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总目录2002年第23卷

《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总目录2002年第23卷

一、《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2002年第23卷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裴欣[1](2020)在《近代以来西安城市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以来的一百八十年间,西安城市经历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社会政治经济也实现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发展。近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技术变革,更是带来了政治变革和城市变革。城市规划是对城市未来发展的计划,是人类积极主动建设改造城市的活动,对城市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作为城市发展先导的城市规划,自近代以来,从思想理论和规划实践两个层面,逐步实现了从萌芽到形成完善并继续发展的历史过程,至现当代形成成熟完整的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现代化转变,并由此引发了西安城市社会经济的现代转型。本文从历史地理学角度,以城市近代化为主线,从近代以来西安城市规划演变切入,复原民国时期及建国后西安历次城市规划形成的过程,对城市规划各要素及其作用进行了综合分析,探究西安作为内陆城市其城市规划制定及实施的影响因素。本文以时间为经,以历次规划为纬,大体上分为民国时期与当代时期两个阶段来研究近代以来西安城市规划演变的过程。综观民国时期西安的城市发展及规划建设情况,可以将民国时期西安的城市规划分为萌芽时期、形成与完善时期以及继续发展时期三个阶段。民国前期西安城市空间格局的初步变化和城市规划文件的形成主要从辛亥革命后至陪都西京确立之前,也可以称之为前陪都时期,出现了萌芽性质的两部城市规划文件,其一是民国十六年(1927年)的《陕西长安市市政建设计划》,其二是民国二十年(1931年)的《陕西省民国二十年建设事业计划大纲》。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开始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止的十余年间,是民国时期西安城市规划的形成与完善时期,主要是在筹备建设陪都西京时期。这一时期西安先后出现了多部城市规划方案,既有民间拟议,也有官方擘划。民间拟议包括季平的《西京市区分划问题刍议》和易俗社孙经天《西京市政建设计划之准则》。官方擘划则包括《西安市三年行政计划》、《陕西省建设厅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行政计划》、《西京市分区计划说明》、《西京规划》等。尤其是《西京规划》的出台,标志着近代西安形成了现代意义上完整的城市规划方案。民国时期西安城市规划的继续发展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随着抗战的结束和战后城市恢复建设的开展,《西安市分区及道路系统计划书》随之编制完成。这部规划借鉴了当时西方主流规划思想,颇具时代意义。当代西安城市规划发展演变在新的历史时期出现了新特点。这一时期我国的现代城市规划体系开始逐步建立,从开始全盘引入苏联模式到逐步接受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至结合实际形成具有自身优势特点的规划方案,当代西安城市规划发展一波三折。西安的城市发展和建设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有了统一的安排和指导。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安总共编制了四轮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即《西安市1953-1972年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和《2008-2020年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在这几次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西安改变了近现代时期的城市面貌,从消费型城市发展成为工业城市,进入了现代化都市发展的新时期。通过历史时段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对近代以来西安城市规划演变过程的分析,总结了近代以来西安城市规划的特征,指出这一时期西安城市规划的历史继承和过渡时期的转型变革双重特点。同时总结了近代以来西安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分析了城市规划落实的影响因素。专门之人才、具体之计划、充裕之财力、科学理论之指导是西安城市规划建设主要影响因素。其中政治因素是西安城市规划制定和实施的最为突出的动力因素,西安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大多有赖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地方政令的推行。最后,把西安的城市规划置于全球史背景下进行探讨,更加凸显近代以来西安作为世界古都的城市规划特点,为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刘文祥[2](2017)在《国民政府时期的国立大学新校园建设 ——以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园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国立武汉大学珞咖山校园,是国民政府时期为数不多的国立大学新校园建设案例中的重要代表。作为由美国建筑师主导设计的中国国立大学校园,珞咖山校园的建筑风格和文化意涵,是中西建筑文化交流史上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而其建设过程和当时的师生校园生活,亦值得深入探究。本文充分利用了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及美国等地的馆藏未刊原始档案,在教育史、建筑史、社会经济史等领域间进行跨学科研究,对这一在中国近代建筑史和教育史上具有双重重要意义的案例进行了深入探讨。近代以来,武汉地区的高等教育校园校舍建设曾长期发展滞后,在全国范围内处于落后地位,这一状况直到国立武汉大学成立并开始珞珈山新校舍建设方才发生根本改变。1928年国民政府改组重建国立武汉大学,其筹备过程中适逢“宁汉对立”和大学区制改革试行,新大学曾经历了省立与国立间的短暂摇摆,最终由蔡元培确定为国立大学,并组织建筑设备委员会,为建设新校园做准备。武大新校舍建设计划最早由筹备委员李四光提出,选址过程经历了多次变更,在李四光、叶雅各、开尔斯及建委会其他委员共同决策下最终确定。在珞珈山新校址范围内,武汉大学依照《土地征收法》开展了持续8年的土地征收,其间发生了多次迁坟、拆迁和土地纠纷,武大校方、地方土着、中央及地方政府等方面在其间发生了复杂的利益纠葛和博弈,体现出当时中国教育与政治权力的复杂关系,以及精英知识分子与底层民众间的鸿沟。珞珈山新校舍建设的经费来源十分复杂,在中央和湖北省各担半数的150万元初期财政拨款以外,另有中央和湖北省政府的追加拨款、湖南省政府及汉口市政府的补助款、美国及英国退还庚子赔款、黎氏兄弟私人捐款、平汉铁路局技术合作协定补助款等来源。这些拨款的进程各有不同,其间亦经历了众多曲折与反复。珞珈山新校舍的建筑设计,主要由美国建筑师开尔斯进行,李锦沛、石格司等建筑师也参与其中并发挥重要作用。开尔斯建筑师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丰富的旅行经历,这些成为他设计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园的重要背景。新校舍前后两期工程,分别主要由汉口汉协盛营造厂和上海六合建筑公司承建。两大营造厂在施工过程中都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均总体上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工程建设。由开尔斯主持设计的珞珈山校园建筑,在风格上契合当时的“固有形式”潮流,在近代中国民族形式建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之地,但其中也融合了大量其他元素。开尔斯、李锦沛等人在珞珈山演绎“中国固有形式”的过程中,受到中山陵建筑设计的深刻影响,而在具体设计实践中,也展现出对中国南北不同地域建筑元素的融合,及对“中西合璧”和“古今融合”的尝试。面对形式与功能的矛盾,也在探索中不断尝试进行调和折衷。珞珈校园与武昌东湖密不可分。民初任桐的大东湖风景区构想和30年代周苍柏“海光农圃”的建设,是近代东湖风景区开发先驱。与此同时,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园建设也是东湖风景区建设最早的拓荒实践,武汉大学的道路建设极大改善了东湖交通状况,而珞珈校园本身也成为了民国时期武昌东湖作为风景旅游地的核心景观和主要游憩地之一。作为大学校园的珞珈湖山,在30年代的武汉三镇发展成为一个“世外仙源”,也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生活模式。

