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公开写作秘诀

学生公开写作秘诀

一、学生开放式写作秘决(论文文献综述)

何捷[1](2021)在《让优质问题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酵》文中认为关注课堂上教师提问的行为以及所提问题的类型,不难发现当前的课堂提问集中于对旧知识的复习巩固,缺乏思维的参与。本文从让学习真正发生的目的出发,提升课堂问题质量,指出教师应设计并提出带有启发性的、助力思维发展的"胖问题"。提问应针对既定结果的重建,针对文章的特殊表现形式,针对文章的写法,针对文字中的内涵意蕴。教师要致力于引导学生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

杨羽峰[2](2020)在《远程教育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及应用——以人文英语(3)课程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教育现代化技术的不断深入,远程英语教育的课堂形式逐渐变得丰富,成人学习者对远程英语教育的课堂设计方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从远程英语学习者的学情出发,以人文英语(3)课程部分内容的课堂教学设计为例,分析当前远程英语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对英语课堂设计提出对策,以期为远程教育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王鲁艺[3](2020)在《基于团体辅导的职业道德教育行动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旨在尝试一种更加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方法。职业道德是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最基本的要素。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精神文明相对滞后的现象也逐渐凸显,加强道德文明建设是国家持续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在政策方面高度重视道德教育,2019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职业院校受技术主义和工具主义的影响,重技能轻文化道德教育已是常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不断呼吁职业道德的重要意义,但在实践层面收效甚微。目前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不足。团体辅导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心理辅导形式,由于团体活动形式的交互作用,团体辅导对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塑造学生素养品质等具有一定作用。基于此,本文尝试将团体辅导方法引入职业道德教育,通过行动研究法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提出可行性建议。研究的主要问题为:如何通过团体辅导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团体辅导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存在什么问题和困难,如何解决。本研究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选题的背景,研究意义,相关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由此发现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研究研究缺少针对性和创新性,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也缺乏成效。第二部分,研究设计。具体介绍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和研究者情况、研究方法的选择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本研究对某五年制高职院校16名自愿参与的学生进行了多次团体辅导活动,采用自然螺旋模式的行动研究方法,通过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以及实物分析法收集数据。第三部分,行动研究实施。包括团体辅导主题的选择、二轮团体辅导方案的策划、行动研究的实施过程、活动评价与反馈、观察分析以及问题反省。最终通过使用访谈法和问卷法分析基于团体辅导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效。第四部分,结论与反思建议。一方面探讨了行动研究法对本研究主题的价值,并提出策略建议。通过三轮行动研究实践表明,对于职业道德教育来说,行动研究是教育研究实现以人为本的重要途径、是指导实践的必由之路,同时有助于促进教学实践的反思和理论提升。在行动研究中要注意以问题导向选择研究方法,围绕研究问题实施行动和观察,客观记录研究问题、事件以及注重理论的提升。另一方面,讨论基于团体辅导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优势与边界:与传统是课堂教学法相比,团体辅导由于其内容上的启发性、方法的实践性和师生关系的交互性,使得学生参与度更高,更感兴趣,同时产生更深刻的体会;但作为一种模拟的实践活动,团体辅导形式受到场域限制,存在交互被动性、效果滞后性以及道德形成因素的复杂性和价值多元化的困境;基于此,本研究对团体辅导活动的设计与策划、团体动力的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因材施教等方面提出策略,并进一步建议道德教育应基于人性论思考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培养职业道德素养。

袁丽娜[4](2020)在《“斯芬克艺术教育”微信公众号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历史上美术留学生将中国的文化符号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交流使者,同时美术生留学归国之后,为国内美术类学科的建设与完善、推动美术工艺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10年左右,艺术留学热潮催生出专业化的艺术留学这一新兴行业,随着艺术留学的快速发展,艺术留学传播受到日益关注。艺术留学传播不仅关乎留学申请或海外生活指导,也是中外艺术交流和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本研究旨在思考如何将艺术留学传播提升到一个新水平。本文以“斯芬克艺术教育”微信公众号为研究对象,并选取该微信公众号自2018年1月1日到2019年3月15日期间发布的498篇推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该微信公众号的叙事特点和意义进行研究分析。具体研究问题是:(1)叙事主体是谁并试图构建怎样的媒介形象?(2)传播内容包括哪些?(3)通过怎样的叙事视角传递信息?(4)叙事符号呈现出哪些特点?经研究发现,作为给学生艺术留学申请或海外生活提供信息指导的专业人士,导师、优秀毕业生、驻校记者等,亦或国外教授,他们热爱艺术、有着较高的审美志趣和艺术素养,善于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汲取创作灵感,并用艺术化的表现手法表达思考。通过全知视角主导,内视角为辅助,外视角作为点缀的叙事视角讲述了艺术留学申请、艺术周边话题及海外生活等方面的讯息。从叙事符号角度来看,综合使用文字、图片、表格和表情包等多媒体手段进行呈现,以吸引受众关注。研究结果还显示,微信公众号依然存在诸多不足,从而影响预期的传播效果。叙事者的艺术专长展示不足、对受众感兴趣的栏目推送较少、叙事视角偏居高临下、叙事符号吸引力不强,导致推文的阅读量较低。基于此,本研究从叙事者的主体群像提升、叙事内容的趣味性、叙事视角的变换以及叙事符号的表达力四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并推及到国际传播角度,为涉外社交媒体的叙事策略提出建议。

