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数学本科生的教育艺术

浅谈中学数学本科生的教育艺术

一、浅谈中学阶段对数学后进生的教育艺术(论文文献综述)

孙潇越[1](2021)在《学习机会公平视角下小学课堂提问的调查研究 ——以Q市S小学数学课堂为例》文中指出瑞典教育家胡森把教育公平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稳步持续的推进和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已经普及,对于教育公平的关注点已经从宏观层面关注入学权利和机会的起点公平向微观层面的教育过程公平发生转变。学习作为教育过程中核心事件,学习机会公平能否实现及其实现程度对于教育过程公平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课堂是教育过程公平的主要发生场所,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和课堂互动的主要形式,从学习机会公平的视角对课堂提问进行研究对于实现教育过程公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论文以Q市S小学的数学课堂为例,从学习机会公平的理论视角出发,以雅各布在新机会平等理论中提出的程序公平、背景公平、风险公平作为本论文分析学习机会公平视角下课堂提问的三个维度。采用课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借助预先设计的课堂观察量表对3位数学教师在任课班级中的24节课进行了细致的课堂观察。通过问卷调查了330名小学生对课堂提问的切身感受,并对问卷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访谈,更加全面的了解学习机会公平视角下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定量和定性两方面的分析,全面的分析学习机会公平视角下课堂提问的现状。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整理和分析,发现在学习机会公平视角下课堂提问存在很多问题。教师在课堂提问中的各个方面都受到学生性格、性别、座次、班级角色、学业成就、家境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呈现不公平性。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一是教师对学习机会公平认识不清,缺乏公平提问的专业素养:包括教师对学习机会公平的认知不足,公平提问意识淡薄;教师专业素养滞后,公平提问的能力不足;教师师德修养有待提升,提问存在功利主义倾向;二是学生发展水平各异,缺乏维权意识:包括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给教师公平提问增加难度;学生缺乏维权意识,导致教师的提问行为缺少监督;三是学校条件的限制,缺少实现学习机会公平的环境:包括班级规模过大,教师有限的精力难以兼顾全体学生;评价机制不完善,教师对学习机会公平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师培训形式化,忽视教师公平理念的培训。对此,本研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和建议:在教师层面:厘清公平理念,提高学习机会公平意识;加强专业学习,提高专业素养;淡化功利之心,强化育人意识。在学生层面:克服自身局限,主动争取学习机会;树立维权意识,坚决维护学习机会公平。在学校层面:班级规模小班化,学习空间灵活化;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纳入公平提问的指标;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帮助教师深入理解公平理念。

罗双明[2](2021)在《乡村小学“边缘”学生困境研究 ——对广西一所村小“边缘”学生的个案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缘起于两个方面:一是微观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普遍存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宏观角度的公平因为有制度的保障,最终会通过有力的强制措施逐渐得以实现,而微观角度的公平则需要我们从微观角度进行探讨和回应,同时微观教育不公平现象恰恰是导致“边缘学生”问题的主要诱因之一。二是个人的双重身份经历。“中心生”和“边缘生”双重身份的经历激起了笔者的研究兴趣,是否有人和笔者一样经历过“边缘生”的经历?他们是什么类型的“边缘生”?“边缘生”这一群体在课堂、班级和校园中需要面对什么样的处境?他们自己又是如何看待自己“边缘生”的身份?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变为“边缘生”的?他们是否具有“中心生”的一面?本文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广西西北边陲一所乡村小学中的四位不同类型的“边缘”学生为个案展开研究。研究发现:四位“边缘”学生产生的背景包括两大方面,首先是社会背景:当地自然地理因素限制大,经济发展滞后、民族特色文化和优秀育人文化逐渐淡化、家庭中父母外出务工现象普遍,孩子缺少陪伴与监护;其次是学校背景:该村小设施设备逐渐齐全,师资专业水平待提升、班级建设规训意味浓厚,学生缺乏自主发展空间。接着,论文主体部分介绍了四个不同类型“边缘”学生的故事,并根据各个“边缘”学生的不同情况结合不同理论分别进行了个因分析。具体如下:第一位研究对象:课堂教学“沉睡者”——杨帆。笔者描述了他作为“游离者”和“表演者”的“边缘生”的一面,同时还介绍了他作为“享受者”和“梦想者”的“非边缘生”的一面。接着运用诺丁斯的关怀伦理从“关心者角色”、“被关心者角色”、“关怀情感和道德情感”三方面进行了成因分析。第二位研究对象:同辈群体“自娱者”——覃伶。笔者描述了她作为“独行者”、“另类者”和“期待者”的被班级同学排斥的“边缘生”的一面,同时还介绍了她作为“积极者”的“中心生”的一面。最后笔者运用权力规训和教学机智等理论从教师、家庭和同辈群体角度进行成因分析。第三位研究对象:隐形“被排斥者”——罗强。笔者描述了他作为麻烦“制造者”、“被疏离者”和“继承者”的“边缘生”的一面,同时介绍他所具有的“闪光者”的一面。最后运用标签等理论从教师、社会和家庭三个角度进行成因分析。第四位研究对象:家庭“寄养者”——莫艺。笔者描述了她作为“消极者”、“缺失者”和“被‘虐待’”者的“边缘生”的一面,同时介绍了她作为“被肯定者”的“非边缘生”的一面。最后笔者运用教育公平等理论从教师、家庭和“边缘人”本身进行成因分析。接着,笔者还结合该地区特征从普遍意义上对造成“边缘生”的共因进行了分析。基于上述所有研究和分析,笔者最后探讨了“边缘”学生的转化策略,分别是:社会层面应该吸引农民就近就业,稳定村小师资队伍、加强正向价值观传播,抑制泛娱乐化现象;学校层面应该采用恰当的评价方式,去除负面“标签”、加强同辈群体引导,提升异质文化接纳度、缩小家校界限,增加家师沟通频率;教师层面应该关注教育公平问题,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多中心”视角看待“边缘生”,挖掘其闪光点、树立责任意识,多学科教师参与协同育人;家庭层面应该加强与孩子的沟通,父母担任关注者角色、以身作则,父母担任榜样者角色;“边缘”学生自身层面应该对自身“边缘化”处境进行正确归因、成为能够致力于问题解决的高心理弹性者。

