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生态旅游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五台山生态旅游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一、五台山生态旅游开发应注意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夏莉莎[1](2021)在《我国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管理有效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

卢希康[2](2020)在《张家口山地公园生态景观优化设计研究 ——以尚义县麒麟山公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时代发展,城市不断扩张,一些山地城市或者临近山地的区域把山地景观纳入城市景观当中,山地公园应运而生。山地公园以其独特的地形特征,完善的生态系统越来越受到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等研究领域的重视。近年来,相关学者在山地公园生态景观优化设计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山地生态环境恢复方法,推动了我国山地生态建设的快速发展。张家口作为典型的山地城市,山地公园数量较多。当地多年山地开发建设使得山地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导致了水土流失、土壤贫瘠、生物群落不稳定等现象的产生。因此,恢复山地整体生态环境,创造优美山地景观迫在眉睫。针对此现状,研究框架如下:首先对山地公园生态景观优化等概念进行解释;其次借鉴部分优秀生态景观设计案例探明运用景观设计方式帮助生态景观进行优化的可行性;再次通过实地调研和收集相关资料将张家口地区的山地公园分为:风景名胜型、地质科普型、自然保护型、城市公园型四种类型,进而分析导致各类型山地公园生态景观恶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并根据不同恶化现象将其分别归类为显性恶化与隐性恶化;第四提出山地公园生态景观优化设计的作用与原则,最后总结得出针对张家口地区的山地整体环境进行山地公园生态景观优化设计的具体方法,并将研究所得用于指导实际设计案例---尚义县麒麟山公园。良好的山地公园生态景观可以改善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带动城市生态景观良性循环,为形成地区生态系统发展闭环提供了前提条件。

赵鹏宇,周喜君,郑茹楠[3](2019)在《双创教育背景下五台山研学课程设计及研学导师培养模式》文中指出研学旅行已经成为教育旅游市场的热点,本文在梳理研学课程的相关国家政策的基础上,指出研学课程设计的目标与层次性,将提升学生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作为研学课程设计的总目标。"一致性建构"是研学设计的核心要素,本文给出研学课程设计流程并在五台山研学中实践验证,同时给出项目制驱动下五台山研学导师培养模式,对于研学课程标准化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牛淑琴[4](2019)在《山西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五台山风景区为例》文中认为五台山有着丰富的自然、文化旅游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作为山西生态旅游整体特征的代表,因此以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为例,对山西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针对五台山生态旅游中暴露的旅游产品类型较单一、景区管理混乱、生态旅游资源未能有效利用、旅游纪念品未形成规模、社区参与不足等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冯波[5](2018)在《五台山佛教文化旅游产品结构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但旅游业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中国成为世界第四入境接待国,旅游总收入居世界第二位。近年来,忻州市将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打造了以五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区、芦芽山自然生态旅游区、温泉休闲度假旅游区、雁门关边塞文化旅游区、黄河民俗文化旅游区和红色精品旅游线路为核心的“五区一线”旅游板块格局。发展五台山佛教文化旅游业,对带动整个忻州地区旅游业发展,推动忻州经济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五台山旅游资源丰富,2009年申遗成功后,每年接待游客数和旅游收入快速增长,更好地促进了区域旅游为发展。经过实地调研发现,五台山旅游业收入更多停留在门票收入上,佛教文化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是其中最主要原因之一。经过到五台山景区实地调查,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五台山景区游客的旅游动机、旅游消费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接着概述了五台山佛教发展历程、地位、影响和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及特征;定性分析了五台山佛教文化旅游产品空间结构、类型结构、要素结构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运用整体产品理论、旅游产品组合理论对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策略。推动五台山智慧旅游,拓展佛教旅游产品长宽和宽,加强组合产品的关联度,打造佛教文化旅游整体产品的延伸产品,这是本文的创新点。由于调查研究不够深入,相关资料的缺乏,对五台山各类型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分析不足,限制了对五台山佛教文化旅游产品类型结构优化的深入探讨,未达到理论研究的高度。