马占福[3](2011)在《热连轧板形控制模型优化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热轧带钢的板形控制是板带材生产领域的重点和核心,本论文依托1750热连轧机,以提高热轧薄板的板形质量为目标,深入地分析了板形控制基础理论和模型仿真,通过现场试验和模型仿真程序的开发,结合生产现场控制系统对板形控制的工艺和设备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从模型结构和算法方面对板形控制理论进行了研究,结合生产现场系统地分析和阐明了影响板形控制的工艺和设备,通过对上下辊热凸度啮合对比试验,分析了在轧制过程中热凸度的变化过程,提出并实施了对部分冷却设备的改造,工作辊冷却水系统的改造,成功解决了改造前精轧F1~F3机架消凸过大的问题,保持了轧制稳定性,减少了中浪的出现,较为良好地控制了热轧带钢板凸度;提出了精轧支撑辊也使用CVC辊形技术的思路,使之与工作辊辊形配合,降低了轧辊的辊耗和剥落事故,在轧制相同吨位的条件下,换下辊后支撑辊CVC辊形比平辊形的磨损量降低了32.7%,延长了支撑辊的使用寿命,改善了板形质量,使板形控制有了显着提高。以Matlab软件为编程平台,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分别开发出弯辊力预报仿真模型和轧制力预报仿真模型,通过程序设计及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仿真预报,其精度比生产现场的传统预报方式预报的精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弯辊力模拟预报值精度比传统的预报值提高了78.04%,轧制力预报的精度比传统的精度提高了36.71%,所建模型高精度地模拟逼近了实际值。CVC辊型曲线是影响板形控制的重要因素之一,结合生产现场的轧辊曲线,利用Matlab强大的数学分析功能进行了CVC辊型曲线数学模型的拟合求解,得到了更为合理的辊型曲线数学模型:y = 4.0326×10-2-2.045×10-3x+1.4522×10-6x2-3.8045×10-10x3此辊型曲线数学模型的建立进一步改进和优化了现场实际应用的辊型,使生产过程中的带钢板形控制有了显着提高。通过生产现场大量数据的收集及统计,分析了工作辊、支撑辊的磨损对板凸度控制产生的影响,通过轧辊磨损试验,分析出了在一个轧制周期内工作辊的磨损程度及规律,上工作辊磨损量大于相应下工作辊磨损量,下支撑辊磨损量大于相应上支撑辊磨损量;工作辊部分实际的磨损曲线基本与实测数据较相似,所获得的实测数据与轧辊磨损一般规律相一致,磨损量的大小与轧辊的使用期内所轧带钢长度、温度、钢种以及金属前滑、后滑、横向流动等因素有关,在热轧带钢轧机中,各机架的轧辊研磨和疲劳磨损幅度的总体趋势与轧制工艺参数相对应,使现场辊耗的控制、合理用运轧辊策略及优化轧辊磨削等技术得到了有效提升。板形控制中轧制规程的优化设计及实践应用,用动态规划的方法对热轧现有的轧制规程进行负荷分配优化计算,对轧制规程中的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计算,由试验结果表明用动态规划的方法进行轧制规程的优化,对于良好板形的控制显示出了较强的优势,当来料出现厚度波动或其他扰动时可以对轧制规程进行适当调整,确立最佳的轧制规程,以此提高凸度与平直度的命中率。通过负荷分配的优化计算,合理分配轧机的道次压下量,使优化负荷分配的总功率比原现场使用的负荷分配的总功率平均降低了3.37%,进一步降低了生产负荷,由于轧制负荷的降低,减轻了轧辊凸度的磨损程度,辊凸度磨损变化幅度的降低使生产过程中带钢的板形质量得到了有效改善。由此本方案的实施优化了热轧厂原轧制规程,降低了轧机的负荷,改善了板形。

