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发电接近峰值

核能发电接近峰值

一、核能发电已接近巅峰(论文文献综述)

王升辉[1](2021)在《LH电厂安全生产管理的风险评估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力行业是改革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础,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发电企业稳定运行,既是企业生存发展需要,也是保障电力供应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生产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但电力安全生产事故仍然层出不穷,不断造成人身伤亡事故,给国民经济带来损失。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防控安全生产风险,降低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概率,减少人身伤害、财产经济损失,是电力企业生产经营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LH电厂安全生产管理作为研究对象,对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风险评估及对策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阐明研究意义及必要性,通过分析国内、外安全生产管理及风险评估相关理论,选择风险评估作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研究的切入点。其次,对LH电厂安全生产管理现状进行实证分析,从人员、物料、机器、环境、管理等五个角度,分析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存在问题,总结影响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危险因素。再次,根据从业经验以及专家调查结论选取风险评估指标,建立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风险评估模型;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风险程度进行评估;依据层次分析法对评价指标的分析结果,查找影响企业生产安全的重要危险因素,明确风险管控方向。最后,基于风险评估结论,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生产技术管理三个方面提出相关合理化建议,为企业管理水平提升提供参考依据。图9表20参59

李汉娜(Iль?на Ганна Ilina Hanna)[2](2020)在《乌克兰媒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 ——以Hromadske TV与Ukrinform官网为例(2018-2019)》文中研究表明因与俄罗斯的冲突不断,乌克兰如今正处于困难时期,故而也在积极寻找新的贸易合作伙伴。同时乌克兰将中国视为重要合作伙伴,政府宣布2019年为“中国年”。而乌克兰的众多媒体也在不断反映这种情况:中国正在成为乌克兰目标舞台上的重要角。乌克兰媒体高度重视中乌合作问题,因为这是乌克兰政府加强与中国关系的最重要策略之一。就Hromadske TV和乌克兰媒体平台上所呈现的中国形象而言,有关乌克兰政府和乌克兰人民如何看待中国的信息将会对建立和发展两国关系产生重大影响。当今时代,媒体的新闻传播至关重要,为了确保中乌两国之间建立健康互利的关系,关键就在于媒体是否展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值得信赖的、友好的合作国家的形象特质。本研究以全球化视野下的乌克兰危机为时代背景,试图研究现代乌克兰媒体平台如何呈现中国形象,并进一步探讨乌克兰的国家媒体(Ukrinform)和独立媒体(Hromadske TV)在向乌克兰人民展示中国形象的方式上是否存在差异。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在第一章绪论里,介绍了本文的研究问题、思路与方法,以及样本选取的依据;第二章介绍了乌克兰媒体的发展与现状,以及乌克兰独立媒体平台与Hromadske TV的基本情况、乌克兰国立媒体平台与Ukrinform的基本情况。第三章对Hromadske TV和Ukrinform官网的涉华报道从报道数量与篇幅、报道信源、报道议题等方面进行了文本分析。第四章对于两个媒体的记者自采新闻进行了分析。第五章是本文的研究发现。在对前文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Hromadske TV和Ukrinform官网的涉华报道所呈现的中国形象。本文认为,Hromadske TV所呈现的中国,是一个现代化的、技术高度发达的、充满希望的国家,虽然国际关系困难,与美国的对抗持续不断,但依旧努力保持其世界领导地位;而Ukrinform官网所呈现的中国,是一个强大的、经济和技术发达的国家,并以其丰富的文化生活吸引着乌克兰人民。第五章是结语,简要分析了两个不同性质的媒体对于中国报道所呈现出差异的原因,并对于乌克兰媒体如何更全面地报道中国新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王德华[3](2019)在《从历史和现状与国际合作视角看节能减排》文中认为从节能减排重要意义出发,从历史、现状和中印国际合作三个层面分析了技术进步在增长转型中推动经济增长、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作用机制和效应。人类的发展史和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密不可分,每一次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重大的影响。同时,以中印能源合作实例,说明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王媛媛[4](2019)在《智能制造发展的国际比较与中国抉择》文中认为当前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并加速向制造业渗透,制造业领域将迎来一场智能化革命,进而引发新一轮的工业革命。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出台应对新工业革命和智能制造的发展战略。我国也迎来新工业革命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交汇期,由此提出以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进而建设制造强国的发展目标。因此,研究智能制造这一主导新工业革命发展的新型制造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智能制造作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技术进步及资本有机构成理论、熊彼特和新熊彼特学派技术创新及演化经济学等理论为研究基础,运用系统分析、实证分析、比较分析以及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智能制造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一是,探索智能制造发展演化的机理及其技术-经济范式。对智能制造的内涵、产生动力、生产组织模式创新以及技术-经济范式进行分析;二是,对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基础性产业——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以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全球发展态势进行比较分析;三是,对G20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基础上,建立“制造业智能化指数”衡量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并进行国别和分行业的比较分析;四是,对美国、德国、日本智能制造发展的典型模式进行分析、比较,并得出有益的经验借鉴。首先对其智能制造赖以发展的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政策演变进行分析,其次对其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进行深入研究,再次对这三个国家智能制造的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异同点,并得出可供我国借鉴的有益经验;五是,分析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现状。从顶层设计、标准体系建设、基础产业发展、企业以及地方政府推动等方面分析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取得的进展和成就,同时剖析了中国智能制造在发展基础、创新能力、推进机制、企业主体引领、政策规划以及人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明确努力的方向;六是,提出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创新路径和对策。即要以建设制造强国为目标的智能制造发展导向;建设政府引领、产业界主导、研究机构和大学紧密合作的智能制造创新网络;要涵盖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智能制造发展领域;以及实施面向不同发展优势和水平的差异化发展战略。总之,发展智能制造是我国实现技术跃升及经济实力赶超的重要契机,应密切关注和研究新工业革命发展趋势以及智能制造技术-经济范式发展演化特征,把握各国智能制造发展的态势、能力水平以及具体的推进战略,同时深入了解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优劣势,构建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智能制造发展路径和政策体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早日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和国家实力的历史性跨越。

