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大都戏剧文化三论

元代大都戏剧文化三论

一、元代大都戏剧文化三题(论文文献综述)

宋哲琦[1](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表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赵洁莹[2](2020)在《元代杭州文学活动研究》文中指出元代杭州路的诗人、词人与曲家共有129人,在全国各地的排名中名列前茅。元代前期来杭州漫游、寓居和做官的文人有方回、王恽、白朴等33人,后期来杭的文人有黄溍、苏天爵、乔吉等36人。杭州突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外地文人来杭的主要原因,自然环境包括杭州优越的地理位置、适宜的气候、优美的风景和便利的交通条件等因素,人文环境包括杭州的政治、经济优势、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发达的教育等因素。元代文人歌咏杭州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描写杭州山水景色、展现杭州人文风俗和表达故国之思。故国之思中最突出的是岳飞庙歌咏,元初诗歌充满着对岳飞的哀悼,中晚期则表达了对岳飞的敬重和对南宋灭亡的反思。这些歌咏展现了元代杭州的自然风光和社会面貌,表达了文人的政治态度与心态变化。形式方面不同于前代,在于出现了散曲这一新的诗歌体裁,情感抒发直接,语言富有生活气息。元代杭州的文学活动丰富,主要是诗歌唱和与同题集咏。诗歌唱和形式多样,包括寄赠、分韵赋诗等,体裁涉及诗、词与散曲。同题集咏以岳飞庙题咏和杨维桢发起的《西湖竹枝词》为典型代表。在杭州参加文学活动的文人囊括了南北各地文人,其中独具特色的是蒙古、色目各族文人。杭州成为南北各族文人文学交流的舞台,其风景与文化影响到北方各民族文人的创作。元代后期,北曲开始向南方转移,杭州就成为了后期杂剧的中心,影响到了杂剧的内容、音乐风格和艺术形式,促进了南北文学的交流。虽然在政治上杭州不如大都与上都,但是作为文学中心,可以与两都并列,它引领文学风尚,具有辐射全国的影响力,在南北文学交流融合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杭州还吸引了外籍人士如马可·波罗等,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有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

黄金龙[3](2020)在《崑曲曲牌源流研究》文中提出“崑曲曲牌源流研究”课题的展开,是基於目前对崑曲曲牌源流演变中存在的问题,所做的系统回顾和整理研究,是对戏剧本体的深入探索和考证。曲牌研究是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对南北曲曲谱的整理与研究、对自上古时期到近代相关音乐文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对各体音乐文学体裁文学的整理与研究等等,进而从整个中国“音乐文学“和“腔词关系”的宏观与微观视域考察崑曲曲牌的演进逻辑。本课题以通代研究角度切入,具体考察各代音乐文学与崑曲曲牌之间的源流互渗情况。第一章为“唐前古曲曲牌与崑曲曲牌之关系”。本课题对於崑曲曲牌源流的考察不仅仅把曲牌产生和发展限定为唐以後,而是力图在“前曲学时代”勾勒出一个曲牌音乐的酝酿和准备阶段,探索《诗经》、乐府等音乐文学在格律和音乐形式方面,对曲牌的产生所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这也初步奠定了曲牌的文学和音乐基础。第二章为“大曲与崑曲曲牌关系论”。该章以大曲为主要考察对象,具体整理大曲源出崑曲曲牌的大致数量和基本演进方式,从而认为大曲的音乐管理方式和音乐体式,为崑曲曲牌提供了规范性和变异性的基本理念,同时也为崑曲曲牌的音乐文学来源提供了雅俗两方面的积累和雅俗融合的基本理念。第三章为“词牌与崑曲关系论”。作为崑曲曲牌的重要来源,该章主要考察“词曲递变”的文学逻辑和音乐逻辑,从而得见词与曲在宫调和格律的转化上,均有不同;其次,词法为度曲之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基础,为崑曲曲牌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和音乐素材。第四章为“北曲崑化论”。北曲和南曲始终存在着诸多文学与音乐特质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宋元明清以来,以交通和地域转移流变,在东西南北之间进行了多次深入的学习、交流和渗透,构成了南北曲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文化景观。该章也在意图证明南北曲的交流互渗,是南北曲自我曲学规范建立的基础。第五章为“南戏曲牌与崑曲曲牌关系论”。本章以南戏与崑曲内部声腔的转化入手,探讨南戏与崑曲的源流问题。南戏为崑曲初步奠定了“腔格理论”和“曲牌声情论”,课题通过对南曲谱谱系的重新梳理和反思,确立了南戏和崑曲在音乐和文学倾向的雅俗倾向和曲律转变,这也进一步揭示了崑曲曲牌风格的独立发展与演变过程。第六章为“崑曲曲牌中的民间俗曲”。该章是基於曲牌源流多样性所作出的考察,具体从民间音乐、宗教音乐、边地音乐、琴曲、琴歌等角度,来全面考察崑曲与其他音乐品类之间的交流互渗状况。总体来说,本课题通过对崑曲曲牌源流的梳理可以看到:曲牌是曲牌体戏曲的重要特质,曲牌提供了戏曲的“诗、乐、演”的重要维度,具有重要的规约性和适应性。本课题对崑曲曲牌源流的考察,不仅仅是对崑曲曲牌的演唱和理论的揭櫫和指导,更重要的是力图发掘曲牌这一具体音乐形式其背後所蕴含的音乐演变逻辑,曲牌是整个中国音乐文学发展的一个缩影,充分展现了中国戏曲的独特魅力。

