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级贸易统计抽样调查方案技术研究

中国省级贸易统计抽样调查方案技术研究

一、中国省级贸易统计抽样调查方案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琳[1](2019)在《信息通讯技术革命时代的政府组织变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通讯技术(ICT)革命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政府面临了更多挑战。同时,政府既是推动中国信息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者,也是主动拥抱变化、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参与者。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为适应时代发展而不断调整,正在经历组织变革。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的适应性往往被视为中国社会持续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那么,信息通讯技术革命的政府组织变革反映了怎样的政府变革逻辑?通过回顾公共部门变革理论的基本脉络,呈现新公共管理与整体性政府、公共价值、数字时代治理与适应性治理视角的不同侧重点,本文发现既有研究对公共部门组织变革的讨论多附着于对工作产出的关注,或多出于批判新公共管理的解构式讨论,尚未将政府组织变革置于开放系统中、分析ICT革命特征并以此为起点建构认识。由此,本文致力于刻画ICT革命特征、组织变革表现维度,并尝试初步建立ICT革命与政府组织变革之间的关联路径。于是,本文试图融合技术驱动的客观性与组织主导的因素,基于新的理论前提推演命题并构建了分析框架。本文首先应用Nvivo12软件对信息化相关政策文件开展分析,将2011年以来的实践进展作为重点观察对象;之后,基于案例研究的理论建构方法,遵循理论抽样和复制性逻辑,在ICT革命时代中政府组织变革的“技术应用”和“任务环境”两条路径分别选取了行政审批服务案例与网约车案例,开展了案例内分析与跨案例比较。本文发现,信息通讯技术革命为政府组织变革提供了新的背景和要求,不仅政府应用于其内部的技术发生了变化,政府外部的任务环境也得以改变,由此构成了政府组织变革的两条路径。组织变革的表现反映在组织边界和组织结构两个维度上。通过比较政府在两条路径上的组织变革表现,可以看到,存在决策分权和管理集权并存、部门间的整合倾向更加突出而形式不一、组织内权威集中程度增强的现象,反映了政府将技术价值实现的内在需求与自身发展的主导逻辑相融合的过程,既体现了政府面对新时代变化时的主动适应性,也体现了其把握时代新机遇、强化权威秩序的稳定性逻辑。本文尝试刻画政府组织变革的表现维度,讨论其变革逻辑,并说明ICT革命特征与政府组织变革表现的关联。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对ICT革命时代当代中国适应性治理的理解,也将对公共部门变革的相关研究形成补充,也为ICT革命时代政府深化组织变革提供启示。

李凯[2](2019)在《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分享作为一项古老社交活动与经济相结合时,衍生出一种新型商业模式——分享经济,这种新模式在20世纪末期出现于社区日常活动、音乐分享、房屋分享、汽车分享等领域。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得益于互联网web2.0技术广泛应用,分享经济已在全球经济市场中占据重要份额,并引起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尤其是在中国。2015年10月,党的第十八届五中全会在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坚持创新发展,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的规划,这是分享经济在中国经济市场上已具雏形时首次出现在国家发展战略计划中。此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联合其他7个部委于2017年7月共同发布具有针对性的《关于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通知,提出大力发展分享经济的指导方针。分享经济引致的政府统计问题。目前,有中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统计部门已在不同层面开展分享经济统计调查工作,主要集中于分享经济的界定、行业分类、数据收集等方面。根据相关统计部门的研究表明,目前针对包括分享经济在内的新经济政府统计工作存在三个方面问题:第一,基本概念方面缺乏统一共识。分享经济出现时间相对较短,各国分享经济发展路径各不相同,导致其理论体系缺乏统一共识;第二,现行GDP核算原则及方法无法适用于分享经济。例如,居民个人参与分享经济时个人消费品转为投资品,那么如何对此转换进行处理,目前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尚缺乏应对方案;第三,分享经济对统计调查方法方面的挑战。传统调查对象基本是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和个体经营户,而分享经济参与者主要集中在住户部门,这就会导致利用传统调查手段难以收集对应生产数据。因此,在国民经济核算框架内开展分享经济核算理论与方法研究,不仅能为分享经济核算理论研究起抛砖引玉之用,还能满足政府统计工作之需和为分享经济测度提供技术参考。为实现上述目标,本研究以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理论研究为主要目标,基于学科综合角度,在理论上分析分享经济的来源、内涵与性质和交易模式等概念之后,在联合国国民账户体系与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标准两种核算理论框架内,不仅探讨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的基本原则与测度方法,还结合大数据环境下新经济核算所需要的技术特征,对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数据的呈现与实现问题进行尝试性研究。具体内容如下。第一,明确核算对象。本文在经济范畴中探讨分享经济活动范围,从分享经济实践活动中归纳出界定的理论依据,进而研究分享经济的内涵与性质以及其与其他新经济之间的关系,以此勾勒出清晰的核算对象。第二,获取分享经济核算研究的切入点。基于经济学理论框架和学界研究,解析分享经济交易活动的内涵、特征以及其与传统交易模式的区别,进而总结出将传统交易模式核算理论应用于分享经济交易模式时的主要问题,为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理论研究提供切入点。第三,搭建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理论的框架。在梳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基础上,先探讨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的基本原则,再界定核算主体和统计范围,并设计分享经济产品与行业的统计分类方法及标准,为之后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方法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四,提供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的统计方法。根据分享经济交易模式的特征,从宏观到微观视角,本文分别从生产和收入两个方面探讨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的基本概念、方法以及相关技术问题,并通过文献梳理总结出住户部门混合收入的分劈方法,最后辨析网络分享平台的收入归属问题。第五,设计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数据的呈现方式与调查方法。本部分在两个方面开展研究。一方面,根据生产法和收入法核算数据的归集方式,即根据宏观经济核算账户与微观企业会计账户两种数据归集结构理论,设计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表式,并就核算表与中国国家统计局“三新”统计报表制度之间的指标衔接问题进行研究;另一方面,通过梳理目前中国与英国有关分享经济官方统计的实践进展与局限性,分别对居民个人与小微企业构建统计调查方案。此外,基于大数据思想和分层抽样技术,设计分享住宿模式增加值核算的问卷调查方案,以此启发分享经济统计调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通过上述研究内容,本文得出以下五点主要结论。(1)在消费效用和机会成本安排下,分享活动和闲置资源利用是界定分享经济的必要条件,而网络分享平台是分享经济规模化发展的基础,但不是必要条件;分享经济与其他新经济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分享经济只属于“三新”经济中新商业模式,但不是新业态和新产业。分享经济与共享经济存在本质区别,理由是共享经济是一种公平性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活动,并且共享活动弱化排他权。分享经济活动则是暂时性放弃排他权,同时对社会闲置资源再配置;分享经济与数字经济存在部分交集,即数字信息和网络技术应用。但这并不表示分享经济作为一种新商业模式完全属于数字经济之中。这同样说明分享经济作为一种新交易模式,传统交易模式的核算理论无法直接应用于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2)交易模式是识别分享经济活动的重要依据。分享经济的交易模式包括一系列直接或间接利用闲置资源的使用权创造经济价值的经济活动,在交易者自行组织交易活动时,会产生较高交易费用,从而提高交易总成本。当网络平台组织交易时则是相反情况,并且分享经济交易模式的组织形式呈现出“去中心化”到“再中心化”变化趋势,同时会外推社会经济生产与消费品的可能性边界;从交易模式类型看,分享经济交易活动可以分为平台交易和非平台交易两种。其中,平台会内化交易者大部分交易费用,使总交易成本在很大程度上被减少,这说明网络平台是分享经济规模化发展的基础;在交易实现方面,分享经济的交易活动主要通过众包、协作和分享三种方式实现基于闲置资源分享的服务活动;传统交易模式与分享经济交易模式之间主要存在三个区别:(1)交易的组织形式;(2)交易的管理结构、生产关系、主要实现方式;(3)交易模式的特征。以上区别会导致在传统交易模式核算理论中开展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时,会产生核算原则、主体和客体、统计分类、核算方法等方面问题。(3)开展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研究,应以SNA2008体系为主要理论框架。但涉及中国部分时,需考虑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标准中有关“三新”经济核算理论。同时,在分享经济的基本核算原则、统计主体、生产与产出范围及分类等方面,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在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原则上,应注意权责发生制的适用性、闲置资源价格的估价原则、SNA经济所有权与闲置资源使用权是统一概念,但分享使用权与租赁使用权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二是分享经济生产者应具有四点特征:(1)在市场性与机会成本补偿安排下,生产者主要由居民个人和企业构成;(2)应以闲置资源作为主要投入要素开展分享服务生产;(3)如果生产者同时在传统经济领域开展活动,基于闲置资源的生产活动必不能影响生产者在传统经济内主要或次要的生产活动;(4)网络分享平台企业通过提供信息要素作为分享经济生产者;三是对于分享经济产品与行业的统计分类,应采用“异质性互斥”原则,根据服务性质、生产方式、提供形式等特征识别相关服务活动,并按照一定规则将服务生产与服务产出进行归集与分组,以此建立分享经济行业活动与产品的统计分类。根据上述分类方法,目前分享经济的服务产品可分为六个组类,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分享经济行业活动主要涉及第三产业中的10个服务生产领域。(4)开展生产法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时,应以市场性和机会成本补偿原则确定分享经济的总产出核算范围。采用营业收入法核算分享经济的服务产出时,存在闲置资源消耗测算问题,尤其是个人耐用品转变为投资品的价值消耗;使用收入法核算时,由于SNA2008与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之间存在不同核算口径,因而在测算收入法分享经济增加值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口径。同时,可以采用经验比例法、推算法和计量经济模型三种方法分劈个人非法人企业的混合收入。此外,网络平台企业的收入应视为生产者营业盈余的组成部分。(5)在可比性与平衡性的原则下,分享经济核算表式可以采用T字型表和多栏式表两种数据结构,并且表中指标与企业会计科目具有一定对应关系。但这种关系需要调整核算口径;在设计居民个人与小微企业两类群体参与分享经济情况的统计方案时,合理定义分享经济是设计关键因素,大数据抽样有利于抽样效率提升,机器学习之聚类算法可用于分享经济行业分类。针对分享住宿模式增加值核算,理论上可利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取平台数据并建立大数据抽样框,再利用分层抽样技术估算出分享住宿模式的全国一级增加值。本文以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作为主要研究目标,具有以下四点创新之处:(1)规范了分享经济的范畴,明确了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对象;(2)构建了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的理论框架,解决了分享经济与现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衔接。(3)建立了分享经济产品与行业统计分类标准,充实了“三新”统计制度的统计分类。(4)设计了分享经济交易数据的采集方案,丰富了统计核算数据的来源渠道。

