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落酸衍生物及其类似物的研究进展

脱落酸衍生物及其类似物的研究进展

一、脱落酸衍生物及其类似物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俊良[1](2021)在《基于多组学技术探究甜菜盐胁迫应答的分子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壤盐渍化是影响全球粮食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并有日益增长趋势。开发耐盐作物是解决盐渍化土地的利用与改良的理想途径。植物耐盐性研究是生态农业科学的研究热点。甜菜(Beta vulgaris)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制糖作物之一,它可以适应环境中较高的盐分正常生长和收获。因此研究甜菜的耐盐分子机理有助于改良甜菜耐盐性,对盐渍土地的开发利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选用耐盐性较强的栽培甜菜“O68”为实验材料,采用表达谱测序、全转录组测序、smallRNA测序、降解组测序、i TRAQ蛋白质组学和非靶向代谢组学多种高通量技术,全面研究盐胁迫下甜菜转录水平、蛋白水平和代谢物水平的变化,挖掘甜菜耐盐分子(基因/蛋白质/代谢物),通过多组学联合分析系统地阐述甜菜盐胁应答的分子机理。利用表达谱测序技术对5个时间点(1个空白对照+4个盐处理)下甜菜叶片和根中的转录差异进行研究,在叶片和根中分别鉴定出7,391条和8,729条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通过比对样本间DEGs的分布,确定了244条参与盐胁迫应答的基础应答基因(core基因)。使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correlat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方法分别在叶片和根筛选出27和24条处理时长相关的盐胁迫应答关键基因(hub基因),并采用q PCR技术验证了hub基因在盐胁迫下的表达模式。使用hub基因、core基因和一些重要的盐胁迫应答基因构建了甜菜转录水平上的盐胁迫应答网络,基因功能分析显示hub基因Bv2_023810_guyf调控RNA的加工、Bv5_099740_zpio调控ROS信号、Bv7_172340_kzsr调控PA信号、Bv6_131780_uxzh调控GABA信号,甜菜通过上调这些基因的表达激活下游盐胁迫应答网络。在表达谱测序的基础上选择转录水平差异最显着的处理条件(300 mmol·L-1 Na Cl处理12 h),通过全转录组测序和小RNA测序分析盐胁迫下甜菜非编码RNA的表达差异。测序实验在甜菜中鉴定出9,076条新lncRNAs、2,625条新circRNAs以及329条新miRNAs。差异分析显示盐胁迫下甜菜叶片和根中分别有66条和453条DElncRNA、13条和30条DEcircRNAs以及73条和64条DEmiRNAs。基于DEmRNA、DElncRNA、DEcircRNA和DEmiRNA构建了甜菜调控盐胁迫应答的竞争性内源RNA(competing endogenousRNA,ceRNA)网络。利用降解组测序和q PCR技术对该网络进行验证,基因功能研究显示特定的lncRNA和circRNA在甜菜盐胁迫应答过程中发挥着ceRNA的作用,ceRNA网络通过调控生育酚合成、Cu2+再分配、蔗糖运输、乙醛酸循环和磷酸肌醇信号转导等过程参与甜菜盐胁迫应答。编码基因需要翻译成蛋白质来执行相应的生物学功能,因此蛋白水平差异可以更直观的反应出植物对盐胁迫应答的分子机制。本论文使用i TRAQ蛋白质组技术分别在叶片和根中鉴定到70和76个差异蛋白(DAP),并依靠蛋白互作分析(PPI)构建了盐胁迫下甜菜的蛋白应答网络。对网络中DAPs的功能分析发现,甜菜通过上调DSP4、CMO和BADH蛋白促进可溶性糖和甜菜碱的累积调节渗透平衡;通过上调光系统II的Psb Q蛋白、质体蓝素和硫氧还蛋白保障光合作用;通过上调丝氨酸脱羧酶、胆碱/乙醇胺激酶和磷酸乙醇胺N-甲基转移酶促进胆碱的生物合成,为磷脂代谢提供充足底物;通过上调DEAD-boxRNA解旋酶和ANJ1调控转录和翻译过程。q PCR实验证实DAP的表达差异与其编码基因的表达差异趋势一致。使用非靶向代谢组学在叶片中鉴定出495个小分子代谢物,其中157个代谢物的含量在盐胁迫下发生显着变化。KEGG分析显示差异代谢物富集度最高的代谢通路是亚油酸代谢,反映出膜结构的调整对甜菜耐盐性具有重要意义。生理指标的检测验证了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差异结果。多组学联合分析揭示了脱落酸、乙烯、甜菜碱、磷脂酰胆碱和能量代谢相关酶等在盐胁迫下的差异。对差异基因、差异蛋白和差异代谢物构建了甜菜盐胁迫应答分子网络。综上研究表明,甜菜叶片和根对盐胁迫的应答策略存在较大差异。盐胁迫下甜菜叶片的代谢调整方向是围绕保障光合作用。而根在盐胁迫下的代谢调整方向主要是累积渗透调节剂维持渗透压、将多余的Na+转运到贮存器官,增强细胞壁强度并加强能量代谢。

梁秋霞[2](2020)在《基于化学衍生的羧基类化合物的色谱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羧基化合物是一类以羧基为官能团,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的有机物。常见的羧基化合物以盐、酯或游离酸的形式在生命体内广泛存在。其不仅是脂类、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等细胞构成物的中间代谢物,也是生理活动中生化反应的底物或产物。它们在生命体内浓度的高低与生物体生长发育,衰老和某些疾病(糖尿病、炎症)息息相关。此外,随着人们对自然改造而滥用羧基化合物,羧基化合物也成为常见的环境污染物之一。因此,建立快速,灵敏度高,准确度高的羧基化合物分析方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HPLC-FLD),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UPLC-MS/MS)和毛细管电泳-激光诱导荧光检测法(CE-LIF),并结合化学衍生、固相萃取和液相萃取等技术,分析测定植物、动物组织和人血样品中的羧基化合物。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部分组成:(1)本实验建立了以4,4-二氟-5,7-二甲基-4-硼-3a,4a-二吡咯甲烷-3-丙酰基乙二胺(BODIPY?FL EDA,BODIPY类荧光染料)为柱前衍生试剂,采用HPLC-FLD法分离测定赤霉素A3(GA3),吲哚乙酸(IAA),脱落酸(ABA),吲哚丁酸(IBA),萘乙酸(NAA),2,4-二氯苯氧乙酸(2,4-D)六种羧基类植物激素的分析方法。详细探讨了色谱分离条件和衍生反应条件。在20℃下,衍生反应20 min内完成。在λex/λem=490 nm/510 nm的波长下,六种羧基类植物激素在17 min达到基线分离。GA3,IAA,ABA,IBA,NAA,2,4-D的检出限分别为0.75、2.00、0.55、3.00、0.05、0.50 nmol/L,衍生物的迁移时间和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在1.80-3.73%和3.46-5.01%之间。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5种蔬菜水果中植物激素的残留检测,加标回收率在94.12-106.75%范围内。(2)建立了分离检测赤霉素A3,吲哚乙酸,脱落酸,吲哚丁酸,萘乙酸,2,4-二氯苯氧乙酸六种羧基类植物激素的液液萃取(Liquid–liquid extraction,LLE)-CE-LIF的方法。以BODIPY?FL EDA为荧光标记试剂,以28 mmol/L,p H=9.0的H3BO3-Na2B4O7缓冲溶液(含5 mmol/L SDS,4%异丙醇)为背景电解质,当分离电压为10.5 k V时,在λex=490 nm的波长下,六种羧基类植物激素在10 min内达到基线分离。这六种分析物的检出限分别为0.05、0.05、0.05、0.075、0.0125和0.05 nmol/L,日内和日间精度分别小于5.68和6.96%,相对标准偏差(RSD)(n=5)的范围分别为0.03%-1.23%(迁移时间)和1.14%-5.23%(峰面积)。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拟南芥花中多种内源性植物激素含量的测定,是研究植物激素功能和调节网络的有力辅助工具。且该方法也成功应用于5种蔬菜水果中植物激素的残留检测,可作为食品中植物激素残留一种分析方法。(3)建立了分离检测12-POHSA,12-PAHSA,12-OAHSA和12-SAHSA四种支链脂肪酸酯(Fatty acid esters of hydroxy fatty acids,FAHFAs)的UPLC-MS/MS双衍生化方法。在建立的方法中,使用固相萃取(Solid-phase extraction,SPE)从生物样品中选择性富集和纯化FAHFAs。在该方法中,采取了一种双衍生试剂的方法,即以(2-氨基乙基)三甲基铵(Cholamine)作为柱前衍生试剂,2-二甲基氨基乙胺(2-dimethylaminoethylamine,DMED)衍生的FAHFAs标准品作为内标,作为同位素标志(Stable isotopically labeled,SIL)的替代品。衍生反应在室温下1 min内完成。结果表明,在Cholamine标记后,FAHFAs的LOD和LOQ分别为0.02-0.07 pg/m L和0.06-0.12 pg/m L,检测灵敏度分别提高了50-126倍。此外,在UPLC系统中,在色谱柱上15 min内可以很好地分离FAHFAs,并具有尖锐的峰形。使用该方法,我们成功测定了人血清样品,大鼠白脂肪,肺,肾,肝和心脏组织中FAHFAs的含量。结果显示在大鼠的不同组织中观察到3种FAHFAs(12-PAHSA,12-SAHSA和12-OAHSA)。另外,我们在人血清样品中成功检测出上述3种FAHFAs。(4)开发了UPLC-MS/MS测定13-PAHSA,12-PAHSA,10-PAHSA,9-PAHSA和5-PAHSA五种PAHSAs同分异构体双衍生化方法。采用上一章节的衍生条件下,五种同分异构体成功与Cholamine和DMED发生衍生反应,DMED衍生的PAHSAs作为内标,作为SIL的替代品。详细探究了MRM模式的参数和五种同分异构体在UPLC系统中分离条件,在最优分离条件下五种同分异构体在20 min内成功分离。5种PAHSAs的LOD和LOQ分别为0.04-0.07 pg/m L和0.10-0.20 pg/m L。检测的灵敏度增加了73-105倍,将这种快速、高灵敏、准确定量的分析方法应用于分离和定量测定人体血液和小鼠组织的PAHSAs的含量。结果显示在大鼠的不同组织中观察到5种PAHSAs同分异构体。并且,我们在人血清样品中成功检测出上述5种PAHSAs同分异构体。

