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太湖水环境综合整治50亿治理“两湖”

实施太湖水环境综合整治50亿治理“两湖”

一、实施太湖水环境综合整治50亿治理“两湖”(论文文献综述)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2021)在《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指出苏政办发[2021]53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8月24日江苏省"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江苏地处江淮沂沭泗诸河下游,滨江临海,地势低平,气候多变,洪涝灾害易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同时也面临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新情况。

韩全林[2](2021)在《砥砺奋进 担当作为 奋力开启河湖管理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三五"期间,全省河湖管理系统科学构建河湖管理保护顶层设计,稳步推进重点河湖综合治理,从严落实河湖空间管控措施,系统推动生态河湖建设,"一江两湖"整治、河湖空间管控、水域生态复苏等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总结2020年和"十三五"河湖管理工作,认真谋划"十四五"发展思路,部署了2021年重点任务。

陈西[3](2021)在《太湖滨湖城市河口氮素来源及其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氮素外源输入和内源释放是湖泊河口水体富营养化和生境退化的重要原因,其产生的环境问题不仅影响居民身心健康还严重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滨湖城市河口是连接河流与湖泊的重要纽带,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河口生境被深深地打上人类活动的烙印。识别滨湖城市入湖河口氮素时空分布特征,厘清影响氮素富集的关键因子并量化各氮素来源输入贡献,预测河口区氮素的未来演化趋势,对滨湖城市河口氮素优化管理和湖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选取污染较为严重的北太湖典型的滨湖城市河口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水体、表层沉积物和柱状沉积物样品进行各形态氮素变化与分布特征研究;借助Arc GIS平台对河口氮素时空分布进行可视化;综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单因子指数、综合指数法和稳定同位素模型,对沉积物氮素富集风险和水质进行综合评估,识别影响河口氮素富集关键因子,量化河口各氮素来源的贡献;通过设置不同氮素管理情景,结合随机森林模型和多元回归分析,对河口未来氮素富集状况进行模拟和预测,为河口氮素管理和优化调控提供理论支撑。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河口氮素具有显着的时空分布特征,人类活动是主要驱动因子。时间尺度上,雨季水体氮素浓度要低于旱季,而沉积物氮素含量变化趋势与之相反。空间尺度上,蠡湖区河口向河侧水体氮素浓度显着高于向湖侧,而贡湖湾地区河口的氮素浓度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单因子指数表明,研究区河口水体氮素超标率为88.72%。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水质指数(WQI)和修正内梅罗污染指数(NPI)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域河口水体呈轻度到中度富营养化和中度污染水平。沉积物氮素整体上超标3.21倍,达到重度污染水平。多元统计分析揭示:土地利用方式、闸坝建设、河口形状和季风变化是该区域河口氮素富集和水质退化的关键驱动因子。硝酸盐氮氧同位素模型结果表明,污水/粪肥、农田施肥、内源沉积物氮释放和大气氮沉降是河口水体硝态氮(NO3--N)的主要来源,分别贡献了42.68%、23.79%、23.71%和9.80%。(2)河口氮素负荷对建设用地和耕地面积变化响应灵敏。1985~2018年间,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而建设用地面积迅速增加并成为主导型用地。快速城市化和阶段性环境政策调整是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建设用地和耕地是土地利用方式中氮素排放的主要来源,贡献约86%~97%。研究区2018年土地利用方式带来的总氮(TN)产生量较1985年增加了1.83倍,而排放量呈波动降低趋势。研究区TN排放量的年际变化与河湖水体的TN浓度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表明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和相关氮素减排措施是影响水体氮浓度的主控因素。在不同尺度上,土地利用方式的空间差异对区域水环境氮素的迁移产生较大影响。小尺度的水体氮素负荷不仅受到LUCC的影响,还受到区域闸坝建设、水动力条件、环境治理和河口形状等多因子耦合作用的控制。(3)太湖流域TN沉降通量为6154 kg/km2,其中,TN干沉降(TNdry)成为大气氮沉降的主要来源。化学组成上以氮氧化物(NOx)沉降为主,约占TN沉降的66.10%。时间分布上,总体为春夏高,秋冬低。空间上,TN湿沉降(TNwet)通量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逐渐递减,而TNdry和总沉降通量分布趋势与之相反。气象条件是影响TNwet通量的主控因子,农业氨(NH3)排放以及城市工厂和汽车尾气的NOx排放是TNdry通量的主要来源。太湖湖面年平均TN沉降量为1.44万t,约占太湖入湖TN负荷的14.36%~17.58%,较往年贡献比例有所下降,但沉降总量有所增加。(4)扰动强度和温度变化会显着影响沉积物氮的释放速率和营养盐化学组分。方差分析表明,扰动强度(F=142.49,p<0.01)对营养盐释放速率的影响要高于温度的变化(F=6.39,p=0.02)。化学组成上,静态释放的营养盐以溶解态总无机氮(TIN)为主(65%),而动态释放的主要成分为非溶解性的有机氮(69%~85%)。无论在清淤或未清淤区域,动态释放均会导致上覆水体达到重度污染水平(NPI=7.79)。清淤虽减少了沉积物的内源负荷,当水体中颗粒物沉降于清淤后的底层沉积物表面后,仍具有较高的活化能力,使得释放潜力升高。水生植物通过对水体营养盐的净化和对沉积物扰动的抑制,是该区域水质改善的关键因素。研究区河口沉积物中TN的静态和动态平均释放通量分别为56.67和180.67 mg/(m2·d)。全年由于沉积物内源释放而产生的TN量约为297.56 t,远超播种期来自氮肥施用的径流损失量。因此,在未来的入湖河口修复过程中,若沉积物处于不稳定的水动力条件下,内源污染的治理应受到重点关注。(5)河口氮素总量以外源输入为主,但内源贡献率逐年增加。在2000~2019年期间,研究区河口氮素输入总量呈下降趋势。其中,生活污水和农田排放是外源氮素排放的主要贡献者。尽管采取了多种控源截污措施,排放的废水中污染物浓度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太湖水体TN浓度目标值。流域内总水量增加和水循环加快的效应使入湖TN污染负荷下降有限。情景模拟结果表明,太湖北部不同河口由于其内外源污染的贡献不同,调控措施存在差异。控制外源污染输入是靠近住宅区和湿地公园河口治理的关键,而减少沉积物扰动是降低喇叭型河口和渔港型河口氮素富集风险的有效措施。内外源兼治是河口氮素管理和生境修复的重要前提。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构建滨岸生态缓冲区、完善雨污分流系统、提高污水处理能力、规模化养殖和合理施肥是减少河口氮素外源输入的重要举措。湖泊基质改良、消浪措施和水生植物群落构建是减少沉积物氮素内源释放的长效机制。