刘佳[4](2019)在《记忆与重构:金元平阳文化繁盛的历史考察》文中研究说明自20世纪初以来,对平阳文化的讨论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问题。大多数研究均通过分析元杂剧、雕版印刷业、河汾诸老等文人在平阳地区的发展,进而总结得出平阳文化繁盛的结论。目前,平阳文化繁盛于金元时期,这一认知似乎已成为一种不言而喻的观点。然而,这一结论是否可靠?后人关于平阳文化发展的叙述和评价是否真实?这一认识又是如何缘起和流变的呢?相对而言,很少有学者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其实,作为一种主观印象,金元时期平阳文化繁盛这一认知事实上是经过后人不断层累构建而成的,并为我们当下所接受。那么,追本溯源,这其中有一种内在的逻辑。首先,从整个地理区域来看,平阳的山水环境和较为便利的交通条件有助于文化的延续和保存。其次,自清末民初的着名学者王国维,叶德辉等人提出论断以来,后世学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重构,给人们留下了平阳文化繁盛的深刻印象。同时,这也使得该印象成为部分群体间共享的历史记忆。再者,尤为重要的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叠加的移民因素更是导致平阳文化繁盛认知形成的重要动因。这些都直接或间接揭示出问题背后更为深层复杂的历史文化过程及其内涵,平阳文化的发展就是在不断凝固、叠加,再凝固、再叠加的历史过程中,最终大放异彩为世人所关注。

张瑞[5](2019)在《《青楼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楼集》是元代戏剧家夏庭芝为元代戏曲女演员所作的一本传记,其中所涉的“演员演出”“多种伎艺”“脚色扮演”“杂剧分类”等均为我们研究元代戏曲发展面貌提供了资料,结合同时期的戏曲文献与文物,我们发现,元杂剧的发展与成熟离不开宋金元演员们长期的舞台表演实践。是演员以“脚色”为组织体系进行的演出,造就了元杂剧的繁荣。绪论陈述选题背景,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阐明创新点。正文分四章,依次分析总结夏庭芝的生平与《青楼集》的版本、演员的演出、《青楼集》体现出的元杂剧发展史以及《青楼集》的理论指向。第一章,考察夏庭芝生卒年及其人生经历,阐述《青楼集》成书的动机和年代。并且对《青楼集》的各个版本进行介绍,比较各版本的不同之处及找寻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第二章,从演出方面叙述《青楼集》体现出的元代演员群体的整体面貌。第三章,从《青楼集》中涉及到的“多种伎艺”“脚色扮演”“杂剧分类”三方面论述《青楼集》体现出的元杂剧发展史,论证演员的内部组织体系是“脚色”,元杂剧的繁荣是演员进行“脚色扮演”的结果,从而明了演员在戏曲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作用。第四章,论证中国戏曲的发展规律是“表演——演员——演员中心——演员中心制”,并阐述“演员中心制”的理论价值,且对《青楼集》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进行重新界定。

鲁勇[6](2019)在《明清唱论中的腔词理论研究》文中认为文章旨在研究明清唱论中腔词理论的一般规律、主要特征及其美学原则,基本脉络为:阐明了腔词关系是中国传统唱论的核心论域,同时认为南北曲的腔词差异及其在融合中的矛盾是明清唱论数量猛增的直接原因;揭示了从“雅音”到“方言”的语音变化对明清唱论中腔词理论造成的重大影响,总结了明代唱论以“声律论”为基础构建“以字音为核心”腔词理论体系的宏观一致性;论述了清代唱论中腔词理论“本体化”转变及其依据,认为“口法论”是清代唱论的基本逻辑;总结了明清唱论中的腔词理论所蕴含的美学原则。总体上看,明清唱论中的腔词理论延用了诗歌的“长言”理论原则和实践机制,丰富、发展了“声律”的内涵,吸收、细化了“反切”“等呼”等语音技术手段和理论原则,分别构建了以“声律论”和“口法论”为基础的腔词理论系统,逐步形成了从“化雅入俗”到“雅俗共赏”的审美格局,逐步突显出“人”的主体作用,也对古代“人声至上”观念进行了实践层面上的方法论支撑,实现了“人声至上”的终极表达。

宫文华[7](2019)在《宴飨礼乐与古代戏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宴飨礼乐”是对宴飨与礼乐结合所形成的宴飨礼仪、宴飨用乐和由“礼仪”、“用乐”所体现出来的宴飨文化的统称。宴飨文化构成其内容,而宴飨礼仪、宴飨用乐则是其形式。在中国古代社会,戏剧长期以来是作为宴飨用乐而存在的。因此,宴飨礼乐(主要是宴飨文化)对古代戏剧的发展往往具有决定和影响作用。鉴于中国古代戏剧的综合性特征和宴飨礼乐的复杂化表现,论文主要运用戏剧学、历史学、文献学、文物学、艺术学、民俗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宴飨礼乐影响下中国古代戏剧的形式特征和发展状态进行实证分析和系统梳理,以此揭示戏剧发展演变背后的内在理路和外部动因。