陈瑜[5](2019)在《唐代商业与诗歌论稿》文中认为“唐代商业与诗歌论稿”这一课题旨在以涉及唐代商业题材的诗歌为研究对象,以唐诗史料为文本支撑,围绕商业——商人——士人——诗歌这一主线,系统分析唐代商业题材诗歌的整体风貌以及商业与诗歌间的深层关联,综合呈现多元立体的文学生态,重新定位其在唐代诗歌史以及古代文学史中的历史地位。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通过介绍研究缘起阐明本文的选题依据,再从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两方面论证本文研究的重要意义;其次考论了关涉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在对前贤的相关研究成果予以分析和肯定的基础上,亦对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加以论析;最后根据研究目的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考察范围、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考察了唐代商业与诗歌的内在联系,对唐代国内商业的发展轨迹予以了动态呈现。本章辐射商业中商业店铺和商业市场两个核心要素,择取最具时代新变和商业特色的代表性内容,以唐诗作品为切入点开展镜像分析,一是以“酒肆”一隅管窥唐代的商业店铺全貌,审视与探讨了诗歌的气质风貌与诗歌意象;二是以“坊市”“夜市”“草市”“花市”为例,对唐代商业市场的发展轨迹予以剖析,并深入挖掘诗中展现的时代特色与社会风尚。通过点面结合地论述,将商业题材诗歌的研究从经济考略纵深到人文视野。第三章聚焦于反映唐代国际商贸与多元文化融合的“商胡”主题,从诗歌入手考述“商胡”的族属来源及来华路线,探寻“商胡”在华的行动轨迹与聚居之地,展现了唐朝国际贸易兴盛发达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共融的景象。本章还着重对唐诗中的“商胡”的文学书写和文化意蕴进行了深入阐述,唐代诗人以局部侧写和全景素描的方式诗意渲染了“商胡”的诡谲体貌,新颖艺术的书写模式有助于唐诗题材、内容和技巧的拓展;对“商胡”重利轻身的冒险精神、慧眼识宝的超凡能力、重义好德的美好品德的多角度观照丰富了“商胡”的立体形象;对乡国梦遥的愁闷“商胡”的形象刻画则以思乡为契合点,通过“同化”体验的建构寻求彼此情感上的“同”以弥补胡汉间文化上的“异”,表现了唐人进步的民族观。唐诗中的“商胡”形象书写蕴含对异质文明的诗意呈现、审美体验、文化反思和历史回溯,视角独特,意蕴丰赡。第四章对唐诗中的“士”“商”关系予以重点阐发,通过深入剖析士商关系的嬗变轨迹和心态成因,论述士人阶层对商业和商人的态度与情感。综观整个唐代社会,“士”对“商”的非难始终占据主流,这种思想根源有四:一是义利观下的“士志于道”与“逐利惟是”的价值取向差异;二是士人视角下的“贾雄农伤”的政治忧思;三是封建伦理家庭观标准下的情感批判;四是官商勾连背景下士不如商的激愤。随着人道主义精神的高涨和身迹相合的心路发展,“士”与“商”的联系日渐加强,二者关系有所缓和与松动,“士”能对“商”的生活处境做出复杂多面的反映,“士”关注到“商”漂泊无俦的凄苦之旅、风险莫测的关梁之危与惨痛难避的人祸之难,在诗歌中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在“仕宦类商贾”的感叹中又抒发出对“商”豪情快意和自得其乐的羡慕与赞扬。第五章着眼于商业发展对诗歌创作的影响研究。第一节总结了商业发展对诗歌艺术风貌的影响,一是创作突破得益于关注重点的变换与文风倾向的转变;二是创作群体中妓女与商人成为新兴创作力量;三是创作体式的选择深受歌诗传唱审美导向的影响;四是创作风格趋向于通俗化与生活化。第二节以唐诗中的花卉新变为例探讨经济现象对诗歌内容的影响。作为潮流观察员的唐代诗人们敏锐地捕捉到唐诗中出现的花卉种植新变,深入剖析了唐代统治者赏花逐异与游幸娱乐日重、新贵族慕上习气与竞奢攀比成风、士大夫醉心于园林雅趣与花木娱情、方外人着力于寺观美化与心性修行的时人心态,将这些新兴现象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呈现于诗作之中,丰富了唐代诗歌的表现内容。第三节以“瑟瑟”的色彩转喻为例探讨外来商品对唐诗语汇的影响。“瑟瑟”是波斯、南诏和西域诸国官方进贡与贸易交流的珍稀商品,随着其在上层社会中的广泛应用,逐渐被文人纳入到诗歌语汇之中。唐代诗人自白居易而降,有意识地将“瑟瑟”进行色彩转喻,用以代替“碧”所涵盖的青、绿、蓝等不同层次的颜色,将其转喻为江水碧色、茶末鲜色、衣饰丽色、松竹青色等色相,为诗歌创造出丰富多变的色彩层次和新鲜个性的艺术境界,更创造性地将其与“猩猩红”对比,形成一对特定的意象组合,固化为诗歌中色彩对仗的修辞格式。唐代外来商品凭借诗人敏锐的审美体验、大胆新奇的意象转喻和生动夸张的艺术表现,在后世文学作品中接受广泛。

