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触发器“不定状态”的理解

RS触发器“不定状态”的理解

一、RS触发器“不定状态”的理解(论文文献综述)

林谊东[1](2020)在《二维网格型粗粒度可重构计算部件控制仿真与映射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二维网格型粗粒度可重构计算系统因其在计算效率要明显高于其他集成系统,一直受到计算控制领域学者的关注,并且在配置计算、计算机控制、图形图像加速等领域得以较为广泛的应用。本文对二维网格型粗粒度可重构计算部件控制进行了逻辑设计与仿真,综合分析全加器等计算控制部件的动静态功耗等特性,并从编译层面研究网格型可重构单元阵列的映射方法进行研究。其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所述:(1)研究了网格型粗粒度可重构计算系统的框架组成,理解网格型粗粒度可重构系统的部件互连方式与配置运算机理,提出网格型粗粒度可重构计算系统的量化评估方法。(2)研究了二维网格型粗粒度可重构系统的计算模块的设计验证方法,针对粗粒度可重构计算系统的全加器、乘法器进行综合设计验证,设计语言为Verilog HDL,对二位、四位、八位、十六位、三十二位的乘法器和全加器的动态功耗、结温、硬件资源的使用等进行了分析比较,设计了乘法器原理图生成和测试代码,实验结果表明,相比较二位全加器,三十二位全加器动态功耗、结温、查找表LUT、I/O分别增大了 20.519w、38.9℃、28个、90个;相比较二位乘法器,三十二位乘法器动态功耗、结温、查找表、I/O个数分别增大了0.603w、1.1℃、28个、1 14个。随着位数的增加,全加器动态功耗、结温、查找表、I/O个数的使用消耗较高,但是乘法器动态功耗、结温消耗较低,查找表、I/O个数的使用消耗较高。(3)研究了网格型可重构单元阵列映射方法。针对网格型粗粒度可重构单元阵列的映射问题,提出了行抽取和列抽取二种映射方法。行抽取映射算法的目标是获得较小的计算任务的执行时延;列抽取映射算法的目标是获取可重构计算阵列块间通信较小化。将程序转化的DFG图,以多种映射规则组合映射到粗粒度可重构系统中,实验结果表明:相比较传统SPKM(Split-Push Kernel Mapping)算法行抽取算法在刷新块数M平均减少了 46.4%(PEA4*4)、50.6%(PEA4*5)和48.4%(PEA5*5);运算时延 Ssd 平均减少 90.3%(PEA4*4)、91.0%(PEA4*5)和92.6%(PEA5*5)。列抽取算法在刷新块数M平均减少了51.0%(PEA4*4)、61.0%(PEA4*5)和 59.3%(PEA5*5);运算时延Ssd平均减少 72.2%(PEA4*4)、77.3%(PEA4*5)和 80.0%(PEA5*5)。但是二者在非原始输入和输出上都有所增加。