论文分八个部分进行论述:绪论部分,提出课题,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综述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指出目前的研究进展情况及其存在的欠缺环节、空白之处,进而形成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一章“宴飨礼乐制度述略”,系统梳理了宴飨礼乐制度的起源、发展、转型、变迁的全过程,这一过程与戏剧的演进脉络相一致;第二章“宴飨礼仪及其用乐考”,对宴飨礼仪、宴飨用乐详加考辩,以此探讨戏剧的生成路径;第三章“宴飨礼乐的类型、特征与功能”,详细分析了宴飨礼乐的类型,其中“国”之层面的宫廷宴飨与“家”之层面的私人宴飨最值得重视,由此形成了两种演剧形式和两种戏剧形态,而宴飨礼乐的特征、功能对形成中国古代戏剧“杂”之结构特点和娱乐性的审美追求亦发挥了重要作用;第四章“汉唐宴飨戏剧的形态和特征”,举例说明古代戏剧的三大来源及其特征;第五章“宋金宴飨戏剧的转型和发展”,试图梳理中国古代戏剧在宋金时期转型发展的内在理路,并揭示其动因,同时对戏剧从“宴飨演剧”向“祭祀演剧”的演进历程进行探微;第六章“元明清戏剧创作和演出的繁荣”,着意于探讨这种繁荣背后的动因,其中既有宫廷宴飨演剧的推动,亦有私人宴会演剧的助力;第七章“清代中后期戏剧的变迁”,从宫廷宴飨演剧制度演进的角度,探讨了发生在清代中后期剧坛的各种戏剧现象,比如“花雅之争”、“折子戏演出的繁荣”和“地方戏的勃兴”等。在此基础上,试图对所谓的“卢冀野之问”作出解答。中国古代戏剧的发展在整体上呈现出“三段式”的脉络,即汉唐时期的伎艺性表演、宋元明清所谓“曲的历程”和清代中后期伎艺性表演的回归。宴飨礼乐对古代戏剧的渗透无处不在,从戏剧创作、戏剧作品、戏剧演出、戏剧形态、戏剧观念到戏剧作家、戏剧演员、戏剧观众等可以说涉及戏剧的方方面面无不受到宴飨礼乐的影响。因此,一旦把宴飨礼乐影响下中国古代戏剧的发展演变历程勾勒清楚,无疑会为整个戏剧史研究注入新的血液,带来新的生机。种种事实表明:此种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戏剧本质、起源、存在方式及其美学特征的重新认知和把握,对戏剧的舞台表演实践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尤其是在“非遗”保护和表演类文化产业方兴未艾的当下,这种意义就更加凸显。

莫春娟[8](2019)在《“薛家将”故事在清代的传播研究》文中提出“薛家将”故事雅俗共赏,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至今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从金开始就有讲述“薛仁贵”故事的院本。随着元明清三代的不断发展,迨至清朝中期,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蔚为大观的“薛家将”故事系统,涉及小说、戏曲、说唱等各个方面。任何完整的文学作品都包括创作、传播、接受三个环节,忽略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难以对文学作品的活动规律做出正确的认识。纵观目前学界“薛家将”故事的相关研究成果,笔者发现研究者们较少从传播学角度研究“薛家将”故事,且多将关注点放在元代或者元明清三代。因此,笔者认为从传播学角度研究“薛家将”故事在清代的传播情况十分有必要。本论文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梳理“薛家将”故事的资料,从传播学角度研究“薛家将”故事的传播问题,突出断代研究,力求理清“薛家将”故事在清代的传播情况。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采用对比的方法,对“薛家将”故事一词进行概念解析,明确本文的研究范围。且简单概述清代以前各个时期的“薛家将”故事作品,为读者勾勒“薛家将”故事的整体情况。第二部分,聚焦于小说传播。首先,从传播者角度,论述“薛家将”小说编者、书坊及书坊主,在小说传播过程中起到的传播主体的作用;其次,从传播手段出发,探讨书商在高压政治环境下为了求得生存以及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采取插图、序跋等手段促进“薛家将”小说的传播;最后,从政治条件、经济条件两方面,论说“薛家将”小说在清代的具体传播条件。第三部分,以“薛家将”宫廷戏为例,深入探究“薛家将”故事的戏曲传播情况。首先,从统治阶级和表演阶层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他们在“薛家将”宫廷戏的传播过程所起的作用。其次,以《征西异传》对《说唐三传》的改编为例,探究宫廷戏曲对小说的改编传播。第四部分,对“薛家将”说唱艺术进行研究。首先,简单介绍“薛家将”木鱼歌、鼓词、子弟书的基本情况;其次,以扬州评话和潮州歌册为例,探讨“薛家将”说唱艺术的传播者问题;最后,以潮州歌册为例,从转化叙述方式、删除繁复词句、重塑敬德形象、运用大量俗字四个方面,详细论述潮州歌册对小说的改编情况。笔者旨在从传播学角度,研究“薛家将”故事在清代的传播情况,挖掘“薛家将”故事的潜在艺术魅力,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李宝[9](2018)在《宋代题跋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题跋文是中国古代一种十分有特色的散文文体,在追溯这种文体的起源时,虽然众说纷纭,但是其正式定型并大量产生于宋代则为学界所公认。宋代题跋文数量繁多,题材广泛,表达丰富,体式灵活,趣味盎然,展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本文以宋代题跋文作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前人及当下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题跋文体进行文体学上的界定,对两宋题跋文的数量、类型进行比较全面的梳理,并就题跋文征引诗词现象进行考察,力图展现宋代题跋文体勃兴的全貌。