卢遥[6](2019)在《基于社区的群体化贡献质量及协作机理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在线平台以社区的形式聚集用户,并通过群体化方法来汇聚互联网大众的智慧和力量,创作出了大量高质量的制品,其中以群体化开发社区和群体化问答社区最为典型。在这两类社区中,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与者互相协作贡献代码、知识和经验等,生产出高质量的开源软件库和知识库,为软件复用和问题解决提供了重要资源。在提供强大生产力的同时,个体的差异性、管理模式的开放性以及组织结构的松散性给贡献质量的管理和保证带来了挑战,如何有效地保证群体化贡献的质量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立足于群体化开发社区GitHub和群体化问答社区Stack Overflow(SO)中积累的大数据,围绕社区的贡献质量与协作机理,深入分析群体贡献的内在规律,研究群体化贡献的最佳实践,探索群体化社区的机制设计。本文取得了以下的创新性成果:1.针对GitHub中临时贡献者的代码内部质量问题,提出了基于静态质量问题的代码内部质量度量方法,发现了不同角色的开发者贡献代码的内部质量的规律,为持续检查方法作为群体化开发社区代码内部质量保证范型的必要性提供了经验性证据。首先,论文定义了临时贡献者的概念,选取了 GitHub中最受欢迎的21个开源项目,并使用静态分析工具SonarQube扫描每个项目的版本历史,获得了每个开发者对特定项目贡献的质量问题密度。进一步,论文量化分析了临时贡献者和主要贡献者的贡献质量差异,以及同一开发者扮演不同角色贡献项目时的贡献质量差异。此外,论文对社区中的81个开发者开展了问卷调查以了解他们对代码内部质量保证的认识以及遇到的挑战。论文得到以下重要结论:(1)临时贡献者的代码内部质量显着低于主要贡献者;(2)当开发者扮演不同角色贡献项目时,其贡献质量无显着差异;(3)大多数核心开发者和外围贡献者重视代码的内部质量,但不同的核心开发者关注内部质量的方面有所不同,且倾向于采用人工的方式检查内部质量;(4)全面理解项目对于外围贡献者来说是一个挑战,而且不同项目的各种内部质量要求会困扰他们。2.针对SO中游戏化激励机制影响下开发者的参与动机与贡献问题,提出了开发者受游戏化激励机制影响的参与动机模型,发现了开发者个体特征、参与动机以及贡献结果的内在规律,为群体化问答社区的机制设计和社区建设提供了指导建议和方法支持。首先,论文参考了群体化开发社区中开发者的贡献动机并借鉴心理学中的自我决定理论,对282名开发者开展了两轮的问卷调查,发现了他们贡献SO的动机。根据问卷结果,论文随后对SO中656名开发者进行了第二轮的主要调查,以验证所发现动机的完整性。进一步,通过连接第二轮问卷的调查数据和SO平台数据,论文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对开发者个体特征、参与动机以及贡献进行建模,分析了开发者个体特征和参与动机之间的关系,研究了开发者动机如何影响他们的努力度和质量。论文得到以下重要结论:(1)虽然存在游戏化的激励机制,但开发者参与贡献SO的主要动机是内在动机;(2)开发者的外部、内投和认同动机与他们的开发经历显着负相关,具有更多开发经验的开发者更不会受到游戏化激励机制的激励;(3)关于职业前景的外在动机以及关于自我提升和帮助他人的内在动机都与开发者的努力度和贡献质量显着正相关,其中外在动机的激励效果大约是内在动机的两倍;(4)经常参与开源社区的开发者更有毅力解决高难度问题并提供高质量的问题和回答;(5)对能力和自主需要的满足度对开发者提供高质量和高数量的贡献以及解决高难度问题有积极影响。3.针对SO中受激励机制影响的快速回答现象及其对贡献质量的影响问题,发现了 SO中快速回答现象的发展规律以及开发者关于FA的实践行为特点,提出了面向提问者和面向大众的回答质量评估模型,为群体化问答社区的机制设计和开发者的最佳实践提供了建议。首先,论文收集了 SO从上线到2018年十年的数据,量化分析了快速回答现象的流行度和开发者的实践行为。进一步,论文对快速回答的质量指标开展了统计分析和回归建模,重点研究了快速回答与面向大众和面向提问者的质量评估的关系。基于量化分析结果,论文最后对300个快速回答实例进行了定性分析,以了解它们与问题解决方案的关系。论文得到以下重要结论:(1)积极发布快速回答的开发者仅占所有开发者的一小部分,但他们贡献了 SO中一半以上的回答;(2)快速回答的质量偏低,其长度和可读性显着低于非快速回答,尽管快速回答的大众质量评估高于非快速回答,但它们与提问者的接受无显着关系;(3)大多数快速回答为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但有14%的快速回答是通过在评论中与提问者互动来解决问题。4.针对GitHub中涌现的群体化学习现象,发现了群体化学习现象的发展趋势以及学习者的实践行为,提出了群体化学习模型,开发了群体化学习平台LearnerHub,为群体化学习的平台建设和应用实践提供了指导建议和方法支持。首先,论文利用正则表达式从GHTorrent数据集中筛选出GitHub上的学习项目,分析了这些学习项目的发展趋势,然后选取了 105个最流行的学习项目,分析了学习者在这些项目中的活动。进一步,为了理解学习者的群体化学习的实践行为以及他们的获益和遇到的挑战,论文对参与这些流行学习项目的40名核心学习者和261名外部学习者开展了问卷调查。论文得到以下重要结论:(1)GitHub中的群体化学习现象越来越流行,新增学习项目占总项目的比值逐年上升,这些学习项目吸引了更多外围学习者的参与,特别是关注人数的月增长呈指数趋势;(2)学习项目呈现出于开源项目不同的特征,如学习项目中很少有长期贡献者;(3)学习者通过群体化学习在社区贡献、高质量学习内容、个性化学习等方面受益;(4)学习者在平台支持、质量保证和保持学习动机方面遇到挑战。基于对GitHub中群体化学习现象的分析研究,论文提出了一种群体化学习的概念模型和学习者的行为模型,并开发了支撑平台LearnerHub。

魏骏瑶[7](2019)在《论乔治·英尼斯风景画的表现性风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乔治·英尼斯(George Inness,1825-1894)是十九世纪晚期美国领军性的风景画家,他的绘画具有明显的表现性特征,其表现性不仅源于欧洲传统风景画审美表现的借鉴和创新,而且富有自我审美意识的觉醒和思索,其强烈的形式感、内在情感的宣泄、对自然及宗教神秘性的探索预示了美国绘画现代主义的来临,形成了独具美国民族特征的风景画新风格。英尼斯风景画的表现性内涵包括了自然之美、理想之美、构图表现、色彩情感、宗教神性等方面,这种表现性不仅能够为我们当代所感受,而且在英尼斯所处的时代也已经得到认同,从本质上看,这是英尼斯本人内在表现性的呈现。本论文研究融绘画作品的形式分析、理论评析及情感剖析为一体,着力探索英尼斯作品表现性风格嬗变和内在形成机制。虽然论文的落脚点在于英尼斯个体艺术家,但是,并没有单纯地论述其个体特征,而是注意将英尼斯置于群体艺术氛围中,把不同时段画家作品、不同评论家观点、不同理论阐释穿插结合,通过群体的普遍性找出个体的特殊性。本论文把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以英尼斯风景画的形式风格等本体因素的演变为主线,追溯英尼斯当时真实的创作观点和创作方法。在三个方面体现研究方法的创新,一、把抽象的理论阐释与具体的作品分析结合,注重应用沃尔夫林、贡布里希、夏皮罗、李格尔、苏珊·朗格等西方一些经典的形式主义理论和风格理论,阐释英尼斯的绘画形式构成及风格演变机制。二、把纵向的作品分析与横向的作品比较结合,既分析英尼斯作品形式等本体因素表现性的演变规律,又与欧洲、美国风景画以及中国传统山水画进行比较,整体把握英尼斯的绘画风格特征。三、把自律的风格演变与他律的外部因素结合。引入了如画、情感、诗性、趣味等概念以及社会学有关理念,突出了形式风格的表现性特征。本文对英尼斯风格演变的划分综合考虑了构图形式因素、造型意志和表现性特征等,概括出英尼斯风格演变的四个时期,即:发生在19世纪五十年代初(1851-1854)的理想风景模式期、发生在1853-1859年的理想和现实风景融合模式、发生在1859-1874年N的表现性科学构图模式、发生在1875年左右的具有美国民族特征的色调主义表现模式。从英尼斯风格借鉴与脱离的嬗变轨迹中,探讨乔治·英尼斯绘画表现性形成动因,提炼山英尼斯基于表现性绘画观形成的三个方面来源,即,欧洲传统绘自然观的影响、美国本土艺术思想及实践的影响、英尼斯特有的表现性观察理念的支配。通过进一步分析论证,提出英尼斯的表现性思想有三个具体内涵,即,乌托邦精神的体现、如画家园的憧憬、神性的寻觅。英尼斯色彩涂绘性具有四个维度的特征。一是在对造型方式的把握上,注重观察线条组合与块面组合的差异;二是在表现自然的把握上,强调画面的入画性及装饰效果;三是在视觉效果的把握上,注意由清晰转向模糊;四是在形式特征的把握上,强调静态向动态的过渡。进而探讨了英尼斯用色特征(偏好)与情感表现,包括个性与和谐、蓝色的韵味、色彩的情感寄托等。聚焦英尼斯作品的呈现的自我精神表现、道德取向、宗教信仰及诗性情怀等内在因素,同时,挖掘在其个性表现特质下所蕴藏的与大众趣味及赞助体系的博弈关系,比较系统地展现了艺术家在金钱与审美冲击下的内心坚守、冲突和妥协等,由此,把其作品风格的内在根源与外部动因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关联。英尼斯技法的现代性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色彩的抽象性,主要体现在朦胧感、过渡色和阴影处理上,特别是,对英尼斯具有一定现代主义特征的戳、点、刷、溅、挍以及大面积的色域铺陈等技法应用,也进行了描述和理论探讨;二是构图抽象,主要体现在点景和简化、科学构图和概要构图的应用;三是色彩、构图与“艺术意志”等主观意识的关联。