李静[3](2020)在《植物激素、可溶性糖和脂肪酸对椰子种子萌发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椰子主要通过成熟椰子果(种子)进行种苗繁育,种子萌发周期长(2个月)、萌芽率低(不足60%),且育苗周期长达8-10个月,从而导致种苗生产成本较高,价格高达80-100元/株。因此,提高发芽率是椰子产业提质增效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但椰子种子萌发机理尚不明确,近年来在提高发芽率方面一直没有突破性进展。本研究以海南高种椰子(HT)和红矮椰子(RD)为材料,通过测定果实发育过程中椰子水(液体胚乳)、椰肉(固体胚乳)和吸器(胚下端的特异膨大组织)中的可溶性糖和脂肪酸含量变化,探讨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能量物质供给规律,并结合吸器不同发育期(T0-T5)主要内源激素的含量变化,研究植物激素的调控作用;此外,基于多组学(转录组、蛋白组、代谢组)技术,重点分析了海南高种椰子未萌发期(T0)、萌发初期(T1)以及萌发后期(T5)的差异基因、蛋白和代谢物,解析了植物激素、可溶性糖和脂肪酸对椰子种子萌发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红矮椰子相比,海南高种椰子果实较大,液体胚乳和固体胚乳储量大(分别为红矮椰子的1.35倍和2.70倍),糖和脂肪酸等营养物质的储备较多,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可提供更多的能量物质,故而种子萌发率相对较高。因此,椰子种子发芽率与其营养物质储备量呈正相关。2、吸器不同发育期(T0-T5)的内源激素测定结果表明,植物激素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赤霉素(GA3)在种子萌发初期(T1)大量积累(海南高种为1.91 ppb,红矮为1.49 ppb),随后又快速下降,可能是椰子吸器膨大和胚萌发的启动因子;相反,脱落酸(ABA)在种子萌发过程中逐渐下降,可能是负调控因子。3、果实发育过程中液体胚乳逐渐减少、固体胚乳逐渐增加,推测液体胚乳转化为固体胚乳,为果实的成熟及后期种子萌发蓄积能量;液体胚乳中的可溶性糖前期以果糖为主,后期以蔗糖为主,而在固体胚乳中以蔗糖为主,果糖次之;在此过程中,两种胚乳中的葡萄糖和木糖含量均保持较低水平,所占比例均不足5%。4、种子萌发过程中液体胚乳中的可溶性糖和固体胚乳中的脂肪酸变化结果表明,二者依次为吸器发育提供能量。在吸器发育前期(T0-T2),固体胚乳含量基本不变,而液体胚乳(主要是果糖和蔗糖)快速减少(其中海南高种由T0期的430m L下降至T2期的126m L),主要为吸器膨大、胚芽萌发提供能量;在吸器发育后期(T3-T5),残留的椰子水持续减少,至T5期已经完全消失,而固体胚乳(主要是月桂酸)快速分解,为吸器膨大至几乎完全占据整个椰腔以及幼苗快速生长提供能量。5、本研究基于转录组、蛋白组和代谢组技术测定了海南高种椰子未萌发期(T0)、萌发初期(T1)及萌发后期(T5)的差异基因、蛋白质和代谢物。其中转录组共检测到26,725个基因,样品比对椰子基因组的平均比对率为95.56%;蛋白组总共鉴定出29209条肽段和6254个蛋白质;代谢组共检测出118种化合物,主要是脂类和有机酸类。多组学整合分析结果发现,植物激素、糖和脂肪酸可能通过互作共同调控椰子种子萌发。6、重点筛选与植物激素、糖和脂肪酸合成代谢密切相关的基因(分别为185、163、42个)、蛋白质(分别为38、85、5个)和代谢物(分别为485、189、150个)进行多组学关联分析,结果表明:GA3/ABA平衡可能是启动种子萌发的前提条件,且主要受DELLA蛋白和锌指结构域E3泛素连接酶(XERICO)的互作调控,推测是GA含量升高到一定程度时DELLA编码基因下调表达,通过抑制XERICO编码基因表达导致ABA含量降低,从而启动种子萌发;此外,月桂酸、葡萄糖和脱落酸之间存在互作关系,月桂酸分解为葡萄糖,其中己糖激酶(HXK)作为葡萄糖合成的正向调控因子发挥重要作用,推测是HXK的高表达抑制了ABA的合成积累,从而启动椰子种子萌发。

李琴[4](2020)在《丛枝菌根真菌在南美蟛蜞菊生长及竞争中的作用及机理研究》文中指出全球的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都受到入侵植物的严重危害,不仅给生态环境带来灾难还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南方地区分布广泛并造成严重危害的恶性入侵杂草南美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L.)A.S.Hitchc.),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南美蟛蜞菊与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的共生情况;探究AMF在南美蟛蜞菊的磷资源利用、生长竞争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南美蟛蜞菊根系分泌物在AMF与南美蟛蜞菊互作、植物生长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从代谢组学水平深入揭示AMF对南美蟛蜞菊生长和代谢的影响机制。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入侵植物南美蟛蜞菊在不同营养条件下能与地表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GV)和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FM)两种AMF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特别是低磷营养下GV侵染率更高,且对南美蟛蜞菊生长和利用难溶性磷有更显着的促进作用。南美蟛蜞菊与其同属本地植物蟛蜞菊[Wedelia chinensis(Osbeck.)Merr.]竞争生长时,南美蟛蜞菊的生长竞争占有优势,抑制本地蟛蜞菊的生长。在种间竞争时接种GV,其对南美蟛蜞菊侵染率显着高于种内竞争处理,并且有利于南美蟛蜞菊生长和竞争能力的提高,但GV对本地植物蟛蜞菊侵染率低,对其生长竞争无显着影响。(2)添加南美蟛蜞菊根系分泌物的试验,结果发现,添加根系分泌物后提高了GV对南美蟛蜞菊的侵染率,并显着促进南美蟛蜞菊的生长;同时南美蟛蜞菊根系分泌物对本地植物有强烈的化感抑制作用;添加根系分泌物且接种GV更有利于南美蟛蜞菊竞争能力的提升。(3)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南美蟛蜞菊代谢组成分总共鉴定出41类368个代谢物,接种与未接种GV的两种处理下,筛选得到差异代谢物119种,占总鉴定代谢物的32.33%;其中,接种GV相对于未接种的有69种代谢物相对含量增加,占总差异代谢物的57.98%,50种代谢物相对含量下降,占总差异代谢物的42.02%。在差异代谢物中,接种GV后植物激素脱落酸和合成乙烯的前体以及一些氨基酸类代谢物有显着变化。差异代谢物涉及53条代谢途径,影响较大的前7个通路有苯丙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β-丙氨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异喹啉生物碱的生物合成、泛酸和CoA生物合成。综上所述,入侵植物南美蟛蜞菊能与AMF形成良好的共生体系,AMF促进植物磷营养的获取,并促进其生长及与本地植物的竞争,其中根系分泌物在南美蟛蜞菊生长和与AMF共生互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接种AMF对南美蟛蜞菊代谢产物和代谢通路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南美蟛蜞菊入侵到新生境并成为优势种的重要原因。

齐芪[5](2019)在《毛白杨CRTISO的ABA顺反异构功能与酶学特性研究—附:植物激素等次生代谢物分析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杨树是重要的造林用材与平原绿化树种,也是林木基础研究的模式树种。毛白杨是杨树基础应用研究与生产栽培的典型代表,在林木遗传改良、分子育种、生理生化和快速繁育等基础理论与应用方面已有深入研究;然而,其在类胡萝卜素异构酶CRTISO的克隆与功能研究,尤其cis-ABA、trans-ABA两种异构体的转化方面的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主要为毛白杨类胡萝卜素异构酶(CRTISO)基因克隆与酶活分析及其cis-ABA的异构与功能分析。本研究从五个方面对毛白杨的基因组中的CRTISO(类胡萝卜素异构酶)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定的结果与进展:一、基因克隆与结构理论分析:首次克隆得到CRTISO cDNA全长序列,基因在NCBI Genbank上的登陆号为KX227459.1,并依据基因序列对PtCRTISO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其基因全长为1842bp,编码氨基酸613个,与已验证功能的CRTISO序列进行同源序列比对,一致性为84.76%,预测其编码的蛋白质分子量为67.4kDa,属于亲水性蛋白,二级结构预测结果显示α-螺旋的数量为16,β-折叠为20,使用了 Discovery Studio进行分子结构模拟与底物对接分析,获得了cis-ABA、trans-ABA对接成功的结果,表明该蛋白理论上能结合cis-ABA、trans-ABA,为其催化活性分析奠定了分子结构基础;二、离体(in vitro)大肠杆菌原核高效表达研究:为研究PtCRTISO的离体(in vitro)酶活,将PtCRTISO基因构建大肠杆菌原核高效体系(六种表达体系)进行表达蛋白质并进行纯化,目的蛋白均以包涵体形式存在,未获得大量的可溶性蛋白质;为顺利进行PtCRTISO的体外酶活功能验证,本研究建立了目的基因的原核与酵母表达体系、植物表达体系。三、离体(in viro)酵母真核高效表达活性研究:构建真核酵母高效表达载体,改进其表达可溶性,最终获得了可溶性蛋白,以cis-ABA为底物,利用毕赤酵母GS1 15表达得到目的蛋白,产物为trans-ABA。并对其光异构活性进行了比较研究,排除了其异构是光异构的可能与化学异构的可能,完全证明其异构为酶学异构,对目的蛋白进行酶学活性进行研究,得到PtCRTISO最适反应温度是30℃,最适反应pH为6.7,拟合Km值为0.3763nM。四、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并转化植物(in vivo):在in vitro离体活性与酶学特性研究的基础上,为证明其活体活性和功能,将PtCRTISO基因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BI121-PtCRTISO,并对模式植物拟南芥和烟草进行了农杆菌浸染转化,获得了转基因植物,在模式植物烟草中验证其功能。结果显示,在转基因烟草中PtCRTISO基因表达量明显升高,产物trans-ABA积累量升高,在烟草活体中证明PtCRTISO的功能。采集毛白杨四季的叶片,进行qPCR与ABA含量检测,结果表明PtCRTISO基因表达量与ABA的顺反比值变化趋势一致,进一步证明PtCRTISO对于ABA的顺反异构具有催化活性。另外本研究为了准确检测酶活反应与植物样品中的cis-ABA、trans-ABA含量,建立了基于HPLC-MS/MS的分析方法,并将其完善,能够同时高效检测多种植物激素。针对ABA前体萜烯类物质建立了基于GC-MS的分析方法。五、PtCRTISO的底物为cis-ABA,产物为trans-ABA,其检测方法较为困难,一般的酶联免疫法与分光光度计法无法区分ABA的顺反结构,本研究基于HPLC-MS/MS建立了 ABA分析方法,并且加以拓展与完善,成为能够检测全部九大类植物激素的检测方法,包括乙烯等难以检测的气体激素,并应用于多种不同种属的植物材料,证明了检测方法的适用性,为植物激素的检测及功能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另外对于ABA前体的萜烯类化合物建立了基于GC-MS的检测方法,对于研究结构较为复杂、种类繁多的萜烯类化合物提供重要参考。附录为木质素及其前体酚酸、具有药用与经济价值的酚酸以及可溶性单糖的高效检测方法,为代谢物的功能研究提供技术手段。本文通过理论模拟、离体高效表达酶蛋白试管(in vitro)活性研究以及通过植物转化植物活体(in vivo)分别对CRTISO酶活性进行研究,证明了该蛋白具有cis-ABA异构成trans-ABA的活性,并在植物体内起到了调节活性cis-ABA与非生理活性trans-ABA的比例与含量的作用,挖掘出一种新的功能。

