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季节和收获后加工时间对薯片品质影响的初步研究

种植季节和收获后加工时间对薯片品质影响的初步研究

一、种植季节和收获后加工时间对马铃薯炸片品质的影响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李鑫[1](2021)在《马铃薯优良种质资源品质性状评价及SSR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针对我国马铃薯生产中优良种质资源缺乏,品质育种水平滞后的问题,本试验以当地主栽品种为对照,通过对44份四倍体马铃薯无性系的块茎品质性状测定、各性状频数和相关性分析,鉴定参试无性系的遗传多样性并进行聚类,进一步筛选适于淀粉加工、炸片加工和鲜食等不同类型的优良新种质,为马铃薯品质育种和加工型品种的选择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试验结果如下:1.营养品质、加工品质及蒸食品质综合评价,筛选出高营养成分材料10份,高淀粉含量与高蛋白质含量的无性系为ND17-9-3、ND17-26-6,高蛋白质和高维生素C含量的无性系为ND17-115-4,高钾元素、镁元素、钙元素及铁元素含量的品系为ND17-24-23、ND17-153-3;适合蒸食材料8份,其中ND17-49-5蒸食品质最好,ND17-85-20香味值最高;适合淀粉加工材料7份,其中ND17-140-11淀粉加工品质最佳,适合炸片加工材料8份,其中ND17-26-6炸片加工品质最好。2.产量分析,ND17-25-3等8份材料产量高于50000 kg/hm2,ND17-106-16、ND17-33-27等8份材料淀粉产量高于8000 kg/hm2。3.利用10对筛选出的SSR引物对44份材料进行扩增,共扩增128个多态性条带,每个引物平均扩增出12.8个,其中多态性比率占94.33%,并构建SSR指纹图谱。4.对参试无性系进行亲缘关系鉴定,相似系数介于(0.4545-0.9394)之间,以相似系数0.708为基准,将参试无性系分为Ⅳ类。第Ⅰ类:ND17-6-42、ND17-132-3等21份无性系,该类资源糖甘碱、铁元素含量高;第Ⅱ类:无性系ND17-9-3、ND17-49-5,该类资源还原糖、维生素C及氨基酸含量低;第Ⅲ类:ND17-6-25、ND17-9-24等12份无性系,该类资源钾元素、锌元素含量高;第Ⅳ类:ND17-140-11、ND17-10-14等8份无性系,该类资源蛋白质、维生素C、绿原酸含量、镁元素含量高,氨基酸、钙元素含量低。5.高营养成份材料ND17-9-3、ND17-33-2-1、ND17-6-25、ND17-143-10;蒸食品质优良ND17-85-20、ND17-106-16、ND17-115-12,适合淀粉加工的ND17-16-10、ND17-140-11,适合炸片加工的ND17-48-26、ND17-26-6,高产的ND17-153-8、ND17-150-18、ND17-9-3、ND17-48-26亲缘关系远,可作为品质育种的杂交亲本。

李文龙[2](2020)在《施氮量对海拉尔地区加工型马铃薯品种产量及加工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马铃薯深加工产业发展迅速,加工型马铃薯品种种植规模逐渐扩大,加工型马铃薯的品质和产量已成为种植户和加工企业的关注重点之一。氮肥作为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影响最重要的肥料之一,其合理及高效的施用是马铃薯高产、稳产、优质的先决条件。本试验选取4个加工型马铃薯品种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东山种植,设置7个施氮处理,对不同施氮量与形态指标、加工品质、产量和库存品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氮素与品种的互作对4个加工型马铃薯品种形态指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植株株高和主茎数上,对茎粗无互作影响。在纯氮用量475kg/hm2条件下,4个供试品种的株高和茎粗达到最大值,但最高产量、最佳炸条颜色并未出现在该处理下。(2)单株结薯数和商品薯率在品种与施氮互作条件下无显着差异;产量在品种与施氮互作条件下表现出极显着差异。氮素与品种的互作对4个加工型马铃薯品种产量影响较大,对单株结薯数和商品薯率影响效果不明显。不同施氮处理下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MC1、MC4在纯氮用量325kg/hm2条件下,产量达到最大值;MC2在纯氮用量350kg/hm2条件下,产量达到最大值;MC3在纯氮用量400kg/hm2条件下,产量达到最大值。(3)块茎干物质含量、淀粉含量、还原糖含量和炸条颜色评分在品种与施氮互作条件下表现出极显着差异。氮素与品种的互作对4个加工型马铃薯品种品质影响较大。不同施氮处理下块茎的干物质含量、淀粉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不同施氮处理下块茎的还原糖含量、炸条颜色评分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MC1在纯氮用量300kg/hm2条件下,干物质含量和淀粉含量达到最大值;还原糖含量和炸条颜色评分达到最小值,品质最优;MC2在纯氮用量300kg/hm2条件下,干物质含量和淀粉含量达到最大值,炸条颜色评分达到最小值;在纯氮用量325kg/hm2条件下还原糖含量达到最小值,品质最优;MC3在纯氮用量250kg/hm2条件下,干物质含量和淀粉含量达到最大值;还原糖含量和炸条颜色评分为最小值,品质最优;MC4在纯氮用量325kg/hm2条件下,干物质含量和淀粉含量达到最大值,还原糖含量达到最小值;在纯氮用量250kg/hm2条件下炸条颜色评分达到最小值,品质最优。(4)随着贮藏天数增加,4个加工型马铃薯品种的腐烂率逐渐升高,且腐烂速度逐渐变快。贮藏末期品种间的炸条颜色评分差异显着,在相同条贮藏条件下,MC1和MC2颜色变化受时间影响更小,更耐储存。4个加工型马铃薯品种,在纯氮用量201.46kg/hm2处理下贮藏腐烂率和炸条颜色评分达到最低,最利于贮藏。

张卫[3](2020)在《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广西地处亚热带地区,是我国典型的马铃薯冬作区,开发冬闲田发展马铃薯产业空间大。近几年,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迅速,但与其它先进省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大力推进广西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提高马铃薯总体单产水平,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补足、补齐产业短板,提升马铃薯附加值,对优化广西粮食生产结构、加快精准扶贫助农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实地调查、问卷调查与专家访谈等方法,从国家宏观政策和马铃薯主粮化的大背景出发,针对广西马铃薯产业现状,包括种植区域布局、生产状况、脱毒种薯繁育、品种推广、栽培技术、栽培模式、加工、贸易、消费状况等方面,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全面、系统地分析广西马铃薯的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化经营各环节以及产业发展的优劣势,发现存在的问题及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推进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广西有适宜的气候条件、耕地资源、区位优势、栽培技术,但区域分布不平衡,加工发展滞后、种薯繁育不足,不易发展规模化种植以及易发生自然灾害与病虫害等。广西应该抓住机遇,精确布局各产业带。以满足春季鲜薯供应淡季需求、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和发展马铃薯深加工为目标,升级产业规模、水平,补足、补齐产业条,创建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和机械化、规模化种植,加强自然灾害及病虫害防控,完善全产业链扶持政策,推进产业标准化、信息化、品牌化,促进一二三产产业融合,构建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马铃薯产业。

叶夕苗[4](2019)在《马铃薯品种(系)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及品质稳定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马铃薯加工专用型品种的田间筛选在高产、抗病基础上,还应满足加工性状稳定性的要求。加工型品种在不同生态环境会表现加工性状差异,加工性状差异是由基因型、环境以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针对不同生态类型区域筛选和选育适合栽培的品种是解决加工品种短缺的有效办法。同源四倍体作物马铃薯的大量农艺性状由多个等位位点决定,基因主效性不显着,开展品种(系)的基因型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研究可以加速加工型品种选育过程。马铃薯产量和品质性状多属数量性状,表型取决于遗传因素(G),环境(E)及互作(G×E)。本研究对甘肃二个不同生态区种植的40份马铃薯品种(系)的产量组分性状,加工性状中主要成分含量和加工后色泽参数进行产量及其产量组分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主要品质及加工后的色泽稳定性分析与评价。研究结果如下:(1)马铃薯产量组分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表明:小区小薯产量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中没有显着差异(P>0.05),其它产量组分的基因型效应、环境效应和互作效应均呈现极显着差异(P<0.01)。产量组分9个性状基因型效应平方和占比为17.10%-31.05%,环境效应平方和占比为4.90%-34.41%,互作效应平方和占比为26.50%-41.92%。单株产量和单株小薯产量环境效应平方和占总平方和最大,分别为34.41%、32.68%;小区产量、小区大薯产量、小区小薯产量、单株小薯产量、单株结薯数、单株大薯数和单株小薯数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平方和占总平方和最大,分别为38.38%、38.73%、41.92%、39.28%、26.50%、33.38%、28.49%。(2)参试品种(系)加工性状中主要成分稳定性分析表明:除抗坏血酸含量在地点间呈现显着差异(P<0.05),其它成分含量基因型、环境效应和互作效应呈现极显着差异(P<0.01)。干物质含量范围13.94%-23.45%,淀粉含量范围10.20%-22%。还原糖含量范围0.16%-2.17%,抗坏血酸含量范围6.26-19.68 mg/100g。二个试验点中,干物质和淀粉含量最高的品系为G36,还原糖含量最低的品系为G1;干物质和抗坏血酸含量稳定的品系为G33、G17、G2,淀粉含量稳定的品系为G3、G28、G1,还原糖含量稳定的品系为G1、G40、G3。(3)参试品种(系)外观品质分析:40个品种(品系)块茎长度范围58.88-115.64cm,宽度范围30.71-72.62 cm,长宽比范围1.17-3.06,芽眼个数范围6.83-24.17个,芽眼深度范围0.88-14.28 mm,薯形有圆形、椭圆和长圆形,薯肉颜色有白色、黄色和淡黄色,薯皮颜色有白色、黄色、淡黄色、浅粉色和紫色。G26长宽比最大,G36和G37长宽比最小,G39芽眼个数最少,G23芽眼最浅。(4)参试品种(系)油炸加工后色泽稳定性分析:炸片色泽?E值试点间无显着差异,L*、a*、b*值基因型、环境和互作效应呈极显着差异(P<0.01);炸条色泽L*、a*、b*、?E值基因型、环境和互作效应呈极显着差异(P<0.01)。炸片色泽L*值最大的品系为G12,稳定的品系为G33;炸条色泽L*值最大的品系为G35,稳定的品系为G3。GGE模型能够直观展现多年多点品系试验结果,并客观评价参试品系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同时可以对试点的代表性和区分力进行评价。通过GGE模型综合评价筛选出高产稳产品系有G11、G2、G27、G34;高产不稳定品系有G11、G40、G31、G17、G38、G35。最理想生态区是渭源县试点,对品种(系)的鉴别力最强。参试马铃薯品种(品系)中适合炸片的品系有G4、G37、G12;适合炸条的品系有G1、G15、G21。

