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花生生化特性研究

新鲜花生生化特性研究

一、鲜食花生相关生化特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琼,李晨杰,刘晓莉,王殿轩,张玉荣[1](2021)在《鲜食花生保鲜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鲜食花生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但其贮藏稳定性差、货架期短,因此,采后保鲜是鲜食花生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综述了鲜食花生的营养价值和贮藏特性,概述了鲜食花生采后保鲜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鲜食花生采后保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以期为鲜食花生的贮藏保鲜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尹欣幸,杨伟波,金龙飞,符海泉,李东霞[2](2021)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鲜食花生品质评价》文中认为为筛选适合鲜食的花生品种,建立鲜食花生品质评价方法,引进14个花生品种在海南种植,并以本地‘东方’种为对照,比较各品种可溶性糖、蛋白质、粗脂肪、油酸及亚油酸含量,并进行感官评价。通过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筛选鲜花生品质的关键指标,对供试花生品质进行评价。相关性分析表明,百果鲜重与百仁鲜重呈显着正相关,百果鲜重与亚油酸含量呈显着负相关,粗脂肪含量与甜度、油酸与亚油酸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香味与甜度、细腻度呈极显着正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4个主成分因子,分别为感官因子、不饱和脂肪酸因子、蛋白质因子、产量因子,这4个因子反映了原始数据信息量的80.601%。通过综合主成分得分,得出供试花生鲜食品质排名依次是‘四粒红’、本地‘东方’种、‘桂花黑1号’‘桂花红132’‘中花12号’‘中花16号’‘桂花36号’‘桂花56号’‘桂花红198’‘桂花771’‘中号21号’‘中花26号’‘中花9号’‘中花24号’‘中花6号’。综合评价,‘四粒红’较适应海南环境,推荐作为鲜食花生,其次是‘桂花黑1号’‘桂花红132’。

蒋菁,贺梁琼,韩柱强,严华兵,覃夏燕,甘秀芹,刘菁,唐荣华,钟瑞春[3](2021)在《广西花生产业现状分析及其发展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研剖析广西花生产业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优化广西花生产业布局、提升花生产品竞争力及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7—2019年通过对广西14个地级市的花生种植面积、区域分布、栽培品种、产量、种植收益,以及花生加工企业原料来源、产品品牌建设、加工规模及销售等情况进行调研,综合分析广西花生产业现状,找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结果】广西属于我国南方春秋两熟、油食兼用的花生产区,各地市均有种植,普遍采用轮作或套种等种植方式。根据广西花生种植集中区域的地理位置,主要分为五大产区:桂南花生产区(南宁市和崇左市),桂中花生产区(来宾市和贵港市),桂北花生产区(桂林市),桂东花生产区(贺州市和梧州市),南部沿海花生产区(北海市、钦州市和防城港市)。2019年广西花生种植面积21.85万ha,总产量67.20万t,65%用于榨油、25%用于食用、10%作种用。广西花生生育期短,适应性广,种植效益高,但种植机械化水平较低,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农户自给自足生产为主,无机械干燥设备,花生品质受天气影响较大,且不同年份或种植户间的花生品质差异明显;广西花生加工产品主要是花生油和烤果类,由于本地生产的花生收购价格高,加工企业生产原料主要来源于其他省份或从国外进口,无法有效带动广西花生种植业的快速发展。【建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产业布局;发挥区域优势,形成区域特色;加强基础研究,促进产学研联合攻关;加速新技术、新品种推广;提高花生生产机械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从而实现广西花生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吴超[4](2021)在《鲜食葛组织培养及大田追施KH2PO4对其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豆科葛属藤本植物葛(Pueraria lobata)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药食同源植物,既有很好的营养价值,又有很强的保健功效,含黄酮类、香豆素类等营养成分,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鲜食正在成为葛根利用的发展方向,但其繁殖方式与后期的早衰成为葛根产业化的限制因素。本研究以鲜食葛茎尖、茎段和叶片为材料,通过外植体消毒、愈伤组织诱导、出芽诱导、不定芽增殖、不定芽伸长、生根培养,初步建立鲜食葛离体繁殖体系。通过探讨鲜食葛生长后期在不同追肥量下光合色素含量、抗性相关物质含量、抗氧化酶活性、代谢酶活性、营养物质、大量元素含量等生理变化及其对产量的影响,以期为鲜食葛后期生长的追肥提供理论参考与技术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建立了鲜食葛离体繁殖体系,生根率与成苗率高,移栽到大田后,初步观测生长良好。以本试验的鲜食葛为材料,其茎尖最佳消毒方案为2.2%次氯酸钠处理3min,消毒效果为91.11%;叶片最佳消毒方案为10%过氧化氢处理3min,消毒效果为95.56%;茎段最佳消毒方案为30%过氧化氢处理6min,消毒效果为70.36%。茎尖最佳取材时间为7月,叶片为5月,茎段为5月,三种外植体在9月取材的消毒效果均较差。茎尖愈伤组织诱导最佳组合为MS+2,4-D(2mg/L),诱导率100%。叶片愈伤组织诱导最佳组合为MS+2,4-D(0.10~2.00mg/L)+6-BA(0.10~0.20mg/L),诱导率100%且愈伤量多。茎尖出芽诱导最佳组合为MS+NAA(0.001、0.005mg/L)+6-BA(0.500mg/L),诱导率为66.67%。不定芽增殖最佳组合为MS+NAA(0.001mg/L)+6-BA(0.080mg/L)+蔗糖(1%),繁殖系数为5.55。不定芽伸长最佳组合为MS+6-BA(0.100mg/L)+IBA(0.100mg/L)+NAA(0.007mg/L),有效繁殖系数为1.28。生根最佳组合为1/2MS+IBA(0.15mg/L),生根率为94.44%,成苗率为94.44%。2.后期大田追施适宜浓度的磷酸二氢钾可减缓鲜食葛植株衰老进程,提高抗性,改善生理和营养指标,显着增加葛根产量。(1)动态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葛根生长后期大田追施磷酸二氢钾可减缓鲜食葛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降低速度,防止植株早衰,有利于同化物向地下部运输。(2)大田追施磷酸二氢钾能增强鲜食葛的抗逆性,但对鲜食葛中抗性相关物质有不同的影响。其中较高浓度的磷酸二氢钾有利于块根中可溶性糖含量的积累;块根中脯氨酸含量随时间呈下降趋势,大田追施磷酸二氢钾1.5kg/667m2后,在短期内能增加块根中脯氨酸含量,但在一段时间后追肥的处理反而会降低块根中脯氨酸的含量;磷酸二氢钾对块根中的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含量没有显着影响。