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淤泥下人工挖孔桩施工

深水淤泥下人工挖孔桩施工

一、深水淤泥下人工挖孔桩施工(论文文献综述)

程瑜[1](2019)在《山地城市滨水区深基坑降水应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以来,我国加快了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沿海和临江地区城市经济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型建筑和高层楼房拔地而起。滨水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建筑设计荷载重,基底压力大,基坑工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在水位较高的地区进行基坑开挖,若未适当的处理好地下水问题,就会发生如流砂、管涌或突涌等现象,甚至会引发工程事故。所以,基于滨水区这一特殊区域,本文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从深基坑降水出发,结合重庆来福士广场项目以及工程自身特点,对于在滨水区深基坑降水提出了“连续降水帷幕+坑内深井疏干排水”的治理方法,成功将项目场内地下水位降至岩面标高以下,解决了项目人工挖孔桩流沙层开挖难的问题,确保人工挖孔桩的顺利、安全开挖。同时,填补了重庆地区深井降水的空白,为重庆及国内其他工程项目地下水治理提供了参考。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总结了基坑降水的几种常见方法,地下水分类和降水井分类。简述基坑降水设计计算方法,列举出基坑降水设计计算主要的步骤如基坑涌水量计算和井点数计算等;(2)依托重庆来福士广场项目,开展抽水试验求取渗透系数k和影响半径R相关的地质水文参数,查明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和水位等,为后期基坑降水方案优化提供保障。并验证试验井抽水结果的正确性。同时简述了抽水试验井的构造与布置,总结了成井和抽水试验的一些技术要求。试验的结果降深试验结果符合含水层的水力特点,渗透系数计算结果比较符合实际,取水文地质参数k=31.3m/d,R=187.4m;(3)根据抽水试验的结果,利用地下水流连续性方程及其定解条件式来描述地下水的三维非稳定渗流规律。采用Visual Modflow软件建立三维地下水数值模型,选择恰当的边界条件和水文参数。选取降水一定时间后和降水稳定后,分别观察坑内降水井和坑边降水帷幕的水位降深效果。结果表明降水帷幕有效地切断了长江与场区内含水层之间的联系,使得基坑降水时,深井抽水量大于含水层补充量,从而降低场地内的地下水位。(4)基于抽水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验证了降水+止水”的降水模式的可行性,分别对降水帷幕和深井降水进行设计。在长滨路沿线以及T6塔楼靠朝东路侧每隔8-12m左右设置32口降水井,形成降水帷幕,在场区内根据砂层厚度布置52口降水井,,共设置疏干井88口,使用“液压振动锤埋设全钢护筒+旋挖钻机成孔”的新型成井工艺。设置一些辅助措施,防止地下水上涌以及达到防洪要求。

熊文峰[2](2018)在《复杂岩溶地段桩基低应变完整性检测及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桩基础是深基础的一种重要形式,其质量的好坏对整个工程具有重大的影响。但桩基础作为隐蔽性工程,质量不易把握,特别是在岩溶地区,桩基缺陷率则更高。因此加强施工中质量管控、施工后质量检测,对整个工程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依托昌赣铁路项目某工区桩基工程检测工作,选取该标段某特大桥7号桩(缺陷桩)作为研究对象,运用ABAQUS软件模拟其在一定位置深度的情况下的混凝土不连续、离析、空洞等缺陷,得到频域和时域的导纳曲线,通过波动理论分析出病害位置处的波形传播规律与特征。对该桩实测采集波形,根据测试所得参数,结合理论推导,对该典型桩进行缺陷分析和判断,给出了缺陷位置理论计算值;并将低应变实测曲线与第四部分缺陷桩基ABAQUS数值模拟曲线做了对比,两者的缺陷计算结果差值在许可范围内,得出数值模拟值与理论分析值、实测计算值是一致的。结合现场钻芯法结果,证实了该桩身上部缺陷的类型和位置。最后针对该问题,通过注浆加固补强,对其再次取芯,进行抗压强度实验,经复检后合格。并利用该段的检测数据,回溯施工记录,分析了桩基产生缺陷的原因,给出了针对性的处理方案。在该段其它岩溶地段桩基的处理过程中进行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保证了工程质量,提高了施工进度。研究结果为岩溶地段桩基的完整性检测和缺陷处理提供了有益探索。

