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加入WTO后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

论我国加入WTO后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

一、论我国证券公司入世后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伟丞[1](2019)在《合资证券公司对我国证券业绩效的影响》文中认为我国证券服务业市场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是中资与外资金融机构建立合资证券公司参与市场竞争。我国的合资证券公司自1995年进入我国证券市场以来,有过高潮期和低谷期。合资证券公司在早期的发展中因为经营范围的限制和经营战略不明晰导致在与内资证券公司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近年来,合资证券公司的数量和市场份额均呈现出增长态势。2018年,我国的对外开放到达新的阶段,国内国际环境均要求我国证券服务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力度,2018年4月证监会颁布了《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允许外资金融机构控股合资证券公司并进一步扩大合资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外资进入我国证券市场二十三年以来,参与了我国证券市场从初始建立到快速发展再到改革调整的整个阶段,对我国证券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合资证券公司对我国证券业的绩效、市场结构等方面的影响并未得到实证研究的证实,过去未有学者对相关问题进行过深入研究,因此有必要对合资证券公司在过去十年里对我国证券服务行业市场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本文将着重于合资证券公司对我国证券行业绩效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并对我国合资证券公司的发展情况和潜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本文采用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来对合资证券公司对我国证券业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先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后再进行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第一,总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证券业盈利能力的指标与衡量合资证券公司进入程度指标合资证券公司资产份额(合资证券公司总资产与证券业证券公司资产的总和的比值)和合资证券公司机构数量份额(合资证券公司法人机构数量与证券业法人机构总数的比值)存在显着的正向相关关系;第二,管理费用与总资产的比值作为衡量证券业经营成本的指标与合资证券公司的进入程度指标存在显着的负向相关关系;第三,证券业的绩效指标与作为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指标的GDP实际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显着,证券业的绩效指标与证券业的资本水平之间存在显着的正向相关关系。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为:第一,随着合资证券公司的进入程度提高,我国证券业的经营成本有所降低。第二,随着合资证券公司的进入程度提高,我国证券业的盈利能力有所提高;第三,资本水平对我国证券业的绩效产生了积极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并没有对证券业的绩效产生显着影响。根据相关研究结论,本文针对监管机构、合资证券公司、内资证券公司三者分别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一是,内资证券公司应该积极采取“补短板、调战略、促创新、学经验”的策略;二是,合资证券公司应该进一步扩大外资股比、拓展业务范围、加强经纪业务、开发潜力市场、发挥内资股东与外资股东的优势;三是,监管机构应该加强合资证券公司监管体系建设,推动证券业市场化,积极引入外资,扩大证券市场对外开放水平。

李仲林[2](2018)在《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研究 ——基于法经济学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银行业是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石,然而由于银行业自身携带的“高负债、高风险”的先天基因,世界各国不得不对其采用严苛的监管策略与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勃兴,社会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固守传统借贷业务,只能使银行业的收益、业务范围不断萎缩。在此语境下,选择变革与创新以适应社会经济主体的多元化需求的利器,主要表现为银行业务范围的开疆拓土,覆盖整个金融市场,渐次演变为具备综合化经营的“全能银行”。银行业综合化经营非但没有降低源于银行“高负债”先天基因所带来的风险,反而会与传统监管策略与方式之间产生隔阂与错配积聚更为严重的风险,2008年的金融危机正是典型的范例。由此观之,对于银行综合化经营所产生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应当成为金融法治建设亟需认真对待的话题。金融监管的核心使命在于有效的防控金融市场的风险,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健康发展,进而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但在不断满足社会经济主体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的同时累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对此党中央、国务院给予高度重视,提出加强金融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基本要求,这不仅是我国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监管当局的重大课题之一。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当以分业监管为主体框架的监管体制,面对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所产生的种种风险时,能够调用的规制策略、思路、方式往往却是杯水车薪。可以说,二者之间的背离与抵牾之处,正是金融监管寻求变革的逻辑起点。基于上述论断,本文选择以法经济学为研究视角,以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所衍生的种种客观风险为根基,采用“理论基础—历史演进—现实状况—供给需求及非均衡分析—成本收益分析及实证检验—域外经验—方案完善”的论证框架,利用法经济学的供求理论、成本收益理论、制度均衡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等相关理论对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变迁历史演进的归纳和梳理,总结出确保金融安全、提高金融效率是推动监管制度变迁的重大力量,并指出综合化经营监管是未来的趋势,而不是回到原来的分业经营监管模式;在分析综合化经营的必然性和实现路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业务跨部门跨产品跨市场、交易结构复杂监管难度高、规避监管弱化金融调控效率、金融创新日新月异四大风险特征;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的供求及非均衡分析,梳理出金融综合化现实与制度供给非均衡、金融创新日新月异与规则监管非均衡、跨行业业务特征与分业监管体制非均衡、易发系统金融风险与宏观审慎制度非均衡、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与制度供给非均衡五大特征,为将来监管制度的重构指明了方向;对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的成本收益进行实证检验,其收益在于可以保证金融安全即防范银行风险,其成本在于影响商业银行范围经济效应即效率损失,金融监管制度的安排应该在金融安全与金融效率之间进行权衡;详细介绍了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在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原则监管导向、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方面的先进经验,以期为我国的监管适应性变革提供参考;结合我国当前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的现状以及域外先进经验,提出了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完善方案,内容不仅包括了原则导向监管的具体建构,还有注重成本收益、监管协调、风险预警新型宏观审慎监管架构,不同业务模式的具体监管规范以及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体系的构建,以期通过监管制度的完善,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和动力。

