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色金属领域,获得金奖1项,优秀奖8项

在有色金属领域,获得金奖1项,优秀奖8项

一、有色金属领域获1项金奖8项优秀奖(论文文献综述)

李周,宋克兴[1](2021)在《“铜及铜合金专题”内容简介》文中提出高端铜基材料是众多新兴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在高端制造、国家安全、重大工程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包括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核心电子器件、南海深水大型油气田开发及煤层气开发、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高速轨道交通弓网及电机系统、特高压电器等。目前,我国铜材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首位,通用铜材的国内满足度达到96%,但用于高新技术领域和重大工程的各种高端铜基材料则严重依赖进口。开发高端铜基材料及其高效制备加工新技术对推动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国由"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跨越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王嫦鸿[2](2020)在《“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历史研究与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国内研究近现代工业遗产的学者们越来越多,取得许多丰硕的成果;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关注近现代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但人们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遗产仍知之甚少。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工业遗产时间线处在前有更古老的近代工业遗产,后有布局更神秘发展更迅猛的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中间位置,导致“一五”时期工业遗产易被忽略。然而“一五”时期工业建设是新中国第一次引入外资发展国内重工业的重大战略布局,研究意义重大。本文前三章的内容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目前国内外工业遗产研究现状,明确文章研究内容、意义及目的。第二章查阅并整理文献书籍资料,梳理“一五”时期全国范围内以及四川地区的工业建设背景及项目分布,并对“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展开历史研究。归纳总结出“一五”时期四川地区的重要工业建设项目共计33项,主要集中于成都、绵阳两地,其中156项实际有6项建设于成都。第三章详细梳理“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建设历史,“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是四川省现代工业建设的开端,其规划建设模式是我国现代城市建设开端,对四川地区的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都有着深远影响。第四章通过实地调研法,收集历史图片、现场资料,结合文献研究法,依托四川地区“一五”时期建设省情,研究“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的构成特征。归纳总结出“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涉及电力工业、电子工业、机械工业、化工工业、纺织工业、食品加工工业等11个行业大类的行业特征。深入研究“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得出工业遗产沿铁路分布以及靠近城市中心建设呈毗邻式的项目选址分布特征等结论。第五章结合文献阅读法、实地调研法及比较分析法,研究“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的价值特征;研究得出较东北地区工业基地的历史价值而言,“一五”建设是四川地区现代工业发展的起点,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四川地区“一五”时期的电子工业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有极高的科技价值;同时四川地区有着特殊的消费文化与历史符号价值,对四川地区工业遗产在现代发挥社会文化价值有很大帮助。第六章采用文献阅读法、实地调研法分析目前四川地区“一五”时期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设计的策略。最后,第七章内容主要是总结本论文研究结论,并展望未来四川地区“一五”时期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张远军[3](2015)在《我国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资源配置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国防工业是国防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因此,国防工业的科技资源配置问题也就成为国防经济学需要高度关注的重要内容。我们知道,国防工业是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的物质技术基础,更是推进现代科技发展与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保障。国防工业科技资源是国防工业建设与发展的“第一资源”,其配置结构的好坏、配置效率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到我国国防工业的国防科技创新能力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能力建设,影响到我国国防工业的转型升级,更是影响到我国战斗力生成模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论文综合运用了制度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新结构经济学、管理学等理论工具,坚持历史与现实、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沿着概念界定、理论支撑、实证分析与对策思考的研究思路进行论文撰写。首先,论文在科学界定国防工业科技资源的主要分类、要素构成与基本属性的基础上,运用历史与现实、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通过梳理分析我国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的历史轨迹与现实状况,认为我国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还存在着“资源有限性约束较强”、“交易费用较高”、“适应性效率较低”、“规模效益不高”、“军民分割问题突出”和“与区域经济发展融合度较小”等主要问题。其次,论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角度来设计国防工业科技资源的配置目标,分析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呈现的主要特点和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然后围绕“谁来配置”和“怎样配置”的思路,分析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的主体及主要配置方式。同时,在学习借鉴一般科技资源配置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国防工业科技资源的特有属性,试图归纳出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的一般要求。第三,运用制度经济学、新结构经济学、管理学等理论工具,深入分析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与国防科技进步、国防工业转型升级的互动机理。通过分析国防科技进步的特殊性,构建了测算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对国防科技进步贡献度的测算理论模型,并从理论上解释了国防工业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国防科技进步的作用机理。同时,在界定国防工业转型升级内涵的基础上,剖析了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影响国防工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与机理。第四,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深刻分析影响我国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各类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以我国国防工业领域的航空航天工业部门为例,运用DEA分析工具来构建我国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模型,从国内、区域、省域等不同层次进行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分析。研究得出配置效率虽然“明显改善”,但是依旧存在“区域失衡现象突出”、“配置规模与配置结构不尽合理”和“阶段性特征显着”等问题的效率评价结果。最后,根据我国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认为实现国防工业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遵循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着眼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时代背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推进中国特色新军事变革的需要,始终坚持市场在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在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中的调控作用,高度重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防工业科技资源全球化配置的战略补充作用,努力推进国防工业科技资源的军民一体化配置。