周艳艳[3](2021)在《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问题研究 ——以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A小学为个案》文中研究说明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开端,既是孩子掌握基本知识,发展基本技能的重要时期,也是孩子身心发育、健康成长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巨大影响。然而,研究发现,当前不少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学习动机不足,存在普遍厌学问题。但是,人们却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持有怀疑或漠视态度。显然,这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家庭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A小学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该校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现状及原因进行了系统调查,并提出一些具体教育对策,希望能够“以点带面”,为改善厌学问题尽些微薄之力。调查结果显示,该校大约有58%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问题,而且厌学率及厌学程度存在显着的年级、性别和成绩水平差异。整体来看,虽然厌学程度以中度及轻度为主,但厌学率总体偏高,厌学情况不容乐观。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厌学问题主要体现在学习认知偏差,学习动机不足或缺失,学习情感消极以及学习行为不良四个方面。具体表现为:心理上,厌烦学习,认为学习比较枯燥,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缺乏学习兴趣及动机等;行为上,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充分参与课堂活动,课后不能独立自主的学习,并出现拖延、抄袭作业甚至不写作业以及迟到早退等种种不良行为。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并结合具体的调查,笔者发现,小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但最为本质的原因还是归结于以下三方面:一学生学习效能低下,主要体现在学习动机匮乏、自我期许缺失、自我挫败感高以及自我控制力差;二教师教学偏离人本性,主要表现在教育情怀不足、教学方式呆板、教学评价单一以及课业负担过重;三家长教养缺乏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推诿教育责任,教育期望不当,教辅能力不足以及亲子关系不良。因此,本文从学生、教师及家长三个角度层层递进,构建了化解厌学问题的路径。具体来说,一学生要激发学习动机,唤醒学习潜能,加强自我管理,掌握学习方法;二教师应修炼新时代教师人格,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三家长应明确家庭监护与教育职责,提升家庭教育能力与素养,掌握家庭教育艺术与方法,建立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

杨新月[4](2021)在《小学四年级学生数学几何思维水平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将几何直观界定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对学生的几何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几何思维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客观了解学生的几何思维水平,也有助于教师深入了解学情,能够更有效地开展几何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几何思维水平。本研究依据范希尔理论、《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构建小学四年级学生数学几何思维水平的分析框架。选取上海市某校四年级三个班学生的作业为研究样本,运用文本分析法,对130名学生的390份作业本及130张试卷总计520份作业进行分析,并观察6节几何课堂,访谈15名小学四年级学生及4位四年级数学教师,从学生整体思维水平、性别差异及学生等级差异三个方面对小学四年级学生数学几何思维水平的状况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小学四年级学生数学几何思维水平主要集中在分析水平;第二,小学四年级学生视觉水平和分析水平发展较充分,且视觉水平发展最优;第三,小学四年级学生的非形式化演绎水平发展较薄弱;第四,小学四年级学生的通过人数随着几何思维水平的升高呈现降低趋势;第五,小学四年级学生数学几何思维水平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女生视觉水平和分析水平的发展略优于男生,而非形式化演绎水平的发展要弱于男生;第六,不同等级的小学四年级学生数学几何思维水平存在差异,部分优等生已达到非形式化演绎水平或向非形式化演绎水平发展,中等生普遍处于分析水平,部分后进生仍停留在视觉水平。为提升小学四年级学生数学几何思维水平,本研究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具体包括:借助直观发展视觉水平、开展活动发展分析水平、培养推理能力发展非形式化演绎水平、强化不同几何思维水平学生的分层教学以及优化信息技术教学发展学生几何思维。

李殿芬[5](2020)在《小学数学课堂双向度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Q市M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数学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知识记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必须关注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课堂提问作为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提高能力。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分析,以生活教育为基础,探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双向度提问的途径,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帮助小学数学教师认识到学生课堂提问的重要性。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课堂观察法从课堂提问主体向度、提问内容、师生提问意识、提问动机和提问反应这五个维度对Q市M小学的学生及教师进行调查,以了解该学校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向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寻找问题背后的原因,最后分别对教师和学生提出针对性建议,促进学生课堂提问的实践性知识体系的构建,帮助小学数学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设计以及理论基础和核心概念界定。第二部分是调查设计与实施部分,阐述了调查设计目的与对象的选择、调查方法的设计与实施以及调查数据的处理与总结,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提问学生的现象占主导;学生提问教师的现象极少;学生提问学生的形式较少。第三部分总结指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向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提问学生的现象占主导主要表现为教师对课堂提问认识不足、学生形成机械学习模式;学生提问教师的现象极少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提问处理不当、学生存在课堂提问障碍;学生提问学生的形式较少主要表现为教师权威性影响学生间提问、学生间不会提问。第四部分从教师和学生方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教师提问学生的现象占主导主要是由于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对教师的盲目信任;学生提问教师的现象极少主要是由于教师“三怕”(怕影响教学计划、怕权威受到挑战、怕考试成绩不高)压抑学生提问、学生“三差”(个体心理素质差、课堂提问观念差、语言表达能力差)阻碍个人提问;学生提问学生的形式较少主要是由于教师不让问、学生不会问。第五部分是针对以上问题和原因分别从教师和学生角度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双向度提问的建议及对策。针对教师提问学生的现象占主导的建议是改变教师传统提问理念、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精神;针对学生提问教师的现象极少的建议是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提问、学生要自觉培养提问能力;针对学生提问学生的形式较少的建议是教师要鼓励学生互相提问、学生要主动进行互相提问。