吴学勇[4](2010)在《小品言语幽默构成中的不自足语境因素》文中研究表明人们用言语表达思想,传输信息。言语是思维的结果,而思维联结着一个广博的世界——具体的人、事、物,抽象的理念、情感——纷繁复杂,难以穷尽。因此,言语交际不仅仅是语言的事,接受者也就不能单纯考虑言语本身,而是要全面把握话语关联着的各种因素所传递的信息,不仅需要结合言语的上下文或前后语,还要考虑言语之外的诸如表达者的身份地位、思想修养、情绪处境,言语的背景,言语的目的和动机等潜在语境因素。虽然语境的存在和语言同样长久,但是,人们对语境的论述是滞后的,也多是只言片语,没有系统研究;而且,基本上也只是从语言本身的角度去探讨,忽视了语言之外的多种因素也参与了言语信息的构建。1923年,波兰籍人类学家马林洛夫斯基首开先河,把语境从语言语境拓展到语言语境和情景语境。这引起后来学者的关注与重视,语境研究日新月异。研究发现语境范畴宽泛,包罗万象,主观客观俱备,宏观微观兼有。随着研究的深入,语境因素、语境功能、语境划分也越来越细致,而语境在言语分析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语境能制约语义选择,解释语义变异,生成临时语义,语境在信息传输中的承载着或多或少的信息内容,掌握语境信息就会提高言语交际的效果。当然,语境只是言语理解的基础,有部分研究者过分拔高语境在话语理解中的功用,也是不恰当的。在口语交际中,语境关联的信息能被接受者感知是有前提条件的,即表达者的语境能为接受者重叠显映。接受者能够调动自己的知识库存,对表达信息进行关联,在语境系统中进行选择,推导出恰当的显映语境,进而在该语境中解码,获取表达者的“意图”。关联理论认为语境是人的心理结构体,这就使本来因为具有客观性、层级性特点的语境又具有一些新的特点,比如个体性、开放性、时间性、地域性、模糊性等特点。语境自身的特点和口语交际主体的原因往往会导致接受语境偏离了表达者的语境,接受者也因为对语境信息把握不足,而引发理解隔阂,造成交际不畅。这是一种语境不自足现象。不自足语境肯定了语境在话语理解的地位,但是也关照了语境在交际过程中的不足,它可能是引起误解的源头,因为如果交际主体的语境显映的是不同的内容,双方是很难沟通的。不自足语境是语境的一个特殊分支,是从接受者对话语理解依托的语境是否充分而言的。虽然,有时表达者可能是造成不自足语境的主要原因,但是,对表达者自身来说,他的语境是充分的。不自足语境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语境的抽象性、动态性、多变性特点使具体话语中的语境焦点具有移动性。“焦点的移动性是指认知结构体内任意一个组成语境都可以根据需要成为焦点,其余的构成陪衬语境成分。”①许葵花19如果表达者的焦点语境与接受者的焦点语境不同,就会提供不同的信息解码参照,补充不同的信息提示,话语意义就无法被准确接收。第二、语境显映障碍首先是语言因素。语音模糊、语义模糊、语法模糊等语言的模糊性特点,常常误导接受者;另外,语言具有主观性的特征,言语在表达过程中渗入了表达者个人的主观情感,言语的表达或打破常规发生变异,或虽然中规中矩却含蓄难懂。如果表达者没有考虑表达者的意愿,而仅以自身的先在经验进行破解,接受者根据话语信息关联出的语境就会与表达者的语境发生方向性偏离,难以与其显映。其次是副语言因素。在言语交际中,交际者的语气、语调、重音、停连都联系着一定的意义,有时甚至关联着语义重点。如果接受者没能考虑到这一点,可能会影响接受语境的准确性。再次是非语言因素。口语交际中,交际双方所处的社会文化、言语场景,所具有的知识能力,所进行的话题,所使用的语言风格,所具有的话语目的等非语言因素差异可能使接受者产生改值接受。不自足语境的研究还处于萌芽状态,还没有系统的研究。笔者仅能依托文艺作品进行粗略的分析。小品是文艺作品中较多运用不自足语境的一种语言艺术,它将原本是语言交际障碍的不自足语境转化为艺术表现手段。本文总体分为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不自足语境的研究的主流背景,和不自足语境研究的意义。第二章理论部分首先介绍了不自足语境的概念、不自足语境的形成原理、不自足语境效应和在文艺作品中的运用,第三章简介小品辉煌和对语境的运用,并集中探讨了不自足语境在小品中的表现。在结论部分,提出了目前对语境的研究偏向以及对不自足语境不够重视的现象,并期待不自足语境研究能得到长足发展,能更好地服务于交际和艺术创作。

徐余丰[5](2009)在《无功补偿设备控制方案及调试装置的开发和应用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无功补偿是保证电网电压稳定与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合理的选择无功补偿方式和补偿装置,能有效改善系统的电压质量,提高发、变电设备的利用率,降低网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极其可观。由于低压电力用户的数量庞大,无功功率能否就地得到平衡,将对整个电网系统产生重大影响。为解决无功补偿技术和补偿装置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文章通过对各种无功补偿方式的比较,分析了各种无功补偿技术的原理、优缺点,并对无功补偿的具体方法和内容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统一规划、正确引导、合理补偿”的综合补偿方案;对常见的低压无功补偿设备投切及控制装置的选择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改进方案和意见。同时,着重介绍了无功补偿调试装置的工作原理和功能要求,通过对工厂原有普通通电试验台的改造,利用三相电压之间的相位关系及电压电流的转化来实现电流相位的调节,采用过电压继电器作为启动元件,电秒表作为计时元件,构成了过电压保护和计时功能检测电路,从而有效的解决了无功补偿设备的出厂试验问题。

陈会莲[6](2007)在《机床变速箱状态监测与诊断虚拟仪器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适应现代化生产高速发展的需要,生产设备朝着大型化、复杂化、自动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使得设备结构越来越复杂,各个部分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更容易发生故障,因此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并对出现的故障进行快速诊断是非常重要的。虚拟仪器是计算机技术与传统的仪器仪表技术结合的产物,是对传统仪器概念的重大突破,必将成为测控仪器的主流。本课题应用虚拟仪器技术研究开发了机床变速箱状态监测与诊断系统,可以对变速箱进行实时监测,发现故障征兆。论文对设备状态监测的研究背景、意义及国内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阐述了虚拟仪器的概念、特点及发展应用,应用NI公司的LabVIEW软件为开发平台,配合相应的传感器、信号调理器和数据采集卡研究开发一套机械设备状态监测与诊断虚拟仪器系统。该软件系统可以完成数据采集、信号处理分析和显示结果等功能。系统界面采用了菜单方式进行程序设计,当系统添加新功能时,只需要在主程序的菜单中添加此项的内容即可执行编制好的程序,无需对整个程序都做很大的改动,这使得系统的扩充十分方便,充分体现了“软件就是仪器”所带来的优越性。系统软件利用了模块化的编程思想,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文件管理模块、数据分析与处理等独立的功能模块,对每一个功能模块都编制一个独立的子Ⅵ,当需要运行该模块的功能时,由上级Ⅵ调用该模块的对应的子Ⅵ,实现该模块的功能。其中数据分析与处理模块中提供了丰富的功能,包含了数据预处理模块、时域分析模块、频域分析模块及联合时-频分析模块,其中数据预处理模块主要完成信号的滤波处理;时域分析模块主要包括幅域参数分析、信号的自相关及互相关分析;频域分析模块主要包括FFT、功率谱分析、倒频谱分析和自回归分析;联合时-频分析模块主要包括短时傅里叶变换和小波分析。系统的功能在简支梁实验台和机床齿轮箱上进行了实验测试。结果表明,该软件系统人机界面友好,操作简单,大大提高了设备在线监测诊断水平,为设备的监测诊断提供了先进实用的分析工具。