杨景芳[6](2019)在《ABA调控受体蛋白活化的分子基础及其靶向性分子设计探究》文中指出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由干旱造成的作物减产约为10%,已成为最常见、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由此可见,干旱给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如何提高作物的耐旱性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确保粮食安全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科学问题。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能够有效地缓解这一问题,并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有科研小组通过小分子探针得到了ABA 的受体蛋白 PYR/PYL/RCARs(Pyrabactin Resistance 1/PYR-like Proteins/Regulatory Components of ABA Receptor)。当 ABA 与其结合后,抑制下游 PP2C(Protein Phosphatase 2C)的活性。同时,释放SnRK2s(SNFl-related proteinkinase2),从而完成ABA的信号传递。尽管化学小分子探针在ABA受体发现及调控机制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PYLs蛋白小分子调控剂较为少见。主要原因在于:1、ABA调控的PYLs蛋白家族成员众多,且存在功能上的冗余效应,抗旱成靶性尚不清楚;2、ABA受体PYLs蛋白可分为二聚体和单体两类,其对ABA的识别差异性尚不明确;3、ABA调节PYLs构象变化的机制尚不清楚。总之,ABA调控受体蛋白PYLs活化的分子基础还有待深入研究,而这些研究无疑对于PYLs蛋白小分子调控剂的合理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论文主要是围绕如上问题展开的。首先,采用生物信息手段对脱落酸受体进化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对多个物种的PYLs基因进行收集、分类。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该家族蛋白的基因分布、基因结构和基因表达量进行分析、比较。同时,采用系统发育树的方法对蛋白的进化历程进行进一步的研究。随后,根据Motif对该家族蛋白进行进一步的分类。最后,根据分类对正选择位点和功能分歧位点进行计算。同时,在拟南芥PYL1的基础上对如上位点进行突变和相应的结合自由能差值计算,并明确相应位点对PYLs功能的影响。其次,研究脱落酸调控受体PYLs蛋白的构象变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任务。因此,我们对分子动力学方法进行总结并搭建配体动态调控蛋白受体构象变化的云计算服务器。基于CMD(Conventional Molecular Dynamics),SMD(Steered Molecular Dynamics)和 NMA(Normal Mode Analysis)方法及Bio3d,MDTraj等工具开发了快速高效的LARMD自动化动力学程序。该程序能够自动完成非标准氨基酸力场参数的建立、小分子进出蛋白通道的计算、分子动力学模拟、动力学轨迹分析等工作。同时,我们采用了强大的Web应用程序平台—LAMP搭建了云计算服务器(http://chemyang.ccnu.edu.cn/ccb/server/LARMD)。该服务器功能强大,能够满足绝大多数非专业科研工作者对分子动力学的需求,它不仅能够被用于确认小分子与蛋白的结合模式,同时能够模拟小分子在蛋白中的进出过程。更为重要的是,该服务器提供了多种构象分析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为快捷高效地捕捉构象变化。再次,在LARMD服务器的基础上,对脱落酸调控受体活化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我们以PYL2为模板进行分子模拟。采用Int mod模块的输出结果,进一步进行长时间的动力学模拟,并通过结合自由能计算、伞形采样及平均力势计算等方法对ABA调控受体活化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我们的计算结果与前人的假设一致。在ABA激活PYLs的过程中,其在单体和二聚体中的进出通路完全不同。但是,ABA与二者的结合自由能却相差不多,并且进入过程均无能垒。ABA在二聚体中表现出来的低结合能力,是由二聚体解聚引入的热力学判罚造成的。由此可知,二聚体解聚影响ABA活化二聚PYLs。与此同时,我们建立了自动化的平均力势计算方法AUTO-PMF,该方法可以被应用于后续其它体系的计算当中。我们预测的重要氨基酸残基位点,也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最后,在ABA调控PYLs蛋白活化分子机制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希望进一步筛选得到能够调控PYLs蛋白的化学小分子探针。基于一致性对接与一致性打分的方法设计了自动化虚拟筛选软件AUTO-CDVS,并将其应用于PYLs体系的药物分子设计当中。我们分别采用Specs和ChemDiv数据库对PYR1-HAB1的复合物结构进行筛选,并获得了苗头化合物04554115、01444403。同时,我们基于04554115进行改造,最终获得了活性较好并且与PYR1结合能力较好的先导化合物Y18244(本章中的化学合成和活性测试工作是由课题组内其他同学完成的)。

颜福花[7](2018)在《处红柚与翡翠柚萜类代谢物质差异及相关基因特性分析》文中认为红肉柑橘品种因为具有较高的营养保健价值和特殊的感官吸引力,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处红柚(Citrus maxima cv.Chuhong)是浙江地方良种,风味浓郁,因富含类胡萝卜素,果肉呈均匀的深红色,海绵层淡红色,翡翠柚(Citrus.maxima cv.Feicui)也是浙江地方良种,果肉淡绿色,风味清淡爽口。两个品种相比较,除果肉色泽外,在果实风味、香气等方面的品质均有明显差异。它们虽不是一对突变体材料,但鉴于其相同的生境、相同的柚基因组背景及差异较大的感官品质,成为本研究阐明柑橘品质协同变化趋势的一对理想材料。首先,本研究利用HPLC、GC-MS等技术检测两种柚果实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中类胡萝卜素、初生代谢物、柠檬苦素类似物、脱落酸(ABA)和挥发性物质等品质相关代谢物质的组成和含量;其次,深入分析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上结构基因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对类胡萝卜素合成相关基因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最后,对几个萜类代谢途径上相关基因的启动子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在详细描述处红柚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类胡萝卜素积累变化的同时,探索类胡萝卜素代谢与其它果实品质的相互调控关系,为处红柚果实红肉等品质性状的形成机理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类胡萝卜素的分析表明,成熟期处红柚果实白皮层、囊衣和汁胞呈红色是由于番茄红素和总类胡萝卜素的大量累积所致,翡翠柚果实各组织基本不含番茄红素,且内部三层组织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在整个生长期都较低(≤8.02±0.72μg/g,DW);100DPA前,处红柚和翡翠柚黄皮层均以累积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为主;随着果实发育,处红柚白皮层和囊衣番茄红素的含量逐步升高,到150DPA又急剧降低;而处红柚汁胞层番茄红素含量随果实发育持续升高,最高值出现在150DPA时,达426.98±35.8μg/g,DW。2.选择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较大的45、75、100和150DPA四个生长发育时期,对汁胞初生代谢物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20种初生代谢物质中,蔗糖是最主要的可溶性糖,在150DPA时,处红柚中蔗糖含量(92.30 mg/g,DW)占所测糖总量的61.70%,翡翠柚中占比则为57.25%(121.67 mg/g,DW);在100DPA-150DPA期间,蔗糖、葡萄糖、果糖、D-半乳糖和半乳糖苷果糖在处红柚汁胞中含量无显着性变化,而在翡翠柚汁胞中均显着性升高,且均于150DPA时含量显着高于处红柚中。两种柚汁胞有机酸均以柠檬酸为主,且随果实发育均呈现先增高成熟期降低的变化趋势;在整个果实发育期,处红柚汁胞中柠檬酸含量是翡翠柚汁胞的5.8倍21.6倍。两种柚汁胞中检测到的5种氨基酸中,4-氨基丁酸在同期的两个柚汁胞中无显着差异,而在100DPA和150DPA,处红柚汁胞中L-天冬氨酸和天冬酰胺的含量均显着高于翡翠柚。3.在100DPA-150DPA期间,处红柚果实四层组织中柠檬苦素和诺米林素含量与翡翠柚相比均有显着差异,且囊衣和汁胞层的含量在两个柚品种间变化趋势相反;在成熟期时(150DPA),处红柚囊衣和汁胞中柠檬苦素含量分别是翡翠柚中的2.74倍和4.91倍,而且诺米林素含量分别是翡翠柚中的3.16倍和4.62倍。4.在100DPA-150DPA时,ABA在处红柚汁胞中含量逐渐降低,150DPA时含量最低,为0.78μg/g,DW;而ABA在翡翠柚汁胞中含量逐渐升高,与处红柚变化趋势相反,于150DPA时含量达到最高,为3.15μg/g,DW,是处红柚中的4.04倍。5.在两个柚品种成熟期黄皮层中共检测到69种挥发性物质,主要为单萜类,其在处红柚和翡翠柚中分别占挥发性物质总量的99.63%和99.57%,其中d-柠檬烯是主要挥发性物质,在两种柚中分别占挥发性物质总量的96.67%和82.43%;52种物质的含量在两个柚品种中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单萜酯类的乙酸香叶酯在两个柚品种中含量差异最大,翡翠柚中是处红柚中的19.7倍。6.对应整个生长发育时期,分析发现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11个相关结构基因在处红柚和翡翠柚果实各组织的表达存在显着差异,偏相关分析表明与处红柚果实内部三层组织中番茄红素的含量及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显着相关的结构基因各不相同。7.