张利鹏[3](2018)在《非湿陷性黄土地区不同成孔方式桩端后压浆灌注桩承载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桩端后压浆技术作为一项改善桩基础承载特性和有效提高承载能力的措施,在工程建设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实际工程建设中采用多种成孔方式的桩端后压浆灌注桩,因成孔方式不同,致使桩端压浆效果不同,使得不同成孔方式桩端后压浆灌注桩的承载特性不同,目前针对成孔方式对桩端后压浆灌注桩承载特性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研究成孔方式对桩端后压浆灌注桩承载特性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桩端后压浆的作用机理,合理设计桩端压浆参数,为成孔方式的合理选择和承载力确定提供依据。论文结合陕西省交通运输项目《黄土地区不同成孔方式摩擦桩承载能力研究》(15-21K),依托吴(起)至定(边)高速公路的建设,通过桩基现场静载试验和理论分析,对不同成孔方式桩端后压浆灌注桩的承载特性进行了比较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基于圆管层流理论,建立了考虑压浆孔个数和土体滤过作用影响的浆液柱形渗流扩散模型,对影响浆液渗流扩散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浆液―有效扩散距离‖的概念;基于柱孔扩张和统一强度理论,研究了浆液柱形压密作用机理及土体强度参数对柱孔扩孔后半径的影响,所建立的模型为估算浆液的―有效扩散距离‖和压浆后的桩端直径提供了方法。2.基于圆管层流理论和弹性力学物理方程,建立了考虑浆液后期时变性的浆液上返模型,分析了泥皮厚度、桩长、浆液压力和土体性质对浆液上返高度的影响,得到了不同土体中压力作用下浆液的上返高度计算公式,并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该模型具有较好适用性和计算精度,为确定浆液上返高度提供了方法。3.通过现场静载破坏试验得到了不同成孔方式桩端后压浆灌注桩的压浆量、浆液压力、极限承载力、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对比不同成孔方式桩端后压浆灌注桩的承载特性并得到了不同成孔方式桩端后压浆灌注桩极限承载力不同的原因;分析了桩端后压浆灌注桩桩身残余应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对不同成孔方式桩端后压浆灌注桩承载特性的影响,得到了桩端后压浆提高不同成孔方式灌注桩承载力的机理,试验结果分析可为桩端后压浆灌注桩成孔方式的合理选择提供参考。4.基于柱孔收缩和统一强度理论,考虑混凝土灌注对桩周的径向压力作用,研究了从桩成孔到混凝土灌注后土体强度参数对桩周径向压力的影响,得到了侧摩阻力随土体强度参数的变化规律;根据不同成孔方式所形成的桩周夹层特征,建立了考虑桩周夹层影响的剪切位移计算模型,得到了桩周土沉降随泥皮和混凝土厚度、剪切模量的变化规律;结合试桩资料,通过研究侧摩阻力的―深度效应‖、―软化效应‖和―强化效应‖,确定了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这些对侧摩阻力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可为侧摩阻力的合理取值提供参考。5.结合不同成孔方式桩端后压浆灌注桩的承载特性、压浆量和浆液上返模型,在已有的桩端后压浆灌注桩承载力计算方法基础上,建立了考虑成孔方式影响的桩端后压浆灌注桩(摩擦桩)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分析表明采用所建立的承载力公式计算值与实测值比较吻合,提高了桩端后压浆灌注桩极限承载力的计算精度,可供实际工程参考使用。

李柏霖[4](2017)在《浅覆盖层条件下大埋深水中承台施工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成都市是四川省的省会城市,天府新区是四川省的首个国家级新区,货运通道工程是天府新区行政区域内的国家级投资工程建设项目,该工程在创新大道末端DK36+860DK37+238区段新建锦江大桥跨越成都市的泄洪通道即府河又名锦江河,桥区位于火石岩村“U”型河道区段内,该处河道宽度达70m,且主跨3#桥墩处于“U”型河道的河槽较低区域,河床含约12m厚的卵石层,该河道区段上层地质覆盖层都非常薄,其下层为强风化泥岩夹砂岩,因此设计上采用桥梁结构跨越。锦江大桥全长378m,结构形式为:30m简支箱梁+(35m+3×60m+35m)支架现浇连续箱梁+3×30m现浇连续箱梁,其中主跨3#墩承台底标高为441.503m,预计施工期间洪水位约为451.0m,基坑开挖深度9.497m,桩基施工前采用粘土填筑平台,该墩在基坑开挖时若按照常规施工方式,将产生严重渗水,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所以本课题旨在论证采用双排Φ0.5m咬合高压旋喷桩进行止水,同时配合使用拉森Ⅳ型钢板桩对基坑进行支护的施工工艺,能保证开挖施工时基坑不产生渗水,进而保证承台干施工条件。本课题研究内容包括水中施工平台筑岛技术、基坑止水技术、围堰基坑支护技术、深基坑岩层开挖技术和汛期围堰筑岛平台防洪技术。通过本次工程实例论证,采用高压旋喷桩搭配拉森Ⅳ型钢板桩止水对于黏土层止水效果良好,该工艺能有效的防止基坑渗水,保证基坑施工安全,而且采用三重管高压旋喷桩可在桩基施工时同步施工,能够充分节约工期,且在插打钢板桩时不会出现交错影响,对于本工程汛期的快速施工极为有利。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施工企业在浅覆盖层条件下大埋深水中承台施工技术有所创新和突破,同时在本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形成系统的浅覆盖层条件下大埋深水中承台施工技术,在桥梁工程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进一步带动基建行业在该技术领域的共同进步和发展有深远意义。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5](2015)在《中国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5》文中研究表明为了促进中国隧道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各国隧道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在总结中国隧道工程建设历程和现状、技术发展与创新的基础上对未来隧道工程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然后分别从钻爆法、盾构工法、沉管工法、明挖法和抗减震设计等方面对隧道工程设计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进而从不同工法(钻爆法、盾构工法、TBM、沉管工法、明挖法)的角度对隧道施工技术进行了详尽剖析;最后从运营通风、运营照明、防灾救灾、病害、维护与加固等方面对隧道运营环境与安全管理进行了全面阐述,以期为隧道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樊毅华[6](2012)在《桥梁桩基础施工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桩基础是一种常用的深基础形式,它由基桩和连接于桩顶的承台共同组成。桥梁的桩基施工是每个桥梁施工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对桥梁的安全使用和工程造价有很大的影响。桥梁基础根据其埋置深度分为浅基础和深基础,本文分析了这两类桥梁桩基础各自的特点,具体阐述了钻孔灌注桩和人工挖孔灌注桩两类施工技术。