余宏婧[3](2017)在《中韩自由贸易区金融服务贸易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指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建立自由贸易区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中韩两国作为近邻,经过两年半的磋商后签署了《中韩自由贸易协定》,于2015年12月20日正式生效,是迄今为止中国对外签署的涉及国别贸易额最大的自贸协定,同时也是涉及领域最多的自贸协定,这对于促进中韩两国经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相对于货物贸易而言,服务贸易是国际贸易中发展迅速的新领域,而金融服务贸易作为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部门之一,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的发展与促进作用。中韩双方在《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第九章当中对金融服务贸易作出了具体规定,并以具体承诺减让表的形式对各自的金融服务部门作出了高于WTO水平的具体承诺,主要涉及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两个方面。这些具体承诺将逐步消除中国与韩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壁垒与限制,推动中韩两国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施行《中韩自由贸易协定》为中国金融服务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为中国国内对金融服务贸易的法律监管带来挑战。尽管在加入WTO之后,中国为了履行金融服务方面的入世承诺,已经对金融服务法律进行了一系列修订,但成立中韩自由贸易区后,为了应对中国在金融服务领域高水平的承诺,中国国内对金融服务贸易的法律及监管有必要进一步进行完善。全文共分为四个章节,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中韩两国金融服务的发展近况、研究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方法和内容;第二章对中韩自贸区及其金融服务贸易制度进行了概括介绍,包括中韩自贸区的谈判历程、协定内容、金融服务的范围和法律框架。《中韩自由贸易协定》除序言外共22个章节,范围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知识产权等17个领域。中韩自贸区内金融服务的法律框架包括市场准入、国民待遇、审慎例外原则、透明度和争端解决机制;第三章是根据《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第九章以及双方关于金融服务的具体承诺,着重论述了中韩双方在各自的具体承诺表当中关于金融服务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的规则,包括所有保险及其相关服务、银行服务和其他金融服务领域。对双方的具体承诺进行了比较分析后发现中方在金融服务各领域的市场准入开放水平要高于韩方,而韩方开放的服务领域较少,而且中方承诺提供国民待遇义务的金融服务部门要远超于韩国承诺承担国民待遇义务的部门,并试图分析其中的原因;第四章首先对中国金融服务贸易法律的立法原则、立法进程进行了总结。其次,详细论述了中国现行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立法及监管的法律规定,分为银行、保险和证券三个领域。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的规定包括设立形式、设立条件、股东资格、业务范围、客户对象和地域限制等方面。最后,对上述三个行业从立法体系、具体规则和监督管理制度上分别提出了完善建议,并且提出中国应该继续在金融服务贸易领域开放更多的市场准入形式与部门,加强监管上的国际合作。

陈吉[4](2013)在《证券公司国际化问题与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上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提速和金融自由化的国际蔓延,金融行业的境外扩张充当了全球并购浪潮的重头戏,诸如欧美和日本的一些大型投行均已乘机实现了全球化经营。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新兴经济市场国家的部分证券公司也开启了国际化进程,追逐本国企业跨国经营活动带来的业务机会。经过20余年的“引进来”建设,我国证券市场的开放程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点,并随着国民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而变得更加具有活力,可以预见“十二五”期间将迎来国内证券公司扬帆出海、布局未来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后危机时代国际投行的战略收缩和调整为国内证券公司提供了储备国际化人才良机的同时也腾出了未来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拓展境外业务有利于国内证券公司更有效地使用资本。此外,随着经济改革的持续深化,在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和券商业务创新方面,加速推进证券公司国际化进程亦能为此提供更多有益的海外借鉴。本文首先通过分析证券公司国际化的定义和内涵,解释了国际化经营策略的原因;然后总结了海外投行国际化的经验教训,以及我国证券公司国际化的历程和特点,借此突出国际化经营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风险;最后用定位国际化阶段的方式,提出了符合当下国情的路径选择。希望此文能为我国证券公司如何推进国际化进程提供些许参考。

娄伟[5](2012)在《我国上市券商竞争力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自从中国开放证券市场的20多年来,券商作为证券行业的重要支柱,为我国的金融体系稳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2008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美林银行和贝尔斯登银行被收购,雷曼兄弟破产倒闭,并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次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风险控制失误和激励约束机制的弊端,这些有着百年历史的投行因为行业的弊端顷刻间毁于一旦,实在令人感到痛心,同时也为中国的券商行业敲响了警钟。当下金融行业内部业务交错、竞争加剧,券商生存环境也变得越来越严峻,现在正是券商面临着盈利模式和业务转型压力最大的时期,所以说当前既是整个券商行业最好的转型时期,同时也是券商面对各方的压力和危机,到了必须求变的重要时刻。自2011年10月郭树清开始就任证监会主席后,证监会一直不断推出新的政策,设法能够改善我国证券行业的环境和不利地位,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的加速发展。2012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金融创新大会上,郭主席明确指出了当前是我国证券公司和证券行业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全行业要紧紧围绕实体经济内在需要,不断提高服务客户的水平和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券商该如何突破靠天吃饭的模式,如何打破过去陈旧的观念思想,积极发展创新;如何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使公司能够在残酷、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下去并逐步发展壮大是每个国内券商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而这些也正是本论文研究的主题。本文先介绍了当前国内券商所处的国内与国际金融环境,并根据自己平时的工作经历和经验,从国内券商当前的业务类型发展现状入题,通过与国外投行的经营模式相对比,来分析我国券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本文将已经在A股市场上市的19家证券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这19家上市证券公司20儿年年报中的财务数据,甄选出十项和券商竞争力相关的财务指标,对其进行分析和对比,通过分项加总的方法对这19家券商做出了一个综合竞争力的排名,并对得到的排名进行了解读。再利用SWOT模型来深入的定位分析当前国内券商所在的市场环境下所处的内部的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威胁。找到国内券商未来发展的主要优势和当前必须要注意和弥补的劣势。在论文最后根据前文所分析出的我国券商业务和内部治理的优势及不足处,并依据SWOT模型得出的结论,结合券商创新大会的精神,对如何从业务层面、战略层面、管理层面和风控层面等方面来提高券商的综合竞争力提出了一些个人的观点和建议。