刘海霞[6](2020)在《新高考改革下高中生生物学学习观现状分析及培养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2014年《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公布,新一轮的高考综合改革已经全面推进,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在科目设置、考试形式、招生机制等方面都产生了大幅度的变动。生物学这门学科转变为高考选考科目,给整个高中阶段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生物学与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高中阶段开设的生物学相关内容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学习观对于生物学的学习具有促进意义,因此在新的高考改革推行的过程中,了解高中生的生物学学习观现状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旨在了解当前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的生物学学习观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期望可以为高中生生物学学习观培养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本研究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统计分析法及比较分析法等方法的运用,对于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物学学习观现状进行调查及培养策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对于曲阜市和莒南县的两所高中学校的部分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充分了解高中生生物学学习观的现状。调查结果表明:高中生生物学学习观的整体发展状况处于一般水平,并且各个维度之间的发展现状也各不相同。(1)高中生生物学学习观的整体发展状况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但是在学习态度观维度中女生的积极性要高于男生。(2)生物学学习成绩对于高中生生物学学习观的构建有重大影响,优等生组的学生在各个维度上的表现都很出色,他们能够真正喜爱生物学学科,学习的态度更加端正,整个学习的过程更倾向于建构性。(3)在不同选课的学生之间,除了知识价值观维度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在其他的三个维度上,选择生物学的学生平均得分都要高于非选生物学的学生。(4)在生物学学习观的整体发展水平上,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尤其是在知识价值观和学习过程观的维度上,随着年级的增加,高年级的学生对于生物学知识价值的深度了解更加细致,对于生物学的学习方法也更加的有效和多样化。(5)由于两所学校所处的地区发展、文化的差异,两所学校的生源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这两所高中的学生在生物学学习观的整体发展水平上有着显着性的差异。在生物学学习观的各个维度上,曲阜一中学生的平均得分都要略高于莒南三中的学生。在对生物学学习观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培养高中生树立正确的生物学学习观;调动教师参与培养生物学学习观的积极性;改善高中生生物学学习观的培养环境;落实新课程改革对构建生物学学习观的要求。综合本次调查活动的内容,希望能够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物学学习观,从而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进步与发展。

关楚楚[7](2020)在《情境体验式教学在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中的应用研究 ——以《遵守社会规则》为例》文中指出社会变革的潮流滚滚向前,身处21世纪,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与新生事物打交道,国家在全球化浪潮中前行和发展,教育事业也在改革和创新中凸显魅力。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会议上对如何办好思政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思政课迎来了属于它的“春天”,为了使这个“春天”盎然生机,必须抓好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提高思政教师教学水平,增加德育工作的温度,创新富有灵魂的思政课堂。情境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常见且实用的教学方法,即使在国家重新编订教材后,仍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它可以把静止的书本知识放置到一个个鲜活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体验、升华,萌发真情的种子,点燃一颗颗燃烧的火种,但不可否认的是,情境体验式教学在其应用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比如情境创设脱离学生实际、问题设置缺乏梯度、体验互动流于形式等。针对这些问题,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在研究学情和新教材的基础上,优化情境体验式教学,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打造优质道法课堂。基于以上背景和现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以呼和浩特市实验中学(东河校区)为研究对象,在借鉴相关学者成熟理论的基础上,着重从应用方面对如何实施情境体验式教学提出建议。

张权林[8](2020)在《高中语文比喻修辞格分级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比喻修辞是我们认识世界、表达世界的主要方式,比喻修辞知识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中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起着引领性的作用。由于对比喻修辞格的片面认识,人们普遍认为比喻修辞格在高中阶段不是教学的重点,使得师生对比喻知识的教学既不够重视,也不能以此为抓手,从知识和思维的角度考虑语文教学的层级性问题。本文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所提出的学业质量水平等级为依据,立足于比喻修辞格的相关知识,提出在高中阶段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进行分级教学,以求让各个层级水平的学生在语文素养以及思维能力等方面获得发展。研究表明,比喻修辞格分级教学对于提升各个层级水平学生的思维能力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以比喻修辞格知识为切入点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思维能力是可行的。另外,针对比喻修辞分级教学存在的问题,本文也结合实践进行了梳理与反思。本文主要由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包括课题来源、文献综述、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主要包括了相关概念的界定、实践原则、实施环节、成效与思考。第三部分是对本研究内容的总结与展望。

余云露[9](2020)在《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文中提出现代教育变革越来越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小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启蒙者和促进者,其使命高远,责任重大。越是渴求学生成长的教师越会看到职业生活中的困扰、迷惑与不足,只有勇敢地走出职业困惑才能获得新的专业成长。因此关注小学教师,关注他们的职业困惑,显得尤为迫切。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倾听教师个人的声音,真正走近教师的职业困惑故事,更能反映教育真实的情境和体现实践视野中教师发展的真切意义与价值,同时也可以为读者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本研究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讲述了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故事,并探讨了这些职业困惑故事所带给我们的启示。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实物收集法和文献分析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获取大量的一手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编码。本文选择了一位有16年教龄且经验较为丰富的小学语文优秀教师——L老师作为研究对象,用“叙事”的方式呈现了L老师在其十余年教师生涯中所遇到的职业困惑及其如何解决职业困惑的46个系列故事,并对故事进行了更细致的梳理、归类。在此基础上,对L老师职业困惑的内容、职业困惑的解决方式及其职业困惑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客观的分析。研究发现,不同阶段的L老师有着不同的职业困惑,而这些职业困惑大多与教师自身有关、与学生有关、与家长有关以及与学校有关。导致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内部影响因素包括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薄弱、自我认知存在局限、初期的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以及专业发展水平不高。外部影响因素则与社会环境、学校因素以及家庭因素密切相关。通过研究得到的启示:教师的“自身力量”和外部“重要力量”是L老师走出职业困惑的两个主要“力”。教师在“自身力量”上,借助自身的努力,需要拥有内驱力、成为反思者、完善学习力、学做行动者和提高沟通力以及生成研究力。同时也应该在心理上和实践中通过自身的修炼走出职业困惑。在外部“重要力量”中,重要人物和关键事件以及重点读物也会帮助教师走出职业困惑。