大田追施磷酸二氢钾降低了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积累;叶片中脯氨酸含量随时间呈上升趋势,磷酸二氢钾在短期内降低了叶片中脯氨酸含量的积累,但一段时间后则有利于叶片中脯氨酸含量的增加,1.0~2.0kg/667m2效果较好;大田追施磷酸二氢钾对叶片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没有显着影响;其中施用较高浓度的磷酸二氢钾(2.0kg/667m2)促使叶片中丙二醛含量的增加。(3)大田追施磷酸二氢钾能提高块根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对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没有显着影响,低浓度的磷酸二氢钾(0.5kg/667m2)可提高块根中的过氧化物酶活性。较低浓度的磷酸二氢钾(0.5kg/667m2)可提高块根中的硝酸还原酶活性;磷酸二氢钾可提高块根中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但降低了淀粉酶活性。(4)大田追施磷酸二氢钾对块根中各营养物质有不同的影响。其中较高浓度的磷酸二氢钾能加快块根中淀粉和总糖的积累,追肥2.0kg/667m2效果较好;少量磷酸二氢钾(0.5kg/667m2)在短期内促进了块根中蔗糖含量的积累,但在一段时间后则降低了蔗糖含量的积累;磷酸二氢钾1.5kg/667m2促进了块根中总氨基酸含量的积累;磷酸二氢钾降低了块根中类黄酮的含量。(5)大田追施磷酸二氢钾对大量元素有不同的影响。较高浓度的磷酸二氢钾(1.5~2.0kg/667m2)在短期内能提高块根中的磷含量,但一段时间后便回落;大田追施磷酸二氢钾对叶片中的磷含量在短期内没有显着影响,在后期才表现出促进磷含量的积累的现象;大田追施磷酸二氢钾对块根中钾含量的增加没有显着影响;可减缓叶片中钾含量的降低速度;对块根和叶片中的氮含量没有显着影响。综合分析,大田追施适当浓度的磷酸二氢钾显着提高了鲜食葛产量,改善品质。其中施用1.0kg/667m2产量最高;1.5kg/667m2对鲜食葛块根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及产量的形成综合效果最优。

陈晶英[5](2020)在《橄榄果实发育过程中钙信使系统及营养元素的变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橄榄[Canarium album2(Lour.)Raeusch]原产于我国南方,是我国特有的热带亚热带果树,其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果品鲜食、加工均宜。鲜食型品种质地清脆,初感味涩,渐觉回甘;加工型品种质地粗硬,口感青涩,回甘差,前者经济价值高。本试验以鲜食型‘清榄1号’和加工型‘长营’为试验材料,测定橄榄果实发育过程中不同形态钙含量、钙调素(CaM)含量及Ca2+-ATPase、NAD激酶(NADK)等相关酶活性以及矿质元素含量,以期了解橄榄果实发育过程中钙信使系统组分变化规律,为橄榄优良品种的选育,果实品质的形成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鲜食型‘清榄1号’和加工型‘长营’橄榄为试验材料,对橄榄果实发育过程中总钙及不同形态钙包括水溶性钙、果胶钙、磷酸钙以及草酸钙的含量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橄榄果实发育过程中,‘清榄1号’与‘长营’总钙含量的快速增长发生在花后50-70 d。2个品种橄榄果实的总钙、水溶性钙、果胶钙变化趋势相同,但含量上有所差异,磷酸钙、草酸钙变化趋势及含量均存在差异。‘清榄1号’较‘长营’含有较高含量的总钙、果胶钙、水溶性钙和较低含量的磷酸钙、草酸钙。相关性分析表明:‘清榄1号’总钙含量的增减主要受到水溶性钙、果胶钙含量的影响;‘长营’橄榄果实中的水溶性钙、果胶钙及磷酸钙的含量与总钙含量密切相关;两者果实发育伴随着活性钙(水溶性钙、果胶钙)向非活性钙(磷酸钙、草酸钙)转化。2.测定‘清榄1号’和‘长营’橄榄果实发育过程中CaM含量、Ca2+-ATPase、NADK、钙调素依赖性NAD激酶(CaM依赖性NADK)、钙调素非依赖性NAD激酶(CaM非依赖性NADK)及NADP磷酸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2个品种橄榄果实CaM含量及Ca2+-ATPase、NADK、CaM非依赖性NADK及NADP磷酸酶活性均存在差异,但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花后50-70 d,‘清榄1号’与‘长营’果实中CaM的含量下降,水溶性钙快速增长,Ca2+-ATPase、NADK、CaM非依赖性NADK及NADP磷酸酶活性也随之升高,此时细胞维持Ca2+稳态的能力较强;花后90-110 d,‘清榄1号’水溶性钙含量持续上升,‘长营’则下降,两者果实中CaM含量、Ca2+-ATPase活性均降至较低,即维持Ca2+稳态的能力下降,NADK、CaM非依赖性NADK及NADP磷酸酶活性均降低,‘清榄1号’与‘长营’CaM依赖性NADK在总酶活中所占比例分别激增37.9%和26.8%,草酸钙和磷酸钙含量增加;花后130-170 d,CaM含量、Ca2+-ATPase活性升高,促进Ca2+跨膜运输,水溶性钙含量逐渐下降,NADK、CaM非依赖性NADK及NADP磷酸酶活性升高后降低。与花后90-110 d相比,花后50-70 d和花后130-170 d橄榄果实具有较高的CaM含量,较高的Ca2+-ATPase、NADK、CaM非依赖性NADK及NADP磷酸酶酶活性,较低的可溶性钙含量和更稳定的CaM依赖性NADK占总酶活的比例,说明橄榄果实花后50-70 d和花后130-170 d具有较好的维持细胞内Ca2+稳态的能力。3.测定了‘清榄1号’和‘长营’橄榄果实发育过程中氮、磷、钾、硼、镁、锌、锰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橄榄果实中矿质元素含量存在差异,随着橄榄果实的发育,‘清榄1号’和‘长营’的钾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长营’果实中的氮、磷、硼、钙、镁、锌、锰含量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清榄1号’果实中氮元素含量先降低后升高,硼元素含量逐渐降低,磷、镁元素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钙、锌、锰元素含量表现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整体上,‘长营’果实中氮、磷、钾、硼、镁、锌、锰含量均高于‘清榄1号’,而钙含量低于‘清榄1号’。‘清榄1号’和‘长营’果实中氮、磷、硼、镁含量变化趋势不同;钾、钙、锌、锰含量变化规律一致,但品种间含量差异较大。