主要克隆了处红柚和翡翠柚汁胞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上11个结构基因cDNA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除ZISO基因以外,其余基因在两种柚果实不同组织中均存在不同的转录本,其中DXR,PSY,CRTISO,LCYb2,LCYe和ZEP这6个基因在两个柚果实汁胞中主要转录本不同,可能对两个品种汁胞显着不同的类胡萝卜素积累模式有主要贡献。其中二柚果实四层组织PSY基因共有6种转录本,处红柚克隆到其中4种转录本,翡翠柚克隆到其中3种转录本,各转录本不仅存在单核苷酸的差异,还存在简单重复序列(AAT)的差异,然而,经分析其它红肉柚和普通柚的PSY基因序列,发现AAT重复序列与番茄红素的积累没有直接关系。8.对萜类代谢途径30个相关基因启动子区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发现ATSOC1(MIKC-MADS家族)、F13F21.8(B3家族)、AIL2(AP2家族)和DOF家族的DOF1.7、DOF1.10、DOF2.2、DOF3.4、DOF4.7、DOF5.1、DOF5.6共10个转录因子均同时调控511个从MEP途径基因到下游类胡萝卜素合成或裂解基因、柠檬苦素类似物合成关键基因和其它萜类合成酶基因等,说明可能存在若干个转录因子同时调控萜类代谢途径上多个结构基因。综上所述,两个柚果实品质相关代谢物质——类胡萝卜素、糖酸、柠檬苦素类似物、ABA和挥发性物质的含量均存在显着性差异,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上结构基因不同转录本,及其在两种柚不同组织中表达丰度差异的综合效应是导致类胡萝卜素在两个不同柚品种、同品种不同组织中差异积累的直接原因,本研究没有发现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上结构基因的关键突变。本研究从类胡萝卜素及其他萜类相关代谢途径的视角分析了处红柚和翡翠柚的代谢差异,并从类胡萝卜素代谢相关结构基因不同转录本的差异表达层面分析其色泽差异形成的原因,为柑橘综合品质的提升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赵焕新[8](2018)在《分心木镇静催眠活性与化学成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及工作节奏不断加快,失眠及其导致的相关疾病已严重威胁到人们的公共健康。传统治疗失眠的药物存在诸多的不良反应,已不满足失眠患者的需求。当前,具有改善睡眠功能的中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中药的镇静催眠活性逐渐被发掘。分心木(Diaphragma juglandis Fructus)是胡桃科胡桃属植物胡桃(Juglans regia L.)果核内的木质隔膜,具有固肾涩精的功效。近年来,人们常采用分心木来治疗失眠并显示了一定的疗效。但关于分心木在镇静催眠方面的相关研究较少,其发挥镇静催眠的活性成分也未见报道。为促进分心木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发掘其可能在改善睡眠功能方面的应用价值,本课题对分心木的镇静催眠活性进行考察并对其物质基础进行深入研究。目的:(1)对分心木的镇静催眠活性进行考察;(2)为探究分心木镇静催眠的物质基础,对其化学成分进行深入研究;(3)在化学成分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分子对接技术以及基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的数据挖掘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镇静催眠活性探索,为阐述分心木镇静催眠活性的物质基础以及筛选具镇静催眠活性的单体化合物提供参考。方法:(1)采用小鼠自主活动实验、协同戊巴比妥钠诱导小鼠睡眠实验等考察分心木提取物对小鼠的镇静催眠活性;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小鼠大脑中γ-氨基丁酸(GABA)、去甲基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等神经递质的含量变化,从分子水平对分心木的镇静催眠活性进行考察。(2)为系统研究分心木的化学成分,在前期已对其中小极性部位考察的基础上,应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柱层析、ODS柱层析、中压液相色谱以及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极性较大的正丁醇部位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根据其理化性质并运用波谱技术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3)为从分心木中筛选高效、不良反应小的镇静催眠活性成分,以新一代抗失眠药物Suvorexant的作用靶点为目标,采用Surflex-Dock分子对接技术考察分心木中的单体化合物与靶标蛋白hOX2R的相互作用;同时利用TCMSP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检索,挖掘其在镇静催眠方面的相关信息。结果:(1)药理活性研究表明,分心木提取物可缩短阈上剂量戊巴比妥钠诱导小鼠睡眠的入睡潜伏期,延长小鼠的睡眠持续时间,且具有降低小鼠自主活动的趋势,表明分心木具有一定的镇静催眠活性;进一步研究发现分心木提取物可提高小鼠大脑中GABA含量,降低NE、DA水平,与阳性药物地西泮的作用趋势一致,提示分心木具有调节脑内相关神经递质含量变化的作用,从分子水平验证了分心木的镇静催眠活性。(2)在对前期分得的2个异构体结构完整鉴定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分离手段从分心木提取物的正丁醇部位又得到了18个单体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波谱技术等方法鉴定上述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2S,3S)-taxifolin-3-O-α-D-arabinofuranoside(1),(2S,3S)-taxifolin-3-O-α-L-arabinofuranoside(2),Leeaoside(3),二氢吐叶醇-9-O-β-D-吡喃葡萄糖苷(dihydrovomifoliol-9-O-β-D-glucopyranoside)(4),吐叶醇-9-O-β-D-吡喃葡萄糖苷(vomifoliol-9-O-β-D-glucopyranoside)(5),4′-dihydrophaseic acidβ-glucopyranose ester(6),lyoniside(7),nudiposide(8),(-)-5′-甲氧基异落叶松脂素-9′-O-β-D-吡喃木糖苷((-)-5′-methoxyisolariciresinol-9′-O-β-D-xylopyranoside)(9),(+)-lyoniresinol-3α-O-β-D-glucopyranoside(10),akeqintoside A(11),山柰酚(kaempferol)(12),儿茶素(catechin)(13),柚皮素(naringenin)(14),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kaempferol-3-O-α-L-rhamnoside)(15),4-羟基-α-萘酮-4-O-β-D-吡喃葡萄糖苷(4-hydroxy-α-tetralone-4-O-β-D-glucopyranoside)(16),4,5-二羟基-α-萘酮-4-O-β-D-吡喃葡萄糖苷(4,5-dihydroxy-α-tetralone-4-O-β-D-glucopyranoside)(17),4,5,8-三羟基-α-萘酮-5-O-β-D-吡喃葡萄糖苷(4,5,8-trihydroxy-α-tetralone-5-O-β-D-glucopyranoside)(18),leonuriside A(19)和胡萝卜苷(daucosterol)(20)。(3)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分心木中的部分黄酮苷、木酯苷及脱落酸衍生物与靶标蛋白hOX2R的对接得分较高,提示该系列化合物可能具有食欲素受体拮抗剂作用;TCMSP数据挖掘结果表明脱落酸类衍生物的潜在作用靶标包含多个与镇静催眠活性相关的GABA受体的亚型(如α1、α2、α3、α6)。结论:本课题通过行为药理学实验发现分心木提取物具有一定的镇静催眠活性;酶联免疫法检测结果表明分心木具有调节脑内相关神经递质的作用,进一步从分子水平验证了分心木的镇静催眠活性。在药理学考察的基础上,对分心木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深入研究,分离鉴定了20个单体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12,15-19为分心木中首次分离得到,丰富了其物质基础。采用分子对接技术以及基于TCMSP的数据挖掘,对分离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镇静催眠活性探索,发现分心木中的部分黄酮苷、木酯苷及脱落酸衍生物可能为其镇静催眠的活性成分;数据挖掘显示,其中的脱落酸类化合物又与GABA受体密切相关,在治疗失眠、睡眠障碍等疾病方面显示出良好潜力。以上研究为分心木可用于治疗失眠疾病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为阐述其药效物质基础以及筛选具有镇静催眠活性的单体化合物提供了参考。

宋珂[9](2018)在《5-(二甲胺基)萘-1-磺酰胺与3-羟基-2-氧化吲哚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提出干旱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通过植物激素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的调控可以有效增强植物自身的抗旱性。逆境环境下,脱落酸结合受体蛋白PYR1/PYLs/RCARs形成复合体,然后结合并抑制2C型蛋白磷酸酶(PP2C)的活性,随后下游蛋白激酶SnRKs通过自身磷酸化被激活,进而激活ABA信号通路的下游相关因子。然而,由于脱落酸结构的不稳定性以及在植物体内快速代谢失活使脱落酸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开发骨架新颖、性能优异的ABA功能类似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系统总结了脱落酸的生理功能、合成、信号通路以及类似物研究进展的基础之上,通过基于ABA类似物Pyrabactin的结构修饰设计合成了 25个荧光探针小分子作为建立荧光检测方法的候选分子,结合计算机辅助虚拟筛选策略与结构优化策略设计合成了 47个3-羟基-2-氧化吲哚衍生物,共计两大系列72个目标化合物,所有目标化合物均经氢谱、碳谱、高分辨质谱进行了结构表征。运用荧光分光光度法,发现系列Ⅰ的大部分荧光小分子化合物与受体蛋白作用前后荧光强度和发射波长有较大程度的变化,可以作为建立荧光检测方法的候选分子。对系列Ⅱ目标化合物进行抑制拟南芥根长生长活性筛选,实验结果显示,部分化合物在25 μmol/L浓度下对拟南芥根长的生长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荧光滴定试验结果表明,所测试大部分化合物与受体PYR1具有较强亲和力,其中化合物Ⅱ-1-3(Kd=3.87μM),Ⅱ-2-2(Kd=3.61μM),Ⅱ-2-23(Kd=3.43μM),Ⅱ-3-4(Kd=1.97μM),Ⅱ-4-1(Kd=3.81 μM),较 ABA(Kd=33.78 μM)提高 10 倍左右;抗失水试验结果显示,经化合物Ⅱ-1-3和Ⅱ-2-10处理的拟南芥,在失水处理240 min之后其抵抗水分丧失的能力较DMSO提高了 20%左右,较ABA提高10%,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对两个系列的化合物系统地进行了构效关系的总结,对代表性化合物抵抗水分丧失的能力的初步研究,为荧光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全新骨架ABA类似物的发现提供了参考。