靳媛媛[5](2019)在《美丽中国建设的产业哲学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提出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重要的战略目标。美丽中国不是单一的生态建设,而是一项系统建设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文明的工程,它内涵着自然生态美、人的生活美和社会发展美的意蕴,是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整体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就指出了生产发展在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性作用,生产发展是实现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基础和前提。进言之,产业是美丽中国建设的依托。产业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经济范畴。人类产生至今,已历经了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以及西方学者所提出的后工业文明,每一次文明的产生和跃进都与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产业是文明进步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从哲学视域而言,产业是人与自然对象性活动及其产物,是现实的社会生产与生活的统一。产业反映着人对自然的利用方式,蕴含着人与人的关系、社会发展状况和社会文化风貌,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是哲学研究的重要方面。我们研究产业不仅要注重具象,同时也要超越具体问题,上升为理论,以宏观、哲思的方式提炼产业的哲学内涵和意义,如此才能真正理解把握产业的社会功能及其价值。美丽中国建设的产业哲学研究就是要从哲学的角度阐释产业为什么是美丽中国建设的依托。本文旨在证明:美丽中国建设的产业内涵是全面的,产业具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意蕴;依托产业而建设的美丽中国不仅仅意味着追求物质财富,更是高质量地供给人们不断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生态环境、物质、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以全方位地服务并提升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水准。因此,以产业为依托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的遵循“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我国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的客观需要,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本研究先是阐释了美丽中国的自然生态美、人的生活美和社会发展美的基本内涵,继而在美丽中国建设的视域下从哲学的角度系统研究了产业的基本问题:第一,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论提出了产业本体,阐述了产业及其本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产业是美丽中国建设的依托。第二,从历史的逻辑认识产业。分别从自然经济、工业经济和美丽中国建设三个时期认识产业,梳理产业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规律,提出美丽中国建设的产业发展方向。最后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践论,从现实的产业实践出发如何建设美丽中国。文章提出产业应以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理念、绿色发展理念和创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吴敏洁[6](2019)在《低碳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 ——基于生产率视角》文中认为低碳发展是全球气候变暖压力下环境生态系统对制造业提出的要求,也是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本文的研究基于低碳化发展背景,将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因素纳入制造业生产效率系统,采用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为制造业低碳发展的表征指标,以中国制造业27个细分行业和30个省(直辖市)为观察对象,以2001-2016年中国制造业相关数据为基础,采用因素分解、面板数据回归、数据包络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制造业低碳化发展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化的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有:首先对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进行经验总结,然后回顾中国制造业发展历程,提出发展方向,剖析制造业节能减排状况,并与相关国家进行对比。本文重点从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和空间结构优化三个方面分别探讨了它们对我国制造业低碳发展的影响、相关关键变量对低碳发展的作用程度和作用方向。首先,应对温室气体排放和环境问题,英、美、德、日本发达国家殊途同归,寻求低碳发展,为中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启示:制造业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有规律可循,可以通过能源结构优化、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空间结构优化等方式有效解决,污染并不一定是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发达国家“去工业化“——“再工业化”的发展反思,为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警示,产业发展中一味寻求高度化,易导致产业空心化,产业高度化应以产业合理化为基础;欧美国家经过前期的治理积累,基本实现了经济与环境脱钩,再工业化步伐的加快给中国制造业带来了考验。其次,中国制造业取得辉煌成就、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同时,能源效率、能源结构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节能减排压力日增。本文采用帕雷托分析发现,制造业节能减排集中在少数关键产业和区域,进一步因素分解和面板数据回归显示,能源强度改善对节能减排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短期内无法抵消增长的正向促进,这就要求制造业部门应当更多选择优质能源,增加对电力等高质量能源的使用,由于能源结构变动的刚性,短期内,单纯依靠能源结构的优化,节能减排空间有限。接着,依据上述分析和逻辑思路,本文重点从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和空间结构优化三个方面展开探讨,采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和Luenberger指数测算了中国制造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构建了R&D、FDI、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集聚等关键变量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并进行实证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是:第一,我国2001-2016期间制造业部门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每年增长0.97%,东部区域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最高,但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各区域最低,粗放式发展下,中西部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未见明显改善,产出不足限制了中西部产出效率的提高;由于R&D投入的边际收益递减、创新系统失灵以及“技术依赖”下形成的低端锁定,R&D、FDI和出口抑制了东部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摆脱低端锁定的依赖路径成为东部制造业的当务之急,不同于东部,出口显着促进了中西部环境全要素生产率,R&D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同现显着正向影响,而出口导向的FDI成为推动中西部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动力。第二,全球进入“次贷”、“欧债”等后危机时代以来,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对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方向造成了一定影响;产业结构高度化(高技术产业比重增加)显着促进制造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R&D强化了产业结构高度化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FDI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产业结构“非清洁化”方向发展(能源密集型产业比重的增加)显着抑制了制造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R&D作用下,能源密集型产业份额增加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抑制作用增强,回弹效应显着,而FDI技术溢出有助于减轻能源密集型产业份额增加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负面影响。第三,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主要在我国东部区域集聚,并呈现强化趋势,但集聚程度较低,低技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主要集聚在南部沿海,由于拥挤成本影响,一些产业出现向中部和西部转移态势,以污染密集为代表的低技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板块,集聚强度呈现减弱,集聚促进了制造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由于行业异质性,集聚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最强,劳动密集型产业其次,但对低技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集聚存在显着负向影响,印证了“污染避难所假说”。基于上述分析和有关结论,论文从节能降耗、技术创新和结构优化三个层面提出了我国制造业低碳发展的政策性建议。另外,近年来,智能制造浪潮兴起,云计算、并行处理等技术的成熟为人工智能环境搭建提供了工具,也为制造业低碳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智能制造对制造业低碳发展的影响将成为本文今后研究的新课题。