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绪论部分,论述了论文选题的依据及意义,从五个方面回顾了宋代题跋文的基本研究状况,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的研究展望。同时,在绪论这一章之中,还交代了对宋代题跋文进行研究的具体思路及研究使用的基本方法。第二章主要探讨了题跋文体自身的几个问题,是为宋代题跋文研究作基础性的奠基工作。目前学界对题跋文概念的阐释与解读多从训诂、考据的角度切入,使用方法与征引材料,几乎雷同,各家只是酌以自己的见解,复为演述,在没有新材料出现的情况下,几乎没有再复述的必要。笔者从文体学的角度,对题跋文的概念进行了全新的阐释,探讨其文体的发生与命名之间的逻辑关系与演变。笔者又总结了目前学界对题跋文源头追溯的几种观点,逐一评述,进而确认比较赞同的观点。之后,对比分析历代《文选》类总集选录题跋文情况,从选文上对比分析了宋、元、明三代题跋选文、题跋题名特点、以及题跋文关涉的内容等情况,以此验证题跋文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发展变化。本章最后一部分主要辨析了题跋与后序、题跋与题辞(词)、题跋与题名等三种相近文体的区别与关系。第三章宋代题跋文的结集与数量,梳理了题跋文的结集情况,并对明代毛晋“津逮秘书”所选宋人题跋及新近结集的《全宋文》、《宋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宋代序跋全编》等收录题跋文进行了较为精确的统计,逐一对比,以期对宋代题跋文有较为精确的数量认识。第四、五章在梳理了前人对题跋文的分类情况之后,参考《宋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对题跋文所分九类,拆分合并成书跋、文跋、诗词题跋、法书帖刻、金石器物、图画、其他类等七类。重新分类的考量是因为《索引》原“法书碑帖”一类涵盖的题跋数量太大,而“山水草木”、“器物”、“建筑”、“人事”等题跋数量又过少,重新分类之后,将“法书碑帖”一类之中“金石”拆分出来与《索引》“器物”一类合并成“金石器物”一类,原类目更名为“法书帖刻”,之后将“山水”、“建筑”、“人事”三类合并成“其他类”,新分类中各类目涵盖题跋数量接近,体现分类的意义。之后以新分类为准,对各类题跋的内容进行逐一进行概述,总结各类题跋的内容特点,以期对宋代题跋文的内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第六章考察了宋人题跋征引诗、词情况。宋人题跋,有专论诗词一部,数量有千余则。在这部分题跋文之中,有大量诗、词被征引到题跋文之中。通检两宋题跋文我们发现,宋人题跋征引诗、词的现象并不仅仅出现在诗词题跋之中,其余文跋、书跋、书画题跋等等类型的题跋文之中,都有征引诗词的情况出现。我们将宋人题跋中征引到的诗词悉数辑出,以附表的形式列于文后。在对征引的诗词进行分析时我们发现,宋代题跋征引诗、词的虽然颇为随意,但是基本规律还是可循的。我们总结了宋人题跋征引诗词的四个规律,并用宋人题跋征引的诗词,新辑《全宋诗》失收的宋人诗三十余首、残诗零句一百二十余则。最后,我们例举了宋人题跋征引的诗词对传世诗词的诗题、字句的订正,以此来验证宋人题跋征引的这部分诗词的校勘学价值。

都刘平[10](2018)在《元曲十九家行状考辨》文中提出考证是文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孔子即已讲“无征不信”,清代乾嘉学派运用它取得了空前的学术成就。但古人是将其运用于经史研究,以这一方法运用于戏曲者,始自近人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出,使向来不登大雅之堂的戏曲真正跻身于现代学术大厦之中。王氏在全面梳理古剧的基础上,系统的研究了元杂剧的方方面面,或受材料与精力所限,在论述元杂剧家生平事迹时,依据的主要材料仅钟嗣成《录鬼簿》。真正以元曲家生平作为研究对象,全力搜索文献资料、考证其行迹的,是孙楷第先生。他的这项工作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至1981年修订版《元曲家考略》问世,共考证作家八十五位,成为元曲家生平研究的第一功臣。同时及后来学者,也都不同程度的补充推进了孙先生的这项学术研究。元人文献浩繁,孙先生以一己之力,在没有现代数据检索的情况下,能搜索到如此多的材料、考证如此多的曲家事迹,实令人敬佩。但还有不少文献未被查索使用,自然也是在意料之中的。近来的研究者,或限于自己的研究课题,或担心徒劳无功,很少有以“元曲家新考”为研究题目。只是就自己现有的研究对象、阅读范围,就偶尔发现的新材料、新证据撰而为文,虽对个别作家的事迹的了解认识有帮助,但对元曲家整体研究的推进,难着功效。笔者二O一五年从袁师世硕先生攻读博士学位,协助袁师做《录鬼簿》汇校整理工作。在这期间,编集了有关元曲家生平传记的资料,并对有疑问的材料间作笺注。除正史有传的作家外,累积文献四十万字。在现代学者编纂的元代诗文词总集之外,翻阅了大量石刻文献及清人编集的有关元人书画题跋材料。其中颇有一些新的收获。此外,元朝因有长达八十年没有科举的时间空白,汉族文人最主要的晋身之途就是从吏。《元史·孛术鲁翀传》所谓“科举未立,人才多以吏进”。而即便延佑二年恢复科举后,在种族歧视的政策下,汉族士子由科举而入仕的数量也很有限①。所以对元代吏职制度的研究,是破解元曲家身世的一把重要钥匙。为此,笔者翻阅了以《元典章》为代表的部分元代官方文书,并参研现代学者相关方面的研究着作。正是在这些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先后撰成若干单篇论文,部分公开发表在一些刊物上。现在择出材料较丰赡、据新发现的文献可以解决学术史上的一些问题的若干种,以作家时代先后为次序,撰成《考辨》,计得总数十九人。遵循学界元曲研究的通例,分散曲家(上篇)、杂剧家(下篇)两部分。其中散曲家十一人,杂剧家八人。