袁惠琦[6](2020)在《脂氧合酶在鲜食糯玉米风味形成中的作用及其在采后贮藏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糯玉米(zea mays L.ceratina Kulesh)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其中含糖量达到7%的糯玉米一般用作鲜食。鲜食糯玉米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细腻丰富的口感和不同于其他玉米品种的脂香,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风味物质作为鲜食糯玉米食用品质的关键指标,直接决定了鲜食糯玉米的商品价值。鲜食糯玉米的风味组成较为复杂,其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为小分子的醛醇类物质,而这些小分子的醛醇类物质在植物中主要是由脂氧合酶(lipoxygenase,LOX)途径产生的,LOX是该途径的第一个关键酶且在鲜食糯玉米风味形成中的作用尚不明确。本文以7个发育期的“沪紫黑糯1号”糯玉米为试材,建立不同发育期鲜食糯玉米的风味图谱;对不同发育期糯玉米籽粒中LOX途径关键酶及LOX同工酶基因与风味物质进行相关性分析;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技术,研究糯玉米采后外源施用LOX底物和抑制剂、创造使LOX失活的碱性条件等对鲜食糯玉米风味物质的影响以及对籽粒中LOX同工酶基因的表达调控;并以LOX为指示酶确定烫漂时间,对糯玉米采后贮藏中LOX活性与风味成分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为脂氧合酶在发育阶段及贮藏阶段糯玉米风味形成中的作用奠定研究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沪紫黑糯1号”糯玉米在发育过程中,其籽粒主要营养成分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主要表现为籽粒中水分含量的降低,淀粉含量的增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先增加后降低。利用风味活度值法在“沪紫黑糯1号”7个发育期的糯玉米籽粒中分别鉴定出13种、8种、12种、10种、10种、10种、13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OAV大于1,是影响“沪紫黑糯1号”糯玉米风味的关键物质,其中(E)-2-壬烯醛、1-辛烯-3-醇、2-正戊基呋喃、辛醛、己醛、2-庚烯醛和壬醛是整个发育期糯玉米籽粒共有的主体风味物质。关键风味物质对不同发育期糯玉米的风味贡献有较大差异。通过测定不同发育期糯玉米籽粒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利用风味活度值法鉴定关键风味物质,建立“沪紫黑糯1号”糯玉米的风味图谱,并初步构建风味评价模型,为关键风味物质在不同发育期糯玉米籽粒中的变化规律提供数据支持。(2)“沪紫黑糯1号”7个发育期糯玉米籽粒中LOX活性、HPL活性和ADH活性之间存在显着差异。LOX活性与4个糯玉米品种的挥发性醛类物质的积累呈显着负相关,与挥发性醇类物质总量呈显着正相关。在“沪紫黑糯1号”糯玉米发育阶段,LOX活性与挥发性酮类物质总量以及Zm LOX1、Zm LOX2的相对表达量均呈显着正相关,与Zm LOX3相对表达量呈显着负相关。Zm LOX1和Zm LOX2可能在糯玉米风味形成中起重要作用。(3)在糯玉米籽粒切片中添加LOX底物亚油酸和亚麻酸可以显着提高籽粒中挥发性醛类物质的含量,抑制挥发性醇类物质的生成;添加LOX抑制剂去甲二氢愈创木酸和抗氧化剂没食子酸丙酯可以显着抑制籽粒中挥发性醛类物质和酮类物质的含量,提高挥发性醇类物质的含量。p H 9.0条件下抑制LOX活性,糯玉米关键风味物质显着降低,LOX是影响糯玉米风味物质的关键酶。Zm LOX1和Zm LOX2受LOX底物促进表达量显着上调且不同程度的受LOX抑制剂和抗氧化剂的抑制使得表达量下调,可能是糯玉米风味物质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功能基因。(4)“沪紫黑糯1号”糯玉米低温冻藏期间其LOX活性与脂肪酸值、亚油酸、亚麻酸和己醛之间均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LOX启动的LOX途径是糯玉米贮藏过程中产生氧化味的主要原因;烫漂抑制LOX活性可以较好地保持糯玉米的风味,延长贮藏时间。“沪紫黑糯1号”糯玉米贮藏前的烫漂时间应选择15 min,此时LOX活性基本钝化从而减少了贮藏过程中不良风味的产生。

沈凌雁[7](2020)在《鲜食玉米原汁制备工艺与品质调控》文中提出鲜食玉米是乳熟后期至蜡熟初期采收的玉米,主要包括甜玉米和糯玉米。鲜食玉米因其多汁多糖的特点和鲜嫩香甜的风味成为玉米制汁的优选。我国鲜食玉米品种已达400多个,在食味品质上各有特色。但对不同品种制汁特性和玉米汁加工过程中风味成分变化的研究相对匮乏。本文通过真空冻藏-低温压榨-高温灭菌的方法制取鲜食玉米原汁,对不同甜、糯玉米品种和成熟度的制汁特性以及预处理和灭菌过程中主要风味成分变化进行了比较和测定,并分析了灭菌处理对鲜食玉米汁加工的影响,目的在于为鲜食玉米制汁的原料选择以及风味调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一)采集了 7个糯玉米和3个甜玉米品种,对其制汁适宜性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甜玉米水分含量均高于糯玉米,且甜玉米的出汁率为39.51-47.97%,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0.77-13.13%,三个甜玉米品种之间存在显着差异;而糯玉米出汁率为18.92-33.39%,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4.34-9.83%。甜玉米的出汁率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显着高于糯玉米。测定3个品种甜玉米成熟度Ⅰ、Ⅱ、Ⅲ,结果发现三个品种成熟度I含水量和出汁率均高于成熟度Ⅱ和Ⅲ,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偏低。进一步测定玉米原汁中游离糖、游离氨基酸、呈味核苷酸、挥发性成分和感官属性,结果显示SKT-1506成熟度Ⅱ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蔗糖含量、甜味和鲜味氨基酸含量以及二甲基硫醚和吡嗪类化合物百分含量均高于其他两品种。(二)比较真空包装,-20℃冻结后-20℃冻藏、液氮冻结后真空包装,-20℃与-80℃冻藏这三种冻结方式对玉米原汁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真空包装,-20℃冻结后-20℃冻藏处理的玉米原汁游离糖含量是其他两种冻结方式的1.18和1.26倍,甜味氨基酸含量是其他两种冻结方式的1.22和1.37倍,鲜甜特点更为突出,且表征生味和青味气味的已醛含量最低,玉米特征香气二甲基硫醚含量最高。通过比较玉米籽粒在4℃、25℃和40℃这三种温度下解冻,对玉米原汁品质的影响,并结合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显示:玉米籽粒4℃解冻处理的甜味氨基酸甘氨酸、丙氨酸,鲜味氨基酸谷氨酸和天冬酰胺以及蔗糖、麦芽糖、吡嗪类成分含量最高。经单因素实验验证,玉米原汁的较优预处理方式为:鲜食玉米籽粒真空包装,-20℃冻结后-20℃冻藏,并在4℃解冻玉米籽粒。(三)比较HPP、常压热处理、高压蒸汽处理和超高压(HPP)联合热处理对甜玉米原汁理化和感官品质的影响。发现经过热处理灭菌的玉米原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着增加;不同灭菌方式对非挥发性成分种类无影响,但对含量具有显着影响,热处理的蔗糖含量、总糖含量、甜味氨基酸显着高于生汁和HPP处理。特征性风味成分二甲基硫醚和吡嗪成分只出现在经热杀菌处理的样品中,HPP处理样品中未检出。由模糊综合评判法得到不同灭菌组玉米原汁感官优劣顺序为:高压蒸汽处理>常压热处理>HPP+高压蒸汽处理>HPP+常压热处理>生汁>HPP。综合考虑选择高压蒸汽处理为加工玉米原汁的适宜灭菌方式。