林申晟[7](2018)在《S公司国际化进程中海外网点组织结构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内市场饱和、竞争激烈、产能过剩等一系列原因,企业国际化逐步成为企业发展战略中重要的一环,企业国际化越来越受到当今中国企业,尤其是国企的重视。同时,国家也在出台一系列的国际化政策,例如中东欧16+1、一带一路、国家间战略合作伙伴等重要战略的相继出台,从多角度支持企业走出去。S公司是中国目前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装备类制造企业之一,其核心产业板块是专业从事发电设备制造和电站工程建设的集团,年销售额超400亿元。S公司拥有员工15000余人,拥有一流的装备资源和一流的人才资源,以一流的现代管理和国际化运作快速融入世界经济。2004年以来,火力发电设备的生产量、销售量以及订单数量保持世界第一,工程产业跻身世界诸强,服务产业崭露头角,各种新能源产业迅速崛起。S公司早在1994年便向巴基斯坦出口电站设备。公司从2003年开始,陆续在越南、印度、印尼、中东、东南亚、中东欧、南美地区设立子公司、分公司、办事处,布局海外网点,建立以点带面的销售网络。但是,这些网点初期实际主要扮演着工程执行的角色,销售、市场、经营的职能较弱,很难带动当地销售,形成其计划的影响力。各海外网点组织结构也相对混乱,具有当地特色及项行需求特色,没有统一的组织结构与管控标准,使得很多海外网点无法承担公司在该区域经营的责任。本文将S公司巴尔干地区海外网点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S公司国际化必要性及目标,分析、梳理国际化战略背景下海外网点的责权利及组织目标。通过访谈各层级管理者,并结合组织结构理论以及组织行为理论提出了优化海外网点的组织结构设计方案与管控措施。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对S公司未来国际化及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卢雪梅[8](2018)在《英国绘就清洁能源蓝图》文中研究表明在不远的将来,可再生能源或将成为替代煤炭的一支主力军,与天然气、核能三足鼎立,一起支撑英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在肯·福莱特的小说《巨人的陨落》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英国,采煤还是一项新兴产业,煤矿工人在工会的领导下正努力从矿主方谋求最基本的安全措施和福利。作为工业革命发源地的英国,其最初的生产动力也几乎全部来自煤炭所提供的能源,在轰鸣的机器声中,除了快速提高的生产力,还有雾霾和烟气弥漫的大

张锐[9](2017)在《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的结构升级路径研究》文中认为在优先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战略导向下,中国政府长期将注意力集中于城市能源供求和国家能源安全问题上,而忽视了对农村能源消费及其对环境污染问题应有的关注。本研究以能源经济学、消费理论以及农户行为理论等为指导,基于时间序列和截面数据、宏观统计与田野调研数据,综合运用数理经济模型和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和规范以及归纳等分析方法,沿着“框架设计-田野调研-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对策建议”的思路,从宏观到微观层层递进开展研究。本研究从中国能源供求变化及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变迁着手,结合晋黔浙三省农户能源消费的时间序列和截面调查数据,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的现状、特征及结构,把握了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升级的一般过程;从能源消费生命周期视角,构建了能源消费结构波浪式升级理论和模型,同时创新性地提出了能源消费结构升级指标,并用中国宏观能源消费统计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运用能源消费结构波浪式升级模型,采用晋黔浙三省数据对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升级路径进行实证分析,揭示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升级的一般规律;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农户的能源消费行为;最后,基于理论与实证分析结果,从宏微观层面提出促进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升级的对策建议,为国家能源安全及当下雾霾治理提供一种新视角。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基于宏观统计数据和农户跟踪调查能源数据,探讨中国能源供求变化以及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变迁,研究发现:长期以来,由于政府城市化和工业化导向的发展战略,忽视了农村能源消费问题;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农村能源消费需求大幅上升,而且消费结构已发生巨大变化,但能源消费结构升级进程严重滞后,这对当下节能减排以及雾霾治理产生了巨大负面影响。第二,利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运用晋黔浙三省大样本农户能源消费的调查数据,全面系统地实证分析农户家庭燃煤、柴薪、燃油、电力以及燃气等能源消费量、用途、结构以及普及程度等,并比较不同区域间农村能源消费的差异。研究发现: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户家庭煤炭、燃油、电力以及燃气等能源消费水平大幅增加,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已从传统非商品能源向现代商品性能源消费升级;但由于农户居住和用能的分散性、低效性,农村能源消费需求已成为全国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增长的重要来源之一。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与收入水平紧密相关,随着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户家庭传统能源(柴薪和煤炭)消费逐渐下降,而现代清洁能源(油电气)消费需求显着增加,这显示了中国农村能源消费升级的一般过程。然而,能源消费除了受收入水平的重要影响外,还受到能源资源禀赋、能源可获得性、能源供应服务、能源政策以及生活方式等的影响,因此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体现了显着的区域差异性。第三,以能源阶梯和能源堆积模型为指导,从生命周期视角,提出能源消费的生命周期曲线,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结构波浪式升级理论,以及能源消费结构升级的时间路径和收入路径模型,创新性地提出了能源消费结构升级指标(Energy transition index,简称ETI),用于定量化研究能源消费结构升级;同时,对理论模型进行时间路径和收入路径的一次型和二次型拟合,并用中国宏观能源消费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了验证,证实了理论模型的合理性和可靠性。第四,基于晋黔浙三省农户能源消费调查数据,运用能源消费结构波浪式升级理论模型,从时间路径、收入路径和能源结构升级指数(ETI)三个维度实证分析和预测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升级的路径。根据波浪式升级模型的分析和预测,研究发现: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结构波浪式升级的时间路径和收入路径是明确的;在时间路径上,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存在两个明显的升级时间点,分别是2000年和2028年。在2000年,样本三省农村家庭实现了从传统柴薪向燃气能源消费的升级;在2028年,农村家庭将进一步用燃气取代煤炭,实现从传统柴薪向煤炭再向燃气的消费结构升级。在收入路径上,随着农户家庭收入的增长,农村能源消费结构经历了3次明显的升级,3次升级点分别发生在农户家庭收入为0.25万元、3.36万元和4.07万元时,经过三次升级后,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将实现从固体能源向液体和清洁能源消费升级。根据本文定义的能源结构升级指标,能源消费效率结构升级指数随时间上升,而能源消费环境结构升级指数随时间下降;能源消费效率结构升级指数与农户家庭收入呈“U”型,而能源消费环境结构升级指数与农户家庭收入呈倒“U”型,这符合我们构建能源消费结构升级指标的理论预期,也充分印证了在现阶段,能源-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在中国农村的广泛适用性。第五,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与农户能源消费行为紧密相关,而农户能源消费行为受多重因素影响。基于晋黔浙三省农户调查数据,从农户家庭各能源消费和综合能源消费两个维度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分析农户家庭能源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大小,并探讨原因。研究发现:(1)家庭收入是影响农户能源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2)清洁能源价格和供应服务水平是制约农户家庭现代清洁能源消费的重要因素;(3)农户家庭特征对能源消费行为的影响因能源消费品种而异;(4)其他影响因素,如电力供应充足性、煤炭价格补贴,能源政策等也会对不同能源品种消费产生影响。最后,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总结我们的主要研究结论,并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提出促进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升级的对策建议。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升级的总体思路:有序“降低”煤炭消费份额,“改进”煤炭能源的利用效率,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提高”农村现代清洁能源供给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从低端向高端能源升级。在总体思路下提出了以下五点具体优化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升级的对策建议:(1)明确农村能源消费问题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升级是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政策的题中之意;(2)建立和完善农村现代清洁能源供应服务体系,改善农村现代能源消费配套环境;(3)遵循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升级的一般规律,大力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4)建立和完善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升级的制度保障,出台农村现代清洁能源消费补贴支持政策;(5)加强节能减排和环保教育,引导农户能源消费行为转变。