邹佳瑶[6](2011)在《上市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评价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市场得到长足进步。作为资本市场上中坚力量的证券公司,其运行效率则直接决定了我国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进而间接影响我国整个金融系统及整体经济的运行。随着证券市场的逐步完善,证券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提升核心竞争力成为证券公司面临的重大问题。虽然企业核心竞争力看似是一个老掉牙的问题,但由于我国上市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建设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个问题需要持续加以重视。本文选取2010年14家上市证券公司为样本,首先选取六大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14家证券公司进行了核心竞争力排名,然后选取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两个指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这14家上市证券公司进行了运行效率研究,最后对两种方法做出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利用层次分析方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做出的两种排名并不完全一致,主要原因是层次分析方法选取的指标比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更全面;目前我国很多证券公司资源配置不合理,规模扩张过快,运营效率低下。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及主要内容、研究意义及本文结构及创新点;第二章文献回顾及理论基础,这章主要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一语道破公司运行效率评价的方法。第三章我国证券公司演变历程,主要介绍我国证券公司1987年以来的发展及目前证券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四章上市证券公司综合竞争力分析,同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两种方法对证券公司综合运行效率进行打分,分析制约我国证券公司运行效率提高的影响因素。第五章总结全文,结合实证结果,就如何提高我国证券公司的综合运行效率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赵金洁[7](2011)在《我国证券产业安全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指出证券市场作为经济的晴雨表,证券产业的安全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虽然现阶段,诸多学者研究过证券市场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但还未将证券产业的发展情况上升至产业安全的高度,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内证券业运行情况受国际金融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及时掌握和了解国内证券产业的安全状态,有助于维护我国的金融安全和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本文以证券业为研究对象,以产业安全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我国证券产业的发展现状,立足于我国证券产业安全的综合评价,力求在理论上可以完善产业安全理论体系,在现实中能应用指标体系把握我国证券产业安全动态,为证券产业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文章首先对国内外关于产业安全、金融产业安全、证券产业安全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本文对证券产业安全评价体系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依据我国证券产业的发展现状,遵循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按照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选取证券产业生存环境、证券产业市场风险度、证券业经营机构竞争力、证券产业控制力四个模块,作为证券产业安全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在此基础上分别选取并建立相应的二级、三级指标,构建我国证券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通过2004~2009年的相关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对2004~2009年我国证券产业安全的发展趋势进行实证分析。

李晗[8](2007)在《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风险防范法律制度》文中研究表明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随着金融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剧以及金融创新的日益活跃,金融控股公司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形式,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其产生和发展是全球金融业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是我国金融业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中的必然选择。我国目前虽没有有关金融控股公司的专门立法,但在实践中,早已存在诸多真正意义上的、且形式多样的金融控股公司。金融业是特殊的高风险行业,而金融控股公司往往采取由母、子公司形成的“集团控股”式的组织形式和结构,进行跨行业、跨地区的多种金融业务经营,加之其一般规模较大、经济实力雄厚,对一国国民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就使得其风险极具特殊性和复杂性,成为风险的高度聚合处和汇集点,对一国的金融安全与稳定意义重大。在我国目前尚缺乏有关金融控股公司立法的客观情况下,研究和探求金融控股公司风险防范法律制度是我国金融业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的历史性选择,更是我国入世后维护金融安全与稳定的客观要求。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风险防范法律制度的构建是一个多层面、多元化的复杂系统,不仅需要来自于以国家权力为依托和支撑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作为金融控股公司风险外部防范的主体,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的内部防范,即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也极为重要,此外,为了使金融控股公司风险内、外部防范法律制度协调运作,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非常有必要建立和健全我国金融行业协会对金融控股公司的自律性管理制度。建立和健全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风险外部防范法律制度,应借鉴世界其它国家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立法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客观实际,建立和完善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预先承诺法律制度;监管协调、合作法律制度;责任加重制度;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市场准入和市场退出法律制度。在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风险内部防范方面,应具体建立金融控股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的制衡法律制度;建立有效的董事会制度:激励、约束及业绩评估法律制度;完善中介机构法律制度;建立和健全风险识别与评估制度;完善财务控制和审计监督制度;构建“防火墙”制度。在我国金融行业协会对金融控股公司的自律性管理制度方面,应主要建立和完善金融行业协会内部合作、协调制度;金融行业协会对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提示制度;确立行业协会独立的法律地位,明确与金融监管的关系以及建立和完善其他相关的法律制度。