冯孟坭[10](2020)在《面向薄弱学校的STEAM课程设计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15年以来,国务院和教育部先后于多份政策文件中明确提出在中小学进一步探索和发展STEAM教育新模式。然而,目前国内中小学普遍缺乏专门开设的STEAM课程,STEAM课程教学所需的专业师资力量也比较匮乏,建设STEAM课程实施的环境缺乏资金支持。在城郊结合区域和乡镇区域存在很大一部分薄弱学校,因缺乏必要的STEAM教育装备、符合要求的STEAM教师及完善的STEAM课程体系,薄弱学校要缩小与城市学校的STEAM教育发展水平差距,任重而道远。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从剖析薄弱学校的特征入手,梳理发现薄弱学校不仅在“硬件”发展层面,同时在师资水平、生源质量、家长文化水平、创新性课程建设等“软件”层面也与城市学校存在差距。结合STEAM教育发展的本土化问题,本研究针对教育薄弱学校,试图通过将STEAM教育与学科核心素养相关联,将小学主科(语文和数学)与科学学科进行整合,构建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薄弱学校特色课程,并在此基础上选取薄弱学校开展课程实践研究。本研究重点讨论了以下问题:(1)如何面向薄弱学校开展具有特色的STEAM课程设计?(2)如何构建面向薄弱学校的STEAM课程设计模型及课程设计案例如何实施?(3)如何检验构建的STEAM课程设计模型的应用效果?基于此,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梳理了薄弱学校的概念内涵和STEAM教育的本土化现状;然后通过将STEAM教育和学科核心素养对接,基于城郊结合地区薄弱学校的STEAM教育发展环境,从学科要素分析、设计原则分析、设计流程分析等角度探讨并构建面向薄弱学校的STEAM课程设计模型(文中又称为“CMS+PPP”模型:Chinese-Mathematics-Science+Program-Project-Practice<语文-数学-科学+主题-专题-课程活动>);接着使用课程设计模型开发课程并在一个薄弱学区的学校开展了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通过课程设计案例对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过程进行详细描述;最后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使用多种评价方法对课程设计模型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通过实践研究分析发现,经过一个学期的STEAM教学实践,课程不仅能促进学生素养提升与个性化发展,同时也加强了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有效的带动了薄弱学校跨学科课程的建设。由此证明本研究提出的面向薄弱学校的STEAM课程设计模型(CMS+PPP)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有效性,对应设计的STEAM课程在薄弱学校的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二、浅谈中学阶段对数学后进生的教育艺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中学阶段对数学后进生的教育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1)学习机会公平视角下小学课堂提问的调查研究 ——以Q市S小学数学课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1.学习机会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必然追求
        2.课堂提问是重要的学习机会
        3.课堂提问中学习机会公平的缺失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3.研究述评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五)研究思路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课堂提问
        2.学习机会公平
    (二)理论基础
        1.新机会公平理论
        2.教师期望理论
        3.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二、学习机会公平视角下小学课堂提问的调查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1.学校简介
        2.本研究具体研究对象和内容
    (三)研究工具
        1.课堂观察法的研究工具
        2.问卷调查法的研究工具
        3.访谈法的研究工具
三、学习机会公平视角下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
    (一)程序公平在课堂提问中的实现情况
        1.课堂提问过程中对学生表达观点自由的尊重情况
        2.课堂提问过程中对学生思考权利的维护情况
    (二)背景公平在课堂提问中的实现情况
        1.教师提问不同学业成就学生问题难度的适切性情况
        2.教师提问不同班级角色学生问题类型的多样性情况
        3.教师提问不同性格学生问题类型的多样性情况
    (三)风险公平在课堂提问中的实现情况
        1.课后询问中对学生学习结果风险的调控情况
        2.教师反馈中对学生答题结果带来风险的限制情况
四、学习机会公平视角下小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师对学习机会公平认识不清,缺乏公平提问的专业素养
        1.教师对学习机会公平的认知不足,公平提问的意识淡薄
        2.教师专业素养滞后,公平提问的能力不足
        3.教师师德修养有待提升,提问存在功利主义倾向
    (二)学生发展水平各异,缺乏维权意识
        1.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给教师公平提问增加难度
        2.学生缺乏维权意识,导致教师的提问行为缺少监督
    (三)学校环境的限制,缺少实现学习机会公平的条件
        1.班级规模过大,教师有限的精力难以兼顾全体学生
        2.评价机制不完善,教师对学习机会公平重视程度不足
        3.教师培训形式化,忽视对教师公平理念的培训
五、学习机会公平视角下小学课堂提问的优化策略
    (一)教师是实现学习机会公平的课堂提问的关键
        1.厘清公平理念,提高学习机会公平意识
        2.加强专业学习,提高专业素养
        3.淡化功利之心,强化育人意识
    (二)学生是实现学习机会公平的课堂提问的落脚点
        1.克服自身局限,主动争取学习机会
        2.树立维权意识,坚决维护学习机会公平
    (三)学校环境是实现学习机会公平的课堂提问的保障
        1.班级规模小班化,学习空间灵活化
        2.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纳入提问公平的指标
        3.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帮助教师深入理解公平理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课堂观察记录表
附录二 小学课堂提问研究调查问卷(学生用)
附录三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四 学生访谈提纲
致谢