姬耀斌[7](2012)在《杭州城区岩土体工程特性与建筑物基础合理选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端,钱塘江下游,有着江、河、湖、山交融的自然环境,风光旖旎。也正因为如此,杭州城区的岩土体工程性质变化很大:既有海相和湖沼相沉积的软土、冲积形成的粉砂土,又有坚硬的岩体,给建筑物的基础选型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首先从杭州城区各地貌单元入手,进行了工程地质分区,然后对各区的岩土体工程特性进行了总结归类,并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最后作出了总结评价,同时给出了各土层的物理力学参数统计表及主要持力层特征表。然后在基础选型方面,针对不同地质情况下建筑物基础类型如何合理选型进行了探讨。在按各地貌单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杭州城区常用的地基基础方法和基础型式进行了分类总结,并通过对比、分析,对各种方法出现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进行了阐述,同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杭州西南的岩体有其明显的地域特征,该区的软岩其单轴抗压强度很低,有的工程为了增大单桩承载力,一味地选择增加桩长,结果是有相当数量的单桩静载荷试验表明其桩端承载力尚有很大的余量没有发挥!因此,要准确地选取其桩端阻力特征值、确定合理的桩长,不造成浪费。笔者认为软岩的物质成分及结构面组合与其桩端承载力大有关系,应在进行详细的调查与分析后综合提出桩端阻力特征值。

陈寿明[8](2012)在《某商住楼人工挖孔灌注桩的施工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人工挖孔灌注桩的施工过程中,有一些关键性环节,如护壁、桩芯砼、井内排水、钢筋笼吊装等,它们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工程的整体质量。也与工程人员的安全紧密相关。为了切实消除质量隐患,减少安全事故,文章结合施工的实例,对人工挖孔灌注桩的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

庄俊华[9](2011)在《浅谈人工挖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文中指出人工挖孔灌注桩的意外事故经常发生,为杜绝或减少该类安全事故的发生,房屋建筑工程在勘察设计方面严格限制使用人工挖孔桩。但是人工挖孔灌注桩具有造价低、机具简单、作业时无振动无噪音、桩身混凝土质量可靠等优点。本文根据工程实例,分析了人工挖孔灌注桩的运用,针对该工艺做了探讨。

王焱[10](2011)在《结合重庆地质条件的嵌岩桩承载力和构造分析研究》文中提出由于桩能将上部结构的荷载传到深层稳定的土(岩)层中,大大减少基础的沉降和建筑的不均匀沉降,所以桩基在民用建筑、高层建筑、重型厂房、桥梁等工程中被大量采用。重庆地区岩石埋藏浅,岩石是建筑物主要地基持力层,以岩石为持力层的嵌岩桩基础是主要的基础形式。近几年通过工程技术人员的工程实践,已积累了大量试验资料,在嵌岩桩受力模式及计算方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岩土工程的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规范中涉及到有关以岩石为持力层的嵌岩桩基础设计内容还较少,因此结合重庆地质条件对嵌岩桩的承载力和构造进行分析很有意义。本文通过对重庆地区地质条件进行调查,借助有限元软件在数值分析、解析分析、原位试验的基础上对重庆地区常用的圆桩的竖向承载力进行分析,在国标和地标的基础上对规范方法进行了修正并提出了建议;对穿越不同强度岩层时的圆桩竖向承载力进行解析分析,通过考虑上层岩石的侧阻作用,对国标桩基计算方法和重庆地标计算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对重庆地标的计算方法提出了修正建议;借助有限元软件,通过建立三维模型分析矩形桩在不同岩性时假想压力扩散角大小,与原位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重庆地标计算方法假设的合理性,并提出了修正建议。此外,还对重庆地区常用的异形桩的竖向承载力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相关的计算方法并对人工挖孔桩的护壁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