杨帆[5](2019)在《解淀粉芽孢杆菌BA-26对马铃薯防病促生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实施,马铃薯现已成为我国第四大粮食作物。作为马铃薯主产区之一的河北省张家口具有悠久的马铃薯种植传统,马铃薯一直是该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近年来由于轮作倒茬困难,不合理的施肥用药及常年种植单一品种致使田间马铃薯真菌性病害普遍发生,品质下降,增施复合肥产量难再提高。以生防菌及其代谢产物为核心的生物防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实验室前期筛选到的一株高效拮抗菌株BA-26为依托,以16SrDNA序列分析结合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对其进行分类鉴定,通过室内抑菌活性测定、代谢产物稳定性研究、离体防病实验以及盆栽实验明确其田间应用的可行性。从不同时期的土壤理化指标、酶活、微生物群落组成及马铃薯农艺性状和品质指标等方面对BA-26田间应用效果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16SrDNA序列分析结合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将菌株BA-26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该菌株马铃薯病原真菌抑菌谱广,对所试8种马铃薯病原真菌均表现出较强的拮抗作用,其中对茄链格孢菌、茄病镰刀菌、燕麦镰刀菌的抑制率大于80%;胞外代谢产物稳定性强,经100℃处理30 min、紫外照射8 h、pH210酸碱处理后抑菌活性维持80%以上;室内防病实验表明BA-26无菌滤液对茄病镰刀菌抑制率为91.3%;每盆施用20 mL浓度为4.0×109 cfu/mL的BA-26发酵液可使马铃薯根长增加12.52%,须根数增加2.1倍,株高提高48%,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提升19.7%。2.马铃薯连作和轮作种植模式相比,马铃薯商品性、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指标均具有极显着差异。连作导致土壤酸化,土壤孔隙度降低,不同时期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变少,而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变高,土壤酸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显着降低,土壤细菌多样性和丰度下降,真菌多样性降低,丰度变高,链格孢属和镰刀菌属均是两种种植模式的优势真菌属,连作导致它们的相对丰度变高,生长期放线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和疣微菌门丰度下降,变形杆菌门和不明菌门丰度变高,马铃薯连作果实薯皮粗糙,病斑较多,芽眼较深,商品性变差。3.马铃薯连作实验田,BA-26和有机肥联用及单施有机肥均能起到改善土壤结构活化土壤养分的作用,BA-26和有机肥联用效果更佳,和对照相比,BA-26和有机肥联用使单株产量提高6.67%,果实中可溶性糖和Vc含量分别增加50%和23.08%。幼苗期土壤EC值降低65.37%,盛花期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分别提高52.24%、56.4%和9.58%,提高盛花期土壤真菌多样性,降低真菌丰度。土壤排名前十优势真菌属相对丰度分析结果表明幼苗期、盛花期和收获后链格孢属的相对丰度分别降低39.01%、60.8%和93.1%,幼苗期和收获后土壤镰刀菌属相对丰度分别降低31.65%和32.44%。4.马铃薯轮作实验田,BA-26和有机肥联用替代10%化肥使产量提高了7.96%,果实中可溶性糖和Vc含量分别提升了15.58%和28.9%,替代15%化肥用量在不影响作物产量的前提下,使果实中可溶性糖含量提升6.49%,两处理显着提高了生长期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并提高了马铃薯生长期土壤脲酶活性。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统计结果表明,替代10%和15%化肥均使幼苗期和盛花期土壤真菌和放线菌数量降低,成熟期和收获期土壤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增加。土壤真菌α多样性和Top10优势真菌属相对丰度研究表明替代10%化肥处理对幼苗期土壤真菌影响最剧烈,使幼苗期真菌丰度降低,排名前十的优势真菌属中8个真菌属的丰度均较对照显着降低,从而起到了调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作用,可见BA-26和有机肥联用替代10%和15%化肥均为可行的施肥方案。

张楷露[6](2018)在《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材料的综合分析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从国际马铃薯中心引进的107份种质资源材料,对其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和产量性状进行分析。本试验通过层次分析法、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以及贮藏时间对其品质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价,为马铃薯种质资源的筛选和综合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本次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层次分析法研究结果表明:在目标层和标准层的矩阵中,产量性状N2所占据的比重最大,其次是品质性状N3,农艺性状N1所占权重最小。叶绿素含量P4在农艺性状所占权重最大;单株产量P6在产量性状中权重值为最大;干物质P9在营养品质性状中占据的权重值最高。无量纲化处理以及综合得分的结果表明,引进的种质资源材料分成5类:第一类19份,其产量,品质性状优良,是选育优良品种的重要基础材料;第二类26份,这一类品种属于中等类型;第三类和第四类共有45份;第五类品种有17份。综合得分较高的种质材料它们的田间性状综合表现也比较优良;综合得分较少的品种,其总产量和商品率也不高,在田间试验中所观察到的性状也较劣质,满足不了生产上的需求,但是因为其单一或几个主要性状表现优良,因此可以作为培育新品种的母本材料进行间接利用。(2)通过对其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得出:单株产量在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中变异系数最高;生育期的变异系数最小。各个表型性状值具有一定的集中性,出苗率主要集中在60%90%;株高最要集中在5070cm;茎粗最要集中于1015mm;生育期主要集中于110130d;单株结薯数主要集中于39个;单株产量集中于200400g;商品率集中于70%90%;干物质含量为20%25%。这些材料占据数量多,在整个种质中占据着大多数,它们分别占据总种质材料的80.72%、76..8%、73.6%、76.2%、73.7%、78.5%、73.4%和83.2%。在马铃薯表型性状的分析中,干物质含量与马铃薯的株高、茎粗、单株产量、商品率都呈现出极显着的正相关性,表明马铃薯的干物质含量的多少受多种条件因素的干扰,受到外界环境条件影响较大;马铃薯的商品率与茎粗和单株产量之间呈现极显着的正相关性,与株高呈现显着正相关,与单株结薯数呈负相关,与生育期不相关。说明马铃薯商品率受茎粗的影响较大,单株结薯数的增多并非对产量有提高,反而因为结薯数的增多导致产量的下降;单株产量与出苗率、株高和茎粗之间存在着极显着的正相关,说明了马铃薯的单株产量与植株地上部分的农艺性状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总产量与株高和茎粗之间也具有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在马铃薯品种选育过程中应该对植物地上部分特别关注。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其特征向量和贡献率,得出前6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76.16,代表了总信息量的76.16%的遗传信息量。(3)通过贮藏时间对马铃薯营养品质的分析:得出了干物质含量较高的品种有5个,分别为C90、C54、C124、C119、C107;蛋白质含量高的品种5个,分别为C124、C56、C90、C10、C119;可溶性糖含量较低的品种5个品种C38、C69、C56、C13、C88;还原糖含量较低的5个品种,分别为C56、C13、C38、C69、C88;淀粉含量高的品种5个,分别是C124、C107、C46、C10、C81。