楼毅文[8](2017)在《《纵横商务汉语·高级综合教程》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国外商务人士对商务汉语知识的迫切需要,使商务汉语教学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商务汉语教材是商务汉语教师展开课堂教学活动和测试的依据,一本优秀的商务汉语教材在商务汉语教学实践中直接影响着整个教学的质量。论文结合第二语言习得和教材评估两方面的相关理论,参考相关文献与评价,对《纵横商务汉语·高级综合教程》上下册从商务题材、课文体裁、词汇、练习等部分进行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并根据其他高级综合商务汉语教材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该套教材编写的得失,对其后商务汉语教材的编写提出相关建议,推进商务汉语教材的更好地发展。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阐述了论文的研究意义、理论方法、研究对象、回顾了商务汉语教材的编写历史和商务汉语教材研究情况,并介绍了相关大纲与依据;第一章至第三章分别对教材的题材、体裁、词汇、练习进行统计分析,每一章可分为统计标准、统计分析、小结三部分。其中,词汇统计分析包括了词汇类型统计分析、词汇等级统计分析、词汇类型与等级交叉对比分析、商务词语统计分析;练习统计分析包括了练习分布、听力练习、语言点练习、词语练习、写作练习和扩展联系等部分。最后,第四章根据《纵横商务汉语·高级综合教程》的分析,对高级综合商务汉语教材编写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李洁[9](2016)在《河北威县高中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它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各地的高中作文教学普遍陷入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写”的困境。面对这种现状,本文从作文教学的双方—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分析了河北威县当前高中作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认真分析了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借鉴写作学、叶圣陶的写作观、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理论基础上,笔者结合威县高中自身的特点,提出了改善威县高中作文教学现状的策略。该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绪论部分主要分析了本课题的选题缘由、选题意义,分析了本课题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本课题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第一章笔者先对河北威县及威县一中做了简单的介绍,分析了威县一中的教师在写作教学和学生在写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第二章是对威县一中作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解读,主要是从语文教学层面、高考层面、威县一中自身层面来分析,具体来说,包括作文教材的缺失、教学目标的模糊、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教师自身写作能力低下、学生缺乏写作兴趣、阅历有限等。第三章是本论文的重点部分,在明确作文教学产生的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笔者结合威县高中自身的特点,如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分离,作文教学重视批阅不注重修改,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阅读量不够等,提出了针对威县一中作文教学中的问题的解决策略,包括提高语文教师的写作素养,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进行,利用农村资源,丰富学生生活,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加强作文训练,切实指导学生写作等。