二、深水淤泥下人工挖孔桩施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水淤泥下人工挖孔桩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1)山地城市滨水区深基坑降水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坑降水研究现状
        1.2.2 滨水区基坑降水研究现状
    1.3 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深基坑降水设计计算
    2.1 基坑降水基本方法
        2.1.1 集水明排
        2.1.2 轻型井点
        2.1.3 喷射井点
        2.1.4 管井井点
        2.1.5 电渗井点
    2.2 井点降水设计理论
        2.2.1 地下水分类
        2.2.2 降水井分类
        2.2.3 袭布依理论
    2.3 降水井设计计算
        2.3.1 降水井井深
        2.3.2 降水井影响半径
        2.3.3 渗透系数
        2.3.4 基坑涌水量计算
        2.3.5 等效半径
        2.3.6 单井涌水量计算
        2.3.7 井点数计算
        2.3.8 井点间距
        2.3.9 降水井水位降深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重庆来福士广场深基坑抽水试验
    3.1 工程概况
    3.2 场区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条件
        3.2.1 场地形貌
        3.2.2 工程地质条件
        3.2.3 水文条件
    3.3 抽水试验
        3.3.1 抽水目的
        3.3.2 抽水方案设计
        3.3.3 抽水试验井构造及布置
        3.3.4 成井施工技术要求
        3.3.5 抽水试验技术要求
        3.3.6 抽水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试验井处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重庆来福士广场基坑降水数值模拟
    4.1 前言
    4.2 VISUAL MODFLOW软件简介
    4.3 基坑降水数值模拟分析
        4.3.1 数值模拟基坑降水方案
        4.3.2 三维数值模型建立
        4.3.3 地下水渗流三维数值计算模型
        4.3.4 地下水三维非稳定渗流数学模型的建立
        4.3.5 深基坑降水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3.6 数值模拟总结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重庆来福士广场基坑降水方案设计
    5.1 基坑降水方案设计
        5.1.1 降水井布置
        5.1.2 降水帷幕优点
        5.1.3 降水井的结构及降水井深度
        5.1.4 降水井施工
    5.2 辅助措施
        5.2.1 封井措施
        5.2.2 防洪措施
        5.2.3 渗水处理措施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复杂岩溶地段桩基低应变完整性检测及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桩基及其检测技术发展历程
        1.2.1 桩基及施工技术发展
        1.2.2 桩基检测技术发展
    1.3 主要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岩溶地区桩基特点及常见质量缺陷
    2.1 岩溶地区概述
    2.2 桩的特点、作用及分类
        2.2.1 桩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2.2.2 桩的分类
    2.3 常见质量缺陷
        2.3.1 沉管灌注桩可能出现的问题
        2.3.2 冲、钻孔灌注桩可能出现的问题
        2.3.3 人工挖孔桩可能出现的问题
        2.3.4 预制桩可能出现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桩基低应变反射波检测理论分析
    3.1 低应变检测概述
    3.2 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基本原理
        3.2.1 一维波动方程
        3.2.2 杆件一维波动方程的解答
        3.2.3 应力波在桩中的传播
    3.3 数据分析
        3.3.1 波速确定
        3.3.2 缺陷位置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缺陷桩基的数值模拟分析
    4.1 ABAQUS软件模型的建立
        4.1.1 分析模块简介
        4.1.2 主要步骤
        4.1.3 接触面设置
        4.1.4 参数设置和有限元模型
    4.2 缺陷桩基的数值模拟分析过程及结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程实例
    5.1 该标段岩溶地区钻(冲)孔桩概况
        5.1.1 设计概况
        5.1.2 地质及水文情况
        5.1.3 气象特征
    5.2 低应变法初测
        5.2.1 检测仪器的选配
        5.2.2 现场检测的注意事项
        5.2.3 缺陷桩的实测过程、数据及分析
    5.3 钻芯法验证
        5.3.1 芯样钻取、采集规定
        5.3.2 评判标准
        5.3.3 取芯验证过程及结论
    5.4 低应变实测曲线与数值模拟曲线对比
    5.5 质量缺陷处理
    5.6 桩基质量问题影响因素与预防措施
        5.6.1 回填法
        5.6.2 注浆法
        5.6.3 钢护筒跟进法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主要实践经历
致谢