徐娇[6](2016)在《五台山景区酒店碳排放效率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暖、全球能源浪费等问题的层出不穷,碳排放问题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在不久前闭幕的巴黎气候会中,又一次强调了温室气体排放和高碳排放能源大量使用的危害,希望各国能共同采取措施控制气候变暖。酒店作为旅游业的“碳排放大户”,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措施来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碳排放效率已经迫在眉睫,亟需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因此,研究酒店碳排放效率和低碳路径意义重大。首先,本文以酒店建筑面积、客房数和从业人员数作为投入指标,以酒店消耗的主要能源和资源,即酒店每年耗水量、耗电量和秏煤量作为产出指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景区28家酒店2014年的碳排放效率。结果表明:(1)规模效率与纯技术效率相对较高,且规模效率水平略高于纯技术效率水平;技术效率水平总体偏低。(2)发展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规模收益递减阶段和规模收益不变阶段的酒店数基本持平。(3)比较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对技术效率的贡献可知,纯技术效率对技术效率的影响,略大于规模效率的影响。其次,结合双向指示种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研究了7种重要指标对不同酒店类型以及三种效率类型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利用28家酒店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值组成28×3维的数据矩阵,运用双向指示种分析可将28家酒店划分为四类,第Ⅰ组属于碳排放效率完全型酒店,第Ⅱ组属于碳排放效率较高型酒店,第Ⅲ组属于纯技术效率最低型酒店,第Ⅳ组属于规模效率最低型酒店。(2)然后结合酒店耗水量、耗电量、耗煤量、注册资本、建筑面积、从业人数和客房数7种指标值组成28×7维的数据矩阵,进行CCA分析可发现,沿第二象限和第四象限的对角线,酒店碳排放效率的类型在由纯技术效率最低的第Ⅲ组酒店逐步向规模效率最低的第Ⅳ组酒店、碳排放效率较高的第Ⅱ组酒店、碳排放效率完全的第Ⅰ组酒店过渡的过程中,酒店碳排放效率逐步增大。(3)第Ⅱ组酒店的影响指标不明显;第Ⅲ组中的7家酒店需要在耗煤量、耗水量、耗电量和注册资本上下功夫;另外2家酒店和第Ⅳ组中的酒店主要需要在酒店客房数、从业人员数和建筑面积上作出调整。最后,利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问卷调查分析研究其它相关影响因素对酒店碳排放效率和碳排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酒店的碳排放效率与碳排放量之间存在关系,但不明显,即较高的能源效率并不等同于较低的碳排放量。但一定意义上,提高碳排放效率却有利于降低碳排放量。(2)从对酒店经营碳排放过程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中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结论:第一,景区大多酒店都意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但由于企业资金限制、短期成本提高以及客流量影响等多方面原因,较少有酒店采取了切实而有效地低碳措施。第二,在一些投入较低的低碳设施上,不同等级规模酒店间并无大的区别。目前,对于酒店碳排放效率的研究相当欠缺,而关于五台山景区酒店碳排放效率的研究更是空白,这也是本文的一大创新之处;但同时由于前期研究的不成熟,本文在诸多方面尚存在缺陷,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陈浩[7](2016)在《五台山景区管理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景区作为旅游产业的核心要素,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动力,是旅游供给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没有景区就没有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和发展。五台山景区作为世界遗产,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在山西乃至全国的旅游业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尽管每年的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都在不断上升,但是在景区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五台山景区在管理理念、体制和开发上沿袭着以往的模式,严重制约了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景区管理工作实际出发,结合当前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形势、国家相关的旅游政策,在分析五台山景区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主要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景区管理相关理论概述。阐释了景区和景区管理的含义、五台山景区管理的基本特点、我国关于景区管理的法律法规以及加强五台山景区管理的必要性。指出五台山景区作为世界遗产,较之其它景区管理涉及的范围更广,牵涉的内容更多,在管理上的难度更大,需要更加合理的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实现景区管理的高效率。