(2)乡村小学“边缘”学生困境研究 ——对广西一所村小“边缘”学生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微观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普遍存在
        (二)个人的双重身份经历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边缘学生”基本问题研究
        1.“边缘学生”的内涵
        2.“边缘学生”的特征
        3.“边缘学生”的分类
        4.“边缘学生”的后果审视
        (二)学校“边缘学生”实证研究
        1.以学段划分
        2.以场域划分
        3.以城乡区域划分
        (三)研究述评
    四、概念界定
        (一)乡村、乡村学校、乡村小学
        1.乡村
        2.乡村学校、乡村小学
        (二)边缘、边缘学生
        1.边缘、边缘学生
        2.相近范畴厘清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观察法
        3.访谈法
        4.实物分析法
        5.个案法
        (二)研究过程
        1.进入树人小学
        2.确定研究对象
        3.资料收集
第1章 社会和学校背景
    一、社会背景
        (一)C乡:自然地理因素限制大,经济发展滞后
        (二)传统:民族特色文化、优秀育人文化逐渐淡化
        (三)家庭:父母外出务工现象普遍,孩子缺少陪伴与监护
    二、学校背景
        (一)学校:设施设备逐渐齐全,师资专业水平待提升
        (二)班级:班级建设规训意味浓厚,学生缺乏自主发展空间
第2章 课堂教学“沉睡者”——杨帆
    一、教师及班级情况
        (一)教师情况
        (二)班级情况
    二、“游离者”
        (一)明目张胆搞小动作
        (二)被点名后毫不收敛
        (三)不参与课堂学习
    三、“表演者”
        (一)背着老师搞小动作
        (二)被点名后佯装收敛
        (三)假装参与课堂学习
    四、“享受者”
        (一)同学眼里的好玩伴
        (二)笔者眼中的好少年
    五、“梦想者”
        (一)美好的梦想——“太空人”
        (二)唯一的倾听者——爷爷奶奶
    六、个因分析:基于关怀伦理视角
        (一)关心者角色缺失
        (二)被关心者角色缺失
        (三)关怀情感和道德情感缺失
第3章 同辈群体“自娱者”——覃伶
    一、教师及班级情况
        (一)教师情况
        (二)班级情况
    二、“独行者”
        (一)课堂内外独来独往
        (二)来自同学的负面评价
        (三)老师的刻意关注
    三、“另类者”
        (一)不受控制的行为
        (二)奇怪的言行举止
        (三)神奇的个人世界
    四、“期待者”
        (一)期待来自老师的关注
        (二)渴望友情
    五、“积极者”
        (一)课堂积极表现
        (二)课内外积极与老师互动
    六、个因分析
        (一)教师:全方位的控制和教学机智的缺乏
        (二)家庭:资本占有量低
        (三)同辈群体:对异质文化的排斥
第4章 隐形“被排斥者”——罗强
    一、教师及班级情况
        (一)教师情况
        (二)班级情况
    二、麻烦“制造者”
        (一)恶劣事件
        (二)恶作剧
        (三)态度戏谑
    三、“被疏离者”
        (一)同辈群体的“背叛”
        (二)同学家长的“隔离”
        (三)老师的有色眼镜
    四、“继承者”
        (一)充满暴力的家庭传统
        (二)对物质的欲望
    五、“闪光者”
        (一)小领导者
        (二)美术特长
    六、个因分析
        (一)教师:负面“标签”的刻板使用
        (二)社会:泛娱乐化现象的冲击
        (三)家庭:榜样的缺乏
第5章 家庭“寄养者”——莫艺
    一、教师及班级情况
        (一)教师情况
        (二)班级情况
    二、“消极者”
        (一)课堂上消极无趣
        (二)课下人际关系生疏
        (三)极端的言行举止
    三、“缺失者”
        (一)“我真正的家”
        (二)亲密关系的缺失
        (三)缺乏自信心
    四、“被‘虐待’者”
        (一)“难缠”的家长和“任性”的哥哥
        (二)莫艺的经历
    五、“被肯定者”
        (一)个性者
        (二)热心肠
    六、个因分析
        (一)老师:教育过程中的公平问题
        (二)家庭:剧烈变故导致儿童偏差行为
        (三)边缘人本身:低心理弹性者
第6章 “边缘生”共因分析和转化策略探讨
    一、“边缘生”共因分析
        (一)家庭方面
        (二)学校教师方面
        (三)家校合作方面:家校界限明显,家师沟通频率低
    二、“边缘生”转化策略探讨
        (一)社会层面
        (二)学校层面
        (三)教师层面
        (四)家庭层面
        (五)“边缘”学生自身层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3)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问题研究 ——以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A小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基础:中小学生厌学现象严重
        1.1.2 年龄特征:小学高年级是由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期
        1.1.3 实践需求:当前应对厌学措施的可操作性亟须提升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4.2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4.3 对已有相关研究的分析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难点
        1.6.1 研究内容
        1.6.2 创新点
        1.6.3 难点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分析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小学高年级
        2.1.2 厌学
    2.2 相关概念辨析
        2.2.1 厌学与厌学症
        2.2.2 厌学生与后进生
    2.3 理论基础
        2.3.1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2.3.2 自我效能感理论
第三章 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A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现状调查
    3.1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的调查设计与实施
        3.1.1 调查对象的确定
        3.1.2 调查工具的设计
        3.1.3 调查实施的程序
    3.2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现状调查结果
        3.2.1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的整体情况
        3.2.2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的行为表现
    3.3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调查结果讨论
        3.3.1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总体情况
        3.3.2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差异性情况
        3.3.3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行为表征情况
第四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
    4.1 核心因素—学生低下的学习效能感
        4.1.1 学习动机匮乏
        4.1.2 自我期许缺失
        4.1.3 自我挫败感高
        4.1.4 自我控制力差
    4.2 关键因素—教师偏离人本性的教学
        4.2.1 教育情怀不足
        4.2.2 教学方式呆板
        4.2.3 教学评价单一
        4.2.4 课业负担沉重
    4.3 重要因素—家长缺乏科学性的教养
        4.3.1 教育责任推诿
        4.3.2 教育期望偏差
        4.3.3 教辅能力不足
        4.3.4 亲子关系疏离