马虎兆[4](2012)在《知识产权发展水平、经济贡献及转型升级思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知识产权近年来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但是较多是从法律范畴进行研究,本文在借鉴国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知识产权的实际,从经济视角和产业视角入手,运用产业经济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相关理论,采用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计量研究、访谈研究、个案研究、统计分析、专利分析等方式,系统地对“中国知识产权的发展水平——中国知识产权的经济贡献——中国知识产权的未来走向”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研究。本文的改进与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首先,构建一套知识产权强国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进行我国知识产权发展水平的评价。提出了知识产权强国的内涵,在总结世界主要知识产权发达国家特点基础上凝练出了知识产权强国的基本特征,基于SMART原则构建了知识产权强国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主要国家的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我国知识产权发展总体水平进行了判断。研究发现,美国、日本和德国是知识产权强国,综合实力位居前三;中国知识产权规模较大,数量较多,发展速度较快,充满活力,活力因子得分较高,但是高水平专利少、国际化程度低、知识产权保护弱、专利影响力小、技术贸易逆差大,说明中国知识产权的质量、效益和制度水平较低,距离知识产权强国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其次,从产业角度进行专利计量分析,判断我国中观产业层面知识产权的发展水平。分别从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一个代表性的领域,分析其专利水平,对其专利布局是否能够支撑产业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从生命周期、专利权人、技术领域、区域布局等角度对技术领域专利进行计量分析,以揭示技术领域专利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研究发现:我国产业知识产权薄弱,国外企业占据主动,不足以支撑产业发展。国内专利技术含量不高,起步相对较晚。相比较而言,国外企业的专利布局较早,专利质量较高,经济效益较大,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持续创新能力,技术垄断正在形成。第三,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手段,从微观角度进行的分析,以天津为例分析企业知识产权发展水平。研究发现,企业知识产权近年来发展较快,有一定的技术储备和知识产权积累,知识产权意识逐步增强,知识产权组织管理初步走上正轨,初步具有了知识产权经营的观念,核心技术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与国外跨国公司比较,没有从战略层面上系统部署,知识产权积累较为薄弱,整体技术水平薄弱,专利质量不高,知识产权国际化严重滞后,运用专利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不足,知识产权经营还比较初级,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缺乏,面对跨国公司的技术包围之势,面临知识产权风险。第四,在省级面板数据的基础上,用实证的方式研究了知识产权制度对经济增长的绩效以及知识产权制度与其它变量交互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知识产权制度的绩效对于经济增长的解释不断增强;(2)知识产权制度在不同区域经济增长中的绩效有所不同;(3)知识产权制度与人力资本和产业化环境的相互作用较为显着,与FDI的相互作用不显着,而市场体制很多时候表现出对知识产权制度的替代或者抑制作用;(4)知识产权制度自身逐步完善是促使知识产权制度绩效增长的重要方面。