第三部分是五台山景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从景区管理的理念、体制、政策、服务四个角度来阐述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说明了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五台山景区管理专业化程度不高、市场适应性差,难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第四部分是五台山景区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了指导思想保守、管理体制权威性不足、服务意识不强和历史遗留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景区管理水平低下的内在原因。由现象到本质,探寻出现管理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第五部分是针对五台山景区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五台山景区管理的对策和建议。指出只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管理模式,才能将五台山景区的潜力发挥出来。

荆雪婷[8](2016)在《山西省国家公园建设及开发的地理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国家公园是一种崭新的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适度旅游开发为主的有效管理模式。国家公园的建设及开发对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文就国家公园建设及开发的地理学理论,对山西省境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实施有效地生态保护与适度地开发利用进行探讨,并结合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的特点和“生态立省”战略提出建设及开发思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山西省山川壮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古、奇、珍、险的特色,境内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分布点多而面广,这为山西省国家公园的建设及开发增添了旅游吸引力。有鉴于此,文章立足于旅游地理学和国内外国家公园建设的基本理论和经验,对山西省国家公园建设及开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初步方案。本文在分析研究山西省国家公园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国家公园建设的地理条件、原则、方法、特征和开展国家公园旅游等内容,为山西省国家公园建设及开发提出建议。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全新梳理与挖掘了国家公园的定义,深入分析了国家公园的相关理论,从而为山西省国家公园建设及开发提供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论铺垫。第二部分对山西省国家公园建设及开发的地理条件展开了深入研究,从区位、生态、地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从而比较详尽地掌握山西省国家公园建设的可行性以及今后开发中应注意的各种问题。第三部分在对山西省国家公园开发现状评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山西省国家公园建设的起步与发展,对山西省国家公园的类型与地理分布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分析。第四部分综合分析了山西省国家公园旅游开发的现状,探讨梳理了山西省国家公园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同时对山西省国家公园旅游开发的优势与劣势展开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从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详细全面分析了山西省国家公园旅游开发所拥有的优势及存在的劣势,从而全面掌握山西省国家公园旅游开发的可行性以及今后在开展旅游活动中应注意的各种问题。最后结合上述对山西省国家公园建设所做的地理分析研究,对其今后的开发工作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详细阐述了在今后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的原则问题及发展方向。

王应临[9](2014)在《基于多重价值识别的风景名胜区社区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世界国家公园和保护区运动普遍关注社区问题,管理理念从“消极式”和“排除式”转变为重视社区价值与可持续发展。我国风景名胜区内的社区也是影响风景区保护与管理的重要因素。当前风景区规划实践对社区仍持有“一刀切”的“搬迁式”思维惯式,缺乏对风景区社区和社区规划的全面研究,造成风景区社区潜在价值遗失、风景区与社区矛盾激化等问题,影响风景区整体价值的保护以及社区在保护前提下的合理存续与发展。本研究以风景区社区多重价值识别为导向,探讨兼顾社区价值保护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社区规划途径。研究按照提出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部分。首先,论述国内外研究背景,初步提出研究问题,综述已有相关理论与文献。随后,全面考查风景区社区的历史与现状。将社区置于更宏观的国家社会经济变迁背景下,分析推动社区演变的主要驱动力;现状分析包括社区自身和社区规划两方面,前者从多个角度分析风景区社区复杂现状,后者通过考查若干风景区的现行规划文件分析社区规划政策现状。第三,从多重价值的视角审视风景区社区和社区规划政策。