郭立强[2](2019)在《触发器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触发器是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的一个教学难点,从学生认知的角度着手,采用硬件实物教学的方式来进行授课,通过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触发器的核心内容.教学实践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刘振国[3](2018)在《一种无刷直流电机驱动芯片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功率半导体主要包括功率器件、功率集成电路以及由上述两者结合而产生的功率模块。其应用领域涵盖交通运输、航空航天、医疗、工业控制以及LED/LCD驱动等等。由于电机在当前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其驱动技术始终是功率半导体领域中的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如何在保证高可靠性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提升电机驱动的性能,是研究电机驱动的关键问题。另一方面,随着功率半导体的发展,电机驱动电路也由最初的分离式驱动电路向着集成度更高的功率模块的方向发展。而小型化、低能耗以及大功率是当前功率模块的发展趋势。本论文着重研究并设计了一款小功率无刷直流电机驱动芯片。该芯片可用于驱动5A以下的小功率无刷直流电机。芯片采用将驱动子芯片、自举二极管以及半桥驱动电路等均集成在一个封装中,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整个系统的集成度及可靠性。该芯片内部集成了较为完备的逻辑保护功能,具体包括过流保护、过温保护以及欠压保护。同时,其具有错误逻辑输出功能,可用于外接蜂鸣器或者将芯片工作状态信息反馈至控制中枢MCU,且该错误逻辑输出信号脉冲宽度可调。另一方面,该芯片的输入与输出信号同相,其输入信号兼容3.3V与5V逻辑电平,且最高输入信号电平高达20V;芯片工作电压范围为1020V,其直流供电输入电压最高可达600V。本论文首先阐述了该电机驱动芯片的应用领域及指标要求。其次,根据系统的要求来设计芯片的系统架构,在芯片系统架构的基础上,又对芯片的可靠性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或解决思路。由于可靠性是本文设计的一个重点,因此文中对芯片的可靠性问题进行了建模分析与研究,并且将可靠性设计做为贯穿整篇文章的一个点。之后则对芯片功能模块的实现进行了分析与设计,最后则基于华润上华(CSMC)600V BCD工艺对本文前几章的分析与设计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本文关于芯片的可靠性分析与设计均准确无误,本文所设计的芯片其各项参数均满足指标要求。

储琳琳,于瑞红[4](2015)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改革浅析》文中指出本文根据"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及难以适应当前教学发展需要的状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陈伏华[5](2015)在《Mulitisim10仿真RS触发器的不定状态的教学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运用Mulitisim软件分析RS触发器的特性表对应的四种工作状态,更好地验证RS触发器不定状态的产生过程。

孙利华,余良俊,黄翠翠[6](2013)在《Multisim仿真技术在数字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基本理论枯燥、实践性很强的教学特点,将Multisim仿真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通过在数字电子技术的理论教学、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环节中的具体电路应用,阐述了Multisim仿真技术在数字电子技术教学各个环节中发挥的重大作用。

刘剑[7](2013)在《“电工学(少学时)”课程扩展性教学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针对非电类专业学生理工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及教学内容浅、杂、不连贯的特点,采用适当扩展相关基础及原理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几个知识点扩展性教学的探讨,包括叠加定理、正弦交流电的相量表示、交流电路的无功功率、逻辑代数以及触发器,使学生在充分了解支撑知识点的数学原理基础上易于理解和掌握各知识点,提高了教学效果。

胡红林,肖学孟[8](2013)在《RS触发器“状态不定”的详细分析与实验验证》文中指出基本RS触发器和同步RS触发器都有一个"状态不定"的状态,不同版本的数字电路教材在状态说明部分的解释不尽相同,这给读者,特别是学生的学习造成困难,使大家对此问题的理解产生了混乱,在对时序波形的分析时,出现不同的结果,这是不应该的。教师在教学中讲授这一内容时,为了给学生讲解清楚,需要翻阅多本参考书来了解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对此问题进行认真分析与求证,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在叙述时统一起来,消除书本上混乱的阐述,进而消除人们理解上的混乱。这是一个看似小但却并不小的问题,因为科学东西就应该有一个清晰的、严谨的、正确的解释,而不是模糊的、模凌两可的表述。

刘学柱,赵玉峰[9](2013)在《触发器电路的“失效”与“不定”状态》文中研究指明针对触发器电路的"失效"及"不定"状态,就部分教材编写及教师授课过程中易疏漏或混淆的一些细节性问题,作了简要的、有实践依据的个人评述.尤其在进行电路器件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需要进行必要的考虑.