焦阳[7](2007)在《基于WebGIS的可视化物流配送信息平台的研究》文中提出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飞速发展,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和深化,Internet的发展为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WebGIS技术的提出使得GIS应用的大众化成为可能。结合物流企业配送业务中的设施建设、物资存放、货物跟踪和配送网络规划等工作与地理信息密切相关的特点,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配送管理,建立一套集库存监控、货物分类配载、运输路径安排、车辆实时监控等功能于一体,为不同客户提供相关浏览、查询、分析等功能的完整的可视化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信息平台对物流企业提高配送准确性、及时性和高效性是有效的也是迫切需要的。本文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在详细分析了物流企业内外部用户及其业务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WebGIS的可视化物流配送信息平台,提出了数据组织和功能组织的解决方案。研究以提高物流配送信息平台的可视化、平台使用的大众化为目标,强调平台以直观可视化的方式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平台不仅为为物流企业内部配送管理提供实时的车辆、货物监控、预警、运输路径优化等服务,而且为物流企业服务的客户提供通过订单对物品处理情况的可视化的信息查询等功能,加强与第三方物流企业活动相关的各类客户的信息共享、交流。基于WebGIS的可视化物流配送信息平台将WebGIS技术引入到物流配送信息平台的建设中,为物流配送活动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有效的分析决策支持,从而确保配送活动的准确、及时、高效,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客户的满意度、信任度,促进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发展。

麻建华[8](2007)在《集散控制系统组态软件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集散控制系统在电力、机械、石油、化工等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它是随着现代大型生产系统自动化水平的不断进步和过程监控要求的日益复杂而产生的综合控制系统。以PC机为基础的集散控制系统中配以成熟的工控组态软件,是目前控制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就利用Visual C++语言支持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在WINDOWS环境下对基于微机的集散控制系统的软件组态问题进行了研究,介绍了组态软件设计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并做了具体的编程设计工作,实现了控制算法组态软件的设计和图形组态的设计。它可以组态控制回路及其算法;可以编辑任意流程画面,并实现动态显示。组态后生成的文件可以下装到集散控制系统的现场控制站。本论文首先对集散控制系统进行了介绍。其次介绍了组态软件的体系结构和相关内容,以及控制算法组态。并运用面向对象技术,借助于VC++.NET可视化开发环境,并结合MFC开发设计了工业控制系统控制算法组态软件。图形系统是组态软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图形方式对控制系统现场环境中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行模拟显示。本论文结合实际项目的任务需求,在参考国内外成熟组态软件的基础上,选择工厂设计模式对软件结构进行了设计,保证了系统的一致性和良好的可扩展性。控制算法组态软件图形开发系统实现了各类矢量图元的创建、移动、无极缩放与功能模块的图形化设计,实现了功能模块的预览和在线修改功能模块的参数值,并通过连线实现功能模块之间数据的传递作用。本软件设计实现了工程师可以根据工业控制的过程流程,通过控制功能模块库可以方便灵活的组态控制回路,并且可以编译生成控制文件。控制功能模块可以按照工程师的要求进行添加设计。组态软件图形开发系统界面友好,操作简便,与运行系统连接紧密。

王静[9](2005)在《基于Struts架构的电子政务及安全认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子政务是借助信息技术的政务活动,其飞速发展,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标志,因此快速、高效的开发易维护的电子政务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由于电子政务生存的基础——网络自身的开放性和不成熟性使其易受攻击,这种缺陷给电子政务带来了潜在的威胁,所以为电子政务提供安全认证也是电子政务系统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Apache Struts是实现MVC设计模式的最佳应用框架之一,它克服了传统WEB应用开发方式所固有的弊端,其最大优点是将显示逻辑与业务逻辑明确分离,以适应越来越复杂的WEB应用系统的设计需求。因此,采用基于MVC模式的WEB应用开发模式成为开发人员的首选。Struts提供了自己的控制器组件,并整合了其他相关技术用于实现MVC设计模式中的模型组件和视图组件。 本文主要围绕如何采用框架快速、高效的开发易维护的电子政务系统以及如何提供安全认证以保障电子政务系统中信息安全这两个问题展开论述。 文章首先对电子政务及其安全体系结构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了安全体系结构的基本理论和相关技术:数字签名、数字证书、密码学编程等;接着深入研究了基于MVC设计模式的Struts应用框架,分别从模型、视图、控制器三个方面进行剖析,并运用该框架实现了一个电子政务业务系统,详细探讨了开发中的关键技术,包括认证模块中涉及的利用CAPICOM和数字证书对公文签名认证的实现原理和技术;最后讨论如何采用Bouncy Castle加密包及结合Java平台核心密码类编程,实现根证书的生成、用户证书签发及服务器证书的签发等功能,并给出了证书生成系统详细设计方案;该证书生成系统一方面给电子政务业务系统中认证模块提供证书支持,一方面进一步加深对安全体系结构研究。