陈爱军[9](2006)在《中国证券公司盈利性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1年后,全球遭遇证券业寒流,我国和欧美国家其他证券公司都受到了挫折,业绩下滑并一度大幅裁员,但不同的是欧美证券公司只是盈利数量下降,少数出现亏损,全行业仍保持着盈利,然而我国证券公司只能面对行业性亏损。鲜明的反差不能不让我们陷入深深的沉思。显然,从盈利模式上进行探索,为我国证券公司在困境中寻找突破口,对即将面临更为激烈残酷的竞争环境的证券公司来说,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显然,造成的局面是有很多原因的。但这些原因共同的背景就是2001年以来我国股市单边下行的运行态势。在这种背景下,投资者信心的减弱使证券公司的客户骤减;由于我国缺少做空机制,没有金融衍生工具供证券公司规避风险,因此在股市不景气时,证券公司只能无奈地接受亏损的现实……但是,这些仅仅是外因,而决定这种情况的内因却是我国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业务结构单一,缺乏风险规避的意识和手段。这种“偏食”的模式势必造成了我国证券公司在盈利能力上“靠天吃饭”的结果:“天”帮忙时“暴饮暴食”,“天”不作美时只能闹“粮荒”。因此,与其说2002年以来我国证券公司的行业性亏损是行情低迷的结果,倒不如把近年来证券公司的亏损和2001年前证券公司的暴利看成风险作用的两种结果,也是我国证券公司现有盈利模式下的必然结果。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说明了提出这个问题的相关背景,并对本文所涉及的一些概念做出诠释,最后简要的阐述了其它学者在证券公司盈利模式问题上的进展情况。第二章对当前我国证券市场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既回顾了发展情况,也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和急需解决的问题。第三章着重分析了当前我国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在基本财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证券公司盈利结构的剖析,我国的证券公司在盈利模式普遍存在“偏食”的现象,这也导致了其“靠天吃饭”的盈利结果。通过与国外证券公司的比较,我们感受到了“均衡膳食”和“偏食”之间的强烈反差。第四章是在第三章的基础上,阐述了形成我国证券公司“靠天吃饭”这种经营模式的原因。从证券公司自身的因素讲,对各种业务的理解决定了其业务结构,而业务结构最终势必决定了证券公司的盈利结构和盈利模式。此外,制度性因素也对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五章作为本文的结论部分,对改变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就短期而言,证券公司是没有能力也不可能对其盈利模式进行根本性的调整的,只能根据不同业务的不同发展趋势改变侧重,并以此对其盈利模式进行微调。

李玮[10](2006)在《论我国证券公司业务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文中研究表明证券公司业务可以分为营利业务和融资业务两类。营利业务是证券公司作为经营者通过自营买卖和提供服务获取利润的业务;融资业务是证券公司作为资金需求者为维持自身资金流动性和充足性,在资本和货币市场上融通资金的业务。证券监管不同于银行监管。银行监管的“supervision”与证券监管的“regulation”在英语中的不同用词就反映了二者在这方面的差异:“supervision”的主要内容是依据已有制度考察监督对象行为的合规/法性,对违规/法的行为予以制止和处罚,以防止危害性的扩大,而“regulation”除此之外,还包括制度的设立及完善这一内涵。对监管有效性的分析基于监管的社会成本与效益分析。对监管的选择思路应是确保监管成本大于收益。其原则应该是:“能松则松,当紧必紧”。对没有把握通过监管起到实效,对市场而言利弊色彩并不确定的业务应该放松管制,以放宽业务范围增强证券公司盈利能力,同时节约监管成本。对必须有效监管的业务行为,则要设定明确而相当的法律责任,完善追究制度,力求监管实效。当前我国证券公司业务监管法律制度缺陷的根源是:①因噎废食的错误理念限制了业务开展的法律制度空间;②罚及既往的不当做法损害了业务监管法律制度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③阶段性、表面化条件弱化了业务监管法律制度的适应性。④监管层次结构的混乱引发自律监管职能虚置。⑤责任主体和追究制度的缺位造成监管执法行为的随意性。改善我国证券公司业务监管法律制度的思路:①放松业务限制,及时出台新业务制度;②消除罚及既往的不合理现象:③去除阶段性与表面化条款:④科学界定各监管主体的具体监管职能;⑤建立严格的责任认定及追究程序制度。