孟永佳[3](2019)在《投资审计转型视角下的审计项目选择研究 ——以某市A区决算审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自中国审计制度建立30多年来,投资审计一直是国家审计的一项重要业务。随着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高速增长;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投资主体和融资渠道呈现多元化、多样化趋势;社会法治意识和人民权利意识日益增强,都对投资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投资审计的责任与风险逐渐增大,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审计质量难以保障,审计效果堪忧。因此,在审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审计机关必须进行审计项目选择,充分利用现有的审计资源履行审计监督职能。而目前的审计项目选择方式缺乏科学性,难以兼顾全面审计和突出重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审计署提出要“推进投资审计转型和全面发展”。因而,深入研究投资审计转型视角下的审计项目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梳理了投资审计转型的内部动因和外部动因,对投资审计的职能定位进行分析,基于此,探索设计投资审计转型视角下的审计项目选择方式。审计项目选择方式的核心在于构建审计项目重要性评估体系。对此,首先通过对投资项目的资金、关注程度、监管环境、关联单位业绩、举报线索和违法情况等指标进行量化和评估,进而确定审计项目的重要性程度。其次,根据重要性评估结果识别出重大待审项目,将其列入审计计划。在此基础上,对重大待审项目中的项目内容进行进一步评估,识别出审计重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审计资源分配。对于未列入审计计划中的待审项目,借助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力量开展审计,并由审计机关对其审计结果进行复核。基于上述探讨,本文以某市A区审计局的决算审计项目选择为例,探讨验证投资审计转型视角下的审计项目选择方式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并对审计项目选择方式的发展和应用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投资审计转型视角下的审计项目选择方式遵循“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合理安排、确保质量”的原则,符合现在的投资审计职能定位,在满足审计全覆盖要求的同时,又能突出审计重点、确保审计质量,以此促进审计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提高投资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进而推动投资审计做到“三个转变”,最终实现投资审计的顺利转型和全面发展。