(3)非湿陷性黄土地区不同成孔方式桩端后压浆灌注桩承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不同成孔方式桩端后压浆灌注桩试验研究现状
        1.2.2 桩端后压浆提高灌注桩承载力机理研究现状
        1.2.3 桩端后压浆灌注桩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1.2.4 现有研究的不足
    1.3 本文拟研究内容
第二章 桩端后压浆浆液作用机理
    2.1 影响桩端压浆效果的因素
        2.1.1 土体性质的影响
        2.1.2 浆液的影响
        2.1.3 浆液压力与压浆量的影响
        2.1.4 桩身尺寸的影响
    2.2 考虑压浆孔个数影响的浆液柱形渗流扩散机理
        2.2.1 考虑压浆孔个数影响的浆液柱形渗流扩散模型
        2.2.2 考虑压浆孔个数影响的浆液柱形渗流扩散影响因素分析
    2.3 浆液的柱形压密作用机理
        2.3.1 浆液的柱形孔扩张模型
        2.3.2 浆液柱形压密作用对柱孔半径的影响分析
    2.4 考虑浆液后期时变性的浆液劈裂上返作用机理
        2.4.1 考虑浆液后期时变性的浆液劈裂上返模型
        2.4.2 不同土体中浆液上返高度影响因素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成孔方式桩端后压浆灌注桩现场静载试验
    3.1 试验场地概况
    3.2 现场静载破坏试验设计
        3.2.1 现场静载破坏试验方案
        3.2.2 桩身测试元件埋设
        3.2.3 现场加载测试
    3.3 不同成孔方式桩端后压浆灌注桩试验结果分析
        3.3.1 试验数据整理
        3.3.2 不同成孔方式桩端后压浆灌注桩的荷载—沉降特性
        3.3.3 不同成孔方式桩端后压浆灌注桩的侧摩阻力发挥特性
        3.3.4 不同成孔方式桩端后压浆灌注桩的桩身轴力和桩端阻力发挥特性
    3.4 不同成孔方式桩端后压浆灌注桩极限承载力不同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桩端后压浆改善不同成孔方式灌注桩承载特性分析
    4.1 桩端后压浆对桩基础的抬升作用
    4.2 桩端后压浆灌注桩桩身残余应力的产生
    4.3 桩身残余应力对桩端后压浆灌注桩承载特性的影响
        4.3.1 桩身残余应力对不同成孔方式桩端后压浆灌注桩沉降的影响
        4.3.2 桩身残余应力对桩端后压浆灌注桩侧摩阻力的影响
        4.3.3 桩身残余应力对桩端后压浆灌注桩桩端阻力的影响
    4.4 桩端后压浆提高不同成孔方式灌注桩承载力的机理分析
        4.4.1 桩端后压浆对土体性质的影响
        4.4.2 桩端后压浆对不同成孔方式灌注桩侧摩阻力的影响
        4.4.3 桩端后压浆对不同成孔方式灌注桩桩端阻力的影响
        4.4.4 桩端后压浆灌注桩桩端阻力与侧摩阻力的相互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桩端后压浆灌注桩侧摩阻力影响因素分析
    5.1 侧摩阻力的影响因素
    5.2 桩周土压力对侧摩阻力的影响
        5.2.1 桩孔成孔后的缩孔模型
        5.2.2 混凝土灌注对桩孔侧壁的压力
        5.2.3 土体强度参数对桩周径向压力的影响分析
    5.3 不同桩周夹层对侧摩阻力的影响
        5.3.1 不同成孔方式所形成的桩周夹层特征
        5.3.2 考虑桩周夹层影响的剪切位移模型
        5.3.3 不同桩周夹层对侧摩阻力的影响
    5.4 桩基础尺寸效应和土体深度效应对侧摩阻力的影响
        5.4.1 桩基础尺寸效应对侧摩阻力的影响
        5.4.2 土体深度效应对侧摩阻力的影响
    5.5 侧摩阻力的软化和强化效应
        5.5.1 侧摩阻力的软化效应
        5.5.2 桩端后压浆灌注桩侧摩阻力的强化效应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桩端后压浆灌注桩荷载传递特性分析
    6.1 现有荷载传递模型
    6.2 桩基础荷载传递特性模型
        6.2.1 考虑侧阻软化和不考虑软化的桩侧非线性荷载传递模型
        6.2.2 桩身混凝土的弹塑性模型
        6.2.3 非线性桩端荷载传递模型
        6.2.4 计算方法
    6.3 单桩沉降影响因素分析
        6.3.1 考虑侧阻软化的非线性荷载模型组合
        6.3.2 不考虑侧阻软化的非线性荷载模型组合
    6.4 不同荷载传递模型在不同成孔方式桩端后压浆灌注桩的应用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不同成孔方式桩端后压浆灌注桩极限承载力计算
    7.1 现有的桩端后压浆灌注桩承载力计算方法
    7.2 考虑成孔方式影响的桩端后压浆灌注桩(摩擦桩)承载力计算方法
        7.2.1 算例分析
    7.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浅覆盖层条件下大埋深水中承台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坑施工技术
        1.2.2 基坑止水技术
        1.2.3 基坑支护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工程概况及总体技术方案
    2.1 工程概况
        2.1.1 工程简介
        2.1.2 地理位置、气象及地形地貌
    2.2 桥梁深水基础施工的影响因素
        2.2.1 水文与地质条件
        2.2.2 气象与环境条件
        2.2.3 工期
        2.2.4 施工机械和施工技术力量
        2.2.5 施工图设计
        2.2.6 安全、经济性要求
    2.3 总体施工方案的确定
        2.3.1 施工方案确定影响因素
        2.3.2 施工方案比选
    2.4 施工方案
第3章 水中施工平台筑岛技术
    3.1 施工平台方案比选
        3.1.1 筑岛平台
        3.1.2 浮箱平台
        3.1.3 钢管桩施工平台
    3.2 筑岛平台施工
第4章 基坑止水技术
    4.1 桥梁深水基础及其特点
        4.1.1 桥梁深水基础
        4.1.2 桥梁深水基础的特点
    4.2 深水基坑止水技术
    4.3 基坑止水方式
        4.3.1 深层搅拌水泥土桩止水帷幕
        4.3.2 高压旋喷止水帷幕
    4.4 本工程止水施工
        4.4.1 旋喷桩工艺介绍
        4.4.2 布桩形式
        4.4.3 高压旋喷桩施工
    4.5 小结
第5章 围堰基坑支护技术
    5.1 围堰类型比选
    5.2 钢板桩选用及设备选型
    5.3 插打钢板桩
    5.4 钢板桩内支撑施工
    5.5 钢板桩拆除
    5.6 钢板桩围堰施工的质量保证措施
第6章 深基坑岩层开挖技术
第7章 汛期围堰筑岛平台防洪技术
第8章 基坑监测技术
第9章 结论及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国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5(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 引言
1 隧道工程建设成就与展望(山东大学李术才老师提供初稿)
    1.1建设历程
    1.2 建设现状
    1.3 技术发展与创新
        1.3.1 勘测与设计水平不断提高
        1.3.2 隧道施工技术的发展
        1.3.3 隧道工程防灾和减灾技术的进步
        1.3.4 隧道工程结构新材料与运营管理的进步
    1.4 展望
        (1)隧道全寿命与结构耐久性设计
        (2)隧道精细化勘测与地质预报
        (3)岩溶隧道灾害预测预警与控制技术
        (4)水下隧道建设关键技术
        (5)复杂及深部地层大型掘进机施工关键技术
        (6)岩爆与大变形灾害预测预警与控制技术
2 隧道工程设计理论与方法
    2.1 钻爆法(山东大学李术才、李利平老师,长安大学陈建勋、罗彦斌老师提供初稿)
        2.1.1 设计理论
        2.1.1.1 古典压力理论
        2.1.1.2 弹塑性力学理论
        2.1.1.3 新奥法理论
        2.1.1.4能量支护理论
        2.1.1.5 其他理论
        2.1.2 设计模型
        2.1.2.1 荷载-结构模型
        2.1.2.2 地层-结构模型
        (1)解析法
        (2)数值法
        2.1.3 设计方法
        2.1.3.1 工程类比法
        2.1.3.2 信息反馈法
        2.1.3.3综合设计法