二、论我国证券公司入世后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我国证券公司入世后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合资证券公司对我国证券业绩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研究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
        三、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市场绩效概念界定
        二、金融市场开放概念界定
        三、合资证券公司概念界定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证券业绩效的研究
        一、证券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二、提升证券业经营绩效的方法
    第二节 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对本国金融服务业的影响研究
        一、外资金融机构进入的竞争效应
        二、外资金融机构进入的溢出效应
        三、外资金融机构进入的“摘樱桃”效应
    第三节 合资证券公司的研究
        一、合资证券公司与内资证券公司的对比研究
        二、合资证券公司的僵局问题
第三章 合资证券公司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情况
    第一节 合资证券公司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
        一、合资证券公司进入中国证券市场的背景
        二、合资证券公司的诞生与发展
    第二节 合资证券公司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现状
        一、合资证券公司的发展现状分析
        二、合资证券公司的经营困境
    第三节 合资证券公司在中国证券市场的未来展望
        一、合资证券公司将进一步提升净资本并扩大业务范围
        二、外资寻求控股合资证券公司
第四章 实证模型与实证结果分析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基本假设
        一、理论分析
        二、研究假设
    第二节 变量的选取
        一、评价证券业绩效指标的选取
        二、合资证券公司进入程度指标的选取
        三、控制变量的选取
    第三节 模型构建与数据选取
        一、模型构建
        二、数据选取与数据来源
    第四节 数据处理与检验
        一、平稳性检验
        二、协整检验
        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第五节 多重共线性、异方差、自相关检验
        一、多重共线性检验
        二、异方差检验
        三、自相关检验
    第六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回归模型结果
        二、合资证券公司进入对我国证券业经营成本的影响
        三、合资证券公司进入对我国证券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四、其他因素对我国证券业绩效的影响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合资证券公司进入使中国证券业的经营成本降低
        二、合资证券公司进入使中国证券业的盈利能力提升
        三、资本水平和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影响证券业的绩效
    第二节 对内资证券公司的政策建议
        一、学习合资证券公司先进的管理经验
        二、调整自身经营战略以便适应与合资证券公司的竞争
        三、增强创新能力以便应对与合资证券公司的竞争
        四、在与合资证券公司的合作交流过程中弥补技术短板
    第三节 对合资证券公司的政策建议
        一、积极响应新的证券业对外开放政策
        二、提升外资占股比例
        三、合资证券公司应注重发展内资证券公司占据优势的经纪业务
        四、发挥内资股东与外资股东各自的优势
        五、开发潜在企业客户资源,关注中小型企业直接融资需求
    第四节 对证券业监管机构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合资证券公司监管体系
        二、扩大证券业的对外开放程度
        三、证券业监管机构应该积极推动证券业市场化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2)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研究 ——基于法经济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来源与研究目的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第一章 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的法经济学理论基础及分析
    第一节 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之涵义
    第二节 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的法经济学相关理论
        一、法律制度供求理论
        二、法律制度成本收益理论
        三、法律制度均衡理论
        四、制度变迁理论
    第三节 法经济学相关理论在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中的应用
        一、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供求分析
        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非均衡分析
        三、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的路径依赖
第二章 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变迁进路考察及趋势
    第一节 我国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变迁进路考察
        一、第一阶段:一元金融监管时期(1949—1979年)
        二、第二阶段:初级综合化经营监管时期(1980—1992年)
        三、第三阶段:分业经营监管时期(1993—2000年)
        四、第四阶段:综合化经营监管探索时期(2001年至今)
    第二节 发达国家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变迁进路考察
        一、美、英、日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变迁
        二、发达国家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历史检视
    第三节 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变迁动力与趋势
        一、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变迁动力
        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变迁趋势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现状及风险特征分析
    第一节 综合化经营的必然性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外在驱动
        二、市场竞争倒逼转型升级
        三、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支撑
        四、金融监管环境提供条件
    第二节 综合化经营的实现路径
        一、内部路径:业务综合化
        二、外部路径:金融集团
    第三节 综合化经营的风险特征分析
        一、业务跨部门跨产品跨市场
        二、交易结构复杂监管难度高
        三、规避监管弱化调控效率
        四、金融创新日新月异
第四章 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供求及非均衡分析
    第一节 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的需求分析
        一、监管当局:确保金融安全与提高金融效率
        二、商业银行:防范经营风险与提高经营效率
        三、金融消费者:综合金融服务与权益保护
    第二节 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供给主体及组织架构
        一、供给主体:一委一行两会
        二、基本框架:分业监管供给体制
        三、协调方案:监管联席会议机制
    第三节 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供给的具体维度
        一、市场准入监管制度供给
        二、资本充足监管制度供给
        三、风险暴露监管制度供给
        四、信息透明度监督制度供给
    第四节 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非均衡分析
        一、综合化现实与制度供给非均衡
        二、金融创新与规则监管非均衡
        三、跨业经营与分业监管非均衡
        四、系统风险与宏观审慎监管非均衡
        五、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与制度供给非均衡
第五章 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成本收益分析及实证检验
    第一节 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成本收益分析
        一、监管制度的收益分析
        二、监管制度的成本分析
    第二节 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收益的实证检验
        一、研究指标
        二、样本选择及期间
        三、模型设定
        四、实证结果分析
        五、稳健性检验
        六、结论及启示
    第三节 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成本的实证检验
        一、模型设定
        二、样本选取
        三、实证结果分析
        四、结论及启示
第六章 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之域外借鉴
    第一节 综合化经营监管之宏观审慎体系
        一、新型伞式的美国监管体系
        二、一线多头的日本监管体系
        三、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之中国借鉴
    第二节 综合化经营监管之原则导向
        一、美国的规则导向监管
        二、英国的原则导向监管
        三、原则导向监管之中国借鉴
    第三节 综合化经营监管之消费者保护
        一、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之监管
        二、英国金融消费者保护之监管
        三、金融消费者保护之中国借鉴
第七章 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的完善
    第一节 原则导向监管之转型
        一、加快综合化经营监管的原则导向转型
        二、实现综合化经营监管的监管工具优化
    第二节 宏观审慎监管架构之优化
        一、引入成本收益理念
        二、健全机构协调机制
        三、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第三节 监管规范体系之健全
        一、完善综合化业务监管规范体系
        二、创制金融控股集团监管规范体系