首先运用效用价值理论构建风景区社区价值分析体系,并借此论述当前社区规划政策忽视社区价值的问题及后果,随后通过资源配置和治理途径分析发现当前社区政策缺乏实施有效性,继而提出社区自组织的改善思路。最后,基于风景区社区价值体系和自组织治理条件,提出风景区社区规划在规划目标、规划特点、主要规划内容、关键规划环节等方面的优化策略,并以九寨沟风景区社区为例进行了实践检验。风景区社区价值体系可分为社区作为价值客体的生活、游憩、经济、研究、选择价值和作为价值主体的经济、精神、游憩、环境等不同要素,各要素之间、要素与风景区价值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社区价值评估要根据不同的价值类型分别确立评价指标和具体方法,并对价值体系进行整体分析。自组织治理作为已有的层级治理和市场治理途径的补充,是风景区社区治理的理想途径。当前风景区社区尚未具备充分的自组织治理条件,而风景区社区规划通过增加软性规划内容,运用参与性和沟通性规划手段等方式,促进社区形成自组织治理的必要条件,最终实现社区价值体系的保护和社区合理存续。

李瑞芳[10](2013)在《忻州市低碳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来,低碳旅游的发展进行的如火如荼,引起了业界和旅游者极大的关注。低碳旅游之所以备受关注,与近年大力倡导发展低碳经济有很大的关系。低碳旅游是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之下的提出的。2009年5月,在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低碳旅游的概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然而与之而来的气候环境问题却困扰着我们,在这样的背景下,低碳旅游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进入21世纪后,我国旅游业成为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就要求旅游业要顺应时代的要求,推行低碳旅游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旅游理论作为理论支撑,参考国内外大量文献对低碳旅游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探讨;在忻州市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运用碳足迹等计算方法,分析了忻州市发展低碳旅游的必要性;运用实证分析法、模型分析法等方法构建了忻州市低碳旅游模式;选取了三个有代表性的旅游景区进行了进一步论证,为忻州市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全文的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文章研究的背景,提出了研究框架及创新点。第二部分介绍了与低碳旅游相关的一些理论,对低碳旅游的概念以及与其它理论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为后文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对忻州市的概况,运用SWOT方法分析了忻州市旅游发展的前景。第四部分阐明忻州市旅游碳排放途径,论证发展忻州市低碳旅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五部分从理论上指明忻州市低碳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构建了忻州市低碳旅游发展模式,列举案例以供参考。第六部分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存在的不足。

二、五台山生态旅游开发应注意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五台山生态旅游开发应注意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2)张家口山地公园生态景观优化设计研究 ——以尚义县麒麟山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文化背景
        1.1.3 课题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探析
        1.4.1 国外研究
        1.4.2 国内研究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阐述
    2.1 张家口简介
    2.2 山地
    2.3 公园
    2.4 山地公园
    2.5 山地生态
    2.6 景观
    2.7 生态景观优化设计
第3章 相关案例分析
    3.1 寒冷干旱型城市(乌海市)的生态景观优化设计
        3.1.1 项目概况
        3.1.2 项目现状
        3.1.3 优化策略
        3.1.4 小节
    3.2 内蒙古敖包山顶公园景观设计
        3.2.1 项目背景
        3.2.2 设计起源
        3.2.3 设计策略
        3.2.4 小节
第4章 张家口山地公园现状分析
    4.1 张家口山地公园类型分析
        4.1.1 风景名胜型山地公园
        4.1.2 地质科普型山地公园
        4.1.3 自然保护型山地公园
        4.1.4 .城市公园型山地公园
    4.2 张家口山地公园生态环境恶化常见原因分析
        4.2.1 过度人为设计
        4.2.2 公园管理及维护工作不足
        4.2.3 无节制的山地资源开发
        4.2.4 工农业对山地生态造成的影响
        4.2.5 恶劣自然条件下的生态失衡
        4.2.6 生态保护意识的缺失
    4.3 张家口山地公园生态景观显性恶化与隐性恶化分析
第5章 张家口山地公园生态景观优化研究
    5.1 优化山地公园生态景观的作用
        5.1.1 降低自然因素对山地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5.1.2 改善人为因素对山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5.1.3 恢复山地整体生态环境