童芳[8](2020)在《花生酸奶的制备、营养成分及品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关注的增加,酸奶因富含蛋白质、乳酸菌等作为一种健康食品而得到广大消费者喜爱。但是中国人口众多,而奶源不足导致目前我国的奶制品需要大量进口,植物蛋白替代牛奶蛋白成为了一种趋势。近年来,“双蛋白工程”成为热点,双蛋白产品提供了更加丰富平衡的营养。大豆蛋白是目前市场主要使用的一种替代蛋白,和大豆蛋白相比,花生蛋白由于低胆固醇、低抗性因子等特点,以及含有特殊的香味,花生酸奶的研制成为一种可能。本文采用脱脂花生蛋白和牛奶蛋白为基料,经乳酸菌发酵,研制出一款新型发酵酸奶,并对其进行基本营养成分和理化性质分析。本文选用了风味浓郁的、产自四川宜宾的小粒花生(本文中简称“小花生”)和颗粒较大的山东鲁花大粒花生(简称“大花生”),分析比较了两种花生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脂肪、总糖、氨基酸、挥发性物质、多肽物质);开展花生酸奶制备技术研究,探究蛋白比例、糖添加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菌粉添加量对酸奶发酵过程中pH和酸度及酸奶成品质构特性的影响并进行正交优化,并筛选出制备花生酸奶适宜的稳定剂;采用最适的酸奶工艺优化条件,用两种花生制备酸奶,对其营养成分做了探讨,并和市售酸奶做对比。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两种花生基本营养成分蛋白和脂肪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大花生蛋白含量低于小花生,脂肪含量高于小花生;总糖含量小花生略高于大花生;氨基酸总含量小花生高于大花生,其中大花生脯氨酸显着高于小花生(p<0.05);挥发性物质和多肽物质小花生含量更加丰富,花生香气的特征物质吡嗪类物质显着高于大花生(p<0.05)。(2)对花生酸奶采用正交优化试验,得到花生酸奶的最适发酵条件为:花生蛋白和牛奶蛋白比例为1:2,糖添加量6%,菌粉接种量2%,发酵温度42℃,时间10h,0.02%魔芋粉和0.1%可溶性大豆多糖1:1复配。该工艺下制备的花生酸奶呈乳白色,有光泽,无乳清析出,凝乳均匀,酸甜适中,有酸奶风味及花生香气。(3)对两种花生酸奶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并与市售酸奶(MY)比较,发现小花生酸奶(SPY)和大花生酸奶(BPY)的蛋白含量、乳酸菌活力微高于MY,而乳糖含量(SPY:1.18g/100g,BPY:1.13g/100g)、脂肪含量(SPY:0.50g/100g,BPY:0.51g/100g)均低于MY(3.8g/100g,2.8g/100g),表明基本营养成分花生酸奶要优于MY。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对花生酸奶和MY进行分析,酯类、内酯类等挥发性物质含量显着低于市售酸奶(p<0.05),花生特征香气物质增加。电泳谱带花生酸奶数量多于MY,即花生酸奶的多肽物质种类多于MY。两种花生酸奶之间进行比较:基本营养成分两者无显着差异,氨基酸总含量小花生酸奶(SPY)高于大花生酸奶(BPY),限制性氨基酸蛋氨酸和赖氨酸含量SPY高于BPY;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SPY显着高于BPY(p<0.05);多肽物质种类两种花生酸奶无显着差异,根据条带深浅判断SPY优于BPY;且两种花生酸奶经花生过敏源测试卡测试皆无过敏反应。从经济、口感、营养等多方面综合考虑,选择小花生发酵花生酸奶更优。

石素华,孙金波,杨利,李凤丽,李长生,厉广辉,王兴军,夏晗,赵术珍[9](2020)在《食用型高油酸花生种质创制和品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酸含量提高,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棕榈酸的含量,减少对人体心脑血管等的危害,另一方面可以显着提高货架期。为培育专门食用型高油酸花生品种,本研究以优异花生品种花育23为母本,高油酸材料DF12为父本进行杂交,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法对自交后代进行检测,对油酸含量稳定的高油酸新种质进行田间农艺性状,荚果外观品质,以及籽仁营养品质指标进行分析,获得了含油量为49.95%,油酸含量81.3%,蛋白含量为26.1%,总糖含量为6.01%以及荚果外观品质符合食用型花生要求的食用型高油酸花生新种质,这为高油酸食用花生提供了育种材料。

蒋亚[10](2020)在《甘薯耐荫性评价及其对弱光的生理响应》文中研究说明为寻找合理的甘薯耐荫性评价方式,筛选耐荫性品种,并探讨不同耐荫性甘薯对弱光的生理响应,从而为甘薯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采用人工遮荫的方法,模拟甘薯/玉米套作模式,根据不同遮光水平下甘薯块根膨大期生理生化变化规律、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形成差异,通过不同指标的耐荫系数,对29个不同甘薯品种(系)进行耐荫性评价,并对不同评价方法进行比较;测定分析了5个不同耐荫性甘薯品种的农艺性状、光合特性、逆境生理等生理生化及产量品质指标,深入研究了甘薯对弱光的生理响应。结果如下:1单项指标耐荫系数及相关性分析在遮荫处理下,不同品种(系)在同一单项指标下的耐荫系数的变化规律不同,同一品种(系)的不同单项指标耐荫系数的变化规律也不同。其中气孔导度(Gs)、净光合速率(Pn)、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和蒸腾速率(Tr)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69.07%、67.55%、61.91%和49.99%;茎干重、蔓长、叶面积指数(LAI)及分枝数的变异系数中等,分别为28.70%、24.90%、24.84%及24.13%;除胞间CO2浓度(Ci)外,各单项指标均存在1个或1个以上与其显着或极显着相关的其它单项指标,其中分枝数、节间数、茎干重、Pn、Tr、PSII实际量子产量(ΦPSII)和NPQ均有四个其他指标与之相关。由此可见,弱光胁迫对甘薯Gs、Pn、NPQ、Tr、茎干重、蔓长、LAI及分枝数有较大影响,且不同指标间相关性较大。2不同耐荫性评价结果及比较采用不同评价方式其结果差异较大,同一品种在不同方式下,其所属类别不同。将各类别与产量减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以Pn评价的第Ⅰ类与第Ⅱ类无显着差异,以茎干重评价的第Ⅱ类平均产量减幅显着低于第Ⅰ类和第Ⅲ类,以NPQ评价的第Ⅱ类平均产量减幅显着低于第Ⅰ类,且第Ⅱ类和第Ⅲ类差异不显着;而综合指标评价第Ⅰ类的平均产量减幅显着低于第Ⅱ类和第Ⅲ类,第Ⅱ类显着低于第Ⅲ类。可见,单项指标评价结果与产量减幅规律不符,而综合指标评价各类别耐荫性与产量减幅规律相对应,说明采用综合指标进行耐荫性分析结果更可靠。3甘薯对弱光胁迫的响应遮荫条件下,不同耐荫性甘薯总体上表现为蔓长和节间数增加,且耐荫性强的品种增幅较大,其它农艺性状总体均减少;复光后,强耐荫品种渝薯17遮荫处理的茎粗较对照显着降低,分枝数、蔓长和节间数较对照也有所增加,中度耐荫品种叶面积指数(LAI)、叶鲜重和茎鲜重均表现为遮荫处理高于对照,不耐荫品种黔薯8号所有农艺性状指标均表现为遮荫处理低于对照。在遮荫处理下,总体上甘薯根长度、根表面积、根体积和平均直径均显着低于对照,其中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减幅最小均为渝薯17,分别为15.36%、0.71%和16.67%;根长和根表面积减幅最大均为渝紫薯2号,分别为52.21%和52.66%,而根体积减幅最大的品种为黔薯8号,其减幅为55.32%;在平均直径上,除渝薯15外,减幅最小的品种为渝薯198,减幅最大的品种为黔薯8号,减幅分别为10.17%和20.59%。各品种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总含量均表现为遮荫处理显着高于对照,而叶绿素a:b显着低于对照。耐荫性越强的品种,其叶绿素含量增幅越大,复光后强耐荫品种及中度耐荫品种总体上增幅变小,不耐荫品种增幅变大。在遮荫期间,渝薯17和渝薯15叶片类胡萝卜素含量表现为遮荫处理显着高于对照,其余品种均表现为遮荫处理低于对照;复光后,除中度耐荫品种渝薯15叶片表现为遮荫处理显着低于对照外,其余品种均表现为遮荫处理高于对照,仅黔薯8号有显着差异。在遮荫期间,不同品种的Pn均表现为遮荫处理显着低于对照,Gs也表现为遮荫处理低于对照,而Ci和Tr表现相反;复光后,强耐荫品种渝薯17光合特性指标均表现为遮荫处理高于对照,遮荫处理与对照在Pn和Gs上差距减小,不耐荫品种黔薯8号Pn和Tr在遮荫处理高于对照,但差异不显着。遮荫降低了甘薯光合相关酶的活性,RuBP羧化酶活性及SPS活性在遮荫期间以及复光后均显着低于对照。