    第四节 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体系之构建
        一、确立消费者保护目标
        二、设立独立的保护机构
        三、实现保护机制多元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3)中韩自由贸易区金融服务贸易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2 中韩自贸区及其金融服务贸易制度概述
    2.1 《中韩自由贸易协定》与中韩自贸区
        2.1.1 中韩自贸区的谈判历程
        2.1.2 《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的主要内容
    2.2 中韩自贸区金融服务的范围
    2.3 中韩自贸区金融服务的法律框架
        2.3.1 市场准入与国民待遇
        2.3.2 审慎例外原则
        2.3.3 透明度
        2.3.4 争端解决机制
    2.4 本章小结
3 中韩自贸区金融服务贸易具体承诺规则解析
    3.1 中韩自贸区金融服务市场准入规则解析
        3.1.1 金融服务市场准入概述
        3.1.2 韩方金融服务市场准入具体承诺分析
        3.1.3 中方金融服务市场准入具体承诺分析
        3.1.4 中韩金融服务市场准入具体承诺的比较分析
    3.2 中韩自贸区金融服务国民待遇规则解析
        3.2.1 金融服务国民待遇原则概述
        3.2.2 韩方金融服务国民待遇具体承诺分析
        3.2.3 中方金融服务国民待遇具体承诺分析
        3.2.4 中韩金融服务国民待遇具体承诺的比较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法律的现状及其完善
    4.1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法律概述
        4.1.1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法律的立法原则
        4.1.2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法律的立法进程
    4.2 中国现行金融服务贸易的法律规则
        4.2.1 银行业的法律规定
        4.2.2 保险业的法律规定
        4.2.3 证券业的法律规定
        4.2.4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法律规定与其具体承诺
    4.3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法律的不足与完善建议
        4.3.1 银行业法律的不足与完善
        4.3.2 保险业法律的不足与完善
        4.3.3 证券业法律的不足与完善
    4.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证券公司国际化问题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及思路
    1.3 相关研究综述
第2章 证券公司国际化的定义和内涵
    2.1 证券公司国际化的内涵
    2.2 证券公司国际化与证券市场国际化
    2.3 企业国际化发展模型
第3章 我国证券公司为什么要实施国际化的经营策略
    3.1 宏观层面—证券行业经营环境的根本性改变
        3.1.1 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需要
        3.1.2 逐年增加的跨境投资需求
        3.1.3 证券行业的全球化浪潮反推
    3.2 微观层面—证券公司持续发展的内部需求
    3.3 行业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的影响—国际化成券商创新突破点
第4章 海外大型投行国际化的路径
    4.1 海外大型投行国际化历程
    4.2 海外大型投行国际化的路径
    4.3 海外大型投行国际化的基本要素
第5章 后来者方兴未艾―新兴市场国家证券公司的国际化历程总结
    5.1 新兴市场国家证券公司国际化的表现
    5.2 新兴市场国家证券公司国际化进程总结
第6章 海外投行的国际化经验与教训
    6.1 资本实力和市场地位是国际化的基础条件
    6.2 自主发展是国际化的的主流模式
        6.2.1 投行发展国际业务倾向于自主模式的原因
        6.2.2 美林证券并购发展的教训
    6.3 国际市场定位是决定国际化战略成败的关键
        6.3.1 野村证券国际业务的教训
    6.4 研究实力是国际市场地位的影响因素
    6.5 地区结构的选择影响国际化战略实施的效果
        6.5.1 地区结构的选择对投行国际化的影响因素
        6.5.2 台湾凯基证券区域化发展战略的成功经验
        6.5.3 野村证券区位战略的失败教训
第7章 我国证券公司国际化的历程和特点
    7.1 我国证券公司国际业务历史回顾
    7.2 我国证券公司国际业务特点
        7.2.1 国际业务主要集中在香港市场
        7.2.2 中资证券公司参与了主要中资企业的香港发行
        7.2.3 推动香港与内地市场联结进程的作用
        7.2.4 中国证券公司国际化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道路相辅相成
        7.2.5 中国证券公司国际业务集中度较高
        7.2.6 国际业务发展路径从在香港设立机构向国际发达市场拓展
        7.2.7 QFII 制度的建立为国内资本市场逐步国际化打下基础
第8章 我国证券公司国际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8.1 规模偏小
    8.2 国际化发展初期,业务结构发展严重不均衡
        8.2.1 境外业务主要集中在香港市场,其他市场较少
        8.2.2 主要的客户群体是中国公司,缺少跨国公司
        8.2.3 产品单一
    8.3 面临国际投行激烈的竞争压力
    8.4 受国内经济和政策制约较大
    8.5 专业经验和技术差距较大
    8.6 国际化人才短期的制约
    8.7 跨境风险控制能力的挑战
第9章 我国证券公司国际化引发的风险
    9.1 文化冲突
    9.2 成本压力
    9.3 治理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冲击
    9.4 合规风险
    9.5 政治风险
第10章 我国证券公司国际化的路径分析与阶段策略
    10.1 我国证券公司国际化的既有路径
        10.1.1 国内国际化
        10.1.2 区域国际化
        10.1.3 全球跨国经营
    10.2 我国证券公司国际化的阶段定位
        10.2.1 不可逾越 国际化阶段决定战略选择
        10.2.2 中国在哪里 券商国际化阶段定位分析
        10.2.3 中国证券公司国际化阶段总结
    10.3 我国证券公司如何推进国际化的战略思考
        10.3.1 中国证券公司国际化的地区选择
        10.3.2 中国证券公司国际业务结构安排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5)我国上市券商竞争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3 论文的结构与思路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2、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1 国外关于投资银行竞争力评价的研究
    2.2 国内关于券商竞争力评价的研究
    2.3 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结论总结
3、国内券商当前的主营业务及现状
    3.1 证券经纪业务
    3.2 证券承销保荐业务
    3.3 融资融券业务
    3.4 证券资产管理业务
4、上市券商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研究对象的选择
    4.2 建立上市券商竞争力评价指标的基本原则
    4.3 指标的选择和构建
    4.4 券商综合力排名
5、国内券商提升竞争力的SWOT分析
    5.1 利用SWOT法分析国内券商
    5.2 用SWOT模型为国内券商竞争力定位
6、关于提高上市券商竞争力的建议
    6.1 治理层面: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6.2 战略层面:充实净资本,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
    6.3 业务层面:加强业务创新,增强业务竞争力
    6.4 风控层面:建立多层次的风险控制体系
    6.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上市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评价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
        1.3.1 研究内容
        1.3.2 概念界定
    1.4 数据来源、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数据来源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回顾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理论基础
        2.2.1 核心竞争力理论
        2.2.2 企业资源基础理论
        2.2.3 企业能力理论
        2.2.4 竞争动力学理论
第三章 中国上市证券公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我国证券公司发展的演变历程
        3.1.1 起步阶段
        3.1.2 快速发展阶段
        3.1.3 调整阶段
        3.1.4 治理阶段
        3.1.5 综合发展阶段
    3.2 我国上市证券公司发展现状
        3.2.1 资本规模
        3.2.2 市场规模
        3.2.3 风险管理能力
        3.2.4 盈利能力
    3.3 我国上市证券公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资产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低
        3.3.2 业务结构相同、经营品种单一
        3.3.3 市场竞争激烈、竞争层次与水平低
        3.3.4 违规经营、风险管理能力不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市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实证分析
    4.1 基于AHP的实证分析
        4.1.1 层次分析法概述
        4.1.2 基本原理和方法
        4.1.3 指标选取
        4.1.4 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指标总体描述性分析
        4.1.5 实证分析
    4.2 基于DEA的实证分析
        4.2.1 DEA法概述
        4.2.2 CCR模型原理
        4.2.3 BCC模型原理
        4.2.4 指标选取
        4.2.5 投入产出指标描述性分析
        4.2.6 实证分析
    4.3 AHP模型和DEA模型结果比较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提升上市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5.1 全文总结
        5.1.1 运营效率偏低、竞争力与效率排名不匹配
        5.1.2 综合竞争力不强、有待进一步发展
    5.2 提升上市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对策
        5.2.1 资本规模和融资能力
        5.2.2 市场势力
        5.2.3 盈利能力
        5.2.4 风险管理能力
        5.2.5 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致谢