贾云洁[4](2018)在《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研究》文中提出2014年8月31日修订通过的《预算法》,明确了审计机关对本级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的职责授权,政府决算草案审计作为一个必经的程序,内嵌到预算管理过程中,本级决算审计得到完整授权,审计机关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得以提升。然而,授权并非意味着必然的供给。如何确保政府决算审计的有效开展?需要什么样的机制保障?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研究关注的焦点话题。梳理现有文献发现,我国政府决算审计理论研究单薄,规范研究较多、实证分析偏少,且以实务操作研究为主,缺乏对决算审计发展演变规律的探讨,理论认知不统一、系统性研究匮乏。截至目前,既无博士硕士论文对决算审计的专题研究,也无决算审计的专着面世。现有决算审计理论研究的不足,直接影响了审计实践技术规范的建设,加上现行行政型审计体制的制约,严重阻碍了我国政府决算审计的发展。基于现行研究的不足,本文期望在决算审计的发展变迁规律、供求偏差、审计体制改革、决算审计理论理念框架以及审计法规建设上有所突破。在基本概念界定和社会契约、委托代理、公共受托责任、国家治理、制度环境、制度变迁和路径依赖等理论基础的分析支撑之上,本文梳理了我国制度环境变迁下的决算审计授权沿革。研究发现:一是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是影响决算审计授权变迁的动力来源,制度环境变化催生了决算审计需求的变化,由此形成不同阶段决算审计的功能定位及业务授权的变化;二是我国决算审计发展演变规律特征:由单纯的行政属性审计逐渐向政治属性审计转变;从单一“上审下”模式逐渐向“同级审”扩展;真实、效益目标逐渐被重视、信息供给维度更加丰富;审计业务模式逐渐同世界接轨;专业化发展是审计现代化发展的必然方向。政治属性审计定位下的本级政府决算草案审计,其外部“应然”需求特征为:政治属性审计功能定位,高质量的信息供给,专业化、规范化的政府决算审计服务。而我国决算审计的现实供给状况如何?来自审计一线的反馈信息可为佐证。为此,本文选择了案例研究法,在统计分析公开的决算审计项目相关信息基础上,优选已开展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的四个审计机关作为案例样本,进行深入调研访谈。通过访谈问卷及公开数据发现:样本单位政府决算审计探索起步早;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决算审计模式;在整合利用社会中介资源、业务流程管理、审计报告模式、审计法规体系同步建设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通过对其项目计划、审计方法模式、资源投入与整合、质量控制、审计意见发表、审计结果公开、审计法规依据、理论认知和审计体制保障等多个方面调查访谈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我国政府决算审计“实然”供给状况为:政治属性审计功能的发挥限受限,信息供给有限,缺乏专业化、规范化的发展,决算审计供求之间存在较大偏差。造成我国政府决算审计供求偏差的根源是什么?为此,本文在访谈问卷数据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分析造成我国政府决算审计供给偏差的根本原因:一是内置于一级政府的行政型审计体制与本级政府决算审计的政治属性授权存在冲突,出现了“下审上”、“内服务于外”的悖论,其实质影响是架空了政府决算审计的法律授权,政府决算审计业务开展缺乏有效的审计体制保障。二是理论概念框架研究滞后,政府决算审计的报表审计业务属性不明确,鉴证职能及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缺乏系统论证;审计目标层次缺乏区分、认知不统一;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概念界定不清晰,一致认可的审计意见类型和独立审计报告模式尚未形成。决算审计理论单薄,难以发挥实践指导力,更无法有效统领审计法规体系的建设。三是政府决算审计法规体系尚未建立,一者是政府决算审计授权、标准性法规尚未实现协同修订,再者是专门性法律规范体系尚未建立。审计法及实施条例修订工作还刚刚起步,国家审计准则缺乏有关决算审计的实质性指导条款,决算审计专业准则、指南等技术规范缺位,利用社会中介资源质量控制制度不完善,审计机关管辖范围分工和绩效考核制度也未能依据决算审计授权及时调整,这一系列审计法规建设的滞后,导致政府决算审计实践中无据可依,严重影响了政府决算审计实践的开展。西方国家是否有独立的政府决算审计?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变迁过程?为了能从世界各国审计业务发展过程中,透视我国政府决算审计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吸收借鉴其成熟的实践经验,以更好地指导我国政府决算审计的发展,本文研究了政府会计、审计改革起步较早的OECD国家的实践经验,综合比较、归纳其较为代表性的经验做法:OECD国家基本没有政府决算草案审计叫法和业务授权,与之相近的OECD国家大量开展的法定政府财务报告审计业务,其是伴随权责发生制政府财务报告改革而同步确立的,且目前大多形成了成熟、规范的政府财务报表审计模式;随着为数不多的行政型审计体制向立法审计体制的改革变迁,OECD国家已形成独立性较强的审计保障体制;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法律授权模式包括统一授权和分开授权两种;OECD国家均具有较为完善的财务报告审计法律和准则体系,大量整合利用社会中介审计资源和技术,形成了严密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在对政府决算审计供求偏差成因分析基础上,结合OECD国家政府财务报告审计业务的经验做法,充分考虑我国制度环境的差异性,本文提出了我国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的改进建议。第一,基于政治属性审计的功能定位,提高的审计独立性的和制衡能力、协同互补于国家治理体系整体改革设计、兼顾我国现实制度环境及机构编制精简原则,本文认为,我国审计体制重构宜采取强制性变迁路径,中长期的审计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国家审计委员会。设立中央和地方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主任由本级人大选举产生,副主任、委员由审计委员会主任提请人大常委会任免;审计委员会对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接受同级人大监督;其直接的上位权力是全国人大行使的最高国家权力,国家审计权与行政、司法、监察权处于同一位阶。将现行审计机关从政府机构中整体移出,成为与本级政府平级的、专司审计监督的国家机关,并考虑其与监察委员会的工作有效衔接。业务上接受上级审计委员会的指导,向上一级审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第二,建立逻辑一致的政府决算审计理论概念认知框架。政府决算审计具备报表审计业务属性,需要发表总体审计意见,对政府决算报表的信息鉴证,可以提高决算信息的可靠性。政府审计目标包括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总目标是指针对政府决算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编制是否合法、信息反映是否真实,发表审计意见;具体审计目标分为:业务和事项层的真实、完整、截止、准确和分类目标;账户余额层的存在、权利和义务、完整和准确目标;列报和披露层的发生及权利和义务、完整、准确、分类与可理解性目标。政府决算审计目标的实现,需准确界定政府决算审计、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三个基本概念的内涵。政府决算审计应对政府决算报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发表积极式审计意见,提供合理保证,以提高信息预期使用者对政府决算报表的信赖程度。审计风险是指决算报表中存在重大错报,审计后发表不当意见的可能性。建立风险导向决算审计方法模式,在全面了解政府及其环境基础上,评估政府决算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依据风险评估结果,设计和实施风险应对措施,包括确定总体审计策略和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建立融合简式报告优势和信息含量要求的决算审计报告模式。第三,建立政府决算审计法规体系。1.依据新预算法,协同修订政府决算审计授权与标准性法规。修订宪法中的审计体制设置条款;修订监督法,单列政府决算审计审查的内容重点,审计工作报告标题中单独提及决算草案审计;预算法实施条例中增加并细化政府决算审计的条款;制定发布政府决算草案编制办法。2.构建决算审计专门法规体系。包括修订完善审计法及实施条例,明确本级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授权,补充增加决算审计的个性化条款;修订国家审计准则,将其归位于基本准则,建立专业的决算审计准则、指南等技术规范;完善利用社会中介资源质量管理控制体系,修订国家审计准则中利用外部人员参与审计的相关条款、明确利用方式及责任界定,修订出台利用社会中介资源开展审计的管理办法及其审计报告质量核查制度,建立同业质量复核制度;修订审计管辖权限分工规定,建立与审计署业务协同安排的地方共享税收入审计制度,创新审计机关分类绩效管理考核办法,加大审计质量考核比重。

李胜利[5](2018)在《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世界经济转型发展的飓风席卷全球之时,思变创新、转型跨越成为时代主题词。语言作为时代发展的活化石,始于实践,终于应用。今天的英语教学正处于转型的十字路口,为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端应用型英语人才,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时代新使命。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首先选取国内10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为调查对象,以英语类专业教师教学体验、学生学习体验为调查内容,结合麦可思提供的中国英语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相关定制化数据,分析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其次,选取公办应用型本科、民办应用型本科以及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共3所作为质性研究样本,通过解读不同属性院校英语类专业教学在转型制度供给、教师制度认同、教师行动选择与教学组织再造四个维度上的不同表现,评估诊断教学转型的制约瓶颈,反思剖析转型困难的深刻根源,探索总结推进转型的实践策略。为增强研究的科学性与逻辑严密性,本研究在对新制度主义理论进行借鉴与适切性改造的基础上,尝试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建构了一个融“制度供给——制度认同——行动选择——组织再造”为一体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式理论框架。该教学转型框架宏微共现,中观拓展。首先,在大学组织视域下探讨教学转型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反应。在这个教学制度形成与变迁的多重博弈中,检视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之间的适配状况。其次,利用宏观层面的制度环境与技术环境,对教学转型的正式制度供给进行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论证。技术环境与制度环境之间交叉关系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组合情况,各种情况为教学组织提供不同的制度供给选择。再次,本研究建构的“四维立体”整合分析框架,通过促成教学转型制度环境的宏观框架、学院及教学组织的中观框架及教师教学转型认同与行动的微观框架之间的互动与耦合,深描出了一个“鲜活真实的教学转型全景世界”。教师对教学制度的认同程度和行动选择状况构成教学转型制度分析的微观基础。基于学校、院系(部)组织及教师的转型行动反馈,本研究聚焦中观教学组织再造。本研究围绕应用型本科组织场域中,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为何迟迟难以推进这个核心问题,综合运用混合研究方法,整合量化调查与质性深访的结果,在借鉴与改造新制度主义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以公办应用型本科、民办应用型本科和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实践为主线,对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路径进行探索。论文主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通过构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模型,分析转型内外环境,探究教学转型在四个维度上的作用机制及相互关系;第二,通过问卷调查和量化分析对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现状进行整体扫描、问题凝练及瓶颈聚焦;第三,通过对不同属性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跟踪调查及对教师的深度访谈,深描教师教学转型的情感挣扎,探索教学组织再造的创新实践,重构教学转型理论,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转型策略。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本研究所建构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模型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打造了环环相扣的行动链(Action Chain)。教学转型在四大因素(教学制度供给、教师制度认同、教师转型行动选择和教学组织再造)和三大机制(合作机制、心理机制和反馈机制)共同作用下螺旋上升演进。第二、在应用祛魅——理性附魅——创新返魅的教学转型逻辑指引下,不同属性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的教学转型,可能需要经历从学术型英语教学向应用型英语教学的“一次转型”和从传统通用英语(EGP)教学向“通用英语(EGP)+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的“二次转型”。与此同时,推动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管理、教师发展等方面也做出配套的应用型转型。院校属性、生源状况以及教学基础不同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和特殊性特征。本研究针对英语类专业教学提出以下转型建议:第一,在提升教学转型制度供给力方面,以需求为导向,使教学转型制度供需匹配;查缺补漏,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不留空白;强化升级,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与时俱进;坚守底线,使教学转型制度有令必行;沟通协调,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多元完善。第二,在强化教学转型制度认同方面,激发教学转型原动力,满足转型教师的利益诉求及心理动机;把握教学转型继发力,深化转型教师的制度认知;锁定教学转型趋向力,激发教师教学转型的参与动机;明辨教学转型指示力,转变教师的转型参与态度。第三,在促进转型行动理性高效方面,导航定向,明确教学转型路向何方;绘就蓝图,规划教师职业生涯转型发展;取舍有度,突出教学转型重难点。第四,在教学组织再造提质增效方面,再造流程,环节入手;以生为本,能力导向;创新教学,强化应用;技术支撑,补齐短板;管理转型,共治共享。