第五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问题解决策略的构建
    5.1 学生层面:激发学习效能,培养学习兴趣
        5.1.1 激发学习动机
        5.1.2 唤醒学习潜能
        5.1.3 培养良好习惯
        5.1.4 掌握学习方法
    5.2 教师层面:提高教学素养,培育教学情怀
        5.2.1 修炼新时代教师人格
        5.2.2 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
        5.2.3 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5.3 家长层面:提升教养能力,掌握教育艺术
        5.3.1 明确家庭监护与教育职责
        5.3.2 提升家庭教育能力与素养
        5.3.3 掌握家庭教育艺术与方法
        5.3.4 建立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小学四年级学生数学几何思维水平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几何思维
        1.2.2 几何思维水平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问题与内容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思路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法
        2.3.2 文本分析法
        2.3.3 课堂观察法
        2.3.4 访谈法
    2.4 数据的收集与编码
        2.4.1 数据收集
        2.4.2 数据编码
第3章 小学四年级学生数学几何思维水平分析框架的构建
    3.1 小学四年级学生数学几何思维水平分析框架的构建依据
        3.1.1 《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几何相关要求
        3.1.2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几何内容
        3.1.3 范希尔理论
    3.2 小学四年级学生数学几何思维水平分析框架的形成
第4章 小学四年级学生数学几何思维水平的调查结果分析
    4.1 作业及试卷内容分析
        4.1.1 作业内容几何思维水平划分
        4.1.2 试卷内容几何思维水平划分
    4.2 小学四年级学生数学几何思维水平的总体情况分析
        4.2.1 小学四年级学生数学几何思维水平的整体分析
        4.2.2 小学四年级学生数学几何思维水平的等级差异分析
    4.3 小学四年级学生数学几何思维水平的差异比较分析
        4.3.1 小学四年级学生数学几何思维水平的性别差异比较分析
        4.3.2 不同等级小学四年级学生数学几何思维水平的差异比较分析
第5章 小学四年级学生数学几何思维水平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内部因素
        5.1.1 智力因素
        5.1.2 非智力因素
    5.2 外部因素
        5.2.1 教师未充分利用辅助性教学设备
        5.2.2 教师自身几何知识与思维能力不扎实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提升小学四年级学生数学几何思维水平的对策
        6.2.1 借助直观发展视觉水平
        6.2.2 开展活动发展分析水平
        6.2.3 培养推理能力发展非形式化演绎水平
        6.2.4 强化不同几何思维水平学生的分层教学
        6.2.5 优化信息技术教学发展学生几何思维
第7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7.1 研究不足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圆的初步认识”作业内容
    附录B “线段、射线、直线”作业内容
    附录C “角”作业内容
    附录D “几何小实践”单元试卷内容
    附录E 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5)小学数学课堂双向度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Q市M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1.重视课堂提问是课程改革的要求
        2.课堂提问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
        3.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4.改变提问向度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二)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课堂中学生提问价值的研究
        2.课堂中提问主体和提问向度的研究
        3.课堂提问内容的研究
        4.课堂提问功能的研究
        5.对国内外研究的思考
    (四)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2.论文研究思路
    (五)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界定
        1.理论基础
        2.核心概念界定
一、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设计目的与对象的选择
        1.调查设计目的
        2.调查对象的选择
    (二)调查方法的设计与实施
        1.课堂观察法的设计与实施
        2.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3.访谈提纲的设计与实施
    (三)调查数据的处理
        1.提问主体和向度
        2.提问内容
        3.提问意识
        4.提问动机
        5.提问反应
        6.对调查数据的总结
二、小学数学课堂双向度提问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提问学生的现象占主导
        1.教师对课堂提问认识不足
        2.学生形成机械学习模式
    (二)学生提问教师的现象极少
        1.教师对学生提问处理不当
        2.学生存在课堂提问障碍
    (三)学生提问学生的现象较少
        1.教师权威性影响学生间提问
        2.学生间不会提问
三、小学数学课堂双向度提问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主导提问的原因分析
        1.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2.学生对教师的盲目信任
    (二)学生缺少向教师提问的原因分析
        1.教师“三怕”压抑学生提问
        2.学生“三差”阻碍个人提问
    (三)学生之间缺少提问的原因分析
        1.教师不让问
        2.学生不会问
四、改进小学数学课堂双向度提问的建议
    (一)针对教师提问学生的建议
        1.改变教师传统提问理念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精神
    (二)针对学生提问教师的建议
        1.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提问
        2.学生要自觉培养提问能力
    (三)针对学生提问学生的建议
        1.教师要鼓励学生互相提问
        2.学生要主动进行互相提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现状调查问卷(实测)
    附录二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现状的访谈提纲
    附录三 :小学生课堂提问现状的访谈提纲
    附录四 :小学数学课堂观察案例分析
        案例一:关于一年级《0的认识》的案例分析
        案例二:关于一年级《8和9的加减法》的案例分析
        案例三:关于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的案例分析
        案例四:关于二年级《认识时间》的案例分析
        案例五:关于三年级《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案例分析
        案例六:关于三年级《周长的计算》的案例分析
        案例七:关于四年级《亿以上数的认识》的案例分析
        案例八:关于四年级《线段、直线、射线和角》的案例分析
        案例九:关于五年级《小数乘小数》的案例分析
        案例十:关于五年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案例分析
        案例十一:关于六年级《分数乘分数》的案例分析
        案例十二:关于六年级《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案例分析
致谢