李宗全[10](2005)在《从历代目录着录之稷下先生着述看稷下学学术地位》文中提出先秦是我国学术的滥觞时期,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狂飙将先秦学术推向了全盛,成为后代学术发展的先声。后代学者把这一时期先秦诸子学术自山争鸣的盛况作为心仪的理想境界,先秦诸子也便成为学术自由与争鸣的典范。如果说春秋旧中国时期的诸侯国共同构成了一个学术争鸣的大舞台,那么稷下学宫就是这大舞台的中心殿堂。不同的学派与学说,在这里演绎出空前的学术狂飙。稷下学宫除了为齐国政府议政咨询、培养人才、推荐官吏、制造政治舆论外,更吸引天下学者来此着书立说、讲学授业、议论争鸣。稷下学宫与稷下学术,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基于此,近现代以来,稷下学建立并取得很大成就,把对稷下学宫与稷下学术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水平。然而关于稷下学,文献学研究尚显薄弱,本文即试从文献学的角度,用目录、版本学的研究方法,对稷下学进行研究。

二、《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2002年第23卷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2002年第23卷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近代以来西安城市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一、城市规划的相关研究
        二、近现代城市史相关研究
        三、近代以来西安城市规划相关研究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资料介绍及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资料介绍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西安城市近代化的地理基础与历史背景
    第一节 西安的地理环境特征
        一、地理位置
        二、地貌特征
        三、气候特征
        四、河流与水文
    第二节 西安城市近代化的历史背景
        一、古代西安的城市建设和规划
        二、西安城市近代化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民国前期西安城市规划的萌芽(1912-1932年)
    第一节 民国前期西安城市空间格局的初步变革
        一、晚清时期西安城市格局概况(1840-1911年)
        二、民国前期西安城市的初步发展(1912-1926年)
        三、国民政府初期西安城市格局发展演变(1927-1931年)
    第二节 民国前期西安城市规划的萌芽
        一、《陕西长安市市政建设计划》
        二、《陕西省民国二十年建设事业计划大纲》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民国中期西安城市规划的形成与完善(1932-1945年)
    第一节 民国中期西安城市规划的发展概况
        一、民间之拟议
        二、官方之擘划
    第二节 民国时期西安第一部现代都市规划——《西京规划》
        一、《西京规划》出台的背景
        二、《西京规划》的出台过程
        三、《西京规划》的主要内容
        四、《西京规划》的规划者群体
        五、《西京规划》的实施情况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国后期西安城市规划的继续发展(1945-1949年)
    第一节 民国后期西安城市规划的提出
        一、民国后期西安城市发展的现状
        二、战后西安城市规划出台的背景
    第二节 战后西安城市规划——《西安市分区及道路系统计划书》
        一、《西安市分区及道路系统计划书》的主要内容
        二、规划的实施情况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当代西安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1953-1972年)
    第一节 建国初期西安城市规划发展概况
        一、建国初期西安城市建设的逐步恢复
        二、建国初期三部都市计划的制定
    第二节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53-1972年)的制定
        一、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53-1972年)编制的背景
        二、规划的内容
        三、规划实施情况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当代西安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
    第一节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的出台
        一、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出台的背景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出台的过程
    第二节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分析
        一、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的主要内容
        二、规划的实施情况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当代西安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
    第一节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的出台
        一、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出台的背景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出台的过程
    第二节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分析
        一、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的主要内容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的实施情况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当代西安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
    第一节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的出台
        一、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出台的背景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出台的过程
    第二节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分析
        一、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的主要内容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的实施情况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比较视野下的西安城市规划研究(1912-2020年)
    第一节 民国时期西安历次城市规划比较研究
    第二节 当代西安历次城市规划比较研究
    第三节 西安与国内其他城市之比较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结论
    一、近代以来西安城市规划的特征
    二、近代以来西安城市规划思想演变
    三、近代以来西安城市规划落实的影响因素
    四、关于西安城市规划的一些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近代以来西安城市规划资料选辑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国民政府时期的国立大学新校园建设 ——以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园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史料来源 四、本文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
    近世中西建筑文化交流与晚清民初大学校园发展历程 一、近世以来西人眼中的中国建筑 二、风格交错的晚清民初中国建筑及大学校园 三、“中国固有之形式”与国立大学校园建设 四、清末民初武汉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校园建设 第二章
    国立武汉大学的组建与珞珈山新校址的选定 一、从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到国立武汉大学 二、武汉大学新校舍的酝酿和建筑设备委员会的成立 三、珞珈山新校舍的选址过程 四、珞珈山新校址内的土地征收与纠纷 第三章
    珞珈山新校舍的建筑设计及工程营造 一、建筑师开尔斯与珞珈山新校舍的建筑设计 二、汉协盛营造厂与新校舍一期工程 三、六合建筑公司与新校舍二期工程 第四章
    珞珈山新校舍建设的经费来源与支出 一、珞珈山新校舍一期工程的经费来源 二、珞珈山新校舍二期工程的经费筹措 三、对民国时期珞珈山校园建设经费收支的分析 第五章
    珞珈山校园的建筑语汇和文化意涵 一、珞珈山校园的总体规划及空间布局 二、“南北”与“东西”:珞珈山校园的建筑风格 三、现代大学校园与复古建筑形式的折衷碰撞 第六章
    藏修息游焉:湖山风景与校园生活 一、武昌东湖:由荒郊野泽走向近代风景游憩地 二、武汉大学与东湖风景区 三、民国时期珞珈山的校园生活 结语 附录一
    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园地契信息统计表 附录二
    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园建筑一览表 附录三
    民国时期珞咖山校园规划设计主要建筑工程师一览表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科研成果 后记