王辉[10](2016)在《中国IT企业国际化测度要素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世界经济正在发生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大趋势,尤其是IT领域。我们可喜地看到,很多国内企业在市场竞争的推动下,依据自身发展战略,已经开始了国际化道路,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中国企业国际化才刚刚起步,已经遇到了很多风险和问题,比如亏损严重、文化与制度差异、贸易壁垒等,这些都说明,中国企业国际化并不会一帆风顺,道路崎岖坎坷是必然的。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中国IT企业走在了最前列,其中有成功经验,更有失败的教训,这些经验教训急需要总结提炼,为后续更多的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带来参考和启迪,因此,如何测度中国IT企业国际化是否成功是目前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本文采取的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而定量研究是主体。定性研究主要目的是找出适合中国IT企业国际化测度的关键指标体系,这里的研究分为:文献追踪(第二章和第四章)、个人实践(第六章)、问卷调查(第五章)、案例研究(第六章)等,用于找出主要测度因素集。定量研究主要目的是确定中国IT企业国际化的因素并建立模型,这里的研究分为:案例测度分析(第五章)、主要测度变量的统计分析(第五章)、通过统计回归和检验得到最终的因素、建立新的8因素蛛网模型(第五章)、选择六个典型IT企业进行实证分析(第六章),以此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并发现了不同的国际化路线,从而提出相关策略与建议。本文包含八个章节。第一章是导论部分,首先介绍了本文研究内容的宏观背景,介绍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基本状况,引出本文研究的问题以及研究内容的意义所在,向读者展示了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结构,然后介绍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二章概述部分,介绍了国内外各学者在企业国际化方面的研究成果。首先,介绍了国际上发达国家学者关于企业国际化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比如国际贸易的理论、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其次,对发展中国家学者在相关企业国际化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对阶段性发展理论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综述。最后,归纳总结了国内外研究结果,评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做了比较,为本文后续的研究做好铺垫。第三章对全球企业国际化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以三次科技革命为主线,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国际化发展历程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对三次科技革命对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影响状况进行了总结和评述。随后对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历程进行了介绍,通过起步阶段、强化阶段以及高速发展阶段三个时期,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基本路径。第四章对现阶段国际上主要的企业国际化测量方法进行了介绍,同时对企业国际化测度方法的发展也进行了回顾,尤其是对n因素的蜘蛛网模型的阐述尤为详细,为后文中国IT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测度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五章对中国IT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实证分析。首先从宏观层面上分析了整体上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随后从微观层面上分析了中国IT企业国际化的影响要素。最终研究结果显示:来自内外部的8个因素对企业国际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无论是企业自身还是国家政府,在制定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方针策略时,要综合考虑,全面评价这些因素的作用,使得制定的方针政策更加有效,建立并优化了新8因素的蛛网模型。第六章是案例分析部分,挑选了中国六家IT企业作为案例对其国际化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并且在第四章和第五章内容的基础上,对各案例的国际化水平进行了测度,通过新n因素蛛网模型的计算,发现不同企业有着不同的国际化发展历程,有着差异化很大的国际化发展战略,进而国际化发展的结果也就差距很大。第七章是政策建议部分,根据上文研究内容将中国IT企业国际化历程中体现的问题进行归纳与总结,有条理的指出中国IT企业国际化过程面临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并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给予了解决问题、推动企业国际化快速发展的政策建议和观点,为中国企业未来的国际化之路出谋划策。本文的主要创造性工作:(1)根据亲身经历企业在海外的经营管理、销售服务、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实战经验,从理论高度,选择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几个IT企业进行深度解剖,形成中国企业国际化要素调查问卷,并进行了调查分析;(2)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调查进行分析提出了新8因素蛛网模型;(3)精心选择了六家IT企业,采用新8因素蛛网评价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总结了中国IT企业国际化的三种路线及优劣势;(4)据此提出中方外派资源能力、海外本地化资源能力、研发能力这三个关键点,这三点决定了中国IT企业国际化程度的高低;(5)对政府政策建议外,着重提出了 IT企业制定战略规划、海外人才培养等7条具体措施。

二、核能发电已接近巅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核能发电已接近巅峰(论文提纲范文)