孔存翠[10](2017)在《AM菌根化田菁中独脚金内酯互作信号分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盐胁迫可引起作物生理干旱,阻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引起作物减产或死亡。研究表明,田菁(Sesbania cannabina)与丛枝菌根(AM)真菌共生后其耐盐性明显增强,而植物内源激素—独脚金内酯(strigolactones,SLs)则在共生后的耐盐中起关键信号作用。为进一步探究AM菌根化田菁的耐盐机制,本文首次建立了以发芽试验为基础的田菁独脚金内酯检测方法,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HPLC-MS-MS)对田菁独脚金内酯进行初步鉴定。随后,通过对AM菌根化田箐进行不同浓度的盐胁迫处理,分析了不同水平独脚金内酯的田菁对不同浓度盐胁迫的耐逆性,并进一步探究了独脚金内酯与信号分子H2O2及应激激素ABA的内在调节关系,旨在探索田菁幼苗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后,独脚金内酯如何缓解盐胁迫及其与其他信号分子的调控机制。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田菁萃取物对向列当(O.cumana)与大麻列当(P.ramose)种子均能有效刺激,发芽率分别达到54%和66%,因此这两种列当种子可以用于对田菁独脚金内酯的定性及相对定量分析。试验进一步对田菁根系萃取物进行HPLC-MS-MS分析,发现母离子m/z=317,m/z=383和m/z=357能产生特征离子m/z=97,并进一步检测了不同磷浓度下三个母离子的相对丰度,初步确定田菁根系中含有独脚金内酯(m/z=317,m/z=383,m/z=357)。2.对AM菌根化田菁进行不同时间盐胁迫处理,结果发现,独脚金内酯的水平随着NaCl施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施用NADPH氧化酶抑制剂或者H202清除剂可以显着降低独脚金内酯的含量及田菁耐盐性。同时,H202诱导的独脚金内酯的积累伴随着田菁耐盐性的变化而变化。本研究结果证实,AM真菌通过植物激素独脚金内酯提高了田菁耐盐性,且SLs的生物合成受到信号分子H202的调控。3.试验对AM菌根化田菁进行不同时间的盐胁迫,结果显示,SLs与ABA在菌根化田菁中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进一步探究AM菌根化田菁遭受盐胁迫后,植物激素SLs、ABA与信号分子H202的内在调控关系。结果显示,施加外源ABA可以有效提高菌根化田菁体内独脚金内酯的含量,施加ABA抑制剂钨酸钠则可以有效抑制独脚金内酯的生物合成。ABA诱导的独脚金内酯生物合成可以被过氧化氢清除剂DMTU所抑制,而ABA的含量对于DMTU则不敏感。此外,接菌田菁施加独脚金内酯抑制剂TIS108后,ABA可以促进田菁耐盐性的提高,但这种提高十分短暂,而施加钨酸钠的田菁中,外源GR24则可以长期有效的增强其耐盐性。以上结果表明,在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的田菁幼苗中,ABA和H202共同介导了独脚金内酯诱导的田菁耐盐性。

二、脱落酸衍生物及其类似物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脱落酸衍生物及其类似物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组学技术探究甜菜盐胁迫应答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植物对盐胁迫的应答机制
        1.2.1 植物对渗透胁迫的应答
        1.2.2 植物对离子毒害的应答
        1.2.3 植物对氧化胁迫的应答
        1.2.4 植物在盐胁迫应答过程中的信号转导
    1.3 高通量技术在植物非生物胁迫研究中的应用
        1.3.1 转录组学
        1.3.2 蛋白质组学
        1.3.3 代谢组学
    1.4 甜菜耐盐机制研究进展
        1.4.1 甜菜生理水平耐盐机制研究进展
        1.4.2 甜菜分子水平耐盐机制研究进展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甜菜幼苗的培育与处理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研究方法
        2.2.1 表达谱测序试验
        2.2.2 全转录组测序试验
        2.2.3 小RNA测序试验
        2.2.4 降解组测序试验
        2.2.5 iTRAQ标记定量蛋白质组试验
        2.2.6 LC-MS非靶向代谢组试验
        2.2.7 基因表达量检测
        2.2.8 生理指标检测项目与方法
第3章 甜菜盐胁迫应答基因的鉴定与功能分析
    3.1 盐处理对甜菜幼苗的影响
    3.2 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与功能分析
        3.2.1 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
        3.2.2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分析
    3.3 盐胁迫应答Core基因的鉴定与功能分析
    3.4 盐胁迫应答Hub基因的鉴定与功能分析
        3.4.1 盐胁迫应答基因的WGCNA分析
        3.4.2 关键模块内基因的GO和 KEGG富集分析
        3.4.3 盐胁迫应答Hub基因的鉴定
        3.4.4 Hub基因表达模式验证
    3.5 甜菜转录水平盐胁迫应答网络构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CeRNA调控甜菜盐胁迫应答的分子机理
    4.1 盐胁迫对甜菜mRNA表达的影响
        4.1.1 甜菜中差异表达mRNA的鉴定
        4.1.2 甜菜DEmRNA的 MapMan分析
    4.2 盐胁迫对甜菜lncRNA表达的影响
    4.3 盐胁迫对甜菜circRNA表达的影响
    4.4 盐胁迫对甜菜miRNA表达的影响
        4.4.1 甜菜中差异表达miRNA的鉴定
        4.4.2 甜菜中DEmiRNA的功能分析
    4.5 盐胁迫应答ceRNA网络的构建与功能分析
        4.5.1 盐胁迫应答相关ceRNA网络的构建
        4.5.2 CeRNA表达相关性和互作关系验证
        4.5.3 盐胁迫应答ceRNA网络的功能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甜菜盐胁迫应答相关蛋白质和代谢物的研究
    5.1 渐进式盐处理对甜菜幼苗的影响
    5.2 盐胁迫应答蛋白质的鉴定与功能分析
        5.2.1 差异蛋白的鉴定
        5.2.2 差异蛋白的GO和 KEGG分析
        5.2.3 差异蛋白编码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5.3 甜菜盐胁迫应答蛋白互作网络的构建与功能分析
    5.4 叶片中差异表达代谢物的鉴定
    5.5 差异代谢物的功能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多组学联合分析甜菜盐胁迫应答分子机理
    6.1 甜菜生理应答过程的分子调控
        6.1.1 渗透胁迫应答的分子调控
        6.1.2 钠离子平衡的分子调控
        6.1.3 氧化胁迫应答的分子调控
        6.1.4 光合作用的分子调控
    6.2 甜菜盐胁迫应答过程中的信号转导
        6.2.1 甜菜调控盐胁迫信号的第一信使
        6.2.2 甜菜调控盐胁迫信号的第二信使
    6.3 甜菜盐胁迫应答过程中的转录调控
    6.4 甜菜盐胁迫应答过程中的能量代谢与物质代谢
        6.4.1 盐胁迫对甜菜能量代谢的影响
        6.4.2 盐胁迫对甜菜物质代谢的影响
    6.5 甜菜盐胁迫应答分子网络构建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基于化学衍生的羧基类化合物的色谱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引言
    1.2 羧基化合物
    1.3 羧基化合物的分析与检测方法
    1.4 萃取技术
    1.5 羧基化合物的化学衍生试剂
    1.6 本论文的选题思想和设计
第二章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食品中的植物激素残留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3 结果与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毛细管电泳-激光诱导荧光检测法测定植物中内源性激素和食品植物激素残留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双衍生化-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支链脂肪酸酯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结果与讨论
    4.4 结论
第五章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结合双衍生化法测定PAHSAs同分异构体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3 结果与讨论
    5.4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植物激素、可溶性糖和脂肪酸对椰子种子萌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的提出
        1.1.1 种苗繁育在椰子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1.1.2 阐明种子萌发机理对种苗繁育至关重要
        1.1.3 多组学整合分析是新的研究思路
    1.2 椰子概述
        1.2.1 椰子生长习性
        1.2.2 椰子果实发育
        1.2.3 椰子吸器发育
        1.2.4 椰子种苗繁育
    1.3 种子萌发研究进展
        1.3.1 影响种子萌发的生理因素