(7)我国证券产业安全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规范与实证相结合
        1.4.2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1 技术路线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6 主要创新点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产业安全理论及其研究现状
        2.1.1 对产业安全含义的界定和理论探讨
        2.1.2 产业安全评价方面的研究
    2.2 金融安全理论及其研究现状
        2.2.1 金融安全概念的理论界定
        2.2.2 维护我国金融安全的策略
    2.3 证券产业安全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2.3.1 证券经营机构核心竞争力评价
        2.3.2 证券产业市场集中度评价
        2.3.3 证券产业外资开放程度评价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证券业发展历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证券业发展概述
    3.2 我国证券业发展特点
        3.2.1 证券业务发展迅速
        3.2.2 证券投资者构成不断丰富
        3.2.3 证券市场开放程度逐渐提高
    3.3 我国证券业现存问题
        3.3.1 监管制度不健全
        3.3.2 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3.3.3 市场小,上市公司缺乏竞争力
        3.3.4 证券市场的进入和退出机制不健全
    3.4 本章小结
4 证券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4.1 证券产业安全评价目标
    4.2 证券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和方法
        4.2.1 设计原则
        4.2.2 设计方法
    4.3 证券产业安全评价指标构建
        4.3.1 证券产业生存环境评价指标
        4.3.2 证券产业市场风险度评价指标
        4.3.3 证券业经营机构竞争力评价指标
        4.3.4 证券产业控制力评价指标
    4.4 证券产业安全指标体系结构
    4.5 本章小结
5 我国证券产业安全评价实证分析
    5.1 我国证券产业安全状况描述
        5.1.1 我国证券产业生存环境情况
        5.1.2 我国证券产业市场风险度情况
        5.1.3 我国证券产业经营机构竞争力情况
        5.1.4 证券产业控制力情况
    5.2 我国证券产业安全综合评价模型
        5.2.1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
        5.2.2 模糊评判矩阵的计算
        5.2.3 评价结果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风险防范法律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评析
        1.2.2 国外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内容安排
    1.4 主要创新
    1.5 主要特点
第2章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界定及风险分析
    2.1 金融控股公司的概念界定
        2.1.1 金融控股公司的概念
        2.1.2 金融控股公司的基本特征和类型
        2.1.3 金融控股公司与其他相关概念厘定
    2.2 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2.2.1 风险的概念界定
        2.2.2 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的特殊性
        2.2.3 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的复杂性
    2.3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现状及实例
        2.3.1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现状
        2.3.2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实例
第3章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风险防范法律制度的构建
    3.1 构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风险防范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3.1.1 法经济学的视角
        3.1.2 比较分析的视角
        3.1.3 历史分析的视角
    3.2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风险防范法律制度体系的架构
        3.2.1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的外部防范
        3.2.2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的内部防范
        3.2.3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风险内、外部防范制度的协调和补充
第4章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监管法律制度
    4.1 金融控股公司市场准入法律制度
        4.1.1 金融控股公司的市场准入与风险防范
        4.1.2 金融控股公司机构准入法律制度
        4.1.3 金融控股公司业务准入法律制度
        4.1.4 金融控股公司人员准入法律制度
    4.2 金融控股公司市场退出法律制度
        4.2.1 建立和健全金融控股公司并购法律制度
        4.2.2 建立和健全金融控股公司破产法律制度
        4.2.3 构建存款保险法律制度
    4.3 金融控股公司预先承诺法律制度
        4.3.1 预防性金融监管制度的演进历程及预先承诺制度的产生
        4.3.2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立法中确立预先承诺制度的必要性
        4.3.3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预先承诺制度的具体构建
    4.4 金融控股公司信息披露法律制度
        4.4.1 金融控股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重要性及我国现状
        4.4.2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健全
    4.5 金融控股公司责任加重法律制度
        4.5.1 金融控股公司责任加重制度的产生及含义
        4.5.2 金融控股公司加重责任制度的理论基础
        4.5.3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加重责任制度确立的必要性
        4.5.4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责任加重制度的构建
    4.6 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协调与合作法律制度
        4.6.1 国内监管合作与协调制度的建立与健全
        4.6.2 国际监管合作与协调制度的建立与健全
第5章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
    5.1 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制度对金融控股公司风险防范的作用
        5.1.1 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关系
        5.1.2 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制度对金融控股公司风险防范的作用
    5.2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治理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5.2.1 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与监事会的制衡法律制度
        5.2.2 建立有效的董事会制度
        5.2.3 加强监事会的监督职能
        5.2.4 建立和健全激励、约束及业绩评估法律制度
        5.2.5 完善中介机构法律制度
    5.3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内部控制法律制度的构建和完善
        5.3.1 增强内部风险控制意识,构建企业内控文化
        5.3.2 建立和健全风险识别与评估制度
        5.3.3 完善财务控制和审计监督制度
        5.3.4 构建和完善“防火墙”制度
第6章 我国金融行业协会对金融控股公司风险防范的自律性管理制度
    6.1 我国金融行业协会与金融控股公司风险防范
        6.1.1 金融行业协会的概念及法律特征
        6.1.2 我国金融行业协会的发展历程及不足
        6.1.3 金融行业协会介入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风险防范的理论依据
        6.1.4 金融行业协会介入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风险防范的现实必要性
    6.2 建立和完善金融行业协会对金融控股公司的自律管理制度
        6.2.1 建立和完善金融行业协会合作与协调制度
        6.2.2 确立金融行业协会对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提示制度
        6.2.3 明确金融行业协会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6.2.4 建立和完善其他相关法律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9)中国证券公司盈利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主要概念的界定
        一、证券公司
        二、经纪业务
        三、投资银行
        四、自营业务
        五、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
        六、融资方式
        七、证券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二章 我国当前证券市场情况分析
    第一节 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运行情况回顾
        一、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状况回顾
        二、证券市场行情变化情况
    第二节 我国证券市场的主要问题
        一、规模偏小
        二、投机性强
        三、有效性弱
        四、与实体经济背离
        五、风险巨大
    第三节 我国证券市场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最重要的问题要解决——严把市场关口
        二、最根本的问题要解决——保护投资者利益
        三、最紧迫的问题要解决——压缩市场风险
第三章 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分析
    第一节 我国证券公司的现状
        一、我国证券公司的产生与发展
        二、我国证券公司的业务
        三、我国证券公司的财务状况
    第二节 证券公司主要盈利模式和盈利结构
        一、盈利模式
        二、盈利结构
    第三节 国内外证券公司盈利模式比较
        一、基本财务状况的比较
        二、财务结构比较
第四章 “靠天吃饭”的原因
    第一节 证券公司自身的因素
        一、经纪业务
        二、自营业务与资产管理业务
        三、投行业务
        四、融资渠道
    第二节 制度性因素
第五章 改革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对策分析
    第一节 短期对策:把握各种业务的发展趋势
        一、经纪业务
        二、投行业务
        三、资产管理业务
    第二节 证券公司提高盈利能力的中长期对策
        一、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二、未来我国证券公司融资模式的选择
        三、完善我国证券公司的治理结构
    第三节 提高我国证券公司盈利能力的外部条件
        一、培育一个健康发展的证券市场
        二、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
参考文献
后记