(1)LH电厂安全生产管理的风险评估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安全生产管理研究
        1.2.2 国内安全生产管理研究
        1.2.3 现有研究理论不足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
        1.4.1 本文创新
        1.4.2 本文不足
2 安全生产管理相关理论综述
    2.1 安全生产管理
        2.1.1 安全生产管理概念
        2.1.2 安全生产管理理论
        2.1.3 安全生产管理特征
        2.1.4 安全生产管理影响因素
    2.2 风险评估理论
        2.2.1 风险的定义
        2.2.2 风险的特征
        2.2.3 风险评估方法
        2.2.4 本文采用的风险评估方法
3 LH电厂基本情况
    3.1 企业简介
    3.2 企业组织结构
        3.2.1 企业组织框架
        3.2.2 企业生产制度
4 LH电厂安全生产问题研究
    4.1 LH电厂安全生产现状分析
        4.1.1 LH电厂安全生产事故统计
        4.1.2 LH电厂安全生产现状分析
    4.2 电力安全生产事故特征
        4.2.1 事故诱因多样
        4.2.2 事故后果严重
        4.2.3 专业技能要求高
        4.2.4 制约因素多
    4.3 LH电厂安全生产管理问题分析
        4.3.1 人员因素
        4.3.2 机器因素
        4.3.3 物料因素
        4.3.4 环境因素
        4.3.5 方法因素
    4.4 LH电厂安全生产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5 LH电厂安全生产管理风险评估
    5.1 风险评估目的
    5.2 风险评估模型
        5.2.1 风险评估流程
        5.2.2 风险识别方法及步骤
        5.2.3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5.2.4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风险评估
        5.2.5 评估结果分析
    5.3 LH电厂安全生产管理风险评估实证分析
        5.3.1 风险识别
        5.3.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5.3.3 风险评估
        5.3.4 风险评估结论
    5.4 LH电厂安全生产管理风险评估结果分析
        5.4.1 人员风险因素分析
        5.4.2 物料风险因素分析
        5.4.3 其它风险因素分析
6 LH电厂安全生产管理提升建议
    6.1 人力资源管理建议
        6.1.1 优化人员结构
        6.1.2 加强培训工作
        6.1.3 建立健全奖励考核机制
        6.1.4 组织导师带徒活动
    6.2 生产技术管理建议
        6.2.1 强化风险防控意识
        6.2.2 作业行为标准化
        6.2.3 闭环管理
    6.3 安全生产管理建议
        6.3.1 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6.3.2 全员控制差错
        6.3.3 健全安全监督体系
        6.3.4 加强后勤保障建设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乌克兰媒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 ——以Hromadske TV与Ukrinform官网为例(2018-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的由来、目的与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及理论介绍
        (一)分析方法
        (二)概念厘定及理论介绍
    五、研究思路及样本选择
    六、Hromadske TV与 Ukrinform关于中国报道比较研究的重要性
第二章 发展中的乌克兰媒体
    一、乌克兰媒体情况概要
    二、乌克兰的独立新闻平台与Hromadske TV
    三、乌克兰的国立媒体平台与Ukrinform
第三章 Hromadske TV与 Ukrinform涉华报道文本分析
    一、报道数量与报道篇幅分析
        (一)报道数量对比
        (二)报道篇幅对比
    二、信息来源分析
        (一)Hromadske TV信息来源分析
        (二)Ukrinform信息来源分析
    三、报道议题分析
        (一)Hromadske TV
        1.经济维度
        2.政治与外交维度
        3.科技维度
        4.文化维度
        5.社会维度
        6.环境维度
        (二)Ukrinform
        1.经济维度
        2.科技维度
        3.政治与外交维度
        4.文化维度
        5.社会维度
        6.环境维度
    本章总结
第四章 新闻记者自采新闻的分析
    一、Hromadske TV新闻记者自采新闻分析
        (一)报道篇幅
        (二)报道议题
        (三)报道倾向
        (四)新闻配图
    二、Ukrinform新闻记者自采新闻的分析
        (一)报道篇幅
        (二)报道议题
        (三)报道倾向
        (四)新闻配图
    三、报道倾向分析
        (一)Hromadske TV
        (二)Ukrinform
    四、配图情况
        (一)Hromadske TV
        (二)Ukrinform
第五章 Hromadske TV与 Ukriform呈现的中国形象
    一、Hromadske TV涉华报道所呈现的中国国家形象
        (一)一个现代化的技术高度发达充满希望的国家
        (二)一个国际关系困难、与美国对抗持续不断的国家
        (三)一个努力保持其世界领导地位的国家
    二、Ukrinform涉华报道所呈现的中国国家形象
        (一)一个经济和技术发达的、强大的国家
        (二)一个以丰富的文化生活吸引着乌克兰人民的国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从历史和现状与国际合作视角看节能减排(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人类利用能源溯源
    1.1 燧人氏与火的使用
    1.2 煤炭时代
    1.3 石油黄金时代
2 能源利用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2.1 能源结构
    2.2 能源效率
    2.3 能源环境
3 中印能源国际合作与节能减排

