迎来“科学的春天”,科技规划更加注重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3.1 国家以经济为导向的科技战略确立
        3.1.1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与《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3.1.2 以经济为导向的科技战略的确立——迎接新的世界产业革命的挑战
        3.1.3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3.2 内蒙古科技事业从瘫痪到恢复
        3.2.1 建国以来自治区召开的第一次科学大会
        3.2.2 自治区科技工作进入全面快速恢复发展时期
第四章 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内蒙古面向经济建设纵深部署三个层次科技计划
    4.1 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科技进步
        4.1.1 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
        4.1.2 “科教兴国”战略确立
    4.2 内蒙古开始实施“八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科技三项改革稳步推进
        4.2.1 内蒙古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4.2.2 科研机构事业费管理和科技三项费用的拨款制度改革政策
        4.2.3 技术市场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成果丰硕
        4.2.4 农村牧区科技综合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4.2.5 民办科技机构崭露头角,成为科技改革新的“生力军”
    4.3 内蒙古面向经济建设纵深部署3个层次科技计划
        4.3.1 星火计划与振兴农村经济
        4.3.2 火炬计划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4.3.3 攻关计划
        4.3.4 其它相关配套科技计划与政策
第五章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内蒙古
    5.1 国家确立以创新为主线的科技政策
        5.1.1 自主创新战略的提出
        5.1.2 科技人才体系不断完善
    5.2 科技计划集中集成,六大领域重点突破,自治区全面推进“科教兴区”战略
    5.3 建立新型科研结构和区域创新体系
        5.3.1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总体框架及科研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的出台
        5.3.2 科研机构转制攻坚战
        5.3.3 全区技术创新大会
        5.3.4 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5.4 新世纪之初科技基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5.4.1 科技生产力布局136程
        5.4.2 科技计划5226体系
        5.4.3 建设创新型内蒙古,从“科教兴区”到“科技强区”转变
        5.4.4 科技政策规划体系
        5.4.5 科技投资结构
第六章 内蒙古科技发展的经验与反思
    6.1 内蒙古科技事业五十年(1958-2008)的发展
    6.2 值得借鉴的几条经验
        6.2.1 以科技规划引领科技战略发展,不断优化科技发展环境
        6.2.2 加快原始创新步伐,充分发挥传统特色产业先发优势
        6.2.3 通过技术进步重大项目推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步伐
        6.2.4 全力打造特色创新平台,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取得显着成效
        6.2.5 强化高层次引进和培养,实现科技资源的跨区域配置
    6.3 有待反思的几个问题
        6.3.1 科技政策与宏观政策关联度大,宏观政策的偏差易致科技政策的盲动
        6.3.2 科技投入水平低,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受到制约
        6.3.3 研究开发能力仍然不高,关键技术自给率低
        6.3.4 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受制约
        6.3.5 人才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严重制约创新能力的发挥
        6.3.6 科技创新制度与环境不健全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6.4 今后的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
        6.4.1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宏观体系
        6.4.2 在加大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全面开展研发平台和产业化载体的升级工作
        6.4.3 推动激励自主创新各项政策的落实,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6.4.4 强化人才引进与培养,提高科技人才队伍整体水平
        6.4.5 加强国际国内科技合作
        6.4.6 以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大科技观,整体推动科技资源向农村牧区延伸
第七章 内蒙古科技规划绩效评价
    7.1 科技评价综述
        7.1.1 科技评价的范畴和主要方法
        7.1.2 我国科技评价的发展
    7.2 内蒙古科技评价现状
    7.3 以“十一五”为例,基于DEA方法对内蒙古科技规划进行绩效评价
        7.3.1 决策单元的界定与评价指标的选择
        7.3.2 样本归集
        7.3.3 样本运算及分析
    7.4 内蒙古科技规划评价体系构建的建议
        7.4.1 加强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明确评估在管理中的作用
        7.4.2 加强对评估方法的研究,建立健全科技评估专业规范
        7.4.3 系统研究科技评估的组织管理,统筹科技评估环境建设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种草养畜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研究 ——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盐城种草养畜生态农业试验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1.2.1 高效生态农业
        1.2.2 种草养畜
        1.2.3 种草养畜是高效生态农业模式之一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与可能的不足
第二章 国内外的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生态农业理论
    2.2 循环农业理论
    2.3 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种草养畜文献综述
        2.3.1 国外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种草养畜研究
        2.3.2 国内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与种草养畜综述
第三章 江苏省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江苏省生态农业典型模式现状分析
    3.2 综合评价和存在问题
        3.2.1 综合评价
        3.2.2 存在问题
    3.3 发展种草养畜高效生态农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3.3.1 发展种草养畜高效生态农业的必要性分析
        3.3.2 发展种草养畜高效生态农业的可行性分析