陈俊[5](2010)在《基于自评报告(04-08年度)的理工院校建筑教育资源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这些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建筑专业也迅速成为热门专业,建筑院校的数量也随之激增。根据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提供的统计数据,近年来无论是开设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的高校数量、还是招生数、毕业生数和在校生数,均有较大幅度增长。而我们对现今教育资源的配置情况缺乏一个定量的了解。本文选取建筑教育领域中的中坚力量—“老八校”及近年来建筑学专业发展建设较快的4所院校即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文中统称为“新四校”)共12所学校作为研究对象,分两部分着手本文的研究:一是对具体史料进行整理和充实;二是以评估报告中涉及的数据、资料为依据,进行比对研究。中国现代建筑教育开端于上世纪20年代。1940年代国内的一批建筑院校开始了现代建筑教育的探索。建国后中国建筑院校经过了2次院系调整形成了今天的建筑院校格局。本文以这12所建筑院校的史略和专业评估制度的建立作为切入点,引出对建筑教育资源配比情况的思考。在论文第三章中以各校的自评报告为基础,从人力资源、学位及课程设置、教学资源、科研资源这四个方面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让我们对各校现有教育资源的配比有个比较具体的了解,同时从不同视角反映现阶段中国建筑教育的发展水平及其要稳定发展建筑教育各资源配比之间的关系。最后给出笔者认为合理的数据区间,以达到给不同“性格”的年轻院校在制定教学计划,分配教育资源的时候提供借鉴参考的作用。

周志华,刘汉富,雷志强,吴大华[6](2009)在《广西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转制后发展问题研究报告》文中研究表明广西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转制将近8年,成效是提高了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的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使科技院所发展与工农业生产实践及社会建设实践紧密结合,有利于科技成果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并产生了一批研产结合型和所产销一体化的科研院所。问题是:管理归属不顺,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因此,必须按照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三个有利于"标准进一步深化转制科研院所的管理体制改革,从整体上提高广西科学技术研究水平。

李鲁明,王洁刚,滕进,冯陈晨,孙德花,王依群,禤俊名,张思众,刘帅,余德方,王立涛[7](2009)在《中国企业自主创新TOP 100案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创新驱动战略打造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创新之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航天科工)经过多年的建设和持续完善,逐步建成了规章制度完善、组织队伍落实、运行机制有效、创新平台夯实、创新成果丰硕、创新文化浓厚的科技创新体系,目前正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向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的目标迈进。

田世江,葛晨光[8](2008)在《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访全国铸造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铸造学会理事长、华南理工大学校长李元元教授》文中指出李元元简介:李元元,1958年出生,广东梅县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现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1973年参加工作。1982年6月本科毕业于湖南大学铸造专业,1987年6月硕士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金属材料及热

《太原科技》编辑部[9](2008)在《科技信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青年科技奖20周年暨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颁奖大会于12月2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此次共有109位青年科技人才获奖,其中,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代树武等9位在中国首次绕月探测工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青年才俊,以及承担"嫦娥一号"卫星飞行控制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分获本届特设的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和集体奖。

汪鸣[10](2005)在《“品质、科技、文化”三剑客打造海亮品牌》文中认为十六年的发展,海亮从小到大,超越自我,成为商海中屹立潮头的弄潮儿之一。海亮先后被评为“全国用户满意企业”、“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全国重合同守信用单位”、“全国名优

二、有色金属领域获1项金奖8项优秀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色金属领域获1项金奖8项优秀奖(论文提纲范文)

(1)“铜及铜合金专题”内容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铜基丝线材制备和组织性能研究进展(发表在2020年第12期)
Cu-Zn-Ni-Si仿金合金在人工海水和人工汗液中的腐蚀行为(发表在2021年第5期)
下引连铸Cu-Ag合金拉拔过程中组织与性能演变(发表在2021年第5期)
铜及铜合金表面处理技术进展(发表在2021年第5期)
稳恒强磁场对Cu-15Ni-8Sn合金凝固组织、微观偏析及显微硬度的影响(发表在2021年第5期)
上引连铸-连续挤压技术制备Cu-Cr-Zr合金的组织与性能研究(发表在2021年第5期)
P元素添加对Cu-15Ni-8Sn合金干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发表在2021年第5期)
连铸速度和轧制变形对HCCM立式连铸铝白铜棒材组织性能的影响(发表在2021年第6期)
Ni、Si元素对Cu-Fe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发表在2021年第6期)