闫雷[7](2016)在《西欧马铃薯种质资源杂种后代产量及品质性状评价》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马铃薯产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马铃薯加工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现有马铃薯加工专用型品种严重不足,满足不了加工业的需要,因此选育营养价值高、加工品质好、产量高适应性好的马铃薯加工专用型品种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目前,我国马铃薯油炸专用型品种匮乏,生产上广为种植的品种主要是大西洋和夏坡蒂。本试验的目的是利用西欧种质资源配制组合,探讨选育适合黑龙江省农业生态条件的油炸专用型马铃薯品种的可能性。被测试无性系12个,以炸片品种大西洋和炸条品种夏坡蒂为对照,在哈尔滨和讷河两点评价被测无性系产量和油炸品质的表现。试验的主要结果如下:(1)植株性状、产量性状、营养品质性状、加工品质性状在被测品系间存在显着或极显着差异,有部分无性系的植株性状、生理指标、产量性状、营养品质性状、加工品质性状显着高于对照(炸条专用品种夏坡蒂、炸条专用品种大西洋)。(2)比重与总产、还原糖含量无相关,而与商品薯产量呈正相关;收获两周内测定的还原糖含量和低温贮藏30 d测定的还原糖含量呈正相关,说明在西欧杂种后代中容易选出高产、高比重、低还原糖含量于一体的材料。(3)在植株性状中,主茎数对总产量的直接影响最大,对油炸品质的影响则尤以还原糖含量最高。(4)从估算的广义遗传力相对大小来看,株高、茎粗、主茎数、总产、维生素C、比重广义遗传力均在70.00%以上,尤以比重为最高,达88.91%;而商品薯产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还原糖含量、炸条、炸片的广义遗传力略小,尤以块茎低温贮藏一个月后还原糖含量的最低,只有22.69%。(5)从两地综合表现来看,JT04-7-23有望当做炸条品种推广。该无性系薯块长形、总产量12.97kg/小区、商品薯产量10.23kg/小区、比重1.0779、还原糖含量0.1643%、炸条级别1级,总产量、商品薯产量、比重与炸条品种夏坡蒂相当,但炸条颜色优于夏坡蒂。T11-197-1有望当做炸片品种种植,它薯块呈圆形、总产13,84 kg/小区、商品薯产12.05kg/小区、比重1.0833、还原糖含量0.2125%、炸片评分78,总产和商品薯产量略高于对照大西洋,比重和炸片颜色低于大西洋,但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由于这两无性系比重大,还原糖含量低,因此亦适合全粉加工。(6)T10-6-14商品薯产量和对照夏坡蒂相当,N10-4018低于夏坡蒂,但这两个无性系比重均大于1.080,炸条级别≤2,因此它们可以用作亲本材料进一步改良马铃薯的加工品质。该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西欧马铃薯种质资源可以选出适合黑龙江农业生态条件的马铃薯油炸品种。

胡博[8](2012)在《河套灌区含有马铃薯的复种体系建立及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内蒙古河套灌区灌溉便利,而且长期形成了大水漫灌和秋浇水习惯,由此并引起了过量施肥,这已导致河套灌区的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超标严重。但受黄河水源分配等因素的影响,内蒙古河套灌区大水、大肥的局面难以短期内改变。马铃薯是该地区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作物,但马铃薯根系较浅,因此该地区马铃薯水肥利用率更低。为确保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在地区灌溉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提高马铃薯的资源利用效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河套灌区光热资源丰富,无霜期较长,因此,本研究提出了“浅根作物(马铃薯)+深根作物”高效栽培的设想,即变一季栽培为双季栽培。通过集成覆膜技术、早熟栽培技术、深根系作物栽培技术、茬口选择技术,养分管理技术等建立了内蒙古河套灌区“早熟马铃薯+后作”双季节栽培体系,旨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经济效益、减轻因过量施氮肥导致的地下水污染问题。有关结果如下:1.建立的早熟马铃薯与深根系作物双季节栽培体系氮肥回收率、光能利用率、土地利用率、经济效益普遍高于晚熟马铃薯单季节露地栽培,收获后0-160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均低于晚熟马铃薯单季节露地栽培。从增加经济净收益、降低土壤硝态氮淋洗风险,提高氮肥回收率、光能利用效率、土地利用效率多角度综合分析,在马铃薯+向日葵、马铃薯+高丹草、马铃薯+大白菜三个体系中,早熟马铃薯覆膜栽培+大白菜体系为最优选择。2.在225kg N/hm2施氮量下,与氮肥100%基施相比,氮肥50%基施+50%追施处理促进了农艺性状建成、各器官干物质累积,由此显着提高了马铃薯产量、净收益、氮肥回收率以及水分利用率,降低了晚熟马铃薯收获后土壤硝态氮的累积。3.覆膜提高了10cm土深地温、0-20cm土层土壤含水率。覆膜处理降低了马铃薯收获后土壤硝态氮向深层淋洗的风险,提高了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覆膜处理提早了早熟马铃薯的生育进程,促进了干物质累积,而且提高了肥料偏生产力、光能利用率以及单株结薯重和块茎单产。覆膜虽然促进了晚熟马铃薯块茎膨大期以前干物质累积,但并未对肥料偏生产力、光能利用率、块茎产量产生显着影响,而且降低了块茎商品率。4.在早熟马铃薯+大白菜双季节栽培体系设置了大白菜茬口4水平氮肥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复种茬口施氮量在120kg N/hm2时,大白菜产量、体系净收益达到最大。随复种茬口施氮量的增加,体系光能利用效率、大白菜水分利用效率呈现增加的趋势,氮肥回收率呈现递减的趋势;大白菜体内硝酸盐含量、收获后0-160cm土层硝态氮含量随复种茬口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大白菜产量、体系净收益与大白菜体内硝酸盐含量、土壤硝态氮累积量之间的矛盾很难协调。5.施氮量为225kg N/hm2下,在早熟马铃薯+高丹草双季栽培体系设置了高丹草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80000-250000株/hm2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高丹草干鲜草产量、高丹草水分利用效率、体系氮肥回收率、体系光能利用率显着提高,高丹草收获后0-160cm土层内硝态氮总累积量呈现递减趋势,进而降低了硝态氮污染地下水的风险。6.河套灌区早熟马铃薯费乌瑞它覆膜栽培,各器官氮磷钾浓度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呈现下降的趋势;全生育期内根茎叶中氮磷钾累积量呈现单峰曲线变化趋势,块茎中氮磷钾累积量随生育期延长呈现上升趋势;河套灌区早熟马铃薯费乌瑞它覆膜栽培生产1000kg块茎,植株所需N、P205、K20分别为3.00kg、1.53kg、6.72kg。河套灌区晚熟马铃薯克新1号单季节露地栽培,190kg N/hm2为推荐施氮量。

孙鑫淼[9](2010)在《马铃薯油炸和淀粉品质的分离及亲本配合力评价》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发展中国家为促进经济增长,逐渐发展马铃薯加工产业。选育适合不同用途的加工专用型品种也已经成为我国马铃薯育种的主要任务。本试验针对我国专用加工型品种选育中缺少适宜亲本和优良组合的现状,以8份具有不同特征特性的栽培种和特异性种质资源材料为杂交亲本,根据不完全双列杂交法配制了15个杂交组合,对亲本进行评价并进行组合间的比较。试验以各组合的无性二代群体为材料,采用完全随机区组的田间设计,对主要农艺性状、产量性状、油炸和淀粉品质性状指标进行测定。对各性状进行方差和频数分析,了解各性状在杂交组合间的分布特征。利用配合力分析评价优良亲本,以获得品质性状优良的亲本和组合。挑选出优良的单株供育种研究中进一步应用,为马铃薯品质育种工作提供基础材料,并为今后选育此类加工型品种确定亲本的利用价值及优良杂交组合提供理论依据。1.通过对不同组合主要产量性状和加工品质性状进行比较,后代产量性状表现相对较好的组合为朱可夫×T1800和早大白×克新16号;表现为高比重的组合为大西洋×克200029-26和Ns880407×克200029-26;后代炸片效果表现最理想的组合为大西洋×T1800和大西洋×克200029-26;后代直链淀粉含量较低的组合为东农303×克新16号和Ns880407×克新16号;后代糊化温度表现较低的组合为东农303×T1800和大西洋×T1800;后代淀粉粘度表现依照国家标准合格率最高的组合为朱可夫×克新16号。2.对15个杂交组合进行配合力分析确认:东农303、克新16号和朱可夫在产量性状上有较强的一般配合力;大西洋、克200029-26在油炸效果上有较强的一般配合力;Ns880407和克200029-26在比重性状上有较强的一般配合力;早大白、T1800、东农303、大西洋和克新16号在淀粉品质性状上分别有较强的一般配合力。3.组合Ns880407×克新16号、大西洋×T1800在单株产量性状上双亲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组合东农303×克新16号、Ns880407×T1800在油炸效果上双亲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组合大西洋×T1800、朱可夫×克新16号在高比重性状上双亲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组合东农303×克新16号、早大白×克200029-26在低直链链淀粉含量性状上双亲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组合大西洋×克新16号、东农303×克200029-26在淀粉低糊化温度性状上双亲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组合大西洋×克200029-26、Ns880407×T1800在淀粉高粘度性状上双亲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4.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比重、商品薯率、单株结薯数、主茎数、粘度、炸片颜色、平均单薯重、株高性状的一般配合力较高,是以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单株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是以基因的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共同作用的。5.筛选出不同类型的优良无性系和杂交组合81份,油炸效果最理想且比重适宜的优良无性系17份,其中组合大西洋×T1800入选率最高,其次是组合东农303×克200029-26;淀粉含量高(比重>1.10)的无性系共5份,其中大西洋×克200029-26组合中优良无性系的入选率最高;筛选出淀粉粘度符合国家标准的无性系59份,其中组合朱可夫×克新16号入选率最高,其次是组合东农303×克新16号。