在遮荫期间,强耐荫品种渝薯17叶片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降幅最小,不耐荫品种黔薯8号降幅最大;复光后,遮荫处理较对照降低幅度最小的品种为渝紫薯2号,其次是渝薯17,降低幅度最大的品种为黔薯8号。此外,复光后渝薯17叶片RuBP羧化酶活性降低幅度最小。在遮荫期间,遮荫处理下各品种甘薯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表现为下降,而脯氨酸(Pro)含量增加,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在不同品种间表现不一;在复光后,各品种甘薯叶片Pro含量均表现为遮荫处理高于对照,CAT活性表现为遮荫处理低于对照,不耐荫品种黔薯8号MDA含量遮荫处理显着高于对照,强耐荫品种渝薯17表现相反。产量和品质分析结果表明,遮荫条件下所有品种产量均降低,其中强耐荫品种渝薯17和不耐荫品种黔薯8号减幅分别为11.28%和52.62%。遮荫处理甘薯块根干率和可溶性糖含量总体上均低于对照,但甘薯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综上,为适应弱光环境,在遮荫期间,甘薯通过减少根系长度和体积、减少分枝数及增加蔓长和节间数来调节植株形态,通过提高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来增强光合能力,通过增加叶片Pro含量来保护膜系统。与不耐荫品种相比,强耐荫品种在植株形态发育、光合生理反应以及膜系统保护上受弱光影响较小,且复光后在恢复茎蔓生长、提高光合能力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二、鲜食花生相关生化特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鲜食花生相关生化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鲜食花生保鲜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鲜食花生的营养成分
2 鲜食花生的贮藏特性
    2.1 鲜食花生水分含量高
    2.2 鲜食花生易受微生物侵染
3 鲜食花生采后保鲜研究现状
    3.1 物理保鲜
    3.2 化学保鲜
    3.3 加工保鲜
4 问题与展望

(2)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鲜食花生品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2方法
    1.3数据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花生品种的营养品质分析
    2.2不同花生品种的外观形态及感官品质分析
    2.3花生品质特性的变异及相关性分析
    2.4花生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3讨论

(3)广西花生产业现状分析及其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研究方法
2 广西花生产业发展现状
    2.1 广西花生种植区域分布
    2.2 广西花生产业发展优势
    2.3 广西花生利用及加工企业现状
3 广西花生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花生作为非主要农作物,有待政府层面给予更大力度的扶持
    3.2 生产机械化水平较低,品质受天气影响较大,生产经营规模小
    3.3 花生品种更新慢,缺乏鲜食和加工专用型品种
    3.4 花生加工企业少,无法形成带动效应
4 广西花生产业发展建议
    4.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产业布局
    4.2 发挥区域优势,形成区域特色
    4.3 加强基础研究,促进产学研联合攻关
    4.4 加速新技术、新品种推广
    4.5 提高花生生产机械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
    4.6 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4)鲜食葛组织培养及大田追施KH2PO4对其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葛应用价值
    1.2 葛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研究
    1.3 磷钾肥对作物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
        1.3.1 磷对作物的影响
        1.3.2 钾对作物的影响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 研究内容
        2.2.1 鲜食葛组织培养
        2.2.2 大田追施磷酸二氢钾对鲜食葛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
第3章 鲜食葛组织培养
    3.1 材料
    3.2 方法
        3.2.1 外植体消毒
        3.2.2 叶片和茎尖愈伤组织诱导
        3.2.3 茎尖出芽诱导
        3.2.4 不定芽增殖培养
        3.2.5 不定芽伸长培养
        3.2.6 生根培养
    3.3 培养条件
    3.4 统计分析
    3.5 结果与分析
        3.5.1 不同消毒组合对外植体的消毒效果
        3.5.2 不同取材时间对消毒效果的影响
        3.5.3 不同激素组合对叶片和茎尖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5.4 不同激素组合对茎尖出芽诱导的影响
        3.5.5 不同激素与蔗糖组合对不定芽增殖培养的影响
        3.5.6 不同激素组合对不定芽伸长培养的影响
        3.5.7 不同激素组合对生根培养的影响
    3.6 讨论
    3.7 小结
第4章 大田追施磷酸二氢钾对鲜食葛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
    4.1 试验地概况
    4.2 试验设计
    4.3 测定指标及方法
        4.3.1 光合色素含量测定
        4.3.2 抗性相关物质含量测定
        4.3.3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4.3.4 代谢酶活性测定
        4.3.5 营养物质含量测定
        4.3.6 大量元素含量测定
        4.3.7 产量测定
        4.3.8 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大田追施磷酸二氢钾对鲜食葛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4.4.2 大田追施磷酸二氢钾对鲜食葛块根和叶片抗性相关物质含量的影响
        4.4.3 大田追施磷酸二氢钾对鲜食葛块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4.4 大田追施磷酸二氢钾对鲜食葛块根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4.4.5 大田追施磷酸二氢钾对鲜食葛块根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4.4.6 大田追施磷酸二氢钾对鲜食葛块根和叶片大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4.4.7 大田追施磷酸二氢钾对鲜食葛产量的影响
        4.4.8 大田追施磷酸二氢钾与鲜食葛块根主要营养成分及产量的关联度分析
    4.5 讨论