(3)热连轧板形控制模型优化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板形控制技术国内外发展概况
    1.2 板形控制理论新进展分析
        1.2.1 在实验基础上提出动态遗传理论
        1.2.2 轧辊弹性变形的板形理论
        1.2.3 轧件与轧辊统一的板形理论(简称新板形理论)
        1.2.4 动态负荷分配方法与策略分析
        1.2.5 板形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1.3 板形控制的基本原理
        1.3.1 带钢平直条件
        1.3.2 精轧板凸度条件分析
    1.4 本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文章节内容安排
第二章 板形控制系统的模型控制策略及试验研究
    2.1 平直度控制模型策略及分析推导
        2.1.1 平直度基本控制模型推导及分析
        2.1.2 平直度控制过程及原理分析
        2.1.3 平直度自动控制系统(ASC)
        2.1.4 热连轧生产中的板形控制参数设定
    2.2 凸度前馈控制模型策略及影响分析
        2.2.1 凸度前馈控制的基础模型
        2.2.2 凸度前馈控制模型结构
    2.3 平直度反馈控制模型策略及影响分析
        2.3.1 平直度反馈控制
        2.3.2 反馈控制模型
    2.4 板凸度控制策略及模型计算分析
        2.4.1 目标凸度的牛顿迭代法计算模型
        2.4.2 负荷分布对出口带钢凸度影响的模型计算
        2.4.3 收敛条件
    2.5 影响凸度变化的模型参数设定分析及实验研究
        2.5.1 精轧机组工作辊热凸度(ΔD)变化分析
        2.5.2 F1-F6 轧辊热凸度随轧制带钢卷数的变化
        2.5.3 精轧轧辊辊形配置对带钢板凸度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板形控制中弯辊、窜辊模型系统分析及仿真试验
    3.1 板形控制中二级模型控制系统及结构
        3.1.1 计算机控制系统结构
        3.1.2 热轧自动化控制系统分级控制
        3.1.3 控制功能模块结构
        3.1.4 二级模型控制的系统环境
    3.2 MATLAB 语言及BP 神经网络的应用
        3.2.1 MATLAB 语言的发展及应用
        3.2.2 神经网络原理及BP 网络模型
    3.3 人工神经网络的弯辊力模型预报仿真试验
        3.3.1 弯辊工艺模型控制策略
        3.3.2 窜辊工艺模型控制策略
        3.3.3 人工神经网络的弯辊力模型预报仿真试验过程
    3.4 人工神经网络轧制力预报模型仿真
        3.4.1 轧制过程中的基本模型
        3.4.2 轧制过程中力能参数的模型计算
        3.4.3 人工神经网络的轧制力模型预报仿真试验过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VC 辊型对板形控制的有效分析及磨损试验
    4.1 CVC 轧机工作原理
    4.2 轧机机座的弹性变形理论及数学模型分析
        4.2.1 机座弹性变形理论分析
        4.2.2 机座相关模型参数的设定
    4.3 用MATLAB 进行CVC 辊型曲线数学模型的拟合求解
        4.3.1 CVC 辊型建模
        4.3.2 数据计算
        4.3.3 新的CVC 辊型曲线在实际板形控制中的应用效果
    4.4 辊系磨损模型的分析
        4.4.1 磨损变形的机理
        4.4.2 磨损对热轧带钢板凸度的影响
        4.4.3 辊系的磨损计算模型
        4.4.4 在实际生产中轧辊磨损模型的计算及数据传输过程
    4.5 轧辊磨损试验研究
        4.5.1 磨损试验数据的采集及分析
        4.5.2 单位轧制力与磨损量间的相关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产中的自学习模型理论应用分析
    5.1 自学习模型概述
    5.2 自学习功能分析及模块组成的结构关系
        5.2.1 自学习功能
        5.2.2 自学习模块的组成和模块之间的关系见图5.1
    5.3 热轧生产中自学习参数相关的数学模型
        5.3.1 再计算的数学模型
        5.3.2 辊缝凸度短期适应值的计算模型
        5.3.3 辊缝凸度的长期自学习值的计算模型
        5.3.4 平直度适应值的计算模型
        5.3.5 弯辊力适应值的计算模型
        5.3.6 轧制力模型的自学习学习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板形控制中轧制规程的优化设计及实践应用
    6.1 热连轧轧制规程优化概述
    6.2 热连轧带钢负荷分配策略探讨
        6.2.1 经验分配法
        6.2.2 负荷成比例分配法
    6.3 轧制规程模型设定分析
        6.3.1 粗轧与精轧的宽度、厚度控制模型设定策略
        6.3.2 速度控制的模型设定分析
        6.3.3 轧制时间的模型计算分析
        6.3.4 温度变化过程及模型计算分析
    6.4 热连轧板形控制中最佳轧制规程的设计及实例求解
        6.4.1 最佳板形轧制规程设计及动态规划策略分析
        6.4.2 离散线性系统的状态方程及性能指标
        6.4.3 离散线性系数的最优控制决策及最优性能指标
        6.4.4 闭环最优控制的状态方程和算法
        6.4.5 热轧厂板形控制轧制规程动态规划求解实例
    6.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附录