宋杰[4](2020)在《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投融资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朱月贵[5](2019)在《徐州市河长制实施现状及对策分析研究》文中提出河长制作为新的管理制度,相应的理论研究深度和广度不够,实践中还存在一些未理顺的关节。因而如何将河长制打造成长效管理制度,仍存在许多值得研究分析的地方。徐州市在学习全省近十年河长制工作经验基础上,建立起符合地区特征的河长制,但是制度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作者希望通过分析徐州市河长制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改善措施。徐州市河湖水治理形势非常复杂,在学习和实行“河长制”近十年时间里,徐州市河长工作已经取得了不同寻常的效果。徐州市明确了河长办职责的,配套以完善的协调联合机制,有效整合了河长制工作各成员部门,做到职能统筹划分,实现流域和区域治理的结合模式;河长办重点安排了“水污染防治、水安全保障、水资源保护、水工程管护、水环境治理、水文化建设、水生态修复、水制度创新”八个方面工作任务,均取得了较好的治水管水成效。然而通过工作现状分析,也反映出徐州市河长制工作组织体系面临着人员能力局限、人员角色多元化矛盾、缺乏专业人员等困境;工作任务职能分工层面存在不同部门管理范围界定不清、职能任务分工不够顺畅、河长办协调机制不具体问题;工作方式存在工作经费不足、考核方法不完善、公众监督的缺位、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差等问题,都会制约到河长制的积极作用,影响到水环境综合治理和良好河湖生态环境建设。针对徐州市河长制工作现状分析结果,本文作者通过总结前文国内外河湖治理成功经验,以整体性治理为理论依据,从徐州市河长制工作组织体系、工作任务职能分工、工作方式三个大层面出发,提出徐州市河长制工作改革方向,主要包括加强河长制相关业务的培训,提高公众意识;合理选配河长制专业人才,提高专业水准;优化河长制工作组织结构形式,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法规立法工作、加强涉水执法;采用组织论进一步完善徐州市河长制工作职能任务分工;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树立多元治理目标,提高决策水平;加大社会群体、公众力量参与度;旨在实现徐州市河湖的长效治理。

福英泰[6](2019)在《太湖和日本琵琶湖水质修复措施对比分析》文中认为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资源消耗影响了湖泊水质、人的健康、地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这个研究对比琵琶湖和太湖2007~2017年状况,以及从各地经济发展至今的生态变化。琵琶湖的治理、生态保护、公共参与等方面都达到了成熟的阶段,面源污染也控制得很到位,所以为太湖目前的修复困境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也是值得学习榜样。以下的研究是通过数据分析从水质变化、生物和土地利用状况、环保法律和技术对比探讨两湖的修复阶段和措施,探索并分析太湖修复困境的基本问题,便为了太湖突破修复瓶颈,进一步加快修复效率而根据琵琶湖的成就对太湖修复工作讨论改善建议。