    4.6 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鲜食葛组织培养技术
    5.2 大田追施磷酸二氢钾对鲜食葛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5)橄榄果实发育过程中钙信使系统及营养元素的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橄榄果实品质研究概述
        1.1 橄榄果实风味品质
        1.2 橄榄果实质地品质
    2 Ca~(2+)·CaM信使系统
        2.1 CaM
        2.2 Ca~(2+)-ATPase
        2.3 NADK和NADP磷酸酶
    3 钙在果树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分布及吸收情况
        3.1 钙素的存在形式
        3.2 钙在果树细胞中的分布
        3.3 果树钙的吸收情况
    4 矿质元素
    5 本研究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橄榄果实发育过程中不同形态钙含量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剂与仪器设备
        1.3 试验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果实发育过程中单果重、含水率和果形指数变化
        2.2 橄榄果实发育过程中总钙及不同形态钙含量变化
        2.3 橄榄果实发育过程中不同形态钙含量相关性
    3 讨论
        3.1 橄榄果实发育过程中总钙含量的变化及与不同形态钙的关系
        3.2 橄榄果实发育过程中不同形态钙含量的变化及相互关系
第三章 橄榄果实发育过程中钙信使系统组分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剂与仪器设备
        1.3 试验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橄榄果实发育过程中CaM含量变化
        2.2 橄榄果实发育过程中Ca~(2+)-ATPase活性变化
        2.3 橄榄果实发育过程中NADK酶活性变化
        2.4 橄榄果实发育过程中NADP磷酸酶活性变化
        2.5 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橄榄果实发育过程中CaM含量变化规律
        3.2 橄榄果实发育过程中Ca~(2+)-ATPase活性变化规律
        3.3 橄榄果实发育过程中NADK和NADP磷酸酶活性变化规律
        3.4 橄榄果实发育过程中钙信使组分的变化规律
第四章 橄榄果实发育过程中矿质元素含量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剂与仪器设备
        1.3 试验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橄榄果实发育过程中矿质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
        2.2 橄榄果实发育过程中矿质元素含量变化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橄榄果实发育过程中矿质元素的变化规律
        3.2 矿质元素相关性应用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脂氧合酶在鲜食糯玉米风味形成中的作用及其在采后贮藏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注释
第一章 绪论
    1.1 鲜食糯玉米挥发性风味成分研究现状
        1.1.1 鲜食糯玉米
        1.1.2 鲜食糯玉米发育期
        1.1.3 鲜食糯玉米风味成分研究现状
        1.1.4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
    1.2 脂氧合酶
        1.2.1 LOX的分布
        1.2.2 LOX的分类
        1.2.3 LOX途径
        1.2.4 LOX与风味物质合成的关系
        1.2.5 LOX基因家族
    1.3 玉米中LOX基因家族成员研究进展
    1.4 糯玉米采后贮藏
        1.4.1 烫漂灭酶
        1.4.2 低温保藏
        1.4.3 真空包装
    1.5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鲜食糯玉米发育阶段营养成分及关键风味物质的动态变化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与主要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不同发育期鲜食糯玉米主要营养成分测定
        2.3.2 感官评价标准
        2.3.3 不同发育期鲜食糯玉米风味物质鉴定与分析
        2.3.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糯玉米籽粒发育阶段营养成分的动态变化及感官评分
        2.4.2 不同发育期糯玉米籽粒挥发性成分分析
        2.4.3 风味活度值法鉴定不同发育期糯玉米关键风味物质
        2.4.4 不同发育期鲜食糯玉米籽粒关键风味成分主成分分析
        2.4.5 关键风味综合评价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OX活性及部分基因家族成员与糯玉米挥发性风味成分相关性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与主要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挥发性成分测定
        3.3.2 脂氧合酶活性测定
        3.3.3 氢过氧化物裂解酶活性测定
        3.3.4 乙醇脱氢酶活性测定
        3.3.5 脂氧合酶部分基因家族成员定量分析
        3.3.6 数据处理与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品种鲜食糯玉米挥发性成分和LOX活性分析
        3.4.2 不同发育期糯玉米LOX途径关键酶活性变化
        3.4.3 脂氧合酶途径关键酶与关键风味成分相关性分析
        3.4.4 不同发育期糯玉米籽粒关键风味物质之间相关性分析
        3.4.5 不同发育期鲜食糯玉米LOX同工酶基因的差异表达
        3.4.6 脂氧合酶途径关键酶活性与LOX同工酶基因相关性分析
        3.4.7 脂氧合酶基因家族成员与关键风味成分相关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OX底物及抑制剂的添加对糯玉米风味物质的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材料与主要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籽粒切片孵育试验
        4.3.2 不同pH值糯玉米匀浆制备
        4.3.3 挥发性成分测定
        4.3.4 脂氧合酶活性测定
        4.3.5 总RNA提取及c DNA合成
        4.3.6 实时荧光定量PCR
        4.3.7 数据处理与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LOX前体和抑制剂对糯玉米特征风味的影响
        4.4.2 脂氧合酶前体和抑制剂对LOX活性的影响