(4)智能制造发展的国际比较与中国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智能制造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研究智能制造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技术进步理论及资本有机构成理论
        一、技术进步和机器大工业生产理论
        二、资本有机构成理论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
        一、熊彼特创新及经济周期理论
        二、弗里曼工业创新及演化经济学理论
        三、佩雷斯技术-经济范式及技术革命周期演化理论
        四、其他新熊彼特学派学者的创新和演化经济学理论
第二章 智能制造发展演化的机理及其技术-经济范式
    第一节 智能制造的定义及内涵界定
        一、有关智能制造的定义概述
        二、本文对于智能制造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智能制造产生的动力分析
        一、技术进步是智能制造产生的根本动力
        二、经济危机是智能制造产生的催化剂
    第三节 智能制造的生产组织模式
        一、制造业生产组织模式变迁
        二、智能制造的生产组织模式创新
    第四节 智能制造的技术-经济范式体系
        一、范式及技术-经济范式概念界定
        二、技术革命的划分及其技术-经济范式变迁分析
        三、第三次工业革命下的智能制造技术-经济范式
第三章 智能制造关键基础性产业全球发展态势比较分析
    第一节 集成电路和传感器产业
    第二节 高档数控机床产业
    第三节 工业机器人产业
    第四节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第四章 G20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第一节 智能制造发展水平的分析思路及方法
        一、智能制造发展水平的分析思路
        二、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及直接消耗系数
        三、制造业智能化指数的概念及其对智能制造发展水平的表征
    第二节 相关产业的界定
        一、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的界定
        二、机械自动化产业的界定
        三、制造业的行业界定
    第三节 制造业智能化指数的计算及数据来源
        一、制造业智能化指数的计算方法
        二、研究的国别及数据来源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各国智能制造总体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二、分行业智能制造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三、中国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分析
第五章 典型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模式比较与经验借鉴
    第一节 美国国家创新体系及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
        一、美国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政策演变分析
        二、美国先进制造业及工业互联网发展战略
    第二节 德国国家创新体系及工业4.0战略
        一、德国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政策演变分析
        二、德国高技术创新战略及工业4.0发展战略
    第三节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及新机器人战略
        一、日本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政策演变分析
        二、日本新机器人战略及互联工业倡议
    第四节 美、德、日智能制造发展模式比较与启示
        一、美、德、日智能制造发展模式的相同点
        二、美、德、日智能制造发展模式的不同点
        三、几点启示
第六章 中国智能制造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国智能制造发展情况概述
        一、智能制造发展的顶层设计逐步完善
        二、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全面展开
        三、智能制造关键基础性产业持续发展
        四、企业积极参与推动智能制造发展
        五、各地方政府主动对接智能制造发展
    第二节 中国智能制造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智能制造发展基础薄弱,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
        二、官产学研的协同创新机制尚未建立起来
        三、智能制造推进平台缺失
        四、企业的主体引领作用不突出
        五、政策规划相对宽泛,没有突出自身特点和优势
        六、相关教育和人才缺失
第七章 推进中国智能制造发展的创新路径
    第一节 推进中国智能制造发展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推进中国智能制造发展的路径分析
        一、发展目标:以建设制造强国为目标的智能制造发展导向
        二、创新主导力量:政府引领、产业界主导、研究机构和大学紧密合作的智能制造创新网络
        三、涵盖领域:涵盖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智能制造发展领域
        四、重点环节和思路:面向不同发展优势和水平的差异化发展战略
    第三节 推进中国智能制造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智能制造相关基础理论体系的研究
        二、加强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和装备的攻关
        三、健全智能制造发展的体制机制
        四、完善智能制造发展的政策保障
        五、强化智能制造相关人才的教育和培训
第八章 结论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美丽中国建设的产业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关于产业的学术史梳理
        1.2.3 研究简评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美丽中国的内涵
    2.1 自然生态美
        2.1.1 生态环境日益美好
        2.1.2 自然资源合理开发
        2.1.3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2 人的生活美
        2.2.1 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满足
        2.2.2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快实现
        2.2.3 人的自我价值实现渠道日益畅通
    2.3 社会发展美
        2.3.1 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
        2.3.2 政治建设稳步前行
        2.3.3 社会建设全面推进
        2.3.4 文化建设不断提升
        2.3.5 生态文明建设有序拓展
第3章 美丽中国建设的产业本体论
    3.1 本体论与产业本体
        3.1.1 本体与本体论
        3.1.2 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论与产业本体
    3.2 产业及其本质
        3.2.1 产业是人与自然的对象性活动及其产物
        3.2.2 产业本质是人的能动性与自然规定性的辩证统一
    3.3 产业是美丽中国建设的依托
        3.3.1 实现人工自然美的基本前提
        3.3.2 支撑人的生活美的根本保障
        3.3.3 实现社会发展美的坚固基石
第4章 美丽中国建设的产业认识论
    4.1 自然经济时期的产业浅层利用自然资源
        4.1.1 利用自然资源的手段简单
        4.1.2 产出较低,产业分化缓慢
        4.1.3 产业发展等级化严重
    4.2 工业经济时期的产业大量耗费自然资源
        4.2.1 科技成为重要的产业生产要素
        4.2.2 机器被大规模应用于社会生产
        4.2.3 人与自然的关系陷入对立
        4.2.4 工业发展深刻改变了社会
    4.3 美丽中国建设时期的产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4.3.1 信息、数据成为重要的产业生产要素
        4.3.2 智能劳动出现并不断发展
        4.3.3 生态危机的克服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4.3.4 产业发展需要协同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
第5章 美丽中国建设的产业实践论
    5.1 坚持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理念,引领美丽中国建设
        5.1.1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5.1.2 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巩固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