        1.3.2 组学技术的研究应用
        1.3.3 椰子种子萌发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椰子种子萌发过程中主要生理指标的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椰子种子萌发过程中可溶性糖的变化
        2.2.2 椰子种子萌发过程中脂肪酸的变化
        2.2.3 椰子吸器发育过程中植物激素的变化
    2.3 讨论
        2.3.1 可溶性糖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作用
        2.3.2 脂肪酸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作用
        2.3.3 植物激素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作用
        2.3.4 椰子吸器是种子萌发过程中胚与胚乳之间能量传递的重要纽带
    2.4 小结
第三章 椰子种子萌发过程的转录组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基因鉴定
        3.2.2 差异基因统计分析
        3.2.3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3.2.4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3.2.5 吸器发育过程中植物激素相关基因的表达
        3.2.6 吸器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相关基因的表达
        3.2.7 吸器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相关基因的调控作用
    3.3 讨论
        3.3.1 糖、脂肪酸相关基因在椰子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调控作用
        3.3.2 植物激素在椰子种子萌发中的调控作用
    3.4 小结
第四章 椰子种子萌发过程的差异蛋白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蛋白质鉴定情况
        4.2.2 差异蛋白统计分析
        4.2.3 差异蛋白GO富集分析
        4.2.4 差异蛋白KEGG富集分析
        4.2.5 吸器发育过程中植物激素相关蛋白的变化
        4.2.6 吸器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相关蛋白的变化
        4.2.7 吸器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相关蛋白的变化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椰子种子萌发过程的代谢组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1.3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代谢物鉴定与分类
        5.2.2 差异代谢物统计分析
        5.2.3 差异代谢物KEGG富集分析
        5.2.4 吸器发育过程中植物激素相关代谢物的变化
        5.2.5 吸器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相关代谢物的变化趋势
        5.2.6 吸器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相关代谢物的变化趋势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多组学关联分析
    6.1 转录组与蛋白组关联分析
    6.2 转录组与代谢组关联分析
        6.2.1 差异基因与差异代谢物之间的关联分析
        6.2.2 脂肪酸、植物激素和糖之间的基因互作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本文的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丛枝菌根真菌在南美蟛蜞菊生长及竞争中的作用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生物入侵
        1.2.1 生物入侵定义和危害
        1.2.2 生物入侵过程和机制
        1.2.3 入侵植物的危害与研究概况
        1.2.4 入侵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关系
    1.3 丛枝菌根真菌
        1.3.1 丛枝菌根真菌概述
        1.3.2 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3.3 丛枝菌根真菌与宿主植物共生的分子机理
    1.4 植物根系分泌物
        1.4.1 植物根系分泌物研究概况
        1.4.2 根系分泌物的功能
        1.4.3 根系分泌物和AMF的相互作用
    1.5 研究对象
        1.5.1 南美蟛蜞菊
        1.5.2 本地植物蟛蜞菊
        1.5.3 地表球囊霉和摩西管柄囊霉
    1.6 研究意义、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本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1.6.2 本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AMF对南美蟛蜞菊生长及竞争的影响
    2.1 引言
    2.2 AMF在南美蟛蜞菊对磷营养利用中的作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计与方法
        2.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 AMF在南美蟛蜞菊竞争中的作用
        2.3.1 实验材料
        2.3.2 实验设计与方法
        2.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根系分泌物在南美蟛蜞菊与AMF互作中的作用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南美蟛蜞菊与本地植物蟛蜞菊
        3.2.2 丛枝菌根真菌
        3.2.3 根系分泌物
        3.2.4 活性炭
    3.3 实验设计与方法
        3.3.1 实验设计
        3.3.2 菌根侵染率的测定
        3.3.3 氮、磷含量的测定
        3.3.4 数据分析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AMF定殖
        3.4.2 植物形态特征
        3.4.3 生物量
        3.4.4 叶片氮磷含量
        3.4.5 相对竞争强度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丛枝菌根真菌对南美蟛蜞菊代谢产物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南美蟛蜞菊
        4.2.2 丛枝菌根真菌
    4.3 实验设计与方法
        4.3.1 实验设计
        4.3.2 菌根侵染率的测定
        4.3.3 样品采集和提取方法
        4.3.4 LC-MS/MS分析
        4.3.5 数据分析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植物形态特征与生长情况
        4.4.2 南美蟛蜞菊代谢组成分总分析
        4.4.3 代谢组学差异成分分析
        4.4.4 差异代谢产物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特色与创新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一 溶液配方

(5)毛白杨CRTISO的ABA顺反异构功能与酶学特性研究—附:植物激素等次生代谢物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1. 文献综述
    1.1. 毛白杨次生代谢物季节性积累
    1.2. 类胡萝卜素
        1.2.1. 类胡萝卜素的性质与功能
        1.2.2. 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
        1.2.3. 类胡萝卜素的基因工程进展
    1.3. ABA等多种植物激素的研究背景
        1.3.1. 脱落酸
        1.3.2. 独脚金内酯、油菜素内酯是新发现的植物激素
        1.3.3. 细胞分裂素等传统植物激素
        1.3.4. 水杨酸、茉莉酸是新确认的植物激素
    1.4. 类胡萝卜素异构酶CRTISO研究进展
    1.5. 植物小分子物质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1.6. ABA的前体物质-萜烯类化合物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8. 技术路线
2. PtCRTISO基因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1.2. 试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目的基因的序列分析与引物设计
        2.2.2. 植物样品总RNA的提取
        2.2.3. RNA的反转录与cDNA文库的构建
        2.2.4. PCR扩增
        2.2.5. 琼脂糖凝胶电泳与目的基因的回收
        2.2.6. 目的基因的分子亚克隆
        2.2.7. 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PtCRTISO生物信息学分析
        2.3.2. PtCRTISO与ABA分子对接
    2.4. 讨论
3. PtCRTISO、AtCRTISO原核表达
    3.1. 实验材料
        3.1.1. 载体、菌株与试剂盒
        3.1.2. 试剂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载体酶切位点的选择
        3.2.2. 构建原核表达载体
        3.2.3. IPTG诱导目的蛋白的高效表达
        3.2.4. 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3.2.5. Ni-NTA纯化目的蛋白
        3.2.6. GST标签重组蛋白纯化
        3.2.7. MBP标签重组蛋白纯化