范经华[6](2013)在《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与企业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施工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程项目的安全质量及经营管理水平对于我国国计民生、基础设施安全具有重大的影响,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是施工企业内部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施工企业管理,提高施工企业经营绩效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理论基础、规范、组织框架、管理模式、风险评估、质量控制、审计主要业务及企业战略等方面的研究,旨在研究探索提高我国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成效的途径。本文在简要回顾国内外内部审计研究成果、企业战略及复杂科学管理的基础上,阐述了与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有关的理论基础,分析了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研究归纳了施工企业开展内部审计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提出了可行的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组织架构。为了提高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成效,本文引入了内部审计风险评估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理念,通过对施工企业内部审计高风险环节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要点的研究总结,提出了施工企业加强内部审计风险评估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措施。同时,本文在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实践的基础上,对施工企业目前主要开展的审计业务进行了研究整理,从施工企业内部监督管理和企业战略的角度,研究归纳了工程项目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目标和重点内容,梳理了审计程序,结合不同阶段、不同审计内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审计步骤和方法,并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总结了内部审计与企业战略的联系,剖析了内部审计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提出了有效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战略管理中作用的有效途径。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定了施工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构建了内部审计风险特征库、指标评级库和内部审计风险指标模型,提出了控制审计风险的措施和方法;二是引入平衡计分卡理论,构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实证的方式构建指标体系,并加以评价、诊断、提出改进措施;三是通过对内部审计质量外部的评估实例研究,系统总结了有效开展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价的现实意义与路径;四是研究构建了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日常监控体系,研究总结了高风险业务审计的主要内容和侧重点;五是分析了内部审计在企业战略的关系,确定了内部审计在企业战略中发挥作用的途径,提出了内部审计对企业战略的重要影响和促进作用。本文主要包括如下内容: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问题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的不足之处,论文的基本框架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包括第2章至第7章,其中第4章至第7章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第2章内部审计与企业战略相关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了本文需涉及的内部审计的相关基础概念和基础理论,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持。第3章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规范、组织及种类。主要介绍了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特点,阐述了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体系,研究提出了科学而可行的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组织架构,并阐述了内部审计按其内容、目标、项目或业务范围等划分的种类。第4章施工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其评估。主要分析了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提出了内部审计风险的评估方法与应对措施。第5章施工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在总结了我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依据、程序和方法。第6章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实务。根据施工企业经常开展的审计业务,着重研究介绍了工程项目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目标和主要内容及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等。第7章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对企业战略的影响。通过内部审计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结合,确定了内部审计在企业战略中发挥作用的途径,提出了内部审计对企业战略的重要影响和促进作用。第三部分为研究结论与展望。主要是对全文研究的内容加以归纳总结,提出了主要创新点,并提出了今后进—步研究的方向。

何小菊[7](2013)在《工业行业供用水统计抽样方案的研究与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开展工业行业供用水调查,严格管理工业行业的供用水情况对我国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开展工业行业供用水调查的过程中,调查抽样方案直接影响着调查的效率以及调查结果的精度。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行业分布差异较大等特殊国情为我国工业行业供用水抽样调查方案的设计带来了挑战。本文通过从技术层面上探讨工业行业供用水统计抽样方案的相关问题,为我国工业行业供用水调查的开展提供一些建议,希望能提高工业用水调查的效率和调查结果的精度。本文主要工作和研究内容如下:1.在阐述本文研究背景的前提下,提出我国工业行业供用水调查抽样方案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指出这些问题的意义。简要回顾了目前国内外主要国家工业行业供用水调查的开展情况。最后,详细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以及结构安排。2.详细探讨了水利普查和统计局工业统计报表制度中抽样框的优缺点,根据工业企业供用水调查的目的,综合两种抽样框,提出了新的抽样框构建及统计思路。详细讨论研究了影响供用水抽样样本量的主要因素,为后续样本量分配问题打下基础。3.通过实证模拟分析,比较了简单随机抽样、按用水量分层抽样、按行业分层抽样的抽样效率,以及不同估计方法的估计精度,并最终为工业行业供用水调查提供了建议。4.通过聚类和主成分分析,根据影响供用水调查样本量的主要因素,将我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分成3种类别,并确定最终的样本量分配方案,以及抽样方案。5.最后,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工作以及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目标工作安排进行了展望。

王忠辉,王艳明,袁靖[8](2012)在《我国政府统计调查体系改革研究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政府统计调查体系改革是统计学界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专家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政府统计调查体系改革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许多研究成果。文章从统计调查组织体系、统计调查制度体系和统计调查方法体系等方面对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和简要评述。