杨丽娟[10](2013)在《20世纪上半期中国的“苏俄通讯”研究》文中认为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不仅发出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先声,也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年间,赴俄取经的中国人前赴后继,络绎不绝。他们在社会主义苏俄实地考察后,撰写了有关苏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地理、社会、外交等方面最新动态的“苏俄通讯”。这些通讯刊载于国内的相关报刊或出书,在读者中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同期,中国也翻译了罗素、纪德、爱金生、秋田雨雀、斯诺等外国作者的“苏俄通讯”。20世纪上半叶的“苏俄通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闻传播文本,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丰富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苏俄通讯”促进了马列主义、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向前发展,对于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有借鉴意义。对“苏俄通讯”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在结构上包括绪论、上编、下编三个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几个相关概念的界定,如“通讯”、“游记”、“驻外记者”、“苏俄通讯”及发表通讯的媒介等;厘清了研究的对象为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10月1日前的国内外“苏俄通讯”。分析了目前国内对“苏俄通讯”“总体不足、个别热点”的研究状况;阐明了选题的原创性、重要性和现实性;提出在系统地收集“苏俄通讯”文本资料的基础上,先从个案研究开始,再上升到对“苏俄通讯”的宏观研究,并采用整体研究、历史研究、跨学科研究及比较研究等方法。上编共分十章,属于总论部分。第一章20世纪上半期中外“苏俄通讯”文献概述。着重梳理了“20年代”、“30年代”、“40年代”等4个历史阶段中外作者的“苏俄通讯”文献传播情况,并对重要的通讯文献、重点作者及重要的刊发媒体作了介绍。第二章“苏俄通讯”作者队伍与传播媒介。阐述了中国“苏俄通讯”作者的现代转型轨迹,并对中国“苏俄通讯”的作者进行了分类。通过对“苏俄通讯”作者访苏频率的统计,可以看出作者对苏俄的关注度。同时分析了国内发表“苏俄通讯”的媒介的运作情况及出版环境的嬗变。第三章“苏俄通讯”的特色与视角。论述了“苏俄通讯”时代性、政治性、整体性与倾向性的内容特色,分析了“苏俄通讯”的写作特色:在语言上新闻叙事语言、资料介绍语言与形象语言互补;在选材上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相结合,在论述方式上讲故事、善评论、互文式写作并举。第四章“苏俄通讯”的传播分析。阐述了“苏俄通讯”传播文本生成,强调一个完整的“苏俄通讯”传播文本由“主干”文本及附属文本构成。介绍了“苏俄通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与自我传播的三类传播路径,论述了“苏俄通讯”的传播效果取决于时代的需要程度、作者观察与思考的深入及作品价值的重要性,并论述了“苏俄通讯”所遵循的相关传播规律。第五章中外作者“行走苏俄”的多重意蕴。分析了中国“苏俄通讯”作者“行走苏俄”的前提条件,归纳了作者们“行走苏俄”的原因。分别选取了“边境”、莫斯科、“离俄”等节点,剖析了中外作者“行走苏俄”的路线;在分析友俄与仇俄的态度基础上,介绍了陈启修、戈公振、斯诺等观察苏俄的方法。第六章“解读苏俄”:别求新声于异邦。介绍了“大”、“富”、“新”、“文”等几个关键词勾勒出苏俄新国家形象;说明了苏俄通过新宣传、新教育打造新人类;通过对莫斯科及红场等新空间的介绍,突出了苏俄政治空间与社会制度的变迁。同时,带有时代特征的标语口号的嵌入,强调苏俄力图塑造新话语的努力。第七章“解读苏俄”:日常社会生活探究。通过“街头”、“公园”、“剧院”、“单位”等框架,解读苏俄民众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日常社会生活,选取面包意象、红头巾意象作为苏俄民众生活的典型分析。论述了苏俄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突出集体生活,淡化私人家庭生活;突出革命生活,淡化宗教神圣生活;突出新式生活,淡化传统生活。第八章“解读苏俄”:另类镜像。分析了“苏俄通讯”负面宣传的基本表现,剖析了媒介的阶级立场是负面宣传造成的主因,并介绍了“苏俄通讯”负面宣传的一些手法。第九章“苏俄通讯”与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在论述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基础上,分别阐述了“苏俄通讯”与苏俄革命和建设、“苏俄通讯”与“苏俄理论”及“苏俄通讯”与苏俄传统文化等3对重要议题的关系。第十章“苏俄通讯”与苏俄经验的“中国化”、“世界化”。在分析中国学习吸纳苏俄经验的前提与基础上,从“苏俄通讯”角度解读苏俄经验“中国化”的具体内涵:在经济上实行计划经济、在政治上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在文化教育上推行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在生活上推行共产主义生活方式等等,并阐述了苏俄经验“中国化”带来的重要启示。在分析苏俄经验“世界化”的历史前提与理论依据的基础上,解读苏俄经验的“世界化”的理论内涵与普遍意义。下编共分十章,属于分论部分。第十一章瞿秋白、俞颂华“苏俄通讯”比较。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最早赴苏采访的新闻记者——瞿秋白、俞颂华赴苏俄采访前的思想状况与成因,概述了瞿秋白、俞颂华“苏俄通讯”的大体轮廓与基本议题,评价了瞿秋白、俞颂华“苏俄通讯”的价值,对两人通讯也作详细的比较。第十二章抱朴、张民权“苏俄通讯”比较。介绍了中国早期两位无政府主义者抱朴、张民权20世纪20年代赴苏俄访问背景及两人“苏俄通讯”的主要内容,并对二者通讯作了细致的比较。第十三章陈独秀、李大钊“苏俄通讯”比较。分析了20世纪20年代陈独秀、李大钊两位中共创始人的苏俄之行及“苏俄通讯”的基本内容,并对两人通讯作详细的比较。第十四章蒋介石、沈玄庐“苏俄通讯”比较。介绍了1923年“孙逸仙博士代表团”的苏俄考察,论述了两位代表人物——蒋介石、沈玄庐的“苏俄通讯”主要内容及苏俄之行后两人提出的“中国策略”,并比较了两人“苏俄通讯”的异同。第十五章徐志摩、胡适“苏俄通讯”比较。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现代中国着名的英美派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徐志摩、胡适的苏俄之行,并在解读两人“苏俄通讯”文本的基础上比较了两人通讯的异同。第十六章胡愈之、林克多“苏俄通讯”比较。在解读20世纪30年代胡愈之及林克多“苏俄通讯”文本的基础上,比较了两人通讯的异同,强调了两篇通讯观察视野及语言方式的差别。第十七章曹谷冰、戈公振“苏俄通讯”比较。介绍了20世纪30年代两位新闻工作者——曹谷冰、戈公振的苏俄之行及两人的“苏俄通讯”的主要内容,比较了两人“苏俄通讯”的异同。第十八章丁文江、蒋廷黻“苏俄通讯”比较。记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两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丁文江、蒋廷黻的苏俄之行与其“苏俄通讯”的主要内容,比较了两人“苏俄通讯”的异同。第十九章郭沫若、茅盾“苏俄通讯”比较。记述了20世纪40年代中国两位文豪郭沫若与茅盾赴苏俄访问的经过,论述了两人“苏俄通讯”的主要内容,比较了两人“苏俄通讯”的异同。特别强调,两者皆指出了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必然前途。第二十章国外“苏俄通讯”译作选介。以洪福利《我在新俄罗斯的生活》、罗素《游俄之感想》、韦伯《苏俄实业界生活一瞥》、斯诺《战时苏联游记》为例,介绍20世纪“10”至“40”年代的国外“苏俄通讯”基本内容与在中国传播情况。

二、学生开放式写作秘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生开放式写作秘决(论文提纲范文)

(1)让优质问题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酵(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实践与方向
    1. 针对既定结果的重建
    2. 针对表现形式的关注
    3. 针对写作方法的探索
    4. 针对内涵、意蕴的深究
三、操作的补遗
四、结语

(2)远程教育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及应用——以人文英语(3)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远程英语教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内容知识性强,趣味性不够,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分层教学不明显,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远程教育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三、远程教育英语课堂教学设计改革的途径
    (一)巧用微课,增加课堂趣味性,丰富课堂形式
        1.用微课导入教学情境
        2. 深入浅出,寓教于乐
    (二)融合各学习平台的优质资源及功能,运用于远程教育英语课堂教学
        1. 借力网上平台的优秀资源
        2. 利用学习软件、学习平台辅助教学
    (三)充分融合现代多媒体技术与教学,提高教师新媒体素养
四、结语