        3.2.8. 凝血酶Thrombin切除蛋白标签
        3.2.9. 蛋白浓度的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pQE30载体的蛋白表达
        3.3.2. pET28a载体的蛋白表达
        3.3.3. pCold I载体的蛋白表达
        3.3.4. GST标签的融合蛋白表达
        3.3.5. MBP标签的融合蛋白的表达
        3.3.6. NusA标签的融合蛋白的表达
        3.3.7. 重组蛋白NusA标签的酶切与纯化
    3.4. 讨论
4. PtCRTISO的酵母表达与酶活分析
    4.1. 实验材料
        4.1.1. 菌株与试剂盒
        4.1.2. 试剂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载体构建
        4.2.2. 酵母细胞的转化
        4.2.3. 阳性转化子的筛选
        4.2.4. 目的蛋白的浓缩与纯化
        4.2.5. 目的蛋白的浓度测定
        4.2.6. 酶活反应体系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酵母GS115表达目的蛋白
        4.3.2. 蛋白浓度测定
        4.3.3. PtCRTISO酶活分析
        4.3.4. PtCRTISO最适反应条件
        4.3.5. PtCRTISO酶活参数
    4.4. 讨论
5. PtCRTISO在植物中的功能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载体与菌株
        5.1.2. 实验试剂
        5.1.3. 实验仪器
        5.1.4. 毛白杨季节性叶片样品的采集
    5.2. 实验方法
        5.2.1. PtCRTISO基因正义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5.2.2. pBI121-CRTISO重组质粒转化农杆菌
        5.2.3. 农杆菌介导的烟草转化
        5.2.4. CTAB法提取转基因烟草总DNA
        5.2.5. 转基因烟草RNA提取与荧光定量PCR检测
        5.2.6. ABA的检测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pBI121-PtCRTISO重组质粒与转化农杆菌的分子鉴定
        5.3.2. 转基因烟草的分子鉴定
        5.3.3. 转基因植株的荧光定量PCR鉴定
        5.3.4. 转基因植株的ABA积累量检测
        5.3.5. PtCRTISO在毛白杨中的季节性表达
    5.4. 讨论
6. 包含ABA的多种类植物激素同时高效检测
    6.1. 实验材料
        6.1.1. 实验仪器与药品试剂
        6.1.2. 植物材料
    6.2. 实验方法
        6.2.1. 植物样品的提取方法
        6.2.2. 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方法
        6.2.3. 气体乙烯分析方法
        6.2.4. 萜烯类化合物质谱检测方法
        6.2.5. 植物激素质谱检测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九大类植物激素及其氘标化合物的色谱分离图谱、质谱图与裂解结构图
        6.3.2. 九大类植物激素的标准曲线与最低检测限
        6.3.3. 九大类植物激素的加样回收率
        6.3.4. 激素分析方法用于检测不同物种中的内源植物激素的含量
        6.3.5. 气相色谱分析乙烯与其前体ACC的线性关系
        6.3.6. 植物中内源萜烯类化合物含量分析
    6.4. 讨论
7.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6)ABA调控受体蛋白活化的分子基础及其靶向性分子设计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脱落酸的发现、生产及功能
        1.2.1 脱落酸的发现
        1.2.2 脱落酸的生物活性
        1.2.3 脱落酸的生产
    §1.3 脱落酸受体的发现及其研究进展
        1.3.1 脱落酸受体的发现
        1.3.2 脱落酸受体的冗余效应
        1.3.3 脱落酸受体蛋白的分子进化研究进展
        1.3.4 脱落酸受体的信号转导及变构机制
    §1.4 PYR/PYL/RCARs的化学调节剂
        1.4.1 PYR/PYL/RCARs的激动剂
        1.4.2 PYR/PYL/RCARs的拮抗剂
    §1.5 课题的提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脱落酸受体进化的分子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
        2.2.1 脱落酸受体基因的信息收集及命名
        2.2.2 脱落酸受体蛋白进化树的建立
        2.2.3 脱落酸受体的基因表达数据的下载与测试
        2.2.4 脱落酸受体选择压分析
        2.2.5 脱落酸受体突变体计算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脱落酸受体基因分布分析
        2.3.2 脱落酸受体基因分化及复制分析
        2.3.3 脱落酸受体选择压及功能分歧位点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配体动态调控蛋白受体构象变化的云计算服务器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LARMD计算程序的相关软件
        3.2.2 LARMD云计算服务器的搭建及程序设计
    §3.3 结果与讨论
        3.3.1 Int_mod计算模块的设计与应用
        3.3.2 Str_mod计算模块的设计与应用
        3.3.3 Nor_mod计算模块的设计与应用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脱落酸调控受体活化的分子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小分子pKa的理论计算
        4.2.2 常规动力学模拟
        4.2.3 结合自由能计算和能量分解
        4.2.4 拉伸动力学模拟
        4.2.5 自动化平均力势计算方法(AUTO_PMF)的程序设计及使用
        4.2.6 序列比对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脱落酸动态调控受体构象变化的分子模拟
        4.3.2 ABA进出单体与二聚体的识别机制
        4.3.3 二聚PYL2的解聚机制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调控脱落酸受体的配体合理设计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小分子化合物库的构建
        5.2.2 基于一致性对接的虚拟筛选方法
        5.2.3 复合物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5.2.4 小分子对根长的抑制活性测试
        5.2.5 小分子的荧光滴定实验
        5.2.6 转录组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基于Specs数据库的虚拟筛选
        5.3.2 基于ChemDiv数据库的虚拟筛选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与展望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软件着作权
致谢

(7)处红柚与翡翠柚萜类代谢物质差异及相关基因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 课题的提出
    2 前人研究进展
        2.1 植物体内的代谢物质
        2.1.1 初生代谢物质
        2.1.2 次生代谢物质
        2.1.3 与果实品质相关的代谢物质
        2.2 植物萜类物质相关研究进展
        2.2.1 植物类胡萝卜素相关研究进展
        2.2.2 植物柠檬苦素类似物代谢研究
        2.2.3 植物挥发性萜类物质研究
        2.3 植物脱落酸(ABA)与类胡萝卜素代谢关系研究进展
    3 本研究的目的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处红柚和翡翠柚果实中代谢物质差异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处红柚和翡翠柚果实类胡萝卜素的提取与检测
        2.2.2 处红柚和翡翠柚果实汁胞初生代谢物质提取与检测
        2.2.3 处红柚和翡翠柚果实柠檬苦素及诺米林素的提取与检测
        2.2.4 处红柚和翡翠柚汁胞ABA的提取与检测
        2.2.5 处红柚和翡翠柚果实黄皮层挥发性物质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处红柚和翡翠柚果实发育过程中主要类胡萝卜素分析
        3.1.1 黄皮层类胡萝卜素种类和含量分析
        3.1.2 白皮层类胡萝卜素种类和含量分析
        3.1.3 囊衣层类胡萝卜素种类和含量分析
        3.1.4 汁胞中类胡萝卜素种类和含量分析
        3.1.5 处红柚果实各组织中番茄红素含量与其它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偏相关分析
        3.2 处红柚和翡翠柚果实汁胞初生代谢物质分析
        3.2.1 可溶性糖含量差异
        3.2.2 有机酸含量的差异
        3.2.3 氨基酸及其他初生代谢产物的差异
        3.3 处红柚和翡翠柚果实发育过程中类柠檬苦素含量分析
        3.4 处红柚和翡翠柚汁胞内ABA含量分析
        3.5 处红柚和翡翠柚果实黄皮层挥发性物质分析
    4 讨论
        4.1 柚果实初生代谢物质与萜类代谢产物的差异及其变化的协同性
        4.2 类胡萝卜素在柚果实中积累的组织特异性和组织协同性
第三章 处红柚和翡翠柚果实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RNA提取及反转录
        2.2.2 RT-PCR分析
        2.2.3 偏相关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黄皮层中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结构基因的表达分析
        3.2 白皮层中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结构基因的表达分析