彭代亮,周炼清,黄敬峰,周斌,王福民[9](2011)在《基于抽样调查地块实测数据的省级水稻单产遥感估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统计局抽样调查地块实割实测标准单位面积产量数据及空间位置信息,在研究水稻种植区MOD09GA、MYD09GA EVI(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数据结合使用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湖南省省级水稻单产遥感估算。结果表明:在水稻种植区,水稻生长期间有超过50%、85%、95%的MOD09GA与MYD09GA EVI偏差绝对值分别小于0.03、0.08、0.1。水稻遥感估产模型以二次非线性模型或回归模型精度较高,且时相集中在水稻生长的孕穗期到抽穗期。在省级水平上,与实测值相比,基于统计局统计抽样调查地块实割实测标准单位面积产量数据的水稻单产遥感拟合结果相对误差小于2%,预测结果的相对误差接近5%,且实测值与模拟值集中分布在1∶1线附近,说明预测结果与统计值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彭代亮[10](2009)在《基于统计与MODIS数据的水稻遥感估产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水稻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二,总产量居世界第一。水稻种植面积的变化、产量丰欠等重要农情信息历来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高度重视,是国家制定粮食政策和经济计划的重要依据。及时了解、准确掌握水稻种植面积、产量等对各级政府制定农业生产和农村政策。确保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统计局承担着全国水稻产量的调查职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形成了较完善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决策部门、社会公众等统计服务对象对统计的需求提高,以及统计部门面临的问题和压力,如何吸收利用先进技术。逐步改善统计调查手段、降低调查成本、提高调查精度是当前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以遥感为主的3S高新技术具有全覆盖、及时、客观等特点。为改进和提升传统统计手段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水稻遥感估产经过多年的发展研究,随着遥感数据的更新以及技术的发展,结合统计局统计抽样调查地块实割实测水稻标准亩产数据,研究统计与遥感相结合的水稻遥感估产,实现统计部门在水稻面积产量监测及预报等业务化运行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湖南省水稻种植面积及总产都居全国首位,且其地形地貌和水稻种植制度在中国水稻种植区具有典型性,因此,本研究以湖南省为研究区,利用MODIS不同数据产品(MOD09A1、MOD09GA、MYD09GA、MOD13Q1、MYD13Q1、MOD15A2、MOD17A2、MOD17A3),在完成水稻遥感估产分区及水稻面积提取的基础上,结合县级、乡镇级统计数据及统计局统计抽样调查地块实割实测数据,以及基于像元水平的MODIS GPP/NPP,研究不同数据完备条件下,水稻遥感估产方法。主要方法与结论如下:(1)基于空间分析与两维图论树算法相结合的湖南省水稻遥感估产分区在分析研究区(湖南省)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以水稻种植制度、稻土此、水稻单产水平、地形及县域空间位置作为分区指标,采用空间分析与两维图论树算法相结合的方法,将湖南省分为两个一级区,五个二级区。(2)基于水稻典型发育期光谱特征与多时相MODIS数据湖南省水稻面积遥感信息提取在对MOD09A1数据受云污染的像元进行基于MODIS数据的质量评价(Qualityassessment:QA)信息的相邻时相最大值法插补的基础上,利用水稻移栽期、抽穗期的典型光谱特征、以及相应的EVI与LSWI的关系,排除非水稻植被及其它因素的影响。根据研究区水稻种植制度特点,分别对2000-2008年早稻、晚稻及一季稻面积进行提取。并利用县级统计数据、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字化的水稻田数据、1:1万的土地利用数据,对提取结果进行验证评估。结果显示:湖南省水稻主要分布在洞庭湖流域及湖南省中部地区,相对于以前的研究,本研究的提取精度有较大的提高。(3)基于水稻遥感估产分区、水稻面积提取、县级统计数据的省级水稻总产遥感估算在水稻遥感估产分区、水稻面积提取的基础上,利用1:25万县级行政区划图,提取2000-2008年每年的早稻、晚稻及一季稻对应的各县各时相MOD09A1数据,选取EVI为估产参数。利用水稻生长发育期数据,选择移栽期、孕穗期、抽穗期、乳熟期及成熟期为水稻遥感估产的主要生长期,以未基于分区与基于分区两种思路,建立2000-2007年各县EVI平均值乘以第三章提取的水稻面积的结果(AEVI)与统计总产的一次线性、二次非线性及各生育期逐步回归模型。通过误差分析,选择水稻总产最优遥感拟合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基于2000-2007年数据得到的水稻总产最优遥感拟合模型预测2008年的省级水稻总产。结果显示:基于分区的估产模型要比未基于分区的水稻遥感估产模型要好,且生育期主要集中于孕穗期到乳熟期,说明这段时间是水稻产量形成的最关键时期。另外。二次非线性模型及逐步回归模型的结果要好。误差分析结果显示,水稻遥感估产模型的拟合结果比预测结果要好,两者省级相对误差都小于5%。(4)基于统计局统计抽样调查地块实割实测数据、MOD13Q1与MYD13Q1EVI的省级水稻单产遥感估算基于国家抽样县抽样地块的实测数据是统计部门计算水稻单产的基础数据,本研究根据地块的空间位置,提取各地块所在地的3×3像元网格对应的MOD13Q1与MYD13Q1相结合的EVI数据,选择移栽期、孕穗期、抽穗期、乳熟期及成熟期的EVI,建立地块实测标准亩产与EVI的一次线性、二次非线性及各生育期逐步回归模型。通过误差分析,选择水稻单产最优遥感拟合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上一年的水稻总产最优遥感拟合模型预测下一年的省级水稻单产。根据水稻面积提取结果,得到省级水稻总产。与统计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省级水平上,基于地块的水稻单产与总产遥感拟合与预测结果相对误差都接近5%。(5)基于乡镇级统计数据、MOD13Q1与MYD13Q1 EVI的的县级水稻总产遥感估算选择醴陵市为研究区,分析基于乡镇级统计数据的水稻遥感估产。选择分别由Terra与Aqua卫星获取得到的MOD13Q1与MYD13Q1 EVI作为水稻估产遥感指标。其空间分辨率约为250 m。时间分辨为8 d。选择移栽期、孕穗期、抽穗期、乳熟期及成熟期的遥感数据,建立EVI乘以水稻面积的结果(AEVI)与乡镇级水稻统计总产的一次线性、二次非线性及各生育期逐步回归模型。通过误差分析,选择水稻总产最优遥感拟合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上一年的水稻总产最优遥感拟合模型预测下一年的醴陵市水稻总产。估产结果显示,各拟合模型相对误差都小于0.1%。预测结果误差相对于拟合结果较大,但相对误差仍然小于5%。(6)基于像元水平的MODIS GPP/NPP数据的水稻遥感估产、及像元内水稻面积比对估产精度的影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得到基于MODIS GPP/NPP水稻估产方法。利用MODIS 8d的、年的GPP/NPP产品及产品使用说明,估算8 d的NPP,并利用此结果与8d的GPP产品分别进行基于GPP/NPP的水稻遥感估产。借助MODIS GPP/NPP产品生成1×1km网格。研究像元内不同水稻面积比对估产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估算年NPP的方法、8 d的LAI和PSNnet来估算每8 d的NPP的结果比MODIS年NPP值较大。基于MODIS NPP的水稻遥感估产结果相对于统计值较小.而基于MODI GPP水稻遥感估产与统计值接近。其估产精度随着像元内水稻面积的增加而减小。像元内水稻面积超过80%,其相对误差小于20%或10%。综上所述,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基于县级、乡镇级、实测地块数据、MODISGPP数据的水稻遥感估产的结果基本上都能达到95%的精度。从提高精度方面考虑,在乡镇级统计数据具备的前提下,利用基于乡镇统计数据及MOD13Q1、MYD13Q1EVI的方法是最优选择。从水稻估产业务化运行角度来考虑,在地块实测产量及空间位置数据都具备的前提下,利用基于统计局统计抽样调查地块实割实测数据及MOD13Q1、MYD13Q1 EVI的方法较好。在统计局统计抽样调查地块实割实测数据不具备的情况下,利用分区与水稻面积提取结果、以及县级统计数据的水稻遥感估产方法。而对于大面积水稻种植区,利用基于像元水平的MODIS GPP/NPP估产方法较好。

二、中国省级贸易统计抽样调查方案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省级贸易统计抽样调查方案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信息通讯技术革命时代的政府组织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思路
    1.3 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5 本文结构
2 已有研究述评
    2.1 公共部门变革理论的脉络:官僚制—新公共管理—后新公共管理
    2.2 新公共管理与整体性政府视角下的ICT与组织变革
    2.3 公共价值视角下的ICT与组织变革
    2.4 数字时代治理与适应性治理视角下的ICT与组织变革
    2.5 中国的ICT与政府变革研究
    2.6 不同理论视角下的ICT与组织变革:比较与不足
    2.7 本章小结
3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3.1 借鉴多学科理论资源推进公共行政问题研究
    3.2 信息通讯技术革命:特征与实现基础
    3.3 组织变革:表现维度与阶段
    3.4 ICT革命时代政府组织变革的路径:开放系统分析
    3.5 分析框架与研究命题
    3.6 本章小结
4 1980年代以来的ICT与政府关系:政策文件分析视角
    4.1 描述性分析
    4.2 主题关键词的编码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ICT革命时代中政府组织变革的技术应用路径:行政审批服务案例
    5.1 行政审批服务的性质与技术基础
    5.2 行政审批服务信息化中的政府组织变革:组织边界
    5.3 地方政府组织变革:技术条件、制度基础与组织结构
    5.4 本章小结
6 ICT革命时代中政府组织变革的任务环境路径:网约车案例
    6.1 网约车的性质与技术基础
    6.2 网约车领域中的政府组织变革:组织边界
    6.3 地方政府组织变革:组织结构与决策基础
    6.4 本章小结
7 案例分析与比较
    7.1 行政审批服务领域政府组织变革的案例内分析
    7.2 网约车领域政府组织变革的案例内分析
    7.3 行政审批服务领域与网约车领域政府组织变革的跨案例比较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讨论
    8.1 研究发现
    8.2 研究结论
    8.3 政策建议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ICT文件主题关键词节点编码