        2.1.4 设计参数
        2.1.5 小结
    2.2 盾构工法(北京交通大学袁大军老师提供初稿)
        2.2.1 盾构隧道管片选定及设计
        2.2.1.1 管片类型、接头方式的选择
        2.2.1.2 管片结构设计
        2.2.1.3 管片防水设计
        2.2.2盾构的构造、设计与选型
        2.2.2.1盾构主体设计
        2.2.2.2 盾构刀盘刀具的设计
        2.2.2.3 盾构其他部分的构造与设计
        2.2.2.4 盾构选型
        2.2.3 开挖面稳定
        2.2.4 盾构掘进控制设计
        2.2.4.1 盾构掘进参数控制
        2.2.4.2 盾构掘进姿态控制
        2.2.5 小结
    2.3 沉管工法(同济大学丁文其老师提供初稿)
        2.3.1 沉管管段设计
        2.3.2 防水与接头设计
        2.3.3抗震设计
        2.3.4 防灾研究
    2.4 明挖法(北京工业大学张明聚、郭雪源老师提供初稿)
        2.4.1 明挖隧道基坑设计的主要内容
        2.4.2 设计理论———土压力理论
        2.4.3 设计模型
        2.4.4 设计方法
        2.4.4.1 围护结构设计方法
        2.4.4.2 内支撑体系设计方法
        2.4.4.3 基坑稳定性设计方法
        2.4.4.4 基坑变形控制设计方法
        2.4.5 其他
    2.5 抗减震设计(西南交通大学何川、耿萍、张景、晏启祥老师提供初稿)
        2.5.1 隧道震害
        (1)隧道震害的类型
        (2)隧道震害原因
        (3)隧道震害影响因素
        2.5.2 抗震计算方法
        2.5.2.1 静力法
        2.5.2.2 反应位移法
        2.5.2.3 时程分析法
        2.5.3 抗减震构造措施
        2.5.3.1 抗震构造措施
        2.5.3.2 减震构造措施
        2.5.4 小结
3 隧道施工技术
    3.1 钻爆法(山东大学李术才、李利平老师,长安大学陈建勋、罗彦斌老师,西南交通大学杨其新老师提供初稿)
        3.1.1 钻爆法施工的发展与现状
        3.1.2隧道钻爆开挖技术
        3.1.3 隧道支护技术
        3.1.4 监控量测
        3.1.5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
        3.1.6 隧道突水突泥灾害防控技术
        3.1.7 小结
    3.2盾构工法(北京交通大学袁大军老师提供初稿)
        3.2.1 盾构始发、到达技术
        (1)盾构始发技术
        (2)盾构到达技术
        (3)端头加固
        3.2.2盾构掘进技术
        (1)开挖面稳定控制
        (2)盾构掘进姿态控制
        (3)刀具磨损检测
        3.2.3 管片拼装技术
        3.2.5 壁后注浆技术
        3.2.5带压进仓技术
        3.2.6 地中对接技术
        3.2.7 特殊地层条件施工技术
        3.2.8 盾构施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刀具磨损问题
        (2)管片上浮问题
        (3)高水压、长距离、大直径盾构隧道问题
        3.2.9 盾构施工新技术展望
    3.3 TBM隧道修建技术(北京交通大学谭忠盛老师提供初稿)
        3.3.1 概述
        3.3.2 TBM的工程应用
        3.3.3 TBM制造技术
        3.3.3.1 TBM刀盘刀具研制
        3.3.3.2 大坡度煤矿斜井TBM研制
        3.3.3.3 大直径多功能TBM研制
        3.3.3.4 小型TBM研制技术
        3.3.3.5 TBM再制造技术
        3.3.4 TBM隧道地质勘察技术
        3.3.5 TBM施工选型技术
        3.3.6 TBM洞内组装及拆卸技术
        3.3.7 TBM掘进技术
        3.3.7.1 敞开式TBM掘进
        (1)刀盘刀具设置技术
        (2)不良地质段TBM施工技术
        3.3.7.2 护盾式TBM掘进技术[373-379]
        (1)护盾TBM卡机脱困技术
        (2)护盾TBM预防卡机技术
        3.3.8 TBM长距离出渣运输技术
        3.3.9 TBM施工测量技术
        3.3.10 TBM支护技术[385-387]
        (1)衬砌与TBM掘进同步技术
        (2)复合衬砌施工技术
        (3)管片拼装技术
        3.3.11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388-390]
        3.3.12 TBM新技术展望[337,388-391]
    3.4沉管工法(同济大学丁文其老师提供初稿)
        3.4.1 地基处理
        3.4.2 管节制作
        3.4.3 管节沉放对接
    3.5 明挖法(北京工业大学张明聚、郭雪源老师提供初稿)
        3.5.1 施工原则
        3.5.2 围护结构施工技术
        3.5.2.1 土钉支护施工技术
        3.5.2.2 锚索支护施工技术
        3.5.2.3 灌注桩施工技术
        3.5.2.4水泥搅拌桩施工技术
        3.5.2.5 钢板桩施工技术
        3.5.2.6 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
        3.5.2.7 双排桩施工技术
        3.5.2.8 微型钢管桩施工技术
        3.5.2.9 SMW施工技术
        3.5.2.10 旋喷桩施工技术
        3.5.3 支撑体系施工技术
        3.5.3.1 内支撑施工技术
        3.5.3.2 锚索(杆)施工技术
4 隧道运营环境与安全管理
    4.1 运营环境
        4.1.1 运营通风(长安大学王亚琼、王永东老师,兰州交通大学孙三祥老师提供初稿)
        4.1.1.1 隧道通风污染物浓度标准研究
        4.1.1.2 横向通风研究
        4.1.1.3 纵向通风研究
        4.1.1.4 互补式纵向通风研究
        4.1.1.5 特殊隧道工程通风研究
        (1)高海拔公路隧道
        (2)沙漠隧道
        (3)曲线隧道
        (4)城市隧道
        4.1.1.6 通风控制模式研究
        4.1.1.7隧道通风数值模拟
        4.1.1.8 隧道通风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4.1.1.9 隧道通风现场测试分析
        4.1.1.10 通风理论及软件设计研究
        4.1.2 隧道运营照明(西南交通大学郭春老师、长安大学王亚琼老师提供初稿)
        4.1.2.1 隧道照明光源研究
        4.1.2.2 隧道照明适用性研究
        4.1.2.3 隧道照明节能与安全研究
        4.1.2.4 隧道照明控制模式研究
        4.1.2.5 照明仿真计算及测试
        4.1.3 隧道运营环境研究展望
    4.2 防灾救灾(北京交通大学袁大军老师,长安大学王永东老师,中南大学易亮老师提供初稿)
        4.2.1 隧道火灾
        4.2.1.1 隧道火灾发展规律研究
        4.2.1.2 隧道火灾救援与人员逃生
        4.2.1.3 隧道衬砌结构高温下的力学性能
        4.2.1.4 隧道路面材料阻燃技术
        4.2.2 隧道防爆
        4.2.2.1 隧道内爆炸
        4.2.2.2 隧道外爆炸
        4.2.3 隧道防水
        4.2.3.1隧道水灾害机理研究
        4.2.3.2 隧道水灾防治研究
        (1)水灾害预报探测技术
        (2)突水灾害的治理技术
        4.2.4 隧道防冻
        4.2.4.1 冻胀机理分析和冻胀力研究
        4.2.4.2 寒冷地区隧道温度场
        4.2.4.3 隧道冻害防治研究
    4.3 病害(重庆交通大学张学富、周杰老师提供初稿)
        4.3.1 隧道病害的种类
        4.3.2 隧道病害的分级
    4.4 维护与加固(重庆交通大学张学富、周杰老师提供初稿)
        4.4.1 衬砌加固
        4.4.2 套拱加固
        4.4.3 注浆加固
        4.4.4 换拱加固
        4.4.5 裂缝治理
        4.4.6 渗漏水治理
5 结语