(10)论我国证券公司业务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文献综述
        1.3.1 本选题的主要参考文献
        1.3.2 文献情况介绍及主要观点综述
    1.4 本选题研究方法、思路和主要观点
第2章 证券公司业务及其监管一般理论
    2.1 证券公司业务的范围与分类
    2.2 证券公司业务监管的含义
    2.3 证券公司业务监管的必要性
        2.3.1 监管必要性的理论基础
        2.3.2 证券公司业务的公共性
        2.3.3 证券公司业务的外部性
        2.3.4 证券公司业务的信息决定性
    2.4 证券公司业务监管的目标
        2.4.1 维持证券公司的合规稳健运行
        2.4.2 防止证券公司的业务欺诈行为
        2.4.3 确保证券公司竞争的公平性
第3章 我国证券公司业务监管的有效性分析
    3.1 证券公司业务开展的现实需要与监管目标之间的矛盾
        3.1.1 稳健经营与资金效率之间的矛盾
        3.1.2 经营风险控制与业务延续性之间的矛盾
        3.1.3 监管便利要求与混业经营趋势之间的矛盾
    3.2 监管有效性要求与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制度取舍
        3.2.1 监管的社会成本与收益
        3.2.2 现有监管制度下证券公司业务的主要困境
        3.2.3 利弊权衡之下完善证券公司业务监管制度的取向
第4章 我国证券公司业务监管法制的缺漏表现
    4.1 盈利业务监管缺漏
        4.1.1 我国证券公司现有主要盈利业务制度
        4.1.2 营利业务监管法律制度缺陷的现实表现
    4.2 融资业务监管缺漏
        4.2.1 我国证券公司现有主要融资业务
        4.2.2 融资业务监管法律制度缺陷的现实表现
第5章 我国证券公司业务监管法律制度缺陷根源及完善思路
    5.1 我国证券公司业务监管法律制度缺陷根源探析
        5.1.1 业务开展制度空间过小的根源探析
        5.1.2 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受损的根源探析
        5.1.3 监管法律制度适应性不够的根源探析
        5.1.4 自律监管职能虚置的根源探析
        5.1.5 责任认定与追究随意性大的根源探析
    5.2 对完善我国证券公司业务及其监管法律制度的建议
        5.2.1 放松业务管制,及时出台新业务制度
        5.2.2 消除罚及既往的不合理现象
        5.2.3 去除阶段性与表面化的条款
        5.2.4 科学界定各监管主体具体监管职能
        5.2.5 建立严格的责任认定与追究程序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论我国证券公司入世后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合资证券公司对我国证券业绩效的影响[D]. 王伟丞.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1)
  • [2]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研究 ——基于法经济学的视角[D]. 李仲林. 西南政法大学, 2018(02)
  • [3]中韩自由贸易区金融服务贸易法律制度研究[D]. 余宏婧. 武汉大学, 2017(06)
  • [4]证券公司国际化问题与路径研究[D]. 陈吉.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4)
  • [5]我国上市券商竞争力分析[D]. 娄伟. 山东大学, 2012(05)
  • [6]上市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评价实证研究[D]. 邹佳瑶.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1)
  • [7]我国证券产业安全评价体系研究[D]. 赵金洁. 北京交通大学, 2011(09)
  • [8]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风险防范法律制度[D]. 李晗. 湖南大学, 2007(08)
  • [9]中国证券公司盈利性问题研究[D]. 陈爱军.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6(10)
  • [10]论我国证券公司业务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D]. 李玮. 湖南大学, 2006(11)

标签:;  ;  ;  ;  ;  

论我国加入WTO后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