雷志坤[10](2012)在《浅谈高职电子技术教学中的现场教学》文中研究说明电子技术是高职各理工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之一。电子技术课程理论性强、结构性紧密的特点决定了高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一定难度。应用现场教学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能使高职电子技术的教学事半功倍,是一种值得探讨的教学方法。

二、RS触发器“不定状态”的理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S触发器“不定状态”的理解(论文提纲范文)

(1)二维网格型粗粒度可重构计算部件控制仿真与映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论文的主要工作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粗粒度可重构计算系统相关研究现状
        2.1.1 网格型粗粒度可重构计算系统简介
        2.1.2 CGRA映射算法的研究现状
        2.1.3 粗粒度可重构系统相关研究现状
    2.2 粗粒度可重构计算系统部件仿真的研究现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本门电路和触发器波形仿真
    3.1 Verilog HDL概述
    3.2 基本复合逻辑门电路波形仿真
        3.2.1 基本逻辑门与
        3.2.2 基本逻辑门或
        3.2.3 基本逻辑门非
        3.2.4 复合逻辑门与非
        3.2.5 复合逻辑门或非
        3.2.6 复合逻辑门异或
    3.3 触发器波形仿真
        3.3.1 钟控RS触发器
        3.3.2 钟控D触发器
        3.3.3 钟控JK触发器
        3.3.4 钟控T触发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二维网格型粗粒度可重构系统乘法器和全加器设计与验证
    4.1 引言
    4.2 相关工作
    4.3 CGRA乘法器和全加器设计与测试验证
        4.3.1 乘法器设计与测试验证
        4.3.2 乘法器设计思路
        4.3.3 乘法器原理图设计及生成
        4.3.4 乘法器测试波形验证
        4.3.5 全加器设计与测试验证
        4.3.6 全加器设计思路
        4.3.7 全加器代码设计及原理图生成
        4.3.8 全加器测试波形验证
    4.4 乘法器和加法器分析与评估
        4.4.1 结温分析
        4.4.2 动态功耗分析
        4.4.3 SliceLUT个数分析
        4.4.4 I/O个数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行抽取和列抽取算法
    5.1 目标架构
    5.2 问题定义
    5.3 实验目标
    5.4 行抽取算法设计
        5.4.1 行抽取映射REM调度算法的程序流程图
        5.4.2 行抽取映射示例
    5.5 列抽取算法设计
        5.5.1 列抽取映射CEM调度算法的程序流程图
        5.5.2 列抽取映射示例
    5.6 行抽取和列抽取算法参数比较
        5.6.2 行抽取和列抽取非原始输入比较
        5.6.3 行抽取和列抽取非原始输出比较
        5.6.4 行抽取和列抽取运算时延比较
        5.6.5 行抽取和列抽取运算总时间比较
    5.7 行抽取算法与SPKM算法比较
        5.7.1 四次展开行抽取和SPKM块数比较
        5.7.2 四次展开行抽取和SPKM非原始输入比较
        5.7.3 四次展开行抽取和SPKM非原始输出比较
        5.7.4 四次展开行抽取和SPKM运算时延比较
    5.8 列抽取算法与SPKM算法比较
        5.8.1 四次展开列抽取和SPKM块数比较
        5.8.2 四次展开列抽取和SPKM非原始输入比较
        5.8.3 四次展开列抽取和SPKM非原始输出比较
        5.8.4 四次展开列抽取和SPKM运算时延比较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2)触发器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理论教学
2 实验教学
    2.1 实验目标
    2.2 实验方法
        2.2.1 夯实基础
        2.2.2 跟踪训练
        2.2.3 拓展提高
3 成绩分析
4 结语