        5.1.4 创造优美的山地景观
    5.2 山地公园生态景观优化设计原则
        5.2.1 地域性原则
        5.2.2 生态协调发展原则
        5.2.3 减少人为设计原则
        5.2.4 注重安全性原则
        5.2.5 因地制宜原则
    5.3 针对山地公园生态景观显性恶化的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5.3.1 张家口风力对山地公园生态景观显性恶化的影响分析
        5.3.2 迎风坡生态景观显性恶化优化设计方法
        5.3.3 背风坡生态景观显性恶化优化设计方法
        5.3.4 其他生态景观显性恶化优化设计方法
    5.4 针对山地公园生态景观隐性恶化的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5.4.1 植物景观优化
        5.4.2 人为设计优化
        5.4.3 公园管理优化
        5.4.4 生态教育优化
第6章 尚义县麒麟山公园生态景观优化设计
    6.1 项目背景
        6.1.1 位置分析
        6.1.2 环境分析
    6.2 项目概况
        6.2.1 区位分析
        6.2.2 周边分析
    6.3 现状分析
        6.3.1 整体现状
        6.3.2 道路现状
        6.3.3 构筑物现状
        6.3.4 铺装现状
        6.3.5 植被现状
    6.4 设计原则
        6.4.1 生态优先原则
        6.4.2 以人为本原则
        6.4.3 保持地域特色
        6.4.4 注重安全原则
    6.5 设计定位
        6.5.1 需求决定功能
        6.5.2 统筹整体规划
        6.5.3 现存景观优化
    6.6 方案设计
        6.6.1 总平图
        6.6.2 功能分区
        6.6.3 生态景观优化分区
        6.6.4 道路分析
    6.7 生态景观优化设计分析
        6.7.1 植被生态优化设计分析
        6.7.2 铺装设计分析
        6.7.3 构筑物设计分析
        6.7.4 生态科普设计分析
        6.7.5 服务设施设计分析
    6.8 效果图展示
        6.8.1 入口广场
        6.8.2 麒麟广场
        6.8.3 山顶观景
        6.8.4 儿童乐园
        6.8.5 山麓休憩
        6.8.6 生态科普
        6.8.7 生态停车场
        6.8.8 鸟瞰图
    6.9 小节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双创教育背景下五台山研学课程设计及研学导师培养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研学课程目标的层次性
2. 五台山研学课程设计要素与“一致性建构”理论应用
    2.1 研学课程设计要素
    2.2“一致性建构”应用
    2.3 课程设计流程
3. 研学导师培养模式
4. 结束语

(4)山西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五台山风景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
二、五台山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 五台山生态旅游现状
    (二) 存在的问题
三、五台山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四、结语

(5)五台山佛教文化旅游产品结构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1.5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佛教文化旅游
        2.1.2 旅游产品结构优化
        2.1.3 整体产品理论
        2.1.4 旅游产品组合理论
        2.1.5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宗教旅游研究综述
        2.2.2 国内宗教旅游研究综述
第三章 五台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概述
    3.1 五台山佛教文化渊源
        3.1.1 五台山佛教发展
        3.1.2 五台山佛教地位
        3.1.3 五台山佛教影响
    3.2 五台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分析
        3.2.1 五台山旅游资源概况
        3.2.2 五台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分类
    3.3 五台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评价
第四章 五台山佛教文化旅游产品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
    4.1 空间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4.1.1 空间结构现状
        4.1.2 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
    4.2 类型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4.2.1 类型结构现状
        4.2.2 类型结构存在的问题
    4.3 要素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4.3.1 要素结构现状
        4.3.2 要素结构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五台山佛教文化旅游产品结构优化策略研究
    5.1 空间结构优化方向及优化策略
        5.1.1 优化方向
        5.1.2 优化策略