通过对有元一代曲家的整体研究,可以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曲家的身份构成是有差异的,并非如过去笼统的“底层文人”所能界定。元初,面对方兴的曲体文学的出现,文人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如关汉卿、白朴等一批具有包容开放思想的文人积极接纳,参与其中。而另一部文人则仍严守传统,在诗文领域继续骋才。这两个领域的文人也就各自分为不同的阵营,彼此间少有交集。介乎两者之间的则是偶作散曲而不染指杂剧的作家,他们从“今乐府犹古乐府”的崇古思想出发,以散曲为古乐府的当代变体。文人这种自我身份的分流现象,随着大量曲体文学的涌现,对本朝这一新兴文体价值意义的认识的深入,至元中后期发生改变。邾经曾中进士(应是乡贡进士);钟嗣成是名士邓文原的弟子,也多次参加江浙乡试;张鸣善以诗歌创作擅时名,与诗人张翥、成廷珪等交往密切。他们都不以参与杂剧创作为耻。正是对曲文体的价值的深化认识,在面对登峰造极的唐诗、宋词时,他们以“大元乐府”作为与之抗衡的底气和资本。作为有元一代诗文领袖的虞集,将“国朝之今乐府”与“汉之文章”、“唐之律诗”、“宋之道学”,并称为“一代之绝艺”。对通俗化的杂剧,也认为其“有深意焉”,“不失为美刺之一端也”而加以肯定。也正如此,元后期出现了一批对元曲作家及作品文献整理的着作,诸如贯云石、虞集、杨维祯等文坛领袖纷纷为之作序。从这个角度说,“元曲的经典化”,不必等到明代,元本朝人已然自觉的认识到了。

二、元代大都戏剧文化三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元代大都戏剧文化三题(论文提纲范文)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2)元代杭州文学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元代杭州本地和外地诗人、词人与曲家
    1.1 杭州的历史沿革
    1.2 元代杭州本地诗人、词人、曲家的地理分布
    1.3 元代诗人、词人与曲家来杭州考
        1.3.1 元代前期寓居、漫游杭州的诗人、词人与曲家
        1.3.2 元代前期来杭州做官的诗人、词人与曲家
        1.3.3 元代后期寓居、漫游杭州的诗人、词人与曲家
        1.3.4 元代后期来杭州做官的诗人、词人与曲家
    1.4 外地文人来杭原因
        1.4.1 杭州自然环境
        1.4.2 杭州人文环境
第二章 元代文人的杭州歌咏
    2.1 杭州山水之胜
        2.1.1 杭州山水
        2.1.2 西湖山水
        2.1.3 西湖周围山水名胜
    2.2 杭州人文风俗
        2.2.1 社会风俗习惯
        2.2.2 男女情爱
    2.3 杭州故国之思
        2.3.1 怀念南宋
        2.3.2 理性反思南宋灭亡
        2.3.3 歌咏岳飞
    2.4 小结
第三章 元代杭州文学活动与南北文学交流融合
    3.1 元代杭州文学活动
        3.1.1 元代杭州诗人的诗词唱和
        3.1.2 元代杭州的同题集咏
    3.2 南北文学交流融合
        3.2.1 北人歌咏杭州
        3.2.2 少数民族诗人在杭州的文学活动
    3.3 杂剧在杭州的发展与南北文学交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崑曲曲牌源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标号说明
绪论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曲牌的历史演变与分期
    三、研究缘起与意义
    四、研究史回顾
    五、研究创新点、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唐前古曲与崑曲曲牌之关系
    第一节 古曲崑化曲牌之考索
        一、古曲曲牌崑化之数量统计与演变考
        二、古曲曲牌演变略论
    第二节 古曲与崑曲曲牌关系论
        一、《诗经》篇章结构与曲牌音乐体制
        二、“乐府”与曲牌音乐
        三、南、北民歌交流与曲牌音乐
第二章 大曲与崑曲曲牌
    第一节 大曲—曲牌崑化之考索
        一、大曲-曲牌转化之总体统计
        二、大曲曲名-崑化曲牌分类考
    第二节 大曲与崑曲曲牌关系辨正
        一、大曲节拍与崑曲曲牌节拍之演变
        二、大曲“遍数”与崑曲曲牌
        三、唐宋大曲与崑曲曲牌之关系
第三章 词牌与崑曲关系论
    第一节 词牌崑化曲牌之考索
        一、词牌崑化之数量统计
        二、词牌崑化曲牌分类考
    第二节 词牌格律与崑曲曲牌关系辨正
        一、词牌与崑曲曲牌格律、结构
        二、词牌与崑曲曲牌音乐体制论
        三、宋词与崑曲曲牌关系反思
第四章 北曲崑化论
    第一节 北曲曲牌崑化之考索
        一、北曲曲牌崑化之概括
        二、南北曲曲牌分类考
    第二节北曲崑化逻辑论
        一、北曲与崑曲曲牌音乐体制
        二、北曲曲牌、崑曲曲牌格律关系论
        三、南、北曲牌界说
第五章 南戏曲牌与崑曲曲牌关系论
    第一节 南戏崑化曲牌之考索
        一、南戏崑化之数量统计
        二、南戏崑化分类考
    第二节 南戏曲牌与崑曲曲牌关系辨正
        一、南戏与崑曲演唱方式之差异
        二、南戏与崑曲曲牌格律之分歧
        三、南戏与崑曲曲牌关系反思