第四章 案例研究——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盐城种草养畜生态农业试验区
    4.1 试验区种草养畜生态农业模式推进现状分析
        4.1.1 试验区概述
        4.1.2 试验区主要实施内容
        4.1.3 种草养畜生态农业模式推进情况
        4.1.4 试验区种草养畜的效益分析
    4.2 不同复种模式下种养效益比较
        4.2.1 不同复种方式投入与产出
        4.2.2 不同复种模式下养羊效益比较
        4.2.3 不同草复种模式的生态效益
    4.3 试验区种草养畜的模式比较选择
    4.4 试验区种草养畜模式及推广方案
        4.4.1 试验区种草养畜模式的比较优势
        4.4.2 种草养畜模式推广方案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种草养畜符合我国农业发展方向,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5.1.2 种草养畜提高资源利用率、经济效益高
        5.1.3 种草养畜生态效益好
    5.2 政策建议
        5.2.1 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持
        5.2.2 突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
        5.2.3 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研究
        5.2.4 制定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5.2.5 加强法规制度和有效发展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10)龙岩市种草养畜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龙岩市种草养畜业现状分析
    2.1 龙岩市情概况
        2.1.1 交通便利的邻海城市
        2.1.2 全国着名的革命老区
        2.1.3 资源丰富的黄金宝地
        2.1.4 风光迷人的旅游胜地
        2.1.5 享誉海内外的客家祖地
    2.2 龙岩市畜牧业内部结构分析
    2.3 龙岩市草地农业主要生产模式概况
        2.3.1 草地畜牧
        2.3.2 农田轮作
        2.3.3 果茶套种
        2.3.4 林草间作
    2.4 龙岩牧草资源条件现状
    2.5 龙岩种草养草食动物生产现状
        2.5.1 养牛
        2.5.2 养兔
        2.5.3 养羊
    2.6 龙岩种草养猪生产现状
        2.6.1 生猪标准化养殖现状
        2.6.2 "猪-沼-草"生态养猪现状
3. 龙岩市发展种草养畜业的SWOT分析
    3.1 优势分析
        3.1.1 水热条件好,单位面积生产力高
        3.1.2 种草及青饲料优势
        3.1.3 草山草坡易于改造
        3.1.4 种草养畜业市场前景广阔
        3.1.5 产业优势突出
    3.2 劣势分析
        3.2.1 土壤中缺磷,部分地区缺钾
        3.2.2 主要草山草坡地形起伏,交通不便
        3.2.3 畜牧业结构不合理
        3.2.4 牧草供应不均衡
        3.2.5 种草养畜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
        3.2.6 优质豆科牧草少
    3.3 机遇分析
        3.3.1 种草养畜业的时代机遇
        3.3.2 面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机遇
        3.3.3 面临全球关注食品安全重大机遇
    3.4 挑战分析
        3.4.1 严峻挑战---草食动物肉类产量比重过低
        3.4.2 巨大的挑战---生猪标准化生态养殖
        3.4.3 现实的挑战---建立草业技术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3.5 战略选择
4 龙岩市发展种草养畜的模式选择
    4.1 常年性的种草养畜模式
        4.1.1 品种选择
        4.1.2 以畜定草
        4.1.3 种草模式
    4.2 季节性种草养畜模式
    4.3 可行的种草养畜模式
        4.3.1 适宜兔、鹅的种植模式
        4.3.2 适宜牛、羊的种植模式
    4.4 "猪-沼-草"生态养殖模式
5 种草养畜案例研究
    5.1 龙马原种猪场"猪-沼-草"模式经验与启示
    5.2 漳平市益民生态养殖场经验与启示
    5.3 龙岩市绿河谷农牧有限公司经验与启示
    5.4 福建长富种草养奶牛模式经验与启示
6 龙岩市发展种草养畜业的总体设想
    6.1 发展思路与目标
        6.1.1 发展思路
        6.1.2 规划目标
    6.2 总体规划布局
        6.2.1 中高山地区草地种植业规划布局
        6.2.2 低山丘陵地区草地种植业规划布局
        6.2.3 河谷台地地区草地种植业规划布局
7 龙岩市发展种草养畜业的对策建议
    7.1 正确处理四个关系
        7.1.1 草山草地开发利用和农田种草的关系
        7.1.2 耕地常年种草和季节性种草的关系
        7.1.3 种草和开发利用的关系
        7.1.4 种草养畜和畜种改良的关系
    7.2 转变观念,发展草业经济
        7.2.1 思维创新,立草为业
        7.2.2 组织编制龙岩草业发展规划
        7.2.3 设立草业开发与示范基地建设专项基金
        7.2.4 创新投入机制,激活草业经济
        7.2.5 因地制宜,示范推广,推动草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7.3 实施科技兴草,建立技术支撑体系
        7.3.1 开展适生牧草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攻关
        7.3.2 建立健全牧草育种及良种繁育和推广体系
        7.3.3 加强多学科联合攻关
        7.3.4 建立质量保障服务体系
        7.3.5 实施大户带动,推行种草圈养
        7.3.6 创新带头力量,发展龙头企业
        7.3.7 创新工作方式,优化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湖北种草养畜成新亮点(论文参考文献)

  • [1]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经济分析与优化路径研究[D]. 彩黎干.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2]中国绒毛用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研究 ——以西部地区细毛羊为例[D]. 王晶. 中国农业大学, 2019(02)
  • [3]里下河地区水稻套播多花黑麦草的技术研究[D]. 唐海洋.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4]利川市草场资源利用现状、问题及对策[J]. 黄静,曾令雄,周默栋. 湖北畜牧兽医, 2016(01)
  • [5]石漠化地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生态产业集约规模化研究[D]. 张梦. 贵州师范大学, 2015(03)
  • [6]中国牧区扶贫开发问题研究[D]. 王艳. 吉林大学, 2014(03)
  • [7]中国兽医图书出版战略研究[D]. 陆强.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3)
  • [8]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D]. 么红杰.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2(07)
  • [9]种草养畜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研究 ——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盐城种草养畜生态农业试验区为例[D]. 辛红霞.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4)
  • [10]龙岩市种草养畜产业发展研究[D]. 徐秀媚. 福建农林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湖北种草养畜成新亮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