(2)“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历史研究与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工业遗产相关研究
        1.3.2 国内工业遗产相关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一五”时期建设项目分布及相关城市发展历史
    2.1 新中国“一五”时期建设背景及项目分布
        2.1.1 新中国“一五”时期建设背景
        2.1.2 新中国一五时期重点建设项目——156项
        2.1.3 新中国“一五”时期156 项分布
    2.2 四川“一五”时期建设背景及项目分布
        2.2.1 四川“一五”时期建设背景
        2.2.2 四川“一五”时期建设时间
        2.2.3 四川省行政区划与本文地域研究范围
        2.2.4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建设项目与分布
    2.3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建设项目重点城市发展历史
        2.3.1 成都“一五”时期城市发展历史
        2.3.2 绵阳“一五”时期城市发展历史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建设项目历史研究
    3.1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建设项目建设情况
        3.1.1 成都市“一五”建设项目历史概览
        3.1.2 绵阳市“一五”建设项目历史概览
    3.2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156 项重点建设项目概述
    3.3 电力工业建设项目历史
        3.3.1 成都热电厂
    3.4 电子工业建设项目历史
        3.4.1 国营新兴仪器厂(719 厂)
        3.4.2 国营锦江电机厂(784 厂)
        3.4.3 国营宏明无线电器材厂(715 厂)
        3.4.4 788厂停建后新增项目
        3.4.5 国营前锋无线电仪器厂(766 厂)
        3.4.6 国营长虹机器厂(780 厂)
        3.4.7 国营涪江机器厂(783 厂)
        3.4.8 国营华丰无线电器材厂(796 厂)
    3.5 机械工业建设项目历史
        3.5.1 成都量具刃具厂
        3.5.2 成都机车车辆厂
        3.5.3 国营峨嵋机械厂(132 厂)
    3.6 化工工业建设项目历史
        3.6.1 四川化工总厂
    3.7 食品加工工业建设项目历史
        3.7.1 五粮液酒厂
        3.7.2 泸州老窖酒厂
        3.7.3 内江糖厂
        3.7.4 资中球溪河糖厂
    3.8 纺织工业建设项目历史
    3.9 教育科研
        3.9.1 高等教育
        3.9.2 科学技术研究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构成特征分析
    4.1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历史沿革特征
        4.1.1 “一五”建设初期(1951~1953)
        4.1.2 “一五”建设中期(1954~1956)
        4.1.3 “一五”建设延续期(1957~1960)
    4.2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行业特征
        4.2.1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构成分析
        4.2.2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行业构成分析
        4.2.3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历史构成分析
    4.3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空间分布特征
        4.3.1 项目选址分布特征
        4.3.2 空间布局特征
        4.3.3 “厂区”空间特征
        4.3.4 “院区”空间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价值特征初探
    5.1 四川地区“一五”工业遗产价值的理论前提
        5.1.1 工业遗产价值分析目标与意义的明确
        5.1.2 国内外关于工业遗产价值的研究
    5.2 四川地区“一五”工业遗产价值剖析
        5.2.1 典型性工业遗产建筑单体的价值分析
        5.2.2 基于工业厂区完整性的四川“一五”工业遗产价值
        5.2.3 基于工业遗产群的四川“一五”工业遗产价值
        5.2.4 工业遗产价值的地域性与时代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探索
    6.1 基于工业建筑单体的保护与再利用设计探索
    6.2 基于工业厂区完整性的保护与再利用设计探索
    6.3 基于工业遗产群的保护与再利用设计探索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我国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及论文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目的
        1.1.3 论文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
        1.2.1 国防工业
        1.2.2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
        1.2.3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框架结构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论文框架图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我国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的历史演进及存在的问题
    2.1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的分类与属性
        2.1.1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的主要分类
        2.1.2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的要素构成
        2.1.3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的基本属性
    2.2 我国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结构的历史演进
        2.2.1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状况
        2.2.2 “三线”建设与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结构调整
        2.2.3 “军民结合”与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结构调整
        2.2.4 “有所为有所不为”与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结构调整
        2.2.5 军民融合与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结构调整
    2.3 我国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现状┈以航空航天工业部门为例
        2.3.1 关于样本数据选择合理性的说明
        2.3.2 我国航空航天工业部门科技资源总量的空间配置
        2.3.3.我国航空航天工业部门科技资源空间配置变化情况
    2.4 我国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2.4.1 资源有限性约束较强
        2.4.2 交易费用较高
        2.4.3 适应性效率低
        2.4.4 规模效益不高
        2.4.5 军民分割问题突出
        2.4.6 与区域经济发展融合度较低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的目标、方式和要求
    3.1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的目标、原则与特点
        3.1.1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目标
        3.1.2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原则
        3.1.3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特点
    3.2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的主体与方式
        3.2.1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主体
        3.2.2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方式
    3.3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的一般要求
        3.3.1 军事需求牵引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
        3.3.2 国防科技创新与装备发展拉动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