(3)一种无刷直流电机驱动芯片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芯片系统性设计及可靠性分析
    2.1 芯片的应用领域及其要求
    2.2 芯片架构分析与设计
    2.3 芯片可靠性分析及设计
        2.3.1 高端电平位移电路可靠性分析与设计
        2.3.1.1 高端电平位移电路简介
        2.3.1.2 高端电平位移电路可靠性模型
        2.3.1.3 高端电平位移电路设计
        2.3.2 RS触发器可靠性分析与设计
        2.3.2.1 RS触发器可靠性分析
        2.3.2.2 RS触发器可靠性设计
        2.3.3 片内驱动电路可靠性分析与设计
        2.3.3.1 片内驱动电路可靠性分析
        2.3.3.2 片内驱动电路可靠性设计
        2.3.4 半桥可靠性分析与设计
        2.3.4.1 半桥可靠性分析
        2.3.4.2 半桥可靠性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芯片子模块分析与设计
    3.1 接口模块的分析与设计
        3.1.1 接口模块分析
        3.1.2 接口模块设计
    3.2 保护模块分析与设计
        3.2.1 过温保护电路分析与设计
        3.2.2 过流保护电路分析与设计
        3.2.3 欠压保护电路分析与设计
        3.2.4 错误逻辑控制电路分析与设计
    3.3 基准模块分析与设计
        3.3.1 基准模块电路架构分析与设计
        3.3.2 基准模块电路工作原理及可靠性分析
    3.4 片内供电模块分析与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芯片仿真结果及分析
    4.1 子模块仿真结果及分析
        4.1.1 接口模块电路仿真结果及分析
        4.1.2 保护模块电路仿真结果及分析
        4.1.2.1 过温保护电路仿真结果及分析
        4.1.2.2 过流保护电路仿真结果及分析
        4.1.2.3 欠压保护电路仿真结果及分析
        4.1.2.4 错误逻辑控制电路仿真结果及分析
        4.1.3 基准模块电路仿真结果及分析
        4.1.4 片内供电模块仿真结果及分析
    4.2 整体电路仿真结果及分析
        4.2.1 子芯片仿真结果及分析
        4.2.2 智能功率模块仿真结果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改革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教学内容的整合
3 教学方法的改革
4 结束语

(5)Mulitisim10仿真RS触发器的不定状态的教学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本RS触发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二、Multisim10仿真RS触发器的工作过程
    1. 首先建立仿真电路。
    2. 仿真。
三、总结

(6)Multisim仿真技术在数字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Multisim10概述
2 Multisim10在数字电子技术理论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3 Multisim10在数字电子技术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3.1 验证性实验
    3.2 设计性实验
4 结语

(7)“电工学(少学时)”课程扩展性教学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叠加定理
二、正弦交流电的相量表示
三、交流电路的无功功率
四、逻辑代数
五、触发器
六、结论

(9)触发器电路的“失效”与“不定”状态(论文提纲范文)

1“失效”与“不定”状态定义及明确事项
    1.1 各类型触发器的失效状态
    1.2 触发器电路的不定状态
2 同步RS触发器存在的“失效”及“不定”状态
3 主从RS触发器存在的“不定”状态
4 结语

(10)浅谈高职电子技术教学中的现场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目前高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二、现场教学对高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作用
三、现场教学实例
    1. 实例一:放大器非线性失真的教学
    2. 实例二:RS触发器逻辑功能分析的教学
四、应用现场教学方法的注意事项
    1. 现场教学更适合于一些理论性强、学生不易理解但较易用实验直观展示出规律特性的知识点
    2. 现场教学有别于实验实训课

四、RS触发器“不定状态”的理解(论文参考文献)

  • [1]二维网格型粗粒度可重构计算部件控制仿真与映射方法研究[D]. 林谊东. 安徽工程大学, 2020(04)
  • [2]触发器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J]. 郭立强. 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 [3]一种无刷直流电机驱动芯片设计[D]. 刘振国.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9)
  • [4]“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改革浅析[J]. 储琳琳,于瑞红. 时代教育, 2015(15)
  • [5]Mulitisim10仿真RS触发器的不定状态的教学体会[J]. 陈伏华. 亚太教育, 2015(16)
  • [6]Multisim仿真技术在数字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 孙利华,余良俊,黄翠翠. 软件导刊, 2013(12)
  • [7]“电工学(少学时)”课程扩展性教学探索与实践[J]. 刘剑. 中国电力教育, 2013(27)
  • [8]RS触发器“状态不定”的详细分析与实验验证[J]. 胡红林,肖学孟. 邢台学院学报, 2013(02)
  • [9]触发器电路的“失效”与“不定”状态[J]. 刘学柱,赵玉峰.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2)
  • [10]浅谈高职电子技术教学中的现场教学[J]. 雷志坤. 新课程学习(中), 2012(05)

标签:;  ;  ;  ;  ;  

RS触发器“不定状态”的理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