(2)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分享经济的界定
    第一节 分享经济由来
        一、分享经济的发展脉络
        二、国内外分享经济的实践模式
        三、分享经济的不同定义
        四、分享经济的共识
    第二节 分享经济的界定、构件与性质
        一、分享经济的界定
        二、分享经济的主要构成要素
        三、分享经济的商业模式
        四、分享经济的生产及组织形式
        五、分享经济的性质
    第三节 分享经济与其他新经济的关系
        一、分享经济与“三新”经济的关系
        二、分享经济与共享经济的关系
        三、分享经济与数字经济的关系
        四、分享经济与其他新经济的关联逻辑和启发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分享经济的交易模式
    第一节 分享经济交易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一、分享经济交易模式的内涵
        二、生产者视角下分享经济交易模式的特征
        三、消费者视角下分享经济交易模式的特征
        四、分享经济的交易模式
    第二节 分享经济交易模式的不同类别
        一、按组织形式分类的分享经济交易模式
        二、按实现方式分类的分享经济交易模式
    第三节 分享经济与传统经济的交易模式比较
        一、分享经济与传统经济的交易组织形式比较
        二、分享经济与传统经济的交易模式特征比较
    第四节 传统经济交易模式增加值核算与启示
        一、传统经济交易模式的增加值核算
        二、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的不适用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原则
        一、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的理论基础
        二、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的基本规则
    第二节 分享经济的核算主客体及统计范围
        一、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的主体界定
        二、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的客体
        三、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的产出统计范围
    第三节 分享经济产品与行业的统计分类方法
        一、分享经济产品统计分类的原理与方法设计
        二、分享经济行业统计分类的原理与方法
        三、分享经济产品与行业的统计分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享经济增加值的核算方法
    第一节 生产法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的方法
        一、生产法分享经济增加值的一般核算
        二、分享经济不同商业模式的生产法核算
    第二节 收入法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的方法
        一、收入法分享经济增加值的一般核算
        二、分享经济收入核算的特殊问题
        三、网络分享平台的收入形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数据的呈现与实现方法
    第一节 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表式的设计
        一、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表式的构建逻辑
        二、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表式的构建
        三、分享经济核算表的宏微指标衔接
    第二节 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的数据实现
        一、中国“三新”经济统计报表制度的概述
        二、分享经济统计调查的实践情况分析
        三、分享经济住户统计调查的设计
        四、分享经济小微企业活动统计调查的设计
    第三节 分享住宿模式统计调查设计
        一、分享住宿模式的界定与发展现状
        二、分享住宿模式调查问卷的设计
        三、分享住宿模式问卷调查的抽样方案
        四、分享住宿模式增加值的统计推断方法
    本章小结
结论与研究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附录 A:调查问卷
    附录 B:网络爬虫程序代码
致谢

(3)投资审计转型视角下的审计项目选择研究 ——以某市A区决算审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投资审计研究
        1.3.2 审计计划研究
        1.3.3 审计资源研究
        1.3.4 文献述评
    1.4 研究框架和方法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投资审计
        2.1.2 投资审计转型
        2.1.3 审计资源
    2.2 理论与方法
        2.2.1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2.2.2 国家治理理论
        2.2.3 层次分析法
        2.2.4 专家打分法
3 投资审计转型及职能定位分析
    3.1 投资审计转型分析——内部动因
        3.1.1 审计资源不足
        3.1.2 审计质量难以保障
        3.1.3 审计内容单一
    3.2 投资审计转型分析——外部动因
        3.2.1 政治因素——国家审计高要求
        3.2.2 经济因素——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3.2.3 法律因素——依法审计的要求
        3.2.4 社会因素——公众需求多样化
        3.2.5 技术因素——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3.3 投资审计职能定位分析
4 投资审计项目选择研究
    4.1 投资审计项目选择
    4.2 审计项目重要性评估
        4.2.1 审计项目重要性评估要素识别及分析
        4.2.2 审计项目重要性评估要素权重确定
        4.2.3 审计项目重要性评估体系
    4.3 审计项目确定
        4.3.1 重大待审项目确定
        4.3.2 普通待审项目确定
    4.4 审计资源分配
5 投资审计项目选择的案例分析——以某市A区决算审计为例
    5.1 A区审计局概况
    5.2 A区审计局决算审计项目重要性评估
        5.2.1 审计项目重要性评估
        5.2.2 审计项目重要性评估结果及分析
    5.3 审计项目确定
        5.3.1 重大待审项目确定
        5.3.2 普通待审项目确定
    5.4 审计资源分配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建立审计项目重要性评估机制
        6.2.2 加强内外部审计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6.2.3 建设投资审计智能管理平台
    6.3 展望
附录1 :公共投资审计项目重要性评估要素问卷
附录2 :2017 年某市A区决算审计项目重要性评估结果
参考文献
后记