第六章 崑曲曲牌中的民间俗曲与其他源流
    第一节 民间俗曲与其他曲目崑化曲牌之考索
        一、民间俗曲崑化之数量统计
        二、民间俗曲崑化之主要方式——[节节高]源流个案研究
    第二节民间俗曲与崑曲曲牌关系
        一、民间小调与崑曲
        二、民间宗教音乐与崑曲
        三、边地音乐与崑曲
        四、“琴曲”“琴歌”与崑曲曲牌
余论:曲牌论
    一、将文体学概念的“曲”迁移到音乐文学领域
    二、音乐文学的角度要坚决摒弃“乐文优劣论”
    三、曲谱的刊刻为曲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四、地域流动是曲牌演变的重要因素
    五、曲牌研究的构型和拓展——叠压
参考文献
附录编制说明
附录A: 《集成曲谱》曲牌检索
附录B: 《六十种曲》曲牌检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後记

(4)记忆与重构:金元平阳文化繁盛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特殊的区域:从“表里山河”谈起
    一、有限的封闭:平阳的山水环境
        (一)高山与关隘
        (二)河流与交通
    二、相对的稳定:文化的汇聚与扩散
        (一)战争时期移民的庇护地
        (二)和平年代的户口输出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丰富的陈迹:从文献到遗存
    一、书商、刻工与平水刻
        (一)书商与刻工
        (二)平水刻本的遗存
    二、作家、艺人与戏曲文物
        (一)戏剧作家与艺人
        (二)戏曲文物的涌现
    三、《河汾诸老诗集》中的诗人群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名家的论断:平阳文化记忆的强化
    一、王国维与“平阳文化最盛”的记忆
        (一)王国维的论断
        (二)“平阳文化最盛”记忆的形成
    二、叶德辉与“平阳书坊荟萃”的记忆
        (一)叶德辉的推论
        (二)“平阳书坊荟萃”记忆的形成
    三、房祺与《河汾诸老诗集》的传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线的历史:平阳文化叠加中移民因素
    一、移民:平阳文化的活力之源
        (一)历史时期的移民迁徙
        (二)金元时期的移民迁徙
    二、叠加:民族融合与文化再造
        (一)科举制度的影响
        (二)宗教政策的影响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青楼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夏庭芝其人与《青楼集》的版本
    第一节 夏庭芝其人
        一、夏庭芝生活与交游
        二、夏庭芝生卒年
    第二节 《青楼集》的成书
        一、《青楼集》的成书动机
        二、《青楼集》的成书年代
    第三节 《青楼集》的版本
        一、《青楼集》的版本源流
        二、各版本差异之因
第二章 《青楼集》中的演员生态
    第一节 演员的身份与称谓
        一、演员的身份
        二、演员的称谓
    第二节 演员的必备素养
        一、色艺双绝,艺重于色
        二、赋性聪慧,博识广记
        三、勤奋进取,文采出众
    第三节 演员的组织形式
        一、教坊演员
        二、戏班演员
        三、路歧演员
    第四节 演员的伎艺传承
        一、家传
        二、师承
    第五节 演员的演出特性
        一、演出的功能性
        二、演出的流动性
        三、演出的商业性
第三章 《青楼集》体现出的元杂剧发展史
    第一节 杂剧发展过程的探寻—多种伎艺的助力
        一、《青楼集》中的多种伎艺形式
        二、多种伎艺对元杂剧的影响
    第二节 杂剧本质的探索—脚色扮演
        一、《青楼集》中的脚色甄别
        二、《青楼集》与脚色的演进
    第三节 戏曲理论意识的自觉—初步的杂剧分类
        一、《青楼集》中的杂剧分类
        二、杂剧分类的依据及意义
第四章 《青楼集》的理论指向:“演员中心制”
    第一节 《青楼集》体现的戏曲发展规律
        一、表演—演员—演员中心—演员中心制
        二、“演员中心制”阐释
    第二节 “演员中心制”的理论价值
        一、一改中国戏剧研究“理论代入”的模式
        二、确立世界戏剧史研究的东方路径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明清唱论中的腔词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目的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目的
    二、研究现状
        (一)关于明清戏曲本体的探讨
        (二)明清曲家及其腔词理论研究
        (三)关于古代唱论中字、腔关系的论述
    三、研究范围、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范围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明清唱论中腔词理论的滥觞