叶榕[7](2019)在《清中后期至民国初年杭州西湖浚治的主体变迁及其环境影响(1724-1927年)》文中提出本文以清朝中后期至民国初年西湖疏浚机构与人群为研究对象,探究西湖疏浚工程的环境影响,进而强调西湖疏浚工程对西湖文化遗产的巨大贡献。杭州西湖自唐代以来,迭经人工浚治,始得一直维持湖体景观,延续至今,而没有像本区其他类似水体经历淤浅、湮废的命运;故其间的浚治事例既历代多有,其过程亦曲折复杂;从中可以体现出不同时期官民互动的不同特征。清代中后期至民国初年,正好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演变的关键阶段,其间又历经承平及战乱的政局变动,“中学为体”至“西风东渐”的思想流变,皇权专制而民主共和的体制更替;所以,这一时期围绕西湖浚治主体的变迁过程,堪称典型。本文即选取这一时段,以杭州西湖浚治为例,系统探究清中后期以及民国初年杭州西湖的浚治过程,以及浚治过程中成立的不同机构、人事运作等状况,分析其中的环境影响,进而揭示西湖疏浚工程对于西湖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本文将西湖疏浚工程的机构与人群变迁状况分为四个时期进行详细梳理,即雍正时期、道光时期、太平天国之后以及民国初年。(1)雍正时期:该时期的西湖疏浚工程,呈现出较为典型的官府主导的特征,上下通力合作,上至江浙行省内的官员,下到杭州府内的地方官,都参与到这一工程之中,是典型的中国古代封建王朝进行大型工程的案例。(2)道光时期:该期官府建立专门的浚湖机构——“岁浚局”。岁浚局内浚湖事务的管理者是民间绅士,但是受到官府的监督,属于官督民办的治理机构。(3)太平天国战争结束之后的时期:该期社会各方面面临重建,官方诸多机构(包括浚湖机构)由于战乱影响,短期内难以恢复,遂由杭州民间绅士承担大部分社会责任,甚至一部分行政职能,建立了以“同善堂”、“普济堂”、“育婴堂”三堂为主的、同时包含其他机构的“杭州善举联合体”,主导西湖疏浚的“浚湖局”也包含于其中;呈现出一种民间主导的形态。(4)清末至民国初年:随着社会秩序的恢复和机构重建的完成,至清朝后期,在清政府推行“新政”、进行政府组织改革的背景下,将西湖疏浚的权力收回官方,由“工巡局”替代“浚湖局”,此时西湖治理呈现出意图重新恢复官方组织,即由官方负责的模式;但由于其后“辛亥革命”的爆发,此一过程在清末仅现端倪。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初期,“工巡局”又改为“西湖工程局”,归浙江省政府管辖,并开始用新式机器船从事西湖的疏浚。但是这一时期,由于民国初年政治、行政体制的变化,政府机构不断进行重组,主导西湖疏浚的组织也不断变化。到民国十三年(1924年),“西湖工程局”改为“省会工程局”。但仅经短短三年,到民国十六年(1927年),杭州市政厅建立,“省会工程局”又为“工务局”所替代。清中后期至民国初年历次疏浚西湖后的环境影响,主要从自然环境角度与人类角度出发分析。自然环境角度分别为:(1)灌溉面积的增加与耕地面积的变化;(2)空间范围扩大与景观丰富;(3)对西湖下游水源的影响;(4)城市建设与商业繁荣。人类角度是环境观念的变化。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历史上的西湖疏浚工程为今天的西湖治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是今天西湖治理的范本,也是西湖文化遗产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保障。

秦文秋[8](2019)在《推进常州“畅流活水”建设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合常州水域水系特点,论证了利用现有工程优化调度和局部调水工程建设,推进市区畅流活水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按轻重缓急度、条件成熟度,分区域分阶段实施畅流活水的工作建议和任务重点。

贺菊花[9](2018)在《“长三角城市群”水环境治理的地方政府协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水环境污染呈现流域性蔓延态势,大多数城市群、经济带或产业集聚区因不合理利用外资与承载产业转移而正在充当某些发达工业国的“水污染避难所”,并日益演变为“污染群”、“污染带”。继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水十条”,“河长制”也明确提出“对跨行政区域的河湖,明晰管理责任,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实现联防联控”,以解决复杂水问题与完善水治理体系。地方政府协同机制成为“长三角城市群”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必然选择。本文在界定与解读长三角城市群、府际协同治理的基础上,从理论层面探讨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梳理长三角城市群水环境治理历程,市场机制及政府科层机制的治理局限性,以太湖作为典型案例,回顾太湖水环境治理危机及“河长制”探索性实践,并在总结归纳莱茵河、泰晤士河、田纳西河流域水环境府际协同治理模式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对长三角城市群水环境府际协同治理借鉴价值,提出长三角城市群水环境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的机制设计,如何对水环境协同治理中地方政府职责进行合理界定,并进行合理的政策工具选取,结合“河长制”等新政提出长三角城市群水环境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的具体实现路径。研究结果显示,现有研究将地方政府间关系简单化或线性化,对其深层诱因解析较少,对于地方政府协同机制如何构建研究不够深入,未能与“河长制”等新政紧密结合;环境治理需要建立跨地域、跨流域、跨部门的协同机制,长三角城市群环境府际协同治理经历理念达成、协议签署、治理协议落实、协同机制架构等阶段,仍难摆脱“公地悲剧”和“囚徒困境”;太湖流域在控源截污控制外源污染、打捞清淤减少内源污染、调水引流,增加环境容量进行诸多实践,水污染治理收费的“太湖模式”,环境治理的“多元协同”、从工程治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纵向协力与横向网络相结合、开发性金融与绿色金融政策并重。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快建设有偿排污权交易机制、实行城市群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建设跨界水环境治理互动机制、建立公众参与治理及举报机制、加快建设应急预警及处罚机制、构建有效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等政策建议。