(6)新高考改革下高中生生物学学习观现状分析及培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进展
        一、国外有关的研究
        二、国内有关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理论综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学习
        二、学习观
        三、生物学学习观
    第二节 学习观的分类
    第三节 影响学生学习观的因素分析
        一、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家庭环境
        三、学生的身心状态
        四、社会文化的发展
第三章 高中生生物学学习观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目的与内容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内容
    第二节 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第三节 调查过程
        一、编制调查问卷
        二、试测及分析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三、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四、调查结果的数据整理
第四章 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节 高中生生物学学习观的结构及分析
    第二节 高中生生物学学习观的整体状况分析
    第三节 新高考对高中生生物学学习观的影响因素及分析
        一、学生因素的影响
        二、不同地区学校因素的影响
        三、任课教师因素的影响
        四、家庭教育的影响
第五章 高中生生物学学习观的培养策略
    第一节 高中生生物学学习观培养策略的构建依据
        一、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
        二、新高考改革对生物学的要求
        三、调查研究现状中发现的问题
    第二节 构建高中生生物学学习观的培养策略
        一、培养高中生树立正确的生物学学习观
        二、调动教师参与培养生物学学习观的积极性
        三、改善高中生生物学学习观的培养环境
        四、落实新课程改革对构建生物学学习观的要求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反思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XX学校高中生生物学学习观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 高中生访谈提纲
    附录3 高中生物学任课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7)情境体验式教学在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中的应用研究 ——以《遵守社会规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案例分析法
        4.访谈法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情境体验式教学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情境教学
        2.体验式教学
        3.情境体验式教学
    (二)情境体验式教学在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中应用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思想
        3.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三)情境体验式教学在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中应用的意义
        1.有利于将抽象的学习主题形象化生动化
        2.有利于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兴趣点
        3.有利于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养成
二、情境体验式教学在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中应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介绍
    (二)存在的问题
        1.情境创设不合理,脱离学生实际
        2.问题设置无梯度,课堂效率低下
        3.情境体验无重点,体验流于形式
        4.体验互动不理想,目标达成难统一
        5.结果评价少实践,体验质量难保证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忽视学生学情,片面追求“创新”
        2.设问经验不足,知识分析不到位
        3.教师备课不充分,时间把控不合理
        4.情境类型单一,趣味性不强
        5.应试现象存在,评价手段受限
三、情境体验式教学在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中应用的对策..
    (一)情境体验式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的基本步骤
        1.以学设境,搭建体验桥梁
        2.以效呈境,激发体验动机
        3.以疑悟境,形成体验认知
        4.反思应用,检验体验结果
    (二)情境体验式教学在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中的实施建议
        1.认真分析学情,精选情境资源
        2.采用分层设问,力求“疑、思、准”
        3.科学确定重难点,合理规划时间
        4.优化情境素材,调适体验互动
        5.应用多元评价,增设评价指标
    (三)情境体验式教学在《遵守社会规则》中的具体运用
        1.《遵守社会规则》的内容介绍
        2.学情分析
        3.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4.教学实施过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8)高中语文比喻修辞格分级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来源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中语文比喻修辞格分级教学概说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修辞格的概念界定
        二、比喻修辞格的概念界定
        三、分级教学的概念界定
        四、比喻修辞格分级教学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理论依据
        一、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二、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三、因材施教理论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五、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六、比喻修辞格知识的层次性
    第三节 现实依据
        一、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二、教师教学方式的独特性
        三、课程标准的现实要求
第二章 高中语文比喻修辞格分级教学的实践原则
    第一节 分级教学的原则
        一、课程目标分级
        二、学生实际水平分级
        三、教学过程分级
        四、作业系统分级
        五、考试评价分级
    第二节 比喻修辞格知识的分级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二、适应性原则
        三、拓展性原则
第三章 高中语文比喻修辞格分级教学的实施环节
    第一节 调查准备阶段
        一、调查对象及目的
        二、调查的主要内容
        三、调查情况分析
    第二节 实施阶段
        一、层级案例设计
        (一)1级案例设计
        (二)2级案例设计
        (三)3级案例设计
        二、分级测试
        三、结果分析
第四章 高中语文比喻修辞格分级教学的成效及思考
    第一节 高中语文比喻修辞格分级教学的成效
        一、教师方面
        二、学生方面
        三、课堂方面
    第二节 关于高中语文比喻修辞格分级教学的思考
        一、比喻修辞格分级教学存在的问题
        二、相应的解决措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高中语文比喻修辞格分级教学的学生调查问卷
致谢