    5.2 类型结构优化方向及优化策略
        5.2.1 优化方向
        5.2.2 优化策略
        5.2.3 优化内容
    5.3 要素结构优化方向及优化策略
        5.3.1 优化方向
        5.3.2 优化策略
    5.4 打造整体旅游产品促智慧发展
        5.4.1 建立门户网站,为游客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
        5.4.2 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管理效率
        5.4.3 开发数字虚拟景区,满足游客虚拟旅游需要
        5.4.4 利用传媒技术,做好五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延伸产品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五台山景区酒店碳排放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低碳旅游相关理论
2.1 低碳旅游理论
2.2 旅游碳排放理论
    2.2.1 碳排放相关概念
    2.2.2 旅游碳排放
2.3 旅游碳排放效率理论
    2.3.1 生产前沿面的界定
    2.3.2 旅游碳排放效率的定义 第3章 指标体系选择与研究实施
3.1 投入产出指标与样本选择
    3.1.1 指标选取遵循原则
    3.1.2 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的选择
    3.1.3 数据来源与数据描述
3.2 研究实施
    3.2.1 研究区概况
    3.2.2 研究实施过程 第4章 酒店碳排放效率的测算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DEA方法的基本原理
    4.2.2 传统DEA模型
4.3 结果分析
    4.3.1 酒店碳排放效率计算结果
    4.3.2 发展阶段特征
    4.3.3 分组分布特征
    4.3.4 分解效率对技术效率的贡献 第5章 酒店碳排放效率的典范对应分析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3 结果分析
    5.3.1 TWINSPAN结果
    5.3.2 CCA结果 第6章 酒店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6.1 引言
6.2 研究方法
6.3 结果分析
    6.3.1 酒店碳排放量估算及结果分析
    6.3.2 酒店经营与管理存在的碳排放问题分析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1.1 关于酒店碳排放效率的测算
    7.1.2 关于酒店碳排放效率的典范对应分析
    7.1.3 关于酒店碳排放的影响因素
7.2 建议
    7.2.1 酒店碳排放效率的提升路径
    7.2.2 酒店减少碳排放的措施
    7.2.3 酒店碳补偿机制的构建
7.3 讨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7)五台山景区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五台山景区管理概述
    1.1 旅游景区的概念
    1.2 旅游景区管理的含义及特点
    1.3 我国景区管理的基本法律法规
        1.3.1 中央立法
        1.3.2 地方立法
    1.4 五台山景区管理的基本特征
    1.5 加强五台山景区管理的紧迫性
第二章 五台山景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景区管理理念陈旧
    2.2 景区管理政策滞后
    2.3 景区管理服务缺位
        2.3.1 景区旅游服务设施不足,布局不协调
        2.3.2 景区旅游服务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
        2.3.3 景区交通不畅,游客拥挤
    2.4 景区管理体制不健全
第三章 五台山景区管理问题存在的原因
    3.1 景区管理指导思想保守
    3.2 景区管理体制无法发挥其权威性
    3.3 景区管理存在"重收入,轻服务"的情况
    3.4 景区管理存在的历史遗留难题
第四章 优化五台山景区管理的对策
    4.1 改变景区管理落后现状,树立景区新形象
    4.2 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经营管理政策
    4.3 创新景区管理理念,改革景区管理体制
    4.4 协调各方关系,促进景区发展
        4.4.1 密切关注政策变化,争取政策性的支持
        4.4.2 积极配合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维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4.4.3 完善相关的信息网络并建立危机预警系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山西省国家公园建设及开发的地理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研究方法与步骤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步骤
    1.4 国家公园的内涵及其相关理论
        1.4.1 国家公园的涵义
        1.4.2 有关国家公园的相关理论
2 山西省建设国家公园的地理条件
    2.1 区位条件
    2.2 生态条件
    2.3 地质条件
3 山西省国家公园建设现状评析
    3.1 山西省国家公园建设的起步与发展
    3.2 山西省国家公园的类型与分布
        3.2.1 山西省现有国家公园的基本类型及特色
        3.2.2 山西省国家公园的地理分布特点
4 山西省国家公园的旅游开发及存在问题
    4.1 山西省国家公园旅游开发的优劣势分析
        4.1.1 有利条件
        4.1.2 制约因素
    4.2 山西省国家公园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4.2.1 山西省国家公园旅游开发现状