刘伟佳[10](2018)在《赣抚尾闾水系统合整治对水沙过程及生态环境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情况下,人为活动对河湖的干扰日趋增多,水和利工程建设在发挥巨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的水生态环境问题。如何认识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湖生态健康的影响,正确处理水利工程引起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为水利工程建设避免生态环境负面影响提供科技支撑,对实现水利工程兴利除害与河湖水系生态环境健康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本文以赣江、抚河下游尾间流域为研究对象,从水沙情势、水环境、水生态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方面展开,综合研究了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对赣抚尾闾流域水环境及水生态的影响,构建了该工程对流域水系健康状况影响的评价体系,提出河湖健康保护对策。本文得到以下成果:(1)阐述了赣抚尾闾流域水文特征变化过程,定量分析了流域水文特征参数改变程度及枯期水位的变化规律。水文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赣江下游、抚河下游、清丰山溪径流量频率分析主要参数Cv分别为0.29、0.37、0.39,Cs/Cv值均为2.0,三河洪水发生遭遇的机率为26%;水文特征参数改变程度分析结果表明:1956~1987年可以作为受人为影响较小的天然状态的水文情势,石上水文站的水文特征参数改变程度最为显着;枯期水位变化规律表明:赣江和抚河下游尾间近十年多年年均水位分别下降1.94m和1.49m,年均水位和最低水位均出现明显下降趋势,近年来实测大断面均出现了明显下切变化趋势。(2)阐明了水利水保工程使流域径流丰枯同步性增加,输沙量同步性减弱的作用机制。依据国家基本网点站水(位)文站实测长系列资料,分析了工程实施对赣抚尾间流域主要河流枯期水位、丰枯遭遇概率以及输沙变化的影响效应。枯期水位影响方面,工程实施后对尾闾河道枯水期水位抬升作用较为明显;通过计算李家渡和外洲水文站两个站点9种组合情况下的丰枯遭遇概率,表明工程实施将使得两站点间径流量的同步性增加,输沙量的同步性减弱;输沙变化的贡献率分析结果表明:2003~2009年期间,年累积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对年输沙量减少的平均贡献率最大、年累积水保林面积的平均贡献率最小。2010~2016年期间,年降雨量对年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率最大,年累积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次之,年累积沟坝地面积的平均贡献率最小。(3)阐明了赣抚尾间流域河湖水质时空变化特征与变化规律。依据水质监测数据的水质评价结果表明:尾间河流水质以Ⅳ类水为主,受到轻度污染,城区湖泊整体水质以劣V类为主,受到重度污染;时间上:河流水质呈逐年恶化的趋势,其季节变化表现为,丰水期优于平水期优于枯水期。湖泊水质季节变化表现为,平水期优于丰水期优于枯水期;空间上:河流水质表现为上游优于下游,北支最好,中支略差于北支,南支最差。湖泊水质表现为城中心区青山湖水质相对最好,近郊的艾溪湖居中,远郊的瑶湖最差;河流水体污染程度与径流量和水位呈极显着负相关趋势。(4)提出了基于水质目标和河湖水环境承载力的水量调配方案。基于MIKE11构建的水动力-水质模型计算主要河湖水环境承载力结果表明:中支、南支、主支、青山湖、艾溪湖和瑶湖的部分指标为负值,需要采取有效的补水措施;基于水质目标的河湖水环境承载力的水量调配计算成果表明:明确了调配范围、调配流量、调配水源和调配方式,年水环境承载力需调配水量约为4.05亿m3,确定水系连通工程实施能够有效改善赣抚尾间流域水系连通条件,明显改善南昌城区河湖水质。(5)解析了赣抚尾间流域水系综合整治对该地区地下水环境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与室内试验,利用Hydrus-2D模拟了赣抚尾间流域河道渗漏对河床土体及地下水中水分溶质运移的影响,对TN为代表的非吸附性溶质模拟结果表明:河床分层土体内的TN含量,随着模拟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最终达到与上覆水体内相同含量,并通过土壤毛细管运移至地下水中,影响地下水水质;TP等吸附性溶质,主要累积在河床土体表层1m的范围内,模拟时间越长累积量越大;尾间河道距表层1m范围土体内对TP的环境承载能力为280mg/m3,地下水对TN的承载极限为20mg/L。(6)构建了赣抚尾间流域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对河湖生态健康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河湖健康保护对策。选取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和水功能四个指标为目标层一级指标,构建AHP-FCE评价模型,结果表明:一级指标权重大小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功能,工程实施对流域河湖水资源的影响最大。评估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实施控制河段健康综合状况得分4.0206,健康状况“健康”;系统分析河流陆生生态、水生生态、环境影响敏感区对综合整治工程的响应结果表明,工程实施总体以有利影响为主;提出基于河湖健康的的水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二、实施太湖水环境综合整治50亿治理“两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施太湖水环境综合整治50亿治理“两湖”(论文提纲范文)