    5.2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生态化生产
        5.2.1 构建绿色产业链,实现产业的生态化
        5.2.2 开发生态资源,推进生态的产业化
        5.2.3 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升级改造传统产业
    5.3 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5.3.1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5.3.2 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6)低碳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 ——基于生产率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能源环境与经济发展
        1.2.2 制造业与节能减排
        1.2.3 技术创新与低碳经济
        1.2.4 产业结构与低碳经济
        1.2.5 空间结构与低碳经济
        1.2.6 小结
    1.3 理论分析基础
        1.3.1 基于经济增长理论的推论
        1.3.2 基于产业结构理论的推论
        1.3.3 基于空间经济学理论的推论
        1.3.4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推论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制造业低碳发展的国际趋势
    2.1 英国制造业发展路径与污染整治
        2.1.1 英国“世界工厂”的辉煌成就
        2.1.2 英国制造业造成的严重污染
        2.1.3 英国制造业的治污路径及对策选择
    2.2 美国制造业发展路径与污染整治
        2.2.1 美国制造业“兴旺崛起”的发展成就
        2.2.2 美国制造业“大气公害”造成的严重污染
        2.2.3 美国制造业的治污路径及对策选择
    2.3 德国制造业发展路径与污染整治
        2.3.1 德国制造业“高端聚集”的特色业绩
        2.3.2 德国制造业“工业区”排放的严重污染
        2.3.3 德国制造业的治污路径及对策选择
    2.4 日本制造业发展路径与污染整治
        2.4.1 日本制造业“重化工业”的独特道路
        2.4.2 日本制造业严重污染的“七大公害”
        2.4.3 日本制造业治污路径及对策选择
    2.5 发达国家制造业低碳发展态势及启示
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发展历程和节能减排现状
    3.1 中国制造业发展历程
        3.1.1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辉煌成就
        3.1.2 中国制造业发展制约因素
        3.1.3 中国制造业发展方向
    3.2 中国制造业节能状况剖析
        3.2.1 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能耗分析
        3.2.2 中国区域制造业的能耗分析
        3.2.3 中外制造业能耗水平比较
    3.3 中国制造业碳减排状况剖析
        3.3.1 中国制造业碳排放现状
        3.3.2 中国制造业能源结构
        3.3.3 中外制造业碳排放水平比较
    3.4 中国制造业节能减排途径分析
        3.4.1 中国制造业能源消耗Divisia指数分解
        3.4.2 中国制造业能耗分解结果解析
        3.4.3 能源结构的减排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技术创新对制造业低碳发展的影响
    4.1 区域制造业环境技术效率
        4.1.1 区域制造业环境技术效率模型
        4.1.2 数据指标描述
        4.1.3 结果分析
    4.2 区域制造业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指数
        4.2.1 Luenberger指数模型
        4.2.2 结果分析
    4.3 技术创新对制造业低碳发展的作用机制
        4.3.1 技术创新系统的作用模型
        4.3.2 实证模型、数据
        4.3.3 实证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业结构优化对制造业低碳发展的影响
    5.1 制造业产业分类
        5.1.1 劳动密集型分类
        5.1.2 技术密集型分类
        5.1.3 能源密集型分类
    5.2 制造业产业结构的演进
        5.2.1 制造业产业结构变动
        5.2.2 制造业产业结构合理化演进
        5.2.3 制造业产业结构高度化演进
    5.3 产业结构优化对制造业低碳发展的实证分析
        5.3.1 模型
        5.3.2 指标和数据描述
        5.3.3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空间结构优化对制造业低碳发展的影响
    6.1 制造业的区域差异及演进
        6.1.1 区域工业化阶段
        6.1.2 区域制造业规模差异及演进
        6.1.3 区域制造业结构差异及演进
        6.1.4 区域制造业产业转移
    6.2 中国制造业细分产业的空间集中度
        6.2.1 产业空间集中度测量方法
        6.2.2 制造业细分产业的集聚程度
        6.2.3 制造业细分产业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
    6.3 产业集聚对制造业低碳发展的实证分析
        6.3.1 理论模型
        6.3.2 数据和实证模型
        6.3.3 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低碳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发展政策性建议
    7.1 节能降耗政策性建议
        7.1.1 提高非清洁能源的使用成本
        7.1.2 实行基于清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7.1.3 强化能耗重点区域和关键行业管理
    7.2 技术创新政策建议
        7.2.1 加强研发支持政策的执行管理
        7.2.2 实施差别化的技术创新政策
        7.2.3 培育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环境
    7.3 结构优化政策建议
        7.3.1 积极推动智能制造
        7.3.2 构建合理的产业集聚格局
        7.3.3 加强基础设施和生产性服务业建设
参考文献
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7)S公司国际化进程中海外网点组织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的目的
        1.2.3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与结构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结构
        1.3.3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组织结构相关文献综述
    2.1 企业组织结构的形式、种类与特点的相关研究回顾
        2.1.1 直线制
        2.1.2 职能制
        2.1.3 直线-职能制
        2.1.4 事业部制
        2.1.5 模拟分权制
        2.1.6 矩阵制
        2.1.7 网络结构制
        2.1.8 虚拟结构制
    2.2 国际化公司组织结构变动的依据
        2.2.1 组织结构的适应性变动理论。
        2.2.2 交易费用理论
        2.2.3 知识管理理论
        2.2.4 开放系统论
第三章 S公司国际化战略分析和评估
    3.1 S公司国际化现状综述
    3.2 全球电力市场环境
        3.2.1 电力市场趋势
        3.2.2 市场规模
        3.2.3 竞争情况
        3.2.4 业务模式
        3.2.5 外部市场环境对S公司的影响
    3.3 业务发展现状
    3.4 S公司国际化战略定位、目标及挑战
        3.4.1 S公司国际化目标
        3.4.2 S公司国际化定位
        3.4.3 S公司国际化挑战
第四章 S公司海外网点组织结构分析与评估
    4.1 S公司海外网点现有组织结构分析
        4.1.1 S公司海外网点现有组织结构设置
        4.1.2 S公司海外网点组织结构特点
    4.2 现有海外网点组织结构的问题分析:基于访谈的视角
        4.2.1 对S集团高层管理者的访谈
        4.2.2 对海外网点管理者的访谈
        4.2.3 对基层员工的访谈
    4.3 领先国际化企业案例研究
        4.3.1 领先国际化公司组织结构设置
        4.3.2 领先国际公司海外网点内部组织结构设置
    4.4 现有海外网点存在问题汇总
第五章 S公司国际化战略下海外网点组织结构优化方案
    5.1 国际化战略下海外网点定位、分类和职能
        5.1.1 海外网点定位
        5.1.2 海外网点分类
        5.1.3 海外网点职能
    5.2 S公司现有海外网点结构优化方案
        5.2.1 S公司针对海外网点组织结构优化
        5.2.2 S公司海外网点内部组织结构优化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总结
    6.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英国绘就清洁能源蓝图(论文提纲范文)