(4)小品言语幽默构成中的不自足语境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语境
        (一) 话语意义与语境
        (二) 语境研究概述
    二、不自足语境的研究意义与开展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不自足语境
    一、什么是不自足语境
    二、不自足语境的形成原理
        (一) 语境功能的条件
        (二) 语境特点
        (三) 语境在话语传输中偏离
    三、不自足语境的言语幽默效果
        (一) 不自足语境的效应
        (二) 不自足语境的言语幽默
        (三) 文艺作品对不自足语境的利用
第三章 小品的言语幽默与不自足语境因素
    一、小品
    二、小品的幽默与语言特点
    三、不自足语境在小品中的运用
        (一) 言语模糊关联的不自足语境
        (二) 副语言关联的不自足语境
        (三) 非语言因素差异关联的不自足语境
    四、小品衰颓与不自足语境的滥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无功补偿设备控制方案及调试装置的开发和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绪论
    1.1 无功补偿概述
    1.2 无功功率补偿的作用
    1.3 低压无功补偿控制器的发展趋势
    1.4 主流低压补偿控制器的技术性能要求及特点
    1.5 常用低压无功补偿装置投切开关的类型
2 无功补偿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1 电网无功功率补偿配置不合理
    2.2 传统低压无功补偿装置补偿效果不佳
    2.3 部分无功补偿设备的主要元件使用寿命短
    2.4 新型动态无功补偿装置应用范围不广
3 无功补偿方案分析及优化
    3.1 各种无功补偿方案的选择及分析比较
    3.2 系统无功优化配置目标的实现方案
    3.3 低压无功补偿投切及控制装置的选择和改进
4 多功能无功补偿调试装置的研究开发
    4.1 无功补偿设备及调试装置的工作原理
    4.2 无功补偿调试装置的基本功能及实现方法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6)机床变速箱状态监测与诊断虚拟仪器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设备状态监测诊断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1.3 机床变速箱典型故障的振动特征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虚拟仪器技术概述
    2.1 虚拟仪器的提出
    2.2 虚拟仪器的特点
    2.3 虚拟仪器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2.4 虚拟仪器的开发平台——LabVIEW
        2.4.1 LabVIEW简介
        2.4.2 LabVIEW的特点及在设备状态监测诊断中的应用
    2.5 本章小结
3 系统的功能及信号处理方法
    3.1 信号的采集与实现
        3.1.1 采样定理与频率混叠
        3.1.2 量化与量化误差
    3.2 信号的预处理
        3.2.1 信号截取
        3.2.2 滤波处理
    3.3 信号的时域分析
        3.3.1 时域信号的特征参数
        3.3.2 信号的相关分析
    3.4 信号的频域分析
        3.4.1 窗函数
        3.4.2 快速傅立叶变换
        3.4.3 功率谱分析
        3.4.4 倒频谱分析
        3.4.5 现代谱估计的自回归分析
    3.5 联合时—频分析
        3.5.1 短时傅立叶变换
        3.5.2 小波变换基本理论与应用
    3.6 小结
4 状态监测诊断系统的设计
    4.1 系统的硬件构成
        4.1.1 传感器
        4.1.2 信号调理模块
        4.1.3 数据采集卡
    4.2 系统的软件设计
        4.2.1 系统软件的总体结构
        4.2.2 系统的主程序设计
    4.3 系统软件各功能模块设计
        4.3.1 密码功能模块
        4.3.2 数据采集功能模块
        4.3.3 文件管理功能模块
        4.3.4 预处理功能模块
        4.3.5 时域分析功能模块
        4.3.6 频域分析功能模块
        4.3.7 时—频联合分析功能模块
    4.4 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附录