(2)砥砺奋进 担当作为 奋力开启河湖管理高质量发展新征程(论文提纲范文)

1“十三五”河湖管理保护成绩突出
2 准确把握河湖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2.1 立足新发展阶段,要以改革创新应对机遇挑战
    2.2 贯彻新发展理念,要以幸福河湖为民生福祉
    2.3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以双轮驱动服务高质量发展
3 系统谋划“十四五”发展思路和重点任务
    3.1 聚焦总体思路
    3.2 聚焦河湖空间管控
    3.3 聚焦重点河湖治理
4 全力抓好2021年河湖管理重点工作
    4.1 着力加强河湖治理保护规划及制度建设
    4.2 着力推进重要河湖治理保护
    4.3 着力强化水域岸线分区管控
    4.4 着力推进生态修复示范工程
    4.5 着力提升河湖监测科学水平
    4.6 着力保障堤防工程安全运行
    4.7 着力强化五项保障措施

(3)太湖滨湖城市河口氮素来源及其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河口氮素和水质评估及其驱动因子分析研究进展
        1.2.2 入湖河口氮素来源及其源解析方法研究进展
        1.2.3 入湖河口氮素输入核算方法研究进展
    1.3 本研究的来源、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来源
        1.3.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自然地理特征
        2.1.2 气候、水文特征
        2.1.3 人口、社会和经济概况
        2.1.4 河口环境现状
    2.2 样品采集
    2.3 样品测试与分析
        2.3.1 水质指标分析
        2.3.2 硝酸盐氮氧稳定性同位素分析
        2.3.3 沉积物营养盐指标分析
    2.4 数据分析方法
        2.4.1 河口氮素累积风险及水质评价
        2.4.2 河口水环境硝酸盐来源解析
        2.4.3 河口水体氮素负荷模拟与预测
        2.4.4 土地利用/覆被(LUCC)解译
        2.4.5 沉积物营养盐释放实验设计
        2.4.6 TN排放负荷计算
第三章 河口氮素负荷特征及其因子识别
    3.1 滨湖城市河口水体和沉积物中氮素时空分布特征
        3.1.1 水体氮素时空分布
        3.1.2 沉积物氮素时空分布
    3.2 滨湖城市河口氮素富集风险和水质综合评估
        3.2.1 水体氮素富集风险和水质综合评估
        3.2.2 沉积物氮素富集风险综合评估
    3.3 河口氮素富集因子识别
        3.3.1 河口氮素富集因子分析
        3.3.2 河口水环境硝酸盐来源示踪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口氮素负荷对土地利用方式及其变化的响应
    4.1 无锡河口区土地利用方式时空变化特征
        4.1.1 土地利用方式时间变化
        4.1.2 土地利用方式空间变化
    4.2 各土地利用方式的氮素径流损失核算
    4.3 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河口氮素负荷的影响
        4.3.1 河口氮素富集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响应
        4.3.2 河口水环境氮素负荷年际变化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气氮沉降对太湖水体氮素负荷时空分布的驱动
    5.1 氮沉降时空分布特征
        5.1.1 各形态大气氮沉降通量
        5.1.2 大气氮沉降时空分布特征
    5.2 氮沉降影响因子分析及其来源识别
        5.2.1 气象条件对大气氮沉降的影响
        5.2.2 农业NH_3排放对大气氮沉降的影响
    5.3 大气氮沉降对水体氮负荷的贡献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沉积物氮素内源释放特征及其对水体氮负荷的贡献
    6.1 河口沉积物和水体营养盐理化指标特征
    6.2 沉积物营养盐静态和动态释放速率及其污染风险评价
    6.3 沉积物营养盐释放特征及其驱动机理分析
        6.3.1 沉积物营养盐静态和动态释放特征
        6.3.2 营养盐释放特征对沉积物沉积深度的响应
    6.4 沉积物氮素释放对河口水体氮负荷驱动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河口各氮素来源贡献及氮素调控机制
    7.1 河口各氮素来源贡献
    7.2 河口氮素污染模拟与情景预测
        7.2.1 河口氮素富集和水质模拟
        7.2.2 不同情景下河口氮素富集和水质预测
    7.3 河口氮素调控及措施
        7.3.1 河口外源氮素输入管理
        7.3.2 沉积物氮素内源释放管理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8.2.1 研究创新点
        8.2.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图表附录