(3)基于团体辅导的职业道德教育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现实需求
        (二) 政策促进
        (三) 时代需求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三、相关文献综述
        (一) 国外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
        (二) 国内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
        (三) 国内外关于团体辅导的研究
    四、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 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
        (二) 团体辅导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三) 团体动力理论
        (四)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思路
        (四)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二、研究对象情况
    三、研究者情况
    四、研究方法
第三章 行动研究实施
    一、主题的选择
        (一) 诚信
        (二) 珍惜时间
        (三) 有序与高效
    二、行动研究的实施过程
        (一) 第一次团体辅导主题:诚信
        1、活动的准备
        2、活动的策划方案
        3、团体辅导的实施
        4、活动评价和反馈
        5、观察分析和问题反省
        (二) 第二次团体辅导主题:珍惜时间
        1、活动的准备
        2、活动策划方案
        3、团体辅导的实施
        4、活动评价和反馈
        5、观察分析和问题反省
        (三) 第三次团体辅导主题:有序与高效
        1、活动的准备
        2、活动策划方案
        3、团体辅导的实施
        4、活动评价和反馈
        5、观察分析和问题反省
        (四) 结果评估
        1、团体辅导形式受到学生的支持和喜爱
        2、职业道德方面的收获和反思
        3、团体中的自我表现和建议
        4、追踪访谈
第四章 结论、反思与建议
    一、行动研究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和策略建议
        (一) 行动研究的价值
        1、实现以人为本的重要途径
        2、指导实践的必由之路
        3、促进教学实践反思和理论提升
        (二) 行动研究的建议
        1、以问题为导向选择研究方法
        2、围绕研究问题实施行动和观察
        3、客观记录研究问题和事件
        4、注重理论提升
    二、团体辅导对职业道德教育的价值、边界与建议
        (一) 团体辅导方法对职业道德教育的价值
        1、团体辅导具有启发性
        2、团体辅导具有实践性
        3、团体辅导具有交互性
        (二) 基于团体辅导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边界与刚境
        1、刚体辅导开展场域的限制性
        2、团体辅导中交流互动的被动性
        3、团体辅导效果的滞后性
        4、道德形成因素的复杂性
        5、“道德判断”遇上“价值多元”
        (三) 职业道德团体辅导的策略建议
        1、重视团体辅导活动的设计与策划
        2、促进团体动力的形成
        3、完善教师的成长机制
        4、善于扬长避短和因材施教
        5、基于人性论思考道德教育方法
        6、运用多种途径培养职业道德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4)“斯芬克艺术教育”微信公众号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艺术留学研究
    2.2 留学微信公众号研究
    2.3 叙事学理论研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问题
    3.3 研究方法
第四章 研究发现与讨论
    4.1 传播主体及其群体形象
        4.1.1 传播主体-叙事者
        4.1.1.1 导师
        4.1.1.2 优秀毕业生
        4.1.1.3 驻校记者
        4.1.1.4 外籍艺术院校教授
        4.1.1.5 隐含作者-新媒体团队
        4.1.2 传播主体群体形象
    4.2 传播内容
    4.3 叙事视角
        4.3.1 零聚焦主导叙事
        4.3.2 内聚焦辅助叙事
        4.3.3 外聚焦点缀叙事
    4.4 叙事符号
        4.4.1 文字类叙事符号
        4.4.1.1 标题和摘要吸引力不足
        4.4.1.2 新闻敏感有待提升
        4.4.1.3 正文叙事深度略显浅显
        4.4.1.4 互动叙事匮乏
        4.4.2 非文字类叙事符号
        4.4.2.1 叙事图片-新闻背景有待完善
        4.4.2.2 表情包-叙述趣味化手段有待强化
        4.4.2.3 数据可视化手段-强化叙事张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斯芬克艺术教育”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3月15日发布的推文
附录2: 文中国外院校名称缩略语对应的中文名称及国家分布