(6)桥梁桩基础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桥梁桩基础分类、特点
    1.1 桥梁浅基础
        (1)刚性基础:
        (2)柔性基础:
    1.2 桥梁深基础
2 地基承载能力和桥梁桩基础竖向承载力的计算
    2.1 地基承载力计算
    2.2 桥梁桩基础竖向承载力的计算
3 桥梁桩基础施工技术
    3.1 钻孔灌注桩施工
        3.1.1 制作、埋设护筒
        3.1.2 泥浆制备
        3.1.3 钻孔钻进
        3.1.4 测量钻井深度
        3.1.5 排渣、清孔
        (1)第一次清孔
        (2)第二次清孔
    3.2 人工挖孔灌注桩
        3.2.1 现浇混凝土护壁人工挖孔桩施工程序
        3.2.2 钢护壁人工挖孔桩施工程序
4 结束语

(7)杭州城区岩土体工程特性与建筑物基础合理选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基础常见类型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杭州城区岩土体工程特性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性
    2.3 水文地质概况
    2.4 工程地质总结评价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丘陵区地基基础形式
    3.1 丘陵区现有建筑物基础形式调查
    3.2 丘陵区常用基础形式及工程实例
        3.2.1 天然地基(浅基础)
        3.2.2 人工挖孔桩
        3.2.3 钻孔灌注桩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麓沟谷区地基基础形式
    4.1 山麓沟谷区现有建筑物基础形式调查
    4.2 山麓沟谷区常用基础形式及工程实例
        4.2.1 天然地基(浅基础)
        4.2.2 人工挖孔桩
        4.2.3 钻孔灌注桩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平原区地基基础形式
    5.1 平原区现有建筑物基础形式调查
    5.2 平原区常用基础形式及工程实例
        5.2.1 天然地基(浅基础)
        5.2.2 沉管灌注桩
        5.2.3 预应力管桩
        5.2.4 钻孔灌注桩
        5.2.5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某商住楼人工挖孔灌注桩的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工程概况
2施工前准备
3施工工艺
    3.1人工挖孔桩施工顺序
    3.2施工工艺及质最标准
        3.2.1挖掘及护壁施工
        3.2.2钢筋笼制作与安装
        3.2.3桩混凝土浇筑和养护
        3.2.4材料控制
4人工挖孔桩的安全保证措施
5结束语