以天然气替代煤炭成为趋势
仅有天然气是不够的
多种能源形式并举分散风险

(9)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的结构升级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范围与对象
        1.3.1 概念界定
        1.3.2 样本选择标准及确立
        1.3.3 数据来源和调查内容
    1.4 研究目标、思路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和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创新和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宏观能源研究
        2.1.1 能源消费与价格
        2.1.2 能源、环境与经济增长
        2.1.3 能源与技术发展
        2.1.4 CGE模型与能源研究
    2.2 微观农村能源研究
        2.2.1 田野调查和发展现状
        2.2.2 影响能源消费的因素
        2.2.3 能源消费替代
        2.2.4 能源贫困
    2.3 能源消费升级理论
        2.3.1 能源消费升级变迁
        2.3.2 能源消费升级理论
        2.3.3 生命周期理论和逻辑函数
        2.3.4 能源消费结构升级研究
    2.4 文献述评
第3章 农村能源消费现状及政策实施效果
    3.1 能源供求变化及其结构演变
        3.1.1 能源供求变化
        3.1.2 能源供求结构演变
    3.2 农村居民生活方式与主要燃料消费变迁
        3.2.1 生活方式变迁
        3.2.2 主要燃料消费的历史变迁
    3.3 燃料消费现状分析
        3.3.1 燃油消费
        3.3.2 燃煤消费
        3.3.3 电力消费
        3.3.4 燃气消费
        3.3.5 柴薪消费
    3.4 厨房和取暖能源消费
    3.5 能源政策认知及实施效果
        3.5.1 燃煤消费补贴政策
        3.5.2 新能源汽车消费意愿
        3.5.3 小排量汽车消费意愿
        3.5.4 油品供应定价机制
        3.5.5 燃油供应的满意度
    3.6 小结
第4章 农村能源消费结构波浪式升级理论
    4.1 思想基础
    4.2 理论模型
        4.2.1 生命周期曲线
        4.2.2 时间路径模型
        4.2.3 收入路径模型
    4.3 模型拟合
        4.3.1 时间线性模型
        4.3.2 时间二次型模型
        4.3.3 收入线性对数模型
        4.3.4 收入二次型对数模型
    4.4 结构升级指标
        4.4.1 消费升级速度
        4.4.2 结构升级指数
    4.5 模型案例
        4.5.1 数据来源及处理
        4.5.2 时间路径的案例
        4.5.3 收入路径的案例
        4.5.4 结构升级指数的案例
    4.6 小结
    4.7 附录
        4.7.1 附录1:模型的比较
        4.7.2 附录2:模型和指标的数理推导过程
第5章 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升级路径的实证——基于晋黔浙三省的调查
    5.1 时间路径
    5.2 收入路径
    5.3 结构升级指数
    5.4 小结
第6章 农村能源消费的效应分析
    6.1 引言
    6.2 变量选择和模型设置
        6.2.1 变量选择
        6.2.2 模型设置
    6.3 实证分析与结果
        6.3.1 柴薪消费
        6.3.2 煤炭消费
        6.3.3 电力消费
        6.3.4 燃油消费
        6.3.5 燃气消费
        6.3.6 结构升级指数
    6.4 小结
第7章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1.1 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已发生巨大变化:从非商品能源向商品能源转换
        7.1.2 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升级规律:波浪式升级
        7.1.3 当前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升级进程缓慢:农村严重滞后城市
        7.1.4 农户能源消费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收入、能源价格及可获得性
    7.2 优化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升级路径的对策建议
        7.2.1 优化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升级的总体思路
        7.2.2 优化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升级路径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图表
    附录2: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感恩生命中的每一个你

(10)中国IT企业国际化测度要素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的主要思路和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重要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发达国家的企业国际化基础理论
        2.1.1 国际贸易的理论
        2.1.2 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1.3 投资领域的企业国际化理论
        2.1.4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
    2.2 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国际化理论
        2.2.1 阶段性发展理论
        2.2.2 后发优势理论
        2.2.3 特定优势理论
        2.2.4 边际产业理论
        2.2.5 汇率促进企业国际化理论
    2.3 本章小结及对中国IT企业国际化的启示
第三章 全球企业国际化发展历程研究
    3.1 西方企业国际化历程
        3.1.1 第一次科技革命
        3.1.2 第二次科技革命
        3.1.3 第三次科技革命
    3.2 中国企业国际化历程
        3.2.1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起步阶段
        3.2.2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强化阶段
        3.2.3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高速发展阶段
第四章 企业国际化测度方法
    4.1 西方理论界对企业国际化测度方法
        4.1.1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委员会的跨国化指数
        4.1.2 苏利文五因素模型
        4.1.3 威尔士和罗斯坦瑞尼的六因素模型
    4.2 中国理论界对企业国际化测度方法
        4.2.1 鲁桐的国际化蛛网模型
        4.2.2 国际化n因素蛛网模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IT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结果
    5.1 现有理论模型的测量不足分析
        5.1.1 西方测度模型的分析结果
        5.1.2 中国测度模型的分析结果
        5.1.3 中国IT企业国际化成功的定性因素分析
    5.2 外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2.1 变量及样本的选取
        5.2.2 定量计算及结果分析
    5.3 内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3.1 变量描述
        5.3.2 定量计算及结果分析
    5.4 中国IT企业国际化新8因素模型建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IT企业国际化案例分析
    6.1 研究设计
        6.1.1 案例研究设计及案例选取标准
        6.1.2 资料来源
        6.1.3 资料分析方法
    6.2 案例分析
        6.2.1 案例1: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6.2.2 案例2:海尔集团
        6.2.3 案例3:四达时代通讯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6.2.4 案例4:联想集团有限公司
        6.2.5 案例5:阿里巴巴
        6.2.6 TCL 公司
        6.2.7 案例比较
        6.2.8 中国IT企业的三种国际化路线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IT企业国际化问题对策建议
    7.1 中国IT企业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7.2 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7.2.1 提升政府在企业战略制定方面的指导作用
        7.2.2 为企业国际化创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
        7.2.3 加大在财政、信贷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7.2.4 加强企业海外投资的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效率
        7.2.5 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发挥政府指导与调控作用
    7.3 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7.3.1 明晰战略定位,制定长远发展规划
        7.3.2 注重培育国际化人才,提升核心竞争力
        7.3.3 有效控制各类风险,提高直接投资决策效率
        7.3.4 加强企业间联合,提升跨国经营的层次与实力
        7.3.5 促进跨文化融合,积极履行企业海外社会责任
        7.3.6 充分利用国家资源和政策
        7.3.7 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内部组织架构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与启示
        8.1.1 全文总结
        8.1.2 研究启示
    8.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核能发电已接近巅峰(论文参考文献)

  • [1]LH电厂安全生产管理的风险评估及对策研究[D]. 王升辉.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2)
  • [2]乌克兰媒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 ——以Hromadske TV与Ukrinform官网为例(2018-2019)[D]. 李汉娜(Iль?на Ганна Ilina Hanna). 安徽大学, 2020(08)
  • [3]从历史和现状与国际合作视角看节能减排[J]. 王德华. 上海节能, 2019(12)
  • [4]智能制造发展的国际比较与中国抉择[D]. 王媛媛.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5]美丽中国建设的产业哲学研究[D]. 靳媛媛. 湖南大学, 2019(01)
  • [6]低碳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 ——基于生产率视角[D]. 吴敏洁. 东南大学, 2019(02)
  • [7]S公司国际化进程中海外网点组织结构优化研究[D]. 林申晟.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6)
  • [8]英国绘就清洁能源蓝图[J]. 卢雪梅. 中国石化, 2018(03)
  • [9]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的结构升级路径研究[D]. 张锐.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10]中国IT企业国际化测度要素的实证研究[D]. 王辉. 北京邮电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核能发电接近峰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