    第一节 以腔词关系为重要理论范畴的唱论传统
        一、乐以诗为本,诗以声为用
        二、音韵学对腔词关系的影响
        三、元代以前的腔词关系历说
    第二节 南北曲融合中的腔词差异与矛盾
        一、“隔离”南北曲,建立南曲理论系统
        二、融合南北曲,探索共性理论系统
第二章 明代唱论中的腔词理论
    第一节 明代曲学文化氛围
        一、文人曲家的贵族性与戏剧内容的教化性
        二、曲家主体的交互性与戏剧艺术的规范性
        三、文人曲家的流派化与曲学理论的系统化
    第二节 从雅音到方言:戏曲语音标准的嬗变
        一、雅音传统及其流变
        二、雅音与方言的博弈与融合
    第三节 以字音为核心的腔词机制
        一、魏良辅论腔词机制
        二、王骥德论腔词机制
        三、沈宠绥论腔词机制
第三章 清代唱论中腔词理论重心的转移
    第一节 填词之设,专为登场:“场上之曲”的本体回归
        一、清代曲学文化氛围
        二、实:清代曲学基本观念
    第二节 腔词关系的整体化趋势
        一、作唱相谋,唱听相洽
        二、“势”与“度”
    第三节 口法论:腔词理论的形态化范式
        一、“口法”概念辨析
        二、“口法论”的知识基础
第四章 明清唱论中腔词理论的美学探讨
    第一节 从声到形的明清唱论
        一、从声到形的历时演变
        二、从声到形的思想渊源
    第二节 “人声至上”的终极表达及其根源
        一、“人声至上”观念的演进
        二、“人声至上”观念的根源
    第三节 化雅入俗与雅俗共赏
        一、化雅入俗
        二、雅俗共赏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宴飨礼乐与古代戏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课题的提出与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要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宴飨礼乐制度述略
    第一节 礼乐的起源
    第二节 宴飨的发生与先秦宴飨礼乐制度的建立
    第三节 两汉至隋唐宴飨礼乐制度的变迁
    第四节 宋元明清宴飨礼乐制度的成熟和完善
第二章 宴飨礼仪及其用乐考
    第一节 宴飨礼仪考释
    第二节 宴飨用乐考释(一)
    第三节 宴飨用乐考释(二)
第三章 宴飨礼乐的类型、特征与功能
    第一节 宴飨礼乐的类型
    第二节 宴飨礼乐的特征
    第三节 宴飨礼乐的功能
第四章 汉唐宴飨戏剧的形态和特征
    第一节 宴飨礼乐与戏剧的发生逻辑
    第二节 汉唐戏剧之形态(一)
    第三节 汉唐戏剧之形态(二)
    第四节 汉唐戏剧的特征
第五章 宋金宴飨戏剧的转型和发展
    第一节 宋金时期宴飨演剧的转型(一)
    第二节 宋金时期宴飨演剧的转型(二)
    第三节 宋金杂剧对后世戏剧的影响
第六章 元明清宴飨戏剧创作和演出的繁荣
    第一节 宫廷宴飨演剧的发展(一)
    第二节 宫廷宴飨演剧的发展(二)
    第三节 私人宴会演剧的繁兴
    第四节 宴飨礼乐与戏剧特征
第七章 清中后期宴飨戏剧的变迁
    第一节 宫廷宴飨演剧制度的演进(一)
    第二节 宫廷宴飨演剧制度的演进(二)
    第三节 “花雅之争”及其影响再认识
    第四节 清中后期戏剧的变迁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薛家将”故事在清代的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薛家将”故事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 “薛家将”故事的概念和清代以前作品述略
    第一节 “薛家将”故事概念解析
        一、“薛平贵”故事并非“薛家将”故事系列
        二、“薛家将”故事属于通俗文学概念而非史传文学概念
    第二节 清代以前“薛家将”故事作品述略
        一、金代“薛仁贵”故事
        二、元代“薛仁贵”故事
        三、明代“薛家将”故事
第二章 “薛家将”故事在清代的小说传播
    第一节 传播者
        一、小说编者
        二、书坊以及书坊主
    第二节 传播手段
        一、插图
        二、序跋
    第三节 传播条件
        一、政治条件
        二、技术条件
第三章 “薛家将”故事在清代的戏曲传播:以宫廷戏为例
    第一节 传播者
        一、统治阶级
        二、表演阶层
    第二节 改编传播:以《征西异传》为例
        一、人物改编
        二、情节改编
第四章 “薛家将”故事在清代的说唱传播
    第一节 清代“薛家将”故事说唱概述
        一、“薛家将”木鱼歌
        二、“薛家将”鼓词
        三、“薛家将”子弟书
    第二节 传播者:以扬州评话和潮州歌册为例
        一、扬州评话
        二、潮州歌册
    第三节 改编传播:以潮州歌册为例
        一、清代“薛家将”潮州歌册简述
        二、《薛仁贵征东全歌》对《说唐后传》的再创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薛家将”戏曲清宫排演记录表
附录二:“薛家将”京剧传统剧目情况
附录三:“薛家将”梆子戏传统剧目情况