        3.3 囊衣中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结构基因的表达分析
        3.4 汁胞中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结构基因的表达分析
        3.5 类胡萝卜素产物量与其结构基因表达量的偏相关分析
    4 讨论
        4.1 各组织中的类胡萝卜素独立合成
        4.2 上、下游基因表达量对 β-胡萝卜素合成的影响与相关性
第四章 处红柚和翡翠柚果实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相关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相关基因启动子所结合转录因子预测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RNA的提取和cDNA合成
        2.2.2 基因的扩增和片段回收
        2.2.3 基因序列比对分析
        2.2.4 启动子所结合转录因子的预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上结构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
        3.2 柚萜类代谢途径相关基因启动子所结合转录因子预测
    4 讨论
        4.1 处红柚红肉性状的产生可能并非源于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上结构基因的关键突变
        4.2 类胡萝卜素产物合成与相关结构基因表达量的复杂关系
第五章 总讨论
    1 柑橘中类胡萝卜素代谢相关研究的困境及其产生的原因
        1.1 类胡萝卜素是初生代谢产物也是次生代谢产物
        1.2 类胡萝卜素的代谢受激素、生长发育时期和外部环境的调控
        1.3 在转录水平上受很多转录因子的调控
    2 未来对类胡萝卜素代谢相关研究的策略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黄皮层挥发性物质表
附录Ⅱ 引物序列信息
附录Ⅲ 偏相关系数表
附录Ⅳ 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结构基因不同转录本核苷酸序列比对和氨基酸序列比对
附录Ⅴ 攻博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8)分心木镇静催眠活性与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说明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镇静催眠类药物的发展及现况
    第二节 中药镇静催眠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分心木药理活性及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分心木镇静催眠活性研究
    第一节 分心木提取物单次给药毒性考察
    第二节 基于行为药理学的分心木镇静催眠活性考察
    第三节 基于神经递质调节的分心木镇静催眠活性考察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分心木化学成分研究
    第一节 提取分离
    第二节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分心木中的镇静催眠活性成分探索
    第一节 基于分子对接技术探索分心木中的镇静催眠活性成分
    第二节 基于TCMSP探索分心木中的镇静催眠活性成分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成果
成果附件

(9)5-(二甲胺基)萘-1-磺酰胺与3-羟基-2-氧化吲哚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脱落酸的发现及重要生理功能
        1.2.1 脱落酸的发现
        1.2.2 脱落酸的生理功能及应用
        1.2.3 脱落酸的生物及化学合成
        1.2.4 脱落酸受体蛋白的发现及信号转导通路
    1.3 脱落酸类似物研究进展
        1.3.1 脱落酸受体激动剂研究进展
        1.3.2 脱落酸受体拮抗剂研究进展
    1.4 选题背景
    1.5 论文设计总体思路
第二章 5-(二甲胺基)萘-1-磺酰胺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荧光活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目标化合物合成路线
        2.2.3 中间体2-6的合成
        2.2.4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2.2.5 代表性目标化合物谱图解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化学合成
        2.3.2 目标化合物荧光数据
        2.3.3 目标化合物与PYR1结合模式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3-羟基-2-氧化吲哚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目标化合物合成路线
        3.2.3 中间体的合成
        3.2.4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3.2.5 代表性目标化合物谱图解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化学合成
        3.3.2 拟南芥根长生长抑制活性
        3.3.3 化合物与受体蛋白PYR1的亲和力
        3.3.4 拟南芥抗失水活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常见符号说明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AM菌根化田菁中独脚金内酯互作信号分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2、独脚金内酯的研究现状
        2.1 独脚金内酯的发现
        2.2 独脚金内酯的结构
        2.3 独脚金内酯的合成
        2.4 独脚金内酯的分析鉴定技术
        2.5 独脚金内酯的生物学功能
    3、盐胁迫下信号分子H_2O_2与脱落酸的调节作用
        3.1 H_2O_2的研究进展
        3.2 脱落酸的研究进展
    4、研究内容
    5、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田菁独脚金内酯的检测及初步鉴定
    1、试验仪器、试剂与方法
        1.1 试验仪器
        1.2 试验试剂
        1.3 田菁幼苗培养
        1.4 独脚金内酯的萃取
        1.5 列当种子发芽试验
        1.6 GR24、田菁独脚金内酯萃取物的分析
        1.7 数据分析
    2、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田菁萃取物刺激列当种子发芽试验
        2.2 不同磷浓度对田菁萃取物刺激列当种子发芽的影响
        2.3 田菁萃取物的液质联用分析
    3、讨论
第三章 H_2O_2和SLs介导了丛枝菌根真菌诱导的田菁耐盐性
    1、试验仪器、试剂与方法
        1.1 试验仪器
        1.2 试验试剂
        1.3 植物材料与处理
        1.4 植物生物量和光和参数
        1.5 独脚金内酯的HPLC-MS-MS分析与发芽试验
        1.6 H_2O_2和NADPH氧化酶的测定
        1.7 数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独脚金内酯提高了菌根化田菁幼苗的耐盐性
        2.2 过氧化氢和独脚金内酯之间的相互调节
        2.3 过氧化氢介导了独脚金内酯诱导的田菁耐盐性
    3、讨论
第四章 ABA介导了过氧化氢和独脚金内酯诱导的AM菌根化田菁的耐盐性
    1、试验仪器、试剂与方法
        1.1 试验仪器
        1.2 试验试剂
        1.3 植物材料与处理
        1.4 植物生物量和光和参数
        1.5 独脚金内酯HPLC-MS-MS分析与发芽试验
        1.6 H_2O_2的测定
        1.7 ABA的萃取及HPLC分析
        1.8 数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脱落酸和独脚金内酯之间的相互调节
        2.2 ABA与过氧化氢在SL诱导田菁耐盐途径中的关系
        2.3 ABA介导了独脚金内酯诱导的田菁耐盐性
    3、讨论
全文总结
研究创新点
参考文献
Abstract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四、脱落酸衍生物及其类似物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组学技术探究甜菜盐胁迫应答的分子机制[D]. 李俊良.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2]基于化学衍生的羧基类化合物的色谱分析研究[D]. 梁秋霞. 暨南大学, 2020(03)
  • [3]植物激素、可溶性糖和脂肪酸对椰子种子萌发的影响[D]. 李静. 湖南农业大学, 2020(01)
  • [4]丛枝菌根真菌在南美蟛蜞菊生长及竞争中的作用及机理研究[D]. 李琴. 江苏大学, 2020(02)
  • [5]毛白杨CRTISO的ABA顺反异构功能与酶学特性研究—附:植物激素等次生代谢物分析方法[D]. 齐芪.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6]ABA调控受体蛋白活化的分子基础及其靶向性分子设计探究[D]. 杨景芳.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7]处红柚与翡翠柚萜类代谢物质差异及相关基因特性分析[D]. 颜福花. 华中农业大学, 2018
  • [8]分心木镇静催眠活性与化学成分研究[D]. 赵焕新.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5-(二甲胺基)萘-1-磺酰胺与3-羟基-2-氧化吲哚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 宋珂. 华中师范大学, 2018
  • [10]AM菌根化田菁中独脚金内酯互作信号分子研究[D]. 孔存翠. 山西农业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脱落酸衍生物及其类似物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