(5)徐州市河长制实施现状及对策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
        1.3.2 关于河长制的政策文件综述
        1.3.3 国外相关研究
        1.3.4 国内外研究内容的总结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
2 基础理论
    2.1 河长制相关概念
    2.2 基础理论
        2.2.1 公共资源治理模式
        2.2.2 其他管理理论
3 徐州市河长制实践情况分析
    3.1 推行河长制工作组织结构层面的现状和问题
        3.1.1 河长制工作组织结构层面现状
        3.1.2 河长制工作组织结构形式层面问题分析
    3.2 徐州市推行河长制工作任务职能分工层面的现状和问题
        3.2.1 推行河长制工作任务职能分工层面的现状
        3.2.2 推行河长制工作任务职能分工层面的问题
    3.3 推行河长制工作方式层面的现状和问题
        3.3.1 推行河长制工作方式层面的现状
        3.3.2 推行河长制工作方式层面的问题
4 完善河长制的对策建议
    4.1 河长制工作组织结构形式层面问题对策建议
        4.1.1 加强河长制相关业务的培训,提高公众意识
        4.1.2 合理选配河长制专业人才,提高专业水准
        4.1.3 优化河长制工作组织结构形式,提高工作效率
    4.2 徐州市推行河长制工作任务职能分工层面的问题对策建议
        4.2.1 加快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法规立法工作、加强涉水执法
        4.2.2 采用组织论进一步完善徐州市河长制工作职能任务分工
    4.3 推行河长制工作方式层面问题对策建议
        4.3.1 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
        4.3.2 树立多元治理目标,提高决策水平
        4.3.3 加大社会群体、公众力量参与度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太湖和日本琵琶湖水质修复措施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太湖历史
    1.3 琵琶湖历史
    1.4 太湖现状
    1.5 琵琶湖现状
    1.6 研究目标
    1.7 研究意义与创新
    1.8 研究进展
第二章 有关湖泊的水质
    2.1 藻类繁殖的因素
    2.2 两个湖泊的水质情况
    2.3 两个区域的政策和技术
第三章 有关土地利用与水生态湖泊的水质
    3.1 城市化与湖泊的生态系统
    3.2 琵琶湖的土地利用的经验
    3.3 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和水治理的经验
    3.4 治理措施的相同点
    3.5 湖泊周围的条件的差别
    3.6 湖泊的水生物
    3.7 太湖生态完整性检测技术
    3.8 讨论
第四章 有关面源排放与可持续治理
    4.1 太湖农业面源污染排放
        4.1.1 耕作方法与农业面源污染的条件
        4.1.2 太湖稻田的磷(?)流
        4.1.3 真菌接种法与磷流失的减少
    4.2 太湖的可持续治理困难
        4.2.1 太湖流域内产业结构过于相同
        4.2.2 治理结构过于分裂
        4.2.3 缺乏公共参与的重视
    4.3 太湖治理不可持续的缘故
        4.3.1 从上至下,四分五裂的治理模式
        4.3.2 地方政府之间的行政竞争
        4.3.3 运动式治理方法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太湖治理措施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7)清中后期至民国初年杭州西湖浚治的主体变迁及其环境影响(1724-1927年)(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与问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论文基本框架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西湖疏浚背景以及早期西湖疏浚历程概述
    第一节 西湖疏浚的背景
        一、杭州的概况
        二、西湖成因
    第二节 早期西湖疏浚历程概述
        一、唐宋时期的西湖疏浚
        二、元明以及清前期的西湖疏浚
第二章 以官府为中心的西湖浚治——雍正时期的多部门协作(1724-1729)
    第一节 雍正时期西湖疏浚的具体经过
    第二节 官府主导的西湖浚治工程
        一、环环相扣的多部门
        二、复杂的经费收支
    第三节 官府主导的西湖疏浚工程中的民间力量
    第四节 雍正时期西湖疏浚工程的环境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官督民办的西湖浚治——以道光时期的岁浚局为中心的考察(1829-1843)
    第一节 岁浚局西湖疏浚的具体经过
    第二节 官府对岁浚局的监督
    第三节 绅士管理的岁浚局
        一、岁浚局人员构成
        二、岁浚局经费
    第四节 岁浚局时期西湖疏浚工程的环境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以绅士阶层为中心的西湖浚治——以同光时期的浚湖局为中心的考察(1864-1909)
    第一节 浚湖局的基本情况
        一、杭州善举联合体的概况
        二、浚湖局的建置
    第二节 浚湖局西湖疏浚的具体经过
    第三节 绅士主导的浚湖局
        一、浚湖局以绅士为主导的缘由
        二、视浚湖局为“畏途”的绅士
        三、浚湖局经费收支
    第四节 官府在浚湖局内的角色
        一、人事
        二、经费
    第五节 浚湖局时期西湖疏浚工程的环境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重回官方手中的西湖浚治——清末民国时期的部门更迭(1909-1927)
    第一节 清末短暂设立的工巡局(1909-1912)
        一、工巡局的建置
        二、剧变的经费
        三、工巡局裁员后的社会动乱
    第二节 民国时期频繁变动的机构(1912-1927)
        一、西湖工程局(1912-1924)
        二、省会工程局(1924-1927)
    第三节 清末民国时期西湖疏浚工程的环境影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杭州西湖疏浚后的环境影响
    第一节 自然环境视角下西湖疏浚工程的环境影响
        一、直接影响
        二、间接影响
    第二节 人类视角下西湖疏浚工程的环境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分析
    一、西湖疏浚主体变迁的四个阶段及其各阶段的异同点
    二、西湖疏浚后的环境影响及其对后世的作用
    三、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道光时期四所甲商认领治理西湖本金(湖本银)银数
    附表2. 同治六年至光绪二十四年(1867-1898年)浚湖局收入
    附表3. 同治十二年至光绪二十四年(1873-1898年)浚湖局支出与杭州善举联合体总支出
    附表4. 光绪三年至光绪五年(1877-1879年)盐捐与养鱼经费