(4)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理论分析
    第一节 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概念界定
        一、政府决算和决算草案
        二、政府决算草案审计
        三、政府决算审计的功能定位
    第二节 风险基础审计模式
        一、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及要素
        二、风险基础审计含义及程序特征
    第三节 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理论基础
        一、契约理论
        二、委托代理理论
        三、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四、国家治理理论
        五、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理论
第二章 政府决算审计的历史变迁和当前需求特征
    第一节 审计监督缺位阶段
        一、制度环境
        二、专职审计监督职能机构被撤并取代
    第二节 未明确政府决算审计授权阶段
        一、制度环境
        二、行政属性审计功能定位
        三、未明确政府决算审计授权
        四、业务开展
    第三节 不完整的政府决算审计授权阶段
        一、制度环境
        二、行政属性主导的审计功能定位
        三、不完整的同级政府决算审计授权
        四、业务开展
    第四节 完整的政府决算审计授权阶段
        一、制度环境
        二、政治属性审计功能定位凸显
        三、完整的政府决算审计授权
        四、业务开展
    第五节 政府决算审计授权变迁规律和现实需求
        一、我国政府决算审计授权变迁规律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下的政府决算审计需求特征
第三章 政府决算审计供给现状——案例分析
    第一节 案例研究的思路、目标和数据获取
        一、案例研究的思路方法
        二、案例研究的目标
        三、案例选择的原则
        四、数据获取与分析
    第二节 样本单位政府决算审计供给现状
        一、A省级审计机关决算审计供给情况
        二、B省级审计机关决算审计供给状况
        三、C省级审计机关决算审计供给状况
        四、D省级审计机关决算审计供给状况
    第三节 我国政府决算审计供求偏差分析
        一、我国政府决算审计供给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二、我国政府决算审计供求存在较大偏差
第四章 我国政府决算草案审计供求偏差成因分析
    第一节 审计体制与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法律授权悖论
        一、影响我国政府审计委托代理关系的制度环境
        二、政府审计中的多层级多任务委托代理关系
        三、决算审计类型与审计体制独立性保障的差异
        四、本级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法律授权的悖论
        五、访谈结果基本印证本级政府决算审计授权问题
    第二节 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理论研究支撑单薄
        一、理论研究缺位,难以发挥实践指导作用
        二、基本概念认知不统一,理论支撑单薄
        三、访谈结果印证决算审计理论研究的不足
    第三节 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法规体系尚未建立
        一、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授权、标准性法规协同建设不足
        二、专门性审计法规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于实践发展
        三、访谈结果充分印证决算审计法规体系建设滞后问题
第五章 OECD国家政府决算(财务报告)审计实践
    第一节 政府财务报告改革及审计制度的发展
        一、各国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报告系统
        二、各国权责发生制政府财务报告及审计改革背景
        三、各国政府财务报告改革及其审计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审计体制及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授权模式
        一、各国国家审计体制设置变迁
        二、各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授权分工模式
    第三节 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法规准则建设
        一、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审计法规准则建设
        二、美国政府财务审计法规准则建设
    第四节 政府财务报告审计资源、技术整合与质量控制
        一、各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中的资源整合
        二、各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中的技术整合
        三、各国政府财务报表审计质量控制做法
第六章 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的改进建议
    第一节 政府决算审计体制保障重构
        一、审计体制改革时机日趋成熟
        二、审计体制重构的定位、原则
        三、审计体制重构的路径选择
        四、审计体制重构的模式选择
    第二节 构架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理论概念框架
        一、构建政府决算审计目标层次
        二、明确重要性等概念框架及其运用
        三、构建政府决算审计报告模式
    第三节 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法规体系构建
        一、协同建设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授权、标准性法规制度
        二、构建政府决算草案审计专门性法规制度
参考文献
附录:访谈调查问卷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已有研究述评
    第三节 问题聚焦与思路框架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新制度主义路向分析与应用局限
    第二节 新制度主义分析框架的借鉴与修正
    第三节 “四维立体”整合分析框架的构建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设计
    第三节 研究可靠性、伦理、自反性和限制
第四章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依据
    第二节 问卷的效度与信度检验
    第三节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与学的现状与问题
    第四节 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现状与问题
第五章 “双一流”卓越梦的辗转:公办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第一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第二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第三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第四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第六章 “二等公民”的涅盘:民办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第一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第二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第三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第四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第七章 “第三部门”的蹊径: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第一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第二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第三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第四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第八章 讨论与检思
    第一节 差异与趋同:教学转型案例比较
    第二节 检思与重构:教学转型理论框架完善
    第三节 策略与实践:教学转型的行动方略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三、结语:尚在征程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邀约信
    附录2: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院长)
    附录3: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学院长)
    附录4: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研室主任)
    附录5: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师及教辅)
    附录6: 访谈摘要单
    附录7: 课堂观察表
    附录8: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9: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学生学习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10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6)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与企业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内部审计研究的历史沿革
        1.2.1 国外内部审计研究的历史沿革
        1.2.2 国内内部审计研究的历史沿革
        1.2.3 国内外内部审计研究文献综述
        1.2.4 目前内部审计研究存在的难点与不足
    1.3 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规范的发展
        1.3.1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规范发展的特点
        1.3.2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规范的发展阶段
        1.3.3 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现状
    1.4 企业战略管理发展的历史沿革
    1.5 内部审计研究的框架、内容及方法
第2章 内部审计与企业战略相关理论基础
    2.1 内部审计风险理论基础
        2.1.1 内部审计风险的定义
        2.1.2 内部审计风险的主要特征
        2.1.3 内部审计风险评估的方法
        2.1.4 内部审计风险评估的步骤
    2.2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理论基础
        2.2.1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定义
        2.2.2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要素
        2.2.3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内容
    2.3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2.3.1 战略管理理论背景
        2.3.2 战略管理特征
        2.3.3 企业战略管理发展方向
    2.4 复杂科学管理理论
        2.4.1 复杂科学管理理论背景
        2.4.2 复杂科学管理理论
        2.4.3 复杂科学管理原理
    2.5 系统思维理论
        2.5.1 系统思维模式的提出
        2.5.2 CSM系统思维模式
第3章 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规范、组织及种类
    3.1 施工企业及工程项目的特点
        3.1.1 施工企业的特点
        3.1.2 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的技术经济特点
    3.2 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相关规范
        3.2.1 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支持性法律、法规
        3.2.2 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依据性法律、法规
        3.2.3 内部审计准则体系
    3.3. 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
        3.3.1 内部审计机构
    3.4
        3.4.1 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按其内容和目标的分类
        3.4.2 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按其项目或业务范围的分类
        3.4.3 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按其实施时间的分类
第4章 施工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其评估
    4.1 施工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
        4.1.1 施工企业的外部因素
        4.1.2 施工企业的内部因素
        4.1.3 内部审计的主体因素
    4.2 施工企业内部审计风险评估
        4.2.1 构建内部审计风险特征库
        4.2.2 建立审计风险指标评级库
        4.2.3 构建模型评价内部审计风险
    4.3 优化内部审计环境
        4.3.1 营造良好的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环境
        4.3.2 加强内部审计主体的建设
        4.3.3 强化对被审计单位的日常监控
    4.4 科学运用审计技术
        4.4.1 审计技术方法体系
        4.4.2 科学运用抽样技术
        4.4.3 准确运用分析性复核技术
        4.4.4 适时开展内部审计外包
        4.4.5 积极开展风险导向审计
第5章 施工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5.1 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措施
        5.1.1 明确内部审计的目标
        5.1.2 加强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5.1.3 提高审计人员的客观性
        5.1.4 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5.1.5 科学编制审计计划
        5.1.6 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
    5.2 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措施
        5.2.1 充分做好审前准备
        5.2.2 加强现场审计质量控制
        5.2.3 严格编制审计报告
        5.2.4 统筹兼顾做好后续审计
    5.3 构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5.3.1 平衡计分卡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5.3.2 构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5.3.3 施工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案例选取
        5.3.4 基于平衡记分卡下的审计质量过程控制及其诊断与评价
    5.4 内部审计质量评估
        5.4.1 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的形式、联系与区别
        5.4.2 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
        5.4.3 内部审计质量自我评估
        5.4.4 审计质量评估的作用、配合方法和建议——基于全国首家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单位的基本经验和体会
第6章 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实务
    6.1 工程项目审计
        6.1.1 工程项目审计的特点
        6.1.2 工程项目审计的目标
        6.1.3 工程项目审计的主要内容
        6.1.4 境外工程项目审计
        6.1.5 BT工程项目审计
        6.1.6 工程项目审计的动态信息管理
    6.2 经济责任审计
        6.2.1 经济责任审计的类型
        6.2.2 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6.2.3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6.2.4 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
        6.2.5 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
第7章 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7.1 内部审计与企业战略
        7.1.1 内部审计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7.1.2 内部审计贡献于企业战略的途径
        7.1.3 内部审计与企业战略管理活动
    7.2 内部审计对战略分析的影响
        7.2.1 战略分析的任务
        7.2.2 内部审计活动的影响
    7.3 内部审计对战略选择的影响
        7.3.1 战略选择的任务
        7.3.2 内部审计活动的影响
        7.3.3 战略选择的分析性复核
    7.4 内部审计对战略实施的影响
        7.4.1 战略实施的任务
        7.4.2 内部审计活动的影响
    7.5 战略评价
        7.5.1 战略评价的是内部审计重要职责
        7.5.2 战略评价的标准
        7.5.3 战略滚动评价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7)工业行业供用水统计抽样方案的研究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工业行业供用水统计现状
        1.2.1 我国工业行业供用水统计现状
        1.2.2 国外工业行业供用水统计现状
        1.2.3 我国工业行业供用水调查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本文内容和结构
第2章 抽样方案问题的探讨
    2.1 抽样框问题的探讨
        2.1.1 水利普查工业企业用水调查
        2.1.2 国家统计局工业行业的供用水统计
        2.1.3 基于水利普查与统计局工业统计的抽样框设计
    2.2 影响供用水抽样样本量的因素分析
第3章 模拟分析
    3.1 估计量效率的比较
        3.1.1 简单随机抽样下估计量的比较
        3.1.2 按用水量分层抽样下估计量的比较
        3.1.3 按行业分层抽样下估计量的比较
    3.2 不同抽样方案的效率比较
        3.2.1 不同抽样方法的效率比较
        3.2.2 用水大户确定标准的选择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抽样方案设计
    4.1 省(自治区、直辖市)类型的划分
        4.1.1 聚类分析法
        4.1.2 主成分分析法
    4.2 样本量分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文章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我国政府统计调查体系改革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关于政府统计调查组织体系改革研究
    1.1 政府统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1.2 统计组织机构改革研究
    1.3 简要评述
2 关于政府统计调查制度体系改革研究
    2.1 依法规范统计需求, 完善统计调查制度体系设计
    2.2 关于普查制度、抽样调查制度、统计报表制度的改革及相互衔接问题
    2.3 简要评述
3 政府统计调查方法体系改革研究
    3.1 抽样调查满足政府多层次管理需要的研究
    3.2 多目标 (或多主题) 抽样设计研究
    3.3 样本代表性及轮换问题研究
    3.4 抽样框的建设问题
    3.5 简要评述
4 总结与思考