        4.4.3 LOX前体和抑制剂对LOX部分基因家族成员表达的影响
        4.4.4 pH对糯玉米匀浆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4.4.5 LOX与糯玉米风味物质合成的关系
        4.4.6 LOX同工酶与糯玉米风味物质合成的关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脂氧合酶在鲜食糯玉米采后贮藏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材料与主要试剂
        5.2.2 设备与仪器
    5.3 试验方法
        5.3.1 糯玉米预处理
        5.3.2 脂肪酸成分测定
        5.3.3 脂氧合酶活性测定
        5.3.4 挥发性成分测定
        5.3.5 脂肪酸值和过氧化值测定
        5.3.6 感官评分
        5.3.7 数据处理与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糯玉米贮藏期间LOX活性变化
        5.4.2 糯玉米贮藏期间脂肪酸值变化
        5.4.3 糯玉米贮藏期间过氧化值变化
        5.4.4 糯玉米贮藏期间脂肪酸组成分析
        5.4.5 糯玉米贮藏期间挥发性成分分析
        5.4.6 贮藏期间糯玉米感官评分
        5.4.7 糯玉米贮藏期间脂氧合酶活性与脂质氧化的相关性分析
        5.4.8 糯玉米贮藏期间脂氧合酶活性与挥发性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鲜食玉米原汁制备工艺与品质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鲜食玉米概论
    1.2 鲜食玉米的加工利用现状
    1.3 鲜食玉米制汁加工与研究进展
        1.3.1 玉米饮料制品
        1.3.2 玉米制汁原料适宜性研究
        1.3.3 鲜食玉米制汁工艺技术研究
    1.4 鲜食玉米加工中风味变化与调控
        1.4.1 鲜食玉米中的风味成分
        1.4.1.1 挥发性风味成分
        1.4.1.2 非挥发性风味成分
        1.4.2 鲜食玉米加工中的风味调控
    1.5 果蔬汁加工发展趋势
    1.6 研究背景和意义
        1.6.1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鲜食玉米品种和成熟度制汁性比较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试验设备
        2.1.3 主要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百粒重的测定
        2.2.2 水分含量的测定
        2.2.3 出汁率的测定
        2.2.4 玉米原汁的制作
        2.2.5 pH的测定
        2.2.6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2.2.7 游离糖的测定
        2.2.8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2.2.9 呈味核苷酸含量的测定
        2.2.10 玉米挥发性成分的萃取
        2.2.11 感官评价
        2.2.12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鲜食玉米类型、品种对玉米制汁的影响
        2.3.2 鲜食玉米成熟度对玉米制汁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预处理对鲜食玉米原汁品质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备
        3.1.3 主要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样品处理
        3.2.2 不同冻结条件的玉米原汁
        3.2.3 不同解冻温度的玉米原汁
        3.2.4 出汁率的测定
        3.2.5 pH的测定
        3.2.6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3.2.7 游离糖的测定
        3.2.8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3.2.9 呈味核苷酸含量的测定
        3.2.10 玉米挥发性成分的萃取
        3.2.11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抑酶预处理对鲜食玉米制汁的影响
        3.3.2 冻融条件对鲜食玉米原汁品质的影响
        3.3.3 不同解冻方式对鲜食玉米原汁品质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灭菌方式对鲜食玉米原汁风味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备
        4.1.3 主要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样品处理
        4.2.2 pH的测定
        4.2.3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4.2.4 游离糖的测定
        4.2.5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4.2.6 呈味核苷酸含量的测定
        4.2.7 玉米挥发性成分的萃取
        4.2.8 模糊综合评判
        4.2.9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灭菌方式对pH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4.3.2 不同灭菌方式对游离糖的影响
        4.3.3 不同灭菌方式对游离氨基酸的影响
        4.3.4 不同灭菌方式对呈味核苷酸的影响
        4.3.5 不同灭菌方式对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4.3.6 感官评定分析结果
    4.4 本章小结
结语
    一 全文结论
    二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花生酸奶的制备、营养成分及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花生
        1.1.1 花生概述
        1.1.2 花生分类
        1.1.3 营养及功能
        1.1.4 花生多肽
        1.1.5 花生蛋白致敏性
    1.2 花生酸奶
        1.2.1 概念
        1.2.2 制备工艺
        1.2.3 挥发性风味物质
        1.2.4 发展现状
    1.3 研究意义和内容
        1.3.1 研究背景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花生营养成分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蛋白质含量测定
        2.3.2 脂肪含量测定
        2.3.3 总糖含量测定
        2.3.4 氨基酸含量测定
        2.3.5 挥发性物质的测定
        2.3.6 多肽物质的测定
        2.3.7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花生基本成分