(8)推进常州“畅流活水”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常州城区河道水系现状
    1.1 水质环境差
    1.2 水系不环通
    1.3 水流动力不足
2 实施“畅流活水”工程的两点优势
    2.1 资源区位优势
    2.2 工程体系支撑
3 推进畅流活水工程实施的思考
    3.1 基本原则
    3.2 工作重点
        3.2.1 突出规划引领
        3.2.2 狠抓控污达标
        3.2.3 放大水活效应
    3.3 保障措施

(9)“长三角城市群”水环境治理的地方政府协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长三角城市群水环境治理的困境研究
    第一节 长三角城市群水环境府际协同治理的必要性
    第二节 长三角城市群水环境府际协同治理政策演进
    第三节 长三角城市群水环境府际协同治理的碎片化
    第四节 水环境协同治理“公地悲剧”和“囚徒困境”
第二章 长三角城市群水环境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的太湖模式
    第一节 太湖水环境问题的由来及“蓝藻危机”爆发
    第二节 太湖水环境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的探索性实践
    第三节 “河长制”及太湖水环境协同治理模式架构
    第四节 水治理太湖模式对长三角城市群的推广价值
第三章 跨界水环境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的国外成熟经验借鉴
    第一节 莱茵河流域治理的国际协商机制
    第二节 泰晤士河流域治理的市场化机制
    第三节 田纳西河流域的网络化治理模式
    第四节 国外模式对长三角治理借鉴价值
第四章 长三角城市群水环境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的机制设计
    第一节 长三角城市群水环境府际协同治理的机理分析
    第二节 水环境治理公共品供给中的地方政府责任界定
    第三节 长三角城市群水环境府际协同治理的主要障碍
    第四节 长三角城市群水环境府际协同治理机制的架构
第五章 长三角城市群水环境府际协同治理的政策支持
    第一节 水环境治理政策解读及协同治理政策工具选择
    第二节 水环境府际协同既有路径评析及实现路径构建
    第三节 水环境府际协同治理与河长制等新政有效契合
    第四节 长三角城市水环境府际协同治理具体政策推进
结语
致谢
在读成果
参考文献