孙清华[10](2008)在《马铃薯杂交组合加工性状及亲本配合力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马铃薯加工业的崛起和快速发展,选育适合不同用途的加工专用型品种,已成为我国当前马铃薯育种工作中的主要任务,而杂交亲本的选择和组合的配制是选育目标品种的关键。本试验针对我国专用加工型品种选育中缺少适宜亲本和优良组合的现状,以8份具有不同特征特性的栽培种和特异性种质资源材料为杂交亲本,根据不完全双列杂交法配制了15个杂交组合,对亲本进行评价的同时进行组合间的比较。试验以各组合的无性一代群体为材料,采用完全随机区组的田间设计,对主要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加工品质性状指标进行测定。对各性状进行方差和频数分析,了解各性状在杂交组合间的分布规律;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对各杂交组合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具有不同用途的优良杂交组合;利用配合力分析方法,评价优良亲本。为选育专用加工型品种,确定亲本的利用价值,配制优良杂交组合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对不同组合主要产量性状和加工品质性状进行比较,后代表现高产的组合为朱可夫×T1800和东农303×T1800,单株产量>800g的无性系比率分别为42%和31%;表现为大块茎的组合为朱可夫×克新16号和早大白×克新16号,单薯重>100g的无性系比率分别为36%和33%;后代商品薯率较高的组合为朱可夫×克新16号和东农303×克新16号,商品薯率>75%的无性系比率分别为44%和39%;表现为高比重的组合为大西洋×T1800和Ns880407×克200029-26,比重>1.085的无性系比率分别为44%和36%;后代表现为低还原糖含量、炸片效果优的组合为大西洋×T1800和大西洋×克200029-26,还原糖含量≤0.2%的无性系比率分别为64%和49%,炸片效果>70分的无性系比率分别为85%和79%。2.对15个杂交组合主要性状的模糊数学综合评价得出:适合油炸加工及全粉加工型品种选育的组合为Ns880407×T1800、大西洋×T1800和大西洋×克200029-26;适合淀粉加工型品种选育的组合为大西洋×T1800、Ns880407×克200029-26。3.对15个杂交组合进行配合力分析确认:大西洋在低还原糖含量、高比重、炸片颜色、单薯重等性状上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克200029-26在低还原糖含量和炸片颜色两个性状上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Ns880407在比重性状上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朱可夫在单株产量、商品薯率性状上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克新16号在单薯重、商品薯率性状上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T1800在单株产量上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4.还原糖含量、比重、主茎数、炸片效果、单株薯数和商品薯率等性状的一般配合力较高,是以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平均单薯重、单株产量和株高的一般配合力是以基因的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共同作用的。Ns880407×T1800、大西洋×T1800在低还原糖含量性状上双亲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大西洋×T1800、早大白×克新16号在高比重性状上双亲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大西洋×T1800、东农303×克新16号在油炸效果性状上双亲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Ns880407×克新16号、早大白×T1800在单株产量性状上双亲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5.筛选出一批不同类型的优良无性系和优良杂交组合,还原糖含量低、油炸效果好且比重适宜的优良无性系60份,淀粉含量高(比重>1.10)的无性系32份,其中优良无性系的入选率最高的组合是大西洋×T1800,其次是Ns880407×克200029-26、Ns880407×T1800和大西洋×克200029-26组合。筛选出耐低温糖化的优良无性系25份,回暖效果好的优良无性系87份,入选率居前4位的组合为大西洋×T1800、大西洋×克200029-26、Ns880407×T1800、Ns880407×克新16号。

二、种植季节和收获后加工时间对马铃薯炸片品质的影响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种植季节和收获后加工时间对马铃薯炸片品质的影响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马铃薯优良种质资源品质性状评价及SSR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马铃薯品种营养品质研究进展
        1.1.1 淀粉营养
        1.1.2 蛋白质与氨基酸营养
        1.1.3 矿质元素营养
        1.1.4 维生素C营养
    1.2 马铃薯品种加工品质研究及利用方向
        1.2.1 蒸食品质
        1.2.2 淀粉加工品质
        1.2.3 炸片加工品质
    1.3 马铃薯产量性状研究
    1.4 马铃薯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主要内容
        1.5.2 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田间试验设计
    2.4 主要性状测定
        2.4.1 营养品质性状的测定
        2.4.2 淀粉品质性状的测定
        2.4.3 炸片品质测定
        2.4.4 蒸食品质测定
        2.4.5 产量性状测定
        2.4.6 优良种质分类标准
        2.4.7 优良种质SSR分析
    2.5 数据处理
        2.5.1 基本数据分析
        2.5.2 SSR多态性位点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优良种质品质性状评价
        3.1.1 营养品质
        3.1.2 矿质元素
    3.2 优良种质品质性状分析
        3.2.1 蒸食品质鉴定
        3.2.2 块茎外观性状评价
        3.2.3 淀粉加工品质
        3.2.4 炸片加工品质
    3.3 优良种质产量性状特征值测定
        3.3.1 产量性状特征值分析
        3.3.2 产量频数分布与比较
        3.3.3 淀粉产量频数分析与比较
        3.3.4 商品薯频数分布与比较
    3.4 相关性分析
        3.4.1 营养品质相关性分析
        3.4.2 淀粉特性相关性分析
        3.4.3 蒸食品质相关性分析
        3.4.4 产量相关性分析
    3.5 优良种质SSR分析
        3.5.1 DNA质量检测
        3.5.2 SSR适宜引物筛选及多态性分析
        3.5.3 遗传距离分析
        3.5.4 亲缘关系聚类分析
4 讨论
    4.1 马铃薯产量与品质性状的关系
    4.2 马铃薯淀粉加工品质鉴定
    4.3 马铃薯炸片加工品质特性分析
    4.4 马铃薯蒸食品质差异性评价
    4.5 马铃薯遗传多样性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施氮量对海拉尔地区加工型马铃薯品种产量及加工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马铃薯概述
    1.2 中国马铃薯发展现状
    1.3 中国加工马铃薯发展现状
    1.4 马铃薯氮肥的使用现状
    1.5 氮素施用量对加工型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1.6 氮素施用量对加工型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1.7 氮素施用量对加工型马铃薯品质的影响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方法
    2.4 主要性状测定指标及方法
        2.4.1 形态指标测定
        2.4.2 产量测定
        2.4.3 加工品质测定
        2.4.4 库存品质测定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施氮量对加工型马铃薯品种植株形态指标的影响
    3.2 不同施氮量对加工型马铃薯品种产量的影响
    3.3 不同施氮量对加工型马铃薯品种加工品质的影响
        3.3.1 不同施氮量对加工型马铃薯品种干物质含量的影响
        3.3.2 不同施氮量对加工型马铃薯品种淀粉含量的影响
        3.3.3 不同施氮量对加工型马铃薯品种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3.3.4 不同施氮量对加工型马铃薯品种炸条颜色评分的影响
    3.4 不同施氮量对加工型马铃薯品种库存品质的影响
        3.4.1 库存后腐烂率变化
        3.4.2 库存后还原糖含量变化
        3.4.3 库存后炸条颜色评分的变化
4 讨论
    4.1 不同施氮量对加工型马铃薯品种生长的影响
    4.2 不同施氮量对加工型马铃薯品种产量的影响
    4.3 不同施氮量对加工型马铃薯品种加工品质的影响
    4.4 不同施氮量对加工型马铃薯品种库存品质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马铃薯与马铃薯产业概述
        1.2.2 世界马铃薯产业研究概况
        1.2.3 中国马铃薯产业研究概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国内外及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2.1 世界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2.1.1 生产
        2.1.2 消费
        2.1.3 贸易与加工
    2.2 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2.2.1 生产
        2.2.2 消费
        2.2.3 贸易与加工
    2.3 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2.3.1 生产
        2.3.2 加工、贮藏及贸易
        2.3.3 育种与栽培
        2.3.4 消费
    2.4 马铃薯种植意愿与消费意愿调查
        2.4.1 调查方法
        2.4.2 种植意愿调查
        2.4.3 消费意愿调查