(9)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小学教师肩负着时代的重任
        1.1.2 小学教师职业困惑的状况亟待关注
        1.1.3 个人兴趣指向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1.1 理论意义
        1.2.1.2 实践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内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1.3.3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及本研究的不同之处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小学教师
        1.4.2 教师职业困惑
        1.4.3 叙事研究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思路
    2.3 研究方法的选择
    2.4 获取资料的方式
        2.4.1 访谈法
        2.4.2 观察法
        2.4.3 实物收集法
        2.4.4 文献分析法
    2.5 研究的伦理、效度和推广度
        2.5.1 研究的伦理
        2.5.2 研究的效度
        2.5.3 研究的推广度
第3章 L老师职业困惑的系列故事
    3.1 素描:关于L老师与N小学
    3.2 起点:初任的我困惑重重
        3.2.1 第一年,困惑接踵而至
        3.2.1.1 教学成了第一道难关
        3.2.1.2 如何找寻教师尊严?
        3.2.1.3 师生关系的“远”与“近”
        3.2.1.4 怎样面对不听话的你?
        3.2.1.5 家长这道坎儿,能否迈过去?
        3.2.2 第三年,那些深刻记忆
        3.2.2.1 如何上好公开课?
        3.2.2.2 怎样提升教科研能力?
        3.2.2.3 教师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3.2.2.4 怎样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3.2.2.5 遭遇学校不公平,怎么办?
    3.3 行走:成长的我面对迷茫
        3.3.1 第六年,问题是生长的希望
        3.3.1.1 谁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3.3.1.2 如何处理好同事关系?
        3.3.1.3 关于学校文化的迷思
        3.3.2 第十年,追寻困惑的轨迹
        3.3.2.1 怎样跟上网络时代的发展?
        3.3.2.2 小学教师如何摆脱“小学教师”?
        3.3.2.3 变味的班级群,怎样回到正轨?
        3.3.2.4 小学教师就要被人瞧不起吗?
    3.4 沉淀:现在的我依旧困惑
        3.4.1 这几年,又生新的困惑
        3.4.1.1 发现学生早恋,怎么办?
        3.4.1.2 家长的焦虑,有解吗?
        3.4.1.3 如何转化班级后进生?
        3.4.2 如今,在困惑中不断起航
        3.4.2.1 教材更换带来的挑战
        3.4.2.2 一天能有四十八小时吗?
        3.4.2.3 作业需要改革吗?
第4章 L老师职业困惑故事的分析
    4.1 对L老师职业困惑内容的分析
        4.1.1 与自身有关的职业困惑
        4.1.2 与学生有关的职业困惑
        4.1.3 与家长有关的职业困惑
        4.1.4 与学校有关的职业困惑
    4.2 对L老师职业困惑解决方式的分析
第5章 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
    5.1 内部影响因素
        5.1.1 专业理论知识薄弱
        5.1.2 自我认知存在局限
        5.1.3 教学实践经验不足
        5.1.4 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5.1.5 专业发展水平不高
    5.2 外部影响因素
        5.2.1 社会环境
        5.2.2 学校因素
        5.2.3 家庭因素
第6章 叙事背后的思考:教师如何走出职业困惑
    6.1 对教师自身力量的思考
        6.1.1 自我努力的方向
        6.1.1.1 内心的主动觉醒——拥有内驱力
        6.1.1.2 成长的有力抓手——成为反思者
        6.1.1.3 知识的有效储备——完善学习力
        6.1.1.4 发展的快乐源泉——学做行动者
        6.1.1.5 交流的美好艺术——提高沟通力
        6.1.1.6 教育的不断创新——生成研究力
        6.1.2 自我修炼中成长
        6.1.2.1 心理上走出职业困惑
        6.1.2.2 实践中走出职业困惑
    6.2 对外部重要力量的思考
        6.2.1 给予充分帮助——重要他人发挥积极作用
        6.2.2 创造无限可能——关键事件促我不断前进
        6.2.3 传递更多光亮——对我影响深远的重点读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与合作教师的访谈提纲
    附录2: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学生的访谈提纲
    附录3: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家长的访谈提纲
    附录4:学生的自由作文
    附录5:给同学们的感谢信
    附录6:我的田野日记选
    附录7:图片汇集
    附录8:致L老师的信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10)面向薄弱学校的STEAM课程设计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STEAM教育在中国不断发展和推广
        1.1.2 核心素养的发展对接STEAM教育
        1.1.3 国内STEAM教育发展存在城乡差异
    1.2 研究现状与问题分析
        1.2.1 STEAM教育国外研究现状
        1.2.2 STEAM教育国内研究现状
        1.2.3 关键问题分析
    1.3 研究问题与目的
        1.3.1 问题提出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论文结构
第2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薄弱学校
        2.1.2 STEAM教育
        2.1.3 核心素养
        2.1.4 学科素养
    2.2 STEAM课程设计相关理论
        2.2.1 课程设计理论
        2.2.2 模型构建理论框架
第3章 薄弱学校STEAM课程设计模型构建
    3.1 薄弱学校STEAM教育发展环境分析
        3.1.1 家校环境分析
        3.1.2 师生素养分析
        3.1.3 课程建设对比
    3.2 课程设计模型构建
        3.2.1 学科要素分析
        3.2.2 设计原则分析
        3.2.3 设计流程分析
        3.2.4 “CMS+PPP”课程设计模型
    3.3 课程设计模型特色
        3.3.1 学习方式
        3.3.2 课程特点
        3.3.3 参与角色
第4章 薄弱学校STEAM课程设计模型应用案例
    4.1 课程设计案例介绍
        4.1.1 系列主题课程介绍
        4.1.2 课程设计案例概要
    4.2 整体流程设计与案例评价方法
        4.2.1 整体流程设计
        4.2.2 案例评价方法
    4.3 课程设计案例实施
        4.3.1 案例教学内容
        4.3.2 案例教学目标
        4.3.3 案例教学活动设计
        4.3.4 案例实施过程
第5章 薄弱学校STEAM课程设计模型的应用成效
    5.1 课程设计模型应用评价方案
        5.1.1 应用评价思路
        5.1.2 应用评价工具
    5.2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5.2.1 学生基本素养前测分析
        5.2.2 学生基本素养前后测对比
        5.2.3 学生专题学习对比分析
    5.3 教师教学效果评价
        5.3.1 教师问卷-课程认识与教学行为评价
        5.3.2 教师访谈-关于课程的反馈意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STEAM课程实验学生基本素养问卷
    附录Ⅱ:STEAM课程专题计分表
    附录Ⅲ:STEAM课程设计案例专题一学习任务单
    附录Ⅳ:STEAM课程设计案例专题一问卷(实验班)
    附录Ⅴ:STEAM课程设计案例专题一问卷(对照班)
    附录Ⅵ:STEAM课程实验教师问卷
后记

四、浅谈中学阶段对数学后进生的教育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学习机会公平视角下小学课堂提问的调查研究 ——以Q市S小学数学课堂为例[D]. 孙潇越.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乡村小学“边缘”学生困境研究 ——对广西一所村小“边缘”学生的个案研究[D]. 罗双明.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问题研究 ——以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A小学为个案[D]. 周艳艳. 河北大学, 2021(02)
  • [4]小学四年级学生数学几何思维水平的调查研究[D]. 杨新月.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小学数学课堂双向度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Q市M小学为例[D]. 李殿芬.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6]新高考改革下高中生生物学学习观现状分析及培养策略研究[D]. 刘海霞.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7]情境体验式教学在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中的应用研究 ——以《遵守社会规则》为例[D]. 关楚楚.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8]高中语文比喻修辞格分级教学研究[D]. 张权林.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D]. 余云露.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10]面向薄弱学校的STEAM课程设计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D]. 冯孟坭.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浅谈中学数学本科生的教育艺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