        3.3.3 国家安全环境变迁与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相吻合
        3.3.4 军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与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相协调
        3.3.5 国防工业转型升级和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相互动
        3.3.6 市场导向配置与政府调控配置相结合
        3.3.7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与经济社会体制变革相适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与国防科技进步、国防工业转型升级的互动机理
    4.1 科技资源配置与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4.1.1 技术进步
        4.1.2 科技资源配置与技术进步的关系
        4.1.3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4.1.4 科技资源配置、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内在逻辑
    4.2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与国防科技进步
        4.2.1 国防科技进步的特殊性
        4.2.2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对国防科技进步贡献度测算的理论模型
        4.2.3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国防科技进步理论模型
        4.2.4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部门配置结构影响国防科技进步的理论模型
    4.3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与国防工业转型升级
        4.3.1 国防工业转型升级的内涵
        4.3.2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影响国防工业转型升级的机理
        4.3.3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促进国防工业转型升级中的政府和市场
        4.3.4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与国防工业转型升级的博弈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的效率评价
    5.1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
        5.1.1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5.1.2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2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的指标体系设计
        5.2.1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的目的
        5.2.2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的内容
        5.2.3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遴选
    5.3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以航空航天工业部门为例
        5.3.1 评价方法选择的研究基础
        5.3.2 基于DEA的Malmaquist指数的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模型
        5.3.3 评价结果及分析
        5.3.4 我国航空航天工业部门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总体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优化我国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的思考
    6.1 坚持市场导向配置国防工业科技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6.1.1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市场导向配置的目标任务与运行方式
        6.1.2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市场导向配置的动因分析
        6.1.3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市场导向配置的风险分析
        6.1.4 提高国防工业科技资源市场导向配置效益的措施建议
    6.2 坚持政府调控配置国防工业科技资源,规避市场导向配置风险
        6.2.1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政府调控配置的目标任务与运行方式
        6.2.2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政府调控配置的动因分析
        6.2.3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政府调控配置的风险分析
        6.2.4 提高国防工业科技资源政府调控配置效率的措施建议
    6.3 坚持全球化配置国防工业科技资源,摆脱资源有限性约束
        6.3.1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全球化配置的目标任务与运行方式
        6.3.2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全球化配置的动因分析
        6.3.3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全球化配置存在的风险分析
        6.3.4 推进国防工业科技资源全球化配置的措施建议
    6.4 坚持军民一体化配置国防工业科技资源,突破军民分割藩篱
        6.4.1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军民一体化配置的目标任务与运行方式
        6.4.2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军民一体化配置的动因分析
        6.4.3 国防工业科技资源军民一体化配置的约束因素分析
        6.4.4 积极推进国防工业科技资源军民一体化配置的措施建议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知识产权发展水平、经济贡献及转型升级思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形势分析
        1.1.2 我国知识产权取得的成就
        1.1.3 知识产权发展阶段的判断
        1.1.4 知识产权发展适应性分析
    1.2 选题意义
    1.3 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知识产权发展评价的相关研究
        2.1.1 国外相关研究
        2.1.2 国内相关研究
        2.1.3 研究述评
    2.2 产业专利分析相关研究
        2.2.1 RFID专利分析相关研究
        2.2.2 研究述评
    2.3 知识产权对于经济增长的研究
        2.3.1 国外研究
        2.3.2 国内研究
        2.3.3 研究简评
    2.4 知识产权发挥作用机制的研究
        2.4.1 知识产权对于创新影响的研究
        2.4.2 知识产权对于贸易影响的研究
        2.4.3 知识产权对于FDI影响的研究
        2.4.4 知识产权对于技术许可影响的研究
        2.4.5 知识产权对于产业结构影响的研究
    2.5 知识产权发展策略相关的研究
        2.5.1 国外知识产权发展的研究
        2.5.2 知识产权战略的对策建议研究
        2.5.3 简要述评
第三章 我国知识产权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
    3.1 我国知识产权发展水平的评价研究
        3.1.1 引言
        3.1.2 知识产权强国的内涵
        3.1.3 知识产权强国的一般特征
        3.1.4 国家层面知识产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5 知识产权强国的评价与实证分析
        3.1.6 结论
    3.2 我国传统产业知识产权发展水平——以打击乐器为例
        3.2.1 总体情况
        3.2.2 专利管理图分析
        3.2.3 竞争对手分析
        3.2.4 专利技术功效分析
        3.2.5 国内外企业研发宽度与专利布局分析
        3.2.6 主要结论
    3.3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水平分析——以 RFID为例
        3.3.1 专利管理图分析
        3.3.2 技术领域分析
        3.3.3 外国企业在中国的专利申请
        3.3.4 主要结论
    3.4 我国企业知识产权发展水平分析——以天津为例
        3.4.1 天津市主要企业知识产权的现状及特点分析
        3.4.2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4.3 结论
第四章 知识产权促进经济发展总体作用的计量分析
    4.1 前言
    4.2 理论框架
    4.3 数据说明