(9)浅谈人工挖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施工前准备
3 施工工艺
    3.1 人工挖孔桩施工顺序
    3.2 施工工艺及质量标准
        3.2.1 挖掘及护壁施工
        3.2.2 钢筋笼制作与安装
        3.2.3 桩芯混凝土浇筑和养护
        3.2.4 材料控制
4 人工挖孔桩的安全保证措施
5 结束语

(10)结合重庆地质条件的嵌岩桩承载力和构造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2 嵌岩桩桩基础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重庆市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意义和研究的内容
        1.3.1 研究的意义
        1.3.2 研究的内容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桩的选型与布置
    2.1 桩的分类及选择原则
        2.1.1 桩的分类
        2.1.2 嵌岩桩的分类
        2.1.3 嵌岩桩成桩方法和桩形的选择原则
    2.2 桩的布置原则
    2.3 小结
第三章 桩基承载力确定方法
    3.1 桩基承载力的构成及要求
    3.2 桩基承载力的分析方法
        3.2.1 桩基承载力的解析分析方法
        3.2.2 桩基承载力的数值分析方法
    3.3 桩基承载力的试验方法
        3.3.1 试桩的制作
        3.3.2 静载试验加载设置
        3.3.3 加载方法
    3.4 桩基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关键参数分析
        3.4.1 桩侧阻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3.4.2 桩端阻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3.5 小结及建议
第四章 圆形桩基竖向极限承载力的分析
    4.1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的方法
    4.2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Ra 计算
    4.3 圆形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确定方法
        4.3.1 桩侧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的计算
        4.3.2 嵌入岩石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4.3.3 单桩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修正
    4.4 穿越不同岩层时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解析分析
        4.4.1 嵌岩圆桩穿越岩层主要影响参数分析
        4.4.2 重庆地标竖向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的修正
    4.5 圆形桩基竖向极限承载力的确定
    4.6 小结及建议
第五章 其他截面形状桩基竖向极限承载力的分析
    5.1 矩形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确定方法
    5.2 异形基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分析研究
        5.2.1 椭圆形桩承载力计算方法
        5.2.2 “L”、“T”型异形桩承载力计算方法
        5.2.3 重庆地区异形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计算方法的确定
    5.3 影响基桩极限承载力的关键参数及确定
    5.4 小结及对现行规范的建议
第六章 重庆地区桩身承载力分析及配筋构造
    6.1 钢筋混凝土桩承载力计算方法
    6.2 钢筋混凝土桩承载力计算分析
        6.2.1 工程概况
        6.2.2 计算条件及参数
        6.2.3 解析分析、数值分析及对比
    6.3 人工挖孔桩护壁计算
        6.3.1 圆桩护壁计算
        6.3.2 椭圆桩护壁计算
        6.3.3 异形桩护壁计算(通过加支撑简化计算)
    6.4 大直径桩的桩身承载力及配筋构造建议
        6.4.1 对大直径桩的桩身承载力及配筋构造建议
        6.4.2 长径比过小桩的桩身承载力及配筋构造建议
    6.5 耐久性分析及建议
    6.6 小结及对现行规范的建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深水淤泥下人工挖孔桩施工(论文参考文献)

  • [1]山地城市滨水区深基坑降水应用技术研究[D]. 程瑜.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5)
  • [2]复杂岩溶地段桩基低应变完整性检测及质量评价研究[D]. 熊文峰. 华东交通大学, 2018(10)
  • [3]非湿陷性黄土地区不同成孔方式桩端后压浆灌注桩承载特性研究[D]. 张利鹏. 长安大学, 2018(01)
  • [4]浅覆盖层条件下大埋深水中承台施工技术研究[D]. 李柏霖. 湖北工业大学, 2017(01)
  • [5]中国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5[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5(05)
  • [6]桥梁桩基础施工技术研究[J]. 樊毅华. 中华民居(下旬刊), 2012(10)
  • [7]杭州城区岩土体工程特性与建筑物基础合理选型研究[D]. 姬耀斌. 浙江大学, 2012(06)
  • [8]某商住楼人工挖孔灌注桩的施工技术[J]. 陈寿明.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16)
  • [9]浅谈人工挖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J]. 庄俊华. 福建建材, 2011(09)
  • [10]结合重庆地质条件的嵌岩桩承载力和构造分析研究[D]. 王焱. 重庆交通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深水淤泥下人工挖孔桩施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