(9)基于抽样调查地块实测数据的省级水稻单产遥感估算(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概况
2 数据与方法
    2.1 湖南省水稻单产抽样调查方案
    2.2 建模验证站点的选择
    2.3 Terra Aqua EVI比较
        2.3.1 基于像元水平的MOD09GA与MYD09GA EVI比较
        2.3.2 基于3×3像元水平的MOD09GA与MYD09GA EVI比较
    2.4 水稻遥感估产模型构建
3 结果与分析
    3.1 水稻单产遥感拟合模型及误差分析
    3.2 水稻单产遥感预测及误差分析
4 讨论
    4.1 基于地块实割实测标准单产数据对水稻遥感估产结果的误差影响
    4.2 MOD13Q1与MYD13Q1 EVI的结合
5 结论

(10)基于统计与MODIS数据的水稻遥感估产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缩写、符号清单、术语表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水稻遥感估产研究动态
        1.2.1 水稻面积遥感信息提取研究动态
        1.2.2 水稻产量遥感估算研究动态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研究所需数据
        1.5.1 遥感数据
        1.5.2 非遥感数据
    1.6 小结
2 基于空间分析与两维图论树算法的水稻遥感估产分区研究
    2.1 研究区概况
    2.2 分区原则
    2.3 分区指标选择
    2.4 分区方法
    2.5 分区结果
    2.6 小结
3 基于典型发育期光谱特征与多时相MODIS数据的水稻面积信息提取
    3.1 数据预处理
        3.1.1 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汩罗市水稻田数字化
        3.1.2 基于1:1万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醴陵市水稻田提取
        3.1.3 基于MODISQA信息及相邻时相最大值法的时间序列EVI数据平滑
        3.1.4 基于多时相MODIS数据的永久水体与常绿植被的提取
        3.1.5 基于DEM数据的坡度掩膜层的生成
    3.2 基于水稻典型发育期光谱特征的水稻面积遥感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3.2.1 水稻生长发育期光谱特征分析
        3.2.2 基于水稻移栽期光谱特征的可能种植面积遥感信息提取
        3.2.3 基于水稻抽穗期光谱特征的可能种植面积遥感信息提取
        3.2.4 基于水稻移栽期和抽穗期光谱特征的可能种植面积遥感信息提取
        3.2.5 基于水稻典型发育期光谱特征的水稻面积遥感信息提取技术路线
    3.3 基于水稻典型发育期光谱特征的水稻面积遥感信息提取结果分析
        3.3.1 基于统一阈值与非统一阈值的水稻面积提取结果比较
        3.3.2 湖南省水稻面积提取结果空间分布
        3.3.3 湖南省水稻面积提取结果年际变化
    3.4 小结
4 基于县级统计数据的省级水稻总产遥感估算模型研究
    4.1 数据预处理
    4.2 研究方法
    4.3 水稻总产遥感拟合模型
        4.3.1 未基于分区的水稻总产遥感拟合模型
        4.3.2 基于分区的水稻总产遥感拟合模型
        4.3.3 水稻总产最优遥感拟合模型选择
    4.4 水稻总产遥感预测及误差分析
    4.5 小结
5 基于统计局统计抽样调查地块实割实测数据的省级水稻单产遥感估算模型研究
    5.1 数据预处理
        5.1.1 湖南省水稻单产抽样调查方案
        5.1.2 统计局统计抽样调查地块实割实测水稻标准亩产数据
        5.1.3 MODIS数据
    5.2 研究方法
    5.3 水稻单产遥感拟合模型及误差分析
    5.4 水稻单产遥感预测及误差分析
    5.5 小结
6 基于乡镇级统计数据的县级水稻总产遥感估算模型研究
    6.1 研究区概况
    6.2 数据预处理
        6.2.1 水稻面积数据
        6.2.2 水稻产量及生育期数据
        6.2.3 MODIS数据
    6.3 研究方法
    6.4 水稻总产遥感拟合模型及误差分析
    6.5 水稻总产遥感预测及误差分析
    6.6 小结
7 基于像元水平MODISGPP/NPP的县级水稻单产遥感估算
    7.1 研究方法
        7.1.1 GPP估算算法
        7.1.2 NPP估算算法
        7.1.3 基于GPP/NPP水稻遥感估产方法
        7.1.4 像元内水稻面积比对估产精度影响的研究方法
        7.1.5 技术路线
    7.2 像元内水稻面积比对估产精度的影响
    7.3 基于像元水平MODISGPP/NPP的县级水稻遥感估产结果分析
    7.4 小结
8 研究成果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成果
        8.1.1 基于空间分析与两维图论树算法相结合的水稻遥感估产分区
        8.1.2 基于典型生育期光谱特征及多时相MODIS数据水稻面积遥感信息提取
        8.1.3 基于水稻遥感估产分区、面积提取结果、及县级统计数据的省级水稻总产遥感预测
        8.1.4 基于MOD13Q1与MYD13Q1EVI、统计局统计抽样调查地块实割实测数据的省级水稻单产遥感预测
        8.1.5 基于MOD13Q1与MYD13Q1EVI、乡镇级统计数据的县级水稻总产遥感预测
        8.1.6 基于像元水平MODISGPP/NPP数据的水稻遥感估产
        8.1.7 像元内水稻面积比对基于MODISGPP/NPP水稻遥感估产精度的影响
        8.1.8 Terra与AquaMODISEVI比较
        8.1.9 不同数据完备条件下水稻遥感估产方法的选择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中国省级贸易统计抽样调查方案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信息通讯技术革命时代的政府组织变革[D]. 李琳. 浙江大学, 2019(02)
  • [2]分享经济增加值核算研究[D]. 李凯.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3]投资审计转型视角下的审计项目选择研究 ——以某市A区决算审计为例[D]. 孟永佳. 南京审计大学, 2019(08)
  • [4]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研究[D]. 贾云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8)
  • [5]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D]. 李胜利. 厦门大学, 2018(07)
  • [6]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与企业战略研究[D]. 范经华. 武汉大学, 2013(12)
  • [7]工业行业供用水统计抽样方案的研究与探讨[D]. 何小菊. 中国人民大学, 2013(10)
  • [8]我国政府统计调查体系改革研究述评[J]. 王忠辉,王艳明,袁靖. 统计与决策, 2012(16)
  • [9]基于抽样调查地块实测数据的省级水稻单产遥感估算[J]. 彭代亮,周炼清,黄敬峰,周斌,王福民. 农业工程学报, 2011(09)
  • [10]基于统计与MODIS数据的水稻遥感估产方法研究[D]. 彭代亮. 浙江大学, 2009(12)

标签:;  ;  ;  ;  ;  

中国省级贸易统计抽样调查方案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