    4.4 计量检验和结果分析
    4.5 结论及政策含义
第五章 知识产权在经济发展作用机制的统计分析
    5.1 知识产权对于产业结构调整作用的统计分析
        5.1.1 专利数量与产业利润的关系
        5.1.2 专利密度与产业利润的关系
        5.1.3 专利质量与产业利润的关系
        5.1.4 不同产业的专利保护程度
        5.1.5 专利与出口的关系
        5.1.6 专利对于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5.1.7 专利对于研发竞争的影响
        5.1.8 专利制度与产业技术扩散的关系
    5.2 知识产权在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和方式的统计分析
        5.2.1 研发投入和专利活动水平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5.2.2 知识产权推动知识密集型产业份额增加
        5.2.3 专利数量促进了利润率显着增加
        5.2.4 知识产权保护对FDI具有明显影响
        5.2.5 专利制度能够推动技术转让和技术扩散
        5.2.6 专利促进了区域贸易发展和国际化
        5.2.7 专利对劳动生产率产生促进作用
        5.2.8 专利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知识产权作用机制的案例研究
    6.1 知识产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案例研究
        6.1.1 南通概况
        6.1.2 主要渠道
        6.1.3 主要做法
        6.1.4 前提发展条件
        6.1.5 主要启示
    6.2 知识产权促进企业升级的案例研究
        6.2.1 基本情况
        6.2.2 主要成效
        6.2.3 知识产权发挥作用的主要机制
        6.2.4 主要做法
        6.2.5 主要启示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国家知识产权发展的总体思路
    7.1 基本理念
    7.2 工作定位
    7.3 当前知识产权发展几个值得注意的关系
    7.4 工作路径
    7.5 构建国家知识产权体系
    7.6 国家知识产权发展的重点任务
        7.6.1 强化知识产权战略地位
        7.6.2 优化知识产权管理体制
        7.6.3 加强知识产权运用
        7.6.4 强化知识产权行政执法
        7.6.5 优化知识产权制度
        7.6.6 提升知识产权服务业水平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基于自评报告(04-08年度)的理工院校建筑教育资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和目的
第2章 中国建筑教育缘起与专业评估制度
    2.1 建筑教育的引入
        2.1.1 "老八校"史略
        2.1.2 其他建筑院校简介
    2.2 专业评估制度的建立
第3章 基于自评报告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3.1 人力资源分析
        3.1.1 师资情况
        3.1.2 师生比情况
    3.2 学位及课程设置情况分析
        3.2.1 学位年限与学位授予
        3.2.2 课程建设
    3.3 教学资源分析
        3.3.1 教学成果
        3.3.2 图书资料
        3.3.3 各校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3.4 科研资源分析
        3.4.1 学术成果分析
        3.4.2 科研成果分析
第4章 分析结论与启示
    4.1 各校所处的地理位置
    4.2 合理的数据区间
        4.2.1 师资情况的合理数据区间
        4.2.2 图书资料的合理区间
        4.2.3 教学经费的合理区间
        4.2.4 科研成果的合理区间
    4.3 数据背后的启示
    4.4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广西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转制后发展问题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转制科研院所的历史背景
二、转制院所的基本情况
    (一)人员情况
        1.职工总体情况
        (1)职工基本情况。
        (2)科技人员基本情况。
        2.各院所人员基本情况
        (1)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
        (2)广西化工研究院
        (3)广西冶金研究院
        (4)广西轻工业科学技术研究院
        (5)广西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
        (6)广西建筑材料科学研究设计院
        (7)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
        (8)广西农业机械研究院
        (9)广西水力机械研究所
        (10)广西汽车拖拉机研究所
        (11)广西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
        (12)广西科学院生物研究所
        (13)广西海洋研究所
        (14)广西计算中心
        (15)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
        (16)广西塑料研究所
        (17)广西电子研究所
        (18)广西煤炭科学研究所
        (19)广西粮油科学研究所
        (20)广西绢麻纺织科学研究所
        (21)广西化学纤维研究所
        (22)广西纺织服装设计研究所
    (二)资产情况①
        1.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
        2.广西化工研究院
        3.广西冶金研究院
        4.广西轻工业科学技术研究院
        5.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
        6.广西农业机械研究院
        7.广西水力机械研究所
        8.广西汽车拖拉机研究所
        9.广西电子研究所
        10.广西计算中心
        11.广西海洋研究所
        12.广西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
        13.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
        14.广西煤炭科学研究所
        15.广西塑料研究所
        16.广西粮油科学研究所
        17.广西化学纤维研究所
        18.广西绢麻纺织科学研究所
        19.广西科学院生物研究所
        20.广西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
        21.广西纺织服装设计研究所
    (三)科研情况
        1.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
        2.广西化工研究院
        3.广西冶金研究院
        4.广西轻工业科学技术研究院
        5.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
        6.广西农业机械研究院
        7.广西水力机械研究所
        8.广西汽车拖拉机研究所
        9.广西电子研究所
        10.广西计算中心
        11.广西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
        12.广西海洋研究所
        13.广西建筑材料科学研究设计院
        14.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
        15.广西煤炭科学研究所
        16.广西塑料研究所
        17.广西粮油科学研究所
        18.广西科学院生物研究所
        19.广西化学纤维研究所
        20.广西绢麻纺织科学研究所
        21.广西纺织服装设计研究所
        22.广西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
三、问卷调查:转制科研院所一般员工对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意向分析
    (一)关于转制科研院所的所有制问题
    (二)关于转制科研院所的重组问题
    (三)关于业务发展方向
    (四)若将转制后的科研院所由国有转为民营,应采取什么方法
    (五)关于回归旧体制与继续走市场的问题
四、评价:广西科研院所转制的成效与问题
    (一)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成效显着,应予以肯定
    (二)广西转制科研院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五、外省经验及做法的比较分析
    (一)外省(市、自治区)转制科研院所的三种类型
        1. 转制过程的迟缓型。
        2. 急进、激进型。
        3. 整体深化改革型。
    (二)三种类型的比较分析
        1. 迟缓型的转制模式的优缺点。
        2. 急进、激进型模式的优缺点。
        3. 整体优化型的优缺点。
六、广西转制科研院所管理归属与发展问题的若干政策性建议
    (一)对转制科研院所的几个实质性问题的看法
    (二)关于转制科研院所的重组及管理归属的方案
七、对转制科研院所的共性政策支持与特殊政策支持