        4.2.2 山西省国家公园旅游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5 对策与建议
    5.1 对策
        5.1.1 山西省国家公园建设及开发的基本对策
        5.1.2 山西省国家公园建设及开发的基本原则
        5.1.3 山西省发展国家公园的个案研究
    5.2 建议
        5.2.1 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5.2.2 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5.2.3 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
        5.2.4 加强对外宣传,打造旅游品牌
        5.2.5 提倡公众参与,开展保护教育,建立国家公园的价值共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基于多重价值识别的风景名胜区社区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1.3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意义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与理论
        2.1.1 相关概念
        2.1.2 社区研究
        2.1.3 社区规划
    2.2 文献综述
        2.2.1 社会问题和社会系统研究
        2.2.2 居民点体系研究
        2.2.3 社区发展模式研究
        2.2.4 社区景观风貌
        2.2.5 社区旅游
        2.2.6 社区搬迁
        2.2.7 社区参与
        2.2.8 其它保护地社区研究及实践
第3章 风景区社区历史与现状
    3.1 社区历史演变
        3.1.1 概述
        3.1.2 文化意识驱动力:小农思想和宗族意识
        3.1.3 政策制度驱动力:国家制度变迁与风景区设立
        3.1.4 产业经济驱动力:城镇化与旅游发展
        3.1.5 驱动力综合分析
    3.2 社区现状分析
        3.2.1 类型分析
        3.2.2 产业经济
        3.2.3 社会人口
        3.2.4 管理模式
        3.2.5 土地权属
        3.2.6 空间形态
    3.3 社区规划分析
        3.3.1 问题分析
        3.3.2 政策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风景区社区价值体系
    4.1 遗产保护领域的价值研究
        4.1.1 文化经济学
        4.1.2 人文社会学
        4.1.3 环境科学
        4.1.4 城市规划学
        4.1.5 我国遗产保护领域
    4.2 价值及边际效用价值理论
        4.2.1 价值
        4.2.2 边际效用价值论
    4.3 风景区社区作为价值客体
        4.3.1 生活价值
        4.3.2 游憩价值
        4.3.3 研究价值
        4.3.4 经济价值
        4.3.5 选择价值
        4.3.6 关系与特征
    4.4 风景区社区作为价值主体
        4.4.1 经济价值
        4.4.2 游憩价值
        4.4.3 环境价值
        4.4.4 精神价值
        4.4.5 关系与特征
    4.5 风景区社区价值关系分析
    4.6 风景区社区价值评估
        4.6.1 相关研究综述
        4.6.2 社区价值评估指标
        4.6.3 社区价值评估方法
    4.7 社区价值与风景区的关系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价值的风景区社区规划问题:以台怀镇为例
    5.1 台怀镇基本状况
    5.2 历史上的社区价值
    5.3 旅游发展下的社区价值
    5.4 规划政策下的社区价值
    5.5 台怀镇社区价值评估
        5.5.1 研究价值评估
        5.5.2 需求性价值评估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价值的风景区社区治理途径研究
    6.1 从价值到治理:风景区社区的公共属性
        6.1.1 风景区的公共属性
        6.1.2 社区公共属性分析
    6.2 风景区社区治理现有途径
        6.2.1 现有治理政策分析
        6.2.2 现有治理途径问题
    6.3 社区治理理想途径:自组织
        6.3.1 “公地悲剧”模型及其解决途径
        6.3.2 集体行动制度的启示
        6.3.3 我国传统公共资源治理案例
        6.3.4 风景区社区理想治理途径
    6.4 差距分析与替代途径
        6.4.1 差距分析
        6.4.2 替代途径
        6.4.3 替代途径特征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多重价值识别的风景区社区规划优化
    7.1 规划目标与特点
        7.1.1 规划目标
        7.1.2 规划特点
    7.2 主要规划内容
        7.2.1 社区价值体系评估
        7.2.2 社区关键问题分析
        7.2.3 物质空间层面政策
        7.2.4 非物质空间层面政策
    7.3 关键规划环节
        7.3.1 多方案比较
        7.3.2 公众参与
    7.4 与其它政策的关系
        7.4.1 与法定规划体系的关系
        7.4.2 与其它保护地规划的关系
        7.4.3 与其他专项规划的关系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案例研究:九寨沟风景区社区规划
    8.1 社区基本状况
    8.2 社区社会经济演变