(10)赣抚尾闾水系统合整治对水沙过程及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利工程对水文水沙情势影响研究
        1.2.2 水利工程对水环境承载力影响研究
        1.2.3 水利工程对水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1.2.4 水利工程控制流域河湖健康影响评价研究
        1.2.5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1.6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与方法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1.0 地理位置
        2.1.1 地形地貌
        2.1.2 水文气象
        2.1.3 地质概况
        2.1.4 河流水系
    2.2 河流水生态环境概况
        2.2.1 河流水质
        2.2.2 河流底质环境
        2.2.3 水生生态
        2.2.4 陆地生态
        2.2.5 河流生态系统主要环境问题
    2.3 流域水质监测试验设计及方法
        2.3.1 监测点设置
        2.3.2 测定指标与方法
        2.3.3 水质评价方法
        2.3.4 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2.3.5 水环境承载力补偿分析计算方法
    2.4 地下水中溶质运移规律研究试验设计及方法
        2.4.1 试验材料
        2.4.2 试验设计与系统
        2.4.3 试验方法和过程
        2.4.4 测定项目与方法
3 赣抚尾闾流域水文特征分析
    3.1 流域水文特征分析
        3.1.1 流域水文站点分布
        3.1.2 主要测站径流特征
        3.1.3 流域洪水特征
    3.2 水文情势变化分析
        3.2.1 突变点分析
        3.2.2 水文参数变化分析
    3.3 赣抚尾闾枯水期水位变化分析
        3.3.1 赣江下游尾闾枯期水位
        3.3.2 抚河下游尾闾枯期水位
        3.3.3 枯期水位影响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水利水保工程对流域水沙情势的影响
    4.1 赣抚尾闾水系综合整治规划
    4.2 工程建设对赣抚尾闾枯水期水文情势的影响
        4.2.1 对赣江尾闾枯水期水文情势的影响
        4.2.2 对抚河尾闾枯水期水文情势的影响
    4.3 水利工程对赣抚尾闾流域丰枯遭遇影响分析
        4.3.1 丰枯划分标准
        4.3.2 相关性分析
        4.3.3 联合分布参数估计
        4.3.4 最优Copula选择
        4.3.5 丰枯遭遇概率计算
    4.4 水保工程对赣抚尾闾流域水沙变化影响分析
        4.4.1 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4.4.2 赣抚尾闾流域输沙变化的单、多因素影响分析
        4.4.3 赣抚尾闾流域输沙变化的影响因素贡献率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赣抚尾闾流域水质时空变化评价
    5.1 水质评价结果
        5.1.1 河流水质评价结果
        5.1.2 湖泊水质评价结果
    5.2 时间变化特征
        5.2.1 河流水质时间变化特征
        5.2.2 湖泊水质时间变化特征
    5.3 空间变化特征
        5.3.1 河流水质空间变化特征
        5.3.2 湖泊水质空间变化特征
    5.4 水质变化趋势
    5.5 水量-水位-水质响应关系分析
        5.5.1 水位-流量关系分析
        5.5.2 流量-水质响应关系分析
        5.5.3 水位-水质响应关系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水质目标的河湖水环境承载力及其水量调配分析
    6.1 模型验证与率定
        6.1.1 水质模型构建
        6.1.2 模型参数及率定
        6.1.3 模型验证
    6.2 基于水质目标的河湖水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计算
        6.2.1 计算方法
        6.2.2 结果分析
    6.3 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水量调配分析
        6.3.1 水量调配范围及分析方法
        6.3.2 主要湖泊水量调配需水量分析
        6.3.3 其他河湖沟渠水量调配需水量分析
        6.3.4 水量调配总需水量及补水方式
    6.4 基于水质目标的水量调配平衡分析
        6.4.1 赣抚平原可供调出水量分析
        6.4.2 赣江可供调出水量分析
    6.5 水量调配方式及其优化
    6.6 本章小结
7 赣抚尾闾水系综合整治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7.1 河床分层土壤入渗规律研究
        7.1.1 地下水埋深对土壤上升毛管水运动特性的影响
        7.1.2 地下水埋深对水分溶质运动特性的影响
    7.2 不同地下水埋深对分层土壤水分溶质分布影响的数值模拟
        7.2.1 模型建立及参数确定
        7.2.2 地下水埋深影响下分层土壤水分溶质分布模拟与实测值对比分析
    7.3 尾闾环境变化对土壤及地下水环境的影响模拟预测
        7.3.1 河道渗漏数值模型建立
        7.3.2 尾闾河道水位变化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模拟预测
        7.3.3 尾闾河道水位水质变化对土壤及地下水环境承载能力影响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实施下河湖健康评价及保护对策
    8.1 河湖健康评价
        8.1.1 河湖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8.1.2 AHP-FCE模型的构建及评价程序
        8.1.3 AHP-FCE模型在赣抚尾闾河湖健康评价中的应用
        8.1.4 赣抚尾闾流域河湖健康评价分布
    8.2 河湖生态环境对综合整治工程的响应
        8.2.1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8.2.2 对环境敏感区的影响分析
    8.3 基于河湖健康的的河湖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8.3.1 水环境保护
        8.3.2 生态环境保护
        8.3.3 生态敏感区保护对策与建议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实施太湖水环境综合整治50亿治理“两湖”(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的通知[J].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江苏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15)
  • [2]砥砺奋进 担当作为 奋力开启河湖管理高质量发展新征程[J]. 韩全林. 江苏水利, 2021(S1)
  • [3]太湖滨湖城市河口氮素来源及其调控机制研究[D]. 陈西.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投融资路径研究[D]. 宋杰. 东南大学, 2020
  • [5]徐州市河长制实施现状及对策分析研究[D]. 朱月贵. 扬州大学, 2019(06)
  • [6]太湖和日本琵琶湖水质修复措施对比分析[D]. 福英泰. 南京大学, 2019(02)
  • [7]清中后期至民国初年杭州西湖浚治的主体变迁及其环境影响(1724-1927年)[D]. 叶榕. 浙江大学, 2019(01)
  • [8]推进常州“畅流活水”建设的思考[J]. 秦文秋. 江苏水利, 2019(S1)
  • [9]“长三角城市群”水环境治理的地方政府协同机制研究[D]. 贺菊花. 东南大学, 2018(01)
  • [10]赣抚尾闾水系统合整治对水沙过程及生态环境影响研究[D]. 刘伟佳. 西安理工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实施太湖水环境综合整治50亿治理“两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