(5)唐代商业与诗歌论稿(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回顾与评述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二章 唐诗中的商业镜像
    第一节 “笑入胡姬酒肆中”之店铺
        一、空前兴盛的“酒家楼”
        二、异域风情的“春酒店”
        三、“胡姬当垆”与“青门送别”
    第二节 “花市香飘漠漠尘”之市场
        一、城邑“坊市”的变迁
        二、乡村“草市”的繁盛
        三、专营“花市”的勃兴
第三章 唐诗中的“商胡”印记
    第一节 “商胡”的族属来源
        一、西域昭武九姓商人
        二、周边少数民族商人
        三、其他海外诸国商人
    第二节 “商胡”的行迹探寻
        一、“商胡”的北上行迹
        二、“商胡”的南地留痕
    第三节 “商胡”的形象书写与文化意蕴
        一、“商胡”体貌的诗意渲染
        二、“商胡”品性的多重观照
        三、“商胡”情感的同化体验
        四、“商胡”书写的文化意蕴
第四章 唐诗中的“士”“商”关系
    第一节 “士”对“商”的非难
        一、义利观念下价值取向的批判
        二、士人视角下贾雄农伤的忧思
        三、伦理精神下家庭情感的背离
        四、官商勾连下士不如商的激愤
    第二节 “士”对“商”的同情
        一、漂泊无俦的凄苦之旅的关注
        二、风险莫测的关梁之危的感慨
        三、惨痛难避的人祸之难的叹息
        四、形迹相合的同情之源的剖析
    第三节 “士”对“商”的羡慕与赞扬
        一、对“商”豪情快意和自得其乐的羡慕
        二、对“商”爱国热情与诚信经营的赞扬
第五章 唐代商业对诗歌的影响
    第一节 商业发展对诗歌风貌的影响
        一、诗歌创作的动态演变与特色分析
        二、创作队伍中孕育出新兴创作力量
        三、创作体式取决于传唱的审美导向
        四、创作风格趋向于通俗化与生活化
    第二节 经济现象对诗歌内容的影响——以“花卉新变”为例
        一、花卉诗歌蕴含的时代新变
        二、花卉诗歌展现的社会生活
        三、花卉诗歌书写的价值内涵
    第三节 外来商品对诗歌语汇的影响——以“瑟瑟”诗为例
        一、“瑟瑟”本源考述
        二、“瑟瑟”释义辨正
        三、“瑟瑟”在唐诗中的色彩转喻及意象构建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6)基于社区的群体化贡献质量及协作机理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使用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群体化开发社区的协同开发
        1.1.2 群体化问答社区的协作与激励
        1.1.3 在线学习领域的发展
        1.1.4 面临的挑战
    1.2 本文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贡献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群体化开发社区临时贡献者贡献质量的分析
    2.1 研究问题
    2.2 相关工作
        2.2.1 代码质量度量
        2.2.2 静态分析与代码内部质量
        2.2.3 软件质量保证
    2.3 研究方法
        2.3.1 方法概述
        2.3.2 研究数据集
        2.3.3 关键术语定义
        2.3.4 代码内部质量分析
        2.3.5 代码内部质量度量
        2.3.6 问卷调查分析
    2.4 研究结果
        2.4.1 临时贡献者的代码质量
        2.4.2 同一开发者扮演不同角色时的贡献代码质量
        2.4.3 临时贡献者的代码质量问题类别
        2.4.4 开发者的内部质量管理实践
        2.4.5 内部质量管理的挑战
    2.5 研究启示
        2.5.1 群体化开发社区代码内部质量管理的局限性
        2.5.2 持续检查方法
    2.6 效度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游戏化激励机制影响下开发者参与动机对贡献的影响分析
    3.1 研究问题
    3.2 相关工作
        3.2.1 编程问答社区的激励机制
        3.2.2 群体化开发社区开发者的参与动机
    3.3 研究方法
        3.3.1 方法概述
        3.3.2 自我决定理论
        3.3.3 研究数据集
        3.3.4 问卷调查分析
        3.3.5 回归建模分析
    3.4 研究结果
        3.4.1 Stack Overflow用户的参与动机
        3.4.2 用户特征对参与动机的影响分析
        3.4.3 参与动机对贡献努力度和质量的影响分析
    3.5 研究启示
        3.5.1 群体化背景下用户的参与动机
        3.5.2 群体化平台的机制设计
    3.6 效度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受游戏化激励机制影响的快速回答行为对贡献质量的影响分析
    4.1 研究问题
    4.2 相关工作
    4.3 研究方法
        4.3.1 方法概述
        4.3.2 研究数据集
        4.3.3 快速回答定义
        4.3.4 回归建模分析
        4.3.5 案例分析
    4.4 研究结果
        4.4.1 快速回答现象的流行度
        4.4.2 不同角色的开发者关于快速回答的实践行为
        4.4.3 快速回答行为对质量的影响分析
    4.5 研究启示
        4.5.1 群体化社区与游戏化激励
        4.5.2 游戏化激励机制的设计
        4.5.3 开发者在群体化问答社区的实践
    4.6 效度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群体化学习模型及平台
    5.1 GitHub中群体化学习现象的探索性分析
        5.1.1 研究问题
        5.1.2 GitHub中的群体化学习现象
        5.1.3 相关工作
        5.1.4 研究方法
        5.1.5 研究结果
        5.1.6 研究启示
    5.2 群体化学习模型
        5.2.1 群体化学习概念模型
        5.2.2 群体化学习的行为模型
    5.3 群体化学习支撑平台LearnerHub
        5.3.1 LearnerHub特点
        5.3.2 LearnerHub主要功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7)论乔治·英尼斯风景画的表现性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英尼斯风景画主题中的心灵图式及其秘诀
    1.1 自然中的神性意志及其天性
    1.2 超验性绘画的风格演变
    1.3 传统表现的借鉴与升华
第二章 英尼斯风景画构图中的真实与定型
    2.1 涂绘性造型的内在情感表现
    2.2 点景和简化构图中的视觉寓意
    2.3 抽象性构图的情感表现与不确定性
第三章 英尼斯风景画色彩中的造型与组合
    3.1 色彩和素描的二元性特征
    3.2 充满表现性的色域倾向
    3.3 多元化的选择偏好
第四章 英尼斯风景画作品中的浪漫情怀及价值
    4.1 如画的母题与梦境
    4.2 自然情感的神性之美
    4.3 价值抉择中的风格显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纵横商务汉语·高级综合教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零 绪论
    0.1 选题的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状况简介
        0.2.1 商务汉语教材编写历史
        0.2.2 商务汉语教材研究情况——编写原则
        0.2.3 商务汉语教材研究情况——具体层面
        0.2.4 商务汉语教材研究情况——具体教材
    0.3 相关大纲与依据介绍
        0.3.1 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
        0.3.2 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
        0.3.3 商务汉语考试大纲
        0.3.4 商务汉语能力标准
        0.3.5 商务汉语综合课系列教材论
    0.4 理论与方法
        0.4.1 理论基础
        0.4.2 研究方法
    0.5 研究对象
第一章 《纵横·高综》题材与体裁统计分析
    1.1 题材统计标准
    1.2 题材统计分析
    1.3 体裁统计标准
    1.4 体裁统计分析
    1.5 小结
第二章 《纵横·高综》词汇统计分析
    2.1 词汇统计标准
    2.2 词汇统计分析
        2.2.1 词汇类型统计分析
        2.2.2 词汇等级统计分析
        2.2.3 商务词语统计分析
        2.2.4 词汇类型与等级统计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纵横·高综》练习统计分析
    3.1 练习统计标准
    3.2 练习统计分析
        3.2.1 练习分布
        3.2.2 听力练习
        3.2.3 语言点练习
        3.2.4 词语练习
        3.2.5 写作练习
        3.2.6 扩展练习
    3.3 小结
第四章 高级商务汉语综合教材编写建议
    4.1 丰富题材体裁结合情景背景
    4.2 增加商务词语调整扩展词语
    4.3 深化练习运用知识技巧结合
    4.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河北威县高中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二、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三、本选题的理论依据
    四、本选题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河北威县高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河北威县一中的校情、学情概况
    第二节 威县一中教师在作文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威县一中学生在写作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河北威县高中作文教学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
    第一节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处于尴尬地位
    第二节 高考指挥棒对作文教学的负面影响
    第三节 威县一中的校情、学情制约着作文教学的开展
第三章 河北威县高中作文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第一节 提高语文教师的写作素养
    第二节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进行
    第三节 利用农村资源,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第四节 进行课外阅读,丰富学生写作素材
    第五节 加强作文训练,切实指导学生写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后记