    8.3 社区价值体系评估
        8.3.1 研究价值评估
        8.3.2 威胁关系分析
        8.3.3 需求性价值评估
    8.4 社区关键问题识别
        8.4.1 居住问题
        8.4.2 就业问题
        8.4.3 文化问题
        8.4.4 能力建设
    8.5 规划目标与关键策略
        8.5.1 规划目标
        8.5.2 关键策略
    8.6 主要社区规划政策
        8.6.1 人口与用地调控
        8.6.2 经济与就业引导
        8.6.3 社区风貌有机更新
        8.6.4 居民能力建设
        8.6.5 社区管理机制
    8.7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1.1 社区历史与现状分析
        9.1.2 社区价值体系分析与评估
        9.1.3 社区治理途径研究
        9.1.4 社区规划政策优化
    9.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英国国家公园社区评价
附件B 美国REAP应用案例:独立国家历史公园
附录C SLED 案例-斯里兰卡酒吧珊瑚礁(Bar Reef)
附录D AI案例-尼泊尔奇特旺(Chitwan)国家公园
附录E 英国国家公园社区规划政策
附录F 九寨沟社区分类调控
附录G 九寨沟社区风貌整治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忻州市低碳旅游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内低碳旅游研究综述
        1.4.2 国外低碳旅游研究综述
    1.5 研究内容、框架和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框架
        1.5.2 创新点
2 低碳旅游及其理论基础
    2.1 低碳旅游
        2.1.1 低碳的概念
        2.1.2 低碳旅游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2.2 理论基础
        2.2.1 低碳经济理论
        2.2.2 循环经济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生态旅游理论
        2.2.5 旅游碳足迹理论
3 忻州市旅游资源概况
    3.1 忻州市区域概况
    3.2 忻州市旅游资源
    3.3 忻州市旅游业开发利用现状
    3.4 忻州市旅游业发展的 SWOT 分析
        3.4.1 优势(strengths)分析
        3.4.2 劣势(weaknesses)分析
        3.4.3 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3.4.4 挑战(threats)分析
4 忻州市旅游低碳发展分析
    4.1 忻州市旅游碳排放途径分析
    4.2 忻州市旅游碳排放计算
        4.2.1 忻州市近五年来总体旅游碳足迹的计算
        4.2.2 忻州市旅游住宿碳排放计算
        4.2.3 忻州市旅游活动碳足迹计算
    4.3 忻州市低碳旅游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4.3.1 忻州市低碳旅游发展的必要性
        4.3.2 忻州市低碳旅游发展的可行性
5 忻州市低碳旅游发展模式构建与运行
    5.1 忻州市低碳旅游开发的思路与原则
        5.1.1 忻州市低碳旅游开发的总体思路
        5.1.2 忻州市低碳旅游开发的原则
    5.2 忻州市低碳旅游开发目标和意义
        5.2.1 忻州市低碳旅游开发的基本目标
        5.2.2 忻州市低碳旅游开发的意义
    5.3 忻州市低碳旅游模式构建
        5.3.1 忻州市低碳旅游模式的内涵
        5.3.2 忻州市低碳旅游模式的构建要素
        5.3.3 忻州市低碳旅游模式构建要素的具体规划
    5.4 忻州市低碳旅游模式运行
        5.4.1 忻州市低碳旅游模式运行的总体思路
        5.4.2 实施“多方位协调”的低碳模式运行政机制
    5.5 忻州市低碳旅游开发模式的案例分析
        5.5.1 五台山自然与文化旅游区低碳开发
        5.5.2 芦芽山自然生态旅游区低碳开发
        5.5.3 雁门关边塞文化旅游区低碳开发
6 结语
    6.1 结论
    6.2 存在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五台山生态旅游开发应注意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管理有效性评价[D]. 夏莉莎. 南昌大学, 2021
  • [2]张家口山地公园生态景观优化设计研究 ——以尚义县麒麟山公园为例[D]. 卢希康.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2020(01)
  • [3]双创教育背景下五台山研学课程设计及研学导师培养模式[J]. 赵鹏宇,周喜君,郑茹楠. 地理教学, 2019(20)
  • [4]山西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五台山风景区为例[J]. 牛淑琴. 休闲, 2019(06)
  • [5]五台山佛教文化旅游产品结构优化策略研究[D]. 冯波. 山西大学, 2018(04)
  • [6]五台山景区酒店碳排放效率研究[D]. 徐娇. 山西财经大学, 2016(01)
  • [7]五台山景区管理研究[D]. 陈浩. 山西大学, 2016(06)
  • [8]山西省国家公园建设及开发的地理学分析[D]. 荆雪婷. 山西师范大学, 2016(04)
  • [9]基于多重价值识别的风景名胜区社区规划研究[D]. 王应临. 清华大学, 2014(09)
  • [10]忻州市低碳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 李瑞芳. 山西师范大学, 2013(10)

标签:;  ;  ;  ;  ;  

五台山生态旅游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