(7)基于WebGIS的可视化物流配送信息平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物流配送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基于WebGIS 的物流配送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工作重点
第二章 物流信息系统与 WEBGIS
    2.1 物流信息系统概述
        2.1.1 物流信息系统一般组成结构
        2.1.2 物流配送网络平台的基本要求
        2.1.3 物流配送系统网络框架及信息处理流程
    2.2 WEBGIS 概述
        2.2.1 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2.2.2 WebGIS 的特点
        2.2.3 WebGIS 技术要求
        2.2.4 WebGIS 应用范围
        2.2.5 WebGIS 构造模式
    2.3 GIS 开发平台——GEOMEDIA WEBMAP
    2.4 WEBGIS 在物流配送中的应用
第三章 基于 WEBGIS 的可视化物流配送信息平台分析
    3.1 信息平台的相关界定
    3.2 信息平台用户分析
    3.3 信息平台用户业务活动分析
    3.4 信息平台功能需求分析
第四章 基于 WEBGIS 的可视化物流配送信息平台设计
    4.1 数据组织
    4.2 信息平台总体设计
        4.2.1 信息平台设计的总体目标
        4.2.2 信息平台设计的原则
        4.2.3 信息平台的技术架构
        4.2.4 信息平台总体框架
    4.3 电子地图设计
        4.3.1 电子地图的内容
        4.3.2 电子地图的图层设计
        4.3.3 道路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4.4 数据库系统设计
    4.5 数据库安全策略
    4.6 客户通过订单号查询货物处理情况
第五章 网络地图发布实现研究
    5.1 网络地图发布实现
    5.2 网络地图操作实现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8)集散控制系统组态软件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集散控制系统概述
        1.1.1 集散控制系统的概念
        1.1.2 集散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
        1.1.3 集散控制系统的特点
    1.2 集散控制系统组态软件简介
        1.2.1 集散控制系统组态的概念
        1.2.2 集散控制系统组态软件的工作原理
        1.2.3 组态软件的特点及发展方向
    1.3 组态软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1.5 章节划分
第二章 组态软件系统的总体结构
    2.1 组态软件简介
        2.1.1 组态软件的结构划分
        2.1.2 组态软件的组态内容
        2.1.3 组态软件的数据流
        2.1.4 组态软件的功能
    2.2 控制算法组态概述
        2.2.1 控制算法组态
        2.2.2 几种控制组态方式的比较
        2.2.3 控制回路的组态方法
        2.2.4 控制回路的组态原理
    2.3 控制算法功能模块
        2.3.1 功能模块设计
        2.3.2 功能模块内部算法
    2.4 开发平台的选择
    2.5 组态方法的选择
    2.6 小结
第三章 控制算法组态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3.1 组态软件系统结构
        3.1.1 控制组态软件的设计思路
        3.1.2 控制算法组态软件系统设计
    3.2 控制算法组态软件模块设计
        3.2.1 控制算法组态软件的主要功能
        3.2.2 图形编辑器模块
        3.2.3 参数赋值模块
        3.2.4 控制算法组态编译器
    3.3 控制回路识别方法
    3.4 图形对象的管理和存储方式
        3.4.1 图形对象的管理
        3.4.2 图形对象的存储方式
    3.5 组态软件中连线的设计与实现
        3.5.1 连线设计方法
        3.5.2 连线功能说明
    3.6 组态数据文件的生成与结构
        3.6.1 组态数据文件的生成过程
        3.6.2 组态数据文件结构
    3.7 小结
第四章 图形组态
    4.1 图形组态软件设计
        4.1.1 工艺流程画面的编辑生成
        4.1.2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
    4.2 系统设计模式的选择与应用
        4.2.1 基于工厂模式的类设计
        4.2.2 图元类之间的关系
    4.3 图形元素
        4.3.1 图形元素基类的设计
        4.3.2 图元对象的绘制
        4.3.3 绘图界面闪烁的解决方法
        4.3.4 图元的存取
    4.4 图形对象的操作
        4.4.1 图形组合和分解
        4.4.2 图形对象拾取判断
        4.4.3 图形对象拾取显示策略
        4.4.4 图形属性设置
        4.4.5 渐变色的实现方法
    4.5 动画连接组态模块
    4.6 小结
第五章 工作站运行软件及其它组态功能研究
    5.1 工作站运行软件研究
    5.2 工作站运行软件的执行过程
    5.3 其它组态功能简介
        5.3.1 系统配置组态
        5.3.2 报警组态
    5.4 组态软件与第三方软件的通信方式
    5.5 小结
第六章 工作总结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基于Struts架构的电子政务及安全认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课题来源
    1.4 课题研究背景及内容
    1.5 本文结构
第2章 PKI理论基础
    2.1 数字签名的概念
        2.1.1 数字签名的定义
        2.1.2 数字签名的原理
        2.1.3 数字签名的作用与用途
    2.2 数字证书与PKI
        2.2.1 数字证书
        2.2.2 公钥基础设施PKI
    2.3 JAVA平台的核心密码类
        2.3.1 随机数SecureRandom类
        2.3.2 KeyPair类和KeyPairGenerator类
        2.3.3 KeyStore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Struts框架概述
    3.1 MVC设计模式与Struts应用框架
        3.1.1 Apache Struts框架
        3.1.2 模型Model
        3.1.3 视图View
        3.1.4 控制器Controller
        3.1.5 Struts运作流程
    3.2 Struts的内涵
        3.2.1 Struts的配置文件
        3.2.2 Struts组件
        3.2.3 Struts的自定义标记库
    3.3 利用Struts框架开发MVC系统的开发流程
    3.4 Struts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Struts框架构建WEB应用系统
    4.1 系统总体设计
        4.1.1 需求分析
        4.1.2 系统功能
    4.2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4.2.1 视图的实现
        4.2.2 模型的实现
        4.2.3 控制器的实现
    4.3 系统安全认证的实现
        4.3.1 CryptoAPI及CAPICOM组件技术
        4.3.2 签名认证的设计与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证书生成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5.1 证书生成系统设计原则
    5.2 证书生成系统的详细设计
        5.2.1 证书生成系统的整体功能流程
        5.2.2 证书签发功能详细设计
        5.2.3 证书管理数据库设计
        5.2.4 WWW服务平台的工作流程
    5.3 证书生成系统中管理员平台的具体实现
        5.3.1 Bouncy Castle开放源代码的使用
        5.3.2 类的划分及类间的关系
        5.3.3 GeneralPairs类的具体实现
        5.3.4 CertificateUtils类的具体实现
        5.3.5 MakeCA类的具体实现
    5.4 证书生成系统中WWW服务平台的具体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工作总结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从历代目录着录之稷下先生着述看稷下学学术地位(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历代目录着录之稷下先生着述
    第一节 史志目录着录之稷下先生着述
        一、七史文志着录之稷下先生着述
        二、二十五史补编着录之稷下先生着述
    第二节 官家目录着录之稷下先生着述
    第三节 私家目录着录之稷下先生着述
第二章 稷下先生着述管窥
    第一节 稷下先生着述辨伪之必要
    第二节 稷下先生着述管见
        一、现存之书
        二、亡佚之书
第三章 稷下学学术地位
    第一节 “稷下学”与“诸子学”
        一、“诸子学”下之“稷下学”
        二、“诸子学”模糊学术畛域之弊
        三、“稷下学”反映学术演进之优
    第二节 “稷下学”与“国学”
        一、“诸子学”之延续
        二、晚清“诸子学”之兴起
        三、“国学”与“君学”之争
        四、“国学”下之“稷下学
    第三节 稷下学学术地位
        一、后人视域中之“稷下学”
        二、“稷下学”于学术史中之地位
结语
附录
    一、稷下诸子生卒约数年表
    二、诸子大事年表
    三、稷下学论文索引(1900-2005)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2002年第23卷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近代以来西安城市规划研究[D]. 裴欣. 陕西师范大学, 2020
  • [2]国民政府时期的国立大学新校园建设 ——以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园为中心[D]. 刘文祥. 武汉大学, 2017(06)
  • [3]热连轧板形控制模型优化与应用研究[D]. 马占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12)
  • [4]小品言语幽默构成中的不自足语境因素[D]. 吴学勇. 中南民族大学, 2010(02)
  • [5]无功补偿设备控制方案及调试装置的开发和应用探讨[D]. 徐余丰. 浙江大学, 2009(S1)
  • [6]机床变速箱状态监测与诊断虚拟仪器系统研究[D]. 陈会莲. 河北农业大学, 2007(06)
  • [7]基于WebGIS的可视化物流配送信息平台的研究[D]. 焦阳.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7(02)
  • [8]集散控制系统组态软件的设计[D]. 麻建华. 电子科技大学, 2007(03)
  • [9]基于Struts架构的电子政务及安全认证研究[D]. 王静. 武汉理工大学, 2005(04)
  • [10]从历代目录着录之稷下先生着述看稷下学学术地位[D]. 李宗全. 华东师范大学, 2005(05)

标签:;  ;  ;  ;  

《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总目录2002年第23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