        2.4.2 花生氨基酸含量
        2.4.3 花生挥发性物质
        2.4.4 花生多肽物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花生酸奶制备工艺
    3.1 前言
    3.2 材料与设备
    3.3 实验设计
        3.3.1 单因素试验
        3.3.2 正交试验设计
        3.3.3 稳定剂复配
    3.4 工艺流程
        3.4.1 操作要点
        3.4.2 花生蛋白乳液的制备
        3.4.3 花生酸奶的制备
    3.5 实验方法
        3.5.1 pH测定
        3.5.2 酸度测定
        3.5.3 质构测定
        3.5.4 感官评价
        3.5.5 数据处理
    3.6 结果与分析
        3.6.1 蛋白比例对花生酸奶品质的影响
        3.6.2 糖添加量对花生酸奶品质的影响
        3.6.3 发酵温度对花生酸奶品质的影响
        3.6.4 发酵时间对花生酸奶品质的影响
        3.6.5 接种量对花生酸奶品质的影响
        3.6.6 正交试验
        3.6.7 稳定剂对花生酸奶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花生酸奶营养成分及品质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花生酸奶的制备
        4.3.2 蛋白质测定
        4.3.3 脂肪含量测定
        4.3.4 非脂乳固体含量测定
        4.3.5 乳酸菌活力测定
        4.3.6 微生物测定
        4.3.7 粘度测定
        4.3.8 氨基酸测定
        4.3.9 挥发性物质测定
        4.3.10 多肽物质测定
        4.3.11 花生蛋白过敏测定
        4.3.12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花生酸奶基本成分
        4.4.2 花生酸奶微生物指标
        4.4.3 花生酸奶的氨基酸成分
        4.4.4 花生酸奶的挥发性物质
        4.4.5 花生酸奶的多肽物质
        4.4.6 花生酸奶过敏原检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食用型高油酸花生种质创制和品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选育过程
        1.2.2 花生子叶基因组DNA的提取
        1.2.3 杂交后代基因型检测
        1.2.4 近红外光谱分析
        1.2.5 可溶性糖的提取和测定
        1.2.6 蛋白、脂肪和氨基酸测定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自交后代检测
    2.2 农艺性状分析
    2.3 外观品质分析
    2.4 品质检测
3 讨论

(10)甘薯耐荫性评价及其对弱光的生理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甘薯概述
        1.1.1 甘薯类型与价值
        1.1.2 甘薯生产概况
    1.2 弱光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2.1 弱光对作物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1.2.2 弱光对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2.3 弱光对作物逆境酶活与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1.2.4 弱光对作物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1.3 作物的耐荫性评价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本研究创新之处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地概况
    3.2 试验材料
    3.3 试验设计与方法
    3.4 测定指标及方法
        3.4.1 取样及样品保存
        3.4.2 测定项目及方法
    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甘薯各单项指标的耐荫系数及相关性分析
    4.2 甘薯耐荫性评价
        4.2.1 基于单项指标的评价
        4.2.2 基于综合指标的评价
    4.3 不同评价方法与产量间的比较
    4.4 甘薯在弱光下的生理响应
        4.4.1 弱光对不同甘薯品种农艺性状的影响
        4.4.2 弱光对不同甘薯品种光合作用的影响
        4.4.3 弱光对不同甘薯品种逆境相关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4.4.4 弱光对不同甘薯产量品质的影响
第5章 讨论
    5.1 甘薯耐荫性评价及方法比较
    5.2 甘薯对弱光的适应机理
        5.2.1 甘薯形态指标对弱光的响应
        5.2.2 甘薯光合生理对弱光的响应
        5.2.3 甘薯抗性指标及渗透调节物质对弱光的响应
        5.2.4 甘薯产量品质对弱光的响应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鲜食花生相关生化特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鲜食花生保鲜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J]. 吴琼,李晨杰,刘晓莉,王殿轩,张玉荣.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 [2]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鲜食花生品质评价[J]. 尹欣幸,杨伟波,金龙飞,符海泉,李东霞. 热带作物学报, 2021(10)
  • [3]广西花生产业现状分析及其发展建议[J]. 蒋菁,贺梁琼,韩柱强,严华兵,覃夏燕,甘秀芹,刘菁,唐荣华,钟瑞春. 南方农业学报, 2021(06)
  • [4]鲜食葛组织培养及大田追施KH2PO4对其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D]. 吴超. 西南大学, 2021(01)
  • [5]橄榄果实发育过程中钙信使系统及营养元素的变化分析[D]. 陈晶英.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6]脂氧合酶在鲜食糯玉米风味形成中的作用及其在采后贮藏中的应用[D]. 袁惠琦. 江苏大学, 2020(02)
  • [7]鲜食玉米原汁制备工艺与品质调控[D]. 沈凌雁. 扬州大学, 2020(05)
  • [8]花生酸奶的制备、营养成分及品质研究[D]. 童芳. 西南大学, 2020(01)
  • [9]食用型高油酸花生种质创制和品质分析[J]. 石素华,孙金波,杨利,李凤丽,李长生,厉广辉,王兴军,夏晗,赵术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0(02)
  • [10]甘薯耐荫性评价及其对弱光的生理响应[D]. 蒋亚. 西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新鲜花生生化特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