(10)20世纪上半期中国的“苏俄通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几个概念的界定
    二、“苏俄通讯”研究的对象
    三、“苏俄通讯”的研究状况
    四、“苏俄通讯”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五、“苏俄通讯”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20世纪上半期中外“苏俄通讯”文献概述
    一、中国作者的“苏俄通讯”文献概述
    二、外国作者的“苏俄通讯”文献概述
第二章 “苏俄通讯”作者队伍与传播媒介
    一、中国“苏俄通讯”作者的现代转型
    二、“苏俄通讯”作者的“类型”分析
    三、“苏俄通讯”作者访苏频率分析
    四、国内“苏俄通讯”发表媒介分析
第三章 “苏俄通讯”的特色与视角
    一、内容特色 时代性、政治性、关联性与倾向性
    二、写作特色 语言、视角与选材
第四章 “苏俄通讯”的传播分析
    一、“苏俄通讯”传播文本的生成
    二、“苏俄通讯”传播路径分析
    三、“苏俄通讯”传播效果分析
    四、“苏俄通讯”传播规律分析
第五章 中外作者“行走苏俄”的多重意蕴
    一、中国“苏俄通讯”作者“行走苏俄”的前提
    二、“苏俄通讯”作者“行走苏俄”的原因
    三、中外作者“行走苏俄”的路线节点分析
    四、“行走苏俄”的方法论
第六章 “解读苏俄” 别求新声于异邦
    一、新国家
    二、新人类
    三、新空间
    四、新话语
第七章 “解读苏俄” 日常社会生活探究
    一、苏俄民众日常社会生活分析
    二、苏俄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典型分析
    三、苏俄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
第八章 “解读苏俄” 另类镜像
    一、“苏俄通讯”另类镜像之一:负面宣传
    二、“苏俄通讯”另类镜像之二:中性介绍
第九章 “苏俄通讯”与马克思主义“俄国化”
    一、“苏俄通讯”与苏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二、“苏俄通讯”与“苏俄理论”
    三、“苏俄通讯”与苏俄的传统文化
第十章 “苏俄通讯”与苏俄经验的“中国化”、“世界化”
    一、“苏俄通讯”与苏俄经验的“中国化”
    二、“苏俄通讯”与苏俄经验的“世界化”
第十一章 瞿秋白、俞颂华“苏俄通讯”比较
    一、瞿秋白、俞颂华赴苏俄采访成因
    二、瞿秋白、俞颂华“苏俄通讯”概述
    三、瞿秋白、俞颂华“苏俄通讯”议题
    四、瞿秋白、俞颂华“苏俄通讯”评价
    五、瞿秋白、俞颂华“苏俄通讯”比较
第十二章 抱朴、张民权“苏俄通讯”比较
    一、抱朴、张民权的苏俄之行
    二、抱朴、张民权“苏俄通讯”的主要内容
    三、抱朴、张民权“苏俄通讯”比较
第十三章 陈独秀、李大钊“苏俄通讯”比较
    一、陈独秀苏俄之行与《苏俄六周》
    二、李大钊苏俄之行与《苏俄民众对于中国革命的同情》
    三、陈独秀、李大钊的“苏俄通讯”比较
第十四章 蒋介石、沈玄庐“苏俄通讯”比较
    一、蒋介石、沈玄庐的游俄报告
    二、蒋介石、沈玄庐的“中国策略”
    三、蒋介石、沈玄庐“苏俄通讯”比较
第十五章 徐志摩、胡适“苏俄通讯”比较
    一、徐志摩《欧游漫录——西伯利亚游记》分析
    二、胡适《一个态度》和《新自由主义》分析
    三、徐志摩、胡适“苏俄通讯”比较
第十六章 胡愈之、林克多“苏俄通讯”比较
    一、胡愈之《莫斯科印象记》分析
    二、林克多《苏联闻见录》分析
    三、胡愈之、林克多“苏俄通讯”比较
第十七章 曹谷冰、戈公振“苏俄通讯”比较
    一、曹谷冰《苏俄视察记》分析
    二、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联》分析
    三、曹谷冰、戈公振“苏俄通讯”比较
第十八章 丁文江、蒋廷黻“苏俄通讯”比较
    一、丁文江的苏俄之行与《苏俄旅行记》
    二、蒋廷黻的苏俄之行与《欧游随笔》
    三、丁文江、蒋廷黻“苏俄通讯”比较
第十九章 郭沫若、茅盾“苏俄通讯”比较
    一、郭沫若的苏俄之行与《苏联纪行》
    二、茅盾的苏俄之行与《苏联见闻录》
    三、郭沫若、茅盾“苏俄通讯”比较
第二十章 国外“苏俄通讯”译作选介
    一、“10年代”的“苏俄通讯”:以洪福利《我在新俄罗斯的生活》为例
    二、“20年代”的“苏俄通讯”:以罗素《游俄之感想》为例
    三、“30年代”的“苏俄通讯”:以韦伯《苏俄实业界生活一瞥》为例
    四、“40年代”的“苏俄通讯”:以斯诺《战时苏联游记》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图片目录及出处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学生开放式写作秘决(论文参考文献)

  • [1]让优质问题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酵[J]. 何捷. 语文建设, 2021(02)
  • [2]远程教育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及应用——以人文英语(3)课程为例[J]. 杨羽峰.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06)
  • [3]基于团体辅导的职业道德教育行动研究[D]. 王鲁艺. 苏州大学, 2020(03)
  • [4]“斯芬克艺术教育”微信公众号的叙事研究[D]. 袁丽娜.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 [5]唐代商业与诗歌论稿[D]. 陈瑜. 吉林大学, 2019(02)
  • [6]基于社区的群体化贡献质量及协作机理的实证研究[D]. 卢遥.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7]论乔治·英尼斯风景画的表现性风格研究[D]. 魏骏瑶.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8]《纵横商务汉语·高级综合教程》研究[D]. 楼毅文.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2)
  • [9]河北威县高中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D]. 李洁. 河北师范大学, 2016(08)
  • [10]20世纪上半期中国的“苏俄通讯”研究[D]. 杨丽娟. 扬州大学, 2013(04)

标签:;  ;  ;  ;  ;  

学生公开写作秘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