四、有色金属领域获1项金奖8项优秀奖(论文参考文献)

  • [1]“铜及铜合金专题”内容简介[J]. 李周,宋克兴.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21(05)
  • [2]“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历史研究与价值分析[D]. 王嫦鸿.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3]我国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及优化研究[D]. 张远军.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5(02)
  • [4]知识产权发展水平、经济贡献及转型升级思路研究[D]. 马虎兆. 天津大学, 2012(05)
  • [5]基于自评报告(04-08年度)的理工院校建筑教育资源分析[D]. 陈俊. 浙江大学, 2010(10)
  • [6]广西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转制后发展问题研究报告[J]. 周志华,刘汉富,雷志强,吴大华.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9(06)
  • [7]中国企业自主创新TOP 100案例分析[A]. 李鲁明,王洁刚,滕进,冯陈晨,孙德花,王依群,禤俊名,张思众,刘帅,余德方,王立涛. 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评价报告(2009), 2009
  • [8]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访全国铸造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铸造学会理事长、华南理工大学校长李元元教授[J]. 田世江,葛晨光. 铸造, 2008(02)
  • [9]科技信息[J]. 《太原科技》编辑部. 太原科技, 2008(01)
  • [10]“品质、科技、文化”三剑客打造海亮品牌[A]. 汪鸣. 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第十一届浙江省经营管理大师风采及浙江省经营管理研究会2005年年会论文汇编, 2005

标签:;  ;  ;  ;  ;  

在有色金属领域,获得金奖1项,优秀奖8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