第三章 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劣势分析
    3.1 主粮化对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新要求
    3.2 主粮化背景下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2.1 缺乏种薯繁育基地,脱毒种薯应用率低
        3.2.2 优良品种少,缺乏加工型品种
        3.2.3 机械化、规模化程度不高
        3.2.4 高产栽培新技术推广不够
        3.2.5 科研条件薄弱
        3.2.6 缺乏精深加工
        3.2.7 冷链物流设施缺乏,贮藏调控能力弱
        3.2.8 缺少大型专业市场
        3.2.9 效益不稳定,影响马铃薯的发展规模
        3.2.10 自然灾害频发
    3.3 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优势
        3.3.1 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3.3.2 具备良好的栽培基础
        3.3.3 节令优势
        3.3.4 气候优势
        3.3.5 区位优势
        3.3.6 土地资源优势
    3.4 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劣势
        3.4.1 种薯繁育先天条件不足
        3.4.2 规模化种植推进有难度
        3.4.3 自然灾害威胁
        3.4.4 易发生病虫害
        3.4.5 外部竞争压力大
        3.4.6 种植成本较高
        3.4.7 加工发展严重滞后
第四章 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做好顶层设计,精准定位,精确布局
        4.1.1 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涉农部门协同合作
        4.1.2 精准定位、精确布局
        4.1.3 抓好优势区建设
        4.1.4 抓种植面积扩增
        4.1.5 多元发展,多方发力
        4.1.6 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4.2 加强基础研究,加速品种选育
        4.2.1 加强基础研究
        4.2.2 根据不同产业带进行品种选育
    4.3 合理布局,扩展加工产业链
        4.3.1 合理布局,填补空档
        4.3.2 扩大加工型马铃薯种植
        4.3.3 实现初加工
        4.3.4 大力推进精深加工
        4.3.5 推动广西特色马铃薯主食产品研发
        4.3.6 建设绿色加工体系
    4.4 健全脱毒种薯良种繁育体系,扩大脱毒种薯覆盖率
        4.4.1 加强脱毒种薯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4.4.2 建立种薯质量监测和检测体系
        4.4.3 建设脱毒良种繁育基地
        4.4.4 扩大脱毒种薯覆盖率
    4.5 科技引领,多种形式推广先进栽培技术
        4.5.1 科技引领,健全栽培技术体系
        4.5.2 大力推广先进技术
        4.5.3 强化技术培训
        4.5.4 示范带动
    4.6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机械化的投入力度
    4.7 提高自然灾害及病虫害防控能力
        4.7.1 抓好防霜抗冻工作
        4.7.2 做好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
        4.7.3 建立病虫害预警系统
    4.8 产业扶持全覆盖,保障薯农收益
        4.8.1 财政扶持全面覆盖
        4.8.2 普及农业保险,降低生产风险
        4.8.3 试点马铃薯目标价格保险,保障农民收益
    4.9 健全销售网络
        4.9.1 建立东盟营销网络
        4.9.2 利用节令优势大力拓展外省市场
        4.9.3 积极推广订单式、合同式生产
        4.9.4 推进信息大数据平台建设
        4.9.5 抓好农民营销队伍建设
    4.10 强化马铃薯主粮化消费宣传引导
第五章 结论与不足
    5.1 结论
    5.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1 马铃薯种植意愿调查表
附录2 马铃薯消费意愿调查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马铃薯品种(系)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及品质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马铃薯品质育种现状
        1.1.1 马铃薯育种目标
        1.1.2 马铃薯品种分类
        1.1.3 马铃薯品质分类
    1.2 马铃薯对生态环境因子的响应
        1.2.1 水分
        1.2.2 温度
        1.2.3 光照
        1.2.4 土壤
    1.3 马铃薯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研究现状
        1.3.1 马铃薯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研究
        1.3.2 马铃薯互作效应及稳定性分析方法
    1.4 油炸加工型马铃薯品种的品质性状特点
        1.4.1 加工前品质要求
        1.4.2 加工后品质要求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实验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1.5 双标图分析模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马铃薯产量组分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
        2.2.2 马铃薯块茎成分含量
        2.2.3 马铃薯外观品质
        2.2.4 炸片品种加工后品质
        2.2.5 炸条品种加工后品质
    2.3 讨论
        2.3.1 产量组分基因型×环境效应及稳定性分析
        2.3.2 二个地点加工品种主要品质差异
    2.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5)解淀粉芽孢杆菌BA-26对马铃薯防病促生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马铃薯主要真菌病害及其生物防治
        1.1.1 马铃薯主要真菌病害
        1.1.2 马铃薯真菌病害的生物防治
        1.1.2.1 生防微生物的使用
        1.1.2.2 非致病病原菌的使用
        1.1.2.3 抑病土的使用
    1.2 芽孢杆菌在防治马铃薯真菌病害上的潜力
        1.2.1 芽孢杆菌生防机理
        1.2.2 如何更好地发挥芽孢杆菌的生防作用
    1.3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方法及进展
        1.3.1 传统微生物平板法
        1.3.2 Biolog微平板分析法
        1.3.3 磷酸脂肪酸分析法
        1.3.4 分子生物学方法
        1.3.5 高通量测序技术
    1.4 研究主要内容及目的意义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拮抗菌株BA-26的鉴定及初步应用
    2.1 实验材料
        2.1.1 生防菌及病原菌来源
        2.1.2 培养基
        2.1.3 菌株BA-26无菌滤液的制备
        2.1.4 菌株BA-26发酵液的制备
        2.1.5 供试马铃薯
    2.2 实验方法
        2.2.1 菌株鉴定
        2.2.1.1 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特征
        2.2.1.2 16S rDNA序列扩增与分析
        2.2.2 室内抑菌活性测定
        2.2.3 BA-26胞外代谢产物特性
        2.2.3.1 热稳定性
        2.2.3.2 酸碱稳定性
        2.2.3.3 紫外照射稳定性
        2.2.3.4 蛋白酶处理稳定性
        2.2.4 BA-26防病作用
        2.2.5 BA-26促生作用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菌株BA-26的形态特征
        2.3.2 菌株BA-26生理生化特性
        2.3.3 菌株BA-26分子学鉴定
        2.3.4 室内抑菌活性测定
        2.3.5 菌株BA-26胞外代谢产物性质
        2.3.5.1 热稳定性
        2.3.5.2 酸碱稳定性
        2.3.5.3 紫外照射稳定性
        2.3.5.4 蛋白酶处理稳定性
        2.3.6 菌株BA-26离体防病实验
        2.3.7 菌株BA-26促生长作用
        2.3.7.1 BA-26发酵液对马铃薯幼苗期根系的影响
        2.3.7.2 BA-26发酵液对马铃薯株高、茎粗和叶绿素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连作和轮作两种种植模式对田间马铃薯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与实验设计
        3.1.1 田间供试马铃薯
        3.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3.1.3 试验区概况
        3.1.4 实验设计
        3.1.5 土壤样本采集
        3.1.5.1 土壤理化指标样本采集
        3.1.5.2 土壤生物学指标样本采集
    3.2 实验方法
        3.2.1 马铃薯农艺性状和品质指标
        3.2.1.1 马铃薯植株生长指标
        3.2.1.2 马铃薯产量指标
        3.2.1.3 马铃薯营养指标
        3.2.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3.2.2.1 土壤容重的测定