附录四:“薛家将”川剧传统剧目情况
附录五:“薛家将”木鱼书概况
附录六:“薛家将”鼓词概况
致谢

(9)宋代题跋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回顾与展望
        一、研究回顾
        二、研究展望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题跋文体综论
    第一节 题跋文概念的文体学阐释
        一、历代着述对题跋文体概念的理论总结
        二、历代文选类文集选录题跋文情况分析
    第二节 题跋文源头的追溯与探讨
        一、题跋起源诸说
        二、各家观点评述
    第三节 题跋与几种相关文体辨析
        一、题跋与后序
        二、题跋与题辞(词)
        三、题跋与题名(记)、题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宋代题跋文的结集与数量
    第一节 毛晋对宋人题跋的结集整理
    第二节 今人对宋人题跋文的结集整理与统计
        一、《全宋文》
        二、《宋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
        三、《宋代序跋全编》
    本章小结
    附
        《宋代序跋全编》失收题跋文一览表
第四章 宋代题跋文类述(上)
    第一节 书跋
        一、对书籍外在形式的记录
        二、书籍内容的评述
    第二节 文跋
        一、叙事
        二、述志
        三、析理
        四、阐道
    第三节 诗、词题跋
        一、炼字品句
        二、解疑释典
        三、校讹正异
        四、风格赏析
        五、理论探讨
        六、价值品鉴
        七、即兴随记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宋代题跋文类述(下)
    第四节 法书帖刻
        一、衔名跋尾
        二、递藏源流
        三、版本谱系
        四、品评赏析
        五、真伪辨别
        六、书论探究
        七、抒怀论世
    第五节 金石器物
        一、金石礼乐
        二、笔墨纸砚
        三、其他器物
    第六节 画图
        一、外形记述
        二、内容描摹
        三、逸事杂记
        四、议论抒怀
        五、以图证史
        六、画论探讨
    第七节 其他类
        一、山水草木
        二、建筑
        三、人事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宋代题跋征引诗词考
    第一节 断缣零璧、披沙拣金——宋人题跋征引诗、词现象述略
        一、数量上的不均衡
        二、内容上的差异性
    第二节 缀残补佚、集腋成裘——宋人题跋征引诗、词对《全宋诗》的补正
    第三节 鱼鲁易韵、豕亥变形——宋人题跋征引诗、词出现的异文
        一、题跋对诗、词异文的记录与探讨
        二、题跋引用诗、词与传世诗词之间出现的异文
        三、题跋引用诗、词标题出现的异文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元曲十九家行状考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上篇 散曲家
    徐琰
    陈国宝
    白无咎
    赵世安
    班惟志
    王士熙
    顾德润
    高克礼
    阿鲁威
    鲜于去矜
    孟昉
下篇 杂剧家
    白朴
    史樟
    高文秀
    李好古
    赵天锡
    金仁杰
    范居中
    张鸣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元代大都戏剧文化三题(论文参考文献)

  •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2]元代杭州文学活动研究[D]. 赵洁莹. 山西大学, 2020(01)
  • [3]崑曲曲牌源流研究[D]. 黄金龙. 苏州大学, 2020(06)
  • [4]记忆与重构:金元平阳文化繁盛的历史考察[D]. 刘佳.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5]《青楼集》研究[D]. 张瑞. 西北大学, 2019(12)
  • [6]明清唱论中的腔词理论研究[D]. 鲁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7]宴飨礼乐与古代戏剧[D]. 宫文华.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8]“薛家将”故事在清代的传播研究[D]. 莫春娟.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9]宋代题跋文研究[D]. 李宝.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6)
  • [10]元曲十九家行状考辨[D]. 都刘平. 山东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元代大都戏剧文化三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