        3.2.2.2 土壤pH的测定
        3.2.2.3 土壤电导率的测定
        3.2.2.4 土壤速效氮磷钾和有机质的测定
        3.2.3 土壤生物学指标测定
        3.2.3.1 土壤酶活测定
        3.2.3.2 土壤微生物数量测定
        3.2.3.3 土壤微生物高通量测序
        3.2.4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连作和轮作种植模式对马铃薯商品性的影响
        3.3.2 连作和轮作种植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3.2.1 对土壤容重、pH和电导率的影响
        3.3.2.2 对土壤NPK和有机质的影响
        3.3.3 连作和轮作种植模式对土壤生物学指标的影响
        3.3.3.1 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3.3.2 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3.3.3.3 对土壤细菌α多样性的影响
        3.3.3.4 对土壤真菌α多样性的影响
        3.3.3.5 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3.3.3.6 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3.3.3.7 对土壤Top10优势细菌门的影响
        3.3.3.8 对土壤Top10优势真菌属的影响
    3.4 讨论
        3.4.1 连作和轮作种植模式对马铃薯商品性的影响
        3.4.2 连作和轮作种植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4.3 连作和轮作种植模式对土壤生物学指标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BA-26对马铃薯连作障碍的修复作用
    4.1 实验材料与实验设计
        4.1.1 实验设计
        4.1.2 连作土壤样本采集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BA-26对连作马铃薯农艺性状和品质指标的影响
        4.3.1.1 对马铃薯生长指标的影响
        4.3.1.2 对马铃薯产量指标的影响
        4.3.1.3 对马铃薯品质指标的影响
        4.3.2 BA-26对马铃薯连作土壤理化指标的影响
        4.3.2.1 对土壤容重、pH和电导率的影响
        4.3.2.2 对土壤NPK和有机质的影响
        4.3.3 BA-26对马铃薯连作土壤生物学指标的影响
        4.3.3.1 对土壤酶活的影响
        4.3.3.2 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4.3.3.3 对土壤细菌α多样性影响
        4.3.3.4 对土壤真菌α多样性影响
        4.3.3.5 对土壤Top10优势细菌门的影响
        4.3.3.6 对土壤Top10优势真菌属的影响
        4.3.3.7 基于OTUs的Venn图分析
    4.4 讨论
        4.4.1 BA-26对连作马铃薯农艺性状和品质指标的影响
        4.4.2 BA-26对马铃薯连作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4.3 BA-26对马铃薯连作土壤生物学指标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BA-26和有机肥联用替代部分化肥对马铃薯-莜麦轮作系统的影响
    5.1 实验材料与实验设计
        5.1.1 实验设计
        5.1.2 轮作土壤样本采集
    5.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BA-26对轮作马铃薯农艺性状和品质指标的影响
        5.3.1.1 对马铃薯生长指标的影响
        5.3.1.2 对马铃薯产量指标的影响
        5.3.1.3 对马铃薯品质指标的影响
        5.3.2 BA-26对马铃薯轮作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5.3.2.1 对土壤容重、pH和电导率的影响
        5.3.2.2 对土壤NPK和有机质的影响
        5.3.3 BA-26对马铃薯轮作土壤生物学指标的影响
        5.3.3.1 对土壤酶活的影响
        5.3.3.2 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5.3.3.3 对土壤细菌α多样性影响
        5.3.3.4 对土壤真菌α多样性影响
        5.3.3.5 对土壤Top10优势细菌门的影响
        5.3.3.6 对土壤Top10优势真菌属的影响
    5.4 讨论
        5.4.1 BA-26对轮作马铃薯农艺性状和品质指标的影响
        5.4.2 BA-26对马铃薯轮作土壤生理指标的影响
        5.4.3 BA-26对马铃薯轮作土壤生物学指标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6)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材料的综合分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马铃薯概况
        1.1.1 马铃薯介绍
        1.1.2 马铃薯的种植和生产状况
        1.1.3 马铃薯的营养和保健功能
    1.2 马铃薯的种质资源研究
        1.2.1 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在中国的研究
        1.2.2 中国对马铃薯种质资源的收集与利用
    1.3 优良马铃薯种质的筛选与鉴定
        1.3.1 优良马铃薯品种的育种意义
        1.3.2 优良马铃薯种质资源的筛选及几种统计分析方法
        1.3.2.1 马铃薯种质资源的方差分析
        1.3.2.2 马铃薯种质资源的主成分分析
        1.3.2.3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马铃薯种质资源的分析
    1.4 贮藏时间对马铃薯品质的影响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其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的分析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1.3.1 植株出苗率(%)(Rate of emergence)
        2.1.3.2 植株高度(cm)(Plant height)
        2.1.3.3 植株茎粗(mm)(Plant stem diameter)
        2.1.3.4 叶绿素含量(Chlorophyll content)
        2.1.3.5 植株生育期(Plant growth period)(d)
        2.1.3.6 单株产量(Yield per plant)和单株结薯数(The number of tubers per plant)
        2.1.3.7 商品率(Commodity rate)
        2.1.3.8 干物质含量(%)(Drought weight)
        2.1.3.9 还原糖含量(%)(Potato reducing sugar content)
        2.1.3.10 蛋白质含量(%)(Potato protein content)
        2.1.3.11 可溶性糖含量(%)(Soluble sugar content in potato)
        2.1.3.12 淀粉含量(%)(Starch content in potato)
    2.2 马铃薯种质材料层次分析综合体系的搭建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对矩阵一致性检验结果及判断
        2.3.2 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相关指标的无量纲化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引进马铃薯种质材料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指标测定
        3.1.4 相关数据分析
        3.1.4.1 隶属函数分析
        3.1.4.2 遗传多样性指数计算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2.2 表型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2.3 引进马铃薯材料表型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3.3 讨论
        3.3.1 马铃薯种质资源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
        3.3.2 107份马铃薯种质材料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评价
第四章 储藏时间对马铃薯品质性状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指标测定
        4.1.4 相关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贮藏时间对马铃薯干物质含量的影响
        4.2.2 贮藏时间对马铃薯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4.2.3 贮藏时间对马铃薯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4.2.4 贮藏时间对马铃薯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4.2.5 贮藏时间对马铃薯淀粉含量的影响
    4.3 讨论
        4.3.1 贮藏时间对马铃薯营养品质的影响
        4.3.1.1 贮藏时间对马铃薯干物质含量的影响
        4.3.1.2 贮藏时间对马铃薯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4.3.1.3 贮藏时间对马铃薯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4.3.1.4 贮藏时间对马铃薯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4.3.1.5 贮藏时间对马铃薯淀粉含量的影响
        4.3.2 贮藏时间对马铃薯营养品质的综合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Schedule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7)西欧马铃薯种质资源杂种后代产量及品质性状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马铃薯概述
    1.2 马铃薯生产加工业现状
    1.3 国内马铃薯育种研究
        1.3.1 马铃薯种质资源的收集
        1.3.2 马铃薯种质资源利用
        1.3.3 西欧马铃薯种质资源优点及利用
    1.4 马铃薯加工品种育种概述
        1.4.1 加工品种的育种要求
        1.4.2 炸条品种育种概况
        1.4.3 炸片品种育种概况
        1.4.4 全粉品种育种概况
        1.4.5 马铃薯加工型品种育种中存在问题
    1.5 马铃薯油炸加工过程褐变研究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
        1.6.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2 研究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地基本条件
    2.3 试验方法
        2.3.1 田间试验
        2.3.2 田间植株植株农艺性状的调查
        2.3.3 植株生理指标的测定
        2.3.4 块茎性状调查标准
        2.3.5 植株产量性状的测定
        2.3.6 块茎营养品质性状的的测定
        2.3.7 块茎加工品质性状的测定
        2.3.8 油炸加工性状
    2.4 数据处理
        2.4.1 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
        2.4.2 通径分析
        2.4.3 广义遗传力的估算
3 结果与分析
    3.1 试验材料各性状的变异分析
        3.1.1 各无性系及对照在植株农艺性状上的差异
        3.1.2 各无性系及对照在植株生理指标上的差异
        3.1.3 各无性系及对照在产量性状上的差异
        3.1.4 无性系块茎营养品质性状的变异情况分析
        3.1.5 无性系即时块茎加工品质性状的变异情况分析
        3.1.6 无性系贮藏块茎加工品质性状的变异情况分析
    3.2 各无性系及对照主要性状的相关分析
    3.3 各无性系及对照主要性状的通径分析
        3.3.1 植株农艺性状与总产的通径分析
        3.3.2 品质性状与炸条级数的通径分析
        3.3.3 品质性状与炸片分数的通径分析
    3.4 无性系及对照各主要性状广义遗传力的估算
    3.5 花色及块茎性状的差异
    3.6 优良无性系的筛选
        3.6.1 产量性状优良的无性系
        3.6.2 油炸专用型无性系的筛选
        3.6.3 油炸品质优良无性系亲本的筛选
4 讨论
    4.1 无性系各性状的差异
    4.2 各无性系各性状相关性分析
    4.3 产量及炸条炸片颜色的通径分析
    4.4 无性系各性状的广义遗传力
    4.5 块茎性状分析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河套灌区含有马铃薯的复种体系建立及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马铃薯简介
        1.1.1 马铃薯生产概况
        1.1.1.1 世界马铃薯生产概况
        1.1.1.2 中国马铃薯生产概况
        1.1.1.3 内蒙古河套灌区马铃薯生产概况与存在问题
        1.1.2 氮肥管理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
        1.1.2.1 氮肥施用量
        1.1.2.1.1 氮肥施用量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
        1.1.2.1.2 马铃薯生产中氮肥施用量对环境的影响
        1.1.2.2 氮肥施用时间
        1.1.2.3 正确的氮肥品种及施用部位
        1.1.2.4 平衡施肥
        1.1.3 硝酸盐污染的危害
        1.1.4 农田土壤硝酸盐淋洗的影响因素
        1.1.4.1 人为因素
        1.1.4.2 自然因素
        1.1.5 农田土壤硝态氮淋洗的阻控对策
        1.1.5.1 氮肥管理
        1.1.5.2 水分管理
        1.1.5.3 选择适宜的填闲作物及合理轮作
        1.1.5.4 氮高效作物品种的培育
        1.1.5.5 制定相关技术标准、政策控制氮肥的使用
        1.1.6 复种对粮食安全的意义
    1.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假设与技术路线
2 内蒙古河套灌区马铃薯氮肥施用调查与双季节栽培复种其他作物选择
    2.1 内蒙古河套灌区马铃薯生产氮肥施用情况调查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种植体系产量与经济效益分析
        2.3.2 不同种植体系土壤硝态氮残留分析
        2.3.3 不同复种作物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比较
        2.3.4 不同种植体系氮素累积量与氮肥回收率分析
        2.3.5 不同种植体系光能利用率分析
        2.3.6 不同种植体系土地利用率分析
    2.4 小结
3 氮肥不同基追比例对马铃薯生长及体系资源利用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氮肥不同基追比例对马铃薯产量与商品薯率的影响
        3.2.2 氮肥不同基追比例对马铃薯农艺性状的影响
        3.2.3 氮肥不同基追比例对马铃薯各器官干物质累积的影响
        3.2.4 氮肥不同基追比例对马铃薯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3.2.5 氮肥不同基追比例对不同种植体系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3.2.6 氮肥不同基追比例对不同种植体系氮肥回收率的影响
        3.2.7 氮肥不同基追比例对不同种植体系光能利用率的影响
        3.2.8 氮肥不同基追比例对马铃薯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3.3 小结
4 不同熟期马铃薯对覆膜的反应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分析
        4.2.1 覆膜对不同种植体系地温的影响
        4.2.2 覆膜对不同熟期马铃薯苗期、淀粉积累期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4.2.3 覆膜对不同熟期马铃薯主要生育进程的影响
        4.2.4 覆膜对不同熟期马铃薯干物质累积的影响
        4.2.5 覆膜对不同熟期马铃薯商品薯率的影响
        4.2.6 覆膜对不同品种马铃薯收获后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4.2.7 覆膜对不同品种马铃薯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4.2.8 覆膜对不同熟期马铃薯养分偏生产力的影响
        4.2.9 覆膜对不同熟期马铃薯光能利用率的影响
    4.3 小结
5 后茬不同处理对作物生长及双季栽培体系资源利用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 复种大白菜结果分析
        5.2.1 氮肥施用量对大白菜产量和双季栽培体系净收益的影响
        5.2.2 氮肥施用量对大白菜不同时期干物质累积的影响
        5.2.3 氮肥施用量对大白菜农艺性状的影响
        5.2.4 大白菜茬口氮肥施用量对双季栽培体系吸氮量和氮肥回收率的影响
        5.2.5 氮肥施用量对大白菜体内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5.2.6 氮肥施用量对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5.2.7 氮肥施用量对种植体系光能利用率的影响
        5.2.8 氮肥施用量对大白菜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5.3 复种大白菜小结
    5.4 复种高丹草结果分析
        5.4.1 不同种植密度对高丹草产量的影响
        5.4.2 不同种植密度对高丹草干物质累积的影响
        5.4.3 不同种植密度对高丹草不同时期农艺性状的影响
        5.4.4 高丹草不同种植密度对双季节栽培体系吸氮量和氮肥回收率的影响
        5.4.5 高丹草不同种植密度对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5.4.6 高丹草不同种植密度对种植体系光能利用率的影响
        5.4.7 高丹草不同种植密度对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5.5 复种高丹草小结
6 早熟马铃薯覆膜栽培养分吸收、累积、分配规律及晚熟马铃薯氮肥初效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2 早熟马铃薯F覆膜栽培养分吸收、累积、分配规律试验结果分析
        6.2.1 早熟马铃薯F覆膜栽培氮素吸收、累积、分配规律
        6.2.1.1 马铃薯F各器官氮素浓度的变化
        6.2.1.2 马铃薯F各器官氮素累积量的变化
        6.2.1.3 马铃薯F各器官氮素吸收速率的变化
        6.2.1.4 马铃薯F各器官氮素分配比例的变化
        6.2.2 早熟马铃薯F覆膜栽培磷素吸收、累积、分配规律
        6.2.2.1 马铃薯F各器官磷素(P_2O_5)浓度的变化
        6.2.2.2 马铃薯F各器官磷素(P_2O_5)累积量的变化
        6.2.2.3 马铃薯F各器官磷素(P_2O_5)吸收速率的变化
        6.2.2.4 马铃薯F各器官磷素(P_2O_5)分配比例的变化
        6.2.3 早熟马铃薯F覆膜栽培钾素吸收、累积、分配规律
        6.2.3.1 马铃薯F各器官钾素(K_2O)浓度的变化
        6.2.3.2 马铃薯F各器官钾素(K_2O)累积量的变化
        6.2.3.3 马铃薯F各器官钾素(K_2O)吸收速率的变化
        6.2.3.4 马铃薯F各器官钾素(K_2O)分配比例的变化
        6.2.4 生产1000kg F马铃薯块茎植株需N、P_2O_5、K_2O量
    6.3 晚熟马铃薯K氮肥初效结果分析
        6.3.1 不同氮肥用量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6.3.2 不同氮肥用量下马铃薯氮肥利用率
    6.4 小结
        6.4.1 早熟马铃薯F覆膜栽培养分吸收、累积、分配规律试验小结
        6.4.2 晚熟马铃薯K氮肥初效小结
7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1.1 氮肥施用量及基追比例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
        7.1.2 双季节栽培体系中复种作物的选择
        7.1.3 不同马铃薯品种对覆膜的反应
        7.1.4 后茬不同处理对作物生长及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7.2 结论
        7.2.1 内蒙古河套灌区马铃薯氮肥施用调查与双季节栽培复种其他作物选择
        7.2.2 氮肥不同基追比例对马铃薯生长及体系资源利用的影响
        7.2.3 不同熟期马铃薯对覆膜的反应
        7.2.4 后茬不同处理对双季节栽培体系资源利用及环境的影响
        7.2.5 早熟马铃薯覆膜栽培养分吸收、累积、分配规律及晚熟马铃薯氮肥初效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马铃薯油炸和淀粉品质的分离及亲本配合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马铃薯加工业现状
        1.1.1 马铃薯淀粉加工
        1.1.2 马铃薯速冻薯条加工
        1.1.3 马铃薯全粉加工
        1.1.4 油炸马铃薯条薯片加工
    1.2 马铃薯淀粉的主要特性
        1.2.1 马铃薯淀粉颗粒特性
        1.2.2 糊化特性
        1.2.3 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特性
        1.2.4 磷酸基特性
        1.2.5 老化特性
    1.3 环境条件与淀粉积累的关系
        1.3.1 温度
        1.3.2 水分
        1.3.3 光照
        1.3.4 土壤
        1.3.5 施肥
    1.4 储藏条件对马铃薯油炸品质的影响
        1.4.1 储藏时间对块茎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1.4.2 储藏温度对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1.5 马铃薯品种的品质现状及育种目标
    1.6 目前马铃薯育种对品质改良的贡献
    1.7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田间试验
        2.2.2 品质分析项目及方法
    2.3 试剂及仪器
        2.3.1 试验试剂
        2.3.2 试验仪器
    2.4 数据处理
        2.4.1 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模型
        2.4.2 配合力的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主要农艺性状的分析
        3.1.1 不同组合间主要农艺性状的比较
        3.1.2 不同组合后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分布
    3.2 产量性状的分析
        3.2.1 不同组合间产量性状比较
        3.2.2 不同组合后代产量性状的分布
        3.2.3 不同父本杂交后代产量性状的分布
    3.3 品质性状的分析
        3.3.1 不同组合间品质性状的比较
        3.3.2 不同组合后代加工品质性状的分布
        3.3.3 不同父本杂交后代加工品质性状的分布
    3.4 马铃薯杂交组合的配合力分析
        3.4.1 主要性状的配合力方差分析
        3.4.2 主要性状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分析
        3.4.3 主要性状特殊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分析
        3.4.4 总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分析
        3.4.5 马铃薯群体的遗传参数分析
    3.5 入选的品质性状好的无性系材料
4 讨论
    4.1 马铃薯炸片色泽的影响因素
    4.2 马铃薯淀粉品质特性研究的必要性
    4.3 淀粉品质育种的早代选择
    4.4 关于马铃薯淀粉品质和油炸品质育种的亲本选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马铃薯杂交组合加工性状及亲本配合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发展马铃薯加工业的必要性
        1.1.1 世界马铃薯加工及消费状况
        1.1.2 中国马铃薯加工业发展概况
        1.1.3 我国马铃薯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1.2 我国马铃薯育种现状
        1.2.1 我国马铃薯育种进程回顾
        1.2.2 我国马铃薯育种主要方法
        1.2.3 我国马铃薯育种主要存在的问题
        1.2.4 我国马铃薯育种目标
    1.3 马铃薯几种主要加工产品概述
        1.3.1 马铃薯淀粉
        1.3.2 马铃薯全粉
        1.3.3 油炸马铃薯片
        1.3.4 速冻薯条
    1.4 油炸型马铃薯的主要性状——还原糖
        1.4.1 还原糖的生物化学特性
        1.4.2 淀粉与糖的转化
        1.4.3 贮藏期间马铃薯淀粉与还原糖之间转化的研究
    1.5 配合力分析在马铃薯育种中的应用
    1.6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田间试验
        2.2.2 品质分析项目及方法
        2.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主要农艺性状的分析
        3.1.1 不同组合间主要农艺性状的比较
        3.1.2 不同组合后代主要农艺性状频率分布
    3.2 产量性状的分析
        3.2.1 不同组合间产量性状比较
        3.2.2 不同组合后代产量性状频数分布
    3.3 品质性状的分析
        3.3.1 不同组合间品质性状比较
        3.3.2 不同组合后代加工品质性状的频数分布
    3.4 低温糖化试验
        3.4.1 贮藏前炸片颜色及粗测还原糖分布特征
        3.4.2 低温贮藏后炸片颜色及还原糖分布特征
        3.4.3 回暖后炸片颜色及还原糖分布特征
    3.5 各杂交组合的模糊数学综合评价
        3.5.1 各杂交组合的单因素评价矩阵
        3.5.2 各杂交组合的综合评价
    3.6 马铃薯杂交组合的配合力分析
        3.6.1 主要性状的配合力方差分析
        3.6.2 主要性状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分析
        3.6.3 主要性状特殊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分析
        3.6.4 总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分析
        3.6.5 马铃薯群体的遗传参数分析
    3.7 入选的优良无性系
        3.7.1 品质性状好的无性系材料
        3.7.2 耐低温糖化的无性系材料
4 讨论
    4.1 影响马铃薯油炸色泽的主要因素
    4.2 尿糖试纸粗测还原糖方法的可靠性
    4.3 贮藏条件对马铃薯品质性状的影响
    4.4 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的应用
    4.5 关于马铃薯杂交育种的亲本选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种植季节和收获后加工时间对马铃薯炸片品质的影响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马铃薯优良种质资源品质性状评价及SSR分析[D]. 李鑫.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09)
  • [2]施氮量对海拉尔地区加工型马铃薯品种产量及加工品质的影响[D]. 李文龙.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3]广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张卫. 广西大学, 2020(07)
  • [4]马铃薯品种(系)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及品质稳定性分析[D]. 叶夕苗. 甘肃农业大学, 2019
  • [5]解淀粉芽孢杆菌BA-26对马铃薯防病促生作用研究[D]. 杨帆. 河北工业大学, 2019
  • [6]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材料的综合分析评价[D]. 张楷露. 甘肃农业大学, 2018(01)
  • [7]西欧马铃薯种质资源杂种后代产量及品质性状评价[D]. 闫雷. 东北农业大学, 2016(02)
  • [8]河套灌区含有马铃薯的复种体系建立及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D]. 胡博.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06)
  • [9]马铃薯油炸和淀粉品质的分离及亲本配合力评价[D]. 孙鑫淼. 东北农业大学, 2010(05)
  • [10]马铃薯杂交组合加工性状及亲本配合力评价[D]. 孙清华. 东北农业大学, 2008(03)

标签:;  ;  ;  ;  ;  

种植季节和收获后加工时间对薯片品质影响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